论高校与地方政府_企业合作办学模式_以浙江海洋学院为例_杨宁
地方高校实施教育国际化策略研究——以浙江海洋学院为例
种文化渗透, 是一 种 将 其高 等 教 育进 行
“ 球 化 ” 扩 张 理 念 , 能 为 自 己带 来 巨 全 的 还 额经济财富:而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 , 高 等 教 育 国 际 化 可 以提 升 高 等 教 育 水 缩 小 与 t 界 高 等 教 育 先 进 水 平 的 差 距 , 本 I j = 对 士 化 与 民 族 化 的 高 等 教 育 也 是 一 种 巨 大
措施
社会及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 , 强了各 困 加 之间在教育资源方面的交流 , 使高等院 迫
校 意 识 到 只 有 通 过 国 际 交 流 与 合 作 才 能 培 养 出 适 应 国 际 社 会 发 展 需 要 的 新 型 人 才 。高 等 教 育 国 际化 由此 日益 凸 显 。
通过设置奖学金或项 目基金的方式 , 直接
冲击。
在 经 济 全 球 化 、 识 经 济 时 代 , 学 知 科 技 术 日新 月异 的今 天 , 国 高等 教 育 正 在 各
为如何培养 具有 国际意识和视 野, 了解 国 际知识、 规则及文化 , 并具有创新精神 、 合
作 意 识 的 国 际型 人才 而努 力 。 因 此 , 等 高 1 高 等 教 育 国 际化 趋 势 . 高等 教 育 自欧 洲 中 世 纪 大 学 确 立 以 来, 其本 身 就 具 有 国 际 性 。 今 , 济 全 球 如 经 化 以及 }界 经 济 一 体 化 进 程 的加 剧 , 息 f [ 信
支 持 高 等 教 育 国 际 化 , 国 务 院 的“ 育 如 教 与 文 化 教 育 交 流 ”“ 、 富布 赖 特 项 目” 和 教 育 部 的“ 富布 赖 特 . 斯 项 目 ” 嘲 美 国 海 等 。 高 等 教 育 国 际化 从 招 收 世 界 留 学 生 到 吸 引 高 级 国 际 化 人 才 所 取 得 的经 济 效 益 和 社 会 效 益 来 看 获 得 了 巨大 成 功 , 因而 , 美 国成 为 高 等 教 育 比较 有 影 响 力 的 发 达 国 家。 处 于 多 元 社 会 的 澳 大 利 亚 是 一 个 对 国 际 开放 的 国家 , 教 育 也 不 例 外 。早 在
专业学位研究生“政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探究——以浙江海洋学院农村与区域发展专业为例
作途径 单一、 合作培养规模 不大、 合作领域狭 窄等 问题 , 致使人才培养 目 标 与现 实需求对接 出 现 问题 。建议
地方政府要加大对专业硕士合作培养的支持力度, 学校应广泛吸纳社会资源, 创建新培养基地。
关键词 农村与区域发展专业 ; 人 才培养模式 ; “ 政产学研 ” 合作 ; 专业硕士
展专 业主要 面 向浙江地 区开始 招
收非 全 日制研 究生 , 学 制为三年 。 养应用 型 、 复合 型高层次人才 。研 “ 校外研 究生 培养基地 ” 。学校从 2 0 0 9 年, 开始面 向全 国招收全 日制 究“ 政产 学研 ” 合作 培养模 式有 助 这些基地选聘导师。 研 究生 , 学 制 为两 年 。截至 2 0 1 3 于解决 我 国专 业学位 教育 改革 与 ( 二) 研 究方 法 年6 月, 该专业 共招收全 日制研究 发展面临 的实际问题 。 问卷调 查方 法 。根据研 究 目 生1 7 8 名, 授 予学位 人数 7 7 名; 非 标, 制定 两类 调查 问卷 , 一类 针对 研 究对象 与方法 全 日制招生人数 1 4 1 人, 授予学位 研究生导师 , 共5 1 份; 一 类 面 向 人数 3 7 名。 ( 一) 研 究对 象 2 0 1 1 、 2 0 1 2 级 两个 年级研 究生 , 共 ( 二) 合 作模 式 以浙 江海洋 学 院管理学 院农 1 5 2 份 。 回收 问卷 1 9 8 份, 回收率 1 . 联合招生和培养 村 与 区域 发展 专业硕 士研 究生 为 是9 7 . 5 %。通 过 对 问卷 的总体 筛 除 了本校招收全 E t 制、 非全 日 研 究对 象 。该 专业依 托舟 山市政 选, 排除无效 问卷 5 份, 最终确立有 府 相关部 门 , 如舟 山市港务局 、 舟 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外 , 近两年浙江 效问卷 1 9 3 份, 有效率为 9 5 . 1 %。 山市海洋 渔业局 、 舟山市定海 区党 海 洋学 院与温 州市人 力 资源和社
创新教学模式,培养现代海洋商务物流管理人才--以浙江海洋学院物流管理本科专业建设为例
l 、浙江经济可持续发展需要新型海洋物流管理人才
一
面 对 日新 月异的社 会经济 发展格 局 ,高等 教育 的重要 目标 之 建 立以社 会需要 的 岗位 群 为导 向的教 学 目标 及人 才培养模 式 。但 就是培 养适 应社 会需 求的实 用创新 型人 才。作 为经 济大省 ,浙 江 经济 发展在 全球 金融危 机后 面临严 峻挑 战。 一是传 统 国际市场 进而 导致 了教学 模式 的混乱 和培养 效果 的不 理想 。 比如 ,在 处理 需 求萎缩 ,外 贸 出 口增长 放缓 ;二是 传统 产业技 术含 量不 高 ,产 实践 教学和 理论 教学 的关 系上 ,现有 的实践 教学体 系就 很难解 答 业 竞争 力不足 ,迫切 需要 转型升 级 :三是经 过 改革开 放三十 多年 理论 教学和 实践 教学 的关 系、实 践教学 的 目的等 问题。 另外 ,高 的 快速 发展 ,能源 、资源 、环境等 瓶颈 制约 因素彰 显。 校现 有物流 管理 专业 人才培 养模 式往往 注重 单一 型 、操 作 型人 才
经 济 发展 水 平 、 物流 服 务水 平 和 产业 综 合 竞 争力 的 重要 标 志 。
它不仅 是 衡 量 一 个地 区 投 资环 境 的重 要 组成 因素 ,更是 区 域 现 需 要 不 断更 新 教学 内容 ,不断 加 大 实验 实训 条 件 建设 ,大 力开 代 服 务 业发 展 的 重 要增 长 极 。浙 江 既是 经 济 大省 ,又 是资 源 小 展 直 观 式 、体 验式 、感 悟 式 、实践 式 教 学 ,促 进 学 生开 展研 究 省 ,属 于典 型 的 “ 两头 在 外 ”型 经济 模 式 ,发达 的现代 物 流 服 性 学 习 ,达 到提 高人 才培养 质量 的要 求。 务 业 对 浙江 经 济 而言 尤 为 重要 。 物流 作 为 一 项新 兴 产业 和 一 门 实践 性 很强 的新 兴 学科 ,一 方面 由于 其 所 涉 及 的产 业 活动人 才培养 规划 。
政校企合作,“三位一体”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以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继续教育实践为例
源共 同培养 出更适合社会 经济发 展需要 的应 用 型创新 才 ,提 高企业 的创新 能力 ,使之在 国际和 国内竞争 中 人 才具有重要 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 三位一体继续教育实践 的困难
俗 f { }
探 索 与 实 践 盍 薹 葛
身的综合素 质,获得职业技能 ,并在生产: 过程 中为企业 新 的氛 围,鼓励企 业培养 创新人才 ,调动职 工接受再
( 二 )建 立 企业 参 与 的运 行 机 制
作 者简介 :傅 昌盛 , 男 。硕士 。 浙江理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院长.副教授。
研 究方 向 :高等 教育 管理 。
应 用型创新 人才的培 养 ,有 助于企业职 工提高 自
一
5 8 —
2 0 1 4 年第3 期 总第2 2 0 期
缺乏 自己培养 创新人 才的积极性 。同时 企业里 的职工 势 ;另 一 方面 要 使 三方 有 效 地结 合 在 一 起 ,彼 此 协 区别于 全 E l 制 在校生 ,大部分职 工要处 理好工 作 、家 调 ,达到人才培养的 良好效果 。
庭和学 习的关 系有 不少难题 。如何帮 助职工协 调处理
关 键在于企 业创新 人才队伍 的建设 。强调能 力和素 质 高职院校 或社会 培训机构直 接培养 企业职 工成 为创新 培 养并重 ,突 出创新 和实践 的复合 型、应用 型创新人 人才 的教 育与人 才需求 旺盛的企业 存在较 大差 距。与
才 成为 必然的趋势 。企业 创新人才 主要存在 于企业 的 高职院校 、社 会培训机构 相 比 ,普通高校 拥有 更多的 领导层 、管理 层、高级技 术人 员和 高级操作 工人 层。 教育教 学资源 ,因此需 要积极 探索政校 企合作 , “ 三 探索政校 企如何通 过继续 教育培养企 业职 工的创新精 位一体 ”培养 创新人 才的模式 ,使得 各方面 的优势资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校政企三方深度合作办学的实践与探索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校政企三方深度合作办学的实践与探索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变革,人才培养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之一。
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创新意识。
在这一背景下,校政企三方深度合作办学成为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受到越来越多高校的青睐和尝试。
本文将就此话题展开探讨,探寻校政企三方深度合作办学的实践和探索。
一、校政企三方深度合作办学的背景和意义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源于对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怀疑和反思。
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学科的专业化,学生缺乏实际应用能力和实践经验。
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已经不再仅仅是学科知识,更多地需要的是具备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旨在强调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对于高校而言,要想更好地实施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需要与政府和企业进行深度合作。
政府是教育的管理者和决策者,有着资源和政策的支持;而企业则是学生最终就业的主要场所,具备对学生实际能力的考量和需求。
校政企三方深度合作办学的提出意义重大。
通过校政企三方深度合作,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推动学生教育培养模式的创新,拓展学生的实际能力培养和职业发展渠道。
2.课程设计:校政企三方深度合作办学需要对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进行重新设计和调整。
传统的课程设置更多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学科专业化,而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更多注重实际操作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通过校政企三方深度合作,可以引入企业的实际需求和行业应用场景,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使学生更加贴近实际工作需求,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3.实践环节:实践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校政企三方深度合作的重要内容。
通过与企业深度合作,学校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实践机会和场景,使学生能够在实际岗位需求中进行实习和实践,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和职业素养。
预案——计划家族中的新成员
预案——计划家族中的新成员浙江海洋学院办公室杨宁一、文种特征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社会事业不断持续、快速、协调发展,各项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但在发展中也潜伏着不少危机,不时出现突发性重大紧急事件,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经济上和精神上的损失。
为加强重大突发事件处理的综合指挥能力,提高紧急救援反应速度和协调能力,将事件对人员、财产和环境造成的损失降至最小程度,各级政府和广大企事业单位根据自身工作权限和经营范围,纷纷制订各类应急预案,作为应对处臵突发性重大事件的具体措施。
这样,一种新型实用性文书——预案就应运而生了。
何谓预案?预案就是为应对突发性的某种紧急重大事件或情况而事先制订的处臵办法。
预案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有因自然灾害如地震、水灾、旱灾、台风等引起的突发事件;有因人为因素如生产、建筑质量、安全事故、爆炸品、危险品污染或泄露、交通事故、疫情、中毒等引起的突发事件;有因社会对抗和冲突如重大群体事件罢工、集会、游行、示威、刑事案件、邪教或敌对势力破坏、战争、恐怖暴力活动等引起的突发事件。
制订预案有利于各级党政机关、各类企事业单位在事件突发时能够及时、有序地处理。
古人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有了预案,各级领导和指挥人员应对事件有章可循,指挥得当,工作主动,分工明确,忙而不乱,避免盲目性,减少失误。
有了预案,能加强重大突发危机事件处理的综合指挥能力,提高紧急救援反应速度和协调水平,最大限度地保障国家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有了预案,群众能积极地协助有关部门处理突发事件,具有从容的心理状态,消除恐惧紧张心理,避免混乱状态扩大、蔓延。
二、结构模式预案是计划大家族中的一员,在写法上与计划的其他成员有许多相似之处,特别是与方案更为接近,一般采取条款式的写法,兼有表格式的写法亦有所见。
同时,预案作为一种新型突发性文书,其结构模式因涉及的内容范围和事件性质不同而有所变化。
在通常情况下,一份完整的预案应包括:1.标题预案的标题要写得结构完整、内容鲜明。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材料成型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分析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材料成型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分析关键词:应用型人才;材料成型专业;实践教学;培养;就业中图分类号:g642毫无疑问,材料成型专业的根基是材料科学,它是国家教育部门于上世纪末正式建立的专业课程,其适当地融合铸、焊等主要生产加工工艺,并与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应用进行整合,使之成为一门颇具技术要义的综合性学科。
进入21世纪,尤其是近些年来,我国本科就业形势异常严峻,应用型人才的缺失成为其中不可忽视的原因,由此表明,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是解决专业就业问题的直接手段。
本文首先分析材料成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要性,接着着重阐述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基础要素的材料成型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措施。
一、材料成型专业实践性教学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现实必要性1、新课改的客观要求近十年来,新课程改革在教育界如火如荼的开展,新课改秉持”强化专业知识的实际应用”这一基本理念,与素质教育的实质性内涵相协调、相适应。
材料成型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其内容十分宽泛,像挤压、拉拔等固态成型的办法,还有注塑、铸造等液态成型的有效方法。
这些教学内容自然符合就业岗位的应用需求,如若本专业的所有大学生均能在实践中充分应用自身的专业理论知识,不仅对于职业需要、社会发展大有裨益,更是实现新课改以及素质教育实践教学目标的关键所在。
2、提升学科实用性、实践性的需要就目前而言,本专业在人才培养时仍片面地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和传授,虽在更大范围内学习、掌握了计算机绘图和材料成型的基础知识,学生专业理论修养获得极大提高,然而,为数不少的学生仍停留于”纸上谈兵”的盲目状态,不清楚成型材料在工业领域的实际应用及其性能,对焊接、铸造等常用的加工工艺的操作流程和质量控制也理解不够,这便严重折损了专业实践教学的实用价值。
基于此,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无疑会扩大本专业在实际岗位上的应用范围,更好地服务于生产。
3、符合社会需要和职业需求,对学生立足工作岗位意义重大上文已提及,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对提升本专业实践教学的质量与效果有着巨大意义。
宁波过官产学密切合作构建区域服务型教育体系的机理分析
宁波过官产学密切合作构建区域服务型教育体系的机理分析摘要:本文以宁波为例详细介绍了学校与政府、企业共同构建服务型教育体系的方式与途径,剖析了政府、企业和大学所起的作用及其合作机理,对同类区域服务型教育体系的构建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官产学应用型人才服务型教育高等教育21世纪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大力发展地方高等教育成为了必然的选择。
地方高等教育的发展需要地方经济社会的支持,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也需要地方高等教育的支撑。
官产研的互利合作构建的服务型教育体系,使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联动,教育资源向社会开放,让高校走向社会、和社会沟通,主动为地方服务。
1 研究背景1.1 研究的理论背景(1)服务型教育理论在美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史上,把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紧密结合起来的办学模式被称为“威斯康星思想”,其在美国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已引起世界各国的注意。
高等教育只有通过“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紧密结合起来”才能更好的提升、发展教学科研自身,否则,大学的教学、科研和直接为社会服务只能成为空中楼阁。
通过高等教育机构对社会提供服务的努力,使社会大众对高等教育机构的关注、认可、支持程度不断加深,彼此之间交流、协作、合作加强,从社会中获取优良的教育资源、科研的信息趋向,为教学、科研的顺利进行提供便利与实惠。
(2)三重螺旋理论三重螺旋模型(Triple Helix)是目前分析大学、政府和企业三者间关系的主流模型。
该模型由亨利·埃兹科维茨(Etzkowitz)教授和罗伊特·劳德斯多夫(Leydesdorff)教授于1995年首先提出。
他们利用生物学中有关三重螺旋的原理解释了在知识经济社会中大学、政府和企业之间相互依存的互动关系,并认为大学、政府和企业三方透过组织结构性的安排、制度性的设计等机制,以加强三者资源之分享与讯息的充分沟通,优化科技资源运用效率与效能,实现三方共同受益和发展。
1.2 研究的现实背景(1)国内背景从1999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加大了扩招的步伐,其中地方高校占了很大比例。
2014年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课题立项名单
附件2014年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课题立项名单一、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类(一)一般项目L2014A001高校大学生创业模式研究,陈谷纲,浙江大学L2014A002数据标准化对医保服务提升作用研究,梁俊,浙江大学L2014A003浙江省大病保险与长寿风险相关性研究,刘晓婷,浙江大学L2014A004大学生职业未决影响因素及就业指导对策研究,陈国宏,浙大城市学院L2014A005大学生创业动机的影响因素调研分析,胡哲,浙江财经大学L2014A006在杭高校大学生创业企业存续环境影响因素研究,叶城均,浙江财经大学L2014A007浙江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促进就业效应研究,吴莉云,浙江工业大学L2014A008浙江省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长效机制探索,周炳,浙江工业大学L2014A009地方高校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研究,何星舟,浙江工业大学L2014A010双重产业转移中长三角地区代工制造业转型升级对就业影响的内在机理与对策研究,王晓萍,浙江工商大学L2014A011大学生就业创业智能化服务平台建设——以浙江工商大学为例,周翔,浙江工商大学L2014B012基于创业教育视阈下的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吕阳,浙江工商大学L2014A013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立体模式构建,周钰,嘉兴学院L2014A014新生代农民工劳动关系管理现状及其治理研究,潘敏,绍兴文理学院L2014A015高校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创业问题研究,胡芳芳,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L2014A016浙江省大学生小微型创业风险评价模型及管理方式研究,陈晨,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L2014A017区域性创业文化在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中的融入机制研究——以浙商文化为例,邱雷鸣,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L2014A018基于“两创”背景下大学生创业环境研究,谢云锋,丽水学院L2014A019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融合发展与就业结构优化研究,郑秀梅,丽水学院L2014A020基于法律风险视角的大学生创业保障机制研究,林朽,宁波城市职业学院L2014A021基于“虚拟学院”的高职学生创业能力提升实践研究,方义桂,宁波城市职业学院L2014A022文化产业创新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创业模式研究,吕朝亚,浙江科技学院L2014A023高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准入匹配的比较研究,王媛,宁波大红鹰学院L2014A024浙江省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研究——基于融入度测评视角,黄小灵,宁波大红鹰学院L2014A025文化学视角下体育行为对职业能力发展研究,余新苗,宁波大红鹰学院L2014A026浙江省高职院校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探索与实践,叶丽娜,杭州万向职业技术院L2014A027应用大数据进行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的路径研究,陈红敏,杭州万向职业技术学院L2014A028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与企业用人要求差异的对策研究,徐军,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L2014A029基于校企互惠式合作提升高职生职业能力的途径研究,范黎明,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L2014A030高校绩效工资激励机制的设计研究,陈林,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L2014A031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背景下高等职业院校职业技能培训师资队伍建设研究,王一丁,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L2014A032和谐视阈下民企新型劳动关系构建的研究,王立华,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L2014A033企业年金的法律支持制度研究,王艳,浙江金融职业学院L2014A034“校企合作、项目驱动”应用型人才培养创新机制研究,吕侃徽,浙江金融职业学院L2014A035电子商务环境下促进高职学生网络创业就业的实证研究,吴红玲,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L2014A036浙江省退役运动员社会保障体系研究,王益尔,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L2014A037汽车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创新型技能人才培养研究,包卫平,杭州科技职业学院L2014A038浙江省研究生就业意向的调查研究——以体育硕士为例,张艳,杭州科技职业学院L2014A039浙江省退役运动员再就业培训体系研究,姚向珍,浙江万里学院L2014A040发达地区低收入农户增收的长效机制研究,姜明伦,浙江万里学院L2014A041浙江地方政府提高劳动收入比重的职能定位研究,赵洪山,杭州职业技术学院L2014A042我省90后农民工职业稳定性影响因素及其对策研究,饶君风,杭州职业技术学院L2014A043收入来源对浙江居民收入增长贡献度研究,王生云,浙江水利水电学院L2014A044医疗保障对重大传染病诊疗补助状况及对策研究,陈松华,省疾控中心L2014A045“用工荒”背景下的柔性化管理研究,张建华,广厦职业技术学院L2014A046浙江省高校微信就业平台建设研究,李佳佳,浙江传媒学院L2014A047浙江人力资源服务产业集聚区发展研究,王凌,宁波市委党校L2014A048高职学生职业成熟度影响因子分析及模型构建,于施佳,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L2014A049浙江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基本路径研究,张伟,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L2014A050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参与意愿影响因素研究,朱伯伦,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L2014A051浙江产业结构变动的就业效应研究,王瑞荣,绍兴市职业技术学院L2014A052构建民办高校和谐劳动关系创新研究,王海红,浙江越秀外语学院L2014A053基于跨境电子商务的创业模式与平台研究,袁江军,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L2014A054“售后服务”视角下高职院校就业后服务体系建设研究,张穹,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L2014A055教育生态理论下高职毕业生就业能力提升研究——以商务英语专业为例,何雪莲,衢州职业技术学院L2014A056完善创业制度环境促进青年群体创业,董叶英,省就业局L2014A057浙江省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调整问题研究,黄佳莺,省劳科院L2014A058浙江省技工院校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探索,王丽慧,省职业技能教学研究所L2014A059创新乡镇(街道)劳动人事争议调解机制研究,曹永平,杭州市人力社保局L2014A060完善工伤保险信息化建设研究,曹挺,临安市人力社保局L2014A061初创业者创业导师选择“双向模式”的有效性研究,王海波,长兴县人力社保局(二)资助项目L2014B001网络创业促进就业研究,张林,杭州市就业局L2014B002浙江大学生创业激励政策研究,胡晓东,江干区人力社保局L2014B003浙江省创业促进就业政策体系评价——以绍兴市为例,邵泓,绍兴市就业局L2014B004创业生态链、创业聚集与创业发展研究:机理分析与案例比较,黄宾,浙江水利水电学院L2014B005经济增速下滑背景下浙江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演化趋势研究,于海琳,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L2014B006农村劳动人口城镇化过程中高职院校的地位和作用研究,颜炼钢,宁波城市职业学院二、公共行政与人才人事类(一)一般项目1.公共行政管理与服务R2014G001利益相关者视角的政府市场边界界定与公立医院发展, 程小平, 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R2014G002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电话咨询服务中心适度规模探索——以杭州市12333为例,郑晓哲, 杭州市人力社保局咨询服务中心R2014G003基于逻辑框架法的政府投入人才项目绩效评价研究, 翁曦勉, 浙江工业大学R2014G004政府化解网络舆情能力研究, 方海涛, 嘉兴学院R2014G005提升地方政府网络舆情应对能力的对策和措施研究——以宁波为例, 张陶然, 宁波大红鹰学院R2014G006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机制比较及优化研究——以浙江省地方政府购买社区服务为例,马隽, 浙江工商大学R2014G007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研究, 胡榕, 浙江农林大学R2014G008基于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视角的基层应急能力评价研究, 韦余东, 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R2014G009地方政府高层次人才服务机制研究, 洪赞, 台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R2014G010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法律问题研究——基于浙江省典型案例, 崔起凡,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R2014G011基于委托代理关系理论的地方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失位研究, 韦晓蓓, 浙江财经大学R2014G012大学生村官退出机制研究, 邵阳, 温州科技职业学院R2014G013基于双因素理论的大学生村官制度可持续性研究——以宁波为例, 葛红军, 宁波大红鹰学院R2014G014高校科研人员创新能力与区域创新环境的互动机制及协同发展研究, 蔡伟, 宁波工程学院R2014G015中国海洋科技创新引智园区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改革新探讨, 杨宁, 浙江海洋学院R2014G016城市品牌视角下地方政府在企业人才引进中的角色与作用研究, 陈翔, 台州职业技术学院R2014G017大学生“村官”成长困境分析及对策研究, 严勇杰, 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2.人才与人才队伍建设R2014R001校企联盟互动式培养应用型人才研究——以旅游管理专业实践为例, 胡蝶, 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R2014R002基于战略缺口理论的“职业适应性”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梁辰浩, 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R2014R003企业高层次人才创新能力提升研究, 孙颖,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R2014R004服务创新驱动发展的高校创新人才协同培养模式研究——以浙江省为例, 李东华, 浙江工业大学R2014R005基于CBE模式视角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财务管理专业为例, 吴晓涵, 浙江长征职业技术学院R2014R006浙江省旅游企业人才安全预测模型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田佳,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R2014R007高校科研机构人才创新成果转化研究——基于产学合作视角, 周鸣阳, 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R2014R008温州中小企业开放式创新及其创新人才支撑体系研究, 董黎晖, 温州大学城市学院R2014R009高校公益创业人才培育及国际经验借鉴,王扬眉, 浙江万里学院R2014R010浙江产业集群创业人才孵化主体的互动与协调研究, 贺武, 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R2014R011职业教育官产学研协同的创新驱动人才发展战略研究, 祝蕾,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R2014R012基于外贸风险防范的高层次外贸人才创新能力培养路径的研究, 邵作仁, 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R2014R013基于“现代学徒制”实施环境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胡俊, 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R2014R014“五位一体”促进本科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创新策略研究, 杜金玲,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R2014R015基于转型升级的浙江高端旅游人才队伍建设研究, 刘君,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R2014R016基于胜任力体系的浙江家族企业继承人培养研究, 魏晋童,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R2014R017高端领军人才项目产业化服务体系构建的研究——以嘉兴市为例, 刘莉, 嘉兴职业技术学院R2014R018校政企研协同参与的行业人才培养创新研究,王妙娟, 浙江公路技师学院R2014R019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研究——以宁波市为例, 许锁迪, 宁波大红鹰学院R2014R020浙江外贸型人才结构变化趋势研究, 耿浩, 宁波大红鹰学院R2014R021艺术设计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方法和途径研究, 陈秀, 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R2014R022电子商务类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生成路径研究, 龚松杰,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R2014R023浙江民营企业与职业经理人的协同成长研究:基于共生理论的视角, 陈婧,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R2014R024杭州IT产业转型升级的人才需求和校企深度合作实证研究, 李清平, 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R2014R025高职院校工业设计类人才培养研究, 钱慧娜, 杭州职业技术学院R2014R026小微企业软件人才需求及高职院校对策研究, 朱涛, 杭州职业技术学院R2014R027浙江省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研究, 傅玳,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R2014R028基于“产教融合、校企互动”的应用技能型人才职业素养提升体系研究, 温雷雷, 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R2014R029复合型翻译人才培养实验教学模式研究, 赵晶, 浙江外国语学院R2014R030区域创意人才培养平台建设研究, 朱淑珍, 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R2014R031人才集聚与杭州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创新研究, 张鹏,浙江传媒学院R2014R032企业科技人才创新激励措施的测量、影响因素及绩效研究, 廖中举, 浙江大学R2014R033浙江省中小企业人才开发投入激励机制研究, 陈汉君, 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R2014R034人才增长因素在完善金融市场发展体系中的定量化研究——以宁波市为例, 朱丽萍, 宁波大学R2014R035浙江动漫产业国际化进程中的人才供给机制与人才成长环境优化研究, 张月月, 浙江财经大学R2014R036义乌企业国际化发展与人才培养动态对接的策略研究, 崔轩玮, 浙江财经大学R2014R037浙江省城市社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培建设研究, 李茂松, 绍兴职业技术学院R2014R038高校跨文化人才素质提升策略研究, 谢怡, 浙江理工大学R2014R039产业集群持续发展的服装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李一, 浙江理工大学R2014R040 “产教融合、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 罗水秀, 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R2014R041宁波市企业技术创新团队建设评估研究, 陈水良, 宁波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R2014R042 “人才特区”建设与区域持续创新能力研究, 潘源源, 温州龙湾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R2014R043舟山群岛新区紧缺高端人才引进工作研究, 钟淼, 舟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R2014R044高层次人才项目引进对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研究, 龚琦, 安吉县社保局R2014R045转型升级背景下的公安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管瑜珍, 浙江警察学院R2014R046企业高技能人才持续创新能力提升研究, 鲍国荣, 浙江省职业技能鉴定中心R2014R047企业高层次人才持续创新能力的提升机制与效能研究, 丛国栋, 浙江省职业技能鉴定中心R2014R048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技能素质培养研究, 夏江峰, 杭州师范大学R2014R049企业人才安全评价研究——以浙江省为例, 章迪平, 浙江科技学院3.人事工作与制度改革R2014S001推进浙江省人力资源市场体系改革创新与发展的研究,陈荣华,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R2014S002 EAP在浙江民办高校的应用研究,原伟霞,浙江树人大学R2014S003浙江省属高校绩效管理现状与对策研究,童珊珊,浙江工业大学R2014S004专业技术职务自主评聘背景下的高校人事制度改革探索,罗斌,浙江工业大学R2014S005教师绩效工资实施成效与对策研究——以湖州市为例,任强,湖州师范学院R2014S006基于能力和业绩评价视角的高职院校创新人才激励机制研究,陈慧,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R2014S007高校教师绩效考核现状及对策研究,崔雨,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R2014S008博士后研究人员绩效评估方法研究,齐嘉阳,浙江中医药大学R2014S009高校人力资本绩效考核研究——基于成本效益分析,林慧,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R2014S010岗位设置改革视角下高校教师激励机制研究,张道伟,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R2014S011人力资源视角下的高校职工激励研究,张妮佳,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R2014S012高校人事代理制度优化管理探析,范翡,衢州职业技术学院R2014S013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过程化”培养与鉴定模式研究,王波,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R2014S014高校科研人员创业创新驱动研究,黄莉,宁波大红鹰学院教师发展中心R2014S015专业技术人才职业生涯规划对创新驱动发展的影响研究——以浙江省大学英语教师为例,黄乐丹,中国计量学院R2014S016岗位聘任制下的高校教师队伍准入及退出机制研究,姜艳,浙江理工大学R2014S017基于产业升级的浙江中小民营企业人力资源开发模式研究,郑文君,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R2014S018浙江人力资源服务业信用评级方法研究,陈树元,浙江金融职业学院R2014S019基于价值网络视角的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研究——以浙江省为例,马晓芸,浙江农林大学R2014S020宁波市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规划研究,林雅莲,宁波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二)资助项目R2014Z001创新驱动发展的人才保障理论研究, 米红, 浙江大学R2014Z002政府推动人才引领创新驱动发展的政策选择研究, 杨晓刚, 浙江理工大学R2014Z003企业高层次人才持续创新能力研究, 瞿孝志, 杭州城市学研究会R2014Z004高校科研机构人才创新成果转化研究, 童嘉, 浙江工业大学资产经营有限公司R2014Z005高层次人才向创新驱动一线集聚的机制效应与对策研究, 颜青, 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R2014Z006创新驱动发展的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机制研究, 张湖东, 浙江财经大学R2014Z007创新驱动发展的人才流动、竞争、激励机制研究, 张清阳, 杭州职业技术学院R2014Z008官产学研协同的创新驱动人才发展战略研究, 黄菊火, 杭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杭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R2014Z009浙江产业集群对高层次人才驱动聚集效应研究, 张帆, 浙江工业大学R2014Z010浙江省人力资源服务业规范研究, 陈旭峰,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R2014Z011浙江省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等级划分研究, 梅胜军, 浙江理工大学R2014Z012浙江省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评定标准研究, 殷宝庆, 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浅谈高等学校与地方政府合作办学
一种有效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浅谈高等学校与地方政府合作办学摘要文章分析了高校与地方政府合作办学的主要特点,探讨了高校与地方政府合作办学的主要模式,研究了合作所办的学院(校区、分校)的主要管理模式。
研究表明,高校与地方政府合作办学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产学研合作是高校与地方政府合作办学的本质。
关键词高等学校地方政府合作办学产学研高等学校(以下简称高校)合作办学的模式主要有:中外合作,校企合作、校院(科研院所)、校际合作和高校与地方政府合作办学五种模式。
目前,在探讨各种产学研合作办学模式的相关文献中,受关注较多的是前四种合作办学模式,而高校与地方政府合作办学罕有涉及。
可是,高校与地方政府合作办学是一种能够真正实现产学研结合,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的产学研合作模式。
1高校与地方政府合作办学的主要特点高校与地方政府合作办学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主要分布在经济发达地区;(2)人才培养层次基本与地方经济发展相适应。
(3)合作办学的本质是产学研合作。
1.2.1主要分布在经济发达地区目前,高校与地方政府合作办学分布在两类地区,一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比如云南省、内蒙古自治区、西藏自治区等省区的市、地、县;二是经济发达地区,如广东省、浙江省、江苏省和山东省等省的市地、县。
但是,从统计结果来看,主要分布在经济发达地区,从所办学校的个数来看,经济发达地区占了总数的87%以上;从在校生人数来看,经济发达地区占了总数的93%以上。
高校与地方政府合作办学主要分布在经济发达地区的原因有两个,一是,经济发达地区的地方财政实力较为雄厚,能够拿出财政资金支持办学,而自己单独办学的难度与投入又非常大;二是,经济发达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对通过合作办学,进行产学研合作有着强大的需求。
1.2.2人才培养层次基本与地方经济发展相适应合作办学的层次覆盖了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学历教育涵盖了整个高等教育的所有学历层次,形成了从中职、高职(专科)、本科、硕士、博士,直到博士后的系列学历教育。
发挥高校优势 全面对接区域社会经济——以浙江海洋学院服务区域社会经济为例
发展需要来设置和调整。专业既是学校进行教育的基本载体 , 也是社会需求 的反映 , 是社会需求和学校 实际教学工作的结合点。因此 , 地方高校必须仔细地考察本区域的经济形势, 努力使专业设置以及培养 计划 、 教学 内容 、 科研活动紧密联系本 区域产业 、 企业 的现状和发展要求 。以浙江海洋学院为例 , 学校 自
第 2 卷 6
校总数的 9 . 4 %。在全国 70 2 4 所本科院校 中, 地方本科院校有 64 , 8 . 3 所 占 5 %。从大学数量上看 , 7 地方 大学已成为我 国高等院校的主体 。0 7 20 年我 国地方普通高校本 、 专科在校学生 11.万人 , 76 8 占全国总数 的 9 .%。 方普通 高校本 、 科招 生 528万人 , 11 地 专 2. 占高校 招 生总数 9 .%。 招 生规模 上看 , 方大学 承 2 4 从 地 担 了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 向大众化教育 的主要任务。 囝地方高校能否科学定位 , 积极地为地方经
一
、
地方高校服务 区域社会经济发展 的举措
服务于经济建设是当代高校的重要功能之一,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 高校积极主动地为区域 经济建设服务 , 是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 也是高校 自身不断发展和增强造血功能的迫切
需要 。
( ) 一 开放办专业 , 树立为区域社会经济服务的理念 社会经济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 社会经济的发展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 , 而高等 教育反过来推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当前 ,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办学理 念。 由于没有处理好办学与社会需求 的关系 , 使高校办学方 向出现 了偏差。 高校不主动走向社会 , 适应社 会, 积极为社会发展服务, 纯粹为办学而办学 , 导致高校人才培养缺乏地方和院校特色 , 同一学科专业的 人才培养模式几乎一致 , 没有特色, 这样 , 就不能体现高等教育为社会培养所需人才的真正 目的和为经
杨明 钱林霞:以民营企业的市场导向思维培养海洋产业人才——专访华立大学集团董事会主席张智峰
采访背景:7月22日,一则消息引起股民关注——广东工业大学华立学院已取得中国教育部批准由民办独立学院转设为独立设置的民办普通本科高校。
此消息瞬间拉动了华立大学集团(01756.HK)股票上涨。
这是华立大学集团办学多年来的一个亮丽转折点。
华立学院转设完成后,更名为“广州华立学院”。
独立出来的华立学院不需再向广东工业大学支付管理费,从而减少集团成本及开支,提高盈利能力,也有利集团提供市场需要的高端优质高等职业教育,打造自身核心竞争力。
8月28日,广州华立学院江门校区第一期工程交接仪式在江门银湖湾举行。
在国家海洋经济战略的背景下,江门校区海洋学院与江门市政府、五邑大学合作,将探索一条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道路。
校区位于江门市新会区银湖湾,依海而建,规划用地1258亩,总建筑面积约65万平方米。
本刊记者日前就民办高校如何吸纳和培养人才以及华立大学集团如何配合国家战略运以民营企业的市场导向思维培养海洋产业人才——专访华立大学集团董事会主席张智峰本刊社长 杨明 副总编辑 钱林霞 摄影 陈卫国 王韵清营高校等问题专访了集团董事会主席张智峰。
记者:今天是华立学院江门校区竣工之日,这个校区未来也是华立学院与五邑大学、江门市政府合作的海洋学院,请问是什么促成了三方的合作?也请您简单介绍即将开学的江门海洋学院的基本情况,包括合作背景、合作方式、专业设置、师资来源、招生就业等方面。
张智峰:首先从国家层面来说,向海洋发展是我们国家的大战略。
习主席非常重视海洋经济的发展,多次提出建设海洋强国的目标。
江门作为广东省的沿海城市,位于大湾区的一个核心地段,地理环境非常好。
江门市政府非常重视海洋经济的发展,所以当我们提出来江门办大学时,江门市政府提出能不能合作办江门海洋学院。
在初建时,我们和江门市政府和五邑大学一起设想,还将办一个海洋经济研究院,形成既有教学、又有科研的一体化教育集团,把学校办学的发展和学校产学研相结合,为发展海洋经济服务。
如何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引进地方文化——以浙江海洋学院为例
度 文 化建 设 等 为主 要 内容 , 校 园精 神 以 文 明为主要特征 的一种群体文化 。 渗透 到 她
学 生 校 园 生 活 、 习的 方 方 面 面 。 《 学 学 将 大 语 文 》 学 有 机 融 入校 园文 化 建设 当中 , 教 设 计一套培养学生综 合能力的实践体 系, 对 于 传 统文 化 的 传 播 、 收具 有现 实意 义 。 吸 ( ) 确 定位 。 1明 抛开 学 科 体 制 方 面 比较 将 《 学语 文 》 学嵌 入 始 业教 育 。 生 大 教 新 复 杂 的 问题 , 们 首 先 在 《 学 语 文 》 定 入学 伊 始 , 院就 安 排 始业 教 育 , 各 行业 我 大 的 我 请 位 上 作 了一 些 实践 、 索 。 在 , 界 已经 的专 家 或 企 业 领 导 为 学 生 做 讲 座 , 引导 探 现 学 以 形 成 共 识 , 不 能 完全 顺 着 中 学 语 文的 路 子 学生 认 识 所学 专业 , 立 专业 意 识 。 “ 树 这也 是 来 开 大学 语 文 , 须有 提 升 ; 不 能完 全 放 让学 生 了 解 地 方 文 化 , 高 文 化 素 质 的 好 必 也 提 开 , 宜 讲 成 一 般 文 学 鉴 赏 或 文 化 史 那 种 时 机 。 们 及 时 安 排 教 师 或 请 地 方 文 史 专 不 我 类 型 的 课 ” 所 以 我 们 明 确 在 兼 顾 《 学 语 家作 一 些 地方 文 化 的 介 绍 。 间 , 举行 带 。 大 期 还 文》 、 、 听 读 写工 具 性 的 基础边 景 区 活 动 , 导 酒 店 应 指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学中 , 在 既重 视 中 管理 , 务 英 语 等 专 业 和 旅 游 协 会 的 学 生 商 华 民族 的 大 传 统 , 引进 地 方 文化 传统 。 又 要 撰 写相 关 的 导 游 词 并 进 行 实 地 导 游 。 过 通 在 建 立 学 生 情 感 态 度 、 习 策略 、文 化 意 学 系 列活 动 , 但 使 新 生 对 地 方 文 化 有 了 不 识 、 合 知 识 、 交能 力 等 整 体 发 展的 基 础 初步 了 解 , 且 老 生 也 借 此 巩 固 了 所 学 的 综 社 而 上 去 培养 学 生 的综 合能 力 。 文 化 知 识 , 炼 了写 作 和 口头 表 达 能 力 , 锻 培
“政行(企)校”三方共建高职教育的几点思考
“政行(企)校”三方共建高职教育的几点思考近年来,政府、企业和高校之间的三方合作越来越频繁,共建高职教育也成为重要的合作方式之一。
政府、企业和高校各自发挥优势,互相补充,提升教育质量和学生就业竞争力。
以下是我对共建高职教育的几点思考。
一、明确责任分工要实现高职教育共建,需要明确各方的责任和分工。
政府应该扮演引领和推动的角色,提供资金和政策支持;企业应该承担相关教学设备和实习场所的建设和维护;高校则要负责课程设计、教育教学和学生管理。
各方要遵循合作协议,履行协议规定的职责和义务,确保合作顺利进行。
二、深化产学融合共建高职教育必须深化产学融合,紧密结合实际需求。
企业应该积极参与课程设计和教学实践,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和就业机会;高校应该加强师生与企业的沟通交流,了解企业需求并根据需求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产学融合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也能够帮助企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为社会和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三、加强教学评估共建高职教育要加强教学评估,确保教育质量。
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教学评估标准,对合作项目进行定期评估和审计,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整改;高校应该建立严格的教学评估机制,开展教师和课程评估,确保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企业应该积极参与评估工作,发表意见并提出建议。
只有加强教学评估,才能不断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和质量。
四、建立长效机制共建高职教育需要建立长效机制,实现持续发展。
政府应该出台相应的政策支持,鼓励企业和高校积极参与合作项目,创造良好的合作氛围;高校应该加强对合作项目的管理,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深化合作;企业应该牢固树立人才培养责任意识,为合作项目提供长期的支持和帮助。
只有建立长效机制,才能够让共建高职教育成为持续发展的事业。
综上所述,政府、企业和高校要密切合作,共同推进高职教育共建,为培养稳健的高素质人才作出贡献。
通过明确责任分工、深化产学融合、加强教学评估和建立长效机制,共建高职教育才能够逐步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浅谈高等学校与地方政府合作办学
一种有效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浅谈高等学校与地方政府合作办学摘要文章分析了高校与地方政府合作办学的主要特点,探讨了高校与地方政府合作办学的主要模式,研究了合作所办的学院(校区、分校)的主要管理模式。
研究表明,高校与地方政府合作办学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产学研合作是高校与地方政府合作办学的本质。
关键词高等学校地方政府合作办学产学研高等学校(以下简称高校)合作办学的模式主要有:中外合作,校企合作、校院(科研院所)、校际合作和高校与地方政府合作办学五种模式。
目前,在探讨各种产学研合作办学模式的相关文献中,受关注较多的是前四种合作办学模式,而高校与地方政府合作办学罕有涉及。
可是,高校与地方政府合作办学是一种能够真正实现产学研结合,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的产学研合作模式。
1高校与地方政府合作办学的主要特点高校与地方政府合作办学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主要分布在经济发达地区;(2)人才培养层次基本与地方经济发展相适应。
(3)合作办学的本质是产学研合作。
1.2.1主要分布在经济发达地区目前,高校与地方政府合作办学分布在两类地区,一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比如云南省、内蒙古自治区、西藏自治区等省区的市、地、县;二是经济发达地区,如广东省、浙江省、江苏省和山东省等省的市地、县。
但是,从统计结果来看,主要分布在经济发达地区,从所办学校的个数来看,经济发达地区占了总数的87%以上;从在校生人数来看,经济发达地区占了总数的93%以上。
高校与地方政府合作办学主要分布在经济发达地区的原因有两个,一是,经济发达地区的地方财政实力较为雄厚,能够拿出财政资金支持办学,而自己单独办学的难度与投入又非常大;二是,经济发达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对通过合作办学,进行产学研合作有着强大的需求。
1.2.2人才培养层次基本与地方经济发展相适应合作办学的层次覆盖了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学历教育涵盖了整个高等教育的所有学历层次,形成了从中职、高职(专科)、本科、硕士、博士,直到博士后的系列学历教育。
“双主体”推动校企合作走向双赢
“双主体”推动校企合作走向双赢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的不断壮大,以及教育体制的不断优化,校企合作成为了当前教育教学领域的热点话题,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以双主体合作模式为特点的校企合作,不仅推动了教育教学的发展,同时也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本文将探讨“双主体”推动校企合作走向双赢的意义和实践。
一、“双主体”合作模式与意义“双主体”合作模式是指在校企合作中,学校和企业作为合作伙伴,共同参与到合作项目的决策、实施、评估等各个阶段中。
这种模式的实施突破了传统校方单方面“输送人才”的模式,实现了校方和企业的利益互补,同时也更好地满足了社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
一方面,双主体合作模式使得学校和企业能够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推动人才培养。
学校可以通过与企业紧密合作,更好地了解企业的需求和现状,进而进行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而企业则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和创新能力,获取更具竞争力的人才,提高企业自身的发展水平。
二、双主体合作模式的实践探索如今,越来越多的学校和企业开始采用双主体合作模式,不断推进校企合作的深入发展。
下面介绍几个校企合作的优秀案例,展现双主体合作模式在实践中的应用价值:1、浙江工商大学和杉杉集团:建立人才储备库,共同培养人才杉杉集团是中国领先的林业企业,注重人才培养,与浙江工商大学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
双方共同制定了人才培养计划,并在校方制定的“双创”课程体系中安排了杉杉集团为学生提供的实践培训。
同时,双方还共同开展了一系列的技术研发合作项目,共同打造了一个人才储备库。
2、西安交通大学和华为公司:共同探索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模式西安交通大学和华为公司合作多年,通过双方的努力,建立了一个长期合作伙伴关系。
双方共同设立了工程实践基地,开展了一系列的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项目。
同时,还通过人才交流、科技成果转化等多种方式,深入拓展合作领域,探索新的合作模式,为构建新型校企合作机制打下坚实的基础。
3、北京工业大学和腾讯公司:共同推进大数据及人才培养北京工业大学与腾讯公司合作多年,建立了一支由学院老师和腾讯公司技术人员组成的授课队伍。
基于政校企行协同合作下的高职生职业素养培育
240理论研究1 当前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现状 现阶段,由于国家对高职院校的高度重视,高职院校也随着政策的下放逐渐发展起来,高职生的职业素养培训教育有了很好的成绩。
但是,在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下,高职生的职业素养培训还存在很多问题。
例如,培训的结果满足不了社会和企业的需要,只是一些理论上的基础知识,脱离了实践过程。
这些都导致的高职生职业素养不高,进入社会到了工作岗位胜任不了工作职责,满足不了社会和企业的需求,其具体表现为: 首先,高职生的知识面窄,基础知识存在滞后的现象。
应试教育导致高职生都是为了考试而学习,和实践有脱节的情况。
这种教育模式就带来的后果就是学生遇到问题了不知道从哪下手,没有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思路。
其次,现在的高职生在学习过程中眼高手低的现象比较严重,基础理论知识学习后没有运用到实践过程中。
高职院校培养技能型的人才,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必须经过严格的检验。
然而,高职院校由于各方面的原因,经费欠缺、院校教育体系不完善等原因,导致学生实践经验欠缺、动手能力差的现象很严重。
2 协同理论及其在我国高职生职业素养培育中运用 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协同理论就已经逐步应用到了我们的教育领域,但是协同教育模式发展的很缓慢。
协同教育至今都还存在很多争议,但是这并不影响其在实际中的运用和推广。
能适用于协同理论的对象都具有开放和复杂的特性。
高职院校的高职生职业素养的培育本就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也具有开放性。
这是因为协同合作系统是由政府、企业、行业、学校等多方面组合而成,这几个系统之间和外界都会有交流和交换,这不仅仅体现在物质上和能量上,还能相互影响和作用,从而有1 +1 >2 的效果。
换言之,从这四个方面相互合作还能发挥多元化的培育作用,提高系统的开放性,把能量和物质进行高效的转化,实现高职大学生职业素养培训的目的,提高高职生的职业素养。
3 高职院校“政校企行”协同合作探索 (1)政府协助,协调多方资源,提供政策保障。
论高校与地方政府_企业合作办学模式_以浙江海洋学院为例_杨宁
V ol.28No.3June ,2011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JOURNAL OF ZHEJIANG OCEAN UNIVERSITY (HUMAN ITIES SCIENCE )第28卷第3期2011年6月[收稿日期]2011-02-12[基金项目]浙江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编号:yb06067)。
[作者简介]杨宁(1965-),男,四川广安人,副教授。
论高校与地方政府、企业合作办学模式———以浙江海洋学院为例杨宁1周达军2吴常文2张永正3刘逸君4(1.浙江海洋学院地方合作处,浙江舟山316000;2.浙江海洋学院,浙江舟山316000;3.浙江海洋学院萧山科学技术学院,浙江杭州311258;4.浙江海洋学院普陀科学技术学院,浙江舟山316111)[摘要]高等院校应与地方政府和企业建立起合作长效机制,采取对构建组织体系、搭建合作平台、提供制度保证的措施,在实践中开启校地校企产学研结合、服务社会的新思路,有效提升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走出鲜明的办学特色之路。
[关键词]高校;地方政府;企业;合作办学[中图分类号]G64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8318(2011)03-0071-03校地、校企合作,是指高等院校与自身地理位置所处区域或其它区域范围内的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的合作。
开展校地校企合作工作,是举办高等教育的战略选择与必由之路,是高等院校立于不败之地的基础,其目的是处理好高等院校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系,为高等院校赢得更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因此,探索校地、校企合作新思路,建立合作长效机制和模式对于高校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搭建校地校企合作平台长期以来,高校服务地方工作更多地是放在科研成果的对接与转化上。
如何将高校的科研成果、人才优势延伸并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成为高等教育一个新的课题[1]。
浙江海洋学院围绕创建办学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海洋大学,提出了“立足舟山、服务浙江、面向全国、放眼世界”的发展战略,制订和完善了一系列创新举措,开创性地把校地校企平台建设在地方产业园区,整合高校、政府、企业等各方资源,建立起校地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在实践中总结出校地校企合作、服务社会的新思路,在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中充分释放出高校的创新能量。
构建完整、有机、互联、贯通的职教生态链——专访浙江省教育厅副厅长于永明
EDUCATOR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特 别 策 划·厅 长 谈
19
《 教育家》:2021年,浙江启动部省共建温台职教创新 高地建设,以制度创新推进温台职业教育与民营经济融合 发展。目前,温台职教创新高地建设有哪些探索?未来有 何规划?
ZHEJIANG
大变局中 18我国职议业题教育
改革区域求解
浙江篇
构建完整、有机、互联、贯通的职教生态链
——专访浙江省教育厅副厅长于永明
文 | 本刊记者 王楠
浙江肩负“ 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 要窗口”和“ 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重要使命, 作为与经济发展和就业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职业 教育在其中的作用将越来越突出。浙江在部省共建温台 职教创新高地建设、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等方面进行了积 极探索,提供了浙江路径与浙江实践。新时代,浙江如 何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持续推 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为此,本刊记者采访了浙江省 教育厅副厅长于永明。
突出纵向贯通,推动培养体系一体化。实施中高职 一体化、中本一体化、四年制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试点等 一揽子改革举措,启动中高职一体化课程改革,积极探 索复合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新路径。全省中职学生直接 升入高一级全日制院校比例达42%,职业教育学历教育 已覆盖中职、高职和本科3个层次。
强化教师队伍建设,打造职业教育核心竞争力。参 照普通高中教职工编制与学生比1:12.5的标准核定中职 学校编制。打通职业院校专业教师引进渠道,多途径提 升“ 双师型”建设水平,中高职学校“ 双师型”教师分 别达到85.8%、71.7%。
于 永 明:2 0 2 1 年 1 月 , 部 省 共 建 温 台 职 教 创 新 高 地 建 设启动。浙江省会同温台两市认真谋划设计,大力推动 改革举措落地实施。
浙江大学海洋学院异地办学初探
知识文库 第24期162浙江大学海洋学院异地办学初探胡小倩 陈 丽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重大战略部署,主动服务和支撑国家海洋发展战略,浙江大学与舟山市合作共建浙江大学舟山校区(暨浙江大学海洋学院),并于2015年整体迁至舟山。
浙江大学海洋学院以“师、生”为本,以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探索和研究杭州--舟山两地办学运行模式,施行“2+2”人才培养模式:暨一二年级阶段在杭州紫金港校区,依托本部丰富的教学资源,主要完成通识教育,大类培养;三四年级阶段进入舟山校区,一流的设施条件和先进的实验设备更加有利于专业阶段培养。
一、海洋学院异地办学教学管理探索实践1.通过不断完善调整培养方案,优化课程设置,以适应两地办学模式通过多次调研,召开基层教学组织会议,学生座谈会以及征求本科生院意见,将原有大三的通识课程、大类课(学科基础课)调整到一二年级,专业课程调整到三四年级,在适应两地办学情况下,不断优化课程体系,课程分布,保证了教学工作顺利开展。
2.加强学生选课指导,学业审核工作(在一二年级阶段形成两会一审一告知工作流程)一般学院学生公共类课程选课权利有8次或者4次(只开春夏或秋冬课程),而海洋学院学生由于三四年级到舟山学习,无法两地奔波上课,选择权(学习机会)减少为4次或者2次,学生选课或者重修问题越发突出紧张。
3.开展同步异地考试从以学生为本出发,针对部分学生重修问题,在考试周前统计学生需要异地考试的情况,并提前联系选课中心,协调相应试卷印刷送递工作,实施课程异地同步考试。
4.暑期实习教学安排与学生搬迁统筹安排由于学生二年级结束的暑假要搬迁至舟山校区,所以二年级的暑期教学实习安排要与搬迁工作以及学生假期统筹考虑,在杭州实习的要安排在搬迁前,舟山实习的要安排在搬迁后开学前。
5. 强化实验实践教学环节 舟山校区为新建校区,由于学生体量小、群体相对单一,其他类课程、学术讲座以及学生活动相对减少,为了让学生将课余时间利用起来,实施本科生导师制,鼓励三年级学生加入教师科研项目,培养科学研究素养,锻炼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V ol.28No.3June ,2011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JOURNAL OF ZHEJIANG OCEAN UNIVERSITY (HUMAN ITIES SCIENCE )第28卷第3期2011年6月[收稿日期]2011-02-12[基金项目]浙江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编号:yb06067)。
[作者简介]杨宁(1965-),男,四川广安人,副教授。
论高校与地方政府、企业合作办学模式———以浙江海洋学院为例杨宁1周达军2吴常文2张永正3刘逸君4(1.浙江海洋学院地方合作处,浙江舟山316000;2.浙江海洋学院,浙江舟山316000;3.浙江海洋学院萧山科学技术学院,浙江杭州311258;4.浙江海洋学院普陀科学技术学院,浙江舟山316111)[摘要]高等院校应与地方政府和企业建立起合作长效机制,采取对构建组织体系、搭建合作平台、提供制度保证的措施,在实践中开启校地校企产学研结合、服务社会的新思路,有效提升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走出鲜明的办学特色之路。
[关键词]高校;地方政府;企业;合作办学[中图分类号]G64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8318(2011)03-0071-03校地、校企合作,是指高等院校与自身地理位置所处区域或其它区域范围内的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的合作。
开展校地校企合作工作,是举办高等教育的战略选择与必由之路,是高等院校立于不败之地的基础,其目的是处理好高等院校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系,为高等院校赢得更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因此,探索校地、校企合作新思路,建立合作长效机制和模式对于高校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搭建校地校企合作平台长期以来,高校服务地方工作更多地是放在科研成果的对接与转化上。
如何将高校的科研成果、人才优势延伸并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成为高等教育一个新的课题[1]。
浙江海洋学院围绕创建办学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海洋大学,提出了“立足舟山、服务浙江、面向全国、放眼世界”的发展战略,制订和完善了一系列创新举措,开创性地把校地校企平台建设在地方产业园区,整合高校、政府、企业等各方资源,建立起校地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在实践中总结出校地校企合作、服务社会的新思路,在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中充分释放出高校的创新能量。
1.构建组织体系。
高校地方合作处是代表学校主管与地方进行交流合作与社会服务的职能部门,制订学校地方合作工作的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收集、发布各地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各类合作需求信息,指导、配合学校相关部门、指导各学院组织力量开展各类合作,在树立学校外部形象、学校与地方政府、企业之间合作起到了桥梁、协调的作用。
浙江海洋学院早在2006年就成立地方合作处,有系统性、针对性地开启了对外地方合作工作。
又成立了以校党委书记为主任的学校地方合作委员会,搭建了以相关二级学院、校内外合作平台为合作支撑机构的校地校企组织体系,地方合作委员会办公室为实施操作机构的体系。
“一把手推动工程”使这一组体系在与地方政府和企业合作中,从沟通渠道到实施操作路径都形成了很强的推动力。
2.搭建合作平台。
产学研合作即产业、学校、科研机构相互配合,发挥各自优势,形成研究、开发、生产一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Journal of Zhejiang Ocean University(Human ities Science)第28卷72体化的先进系统并在运行过程中体现出综合优势。
高校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是推进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有效途径,从而将政府、企业和高校及科研院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2]。
一是发展产学研合作平台。
以浙江海洋学院为例,与浙江沿海地方政府的海洋经济发展战略和建设思路相对接,搭建校地合作关系的平台,发挥政府的牵线搭桥和政策扶持作用;与企业的产业实际以及在转型升级中对人才、技术的需求相对接,获得有利于教学科研、实验基地建设的办学资源,获得有利于学生就业的稳定渠道。
二是创新产学研合作平台。
探索对外产学研合作平台实体化,以独立运行的方式,充分发挥科研人员的主观能动性。
在浙江海洋学院资产经营公司的统一指导下,拟将这些校外产学研合作平台经当地人事部门或工商部门注册登记,发展成为自收自支的事业或企业单位,以建设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为目的,以科学研究、成果转化、咨询服务、人才培养获得回报,实现平台自我建设与发展。
3.提供制度保证。
为保证高校与地方合作工作落到实处,充分调动教师服务地方、投身基层的积极性,高校必须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定和奖励措施,确保具体合作项目有人负责、有人管理。
浙江海洋学院积极主动融入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结合实际情况,制订服务地方的政策、制度。
2009年出台《浙江海洋学院教学科研学科建设业绩化办法》,明确规定对教师科研人员参加科技社会服务活动进行工作量统计奖励。
全面启动浙江海洋学院“百名教授博士下企业下基层服务行动计划,实施定期检查考核,扬优抑劣,并将本项活动列为对二级学院、教师个人年度考核内容之一,对考核优秀者给予表彰和奖励。
这样,可以促进高校创新资源向企业、基层单位流动,激发广大教师和科研人员走出校门、服务社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创造校地校企合作实效众多校地校企合作平台组建的特殊性在于共建一方是地方政府,地方政府主要领导对平台的前瞻性认识及执政魄力,直接关系到平台的组建和后期运行。
合作平台的载体是企业,通过政府的牵线搭桥,企业成为高校对外合作服务的最大受益者[1]。
浙江海洋学院近年来积极探索在高校与社会行业之间建立更为紧密的对接与合作关系,主动与地方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较大规模企业的合作,构筑产学研合作平台,建立合作长效机制,在实践中开启产学研结合、服务社会的新思路,在服务地方海洋经济建设中充分释放出高校的创新能量。
1.把同浙江沿海地方政府合作视为通向产学研合作的桥梁。
海洋特色的高校必须注重与相应区域的地方政府合作,也就是与沿海地方政府取得联系,双方的合作才有切入点、共同点,在科学研究、产业服务、人才培养方面取得成效。
2006年,浙江海洋学院与温州瑞安市科学技术局签署了“山海协作”科技服务合作协议书,联合成立浙江海洋学院瑞安研发中心,开创性在异地建立起产学研合作平台。
随后,与地方政府科技合作、人才培养的产学研平台不断产生。
2007年9月,与舟山市普陀区人民政府共同创办普陀科学技术学院,成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大批技术人才的有效供给载体。
2008年12月,与舟山市定海区人民政府签署关于合作组建浙江海洋学院定海科学技术研究院的协议书,成为该区最重要的科学技术研究中心、科研成果转化基地。
2009年11月,与台州温岭市人民政府签署关于建立长期科技与人才培养战略合作关系的协议书,共同组建了浙江海洋学院温岭海洋生物资源利用研发中心,成为学校当时设立的首个服务区域海洋经济的科研常设机构。
2.与企业的产业实际以及在转型升级中对人才技术的需求对接。
智力因素及高科技成果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决定性作用不断扩大,高校的人才优势转化为企业的技术优势,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企业的产业优势,从而推动区域经济的增长,已经成为高校发展的重要命题[2]。
早在本世纪初,浙江海洋学院与相关企业共同组建浙江大海洋科技有限公司,多年来承担国家有关部门众多海洋生物技术项目研发、推广、培训、咨询与服务功能,很好地推进了产学研一体化进程。
2010年7月,与浙江省远洋渔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共建国家水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专业中心(舟山)、浙江省远洋渔业技术转化应用平台,旨在提高浙江远洋渔业的技术研发、信息服务能力和人才培养水平。
不断拓展与地方更多企业的合作关系,又先后建立了众多科技合作—以浙江海洋学院为例第3期杨宁等:论高校与地方政府、企业合作办学模式——73平台,既为企业解决发展中的技术难题,又使高校获得有利于教学科研、实验基地建设的办学资源,获得有利于学生就业的稳定渠道。
3.借助校地校企合作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凸显海洋特色。
学科布局及其发展水平是高校办学特色、办学水平特别是服务社会能力的主要标志和重要体现,学科建设、专业设计是高校发展战略中的主体内容,要坚持在合作中寻找区域经济建设的需要,调整和优化学科结构布局,努力形成特色、重点和优势学科地位突显的学科体系。
浙江海洋学院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科学研究为支撑,推动特色办学,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全面提升科研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
目前开设的41个本科专业,其中涉海或近涉海的专业在70%以上,设置的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均体现出鲜明的海洋特色。
在校内,重点培育并与地方政府、企业联手定向推广海洋生物与养殖工程技术等五大特色领域的科技成果,大力扶持现代渔业技术等五大特色领域的研究成果,并将其在产学研合作平台上孵化转移,形成了校内研发与平台成果转化的“研在高校、发在地方”的联动体系。
三、提升校地校企合作水平把校地校企合作平台建在校外、建在地方、建在工业园、建在产业链上,是浙江海洋学院服务地方的最重要、也是最基础的举措,是一个探索和实践的过程,也是一所高校走出象牙塔逐步取得成效的过程[1]。
目前在建和正在筹建的平台虽然都因其地域环境、建设条件、建设内容不同而各具特色,但是都从服务国家建设海洋强国、服务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和浙江舟山群岛新区的发展布局来规划平台建设,使其真正为高校与经济社会建设与发展的结合找准“接口”,为科技成果产业化找到通道,为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与发展争取社会资源[3]。
1.通过校地校企合作,提高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
浙江海洋学院在校外建立了一系列产学研合作平台,其重要职能之一就是加强人才培养。
在平台的运行过程中,派遣在校研究生、本科生参加平台建设和科研活动,本身就是人才培养必不可少的实践实习环节。
因此,高校通过校地校企合作,吸纳大学生参与科研和社会服务工作,使大学生的学习成为研究型、探索型学习,形成团结协作、联合攻关的学术风尚,提升大学生自主创新创业的能力。
2009—2010学年,浙江海洋学院本科生通过参加校地校企合作平台活动,撰写并公开发表96篇学术论文,这是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高的重要标志。
近三年来,浙江海洋学院毕业生就业地域流向主要集中在浙江省沿海地市和我国沿海省市,其中派遣至省内沿海地市的毕业生占当年毕业生总数高达65%,每年派遣到舟山就业的毕业生始终保持在较高水准,有力地支持区域海洋经济的发展。
2.通过校地校企合作,提升高校科研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
浙江海洋学院结合自身海洋特色明显的办学优势,主持一批国家现代农业专项、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为区域海洋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现有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等省“重中之重”学科和海洋生物学等5个省重点学科,建有农业部渔业环境及水产品质量检验测试中心等多个国家、省级科技创新平台,夯实自身的科研服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