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别裁读后感800字三篇
论语别裁读书心得3篇
论语别裁读书心得3篇《论语别裁》是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关于《论语》的一本讲演录。
下面是带来的论语别裁读书心得,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篇一:论语别裁读书心得南怀瑾先生著作《论语别裁》中南师有谈到“才具、学识、品德三者具备,这就是孔子所讲的‘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有感于现在学校教育中过分注重“学识”而忽略“才具、品德”的培养,谈几件自己在教育孩子中的小事。
记得女儿刚上幼儿园那会儿,就象一朵带刺的玫瑰,不合群、不排队做操、不和其他小朋友玩。
我问她为什么?她说幼儿园的活动限制太多,游戏很幼稚,她不喜欢。
老师则说这孩子是不是精神有问题,经常眼神迷离,小小孩子经常一个人沉思,不合群。
但是孩子在家有说有笑,怎么到了学校就变了一个人似的?我分析了一下原因:在幼儿园两个老师管三十多孩子,女儿从老师那里受到的关注少了,得到的爱少了,受到的限制多了,因为不听话被批评,被冷落了。
作为家长,怎么办呢?第一要体谅老师的难处,孩子不听话,很难让老师不批评;那就期望老师多爱一点孩子吧,我选择了和老师处好关系。
首先,在老师面前承认孩子的缺点,希望老师多担待。
但在孩子面前还是以鼓励优点为主。
我积极参加幼儿园组织的各项活动,报名成为家委会成员,配合老师排练一些亲子游戏。
记得很清楚的一次是元旦晚会,我们几个家长、老师还有孩子一起自己准备道具,排练节目,其乐融融,真的和一个大家庭一样。
老师和家长熟悉之后,自然对待孩子更有耐心,关爱多了,批评少了,孩子很快融入了班集体。
另一件事是女儿上小学了,因为平时自由散漫惯了,教室里坐不住、说小话、写字东倒西歪、下课打闹,老师没少到我这里告状。
我呢,一概顶住,从不告诉孩子这种事。
只是孩子在家里写作业时,我提醒孩子坐姿,而且是以保护眼睛为理由。
那时我每天和孩子一起做眼保健操,其实就是希望孩子做事认真些。
我扮成近视眼,故意看不清视力表等等,边游戏边提醒吧。
真应了叶曼老师的一句话“家庭教育中,不谈道德,只言利害”。
南怀瑾《论语别裁》读后感4篇
南怀瑾《论语别裁》读后感4篇南怀瑾《论语别裁》读后感篇1这个月还是接着读《论语别裁》,究竟这本书也比较有重量,需要我们细细咀嚼,渐渐品尝。
总所周知,孔老夫子学问的中心思想可以一字记之曰:仁,南怀瑾先生从一开头就给我们讲学而时习之,而学的就是仁。
孔子的语录总是微言大义,以至于后人对这个仁有许多解读,莫衷于是。
博爱之谓仁韩愈如是曰;宋儒则道:仁者核之心也。
认为仁便是道体的心空境界……韩愈讨论的是墨子的思想,把墨子兼爱的思想融会到儒家思想里,去解读孔子的仁总有画蛇添足的嫌疑;而宋儒用佛家和道家的东西去解读仁则难辞生搬硬套之咎。
总而言之,后人对仁的解释,漫无限制,就像纪晓岚批判同学文章所引用的古诗评语一样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不知所云,越扯越远。
南怀瑾先生则通过对中国古代仁字的写法分析说起,先解释仁字为什么是人两足走路旁边加个二,他说,‘二人’是两个人,就是人与人之间,有我就有你,有你我就有他。
有你、我、他,就有社会。
就会发生怎样相处、怎样相爱、怎样互助的问题,就是仁,南怀瑾先生分析说,仁从文字上的解释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事。
其实南怀瑾对仁的解释通篇都有留痕,这里仅是一个方面或者是一个小的部分。
我只是觉得惊奇,中国古代的仁字应当不是孔子创造的吧,假如是孔子创造的那从文字层面上去解读孔子的思想未尝不是一种便捷靠谱而又开心的好方式。
但如果不是孔子创造的,那就是创造文字的人就孔子仁的思想有了自己的解读后才创造了仁字,也就是说南怀瑾先生的这种文字层面的解读也是基于前人的解读的,不是最透彻、原汁原味的,也难逃偏颇之嫌。
不过不得不承认,南怀瑾先生对孔子仁的解读是最通俗易懂,也是最贴切的。
恕吾愚钝,只能借前人之解读来理解孔子之仁意,我不知道哪一种解读才是孔子真正想要传达的思想,但我觉得哪一种解读都无所谓正确与否,重要的是我们自己去汲取、理解、消化然后转化为自己的人生哲学,表达在自己的行动上,落实到自己生活的点滴。
论语别裁读书心得体会(通用14篇)
论语别裁读书心得体会(通用14篇)论语别裁读书篇1工作都是在忙忙碌碌中度过,最近一段时间,按照教育局的要求,读了一点《论语别裁》来充实自己。
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以渊博的学识,旁征博引,谈古论今二而撰写成《论语别裁》,通过南怀瑾先生的论述、诠释,希望自己从《论语》中学道行多的方法,去治我的工作、生活。
下面谈一丁点读《论语别裁》的感受。
《论语别裁》这部书是南怀谨先生对《论语》这部书别出心裁的解释,特别是有别于明朝朱熹对《论语》的解释。
他认为现在人们对于儒家学说的错误认识和理解,多是由于朱熹的解释给人们的误导。
《论语》这部书,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这部书的绝大部分是孔子和他的弟子或者其他人的问答的话。
聪明的学生问他,有聪明的答复,愚笨的学生问他同样一个问题,他的答复便又不同。
孔子说话,是因人而异的,即"因材施教".孔子是一个了不得的教育家,他提出的教育哲学可以说是民主自由的教育哲学,他将人看作是平等的。
《论语》中有"性相近,习相远,唯上智与下愚不移".就是说,除了绝顶聪明和绝顶愚笨的人没有办法教育以外,其他都是平等的,可教育的能力是一样的。
孔子提出了四个字,可以说是中国的民主主义教育哲学,就是"有教无类",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受教育的权利。
孔子的教育,他"教"什么呢?孔子提出一个很重要的字,就是"仁".孔子的看重"仁"字,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这个"仁",就是人的人格,人的人性,人的尊严。
孔子说"修己以敬".孔子的学生问:"这就够了吗?"孔子又说:"修己以安人".这个学生又问:"这就够了吗?"孔子又说:"修己以安百姓".这句话就是说教育并不是让你去打坐念经,"修己"是让你去做自我教育的工作,但是还有一个社会目标,就是"安人".安人是给人类以和平、快乐。
读论语别裁心得体会(通用6篇)
读论语别裁心得体会(通用6篇)读论语别裁篇1近来读完南怀瑾大师的《论语别裁》,感想颇多,借此机会,谈谈感言。
论语里说要“尊师重道”,南怀瑾大师说现在这个问题值得研究,我们须注意将来如何建立,如何复兴固有的尊师重道精神。
现在的尊师重道,只是一句而已,真正尊师重道的人是小学生,诸位都有这个经验,我们的孩子如果在小学念书,回来就开口老师怎么说的,闭口老师怎么说的。
几年前,教师节的时候,孩子回家要敬师金,说给他五十元,孩子一定说不行,这是敬老师的要一百元。
这种事到了中学就淡了;到了高中以上根本没有这个观念了;到了大学,学生看老师是不相干的陌路人。
相对的,老师对学生也是如此,挟了一个皮包上来,拿一本书讲解一番,便有钟点费,彼此都是商业行为,教完了以后,懂不懂是你的事,挟个皮包走了。
学生与老师在路上见面,万一点个头,在我觉得,已经是很稀奇了。
一般都彼此不认识,就这么迎面过去,堂而皇之的,学识愈高,愈没有尊师重道的精神。
这是今日中国文化一个极大的讽刺。
什么原因造就了这种讽刺呢?我想可从许多方面来说,首先必须得说是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普遍存在有急功近利的思想,这种思想完全与责任相脱节,自己很难踏实的认清自己、尊重自己,何谈尊重他人?乃师又如何?实则一悲哀。
在有就是,教育的退步不前,中国的教育目的性很明显,形式主义又是常态,这很容易泯灭一名优秀教师的理想教学,而堕落于形式,滋生不良责任,被坏境所同化,试想,怀有目的去“教育”的教师何谈教育?对于总结原因,你一言我一语,道理一箩筐,实则进行的仍然是被同化的形式。
读论语别裁心得体会篇2在《论语》第七篇《述而第七》倒数第二句提到孔子的作人态度,即“子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这句话字面上的意思是:君子要做到“坦荡荡”胸襟开阔;“小人长戚戚。
”小人心里永远有事情,慢慢变成心病了。
这句话可与第一篇《学而》中提到的“人不知而不知愠,不亦君子乎?”联系起来理解。
一个人一生不被人理解,虽有才能有学问而没有发展的机会,还是不怨天尤人,做到胸襟坦荡,既象春风吹佛,清爽舒适;又象秋月挥洒,皎洁光华。
论语别裁读书心得3篇
论语别裁读书心得3篇《论语别裁》是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关于《论语》的一本讲演录。
下面是店铺带来的论语别裁读书心得,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篇一:论语别裁读书心得南怀瑾先生著作《论语别裁》中南师有谈到“才具、学识、品德三者具备,这就是孔子所讲的‘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有感于现在学校教育中过分注重“学识”而忽略“才具、品德”的培养,谈几件自己在教育孩子中的小事。
记得女儿刚上幼儿园那会儿,就象一朵带刺的玫瑰,不合群、不排队做操、不和其他小朋友玩。
我问她为什么?她说幼儿园的活动限制太多,游戏很幼稚,她不喜欢。
老师则说这孩子是不是精神有问题,经常眼神迷离,小小孩子经常一个人沉思,不合群。
但是孩子在家有说有笑,怎么到了学校就变了一个人似的?我分析了一下原因:在幼儿园两个老师管三十多孩子,女儿从老师那里受到的关注少了,得到的爱少了,受到的限制多了,因为不听话被批评,被冷落了。
作为家长,怎么办呢?第一要体谅老师的难处,孩子不听话,很难让老师不批评;那就期望老师多爱一点孩子吧,我选择了和老师处好关系。
首先,在老师面前承认孩子的缺点,希望老师多担待。
但在孩子面前还是以鼓励优点为主。
我积极参加幼儿园组织的各项活动,报名成为家委会成员,配合老师排练一些亲子游戏。
记得很清楚的一次是元旦晚会,我们几个家长、老师还有孩子一起自己准备道具,排练节目,其乐融融,真的和一个大家庭一样。
老师和家长熟悉之后,自然对待孩子更有耐心,关爱多了,批评少了,孩子很快融入了班集体。
另一件事是女儿上小学了,因为平时自由散漫惯了,教室里坐不住、说小话、写字东倒西歪、下课打闹,老师没少到我这里告状。
我呢,一概顶住,从不告诉孩子这种事。
只是孩子在家里写作业时,我提醒孩子坐姿,而且是以保护眼睛为理由。
那时我每天和孩子一起做眼保健操,其实就是希望孩子做事认真些。
我扮成近视眼,故意看不清视力表等等,边游戏边提醒吧。
真应了叶曼老师的一句话“家庭教育中,不谈道德,只言利害”。
《论语别裁》读书心得
《论语别裁》读书心得以下是为你整理的《论语别裁》读书心得,欢迎阅读i《论语别裁》读书心得篇一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一书读完第一遍,只道是《论语》之境深似浩瀚之海,并非真的一看就能懂。
厚重的两本书在手,虽知厚重,但觉南怀瑾先生的解读颇故意思,深深地吸引我向来读了下去。
我想,读一遍是远远不够的,最多是走马观花之感,有必要的时候需要再随时读读,想想,再读读,即使这样,也才干对《论语》之深意略懂一二罢了。
读完先生的讲述之作,明白了不少做人处事的道理。
现就对其中一些内容,结合生活所闻所感表达一些自己的浅薄之见。
在《学而第一》的章节里,《论语》第一篇《学而》的开始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与结尾处恰恰是头尾相顾。
最后一句说“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这句话是《学而》这一篇的精神主旨,意思是说一个人不怕别人不了解你,最怕你自己不了解别人,这就归结了“人不知而不愠这一句。
人都是凡夫俗子,既然是食人间烟火者皆有一个通病,就是总觉得自己很了不起,自己是对的。
人在第一次说错话或者做错事,可能会脸红,但下一次或者下下次,长此以往便不觉得脸红。
不仅再也不脸红,并且还会在说错话之后,心里涌起无数条支撑自己错误的理由“伞,认为打着这把“伞就没有下雨了。
不仅认为自己全对,并且事后想想,还是觉得自己是对的,甚至越想越对。
人就是这样,凡事以自我为中心,总觉得只是对的,别人没道理,还要谴责别人不了解自己,而对于自己是不是了解别人就不去考虑。
生活中,亲人、同事、好友之间,是不是这样的事情不少呢?特殊是对于越是亲近的人,为什么就越不愿意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问题? 基于这一点,我们在日常生活之中为人处世之际,应该更多的赋予对方理解,在有矛盾的时候,要首先学会反省自己的不是。
读到《雍也第六》部份内容时,提到了一个教育上的大问题。
孔子认为,把学问做好,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
原文是“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别裁》读后感范文
《论语别裁》读后感范文今天,人类社会正处在急剧大变动的时代,回溯源头,传承命脉,相互学习,开拓创新,是各国弘扬本民族优秀文化的明智选择。
以下是店铺为你精心整理的《论语别裁》读后感范文,希望你能喜欢!《论语别裁》读后感范文篇一近日,课业之余,或睡前静卧,或周日赋闲,随意而安,清茶相伴,读先生之《论语别裁》。
今之吾辈,对国学望而生畏,恐与古文晦涩难懂有关;对国学望而生厌,也许皆以“之乎者也,迂腐守旧”观之。
今聆听先生娓娓而谈,古今逸事,人生家国,信手拈来,以微言释大义,如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论语别裁》顾书名知其意,此书是南怀瑾先生对儒学经典著作《论语》基于其自我理解之上作出的一种新解,故称“别裁”。
这种新解当然不是对于经典的离经叛道,也不是对经典的势利功用,而是南怀瑾先生基于其毕生致力于国学研究及“通古今融中西”之功的学识升华。
它使我们以一种新的思维去解读这一本中国人必读的儒家思想经典,并从中获取养分,受到启迪。
这本别裁里的思想是教我们如何读《论语》。
虽然时代不同,见解不同,且不评孰对孰错,一本文言《论语》拿来,就要有自己的见解。
这里教我们的读法就是“以经解经释名言”。
如果象孔孟后世一些人一样,将《论语》一段、一句分开,不把论语二十篇当作一个整体融会贯通来看,就很有可能误解孔孟语录的本意。
比如“无友不如己者”一句,如照他们的解释,交朋友不要交到不如自己的,那不是太势利了!还什么圣人呢?但我们联系上下文,“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以及后面的“三人行必有吾师”等句,我们是否应理解为,前面要人自重,后面要人不要看不起任何人,不要认为任何一个人不如自己。
现实就是,人各有所长,学人长处避其短处,当如是。
《论语》是一本语录集,一句一句可以当作名言来看。
又看似一段一段没有体系,其实它是经过孔子弟子们精心编排的,是首尾相连不可分割、支解的。
另外,以经解经可以是本经的首尾前后相解,也可以它经来旁通此经,如用佛经解论语,也有相通。
论语别裁读后感5篇
论语别裁读后感5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学习总结、工作计划、活动方案、条据文书、规章制度、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the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model essays, such as work summary, study summary, work plan, activity plan, docu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osition, other model essays, etc.want to know different model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论语别裁读后感5篇我们写读后感一定要融入自己的思考,使其更真实、个性化,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阅读后,写读后感成为我与朋友们分享读书心得的良好途径,下面是本店铺为您分享的论语别裁读后感5篇,感谢您的参阅。
论语别裁读书心得(优秀模板9篇)
论语别裁读书心得(优秀模板9篇)论语别裁读书心得第1篇今天,我终于读到论语的第8篇了,回想着原来读的辛苦。
有许多字不会读,都要一个字一个字的查,字典翻都翻得想吐。
虽然前面很辛苦,但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嘛。
孔子的仁和礼都在我的心底扎下了深根。
正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
我从课前导读上也读到孔子主张有教无类:不论社会地位高低贵贱,每个人都应有受教育的机会。
我读论语时发现了一句话:子曰:吾十有五而至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我以为并没有什么大的含义便直接看译文了。
译文上是这样写的:孔子说:我十五岁时开始立志做学问;三十岁时说话办事的有把握;四十岁时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时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时凡听到的都能辨别是非;到了七十岁时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我从这句子中隐约体会到一个含义。
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
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
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悟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身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的境界。
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进过长时间的锻炼和学习,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第二,道德的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的遵说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
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论语别裁读书心得第2篇今天心血来潮,翻了翻给女儿买的课外优秀读物《论语》。
当看到下面这一条颇受启发。
子张学干禄。
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
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这句话翻译为现代文就是:子张向孔子请教如何求官职得俸禄的办法。
孔子说:“多听听别人的意见,有疑问就保留,谨慎地说出无疑问、有把握的事,就能减少错误;多看看,保留疑问,谨慎地实行无疑问的事,就能减少后悔。
《论语别裁》的读后感(通用8篇)
《论语别裁》的读后感《论语别裁》的读后感(通用8篇)读完一本书以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
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论语别裁》的读后感(通用8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论语别裁》的读后感1这次看《论语别裁》,南怀瑾先生讲了一番有关孝道的话,对此我深有感触。
父母对我们的爱,就像是空气,摸不到却时刻围绕着我们。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名字,这个专属名字中,必定包含了父母对我们无尽的深爱和期盼。
今天偶然间在成语书上翻到“怀瑾握瑜”这个词,在好奇心的督促下,我汲取了这个词的含义。
“怀瑾握瑜”形容人具有纯洁高尚的品德。
由此可见,南怀瑾先生的父母对先生的期盼。
现代人的名字中有“健”的数不胜数,父母都希望我们健健康康一辈子;“一鸣”在人名中也屡次出现,一听便知道,父母希望我们“一鸣惊人”,成就不凡。
不只是从名字,从生活中的语言、行为等等中,我们随处可见父母对我们的爱和期盼。
可是面对这些,我们应该用什么做以回报?我想,遵守孝道应该是最好的方式。
如何做好孝道?这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
有子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也?”孝悌,是人的根本。
一个人有没有学问,就看这个人是否有学问。
可见,孝道如此重要。
说道孝道,我更想到了二十四孝图中“郭巨埋儿”的故事。
他为了养母亲,想要把儿子埋了,说实话,我觉得这种“孝顺”太为过了,不如做到父母开心,父母顺心,父母无忧,父母健康,这不是更好吗?百善孝为先,虽然我们年纪还小,但我们也应该学着感知父母心,感受父母情,并且尽力用微小的力量去报答父母的恩情。
《论语别裁》的读后感2春节之中,从网上购买到这本梦寐以求的书籍,非常高兴。
因为我看了许多国内的作者编写的有关论语的书籍,但都没有这一本那么地易懂,那么地贴近生活。
老祖宗的思想,通过南怀瑾给了我们以通俗、启蒙的教育。
现在想修身的人们都来看看这本书。
论语别裁为政读后感汇总5篇
论语别裁为政读后感汇总5篇论语别裁为政读后感汇总5篇《论语》这本书是孔子一生智慧的结晶,里面蕴含了许多道理。
下面是小编为你准备的论语别裁为政读后感,快来借鉴一下并自己写一篇与我们分享吧!论语别裁为政读后感精选篇1读完论语,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孝道两字,孝是人的根本,父母生我、养我,如果长大不知道报恩,这就是没尽到做人的义务。
况且中国有一句话,说羊羔跪乳,乌鸦反哺,羊羔在吃奶的时候,两条前腿要跪下,乌鸦长大的时候,小乌鸦就找食物给老乌鸦吃,养到老乌鸦又恢复了飞的能力,这才算终了。
人如果不孝顺父母,那不是连乌鸦和羊羔子都不如了么?古有仲由百里负米,闵损芦衣顺母,陆绩怀橘遗亲,今有陈毅探母,张九精带父求学。
一个个感人的故事告诉我们,孝道是永恒的主题。
尽孝也是要讲求方法的。
我记得孔子说过: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意思是,现在的所谓孝,就是说能养活自己的老人就行了。
孔子接着反问,你看狗马这些动物都能够得到饲养,如果你只是做到让父母衣食无忧了,但你对他们没有发自内心的尊敬,那么这跟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这句话引起我很大的反思。
确实是这样的.,现在的很多父母都有自己的养老金,生活问题根本不用我们多想,而父母那么尽心尽力的照顾我们,培育我们为的又是什么呢?有人说这是本能,的确,天下的父母都一样,一心一意地为子女付出,但从不求任何回报。
亲情,它无需用任何语言表达。
那我们又为什么不能把孝顺父母作为本能呢,孝顺是应该是发自内心的。
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更何况父母为你付出的不仅仅是一滴水。
想想父母到底需要的是什么?这真的很重要,或许不是买了什么华而不实的营养品,而是有事没事关心一下父母的身体,多陪父母聊聊天。
就像著名书法家黄庭坚虽身居高位,侍奉母亲却竭尽孝诚,每天晚上,都亲自为母亲洗涤便桶,没有一天忘记儿子应尽的职责。
那我们是不是也该认真反思一下呢?孝顺父母,哪怕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只要能让他们感到欣慰,这就够了。
《论语别裁》读后感5篇
《论语别裁》读后感5篇【篇一】当我再次翻开南老师《论语别裁》这本书时,已经是集团总经理在读书会作业布置中第三次让我们学习此书,而我前面两次都没有认真地读完,看完后不知道自己真正学了些什么?有多少活学活用了呢?这次我认真地读完了《学而第一》和《为证第二》,对“学”和“德”有了浅显的认识,付与大家分享。
一、“学而实习之”中的“学”到底学的是什么?整部《论语》把“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置于全篇之首,可见孔子对“学”的重视。
孔子说的“学”除了学习诗书礼乐之外,最重要的就是修身的学问。
我的体会是,人生下来一直到死亡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所谓做学问,不但要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做人,就是要从人生的经验中去体会学问。
当然,从儿童、少年、到青年,这都离不开父母和学校的教育,到成年以后参加工作,接触社会,这就要在社会生活中去体验、去鉴别、去总结经验教训,然后逐渐成为一门做人的学问。
当然,任何学问,都有正反两个方面,正就是善知识,反就是恶知识,也就是人们常讲的,你走的是正路还是歪路。
因而要得到真正的学问,就必须要分清正反两方面,这样一来,人生的方向就不会错。
学问的目的,不是文学,不是知识,而是做人做事。
比如,我们身在任何企业或公司,不管你是上级还是下属,在不违反国家政策的前提下,一心一意地为公司的利益着想,齐心协力地维护公司的利益,这就是真学问。
自我在敦煌公司任职以来,行政、财务、运营及工程等方方面面的事务,都跟以前在审计部门完全是一种不同的工作内容和工作环境,学接待知识、学项目介绍、学着配合运营搞活动、学跳藏舞,总之要学习的专业知识很多很多,多得无法一一列举。
我时时告诫自己要“不耻下问”,不管是比自己职位高的还是低的,只要是自己不懂的,我都愿意去问、去学。
把学习当做一种乐事,这样自己才能不断地进步并不断地超越自我。
自己每天要扪心问自己,今天学到了什么,能把学到的多少应用在了工作中?今天又犯了什么错误,哪些地方没有学好需要再学习?哪些地方学好了要交给大家来共同学习?就像我们公司的微信专员利用下班时间,在给行政人员讲解作图的PS软件时,我自己也很认真地去听了。
《论语别裁》读后感
《论语别裁》读后感论语别裁读后感篇一春节之中,从当当网上购置到这本梦寐以求的书籍,非常快乐。
老祖宗的思想,通过南怀瑾给了我以通俗、启蒙的教育。
南怀瑾,睿智的国学大师,从《易经杂谈》到《老子他说》又到《论语别裁》,值得静心阅读的书籍。
以前看到过一句话,说国学可以治抑郁症,不信,但,通读此书,感觉国学确实给人以力量,特别像南师这样深入浅出解说的书。
每次看国学大师南怀瑾的书,都能不自觉的产生一种自豪感,是作为一个中国人而自豪。
他把《论语》和生活联系,更加突出现实针对性,我们也比拟不会觉得枯燥。
南怀瑾是国学大师,我认为他的论语评论较接近孔子原意,他能跳出宋朝的理学思想尤其是朱熹的注解,是难能可贵的,至少能让今人领略到与宋朝以来不同的孔子思想。
我们可以在儒家传统四书五经的根底上,学些南怀瑾老师关于佛学的教化。
感恩南怀瑾老师,写了这样的好书,读起来朗朗上口,一扫四书五经理解的晦涩。
而且南怀瑾老师对论语解译透彻,比上学时课本上的理解更符合其理。
如果孔圣人看到如今有大师理顺了论语,而且清晰的平反了五四运动对儒家的误会,让儒学以现代的视角得以更好的发挥,造福后人,定当感慨: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别裁读后感篇二这个月还是接着读《论语别裁》,毕竟这本书也比拟有分量,需要我们细细咀嚼,慢慢品尝。
总所周知,孔老夫子学问的中心思想可以一字记之曰:"仁",南怀瑾先生从一开始就给我们讲学而时习之,而学的就是"仁"。
孔子的语录总是"微言大义",以至于后人对这个"仁"有很多解读,莫衷于是。
"博爱之谓仁"韩愈如是曰;宋儒那么道:"仁者核之心也。
"认为仁便是道体的心空境界……韩愈研究的是墨子的思想,把墨子"兼爱"的思想融会到儒家思想里,去解读孔子的"仁"总有画蛇添足的嫌疑;而宋儒用佛家和道家的东西去解读"仁"那么难辞生搬硬套之咎。
《论语别裁》读后感
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撰成的《论语别裁》,是一本关于《论语》的讲演录。
书中对《论语》二十篇的每一段原文,都作了详细而又生动的讲述。
下面是为你们整理的《论语别裁》读后感,希望你们喜欢。
《论语别裁》读后感1近日偶读书,南华瑾先生一字一句一行一书尽入眼目,咀嚼回味,口齿留香……人生在世几百年间,能看尽沧海桑田,月缺月圆,参悟其中道理玄机者又有几分?谈学问,简言“学”,一字好写,秉承几难?孔夫子曾经说过“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及“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诸如此类的名言,并且还说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五十七年的经历使他仁德兼备,学问渊博,成为冠绝一时的大学问家,大思想家,可谓是震古烁今。
以如此身份,当他的高足问他时,他的回答竟然是“朝闻道夕死可矣”,多么令人不可思议!孔子的特点不是探求天地万物的具体性理,而是探求社会与人生的具体性情。
因为世间万物的客观规律也许是有限的,但是人的具体感情是无限的。
作为有限的“人”,探究的是无限的“人”,这也正是让孔子感到学无止境的原因。
人的性情举止,是处于不断的变化过程中的,每探究出新的内容,就打破了原来的旧的规律。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把话已经说得很明白,去了解人性,才是最困难的。
而孔子最精辟的论述,也自然而然体现他对人性的入木三分的见解。
陶行知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在这一点上,和孔夫子几千年前提出的主张“仁与德”的观点不谋而合,两人都是伟大的教育家,两人都是把“仁与德”当作自己去不断努力实现的目标,不断的学习,从而提高自身的修养与品德,这是有必然性的。
为了学习,可以三月不知肉味,这足以见孔子的勤奋,可如果仅仅是勤奋,恐怕孔子就不会如此得到世人的尊敬了。
他的好学表现在方方面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是谦虚;我不如老农,我不如老圃,这是实事求是;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是一种乐观。
他的学习精神,不仅仅限我们常人的思维。
孔子会以最博大的胸怀,去接容包纳世间万物,这就是我们所不及的。
论语别裁为政读后感(5篇)
论语别裁为政读后感(5篇)论语别裁为政读后感(5篇)《论语》是一本不可不读的经典,这本书脍炙人口,教会了我们学习的方法,让我们成为有学问的人。
下面是小编为你准备的论语别裁为政读后感,快来借鉴一下并自己写一篇与我们分享吧!论语别裁为政读后感【篇1】妈妈告诉我,十三岁之前是人记忆最好的时候,所以,我一直坚持诵读经典。
四年级的时候,我背完了《论语》上册,班上进行“国学经典”考查时,我总是高高地举起手积极回答问题。
每次我背诵原文都很流利,但老师让我讲解意思的时候,我却很多都不知道,于是便下定决心要好好看看《论语》的译文。
这个寒假,我读完了《论语译注》上册,书中在每一句原文下都做了解释,阅读这本书可以一边复习原文,一边理解每句话的意思,这使我收获很大。
其中,印象最深的是“学而第一”,这是《论语》的第一篇,是孔子和他的弟子关于“学习”主题的对话讨论,不仅让我学会了“如何学习”,还让我懂得了“怎样做人”。
有子,姓有名若,他是孔子的学生,他最大的特点是有一双善于发现别人优点的眼睛,经常提出孔子的优点,并心向孔子学习。
其为人处世也深得孔子的赞赏。
曾子,姓曾名参,也是孔子的学生,他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是他的`学习方法之一,他每天都会反省:“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了心呢?与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给我的知识是不是都复习了呢?”子禽,姓陈名亢,孔子的学生之一,他的特点是非常好问,遇到什么小问题也要请教孔子,所以进步总是又快又大。
孔子是一位知识渊博、很有智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弟子无数,同学们又称他为“圣人”和“师仙”,在学生有困难时他总是乐于帮助并耐心讲解。
他那么博学却始终保持谦虚,很善于从别人身上学习,人们夸他他也从不骄傲。
他总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意思是说“如果三个人走在一起,当中必定有能做我老师的人,选择他的长处去学习,以他的短处为自己改正的参照。
《论语别裁》读后感
《论语别裁》读后感篇1近日偶读书,南华瑾先生一字一句一行一书尽入眼目,咀嚼回味,口齿留香……人生在世几百年间,能看尽沧海桑田,月缺月圆,参悟其中道理玄机者又有几分?谈学问,简言“学”,一字好写,秉承几难?孔夫子曾经说过“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及“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诸如此类的名言,并且还说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五十七年的经历使他仁德兼备,学问渊博,成为冠绝一时的大学问家,大思想家,可谓是震古烁今。
以如此身份,当他的高足问他时,他的回答竟然是“朝闻道夕死可矣”,多么令人不可思议!孔子的特点不是探求天地万物的具体性理,而是探求社会与人生的具体性情。
因为世间万物的客观规律也许是有限的,但是人的具体感情是无限的。
作为有限的“人”,探究的是无限的“人”,这也正是让孔子感到学无止境的原因。
人的性情举止,是处于不断的变化过程中的,每探究出新的内容,就打破了原来的旧的规律。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把话已经说得很明白,去了解人性,才是最困难的。
而孔子最精辟的论述,也自然而然体现他对人性的入木三分的见解。
陶行知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在这一点上,和孔夫子几千年前提出的主张“仁与德”的观点不谋而合,两人都是伟大的教育家,两人都是把“仁与德”当作自己去不断努力实现的目标,不断的学习,从而提高自身的修养与品德,这是有必然性的。
为了学习,可以三月不知肉味,这足以见孔子的勤奋,可如果仅仅是勤奋,恐怕孔子就不会如此得到世人的尊敬了。
他的好学表现在方方面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是谦虚;我不如老农,我不如老圃,这是实事求是;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是一种乐观。
他的学习精神,不仅仅限我们常人的思维。
孔子会以最博大的胸怀,去接容包纳世间万物,这就是我们所不及的。
两千年前的孔子,就是一位具备着各种谋生技能、又具备着对于生命意义有深隧洞见的哲学家及教育家,又对教育的目标有着明确的方向指引,因着他的众多的知能,成为了中国文明史中最重要的教育家,他的许多谋生技能的知能细节固然没有保存下来,但是他的人生智能的谈话却成了绵延两千年的中国知识分子立身处世的智能宝典,当我们阅读吟咏他的话语之时,每一句话都可以从他的智能中找到自己生命的目标。
论语别裁读后感800字三篇
论语别裁读后感800字三篇人生在世几百年间,能看尽沧海桑田,月缺月圆,参悟其中道理玄机者又有几分?谈学问,简言“学”,一字好写,秉承几难?孔夫子曾经说过“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及“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诸如此类的名言,并且还说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五十七年的经受使他仁德兼备,学问渊博,成为冠绝一时的高校问家,大思想家,可谓是震古烁今。
以如此身份,当他的高足问他时,他的回答竟然是“朝闻道夕死可矣”,多么令人不行思议!孔子的特点不是探求天地万物的详细性理,而是探求社会与人生的详细性情。
由于世间万物的客观规律或许是有限的,但是人的详细感情是无限的。
作为有限的“人”,探究的是无限的“人”,这也正是让孔子感到学无止境的缘由。
人的性情举止,是处于不断的改变过程中的,每探究出新的内容,就打破了原来的旧的规律。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把话已经说得很明白,去了解人性,才是最困难的。
而孔子最精辟的论述,也自然而然表达他对人性的入木三分的见解。
陶行知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在这一点上,和孔夫子几千年前提出的主见“仁与德”的观点不谋而合,两人都是宏大的教育家,两人都是把“仁与德”当作自己去不断努力实现的目标,不断的学习,从而提高自身的修养与品德,这是有必定性的。
为了学习,可以三月不知肉味,这足以见孔子的勤奋,可假如仅仅是勤奋,唯恐孔子就不会如此得到世人的敬重了。
他的好学表如今方方面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是虚心;我不如老农,我不如老圃,这是实事求是;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是一种乐观。
他的学习精神,不仅仅限我们常人的思维。
孔子会以最博大的胸怀,去接容包纳世间万物,这就是我们所不及的。
两千年前的孔子,就是一位具备着各种谋生技能、又具备着对于生命意义有深隧洞见的哲学家及教育家,又对教育的目标有着明确的方向指引,因着他的众多的知能,成为了中国文明史中最重要的教育家,他的很多谋生技能的知能详情当然没有保存下来,但是他的人生智能的谈话却成了绵延两千年的中国学问分子立身处世的智能宝典,当我们阅读吟咏他的话语之时,每一句话都可以从他的智能中找到自己生命的目标。
论语别裁读后感800字
论语别裁读后感800字以下是店铺整理分享的论语别裁读后感800字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论语别裁读后感800字篇一《论语》。
这部儒家经典,从小读到大,也曾细细读过。
对于其中教诲般的言论,也曾冥思苦想,并且熟记于心。
然而毕竟才疏学浅,并不能完全理解《论语》里那些金玉良言。
对很多篇幅的理解,也仅仅停留在字面上的意思。
比较深入地再读《论语》,一是百家论坛的于丹的心得领入,再就是读了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让我又一次沉醉在《论语》里那些来自两千多年前的至理名言。
南怀瑾先生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注解《论语》时就对当时的教育导向和制度进行了无情批判。
南怀瑾先生在当时说,此时教育的最大失误,在于教育的功利性。
学生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一张文凭,寻得一个饭碗,而对青年的人文教育,如何做人、如何立身,视而不见。
其最终的后果就是整个社会的人文缺失、精神泯灭、信仰不在,和谐更无从谈起。
而孔子的教育宗旨是“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
其中,我最有感触的是南怀瑾先生提到的“行”南怀瑾先生认为狭义的讲是行为、品德,广义的讲是指一生事业的成果。
我们要教育学生的行为品德,首先要正己。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
孝慈,则忠。
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意思是说:使民如此,对学生又何尝不是如此?以庄严的态度对待学生,学生就会尊敬你。
在正己修养方面,最使我心有戚戚是南怀瑾先生对樊迟与孔子有关修养的那段解释。
樊迟问孔子:“敢问崇德、修匿、辨惑?”孔子答:“先事后得,非崇德与?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匿与?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读《论语别裁》,学习了《论语》的精髓,重要的是要把这些感悟运用到具体的实践上。
不可坐而论道,玄思辩难,所谓知性合一。
作为党员教师,我再次学习了《论语》,领悟到关于教学的见解,应把这些圣人的见解贯彻到教学实践中,促进教学的进步和革新。
这才算真正读过《论语》,才算真正接受圣人的教诲。
论语别裁读后感800字篇二读了南怀谨的《论语别裁》让我想到的是瑞典汉内斯.阿尔文的名言:“如果人类要在21实际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40年,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别裁读后感800字三篇近日偶读书,南华瑾先生一字一句一行一书尽入眼目,咀嚼回味,口齿留香……人生在世几百年间,能看尽沧海桑田,月缺月圆,参悟其中道理玄机者又有几分?谈学问,简言“学”,一字好写,秉承几难?孔夫子曾经说过“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及“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诸如此类的名言,并且还说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五十七年的经历使他仁德兼备,学问渊博,成为冠绝一时的大学问家,大思想家,可谓是震古烁今。
以如此身份,当他的高足问他时,他的回答竟然是“朝闻道夕死可矣”,多么令人不可思议!孔子的特点不是探求天地万物的具体性理,而是探求社会与人生的具体性情。
因为世间万物的客观规律也许是有限的,但是人的具体感情是无限的。
作为有限的“人”,探究的是无限的“人”,这也正是让孔子感到学无止境的原因。
人的性情举止,是处于不断的变化过程中的,每探究出新的内容,就打破了原来的旧的规律。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把话已经说得很明白,去了解人性,才是最困难的。
而孔子最精辟的论述,也自然而然体现他对人性的入木三分的见解。
陶行知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在这一点上,和孔夫子几千年前提出的主张“仁与德”的观点不谋而合,两人都是伟大的教育家,两人都是把“仁与德”当作自己去不断努力实现的目标,不断的学习,从而提高自身的修养与品德,这是有必然性的。
为了学习,可以三月不知肉味,这足以见孔子的勤奋,可如果仅仅是勤奋,恐怕孔子就不会如此得到世人的尊敬了。
他的好学表现在方方面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是谦虚;我不如老农,我不如老圃,这是实事求是;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是一种乐观。
他的学习精神,不仅仅限我们常人的思维。
孔子会以最博大的胸怀,去接容包纳世间万物,这就是我们所不及的。
两千年前的孔子,就是一位具备着各种谋生技能、又具备着对于生命意义有深隧洞见的哲学家及教育家,又对教育的目标有着明确的方向指引,因着他的众多的知能,成为了中国文明史中最重要的教育家,他的许多谋生技能的知能细节固然没有保存下来,但是他的人生智能的谈话却成了绵延两千年的中国知识分子立身处世的智能宝典,当我们阅读吟咏他的话语之时,每一句话都可以从他的智能中找到自己生命的目标。
这就是孔子的学习!这就是圣人的学习!也许我们这些凡人是永远无法领会万世师表的学习的内涵,但每一个人也许都可以从中找到一个新的自我。
《论语别裁》是南怀谨先生对《论语》的解释。
整本书都在教我们做人做事的道理。
我不是一个善于总结反思的人,对于《论与别裁》可能理解的不深,只能记下自己一些零星的感受。
对于《论语》里经常提到的“君子”“小人”其中有一句对我的感触特别大。
“小人之过也必文”这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文过饰非”。
有些人对于自己的过错,总喜欢给自己找一个借口、理由来掩盖自己的过错。
而一个君子错了,就承认错了,所谓君子之过如日月之蚀,和太阳、月亮一样,偶尔有一点黑暗阴影,大家都看得见。
可是等一会就会过去,仍不失原有的光明。
君子不怕有过,不要自己去掩饰,错了就坦诚错了,大家都看得见,这就是君子风度。
不过现在明白了,改过来,人们就像对月亮、太阳一样,仰望他的光明。
读到这几句话的时候,我就在反思自己:在这方面我是个君子还是个小人?对于自己的过错我是否能够坦诚?不,我没做到。
作为一名教师,特别是当我错怪了某位同学的时候,我曾因为自己是老师而不好意思或是不肯蹲下身子跟孩子说声对不起。
现在返回头来想想:我们教师都在教育孩子诚实,不要说谎,但老师自己却不能勇敢地面对自己的错误,这叫孩子怎样做?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当我们面对错误,勇敢地说出“对不起”的时候,我想,因为我们的坦诚,我们依然是孩子敬重的老师。
这些道理大家都懂,但是又能有多少人做到呢?这也就是所谓“执德不弘、信道不笃”。
譬如:看见别人做好事,心里一定肃然起敬;看见人家有好画,心里也很欣赏;读书时看到有些道理很对,也很开心,但是我们照着做了吗?没有,这就是“执德不弘”。
我们没有这样远大,我们也服从真理,看见别人做好人好事也很钦佩,但是自己做起来,没那么积极,不能发挥。
我们人生的体会,有时明明知道这个道理,但到处理事情时,自己的个性、脾气一来,就不管道理了,这就是“信道不笃”不踏实。
“焉能为有,焉能为之”,换句话说,自己没有建立一个人生观,自己没有中心思想,简单一点就是缺少一种目标的动力,这就像我们最近在写的三年规划,开始时,我有些迷茫:我该怎样给自己定位,自己的目标在哪里?偶然间在杂志上看到这样一件事情:法国一家报纸曾经进行刊登过一个问题:“如果法国最大的博物馆卢浮宫失火了,情况只允许抢救出一幅画,你会抢救哪一幅?”据说这家报纸收到数以万计的答案,人们纷纷论证自己的选择,有的甚至写出几万字的论文,阐明为什么应该选达?芬奇的“蒙娜丽莎”而不是凡高的“向日葵”,或者为什么应该是“向日葵”而不是“岩间圣母”。
众人相持不下,谁也不服谁,直到法国著名作家贝尔纳说:“我抢离出口最近的那幅。
”道理很简单,在失火的情况下,到处是浓密的烟雾,你根本无法看清哪幅画挂在哪儿,如果你冒险进去找你心中认定的那幅,很可能的结果是在找到那幅画之前,你自己已经葬身火海。
而抢离出口最近的那幅,虽然不是最有价值的,但却是最可行的。
再说,一幅画只要能挂在卢浮宫,就说明它怎么都差不到哪儿去,尤其当其它的画都化为灰烬以后,这一幅即使再普通,也会变得不普通不寻常。
这个故事给了我一个启示:给自己订一个目标,并不是一定要价值最大的目标,而是最有可能实现的目标。
给自己确定一个目标,一个前进的方向,尽量做到执德能弘,信道能笃。
读了南怀谨的《论语别裁》让我想到的是瑞典汉内斯。
阿尔文的名言:“如果人类要在21实际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40年,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论语是我们华夏民族5000年智慧的结晶。
对社会,对人,对社会和人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作详细而又精炼的透视。
《论语》中的每一句话都是经典,为我们明白地讲述了:《论语》讲究做人做事,如何完成做一个人。
南怀瑾老先生把《论语》用自己的理解意译了一遍,将孔子为人处世的态度展示出来,教我们懂得一些道理。
从《学而》中,我就能感受到孔子立身处世的态度,“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入则孝”,我明白了,这个学生在家里是个孝子,“出则弟”就是在外面,对朋友,对社会,对一般人就能够友爱,扩而充之爱国家,爱天下……记得有人说过:要看一个人是否能与你交朋友,就先看他在家里是否是一个孝子。
这就是“入则孝”,若在家里,连自己的家人都不能做到“入则孝”,何况在外,怎能做到“出则弟”?与别人交朋友呢?在学校同样如此,同事之间也要做到“出则弟”,学校是一个大家庭,老师之间要讲友爱,讲团结,才能把人作好,才能把事作好,才能爱自己的学生,才能教书育人。
“谨而信”也提到做人做事要非常地谨慎。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为人处世要言中有信,也要谨慎处世而信,在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一切都要言而有信,答应了别人的事要做到,老师要求学生做到的,首先自己要为人师表。
同时又“泛爱众”,一个人有了伟大的胸襟,能够爱人,在学校里,彼此之间的友爱,对学生的爱,扩而充之,就能爱天下人就如爱自己一样。
()假如一个人对这些都做到了,就能“而亲仁”,就能再亲近那些有学问,有道德的人,就能与他人和睦相处,也就能做到“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了。
也就是说,学会了做人,做好了人,还有更多更好的心情,更多更好的精力再去“学文”,热爱文学的就做文学家,热爱科学的就做科学家,热爱艺术的就做艺术家等等,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志向所在,兴趣爱好,去以量力而行。
在读到第七篇《述而》中有一句“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进一步我能理解到孔子在当时那个年代对富贵、对金钱的认识。
孔子告诉了我们应该追求富有,这是非常符合我们现实人的思想的,如果都追求贫穷,社会怎么发展呢?以孔子的看法就是如果能挣到钱,干什么活都行,但是我们应该有道德上,甚至法律上的底线。
该挣的钱我们理直气壮地挣,心里塌实,当然也不能怕吃苦,怕干累活。
现实中,确实有这种现象,可以不费力气,得到一笔钱,可以让我们变得富有,生活上一个层次,在这个时候,一定认识到自己,一定把握住自己,一定守住道德的底线。
记得看过一个节目《人与社会》,一个农民在自家房子底下挖出了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如果卖了的话,那么家里会有翻天覆地的变化,因为这几个青铜器可以卖上几百万元,甚至上千万元。
经过很长时间的思想斗争最终他把青铜器上交了国家。
孔子话和这个小故事中我觉得对富有的认识必须保持一份清醒的,说起来容易,真地做起来很难的。
这需要我们每个人有一定的修养。
随着对教育事业越来越看重,教师的工资也是不断增长,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更应该正确、清醒地面对自己的职业和金钱的关系,为社会和国家培养真正的人。
人就像一块磁铁,吸引思想相近、志同道合的,排斥其他不同类的。
如果你想结交仁慈、慷慨的人,自己也必须先成为这样的人,种什么因,收什么果。
这也许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吧。
确切地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文明。
一个人真正成为文明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正因为这是很高很难做到的要求,所以我们目前的社会总是在反复提倡精神文明建设。
作为教育工作者呢,也要把握好这个度,虽然孩子们小,但也要将心比心的为他们想想。
当你要求孩子们做某件事时,首先想想,你做到了吗?然后再要求孩子,所以自己要以身示范。
正所谓“播种一个行动,你会收到一个习惯;播种一个习惯,你会收到一个个性;播种一个个性,你会收到一个命运;播种一个善行,你会收到一个善果;播种一个恶行,你会收到一个恶果。
《论语别裁》中有这样一个故事“狮子搏物”,“狮子是百兽之王,狮子何以会是百兽之王?因为他对任何事情都很恭敬,很认真,当狮子要吃人的时候,使出全副的力量,绝不放松,当狮子抓一只小老鼠的时候,也是用全部力量,这种狮子的精神,就是无小大,无敢慢,一件事情到了手上,不管小事大事,不要以为容易,如果以为容易往往出毛病,这就是说怎样可以做到泰而不骄。
”这就是狮子,对任何事都是认真对待。
俗话说“态度决定一切。
”其实,任何事业成功的人大都是从小事做起的,为什么会成功,因为他们从来不把小事当作小事看。
所以对于毛躁的我来讲,我要做“狮子”,任何事都当大事来做,竭尽全力做到精益求精,我想我会成功的。
南先生最后说“万事都从做人开始,一个人生,无论做什么事业——做官、经商、做学者、做平民,都是要做人。
事业的升沉成败,各有变化不同。
但无论如何,总要做人。
”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职业要求我们要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
有时,在我们的工作中要把计划落实下去,有时需要做一些说服工作,但是,我们发现,没有哪一位哲学家会叫卖自己的观点,因为这不是说服不说服的问题,哲学的深层次,而是你不得不信服他,所以,我们要学习传统文化,学一些哲学,这也是提高我们工作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