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_把栏杆拍遍(梁衡)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把栏杆拍遍 教案教学设计
《把栏杆拍遍》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把栏杆拍遍》,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古诗词的基本知识,提高文学素养。
2. 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爱好,激发学生爱国情怀。
3. 提高学生诗词鉴赏能力,培养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1. 诗词背景:《把栏杆拍遍》是南宋词人辛弃疾的作品,表达了作者抗金救国、恢复祖国山河的壮志豪情。
2. 诗词翻译:详细解析诗词中的字词、句式,让学生理解诗词的含义。
3. 诗词鉴赏:分析诗词的艺术特色,如韵律、对仗、意象等。
4. 诗词拓展:介绍辛弃疾的生平事迹及其创作风格,引导学生了解古代词人的生活背景。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诗词的翻译和鉴赏,了解辛弃疾的创作风格。
2. 难点:诗词中某些生僻字词的理解,诗词意境的把握。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词背景、翻译和鉴赏要点。
2.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诗词的理解和感悟。
3. 实践法:让学生动手创作,模仿辛弃疾的风格写一首小词。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介辛弃疾及其创作背景。
2. 逐句翻译《把栏杆拍遍》,解释生僻字词,引导学生理解诗词含义。
3. 分析诗词的艺术特色,如韵律、对仗、意象等。
4. 欣赏诗词,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壮志豪情。
5. 布置作业:模仿辛弃疾的风格,写一首小词。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积极参与程度。
2. 作业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模仿创作的能力。
3. 个人表达能力:在小组讨论中,观察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
七、教学资源1. 古诗词鉴赏教材:《把栏杆拍遍》的相关解析和分析。
2. 辛弃疾生平介绍资料:介绍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3.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查找相关资料,帮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诗词背景。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辛弃疾及其创作背景,翻译《把栏杆拍遍》。
2. 第二课时:分析诗词艺术特色,欣赏诗词,布置作业。
九、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考虑学生的反馈和自己的教学表现。
《把栏杆拍遍》教案
《把栏杆拍遍》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把栏杆拍遍》。
(2)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和诗歌的文学价值。
(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诗歌,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抒发的豪情壮志,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学会在现实生活中积极面对困难,坚定信念。
(3)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提高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把栏杆拍遍》的原文及翻译。
(2)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诗歌创作背景和作者简介。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某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诗歌深层含义的解读。
(3)如何运用诗歌中的情感和哲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诗歌《把栏杆拍遍》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简介。
(2)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朗读诗歌:(1)让学生跟读诗歌,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2)学生自主朗读,感受诗歌的情感。
3. 翻译诗歌:(1)学生自主翻译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2)教师点评并讲解诗歌中的难点字词。
4. 分析诗歌:(1)学生合作探讨,分析诗歌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5. 拓展延伸:(1)让学生谈谈对诗歌情感和哲理的理解。
(2)联系现实生活,谈谈如何在实际中运用诗歌的情感和哲理。
6. 课堂小结:(2)鼓励学生在课后深入阅读相关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诗歌《把栏杆拍遍》。
2.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写一篇短文。
3.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其他古代诗人的作品,下一节课分享。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歌的原文及翻译掌握情况。
2. 学生对诗歌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分析能力。
3. 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运用诗歌情感和哲理的情况。
《把栏杆拍遍》教案
《把栏杆拍遍》教案《把栏杆拍遍》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清文章思路2、体会文中所包含的感情(辛弃疾的和作者的)3、学习以辛弃疾为代表的中国民族脊梁的精神(目标设计理念:现代散文阅读要领,首先要理清思路,明确作者在按一个什么思路写了哪些事情,遵循着作者的足迹,去理解文章,这是第一步,也是较关键的一步。
其次,要体会作者在文章中所蕴含的哲理或抒发的感情,作者写文章是想要表达某个观点和抒发某种感情的,能较好地完成这一步,这篇文章的观点也就掌握了。
)二、教学重点1、理清文章思路2、体会联想在再先历史人物形象中的作用三、教学难点1、体会文章所包含的感情2、学习运用联想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四、板书设计:把栏杆拍遍促使辛弃疾成为一代爱国词人的因素:历史的风云,民族的仇恨,正与邪的搏击,爱与狠的纠缠,知识的积累,感情的说铸,艺术的升华运用对比、联想和想象展开爱国词人的心路历程。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提问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健康堂心亭》,抓住“把栏杆拍遍,竟无人会,登临意”一句进行重点鉴赏,这由学生独立完成,因为这首词在《唐诗宋词选读》中已讲过,这一步让学生重新回忆起那个借拍打栏杆发泄心中说不出的郁闷之气的辛弃疾,有利于更好地理解课文。
(二)研习课文1、学生朗读第一段,体会本段在文中起何作用?明确:文章的第一段是全文的总起,它告诉读者,全文要探索的是辛弃疾怎么从一个爱国志士成为爱国词人的,以及这个过程是如何决定了他的词、他本人在文学史上的惟一性和独特地位的,这是文章要告诉读者的主要问题。
抓住这个问题,就抓住了理解文章的关键。
2、学生读第二段,思考此段写了什么内容明确:写了一个二十几岁的、血气方刚的英雄少年形象,一个驰骋疆场、痛杀贼寇、血气方刚的英雄少年形象。
一个二十几岁的少年,就能如此干练利落,就能如此以国家利益为主,足见其作为一个武人的潜质,一个正义之人的资本过渡:可是接下来发生了什么呢?3、学生读第三段,重点反复诵读特别强调理解“立即”与“只能”两个词语,从中可见南宋小朝廷苟安一隅的迫不及待及辛弃疾失去钢刀利剑,只能笔走龙蛇,自嘲的无奈与痛苦。
《把栏杆拍遍》教案
《把栏杆拍遍》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把栏杆拍遍》这首诗;(2)了解作者辛弃疾的背景及其诗歌创作特点;(3)掌握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主题、意象、情感等;(2)学会朗读、感悟诗歌,提升语言表达能力;(3)培养审美情趣,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报国之志、壮志未酬的苦闷心情;(2)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情怀;(3)引导学生珍惜时光,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解释、翻译及背诵;(2)作者背景及诗歌创作特点;(3)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意象、情感的深入理解;(2)朗读、感悟诗歌的能力培养;(3)将诗歌中的情感态度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你知道辛弃疾吗?你能背诵他的哪些诗词?(2)简介辛弃疾背景及其诗歌创作特点。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字词,翻译诗句;(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情感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主题、意象、情感等;(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朗读感悟(1)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2)引导学生深入感悟诗歌,体会作者的情感。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2)强调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四、课后作业1. 背诵《把栏杆拍遍》;2. 深入了解辛弃疾的其他作品,下节课分享;3. 结合自己的生活,谈谈对诗歌中“壮志未酬”的理解。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诗词鉴赏能力。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锻炼和提高。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课堂参与度。
高中语文_把栏杆拍遍(梁衡)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把栏杆拍遍》学案一、学习目标1、感受辛弃疾和他的词在文人中和历史上的的惟一性和独特地位。
2、体会对比、以词证人等手法对表现辛弃疾形象的作用。
3、领悟以辛弃疾为代表的中国民族脊梁的精神实质。
二、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测1、作者:梁衡:现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人教版中小学教材总顾问。
是著名的新闻理论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
作品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
有散文《晋祠》、《夏感》《》《把栏杆拍遍》等入选中学教材。
据说,他是活着的作家中作品入选教材最多的人。
2、解释下列成语:①笔走龙蛇:②美芹十献:③金瓯无缺:④血气方刚:⑤掉书袋:⑥浅尝辄止:⑦振聋发聩:(二)文本探究1、辛弃疾是一个怎样的“武人”?作者选取了哪些典型事件来表现他的武人性格的?2、作为“政人”的辛弃疾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弃疾南归后为什么不为朝廷喜欢呢?3、武人出身、一心报国的政治家辛弃疾为什么终至于成为一位伟大的“词人”?4、浏览全文,找出表明辛弃疾的词与其他文人的词有什么不同的句子。
(三)艺术探究作者为了突出辛弃疾的唯一性和独特性,用了对比衬托的手法,请找出几处并分析。
(四)质疑探究作者为什么说,最贴切的题目就是“把栏杆拍遍”?而不用“辛弃疾传”?(五)奇文共赏读(六)作业布置1、将文中涉及的词进行摘抄积累并背诵;2、写一份关于辛弃疾的任务评述,300字以上。
《把栏杆拍遍》学情分析散文相比小说,学生更喜欢学习小说。
再加上本片课文中有大量的诗词,这些诗词也加大了学生学习的难度。
诗词鉴赏本来是学生学习中的一个难点,在之前的诗词学习中,学生虽然已经掌握了一些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但是学生在对诗词写作手法以及意境方面的体会还难以达到一个较高的层次,所以我在教学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补充必要的知识和背景,加以引导,并构建一个合理的平台,帮助学生提高分析能力和诗词鉴赏能力。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在梁衡先生的笔下重新认识一个辛弃疾。
《把栏杆拍遍》教案
《把栏杆拍遍》教案江苏省太仓高级中学许峰【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指导学生理解梁衡关于辛弃疾其人其词“唯一性”、“独特性”的解读。
2.引导学生掌握人物评传一般的阅读方法。
过程与方法:学生主体探究、合作讨论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文阅读思考,激发学生忧民爱国的情感。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请学生快速阅读,为辛弃疾写一份小传。
示例:辛弃疾年轻时组织义军,后率军南下归宋。
但归宋后朝廷对他要么闲置不用,要么走马灯似的调动。
虽然他被迫失去钢刀利剑,但从没丢下爱国热情。
他不停地上书与主降派斗争,陈述退敌之策,他执着抗金收复失地,却屡遭排挤。
报国无门的辛弃疾,只好到赣北修了一座带湖别墅,与鸥鹭为盟,邀白鹤做伴,咀嚼无边的寂寞;或与当地百姓聊农话桑,闲走山水,打发无聊的时光。
学生展示交流、点评。
由此看来:辛弃疾一生以武起事,以文为业;辛弃疾有三个身份武人、政人、词人。
二、探究文章主体内容(一)三种身份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用原文回答)辛弃疾这个人,词人本色是武人,武人本色是政人。
他并不想当词人,但武途政路不通,历史歪打正着地把他逼向了词人之道。
辛弃疾走过了一个爱国志士、爱国诗人的成熟过程。
(二)分别探究三个身份A.探究“武人”辛弃疾1.作为武人,辛弃疾有怎样的特点?①孔武高大、本领高强、血气方刚②无用武之地2.所以,这一阶段,辛词有什么样的特征?有凛然杀气;磅礴之势;也有空有一身力、一腔志无处使的悲愤。
3.试读《破阵子》或《水龙吟》B.探究“政人”辛弃疾1.作为政人,辛弃疾有怎样的特点?①认真、执着、干练②调动频繁、时弃时用2.这一阶段,辛弃疾的心境是如何的?请学生自由解读《菩萨蛮》等四首词。
心郁之词、心焚之词、心苦之词、心寂之词3.仔细分析作为“武人”和“政人”的辛弃疾的遭遇,他始终处在一种矛盾的煎熬中。
《宋史•辛弃疾传》末尾记有一段轶事,“谢枋得过弃疾墓旁僧舍,有疾声大呼于堂上,若鸣其不平,自昏暮至三鼓不绝声。
高中高二上册语文教案范文:把栏杆拍遍4篇
高中高二上册语文教案范文:把栏杆拍遍高中高二上册语文教案范文:把栏杆拍遍精选4篇(一)教学目标:1. 了解《把栏杆拍遍》的作者、背景以及作品的主题。
2. 阅读并理解《把栏杆拍遍》的内容。
3. 分析并讨论《把栏杆拍遍》中的语言技巧和修辞手法。
4.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和分析《把栏杆拍遍》的内容。
2. 分析并讨论《把栏杆拍遍》中的语言技巧和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1. 分析并讨论《把栏杆拍遍》中的语言技巧和修辞手法。
教学准备:1. 课本《高中语文》第一册。
2. 电子板书及投影仪。
3. 学生自带的手机或相机。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课(5分钟)教师先通过展示一些美丽的栏杆图片引起学生们的兴趣,并与学生们讨论关于栏杆的相关话题。
然后教师可引出新课的话题:“在我们周围是否有一些看似平常却又不容忽视的事物呢?你们有没有留意过身边的栏杆?请你们思考一下我们在生活中常见的栏杆都是怎样的?有什么样的故事可读呢?”并告诉学生,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作品就是一篇以栏杆为主题的散文《把栏杆拍遍》。
Step 2:阅读理解(25分钟)1.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把栏杆拍遍》。
2. 学生们分组互相讨论并解答以下问题:a. 文章的主要讲述了哪些栏杆的故事?b. 通过这些栏杆的故事,作者想要传达什么信息?3. 学生在小组内互相交流讨论,然后各小组选择一名代表进行答辩。
4. 教师逐一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文章的主题与作者的意图。
Step 3:分析语言技巧和修辞手法(15分钟)1. 教师给出一些句子,并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语言技巧和修辞手法。
2. 学生们可以结合课文中的相关句子,进行小组讨论并汇报。
3. 教师帮助学生总结分析结果,并进行点评。
Step 4:拍摄栏杆(20分钟)1. 教师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出发到学校附近或周围的环境中,拍摄各种栏杆的照片。
2. 学生们需要回到教室后,选择一些有趣的照片,并通过PPT或其他形式进行展示。
《把栏杆拍遍》教案
把栏杆拍遍
一、教学目的
1、了解辛弃疾成为爱国词人的历程,感悟其丰富的精神内涵。
2、体会联想在再现历史人物形象中的作用,学习运用联想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3、比较,拓展,进一步引发学生领悟以辛弃疾为代表的中国民族脊梁的精神实质。
二、教学重点
体会联想在再现历史人物形象中的作用,学习运用联想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三、教学难点
文章较多地引用了辛弃疾本人的词作,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这是本文的一大写作特点。
但也可能给学生的阅读带来一定的困难
四、教学方法:讲读法、讨论法。
《把栏杆拍遍》 教案
《把栏杆拍遍》教案《<把栏杆拍遍>教案》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内容,把握作者对辛弃疾的独特评价和深刻感悟。
2、学习作者以独特视角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体会辛弃疾的爱国情怀和壮志难酬的悲愤,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辛弃疾的人生经历和词作内涵,感受其爱国情怀。
(2)分析作者的写作技巧,如选材、构思、语言等。
2、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辛弃疾复杂的内心世界。
(2)体会作者对辛弃疾的独特评价和深刻思考。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体会词作的韵味和情感。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关键问题,培养其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3、点拨法:在学生理解困难处,教师适当点拨,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中国古代文学的长河中,有许多璀璨的明星。
今天,我们要走进一位伟大的词人——辛弃疾的世界。
他一生渴望收复失地,却壮志难酬。
梁衡先生的《把栏杆拍遍》以独特的视角为我们展现了辛弃疾的传奇人生。
让我们一起去感受这位英雄的悲愤与无奈。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1、作者简介梁衡,当代作家,山西霍州人。
他的作品风格大气磅礴,富有思想深度。
2、写作背景本文创作于一个呼唤英雄、渴望英雄精神回归的时代。
作者通过对辛弃疾的解读,表达了对英雄的敬仰和对时代的思考。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思考:文章围绕辛弃疾主要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四)精读课文,深入探究1、辛弃疾的人生经历(1)学生分组讨论辛弃疾的生平经历,包括他的起义抗金、仕途坎坷等。
(2)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辛弃疾一生的主要事迹,理解他的爱国情怀和壮志未酬的悲愤。
2、辛弃疾的词作分析(1)选取文中提到的辛弃疾的词作,如《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等,让学生诵读并体会其中的情感。
(2)分析词作的艺术特色,如用典、抒情方式等。
把栏杆拍遍 教案教学设计
把栏杆拍遍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把栏杆拍遍》。
(2)了解作者辛弃疾的背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3)分析并掌握诗词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词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的爱国情怀,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词《把栏杆拍遍》的背诵与理解。
(2)作者辛弃疾的背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3)诗词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的分析。
2. 教学难点:(1)诗词中历史背景的理解。
(2)修辞手法和意象的深入剖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辛弃疾的背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词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把栏杆拍遍》,理解诗词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句子,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词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讲解与解析:(1)针对学生提出的疑问,进行解答。
(2)详细讲解诗词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5.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爱国情怀,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2)联系现实生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6. 课堂小结:(2)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四、课后作业1. 背诵《把栏杆拍遍》。
2. 深入了解作者辛弃疾的背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把栏杆拍遍》的背诵情况。
2. 学生对作者辛弃疾的了解程度。
3. 学生对诗词中修辞手法和意象的分析能力。
4. 学生价值观的树立和爱国情怀的培养。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自主寻找答案。
《把栏杆拍遍》 教案
《把栏杆拍遍》教案关键信息项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过程与方法目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教学重难点重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难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教学方法讲授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讨论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分析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教学过程导入环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初读感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精读探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总结归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拓展延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教学资源教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多媒体课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相关拓展阅读材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教学评价学生自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生互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师评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对辛弃疾的评价和情感。
掌握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学习作者通过引用诗词和历史典故来塑造人物形象、表达观点的写作手法。
11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默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把栏杆拍遍 教案教学设计
把栏杆拍遍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学习这首诗,理解作者的意图和表达的情感。
2.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他们的诗歌鉴赏能力。
3. 通过诗歌的学习,引导学生思考人生哲理,提升他们的道德修养。
二、教学内容1. 诗歌原文及背景介绍2. 诗歌的韵律、意象、修辞手法等文学特点分析3. 诗歌主题思想的探讨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背景、韵律、意象等文学特点。
2. 讨论法:分组讨论诗歌的主题思想,分享各自的见解。
3. 实践法:让学生模仿创作,培养他们的文学创造力。
四、教学步骤1. 导入:简要介绍诗歌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诗歌:让学生齐读或个别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解析诗歌:分析诗歌的韵律、意象、修辞手法等文学特点。
4. 探讨主题:引导学生思考诗歌所表达的人生哲理。
5. 总结拓展:让学生模仿创作,分享自己的作品。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
2. 诗歌鉴赏能力:评估学生在解析诗歌时的理解程度。
3. 创作能力:评价学生模仿创作的作品质量。
六、教学准备1. 教材:选用权威版本的诗歌教材,确保诗歌内容的准确性。
2. 参考资料:收集有关诗歌背景的资料,以便进行详细讲解。
3. 多媒体设备:准备PPT等多媒体教学资源,增强课堂趣味性。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诗歌的韵律、意象、修辞手法等文学特点。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思考诗歌所表达的人生哲理,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
八、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5分钟):简要介绍诗歌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诗歌朗读(5分钟):让学生齐读或个别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诗歌解析(15分钟):分析诗歌的韵律、意象、修辞手法等文学特点。
4. 主题探讨(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诗歌所表达的人生哲理。
5. 课堂小结(5分钟):总结诗歌的主要内容,强调诗歌的主题思想。
6. 创作分享(10分钟):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模仿创作作品,互相评价。
高考语文 第4课《把栏杆拍遍》课堂学案 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选读》
高考语文第4课《把栏杆拍遍》课堂学案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选读》一、文本探究(一)整体感知1.通读课文,思考为什么作者将题目拟为“把栏杆拍遍”?【提示】作者读懂了这位爱国词人在痛拍栏杆时一定想起了当年的拍刀催马,驰骋沙场的英雄之势。
而如今自己被迫脱离政治,只许旁观,不得插手,更不得插嘴。
空有一身力,空有一腔爱国热血,又能向何处使呢?唯有痛拍栏杆,把栏杆拍遍,才能发泄出郁积已久的悲愤之心。
今天读其词,总能清清楚楚地听到一个爱国臣子一遍遍地哭诉,一次次地表白,总忘不了他在夕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形象。
2.概述文章主要内容。
【提示】作者梁衡在文中为我们塑造了爱国词人辛弃疾的形象,他以宏大的历史视野,选取八首辛词,勾勒出辛弃疾的生平经历。
他凭借独特的视角指出“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辛弃疾一人”(第1段),“辛弃疾的本色是武人,武人本色是政人。
他的词是在政治的大磨盘间磨出来的豆浆汁液,他由武而文,又由文而政,始终在出世与人世间矛盾,在被用或被弃中受煎熬”(第15段)。
(二)细节探究1.辛弃疾与其他文人比较,他的唯一性表现在哪里?为什么辛弃疾会形成这样的独特性?【提示】经历:以武起事,以词人终词作:用刀和剑刻成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真正的诗人只有被政治大事,所挤压、扭曲、拧绞、烧炼,锤打时,才可能得到合乎历史潮流的感悟,可能成为正义的化身。
诗歌,也只有在政治之风的鼓荡下,才可能飞翔,才能燃烧,才能炸响,才能振聋发聩。
2. 作者在介绍辛弃疾的人生经历使围绕着哪些方面进行的?【提示】一是他的行伍经历。
这一段介绍充满了神奇色彩,他单人单马追杀偷印之贼,他跃马横刀突入敌营生擒叛将,就是一个血气方刚、骁勇善战的武夫。
二是他的为官经历。
作者用了数据作了这样的介绍:“他作为南宋臣民共生活了45年,倒有20年的时间被闲置在一旁,而在断断续续的被使用的20多年间又有37次频繁的调动。
高二选修《把栏杆拍遍》学案设计
高二选修《把栏杆拍遍》学案设计高二选修《把栏杆拍遍》学案设计【学习目标】1.了解辛弃疾成为爱国词人的历程,感受他始终不渝的爱国情感。
2.体会联想、比较在再现历史人物形象中的作用,学习运用联想、比较表达自己的感受。
【学习内容与步骤】第一学时一、学生自读课文,画出文中一系列核心句,梳理全文思路。
1.这是一篇带有人物评传性质的散文,它揭示的是什么?答:2.学生交流对文本思路的把握答:3.第一段“这也注定了他的词……”一句中的“这”指代什么?答:4.文章主体部分(2—16段),是将对的介绍,与对他诗词创作的评价交错起来写的。
二、对文中的诗词作品略作讲析。
1.《破阵子》:上片描述军旅生活。
看宝剑,听号角,分麾下炙,听塞外声,沙场点兵,都是极雄豪、壮美的行事,都是作者曾经历过而今已失去的生活情景。
下片前四句描写战斗场面,充分表达了作者的爱国激情和雄心壮志。
最后一句也是壮语,只是它已变雄壮为悲壮,充满了壮志不遂的抑郁、愤慨。
2.《摸鱼儿》:上片主要抒发作者惜春之情——写的是春意阑珊,下片主要写美人迟暮。
“春将逝”,当然有作者个人遭遇的感慨,更多的是他对南宋朝廷暗淡前途的担忧。
下片的“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旨在点出南宋朝廷,流露出对国事、对朝廷的担忧、怨望之情。
第二学时三、阅读课文第2、第8段。
1.第2段写辛弃疾的行伍经历——本段介绍充满了神奇色彩,他单人独马追杀偷印贼,跃马横刀突入敌营生擒叛将,活脱脱一个血气方刚、骁勇善战的武夫形象。
2.第8段:这是写辛弃疾人生遭际中的为官经历。
作者客观地分析了辛弃疾南归后不为朝廷喜欢的种种原因(原因归纳)答:四、除了行伍经历、为官经历,其实更有心路历程。
1.通读3—17段,简要作概括——从一个沙场英雄对军营的渴望(《破阵子》词),到一个忧国游子对苍天的发问(第五段),从“金瓯缺,月未圆,山河碎”的.心病(第九段),到“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辛酸辛苦”的内痛(《菩萨蛮》词),这里有悲壮的呼喊,有遗憾的叹息,也有无奈的自嘲(第三段末句)。
把栏杆拍遍 教案教学设计
《把栏杆拍遍》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把栏杆拍遍》这首诗的作者、背景和意境。
2. 培养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3. 通过诗词学习,引导学生感悟生活,培养他们的情感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诗词文本:《把栏杆拍遍》2. 诗词背景:作者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 诗词意境:分析诗词中的意象、情感和哲理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理解诗词的意境,感悟作者的情感。
2. 难点:分析诗词中的意象,体会诗词的哲理。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词背景、意境和哲理。
2.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诗词的理解和感悟。
3. 实践法:引导学生进行诗词创作,运用所学知识。
五、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作者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文本解析:讲解诗词的字词、句式和意象,分析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3. 讨论交流: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诗词的理解和感悟。
4. 案例分析:分析其他相关诗词,加深学生对诗词意境和哲理的理解。
5. 诗词创作:引导学生进行诗词创作,运用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提问中的积极性。
2. 学习效果:评估学生对诗词意境、哲理的理解和感悟。
3. 创作能力:评价学生在诗词创作中的表现,注重创意和表达能力。
七、作业布置:2. 鼓励学生进行诗词创作,选取自己喜欢的主题进行表达。
八、课程拓展:1. 推荐学生阅读辛弃疾的其他诗词作品,深入了解其文学风格和思想内容。
2. 组织诗词鉴赏活动,让学生接触更多经典诗词,提高文学素养。
九、教学反思:1. 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如何?2. 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学生?3. 如何改进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十、课后跟进:1. 在课后及时与学生沟通,了解他们在诗词学习和创作中的困惑和问题。
2. 给予学生个性化的指导和建议,帮助他们提高诗词鉴赏和创作能力。
3. 定期组织诗词交流活动,让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学习和借鉴。
把栏杆拍遍 教案教学设计
《把栏杆拍遍》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把栏杆拍遍》。
(2)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体会诗人的情感。
(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提高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从意象、情感等方面分析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培养他们高雅的生活情趣,陶冶情操。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认读和理解。
(2)诗歌的情感分析和意象鉴赏。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隐喻、象征等手法的理解。
(2)诗歌意境的感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诗人辛弃疾及其作品《把栏杆拍遍》。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节奏和韵律。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有哪些?它们分别表达了什么意思?(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句子。
(2)分析诗歌的情感变化,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发挥想象,置身于诗歌意境中,体会诗人的情感。
(2)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意象、情感等方面的分析方法。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把栏杆拍遍》。
2. 写一篇关于《把栏杆拍遍》的鉴赏心得,可以从意象、情感等方面入手。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是否有所提高,以及哪些地方需要改进。
六、教学策略1. 利用多媒体展示诗歌相关的图片和音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意境。
2.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歌的内涵。
3. 运用比较分析法,让学生了解《把栏杆拍遍》与其他作品的异同。
4. 注重个体差异,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
《把栏杆拍遍》“百花杯”语文学科决赛参赛教案
《把栏杆拍遍》“百花杯”语文学科决赛参赛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2 过程与方法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把栏杆拍遍》的背景介绍2.2 课文《把栏杆拍遍》的主要内容2.3 课文《把栏杆拍遍》的语言特色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3.2 自主学习3.3 合作探究3.4 课堂小结第四章:教学策略4.1 启发式教学4.2 讨论式教学4.3 情境教学第五章:教学评价5.1 学生自主学习情况的评价5.2 学生合作探究情况的评价5.3 学生课堂表现的评价第六章:教学资源6.1 课文文本《把栏杆拍遍》6.2 作者简介6.3 相关历史背景资料6.4 图片、音乐等辅助教学材料第七章:教学方法7.1 讲授法7.2 问答法7.3 讨论法7.4 情境模拟法第八章:教学步骤8.1 导入新课8.2 介绍课文背景及作者8.3 朗读课文并解析字词8.4 分析课文主题与思想内涵8.5 总结课堂内容第九章:作业设计9.1 课后阅读:推荐相关文学作品9.2 写作练习:以《把栏杆拍遍》为灵感,创作一篇作文9.3 研究性学习:深入了解课文背景及相关历史人物第十章:教学反思10.1 课堂效果评估10.2 学生反馈意见10.3 教学内容调整计划10.4 教学方法改进方向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把栏杆拍遍》的内容,掌握文学作品的鉴赏方法。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培养对文学的热爱和尊重。
二、教学内容2.1 课文《把栏杆拍遍》的背景介绍:关注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作品的历史文化内涵。
2.2 课文《把栏杆拍遍》的主要内容:把握课文的情节、人物、环境等要素。
2.3 课文《把栏杆拍遍》的语言特色:分析课文的语言风格、修辞手法等。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设计引人入胜的导入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把栏杆拍遍》教案
《把栏杆拍遍》教案教案:《把栏杆拍遍》一、教学目标:1.了解和掌握《把栏杆拍遍》这首诗的内容。
2.能够朗读《把栏杆拍遍》这首诗。
3.锻炼学生的语感和节奏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通过诗歌朗读和欣赏,培养学生对诗意的理解和对诗歌语言的感悟。
2.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真正领悟《把栏杆拍遍》诗歌的意境,并加深对其中意象的理解。
三、教学准备:1.一张课件,包括诗歌的全文和相关图片。
2.诗歌《把栏杆拍遍》的复印件,每人一份。
四、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课1.引入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叫做《把栏杆拍遍》的诗歌,这首诗是由著名作家贺敬之创作的。
先由学生念一段,看是否有学生能够猜出诗歌的名字。
2.展示图片:展示一些关于栏杆的图片,激发学生对栏杆的联想。
Step 2:阅读和分析诗歌1.学生独立阅读诗歌。
让学生先默读一遍,然后再大声读一遍。
2.学生交流:询问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引导学生从诗中的景物和描写入手,分析诗歌的意境,理解诗歌中蕴含的情感和思想。
3.师生共同分析诗歌的意象。
指导学生把握诗歌中的典故、比喻和修辞手法,加深对诗歌内容和意象的理解。
Step 3:朗读和欣赏诗歌1.整体朗读:学生跟着老师的示范,全班齐读《把栏杆拍遍》。
2.小组朗读:让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领读两句诗歌,通过小组朗读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语感。
3.进行朗诵比赛:选取几个学生自愿上台朗读《把栏杆拍遍》,其他同学对朗诵进行评价和点评。
Step 4:诗歌创作1.启发创意: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写一首与《把栏杆拍遍》类似的诗歌,表达自己对其他事物的感受。
2.学生创作: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创作,并鼓励学生积极分享和交流自己的诗歌作品。
Step 5:课堂总结1.回顾学习内容:让学生回顾今天学习的内容,总结课堂中的重要知识点和体会。
2.教师点评:老师对学生的朗读和创作进行点评和表扬,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五、教学拓展:1.鼓励学生通过朗读、背诵和创作诗歌来培养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意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把栏杆拍遍》学案一、学习目标1、感受辛弃疾和他的词在文人中和历史上的的惟一性和独特地位。
2、体会对比、以词证人等手法对表现辛弃疾形象的作用。
3、领悟以辛弃疾为代表的中国民族脊梁的精神实质。
二、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测1、作者:梁衡:现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人教版中小学教材总顾问。
是著名的新闻理论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
作品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
有散文《晋祠》、《夏感》《》《把栏杆拍遍》等入选中学教材。
据说,他是活着的作家中作品入选教材最多的人。
2、解释下列成语:①笔走龙蛇:②美芹十献:③金瓯无缺:④血气方刚:⑤掉书袋:⑥浅尝辄止:⑦振聋发聩:(二)文本探究1、辛弃疾是一个怎样的“武人”?作者选取了哪些典型事件来表现他的武人性格的?2、作为“政人”的辛弃疾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弃疾南归后为什么不为朝廷喜欢呢?3、武人出身、一心报国的政治家辛弃疾为什么终至于成为一位伟大的“词人”?4、浏览全文,找出表明辛弃疾的词与其他文人的词有什么不同的句子。
(三)艺术探究作者为了突出辛弃疾的唯一性和独特性,用了对比衬托的手法,请找出几处并分析。
(四)质疑探究作者为什么说,最贴切的题目就是“把栏杆拍遍”?而不用“辛弃疾传”?(五)奇文共赏读(六)作业布置1、将文中涉及的词进行摘抄积累并背诵;2、写一份关于辛弃疾的任务评述,300字以上。
《把栏杆拍遍》学情分析散文相比小说,学生更喜欢学习小说。
再加上本片课文中有大量的诗词,这些诗词也加大了学生学习的难度。
诗词鉴赏本来是学生学习中的一个难点,在之前的诗词学习中,学生虽然已经掌握了一些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但是学生在对诗词写作手法以及意境方面的体会还难以达到一个较高的层次,所以我在教学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补充必要的知识和背景,加以引导,并构建一个合理的平台,帮助学生提高分析能力和诗词鉴赏能力。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在梁衡先生的笔下重新认识一个辛弃疾。
《把栏杆拍遍》效果分析梁衡的《把栏杆拍遍》这篇文章通过引申、联想,把辛弃疾一些重要词作和相关史料结合起来加以演绎,力图形象地展示历史的生动面貌,再现了“历史歪打正着地”把辛弃疾从一个爱国志士“逼”成“只能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为历史留下了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的爱国词人的过程。
这篇文章只是借诗词来表现辛弃疾作为爱国词人的精魂,重点是评点人物,告诉大家辛弃疾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因此,教学设计应偏重于对人物的理解,而不是单纯地鉴赏诗词。
这一主要方向确定后,我决定还是从诗词入手,透过诗词揣摩诗人的内心世界,通过诗词来挖掘人物的性格特点。
文章开篇就提到了,学生马上能确定是词人,这样就可以很容易将学生引入到辛弃疾的词作中。
从词中把握辛弃疾的心理历程,即从情感上把握人物,这只是一方面。
这篇文章实质上是一篇人物评传,那该怎么评价辛弃疾呢?这还是需要从词入手,于是我设置了一个过渡问题:这些词具有什么特点?我想通过诗词的特点来分析辛弃疾这个人是一个怎样的人,于是就引出下一个问题:从这些词中可以看出辛弃疾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的,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的,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他的词是在政治的大磨盘间磨出来的豆浆汁液。
辛弃疾这个人,词人本色是武人,武人本色是政人。
他由武而文,又由文而政,始终在出世与入世间矛盾,在被用或被弃中煎熬,人生的酸苦辣,内心的悲闷愤贯穿着他人生的大半。
但无论怎样大起大落,他对国家民族、恢复中原都有一颗放不下、关不住、比天大、比火热的心,无论是由武人到政人,还是由政人到词人,不变的是他那颗爱国的赤子之心。
追根溯源,问题就可以点到为止,但文章为什么给辛弃疾造像要用“把栏杆拍遍”呢?这是一个概括全文、回顾全文、深化全文的问题,因此最后提出来。
“把栏杆拍遍”是一个动作,具有聚焦作用,能够把人物的神韵体现出来。
通过这个动作,我们能清清楚楚看到一个爱国臣子,一遍遍哭诉,一次次表白,在夕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形象。
分析这个问题,就深化了对文章的阅读,对人物的理解就更为透彻了。
总之,通过本节课,学生对辛弃疾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效果还是不错的!《把栏杆拍遍》教材分析“把栏杆拍遍”语出辛弃疾的《水龙吟》,宋代王辟之在《渑水燕谈录》中记载,一个“与世相龃龉”的刘孟节,他常常凭栏静立,怀想世事,唏嘘独语,或以手拍栏杆。
尝有诗曰:“读书误我四十年,几回醉把栏杆拍”。
所以,“栏杆拍遍”往往表示借拍打栏杆来发泄心中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
作者认为为辛弃疾造像,最贴切的题目就是“把栏杆拍遍”。
在词人把栏杆拍遍的振聋发聩的声响中,我们读出了辛弃疾真实的复杂的心情:不满、愤懑、焦虑、懊恼、无耐、等待、企盼……这是一篇带有人物评传性质的散文,作者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叱咤风云而又命运多舛的爱国词人辛弃疾的形象,揭示的是辛弃疾怎么从一个爱国志士成为爱国词人的过程及原因。
文章的第一段是全文的总起,它告诉读者,全文要探索的是辛弃疾怎么从一个爱国志士成为爱国词人的,以及这个过程是如何决定了他的词、他本人在文学史上的惟一性和独特地位的。
作者首先就把辛弃疾放在中国历史的大背景下,抓住他的“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的特点,突出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唯一性”和“独特性”。
文章的主体部分是将对辛弃疾的人生遭际的介绍与对他的诗词创作的评价交错起来来写的。
作者在介绍辛弃疾的人生遭际时穿插引用了他的八首词,这些词几乎都是辛弃疾的代表作,作者在引用这些词作时既没有一引了之,也没有详加赏析,而是结合人物的命运作了精当的点评。
作者首先总评辛弃疾的由行伍经历到弃戎从笔的无奈:“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枝羊毫软笔,他也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而只能笔走龙蛇,泪洒纸笺,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
”这里有“钢刀利剑”与“羊毫软笔”的对比,这里有“奔走沙场”与“笔走龙蛇”的对比,我们还透过“只剩下”、“泪洒”等词语真切感受到作者对诗人的同情和惋惜。
作者主要是从词作的内容和读者感受的角度来评说的,引《破阵子》时作者说“感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引《水龙吟》时作者说“辛弃疾在这里发出的却是一声声悲怆的呼喊”;引《菩萨蛮》时作者解说道“他只有一块心病:金瓯缺,月未圆,山河碎,心不安”;引《永遇乐》时作者提醒读者辛弃疾在“自嘲自己的姓名”;引《摸鱼儿》时作者感慨道“今天我们读时,每一个字都让人一惊,直让你觉得就是一滴血,或者是一行泪”;引《水调歌头》时又告诉我们辛弃疾在“咀嚼自己的寂寞”;引两首《丑奴儿》时看似在谈词的风格,仍然揭示了辛词“于淡淡的艺术美感中,却含有深沉的政治与生活哲理”的特点。
寥寥数言,一语中的。
文章主体部分巧妙地把人物的自身命运、作品以及作者的阅读感受、评说融为一体,读来饶有兴味。
文章最后一部分也就是最后一小节,作者点明了以“把栏杆拍遍”为题的原因,回应了开头,揭示了辛弃疾从一个爱国志士而成为一个“连叹一口气,也是一首好词”的爱国诗人成熟之由。
这一段的评说非常形象,什么“九蒸九晒”,什么“水煮油炸”,什么“千锤百炼”,辛弃疾在词作领域的成功完全是被“逼”出来的。
历史的“歪打正着”毁掉了一个赳赳武夫,却成就了一个千古词人。
这是一篇充满阳刚之气的人物评传体散文,在写作上有很多值得借鉴之处:一、联想丰富本文揭示的是古代文学大家的心路历程,仅靠占有史料和作家本人的作品是不够的,还必须要有大胆的联想和想象。
本文作者就是这样。
或由辛弃疾的事迹,联想到他的词作;或由他的词作,联想到他所处的的时代、他的事迹和内心世界等等。
二、以评带传梁衡的人物散文,写的大多是人杰鬼雄,其中大多是名垂宇宙,家喻户晓的伟人,还有文惊当世,传之百代的文人。
而这些跨越千年、百年的人物却从作者的笔端一一鲜活起来。
梁衡的散文情理并重,以评带传,他写的人物在千年百年中已有定论上又重新给出评价,而这种评价又是不落窠臼的。
人们都承认辛弃疾是个大词人,但能从他的出身到成业的发展史上判定辛弃疾的词及人“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的,梁衡是第一人。
作者还在文中借郭沫若评说陈毅的“将军本色是诗人”来评说辛弃疾这个人,“词人本色是武人,武人本色是政人”。
说辛弃疾是“词人”是“武人”是一般人的判断,而说辛弃疾是“政人”恐怕就是梁衡的独见了。
梁衡说“他的词是在政治的大磨盘间磨出来的豆浆汁液。
他由武而文,又由文而政,始终在出世与入世间矛盾,在被用或被弃中受煎熬”。
作者还将辛弃疾的为政与陶渊明、白居易的为政作了比较,表明了辛弃疾为政的投入与积极。
他能从人性的深层重新来诠释一位人物,在文章最后一段,作者在分析辛弃疾走上诗词创作道路的必然性时就作了这样生动的评说:“他被九蒸九晒,水煮油炸,千锤百炼。
历史的风云,民族的仇恨,正与邪的搏击,爱与恨的纠缠,知识的积累,感情的浇铸,艺术的升华,文字的捶打,这一切都在他的胸中、他的脑海翻腾、激荡,如地壳内岩浆的滚动鼓胀,冲击积聚。
既然这股能量一不能化作刀枪之力,二不能化作施政之策,便只有一股脑地注入诗词,化作诗词。
他并不想当词人,但武途政路不通,历史歪打正着地把他逼向了词人之道。
终于他被修炼得连叹一口气,也是一首好词了。
”著名作家梁晓声在谈梁衡的一本散文集时说:“我确信,作为一个勤于思想的人,梁衡对历史的反思,肯定比他写出来的以上篇章要更深邃更全面些。
而他后来发表的《最后一位带罪的功臣》、《觅渡,觅渡,渡何处》、《把栏杆拍遍》,证明了这一点。
他的思想一游到更远的历史中去,一与那些历史时期中的人物敞开心扉地对话,则就变得火花四溅了。
文字也时而激昂;时而惋叹;时而叩问;时而调侃,姿肆张扬起来了……”三、善用对比对比手法是作家们常用艺术手法之一,梁衡也不例外。
他在本文中就多处运用了对比,使人物形象更为鲜明突出。
第一处运用对比是在引用了《破阵子》之后,作者先将它与岳飞的《满江红》比较,认为只有《满江红》可以与之媲美,然后又用杜甫的“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卢纶的“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与之对比,认为“这些都是旁观式的想像、抒发和描述”,从而突出了辛词的“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
第二处对比是将他与陶渊明、白居易的从政经历对比,他认为辛弃疾“对待政治”,“不像陶渊明那样浅尝辄止,便再不染政;也不像白居易那样长期在任,亦政亦文”。
因为“对国家民族他有一颗放不下、关不住、比天大、比火热的心;他有一身早练就、憋不住、使不完的劲”。
他“不计较‘五斗米折腰’,也不怕谗言倾盆”。
所以“随时局起伏,他就大忙大闲,大起大落,大进大退”。
第三处对比是将辛弃疾的豪放与苏东坡的豪放作比较。
苏辛都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因此文学史上是将“苏辛”连称的,但梁衡却在同中见出异来,他认为:“苏的豪放仅止于‘大江东去’,山水之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