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寺观园林的形成原因

合集下载

从潭柘寺与须弥灵境看清代北京寺观园林的发展

从潭柘寺与须弥灵境看清代北京寺观园林的发展

看清代北京寺观园林的发展论道丨 DISCUSSION观察丨Observe观GUANCHA 察CONG TANZHESI YU XUMILINGJINGKAN QINGDAI BEIJING SIGUAN YUANLIN DE FAZHAN文_陈路(广西艺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编辑_黄婉婵 丨 设计_邱勇哲一、两种类型园林的由来园林是为了补偿人们与大自然环境相对隔离而人为创设的第二自然。

它不能提供人们维持生命活力的物质,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代替大自然环境来满足人们的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各种需求。

园林与佛教建筑相结合,产生了两种园林建筑形式。

一种是带有园林性质的寺庙,习惯上被人们称作传统意义上的寺观园林,其本质与主体仍然是寺庙;另一种就是在皇家园林中兴建佛教建筑。

潭柘寺与清漪园须弥灵境建筑群正是其中两者的典型代表。

寺观园林的产生与中国宗教的世俗化、生活化密不可分,清代皇室对于宗教的推崇与倡导也使得各地兴建、扩建了大批佛寺道观,从而使得在这一时期寺观园林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

清代的寺观园林继承了宋代以来各时期园林的特点,并且展现出世俗化与文人化的传统,其造园风格一般与私家园林相接近,并且更显朴实与简练。

在园林兴盛的江南地区,寺观修建时大多带有附属园林;而在北京等北方地区,寺观园林的形式则更多是注重庭院绿化,通过栽植观赏树木、培植花草、引入山泉、配置叠石假山等的方式,在建筑群中以及庭院中构建园林景观。

从扬州大明寺与北京潭柘寺的平面图对比可以看到,在扬州大明寺寺庙建筑群的西部,利用专门的场地进行了附属园林的营造,产生了相对独立于寺庙建筑群的寺观园林,其造园风格趋近于江南私家园林;而北京潭柘寺则是将园林营造融入寺庙建筑群中,产生“园中有寺,寺中有园”的风格。

而在皇家园林中广建佛寺道观的行为要归于封建帝王的君主专政。

出于政治目的帝王们一方面为了笼络蒙、藏等少数民族上层人士而扶持宗教;另一方面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而寄情于宗教信仰,祈求佛祖庇佑,寻求精神寄托。

中外园林史 第4章--寺观园林

中外园林史 第4章--寺观园林

2.发展过程及成就
元代以后,佛教和道教已经失去了唐宋时期蓬勃发展的势头,逐渐趋于衰落。但 寺观园林和寺观建筑仍然不断兴建,遍布全国,而且相对集中在山野风景地区, 许多名山胜水往往 因为建置寺观而成为风景名胜区。 佛教和道教受到政府的保护,寺观的数量急剧增加,有庙、寺、院、庵、宫、观 共计187所,其中很多建置有园林。
二、寺观园林发展历程
(一)魏晋南北朝寺观园林
1.背景概况
佛教的因果报应、轮回转世之说对于苦难的人民颇有迷惑力和麻醉作用,因而 受到普通人的信仰。加上统治阶级加以利用和扶持,佛教得以流行。佛教、道 教的盛行,使得佛寺和道观大量出现,遍布当时的市井、近郊及远离城市的山 林之中。
2.发展过程以及成就
道教开始于东汉,奉老子为教主。它讲究养生之道、长寿不死、得道成仙,符 合了当时统治阶级企图永享奢靡生活、永留人间富贵的愿望,因而不仅在民间 盛行,更得到了统治阶级的认可,在当时的上流社会也兴盛起来。
2.发展过程与成就
清代自顺治帝定鼎关内,佛教发展日渐兴盛,寺庙园林也随之发展。自世祖定 鼎北京至康熙六年为止,仅二十余年间,兴建寺庙、修复旧寺之数额已超过明 代全盛时期。全国有大小寺庙多达79620余所。
清代的寺观园林按照位置、布局、功能的不同,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
一、是寺庙 庭园
二、是寺庙 附属园林
寺观园林在中国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东汉的萌芽 期、魏晋南北朝的上升发展期、隋唐 的高潮建设期、宋元的成熟期和明清的衰退期。
时期
园林特点
东汉时期 魏晋南北朝
隋唐时期 宋元代 明清代
少而精 繁花似锦,参天古木、鱼
跃鸟鸣,两相辉映 注重植树栽花 清净、恬适 寺庙建筑与庭园
园林发展历程 萌芽期

寺观园林为什么会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达到兴盛的局面

寺观园林为什么会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达到兴盛的局面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它受到人民的信仰,统治阶级也加以利用和扶持。

因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战乱频繁,人们无法挣脱现实的苦海,便把希望寄托于来世。

佛教生死轮回的义理正可满足人们这种精神上的渴望。

佛寺见诸名山或风景区,香火氤氲,法音梵乐,劝人乐善好施,远离尘世,却又食人间烟火,俨然乱世中的一块净土和极乐世界。

统治者需要加强思想统治,也需要自我麻痹。

当他们认识到佛教的这种精神麻痹作用的时候,变极力加以提倡。

在统治者的极力提倡下,佛寺的建造想雨后春笋般冒出。

当时的寺庙具有以下的共同特性:(1)广占土地;(2)占有大量劳动力;(3)寺庙即是园林;(4)寺庙建筑规模宏大,做工精良,富有艺术的内涵。

这些特点,正是寺院的所有者们在宗教形式下进行消费的不可或缺的条件和内容。

此时,帝王贵族豪华宫殿般的建筑方式也大量地用在佛寺建筑上,因此佛寺建筑都装饰得华丽和金碧辉煌,与帝王的宫殿一样豪华和气派。

综上所述,寺观园林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达到兴盛的局面。

(完整word版)宋代园林风格简介分析

(完整word版)宋代园林风格简介分析

简述宋代园林的风格特色摘要:南宋和北宋(公元960—1271年)是中国古典园林进入成熟期的第一个阶段。

宋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把园林推向了成熟的境地,同时也促成了造园的繁荣局面,意境的创造在宋代文人园林中普遍收到重视,善于借助景物题署的“诗化”来获致意外之诣,含蓄深远,耐人寻味。

简远、疏朗、雅致、天然的文人园林风格特征对三大类型园林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山水画、山水诗文、山水园林这三个艺术门类相互渗透,互相融合,形成了中国山水园林的独特艺术风格,从而影响了亚洲汉文化圈内的广大领域。

关键词写意化文人园林山水园林简远疏朗1.总说中国的封建社会到宋代已经达到了发育成熟的境地。

是我国古典园林的成熟期,属于写意山水园林范畴。

在中国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中,无论经济、政治、文化方面,两宋都占着重要的历史地位,文化方面则尤为突出。

从中唐到北宋,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的转折阶段。

首先,作为传统文化主体的儒、道、释三大思潮,都处在一种蜕变之中。

儒学转化成为新儒学—理学;佛教衍生出完全汉化的禅宗;道教从民间的道教分化出向老庄、佛禅靠拢的士大夫道教。

从两宋开始,文化的发展也像宗教政治制度及其哲学体系一样,都在一种向内封闭的境界中实现着从总体到细节的不断的自我完善。

文化艺术已由面上的外向拓展转向于纵深的内在开掘,向精微细腻的方向迈进。

正如著名史学家、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所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1]。

”园林作为文化的重要一部分,在经历了千余年的发展亦“造极于赵宋之世”进入完全成熟的时期,并流传海外。

韩国和日本在两宋期间大量吸收中国传统的宗教文化、造园理论、绘画、茶道、艺术等方面的精华,经过长期的发展,逐渐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造园文化和艺术风格。

2.形成的原因两宋时期作为一个园林体系,它的发展和内容均趋于定型,造园的技术和艺术达到了历年的最高水平,形成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的高潮阶段。

究其原因主要有:1、经济的高度繁荣。

中国古代寺观园林的兴起与发展

中国古代寺观园林的兴起与发展

中国古代寺观园林的兴起与发展司马炎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建立了晋朝,继而南北朝对峙,天下一分为二。

在这合而又分的300多年中,造园活动仍在不断发展。

先是在洛阳继承和利用魏的榴园,营建了琼圃园、灵芝园、石榴园、平乐苑、鹿子苑、桑梓苑、葡萄园等等园林。

西晋建国不久即南迁,其宫苑规模较之秦、汉要逊色,但是私家园林却继袁广汉之后争逐豪奢,最有名的是惠帝时期洛阳石崇所营的金谷园。

石崇是中国历史上以豪富、以珠宝斗胜的有名人物,他所营的金谷园,不仅亭台楼阁备极华丽,而且园林布置也请了高明艺匠,着意经营。

园内的水景和花木景色是非常突出的。

此外,还有一些文人士大夫,如谢安、汪辟疆、王道子等也都崇饰园林。

王道子使赵牙所营东第宅园,筑山穿池,列植竹木,并在水边仿宫人设酒肆沽卖,乘船就饮,把社会生活的“活景”搬入园中。

千余年后颐和园中的苏州河买卖街仍使用了这一技法。

城市绿化在我国也出现得比较早,如秦汉时期,即有行道树的规制。

现在记载城市绿化有文字可考者以建业为最好。

到晋室南迁,对建康的城市绿化、美化更是注意。

在宫城外种植橘树,宫墙内种石榴,宫殿和三台、三省官衙列植杨柳,从皇宫南面的夹道出朱雀门的道路上种满垂柳与槐树。

南朝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在建康营建的园苑遍布城郊,其中著名的有宋的乐游苑、青林苑、上林苑、南苑,齐的晏湖苑、新林苑、博望苑、芳乐苑,梁的兰亭苑、江潭苑、建兴苑、华林苑、上林苑、玄圃、延香苑等等。

玄圃在台城东七里钟山之麓,楼阁奇丽,山水极妙。

其中的数百间楼观是用机关巧节制做的,顷刻之间可以建成,须臾即可撤除,迁移他处,可以说是一种活动房屋。

这种活动房屋在以后的许多园林中也常出现,现在承德避暑山庄内还有类似的活动帐殿。

北朝园林,首推北魏道武帝在平城所营鹿苑。

其规模南因城台,北距长城,东包白登,属之西山,广逾数十里。

凿渠引武川水,注之苑中,疏为三沟,分流宫内外。

此外,较为著名的北朝园林还有北齐的仙都苑,后燕的龙腾苑,后赵的桑梓苑、华林苑等等。

浅谈中国寺庙园林

浅谈中国寺庙园林

浅谈中国寺庙园林学院:城建学院专业:建筑学课程:中外园林简史指导教师:王婷婷学号:201003190117 姓名:王应国[摘要] 中国古典园林是我国古建筑与园艺的综合艺术, 其中寺庙园林占有重要的地位。

本文从寺庙园林的历史文化背景、寺庙园林的布局形式和植物造景等方面粗浅地分析其园林特点。

[关键词] 寺庙园林; 特点; 植物; 形式中国古典园林主要可以分为皇家园林、私家园林、纪念性园林和寺庙园林等。

在现存的古典园林中, 寺庙园林建筑在数量上远超过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和纪念性园林的总和, 而且较其它三种园林分布更广。

同时, 佛寺的数量在我国保留的古建筑以及建造时间最早的木结构建筑中占有很大比例。

著名的寺庙园林有承德避暑山庄的“外八庙”、山东曲阜的孔庙、河南嵩山少林寺、山西太原晋祠等。

1 寺庙园林的历史与形成1.1 寺庙园林的历史寺庙园林主要是指佛寺和道观的附属园林, 也包括寺观内部庭院和外围地段的园林化环境, 也可泛指那些属于为宗教信仰和意识崇拜服务的建筑群所附设的园林[。

谈我国寺庙园林的出现, 可以追溯于佛教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 并逐渐形成禅宗思想与我国儒学、道教“天人合一”的精神影响了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 从而也影响了古典园林的创作。

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其封建统治, 把宗教作为一种工具大力提倡, 并与寺舍联系在一起, 促成了寺庙园林的出现。

佛寺的修建始于东汉, 最初是作为礼佛的场所, 后因为满足僧人和施主居住、游乐的需要逐步在寺旁、寺后开辟了园林。

两晋南北朝时期寺庙及寺庙园林的兴起——“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使寺庙园林具有了一定的规模和流行程度。

到了明清时期,宗教成为统治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各民族的团结,对各种宗教均大力提倡, 寺、院、宫、观、堂、庵等种类繁多, 数量激增, 形成寺庙发展的高潮。

1.2 寺庙园林形成的原因:寺庙园林是在历史、文化和宗教等多种因素影响下形成的。

中国园林史教学大纲

中国园林史教学大纲

《中国园林史》函授教学大纲及习题一.课程说明1.课程性质:《中国园林史》是园林学本科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也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中国园林史是研究中国园林起源、发展变迁一般规律的科学,研究对象有皇家园林、寺观园林、私家园林和陵寝园林,涉及有关园林的基本概念,类型划分,代表性园林和人物,风格特点,代表思想流派,园林成就和史鉴意义等。

2.课程设置目的和任务:开设本课程的目的是为了借鉴我国园林历史上的优秀理论、成功经验以及典型教训,在全面、准确地学习和掌握园林史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同学们的园林科技文化素质,培养其创新能力。

3.适应专业:主要用于园林专业,园艺、旅游等专业供参考使用。

4.课程学时与学分:学时:40 学分: 25.先修课程:园林概论课,园林植物课,园林文化课等。

6.推荐教材或参考书目:推荐教材:1.郭风平主编. 中国园林史. 西安地图出版社. 2002.82.郭风平、方建斌主编.中外园林史.北京.中国建材出版社.2005.8参考书目:1.周维权著.中国古典园林史.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0.122.安怀起.中国园林史.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1.73.郦芷若、朱建宁著.西方园林.河南科技出版社.2001.67.主要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程主要运用课堂讲授和提问的方法,配合课后作业及思考题,以加深学习理解。

8.考核方式:以闭卷考试为主,平时考察成绩为副,考试成绩占80%,考察成绩(包括平时作业、考勤和提问成绩)占20%。

9.课外自学要求(作业要求)课外要求阅读有关园林史的参考教材、论著和学术论文,按时完成思考提和作业。

二.教学基本要求和能力培养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讨论和思考,要求同学们达到以下水平:1.对园林和中国园林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基本内容、基本类型、基本性质与功能、基本要素等有较全面的准确的理解;2.对世界三大园林体系的划分、三大园林体系的风格特点及园林历史阶段的形成有一个基本了解;3.基本掌握中国园林起源、发展、演进、分化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思想流派、自然因素和社会文化背景;4.熟练掌握每个历史时期代表性优秀园林的名称,园主人,造园专家,风格特点,园林布局或者取得的园林成就。

《中国古典园林史(周维权)》笔记1

《中国古典园林史(周维权)》笔记1

第二节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按园林基址的选择和开发方式的不同,中国古典园林分人工山水园和天然山水园。

人工山水园:在平地上开凿水体、堆筑假山,人为的创设山水地貌,配以花木栽植和建筑营构,把天然山水风景缩移模拟在一个小范围之内。

人工山水园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代表。

特点:规模相对较小天然山水园:建在城镇近郊或远郊的山野风景地带,包括山水园、山地园和水景园等。

一、园林性质园林性质分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1、自然属性:无论古今中外,园林都是表现美、创造美、实现美的景观艺术环境。

2、社会属性:古典园林是皇室贵族和高级僧侣们的奢侈品,是供少数富有阶层游憩、享乐的花园式和别墅庄园。

二、园林的功能园林最初的功能和园林的起源密切相关。

主要功能有:1、狩猎2、游玩3、观赏4、休憩5、祭祀三、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按园林隶属关系分: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一、皇家园林古籍里称苑、苑囿、宫苑、御苑、御园等,属皇帝个人和皇室所私有。

皇家园林按使用情况的不同分大内御苑、行宫御苑、离宫御苑等。

大内御苑:即皇帝的宅园,建制在皇城和宫城之内,紧邻皇居或距皇居很近,便于皇帝日常临幸游憩。

行宫御苑、离宫御苑:建在都城近郊、远郊的风景优美的地方,或者远离都城的风景地带。

不同点:行宫御苑供皇帝偶一游憩或短期驻跸之用;离宫御苑作为皇帝长期居住、处理朝政的地方,相当于一处与大内相联系的政治中心。

二、私家园林:属于民间的贵族、官僚、缙绅所私有,称之为园、园亭、园墅、池馆、山池、山庄、别业、草堂等。

三、寺观园林各种宗教建筑的附属园林。

另外还有:陵寝园林是为埋葬先人,纪念先人实现避凶就吉之目的而专门修建的园林。

第三节中国古典园林史的分期中国古典园林大约从公元前11世纪的奴隶社会末期到19世纪末叶封建社会解体。

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历史分为五个时期:一、生成期园林产生和成长的幼年期,相当于殷、周、秦、汉时期。

二、转折期相当于魏、晋、南北朝。

三、全盛期相当于隋、唐。

第四章 寺观园林

第四章 寺观园林

第四章寺观园林1.寺观园林的类型划分有哪些?寺观园林根据不同依据可以划分为多个类型。

按照宗教形态可分为佛寺园林、道观园林、伊斯兰教园林、基督教园林和天主教园林;按照地理分布可分为市井型寺观园林、山林型寺观园林和综合型寺观园林。

在选址方面,佛寺主要是相地选址或因袭旧址两种形式。

2.简述寺观园林的起源。

佛教在东汉时由印度经西域传入中国,汉明帝派人到印度求法,并指定洛阳白马寺作为佛经的储藏地。

“寺”也由原来的官府机构名称变成了佛教建筑的专门称呼。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皇帝贵族崇尚佛教,于是出现了大量寺观,并进而出现了以寺观建筑为主体的寺观园林。

此时的寺观园林有些是坐落在城内,但更多是建造在风景秀丽的城郭近郊,建筑数量相对较多。

特别是这一时期建在郊野的寺观园林,大多选址在风景秀丽的山水之间,寺观内外植物类型丰富,山水树木交相辉映,花鸟鱼虫悠然自得,好似世外桃源、人间仙境。

3.结合实例,谈谈隋唐时期寺观园林的发展。

唐代佛教、道教的发展达到了空前的顶峰,大量的外国宗教也盛极一时。

长安城内寺观林立,而寺观都为清修之地,因此寺观内园林也要清静雅致、注重绿化,建筑也有一定宗教特色。

大的寺观一般由殿堂、寝膳、客房、园林四个功能区构成庞大的建筑群。

除了满足正常的宗教活动以外,还兼有社交和公共活动的功能。

寺观不仅在城市中兴建,还有很多建在郊野和山岳风景地带,在当时形成了很多以寺观为主题的风景名胜区。

它们既是寺观宗教活动中心,又是风景游览胜地。

如:昆明圆通寺始建于唐朝南诏时代,初名补陀罗寺,坐落在圆通山南,布局严谨、对称,主体突出,是昆明最古老的佛教寺院之一。

它闹中求静、以小见大,并借背后螺峰山之景,形成别具一格的水院佛寺,在中国的造园艺术中具有独特的风格。

4.简述宗教文化对寺观园林发展的影响。

寺观园林主要是指佛寺和道观的附属园林,包括寺观的内部庭院绿化和外部环境绿化,也泛指那些属于为宗教信仰和意识崇拜而服务的建筑群所附属的园林。

中外园林史题目整合(有答案解析)

中外园林史题目整合(有答案解析)

园林史试题及答案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5分多填或少填均不得分)1、周王《考工记》载,周朝城都制度:“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左庙右社,前朝后市”。

周朝并规定天子有囿百里,诸侯有囿四十里的等级。

2、清代岭南园林异军突起形成地方特色,较著名的粤中四大名园顺德的清辉园,东莞的可园,番禺的余荫山房,佛山的梁园。

3、苏州现存古典园林有建于北宋的沧浪亭建于元朝的狮子林建于明朝的拙政园、留园以及建于清朝的网师园(环秀山庄) 等名园4、著名的三山五园是玉泉山的静明园、万寿山的清漪园、香山的静宜园及圆明园、畅春园。

5、世界造园系统除西亚外,还有其它两大系统,即欧洲和东方造园系统。

6、西晋时期的私家园林金谷园为大官僚石崇在洛阳西郊所建。

7、唐朝著名离宫有位于陕西临潼的华清池、位于陕西麟游县的等都是园林景观与自然环境结合很好的范例。

8、意大利园林以台地园著称,著名的埃斯特别墅即是建在提沃利山顶上的台地园。

园内装有无数的水景和喷泉。

9、法国古典园林最主要的代表是孚。

勒。

维贡特府邸(孚园)和凡尔赛宫,它们都是勒诺特尔设计的。

二、判断改错题(判断下列各小题是否正确,正确的在括号打“√”;错误的打“×”,并进行修改,每小题2分,共20分)1、我国古典园林早期的功能十分驳杂有居住、军事、通神、观赏、游玩等。

………(√)2、世界上第一座国家公园——中央公园。

(ⅹ)改正:世界上第一座国家公园——黄石公园。

3.英国造园家雷普顿认为园林中的实用功能往往比美更应受到重视。

...................(√)4.日本的神道精神对大自然的态度是改造大自然,改变大自然的进程。

. (ⅹ)改正:日本的神道精神对大自然的态度是尊重大自然,不要企图影响自然的进程。

5.英国园林的形式是自然式风景园林,但它在都铎王朝时代建的,汉普顿宫庭园却是一座规划式园林。

…………………………………………………………………(√)6.春秋战国时期建筑流行高台榭、美宫室。

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历史

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历史

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历史一、先秦时期(起源阶段)1. 起源背景2. 功能特点- 这一时期园林的功能以实用为主,如狩猎、通神等,但也开始有了初步的观赏游乐性质。

二、秦汉时期(发展阶段)1. 园林规模与类型的发展- 汉代的园林类型更加丰富,除了宫苑外,还有私家园林的出现。

西汉的上林苑是这一时期宫苑的代表,它是一个大型的皇家园林,地跨长安、咸宁、周至、户县、蓝田五县县境,纵横300里,有灞、浐、泾、渭、沣、滈、涝、潏八水出入其中。

苑内有众多的宫、观等建筑,还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是一个集游憩、居住、朝会、娱乐、狩猎、通神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园林。

2. 园林造景手法的初步形成- 在造景手法方面,秦汉园林开始注重对山水的利用和改造。

例如上林苑中,既有天然的山水地形,又有人工开凿的池沼,如昆明池。

同时,园林中建筑的布局也开始与山水相结合,形成了初步的山水园林格局。

而且,在植物配置方面,也开始有了一定的规划,上林苑内种植了大量的奇花异木,种类繁多。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转折阶段)1. 社会背景对园林发展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但思想文化却非常活跃,玄学兴起,佛教传入并逐渐兴盛。

这种社会文化背景对园林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士大夫阶层在政治上不得意,往往寄情于山水,追求自然之美。

2. 园林风格的转变- 园林风格从秦汉时期的宏大、华丽向自然、质朴转变。

私家园林大量兴起,如石崇的金谷园。

金谷园位于洛阳城西北郊的金谷涧中,园内有清泉茂林、众果竹柏、药草蔽翳,还有水碓、鱼池等景观。

园主在园中过着饮酒赋诗的生活,园林的设计注重自然山水的营造,追求一种清幽、淡雅的意境。

四、隋唐时期(兴盛阶段)1. 皇家园林的繁荣- 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皇家园林规模宏大、气势磅礴。

唐代的大明宫是当时最重要的皇家宫殿园林之一。

大明宫位于长安城北的龙首原上,建筑宏伟壮丽,园林景观丰富。

太液池是大明宫的重要水景,池中有蓬莱山等岛屿,象征着海上仙山,体现了秦汉以来皇家园林“一池三山”的传统布局模式。

寺庙园林

寺庙园林

一条由主要空间的建筑序列所形成的南北纵向的中 轴线,建筑群体的平面布局呈中轴对称。 轴线,建筑群体的平面布局呈中轴对称。
寺院园林虽不完全是四 合院形式布局, 合院形式布局,但都有一 条明确的主轴线,这正是 条明确的主轴线, 布局的精髓所在。 布局的精髓所在。有了这 条主轴线, 条主轴线,才能体现儒学 的宗法伦理关系, 的宗法伦理关系,反映社 会秩序。 会秩序。
庐 寺观园林可泛指那些属于为宗教信仰和 山 意识崇拜服务的建筑群所附设的园林。 东 林 寺庙园林作为中国三大古典园林之一,其数量远远超 寺 过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佛教的寺庙园林,狭者仅方 丈之地,广者泛指整个佛教圣地,包括佛寺周围的自 然环境,是佛寺建筑、佛教景物、人工山水与天然山 水的综合体。白马寺、东林寺、少林寺都是寺观园林。
少林寺――位于河南省登封市西 北13公里的中岳嵩山西麓,背依 五乳峰,对面少室山,如翠屏端 立,林木蓊郁,景色迷人。周围 山恋环抱,峰峰相连,错落有致, 形成了少林寺的天然屏障。 “海内灵岳,莫如嵩山;山中道 场,少林为胜。”
由于寺庙园林主要依赖自然景貌构景, 在造园上积累了极其丰富的处理建筑与 自然环境关系的设计手法。传统的寺庙 园林特别擅长于把握建筑的“人工”与 自然的“天趣”的融合。为了满足香客 和游客的游览需要,在寺庙周围的自然 环境中,以园林构景手段,改变自然环 境空间的散乱无章状态,加工剪辑自然 景观,使环境空间上升为园林空间。
东晋太元年间(376~396年),僧人慧远法师在庐山 庐山营造 庐山 东林寺,“却负香炉之峰,傍带瀑布之壑;仍石垒基,即 东林寺 松栽沟,森树烟凝,石径苔生”,开创了我国佛寺园林之 开创了我国佛寺园林之 先河。 先河
1
儒家六经之首的 周易》 《周易》中提到 夫大人者, “夫大人者,与天 地合其德, 地合其德,与日月 合其名, 合其名,与四时合 其序, 其序,与鬼神合其 先天而佛违, 凶,先天而佛违, 后天而奉天时。 后天而奉天时。”

寺观园林文档

寺观园林文档

寺观园林寺观园林的意义和历史背景寺观园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背景和丰富的意义。

寺观园林是寺庙和观音堂等宗教场所以及围绕这些场所所建造的园林景观的总称。

寺观园林在中国历史上起到了宗教信仰的中心和重要的文化传承载体的作用。

中国寺观园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其起源可以追溯到佛教的传入。

佛教作为一种宗教信仰和文化形式,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和深入发展,并对中国园林的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

佛教强调修行和悟道的过程,寺庙和寺观园林成为僧人修行的场所,同时也成为信众祈福和礼佛的场所。

因此,寺观园林在中国的历史中具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寺观园林的特点和设计原则寺观园林的设计原则和特点是中国园林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寺庙和寺观园林应该融合自然环境和人文意境,创造出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

寺观园林的设计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自然景观的融合寺观园林的设计原则之一是将自然景观与人工景观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通过布局和植被的安排,寺观园林将自然的山水、湖泊和植物融入到设计之中,使寺观园林具有独特的自然美。

空间的层次感寺观园林通过营造不同层次的空间感,使人们在游览中能够有所体验和感悟。

典型的寺观园林会设置多个庭院和房间,每个空间都有独特的功能和意义。

这些空间之间通过景观和廊道相连接,形成了寺庙和寺观园林的独特韵味。

文化氛围的营造寺观园林通常会融入一些文化元素,以弘扬宗教信仰和传承中国的优秀文化。

比如,园林中会设置佛塔、观音像等宗教雕塑,以及一些中国传统的建筑和雕刻。

这些文化元素不仅增添了寺观园林的美感,还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

典型的寺观园林中国有许多著名的寺观园林,每座园林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历史故事。

以下是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寺观园林:九华山寺观园林九华山寺位于安徽省九华山景区,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

九华山寺观园林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精美的园林景观而闻名。

九华山寺园林是山水相连的,寺院和庙宇分布在山脉中,构成了一幅天然壮丽的画卷。

第四节 寺观园林

第四节  寺观园林

第五节





魏晋南北朝历时369年的动乱时期,思想、文化艺 术活动十分活跃,是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史上的一 个重要的转折阶段。这个时期的园林的主要成就 及共承先启后的意义可以总结为以下五个方面 : —、在以自然美为核心的时代美学思潮的直接影 响下,中国古典风景式园林由再现自然进而至于 表现自然,由单纯地模仿自然山水进而至于适当 地加以概括、提练、抽象化、典型化。 开始在如何本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方面有所探索。


传统的木构建筑无论在技术或艺术方面均 已完全成熟,建筑物的造型丰富,形象多 样,从保留至今的一些殿堂、佛塔、石窟、 壁画以及山水画中都可以看得出来。 在这样的历史、文化背景下,中国古典园 林的发展相应地达到了全盛的局面。仿佛 一个人结束了幼年和少年阶段,进入风华 正茂的成年期。
第二节 皇家园林

隋唐时期的皇家园林集中建在两京一一长安、洛 阳的城内、附廓、近郊和远郊,数量之多,规模 之宏大远远超过魏晋南北朝时期。皇室园居生活 多样化,相应地大内御苑、行宫御苑、离宫御苑 这三个类别的区分更为明显.它们各自的规划布 局特点也更为突出。这时期的皇家造园活动以隋 代.初唐.盛唐最为频繁,天宝以后随着唐王朝 国势的衰落,许多宫苑毁于战乱,皇家园林的全 盛局面逐渐消失,终于一蹶不振


隋代开国建都长安,因汉长安城经过历年 的战乱已残破不堪,遂于汉故城之南面另 建新城,改名大兴城。 大兴城东西宽9.72公里,南北长8.69公里。 它的总体规划保持北魏洛阳的主要特点而 又有所创新,呈宫城、皇城、大城三重环 套的配置形制。

唐长安城的人口一百多万,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 大、规划布局最严谨的一座繁荣城市。政府对城 市街道绿化十分重视,严禁随意侵占街道绿地。 居住区的绿化由京兆尹(相当于市长)直接主持。 居民分片包干种树,主要街道的行道树以槐树为 主,间栽榆、柳。街两侧的行道树株距整齐划一, 保养及时,如有缺株很快补植。皇城.宫城内则 广种梧桐、桃树、李树和柳树等。

中国四大类园林

中国四大类园林

比较中国四类园林风格特色及形成原因根据中国园林的风格特色,一般把中国园林划分为皇家园林,私家园林,自然园林和寺庙园林四大类。

下面分别论述四大园林的风格特色及其形成的原因。

一.皇家园林皇家园林在古籍里面称之为“苑”、“囿”、“宫苑”、“园囿”、“御苑”,为中国园林的四种基本类型之一。

中国自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这一阶段,连续几千年的漫长历史时期,帝王君临天下,至高无上,皇权是绝对的权威。

像古代西方那样震慑一切的神权,在中国相对皇权而言始终是次要的、从属的地位。

与此相适应的,一整套突出帝王至上、皇权至尊的礼法制度也必然渗透到与皇家有关的一切政治仪典、起居规则、生活环境之中,表现为所谓皇家气派。

园林作为皇家生活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了有别于其他园林类型的皇家园林。

(一)皇家园林风格特色1.规模宏大皇帝能够利用其政治上的特权与经济上的雄厚财力,占据大片土地面积营造园林而供自己享用,故其规模之大,远非私家园林所可比拟。

显而易见,皇家园林的规模是寺庙园林和私家园林所望尘莫及的。

而且其规模大小,基本上与历史的向后延续成反比。

皇家园林数量的多寡、规模的大小,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朝代国力的兴衰。

2.园址选择自由皇家园林既可以包络原山真湖,如清代避暑山庄,其西北部的山是自然真山,东南的湖景是天然塞湖改造而成;亦可叠砌开凿,宛若天然的山峦湖海,如宋代的艮岳,清代的清漪园(北部山景系人工堆叠而成)。

总之凡是皇家看中的地域,皆可构造为皇家园林。

3.建筑富丽凭借皇家手中所掌握的雄厚财力,加重园内的建筑分量,突出建筑的形式美因素,作为体现皇家气派的一个最主要的手段,从而将园林建筑的审美价值推倒了无与伦比的高度,论其体态,雍容华贵;论其色彩,金碧辉煌,充分体现浓郁的华丽高贵的宫廷色彩。

4.浓重的皇权象征寓意在古代凡是与帝王有直接关系的宫殿、坛庙、陵寝,莫不利用其布局和形象来体现皇权至尊的观念。

皇家园林作为其中一项重要营建,也概莫能外。

第四章 寺观园林

第四章 寺观园林

第四章寺观园林1.寺观园林的类型划分有哪些?寺观园林根据不同依据可以划分为多个类型。

按照宗教形态可分为佛寺园林、道观园林、伊斯兰教园林、基督教园林和天主教园林;按照地理分布可分为市井型寺观园林、山林型寺观园林和综合型寺观园林。

在选址方面,佛寺主要是相地选址或因袭旧址两种形式。

2.简述寺观园林的起源。

佛教在东汉时由印度经西域传入中国,汉明帝派人到印度求法,并指定洛阳白马寺作为佛经的储藏地。

“寺”也由原来的官府机构名称变成了佛教建筑的专门称呼。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皇帝贵族崇尚佛教,于是出现了大量寺观,并进而出现了以寺观建筑为主体的寺观园林。

此时的寺观园林有些是坐落在城内,但更多是建造在风景秀丽的城郭近郊,建筑数量相对较多。

特别是这一时期建在郊野的寺观园林,大多选址在风景秀丽的山水之间,寺观内外植物类型丰富,山水树木交相辉映,花鸟鱼虫悠然自得,好似世外桃源、人间仙境。

3.结合实例,谈谈隋唐时期寺观园林的发展。

唐代佛教、道教的发展达到了空前的顶峰,大量的外国宗教也盛极一时。

长安城内寺观林立,而寺观都为清修之地,因此寺观内园林也要清静雅致、注重绿化,建筑也有一定宗教特色。

大的寺观一般由殿堂、寝膳、客房、园林四个功能区构成庞大的建筑群。

除了满足正常的宗教活动以外,还兼有社交和公共活动的功能。

寺观不仅在城市中兴建,还有很多建在郊野和山岳风景地带,在当时形成了很多以寺观为主题的风景名胜区。

它们既是寺观宗教活动中心,又是风景游览胜地。

如:昆明圆通寺始建于唐朝南诏时代,初名补陀罗寺,坐落在圆通山南,布局严谨、对称,主体突出,是昆明最古老的佛教寺院之一。

它闹中求静、以小见大,并借背后螺峰山之景,形成别具一格的水院佛寺,在中国的造园艺术中具有独特的风格。

4.简述宗教文化对寺观园林发展的影响。

寺观园林主要是指佛寺和道观的附属园林,包括寺观的内部庭院绿化和外部环境绿化,也泛指那些属于为宗教信仰和意识崇拜而服务的建筑群所附属的园林。

寺观园林

寺观园林

寺观园林引言中国古典园林源于殷商时代的圃、囿、台。

时间追随着园林的发展,到最后的成熟。

三千多年历史的积淀,精致,美观,和谐,同时给予了物质和精神上的满足,要的仅是叹为观止的震撼。

同时,中国古典园林运用各种造园手法将山、水、植物、建筑等加以构配,一个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的有机整体,虽由人作,却有宛若天成的韵味。

更以自然界的山水为蓝本,曲折之水、错落之山、迂回之径、参差之石、幽奇之洞。

它的确能使人足不出户还可以领略多种风情,潜移默化之中受到大自然的陶冶和艺术的熏染。

寺观园林更能如此。

一、寺观园林的概述(一)简介寺观园林,又称宗教园林。

是指佛寺、道观、历史名人纪念性祠庙的园林,为中国园林的四种基本类型之一。

寺观园林当然与信仰的传统文化分不开。

道、儒、佛三家文化都注重自然和人为的统一,只是方式不同。

道家文化追求逍遥神游,儒家文化追求道德感应,佛家文化追求净根顿悟。

因此,四周院墙、中轴对称、等级分明、内外有别的建筑组群及其审美观赏,更多地与儒家文化联系在一起,在园林风格上,主要体现为皇家园林与文人园林。

而风景名胜追求自然天成及其审美欣赏,更多的与道教文化联系在一起,在园林风格上体现于道教园林与自然园林。

建筑组群显然与儒家文化相联系,园林部分恰好与道教文化相联系。

(二)产生原因和发展历程寺观园林最晚在公元4世纪就已经出现。

东晋太元年间,僧人慧远在庐山营造东林寺。

这已经是在自然景观环境中设置人工禅林的先驱。

《洛阳伽蓝记》中描述北魏洛阳城内外的许多寺庙:“堂宇宏美,林木萧森”,“庭列修竹,檐拂高松”。

可以想见当时城内寺观园林的盛况。

从两晋南北朝到唐宋,随着佛教、道教的几度繁盛,寺观园林的发展在数量和规模上都十分可观,名山大岳都有这种园林了。

寺观园林的产生和发展有著多方面的因素:①作为“神”的世间宫苑,寺观园林形象地描绘了道教的“仙境”和佛教的“极乐世界”。

②道教的玄学观和佛教的玄学化,导致道士、僧人都崇尚自然。

寺庙选址名山胜地,悉心营造园林景致。

寺庙园林的风格特色及其形成原因

寺庙园林的风格特色及其形成原因

寺庙园林的风格特色及其形成原因寺庙园林指佛寺、道观、历史名人纪念性祠庙的园林,为中国园林的四种基本类型(自然园林、寺庙园林、皇家园林、私家园林)之一。

寺庙园林狭者仅方丈之地,广者则泛指整个宗教圣地,其实际范围包括寺观周围的自然环境,是寺庙建筑、宗教景物、人工山水和天然山水的综合体。

一些著名的大型寺庙园林,往往历经成百上千年的持续开发,积淀着宗教史迹与名人历史故事,题刻下历代文化雅士的摩崖碑刻和楹联诗文,使寺庙园林蕴含着丰厚的历史和文化游赏价值。

寺庙园林有许多特点。

以下让我以广东代表性的寺庙园林(南华寺、光孝寺、冲虚观、庆云寺)来谈一谈寺庙园林的风格特色及其形成原因。

首先,寺庙园林的第一大特色就是其公共游览性质。

寺庙建筑不同于禁苑专供君主享用和宅园的属于私人专用,而是面向广大的香客、游人,除了传播宗教以外,带有公共游览性质。

这是由宗教性质所决定的。

宗教目的旨在“普渡众生”,对来庙敬香者、瞻仰者、游览者,不管其贵贱贫富、男女老少、雅逸粗俗,一概欢迎,绝不嫌弃。

庶民百姓只有到寺庙中去进香,才能兼带得到游赏。

由于进香游览人数的众多,又出于虔诚的宗教信仰而大多愿意倾囊施舍,这又从经济上大大促进了寺庙园林在全国众多的名山大川中得到开发,使得名山胜水和灿烂的历史文物荟萃在一起,更吸引着千千万万的中外游客去饱赏其丰姿秀色。

因此,寺庙园林具有公共游览性质,具有适应最广大阶层游客观赏的景观内涵,不同于只供少数人独享其乐的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

据有关数据表示,现在广东的一些代表性寺庙园林(南华寺、光孝寺、冲虚观、庆云寺)一年的游客量都是很多的,而且来的基本都是一家人,男女老小一起来,这很好地说明了寺庙园林的公共游览性质这一特色。

寺庙园林的另一特色就是其寿命绵长。

在园林寿命上,帝王苑囿常因改朝换代而废毁,私家园林难免受家业衰落而败损。

相对来说,寺庙园林具有较稳定的连续性。

一些著名寺观的大型园林往往历经若干世纪的持续开发,不断地扩充规模,美化景观,积累着宗教古迹,题刻下历代的吟颂、品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形成原因:
寺观园林其实是由历史,文化,和宗教等多种元素的影响下形成的。寺观园林指的是佛寺和道观的附属园林,是佛教和道教形成后发展的产物。佛教在东汉时期就已传入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时局不稳,也为本土与外来的宗教传播宗教思想提供了条件,一时间百家争鸣,人们的思想也开始解放。在此期间,佛教与本土的儒道文化互相排斥又互相同化吸收,形成极具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佛教由于因果,轮回之说被平明百姓喜爱接纳,而道教则是由于修身之道和长生不死之说流行于百姓和统治阶级之中,两教在此时期大盛于世,于是佛寺和道观开始大量的出现,由原先的城市逐渐开辟道场于风景优美的山野间,自然便形成了很好的园林景观。最先的寺观园林是其实是当时的一些官员佛教信徒捐赠出来的住宅里的宅园,当住宅变为佛寺,宅园也就成了早期的附属园林。到后来,宗教文化的盛行,也使得众多的宗教信徒以及许多的文人雅士游客前来上香游玩,为吸引香客而游玩驻赏,寺观园林也就应运而生了。以上就是寺观园林所形成的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