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大学2013年《植物营养研究法》复习资料
植物营养学复习资料
植物营养学复习资料植物营养学复习资料植物营养学是研究植物吸收、利用和转化营养物质的科学。
它是农学、生物学和化学等多个学科的交叉领域,对于了解植物的生长发育、提高农作物产量和改善土壤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在复习植物营养学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总结和回顾。
1. 植物的营养需求植物的生长发育需要一系列的营养物质,包括无机营养元素和有机营养物质。
其中,无机营养元素主要包括氮、磷、钾、钙、镁、硫、铁、锌、锰、铜和钼等,它们在植物体内起到了不同的作用。
有机营养物质则包括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类等,它们是植物体内的重要构成成分。
2. 植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植物通过根系吸收土壤中的营养物质,其中根毛是植物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重要器官。
植物对不同营养元素的吸收方式也有所不同,比如氮主要以硝态氮和铵态氮的形式吸收,磷则以磷酸根的形式吸收。
此外,植物对于微量元素的吸收也十分重要,它们虽然在植物体内所需量较少,但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却有着重要的影响。
3. 植物对营养物质的利用和转化植物通过一系列的代谢过程将吸收到的营养物质转化为能量和生物大分子。
其中,光合作用是植物利用太阳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葡萄糖和氧气的重要过程。
通过光合作用,植物能够合成蛋白质、脂类和碳水化合物等有机物质,为自身的生长提供能量和物质基础。
4. 土壤肥力与植物营养植物的生长发育受到土壤肥力的影响。
土壤中的养分含量和养分的有效性对植物的生长具有重要的影响。
土壤肥力的评价主要包括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酸碱性、土壤微生物活性和土壤中各种营养元素的含量等。
了解土壤肥力对于合理施肥和提高农作物产量具有重要意义。
5. 植物营养与环境因素的关系植物的营养吸收和利用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
光照、温度、水分和土壤pH值等环境因素对植物的吸收和利用营养物质的过程具有一定的调控作用。
了解植物与环境因素的相互关系,有助于优化种植条件,提高农作物的适应性和产量。
通过对植物营养学的复习,我们可以全面了解植物对营养物质的需求和吸收利用过程,进而指导农业生产和土壤改良。
植物营养研究法 复习
第一章植物营养的培养研究方法一、名词解释1.模拟培养试验:又叫培养试验,它是在人工控制的条件下,用特制的容器(如盆钵、玻璃缸、塑料桶、水泥池等…)栽培农作物,并进行各种科学试验的方法。
2.溶液培养试验:植物生长介质为含有营养成分的水溶液的盆栽试验(有水培和砂培)3.隔离培养试验【生物研究方法】:将植物培养在被隔离的不同营养环境中进行栽培试验的方法。
【特点:根据试验要求把植物分成多个部分进行试验,中间用隔板分隔营养环境。
P29】4.流动培养及更换培养试验【生物研究方法】:是在营养液经常流动并保持农作物生长整个时期内固定不变的营养水平或环境pH条件下所设置的培养试验。
【因此流动培养是有特定目的和要求所布置的试验。
】5.灭菌培养试验【生物研究方法】:又称无菌培养,即在没有微生物的情况下来设置试验。
6.渗漏水研究方法【生物研究方法】:用特制的“渗漏计”装置,即在容器或框体中安放土柱采集不同深度渗漏水进行水量和水质测定的研究方法。
7.幼苗法:利用作物幼苗期对营养的敏感性来指示土壤养分的丰缺状况。
【这种培养试验法可以用来测定土壤供应有效养分的情况,特别是供应有效磷、钾的情况。
】8.耗竭试验:是通过植物在容器中强烈消耗土壤养分用以评定潜在养分库的试验方法。
【主要用于研究土壤中磷、钾潜在养分的释放速率和数量,耗竭试验消耗土壤养分的强度主要决定于供试作物种类,连续种植时间及供试土壤。
】二、简答题1.培养试验的特点答:(1)土壤一般取自土壤的耕作层,作物只能从耕作层的土壤中吸收养分。
(2)由于人为控制了盆钵中土壤的水分和温度,所以土壤中养分的释放过程和农作物对养分的吸收情况,均与田间条件有所不同。
(3)培养试验所用的土壤结构与自然土壤结构不同。
(4)培养试验的施肥量大于田间一倍至数倍。
(5)人为供水对土壤结构的影响与田间不同(6)培养试验几乎没有氮肥的淋失2. 土培的任务。
答:(1)研究农作物对土壤中有效养分的吸收利用问题(2)不同土壤中肥料效果的初步评价(3)环境条件(特别是土壤水分)对农作物根系吸收养分的影响(4)农作物对肥料的利用率(5)各种新型化肥往往要先在土培试验中进行探索性的研究,取得初步结果再扩大到田间研究3. 土培的技术要求答:(一)土壤准备:1、即在取土以前,必须开展土壤调查和农化分析并确定土壤名称,从而取得符合试验要求的代表性土样。
植物营养研究法考点大纲
植物营养研究法
误差的基本理论
一、总体与样本
1,总体
2,真值与平均值
3,几个重要的特征数
(1)集中性(算术平均数,中数,众数,几何平均数,调和平均数)(2)离散型(极差,方差,标准差,变异系数)
二、几个重要的概率分布
1,二项分布
2,泊松分布
3,正态分布
4,t分布
三、抽样技术
1,随机抽样
(1)简单随机抽样
(2)区层抽样
试验设计
一、种类及一般程序
1,种类
2,程序
3,一般要求
二、试验方案设计
1,试验方案的设计原则
2,单因素试验方案
3,复因素试验方案(双因素)
注:2.3会与方差分析综合考案例分析
试验方法设计
一、重复
二、随机
三、局部控制
田间试验
一、小区形状
二、小区面积
三、重复次数
四、小区排列
统计假设检验
一、统计假设检验的基本步骤
t分布和t检验
一、t分布
二、t检验
三、两个样本平均数的差异显著显著性检验
方差分析
一、单向分组资料的方差分析
二、双向分组资料的方差分析。
植物营养研究考试要点整理
流动培养试验:在营养液经常流动,并保持农作物生长整个时期内固定不变的营养水平或环境反应(PH)的条件下设置的培养试验。
流动培养的阿夫道宁法:在农作物生长期内,把环境中的养分彻底更换或冲洗干净,在加入新鲜的营养液,或在新的不同养分比例的营养液的盆钵中在培养。
植物营养学:研究植物与环境营养物质和能量交换过程,即营养物质的吸收、运输、代谢和能量的转化过程的科学。
植物营养研究方法:应用于植物营养研究领域的各种科学试验。
总体:具有共同性质的所有个体所组成的集合。
样本:从总体中抽取若干个体所组成的集合。
观察值:每一个体的某一性状,特征的测定值。
连续性变数:由称量、测量和度量所得到的数据,在相邻两个数值相同可以有微量差异的其他数值存在称为连续性变数。
间断性变数:用计数方法获得的数据,各个观察值必须以整数试验因素:试验研究的对象。
水平:一个因素内设置的不同级别。
试验方案:根据试验目的和任务所拟定的一组实验处理的总称。
肥底:对影响实验效果而不作为实验因素的材料,为消除其影响而在各处理中被适量、等量施用,则该肥料就称为肥底。
试验效率:单位人力物力的投入所获得信息的多少。
处理:单因素试验每一个水平即为一个处理;多因素试验不同水平的组合:水平的因素次方即为处理。
效应:因素对性状所起的增减作用。
简单效应:一个因素的水平相同,另一因素不同水平间的差异。
主效:一个因素内各简单效应的平均数,也称平均效应。
交互作用:因素内简单效应的平均差异。
单因素试验:在同一实验中,只研究某一个因素的若干个处理。
多(复)因素试验:同一试验中研究两个或两个以上因素。
真值与误差:在一定条件下,事物所具有的真实数值称为真值,而观察结果与真值之间的差异即为误差。
实验误差:观察值语气真值之间的差异。
系统误差(易定误差):指由某种因素所引起,在同一试验中始终抄着一个方向,其大小和符号基本一致。
偶然误差(随机误差):由偶然因素或试验条件的不一致所引起的偶然效应。
植物营养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1.有益元素:除了目前普遍公认的17种必需元素之外,有些元素对某些植物的生长发育能产生有利的影响,这些元素被称为有益元素或不是所有植物必须,但为某些植物种类所必须或在特定条件下所必须。
2.根外营养:植物通过叶片/茎等地上部器官吸收养分并进行代谢的营养方式。
3.最小养分律:作物产量受最小养分的支配,在植物各生长因子中,如果有一个因子含量最少,其他生长因子即使丰富,也难提高其产量。
4.营养临界期:指某种养分缺少或过多,各种营养比例失调时对作物生长发育影响最大的时期。
5.养分递减律:即其他养分充足时,由于增施某种养分,而产量也随之增加,但增加并不完全是直线的,随着养分的不断增加而产量的增加率却逐渐下降,即在达到最高产量后,产量则不再增加6.养分归还学说:植物从土壤中吸收养分,每次收获必从土壤中带走某些养分,使土壤中养分减少,土壤贫化。
要维持地力和作物产量,就要归还植物带走的养分。
对恢复和维持土壤助力有积极作用。
7.最大效率期:是指某种养分能发挥其最大增产效能的时期。
8.维茨效应:由于钙离子有稳定质膜结构的特殊功能,有助于质膜的选择性结果或。
营养溶液中钙、镁、铝等二价及三价阳离子,特别是二价钙离子在相当广泛的浓度范围内能促进钾、铷(Rb)等离子的吸收效应9.硝化作用:通气良好条件下,土壤中的NH4-在微生物的作用下氧化成硝酸盐的现象。
10.反硝化作用:嫌气条件下,土壤中的硝态氮在反硝化细菌作用下还原为气态氮从土壤中遗失的现象。
11.复混肥:标明量的养分中含有N,P,K三元素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植物必须营养元素有化学方法或掺混方法制成肥料。
12.有机肥:来源于植物或动物以提供养分为主要功效的含碳物料,或称能用作肥料的各种有机物质。
(作用:①改良土壤性状,增强土壤肥力②提供作物养分,促进作物生长③缓解资源矛盾,保护生态环境)13.拮抗作用:任意提高膜外某种阳离子的浓度必然会影响对其阴离子的吸收。
14.氨基化作用:在微生物的作用下,首先将土壤中的复杂大分子化合物蛋白质、核酸、多聚体等分解成简单的氨基化合物。
植物营养学考试复习材料
1.植物营养学:研究植物对营养物的吸收、运输、转化和利用的规律以及植物与外界环境间营养物质和能量交换的一门学科。
2.肥料:指能够像植物提供养分或营养物质的有机或无机的物质。
3.灰分:植物燃烧后留下来的成分。
4.土壤有效养分:土壤中能被当季作物吸收利用的那一部分养分。
生物有效养分:存在于土壤离子库中,在作物生长期内能够移动到位置紧挨植物根的那一部分养分。
5.根的自由空间:植物细胞中能允许外部溶液通过自由扩散进入的那些部分,即质外体空间。
6.根际密度:单位土壤体积中根的总长度,根际密度越大,说明供应养分的有效空间越大。
7.离子泵:存在于细胞膜上逆电化学势梯度将养分离子泵出或泵入的一种主动运输装置。
8.叶部营养:植物透过叶面从外界吸收养分的过程。
9.植物营养期:植物开始从外界吸收养料到停止从外界吸收养分的整个时期。
10.植物营养临界期: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的某一时期,对某种养分的需求绝对量很小,但很迫切,此时,某种养分的过多或过少或营养元素不平衡会对植物的生长发育产生显著的不良影响,即使以后施肥也难以纠正或弥补,这一时期称为植物营养临界期。
11.植物营养最大效率期:指植物营养物质产生最大效能的那段时间或肥料的营养效果最好,增产效果最大的那段时间,一般是作物生长的旺盛时期。
12.根系的趋肥性:根系能迅速伸展到土壤养分相对丰富的地方,以扩大吸收养分的范围,这一现象成为根系的趋肥性。
13.根际:指受植物根系活动的影响,在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上不同于土体的那部分特殊的微域土壤。
14.根系分泌物:指植物生长过程中向生长机制中释放的有机物质的总称。
15.养分强度因素:土壤溶液中某一养分的浓度和根系表面该养分浓度的差值,实际上是指土壤溶液中某养分的浓度。
16.离子间的协助作用:指溶液中某一种离子的存在或吸收有利于根系对另一些离子的吸收。
17.维茨效应:高价离子促进低价离子的吸收的效应。
18.根际效应:在根际中,植物根系不仅影响介质土壤中的无忌养分的溶解度,也影响土壤的生物活性,从而构成根际效应。
植物营养学考试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1.截获:根系在土壤中生长并与土壤颗粒表面接触,根系直接从所接触的土壤中获取养分。
Roots in soils and surface contact with the soil particles, roots directly from the soil to get in contact with nutrients.2.扩散:离子态养分从高浓度向低浓度迁移。
Ionic nutrients from high to lower concentrations migration.3.质流:土壤中的养分随着水分的迁移由土体到达根系,或者含有可溶性养分的土壤溶液沿水势梯度迁移。
Soil nutrients with the water reach the roots of migration from the soil, or soil solution containing soluble nutrients migrate along the water potential gradient.4.被动吸收:指细胞不消耗代谢能量,而通过扩散作用或其它物理过程顺化学势梯度、没有选择性吸收过程。
Passive absorption is the metabolism of cells do not consume energy, but by diffusion or other physical processes along the chemical potential gradient, there is no selective absorption process.5.主动吸收:指细胞利用代谢能量逆着浓度梯度在转运蛋白的参与下吸收矿质元素的过程。
Active absorption cell is going against the concentration gradient using the energy metabolism of proteins involved in the transport of mineral elements to absorb the process.6.养分归还学说:植物以不同方式从土壤中吸收矿质养分,使土壤养分逐渐减少,连续种植会使土壤贫瘠,为了保持土壤肥力,就必须把植物带走的矿质养分和氮素以施肥的方式归还给土壤。
植物营养学考场资料
钙的生理功能 :稳定细胞膜、稳固细胞壁、促进细胞伸长和根系生 长、参与第二信使传递、起渗透作用、起酶促作用 硅的生理功能 :参与细胞壁的形成、影响植物光合作用的蒸腾作用、 提高植物抗逆性、与其他养分的相互作用 一、什么是酸性土壤, 酸性土壤的主要障碍因子是什么?1 酸性土壤 是低pH土壤的总称,包括红壤、黄壤、砖红壤、赤红壤和部分灰壤等。 2 主要障碍因子包括:氢离子毒害、铝的毒害、锰的毒害、缺乏有效养 分 二、李比希提出的植物营养“三大学说”内容及意义?答:(1)植物矿 质营养学说:腐殖质是在地球上有了植物才出现的,而不是在植物出现 以前,因此植物的原始养分只能是矿物质驳斥了当时流行的“腐殖质营 养学说”,认为植物最初的营养物质是矿物质,而非腐殖质。意义:1) 理论上,否定了当时流行的“腐殖质营养学说”,是植物营养学新旧时代 的分界线和转折点 2)实践上促进了化肥工业。(2)养分归还学说:为 恢复地力和提高作物单产,通过施肥把作物从土壤中摄取并随收获物而 移走的那些养分归还给土壤的学说。意义:对恢复和维持土壤肥力有积 极作用。(3)最小养分律:植物产量受土壤中某一相对含量最小的有 效性因子制约的规律。意义:作物产量的高低受土壤中相对含量最少的 养分所限制,也就是说,决定作为产量的是土壤中相对含量最少的养 分。而最小养分会随条件变化而变化,如果增施不含最小养分的肥料, 不但难以增产还会降低施肥的效率。 三、简述叶部营养的优缺点。优点:防止养分在土壤中的固定,减少 使用量;能及时满足植物对养分的需要,转化利用快;能直接促进植物 体内的代谢,增强根的活性。用于及时防治某些缺素症或补救因不良气 候条件或根部受损而造成的营养不良 。缺点:由于大量元素需要量 多,单靠叶喷供应不足。 四、为什么尿素植物最容易吸收?答①尿素分子体积小,易透过细胞 膜;②尿素溶液呈中性,电离度小,不易引起质壁分离;③尿素具有一 定的吸湿性,能使叶面保持湿润状态,以利叶片吸收;④尿素进入细胞 后很快参与同化作用,肥效快。 五、充足的钾肥供应为什么会增加根瘤的固氮量?豆科植物的根瘤固 氮从寄主植物获得碳水化合物作为能源,寄主碳水化合物供应充足,根 瘤固氮能力强,钾能提高豆科作物的光合作用,增加体内碳水化合物含 量,能促进碳水化合物的运输。 六、简述影响根系吸收养分的外界环境条件?温度:在一定温度范围 内,温度升高有利于土壤中养分的溶解和迁移,促进根系对养分的吸 收;通气状况:良好的通气状况,可增加土壤中有效养分的数量,减少
植物营养研究方法知识点
绪论作物研究方法概述★试验研究:用人工的办法使欲研究的现象发生在便于研究的条件和环境中,以检验假设能否成立。
﹡生物试验法: 以生物体本身(以作物为主,也包括昆虫、病菌、土壤微生物、杂草等)为研究对象和材料,从生物体本身生育过程的反应作试验指标,研究有关生长发育的规律、某些因素的作用、某些技术的效果等。
●田间试验法●培养试验法(模拟培养试验)﹡理化分析法: 用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等的方法控制试验条件(如示踪技术)及鉴别土壤、植物、气候和农业技术系统内的有关物理、化学、生理和生化现象。
★统计分析: 用数学逻辑研究总体变量的方法。
★调查研究: 就已有的事实进行观察与分析。
★模型研究: 计算机模拟程序(模拟植物)。
第一章试验研究概述第一节试验研究的种类及一般程序一、试验研究的种类★根据试验因素:试验因素:通过科学试验研究作用于事物的诸因素的效应时,必须在固定大多数因素的条件下才能研究一个或几个因素的作用,被固定的因子在全试验中保持一致,组成了相对一致的试验条件;被变动的一个或几个、有待于比较和研究其作用的因素,称为试验因素。
单因素试验复因素试验综合试验★根据对试验条件的控制程度: 培养试验田间试验★根据试验的规模:个体试验:只在一两个点上进行的试验叫个体试验。
群体试验:在统一组织下,按照统一的题目、统一的设计、统一的方法,在许多地点同时进行的试验。
★根据试验期限:(短期、中长期、长期定位)一季试验:在一个地段进行的试验,其期限仅为一季者为一季试验。
(须重复几年;但每年都需在新的地段上设置。
)多年试验:在固定的地段上,连续几茬作物或若干个轮作周期,进行系统研究的试验称为多年定位试验或定位试验。
★根据试验小区的面积:大型小区试验:凡试验小区的大小可以采用大田农业技术措施和管理方式的试验。
(0.5亩以上300;处理、重复少;示范)小区试验:小区的大小不可能完全采用大田管理方式的试验。
(0.1亩左右60—100;处理、重复较多)微型小区试验:小区面积一般为4平方米左右的试验。
植物营养复习要点
2、有机肥
主要是人畜粪尿、秸秆、绿肥、污水污泥等。有机肥氮 的释放较缓慢,当季利用率较低。
3、生物固氮
自身固氮体系、 共生固氮体系、联合固氮体系
4、降水和灌溉水
降水中的氮主要是铵和硝酸盐,及微量的亚硝酸盐, 主要受工业排放气体中含氮化合物数量影响。
(五)铵态氮、硝态氮和酰胺态氮的营养特点
(2)作物产量又 受库的容量和强度限制,增加库容 (穗数、果实数)有利于提高产量;
(3)源与库之间必须平衡协调,源库大小需要相互适应。 在生育后期延长叶面积稳定期,防止叶片脱落,充 分利用光合作用,有利于提高产量; (4)源库之间的物质运输受外界环境和植物激素的影响, 因此要合理调节外界环境、合理利用植物激素,调 节源库关系,提高作物产量。
简单扩散:高浓度向低浓度扩散 杜南平衡:
(二) 养分的主动吸收
植物体内养分离子浓度比外界土壤溶液浓度高:
(1)特点 :
A 养分逆浓度梯度 B 需要能量 C 溶质间有竞争 D 吸收有选择性 E 高的温度系数
(五)、养分离子的相互关系
1、拮抗作用
概念:一种离子的存在,抑制另一种离子的吸收
(1) 竞争性拮抗
(2) 影响因素
蒸腾量、土壤养分浓度
3、扩散
(1) 概念
养分依靠分子或离子的化学势自发地从高浓度向低浓度 方向迁移的过程。 可用:F=D . Dc/dx (Fick定律)表示 其中: F——扩散速率 D——扩散系数 Dc/dx——养分浓度梯度
(2) 影响因素
土壤养分浓度梯度 、含水量 、土壤质地、温度 、离子种 类等
(二)影响磷吸收的因素
1、不同基因型植物的生理特性和调节能力
A、喜磷作物(豆科绿肥、油菜、荞麦)>一般豆类、越冬禾本 科>水稻 B、根系形态和吸收特征 与土壤接触面积大的,对磷的吸收能力强。部分植物在
植物营养学各章期末复习资料(论述题与简答题)
考试题型及分值一、名词解释,2分×5=10分二、判断题,1分×10=10分三、单项选择题,1分×10=10分四、简答题,6分×5=30分五、分析题,10分×2=20分(可以是对别人的研究结果进行数据分析,也可以是几种观点的辨析,还可以是实验数据分析)六、论述题,10分×2=20分第一章复习思考题1、说明植物营养与合理施肥的关系及施肥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答:植物营养学的主要任务是阐明植物体与外界环境之间营养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的具体过程,以及体内营养物质运输、分配和能量转化的规律,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施用肥料手段为植物提供充足的养分,创造良好的营养环境,或通过改良植物遗传特性的手段调节植物体的代谢,提高植物营养效率,从而达到明显提高作物产量和改善产品品质的目的。
对人类生活的影响:1、促进作物增产2、改善农产品的外观品质及营养品质3、提高森林覆盖率改善生态环境4、增加植被覆盖度,促进牧业发展5、促进植物生长,改善生态环境2、叙述“矿质营养学说”、“养分归还学说”、“最小养分律”的内容和对指导施肥的意义。
1、矿质营养学说:植物最初的营养物质是矿物质,而非腐殖质。
2、养分归还学说:由于人类在土地上种植作物并把这些产物拿走,就必然会使地力逐渐下降,从而使土壤所含的养分将会愈来愈少。
因此,要恢复地力就必须归还从土壤中拿走的全部东西,为了增加产量就应该向土壤施加灰分。
3、最小养分律:作物产量受土壤中相对含量最少的养分所控制,作物产量的高低则随最小养分补充量的多少而变化。
第二章复习思考题1、简述植物必需营养元素的确定标准。
植物必需营养元素有哪些?如何分类?答:必要性:缺少这种元素所有高等植物就不能完成其生命周期。
不可替代性:缺少这种元素后,植物会出现特有的症状,而其它元素均不能代替其作用,只有补充这种元素后症状才会减轻或消失。
直接性:这种元素是直接参与植物的新陈代谢,对植物起直接的营养作用,而不是改善环境的间接作用。
《植物营养研究法》复习资料(K)
《植物营养研究法》复习资料(K)1、幼苗法:利用作物幼苗期对营养的敏感性来指示土壤养分的丰缺状况。
2、核素示踪技术:利用放射性核素能释放出各种射线离子或稳定性核素的原子质量区别于其它同类原子的特性,把这些核素的原子作为示踪原子来进行有关的研究工作。
3、直线截获法:根系置于透明玻璃盘中,盘内加少量水,便于将根系分散,用镊子将根拉直,不相重叠,上压一玻璃板,防根移动玻璃盘下垫一带mm刻度的方格纸。
统计各根与方格线交叉点数。
4、根系的“表观自由空间”:根系内部的细胞间隙和细胞壁微纤维中的空隙,在植物体内相互连通形成运输通道,允许水分和溶液自由移动,是根系表面的延续部分,或视为“内表面”。
5、渗漏水研究方法:用特制的“渗漏计”装置,即在容器或框体中安放土柱采集不同深度渗漏水进行水量和水质测定的研究方法。
6、试验研究的基本要求:代表性、准确性、重现性。
7、回归组合设计由中心试验点、析因试验点、星号臂试验点三类试验点组成。
8、电超滤法的应用:对土壤中粘土矿物的类型的判别;土壤有效氮的测定;指导施肥等9、测定氮肥利用率的方法:原子示踪法、差减法10、设计三原则:设置重复(为了减少试验误差;设置重复才能估计随机误差,进而对试验效应,试验条件系统误差,模型误差作出统计检验;扩大试验范围)、随机排列(任何处理都有同等机会分配给任何一个田间小区)、局部控制(减少试验误差)。
11、核素示踪技术的基本依据:1、一种元素的同位素具有化学性质的一致性。
2、自然界中一种元素的同位素组成(即核素的丰度)的确定性。
用富集的稳定性核素或其标记化合物作为示踪剂是以此为根据的。
3、同位素物理性质的可探测性。
人们所应用的差异主要是核素衰变特性和核质量两个方面。
12、单因素试验方案设计的要点:确定试验因素的水平范围;确定试验因素的水平间距。
13、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的异同点(略)。
14、根表面积的测定方法:1直接法:测出根的平均直径和长度,计算表面积或测出体积,计算表面积,测出的是根系总面积。
植物营养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1、植物矿物质营养学说要点:土壤中矿物质是一切绿色植物唯一的养料,厩肥及其它有机肥料对于植物生长所起的作用,并不是由于其中所含的有机质,而是由于这些有机质在分解时所形成的矿物质。
意义:①理论上,否定了当时流行的“腐殖质学说”,说明了植物营养的本质;是植物营养学新旧时代的分界线和转折点,使维持土壤肥力的手段从施用有机肥料向施用无机肥料转变有了坚实的基础;②实践上,促进了化肥工业的创立和发展;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2、养分归还学说要点:①随着作物的每次收获,必然要从土壤中取走大量养分,②如果不正确地归还土壤的养分,地力就将逐渐下降,③要想恢复地力就必须归还从土壤中取走的全部养分。
意义:对恢复和维持土壤肥力有积极作用养分归还方式:一是通过施用有机肥料,二是通过施用无机肥料。
二者各有优缺点,若能配合施用则可取长补短,增进肥效,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正确之路。
3、最小养分律(1843年)要点:①作物产量的高低受土壤中相对含量最低的养分所制约。
也就是说,决定作物产量的是土壤中相对含量最少的养分。
②而最小养分会随条件变化而变化,如果增施不含最小养分的肥料,不但难以增产,还会降低施肥的效益。
意义:指出作物产量与养分供应上的矛盾,表明施肥要有针对性,应合理施肥。
李比希的功绩——①确立植物矿质营养学说,建立了植物营养学科,从而促进了化肥工业的兴起。
②提出养分归还学说和最小养分律对合理施肥至今仍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③把化学应用于农业,使化学融合于农业科学之中;④推行新教学法,重视实践和人才培养;李比希观点认识的不足与局限性:①尚未认识到养分之间的相互关系;②对豆科作物在提高土壤肥力方面的作用认识不足;③过于强调矿质养分作用,对腐殖质作用认识不够;李比希是植物营养学科杰出的奠基人!五、植物营养学的研究方法(一)调查研究:查阅资料、调查座谈会、现场观察(二)试验研究1、生物田间试验法:在田间自然条件下进行,是植物营养学科中最基本的研究方法;试验条件最接近农业生产要求,能较客观地反映生产实际,所得结果对生产有直接的指导意义;田间自然条件有时很难控制,不适合进行单因素试验。
海南大学2013年《植物营养研究法》复习资料
2013年1月植物营养研究法复习资料农学院2010级农业资源与环境林罗添骥《植物营养研究法》复习资料1.植物营养田间研究:在田间条件下研究植物营养及其行为规律、供应状况和调控方法。
特点:试验条件最接近农业生产要求,能较客观地反映生产实际,所得结果对生产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2.总体:总体指的是同质事物的全体。
3.样本:从总体中取出的一部分个体,这部分个体的总和叫做样本或抽样总体。
4.试验因素:指在试验中必须加以考察的因。
5.水平:试验因素在试验中的不同数量水平或质量水平。
6.处理:因素的每一个水平或各因素不同水平的组合称为处理。
7.重复:试验中同一处理的试验单元数8.区组:将整个试验空间分成若干个各自相对均匀的局部,每一个局部叫做区组。
9.误差:观察结果与真值之间的差异。
10.随机误差:由试验单元、管理方法、测试仪器、操作方法等方面不可识别的、大小方向不同的微小差异所造成的观察值和真值间的差异,具有随机性,所以称为随机误差。
11.系统误差:指由于管理方法、测试仪器等方面有可辨别的差异,从而使观察值与真值间发生一定方向的系统偏离称为系统误差。
12.错误误差:试验中由于试验人员粗心大意所发生的差错,如记录、测量错误等。
真值:在一条件下,事物所具有的真实数值。
由于偶然因素不可避免的存在和影响,真值是无法测得。
13.平均值:用无数个数据平均后求得得近于真值的平均。
14.方差:观察值与平均值之间的离均差平方的平均数。
15.均方:总体方差一般不易求得,通常用样本进行估计。
样本方差称为均方。
16.标准差:方差的正平方根。
17.科学试验的主要步骤:试验设计阶段:包括选题、设计试验方案、准备试验材料和环境。
试验实施阶段:正确进行试验操作,保证试验的一致性,观察试验结果,收集数据。
试验分析阶段:检查核对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解释试验结果,作出科学结论、总结试验为今后的研究及生产提供。
18.科学试验的实施内容:据试验目的和任务、试验方案和试验方法作好试验场所、器材、工具的准备工作。
植物营养学复习题(重点总结)
第一章绪论一、概念植物营养学、植物营养、营养元素、肥料二、回答题1.肥料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有何重要作用?2.植物营养学的主要研究领域有哪些?3.植物营养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有哪些?第二章植物的营养成分一、回答题1、判断必需营养元素的依据是什么?2、目前发现的高等植物必需营养元素有哪些?按其在植物体内含量多少可划分为哪几类?3、肥料三要素指哪些元素?为什么?4、什么是营养元素的同等重要性和不可替代律?对生产有什么指导作用?5、什么是有益元素和有毒元素?第三章植物对养分的吸收和运输一、概念1、自由空间2、生物膜3、截获4、质流5、扩散6、主动吸收7、被动吸收8、根外营养9、根外追肥10、短距离运输11、长距离运输12、养分的再分配和再利用13、养分协助作用14、养分拮抗作用二、填空题1、植物吸收养分的器官有()、()。
2、植物根系吸收养分的途径是()→()→()→()。
3、植物根系吸收养分最活跃的部位是(),吸收养分最多的部位是()。
4、根系可吸收利用的养分形态有()、()和()。
5、土壤养分向根系迁移的方式有()、()和(),其中()是长距离内补充养分的主要方式,其动力是();()是短距离内运输养分的主要方式,其动力是()。
6、根系吸收无机养分的方式有()和()。
7、根系吸收有机养分的机理有()、()和()。
8、影响植物吸收养分的外界环境条件有()、()、()、()、()、()和()。
9、离子间的相互作用有()和()。
三、回答问题1、根系主要靠什么部位吸收养分?在生产实践将肥料施在什么位置较好?为什么?2、土壤养分向根系迁移的方式有哪些?其特点分别是什么?3、根系吸收养分的方式有哪些?其特点和区别是什么?4、植物茎叶吸收养分的途径有哪些?5、影响植物吸收养分的外界条件有哪些?生产实践中应如何调控环境条件以促进植物对养分的吸收?6、根系吸收的养分有哪些去向?7、根外营养有什么优点?为什么它只能作为根部施肥的一种补充?8、养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方式有哪些?其特点分别是什么?9、论述养分在植物体内循环、再分配的意义?10、根据养分在植物体内再分配和再利用能力可将植物营养元素分为哪几类?分别与缺素部位有什么关系?第四章植物营养特性一、概念1、植物营养性状2、基因3、基因型4、表现型5、基因型差异6、植物养分效率7、肥料农艺效率8、肥料生理效率9、相对产量10、施肥增产率11、养分吸收效率12、养分运转效率13、养分利用效率14、植物营养期15、作物营养阶段性16、作物营养连续性17、作物营养临界期18、作物营养最大效率期19、根系阳离子交换量(CEC)20、根际21、菌根22、根长23、根密度24根/冠比25、根际效应26、高效植物和耐性植物27、遗传力28、根系活力二、简答论述1、试述研究植物营养遗传特性的意义。
植物营养研究法复习题
植物营养研究法复习题植物营养研究法复习题植物营养研究是植物学中一门重要的学科,它研究植物如何获取和利用养分来生长和发育。
在这个领域中,有许多研究方法被广泛应用。
本文将为大家提供一些植物营养研究法的复习题,帮助读者巩固相关知识。
1. 请简要介绍植物营养研究的重要性。
植物营养研究对于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了解植物对养分的需求和吸收机制,我们可以优化农业生产方式,提高作物产量和质量。
此外,植物营养研究还有助于解决土壤养分流失和污染等环境问题。
2. 请列举几种常用的植物营养研究方法,并简要介绍其原理。
- 土壤分析:通过对土壤中养分含量的测定,了解土壤中不同养分的供应情况,进而调整施肥方案,提高养分利用效率。
- 植物组织分析:通过对植物组织中养分含量的测定,了解植物对养分的吸收和利用情况,评估植物的营养状态。
- 根系观察:通过观察植物根系的形态、结构和分布,了解植物对养分的吸收途径和吸收能力。
- 同位素示踪:利用同位素标记技术,追踪养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和分配过程,揭示植物养分吸收和转运的机制。
3. 请简要描述土壤分析的步骤和常用的测定方法。
土壤分析的步骤包括土壤样品的采集、样品的处理与制备、养分含量的测定和数据分析。
常用的土壤养分测定方法包括离子交换法、酸提法和酶解法。
离子交换法通过测定土壤中交换性阳离子或阴离子的含量,来评估土壤的养分供应能力。
酸提法则是利用酸溶解土壤中的养分,再通过化学分析来测定其含量。
酶解法则是利用酶的作用,将土壤中有机养分转化为可测定的形式。
4. 请简要介绍植物组织分析的原理和应用。
植物组织分析是通过对植物不同组织(如叶片、茎、根等)中养分含量的测定,来评估植物的营养状态。
通过植物组织分析,我们可以了解植物对养分的吸收和利用情况,及时调整施肥方案,提高养分利用效率。
此外,植物组织分析还可以用于评估不同品种或不同处理下植物的养分需求和吸收能力。
5. 请简要描述根系观察的原理和方法。
植物营养学复习材料
植物营养学绪论、第一章一、肥料:是提供植物必需营养元素或兼有改变土壤性质,提高土壤肥力功能的物质。
二、植物营养学研究对象:植物、土壤和肥料,及其相互关系。
植物营养学中心任务:研究植物营养和合理施肥的问题。
三、使用肥料的积极作用:1、能促进和改善土壤-植物-动物系统中营养元素的平衡、交换和循环。
2、提高土壤肥力,即提高单位面积土地的农牧产品的数量与质量,使土壤这一非再生资源获得永续使用,以满足世界人口不断增长所需要的各种产品与数量。
3、使作物生长茂盛,提高地面覆盖率,减缓或防止土壤侵蚀, 维护了地表水域水体的洁净,不受污染。
4、改善农副产品的品质,保护人体健康。
四、我国今后施肥发展:(1)建立完善的有机-无机肥料配合施用体系(2)把增施化肥和提高肥料利用率放在同等位置对待大量实验证明:N肥利用率仅为40-60%,P肥当季利用率为10-20%,K肥利用率40-60%(3)强调平衡施肥(4)建立合理施肥生态观五、平衡施肥:是指在农业生产中,综合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新成果,根据作物需肥规律、土壤供肥性能与肥料效应,从而获得高产、高效,并维持土壤肥力,保护生态环境。
六、植物营养学的发展(四个阶段)(一)萌芽时期(1840年以前)1、尼古拉斯是第一个从事植物营养研究的人,他认为植物从土壤中吸收养分与吸收水分的某些过程有关。
2、水的营养学说——海尔蒙特于1640 年提出他做了一个试验如下图:他在盆里装土200磅,插上一支5磅重的柳条,只用雨水或蒸馏水浇灌。
5年后把树砍下称重,枝干和根169磅(1磅=0.4536公斤),盆里的土只减少了2盎司(约58.7克)。
因此他认为:柳树只靠水营养5年就长了160多磅,每年的落叶还没计算在内,这样看来,水是柳树的唯一营养物质。
这就是历史上水的营养学说。
3、燃素学说(1750-1800年)化学家Francis Home确定了植物营养研究的方法应包括盆栽试验和植物分析,并肯定了6种植物养料为空气、水、土、盐、油和燃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年1月植物营养研究法复习资料农学院2010级农业资源与环境林罗添骥《植物营养研究法》复习资料1.植物营养田间研究:在田间条件下研究植物营养及其行为规律、供应状况和调控方法。
特点:试验条件最接近农业生产要求,能较客观地反映生产实际,所得结果对生产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2.总体:总体指的是同质事物的全体。
3.样本:从总体中取出的一部分个体,这部分个体的总和叫做样本或抽样总体。
4.试验因素:指在试验中必须加以考察的因。
5.水平:试验因素在试验中的不同数量水平或质量水平。
6.处理:因素的每一个水平或各因素不同水平的组合称为处理。
7.重复:试验中同一处理的试验单元数8.区组:将整个试验空间分成若干个各自相对均匀的局部,每一个局部叫做区组。
9.误差:观察结果与真值之间的差异。
10.随机误差:由试验单元、管理方法、测试仪器、操作方法等方面不可识别的、大小方向不同的微小差异所造成的观察值和真值间的差异,具有随机性,所以称为随机误差。
11.系统误差:指由于管理方法、测试仪器等方面有可辨别的差异,从而使观察值与真值间发生一定方向的系统偏离称为系统误差。
12.错误误差:试验中由于试验人员粗心大意所发生的差错,如记录、测量错误等。
真值:在一条件下,事物所具有的真实数值。
由于偶然因素不可避免的存在和影响,真值是无法测得。
13.平均值:用无数个数据平均后求得得近于真值的平均。
14.方差:观察值与平均值之间的离均差平方的平均数。
15.均方:总体方差一般不易求得,通常用样本进行估计。
样本方差称为均方。
16.标准差:方差的正平方根。
17.科学试验的主要步骤:试验设计阶段:包括选题、设计试验方案、准备试验材料和环境。
试验实施阶段:正确进行试验操作,保证试验的一致性,观察试验结果,收集数据。
试验分析阶段:检查核对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解释试验结果,作出科学结论、总结试验为今后的研究及生产提供。
18.科学试验的实施内容:据试验目的和任务、试验方案和试验方法作好试验场所、器材、工具的准备工作。
认真布置试验。
作好试验的管理工作。
完成计划观察记载项目和各项目测定工作。
19.试验研究的基本要求:代表性、准确性、重现性。
20.试验方案设计的原则:要有明确的目的性;要有严密的可比性:要遵循单一差异原则(设底肥,对照);要提高试验效率;试验设计与统计方法的统一性。
21.肥料试验方案制定的要点:试验题目力求探索性、先进性和实用性;试验因素力求精练、水平设置合理;试验处理力求简明可比;试验方案中设置对照。
22.因素的简单效应:指在复因素试验中,一个试验因素在另一个试验因素的某一水平上的试验效应,称为这个因素的简单效应。
23.因素的主效应。
指同一因素各简单效应的平均值称为该因素的主效应或平均效应。
24.因素的交互效应:不同因素相互作用产生的新效应称为这些因素的交互效应。
就是指不同因素综合效应与各因素单独效应的差值。
这种交互作用涉及多个因素。
25.完全实施方案:将各因素不同水平一切可能的组合均作为试验处理,这种设计方案称为完全实施方案。
优点:每个因素和水平都有机会相互搭配,方案具有均衡可比性和正交性。
因素间不产生效应混杂,提供的试验信息较多。
缺点:完全实施方案的处理数随着试验因素和因素水平的增加而增加,处理数过多会给试验实施带来很大的困难,所以完全实施方案只适于因素和水平不太多的试验。
26.不完全实施方案:用完全实施方案的一部分处理构成试验方案就得到不完全实施方案。
不完全实施方案可以是均衡方案,也可以是不均衡方案。
27.正交表的性质:每一列不同数字出现次数相同。
任何2列构成的有序数出现次数相同。
28.正交表的特点:整齐(排列、规律)可比;均衡(散布均匀)分散;简单易行。
29.正交设计的方法和步骤:明确试验目的,确定试验指标;挑选因素,确定水平;选正交表(先看水平再看因素);表头设计(把因素安排到正交表列位上);设计实施方案(对号入座);认真进行试验,观察收集数据;对试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并进行验证。
30.植物营养田间试验研究的方法设计的设计原则:设置重复;随机排列;局部控制。
31.重复:指同一处理在试验中出现的次数。
设置重复的目的:为了减少试验误差;估计随机误差,进而对试验效应,试验条件系统误差,模型误差作出统计检验;扩大试验范围。
32.随机排列的目的:任何处理都有同等机会分配给任何一个田间小区。
方法:抽签法(抓阄法);随机数字法。
33.局部控制的目的:减少试验误差。
方法:随机区组排列,每个区组内安排各处理的一个重复小区,不同处理在同一区组内随机排列,由于同一区组内各处理的试验条件比较一致,从而降低误差(因为区组之间的误差可在统计分析过程中得出,从而把实际的误差项减少),这种用区组来控制试验条件差异,减少试验误差的方法叫做局部控制。
34.植物营养田间试验研究的方法设计的设计内容:小区形状;小区面积;重复;对照区设置;保护行的设置;重复区和小区的排列35.小区:指安排一个处理的一小块地段。
36.对照区设置的目的:便于在田间对各种处理进行观察时作为衡量处理优劣的标准;用以统计和矫正试验地的差异。
37.保护行的设置目的:保护试验材料不受外来因素的损害;防止靠近试验田周围的小区受到空旷地特殊环境的影响(即边际效应)使处理间有正确的比较。
38.常用的田间试验设计方法:顺序排列试验设计;随机区组设计;拉丁方设计;裂区设计;正交设计。
39.随机区组设计:将试验地划分成若干区组,使不同处理小区在区组内随机排列。
如果同一区组包括了全部处理,则一个区组就是一个重复,这种区组设计称为完全随机区组设计。
40.随机区组设计的步骤:确定区组方位(原则:按由土壤肥力变异大的方向确定区组);用抽签法或查随机表的方法实现区组、区组内不同处理小区排列的随机化;随机数字法确定区组和区组内小区排列的方法。
41.拉丁方设计的步骤:选择拉丁标准方(首行首列均为顺序排列);按一定随机数字对标准方行列两个方向进行字母的随机变换;得到码值方案,对其中码值赋予具体处理内容,可得到拉丁方实施方案。
42.裂区设计:把试验小区进一步划分为裂区的设计方法。
被分裂的原小区叫主区,分裂后的新小区叫副区。
43.正交设计的目的:是解决复因素试验中由于处理数过多而产生的试验因素与区组效应的混杂问题。
44.并列正交设计的基本方法:先列出正交表;列出交互作用表;完成列的合并,改造正交表;把相应因素水平安排到改造好的正交表中。
45.植物营养田间研究的实施步骤:试验地的选择与准备;试验布置(拟订种植计划书、试验地的区划、施肥与播种);田间管理;收获和考种;分析样本的采取与样品制备46.试验地的条件:(除了面积和形状)代表性;地势平坦;广泛的一致性;不受特殊条件影响。
47.田间管理的目的:要保证肥料一定要发挥肥效(如注意灌溉排水);要控制非试验因素的影响,若不一致则试验结果之间就没有可比性。
田间条件下根系研究方法:挖掘法,整段标本法,土钻法,剖面网格观察法。
48.模拟培养试验又叫培养试验,它是在人工控制的条件下,用特制的容器(如盆钵、玻璃缸、塑料桶、水泥池等…)栽培农作物,并进行各种科学试验的方法。
49.培养试验的特点: 1、土壤一般取自土壤的耕作层,作物只能从耕作层的土壤中吸收养分。
2、由于人为控制了盆钵中土壤的水分和温度,所以土壤中养分的释放过程和农作物对养分的吸收情况,均与田间条件有所不同。
3、培养试验所用的土壤结构与自然土壤结构不同。
4、培养试验的施肥量大于田间一倍至数倍。
5、人为供水对土壤结构的影响与田间不同6、培养试验几乎没有氮肥的淋失.50.模拟研究的种类:盆钵模拟研究;植物短期培养模拟试验研究;控制模拟条件的其它研究方法。
51.土壤培养的模拟研究方法的任务:研究农作物对土壤中有效养分的吸收利用问题;不同土壤中肥料效果的初步评价;环境条件(特别是土壤水分)对农作物根系吸收养分的影响;农作物对肥料的利用率;各种新型化肥往往要先在土培试验中进行探索性的研究,取得初步结果再扩大到田间研究。
52.溶液培养试验:植物生长介质为含有营养成分的水溶液的盆栽试验(有水培和砂培)。
53.溶液培养模拟研究的特点:植物生长的环境是液相,植物生长所需的全部营养物质都靠人工供给,营养液中养分的形态,种类、浓度,供应时间均由人工控制;盆钵中养分分布是均匀的;液相环境缺乏空气,必须定期向溶液中补充空气,需要有通气装置;营养液的浓度会发生改变营养液中有些可溶性盐的浓度随溶液pH而改变,其中某些盐类会因溶解度降低而沉淀在盆底;营养液缓冲性能小,由于植物对溶液中养分不平衡的吸收,溶液pH会发生剧烈变化,因此,须每天测定并调整溶液的pH;水培需要固定架固定植株。
54.溶液培养模拟研究的任务:研究植物的矿质营养问题,离子间的相助与拮抗,养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农作物的产量生理学等,植物的抗逆生理。
55.所有营养液必须满足以下4个基本要求:1含有植株生长必需的全部营养元素;2营养物质应是有效养分,养分的数量和比例能保证植物生长的需要;3在植物生长发育期内能维持适宜植物生长的pH;4营养液是生理平衡溶液。
56.配制营养液的原则与依据:选用3种或几种可溶性盐类,在一定的全盐浓度下,改变各种盐类浓度比例,从而组成生理平衡溶液;以农作物收获组成物中的营养成分为依据,从而确定营养液组成;模拟植物根际土壤溶液浓度而配制不同种类营养液。
57. 配制营养液的注意事项:1、确定各种营养液时,应以植物的需要为依据,参照土壤培养或植株体内营养物质的组成配制而成。
2、要考虑植物对营养元素需要的特点,不同生育期养分的浓度和比例。
3、在配制营养液时,要用含有效养分的盐类,N肥用NO3-或NH4+,NO3-呈生理碱性反应,会使溶液的pH升高,NH4+呈生理酸性反应,使营养液的pH下降,因此要注意调节。
58.砂培的特点(介于水、土培养之间):1植物生长的环境是固相的,用砂子或砾石因此不用通气装置2要用水培营养液3优点:不易发生缺铁失绿症(铁盐不会象水培那样沉淀于容器的底部,而是沉淀在砂粒表面,根系仍可吸收)4缺点:不易严格控制植物营养物质的浓度和pH,营养液的更换比水培更麻烦,砂砾中含有少量营养元素试验前处理工作繁琐,不适于植物营养浓度试验及某些微量元素缺素症试验.59.砂培的任务:与水溶液培养近似,不适宜于植物营养浓度试验及某些微量元素试验。
60.隔离培养试验:将植物培养在被隔离的不同营养环境中进行栽培试验的方法。
61.隔离培养试验的特点:根据试验要求把植物分成多个部分进行试验,中间用隔板分隔营养环境。
62.隔离培养试验的任务:适用于植物根际营养环境的研究;研究不同营养元素在植物体内的移动;研究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的相关;研究营养元素的生理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