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上册语文古诗三首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优秀课件(共193张PPT)
第三步:知内容
再读课文,选一选,填一填。 1.《示儿》的作者是___宋___朝的____陆__游____。“示儿”
的意思是_____给__儿__子__看___。这首诗是诗人临终前写 给儿子的,相当于诗人的遗嘱。
2.《题临安邸》中的“题”是_题__写__,__书__写____的意思, “临安”指南宋___都__城___,即今浙江__杭__州____, “邸”指__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旅__店___。这是___宋_____朝的_林__升_____ 创作的一首政治讽刺诗。
《题临安邸》
走近作者
林升:字云友,平阳(今属浙 江)人。生卒年不详,大约生活在 南宋孝宗朝(1123—1189)。
主要作品:《题临安邸》。
写作背景
靖康年间,徽、钦二帝被金人俘虏,中原国土被金人攻占。然 而南宋统治者却不思收取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偷安。对外屈膝求和 ,对内残酷迫害岳飞等爱国人士;政治上腐败无能,达官显贵一味 纵情声乐,寻欢作乐。南宋绍兴二年。宋高宗赵构第二次到杭州, 他看中了杭州的水光山色,想在此安身终老,于是上至帝王将相下 至士子商人,大修楼堂馆所。这首诗就是针对这种黑暗现实而作的 ,借以表达对当政者不思收复失地、只知享乐的愤恨,以及对国家 命运的担忧。
这是课后第2题哦!
死去元知万事空,
同“原”,本来。 一切事情。 这是一个倒装句,正常的语序
应该是“元知死去万事空”。
诗意:本来就知道,人死后万事万物 都没有了。
但悲不见九州同。 国家统一
只,只是。
一个“悲”字,点出作者的遗憾。 奋斗一生,仍不见国家统一
诗意:只是痛心没能看见全国统一。
诗的前两句:元”和“原”都有“原来”、“本来” 的意思,可以通用。 “死去元知万事空”也可以写作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是,诗文用字应尽量避免重复, 该诗第三句“王师北定中原日”中另有一个“原”字,所 以第一句还是以用“元”字为好。这一句中的“悲”字是 句眼。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一、课文原文1.《赋得古原草送别》作者: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2.《登幽州台歌》作者: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3.《悯农》作者:李绅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二、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情感品味和审美能力;2.增加学生的文化素养;3.让学生了解不同时代的文学作品,学习历史和人文知识。
2.教学重难点1.重点: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和理解能力;2.难点:学生阅读古代文学作品的语言和意境。
3.教学内容及过程1.教师带领学生共同朗读三首古诗作品,并且引导学生感受其中的意境和情感:–共同朗读《赋得古原草送别》:学生可以从课文中感受到季节和光阴变换中,大自然的变化和生命的脆弱性。
带领学生寻找《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心情和情感。
–共同朗读《登幽州台歌》:激发学生对于人生和历史的思考,指引学生过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和文化,感受中华民族的自豪和自信。
–共同朗读《悯农》:树立感恩的心态,激发学生的劳动意识,带领学生深入了解劳动者的生活、困境和辛苦。
2.学生自主阅读古文,理解古诗的含义,并且感受其中的意境和情感:–学生可以阅读《赋得古原草送别》、《登幽州台歌》、《悯农》中一篇或者多篇古诗,通过阅读古文,加深对于古诗的理解和欣赏,分析诗中所表达的情感、意境和思想,并且体会古代诗人的情感和人文思想,多维度感受诗的美。
4.教学评价方式教师可以采用如下的方式对于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1.分析学生对于古诗的理解以及对于诗的欣赏能力;2.采用问答、笔试等方式,对于学生学习到的知识进行考核;3.对于学生进行思考题,引导学生加深对于古代文学作品之间关系和联系的理解。
三、结语本节课围绕三首古诗展开了文学素养的教育,通过学习大自然的变化和人生历程中的变迁,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美和意义,深入感受古人的情感和文化思想,丰富我们的生活和知识储备。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示儿[宋]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题临安邸[宋]林升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已亥杂诗[清]龚自珍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篇二】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教案:示儿教学目标1.会写“祭、乃”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理解诗歌的意思。
3.感受这首诗中诗人的爱国情感,激发爱国意识。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诗题1.陆游是宋朝的爱国诗人。
他写过很多首爱国诗篇,其中《示儿》就是最的一篇。
板书:陆游示儿2.作者简介及背景①陆游(20XX-20XX),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南宋爱国诗人。
乾道二年,因主张抗金而免职。
四十六岁入蜀,六十六岁后遭弹劾罢官,退居山阴达二十年。
②了解背景,宋高宗赵构建立南宋,为官者贪图荣华富贵,对外求合,至到被元朝所灭,大好河山落于金兵铁蹄之下,难以收复。
《示儿》为陆游的绝笔,作于宁宗嘉定三年(20XX年),既是诗人的遗嘱,也是诗人发出的最后的抗战号召。
八十五岁的陆游一病不起,在临终前,留下了一首《示儿》,表达了诗人的无奈以及对收复失地的期盼。
3.揭示诗题①“示儿”是什么意思:“示”告诉,告之,“示儿”是写给儿子看的诗。
②质疑:看了诗题,你又提出哪些问题?诗人想告诉儿子什么?什么时候告诉的?为什么告诉儿子?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自由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把诗读正确,读通顺。
2.结合书中的注释,试着说一说诗的大意。
3.小组交流:这首诗陆游想要告诉儿子什么?三、弄懂诗意,理解内容1.朗读古诗,并划分节奏。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译文及赏析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译文及赏析示儿宋·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译文】原本就知道,死去了世间的一切事情都与我无关了,但唯一让我悲痛的是没能亲眼看见国家统一。
等到王师北上收复中原的那一天,来祭拜的时候,千万别忘了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你的父亲啊。
【赏析】南宋宁宗嘉定二年(公元1210年),陆游在山阴家中与世长辞,临终前留下了这首绝笔诗,也是他的遗嘱。
人死了本应是放下一切,无牵无挂,但诗人心中的牵挂却让他无法做到随风西去,撒手人寰。
这份牵挂不是家里的地怎么分,存折里还有多少钱之类的儿女情长,而是盼望九州一同的家国情怀。
面对死亡诗人并没有感到畏惧,但“死前恨不见中原”的悲痛却让他死不瞑目。
陆游一生都以收复中原为己任,但事业上屡屡受挫,几经贬谪,始终未能实现心中夙愿,晚年蛰居山阴乡村,经济拮据,疾病缠身,但他的爱国热情却没有一丝消退,即使在弥留之际,仍对于“王师北定中原”保持着乐观向上的精神,相信南宋总有胜利的一天,并将这番心事叮嘱儿孙,表达了这份坚定的信念。
此诗没有任何雕饰,用最朴素的言语,最真挚的情感,让诗人临终前的心绪自然流露,情真意切,在悲痛中带来希望,诠释了陆游为国无怨无悔的一生。
题临安邸宋·林升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译文】青山之外还有青山,高楼之外还有高楼,杭州美丽的风景无穷无尽。
西湖边的歌舞升平什么时候才能停止呢?暖洋洋的和风吹得游人如痴如醉,他们简直都把杭州当成了汴州。
【赏析】诗的首句“山外青山楼外楼”,从整体上写临安城的景观特征。
这里既有连绵不断的青山,又有无穷无尽的亭台楼阁,自然风景与人文建筑的完美结合,本该是多么令人陶醉的风景啊!但诗人紧接着就慨叹“西湖歌舞几时休”,因为无论再美好的事物,如果出现得不合时宜,也不免大煞风景。
这时,中原大地的壮丽河山已全被敌人侵占,而残存的西湖旁边竟然终日歌舞,这样的现实场景怎能不叫人心痛!这西湖的歌舞,全然是消磨抗金意志、令人萎靡不振的毒药。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二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练习题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二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练习题【篇一】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二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示儿[宋]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_____________注释①[示儿]给儿子看。
这首诗是陆游临终前写给儿子的。
②[元]同“原”,本来。
③[九州]古代中国分为九个州,这里代指中国。
④[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⑤[乃翁]你们的父亲。
题临安邸[宋]林升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_____________注释①[临安]南宋都城,即今浙江省杭州市。
②[邸]旅店。
③[汴州]北宋都城汴梁,即今河南省开封市。
已亥杂诗[清]龚自珍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_____________注释①[已亥杂诗]《已亥杂诗》是龚自珍在已亥年(20XX年)写的一组诗,共315首。
这里选的是其中一首。
②[生气]指朝气蓬勃的局面。
③[恃]依靠。
④[万马齐喑]所有的马都沉寂无声。
比喻人们沉默不语,不敢发表意见。
喑:沉默【篇二】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二课《古诗三首》知识点示儿【宋】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主题:《示儿》是诗人临终前写给儿子的一首诗,诗人痛惜自己无法亲眼看到国家统一,希望儿子以后家祭的时候能将这一好消息告诉自己,表达了他渴望收复失地、祖国统一的爱国情怀。
[注解]①示儿:给儿子看。
②元:同“原”,本来。
③但:只是。
④九州:古代中国分为九个州这里代指中国。
⑤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⑥乃翁:你们的父亲。
鉴赏:①人死之后万事皆空,诗人早已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悲愤的就是山河破碎,不能亲眼看到祖国统一。
从中可以体会到诗人那种悲哀凄凉的心境。
②诗人以热切期望的语气表达了渴望收复失地的信念,嘱咐儿孙不要忘记把喜讯告诉自己。
表明诗人虽然沉痛,但并未绝望,他坚信总有一天,宋朝的军队必定能平定中原,收复失地。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二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练习题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二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练习题【篇一】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二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示儿[宋]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_____________注释①[示儿]给儿子看。
这首诗是陆游临终前写给儿子的。
②[元]同“原”,本来。
③[九州]古代中国分为九个州,这里代指中国。
④[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⑤[乃翁]你们的父亲。
题临安邸[宋]林升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_____________注释①[临安]南宋都城,即今浙江省杭州市。
②[邸]旅店。
③[汴州]北宋都城汴梁,即今河南省开封市。
已亥杂诗[清]龚自珍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_____________注释①[已亥杂诗]《已亥杂诗》是龚自珍在已亥年(1839年)写的一组诗,共315首。
这里选的是其中一首。
②[生气]指朝气蓬勃的局面。
③[恃]依靠。
④[万马齐喑]所有的马都沉寂无声。
比喻人们沉默不语,不敢发表意见。
喑:沉默。
【篇二】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二课《古诗三首》知识点示儿【宋】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主题:《示儿》是诗人临终前写给儿子的一首诗,诗人痛惜自己无法亲眼看到国家统一,希望儿子以后家祭的时候能将这一好消息告诉自己,表达了他渴望收复失地、祖国统一的爱国情怀。
[注解]①示儿:给儿子看。
②元:同“原”,本来。
③但:只是。
④九州:古代中国分为九个州这里代指中国。
⑤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⑥乃翁:你们的父亲。
鉴赏:①人死之后万事皆空,诗人早已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悲愤的就是山河破碎,不能亲眼看到祖国统一。
从中可以体会到诗人那种悲哀凄凉的心境。
②诗人以热切期望的语气表达了渴望收复失地的信念,嘱咐儿孙不要忘记把喜讯告诉自己。
表明诗人虽然沉痛,但并未绝望,他坚信总有一天,宋朝的军队必定能平定中原,收复失地。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示儿[宋]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题临安邸[宋]林升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已亥杂诗[清]龚自珍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篇二】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教案:示儿教学目标1.会写“祭、乃”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理解诗歌的意思。
3.感受这首诗中诗人的爱国情感,激发爱国意识。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诗题1.陆游是宋朝的爱国诗人。
他写过很多首爱国诗篇,其中《示儿》就是最的一篇。
板书:陆游示儿2.作者简介及背景①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南宋爱国诗人。
乾道二年,因主张抗金而免职。
四十六岁入蜀,六十六岁后遭弹劾罢官,退居山阴达二十年。
②了解背景,宋高宗赵构建立南宋,为官者贪图荣华富贵,对外求合,至到被元朝所灭,大好河山落于金兵铁蹄之下,难以收复。
《示儿》为陆游的绝笔,作于宁宗嘉定三年(1210年),既是诗人的遗嘱,也是诗人发出的最后的抗战号召。
八十五岁的陆游一病不起,在临终前,留下了一首《示儿》,表达了诗人的无奈以及对收复失地的期盼。
3.揭示诗题①“示儿”是什么意思:“示”告诉,告之,“示儿”是写给儿子看的诗。
②质疑:看了诗题,你又提出哪些问题?诗人想告诉儿子什么?什么时候告诉的?为什么告诉儿子?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自由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把诗读正确,读通顺。
2.结合书中的注释,试着说一说诗的大意。
3.小组交流:这首诗陆游想要告诉儿子什么?三、弄懂诗意,理解内容1.朗读古诗,并划分节奏。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九课《古诗三首》PPT课件
“示儿”什么意思?
江山落入金兵之手,你明白了陆游的“悲”
从何而来了吗?
诗人悲伤祖国没有统一,陆 游悲伤大好江山落入了金兵之手, 诗人悲伤不见九洲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词语解释 王师:朝廷的军队。 乃翁:你的父亲。
中原:指淮河以北沦陷在金人手里的地区。
家祭:对祖先的祭祀。指导学习生字“祭”。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面对终日寻欢作乐、醉生梦死的南宋 权贵们,面对沦陷区苦苦挣扎、度日如年 的老百姓,面对虎视眈眈的侵略者,你想 对谁说些什么?
这一年,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曾经强大 的清帝国行将没落;这一年,腐朽没落的清政 府,对外卑躬屈膝,对内大肆打压,官吏贪污 腐败,百姓民不聊生;这一年,力主改革时弊 的龚自珍愤然辞官南下,将所见所闻、所思所 想记录在了315 首日记体组诗——《己亥杂诗》 中;这一年,是1839年,道光十九年,农历己 亥年。
“暖风”一语双关,在诗歌中,既指 自然界的春风,又指社会上淫靡之风。
这首诗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表现出作者对当政者不思收复失地的
愤激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词语回顾
亥时
抖擞 万马齐喑
恃才傲物 不拘一格 安邸》这首诗,你感受 到了作者那一颗怎样的心?
他的爱国之心体现在对祖国命运的担 忧,对老百姓痛苦生活的担忧。
示儿:给儿子们看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
篇佳作。
第十七页,共六十二页。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其二 【宋】陆 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闭上眼睛想一想,说说你从诗中看到了 什么?听到了什么?你的心情怎样?
第十八页,共六十二页。
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பைடு நூலகம் 这是怎样的泪? 他盼来了自己的军队吗? 此时此刻,你感受到什么?
第十九页,共六十二页。
板
书
设
计 遗恨深深
强烈愿望
示儿
不见九州同 北定中原
深情期盼 收复失地
第二十页,共六十二页。
诗人在金兵的铁蹄下几十年如一日, 苦苦期盼、度日如年,临终还念念不忘国 家的统一。透过这份临终嘱托,你感受到 诗人一颗怎样的心?
第二十一页,共六十二页。
就在陆游临终之际还在盼望统一的 时候,那些令人心凉的南宋王师干什么 去了呢?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
科 目:语文 适用版本:部编版 适用范围:【教师教学】
12 古诗三首
示儿 题临安邸
己亥杂诗
第一页,共六十二页。
第
第
1
2
课
课
时
时
第二页,共六十二页。
示
陆儿
游
宋
题
第
临
1
安
课
邸林时
升
宋
第三页,共六十二页。
初 读 古 自由读两首古诗,要求读正确、读 诗 通顺。读后借助教材注释。试着说
这些权贵成天灯红酒绿,烂醉如泥,如 行尸走肉。
第二十六页,共六十二页。
暖风熏得游人醉醉
通过这个“醉”字,你仿佛听到了什么?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优秀课件(共189张PPT)
第三步:知内容
再读课文,选一选,填一填。 1.《示儿》的作者是___宋___朝的____陆__游____。“示儿”
的意思是_____给__儿__子__看___。这首诗是诗人临终前写 给儿子的,相当于诗__写__,__书__写____的意思, “临安”指南宋___都__城___,即今浙江__杭__州____, “邸”指___旅__店___。这是___宋_____朝的_林__升_____ 创作的一首政治讽刺诗。
试着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九州”古代中国曾分为九个州,这里指全国。 “九州同”指全国统一。 同“原”本来。 只。 指淮河以北沦陷在金人手里的地区。 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你们的父亲。 对祖先的祭祀。
【临安】 【邸】 【休】 【暖风】 【熏】 【汴州】
试着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旅店。 吹。 南宋的京城,即今浙江省杭州市。 停止。 一语双关,既指自然界的春风,又指社会上淫靡之风。 即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北宋京城。
试着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已亥杂诗】 【生气】 【恃】 【喑】 【抖擞】 【不拘一格】 【降】
活力,生命力。这里指朝气蓬勃的局面。 依靠。
是诗人在己亥年(1839年)写的一组诗(315首)中的一首 (第220首)。
拘是指拘泥,限制;格指规格,格局,形容不局限于一 种规格或一个格局。
沉默。万马齐喑:比喻社会政局毫无生气。 降生。
示儿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朗读指导
朗读七言古 诗时,一般每句 的节奏划分是二 /二/三。红字词 重读。“//”比 “/”停顿时间 长一些。
朗读时,可轻读首字“但”,以突 出“悲”字。“见”字后要停顿长一些, 然后一字一顿地读出“九州同”三字, 把诗人难以平静的悲怆心境表达出来。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示儿,题临安邸,已亥杂诗)精品课件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诗意】 我希望老天爷重新振作起精神来,不
要局限于一种规格,为人间降下各种各样 有用的人才。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 最后两句写诗人祈求天公打破限制,降
下有用的人才,也暗示出当时统治者的昏庸 无能,以及在选拔人才上的黑暗腐朽。表达 了诗人热情呼唤社会变革,希望这种变革像 惊天动地的春雷一样,越大越好的思想。
殷切期待 期待人才辈出
课
文
这首诗描写了当时社会
小 结
死气沉沉的状况,表达了诗
人热情呼唤社会变革,要改
变沉闷、腐朽的现状,使中
国变得生机勃勃和期待人才
不断涌现的强烈愿望。
拓展延伸
拓展一 拓展二
随
堂
练 习
1.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己亥.(ɡāi h√ài) 恃.风雷(s√hì sì)
抖擞.(shù s√ǒu) 万马齐喑.(ān y√īn)
山 外/青 山/楼 外 楼,
西 湖/歌 舞/几 时 休? xūn
暖 风/熏 得/游 人 醉, biàn
直 把/杭 州/作 汴 州。
我 理
在今浙江杭州,曾为南宋都城。
题临安邸 旅店。
解
【宋】林 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
何时,什 么时候。
西湖歌舞几时休?停止,罢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在今河南开封,
直把杭州作汴州。曾为北宋都城。
12 古诗三首
导入一 导入二
示儿
[宋]陆 游
作
者
陆游(1125—1210),
简 介
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
(今浙江绍兴)人,南宋文
部编语文五年级上册12古诗三首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翻译 重重叠叠的青山,重重叠叠的楼阁,(达官贵人
们)在西湖边上悠闲地听歌看舞,这种情况到什么 时候才会停止呢?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翻译 重重叠叠的青山,重重叠叠的楼阁,(达官贵人
们)在西湖边上悠闲地听歌看舞,这种情况到什么 时候才会停止呢?
12.古诗三首
《示 儿》 《题临安邸 》 《已亥杂诗》
——·会认字·——
nǎi xūn hài shì sǒu
乃熏亥恃擞
我会写生字
jì
nǎi
xūn
祭乃 熏
hài shì
āi
sǒu
jū
亥恃 哀 擞 拘
yīn
喑
易读错
不要读成“ān”。
易写错
jì 不要少写一“点”。
祭
巧记 夕多点,又半撇 两个小孩在下面。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注释 【暖风】暖洋洋的春风。这里还指当时人们在西湖边
花天酒地的淫靡之风。 【汴州】北宋都城汴梁,即今河南开封。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翻译 暖洋洋的春风吹的这些游人醉醺醺的,他们忘乎
所以,只图偷安宴乐于西湖,兼职把这临时避难的杭
州当成了汴州。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整体感知·——
《示儿》是陆游的绝笔,全诗紧紧围 绕一个“悲”字,写出了他临终之时面对 祖国不能统一的情景所做的殷殷嘱托。表 达了诗人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 的爱国情感。
——·结构梳理·——
毕生 死去元知万事空 深深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殷收 切复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
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篇一】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
示儿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题临安邸
[宋]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已亥杂诗
[清]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材。
【篇二】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教案:示儿
第1 页共8 页。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古诗三首》译文及赏析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古诗三首》译文及赏析山居秋暝唐·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译文】空旷的山中阵雨过后,傍晚的天气显出秋日的清凉。
明亮的月光在松间照耀,清澈的泉水在山石上流淌。
竹林里传来笑语,是姑娘们洗衣归来;溪流中莲叶抖动,是小渔船随波漂荡。
任凭那春天的花草凋谢吧,这山中的秋色已足够让我留下来慢慢欣赏。
【赏析】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以闲淡清雅著称,但他很少为写山水而写山水,而是在其中包含着对佛理的体悟、对理想世界的向往。
这首《山居秋暝》便是个例子。
首联交代时间——秋天傍晚,地点——空山,天气——雨后。
一个“新”字,立刻给人以万象如洗的感觉,使得山中的一切景物都显得清新明朗;而一个“秋”字,则既点明了季节,又让读者身临其境,仿佛秋风过耳,阵阵清凉。
中间两联写景,但各有侧重,“明月”一联是物,以无心之物的清幽,比喻自己志向的高洁:“竹喧”一联是人,以有情之人的闲散,反衬世俗生活的浮杂。
环绕自己住所的,是清幽的明月和清泉;陪伴自己生活的,是无拘无束的浣女和渔翁——这环境是多么的优雅可亲!而相比起来,那官场与俗世又是多么的污浊可厌!寓情于景,情景俱佳,是这四句成为名句的原因。
“竹喧”两句尤其构思巧妙,合情合理:浣女和渔舟被竹林和莲叶遮蔽住了,是要先听到竹林中的喧闹,先看到莲叶的摆动,才会发现浣女和渔舟的呀!诗人本来就精研佛理、洁身自好,如此良辰美景,怎能不让他产生“山中”比“朝中”好、如入桃花源中的感受?“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化用了《楚辞·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的典故,原文说的是山中险恶,劝王孙赶紧归来,此处则反用其意,意指任凭春芳凋尽,王孙也可久留。
尾联对《招隐士》的翻用,是顺理成章的。
这是在官场沉浮数十年、经历安史之乱打击的诗人发自内心的呼声,它为这首意境旷远的作品画上了一个情真意切的句号。
枫桥夜泊唐·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二课《古诗三首》课件
清朝在康雍乾三朝走向鼎盛,中 国的传统社会取得前所未有的发展 成就。
1840年,鸦片战争后,清朝多遭 列强入侵,主权和领土严重丧失。 中国人民也进行洋务运动和戊戌变 法等近代化改革。1912年2月12日清 帝溥仪退位,清朝结束。
2024/9/2
龚自珍(1792.8.22—1841.9.26) ,清代思想家、诗人、文学家 和改良主义的先驱者。主张革除弊政,抵制外国侵略,全力支持禁除 鸦片。诗文主张更法、改图,揭露清统治者的腐朽。著名诗作《己亥 杂诗》,多咏怀和讽喻之作。
2024/9/2
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示儿》是陆游的绝笔,作于 宋宁宗嘉定二年十二月(公元1210 年元月)。此时陆游八十五岁,一 病不起,在临终前,给儿子们写下 这首诗。这既是诗人的遗嘱,也是 诗人发出的最后的抗战号召。
陆游的情感:对祖国执着、深 沉、热烈、真挚的爱,对收复失 地,平定中原的殷切期望。
2024/9/2
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林升的情感:
面对那些忘了国难、苟且偷 安、寻欢作乐的南宋权贵们的 所作所为,林升触景生情,心 中充满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以 及对统治者只求苟且偷安、对 外屈膝投降的愤怒。
2024/9/2
林升,字云友,又名梦屏,生平事迹亦不详。生活在南宋孝宗 朝(1106-1170年),是一位擅长诗文的诗人。事见《东瓯诗存》卷 四。《西湖游览志余》录其诗一首。
2024/9/2
清明上河图——见证北宋繁华
清明上河图为北宋风俗画,是北宋画家张择端仅见的存世精品,属国宝级文物,中 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被获誉为“中华第一神品”。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清明上河图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 构图法,生动记录中国十二世纪北宋都城东京(又称汴京,今河南开封)的城市面貌和 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是北宋时期都城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 经济情况的写照。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二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练习题
【导语】《⽰⼉》是写给⼉⼦的临终遗⾔,《题临安邸》是讽刺南宋统治者偏安江南,醉⽣梦死,不思收复失地的。
《⼰亥杂诗》是希望统治者不拘⼀格启⽤⼈才。
以下是⽆忧考为⼤家精⼼整理的内容,欢迎⼤家阅读。
【篇⼀】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第⼗⼆课《古诗三⾸》课⽂原⽂ ⽰⼉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 家祭⽆忘告乃翁 _____________ 注释 ①[⽰⼉]给⼉⼦看。
这⾸诗是陆游临终前写给⼉⼦的。
②[元]同“原”,本来。
③[九州]古代中国分为九个州,这⾥代指中国。
④[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⑤[乃翁]你们的⽗亲。
题临安邸 [宋]林升 ⼭外青⼭楼外楼, 西湖歌舞⼏时休? 暖风熏得游⼈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_____________ 注释 ①[临安]南宋都城,即今浙江省杭州市。
②[邸]旅店。
③[汴州]北宋都城汴梁,即今河南省开封市。
已亥杂诗 [清]龚⾃珍 九州⽣⽓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格降⼈材。
_____________ 注释 ①[已亥杂诗]《已亥杂诗》是龚⾃珍在已亥年(1839年)写的⼀组诗,共315⾸。
这⾥选的是其中⼀⾸。
②[⽣⽓]指朝⽓蓬勃的局⾯。
③[恃]依靠。
④[万马齐喑]所有的马都沉寂⽆声。
⽐喻⼈们沉默不语,不敢发表意见。
喑:沉默。
【篇⼆】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第⼗⼆课《古诗三⾸》知识点 ⽰⼉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 家祭⽆忘告乃翁。
主题: 《⽰⼉》是诗⼈临终前写给⼉⼦的⼀⾸诗,诗⼈痛惜⾃⼰⽆法亲眼看到国家统⼀,希望⼉⼦以后家祭的时候能将这⼀好消息告诉⾃⼰,表达了他渴望收复失地、祖国统⼀的爱国情怀。
[注解] ①⽰⼉:给⼉⼦看。
②元:同“原”,本来。
③但:只是。
④九州:古代中国分为九个州这⾥代指中国。
⑤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⑥乃翁:你们的⽗亲。
鉴赏: ①⼈死之后万事皆空,诗⼈早已将个⼈⽣死置之度外,悲愤的就是⼭河破碎,不能亲眼看到祖国统⼀。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图文讲解+练习(全)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图文讲解+练习知识点山居秋暝【唐】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课文主题:《山居秋暝》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山村清新、秀丽的景色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对安静淳朴生活的追求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
[注解]①暝:日落时分,天色将晚。
②浣女:洗衣物的女子。
③随意:任凭。
④歇:尽。
⑤王孙:原指贵族子弟,此处指诗人自己。
鉴赏开头一个“空”字,点明山间的空旷、寂静。
空山之中,一场秋雨刚过,空气洁净而又新鲜,让人感到清爽宁静,心旷神怡。
明月、青松、清泉、山石、翠竹、浣女、荷叶、渔舟,动静结合,构成一幅宁静和谐、清新活泼的画面。
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明诗人对这美景的留恋和心中的理想:要在这世外桃源般的山中隐居。
知识点枫桥夜泊【唐】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课文主题:《枫桥夜泊》勾画出一幅凄清、幽静的秋江夜泊图,表达了诗人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思乡情怀。
[注解]①枫桥:在今江苏苏州西郊。
②姑苏:苏州的别称,因苏州城西南有姑苏山而得名。
③寒山寺:枫桥附近的一座寺庙,相传唐代僧人寒山曾住于此。
鉴赏“残月”和“霜天”是冷色,“江枫”和“渔火”是暖色,冷暖交织, 与诗人的心境互为映衬,真切地表现出诗人的孤寂、惆怅之情。
在静夜中忽然听到远处传来悠悠的钟声,每一下都敲在诗人心上,让诗人感觉更加孤寂。
知识点长相思【清】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课文主题:《长相思》融写景与叙事为一体,描写了戍边将士在北方的风雪声中辗转反侧,因怀念故园不能入眠的情景,表达了浓烈、深切的思乡之情。
[注解]①长相思:词牌名。
②程:里程。
③榆关:山海关。
④那畔:那边,指关外。
⑤千帐:形容帐篷很多。
⑥更:旧时一夜分五更。
⑦聒:声音嘈杂,这里指风雪声。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译文及赏析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译文及赏析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2《古诗三首》,包括宋代诗人陆游的《示儿》、林升的《题西林壁》和清代诗人学者龚自珍的《已亥杂诗》。
下边整理分享这三首古诗的诗文、译文及赏析。
示儿宋·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译文】我本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
因此,当朝廷军队收复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赏析】陆游卒于宁宗嘉定二年十二月。
这首《示儿》诗是他临终前写的,既是他的绝笔,也是他的遗嘱。
作为一首绝笔,它无愧于诗人创作的一生。
陆游享年八十五岁,现存诗九干余首。
其享年之高、作品之多,在古代诗人中是少有的;而以这样一首篇幅短小、分量却十分沉重的压卷之作来结束他的漫长的创作生涯,这在古代诗人中更不多见。
作为一篇遗嘱,它无愧于诗人爱国的一生。
一个人在病榻弥留之际,回首平生,百端交集,环顾家人,儿女情深,要抒发的感慨、要留下的语言,是干头万绪的;就连一代英杰的曹操,在辞世前还不免以分香卖履为嘱。
而诗人却以“北定中原”来表达其生命中的最后意愿,以“无忘告乃翁”作为对亲人的最后嘱咐,这是极其难能可贵的。
在这一点上,古往今来又有几个人能与他相比?陆游生于北宋覆亡前夕,身历神州陆沉之恨,深以南宋偏安一隅、屈膝乞和为耻,念念不忘收复中原;但他从未得到重用,而且多次罢职闲居,平生志业,百无一酬,最后回到故乡山阴的农村,清贫自守,赍志以没。
他的一生是失意的一生,而他的爱国热情始终没有减退,恢复信念始终没有动摇。
其可贵之处正在于他的爱是如此强烈,如此执著。
这从他的大量诗篇,可以看得出来;从这首《示儿》诗中,更会受到他对国家民族一往情深、九死不悔的精神的强烈感染。
南宋初年屡挫金兵的宗泽,在临终时,也念念不忘恢复大业,曾连呼“渡河”者三。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十二课《古诗三首》原文、知识点及练习题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十二课《古诗三首》原文、知识点及练习题【原文】示儿[宋]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_____________注释①[示儿]给儿子看。
这首诗是陆游临终前写给儿子的。
②[元]同“原”,本来。
③[九州]古代中国分为九个州,这里代指中国。
④[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⑤[乃翁]你们的父亲。
题临安邸[宋]林升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_____________注释①[临安]南宋都城,即今浙江省杭州市。
②[邸]旅店。
③[汴州]北宋都城汴梁,即今河南省开封市。
已亥杂诗[清]龚自珍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_____________注释①[已亥杂诗]《已亥杂诗》是龚自珍在已亥年(1839年)写的一组诗,共315首。
这里选的是其中一首。
②[生气]指朝气蓬勃的局面。
③[恃]依靠。
④[万马齐喑]所有的马都沉寂无声。
比喻人们沉默不语,不敢发表意见。
喑:沉默。
【知识点】示儿【宋】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主题:《示儿》是诗人临终前写给儿子的一首诗,诗人痛惜自己无法亲眼看到国家统一,希望儿子以后家祭的时候能将这一好消息告诉自己,表达了他渴望收复失地、祖国统一的爱国情怀。
[注解]①示儿:给儿子看。
②元:同“原”,本来。
③但:只是。
④九州:古代中国分为九个州这里代指中国。
⑤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⑥乃翁:你们的父亲。
鉴赏:①人死之后万事皆空,诗人早已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悲愤的就是山河破碎,不能亲眼看到祖国统一。
从中可以体会到诗人那种悲哀凄凉的心境。
②诗人以热切期望的语气表达了渴望收复失地的信念,嘱咐儿孙不要忘记把喜讯告诉自己。
表明诗人虽然沉痛,但并未绝望,他坚信总有一天,宋朝的军队必定能平定中原,收复失地。
题临安邸【宋】林升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课件
忧 虑 国 事
谴 责 统 治 者
《题临安邸》描写了当时南宋统治集团 在临安苟且偷安、花天酒地、不思收复被金 兵侵占的北方大片土地的荒淫生活,表达了 诗人对国事的无比忧虑,对统治者的辛辣讽 刺和严厉谴责。
己亥杂诗
[清]龚自珍
龚自珍 (1792—1841),字璱 人,号定庵。清代思想家、文学家。龚 自珍一生追求“更法”,虽至死未得实 现,但在许多方面产生了有益的影响。 他生平诗文甚丰,后人辑为《龚自珍全集》。
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并分析其用意。
画面: 用意:
西湖歌舞几时休?
愤怒的反问
暖风熏得游人醉, 沉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在今河南开封,
曾为北宋都城
【诗意】暖洋洋的风吹得人昏沉沉、晕乎乎 的,简直把这临时避难的杭州当作老家汴州了, 早把先朝的故都、中原山河、国家耻辱都抛到九 霄云外去了。
诗句中的“暖风”指什么样的风?
结合注释和相关资料,说说下列诗句的意思, 再想想它们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诗意:朝廷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 的时候,家祭时不要忘记把这个胜利的消息告 诉你们的父亲。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统一的坚定 的信心、悲壮的心愿,体现了年迈衰老的诗人 的爱国、报国之情。
◇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诗意:暖洋洋的风吹得人昏沉沉、晕乎乎
♢ 自然界的春风 ♢ 社会上的淫靡之风
讨论:诗句中的“游人”指的是一般的游 客吗?
歌舞升平,不顾百姓死活的南宋 统治阶级( )
一般的游客( )
“直把杭州作汴州”这句诗表达了诗人怎 样的思想感情?
对南宋统治者:
对国家:
题 临 安 邸
青山、楼阁——统治阶级 苟且偷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RJ部编版·五年级上册
作者简介
王维:唐朝河东蒲州人,著名诗人、画家,字摩 诘,号摩诘居士。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 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代表诗 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著作有《王右 丞集》、《画学秘诀》。
张继:字懿孙,汉族,湖北襄州人。唐代诗人, 与刘长卿为同时代人。他的诗爽朗激越,不事雕 琢,比兴幽深,事理双切,对后世颇有影响。但 可惜流传下来的不多。他的最著名的诗是《枫桥 夜泊》。
任凭。
原指贵族子弟, 此处指诗人自己。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春天的花草。
尽。
句意:春天的美景虽然已经消歇, 眼前的秋景足以令人留连。
古诗赏析
这首诗是以自然美来表现诗人的人格美和一种 理想中的社会之美。表面看来,这首诗只是用“赋” 的方法模山范水,对景物作细致感人的刻画,实际 上通篇都是比兴。诗人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 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苏州的别称,因城西 南有姑苏山而得名。
姑苏城外寒山寺,
在今苏州市西枫桥镇。
句意: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寒山古寺 ;
夜半钟声到客船。
半夜敲钟。
句意:半夜里敲响的钟声传到了 我乘坐的客船。
古诗赏析
全诗不是直抒胸臆,而是通过描绘秋江月夜的 美景,间接而自然地把诗人旅途寂寞的郁结愁思寄 托于景物而抒发出来。欲抒情,先绘景,情随景发, 是这首古诗显著的艺术特点。
参考答案: 静态 动态 静态
借助注释, 理解《长相思》的意思,试着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同学交流。
参考答案:可以熟读课文后,根据 课文的段落分析,有条理的背诵课文。
课后作业
1. 把三首古诗背诵。 2. 课下观察秋天的景色,请你以小短文的
形式展示一下,写出秋天的景色的特点。
纳兰性德:(1655年-1685年),叶赫那拉氏,字容 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清朝初年词人。 纳兰性德的词以“真”取胜,写景逼真传神,词风 “清丽婉约,哀感顽艳,格高韵远,独具特色“。 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助读资料
同学们,你们 知道关于秋天的 古诗吗?
寄扬州韩绰判官 作者:杜牧 (唐)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词语解释
连一连。
暝 浣女 王孙 那畔 聒噪
原指贵族子弟,文中指自己。 那边,指关外。 日落时分,天色将晚。 声音嘈杂,这里指风雷声。 洗衣服的女子。
近义词 暝--- 暮
聒--- 闹
反义词
暝--- 晨 聒--- 静
王孙--- 贵族 那畔--- 那边
王孙--- 平民 那畔--- 这边
近义词辨析
相同点
不同点
暝
暝——日落时分,天色将晚
(古文)。
指傍晚时分
暮
暮——傍晚,太阳落山的时
候(现代文)。
1.日将( 暝)。 2. 薄( 暮)笼罩着这块海滩胜地。
词语积累
描写秋天的词语:
枫林尽染 秋意深浓 秋风萧瑟 金桂飘香 北雁南飞 秋雨绵绵
初读感知
1.这三首古诗分别介绍了什么内容?
秋景 愁绪 思乡
2.根据古诗词内容填空。 《枫桥夜泊》讲述了一个客船夜泊者对江南
朗读古词,展示古词。
词牌名
长相思 清代: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解释古词
山一程,水一程,
道路、路程, 句意:跋山涉水走过一程又一程;
身向榆关那畔行,
即今山海关,在今 河北秦皇岛东北。
即山海关的另一边, 指身处关外。
句意:将士们马不停蹄地向着山海关进发;
同学们,你们知 道关于愁绪的古诗 吗?
秋浦歌 唐·李白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同学们,你们知 道关于思乡的古诗吗?
泊船瓜洲 作者:王安石 (宋)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会认字
mínɡ huàn
秋暝 浣女 yú
寒山寺 榆关
枫 看到:月落 枫桥 渔火 霜满天
桥
夜
愁
泊
听到:乌啼 钟声
叙事:山水漫长
上阙 长 相
写景:千帐灯
羁 旅
思
怀
写景:风雪交加
下阕
乡
叙事:思乡
写作手法
学习运用白描手法
【白描】“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 泉石上流。”这句话说的是山村秋天傍晚特有的景色,用精 致疏淡的手法艺术地摹画出山村景物的情态。
王孙 枫桥 姑苏
pàn
ɡēnɡ ɡuō
河畔 一更 聒噪
我会读
暝
榆
浣
畔
更
聒
mí nɡ hu
àn
y ú
pà n
ɡē
ɡu
nɡ
ō
会写字
孙 泊 愁 寺 榆畔
多音字
ɡēnɡ (三更)(更换)
更 ɡènɡ (更加) (更好)
1.妹妹刚刚更换( ɡēnɡ )了乳牙。 2.我们的生活会更加( ɡènɡ )美好。
( 停泊) (寺庙) ( 睡眠)
2. 选字填空。
愉榆
聒耻
(1)( 榆 )钱 (2) 知( 耻 )
( 愉 )悦 ( 聒 )噪
3.补全古诗。
(1)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 ( )王自孙可留。 (2)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 )愁眠。 (3)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 千( )帐灯。
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默写《枫桥 夜泊》。
朗读指导:本文是古诗词,读起来要有 感情,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读一读,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说说哪些 景物是静态的,哪些是动态的。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朗读古诗,展示古诗。
在今苏州市西郊。
夜间把船停 靠在岸边。
枫桥夜泊 唐代: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解释古诗乌啼鸣。月落乌啼霜满天,
是空气极冷的形象语。
句意: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渔船上的灯火。
伴愁眠之意。
句意:江边枫树与船上渔火,难抵 我独自傍愁而眠。
夜深千帐灯。
军营的帐篷,千帐言 军营之多。
句意:夜已经深了,千万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
风一更,雪一 更,
旧时一夜分 五更,每更 大约两小时。
句意:帐篷外风声不断,雪 花不住;
聒碎乡心梦不成,
声音嘈杂,这 里指风雪声。
句意:声音嘈杂打碎了思乡的梦;
故园无此声。
故乡,这里指 北京。
指风雪交加 的声音。
_深_秋__夜__景___的观察和感受。而《长相思》词中描 写_将__士__在__外__对__故__乡__的__思__念__之情。
课文解读 朗读古诗,展示古诗。
山居秋暝 唐代:王维
日落时分, 天色将晚。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句意:而相隔千里的家乡没有这样的声音啊。
古词赏析
这首词以白描手法,朴素自然的语言,表现 出真切的情感,是很为前人称道的。词人在写景 中寄寓了思乡的情怀。格调清淡朴素,自然雅致, 直抒胸臆,毫无雕琢痕迹。
板书设计
首联:点题 总写
诗
山
颔联:月 林 泉—静
居
中
秋
有
暝
颈联:喧 动 归—动
画
尾联:抒怀—留
解释古诗
刚刚。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空旷,空寂的山野。
句意:新雨过后山谷里空旷清新, 初秋傍晚的天气特别凉爽。
写的正是雨后的景色。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句意:明月映照着幽静的松林间, 清澈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
竹林中笑语喧哗。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 舟。
洗衣物的女子。
句意:竹林中少女喧笑洗衣归来, 莲叶轻摇是上游荡下轻舟。
【举例】山村风景画 黄昏,总是美得那样的纯粹,那 样的宁静,像正当豆蔻年华的姑娘的那一双泛着涟漪的眸 子,明澈空灵。
拓展延伸
天净沙·秋思 作者: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课堂练习
1.看拼音,写词语。
tínɡ bó sì miào shuì miá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