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高考真题文言文翻译

合集下载

高考必背文言文加翻译

高考必背文言文加翻译

高考必背文言文加翻译导语:高考是一门科学,有其自身的规律,把握规律,成功将水到渠成,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高考必背文言文加翻译,一起来看看吧。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初中学生必背文言文(80篇之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文】孟子说:“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三里的小城,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天气时令的有利条件了,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精良,粮食不是不多,但守城者弃城而逃走,这是因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不能依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强大。

”“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都会背叛他。

帮助他的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

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人,所以施行仁政的人要么不作战,作战就一定胜利。

”2、与朱元思书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高考必考文言文100篇(含翻译)

高考必考文言文100篇(含翻译)

高考必考文言文100篇(含翻译)1、范仲淹有志于天下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常山朱氏。

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

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

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翻译: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

母亲很穷,没有依靠。

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

(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

(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

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

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

(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

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

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陈蕃愿扫除天下藩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岁。

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译文:陈藩十五岁的时候,曾经独自住在一处,庭院以及屋舍十分杂乱。

他父亲同城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小伙子你为什么不整理打扫房间来迎接客人?”陈藩说:“大丈夫处理事情,应当以扫除天下的坏事为己任。

不能在乎一间屋子的事情。

”薛勤认为他有让世道澄清的志向,与众不同。

3、班超投笔从戎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

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

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

有口辩,而涉猎书传。

永平五年。

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

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

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

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翻译:班超为人有远大的志向,不计较一些小事情。

然而在家中孝顺勤谨,过日子常常辛苦操劳,不以劳动为耻辱。

他能言善辩,粗览了许多历史典籍。

近五年高考文言文翻译

近五年高考文言文翻译

历年文言文翻译2018年1卷《晋书鲁芝传》1、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为并州刺史诸葛诞以寿春叛,魏帝出征,芝率荆州文武以为先驱。

2、诞平,迁大尚书,掌刑理,武帝践祚,转镇东将军,进爵为侯。

帝以芝清忠履正,素无居宅,使军兵为作屋五十间。

2018年2卷《宋史范纯礼传》1、吏问其故,威言平常持米到洛,为卒司所抄,恒亡其半。

自王君在事,不见侵枉,故来报恩。

其政化怀物如此。

民思其德,为立祠安阳亭西,每食辄弦歌而荐之。

2、自涣卒后,连诏三公特选洛阳令,皆不称职。

永和中,以剧令勃海任峻补之。

峻擢用文武吏,皆尽其能,纠剔奸盗,不得旋踵,一岁断狱,不过数十。

威风猛于涣,而文理不及之。

峻字叔高,终于太山太守。

”2018年3卷《宋史范纯礼传》1、前尹以刻深为治,纯礼曰:“宽猛相济,圣人之训。

方务去前之苛,犹虑未尽,岂有宽为..患也。

”由是一切以宽处之。

2、中旨鞫享泽村民谋逆,纯礼审其故,此民入戏场观优,归途见匠者作桶,取而戴于首曰:“与刘先生如何”遂为匠擒。

明日入对,徽宗问何以处之,对曰:“愚人村野无所知,若以叛逆蔽罪,恐辜好生之德。

以不应为杖之,足矣。

”曰:“何以戒后人”曰:“正欲外间知陛下刑宪不滥,足以为训尔。

”徽宗从之。

2017年1卷《宋史范纯礼传》1、中外姻亲,道俗义旧,入门莫不叹息,或为之涕流,感弘微之义也。

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

2、弘微口不言人短长,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

2017年2卷《后汉书赵熹传》1、时赵王良疾病将终,车驾亲临王,问所欲言。

王曰:“素与李子春厚,今犯罪,怀令赵..憙欲杀之,愿乞其命。

”帝曰:“吏奉法,律不可枉也,更道它所欲。

”王无复言。

2、于是擢举义行,诛锄奸恶。

后青州大蝗,侵入平原界辄死,岁屡有年,百姓歌之。

卷3年2017.1、契丹使萧禧馆客,禧果以代州为问,将随问随答。

禧又曰:“界渠未定,顾和好体重,吾且往大国分画矣。

(完整版)高考真题文言文翻译

(完整版)高考真题文言文翻译

请翻译下列划线句子【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和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

【方法点拨】翻译句子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字落实,达到“信、达、雅”的标准。

同时要注意实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的翻译;还要注意一些虚词,一些虚词,也有意义;再就是注意一些特殊句式的翻译也要到位。

二、节选自《宋史郭浩传》(全国大纲卷10(5分)(设置守备)。

44三、节选自《后汉书阴兴传》(山东卷10分)5(4分)(56、帝后召兴,欲封之,置印绶于前,兴固让曰:“臣未有先登陷阵之功,而一家数人并蒙爵士,令天下觖望,诚为盈溢。

臣蒙陛下、贵人恩泽至厚,富贵已极,不可复加,至诚不愿。

(4分)(6。

7、明年夏,帝风眩疾甚,后以兴领侍中,受顾命于云台广室。

会疾廖,召见兴,欲以代吴汉为大司马。

兴叩头流涕,固让曰:“臣不敢惜身,诚亏损圣德,不可苟冒。

分)(7)要求)。

四、节选自《元史•彻里》(江西卷12分)8、时行省理财方急,卖所在学田以价输官。

彻里曰:(4分)8?(关键词:所以、安、鬻)9、彻里乃于帝前具陈桑哥奸贪误国害民状,(4分)9(关键词:毁诋、左右、批其颊。

)10、汀、漳剧盗欧狗久不平,遂引兵征之,号令严肃,所过秋毫无犯。

有降者,则劳以酒食而慰遣之,曰:的确:“古人秉烛夜游,~有以也”2.一年的收成,年景:~凶(年成歉收)。

歉~(收成不好的年份)。

】由官吏污暴其返汝耕桑,安汝田里,毋恐。

” (4分)10(关键词:岂、良、所致。

)五、节选自《清史稿•陶澍传》(广东卷10分)11、各县设丰备仓于乡村,令民秋收后量力分捐,不经吏役,不减粜,不出易,不假贷,。

歉~(收成不好的年份)。

分)【注】②社仓法:用义积谷备荒的方法。

(11“社仓法”12(3分)(12来劝励(好的)风气习俗。

13(3分) 【注】③风痹:手足麻木不仁之症。

(13。

六、节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湖北卷9分)14、王湛字处冲,太原人。

隐德,人莫之知,虽兄弟宗族,亦以为痴,唯父昶异焉。

历届文言文翻译题汇总

历届文言文翻译题汇总

文言文翻译是高考语文考试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旨在考查学生对古代汉语的理解和翻译能力。

以下是对历届高考文言文翻译题的汇总,以供参考。

一、2010年高考文言文翻译题选文:《战国策》翻译原文:(1)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翻译:我国已连续两年收成不好,如今又要行军几千里去援助魏国,将怎么办呢?二、2011年高考文言文翻译题选文:《后汉书·吴汉列传》翻译原文:(1)禹曰:吴汉可。

禹数与语,其人勇鸷有智谋,诸将鲜能及者。

”翻译:邓禹说:吴汉可以,我屡次与他交谈,那人勇猛(勇敢凶猛)而有智谋,众将少有能赶得上的。

三、2012年高考文言文翻译题选文:《战国策·秦策》翻译原文:(1)楚王不听,曰:吾事善矣!子其弭口无言,以待吾事。

”翻译:楚王不听从,说:我的事办好了!你还是闭嘴不言,等待我的好事吧。

”四、2013年高考文言文翻译题选文:《史记·孔子世家》翻译原文:(1)孔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翻译:孔子说:“君子心胸开阔,小人则经常忧愁。

”五、2014年高考文言文翻译题选文:《左传·僖公二十五年》翻译原文:(1)晋文公曰:“吾其还也。

”翻译:晋文公说:“我们还是回去吧。

”六、2015年高考文言文翻译题选文:《史记·项羽本纪》翻译原文:(1)项羽曰:“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翻译:项羽说:“壮士不死即已,死就为伟大的事业献身,王侯将相难道是天生就有的吗?”七、2016年高考文言文翻译题选文:《史记·陈涉世家》翻译原文:(1)陈涉曰:“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翻译:陈涉说:“燕雀怎么能知道鸿鹄的志向呢?”八、2017年高考文言文翻译题选文:《史记·太史公自序》翻译原文:(1)太史公曰:“盖闻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翻译:太史公说:“我听说:富贵不能使我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我改变志向,威武不能使我屈服。

2022年全国甲卷高考文言文真题注释及翻译

2022年全国甲卷高考文言文真题注释及翻译

2022年全国甲卷高考文言文真题注释及翻译齐助楚攻秦,取(攻占、攻取)曲沃。

其后秦欲伐齐,齐、楚之(主谓间助词,取独)交善(交好、友好),惠王患(担心)之,谓张仪曰:“吾欲伐齐,齐、楚方(正当、正在)欢(交好、友好),子为(替、给)寡人虑之,奈何(怎么办)?”张仪曰:“王其(还是,表委婉商量语气)为臣约车(准备车马)并(和)币(金钱),臣请试之。

”张仪南(名词作状语,到南方)见楚王,曰:“今齐王之罪其(恐怕、大概,表示推测、估计)于敝邑(古代对本国的谦称,犹言偏僻的地方)之王甚厚,敝邑欲伐之,而大国(尊称,指楚国)与之欢。

大王苟(如果)能闭关绝(断绝邦交)齐,臣请使(让)秦王献商于之地,方(方圆)六百里。

若此(如果这样),则是北(名词作状语,在北面)弱(使动,使…削弱)齐,西德(名词作动词,施加恩惠)于秦[状语后置句,在西面对秦国施加恩惠],而(并且,表递进)私(动词,私人占有)商于之地以为(作为)利也,则此一计而三利俱至。

”楚王大说(通“悦”),宣言(指特意宣扬某种言论,使人周知)之于(介词,在)朝廷曰:“不榖(也作“不谷”,古代诸侯自称之谦辞)得商于之田,方六百里。

”群臣闻见者毕(全、都)贺,陈轸后(最后、后来)见,独(唯独)不贺。

楚王曰:“不榖不须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陈轸对曰:“臣见商于之地不可得,而(表转折,反而)患(祸患)必至也。

”王曰:“何也(为什么)?”对曰:“夫秦所以(…的原因)重(重视)王者,以(因为)王有齐也。

今地未可得而(却,表转折)齐先绝,是楚孤(宾语前置,使楚国孤立)也,秦又何(怎么会)重(重视)孤国?且(况且,何况)先绝齐,后责(索取)地,必受欺于张仪。

是西生秦患,北绝齐交,则两国兵必至矣。

”楚王不听,曰:“吾事善矣!子其弭(停止)口无言,以待吾事。

”楚王使(派遣)人绝齐。

张仪反(返回),秦使人使(出使)齐,齐、秦之交阴合(暗中合盟)。

高考语文历年文言文翻译

高考语文历年文言文翻译

一、例题一原文: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孔子说:“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

我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对于他们的缺点则加以改正。

”解析:本句中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是文言文中的常见句式,翻译时要注意直译,即把原文的意思用现代汉语表达出来。

同时,“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中的“善者”和“不善者”是名词,分别翻译为“优点”和“缺点”,体现了文言文中的名词活用现象。

二、例题二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翻译:世界上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但伯乐却不常有。

解析:本句中的“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是文言文中的常见句式,翻译时要注意直译。

同时,“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中的“常有”和“不常有”是动词,分别翻译为“经常有”和“不经常有”,体现了文言文中的动词活用现象。

三、例题三原文: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

翻译:燕赵的收藏,韩魏的经营,齐楚的精英,历经几世几年,掠夺他们的财富,堆积如山。

解析:本句中的“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是文言文中的并列句式,翻译时要注意将各个并列成分分别翻译出来。

同时,“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中的“剽掠”和“倚叠”是动词,分别翻译为“掠夺”和“堆积”,体现了文言文中的动词活用现象。

四、例题四原文: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翻译:所以不积累小步,就无法走到千里之外;不积累细流,就无法汇成江海。

解析:本句中的“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是文言文中的排比句式,翻译时要注意将各个并列成分分别翻译出来。

同时,“跬步”和“小流”是名词,分别翻译为“小步”和“细流”,体现了文言文中的名词活用现象。

总结:高考文言文翻译要求学生在准确理解原文的基础上,用现代汉语将文言文的意思表达出来。

在翻译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1. 直译:将原文的意思用现代汉语表达出来,不添加自己的理解。

2020高考语文(全国1卷)文言参考译文

2020高考语文(全国1卷)文言参考译文

2020高考语文(全国1卷)文言参考译文-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全国1卷)文言参考译文二、古代诗文阅读(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试题选文参考译文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

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嘉祐二年,试礼部。

主司欧阳修思惊喜,殿试中乙科。

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洵卒,赠光禄丞。

既除丧,还朝,以判官告院。

安石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

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

徙知密州。

司农行手实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

轼谓提举官曰:“违制之坐,若自朝廷,谁敢不从?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

”提举官惊曰:“公姑徐之。

”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

元祐元年,轼以七品服入侍延和,即赐银绯,迁中书舍人。

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

母亲程氏亲自教授他读书,苏轼听到古今成败得失,常能说出其中的要旨。

嘉祐二年(1057),参加礼部考试。

主考官欧阳修十分惊喜,殿试时(苏轼)考中进士乙科。

(后来)苏洵去世,朝廷赠他为光禄丞。

苏轼守丧期满后,回到朝廷,担任判官告院(一职)。

当时王安石开始颁行新法,苏轼上书论新法不便。

当时新政天天下达,苏轼在这中间,每每借行新法之际方便百姓,百姓赖之以得到安定。

(后来)调任密州知州。

司农推行手实法,不按时实行的官吏以违反法令论处。

苏轼对提举官说:“违反法令的罪名,如果出自朝廷,谁敢不遵从?现在出于司农,这是擅自制造法律。

”提举官惊慌地说:“您暂且慢慢施行。

”不久,朝廷知道手实法危害百姓,废除了它。

元祐元年(1086),苏轼穿戴七品官服入延和殿侍奉皇帝,(哲宗)立即赐给苏轼用银装饰的红色六品官服,升为中书舍人。

元祐三年,苏轼暂代礼部贡举。

近五年高考语文全国卷古言文翻译

近五年高考语文全国卷古言文翻译

近五年高考语文全国卷古文翻译一、2019年1.2019年全国一卷:(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⑴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

”⑵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

译:⑴于是说贾谊坏话道:“洛阳之人,年轻学浅,一味想独揽权力,使事情变得复杂混乱。

”⑵贾生屡次上奏,说诸侯封地有的接连数郡,不合古代制度,可以逐渐削减其封地。

短:说人的坏说;擅权:独揽大权;纷乱:扰乱,搅乱。

或:有的;制:制度,规章;稍:逐渐。

2.2019年全国二卷(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⑴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⑵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不便者以千数。

译:⑴圣人如果可以使国家强盛,不必效法陈规;如果可以使百姓获利,不必遵守旧制。

⑵法令在民间实行一年,秦人到国都诉说新法不便利的数以千计。

强国:使国家强盛;故:旧的事物,这里指陈规;利民:使百姓获利。

民,民间;之:往,到;初令:新法。

3.2019年全国三卷(节选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⑴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

”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

⑵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

译:⑴田文说:“这就是我的地位在你之上的原因啊。

”吴起才自知比不上田文。

⑵等到悼王死去,王室大臣暴乱而攻击吴起,吴起退逃到悼王尸旁并伏在尸体上。

此乃…也:这就是…啊;所以:…的原因;弗如:比不上,不如。

攻:攻击;走之:逃到,“走”意为逃跑,“之”意为到;伏之:伏在悼王的尸体上,“之”代指悼王尸体。

二、2018年1.2018年全国一卷(节选自《晋书·鲁芝传》)⑴诸葛诞以寿春叛,魏帝出征,芝率荆州文武以为先驱。

⑵帝以芝清忠履正,素无居宅,使军兵为作屋五十间。

译:⑴诸葛诞凭借寿春反叛,魏帝出征,鲁芝率领荆州文武官兵作为先锋。

⑵皇上因为鲁芝清廉忠诚行为端正,一向没有私宅,让士兵为他建造五十间房屋。

各地高考文言文及翻译

各地高考文言文及翻译

一、《论语》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孔子说:“学习并且时常温习,不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吗?别人不了解我,我不生气,不也是一个有修养的人吗?”二、《孟子》原文:孟子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翻译:孟子说:“得道的人有很多帮助,失道的人很少帮助。

帮助最少的时候,连亲戚都会背叛他;帮助最多的时候,整个天下都会顺从他。

用天下顺从的力量去攻打亲戚背叛的人,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三、《史记》原文:太史公曰:“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氏春秋》;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翻译:太史公说:“古时候富贵的人名字被磨灭,无法计数,只有那些卓越非凡的人才会被称颂。

就像周文王被囚禁时创作了《周易》;孔子处于困境时创作了《春秋》;屈原被放逐,于是创作了《离骚》;左丘明失明,创作了《国语》;孙子被砍断双脚,《兵法》得以完善;吕不韦被贬谪到蜀地,世人传颂《吕氏春秋》;韩非被囚禁在秦国,创作了《说难》《孤愤》;《诗经》三百篇,大多是圣贤们因愤怒而创作的。

”四、《资治通鉴》原文:唐太宗曰:“朕闻之,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

今魏征殂逝,朕亡一镜矣。

”翻译:唐太宗说:“我听说,用铜镜可以整理衣冠;用古事作为镜子,可以了解历史的兴衰;用人作为镜子,可以明白自己的得失。

我经常保持这三面镜子,以防自己犯错误。

如今魏征去世,我失去了一面镜子。

”以上四篇文言文及翻译,不仅展现了我国古代文学的魅力,还让我们领略了古人的智慧。

2023高考语文新课标1卷文言翻译

2023高考语文新课标1卷文言翻译

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Ⅰ卷文言文翻译【原文】材料一:襄子①围于晋阳中,出围,赏有功者五人,高赫为赏首。

张孟谈曰:“晋阳之事,赫无大功,今为赏首,何也?”襄子曰:“晋阳之事,寡人国家危,社稷殆矣。

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

”仲尼闻之,曰:“善赏哉,襄子!赏一人而天下为人臣者莫敢失礼矣。

”或曰:仲尼不知善赏矣。

夫善赏罚者,百官不敢侵职,群臣不敢失礼。

上设其法,而下无奸诈之心。

如此,则可谓善赏罚矣。

襄子有君臣亲之泽,操令行禁止之法,而犹有骄侮之臣,是襄子失罚也。

为人臣者,乘事而有功则赏。

今赫仅不骄侮,而襄子赏之,是失赏也。

故曰:仲尼不知善赏。

(节选自《韩非子·难一》)材料二:陈人有武臣,谓子鲋②曰:“韩子立法,其所以异夫子之论者纷如也。

予每探其意而校其事,持久历远,遏奸劝善,韩氏未必非,孔氏未必得也。

若韩非者,亦当世之圣人也。

”子鲋曰:“今世人有言高者必以极天为称,言下者必以深渊为名。

好事而穿凿者,必言经以自辅,援圣以自贤,欲以取信于群愚而度其说也。

若诸子之书,其义皆然。

请略说一隅,而君子审其信否焉。

”武臣曰:“诺。

”子鲋曰:“乃者赵、韩共并知氏,赵襄子之行赏,先加具臣而后有功。

韩非书云夫子善之引以张本然后难之岂有不似哉?然实诈也。

何以明其然?昔我先君以春秋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至二十七年荀瑶与韩、赵、魏伐郑,遇陈恒而还,是时夫子卒已十一年矣,而晋四卿皆在也。

后悼公十四年,知氏乃亡。

此先后甚远,而韩非公称之,曾无怍意。

是则世多好事之徒,皆非之罪也。

故吾以是默口于小道,塞耳于诸子久矣。

而子立尺表以度天,植寸指以测渊,矇大道而不悟,信诬说以疑圣,殆非所望也。

”(节选自《孔丛子·答问》)[注]①襄子:赵襄子。

春秋末年,知、赵、韩、魏四家把持晋国国政,称“晋四卿”。

晋阳之战,知氏(荀瑶)联合韩、魏攻赵,反被赵襄子联合韩、魏灭杀。

②子鲋:即孔鲋,孔子八世孙。

全国高考语文第三卷文言文翻译

全国高考语文第三卷文言文翻译

2018年全国高考语文第三卷文言文翻译纯礼字彝叟,以父仲淹荫,为秘书省正字,知陵台令兼永安县。

永昭陵建,京西转运使配木石砖甓及工徒于一路,独永安不受令。

使者以白陵使韩琦,琦曰:“范纯礼岂不知此?将必有说。

”他日众质之纯礼曰陵寝皆在邑境岁时缮治无虚日今乃与百县均赋曷若置此使之奉常时用乎琦是其对。

沪南有边事,调度苛棘,纯礼一以静待之,辨其可具者,不取于民。

草场火,民情疑怖,守吏惕息俟诛。

纯礼曰:“草湿则生火,何足怪!”但使密偿之。

库吏盗丝多罪至死,纯礼曰:“以棼然之丝而杀之,吾不忍也。

”听其家趣买以赎,命释其株连者。

徽宗立,以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府。

前尹以刻深为治,纯礼曰:“宽猛相济,圣人之训。

今处深文之后,若益以猛,是以火济火也。

方务去前之苛,犹虑未尽,岂有宽为患也。

”由是一切以宽处之。

中旨鞫享泽村民谋逆,纯礼审其故,此民入戏场观优,归途见匠者作桶,取而戴于首曰:“与刘先生如何?”遂为匠擒。

明日入对,徽宗问何以处之,对曰:“愚人村野无所知,若以叛逆蔽罪,恐辜好生之德,以不应为杖之,足矣。

”曰:“何以戒后人?”曰:“正欲外间知陛下刑宪不滥,足以为训尔。

”徽宗从之。

纯礼字彝叟,以父仲淹荫,为秘书省正字,签书河南府判官,知陵台令兼永安县。

永昭陵建,京西转运使配木石砖甓及工徒于一路,独永安不受令。

使者以白陵使韩琦,琦曰:“范纯礼岂不知此?将必有说。

”他日,众质之,纯礼曰:“陵寝皆在邑境,岁时缮治无虚日,今乃与百县均赋,曷若置此,使之奉常时用乎。

”琦是其对。

还朝,用为三司盐铁判官,以比部员外郎出知遂州。

沪南有边事,调度苛棘,纯礼一以静待之,辨其可具者,不取于民。

民图像于庐,而奉之如神,名曰“范公庵”。

草场火,民情疑怖,守吏惕息俟诛。

纯礼曰:“草湿则生火,何足怪!”但使密偿之。

库吏盗丝多罪至死,纯礼曰:“以棼然之丝而杀之,吾不忍也。

”听其家趣买以赎,命释其株连者。

除户部郎中、京西转运副使。

元佑初,入为吏部郎中,迁左司。

(完整版)高考语文文言文120个实词及其例句翻译

(完整版)高考语文文言文120个实词及其例句翻译

1.爱,ài(1)名词,恩惠及子产卒,仲尼闻之,出涕曰:“古之遗爱也。

”(《左传?昭公二十年》)-—等到子产死去,孔子听说这件事后,流着眼泪说:“他是古代为我们留下来的恩惠啊。

”(2)动词①给人恩惠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史记?陈涉世家》)-—吴广平素给人恩惠,士兵有很多肯为他所用。

②喜爱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韩愈《师说》)-—喜爱他的儿子,选择良师教他们。

③怜惜,同情爱其二毛,则如服焉。

(《左传?子鱼论战》)——怜惜那些鬓发斑白的老人,还不如向他们投降。

④吝惜,舍不得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孟子?齐桓晋文之事》)——齐国虽然不算广大富裕,但我怎么会吝惜一头牛呢?⑤通“薆”,隐蔽,躲藏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诗经?邶风?静女》)——躲藏起来不见面,(急得我)抓耳挠腮来回走.(3)形容词,吝啬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百姓都认为您是吝啬啊。

2.安,ān(1)形容词①安全,平安谢庄遂安。

(《冯婉贞》)--谢庄于是就安全了。

②安稳风雨不动安如山。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在风雨中像大山一样安稳。

③安定,舒适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季氏将伐颛臾》)——不担忧(东西)少而担忧分配得不均匀,不担忧贫穷而担忧社会不安定。

(2)动词①安身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左传?曹刿论战》)--使人安身立命的衣物食品,不敢独自占有,一定拿出来分给别人。

②安置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

(《三国演义?失街亭》)--离山十里有王平在那里安置营地.③抚慰,安抚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如果刘备和(刘表的儿子及部将)那些人同心协力,上下一致,就应该加以抚慰,和他们结成同盟好友.④使……安定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使他们到来之后,就要使他们安定下来。

⑤安心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

(《琵琶行》)——我调出京城做官二年来,感到坦然安心。

高考文言文翻译真题

高考文言文翻译真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故天下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之大必作于细。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注】①故:所以。

②终:最终。

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易:容易B. 终:最终C. 犹:还D. 故:所以【答案】A2. 下列对文中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故天下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之大/必作于细B. 故天下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之大/必作于细C. 故天下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之大/必作于细D. 故天下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之大/必作于细【答案】A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首先提出一个中心论点:天下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之大必作于细。

B. 文章接着从正反两方面论述了“天下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之大必作于细”的观点。

C. 文章最后指出,如果圣人能够“终不为大”,那么就可以“成其大”。

D. 文章通过论述“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进一步阐述了“天下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之大必作于细”的观点。

【答案】C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2)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答案】(1)轻易地许下的诺言必定很少能够兑现,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必定会遇到很多困难。

(2)因此圣人总是把事情看得很难,所以最终没有困难。

【参考译文】所以天下所有困难的事情,一定是从容易的事情开始的;天下所有巨大的工程,一定是从细微的小事积累起来的。

因此,有道的圣人始终不贪图大功,所以能够做成大事。

那些轻易答应人家要求的人,一定很少能够兑现自己的诺言;把事情看得太容易的人,一定会遇到很多困难。

因此,有道的圣人总是把事情看得很难,所以最终没有困难。

高考文言文翻译真题训练

高考文言文翻译真题训练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2020年全国一卷1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

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复得赐度僧牒,易米以救饥者。

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

轼曰:“杭,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

”翻译:又减价出售常平米,制成许多稠粥和药剂、派人带着医生分街道治病,救活的人很多。

关键词:减粜,减价出售;常平米,常平仓的米;分坊,到各街道;活者,救活的人。

坊:①城市中住宅区②店铺、工厂、作坊③牌坊2尝自谓:“作文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

”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

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翻译:他的文章博大深沉光辉灿烂,称雄百代,自从有文章以来,也属少有。

关键词:浑涵,博大深沉;雄视,称雄(压倒);鲜,①少、②鲜艳、明亮、明艳粜tiào卖粮食饘zhān稠(粥)节选自《宋史·王安中传》2020年全国二卷3安中疏请自今招延山林道术之士,当责所属保任..;并言京欺君僭上、蠹国害民数事。

上悚然纳之。

已而再疏京罪,上曰:“本欲即行卿章,以近天宁节,俟过此,当为卿罢京。

”翻译:同时上奏蔡京欺君犯上,祸国殃民等事。

皇上惊恐,采纳了进言。

关键词:僭上:越分冒用尊者的仪制或宫室、器物等。

蠹:蛀蚀,危害。

悚然:害怕的样子4王黼赞于上,授庆远军节度使、河北河东燕山府路宣抚使、知燕山府,辽降将郭药师同知府事。

药师跋扈,府事皆专行,安中不能制,第曲意奉之,故药师愈骄。

翻译:药师蛮横暴戾,对府中事务独断独行。

王安中无力控制,只是违心顺从他,所以药师更加骄横。

关键词:跋扈:专横暴戾。

第,只管。

曲意:委曲己意而奉承别人第:①副词,但,只管②次第、次序③按照一定等级建造的大宅院④科举考试的等级专:①单独占有②独断专行蠹dù蛀蚀器物的虫子黼fǔ节选自《晋书·王彪之传》2020年全国三卷5永和末,多疾疫。

高考文言文逐字翻译真题

高考文言文逐字翻译真题

真题示例:(2020年高考语文全国乙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魏,亦终将为秦所易。

安陵君弗听,吾恐安陵君国之危,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对曰:“否,臣闻之:‘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今大王以地求安陵君,安陵君以地应大王,此乃传道、授业、解惑之事也。

且大王之求地,非求安陵君之地,乃求安陵君之心也。

大王若能以心求地,安陵君必以地应大王。

”秦王曰:“然则安陵君之心,寡人已得之矣。

寡人愿与安陵君共守此地,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对曰:“大王之许寡人,乃所以成大王之志也。

然臣闻之:‘智者见利思义,勇者见义思利。

’今大王欲以地求安陵君,安陵君欲以地应大王,此乃智者见利思义之事也。

大王若能以义求地,安陵君必以地应大王。

”秦王曰:“善。

”于是秦王乃与安陵君共守此地。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师”指老师,是传授知识、技能的人。

B. “义”指道德、道义,与“利”相对。

C. “共”指共同,表示一起、一同。

D. “善”指好、善,表示同意、赞赏。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①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②大王之求地,非求安陵君之地,乃求安陵君之心也。

解题思路:(1)本题考查对文中加点词的理解。

选项A、B、C、D分别对应“师”、“义”、“共”、“善”四个加点词。

通过阅读原文,我们可以知道,A项“师”确实指老师;B项“义”与“利”相对,表示道德、道义;C项“共”表示共同;而D项“善”在原文中表示同意、赞赏。

因此,正确答案为D。

(2)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

翻译时,要注意字词的正确理解,以及句子的通顺。

历年语文高考文言文翻译

历年语文高考文言文翻译

一、2019年高考文言文翻译原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解析:这句话出自《论语·为政》。

翻译时,首先要理解“学”和“思”的含义,分别指学习和思考。

然后,根据上下文,翻译为:“孔子说:‘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惑,只思考不学习就会陷入危险。

’”二、2018年高考文言文翻译原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解析:这句话出自《史记·陈涉世家》。

翻译时,要注意“固”表示“本来”,“或”表示“有的”,“泰山”和“鸿毛”分别比喻重要和轻微的事物。

翻译为:“人本来都有一死,有的比泰山还重,有的比鸿毛还轻。

”三、2017年高考文言文翻译原文: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解析:这句话出自《荀子·劝学》。

翻译时,要理解“青”和“蓝”的比喻意义,分别指颜色和事物。

翻译为:“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但它的颜色比蓝草更深。

”四、2016年高考文言文翻译原文: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解析:这句话出自《周易·乾》。

翻译时,要注意“天行健”表示天道刚健,君子应效仿。

翻译为:“天道刚健,君子应该自强不息。

”五、2015年高考文言文翻译原文: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解析:这句话出自《庄子·逍遥游》。

翻译时,要注意“庸”表示“岂”,“乎”是句末语气词。

翻译为:“哪管他生在我之前还是之后呢?”六、2014年高考文言文翻译原文:余闻之先师董仲舒曰:“善学者,师逸而功倍。

”解析:这句话出自《汉书·董仲舒传》。

翻译时,要注意“善”表示“好的”,“师逸而功倍”表示教师轻松而学生成绩优异。

翻译为:“我听说我的老师董仲舒说过:‘善于学习的人,教师轻松而学生成绩优异。

’”总结:文言文翻译是高考语文的重要部分,考生在复习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 理解文言文的基本词汇和语法规则;2. 关注上下文,把握文章主旨;3. 翻译时,要忠实原文,尽量做到字字落实;4. 注意句子结构,使翻译后的句子通顺、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2022年高考全国乙卷文言文真题注释及翻译

2022年高考全国乙卷文言文真题注释及翻译

2022年高考乙卷文言文真题注释及翻译圣人之于(对于)天下百姓也,其(恐怕,大概)犹赤子乎!饥者则食.(拿东西给人......吃,供养).....之,寒者则衣(拿衣服给人)之,将(扶持)之养(抚育)之,育(培育)之长(抚育,使......生长)之,唯恐(只担心)其不至于大也。

魏武侯浮(漂流,漂浮,行船)西河而下,中流(河流中游),顾(回头看)谓吴起曰:“美哉乎河山之(定语后置的标志)固(指地势险要和城郭坚固)也,此魏国之宝也。

”吴起对曰:“在德不在险。

昔三苗氏左洞庭而右彭蠡,德义不修(倒装句,不修德义),而禹灭之。

夏桀之居,左河、济而右太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修政不仁,而汤放(古代把有罪的人驱逐到边远地区,流放,放逐)之。

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险要的地形)。

若君不修德(修养德行),船中之人尽敌国(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也。

”武侯曰:“善(对,好,表示赞许同意的应答词)”。

武王克(攻破)殷,召(召见)太公而问曰:“将奈其士众何(“奈……何”,把……怎么办。

)?”太公对曰:“臣闻爱其人者,兼(同时)屋上之鸟;憎其人者,恶(憎恶,讨厌)其余胥(墙壁)。

咸(都)刈(杀)厥(那些)敌,靡(没有)使有余,何如?”王曰:“不可。

”太公出,邵公入,王曰:“为之奈何?”邵公对曰:“有罪者杀之,无罪者活之,何如?”王曰:“不可。

”邵公出,周公入,王曰:“为之奈何?”周公曰:“使各居(居住)其宅(住处),田(种植,耕作)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惟亲仁,成语有“唯利是图”,“唯才是举”等)百姓有过(过错),在予一人。

”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乎......矣,意为......地,......啊”。

)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

”景公游于寿宫,睹长年负(背着)薪(柴)而有饥色,公悲.之,喟然(叹气的样子)叹曰:“令吏养之。

”晏子曰:“臣闻之,乐贤而哀不肖,守国之本也。

今君爱老而恩无不逮(到,及),治国之本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请翻译下列划线句子【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和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

【方法点拨】翻译句子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字落实,达到“信、达、雅”的标准。

同时要注意实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的翻译;还要注意一些虚词,一些虚词,也有意义;再就是注意一些特殊句式的翻译也要到位。

二、节选自《宋史郭浩传》(全国大纲卷10(5分)(设置守备)。

44三、节选自《后汉书阴兴传》(山东卷10分)5(4分)(56、帝后召兴,欲封之,置印绶于前,兴固让曰:“臣未有先登陷阵之功,而一家数人并蒙爵士,令天下觖望,诚为盈溢。

臣蒙陛下、贵人恩泽至厚,富贵已极,不可复加,至诚不愿。

(4分)(6。

7、明年夏,帝风眩疾甚,后以兴领侍中,受顾命于云台广室。

会疾廖,召见兴,欲以代吴汉为大司马。

兴叩头流涕,固让曰:“臣不敢惜身,诚亏损圣德,不可苟冒。

分)(7)要求)。

四、节选自《元史•彻里》(江西卷12分)8、时行省理财方急,卖所在学田以价输官。

彻里曰:(4分)8?(关键词:所以、安、鬻)9、彻里乃于帝前具陈桑哥奸贪误国害民状,(4分)9(关键词:毁诋、左右、批其颊。

)10、汀、漳剧盗欧狗久不平,遂引兵征之,号令严肃,所过秋毫无犯。

有降者,则劳以酒食而慰遣之,曰:的确:“古人秉烛夜游,~有以也”2.一年的收成,年景:~凶(年成歉收)。

歉~(收成不好的年份)。

】由官吏污暴其返汝耕桑,安汝田里,毋恐。

” (4分)10(关键词:岂、良、所致。

)五、节选自《清史稿•陶澍传》(广东卷10分)11、各县设丰备仓于乡村,令民秋收后量力分捐,不经吏役,不减粜,不出易,不假贷,。

歉~(收成不好的年份)。

分)【注】②社仓法:用义积谷备荒的方法。

(11“社仓法”12(3分)(12来劝励(好的)风气习俗。

13(3分) 【注】③风痹:手足麻木不仁之症。

(13。

六、节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湖北卷9分)14、王湛字处冲,太原人。

隐德,人莫之知,虽兄弟宗族,亦以为痴,唯父昶异焉。

昶丧,居墓次,兄子济往省湛,见床头有《周易》,湛笑曰:‘体中不佳时,脱复看耳。

今日当与汝言。

(3分)(14)(3,(王湛)分析精微,王济从来没听说过,感叹(叔父)深不可测。

15、既还,浑问济:“何以暂行累日?”济曰:“始得一叔。

(3分)(15)(3分)王浑问他这样说的缘故,王济感慨地把此事如此这般详尽地叙述(一遍)。

16“卿家痴叔死未?”济常无以答。

(3分)(16)(317.请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断句不超过6处)(3分)魏舒身长八尺二寸,不修常人近事少工射入山泽每猎大获为后将军钟毓长史毓与参佐射戏舒常为坐画筹。

后值朋人少,以舒充数,于是发无不中,加举措闲雅,殆尽其妙。

【答案】不修常人近事/少工射/入山泽/每猎大获/为后将军钟毓长史/毓与参佐射戏/舒常为坐画筹。

【翻译】魏舒身高八尺二寸,不善于和常人交往,年轻的时候擅长射箭,如山林或野外打猎,常常收获很多,后来担任将军钟毓的长史官,钟毓常常和部将参佐们玩射箭游戏,魏舒在旁边给他们计分。

后来有一次参加的人不够,就让魏舒充数,结果魏舒百发百中,加上他对于射箭的言辞恰如其分,极尽射箭的精妙。

七、选自《郑思肖集·自戒》(湖南卷10分)18、有行之人,纲纪森然,动皆法度,不敢一毫越理犯分,恣其所行。

(3分)(18)有品行的人,纲常法纪严明,一举一动都符合法令制度。

19、虽贫乏不以为不足,无故与之犹不受,况妄谋乎!(4分)(19)即使贫困也不认为不富足,无缘无故给他东西尚且不接受,何况是用不正当手段去谋取呢!20、敢断之曰:无行之卿相,不若有行之匹夫。

得若人而交之,非损我者也,实益我者也。

(3分)(20)得到这样的人并与他交往,不是损害我,实在是对我有好处。

【解析】需要考生注意的得分点(1)行:一词多义,此处指品行;森然,严明的样子;法度,名词作动词,符合法度。

(2)虽,即使。

与,给予。

无故,古今异义,无缘无故。

妄:胡乱,引申为行为不正。

(3)若人,这样的人。

益,对……有好处。

两个“也”字判断句。

本题的三个文言翻译句子,特别需要理解的是实词意思,考生务必把语句放到原文上下文语境中整体考虑,以提高理解的正确率,还需注意翻译语句的通顺合理。

21.下列文句断句不正确的一项是()A.且足下昔以单车之使/适万乘之虏/遭时不遇/至於伏剑不顾/流离辛苦/几死朔北之野/丁年奉使/皓首而归B.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太山C.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D.是谋非吾所能及也/无已/则有一焉/凿斯池也/筑斯城也/与民守之/效死而民弗去/,则是可为也【答案】B本题新颖而又回归课本,对很多考生来说是熟悉的陌生题。

单凭感觉很难选出答案,需要冷静地去分析对与错。

这四段文字均出自人教版高中必修与选修教材的课后练习题中。

A项出自必修四《苏武传》课后第三题,意思是:“您过去凭着单车出使到拥有强兵的敌国,逢上时运不佳,竟至伏剑自刎也不在乎;颠沛流离,含辛茹苦,差点死在北方的荒野。

壮年时奉命出使,满头白发而归。

”B项出自必修四《廉颇蔺相如列传》课后第四题,意思是:“当蔺相如手持和氏璧斜视庭柱,以及呵斥秦王左右的时候,就当时的形式来说,最多不过是被杀,然而一般人却往往因为胆小而不敢有这样的表现。

相如一旦振奋起他的勇气,其威力就伸张出来压倒了敌国。

回来后有对廉颇隐忍退让,他的声誉比泰山还重。

”故正确的断法是“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

势不过诛,然土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太山。

”原题就是加标点。

C项出自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课后第三题,意思是秦穆公对于晋国来说,相处很长时间了,他们之间的信义也很深了,交情也很厚了,一但沉迷于烛之武说的利益,抛弃晋国就像擤鼻涕吐唾沫,从郑国又得到了什么呢?D项出自《孟子•梁惠王下》,这是对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和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中《孟子见梁惠王》的延伸阅读,强调民本思想,意思是“谋划这个(问题)不是我力所能及的。

一定要(我)说,就(只)有一个(办法):深挖这护城河,筑牢这城墙,与百姓共同守卫城池、国家,百姓宁可献出生命也不逃离,那么这就可以行得通了。

”八、节选自《小仓山房文集·与薛寿鱼书》(天津卷8分)【注】此文是袁枚写给名医薛雪(号一瓢)之孙薛寿鱼的一封信,信中借如何评价薛雪,批评了当时重理学轻技艺的社会风气。

22、今执逮之人而问之曰:“一瓢先生非名医乎?”虽子之仇,无异词也。

(2分)(22)即使是你的仇人,也不会有不同的说法。

23、又问之曰:“一瓢先生其理学乎?”虽子之戚,有异词也,子不以人所共信者传先人,而以人所共疑者传先人,得毋以“艺成而下”⑤之说为斤斤乎?(2分)【注】⑤艺成而下:语出《礼记•乐记》“德成而上,艺成而下”。

(23)你不用人们都相信的事来为过世的祖父作传。

24、仆昔疾病,姓名危笃,尔时虽十周、程、张。

朱何益?而先生独能以一刀圭活之,仆所以心折而信以为不朽之人也。

(4分)【注】⑥周、程、张、朱:即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朱熹,均为理学家。

⑦刀圭:用来量取药末的器具,代指药物。

(24)而唯独一瓢先生能用少许药物救活我,(这)就是我从内心折服而确实认为他是不朽之人的原因。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的翻译能力,第一句的关键词是“虽”“词”。

第二句的关键词是“以”“传”“所共信”。

第三句的关键字是“活:使……活”“所以:……原因”。

九、节选自清光绪五年《镇海县志》卷二十一《人物传二•明一》(四川卷10分)25、贺钦,字克恭。

会陈献章被征来京师,钦听其论学,叹曰:“至性不显,真理犹霾,世即用我,而我奚以为用?”即日上疏解官去,执弟子礼事献章。

(3分)(25)世间即使要用我,然而我拿什么为世间所用呢?26、既而从游者甚众,磨砻淬厉,成其器业。

如是者十余年,虽不出户庭,而官贵人闻风仰德者,莫不躬拜床下。

(3分)(26)不久,跟随他学习的人很多,磨练激励,成就他们的才能学识。

27、守臣激变,民则无辜,能止杀以待命,尚不失为良民也。

(4分)(27)地方官吏激起变乱,百姓就没有罪,能不杀戮而等待命令,还算得上是安分守法的百姓。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1) 即:即使。

而:然而。

奚:什么。

句式:而我奚以为用?要译出问句语气特点,宾语前置语序要恢复。

重点词语翻译准确,语句通顺。

(2) 既而:不久。

从:跟随。

器业:才能学识。

(3)止:停止。

尚:还算得上。

十、节选自《续修四库全书•海峰文集》之《松江府通判许君传》(安徽卷10分)28、民咸呼舞,以为数十年来所未有,因即河漘立石以纪其事。

(5分)译文:百姓都称道欢舞,认为这是几十年来所没有的事情,于是就在河岸边立了石碑来记录此事。

29、虽然,以君之施设与夫世之贵显而为足有为者较焉,岂其有歉于彼邪?(5分)译文:即使这样,把许曾裕的施政(功绩)与当世那些地位显赫、凭其权利足以有所作为的官员相比,(许曾裕的)难道比他们少吗?【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1) 以为:认为。

因:于是。

以:来。

(重点词语翻译准确,语句通顺)(2) 虽然:即使这样。

以:把。

施设:施政。

为足有为者:凭其权利足以有所作为的官员。

句式:岂其有歉于彼邪?难道比他们少吗?十一、节选自《苏辙集》之《伯父墓表》(江苏卷10分)30、公讳涣,始字公群,晚字文父。

王蒙正为凤州,以章献太后姻家,怙势骄横。

知公之贤,屈意礼之,以郡委公。

(3分)(30)(王蒙正)了解苏涣的贤能,降低身份以礼相待,把郡里的事务托付给他。

31、包孝肃公拯见公,叹曰:“君以一县令能此,贤于言事官远矣!”擢提点利州路刑狱,公至逾年,劾城固县令一人妄杀人者,一道震恐,遂以无事。

(3分)(31)你作为一个县令能够这样,比言事的官员好多了!32、辙幼侍伯父,闻其言曰:“予少而读书,少长为文,日有程,不中程不止。

出游于途,行中规矩。

入居室,无惰容。

故当是时,不闻有过行。

尔曹才不逮人,姑亦师吾之寡过焉可也。

”(4分)(32)你们才能赶不上别人,姑且学习我少犯错误就可以了。

十二、编自《晋书列传第三十九》(辽宁卷10分)33、周顗(yǐ)字伯仁,少有重名,神采透彻。

从弟穆亦有美誉,欲陵折顗,顗然弗与之校,于是人士益宗附之(5分)。

(33)堂弟周穆也有美好的声誉,想压倒周顗,周顗态度和悦,不与他计较,于是人们更加尊崇依附周顗。

(译出大意给2分;“折”“校”“宗”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解析】(1)从:表示叔伯关系。

折:压倒。

校:动词,计较。

宗:尊崇。

34、后因酒过为有司所纠,帝亮其情,亦未加黜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