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机工程基本原理人机工程学

合集下载

工业设计中的人机工程学原理与应用

工业设计中的人机工程学原理与应用

工业设计中的人机工程学原理与应用工业设计是一门学科,它着眼于产品实际的生产、销售、使用情况,通过优化产品的设计、外观、功能等多个方面,提高产品的使用价值、美观度和品质,以实现顾客的满意和企业的盈利。

在工业设计中,人机工程学是一个非常实用的底层原理,它可以帮助设计师更好地了解人类的行为、认知、感官和交互方式,从而优化产品的人机交互设计,提高产品的易用性、安全性、舒适性和效率。

本文将介绍什么是人机工程学、人机工程学的原理和方法,以及人机工程学在工业设计中的重要作用。

一、人机工程学的定义和基本原理人机工程学,又称为人机交互学、人因工程学或人工程学,是一门关注人类的行为、认知、感官和交互方式的跨学科科学,它旨在研究人类与机器之间的交互,以优化人机交互系统的设计、评价和改进,从而提高人们的工作效率、安全性和舒适性等方面。

简单来说,人机工程学是一门研究如何将机器或系统变得更人性化和易用的学科。

人机工程学的基本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人体工程学:研究人类的生理学、解剖学、生物力学等方面,以了解人的身体特征和动作能力,从而设计出符合人体工程学原理的产品或设备;2.认知心理学:研究人类的感知、注意、记忆、思维等心理过程,以了解人们如何对信息进行处理、存储、检索和表达,从而设计出符合认知心理学原理的界面或交互方式;3.人机界面设计:研究人与计算机之间的交互方式,以优化人机交互系统的设计和评价,包括图形用户界面、语音输入输出、手势识别、虚拟现实等多个方面;4.人机交互评价:通过实验、问卷调查、设备测试等方法来评价人机交互系统的易用性、效率、安全性等方面,以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

二、人机工程学的应用领域人机工程学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涉及工业设计、产品设计、UI/UX设计、交互设计等多个方面。

在工业设计中,人机工程学通常被用来改进产品的使用体验和功能性。

比如,一些家电产品的按键位置和大小可以通过人机工程学原理来优化,让用户更方便地操作和控制;汽车座椅和方向盘的设计也可以依据人体工程学原理进行调整,提高乘坐舒适性和驾驶安全性;医疗设备的设计也需要考虑人体结构、机能、触觉和视觉等方面,从而使医疗人员可以更加舒适地操作和操控。

人机工程学的基本理论

人机工程学的基本理论

/1.1/人体工程学的基本理 论 basic theory
早期历史~20世纪前期 经验人机工程学
1.1.2人机工程学的历史
1945~1960年 科学人机工程学
1960年~现在
现代人机工程学
/1.1/人体工程学的基本理 论 basic theory
1】早期人机工程学——经验人机工程学
泰勒:测量-效率: 铲煤—铁铲形式。
/1.1/人体工程学的基本理 论 basic theory
以研究为主和以应用为主的两种途径
/1.1/人体工程学的基本理 论 basic theory
人机交互、人机界面
人机工程学的定义
人机工程学概论
1.2
/1.1/人体工程学的基本理 论 basic theory
1. 1人机工程学的定义
人机工程学在欧洲称为Ergonomics,这名称最早是由波兰学者雅斯特莱鲍夫斯基提 出来的,它是由两个希腊词根组成的。“ergo”的意思是“出力、工作”, “nomics”表示“规律、法则”的意思,因此,Ergonomics的含义也就是“人出力 的规律”或“人工作的规律”,也就是说,这门学科是研究人在生产或操作过程中合 理地、适度地劳动和用力的规律问题。 人机工程学在美国称为“Human Engineering”(人类工程学)或“Human Factor Engineering”(人类因素工程学)。
/1.1/人体工程学的基本理 论 basic theory
1. 1人机学的定义
日本称为“人间工学”,或采用欧洲的名称,音译为“Ergonomics”,俄文音译名 “Эргнотик а” 在我国,所用名称也各不相, ,有“人类工程学”、“人体工程学”、“工效学”、 “机器设备利用学”和“人机工程学”等。 为便于学科发展,统一名称很有必要,现在大部分人称其为“人机工程学”,简称 “人机学”。

人机工程基本原理人机工程学

人机工程基本原理人机工程学

人机工程学基本原理人机工程学是一门研究人体与机器之间交互关系的学科,它涉及人类生理、心理和行为等方面的研究,是将人体工程、认知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等多个学科相互融合的综合学科。

人机交互人机交互是人机工程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它是指人与计算机之间的交互过程。

在人机交互过程中,人们使用输入设备(如键盘、鼠标)来与计算机进行交互;计算机通过输出设备(如显示器、打印机)将信息传递给用户,从而实现双向交互。

人机工程的设计原则人机工程的设计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才能保证产品的易用性和舒适性。

以下是人机工程的设计原则:可用性产品必须易于使用,并满足用户的需求。

产品的设计应该让用户能够快速地了解其使用方法,并且在使用产品的过程中不会出现困难或错误。

舒适性产品的使用应该给用户带来舒适感。

在产品的设计中,人体工程学应得到充分考虑,包括产品尺寸、形状、重量等方面。

安全性产品的设计必须保证其符合安全标准,防止使用产品时可能发生的意外。

同时,应该考虑用户的心理需求,避免用户在使用产品时出现紧张、疑虑等不良反应。

人体工程学人体工程学是人机工程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主要研究人类身体结构和功能,以及人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人体工程学的基本原则是通过研究人体的力学、生物力学、心理学和感觉信息,来创造人性化的产品。

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思维和知觉的心理学分支。

在人机交互中,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可以帮助设计师了解用户的需求,从而更好地设计用户界面。

交互设计交互设计是将人机交互原则应用于产品设计中的过程。

在交互设计中,设计师主要关注产品的用户体验,通过研究用户需要并设计相应的用户界面,来提高产品的易用性、舒适性和可接受性。

总结人机工程学的研究范围十分广泛,它汇集了多个学科的成果,并致力于将人性化原则应用于产品的设计中。

这种人机交互的方式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学习和掌握人机工程学的基本原理,对于提高人们的工作效率、改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人机工程学原理

人机工程学原理

1.2.3 现代人机工程学(60年代以来)
现代人机工程学有三个特点: 1)着眼于机械设备的设计,使机器的操作不超越人 的能力极限,而不是让人去适应机器。 2)密切与实际应用相结合,通过严密计划设定的广 泛实验性研究,进行具体的机械装备设计。 3)综合心理学、生理学、功能解剖学、物理学、数 学、工程学各方面的知识。 研究方向:把人-机-环境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从而 获得系统的最高综合效能。
1.3 人机工程学的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学科的研究内容 研究内容具有多样性、应用性和灵活性。主 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人体特性的研究:主要研究在工业设计中 与人体有关的问题。如本书2、3、4章的内容。 2)工作场所和信息传递装置的设计:主要研 究如何设计合适的环境及信息传递装置,使人 可以舒适高效的工作。如本书5、6、7、8章的 内容。
1.2.2 科学人机工程学(二次大战~50年代末)
由于设计不当和缺乏训练,导致了较多意 外事故的发生,这使人们意识到“人的因素” 的重要性,意识到只有工程技术知识是不够的, 还必须有生理学、心理学、人体测量学、生物 力学等学科方面的知识。 这一阶段的发展特点是:重视工业与工程设 计中“人的因素”,力求使机器适应于人。
第6章 人机工程学概论
返回总目录
1.1 人机工程学的命名与定义 人机工程学(Man-Machine Engineering): 研究人、机械及其工作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 1.1.1 学科的命名 1. 人类工程学Human Engineering 2. 人因工程学Human Factors Engineering 3. 工效学 Ergonomics=ergon(工作、劳动) +nomos(规律、规则)
3)环境控制与安全保护:主要研究从长远利益出 发,如何设计环境及进行安全保护以保证人在长期工 作下健康不受影响,事故危险性最小。如本书9、10 章的内容。 4)人机系统的总体设计:人机系统工作效能的高 低主要取决于它的总体设计,即在整体上使“机”与 人体相适应,解决好人与机器之间的分工和机器之间 信息交流的问题可,使二者取长补短,各尽所长。如 本书第11章的内容。 5) 人机工程学发展动向的研究,如本书12章内容

人机工程学-

人机工程学-

人机工程学1、人机工程学的定义:人机工程学是以人的生理、心理特性为依据,应用系统工程的观点,分析研究人与机械、人与环境以及机械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为设计操作简便省力、安全、舒适,人—机—环境的配合达到最佳状态的工程系统提供理论和方法的科学。

因此,人机工程学可定义为:按照人的特性设计和改善人—机—环境系统的科学。

2、发展史(阶段和时间):第一阶段,经验人机工程学(20世纪初—二战前,美国学者F.W.泰罗首创新管理方法和理论);第二阶段,科学人机工程学(二战期间---20世纪50年代末);第三阶段,现代人机工程学(20世纪60年代)3、人机工程学研究的内容:1)人的特性研究;2)机器特性研究;3)环境的特性研究;4)人—机关系的研究;5)人—环境的研究;6)机—环境的研究;7)人—机—环境系统性能的研究;对于工业设计师:1)人体特性的研究(对象:在工业设计中与人体有关的问题);2)工作场所和信息传递装置的设计(包括:工作空间设计、座位设计、工作台或操作台设计、作业场所的总体布置);3)环境控制(照明、微小气候、噪声、振动)和安全保护设计;4)人机系统的总体设计;4、目前常用的研究方法有:1)观察分析法(瞬间操作分析法、知觉与运动信息、动作负荷、频率、危象、相关);2)实测法;3)实验法;4)模拟和模型实验法;5)计算机数值仿真法;第二章人体测量与数据应用1、人体测量的基本术语:(1)、被测者姿势:1)立姿2)坐姿;(2)、测量基准面:1)矢状面;2)正中矢状面(将人体分成左、右对称两面);3)冠状面(分成前、后两面);4)横断面(分成上、下两面);5)眼耳平面。

(3)测量方向:1)在人体上、下方向上,将上方称为头侧端,将下方称为足侧端。

2)在人体左、右方向上,将靠近正中矢状面的方向称为内侧,将远离正中矢状面的方向称为外侧。

3)在四肢上,将靠近四肢附着部位的称为近位,将远离四肢附着部位的称为远位。

4)对于上肢,将挠骨侧称为挠侧(前臂大拇指一侧),将尺骨侧称为尺侧(前臂小指一侧)。

人机工程学三大要素

人机工程学三大要素

人机工程学三大要素摘要:1.人机工程学的定义2.人机工程学的三大要素3.每一大素的具体内容4.人机工程学的应用正文:人机工程学,也称为人类工程学或人因工程学,是一门研究人、机器和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

它旨在通过优化设计,提高人类在使用机器和环境中的舒适性、安全性和效率。

在人机工程学中,有三大要素对于设计和优化人机系统至关重要,它们分别是:人、机器和环境。

首先,人是人机工程学中最重要的要素。

在设计人机系统时,需要充分考虑人的生理、心理特征以及行为习惯。

生理特征包括人的身高、体重、肢体长度等,这些特征决定了人在操作机器和环境中的舒适程度。

心理特征包括人的感知、认知、情绪等,这些特征影响人在操作过程中的注意力、判断力和应变能力。

行为习惯则是人在长期生活和工作中形成的操作方式和习惯,好的人机设计应该尽可能适应人的行为习惯,提高操作的便捷性。

其次,机器也是人机工程学中不可或缺的要素。

在设计机器时,需要考虑其结构、功能、操作方式等,使其适应人的生理、心理特征。

同时,机器的设计应该能够引导人进行正确的操作,避免误操作导致的危险和损失。

再次,环境是人机工程学中的另一个重要要素。

环境包括工作场所、工作环境、工作氛围等,它们都会对人的操作产生影响。

良好的工作环境应该能够提供舒适的温度、湿度、光照等条件,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和工作效率。

此外,工作场所的设计应该符合人的生理结构,避免人在操作过程中产生疲劳和不适。

在实际应用中,人机工程学广泛应用于工业设计、办公环境设计、交通工具设计等领域。

通过优化人机系统,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减少人为失误,提升人的工作满意度和幸福感。

综上所述,人机工程学中的三大要素是人、机器和环境。

人机工程学知识点整理

人机工程学知识点整理

人机工程学知识点整理一、人机工程学的定义与范畴人机工程学,简单来说,就是研究人、机器及其工作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

它致力于优化人与机器的交互,提高工作效率,保障人的健康和安全,提升使用的舒适度。

其范畴涵盖了多个领域,包括但不限于工作场所设计、产品设计、交通工具设计、计算机界面设计等。

从我们日常使用的手机、电脑,到工厂里的生产线设备,再到飞机驾驶舱的布局,都有人机工程学的身影。

二、人机工程学的发展历程人机工程学的发展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早期阶段,可以追溯到古代,人们在制作工具和生活用品时,已经开始考虑如何使其更适合人体的使用。

比如,古代的农具在形状和尺寸上就有一定的人体适应性。

工业革命时期,随着机器大规模的应用,人机关系的问题逐渐凸显。

工人长时间在恶劣的工作条件下操作机器,导致了大量的工伤事故和职业病。

这促使人们开始关注工作环境和机器设计对人的影响。

20 世纪初,人机工程学开始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逐渐形成。

二战期间,由于军事装备的复杂和高效需求,人机工程学得到了快速发展。

战后,它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从军事领域延伸到了工业、医疗、交通等众多领域。

现代,随着科技的飞速进步,人机工程学不断融合新的技术和理念,如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以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人机交互需求。

三、人机工程学的研究方法为了深入了解和解决人机关系中的问题,人机工程学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

首先是观察法,通过直接观察人的行为和操作来收集数据。

比如,在工作场所观察工人的工作流程和姿势。

其次是实验法,通过控制变量进行实验来研究人机交互的效果。

例如,对比不同键盘设计对打字速度和准确性的影响。

还有问卷调查法,通过向用户发放问卷来了解他们对产品或环境的感受和需求。

此外,还有模拟和建模的方法,利用计算机软件来模拟人机系统,预测和评估设计方案的效果。

四、人体测量与人机尺寸人体测量是人机工程学的重要基础之一。

通过对人体各种尺寸、形态和比例的测量,可以获得大量的数据,为设计提供依据。

人机工程学_

人机工程学_

人机工程学1、人机工程学的定义:人机工程学是以人的生理、心理特性为依据,应用系统工程的观点,分析研究人与机械、人与环境以及机械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为设计操作简便省力、安全、舒适,人—机—环境的配合达到最佳状态的工程系统提供理论和方法的科学。

因此,人机工程学可定义为:按照人的特性设计和改善人—机—环境系统的科学。

2、发展史(阶段和时间):第一阶段,经验人机工程学(20世纪初—二战前,美国学者F.W.泰罗首创新管理方法和理论);第二阶段,科学人机工程学(二战期间---20世纪50年代末);第三阶段,现代人机工程学(20世纪60年代)3、人机工程学研究的内容:1)人的特性研究;2)机器特性研究;3)环境的特性研究;4)人—机关系的研究;5)人—环境的研究;6)机—环境的研究;7)人—机—环境系统性能的研究;对于工业设计师:1)人体特性的研究(对象:在工业设计中与人体有关的问题);2)工作场所和信息传递装置的设计(包括:工作空间设计、座位设计、工作台或操作台设计、作业场所的总体布置);3)环境控制(照明、微小气候、噪声、振动)和安全保护设计;4)人机系统的总体设计;4、目前常用的研究方法有:1)观察分析法(瞬间操作分析法、知觉与运动信息、动作负荷、频率、危象、相关);2)实测法;3)实验法;4)模拟和模型实验法;5)计算机数值仿真法;第二章人体测量与数据应用1、人体测量的基本术语:(1)、被测者姿势:1)立姿2)坐姿;(2)、测量基准面:1)矢状面;2)正中矢状面(将人体分成左、右对称两面);3)冠状面(分成前、后两面);4)横断面(分成上、下两面);5)眼耳平面。

(3)测量方向:1)在人体上、下方向上,将上方称为头侧端,将下方称为足侧端。

2)在人体左、右方向上,将靠近正中矢状面的方向称为内侧,将远离正中矢状面的方向称为外侧。

3)在四肢上,将靠近四肢附着部位的称为近位,将远离四肢附着部位的称为远位。

4)对于上肢,将挠骨侧称为挠侧(前臂大拇指一侧),将尺骨侧称为尺侧(前臂小指一侧)。

人机工程学 第一章

人机工程学  第一章
如飞机驾驶、核电站、太空中的工作 与生活、全球定位系统等。
2019/11/26
人机工程
41
1.4人机工程学研究内容
5、计算机软件中的界面设计问题 如屏幕显示、键盘设计、操作系统的 评价、计算机的物理环境、说话式输 入方式。
2019/11/26
人机工程
42
1.4人机工程学研究内容
6、生产领域的人机工程学问题
2019/11/26
人机工程学
14
2)动作研究:Gilbreth基本动作研究。
2019/11/26
人机工程学
15
动作研究之父:弗兰克·吉尔布雷 思
动作研究:也叫工作研究、工作设计或是方 法工程。其研究的对象都是在工作中,如何 找出最简最优的方法,以最少的动作最终达 到节约人力、提高效率、充分降低时间成本 以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2019/11/26
人机工程
39
1.4人机工程学研究内容
1.4.5目前国内外重点研究方向
1、工作负荷研究,包括生理和心理负 荷。工作成效的测定与评价。
2、工作场地、工作空间、工具装备的 人机工程学研究。
2019/11/26
人机工程
40
1.4人机工程学研究内容
3、作业环境的研究。 4、尖端技术领域中的人机工程学
其它定义
2019/11/26
人机工程导论
6
1.1人机工程学的起源与定义
定义特点
1)研究应用学科范围 2)应用领域 3)研究内容:效率;安全与舒适
2019/11/26
人机工程导论
7
2019/11/26
人机工程导论
8
1.2人机工程学发展的几个
阶段

人机工程培训资料ppt课件

人机工程培训资料ppt课件
详细描述
人机工程学是应用人体测量学、生理学、心理学和生物力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 通过系统地优化人与机器之间的界面设计,以提高人机系统的效率和安全性。
人机工程发展历程
要点一
总结词
人机工程的发展经历了从手工劳动时代到信息时代的演变 ,其应用范围不断扩大。
要点二
详细描述
在手工劳动时代,人机工程主要关注手工工具和设备的合 理设计,以提高工作效率和减轻劳动强度。随着工业革命 的兴起,机器和自动化设备逐渐取代手工劳动,人机工程 的研究重点转向机器和自动化设备的界面设计。随着信息 技术的发展,人机工程的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涉及到计 算机、通信、航空航天等领域。
可穿戴技术与人体健康监测
可穿戴设备
可穿戴技术将进一步普及和发展,各种智能手环、智能手表等设备将更加智能化 、个性化,能够实时监测人体的各种生理参数,及时发现健康问题。
健康管理
可穿戴技术将与健康管理紧密结合,通过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手段,为用户提 供更加全面、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方案。
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技术应用
仿真分析
利用仿真软件对产品进行 人机工程仿真分析,评估 产品的性能和安全性。
优化设计方案
设计方案评估
根据仿真分析结果和用户反馈, 对设计方案进行评估和优化。
设计方案改进
针对设计方案中的不足之处进行 改进,提高产品的性能和用户体
验。
设计方案实施
将优化后的设计方案付诸实践, 生产出符合人机工程学的产品。
确保工作场所内的空气流通,减少空气污染和异 味对员工健康的影响。
温度调节
根据工作性质和员工需求,合理调节工作场所的 温度,保持舒适的室内温度。
湿度控制
根据工作场所的湿度情况,适时进行除湿或加湿 处理,避免湿度过高或过低对员工造成不适。

人机工程学 第一章 总论

人机工程学 第一章 总论
• 日本人机工程学着重从系统论的角度看待人,把 人看作系统的一部分去研究,力图研究出一套技 术手段来提高人本身的能力。
西安工程大学
人机工程学
第二节 人机工程学的起源与发展
• 我国的人机工程学研究起步较晚, 1935年陈 立和周先庚等在中央研究院和清华大学研究过工作 疲劳、劳动环境等问题。60年代对铁路信号、飞 机仪表也做过人体工程学方面的研究,由于10年 动乱中断。1985年成立了中国人类工效学标准 化技术委员会和心理学会工业心理学专业委员会。 1984年国家科工委成立了军用人-机-环境系 统工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1989年成立了“中 国人类工效学学会”。近年人体工程学的研究在我 国许多领域已经取得了显著的发展。但是,与先进 国家比较,人机工程学基础理论、方法论以及成果 的应用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人机工程学思想的教学 和科普工作必须加强。
• 同时,在科学领域中,由于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 和人体科学等学科中新理论的建立,在本学科中应用 “新三论”来进行人机系统的研究便应运而生。所有 这一切,不仅给人机工程学提供了新的理论和新的实 验场所,同时也给该学科的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 的课题,从而促使人机工程学进入了系统的研究阶段,
使学科走向成熟。
• 这一阶段,人机关系的特点:通过选拔与培训,使工 人适应机器。
• 其工作的重要意义在于,提高工效的观念从此不再是 一种自发的思维倾向,它已开始建立在科学实验的基 础上,具有现代科学的形态。
西安工程大学
人机工程学
第二节 人机工程学的起源与发展
• 二、科学的人机工程学(诞生阶段)
• 这一阶段又称为人机工程学的诞生和成长阶段。大致 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及战后的十几年。由于军事 方面的需要,人机关系的研究,结合了生理学、心理 学、人体测量学、生物力学等学科方面的知识。

人机工程学的原理

人机工程学的原理

人机工程学的原理
人机工程学(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HCI)的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用户需求和行为分析:人机工程学强调用户中心的设计原则,需要对用户的需求和行为进行充分分析。

通过观察用户的行为模式、偏好和目标,了解用户的需求和期望,为设计人机界面提供基础。

这包括访谈用户、观察用户使用行为等方法。

2. 可用性原则:可用性是人机界面设计中的重要指标,它描述了用户在使用系统或产品时的满意程度和效率。

人机工程学通过一系列可用性原则来指导设计,如一致性、反馈、可控性、效率等。

这些原则帮助设计师提供易于理解和操作的界面,提升用户体验。

3. 交互模型:交互模型描述了人与计算机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

人机工程学研究设计如何使用户与计算机系统进行高效的交互,包括输入输出设备的选用、指令格式的设计、界面布局等。

交互模型也考虑了用户心理模型和认知过程,以提供更符合人类思维方式的界面设计。

4. 评估和测试:人机工程学注重通过评估和测试来验证设计的有效性和可用性。

通过用户测试、任务分析、用户满意度调查等方法,评估设计方案的实际表现,发现问题并改进设计。

这种循环迭代的设计方法有助于不断提升人机界面的质量
和用户满意度。

5. 多模态交互:人机工程学考虑了多种交互模式的设计,包括图形用户界面、语音交互、触觉反馈等。

这些不同的交互方式可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和偏好,提供更加灵活和丰富的交互体验。

总之,人机工程学的原理是以人为中心,关注用户需求和行为,并通过可用性原则、交互模型、评估和测试等方法来设计和改进人机界面,以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

机械设计中的人机工程学原理与实践案例

机械设计中的人机工程学原理与实践案例

机械设计中的人机工程学原理与实践案例在机械设计领域,人机工程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人机工程学(Ergonomics)旨在改善人与机器之间的交互,以提高工作效率、减少错误和事故的发生。

本文将介绍机械设计中的人机工程学原理,并结合实际案例展示其实践应用。

一、人机工程学原理1. 人体工学原理人体工学是人机工程学的基础,研究人体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以及人与机器之间的相互作用。

在机械设计中,需要考虑人体的尺寸、力量、灵活性和感觉等因素。

设计师应在产品设计时充分考虑不同用户群体的人体工学特征,以确保产品的舒适性和适用性。

2. 操作界面设计操作界面是人与机器之间的桥梁,决定着用户对机器的控制和反馈效果。

在机械设计中,操作界面的设计应基于人体工学原理,以确保用户的操作方便、准确和高效。

例如,在设计一个机械设备的控制面板时,应将常用功能按钮置于易于触及的位置,并采用符合人体工学要求的按钮尺寸和排列方式。

3. 动作分析动作分析是研究人体动作特征和动作过程的科学方法。

通过对人体动作的分析,设计师可以优化机械设备的操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和安全性。

例如,在设计一个手持工具时,要考虑到使用者手部的握持方式和运动轨迹,并制定相应的设计措施,以减少手部疲劳和伤害的风险。

二、实践案例1. 工业机器人的人机工程学设计工业机器人在现代制造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人机工程学设计对提高生产效率和工作质量至关重要。

一个成功的案例是ABB公司开发的IRB 2600工业机器人。

该机器人采用了人体工学原理,使得操作员可以直观地进行编程和控制。

此外,机器人的操作界面设计简洁明了,操作按钮和手柄的布局符合人体工学标准,大大提高了操作的便捷性和精确性。

2. 汽车座椅的人机工程学设计汽车座椅是人机交互中的重要环节,对驾驶员和乘客的舒适性和安全性有着重要影响。

举个例子,德国汽车制造商奥迪针对长时间驾驶对颈椎的影响,设计了具有人体工学支撑功能的可调节头枕。

这种头枕能够根据个体的身高和颈椎曲度进行调整,减少颈部受力,提供更好的驾驶体验和乘坐舒适性。

人机工程学

人机工程学

1.人机工程学定义:人机工程学是以人的生理、心理特性为依据,应用系统工程的观点,分析研究人与机械、人与环境以及机械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为设计操作简便、省力、安全、舒适,人-机-环境的配合达到最佳状态的工程系统提供理论和方法的科学。

2.安全人机工程学定义:安全人机工程学是从安全的角度和着眼点出发,运用人机工程学的原理和方法去解决系统中人机结合面的安全问题的一门新兴学科。

它是人机工程学的一个应用学科的分支,并成为安全工程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

3.人机工程学研究的内容:(1)人体特性的研究 (2)人机系统总体设计(分工和信息交流) (3)工作场所和信息传递装置的设计 (4)环境控制和安全保护设计4.人机工程学研究的方法:(观测法、实测法、实验法、分析法)5.现代人机工程学的特点:(1)不同于传统人机工程学,研究中着眼于选择和训练特定的人,使之适应工作,而是着眼于工程及各类产品的设计去适应人。

(2)密切与实际应用相结合,通过严密计划和广泛的实验性研究,尽可能利用所掌握的基本原理,进行具体的产品设计。

(3)力求使实验心理学、生理学、功能解剖学、人数学等学科的专家与物理学、数学、工程技术等方面的研究人员共同努力、密切合作。

研究方向是:把人-机-环境系统作为一个统一整体来研究。

6.近代三个著名人机学实验的时间、实验者:(1)1884年,德国人莫索,肌肉疲劳试验。

(2)1914年,吉尔伯勒斯,砌砖作业试验。

(3)1898年,美国学者泰勒,铁锹作业试验。

7.人机工程学的发展分为哪三个阶段:(经验,科学,现代)8.人机结合面:所谓人机结合面,就是人和机在信息交换和功能上接触或互相影响的领域(或称“界面”)。

1.人体测量学?是一门用测量方法研究人体的体格特征的科学。

2.人体测量的三个基准面?矢状面,冠状面,水平面,眼耳平面3.人体测量方向?头侧、足侧、内侧、外侧、近位、远位、桡侧、尺侧、胫侧、腓侧4.利用公式2-1进行简单人机学计算?例题:设计适用于90%东北男性使用的产品,试问应按怎样的身高范围设计该产品尺寸?解:由表查知东北男性身高平均值 M=1693mm 标准差S=56.6mm 要求产品适用于90%的人,故以第5百分位和第95百分位确定尺寸的界限值,由表查得变换系数分别为K= 正负1.645 :即第5百分位数为:P=1693-56.6*1.645=1600mm第95百分位数为:P=1693+56.6*1.645=1786mm结论:按身高1600-1786mm设计产品尺寸,将适应用于90%的华北男性。

机械设计基础中的人机工程学与设计

机械设计基础中的人机工程学与设计

机械设计基础中的人机工程学与设计人机工程学(ergonomics)是一门研究人与机器系统之间的有效交互和提高工作效率的学科。

在机械设计中,人机工程学是十分重要的,它关注如何设计有效、安全、舒适的机械系统,以满足使用者的需求。

本文将介绍人机工程学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并探讨设计中需要考虑的要素。

一、人机工程学的基本原理人机工程学的基本原理是通过理解人类的生理和心理特征,设计出能够适应人类需求的机械系统。

该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人体测量学:通过测量人体的尺寸、力量和灵活性等参数,为设计师提供人体工程学数据。

这些数据可用于确定手柄、按钮、座椅等机械系统部件的尺寸和形状,在设计中考虑到人体的特点。

2. 认知心理学:考虑到人类在使用机械系统时的感知、注意力和记忆等认知过程。

设计师需要考虑如何通过界面设计、操作指示和反馈等方式,使用户更容易理解和掌握机械系统的功能。

3. 劳动生理学:关注人体在工作环境中的舒适度和健康安全。

设计师需要考虑人体姿势、工作空间和工作负荷等因素,以减少工作压力和身体不适。

二、人机工程学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1. 人体工学设计:机械系统的界面和控制元件应根据人体工学原理进行设计。

例如,手柄的形状应符合人手的握持习惯,按钮的位置应易于操作,座椅的高度和角度应适合使用者的身体尺寸。

2. 界面设计:有效的界面设计可以使用户更容易理解和操作机械系统。

例如,在电子设备中,使用图标、颜色和文字的组合来提供清晰的界面,以帮助用户快速找到所需的功能。

3. 用户反馈设计:机械系统的反馈应使用户能够准确地了解其操作状态。

例如,在汽车中,通过仪表板上的指示灯和声音来告知用户车辆的速度、油量和引擎状态等信息。

4. 工作环境设计: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和员工的工作舒适度,机械系统的工作环境应考虑到人的需求。

例如,在工厂中,合理设计工作台的高度和工作空间的布局,以减轻工人的工作负荷并避免工作伤害。

三、人机工程学设计的挑战在机械设计中,应用人机工程学的设计方法有时会面临一些挑战。

人机工程基本原理人机工程学

人机工程基本原理人机工程学

人机工程基本原理人机工程学(Man-Machinesystems)“人—机系统”,就是人和一些机器、装置、工具、用具等为完成某项工作或生产任务所组成的系统。

更准确地说,这种系统还应包括环境条件在内。

所以,人—机系统实际上是指人—机—环境组成的一个不行分割的整体。

人—机系统的范围是很宽阔的,有简洁的,也有简单的,如人用铅笔书写,就是一个简洁的人—机系统;又如船员驾驶轮船,飞行员驾驶飞机,司机开动汽车,就是一些较简单的人—机系统。

在人—机系统中,包括人、机器和环境三个组成部分,而每个组成部分可称为一个分系统或子系统。

机器分系统具有掌握器和显示器(显示器的种类许多,有视觉的、听觉的,触觉的等)。

人,这一分系统在看到(或听到,触到)显示器的显示时,就要打算如何去掌握,如何去操作。

假如有必要调整时,即可通过人体的动作去进行操纵。

整个人—机系统是在各种不同的环境里工作。

而环境条件又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各个分系统的工作。

可见,在人—机系统中,人同机器、环境的关系总是相互作用,相互协作和相互制约的,但人始终起着主导作用。

因此,为了能充分地发挥人和机器的作用,使整个人—机系统牢靠、平安、高效,以及操作便利和舒适,设计人—机系统时就得充分考虑人和机器的特征与功能,使之相互协调协作,构成有机整体,达到生产和工作的最佳效果。

人—机系统设计(Man-Machinesystemsdesign)人们要完成某项工作或生产任务,就需要肯定的机器或装置,但是有些机器或装置适合人的生理机能和心理特征,人们工作起来就感到舒适和省力,效率高而且平安。

而有些则不是这样。

所以,在设计机器或装置时,要尽可能考虑人体的机能和人的心理特征,力求在人操纵机器时所接触的部位尽量符合人体的各种因素。

须使人体骨架结构能够适应它,肌肉组织能够操纵它,精神系统能够掌握它。

同时,还须在使用这些机器或装置时,保证人体平安。

假如这些目标达不到,那么,人们全部期望的结果—事故就很可能发生。

人机工程

人机工程

人机工程设计designlife 发表于2006-6-17 1:35:00人机工程学(Ergonomics)是研究"人--机(泛指人造物品)--环境"的一门交叉学科。

人机工程学研究的中心问题是优化人机关系,把人的因素作为产品设计的重要参数,从而为产品设计提供一种新的理论依据和方法。

具体为研究人和机器及环境的相互作用;研究在工作中,家庭生活中和闲暇时间内统一考虑工作效率,人的健康、安全和舒适等问题。

学习要求对人机工程学研究对象有所了解。

掌握显示器、控制器设计的一般原则和要求。

能够合理应用人机工程学原理进行工业产品的人机界面设计。

1 概述1.1 人机工程学名称及定义人机工程学是研究"人一机(泛指人造的物品)一环境"的一门交叉性学科。

在我国,由于资料来源及研究、应用的侧重点不同,所以译名也不尽相同,如把美国的"Human Engineering"译为"人类工程学"或"人体工程学";原苏联及东欧国家的"Engineering Psychology"一般译为"工程心理学";日本的相应学科译为"人间工学"等。

目前国际上较为通用的名称是采用西欧各国的命名"Ergonomics",这个单词是1950年1月14日在英国剑桥大学召开的一次会议上,由世界各国著名学者共同创造的,它是由希腊语中的两个词根"Ergon"(工作、出力)和"Nomics"(规律、正常化)构成的。

这个词的基本含义是"工作规律"或"出力正常化",所以在我国也有将该学科定名为"人类工效学"或"工效学"。

本书将这一学科定名为"人机工程学"(简称人机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机工程基本原理人机工程学人机工程基本原理人—机系统(Man-Machine systems)“人—机系统”,就是人和一些机器、装置、工具、用具等为完成某项工作或生产任务所组成的系统。

更确切地说,这种系统还应包括环境条件在内。

所以,人—机系统实际上是指人—机—环境组成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人—机系统的范围是很广阔的,有简单的,也有复杂的,如人用铅笔书写,就是一个简单的人—机系统;又如船员驾驶轮船,飞行员驾驶飞机,司机开动汽车,就是一些较复杂的人—机系统。

在人—机系统中,包括人、机器和环境三个组成部分,而每个组成部分可称为一个分系统或子系统。

机器分系统具有控制器和显示器(显示器的种类很多,有视觉的、听觉的,触觉的等)。

人,这一分系统在看到(或听到,触到)显示器的显示时,就要决定如何去控制,如何去操作。

如果有必要调节时,即可通过人体的动作去进行操纵。

整个人—机系统是在各种不同的环境里工作。

而环境条件又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各个分系统的工作。

可见,在人—机系统中,人同机器、环境的关系总是相互作用,相互配合和相互制约的,但人始终起着主导作用。

因此,为了能充分地发挥人和机器的作用,使整个人—机系统可靠、安全、高效,以及操作方便和舒适,设计人—机系统时就得充分考虑人和机器的特征与功能,使之相互协调配合,构成有机整体,达到生产和工作的最佳效果。

人—机系统设计(Man-Machine systems design)人们要完成某项工作或生产任务,就需要一定的机器或装置,但是有些机器或装置适合人的生理机能和心理特征,人们工作起来就感到舒适和省力,效率高而且安全。

而有些则不是这样。

所以,在设计机器或装置时,要尽可能考虑人体的机能和人的心理特征,力求在人操纵机器时所接触的部位尽量符合人体的各种因素。

须使人体骨架结构能够适应它,肌肉组织能够操纵它,精神系统能够控制它。

同时,还须在使用这些机器或装置时,保证人体安全。

如果这些目标达不到,那么,人们所有期望的结果—事故就很可能发生。

人机工程学的这一基本思想是设计机器或作业空间时必须考虑的。

一般来说,人—机系统的设计可分六个阶段,即(1)调查研究;(2)编制设计任务书;(3)编制实施方案;(4)技术设计和施工图设计;(5)模型的制作;(6)人—机系统的制作与鉴定。

这些设计过程虽有先后次序之分,但各阶段之间却有着密切的联系,也可相互穿插进行。

确定式反应当有了某些刺激或信号时,人们常常就按照自己的经验和习惯而作出反应。

这种反应称为确定式反应。

在这种反应过程中,人的神经中枢动比较简单,只要知觉到刺激物,不必过多考虑和选择,就能立即作出决定。

在一般情况下,视觉或听觉刺激物出现后,在0.14~0.18秒内便能作出反应。

通常,确定式反应可分为两类,一类属于概念关系,另一类属于空间关系。

例如,不同的颜色常常用于各种信号和图表的设计,人们在看到这些颜色时,因懂得这些颜色的含义,便能立即作出反应,如红色表示危险、停止,绿色表示安全、通行。

这都属于概念关系。

又例如,书刊上的词句是由左向右和各行由上向下排列的,这就是横排印刷所采取的排列方式。

当我们阅读时,就要按这顺序进行,这属于空间关系。

人体测量学(Anthropometry)人体测量学是人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主要是通过对人体的整体测量和局部测量来研究人体类型、特征、变异和发展的规律。

人体测量学可提供出人的肢体所能发挥的力量大小、肌肉关节等的活动限度、人体静态和动态尺寸(即身高及上、下肢体的长度等)的数据和资料,为人—机系统设备的设计和空间布置提供出科学依据。

其重要意义在于:(1)为设计机械设备、工作场所和动作类型等提出原则和标准,以便最充分地利用时间和空间;(2)使设计的机械设备与身体的大小、形状、活动和结构相协调,从而使人操作时省力、舒适,并具有最高的准确性,最适当的速度和最大的安全;(3)使机器设备能收到最大的效益。

人体反应时间人体的感觉器官在受到外界刺激后的反应时间称为人体反应时间。

一般人的视觉简单反应时间为0.2~0.25秒;听觉的反应时间为0.12~0.15秒。

由于人的神经传递速度一般有0.5秒左右的不应期,所以需要感觉指导的间断操作间隙期一般应大于0.5秒,复杂的选择性反应时间一般达1~3秒,需要复杂判断和认识的操作反应时间则更长。

操作反应速度人体的反应速度是有限的,它与许多因素有关,就操纵器来说,其形状、位置、式样、大小、操作方向以及用力情况等,都会影响操纵速度。

人的手指敲击的速度为1.5~5次每秒,最大可达5~14次每秒。

人手作水平135(相当于水平时钟面1点半钟的方向)或315°(相当于7点半钟的方向)方向的运动速度最快,且手抖动次数最少;而其它方向的动作速度就稍慢。

右手向前运动推东西的速度,比从右向左的运动速度要快,而从左向右的运动速度则更慢。

人机系统标准人机系统标准是指系统作业标准和人的效果标准。

系统作业标准依不同的人机系统有不同的项目和内容,如工业生产系统中,有产品质量、生产率、设备利用率、产品合格率等标准。

人的效果标准,主要指人的生理、心理反应(如心律、血压、脑波)、工作效率和适应程度等。

随着人机工程学在人类生产和生活中越来越重要,国际上对制定人机学中的标准问题也越来越重视,1973年在英国标准协会(BSI)支持下,国际人机工程学会在英国召开了有13个国家参加的人机学国际讨论会,会上提出了很多有关人机学方面的标准。

目前,越来越多的产品和生产系统的质量评定,都把人机学标准列为重要的内容。

人的素质人的素质包括遗传的先天性素质和由实践经验积累而形成的后天性素质两类。

人对于外界条件的刺激所作出的反应,即所采取的行动,会因各人的素质不同而有差异。

这就是说,在生产场所,发生不安全行为和可能引起伤害行动的最根本原因是与人的素质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人类生态学人类在维持其生存的过程中,逐渐适应了自然的和社会的环境。

这种适应形成了人的一定的形态,人与环境产生共生关系,以这种共生关系为中心,研究人类区域社会的结构及其变化过程的学科叫做人类生态学。

它的研究范围还包括,与人类的生存有密切关系的健康问题,公共卫生学以及由生物环境、行动环境、生物个体环境等带来影响的有关课题。

无条件反射(Unconditioned reflex)当外界条件给人以刺激,则人会形成两种反射,一为无条件反射,一为有条件反射。

无条件反射是指人生下来就具有的一种本能的生理机能,即当人体受到刺激时,则在生理上出现一种不通过大脑即可判断,本能地作出反射的机能。

食物,是人为维持生命所必需的最基本的东西,所以人面对食物的刺激,通过生理机能直接反射,就有唾液分泌出来。

这种反射是为了维持人的生命所必需的一种生来就有的最基本的自动控制方式。

心理原因(Mintal cause)人们工作时的一切行动完全由当时的心理状态所支配。

若心理状态不正常,就可能会因此而引起事故或灾害。

这种因心理状态不正常而发生事故或灾害的原因,称为心理原因。

属于这类心理原因的有,精神不振、心情不悦、过度疲劳、反抗心、感情不适、错觉等种种情况。

外界条件(Outside condition)作业现场的生产活动是由人—机械—环境组成的。

如果生产活动以人的行动作为主体来考虑时,则与作业行动有关的机械、环境等外在因素,以客观表现形式呈现的一切客观条件,统称为外界条件。

由于外界条件不同,事故发生的频度也不同。

外部信息(Outside information)人利用生理机制,通过“五感”(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来了解事物的客观状态,并达到知觉程度。

这过程是:首先了解外部信息,嗣后对它们进行分析、判断,并作出自己的行动,因此发生事故的原因大多是由于对外部信息了解得不充分,或对外部信息产生错觉,以及对外部信息的分析、判断不正确等,导致人进行不安全行动而引起的。

闭环人机系统(Close man-machine systems)闭环人机系统也就是反馈控制人机系统,它有一个封闭的回路结构,其主要特征是:系统的输出对控制作用有直接影响,即系统过去行动的结果回过来控制未来的行动。

例如,在某一系统中,若需要加上一定输入电压,以得到所要求的目标值时,倘若输入电压过大,这一系统就通过调节发挥作用,以减小输入电压。

反之,若输入电压过小,这一系统就发挥作用,以增大输入电压。

具有这种结构的控制方法就是反馈控制。

这种控制如果是由人去观察和控制输入和输出的,就称为人工闭环人机系统。

若用自动控制装置代替人的工作,人只是起监督作用的,则系统称为自动闭环人机系统。

座椅几何参数座椅的几何参数主要有座高,座面深,座靠背,座面宽等。

座面宽一般只需50cm可满足要求,座高对于工人的工效很重要,一般取人体腓骨头的高度(约人体总高的1/4)或略小于小腿高度1cm左右。

根据我国的人体高度一般取座高为43~45cm,座面深一般取45cm左右,另外座面要光滑平整,座面可略向后斜6°左右,一般都要加弹性垫座,座靠背分肩靠和腰靠两部分,肩靠高度达肩胛骨下角,腰靠的高度要适合脊柱弯曲和腰曲的高度,两个靠背连在一起,其高度一般为50cm左右,座与靠背的夹角一般为100~110度,这样人坐上去以后,靠背和座面与人体背部,臀部,大腿形成的曲线相吻合,使人有舒适感。

控制器布置区控制器布置区是指人手(或脚)操作操纵器时,活动最灵活,反应最灵敏,用力最适宜的空间范围和例行的方位。

手动控制器布置区是,肘不运动时,以肘为圆心,半径=35.6cm的球形区域内,并以肩高的水平位置上下为最优;肘运动时,上述球形区域半径可扩大到40.6cm;躯体不运动时,以肩为圆心,半径为61cm的球形区域内;躯体允许运动时,上述半径可扩大到76cm。

脚动控制器布置区是,当人坐着操作时,脚踏板不得偏离人体中心线7.5~12.5cm,脚踏板的高度不得超过椅面高度;若是站立操作,则脚踏板高度不得超过地面75cm,最佳是高出地面20cm或再稍低些。

控制器的布置或除考虑人的运动器官(手、脚等)外,还需注意视觉的要求。

水平作业区凡在操作平台上进行的作业,均属于水平作业的范围。

这一类作业最多。

水平作业区分为正常作业区和最大作业区。

正常作业区(mormal area),是指靠近操作者的自然位置范围内,上肢在水平方向上能够很容易达到的运动范围。

而最大作业区(maxinum area),则是指整个上肢在水平面上能够达到的最大运动范围。

不舒服指数不舒服指数是指随着气温和湿度的变化,人由于这种变化而产生的一种不舒适的感觉。

不舒服指数可用下式计算:干球气温[℃]+湿球气温[℃]×0.72+40.6一般认为,不舒服指数达到70以上,一些人稍微感到不舒服;达到80以上,所有的人都开始感到不舒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