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唯新_与_唯美_试论李贺与李商隐诗歌中色彩运用的不同汇总
浅谈色彩艺术在李贺诗歌中的体现
浅谈色彩艺术在李贺诗歌中的体现作者:刘宁孙旭来源:《语文建设·下半月》2012年第01期摘要:在诗歌文学创作中使用色彩艺术,可以真实地展现作者的内心活动,景物描写和人物形象的塑造,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能够增强诗歌的艺术力。
本文将以李贺的诗歌为载体,对诗歌中的色彩艺术进行探讨,从而理解李贺诗歌创作的艺术和色彩使用艺术。
关键词:色彩艺术李贺诗歌审美价值李贺,字长吉,是唐代皇室的后裔,少有才华,更是以乐府诗词奠定了其少年俊才的美称,受到了文学家韩愈等人的器重,然而天才往往会受到他人的嫉妒,因为名讳的原因被一些小人排挤,所以一生仕途很不顺利,郁郁不得志而死,年仅二十七岁。
李贺在有限的岁月里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优秀诗歌,并且以一种幽艳奇冷之感,让读者别有一番滋味,这些都与他坎坷的人生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
李贺的许多诗歌作品当中都具有极强的色彩元素,沈亚之在其所著的《送李胶秀才序》当中就说道:“李贺之诗,多怨郁凄艳之巧。
”我国著名的学者钱钟书也称赞李贺的诗歌“长吉穿幽入仄,惨淡经营,都在修辞设色,……幻情奇彩,前无古人。
”这些都能够说明,李贺的诗歌作品善于运用色彩,可以说李贺诗歌所表达出的色彩元素与其内心的情感也是密不可分的,李贺通过色彩来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悲愤以及痛苦。
近些年来随着一些西方文艺思潮对我国文学研究的影响,很多学者从色彩与结构等方面入手,对李贺诗歌进行分析并且取得了开拓性的进展。
在李贺的诗歌创作过程当中,充分地运用到了色彩元素,这些色彩元素对于我们新时期的文学创作也有重要的影响。
所以我们应当深入研究李贺诗歌当中所蕴含的色彩元素,从而对李贺诗歌中的色彩艺术进行更深层次的了解。
一、李贺诗歌作品当中色彩的强烈对比在李贺的诗歌作品当中,运用频率较高的几种颜色分别为青、红、绿、白、黄、黑,而且通过对李贺的诗歌进行统计与分析可以看出,他比较喜欢使用对比强烈的色彩,在他的很多诗歌例如《雁门太守行》、《长平箭头歌》、《南山田中行》、《老夫采玉歌》等作品当中我们都能够明显看出李贺诗歌当中的色彩元素。
李贺诗歌色彩研究
李贺诗歌色彩研究一、本文概述李贺,唐代杰出的诗人,以其独特的诗歌风格和深沉的情感色彩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他的诗歌充满了鲜明的色彩,这些色彩不仅丰富了诗歌的视觉形象,也传达了诗人深沉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本文旨在对李贺诗歌中的色彩进行深入的研究,探索其色彩运用的艺术特色与内在意义,以期揭示李贺诗歌的独特魅力与审美价值。
本文将首先回顾李贺的生平与诗歌创作背景,分析其诗歌中色彩的总体特征。
然后,通过细读李贺的诗歌作品,结合文学理论,对诗歌中的色彩进行详细的解读与分析。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探讨李贺诗歌色彩运用的艺术效果,包括如何增强诗歌的视觉效果、如何表达诗人的情感、如何塑造诗歌的意境等。
本文还将对李贺诗歌色彩研究的意义进行阐述,指出其对于理解李贺诗歌、深化诗歌鉴赏、推动诗歌创作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通过对李贺诗歌色彩的深入研究,我们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李贺的诗歌艺术,也能够从中汲取灵感,丰富我们的诗歌创作与鉴赏实践。
因此,本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二、李贺诗歌色彩运用概述李贺,唐代著名诗人,以其独特的诗歌风格和丰富的想象力著称于世。
在他的诗歌中,色彩的运用尤为突出,不仅丰富了诗歌的视觉效果,更深化了诗歌的情感内涵。
李贺的诗歌中,色彩的运用往往与情感表达紧密相连。
他善于运用鲜明的色彩对比,如“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通过“黑云”与“金鳞”的对比,不仅展现了战争场面的紧张与激烈,更透露出诗人内心的焦虑与期待。
这种色彩对比的手法,在李贺的诗歌中屡见不鲜,使得诗歌在情感表达上更加生动与深刻。
同时,李贺还善于运用色彩的象征意义,以色传情,以色达意。
例如,“赤焰烧虏营,回风乱白雪”中,“赤焰”与“白雪”的对比,不仅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更通过色彩的象征意义,传达了诗人对战争胜利的渴望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这种色彩的象征性运用,使得李贺的诗歌在情感表达上更加含蓄与深刻。
李贺还注重色彩与意象的结合。
浅谈李贺和李商隐的诗歌艺术
浅谈李贺与李商隐的朦胧美李贺、李商隐都是唐王朝的宗室,他们都想一展平生之志,实现重振唐王朝的政治理想,但腐朽颓败的唐王朝并没有给他们一展才华的机会,所以他们的一生都有很大的相似之处,都是仕途坎坷,过着穷苦潦倒的一生。
他们之所以能够名垂千古,是因为他们都有独具风姿的诗歌创作。
李商隐在《李长吉小传》中,极为生动地记载了李贺骑驴外出觅句呕心写诗的情景,传颂着“帝成白玉楼,召为君见”这个非常著名的故事,表现出对李贺的无限敬仰之情。
李贺在诗歌的艺术创作上对李商隐的影响无疑是最大的,他的诗哺育了李商隐的成长在李商隐的诗集中,有《效长吉》等十多首诗留下了对李贺诗歌的模仿痕迹,但又有自己的艺术特色。
诚如张采田先生说:“玉溪古体虽多学长吉,然长吉语意峭艳,至于命篇,尚不脱乐府本色;义山宗其体而变其意,托寓隐约,恍惚迷幻,尤驾昌谷而上之,真骚之苗裔也。
”虽然如此,他们毕竟在诗歌艺术上有许多相似之处,先就他们的诗歌在朦胧美方面做一些粗浅的比较。
戴叔伦说:“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
”李贺、李商隐在表现朦胧美方面是充分的、成功的,在中国诗歌史上,他们所写的具有朦胧美的诗歌,其成就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
在最求诗歌朦胧美的过程中,李贺和李商隐都欲动了各种这笔情感埋没意绪的艺术手法,形成了自己诗歌的个性特征,那么他们在这个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异同又有哪些呢?首先,二李都成功运用了比兴的手法。
比兴的手法,起源于诗经,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在诗经中运用十分广泛。
李贺爱用层层的比喻,充分渲染和表现自己的情思,又会在比喻中掺杂一些象征的手法,让读者对他的思想似懂却又非懂。
譬如《李凭箜篌引》,诗中用“空白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描摹李凭弹箜篌的声音之动听,用“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含笑”以写乐声之幽妙,用“十二门前融冷光”以写声音之热烈。
读此诗,读者往往拍案叫绝,不禁为诗人丰富奇特的想象所倾倒。
但细细想来,有谁听过“昆山玉碎凤凰叫”,又有谁见过“芙蓉泣露香含笑”?虽然诗人的比喻是精妙绝伦的,但由于喻体或是象征性的,或是幻境中渺茫的事物,因此不能给人以具体真切的感受,他的情思也因而显的高深莫测。
以冷艳之色,造瑰奇之境——论李贺诗歌的色彩表现艺术
以冷艳之色,造瑰奇之境——论李贺诗歌的色彩表现艺术
李贺是唐代诗歌中颇为独特和富有想象力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具有强烈的色彩表现艺术。
其诗歌中常常使用了独特的色彩组合,让读者感受到一种瑰奇、奇异的境界。
首先,李贺的诗歌善于运用冷艳之色。
诗中常常出现清幽的蓝色、纯净的白色、深沉的黑色等,这些冷色调的颜色给人以清新、深邃的感觉,形成了宁静、冷峻的意境。
如《夜泊牛渚怀古》中的“草色烟光残照里,无人点荷叶自芳”,清幽的绿色和深沉的红色相互映照,构成了一幅温馨、冷艳的画卷。
其次,李贺的诗歌也善于使用色彩的反差效果。
在这些作品中,诗人通过配合鲜艳、夺目的颜色,与深沉、黑暗的颜色,产生强烈的对比。
这种对比,不仅给人们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感,也营造出了极具张力和动感的氛围。
如《长安秋夜》中写道:“树色通明露初白,月明纱窗影裂篱。
枕上灯明绮罗堂,接宵
细雨梦中碑。
”这里的月光和白露色彩如此鲜明,与其它句中
所写的黑暗购房,更加强烈了对比效果。
最后,李贺的诗歌还常常使用色彩的神秘效果,运用一些神秘的颜色组合,让读者产生神秘、不可思议的感觉。
例如《梦李白·其二》中的“鸣琴方双颊,舞袖旋回影。
月出霜云合,飞鸟
入空精。
”这里用到的黑色和白色,以及月光和云朵等神秘的
元素,让整个句子充满了神秘、优美的韵味。
综上所述,李贺的诗歌的色彩表现艺术极为出色,他善于运用冷艳之色、对比效果和神秘效果等手法,通过色彩的变化和组
合,打造出了一幅幅瑰奇、奇异的诗歌境界,留下了极具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的诗篇。
李商隐诗歌的感伤艺术色彩分析
李商隐诗歌的感伤艺术色彩分析李商隐诗歌的感伤艺术色彩分析晚唐衰败的社会现实以及李商隐一生的悲苦命运,让诗人有了刻骨铭心的悲剧体验,这种悲剧体验又形成了诗人独特的悲剧创作心态。
下面小编为您带来李商隐诗歌的感伤艺术色彩分析!1 前言唐诗宋词可谓是中国几千年文化沉淀中的瑰宝,每每读到李商隐的诗歌时,我们总会被诗歌中蕴含的那种深深的感伤之情所感动。
传统的文人一般会对自己的人生道路有两种不同的选择,而诗人李商隐走的是一条“独善”而“兼济”相结合的道路。
他的诗歌创作风格是婉约与风骨相结合,既有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也有对美好事物消逝的感伤。
于是他的诗便显得幽思婉转、如泣如诉,体现出了一种“沉博绝丽”的艺术风格。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李商隐诗歌中所蕴含的感伤因子来源于他悲苦身世、爱情婚姻不顺和报国无门的切身体验。
十岁丧父,家道中落,自幼苦读,试图通过科举之路振兴家门。
然而,由于婚姻问题,李商隐深陷晚唐牛李党争的漩涡中不可自拔,直至离开人世。
在这期间,李商隐也试图出仕为官有所作为,但皆因时间短暂而无所成就,郁郁而终。
李商隐一生有许多著名作品,而其在晚年所作的《锦瑟》则是其悲惨命运的真实写照。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正是诗人对自己一生的总结,幽怨悲凉的锦瑟声引发了诗人对自己过去的回忆。
诗人这一生最大的遗憾莫过于深陷牛李之争,最终穷困潦倒。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每每读至此,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副极其凄凉的画卷,这是诗人发自肺腑的沉重与悲哀,悲怆、凄凉。
可以说,李商隐诗歌中所隐含的悲伤色彩与其亲身经历息息相关,是诗人悲惨人生的真实写照。
2 李商隐诗歌的感伤艺术色彩李商隐诗歌中字里行间体现出来的感伤,一方面源于他爱国但却怀才不遇的悲惨命运,这点儿类似屈原的命运,因此师从屈原的“幽愤”;另一方面源于类似于著名诗人杜甫的沉郁,怀才不遇的悲惨命运以及自身性格里的沉郁因素造就了李商隐诗歌中的感伤色彩。
2.1 对时事的感伤李商隐忧国忧民以及报国无门的那种复杂心情在其政治诗歌中体现的淋淋尽致,李商隐政治诗歌中流露出来的感伤正是这种复杂心情的真实写照,其中包含着诗人因得不到朝廷重用而报国无门的感伤情绪。
最新论李贺诗歌中的色彩
论李贺诗歌中的色彩目录中文摘要 (1)引言 (2)1 人生经历 (2)2 闪耀在诗歌中的色彩 (4)2.1 强烈的色彩对比 (5)2.2 奇异的色彩表现 (7)2.3 浓烈的悲情色彩 (8)3 结论 (11)4 谢辞 (11)注释 (12)参考文献 (12)英文摘要 (13)论李贺诗歌中的色彩摘要:李贺是中国古代一位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研究是新时期唐代文学研究中的热点和重点,李贺诗的特点之一是色彩浓重鲜明,喜用烈性词汇,这使他的诗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李贺的诗歌成就无疑是全面的,本文仅从李贺诗歌色彩这一显著特征入手,从创作心态、色彩运用特点和个性特征等方面论述李贺诗歌的色彩,从而探究形成李贺这种诗风的成因。
社会因素、家庭因素、个人因素相互交织起来形成了他病态的人格,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的创作,构成了诗人奇诡凄艳、与众不同的诗风。
关键词:李贺诗歌色彩奇艳病态人格论李贺诗歌中的色彩引言李贺(790—816),字长吉,为唐宗室郑王的后裔。
他少有才名,十五岁时即以乐府歌辞名噪一时,为韩愈、皇甫湜所器重。
然而他因为父亲名“晋肃”,“晋”与“进”同音,一些妒才之人就以“父名为晋肃,子不得取进士”为由,不让他参加进士科考试,所以李贺一生仕途道路不畅,仅仅在太常寺做过从九品的小官奉礼郎,最终郁郁而死,年仅二十七岁。
李贺的诗歌常给人以奇冷幽艳之感,读来别有一种滋味,这与他坎坷的人生经历是分不开的。
他的诗歌,他的人生,他独创的“长吉体”,都是值得我们后人来研究的。
纵观近年来的李贺诗歌研究,可以发现,随着西方文艺思潮的涌入,许多研究论文借鉴了新的理论方法,重视对李贺心理世界的开掘,重视对李贺诗歌章法结构、色彩等问题的分析,并取得了开拓性的进展。
而对李贺诗歌创作中色彩的运用,已有许多学者研究,但各成一家之言,尚未达成统一的共识,很多学者或单方面论述李贺诗歌中的某些色彩词的运用,或从修辞学等方面论述李贺善于敷色的特征,还有的学者虽总述李贺诗歌色彩运用的特征,但并未深入分析李贺善用色彩的深层次原因,没有将李贺的个性特征抽离出来,本文在探究李贺诗歌中色彩运用的特征基础之上,综合分析形成其独特诗风的深层次原因。
李贺和李商隐诗歌比论
李贺和李商隐诗歌比论
摘要:李贺和李商隐在唐代诗歌史上并称“二李”,前者为中唐代表诗人,后者为晚唐杰出诗人。
本文从不同文化背景出发,通过多种角度切入,全面探寻李贺和李商隐诗歌创作的联系,共性和差异。
关键词:李贺李商隐诗歌色彩意象
李贺为中唐天才诗人,少年时代即“以长短之制名动京华”(王定保《唐?言》),他的诗歌重视内心世界的挖掘,重视主观化幻想,因而流露出更突出的诗人气质,惊艳中唐,也直接影响了晚唐诗风。
其中就包括李商隐在内的一批晚唐诗人, 这些人在诗的风格、意境创造上都甚有相似之处, 并引起后人瞩目, 李商隐即是其中的佼佼者。
如《谈艺录》云: “古来学昌谷者多矣。
……惟李义山才思绵密, 于杜韩无不升堂嗜胾, 所作如《燕台》、《河内》、《无愁果有愁》、《射鱼》、《烧香》等篇, 亦步昌谷后尘。
”可见李商隐曾刻意学习模仿李贺, 并颇有所得,并且他还作《李长吉小传》将李贺骑驴觅诗,苦吟成性,呕心沥血的行为描写得淋漓尽致,并对其将诗视为生命的精神表达了崇敬之情。
就此可见李贺和李商隐必然存在着传承关系,有着某些相似的情致。
但是因为时代,文化及个人身世经历等因素,两人诗歌的特质和境界也不尽相同,而是各放异彩,璀璨唐诗。
故撰此文,详细比论。
一,李贺和李商隐诗歌的共性
1、咏史诗和艳诗
2、意象
3、楚之苗裔,神话世界
4、内心世界
二,不同
1、身世性格
2、构思的整体性
3、诗调
4、体裁
5、引起共鸣不同
6、所沉浸的梦幻世界不同。
李贺诗歌中的色彩表现
李贺诗歌中的色彩表现作者:曹亚辉来源:《青年文学家》2009年第15期摘要:李贺追求诗歌色彩的浓重富丽,善于以浓彩写悲情,色彩表现是诗人营造诗歌意境和感伤氛围的重要手段,成就了其独特的“冷艳”诗风。
关键词:李贺色彩冷艳【中图分类号】I0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09)-15-0047-1李贺一生仕途坎坷,孤傲风流,外表奇丑而又孱弱多病,其创作以幽寒的诗篇,冥幻的色彩,冷艳的词句,成就了中唐时期独树一帜的浪漫主义诗风,也让李贺成为中唐至晚唐诗风转变的重要人物,在唐代诗坛和我国诗史上引人注目,尤其是其诗歌中色彩的表现卓然不群,为他人所不及。
区别于李白喜用“白”字,王维喜用“青”字,李贺在诗歌的色彩运用上大胆运用各种各样的艳丽颜色,一改盛唐以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创作风格,陶文鹏先生有言,李贺诗歌的“色彩意象繁多密集、前呼后拥,纷至沓来,叠出层见的呈现方式,恰似苏轼在《百步洪》诗中‘车轮战法’地运用博喻一样,能够产生极强烈的视觉效果,引起一种令人恍惚迷离心旌摇动的整体性情感效应。
李贺这种打乱节奏不顾和谐淋漓泼洒色彩的表现,使得他的诗歌犹如彩的雨瀑,色的涡流,而他的激情潮涌也就奔突纸上”①。
在李贺的眼里,色彩即世界,世界即色彩。
他就像一个画家,他的诗歌世界里,自然意象被重新命名:“甘露洗空绿”②,“空白凝云颓不流”,“圆苍低迷盖张地”,天空是绿的﹑白的﹑苍然的;而荷花是“愁红”;菜肴则成了“紫腻”。
这是诗的语言,情感的形式,是心灵的颜色。
李贺追求诗歌色彩的浓重富丽,怪诡怪异,色彩意象任意挥洒,层出不穷,以《残丝曲》为例:“垂杨叶老莺哺儿,残丝欲断黄蜂归。
绿鬓年少金钗容,缥粉壶中沉琥珀。
花台欲暮春辞去,落花起作回风舞。
榆荚相催不知数,沈郎青钱夹城路。
”诗人把许多的颜色意象叠加在一起,令人眼花缭乱,神思欲迷,头顶之上是黄莺,黄蜂和浓绿的杨柳,空中是飘然而坠的粉红色的落花,缤纷不断的青色的榆钱,身旁是绿鬓的少年,金钗的女子。
李贺诗歌色彩研究
李贺诗歌色彩研究李贺,唐代著名诗人之一,以其独特的诗歌风格和丰富的想象力被誉为“诗中的奇才”。
他的诗歌作品常常呈现出鲜明的色彩,用色彩来表现情感和意象,形成了独特的艺术效果。
本文将从李贺诗歌的色彩角度出发,探讨其诗歌的独特魅力。
一、色彩的象征意义在李贺的诗歌中,色彩的象征意义是非常重要的。
他常常运用不同的色彩来表现不同的情感和意象。
比如,在《梦天》这首诗中,他写道:“老兔寒蟾泣天色,云楼半开壁斜白。
玉轮轧轧斡参差,露出兔葵燕麦色。
”这里的色彩既表现了天色的阴沉和冷寂,也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忧虑。
二、色彩的运用方式李贺诗歌中色彩的运用方式也是非常独特的。
他通常采用对比鲜明的色彩来表现诗歌的情感和意象,营造出独特的艺术效果。
比如,在《秦王饮酒》这首诗中,他写道:“龙头泻酒邀酒星,金槽琵琶夜丁丁。
洞庭雨脚来吹笙,酒酣喝月使倒行。
”这里诗人运用了明亮的金色和深邃的蓝色,表现出秦王的豪华和狂放不羁。
三、色彩与情感的关系李贺诗歌中的色彩与情感之间的关系也是非常密切的。
他常常通过色彩来表达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比如,在《将进酒》这首诗中,他写道:“琉璃钟,琥珀浓,小槽酒滴真珠红。
烹龙炮凤玉脂泣,罗屏绣幕围香风。
”这里的色彩既表现了酒的醇厚和华贵,也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激情和豪迈。
四、结论李贺诗歌中的色彩是表现其诗歌独特魅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他通过色彩的象征意义、运用方式和与情感之间的关系,营造出独特的艺术效果。
他的诗歌不仅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也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审美体验。
通过研究李贺诗歌中的色彩,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的诗歌创作思想和艺术风格。
李贺诗歌的色彩表现艺术李贺,唐代著名诗人,以其独特的诗歌风格和深刻的意象描绘为世人所赞誉。
他的诗歌中充满了各种色彩的描述,这些色彩不仅给读者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同时也表现出了李贺内心的情感世界。
一、色彩的直接描绘在李贺的诗歌中,色彩的描绘具有直接性和鲜明性。
他常常使用明亮的色彩来表达欢快、热烈的情绪,比如在《梦天》中:“青云直上九霄去,赤壁矶头一片霞。
唐诗的唯美主义——浅谈李贺和李商隐的诗歌艺术
浅谈李贺与李商隐的朦胧美(程广南合肥师范学院,安徽合肥230061)李贺、李商隐都是唐王朝的宗室,他们都想一展平生之志,实现重振唐王朝的政治理想,但腐朽颓败的唐王朝并没有给他们一展才华的机会,所以他们的一生都有很大的相似之处,都是仕途坎坷,过着穷苦潦倒的一生。
他们之所以能够名垂千古,是因为他们都有独具风姿的诗歌创作。
李商隐在《李长吉小传》中,极为生动地记载了李贺骑驴外出觅句呕心写诗的情景,传颂着“帝成白玉楼,召为君见”这个非常著名的故事,表现出对李贺的无限敬仰之情。
李贺在诗歌的艺术创作上对李商隐的影响无疑是最大的,他的诗哺育了李商隐的成长在李商隐的诗集中,有《效长吉》等十多首诗留下了对李贺诗歌的模仿痕迹,但又有自己的艺术特色。
诚如张采田先生说:“玉溪古体虽多学长吉,然长吉语意峭艳,至于命篇,尚不脱乐府本色;义山宗其体而变其意,托寓隐约,恍惚迷幻,尤驾昌谷而上之,真骚之苗裔也。
”虽然如此,他们毕竟在诗歌艺术上有许多相似之处,先就他们的诗歌在朦胧美方面做一些粗浅的比较。
戴叔伦说:“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
”李贺、李商隐在表现朦胧美方面是充分的、成功的,在中国诗歌史上,他们所写的具有朦胧美的诗歌,其成就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
在最求诗歌朦胧美的过程中,李贺和李商隐都欲动了各种这笔情感埋没意绪的艺术手法,形成了自己诗歌的个性特征,那么他们在这个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异同又有哪些呢?我想,他们都成功地运用了比兴手法,但在用这种手法来隐蔽各自情思的方法上却又是不同的。
李贺爱用层层的比喻,充分渲染和表现自己的情思,又会在比喻中掺杂一些象征的手法,让读者对他的思想似懂却又非懂。
譬如在我们学过的《李凭箜篌引》,诗中用“空白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描摹李凭弹箜篌的声音之动听,用“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含笑”以写乐声之幽妙,用“十二门前融冷光”以写声音之热烈。
读此诗,读者往往拍案叫绝,不禁为诗人丰富奇特的想象所倾倒。
毕业设计(论文)-浅谈李贺诗歌中的色彩
本科生毕业论文册学院文学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班级07级2班学生指导教师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浅谈李贺诗歌中的色彩》,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原创性成果。
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标明。
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指导教师(签名)年月日年月日河北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任务书编号:2007013210论文(设计)题目:浅谈李贺诗歌中的色彩院系:文学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班级: 07级2班学生姓名:学号: 2007013210教师:职称:教授1、论文(设计)研究目标及主要任务本论文研究目标为李贺诗歌中的色彩,及其运用的色彩产生的效果。
需要搜集大量李贺的诗歌,特别是带有颜色词的诗歌。
并且分析其色彩词的作用,极其产生什么样的意境。
分析李贺的色彩词与其他诗人的色彩词运用有何不同。
探究李贺诗浓郁艳丽的深层原因,分析李贺的生命历程,及其人生经历,总结色彩在李贺人生中的重要位置。
2、论文(设计)的主要内容李贺在繁茂的唐朝诗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他的诗歌诡谲绮丽,这与他运用色彩分不开。
翻开李贺的诗歌,各种色彩扑面而来,这些颜色在李贺笔下有了自己独特的意蕴。
由李贺的诗歌总是带着浓浓的悲愁,这与他短暂而痛苦的人生经历有关。
李贺就是这样一位善于用厚重、浓艳、诡异的色彩创造诗的意境,表现自己浓郁的伤感意绪和苦闷不平的诗人。
3、论文(设计)的基础条件及研究路线首先,已经搜集到李贺的大量诗歌集,尤其是其中具有明显色彩词的诗歌。
而对于李贺诗歌中色彩的研究方面的文献也很充足。
本文通过分析李贺诗歌中的色彩意象,来研究其产生的意境。
举例分析诗歌中的色彩诗,探求李贺背后的浓艳凄绝的人生。
4、主要参考文献专著:〔1〕钱钟书《谈艺录》,中华书局,1984年版。
〔2〕王琦《李贺诗歌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李贺诗中的色彩
李贺诗中的色彩
李贺是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中常常运用鲜艳、丰富的色彩来描绘自然景观和人物形象,营造出瑰丽、奇异的诗境。
在李贺的诗歌中,红色、白色、黑色等常见颜色被广泛使用。
例如,在《长恨歌》中,李贺将春天的花海比作“繁霜浓雪”,表现出浓郁的白色;而在《梦江南·庐山谣》中,他则以“远烟染空,碧山盈秀”来描绘山峦间的青色。
此外,绿色、黄色、紫色等颜色也时常出现在他的诗歌中。
例如,《将进酒》中有“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描述,展现出黄色的壮美;而在《梦李白·其一》中,则有“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的紫色幻境。
总之,李贺的诗歌色彩斑斓,形象生动,能够让人感受到其豪放不羁、奇异瑰奇的诗风。
论李贺诗歌的色彩表现艺术
论李贺诗歌的色彩表现艺术
李贺是我国诗歌史上一位极其独特的诗人,在他的诗歌中,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色彩表现艺术的妙处。
一方面,李贺极其擅长运用鲜明的色彩进行有意无意的对比,比如《攒封句》中:“金璧照夕水,赤壁照秋月",它对高碧峰头,翠柳青青遍地这幅凄美的画卷,金的余辉和黄的月状,则把拨不开的沧桑高度地划取开来,令人难以自拔。
另一方面,李贺还极其善于使用多种暗色系列来激发读者的心灵与精神,让读者受其影响,比如《野望》中的“雁急树清夜,草色与人寂",这些黯淡和无定之色,将千里冷淡漂流在空气中,加深着读者心灵的涟漪,使人仿佛置身于芸芸众生中,又有一种莫言之别的空灵感。
此外,李贺还极富想象力地运用色彩表示抽象的概念,像《礼乐》中的“绿衣
披金裘,袍弓箭坠紫绶”,使人们可以明白,灿烂的金辉与鲜艳的紫色,寓意着权
利和荣耀,引起读者对礼乐仪式精神本质的共鸣。
总之,李贺在诗歌色彩表现艺术方面堪称一流,他不仅采用了大胆夸张的对比,默然落寞的暗示,抑或隐喻中捕捉共鸣,而且更加淋漓尽致地将这些手法串联起来,使得人们可以由此深刻体会到诗人的艺术力量与智慧。
李商隐与李贺诗歌的比较
李商隐与李贺诗歌的比较
答:李商隐和李贺都是唐代著名诗人,他们的诗歌都表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考。
然而,他们的生活经历、诗歌主题和表现手法都有所不同。
1. 生活经历: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溪(另作玉芝)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诗人,和杜牧合称“小李杜”,其中李商隐的诗风与杜甫更为接近,“唐人知学老杜而得其藩篱者唯义山一人”(王安石语),杜牧的诗风则更近似李商隐。
李贺(790年-816年),字长吉,汉族,唐朝河南福昌(今河南宜阳)人氏,后世称李昌谷。
2. 诗歌主题:李商隐的诗歌主题多涉及爱情、政治、人生感悟等,其诗歌中蕴含着一种不易察觉的忧伤和孤独。
李贺则多关注死亡、人生短促等主题,其诗歌中充满了悲观的情绪。
3. 表现手法:李商隐在表现手法上更注重象征、隐喻等修辞手法,使得他的诗歌含义深刻、含蓄。
而李贺则更喜欢用夸张、对比等手法来表现他的思想感情。
总的来说,李商隐和李贺的诗歌各有特色,都是唐代文学的瑰宝。
李贺诗中的色彩
李贺诗中的色彩李贺是中国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以华丽的语言和多样的意象著称,其中色彩是他作品中一个重要的表现元素之一。
李贺的诗中色彩鲜明、丰富多样,深入人心。
李贺的诗中常常使用色彩来表达情感,比喻事物,或者描绘景象。
例如,在《无题》中,李贺写道:“春日无踪迹,乌啼哭梨花”,这里的“无踪迹”和“梨花”分别代表了爱情的迷离和美丽,其中白色的象征意味着纯洁和美丽。
在这首诗中,李贺巧妙地使用了色彩来表达爱情的复杂和美丽。
除了表达情感,色彩还常常在李贺的诗中被用来描绘景象。
例如,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李贺写道:“天街横云际,千峰骤起如”。
这里的“天街横云际”描绘了黄鹤楼云雾缭绕的景象,而“千峰骤起如”则用色彩形容了群山峰巅的壮观景象,增强了读者对于黄鹤楼美景的想象力。
在李贺的诗中,红色是一个重要的色彩。
红色常常用来象征热情、喜悦和欢乐。
例如,在《马诗二十篇》中,李贺写道:“红颜薄债寻回忆,长信怨情不自已”。
这里的红色不仅代表了年少时候的热情和喜悦,还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逝去青春的怅惘。
在另一首著名诗作《月下独酌四首·其三》中,李贺写道:“瑶草承恩泽,兰穗应难题。
绝俗居明镜,高怀可酹酒。
”这里的“瑶草”和“兰穗”分别代表美好的事物和人们渴望的目标,红色象征着美丽和追求。
此外,李贺的诗中也有许多描写黑色的词句,黑色常常象征着黑暗、死亡和恐怖。
在《行路难·凄怆行人归日暮》中,李贺写道:“流血成渠注阴井,半夜狐魄啼人耳”。
这里的黑色描绘了行路难以及战乱时期的惨状,给读者以深深的恐惧和哀伤。
总的来说,李贺的诗中色彩的运用非常丰富多样,既有用色彩来表达情感的,也有用色彩来描绘景象的,同时,还有一些色彩被赋予了象征意义,丰富了作品的意象与内涵。
通过色彩的运用,李贺的诗歌成为了一个丰富美丽的艺术品,给读者带来了强烈的感受和深刻的思考。
五色眩曜,光夺眼目——浅谈李贺诗歌中的色彩
五色眩曜,光夺眼目——浅谈李贺诗歌中的色彩李贺诗歌中的色彩是一种独特的象征。
在李贺的诗句里,色彩有多种,比如蓝色、紫色、红色、金色和白色。
这几种色彩的实际应用在李贺诗歌中不同,但它们都有它们自身的含义和特点,而使它们在李贺的诗中非常显眼。
浅谈李贺诗歌中的色彩,对理解诗中隐含的丰富情感很重要。
蓝色是一种抽象的感觉,在李贺的诗句中,它常常体现出一种非常深沉的古典感。
用蓝色作为主色调的诗,大多表达的是忧伤和凋零的感受,它常常在人们的感情表达中起到一定的作用。
当诗人用蓝色描绘死亡时,往往会带给读者一种忧郁的孤独感,使读者对节日的死亡被悲剧洗礼显得特别敏感。
紫色通常表现出一种独特的神秘感,在李贺的诗歌中也不乏紫色。
这种颜色审美性地象征着哀伤,表现主体对内心深处的悲凉感,使感慨变得更加隐晦而有质量。
此外,紫色在灿烂早春的诗歌中也具有非常良好的诗意效果,传达出一种淡淡的美感。
红色是一种充满活力的颜色,在李贺的诗歌中往往把自然表现得活泼气质,通过使用红色和活力的色调,能够恰到好处地描绘出户外恬淡的自然之美,给人们一种舒适的自然气息。
金色是一种灿烂的颜色,在李贺的诗句中,它表现了人们生活在安定、和谐的社会中。
金色代表着一种思想上的完善、一种精神上的清新、一种精神上的宣言,它使流淌的诗句充满着富有节奏感的快乐气息。
白色可以给读者以无限的思想和欢乐,在李贺诗句中,白色表现出一种淡然的自由状态,尤其是在他描绘心灵的湖景和春天的田园时,白色更加加持,犹如一抹洁净的画布,给人们一种恬然的宁静、空旷的祥和感。
李贺的诗歌中的色彩更显得丰富而光彩夺目,他使用多种色彩来表达他的思想,从而为他的诗歌增加了无穷的灵性和艺术美感,使他的诗歌更加耐人寻味。
同时,这些色彩也给读者带来视觉冲击,将自然繁复精美的意境直抵心灵。
生生美学视阈下的李贺李商隐诗歌新变
生生美学视阈下的李贺李商隐诗歌新变作者:赵海菱来源:《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9年第7期赵海菱[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济南250014]摘要:盛唐是我国古典诗歌走向巅峰的时期,风骨与声律兼备,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这无疑带给后代诗人一种盛乎难继的无形压力,好在中晚唐诗人并没有因此故步自封、逡巡不前,而是另辟蹊径,大胆寻求突破与超越,本文从生生美学的视角对李贺、李商隐的诗歌新变进行分析和论述。
关键词:生生美学李贺李商隐诗歌新变盛唐是我国古典诗歌走向巅峰的时期,风骨与声律兼备,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这无疑带给后代诗人一种盛乎难继的无形压力,好在中晚唐诗人并没有因此故步自封、逡巡不前,而是另辟蹊径,大胆寻求突破与超越,本文拟从生生美学的角度对李贺李商隐的诗歌新变进行分析论述。
古人曾云李贺诗中遍布“牛鬼蛇神”“好奇而无理”“不可解会”,今人钱锺书也说:“余尝谓长吉文心,如短视人之目力,近则细察秋毫,远则大不能睹舆薪,故忽起忽结,复出傍生,酸心刺骨之字,如明珠错落,与《离骚》之连汴荒幻,而情意贯注、神气笼罩者,固不类也。
”a钱老乃一代学问大家,博学多识,然于李贺所论则颇为偏颇,盖源于个人之好恶故也。
归纳起来,钱老对李诗的诘责,集中于两点:有细节而无整体和意脉的不连贯。
固然,李贺之诗,普遍存在“不涉理路”的特点,诸如“羲和敲日玻璃声”(《秦王饮酒》)、“忆君清泪如铅水”(《金铜仙人辞汉歌》)、“歌声春草露”(《恼公》)、“玉炉炭火香冬冬”(《神弦》)……这在天机俊发、明快自然的盛唐诗中,确乎罕见,然而此正是李贺的出色之处,表面看来,太阳与玻璃声风马牛不相及,可是,在体弱多病、时时受到死亡威胁的诗人看来,那明晃晃日光的闪动,竟如玻璃之撞击声般刺耳惊心;那炉中噼啪燃烧的火焰、宗教仪式之咚咚鼓声、所焚之香,融合为一,给人以视、听、嗅觉多方位的强烈震撼……这些都是格外真切而特别个性化的感受。
其他如“寒绿”“酣春”“香雨”“腻叶”“酸风”“恨血”等词,全出自诗人之独创,他们似乎皆不合既定语法规范,然而如此新鲜可感,极富包孕性与生发性。
李贺和李商隐诗歌艺术差异探究
李贺和李商隐诗歌艺术差异探究韩佳益(吉林省延边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2014级汉语言文学系中文1班,吉林延边133000)李贺和李商隐所描写的诗歌中都有一种朦胧美,他们因为在仕途上的相同遭遇使得在用诗歌抒发情感的时候也有很多的相似之处,但他们的诗歌又有属于自己的独特风格,在唐朝的诗歌中有自己的一隅之地。
李贺和李商隐诗歌的不同之处,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分析。
一、诗歌的语言结构不同李贺的诗受楚辞、古乐府、李白等的影响较多,因此在他的诗歌中充满着传奇的浪漫色彩,例如《天上谣》《李凭箜篌引》等都是诗人发挥自己奇特的想象进行的创作,在现实生活中诗人根本不可能去过天庭,也无法了解天庭的景象,但是在《天上谣》这首诗歌中诗人通过瑰丽奇巧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天上一片祥和宁静的盛景;而在《李凭箜篌引》这首诗中诗人用了各种奇隽的语言描写了乐声的动听悠扬,但是“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的场景实现生活中没有发生过,这些都是诗人通过自己丰富的想象来完成的,因此李贺诗歌中的诗句大多语言富有独创性且语句惊心动魄,能很好地满足人的想象。
在诗歌的创作方面,李贺大多写的是古体诗、乐府诗,很少写近体诗,他现存的诗歌当中没有七律。
相对于李贺的洋溢着浪漫主义的诗歌,李商隐的诗歌则偏向于写实。
在诗歌的创作过程中,李商隐所用的语言大都文辞情丽,有一种幽静深沉之美,因为他非常善于使用典故,所以他的诗歌中经常能看到使用典故和象征手法来表达情感。
例如《马嵬》这首诗中就借用了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而在他那首非常有名的《锦瑟》中,他也引用“庄周梦蝶”的故事。
虽然李商隐的诗歌相对于李贺的诗来说偏重于写实一点,但是在某些方面的表达比较晦涩难懂,像前面提到的《锦瑟》一诗,人们至今对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还是莫衷一是。
李商隐比较擅长的是七律和五言排律,在诗的格律上与杜甫相似。
二、诗歌创作方式的不同李贺的诗句大多富有浪漫传奇色彩,很多诗句都是自己通过丰富的想象力进行自创的,因此他的诗歌中经常用到拟人、同感、比喻等修辞手法,诗中放射着奇特虚幻的色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卷第2期2007年6月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ofShundePolytechnicVol.5No.2June2007文・史・哲研究“唯新”与“唯美”———试论李贺与李商隐诗歌中色彩运用的不同欧俊勇(揭阳职业技术学院中文系,广东揭阳522000)摘要:李贺和李商隐作为有一定传承关系的两大诗人,他们的诗歌中对色彩的运用既有一致的地方,又各有其不同的特点。
对二李诗歌中色彩运用的不同点进行一番分析和比较之后,认为李贺在用色时注重一个“新”字,追求辞必己出,用色新鲜而奇巧,是一个“唯新主义者”;李商隐则侧重于对和谐的“美”的追求,用色圆熟而华美,可称之为“唯美主义者”。
不同的艺术追求和表现又有着各自不同的时代和个人的原因。
关键词:李贺;李商隐;色彩;唯新主义者;唯美主义者中图分类号:I207.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6138(2007)02-0079-05李贺是中唐时期一位风格很独特的诗人,其诗以瑰诡著称,后人称之为“鬼才”。
李贺诗歌在中国诗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很大影响。
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曾说:“长吉之瑰诡,天地间自欠[1]23此体不得。
”渊源流变,而把他们的文本放在共时语景下进行平行参照和横向比较。
唯新”诗风1瑰奇谲怪之美:李贺诗的“[1]3李贺诗歌体现了他那“不屑作经人道过语”的创李商隐是晚唐诗的代表。
其诗华美精工,包蕴密致,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
清代诗评家叶燮认为其七[2]绝“可空百代无其匹”。
程千帆先生也认为其七律[3]“足以接席杜甫而无愧”。
由此可见李商隐在文学史上作个性,色彩和事物间让人耳目一新的新奇搭配比比皆是,表达了诗人在种种具体情景中对不同具体事物的细腻而独特的主观感受,表现了具体情形的个别性而“陌生化”,须细加体味才能领略它们的真切。
如《老夫采玉歌》一诗中描写采玉人身系长绳,悬崖采玉情景时写道:“泉脚挂绳青袅袅”。
“袅袅”修饰长绳乍看略显突兀,仔细品味,在风雨中,碧水绿苔相映,遥遥地在空中飘荡的长绳自然显得青悠悠,使人不由得为诗人独特而细腻的洞察力而感叹。
其他如不说青云白云说“紫云”(《老夫采玉歌》),避开青苔绿藓而用“紫钱”(《过华清宫》),鬼神所作之火为“碧火”(《神弦曲》),驴子上天成了“碧驴”(《苦昼短》),甚至把太阳光比成“桃花”(《题赵生壁》),等等。
这些对色彩的描写,虽然细细琢磨之后不是不可理解,甚至会感到很巧妙真切,但乍看之下总觉得陌生化,因为在李贺之前很少有人这样用过。
陈迩冬先生精辟指出,李贺诗多用未曾调的地位。
李商隐写诗转益多师,在学习前人的基础上创造出自己的风格。
他对李贺也有学习借鉴。
钱钟书说李商隐学李贺的诗“才思绵密,于杜韩无不升堂嗜胾,所作如《燕台》、《河内》、《无愁果有愁》、《射鱼》、《烧香》等篇亦步昌谷后尘”。
李贺和李商隐都是非常注意色彩运用的诗人,诗歌中的色彩非常丰富,他们都各自在诗歌中创造了一个色彩绚丽的艺术世界。
其中李商隐诗歌中的设色敷彩就不无向李贺学习的痕迹。
但李商隐作为一代大家,在学习李贺的同时,也有自身的独到之处。
本文拟从他们在色彩运用的不同点方面进行探讨,即抛开他们之间纵向的[4]收稿日期:作者简介:2007-01-10欧俊勇(1981-),男,广东揭阳人,助教,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文学理论。
79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5卷[5]过的“生色”。
所谓“生色”就是指李贺在诗歌中运用酒器,红的鲜血,红与白的强烈反差已够夺目的了;而在鸿门宴上喝的不是酒,竟然是豹血,更是匪夷所思。
奇特的想象和新奇的用色相得益彰,一起渲染了鸿门宴上充满血腥味的紧张气氛。
色彩对客观事物进行修饰时自出机杼地进行创造性搭配,从而达到新奇的艺术效果。
李贺用色的新奇不但体现在色彩对事物的修饰上,也体现在对色彩本身的修饰上。
在李贺的笔下,色彩有了深浅浓淡、轻重厚薄、大小远近、长短尖圆之别,甚至有冷暖、有气味、会哭会笑、会愁会醉。
如“暗黄著柳”(《正月》)、“小白长红”(《南园》)、“虫响灯光薄”(《昌谷读书示巴童》)、“玉炉炭火香冬冬”(《神)、“冷红泣露娇啼色”(《南山田中行》)、“芳径弦曲》老红醉”(《昌谷诗》)、“细绿及团红、当路杂啼笑”(《春归昌谷》)等。
单以诗中常见的红绿两色为例,“写绿,有:寒绿、丝绿、凝绿、静绿、颓绿;写红,有:[6]笑红、冷红、愁红、老红”。
正是诗人“笔补造化天无唯美”诗风2沉博绝丽:李商隐诗的“作为晚唐唯美诗风的代表人物,李商隐的诗也富含色彩意味。
李商隐在诗歌中运用色彩时并不避前人的路径,并不致力于自创新词,不像李贺诗那样瑰奇艳丽,而是在已有的词汇中选取最合适贴切而又鲜艳夺目的熟词。
由于在前人作品中已为人们所熟见,这些色彩鲜明华丽的事物一方面接受起来毫不费力,一方面又具有文化内涵而显得意蕴丰富,达到一种典雅绮丽的效果。
如“帏飘白云堂,簟卷碧牙床”(《细雨》),“白玉”、“碧牙”的设色烘托,使这首咏雨五绝显得雅丽多彩,以“碧牙床”喻天空虽同“剑光照空天自碧”一样是写天空之“碧”,但韵味截然不同。
以“天自碧”是对“剑光”进行独特的艺术夸张;而“碧牙床”同“白玉堂”一样已为人们所熟知,读者很容易地就能在“碧牙床”和“青天”两个熟悉的事物间进行美好地联想而获得审美愉悦。
又如:“碧海、青天”(《嫦娥》),“紫蝶、黄蜂”(《二月二日》),“青苔”(《端居》),“紫鸾”(《海上谣》),“青袍、白发”(《春日寄怀》),“青枫、白石”(《桂林》),“碧鹦鹉、红蔷薇”(《日射》),“金鱼锁断红桂春”,“白玉燕钗黄金蝉”(《燕台诗四首》),这些都是古典诗歌常见的意象。
陈迩冬先生评李[5]商隐诗多用充分调过的“熟色”,就是指李商隐在诗歌功”(《高轩过》)的体现。
李贺用色新奇的特征也表现在整首诗歌中各种不同的色彩的调配上。
他的诗歌中色彩的对比非常强烈,色彩之间的巨大反差又给人以非常突兀甚至诡异的感觉,试以《雁门太守行》论之: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阴郁的黑云下耀眼的甲光,灿烂的金鳞出现在萧瑟的秋色里,浓丽的“燕脂”在夜色中变成发暗的紫色,易水边鲜艳的红旗,手中霜雪般的“玉龙”,一系列对比强烈变幻莫测的光与色组成了一幅色彩斑斓浓凝的战阵图。
难怪陆游曾感叹说:“贺词为百家锦衲,五色眩[1]23曜,光夺眼目,让人不敢熟视。
”这“不敢熟视”正中对色彩的运用多借用前人已有,已为人所熟知的定型化搭配。
这些搭配已经经过前人创作实践的锤炼、检验和选择,是公认为最恰当和谐的。
为了与那些华美绮丽的色彩相适应,李商隐在诗中所选择的描写对象本身就是色彩绚灿的事物,如“凤尾香罗、碧文圆顶”(《无题二首》),“金翡翠、绣芙蓉”(《无题四首》),“彩凤、灵犀”(《无题》),“锦帏、绣被”(《牡丹》),“锦鳞、绣羽”(《柳枝》),等等。
这些美丽的词语、意象在李商隐诗中随处可见。
与此同时,对色彩也多选择鲜艳或富丽的色彩,如金、玉两字在他诗中出现的频率很高,如“金舆、玉殿”(《曲江》),“金风玉露”(《辛未七夕》),“金弹、银床”(《富平少侯》),“金蟾、玉虎”(《无题四首》),“玉桃、金屋”(《茂陵》)。
李商隐诗的用色特征也体现在诗中不同色彩的搭配。
其用色十分浓艳且色彩间的对比也十分强烈,但这是李贺诗歌中各种对比强烈的新奇浓重的色彩进行奇诡地调配形成的视觉效果的形象写照。
李贺用色上的新奇还和所写的内容有紧密联系。
李贺诗中经常写到梦境和鬼境,就是因为梦境鬼境的飘渺虚幻更易于发挥其想象力,能挥动“彩笔”进行更自由地点染洒泼。
如《苏小小墓》一诗中,以“冷翠烛”形容“风吹雨”的“西陵下”的鬼火,“蜡烛”翠而冷,可谓“诡异”,这跟诗中所写的阴森幽寂而冷艳的幽灵世界是相符的。
又如“秋坟鬼唱鲍家诗,恨血千年土中碧”(《秋来》)中,以“碧”字写坟中千载难消之血,可谓奇诡,却把人鬼互吊、古今同悲的情怀表现得触目惊心。
李贺有时还对历史进行独特的想象,为其艺术世界披上一层神秘的色彩。
如《公莫舞歌》一诗中,李贺重现了鸿门之宴情景:“刺豹淋血盛银罂”。
白银做的80第2期欧俊勇:“唯新”与“唯美”种浓艳和强烈是以审美传统为基础的,与读者的审美心理并不冲突,读者虽觉华丽鲜艳,但也感到和谐。
如“碧鹦鹉对红蔷薇”(《日射》),“碧”、“红”都是很夺目的颜色,两者相衬,形成强烈的视觉冲突。
但“大红大绿”的构图着色是很传统很常见的。
又如“白石岩扉碧藓滋”(《重过圣女祠》),洁白和碧绿两种对比非常鲜明的色彩使“画面”清新洁丽而一派自然健康之气。
以上两例都是运用天然的浓色形成鲜艳明丽的视觉效果,而这种视觉效果又以现实生活体验为基础给人和谐自然的感觉。
李商隐另一种创作方法是用充满雕饰的颜色描绘华贵富丽的气象或深曲绮丽的境界。
如“雕文羽帐紫金床”(《赴职梓潼留别畏之员),紫金床已是一派华贵气象,再雕饰以五彩花纹,外》华贵至极。
又如“金殿消香闭绮栊,玉壶传点咽铜龙”(《深宫》),“金殿、绮栊、玉壶、铜龙”构画出深宫的富丽和幽深。
而“羽帐、紫金床、金殿、绮栊、玉壶、铜龙”等色彩艳丽的词至迟已为六朝特别是南朝诗人所频繁运用,由其所构成的图景也是读者熟悉的,虽然看起来“文绉绉”的经过人工雕琢,但读者接受起来却跟“碧海青天”、“白石碧藓”等一样容易理解和自然,并且觉得这样很美。
又如《牡丹》一诗中:锦帏、绣被、雕玉佩、郁金裙、蜡烛、香炉及典故的大量运用一起写出了牡丹的富贵华艳。
李商隐用色的另一个特点是:出于对色彩的敏感和偏好,总是喜欢在诗中大量使用颜色词,突出事物的视觉特征,使诗中的事物都带上漂亮的色彩。
如蝴蝶蜜蜂说成“紫蝶黄蜂”,琴瑟写出“锦瑟”,以“锦鳞”代指游鱼,而“绣羽”则是飞鸟,写楼阁则以“画楼红楼青楼”替之,而宫殿必定是“金殿”。
再以《花下醉》为例:寻芳不觉醉流霞,倚树沉眠日已斜。
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
最后一句的“红烛”就不是写成“蜡烛、高烛、灯烛”,而是强调了一个“红”字。
同是强调色彩,“红烛”和“冷翠烛”又有不同,李贺的“冷翠烛”新奇到令人感到阴森和怪诞。
而李商隐的这首诗,天边的流霞,树上的残花,手中的红烛,赤彤丹朱的一片红,描绘了一幅色彩鲜艳的美丽图景。
如果再和别的诗人的作品作一下比较,李商隐的用色特点就更加明显了。
跟此诗的后两句意境类似的诗作有很多,如:“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白居易《惜牡丹》),“岁去停杯守,花开把烛看”(王建《惜欢》),“五更惆怅回孤枕,自取残灯照落花”(司空图《落花》),“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苏东坡《海棠》)等,虽语意相似,但阅读感受却相差很大,都没有李商隐诗歌鲜明强烈视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