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第一课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赤壁赋》学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准确理解一、二段的内容
2、了解作者,掌握一、二段的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背诵一、二段
预习案
【使用说明&学法指导】:
1、自主阅读下面的“知识链接”,了解相关知识,在此基础上自读课文,能准确断句和诵读。
2、完成预习自测题目:书面完成
3、将预习案中不能解决的问题用红色笔标识出来,并填写到后面“我的疑问”处。
知识链接:
一、走近作者: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称大苏,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二、了解背景:熙宁九年十月,王安石变法受挫,变法动向发生逆转,一些投机新法的分
子,结党营私,倾轧报复,耿直敢言的苏轼成了官僚们政治倾轧的牺牲品。元丰二年四月到达湖州,七月二十八日突然遭到逮捕,罪证是苏轼的一束诗文。原来在苏轼的诗文中曾流露过一些牢骚,表示过对新法的不同意见,也针砭新法的流弊,其目的无非是“缘诗人之义,托事以讽”,这些就成了遭受弹劾的把柄。那些奸佞的小人诬蔑他“衔怨怀怒,恣行丑诋”“指斥乘舆”“包藏祸心”,把他投入大狱。一时亲友惊散,家人震恐。
苏轼在狱中遭受诟辱折磨,有时感到难免一死,曾写两首诗与弟弟诀别,有“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的诗句。幸亏亲友的营救,当时的宋神宗也不想杀他,这年年底,结案出狱,以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的名义被贬谪到黄州。
元封三年正月到黄州,苏轼一住就是五年,在这里他生计困难,在友人的帮助下,开了几十亩荒地,掘井筑屋,躬耕其中,号“东坡居士”。苏轼在黄州思想是矛盾的:一方面,他对受到这样残酷的打击感到愤懑、痛苦;另一方面,时时想从老庄佛学求得解脱。同时,在他躬耕农事与田父野老的交往中,感到了温暖,增强了信心,他一方面表现了旷达自适的性格,一方面也使他的思想更接近现实。他的前后赤壁赋正反映了这时的思想情感。
三、文体知识: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它讲求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
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最早出现于
诸子散文中,叫“短赋”;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是诗向赋的过渡,叫“骚赋”;汉代正式确立了赋的体例,称为“辞赋”;魏晋以后,日益向骈文方向发展,叫做“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入律体叫“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赋,称为“文赋”。著名的赋有: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前赤壁赋》等
预习自测: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壬戌.()举酒属.客()桂棹.()嫠.妇()愀.然()山川相繆.()舳.舻()酾.酒()旌.旗()江渚.()渔樵.()匏.尊()挟.飞仙()蜉.蝣()天地曾.不能以一瞬()2、常识填空
苏轼,字(),号(),()时期文学家、书画家。与其父(
其弟()合称“三苏”,( ) 词派代表人物,与辛弃疾合称“苏辛”,是个成就上与()并称“苏黄”,与()()()并称“宋四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3、借助工具书并结合书下注释独立翻译一、二段并写在下面的横线处,同时在教材上的原文中标注出横先下面得词语的意义和句式的类型,翻译不出或自认为翻译不准的语句用红笔在导学案或课文中做上标记或写在“我的疑问”。
实词:望、兴、属、如、凌、茫然、空明、美人、然、舞、泣
虚词:之、而、于的意义和用法。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2、月出于东山之上
3、凌万顷之茫然
4、渺渺兮予怀
5、客有吹洞箫者
探究案
一、预习反馈,梳理文意
(一)对照预习自测1、2题
(二)诵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
2、学生范读,标准字音
3、以组为单位自由朗读课文
4、以组为单位展示朗读成果
(三)梳理第一、二段
1、以小组为单位,每组选派一名组员翻译一、二自然段,组内其他组员认真倾听,对照答案。
2、最内不能达成一致的地方,小组长负责记录下来,在展示的环节质疑。
展示:
内容:一、二自然段的句子平均分配给各组。翻译需重点强调以下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实词:望、兴、属、如、凌、茫然、空明、美人、然、舞、泣
虚词:之、而、于的意义和用法。
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类型并用正常的语序重组。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2、月出于东山之上
3、凌万顷之茫然
4、渺渺兮予怀
5、客有吹洞箫者
要求
(1)、展示同学声音洪亮,语言规范,对知识点的讲解清晰准确全面,与同学有互动。能够进行知识拓展的另外加分(例如实词的一词多义)。
(2)、非展示同学保持安静,认真聆听,并及时把答案整理在导学案和课本的文章上,若有问题待展示后质疑、补充及纠错。
(3)、评价小组要公平、公正。在评价基础上补充的给予加分。
二、探究(群学):
1、文章第一段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面对此景,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
3、作者是运用了那些手法来描写箫声?结合文章具体说明。
要求:以组为单位讨论、探究,抽查两组展示,其他组补充、点评。
三、当堂检测,巩固知识
(一)解释加点字的含义
1、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2、举酒属.客:
3、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4、击空明
..兮溯流光
5、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二)背诵一、二段
【我的收获】(学生的知识总结或方法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