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课件-《法律基础知识读本(第三版)》-A01-3249 第二章(1)
《法律基础知识》PPT课件
Ⅱ 民事法律基本知识
▪ 其次,区分为动产物权的变动与不动产物 权的变动。
▪ 其中,基于法律行为与非基于法律行为的
不动产物权变动是必须“掌握”的内容。
▪ (4)所有权
▪ 所有权的概念、特征、类型;建筑物区分 所有权;共有(按份共有与共同共有)。
这些都是必须“掌握”的内容
2021/3/8
18
Ⅱ 民事法律基本知识
▪ (3)《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 民共和国担保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 (4)《房屋登记办法》、《土地登记办 法》
2021/3/8
21
Ⅱ 民事法律基本知识
▪ 三、合同法
▪ 1、意义 ▪ 合同是最为常见的登记原因证明文件之一。
因合同而发生的不动产物权变动是最为重 要也最为复杂的情形,这些不动产物权的 变动基本上都以登记为生效要件。
▪ 作为基本民事法律,物权法中既有不动产 登记的实体法规范,又有不动产登记的程 序法规范。
2021/3/8
15
Ⅱ 民事法律基本知识
▪ 2、主要内容
▪ (1)物权与物权法概述
▪ 物权的概念、特征;物权法的概念、特征 与性质;物权的效力、与债权的区分等。
▪ 其中,物权的概念、特征;物权与债权的
区分,属于最基本的东西,应当“掌握”。 至于物权法的概念与特征,“了解”即可。
内容)。这是应当“掌握”的内容
▪ (4)民事法律行为
▪ 概念、类型。特别重要的内容,必须”掌 握”。不动产登记中经常接触的民事法律 行为中,双方法律行为是“合同”,如买 卖、赠与等。单方法律行为就是遗嘱。
2021/3/8
10
Ⅱ 民事法律基本知识
▪ (5)代理 ▪ 代理的概念、特征;法定代理、委托代理
电子课件-《法律基础知识读本(第三版)》-A01-3249 第七章
• 2 理由的内容结构
• 法律文书的理由包括认定事实的理由和适用法律的理由两个方面.
• 认定事实的理由是说对案件事实经法庭审理,依法举证、质证、辩论
、认证,为什么认定这个证据而不认定那个证据,必须经过推理判断,讲出
所以然.客观存在的案情事实必须有其法律根据,否则就不是法律文书所
依据的法律事实.
•
适用法律的理由是讲为什么适用这个法条而不适用那个法条.要根据
和依据.每一件法律文书的正文都包括事实、理由及结论三项.但正文
的表述却不尽相同.有些文书的事实、理由及结论三项内容合在一起书
写,连在一起而不分段落,如公安机关的« 对保证人罚款决定书» ;有的文
书一般要分段书写,事实为一部分,理由和结论为一部分,如检察机关的«
起诉书» .还有的文书是事实、理由、结论分段列写.这种情况又分为两
成理论、此罪与彼罪的差别上进行论述,从学理上阐明道理. (4)说理要
有逻辑性,要注意论据与论点之间的联系,要根据案件的事实进行合乎事
理、恰如其分地分析.每件法律文书都离不开法律事实和法律根据.“以事
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是我们制作法律文书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既
不能捏造和歪曲事实,更不能牵强附会地去适用法条.
第二节 常用法律文书写作
知识概要
一、民事法律文书 二、行政法律文书
三、刑事法律文书
导入
•
这一节我们具体介绍一些常用法律文书写作,这些法律文书主要适
用于各类纠纷解决及权利救济过程,我们将这些文书分为三类:民事法
• 的结论.
• 法律文书结论的表现形式有三种:
• (1)在理由之后标明,一般由文书标题就可以知晓其基本结论或主旨 ,如« 不起诉决定书» 的标题就明示了文书主旨:决定不起诉.因而文书中 的决定事项这样表述: “依照« 刑事诉讼法» 第×条之规定,决定对××× 不起诉”,一看标题和结论,便能准确把握文书主旨.
电子课件-《法律基础知识读本(第三版)》-A01-3249 第六章
• 大多数诉讼活动的当事人并不一定熟悉整个诉讼程序,因此很多当事人会选择 聘请代理人参加诉讼.所谓诉讼代理人,即以当事人一方的名义,在法律规定或者当 事人授权的权限范围内代表当事人进行诉讼活动的人.一般而言,诉讼代理人包括 法定代理人和委托代理人.
•
法定代理人根据法律规定,代理无诉讼行为能力的当事人进行诉讼,直接行使诉
• 侵犯人身权利民主权利、侵犯财产犯罪,可能判处3年有期徒刑以下刑 罚的故意犯罪案件,以及除渎职犯罪以外的可能判处7年有期徒刑以下 刑罚的过失犯罪案件纳入公诉案件适用和解程序的范围.但是,犯罪嫌疑 人、被告人在5年以内曾经故意犯罪的,不适用这一程序.对于当事人之 间达成和解协议的案件,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可以依法从 宽处理.在我国,对未成年人和在校大学生犯罪案件进行刑事和解,司法 实践中具体处理方式有:(1)和解后不起诉或退回公安机关处理.(2)和解 后起诉.(3)和解后暂缓起诉.在刑事纠纷中,青年学生有可能是受害人,也 可能是加害人.
第六章
理性处理纠纷 合理选择救济途径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出品
教学目的 教学重难点 教学方法手段 教学内容 教学小结
思考题
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了解三大诉讼、法院管辖及其受案范围,理解诉 讼程序的一般过程,懂得证据的作用及种类,认清举证责任 的不同规定,知道在实际生活中解决纠纷的非诉讼方式。 能力目标:通过学习,提高诉讼能力;能够依法维护自己的 合法权益。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诉讼知识,增强依法维权 意识。
01 法律纠纷与解决机制 02 诉讼纠纷解决机制 03 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
导入
•
法律赋予了我们权利和义务,
• 而现实中权利受到侵害或者义务得
《法律基础知识》幻灯片
代理人
同一个人
代理人
被代理人 B
代理权
(3)、禁止恶意串通代理
恶意串通:代理人与第三人相互串通以损害被代理人利益的 代理行为
被代理人
代理权
后果承受
代理人
代理行为
第三人
恶意串通
三、无权代理的法律后果
1、被代理人的追认权、拒绝权
代理权
被代理人
后果承受
追认
行为人
代理行为
第三人
法律后果
2、相对人的催告权、撤销权 被代理人
的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人民政府〕可以制定地
方性法规〔地方行政规章〕。
6、司法解释 7、国际条约或协议
〔1〕公民〔自然人〕 A、权利能力是权利主体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资
格。 B、行为能力是指权利主体能通过自己的行为取得
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能力。分为: a、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十八周岁以上的公
民和十六周岁以上不满十八周岁的以自己的劳动 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公民。
被代理人
表见事由
后果承受
行为人
代理行为
第三人 表见代理
法律后果
(2)、第三人主张“狭义无权代理”
被代理人
表见事由
后果承受
行为人
代理行为
法律后果
第三人 狭义无权代理
撤销
A、要求行为人承担后果 B、撤销该行为
—— 向有过错的被代理人追偿
第四节 诉讼时效制度
一、根本理论
1、概念。是指债权请求权不行使达一定期间而失去国家
(三)条件的分类
(1) 延缓条件(停止条件、生效条件)
行为成立——条件未成就——效力不发——条件成就——效力发作
(2) 解除条件(终止条件、失效条件)
法律基础3ppt课件
四、我国刑法的体系
刑法的体系指刑法的组成和结构,是刑法编章的构 成和刑法规范的表现形式。 狭义的刑法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广义的刑法是指刑事法律规范的总称,除刑法典外, 还包括特别刑法和附属刑法。
我国《刑法》分为总则、分则和附则
返回上层
五、我国刑法的适用范围
刑法的效力范围通常称刑法的适用范围,概括说即刑 法的空间效力和时间效力
直接客体 是某一种犯罪所直接侵犯的客体,即某一特定犯罪所 侵害的某一具体的社会关系。
返回上层
2. 犯罪客观方面
犯罪客观方面是指犯罪活动的客观外在表现。
犯罪客观方面的的事实特征可以归纳为: (1)危害行为 (2)危害结果 (3)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4)犯罪的时间、地点和方法
返回上层
3. 犯罪主体
2. 预备犯的刑事责任
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返回上层
(三)犯罪未遂
1. 犯罪未遂的含义
犯罪未遂是指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 因而没有完成犯罪的行为状态。
2. 犯罪未遂的条件:
(1)犯罪分子已经着手实行犯罪 (2)犯罪没有得逞 (3)犯罪没有得逞是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造成的
1. 各国刑法的空间效力的一般规定 2. 我国《刑法》的地域效力 3. 我国《刑法》对人的效力
返回上层
1. 各国刑法的空间效力的一般规定
(1)属地原则,即以地域为标准来判断刑法的适用范围。 (2)属人原则,即以行为人的国籍为标准来判断刑法的适用 范围。 (3)保护原则,即以保护本国利益为标准来判断刑法的适用 范围。 (4)普遍管辖原则,即以保护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为标准。
(2) 从共同犯罪人之间有无组织形式上划分: 一般的共同犯罪和有组织的共同犯罪
法律基础读本(3篇)
第1篇第一章法律概述一、法律的概念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以规定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法律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 国家意志性:法律是国家的意志体现,代表国家的整体利益。
2. 强制性:法律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任何违反法律的行为都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3. 规范性:法律对人们的行为具有规范作用,引导人们遵守法律规定。
4. 公共性:法律适用于全体公民,具有普遍约束力。
5. 严肃性:法律具有严肃性,任何违反法律的行为都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二、法律体系法律体系是指国家法律规范按照一定的原则、结构和层次组成的有机整体。
我国法律体系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1. 宪法: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是其他法律的立法基础。
2. 法律:法律是宪法规定的国家的基本制度和基本政策,是法律体系中的基本组成部分。
3. 行政法规:行政法规是国务院及其各部门根据宪法、法律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
4. 地方性法规:地方性法规是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根据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制定的具有地方性、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
5. 部门规章:部门规章是国务院各部门根据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
6. 地方政府规章:地方政府规章是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政府根据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制定的具有地方性、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
7. 国际条约:国际条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与其他国家或国际组织签订的具有法律效力的协议。
第二章法律关系一、法律关系的概念法律关系是指法律规范在调整社会关系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人们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二、法律关系的要素1. 法律关系主体:法律关系主体是指参与法律关系,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或组织。
2. 法律关系内容:法律关系内容是指法律关系主体之间所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
3. 法律关系客体:法律关系客体是指法律关系主体之间权利义务所指向的对象。
电子课件-《法律基础知识读本(第三版)》-A01-3249 绪论
(二)法的特点
• 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各种行为规范.法作为一种维持社会秩 序、调整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与道德、宗教、章程、纪律等其他社会 规范相比,具有以下特点:
法律体系的构成
教学小结
法治是现代文明的制度基石。法治兴则国家兴,法 治衰则国家乱。建设法治中国,离不开每个公民的参与 和推动。在全面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的进程中,青 年学生肩负着重要责任。
• 首先,学习法律基础知识是我们健康成长的需要。 • 其次,学习法律基础知识是依法就业创业的需要。 • 再次,学习法律基础知识是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需要。 • 最后,学习法律基础知识是同违法犯罪作斗争的需要。
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体系,它体现着我国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以
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社会秩序,是实现人民当
家做主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保障.
二、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知识概要
1.法律体系的概念 2.法律体系的构成
✓ 2011年,立足中国国情
和实际、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 集中体现党和人民意志的,以宪法为统帅,以宪法相关法、 民法商法等多个法律部门的法律为主干,由法律、行政 法规、地方性法规与自治条例、单行条例等三个层次 的法律规范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正式宣 告形成.
教学重点、难点
1.法律的含义、特征和本质; 2.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作用; 3.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教学方法和手段
以课堂讨论、课堂讲授方法为主,并辅以多 媒体手段,生动活泼而又条理清楚地阐述整个 章节内容。
法律基础知识课件
汇报人:
202X-12-24
CATALOGUE
目 录
• 法律体系概述 • 法律权利与义务 • 法律责任与制裁 • 法律程序与证据 • 法律案例分析
01
CATALOGUE
法律体系概述
法律的定义与分类
总结词
法律的定义与分类是理解法律体系的基础,有助于更好地掌握法律知识。
详细描述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称。根据 不同的标准,法律可以分为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 单行条例等。
法律责任与制裁的关系
总结词
法律责任与制裁具有密切的联系,制裁是承担法律责 任的手段之一,而法律责任则是制裁的前提和依据。
详细描述
法律责任与制裁是相互关联的两个概念。一方面,法律 制裁是承担法律责任的一种手段,当个人或组织违反法 律规定时,国家机关可以通过实施制裁来追究其法律责 任。另一方面,法律责任又是实施制裁的前提和依据, 只有当个人或组织违反法律规定并产生相应的法律责任 时,国家机关才能实施相应的制裁措施。因此,法律责 任与制裁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共同维护着法 律的权威和秩序。
详细描述
法律的实施主要包括立法、执法和司法三个环节。立法是指制定和修改法律的过程,执法是指行政机关执行法律 的过程,司法是指司法机关适用法律解决纠纷的过程。同时,法律的执行也需要依靠社会各界的监督和参与,以 确保法律的正确实施。
02
CATALOGUE
法律权利与义务
法律权利的定义与分类
要点一
总结词
案例二:刑事犯罪案例分析
总结词
故意伤害案
详细描述
丙因与丁发生口角,后将丁打成轻伤 。丙被控告犯故意伤害罪。法院最终 判决丙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一年。
法律基础知识课件
第二个层次是其他部门法,包括经济法、 社会法、环境保护法、诉讼程序法
第三个层次是国际法,包括国际法和国际 经济法
一、行政法
行政法基本理论
行政组织法
行政法基本制度 行政行为法
行政监督与救济法
二、刑法 刑法概述:刑法的基本原则 犯罪:犯罪的基本特征
(三)宪法的历史发展
1、1949年《共同纲领》,不是宪法,起到 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2、1954年宪法,新中国第一部宪法 3、1975年宪法 4、1978年宪法 5、1982年宪法
1982年宪法后的四次修宪 (1)1988年,2条 (2)1993年,9条 (3)1999年,6条 (4)2004年,14条
法律基础知识
法学基础知识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法学基础理论 第二部分:宪法 第三部分:有关部门法
第一章 法学基础理论
这一部分教材包括四节,总共有三个方面 的问题
1、静态的法:10个概念
2、动态的法:两个环节——法的制定
法的实施
3、依法治国的理论和实践
一、基本概念——静态的法
2、效力层次原则
宪法至上原则、上位法优于下位法原则、 特别法优于一般法原则、新法优于旧法原 则、国际法优于国内法原则等。
(六)法律责任 法律责任的种类 刑事责任、民事责任 、行政责任、违宪责
任、国家赔偿责任
(七)(八)权利与义务 主要认识二者的关系
1、以共同客体为指向 2、是一种相互对应的关系 3、权利以不滥用为限,法不限制即自由
五、国家赔偿法制度 (一)归责原则 违法原则
(二)赔偿范围 1、侵犯人身权 2、侵犯财产权
(三)赔偿程序 1、行政先行处理程序
法律基础知识培训ppt课件
仲裁:是当事人根据他们之间订立的仲裁协议,自愿将其争议提交由非官
方身份的仲裁员组成的仲裁庭进行裁判,并受该裁判约束的一种制度。
范围:平等主体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之间发生的合 同纠纷和其他财产权益纠纷,可以仲裁。
仲裁采用一裁终局,例外:劳动仲裁。
仲裁机构:
由直辖市和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以及其他 设区的市的人民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和商会统一组建的仲裁 委员会。
法律的主体
公民
法人及 其他组
织
国家
法律关系的内容
权利
法律关 系的内
容
义务
法律关系的客体
物
智力 成果
客体
行为
人格 利益
法律关系的变动原因——法律事实
事件
法律 事实
人的 行为
目录
第一篇 法律的理论 第二篇 法律行为制度 第三篇 代理制度 第四篇 诉讼时效制度 第五篇:民事诉讼与仲裁制度
法律行为
目录
第一篇 法律的理论 第二篇 法律行为制度 第三篇 代理制度 第四篇 诉讼时效制度 第五篇:民事诉讼与仲裁制度
诉讼时效的概念
诉讼时效是指债权请求权不行使达一定期间 而失去国家强制力保护的制度。
诉讼时效的种类
1、普通诉讼时效 2、短期诉讼时效的 3、长期诉讼时效 4、最长诉讼时效
目录
第一篇 法律的理论 第二篇 法律行为制度 第三篇 代理制度 第四篇 诉讼时效制度 第五篇:民事诉讼与仲裁制度
法律的体系
大陆法系
普通法系
法律的渊源
宪法 法律(XXX法) 行政法规(XXX条例) 地方性法规(XXX规定、决定、条例) 部门规章(XXX办法) 司法解释(XXX解释) 国际条约或协定(XXX条约)
电子课件-《法律基础知识读本(第三版)》-A01-3249 第五章
01 劳动法律关系的建立与保护 02 未成年人劳动权益的法律保护 003 劳动争议的解决
导入
•
在我国,劳动既是公民的权利,也是公民的义务.随着青年学生生理和
心理的发展,独立性越来越强,他们在具备一定文化知识的基础上,具有
了一定的劳动能力,于是提出走向社会、参加社会劳动的要求.但在这
些社会活动中,侵害在校学生合法权益的事件屡有发生,更有甚者,还出
国家对女职工和年满16周岁未满18周岁的未成年工实行特殊
劳动保护.例如,禁止安排女职工从事矿山井下等高强度的劳动,不得安 排女职工在经期从事高处、低温、冷水作业和国家规定的高强度劳动; 用人单位不得招收未满16周岁的童工;不得安排未成年工从事矿山井 下、有毒有害和国家规定的高强度劳动;用人单位应当对未成年工定期 进行健康检查;等等.这些规定显示了国家对特殊劳动者的关怀,也是社 会文明和进步的标志.
«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释»等司法解释以及若干地方政府规章.
哪些不是劳动法所涉及的劳动关系? ( ) A乡镇企业与其职工之间的关系 B某家庭与其聘用的保姆之间的关系 C个体老板与其雇工之间的关系 D国家机关与实行劳动合同制的司机之间的关系
• 我国劳动法的适用范围包括:
• (1)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和与之形成劳动
•
• « 劳动法» 第44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应当按照下列 标准支付高于劳动者正常工作时间工资的工资报酬:(一)安排劳动者延 长工作时间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150%的工资报酬;(二)休息日安排 劳动者工作又不能安排补休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200%的工资报酬 ;(三)法定休假日安排劳动者工作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300%的工资 报酬.”由此可知,公司应支付王某的工资报酬总共为2720元,减去7 天的日基本工资1120元,应支付王某加班费16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