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人易出现低级错误的十大地带

合集下载

新闻采访报道工作中的情绪偏差与管理

新闻采访报道工作中的情绪偏差与管理

新闻采访报道工作中的情绪偏差与管理新闻工作者在釆访和报道新闻时经常会面临涉及到人们生命财产安全的复杂情形,因此他们在工作中通常会面临各种负面情绪,例如紧张、焦虑、恐惧、沮丧等,这些情绪对他们的工作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甚至会导致新闻报道的不客观或失真。

如果缺乏有效的情绪管理,这些情绪极有可能会引发采访双方之间的冲突,进而影响新闻工作者的形象和声誉。

新闻采访中抑制情绪的负面影响新闻工作者在采访过程中,通常需要平衡自己的情绪和被采访者的情绪,并且保持客观、公正地报道事件或故事。

一个不好的情绪控制,会导致以下几种不好的情况:1、情感偏差情感偏差曾是新闻采访中十分普遍的问题。

新闻工作者往往会因为情绪而产生感性的评价,导致新闻报道出现情感成分过大的情况。

这样的报道容易引起争议,会影响新闻工作者的公信力和形象,也会把自己的立场暴露在大家面前,降低了文化水平,让读者和观众产生对新闻工作者的不信任感。

2、冲突升级新闻工作可能涉及到社会热点问题、政治敏感话题以及敏感人物或组织,此时会面对困难、当面打口水战、被人威胁、侵犯个人隐私等情况,如果采访人员不注重情绪管理,很可能会失去沟通和交流的基础,以至于采访转向威慑和反抗,导致采访失败。

因此,情绪管理对新闻工作者来说非常关键。

有效的情绪管理方法情绪管理不仅能够在采访和报道过程中减轻负面情绪并帮助新闻工作者保持清醒、公正,在面对困难和抵抗时也能保持平衡和冷静。

以下是一些有效的情绪管理方法:1、自我焦虑调节。

新闻工作者在工作中难免会面临压力和焦虑,对于这种情况,可以采用深呼吸、放松肌肉等方式来调节身体的反应,并通过短暂的休息和放空来调整自己的心态。

同时,在工作过程中,可以通常采取一些技巧和方法来降低自己的焦虑,如寻找采访机会、积极与他人沟通、和同事一起探讨问题等。

2、保持客观和批判性。

新闻工作者应该始终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并对报道进行深度分析和批判,不受时间、媒体和脚本的限制。

阐述突发事件中面对媒体的十个黄金法则

阐述突发事件中面对媒体的十个黄金法则

突发事件中面对媒体的十个黄金法则在面对突发事件时,媒体的报道往往对于个人、组织甚至国家的形象和声誉有着重要的影响。

如何应对媒体的报道,成为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在此,我将从十个不同的角度,来阐述在突发事件中面对媒体的十个黄金法则。

第一、及时回应。

在面临突发事件时,要做到第一时间向媒体发布消息,回应公众关切,及时提供信息,避免出现信息真空。

第二、坦诚相待。

对于媒体的提问,应坦诚回答,不回避问题,这样才能赢得媒体和公众的信任。

第三、保持一贯性。

在媒体的采访中,要保持一贯性,避免出现前后矛盾的言论,否则会降低公众对于信息的信任度。

第四、控制情绪。

在面对媒体采访时,要控制自己的情绪,避免因为激动或愤怒而做出过激的言论,导致舆论失控。

第五、善于表达。

在媒体的采访中,要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立场,并且要清晰、明了,以便媒体和公众能够理解。

第六、沟通协调。

在面对突发事件时,要与媒体保持良好的沟通,协调各方的利益,以确保信息的准确传递。

第七、避免说谎。

在媒体的采访中,要避免说谎,因为一旦被媒体揭露,将毁灭自己的形象和信誉。

第八、主动公开。

在面对突发事件时,要主动向媒体公开信息,而不是等待媒体的关注和追问。

第九、尊重媒体。

在与媒体的交流中,要尊重媒体的工作和职责,不要对媒体进行攻击或诋毁。

第十、学会辩护。

在面对媒体的质问和批评时,要学会辩护自己的立场和行为,以维护自己的权益和形象。

总结回顾:在面对突发事件中,面对媒体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我们需要及时回应、坦诚相待、保持一贯性、控制情绪、善于表达、沟通协调、避免说谎、主动公开、尊重媒体、学会辩护。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面对媒体的报道,维护自己的利益和形象。

个人观点:作为面对媒体的对象,我们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在媒体出现之前,我们要提前制定好应对策略,并且要在面对媒体时,保持警惕,不要在慌乱中做出错误的决定。

我们也要善于利用媒体的评台,积极传递正面信息,争取公众的理解和支持。

简述新闻失实的定义、原因、现象、及应对措施

简述新闻失实的定义、原因、现象、及应对措施

简述新闻失实的定义、原因、现象、及应对措施新闻失实的定义要弄清楚什么是新闻失实,首先必须理解新闻的定义。

关于新闻的定义,至今主要有四种提法。

一种是以胡乔木为代表的“事实说”,即认为新闻是一种新的重要的事实;一种是以甘惜分为代表的“手段说”,即认为新闻是以报道或者评述最新发生的重要事实以影响舆论的特殊手段;一种是以宁树潘为代表的“信息说”,即认为新闻就是向公众传播新近事实的讯息;一种是以陆定一为代表的“报道说”,即认为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而何为“失实”呢?所谓失实就是跟事实不符,脱离和违背了客观事实而未能反映事实真相。

如果说新闻是一件事实,事实是客观存在的,客观存在是不会出现失实情况的。

如果说新闻是一种手段,手段是人们以主观意识能动作用于客观实在的方法,它的发出主体是意识,而不是事实,因此也不存在失实的说法。

如果说新闻是一种信息,信息本身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物,具有自己的独立性。

哪怕是虚构的小说,所传达的信息本身就是一种事实,一种事实是不会因为另一种事实而失去存在的合理性。

当然,新闻也是一种信息,但是新闻不是一般的信息,新闻信息必须依靠客观事实才能具有价值,新闻信息必须经过媒介传播才能成为新闻。

,所以新闻必须是经过报道的新闻信息。

因此,所谓新闻失实,就是指对新闻信息的报道与客观新闻信息不完全相符,未能准确反映客观新闻事实真相的现象。

这个概念明显的有三层含义。

首先是新闻媒体或工作者对新闻信息的报道不符合客观新闻信息本身。

新闻工作者在了解了新闻事实的情况下,在新闻报道的时候不是把所了解到的新闻信息按照它本来的面目制作成新闻,而是扭曲新闻信息,造成新闻失实。

其次就是新闻工作者由于知识、阅历等各方面的限制,了解到的新闻信息没能准确反映新闻事实,也就形成了新闻失实。

再次,就是由于新闻工作者既没有正确了解掌握反映新闻事实的信息,又在新闻报道的过程中扭曲了解到新闻信息,这样报道出来的新闻必定失实。

这个概念将“新闻失实”现象与“假新闻”现象区分开来。

浅析新闻失实的原因、危害及对策

浅析新闻失实的原因、危害及对策

浅析新闻失实的原因、危害及对策
新闻失实是指报道的内容与实际情况不符。

新闻失实的原因有多种,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记者/编辑的主观认识和态度:由于个人主观意见和态度的影响,记者和编辑可能会夸大或缩小某些事件的事实和情况。

2. 时间和经验的压力:在新闻业界,时间和经验都是非常宝贵的资源。

如果记者/编辑缺乏时间或经验,他们可能会在处理、分析和撰写新闻时犯错误。

3. 不负责任的新闻来源:记者/编辑在报道新闻时,可能会接受来自不负责任的新闻来源的消息,这些源可能故意传播虚假信息以达到其自己的目的。

新闻失实的危害也是显然的。

首先,失实的新闻会误导公众的认知和决策,导致社会不稳定,甚至会危及国家安全。

其次,失实的新闻会伤害个人和组织的形象和利益,影响到他们的声誉和商业利益。

最后,新闻失实会破坏媒体的公信力和信任度,损害媒体的品牌价值。

对策方面,媒体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减少新闻失实:
1. 准确核实新闻信息:记者/编辑在报道新闻时应该尽可能多地使用不同的资料和来源,并对新闻事实进行独立核实,避免在报道中存在偏见和主观性。

2. 发现并纠正新闻失实:一旦发现新闻失实的情况,媒体应该立即纠正新闻,公开道歉并修正新闻内容。

3. 加强内部规范和行业自律:媒体应该采取措施制定行业标准,加强内部规范和管理,规范记者和编辑的行为,确保新闻报道的准
确和可信度。

新闻的第二落点名词解释

新闻的第二落点名词解释

新闻的第二落点名词解释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信息的爆炸式增长,新闻媒体行业在过去几十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传统的新闻报道模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而且新闻内容的发展也越来越多样化。

与此同时,一个新词汇逐渐在媒体界崭露头角:第二落点。

新闻的第二落点是指在一个新闻报道中,除了首要焦点之外的次重要话题,即第一落点以外的关键信息。

它可能是与主要事件相关的背景故事、相关观点、进一步的解释或者对事件的更深入的分析。

第二落点提供了一个更全面和多维度的视角,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新闻事件的背后故事和可能的影响。

在传统的新闻报道中,往往只注重报道事件的最新进展和核心信息。

这种报道模式注重“即时性”和“热点”,但却忽略了事件的影响、背景和更广泛的意义。

而第二落点的出现填补了这一空白,使报道更具深度和广度。

以一起自然灾害为例来解释第二落点的概念。

当一场地震发生时,媒体通常会报道灾害的规模、受灾地区的情况以及救援工作的进展。

这些都是第一落点。

然而,第二落点可能会谈及地震的原因、历史上类似事件的发生、当地社区的抗震准备和救援能力、地震对当地经济的影响等。

第二落点提供了更多的背景信息和分析,使读者对事件有更全面的了解。

第二落点在新闻报道中起到了许多重要的作用。

首先,它能够扩大报道的范围,不仅仅满足读者对“即时性”信息的需求,更满足他们对深度和广度报道的期待。

这有助于提升新闻机构的专业形象和受众的信任度。

其次,第二落点的存在鼓励新闻机构更多地进行调查报道和深度分析。

它要求记者不仅仅呈现事实,还要提供对事件的分析和评论,以促使读者反思和思考。

这样的报道能够引发更多的关注和讨论,为公众提供更多元化的观点。

另外,第二落点还具有提供整体报道风险的作用。

当一个事件发生时,通常只有很少的信息可用。

媒体往往根据这些初步信息进行报道,可能会出现错误或片面的情况。

而有了第二落点,读者可以对新闻进行更全面的了解,得到更准确的信息,避免受到虚假和误导性报道的影响。

新闻采访学学习通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新闻采访学学习通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新闻采访学学习通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1.新闻采访一般只需要就事论事,不需要了解事件的社会意义和影响。

参考答案:错2.新闻采访中采用最多的采访角度是()。

参考答案:正面角度3.在采访对象欲盖弥彰、含糊其辞的时候,新闻工作者可以提出()。

参考答案:尖锐问题4.了解新闻事实基本信息的问题被称作()。

参考答案:基本问题5.()是给采访对象限制了一定范围,需要其做出具体回答的问题。

在采访中使用较多。

参考答案:闭合式问题6.新闻工作者采访前要学会创设良好的交谈氛围。

参考答案:对7.新闻工作者采访时要善于寻找和采访对象之间的接近点。

参考答案:对8.记者在采访中应该起()作用。

参考答案:主导9.新闻工作者在采访中获得细节主要应该通过掌握总体情况的人来获得。

参考答案:错10.新闻工作者在采访中获得细节主要应该通过旁观者来获得。

参考答案:错11.电视新闻工作者在选择访问场合的时候,还要考虑电视采访的()。

参考答案:背景12.新闻工作者应该勤于动口、动手,随时随地搜集资料。

参考答案:对13.资料搜集是新闻工作者的采前准备工作,并不是一种采访方法。

参考答案:错14.资料搜集是新闻工作者的一种采访方法,指新闻工作者通过()得到新闻素材。

参考答案:寻找和获取资料15.新闻工作者采访时一定要按照采访策划时准备好的问题来提问。

参考答案:错16.新闻工作者在新闻采访前就要定好新闻主题,在实际采访时不能改变。

参考答案:错17.新闻工作者在采访前要初步定好()。

参考答案:主题18.新闻工作者应该策划进入现场的方式,尽量不破坏新闻现场的原始信息。

参考答案:对19.在策划赶不上变化,采访不顺利时,记者主动出击,以()给对方施加有利于采访的心理影响来获得机会。

参考答案:执着精神20.()是给新闻媒体提供新闻线索的人。

参考答案:新闻线人21.新闻工作者采访中正面受阻的时候可以采用侧面提问的角度。

参考答案:对22.新闻工作者的心记比笔记更有优势。

主流媒体言论不当案例

主流媒体言论不当案例

主流媒体言论不当案例近年来,随着媒体的高速发展,主流媒体作为舆论引导的重要力量,承担着传播信息、塑造舆论的重任。

然而,我们也不可忽视主流媒体在言论传播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当行为。

本文将通过引述一些具体案例,探讨主流媒体言论不当的问题,并提出一些改进的建议。

案例一:编辑失实报道事件在某主流媒体的报道中,“某某事件”被大肆渲染,但事实却完全相反。

这种通过编辑失实报道来迎合特定利益集团的行为,不仅违反了事实真相的原则,也严重误导了公众。

这不仅伤害了相关个人或群体的声誉,还动摇了媒体的公信力。

案例二:主流媒体偏见报道事件主流媒体在报道某些敏感话题时,可能出现明显的偏见。

他们可能有意无意地夸大或缩小事实,以达到某种目的。

例如,在政治选举报道中,媒体可能会有意忽略某位候选人的优点或故意夸大其缺点,导致公众对该候选人产生偏见。

这种不公正的报道影响了选民的决策,甚至可能影响整个社会的稳定。

案例三:主流媒体过度煽动舆论事件有时候,主流媒体为了提高自身的点击率和关注度,会故意煽动起一些社会热点话题。

他们可能会以偏激、极端的方式报道某些事件,制造社会舆论的高潮。

虽然这种行为可以给他们带来短期的经济利益,但却可能导致社会的不稳定,甚至引发群体冲突。

针对上述主流媒体言论不当的案例,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反思和改进。

以下是一些建议:一、加强媒体的自律和规范建设主流媒体应当自觉遵守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确保报道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同时,建立健全内部的监督制度,加强对编辑和记者的培训,提高其新闻素养和职业道德水平。

只有如此,才能有效减少不当言论的发生。

二、加强舆论监督和问责机制社会各界应当积极参与到舆论监督中来,对媒体的言论进行公正客观的评价。

同时,政府部门应建立健全媒体监管机制,对违规行为进行及时处罚,确保言论自由与社会秩序的平衡。

三、提高公众的媒体素养公众也应具备辨别媒体言论的能力,通过多方面、多渠道的信息获取,进行客观理性的判断和思考。

浅谈目前我国社会新闻存在的问题

浅谈目前我国社会新闻存在的问题

浅谈目前我国社会新闻存在的问题误区一:五花八门的明星绯闻。

作为社会新闻的一个分支,娱乐新闻是不可缺少的新闻品种之一。

无论是给读者提供消遣、愉悦,还是完善媒介的功能,吸引受众视线,娱乐新闻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目前部分媒体把娱乐新闻狭隘地理解为对明星绯闻的炒作,甚至曝光明星隐私,以此来获取轰动效应。

从王菲与谢霆峰传出“姐弟恋”,到张柏芝介入二人感情,再到媒体盛传王菲经受不住打击试图自杀,谢霆峰精神抑郁乱剪头,直到近日媒体盛传峰菲再度复合,娱乐新闻已堕落成了名副其实的“八卦新闻”。

误区二:声情并茂的两性故事。

媒体为了迎合个别读者的“窥私欲”,煞费苦心大打“擦边球”。

比如,开设当事人自述的“绝对隐私”“隐秘情感”之类的栏目,或通过记者暗访,宣扬婚外情,刊登一些两性故事,其中不乏大段大段细节描写,纯粹用感官刺激来吸引读者。

有的报纸甚至不负责任地从互联网上下载着装暴露的照片。

这些低级趣味的、思想腐朽的内容显然与国家的道德标准是背道而驰的。

误区三:细节化的血腥、暴力场景。

目前,社会新闻版几乎成了法制新闻版,满目望去都是“杀人放火”“警察抓小偷”等消息。

有些报道刻意渲染某些刺激性情节,将一些流血的、犯罪的、赤裸裸的血腥场面原生态地展示在读者面前。

对犯罪暴力行为的细节进行“曝光”,对犯罪分子的作案细节、犯罪手段、行凶现场、组织黑幕等大肆炒作,以追求传播的煽情效果。

误区四:不负责任的虚假新闻。

部分记者、编辑选择新闻的标准不是考虑其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不考虑舆论引导作用,而仅仅为了满足受众的心理需要。

造成不时有这样的事情出现:一家报纸今天发布了一则新闻,不出一天,针对同一件事又会刊出另一种截然相反的说法,无异于“自己打自己的嘴巴”。

误区五:危言耸听的新闻标题。

新闻标题务求醒目,富有吸引力,但也要注意求真、求实、求正,而不应哗众取宠,极尽渲染之能事。

而今打开报纸,随处可见到这样的标题:《怪病闹得臀“冒火”,老妇重穿开裆裤》《女友要分手,小伙剁手指》《野猪猛发狂,咬掉农夫鼻》……甚至有的标题“挂羊头卖狗肉”以招徕读者。

新闻基础知识填空题及答案

新闻基础知识填空题及答案

新闻基础知识填空题及答案在新闻领域,掌握一些基础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是一些填空题及答案,帮助你巩固相关概念。

1.新闻的定义:新闻是指一种跨文化、跨地域的__信息传播__活动,是对于__时事__报道的综合性__活动__,是一种报道__实事__的__记实性__作品。

2.新闻的要素包括:–时效性:新闻必须具有___更新___性,及时报道最近发生的事件。

–真实性:新闻应该基于事实,___真实___正确地反映事件的发生情况。

–公正性:新闻报道应当客观、公正,___不偏不倚___地呈现事实。

–公共性:新闻应当关注___社会公众___的利益,对大众具有关注和阅读的必要性。

–形式:新闻可以通过___文字___、___图像___、___视频___等形式传达。

3.新闻传播媒介包括:–报纸:最传统的新闻传播方式,___文字___报道为主。

–电视:结合了视听效果,是新闻传播的___重要___途径。

–网络:互联网的发展使得新闻传播更加___快捷___和__广泛__。

–社交媒体:如推特、脸书等平台,成为新闻传播的___重要___渠道。

4.报导新闻的主要形式有:–通讯:通常用于报道___重大___事件,由专业记者撰写。

–采访:通过对___相关___人员或目击者进行交流获取信息。

–评论:对新闻事件进行__分析__、__评价__的文章。

–特写:深度报道某一事件或人物,通常有___特殊___的视角。

5.新闻价值评判标准包括:–时效性:新闻越___新___,其价值越高。

–相关性:新闻是否_涉及___社会公众关注的话题。

–惊异性:新闻内容是否___出人意料___、引人注目。

–质量:新闻的报道是否___准确___,是否有充分的事实依据。

通过以上填空题及答案,希望你对新闻的基础知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记住,在阅读和理解新闻的过程中,要保持客观、多角度的思考,才能更好地把握新闻的本质。

新闻稿件改错

新闻稿件改错

1.新闻报道写板手腕800字业内一般把新闻报道中的差错归纳为三类,即政治性差错、事实性差错和技术性差错。

1、政治性差错。

多指一些导向性的或与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不一致甚至相违背的错误观点和提法。

比如,有的媒体借反思改革否定改革,认为改革改错了;有的媒体在台湾地区选举结果出来以后,在头版进行详细报道,还刊登参选人照片。

有时,则是一些关键词句处理不好,造成政治性差错。

比如,将“中国”与“台港澳”并列、将一些国家与台港澳并称“等国”、将“朝鲜”写作“北朝鲜”等。

政治性差错不仅中国有,国外也有。

西方的编辑学教材也很强调“政治正确”,比如,规定不得使用性别和种族歧视语言等。

2、事实性差错。

如将“人民币”错为“美元”、将“1920年的苏联”错为“1920年的俄国”、将“湖南”错为“湖北”、将“英国外交大臣”错为“英国外相”等。

值得警惕的是,有些事实性差错,也会引发政治麻烦。

3、技术性差错。

这类错误所占的比例最大,包括题文不一、电头错、标点错,以及掉字、掉段、多字、错别字等等。

这些“小错误”有时也可能导致事实性差错甚至政治性差错。

另外,还有因漏报、迟报,或将未定稿乃至涉密文件当成新闻稿发表等等造成的差错。

在实际工作中,比较致命的差错可归纳为两个大的方面,编辑一定要严加防范:一是新闻失实,二是政治导向失误。

二、产生差错的原因:1、对电脑操作不熟悉。

编辑在输入工作完成后没有认真检查稿件,导致出现多字、少字和别字。

比如,将“十分引人注目”错输为“十分31人注目”,将“外甥”错输为“外生男”。

2、编辑文字功力不够,知识面太窄。

这方面最常见的情况就是编辑识字量不够。

有人统计,按照现行语文教学大纲的规定,学生在接受九年义务教育之后,应当认识3500个常用字,加上大学现代汉语教育,总识字量只有4274个。

而新华社在1988年全年发出的90627篇通稿中,就一共用到6001个汉字。

五花八门的错别字是报道中最常见的“风景”之一。

如何抢好突发新闻的“第一落点”与“第二落点”

如何抢好突发新闻的“第一落点”与“第二落点”

如何抢好突发新闻的“第一落点”与“第二落点”作者:黄德华来源:《传媒》 2014年第17期文/黄德华新闻竞争的实质是信息竞争,而突发新闻是最能吸引受众眼球的信息。

不管是自然性突发事件还是社会性突发事件,由于其发生的突然性,且往往具有灾难性,无疑会形成一股冲击力和震撼力,成为社会舆论关注的热点和焦点。

此时,各方媒体都会调兵遣将,保证时间、版面,及时报道突发新闻。

突发新闻报道从推出的时间点来说分为“第一落点”和“第二落点”。

本文以报纸突发新闻报道为研究对象,探究、把握“第一落点”和“第二落点”的传播特点,以期使广大报人有所借鉴,把新闻做得更加丰富、出彩。

“第一落点”先声夺人“第一落点”指最先报道、第一时间点报道的新闻。

从全国范围来讲,每天都会有一些重大新闻或突发事件发生。

“第一落点”是新闻竞争的“杀手锏”,这个理念已经在传媒业,特别是在主流媒体中形成共识。

抢抓新闻“第一落点”,在新闻资源共同占有的背景下确保“第一落点”不漏稿,用新闻手法直递信息、服务受众是新闻工作的重中之重。

速度快是“第一落点”的基本要求。

第一时间获取线索,第一时间到达现场,第一时间发出报道。

倘若获得线索的时间迟了,或者记者到达现场晚了,就会给抢抓“第一落点”带来极大的被动。

线索主要依靠记者的线人、媒体热线电话报料和微博等监控,记者凭借敏感的新闻性,伺机而动,往往在得知消息的第一时间都能赶到现场。

但是,也有受众指责报纸的时效性差的问题。

长久以来,这个问题一直存在,这也成为记者、报社强调“第一落点”、不懈努力的动力之一。

第一时间赶到、“第一落点”介入是媒体的姿态,更是一种力量。

现场感是“第一落点”的重头戏。

突发新闻现场性特别强,生动、惊人的细节往往稍纵即逝。

记者争分夺秒抵达事件发生地后,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现场,在快速判明基本情况的同时,寻找可靠的消息来源。

抢到拍摄特写、大场面的最好位置,把新闻现场的主体抓住,把决定性的瞬间定格下来,把具有代表性的画面记录下来。

新闻报道的错误表述及处理

新闻报道的错误表述及处理
还是用 “ 个” 吧。
除 了量 词 的 误 用 ,还 有 一 些 词 语
也 经 常 被 错 误 使 用 在 新 闻 报 道 中 。例
改不胜改。现挑一批出来, 校正如下。
来看例 打 。 删 除 亲 自二 字 , 是 不 是 更 简 洁 ?要 知 道 ,任 何 人 做 任 何 事 没有不 亲 自的 , 我 们 在 日常 生 活 中 说
你 亲 自解 手 、 我亲 自吃饭 , 那 是讥讽 。
如“ 民警” 这一称呼。警察是职业 , 世界
通 用 。 民警 则 是 人 民警 察 的 简称 , 带 有 强 烈 的政 治 属 性 和 正 义 色 彩 。管 警 察
叫 人 民警 察 , 就 相 当 于将 教 师 叫 人 民教
概 念 混 淆
编 辑 也 容 易 犯 混 淆 概 念 的错 误 。 比如 , 涉 及 气 味 的 新 闻 ,十 次 有 九 次 把 气 味
工作角度报 道 . 指 向警方 的成绩 。 而受
众 关 注 的 是 新 闻 事 实 本 身 。媒 体 没 有 站在受众 的角度去报道 , 这样不妥 。
错成味道 。 央视 《 经 济半小 时》 报道 中 ,
来 看 报 道 。例 一 , “ 广 西 民警 酒 后 枪 杀 孕 妇 被 逮 捕 。” 摘 自于 2 0 1 3年 1 0 月 3 1日新 华 网 ; 例二 , “ 河 南 官 方 证 实 质 监副 局长 姜慧 忠在情 妇 家坠亡 , 与
么前。人人 都知道没有 后苏联 ,那 是
从 哪里 钻 出来 的前 苏联 ?有 人说 了 . 前 苏联是强 调一种过 去的存在 。 那么, 唐朝宋 朝 也都 是一 种过 去 的存在 , 有 谁 又会称其 为前唐朝 前宋朝 呢? 其实 , 苏 联 就 是 苏 联 ,没 有 前 后 之 分 。 苏 联 存在时 叫苏联 , 不叫前苏联 : 苏 联 不 在

浅谈如何抓住新闻事件的多个“落点”

浅谈如何抓住新闻事件的多个“落点”

浅谈如何抓住新闻事件的多个“落点”作者:张树永来源:《活力》2011年第15期[关键词]新闻;落点;选题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

在新闻报道中,一个关注率很高的新闻事件往往能够引发出与之关联的其他新闻事件,这些事件也许已经存在,也许即将发生,但其新闻价值是由前者引发或提升的。

这些新闻事件,相对来说就是新闻的“多个落点”。

尤其是当我们想写出饱满精彩的文章,循着新闻事件“第一落点”,追踪新闻的第二、第三落点的意义便凸显出来。

一、如何认识新闻稿件的多个落点一个新闻稿件的成功应该把握“三个落点”。

第一个落点,选题的本身是有足够的新闻含量和价值。

也就是说,你所准备做的选题、线索的本身已经有了能构成了新闻价值的内容,只需要按照选题、线索去落实新闻的要素,开掘其中的内涵,成稿后就能形成一则好新闻。

笔者举例说明这一点。

牡丹江依托丰富的硅石资源大力发展光伏产业,计划到2015年把光伏产业发展成该市工业第一支柱产业,这一发展目标正符合当前国家大力发展新兴产业的政策。

这个新闻事件也是一个热点新闻,仅仅从这个角度出发也能写出一篇好的新闻,但是如果想把这个新闻事件写的更丰富,更有影响力,就需要寻找这个新闻事件的第二、三落点。

第二个落点是你所采访的事件比选题本身更具有关注点,也就是采访新闻事件的落点。

如果这个选题的新闻含量不是很大,本身所包含的新闻价值较小,就要使你的第二个落点更具新闻价值。

如果能够进一步深挖新闻背后的线索,使这个热点新闻更加丰富、更加精彩,把这些精彩的新闻落点写进稿件当中,这个新闻才能鲜活起来。

在光伏产业的新闻稿件中,笔者经过了解得知,牡丹江已经形成了从硅矿开采、工业硅冶炼、高纯硅生产和切片,到太阳能电池片、电池组件、非晶硅薄膜电池、逆变器等配套产品和太阳能电站等上、中、下游相衔接的产业链,完成了由就企业抓企业向强产业带企业的根本性转变,并朝着规模化、集群化方向前行。

并在今年初提出,到“十一五”末将牡丹江打造成黑龙江省最大的光伏产业基地,全市光伏产业实现销售收入260亿元,光伏产业已经成为牡丹江经济发展新的“百亿增长极”。

【杂谈】全媒体时代新闻报道的十大乱象

【杂谈】全媒体时代新闻报道的十大乱象

【杂谈】全媒体时代新闻报道的十大乱象【杂谈】全媒体时代新闻报道的十大乱象2015-11-07 财经女记者部落提要:从标题党到媒体审判再到新闻敲诈,近年来,舆论对媒体乱象和新闻伦理的争议越来越多。

一方面,媒体的市场化和商业化不断推进,加上网络新兴媒体的迅速崛起,媒体行业的竞争加剧。

为了争夺公众有限的注意力资源,媒体从业者频频弃守道德底线和职业素养,新闻报道求新、求快、求异,新闻表现故事化、娱乐化、煽情化,新闻内容刺激性、庸俗性、标签性,不断挑拨和误导公众情绪;另一方面,政府对新闻乱象的认识相对不足,新闻行业的管理相对落后,法律条文空缺,对媒体的一些不负责任的乱发、抢发、误发行为缺乏有效的管理规范和整治措施,客观上也纵容和助涨了媒体乱象。

应该看到,新闻业务的问题早已超出了业内伦理的范畴,成为一类社会公共事件。

在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如何看待和破解这些新问题,是媒体加速发展必须要破的瓶颈。

从标题党到媒体审判再到新闻敲诈,近年来,舆论对媒体乱象和新闻伦理的争议越来越多。

一方面,媒体的市场化和商业化不断推进,加上网络新兴媒体的迅速崛起,媒体行业的竞争加剧。

为了争夺公众有限的注意力资源,媒体从业者频频弃守道德底线和职业素养,新闻报道求新、求快、求异,新闻表现故事化、娱乐化、煽情化,新闻内容刺激性、庸俗性、标签性,不断挑拨和误导公众情绪;另一方面,政府对新闻乱象的认识相对不足,新闻行业的管理相对落后,法律条文空缺,对媒体的一些不负责任的乱发、抢发、误发行为缺乏有效的管理规范和整治措施,客观上也纵容和助涨了媒体乱象。

应该看到,新闻业务的问题早已超出了业内伦理的范畴,成为一类社会公共事件。

在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如何看待和破解这些新问题,是媒体加速发展必须要破的瓶颈。

小编通过梳理近年来被舆论争议较大的新闻舆情事件,总结出全媒体时代新闻报道的十大乱象,以便读者研究参考。

1、时效性抢发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平台的建立,信息传播速度加快,为了抢头条,抢点击率,新闻从业者展开了“秒争”,“快”逐渐成为媒体竞争的关键因素。

新闻写作十忌

新闻写作十忌

新闻写作十忌新闻写作十忌新闻写作,是新闻业务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记者的一种表达艺术。

它要求记者以简练精彩的文笔,形象生动的语言,准确及时地表达新近发生的有典型意义的事实。

以此来引导舆论、规范人生、激人奋进、推动发展。

可是有的记者或通讯员在新闻采写中费了好大力气,写出的稿子却不能见报,造成这种被动局面的原因,主要是记者没有熟练掌握新闻写作技巧,违背了新闻规律,也就是犯了新闻写作的大忌:一、忌导向有误。

在阶级社会里,新闻都是为一定阶级服务的。

这种服务的基本形式就是通过传播新闻来引导舆论。

这就要求记者在写作中必须严格把握导向。

无论写什么内容都要首先考虑一旦形成新闻,导向上是否正确。

无论在政治导向、经济导向、生活导向、消费导向等等各方面一旦有误,这条新闻不仅会失去它的自身价值,还将给党的方针、政策和整个社会带来不良影响。

由此可见,导向失误是新闻写作中的大忌。

二、忌有闻必录。

新闻写作提倡“厚积薄发”。

厚积源于广采,薄发赖以选择。

就是说记者要在庞杂众多的新闻素材中选择那些典型事件、闪光情节、动人场面。

以少而精的文字,反映崇高思想和重大主题。

否则,面面俱到,必将导致文字堆砌,丧失意义。

三、忌主题松散。

无论什么作品,都只能反映一个主题,新闻写作更当如此。

这就要求新闻作品要角度集中。

只有角度集中,主题明确,作品才能更精当,更形象。

一个新闻事件,可以从不同方面反映它,角度不同,体现的思想,反映出来的主题也不一样。

在构思时首先要找好角度,选准主题。

有了比较集中的角度,又有了鲜明的主题,然后,再去动笔,写起来就不会出格、越轨、漫无边际了。

如果主题含糊松散,甚至连作者自己也不知道主题的焦点在哪里,动起笔势必信马由缰、作品当然不会规范。

显然,主题松散是新闻写作中的又一弊端。

四、忌逻辑混乱。

新闻作品提倡简洁、凝练、通俗、自然。

写人、叙事力求顺理成章,一气呵成。

不可结构混乱,条理不清,甚至东山葫芦西山瓢,风马牛不相及,令人不得要领,不知所云。

媒体批评分析媒体报道中的倾向与立场

媒体批评分析媒体报道中的倾向与立场

媒体批评分析媒体报道中的倾向与立场近年来,媒体批评在社会舆论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媒体的报道倾向和立场对公众舆论起着关键影响。

本文将分析媒体报道中的倾向与立场,并探讨其对公众认知和信息传递的影响。

一、媒体报道中的倾向媒体报道中的倾向是指新闻媒体在报道事件、问题时所持的特定观点或偏好。

这种倾向可能来自于新闻工作者的个人价值观、传媒机构的所有权关系,或者是为了符合特定政治或商业利益。

作为公众,了解媒体报道的倾向对我们的判断和决策至关重要。

1. 隐性倾向部分媒体存在隐性倾向,即倾向并没有明显呈现在报道中,但在选题、报道角度、引用言论等方面可以看出。

这种倾向常常难以被普通读者察觉,需要具备一定的媒体素养和批判思维能力。

2. 显性倾向另一些媒体则会在报道中明显展示自己的倾向,常常通过标题、导语、引用权威人士言论等方式来强调特定观点。

这种明显的倾向能够对读者产生更直接的影响,甚至引发争议。

因此,读者需要具备辨识媒体报道倾向的能力,不被情绪、偏见主导对待信息。

二、媒体报道中的立场媒体报道中的立场指的是媒体对特定事件、问题的主观态度和立场。

媒体的立场往往与其定位、传播对象有关,对舆论导向产生明显影响。

媒体报道中的立场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 中立立场中立立场是新闻媒体应该追求的基本原则,体现了报道客观、公正的价值追求。

中立立场需要媒体在报道中避免提供主观评论,客观记录事实并提供多方面的信息,以便读者自行形成判断。

然而,在实践中,中立立场的实现有时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

2. 政治立场部分媒体在报道中明确呈现自己的政治立场,借助媒体舆论力量影响公众选民态度和政治决策。

这种政治立场常常受到新闻机构的所属、董事会成员的立场以及广告商等方面的影响。

读者需要谨慎对待这类报道,保持客观判断和多角度参考。

3. 商业立场在商业环境下,一些媒体可能为了迎合广告商或经济利益而选择特定的倾向和报道方式。

商业立场可以导致对某些事件或问题片面或有限的报道,读者应保持独立思考,辨识不同利益之间的关联。

新闻学专业常用知识点整理

新闻学专业常用知识点整理

1。

简述新闻战线“走、转、改”活动。

是“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简称,2011年8月,由中宣部联合其他四部门提出,目的为推动新闻工作者切实将群众观点、群众路线体现在新闻宣传实践中,促进新闻单位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进一步制度化、常态化.“走转改"实际上回答了当下如何尊重和遵循新闻传播规律,怎样坚持和实践新闻传播规律这一重大的根本性问题。

2.简述造成新闻失实的原因(1)非故意性失实作者在采访中获得的原始材料失实采访不深入,以讹传讹,造成失实。

编辑的疏于检查和核对不严出现的技术性差错等(2)故意性失实其原因比较复杂,有新闻队伍内部问题,也有社会原因。

也有一些单位的风气不正,利用新闻来虚报成绩,为个人或单位骗取荣誉或掩盖劣迹。

3.简述正确舆论的全面含义(找了好久只找到它的要求)(1)提供真实、充分的信息,避免造成舆论误区和社会心理震荡。

(2)注意对新闻信息的过滤、综合和解析工作,为不同利益群体的利益平衡,寻找共同支点。

(3)要有明确的是非观念,弘扬正气,协助树立正确的主流价值观。

(4)注意贴近群众,发现并协助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沟通情况。

4.简述新闻事业最终形成的标志(1)拥有专门的传播机构和专业化的从业人员,传播新闻成了一种固定的职业;(2)形成具有新闻需求的受众群,有了新闻市场;(3)出现非手工操作的印刷工具;(4)开展规模较大和持续不断的新闻传播活动(5)实现了传播方式有“点——点"到“点-—面”的转变。

5.试列举中国最早期的近代新闻报刊《昭文新报》《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杂文篇》《遐迩贯珍》6.简述《大清报律》的主要内容略7.试述中国新闻事业的特点(1)宗旨是在党的基本路线的指导下,始终把社会利益放在第一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2)政治要求:自觉接受共产党的领导,无条件的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国家的法律法令(3)群众路线:全党板报、群众办报(4)格局:以党报为核心的多品种、多层次媒介共存(5)所有制:新闻事业属于国有资产是全民所有(6)运行模式:事业性质,企业管理:一次在宣传报上严格按党性原则进行:而在运行上,各个新闻媒介是独立法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依法纳税8.互联网作为传播媒介的特征如何(哈哈,我以为这个能在书上找到)(1)无可比拟的时效性与全球性(2)传播内容的海量性与开放性(3)传播过程的双向性与交互性(4)传播过程的虚拟性(5)传播形态的多媒体(6)传播过程的个性化9.略10.略11.新闻与情报的区别(1)新闻的接受者是受众,情报的接受者是特定人和人群。

新闻校对题

新闻校对题

新闻校对题
1.一份新闻报道中,出现了拼写错误和语法错误,请校对并修正。

2. 有一篇报道涉及到关键数字,但数字似乎有误,请校对并确认正确的数字是多少。

3. 一篇新闻报道中,出现了矛盾或不一致的信息,请校对并澄清。

4. 新闻报道中可能存在歧义或误导性的措辞,请校对并修正。

5. 一篇报道中,可能涉及到敏感或不准确的描述,请校对并确保信息准确无误。

6. 新闻报道可能存在缺乏证据或不够客观的问题,请校对并确保报道真实可信。

7. 一篇报道的结构可能不够清晰,或者某些信息不够详细,请校对并调整报道的结构和内容。

8. 一篇报道可能存在过分夸张或不够客观的描述,请校对并修正。

9. 新闻报道可能存在涉及到个人隐私或敏感信息的问题,请校对并确保报道不会侵犯任何人的权利。

10. 一篇报道可能存在与事实不符或不够准确的信息,请校对并确保报道准确可信。

- 1 -。

当前日常舆情报送中注意的八大问题

当前日常舆情报送中注意的八大问题

当前日常舆情报送中注意的八大问题
1、选题存在偏差,没有很好地站在服务中央领导决策的高度考虑信息价值,琐碎、不相关、不典型的信息多;
2、简单原文报送的信息过多,经过二次加工的信息少;(鼓励大家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多报送经过综合分析的信息)
3、时效性差,过时的信息充当当前热点信息,审核把关不严;
4、信息标题冗长、形式化,要点不突出;
5、多数信息没有注明来源,影响采用;
6、环球时报、参考消息及各大网站等内媒转发外媒的信息,不作为外媒信息采用点对待,请大家注意把握;
7、部分市县日报送量过多,请大家至少要把同一主题的信息进行筛选,可以多个角度,但不要在一个点上重复报相同内容;
8、报送重点请大家动态把握,一般为国家领导人重要活动、国家重大决策部署、内政外交动向、宣传文化重点工作(意识形态、核心价值观、媒体融合、文化体制改革等)、互联网新技术新业态和社会热点事件(关注党报及各大门户网站)的舆情反映;阶段性报送重点关注中央部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闻人易出现低级错误的十大地带
杨章怀(南都记者)
实习生GQ为什么会犯了一个简单幼稚的错误?我和他谈完话后,他作了文字总,有的经验也适合初入新闻的人。

我今天把他改写成第一人称贴出来,仅供同行参考。

某日,GQ第一次参加卫生部新闻发布会后,写了若干条消息,其中,只有一条“破例”地将卫生部新闻办主任邓海华的职务,写成了“卫生部新闻发言人”。

从这个事情中,能看出GQ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至少说明他很少研究南都报纸;也没有直接检索当事人的职务信息;没有听当天的会议(其实这人的开场白就是告诉大家:新闻发言人今天开会了,由他来主持这次新闻发布会);对新闻发言人制度不熟悉,卫生部新闻发言人毛群安是我国中央部委最早的新闻发言人之一,毛群安在媒体圈中做得很好的新闻发言人,是个明星官员,做新闻不知道他,就是自己的错了。

出现这样的低级错误,最主要的是GQ心态问题,他缺乏一种虚心的态度。

其实,在内文的中间一篇消息中,直接写“昨日,某某表示……”就可以了。

而GQ却在玩“小聪明”。

(先不讨论GQ本人有没有“小聪明”的问题),客观的结果是“聪明”反被“聪明”误。

开完发布会后,听到GQ信心满满、慷慨激昂,我当时就觉得有点不正常,因此对他说“我很惊讶”。

需要说明的是,这种信心满满的“冲动”,是新闻人不正常的心态。

在自己最得意、觉得最完美的时候,一定要冷静下来反思,不要出现低级错误。

因为,做新闻,“失之毫厘差之千里”这句话是最恰当不过的。

事实上,我平时就发现GQ很大意,认为类似的错误迟早会犯的。

GQ最近实习成绩还不错,比其他同一水平的实习生要有基础,头脑也灵活。

最近,我给他的工作量也很大,但不能为犯错误的借口。

犯了错,就是前功尽弃。

另一名实习生CY从来没有犯这样的错误,因此她既有基础还很严谨,具备新闻人的基本要求。

(后注,最近做《吉林省免去6位副秘书长职务》一文中,CY开始出错,可能是“心虚”,也可能是学会了严谨,在写完稿后,花了2个多小时,核实6个人的职务,发现多处出错,幸亏时间来得及,得到及时更改。

我对CY作了严肃批评后,又对CY这种反复核实的态度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这种错误的发生,GQ主动要求和其他实习生一样作书面检讨,我认为起不到任何实质性的作用,主要是心态的改变——除了严谨还是严谨!
记者要认真核实每一个细节,不要为了讲形式上的东西而自作主张瞎加些点缀内容,尤其是人名、时间、职务一定都要核实。

有些准备入门和入门不久的新闻人,会有很多不好的毛病,因此需要有壮士断腕的魄力去解决它。

做新闻的人不认真,后果会很严重,难以想象,任何时候都需要心细,杜绝侥幸心理,否则以后真正走上新闻职业道路,会害人害己,这样的事例太多了。

我对GQ以后的期望:多看看南方都市报的电子版,多看新闻。

心不要浮躁,虚心求学,一点一滴做起。

每个人都有缺点的,但低级错误一定要改,改起来也很简单。

其实,谁会没有错呢?只要改过,以后工作严谨,这会让自己收益一辈子。

随后,我就当场为实习生GQ总结我从事新闻行业以来,容易出现错误的地方,就当给他的实习礼物。

当然,由于知识、阅历所限,总结不当之处肯定存在,我也希望大家在一起实践的过程中,一起完善它。

新闻易出现低级错误的十大地带
(1)日期。

一般稿子写的是“昨日”“今日”“明日”或“日前”即可。

或者直接写几日,在月与月之间交替时最好是写“几月几日”,在元旦过后到春节这段时间,不能用“今年”“去年”“明年”来表达,最好是说具体的年,如2009年。

另外,日报是今天写稿明天出报,一般都写当天的新闻就是明天见报的“昨日”,但如果文中出现某个人说“昨日,前日,今日”等表述时,要么原文引用(加上引号),要么改写称具体日期。

(2)人名和职务。

名字有错的,同名的。

特别是职务最麻烦,因为经常会更新,比如退休后可以写“时任广东省长的某某”;一定要在百度里查他的名字,看最近权威媒体,人民日报、新华社对他职务是怎么报的,或者去官方网站去查这人是不是这里的职务。

(3)性别。

主要出错在自己的判断上,如果拿不准,比如“某省长刘俊霞”,是男的还是女的?这就要去他们官方网站看其照片,或者视频,但要是同一个人,同名的多。

还要看官方媒体是用“他”还是“她”?千万不可自己想当然的写“他”或“她”,实在拿不准,就不要出现这样的人称代词,直接引用其名字。

(4)地点。

地点也是经常搞错的,比如“邯郸”,一定要写前面冠于那个省:“河北邯郸市”,不然有同名的地点就是硬伤。

其二,这个地点或改名了的,现在不叫这个地点了,如果我们还用就是硬伤,因此还是要在网上核实,有时可以直接去当地的官方网站查询,或者查当地的114询问。

(5)计算单位。

一定要注意,尤其是钱,如别人说“7000亿”到底是7000元还是7000亿美元,一定要写清楚,一般在我国用元,就可默认成人民币。

(6)说话内容。

全部用引号的语句应该是当事人说的内容,也就是说每一个都是当事人说的,因此引号内的内容尽量不要去改写,最多去掉几个语气助词,千万不能在引号内瞎改,到时人家不承认是他说的就是硬伤。

或者不用原文引入,直接写成“某某表示”“某某说”等。

(7)规章制度。

有的规章制度来源于某一个法规或者一个文件,但有的法规被废除、修改等,如果现在再用一个规章的一条,很有可能就是被修改的,因此找这些需要看最近一次修改的。

(8)数字号码。

电话号码最容易出错,一般情况是自己都要打一遍,来核实。

或者在某个官方文件出来的,直接复制,不要再去自己去重敲一遍了。

还有身份真等号码组合的都要注意。

(9)成语使用。

有的成语不能乱用,很多看起来很简单的成语,本意和字面上的意思就有本质区别,拿不准就多查,多核实。

比如:“不学无术”,“莘莘学子”“踌躇满志”和“踌躇”等。

(10)时间。

如文中写着“5时”,着到底是上午还是下午?要写清楚,一般不重要的在文里不用交代。

另外,时差的注意,比如美国时间4月11日,要么换成北京时间,要么直接引用,不要直接用“11日”,这样不妥。

GQ的后记:
杨老师曾问我实习有收获没?事实上,我不曾想到居然会收获如样珍贵的礼物。

当整理到这里的时,有点鼻子酸酸的冲动。

我也不认为一个男孩子应该为容易感动找什么借口。

我可以搞定这样一份反思总结,却不知该如何搞定一个如此全心全意、可敬可爱的老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