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必修一3.2《研究摩擦力》word教案

合集下载

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案-3.2 研究摩擦力2-粤教版

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案-3.2 研究摩擦力2-粤教版

能提起杯子。

⑶让学生拿涂过食用油的玻璃杯,很难拿起。

⑷分析书本被提起来后,由于重力想往下掉,但是实际上没有往下掉。

产生静摩擦力的条件:4.运用概念,深化理解观察现象,运用静摩擦力分析现象,加深对“静”的理解:两物体间相对位置保持不变。

例题:总结:如何判断静摩擦力的有无?用油的玻璃杯。

提问7:“静摩擦力”中有个“静”字,是不是说只有静止的物体才能受到这种摩擦力呢?例:人拿着着书本走动让学生明白这里的“静”字是指两个产生摩擦力的物体相对静止。

回答问题,进一步理解静摩擦力的定义。

学生练习,进行总结利用生活实例,帮助学生纠正错误的认识:只有静止的物体才能受到静摩擦力。

二、静摩擦力的方向1、学生手压桌子向前推,感受静摩擦力的方向2、利用毛刷分析静摩擦力的方向。

静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运动趋势相反。

带领学生一起参与手压桌子的活动,用语言引导学生去感受桌面对双手的静摩擦力。

8:毛刷刷毛弯曲的方向和毛刷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有什么关系?与静摩擦力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引导学生总结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方法参与活动,思考问题,归纳总结通过小组实验,让学生感受静摩擦力的方向,通过针对性提问、举例,引导学生实例观察、分析,发现问题,得出结论,从而有效的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

三、静摩擦力的大小:1、学生分组实验,通过观察实验得出静摩擦力大小的规律。

2、小游戏:请两个学生进行直尺拔河比赛。

⑴两位同学分别单手握住直尺一端进行拔河比赛⑵输的一方用双总结:“静摩擦力有一个进行分组探究实验记录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学生参加小游戏,通过游戏胜负分析最大静摩擦力和哪些因素有关实验探究,加强学生对静摩擦力的大小变化规律认识,同时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通过小游戏,激发学生物理兴趣【达标检测】1.置于水平地面上的物体在沿水平方向的拉力作用下,仍处于静止,则物体所受静摩擦力的大小 [ ]A .与压力成正比B .等于水平拉力C .小于滑动摩擦力D .在物体上叠放另一物体,该物体受到的静摩擦力不变 2、用手握瓶子,瓶子静止在手中,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 手对瓶子的压力恰好等于瓶子的重力 B 手对瓶子的摩擦力恰好等于瓶子的重力 C 手握得越紧,手对瓶子的摩擦力越大 D 手对瓶子的摩擦力必须大于瓶子的重力3、关于静摩擦力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静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反 B.受静摩擦力作用的物体一定是静止的C.静摩擦力大小与压力成正比D.静摩擦力不一定是阻力4.如图所示,用力F 把铁块压在竖直墙上不动,那么,当F 增大时,关于铁块对墙的压力N ,铁块受墙的摩擦力F f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N增大,F f不变B.N增大,F f增大C.N变小,F f不变D.N不变,F f不变5.如图所示,两个相同的立方体A和B,叠放在水平桌面上,今以水平力F拉B,而两立方体均保持静止,则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 )A.A和B之间不存在摩擦力作用B.A和B之间存在静摩擦力作用C.B与桌面间存在静摩擦力作用D..若撤去外力F,则A和B之间,B与水平面之间都不存在摩擦力6、把物体放在水平地面上,已知物体重为50N,物体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2,最大静摩擦力为12N,在下列情况中,物体受到那种摩擦力?大小和方向如何?①用6N的水平力向左推物体②用10N的水平力向右推物体。

高中物理《研究摩擦力》教案7 粤教版必修1

高中物理《研究摩擦力》教案7 粤教版必修1

高中物理《研究摩擦力》教案7 粤教版必修11、讨论摩擦力一、设计思想摩擦力是力学中的三大性质力之一,并且在我们生活中很常见,对我们的生活极为重要,因此正确认识摩擦力对后面学问的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我们的日常生活也有关心。

学生在初中对摩擦力只有简洁的了解,要让学生正确认识摩擦力,需让他们经受自主探究的过程,并且要结合生活中的现象让他们正确理解摩擦力的规律以及运用学问处理生活中的问题,培育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和运用学问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课标要求和学生分析这节课是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物理》必修Ⅰ第三章的第二节。

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对这一2、节的要求是:通过试验认识滑动摩擦、静摩擦的规律,能用动摩擦因数计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学生在初中定性地学过摩擦现象,他们有肯定的猜测和动手试验能力,并且对试验有很大的兴趣,但是由试验现象总结归纳物理规律的能力不强,所以教师要留意引导。

用所学学问解决实际问题对学生来说也有肯定的难度,要调动学生互相沟通。

三、教学目标〔一〕学问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能够从日常生活中发觉有关摩擦、摩擦力的现象。

2、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能够对问题提出有依据的猜测,能设计讨论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3、有关的试验,对自己设计的试验能搜集数据和证据,并验证自己的猜测。

3、会计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推断其方向。

4、能通过试验认识静摩擦力的规律,会推断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

〔二〕过程与方法1、学生自主探究摩擦力规律的过程中,培育和提高他们的试验能力,学习和体会探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方法。

2、分析实例,让学生对摩擦力的方向有正确的认识。

3、运用所学学问,分析自己日常所见涉及摩擦的现象。

〔三〕情感、看法与价值观培育学生乐于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的兴趣,表达物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道理。

四、教学重点和4、难点〔一〕教学重点摩擦力的特征和规律,解释生活中的摩擦现象。

高中物理 3.2研究摩擦力4教案 粤教版必修1

高中物理 3.2研究摩擦力4教案 粤教版必修1

高一物理复习单元 摩擦力【同步教育信息】一. 本周教学内容:单元复习 摩擦力二. 知识要点:1. 知道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会判断方向,知道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压力成正比,会用摩擦定律计算摩擦力,知道摩擦因数与什么因素有关。

2. 知道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会判断方向,知道最大静摩擦力概念,能确定大小。

3. 比较三种力的异同并能解一般问题。

三. 复习注意点:(一)关于摩擦力1. 滑动摩擦力及其产生条件:滑动摩擦力: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有相对运动时,受到阻碍相对运动的力叫滑动摩擦力。

产生条件(三点):① 两个物体间有压力(必接触)② 物体间接触面不光滑③ 物体间有相对运动上述条件缺一不可。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效果。

摩擦定律: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正压力成正比,比例系数叫摩擦因数,用公式表示N F F μ=滑。

式中N F 为正压力,μ为摩擦因数,其数值与相接触产生摩擦的材料有关,材料不同μ不同;同种材料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接触面越粗糙μ越大,μ与接触面大小无关。

一般题目中说“光滑平面”、“接触光滑”都是指0=μ的理想情况。

很多地方的地面为了防滑做成毛面或铺上地毯就是为了增大μ。

冰刀、滑雪板、机器运动部分都要减小摩擦,因而选μ小的材料。

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接触面相切,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判断滑动摩擦力方向时,先找准参照物就是相接触的物体,再确定相对运动方向,最后定滑动摩擦力方向。

滑动摩擦力方向不一定与运动方向相反。

液体、气体对有相对运动的物体有摩擦,摩擦力大小与相对速度大小、物体形状有关。

2. 静摩擦力:静摩擦力是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有相对运动趋势时受到的,阻碍相对运动趋势的力叫静摩擦力。

产生静摩擦力的条件是相接触物体间不光滑,有压力,有相对运动趋势。

静摩擦力的大小随物体所受其它外力及运动状态变化而改变,当物体间即将发生滑动时,静摩擦力达到最大值,通常按滑动摩擦力的数值确定最大静摩擦力。

静摩擦力方向判断与滑动摩擦力方向判断方法相同。

3.2研究摩擦力教案(粤教版必修1)

3.2研究摩擦力教案(粤教版必修1)

3.2 研究摩擦力教案(粤教版必修1)教学重点本节课的内容分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两部分.重点是摩擦力产生的条件、特性和规律,通过演示实验得出关系f=μN.在理解摩擦力的概念和判断摩擦力的方向的时候,要注意的是“相对”二字.滑动摩擦力产生于相互接触且有相对滑动的物体之间,那么并非只有运动的物体才可以受到滑动摩擦力的作用,静止的物体也可以受滑动摩擦力的作用.教学难点难点是学生有初中的知识,往往误认为压力N的大小总是跟滑动物体所受的重力相等,因此必须指出只有当两物体的接触面垂直,物体在水平拉力作用下,沿水平面滑动时,压力N的大小才跟物体所受的重力相等.静摩擦力产生与相互接触且有相对运动趋势的物体之间,但是并非只有静止的物体才受到静摩擦力的作用,运动的物体也可以受静摩擦力的作用. 教学难点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教学用具书两本、课件等.课时安排1课时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滑动摩擦的规律.知道滑动摩擦因数与相互接触的物体的材料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2.能运用动摩擦因数计算摩擦力.3.认识静摩擦的规律,知道静摩擦力的变化范围及其最大值.4.知道最大静摩擦力略大于滑动摩擦力.过程与方法1.通过各种实验,观察并总结摩擦力的规律.教学过程要注意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滑动摩擦定律,引入新课题,演示滑动摩擦力小于最大静摩擦力,用假设法判断静摩擦力的存在和方向.2.通过一系列的实验展开对静摩擦力的研究;联系生产、生活的实际讨论和认识各种摩擦力的利弊,加深对摩擦力特别是静摩擦力的认识;通过对生活中摩擦力的了解用自身的语言表达深化对摩擦力的认识.达到巩固提高的目的.3.思考生活中各种摩擦的作用.通过科幻短文的形式将结果表述出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理解摩擦力的利与弊的过程中,领略自然界的和谐与奇妙,使学生的价值观得到提升.向学生渗透抓住主要矛盾和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辩证思想.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有什么办法在不使用任何工具的情况下,用手竖直地把一本书提起的同时,将另一本书也“粘”起?要求手只能接触一本书.生可以把书页相互交替叠放.师为何可以把书“粘”起?生说明两书接触处有摩擦.师同学们一起来做此实验,并握住两本书的边缘向外拉,看有什么体会?引出了这一节课的主题——摩擦力.推进新课一、滑动摩擦力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结合上面的实验,然后说出什么叫做滑动摩擦,什么叫做滑动摩擦力. 生从上面的实验可得出,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有相对滑动时,物体之间存在的摩擦叫做滑动摩擦.在滑动摩擦中,物体间产生的阻碍物体相对滑动的作用力,叫做滑动摩擦力.师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是怎样的?生 a.接触面粗糙b.接触且有弹力c.有相对运动师动手实验“感受摩擦力”在桌面上垫一张纸,把手压在纸上,然后手掌向前推,还可将纸换成毛巾、塑料、木板、橡胶等,在大小不同的压力下朝前推手掌.通过比较,感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生与正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实验与探究课题1:滑动摩擦力大小与物体间压力的关系将质量为m的木块放在固定的有粗糙表面的水平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拉木块,使木块沿水平面匀速滑动,如图3-2-1所示.记录弹簧测力计的拉力f.通过在木块上加砝码改变压力N,仍使木块沿水平面匀速滑动,记录弹簧测力计的拉力.记录各次的N、f值,研究N与f的关系.测量数据图3-2-1力的大小与压力N的大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改变水平木板的粗糙程度,重复上述实验,结果如何?____________________.再在实验中改变木块的运动速度和接触面积的大小,然后与同学讨论下列问题: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运动的速度有关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接触面积的大小有关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究竟与什么有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师大量的实验表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摩擦面的材料和粗糙程度有关,与相互之间的正压力(弹力)成正比,可以写为f=μN.其中μ是动摩擦因数,由摩擦面的材料和粗糙程度决定.动摩擦因数是无单位的,它表示摩擦力跟正压力之比.师滑动摩擦力的方向如何呢?分析上述有关滑动摩擦力的实验,试用语言描述滑动摩擦力的方向.生(分析讨论并组织语言表述)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是沿接触面切线方向,且跟物体的相对滑动方向相反.思考与讨论(1)根据实验中的摩擦力f和压力N的数据,在fN坐标系中画出图象,这个图象的斜率表示什么意义?各个实验小组作出的fN图象是否应该相同?为什么?(2)从滑动摩擦力公式f=μN,得动摩擦因数μ=f/N.有人说,动摩擦因数跟摩擦力成正比,跟压力成反比,对不对?(3)根据滑动摩擦力的公式,你能对“拔河时体重越重越有利”的说法作出合理的解释吗?(4)你如何理解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是阻碍着物体间的相对运动?请举例说明.(5)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物体间相对运动的速度大小是否有关?课题2: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提出问题摩擦现象无处不在,人走路时需要摩擦,在冰天雪地里走路由于路滑摩擦小,故常常容易摔跤.汽车行驶时需要控制摩擦,一种控制摩擦的ABS汽车防抱死装置在汽车上已经得到广泛应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你如何设计实验去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呢?参考器材请在你需要的器材后面的空格内打“√”.若还不够,就在接排的空格内写上需要的器探究过程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1.先用测力计称出摩擦块所受的重力,然后将摩擦块放在长木板上,用细线和测力计相连,测力计一端固定,调整垫块的高低,使细线保持水平.2.用力向右拉动长木板,使长木板缓慢运动,木块要是不被带着向右动,必将受到测力计提供的拉力,这时测力计的读数即等于木块所受的摩擦力.3.依次在摩擦块上加50 g、100 g、150 g、200 g、250 g的钩码,即改变摩擦块对木板的压力,重复以上实验可发现摩擦力变大,分别记下摩擦块所受的摩擦力f1、f2、f3……将以上结果填入下面的表格中.4.在长木块上依次铺上棉布、玻璃板,重复以上实验方法3,确定在压力相同的情况下,摩擦块所受滑动摩擦力与接触材料表面情况之间的关系.5.在以上实验中,将摩擦块由平放改为侧放,即改变摩擦块与木板接触面积的大小,测出相应的滑动摩擦力,观测在压力和接触面情况相同的条件下,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有无关系,测定时每次都应使拉线与水平木板表面平行.分析与结论1.利用上表中第1组数据以滑动摩擦力f为纵坐标、压力N为横坐标,在图的坐标纸上描出滑动摩擦力与正压力之间的关系图象,你能得到的图象是一条________.由图象你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利用上表中1,3,4组数据分析:在压力相同的情况下,摩擦块所受滑动摩擦力与接触材料表面情况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训练[展示例1]物体沿水平面匀速滑动.已知表面均粗糙,物体重力为30 N,μ=0.6,求: (1)v=0 m/s;(2)v=2 m/s;(3)v=4 m/s时物体所受的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展示例2]如图3-2-2所示,同一块砖在同一地面上滑动,求下列两种情况下分别受到多大的滑动摩擦力?图3-2-2课堂小结根据公式可知F=μN.所以,①滑动摩擦力大小和速度没有关系;②滑动摩擦力大小和接触面的大小没有关系.二、研究静摩擦力(1)用弹簧测力计来水平拉静止在水平桌面上的木块,逐渐增大拉力,直到木块运动为止.观察此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化,并将实验数据填入表格中.(2)在木块上增加砝码,重复上述实验,将实验数据填入表中.实验数据记录表根据实验结果,尝试讨论以下问题:(1)木块在水平桌面上,不用外力去拉,它有没有受到摩擦力的作用?_________.(没有)(2)用弹簧测力计轻轻拉木块,但它不动,木块有没有受到摩擦力的作用?_________.(有)(3)如果有,其大小和方向如何?依据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大小与拉力大小相同,方向与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即与拉力的方向相反;依据二力平衡)(4)拉动木块后,它还受到摩擦力的作用吗?如果有,其大小和方向又如何? ________________.(有,是滑动摩擦力,大小用f=μN计算得出,方向与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即与拉力的方向相反)(5)静摩擦力的大小是一个固定的值吗?它与压力有关系吗?如何确定其大小? __________.(不是没有用二力平衡条件等)(6)当物块才刚开始相对于桌面板滑动时,物块所受的静摩擦力叫什么?它的大小和方向呢?__________________.(最大静摩擦力大小等于物块刚开始运动时的最小拉力,方向与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由同学归纳出:一般静摩擦力的大小没有一个确定的值,类似上述情况,当物块不动处于平衡状态时,静摩擦力的大小随拉力大小的变化而变化,总是等于拉力的大小.静摩擦力的方向,总是沿接触面切线方向;跟物体间相对滑动趋势方向相反.静摩擦力增大到某数值后就不再增大了,这时静摩擦力达到最大值,叫做最大静摩擦力,用f m表示.最大静摩擦力的方向,也总是沿接触面切线方向,跟物体间相对运动趋势相反.明确:在一般情况下,如果两个相接触的物体之间存在着静摩擦力的作用,则并不一定处于最大静摩擦状态,最大静摩擦力等于使物体将要开始运动所需的最小推力.课堂训练用投影仪打出投影片中的五种情况,如图3-2-3所示.组织学生讨论木板对木块A有没有摩擦力?图1 图2 图3图4 图5图3-2-3讨论答案:图1 物块A与木板接触,但物块A与木板没有相对运动趋势,因此木板对物块A没有静摩擦力.图2 物块A与木板接触,A在重力的作用下相对木板有向下运动的趋势,因此木板对A有向上的静摩擦力.加大力F时,静摩擦力不变,f静大小等于重力mg.图3 物块A与木板接触,A由于受到重力的作用,有沿木板向下滑的趋势,因此木板对A 有沿斜面向上的静摩擦力.图4 物块A与木板接触,沿木板向下匀速滑动,与木板有相对运动,因此木板对A有沿着斜面向上的滑动摩擦力.f滑大小等于重力的沿斜面向下的分力.图5 物块A相对于木板有向右运动的趋势,但A不与木板接触,因此木板对A没有静摩擦力.当然B对A有水平向左的静摩擦力.课堂讨论1一物体置于足够长的木板上.试分析将木板由水平位置缓慢抬起至竖直的过程中,物体所受摩擦力的变化情况.分析:木板水平时,物体与木板之间无相对运动的趋势,故物体不受摩擦力.木板抬起后,重力与支持力不再平衡,重力沿斜面向下的分力使物体产生下滑的趋势,物体受到摩擦力.在物体未滑动之前,物体受到的是静摩擦力.随着木板的逐渐抬高,重力沿斜面向下的分力逐渐增大,故物体受到的静摩擦力逐渐增大.(注意:此时物体对木板的压力即重力垂直于斜面的分力是逐渐减小的)当重力沿斜面向下的分力超过最大静摩擦力时,物体开始滑动,物体受到滑动摩擦力.随着木板的继续抬高,物体对木板的压力即重力垂直于斜面的分力逐渐减小,故物体受到的滑动摩擦力逐渐减小.(注意:此时重力沿斜面向下的分力是逐渐增大的)当木板抬至竖直位置时,物体虽与木板接触(沿木板下滑),但二者之间无弹力,故物体不受摩擦力.课堂讨论2摩擦力与物体运动的关系(1)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间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的趋势)的方向相反,而不一定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如:皮带传动.物体向上运动,但物体相对于皮带有向下滑动的趋势,故摩擦力沿皮带向上.(2)摩擦力总是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的.而不一定是阻碍物体的运动的.如上例,摩擦力阻碍了物体相对于皮带向下滑,但恰恰是摩擦力使物体向上运动.注意:以上两种情况中,“相对”两个字一定不能少.这牵涉到参考系的选择.一般情况下,我们说物体运动或静止,是以地面为参考系的.而牵涉到“相对运动”,实际上是规定了参考系.如“A相对于B”,则必须以B为参考系,而不能以地面或其他物体为参考系.课堂训练如图3-2-4所示,在水平桌面上放一木块,用从零开始逐渐增大的水平拉力F拉木块直到沿桌面运动,在此过程中,木块所受到的摩擦力f的大小随拉力F的大小变化的图象是怎样的?图3-2-4解析:当拉力F=0时,桌面对木块没有摩擦力,f=0.当木块受到的水平拉力F较小时,木块仍保持静止,但有相对桌面向右运动的趋势,桌面对木块产生向左的静摩擦力,随着水平拉力F不断增大,木块向右运动的趋势也逐渐增强,桌面对木块的静摩擦力也相应增大,直到水平拉力F足够大时,木块开始滑动,此时桌面对木块的静摩擦力达到最大值f m,在这个过程中,由二力平衡条件可知,桌面对木块的摩擦力f始终与拉力F等值反向,即随着F的增大而增大.木块滑动后,桌面对它的阻碍作用是滑动摩擦力,它小于最大静摩擦力,并且在木块滑动过程中,木块和桌面间的正压力N不变,N=G,故滑动摩擦力保持不变,对应关系如图3-2-5所示.图3-2-5注意:计算静摩擦力时,必须注意抓住两个临界点:一是两物体从相对静止状态变为相对运动状态时的摩擦力为最大静摩擦力;二是静摩擦力的方向从某一方向变为相反方向时的摩擦力等于零.课堂小结1.静摩擦力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相互接触的物体间有相对运动的趋势,而又保持相对静止状态.静摩擦力的方向:跟接触面相切,跟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静摩擦力的大小:0—f m.2.滑动摩擦力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相互接触的物体间发生相对运动时.滑动摩擦力的方向:跟接触面相切,跟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滑动摩擦力的大小:f滑=μN.3.区别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在研究摩擦力时,要特别注意物体间的摩擦力是静摩擦力还是滑动摩擦力,因为二者的大小变化情况是不同的.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压力N有关,与引起滑动摩擦力的外力的大小无关;而静摩擦力的大小跟压力N无关,由引起这个摩擦力的外力决定,但最大静摩擦力的大小跟压力N有关.因此,在确定摩擦力的大小时,静摩擦力的大小应由引起静摩擦力的外力的大小来确定,不能用f=μN计算.布置作业课后练习板书设计第二节研究摩擦力。

高中物理:3.2《研究摩擦力》教案(粤教版必修1)

高中物理:3.2《研究摩擦力》教案(粤教版必修1)
(2分钟)
记住任务,课后完成。
小结
小结本节课重要知识点。(2分钟)
听讲
板书设计
第二节、研究摩擦力
一、滑动摩擦力
1、产生的条件
(1)接触面粗糙;
(2)相互接触且挤压;
(3)有相对运动。
2、大小:f=μN(μ:动摩擦因素)
3、方向:总与接触面相切,并与物体的相对滑动方向相反。
二、静摩擦力
1、产生的条件
(1)接触面粗糙;
难点
静摩擦力有无、大小的判定
教具
硬纸片、毛巾、弹簧测力计、木块、砝码等。
教法
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
教学过程
教师教学行为
学生学习行为
导入
同学们有什么办法在不使用任何工具的情况下,用手竖直地把一本书提起的同时,将另一本书也“粘”起?要求手只能接触一本书。
大家一起来做这个实验(把书页交替叠放,然后竖直地把一本书提起),并握住两本书的边缘向外拉,看有什么体会?并解释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
滑动摩擦力的方向如何呢?分析上述有关滑动摩擦力的实验,试用语言描述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2分钟)
分析讨论:其方向总与接触面相切,并与物体的相对滑动方向相反。
我们刚才研究的都是滑动摩擦力,那么大家是否有这样的经验——我们用不大得力推一物体时,虽然物体有相对地面运动的趋势,但物体不动。这是为什么?
受力分析,引出静摩擦力。(2分钟)
回答概念。回答条件:1、接触面粗糙;2、相互接触且挤压;3、有相对运动。(有一定难度,教师要做相应引导)
现在同学们动手“感受摩擦力”。先在桌面上垫一张纸,一手固定纸,把另一只手压在纸上,然后手掌向前推,在大小不同的压力下朝前推手掌。接着将纸换成毛巾重复刚才实验。通过比较,感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2分钟)

粤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 3.2 研究摩擦力-教案设计

粤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 3.2 研究摩擦力-教案设计

研究摩擦力【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知道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会判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2.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有关,知道滑动摩擦力跟压力成正比。

3.知道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会判决静摩擦力的方向,知道最大静摩擦力的概念。

4.理解摩擦力大小和方向的判断。

5.掌握摩擦力在一些易错点方面的注意事项。

二、能力目标:通过学生自己实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在研究问题时,要突出主要矛盾,忽略次要因素的思维方法。

【教学重点】1.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规律,并会用F摩=μF N解决具体问题。

2.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规律,正确理解最大静摩擦力的概念。

3.理解摩擦力大小和方向的判断。

4.掌握摩擦力在一些易错点方面的注意事项。

【教学难点】1.正压力N的确定。

2.静摩擦力有无、大小的判定。

【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研究摩擦力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桌子上给文具盒一个初速度,文具盒最终会停下来,这说明什么问题?小结学生的回答。

这就是初中已经有了的概念,滑动摩擦力。

今天,我们将进一步学习有关摩擦力的知识。

二、新课教学(一)用实物展台出示学习目标:(二)学习目标完成过程1.滑动摩擦板书刚才学生的总结:滑动摩擦力:相互接触的两物体,一个物体在另一物体表面相对滑动时受到的阻碍它相对滑动的力。

学生实验:让学生用弹簧秤拉着木块在桌面上缓慢运动,保证弹簧秤的示数不变。

就可以维持木块匀速前进,这时物块和桌面的滑动摩擦力是多大?方向如何?再在木块上加一铁块,同样维持物块匀速前进。

这时滑动摩擦力变了吗?说明什么道理?学生回答:滑动摩擦力变大,说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两物体之间的正压力有关,且正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更换实验条件,把木块放在毛巾上拉动,同样维持其匀速运动,观察弹簧秤的示数,发现比在桌面上的要大,说明什么问题?引导学生答:说明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老师归纳:经实验证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相互之间的正压力F N成正比,还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材料有关。

粤教版必修一3.2《研究摩擦力》WORD教案01

粤教版必修一3.2《研究摩擦力》WORD教案01

《研究摩擦力》说课稿1.说教材“研究摩擦力”是2005年粤教版高一物理第三章“研究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第二节的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本章讲述力的基本知识,它是整个高中物理的垫基石,所以本章知识教学的好坏关系到高中物理教学的成败,因此本章的教学尤其重要。

本节内容放在学习了弹力之后,降低了学习的难度,而且摩擦力是常见的三种力之一,学好本节内容,有利于学生下面对物体受力分析的学习。

此外,摩擦力的知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因此学习它有广泛的现实意义。

本节的特点之一是,本节的知识与初中的相关知识相衔接,降低了初高中的台阶;特点之二是,演示实验和探究实验直接使学生参与到探究知识的过程,体验学物理的乐趣;特点之三是,先研究比较形象的滑动摩擦力,后研究较抽象的静摩擦力,符合学生由易到难的认知过程。

2。

说目标为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从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三个方面培养学生。

按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新课标提出以下教学目标:⑴知识目标:1.知道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会判断它们的方向。

2.知道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会应用公式f=Nµ解决实际问题。

3.知道什么是最大静摩擦力,及其与N和µ有关。

⑵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实验分析能力。

⑶情感目标:向学生渗透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辩证思想。

3.说重点难点如果能抓住摩擦力的产生条件,从而判别摩擦力的类型和方向,也就把握了本节课的要领。

所以在本节的教学中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

(1)教学重点:1.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及规律,会应用公式f=µN解决实际问题。

2.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及规律,正确理解什么是最大静摩擦力。

高一学生的思维具有单一性,定势性,他们易接受相对形象的滑动摩擦力,而对相对抽象的静摩擦力方向的判定,普遍感到有些困难,因此对静摩擦力方向的判定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难点的突破着重介绍“假设法”即假设接触面光滑,则相互接触的物体一定相对运动,那么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就不难判断了。

研究摩擦力-粤教版必修一教案

研究摩擦力-粤教版必修一教案

研究摩擦力-粤教版必修一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 1. 定义“摩擦力”的概念并且说明它产生的原因; 2. 知道如何计算摩擦力的大小; 3. 明确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能够解析摩擦力对物体的运动的影响; 4. 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具体实例中。

二、教学重难点1.摩擦力的概念及其大小的计算;2.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3.将摩擦力的知识应用到具体实例中。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通过引导学生谈论儿时玩具滑行过程中遇到的情况,引出摩擦力概念。

### 2. 概念讲解 1. 摩擦力概念摩擦力是两个物体之间接触的表面上的阻力,是物体运动过程中不可避免产生的一种阻碍运动的力。

2.摩擦力分类•静摩擦力:当两个未运动的物体相互作用时,阻挡它们运动的力就是静摩擦力。

•动摩擦力:当两个已经在相互运动的物体互相接触时,阻挡它们运动的力就是动摩擦力。

3.摩擦系数摩擦系数是两个物体间的摩擦力与载荷之比,通常用μ表示,单位是无量纲的。

3. 计算实验教师可以分别在斜面、水平面和倾斜水平面上,通过实验计算物体的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并解释实验结果。

4. 实例分析通过实例分析来说明如何应用摩擦力相关知识,例如:摩擦力在横向高速拐弯、刹车、爬坡等方面的应用。

5. 总结总结本课所学知识,加深学生对摩擦力概念及其应用的理解。

四、教学成果评价1.就摩擦力概念、计算方法,学生能够从课本中把握核心概念,并能够用自己的话解释清楚;2.通过实验,学生能够准确地测量物体运动时的摩擦力,并且能够从实验结果中分析、总结相关规律;3.就摩擦力的应用,学生能够举例说明其中的运用场景,加深对摩擦力的理解。

五、教学事项1.更充分的实验准备——教师应该更充分地准备实验仪器和数据记录板,以便于学生更好地参与到实验中。

2.班级团队合作——在实验过程中可以让学生组队,提高合作意识,并且减少实验中的误差。

3.语言表达能力——学生需要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够清晰地简述实验过程和结果。

高中物理第三章第二节研究摩擦力教案1粤教版必修1

高中物理第三章第二节研究摩擦力教案1粤教版必修1

第2节研究摩擦力进行新课1.摩擦力: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之间发生相对运动或具有相对运动趋势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做摩擦力。

2.摩擦力分为: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和滚动摩擦力。

(说明:这是由初中知识知道的)3.静摩擦力:a、概念: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接触面存在相对运动趋势但没有发生相对运动时,接触面上就会产生一种障碍相对运动趋势的力,这种力就是静摩擦力。

[演示实验]:探索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如图:当定滑轮的绳子下端悬挂50g砝码B时,物块A保持静止状态。

提出问题:物块A静止,它受板的静摩擦力多大?方向如何?你是根据什么原理判断的?(说明:让学生知道根据二力平衡分析物体受板的静摩擦力大小和方向。

)当悬挂的砝码B增加到100g时,物块仍保持静止状态。

提出问题:物块A此时所受的静摩擦力的大小、方向如何变化?设想一下,如果将砝码B摘去,静摩擦力又将如何变化?(说明:此问指出产生静摩擦力的条件,即只有有运动趋势的时候才可能产生静摩擦力。

同时再讨论一下还要有什么条件?)当悬挂的砝码B保持100g不变而增加物体的质量时,提出问题:物体A现在受到的静摩擦力的大小方向是否发生发变化?(说明:此问承接上一问指出影响静摩擦力的大小的因素只与使物体产生相对运动的外力有关。

)当悬挂在绳子下端的砝码B为150g时,物块A才刚开始相对于桌面板滑动,提出问题:这时物块所受的静摩擦力叫什么?它的大小和方向呢?教师讲解:静摩擦力增大到某数值后就要滑动了,这时静摩擦力达到最大值,叫做最大静摩擦力,用f m表示。

最大静摩擦力的方向,也总是沿接触面切线方向,跟使物体起动的外力方向相反,或者说跟物体间相对运动趋势相反。

在同学回答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出:(1)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a.两相对静止的物体直接接触,在接触面上存在压力;b.两物体间有相对运动的趋势;c.接触面不是光滑的表面。

(2)静摩擦力的方向:相切于接触面,与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3)静摩擦力的大小:由外部因素决定。

3.2研究摩擦力学案3(粤教版必修1)

3.2研究摩擦力学案3(粤教版必修1)

§3.2 研究摩擦力【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滑动摩擦的规律,知道滑动摩擦因数与相互接触的物体的材料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2.能运用动摩擦因数计算摩擦力。

3.认识静摩擦的规律,知道静摩擦力的变化范围及最大值。

4知道最大静摩擦力略大于滑动摩擦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各种实验,观察并总结摩擦力的规律。

2.通过一系列的实验展开对静摩擦力的研究;联系生产、生活和实际讨论和认识各种摩擦力的利弊,加深对摩擦力特别是静摩擦力的认识;通过对生活中摩擦力的了解用自身的语言表达深化对摩擦力的认识,达到巩固提高的目的。

3.思考生活中各种摩擦的作用,通过科幻短问的形式将结果表述出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理解摩擦力的利与弊的过程中,领略自然界的和谐与奇妙,使价值观得到提升,渗透抓住主要矛盾和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辨证思想。

【学习重点】1、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规律,并会用F摩=μF n解决具体问题;2、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规律,正确理解最大静摩擦力的概念。

【知识要点】1、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有接触且有弹力,接触面粗糙,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的趋势。

2、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3、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计算公式:4、静摩擦力的大小不是定值,范围为由物体运动和受力情况决定。

【问题探究】摩擦力的方向一定和物体的运动方向在同一条直线上吗?解答: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而与运动方向则可能相同、可能相反、可能垂直、可能是任意夹角.如图1-2-3所示,物体A随转盘一起转动.当匀速转动时,静摩擦力Fμ与速度方向垂直;当加速转动时,F对A做正功使其速度增大,则Fμ与速度的夹角小于90°;当减速转动时,fμ与速度的夹角则大于90°.µω【疑难解析】例题一个质量的钢件,架在两根完全相同的、平行的长直圆柱A、B上(如图5所示)。

钢件的重心与两圆柱等距,两圆柱的轴线在同一水平面内。

粤教版必修一《研究摩擦力》说课稿

粤教版必修一《研究摩擦力》说课稿

粤教版必修一《研究摩擦力》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1.1 教材信息•课本名称:《研究摩擦力》•适用年级:高中必修一•出版社:广东教育出版社(粤教版)•单元目标:通过研究摩擦力,使学生了解摩擦力的概念、产生原因及其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1.2 教材内容分析本单元的核心内容是研究摩擦力,涉及摩擦力的基本概念、摩擦力的产生原因、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以及使用滑轮组减小摩擦力等相关知识点。

通过学习该单元,学生将掌握摩擦力的概念和作用,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 教学目标2.1 知识目标•掌握摩擦力的概念及其产生原因;•了解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掌握如何使用滑轮组减小摩擦力。

2.2 能力目标•能够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数据;•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激发其探索和创新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 教学重点和难点3.1 教学重点•摩擦力的概念及其影响;•使用滑轮组减小摩擦力。

3.2 教学难点•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 教学准备4.1 教学资源•课本:《研究摩擦力》•实验器材:滑轮组、弹簧秤等•实验用品:各类物体、地毯等4.2 教学环境•教室•实验室(如果有条件的话)五. 教学过程5.1 导入和概念引入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关于摩擦力的知识。

摩擦力是我们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一种力,它的存在会对物体的运动产生影响。

我们可以先回想一下平常生活中遇到的一些摩擦现象,比如走在地板上感觉有阻力、车轮滚动时发出的摩擦声等等。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些现象和摩擦力有什么关系?5.2 学习目标引导现在,我们一起来了解摩擦力的概念和作用。

通过学习,你将能够掌握摩擦力的产生原因,了解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并且学会使用滑轮组减小摩擦力。

5.3 知识讲解和实验演示5.3.1 摩擦力的概念与产生原因请同学们打开教材的第一页,我们来一起了解一下摩擦力的概念。

摩擦力是指两个物体之间接触表面的相互阻碍运动的力。

高中物理 3.2研究摩擦力2教案 粤教版必修1

高中物理 3.2研究摩擦力2教案 粤教版必修1

高中物理 3.2研究摩擦力2教案粤教版必修11、课题3.3摩擦力〔一〕教学模式自主练习→小组商量→讲练结合教学目标〔认识技能情感〕1.学问与技能:①摩擦力产生的条件;②静摩擦力的方向和大小;③滑动摩擦力的方向和大小;④摩擦力的简洁的综合计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试验讨论静摩擦的大小的改变以及静摩擦突变为滑动摩擦力的状况;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计算方形法的不同。

3.情感看法与价值观:摩擦力的防止和利用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但对摩擦力的本质的理解又十分混乱,正是对学生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科学哲学思想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摩擦力的产生条件,摩擦力的方向,静摩擦和动摩擦的计算方法的不同都是本节课的重点。

2、对于摩擦力的方向是阻碍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理解是一个渐渐强化的过程,往往不行一说了之。

静摩擦和滑动摩擦的计算方法是不同的,这一点要明确,可通过具体的问题的辨析来强化。

滑动摩擦力的计算的规范化要求也不能放松。

教具讲义板书设计3.3摩擦力〔一〕一、基础学问复习1、基本概念2、公式二、方法与规律应用1、基本概念应用2、三、稳固练习教学环节学生学习活动的过程与内容〔按环节设计自学、商量、实践、探究、训练等内容〕教师导向激励示范等内容〔精讲、启发、联系渗透等〕一.摩擦力产生的条件〔1〕互相接触〔2〕互相挤压〔3〕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的趋势〔4〕3、外表是粗糙的训练1.关于摩擦力的方向,以下说法中正确的选项是().A.肯定跟物体的运动方向在同始终线上B.跟物体间的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C.运动物体所受的摩擦力肯定和运动方向相反D.跟该处弹力的方向垂直二.静摩擦力1.静摩擦力的方向:①总是沿着接触面;②跟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2.静摩擦力的大小:①随着其他外力的改变而改变;②用二力平衡的学问求解。

3.【演示试验】由静摩擦力渐渐增大到最大静摩擦力,再到滑动摩擦力;并作出摩擦力随拉力改变的图线。

4.最大静摩擦力5.具体的静摩擦力的计算题例析:6.利用静摩擦力的实例训练2.关于静摩擦力,下4、列说法中正确的选项是().A.只有静止的物体才可能受到静摩擦力B.有相对运动趋势的互相接触的物体间有可能产生静摩擦力c.产生静摩擦力的两个物体间肯定相对静止D.两个相对静止的物体间肯定有静摩擦力产生训练 3.以下关于物体受静磨擦力作用的表达中,正确的选项是()A、静摩擦力的方向不肯定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反B、静摩擦力的方向不行能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同C、静摩擦力的方向可能与物体运动方向垂直D、静止物体所受静摩擦力肯定为零训练4.如下图,用力F把物体紧压在竖直墙壁上不动.则当F增大时,墙壁对物体的压力将(填“增大”“减小”或“不变”,下同);墙壁对物体的摩擦力将.训5、练5.红孩用手握瓶子,使瓶子在竖直方向处于静止状态.假如握力加倍,则手对瓶子的摩擦力()A.肯定加倍B.可能加倍C.保持不变D.方向向下训练6.如下图,左右两边对竖直放置的木板所加的压力都等于F时,夹在板中间的木块静止不动,如今使两边的力都增加到2F,那么木块所受到的摩擦力将()A.和原来相等B.是原来的2倍C.是原来的4倍D.是原来的三.滑动摩擦力1.滑动摩擦力的方向:①总是沿着接触面;②跟物体的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粤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摩擦力》word获奖教案

粤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摩擦力》word获奖教案

本课曾在黑龙江省大庆市参加由中国教育学会物理教学专业委员会举办的《全国第三届中学物理创新教学比赛》中荣获高中组一等奖。

摩擦力深圳滨河中学徐园一、设计思想新课程强调“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获取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精神”。

本教学设计以“摩擦力”知识为载体,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充分运用已有的旧知识和方法展开探索,促进学生在实践中经历科学探索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二、《课标》要求、教学内容及教学对象的大体分析1.高中物理《课标》在这里的要求是,“通过实验认识滑动摩擦、静摩擦的规律,能用动摩擦因数计算摩擦力”。

2.本节是粤教版《物理》共同必修模块Ⅰ第三章第2节。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运动学的相关知识,知道使用打点计时器,会运用图象法处理简单物理问题。

3.学生在初中定性地学习过摩擦力的知识,知道摩擦力包括滑动摩擦和静摩擦等内容,并掌握了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4.摩擦力是高中力学三类常见的力之一,是受力分析的基础。

本节课学习的成败对以后学习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动能定理的应用以及摩擦力做功与产生热能的关系等问题都将带来影响。

三、确定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掌握动摩擦因数,会计算滑动摩擦力。

(2)通过实验认识静摩擦的规律,会判断静摩擦力的有无、大小和方向。

2.过程与方法学生在参与探究摩擦力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实验能力,学习和体会探索物理问题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体会实验在探索物理规律中的作用和方法。

(2)养成学生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的科学态度,养成严谨、细致、耐心的实验修养。

四、教学重点、难点及资源准备1.教学重点学生探索摩擦力规律的过程,掌握摩擦力的相关规律。

2.教学难点(1)静摩擦力有一个范围,理解最大静摩擦力。

(2)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自主探索。

高一物理教案 3.2研究摩擦力 (粤教版必修1)

高一物理教案 3.2研究摩擦力 (粤教版必修1)

第二节研究摩擦力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道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认识滑动摩擦的规律。

2、能运用滑动摩擦力公式来计算滑动摩擦力。

3、认识静摩擦力的规律,知道静摩擦力的变化范围及其最大值。

4、能根据平衡条件计算静摩擦力。

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利用物理语言分析、思考、描述摩擦力概念和规律的能力.2.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3.让学生学会在实验中控制变量和实验条件.4.通过自己动手实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利用实验和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培养学生实践——认识(规律)——实践(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3.在研究问题时,要培养突出主要矛盾,忽略次要因素的思维方法.二、教学内容剖析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本教科书在处理摩擦力的教材内容上有所调整,从静摩擦力入手,然后介绍滑动摩擦力。

这样处理是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实验现象发生的先后顺序考虑的。

教科书对静摩擦力的要求并不高,不仅不讲静摩擦因数,也不要求计算最大静摩擦力。

本节课教学重点:1.滑动摩擦力大小的计算以及方向的判断.2.静摩擦力的有无的判断以及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3.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规律,正确理解最大静摩擦力的概念。

本节课教学难点:1.静摩擦力有无的判断和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2.静摩擦力大小的简单计算.三、教学思路与方法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理解相对静止的两个物体之间,也可能产生摩擦力。

这是初中关于摩擦力教学内容上的拓展。

可通过教科书中图3.3-2所示的演示实验,运用学生已有的二力平衡的知识来讲述什么是静摩擦力,以及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

做好该演示实验,是该节教学的关键。

关于滑动摩擦力,教学中首先应该让学生感受到滑动摩擦的存在。

其次,要通过实验让学生体会不同物体间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会不同,从而激发学生去思考“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呢?”然后通过相关实验说明“物体间滑动摩擦力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跟物体间的压力有关”。

高中物理第三章第二节研究摩擦力教案3粤教版必修1

高中物理第三章第二节研究摩擦力教案3粤教版必修1

第2节研究摩擦力本节教材分析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会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和大小,知道最大静摩擦力。

(2)·知道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会判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3)·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正压力成正比,知道动摩擦因数。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实事求地是的科学态度,和在研究问题时要突出主要矛盾忽略次要因素的思维方法。

教学重点用实验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方向,并且判断动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方向。

教学难点1.静摩擦力与压力无关的理解就更感困难2.静摩擦力的方向判断。

教学建议新课导入设计导入一引入新课教师将甲、乙两本高中物理课本的书页依次叠在一起,压一下书页提起乙书,甲书没有从乙书中滑落。

请一男生尽其力拉两书背也不能在乙书中拉动甲书。

在刚才的实验中,使甲书不能在乙书中拉动的直接原因是什么?(说明:用设疑法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指出是因为物理受到摩擦力的原因,再提出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摩擦力使一个男同学都分不开两书呢?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对学生的答案进行总结导入二引入新课高考理综物理模拟试卷注意事项:1.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单项选择题1.在人类对微观世界进行探索的过程中,科学实验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下列说法符合历史事实的是()A.汤姆孙在粒子散射实验中发现了电子B.卢瑟福在原子核人工转变的实验中发现了中子C.爱因斯坦为了解释光电效应的实验规律提出了光子说D.贝克勒尔通过对天然放射现象的研究,发现了原子中存在原子核2.如图所示,在光滑水平面上,有质量分别为3m和m的A、B两滑块,它们中间夹着(不相连)一根处于压缩状态的轻质弹簧,由于被一根细绳拉着而处于静止状态。

粤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研究摩擦力(2)

粤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研究摩擦力(2)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在空中飞行的物体不受重力作用;
B、重力可用弹簧秤直接称出;
C、两物体在同一处,质量大的物体其重力大;
D、抛出的石块轨迹是曲线,但石块的重力的方向不变。
3、下列关于在两物体的同一接触处的弹力与摩擦力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弹力与摩擦力不可能沿同一方向; B、有弹力必有摩擦力;
静摩擦力的大小可在零到最大静摩擦力之间变化,可由力的平衡,牛顿第二定律等知识求出,最大静摩擦力比滑动摩擦力要大一些,计算中也视为相等。
例析4、如图4所示,小车A上放一木块B,在下列情况下,A、B均相对பைடு நூலகம்止,试分析A对B的摩擦力。
1、小车A在水平面上匀速运动
2、小车突然起动
解析:B和A一起匀速运动,B相对于A没有运动趋势,另B所受到的力只能是重力和弹力,且二力平衡所以A对B没有摩擦力。注:这里不论接触面是否光滑。
教学步骤:
(1)摩擦力定义:
相互接触并相互挤压的粗糙物体间,存在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的趋势时,在接触面内产生的阻碍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力,叫做摩擦力。
摩擦力常分为滑动摩擦力、滚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
(2)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①接触面粗糙。
②接触处有弹力存在
③有相对运动(滑动摩擦力)或相对运动的趋势,(静摩擦力)
当小车突然起动时,B相对于A有向后的运动趋势(假设AB接触面光滑,A起动时B相对于A向后运动),另B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是由于A对B的摩擦力,并且静摩擦力的方向与B的运动方向相同。
思考4、在水平力F的作用下,重为G的物体沿墙壁匀速下滑,若物体与墙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 ,则物体所受摩擦力的大小为:()
A、 B、
C、有摩擦力必有弹力; D、摩擦力不一定与弹力成正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2研究摩擦力
一、教学目标
1知道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会判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2、会运用公式F=F N进行计算,知道动摩擦因数与什么有关
3、知道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会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掌握求静摩擦力大小的方法
4、知道最大静摩擦力的概念.
二、重点难点
1 重点:滑动摩擦力、静摩擦力大小及方向的确定
2、难点:静摩擦力大小及方向的确定.
三、教学方法:,观察演示,总结
四、教具:木刷木块,测力计
五、课时:1节
六、教学过程
(一)质量为m的木刷放在水平桌面上,木刷受几个力?大小、方向如何?各是什么
性质的力?画出木刷受力示意图?
作用,依二力平衡原理可知弹力F N = mg.受力图如图所示.
导出新课:如果用水平向右的外力F i拉木刷,使其滑动,观察木刷底下鬃毛的形状,这
是为什么?再次分析物体受几个力作用.
(二)滑动摩擦力
(1)产生:观察上面的现象可知:毛刷与桌面接触,并且相对于桌面滑动,而桌面由
于粗糙,在接触面处产生了一个作用于毛刷上的阻碍其相对于桌面运动的滑动摩擦力
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相对于另一个物体滑动时,要受到另一个物体阻
碍它相对滑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滑动摩擦力
(2)方向:毛刷的鬃毛向着相对于地面运动的反方向倾斜,说明毛刷受到的摩擦力跟
毛刷相对于地面运动的方向相反•如图中F2所示.
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跟接触面相切,并且跟物体的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这里的相对
运动是指相对于与之接触的物体的运动•
如图所示:
Fi-
F
mg
mg
(3)大小:
实验:将木块放在长方形木板上,用测力计水平匀速拉动木块,再分别在木块上放置
不同的砝码,仍分别匀速拉动木块,记下每次测力计读数及木块与砝码的总质量,填入表中
成正比.
公式F =卩F N,其中卩是比例常数,叫做动摩擦因数•
必须指出,滑动摩擦力是与压力成正比,而不是与物体的重力成正比,在上面的实验
中压力与重力大小相等只是特例,在很多情况下,压力并不等于重力,例如斜面上的物体,
同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以及相对速度大小(工0)无关•
将上述实验中的木板换成硬纸板,重复实验,发现比例系数卩与前次不等,说明□值
跟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的材料有关,材料不同,两物体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不同
学生阅读教材《几种材料间的动摩擦因数》表
例题:教材第9页(例题)
(三)静摩擦力
演示实验:用不大的力通过测力计水平拉静止在桌面上的木块,木块虽有相对运动趋势,但仍静止,读出测力计读数,分析木块水平方向上受几个力?
由二力平衡可知,木块除受到拉力以外,还受到了与拉力等大反向的作用力,这个力
是桌面对木块的静摩擦力,所谓“静”,是指木块相对于桌面静止
继续增大拉力,木块仍处于静止状态,说明静摩擦力随外力的增大而增大
1•产生:静摩擦力产生于相互接触的物体且有相对运动趋势而保持相对静止的接触面之
2•方向:静摩擦力的方向总是跟接触面相切,并且跟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木块相对于桌面有向右运动的趋势,木块受到的静摩擦力方向向左,即与物体相对于桌面向右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3.大小:静摩擦力总等于沿接触面方向物体受到的外力,而与压力无关
在上面的实验中,增大拉力,发现木块静止到一定的时候就由“静”变为“动”了
明静摩擦力有一个限度,静摩擦力的最大值Fmax叫做最大静摩擦力,最大静摩擦力等于使
物体刚要运动时的外力,因此,静摩擦力F的值为
O v F < Fmax
例题:粗糙水平地面上有一质量为m的木箱,它与
ng
地面间的最大静摩擦力Fmax大于滑动摩擦力,接触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卩,现给木箱施一水平推力,推力大小由
零逐渐增大,使木箱由静止状态变为运动状态,画出地面对木箱的摩擦力F'随推力F变化的图象•
F相等,故图线当外力在小于F O以前,木箱受静摩擦力作用,静摩擦力的大小与外力
为过原点的45。

倾斜直线;当外力等于F O时,物体受最大静摩擦力Fmax=F。

,以后物体开
始滑动,且受滑动摩擦力F'=卩F N=卩mg不变,故图线为水平直线
阅读课文最后自然段:静摩擦力常见的例子
(四)课堂小结:
「产生条件:接触、挤压、相对滑动
大小:F=(1 F N
<
厂滑动摩擦力方向: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I作用点:接触面上
摩擦力-
产生条件:接触、挤压、有相对运动趋势
*静摩擦力大小:0 v F < Fmax
方向:与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作用点:接触面上
(五)课外作业
思考题:
1请举一二个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静摩擦力为动力。

2•人在爬绳的过程中,手受到什么摩擦力?方向怎样?摩擦力的方向跟人体运动的方向是一致还是相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