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子路借米的故事
淮阳乡土故事:范丹借粮
淮阳乡土故事:范丹借粮子路按照采桑女子的指点,来到了陈州城南二十五里的一个村庄。
村上有一家大户,名叫范丹,家有粮千石。
子路见了范丹说明来意,范丹点头同意,但又拍着子路的肩头说道:“子路,你是孔夫子的大弟子,我请教一事,要是答对了,借粮;要是答错了,那别怪我不客气了。
”子路不以为然,满口答应。
范丹问:“啥为高?”子路答:“天为高。
”范丹问:“啥为厚?”子路答:“地为厚”。
”范丹问:“啥香?”子路答:“肉香。
”范丹问:“啥臭?”子路答:“屎臭。
”范丹摇着头,哈哈大笑起来,站起身,拂袖而去。
子路借粮碰了一鼻子灰,阴沉着脸,垂头丧气归来。
孔子问缘由,子路学了一遍,孔子嘿嘿笑道:“子路,你答错了,应是天下父母为高,妻为厚,饥者香,饱者臭。
”子路记下,红胀着脸又来见范丹。
还没待范丹开口,子路说:“天下父母为高,妻为厚,饥者香,饱者臭。
”范丹笑了,但借给子路的米少得很,不是一升一斗,而是一小撮。
子路怒发冲冠,挺起胸膛,整了整长衫,扶了扶了帽子,喊道:“你范丹捉弄人!”子路抓起那撮米朝天空撤了,赶着空车离开了范丹。
子路垂头丧气,又空着手回来了。
孔子间问子路:“借的粮呢?”子路怒气冲冲,摔了鞭子,愤愤说道:“范丹那老家伙真不是东西,我跑了两趟只借给一小撮米,我气得给撒了。
”孔子拉长了脸,严厉地问子路说道:“一粒也没带回吗?”子路摘下帽子摔在地上,说道:“一粒也没有!”颜回是个细心人。
他把子路的帽子拾起,仔细察看,忽然大叫一声道:“有!”孔子这才舒了口长气,叫颜回细找,颜回趴在地上找了几遍,还是找到了七粒米。
子路吼着:“扔了,别说七粒,七升也不够我们师徒吃一顿!”孔子笑了,劝子路不要性急,然后把七粒米放到锅里,加了一锅水,点火煮起来。
一顿饭功夫,锅里发出了“扑扑”的声响,空中飘起了香喷喷的米饭香。
子路沉不住气,慌忙揭开锅盖儿,怪,一锅黄澄澄的小米饭!孔子告诉子路说道:“你有所不知,范丹给的不是一般的米,是子母米啊!”弟子们欢呼雀跃,唱起了歌,孔子弹起了琴。
关于孝顺的名人故事
关于孝顺的名人故事一、子路借米孝敬父母子路啊,他可是孔子的得意门生。
子路小时候家里特别穷,穷得叮当响那种。
但是呢,他的父母年纪大了,身体又不太好,就特别想吃米饭。
可家里哪有米啊?子路就想办法呗。
他家附近有个亲戚比较富裕,家里有米。
子路就大着胆子去借米了。
那亲戚家离他家还挺远的,子路一路小跑着去。
到了亲戚家,他就把父母想吃米的事儿一说,亲戚看这孩子这么孝顺,就借给了他米。
子路高兴得不得了,又一路小跑着把米背回家,给父母煮了香喷喷的米饭。
他父母吃着米饭,那心里肯定是暖乎乎的,有这么孝顺的儿子啊。
子路虽然穷,但是在孝顺父母这件事儿上,那可真是没话说。
二、汉文帝亲尝汤药汉文帝刘恒可是个好皇帝,也是个大孝子。
他的母亲薄太后生病了,这一病啊,就病了好久。
刘恒那叫一个担心啊,每天都亲自去照顾母亲。
他母亲喝的药,他都要先尝一尝。
为啥呢?他得看看药的温度合不合适,太烫了怕母亲喝着难受,太凉了又怕没效果。
而且啊,他还得尝尝药有没有什么奇怪的味道,万一药有问题,那可不能给母亲喝啊。
他每天就守在母亲的床边,衣不解带的。
母亲病情严重的时候,他就整宿整宿地不合眼,就盼着母亲能好起来。
在他的精心照料下,薄太后的病慢慢就好了。
汉文帝这孝顺的事儿啊,在当时就被传为佳话,大家都夸他是个孝顺的好皇帝呢。
三、黄庭坚涤亲溺器黄庭坚呢,是北宋时候的大文学家、书法家。
他可是个大名人,但是在孝顺父母这件事儿上,那也是做得非常细致。
他的母亲年纪大了,身体不太方便,生活上很多事儿都需要人照顾。
黄庭坚就亲自照顾母亲的起居。
他母亲有个情况,就是上厕所不太方便,需要用溺器(就相当于咱们现在的便盆)。
黄庭坚呢,他不嫌脏不嫌累,每天都亲自给母亲洗刷溺器。
要知道,他可是个大文人,在当时社会地位挺高的。
但是他觉得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的事儿,没有什么比照顾好母亲更重要的了。
他的这种孝顺行为,也让周围的人都特别敬佩他。
子路借米、乌鸦反哺的故
子路借米、乌鸦反哺的故
子路借米
有一个人叫子路他的家很穷,有一天他的父母亲想吃米饭了,但是家里一点米都没有,于是子路想要是翻过几座山就能到亲戚家借点米去,父母就能吃上好吃的米饭了,于子路就翻过了几座山走了好几十里路,到了亲戚家借回了一小袋米,终于让父母吃上了好吃的米饭,邻居都夸他是个孝顺的孩子。
乌鸦反哺
乌鸦妈妈要生小宝宝了,乌鸦爸爸在树上筑了一个温暖的巢。
过了几天,乌鸦妈妈生了几个乌鸦蛋,从此,乌鸦妈妈就在家里一心一意的孵蛋,乌鸦爸爸每天飞出去捉虫子,给乌鸦妈妈吃。
小乌鸦终于出生了,乌鸦妈妈和爸爸到处捉虫给小乌鸦吃,小乌鸦们整天在外面玩儿,累了就回家,吃爸爸妈妈捉的小虫子,日子过得很开心。
一天,小乌鸦们回到家,看见爸爸妈妈正疲惫地躺在巢里,急忙问:“爸爸妈妈,你们怎么了?”乌鸦妈妈含着泪说:“孩子们,爸爸妈妈老了,再也飞不动了,不能给你们捉小虫子吃了。
”小乌鸦们懂事地说:“爸爸妈妈,你们等着,我们去捉虫子给你们吃。
”
从此,小乌鸦们出去捉虫子,小心的把虫子喂给爸爸妈妈吃。
爸爸妈
妈看着懂事的孩子,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
以上两个故事告诉我们:学会感恩,我们的心永远被温暖笼罩,永远不会被寒冷的冰雪冻结。
只要常怀一颗感恩的心,这个世界在我们眼里,就会变得越来越美好!。
子路借米孝敬父母的故事
子路借米孝敬父母的故事《子路借米孝敬父母》小朋友们,你们听说过子路借米的故事吗?今天我就来给你们讲讲这个特别感人的故事。
子路是春秋时期鲁国人,他小的时候家里可穷啦!穷到什么程度呢?连顿饱饭都吃不上。
可子路是个特别孝顺的孩子,他心里总是想着怎么能让爸爸妈妈过得好一点。
有一天,子路的爸爸妈妈饿得肚子咕咕叫,子路看在眼里,疼在心里。
他心想:“我一定要想办法让爸爸妈妈吃上一顿饱饭!”这时候,他突然想到了一个办法,什么办法呢?那就是去借米!子路跑到邻居家,敲了敲门,小心翼翼地说:“叔叔阿姨,能借我点米吗?我爸爸妈妈快饿坏了。
”邻居看了看子路,有点犹豫地说:“孩子,我们家也不富裕,米也不多呀。
”子路着急地说:“求求您了,就借我一点,等我长大了,一定加倍还给您!”邻居被子路的孝心感动了,就借了他一些米。
子路高兴极了,抱着米就往家跑。
一路上,他跑得气喘吁吁,汗流浃背,可心里却美滋滋的,想着爸爸妈妈能吃上香喷喷的米饭了。
回到家,子路赶紧生火做饭,不一会儿,米饭的香味就飘满了整个屋子。
爸爸妈妈吃着子路借来的米饭,感动得眼泪都流下来了。
他们摸着子路的头说:“孩子,你真懂事,真是我们的好孩子!”子路看着爸爸妈妈吃得那么香,心里别提多开心了。
小朋友们,你们想想,如果是你们,会像子路一样勇敢地去为爸爸妈妈借米吗?子路为了让爸爸妈妈吃上饭,不怕辛苦,不怕被拒绝,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孝心啊!就像我们在学校里,为了考个好成绩,努力学习,不怕难题,这也是对爸爸妈妈的一种回报呀!再比如,在家里帮爸爸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给他们捶捶背,倒杯水,这也是孝顺呀!我们都要像子路学习,做一个孝顺父母的好孩子。
因为爸爸妈妈为了我们付出了那么多,难道我们不应该好好报答他们吗?难道我们不应该在他们需要的时候,给他们一个温暖的拥抱,为他们做一些事情吗?所以呀,让我们都行动起来,用我们的爱去关心爸爸妈妈,让他们每天都开开心心的!。
子路借米
子路借米
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
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不就可以满足父母的这点要求了吗?于是,年幼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
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
感悟:我们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出现了许许多多不同的历史人物。
其中这个《子路借米》的故事让我感触最深。
子路是春秋末鲁国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称,尤其以勇敢闻名。
可是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没钱买米,长年只能靠吃干粮和野菜等粗粮度日。
有一次家里没米了,子路便翻过了几道山,向亲戚借米,让父母吃上了米饭。
这个故事反映了中华民族孝敬的民族精神。
我们的父母总是为自己的子女着想,有好吃的留给子女,有好穿的也留给子女,为子女无私地奉献出一切,作为子女的我们要懂得感恩、回报。
文中的子路小小年纪就懂得为父母做事,他让我想起了一些小王子、小公主,他们平时总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碰上一点小小的挫折就哭哭啼啼,向父母要这要那,但却从来没为父母做任何事,跟子路比起来他们真是太不懂事了。
古人常说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我们不仅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还应该孝敬别的长辈,爱护比我们小的小孩子,在全社会形成尊老爱幼的好风气,这是我们学生应该承担的责任。
子路借米的故事
子路借米的故事子路借米的故事孝敬父母,是传颂千年的美德,父母养我们长大,我们孝父母到老。
为此小编为大家推荐了子路借米的故事的有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用。
子路借米的故事篇一子路,春秋末鲁国人。
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称。
尤其以勇敢闻名。
但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么办?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不就可以满足父母的这点要求了吗?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
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
子路借米的故事篇二我从一本书上读了一篇文章,叫做《子路借米孝敬父母》。
这篇文章主要写了:子路家里很贫穷,他的父母要饭吃。
然后,他便翻山越岭去借米好不容易向亲戚们借来了一点点的米。
他看着父母吃的很开心,他似乎把那段经忘得的烟消云散了。
我当时看这这篇文章便想起了我的一件事情。
在前几个月,我婆婆要动一个手术,所以在那一段时间里,妈妈都很忙。
每一天都要给婆婆做饭,然后再送到医院里去。
妈妈好不容易一熬到了周末。
在星期六,我的阿姨要去上班,所以,妈妈和我一起去把妹妹接到了医院。
妈妈然后就回家里休息了,她嘱咐好以后就走了。
我们看这妈妈的车子,直到消失了才上去。
我们到了病房时,小心翼翼地打开了门,婆婆一惊,说:“你们怎么来了?”“来陪陪你呗。
”我们齐声说到。
顿时,病房里传出来一阵阵欢笑声。
我问婆婆:“我们陪您下去走走?” “我刚刚走完,好吧,再下去走一圈吧。
”于是我和妹妹搀着婆婆走出病房,小心翼翼地走下楼梯。
我们陪婆婆边散步边散心,再说一些开心的事,我的视线从婆婆脸上瞄过,看见他的心情好了许多。
我和妹妹的心情顿时也好了许多,把所有的烦恼全忘光了……时间过得真快,到了黄昏了,我和妹妹把婆婆送回去,和她说了一声再见就走了……我们要尊重长辈,孝敬父母。
子路借米的故事篇三中国有句古话:百善孝为先。
子路借粮的故事
子路借粮的故事春秋时期,孔子和他的弟子周游列国。
一天,来到陈国,陈国正在闹饥荒。
当地人都饿的四处逃荒。
他们师徒走到这里断了粮,几天没吃上饭。
一个个饿的肚子里咕噜咕噜直叫唤。
陈国人没有粮食借给他们,孔子就打发他的徒弟子路去向他的好友老子借粮。
子路见到了老子,恭恭敬敬的施了个礼说:“老子先生,我们师徒在陈国断了粮,老师让我向先生借粮来了。
”老子对他说:“好啊,借粮不难,不过你要回答我一个问题,答对了,把粮借给你,答不对,粮不能借给你。
”子路一是借粮心切,二是觉得一般问题也难不住他很自信的说:“好,先生请问吧。
”老子用手捋了捋胡子,慢条斯理地说:“你说什么多,什么少;什么时候欢喜,什么时候恼?”子路一听笑了笑,说:“你听好了,我告诉你,天上星星多,日月少;娶媳妇时欢喜,出殡时恼。
”老子听了毫不客气的说:“你答的不对,对不起,这粮不能借给你。
你回去吧。
”子路满以为自己回答的很正确,老子却说他回答的不对,心里不服气。
心想:‘这老头子就是不想借粮给俺罢了,回去向老师告他一状,见死不救,太不够朋友了。
’子路辞别了老子,一边想一边走。
带着满肚子的气回到了陈国。
把事情的经过对孔子说了一遍。
孔子对子路说:“子路啊,这题你回答错了,文不对题呀。
”子路一听,他老师也说他回答错了,忙问:“请问老师,这个问题应该怎样回答才对?”孔子说:“应该这样回答,小人多,君子少;借时欢喜,还时恼。
”子路听罢,立即回见老子,并这样做了回答。
老子听了很高兴,拿出一小竹筒小米借给了他,子路一看很不满意,嘟哝说:“问题答不对不借粮,问题答对了借给这么丁点。
我们师徒那么多人,就这么点,还不够一个人吃一顿的呢。
”老子见子路不高兴,就解释说:“救急之粮不能多,快拿回去救你师徒们的命去吧。
”子路扫兴的拿着小竹筒米回到陈国,见了老师,就告老子的状:“这老头简直不够朋友,你看,问题答对了,就借给了咱这么一小筒米,够谁吃的?和不借还有啥两样?”师徒们虽然都很生气,也没办法。
子路借米的故事
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
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
一个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和人民。
古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我们不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还应该尊敬别的老人,爱护年幼的孩子,在全社会造成尊老爱幼的淳厚民风,这是我们新时代学生的责任。
子路,春秋末鲁国人。
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称。
尤其以勇敢闻名。
但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么办?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不就可以满足父母的这点要求了吗?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
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
一日,父亲买了一些梨子,特地拣了一个最大的梨子给孔融,孔融摇摇头,却另拣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说疲乏:“我年纪最小,应该吃小的梨,你那个梨就给哥哥吧。
”父亲听后十分惊喜。
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曲阜,并且一直流传下来,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孔融让梨中国历史故事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小孩儿名字叫孔融。
他家有六个兄弟,他排行第六,大家都叫他小六儿,因为他性情活泼、随和,大家都喜欢他。
虽然家里兄弟多,但爸爸妈妈对他们每个人的要求都很严格:要勤奋读书;对人要懂礼貌;说话要和气;无论什么事,兄弟们都要互相谦让,不要光想着自己;别人有困难要给予帮助。
孔融年纪虽小,爸爸和妈妈的话,他都记得清清楚楚。
他喜欢做事,总抢着扫地呀,端碗什么的,非常讨人喜欢。
在孔融四岁那年,有一天,爸爸的一个学生来看老师和师母,并带来了一大堆梨。
客人让孔融把梨分给大家吃。
在爸爸点头同意后,小孔融站起来给大家分梨。
他先拿个最大的梨给客人;然后挑两个大的给爸爸、妈妈;再把大的一个一个分给了哥哥们;最后,他才在一大堆梨中,拿了一个最小的给自己。
客人问小孔融为什么捡一个最小的给自己呢?孔融回答:“我年纪最小,当然应该吃最小的。
子路借米的故事
子路借米的故事第一篇:子路借米的故事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
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
一个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和人民。
古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我们不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还应该尊敬别的老人,爱护年幼的孩子,在全社会造成尊老爱幼的淳厚民风,这是我们新时代学生的责任。
子路,春秋末鲁国人。
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称。
尤其以勇敢闻名。
但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么办?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不就可以满足父母的这点要求了吗?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
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
一日,父亲买了一些梨子,特地拣了一个最大的梨子给孔融,孔融摇摇头,却另拣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说疲乏:“我年纪最小,应该吃小的梨,你那个梨就给哥哥吧。
”父亲听后十分惊喜。
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曲阜,并且一直流传下来,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孔融让梨中国历史故事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小孩儿名字叫孔融。
他家有六个兄弟,他排行第六,大家都叫他小六儿,因为他性情活泼、随和,大家都喜欢他。
虽然家里兄弟多,但爸爸妈妈对他们每个人的要求都很严格:要勤奋读书;对人要懂礼貌;说话要和气;无论什么事,兄弟们都要互相谦让,不要光想着自己;别人有困难要给予帮助。
孔融年纪虽小,爸爸和妈妈的话,他都记得清清楚楚。
他喜欢做事,总抢着扫地呀,端碗什么的,非常讨人喜欢。
在孔融四岁那年,有一天,爸爸的一个学生来看老师和师母,并带来了一大堆梨。
客人让孔融把梨分给大家吃。
在爸爸点头同意后,小孔融站起来给大家分梨。
他先拿个最大的梨给客人;然后挑两个大的给爸爸、妈妈;再把大的一个一个分给了哥哥们;最后,他才在一大堆梨中,拿了一个最小的给自己。
子路借米的故事
子路借米的故事
孔子的弟子子路,是一个很有学问的人,但他却非常贫穷。
有一年,他家里连米都没有了,于是他就去向孔子借米。
孔子问他:“你的米怎么没有了?”子路回答:“家里的米已经用完了,现在没有了。
”孔子说:“你为什么不去工作呢?”子路说:“我已经努力了,但是我还是很穷。
”
孔子听了,心里有些不满意,他说:“你不能只为自己着想,你应该为别人着想。
你应该为社会做出贡献,而不是只想着自己。
”子路听了,很受触动,他决定要改变自己的想法。
于是,子路开始了一段艰苦的旅程。
他走遍了大江南北,到处寻找工作。
他在田间劳作,种植庄稼;他在工厂里工作,制造产品;他在商店里当售货员,顾客进来就笑脸相迎。
他努力地工作着,每天都很辛苦,但他从来没有放弃过。
经过几年的努力,子路终于有了一定的积蓄。
他回到孔子的家里,把米还给了孔子,并说:“老师,我已经赚了一些钱,我想把米还给你。
”孔子听了,非常高兴,他说:“子路,你已经不再是一个贫穷的人了,你已经成为了一个有钱有力的人。
”
孔子的话让子路深受启发。
他意识到,只有为社会做出贡献,才能真正地改变自己的命运。
于是,他开始为社会做出贡献。
他捐赠了大量的钱财,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他还成立了一家慈善机构,为那些贫困的人提供帮助。
他的行动感动了很多人,他成为了一个伟大的慈善家。
最后,子路的故事告诉我们,只有为社会做出贡献,才能真正地改变自己的命运。
我们应该努力工作,为社会做出贡献,让自己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
子路借米的道理
子路借米的道理
《子路借米》的道理:
在《子路借米》这个故事中,子路为了让自己的父母能吃上香喷喷的米饭,不顾山高路远、不怕艰难险阻,只为早点实现父母的愿望。
所以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孝顺父母是以实际行动来证明的。
哪怕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也能让父母觉得欣慰、幸福。
《子路借米》故事内容:
子路是孔子的得意门生。
子路小时候家里很穷,往往是有了上顿没下顿,经常靠吃粗粮和野菜度日。
子路小小年纪就担起了帮家里觅食的重任。
村子附近山坡上的野菜都被挖完了。
子路便一大早起床。
翻过几座山,到远处采摘新鲜的野菜,没有好鞋。
采摘一趟野菜下来,子路的腿脚就会被山上的树枝和荆棘划破很多次,可是子路从来不叫苦,也从来没有抱怨过,他只是默默地把野菜带回家,然后煮给家人吃。
有一天年老的父母很想吃米饭,可是子路找遍了家中的每一个角落,竟然连一粒米也没有找到,父母说既然没有米就算了,可是子路心想,如果连父母的这点小愿望都无法满足,自己这个儿子做得还像话吗?于是子路便想到了借米,他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来到了亲戚家,借了一袋米,然后婉拒了亲戚留他吃晚饭的建议。
趁着天色还亮着,又不辞辛苦地赶路回家,等他回到家的时候,夜色已经彻底暗了下来,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劳累。
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
子路借米的故事
子路借米的故事
子路是孔子的学生,他性格刚毅,勤奋好学。
有一天,子路家里遭遇了灾难,
家里的米都吃完了,他只好去向邻居借米。
他来到邻居家门口,敲响了门,邻居开了门,子路请求邻居借米,邻居却说,“我家的米也不多了,你看看还有多少,我也不知道够不够。
”子路听了,心里有些失望,但他并没有放弃,他转身离开了邻居家。
接着,子路又去找另一个邻居借米,这一次,邻居看到子路,笑着说,“我家
的米还有一些,你需要多少?”子路告诉邻居自己家里的情况,邻居二话不说,立刻拿出了一袋米给了他。
子路感激地接过米,表示一定会及时归还的。
回到家里,子路拿着邻居借来的米,妈妈高兴地说,“这可是我们的救命稻草啊!”子路听了,也很欣慰,他知道借米虽然解了眼前的困难,但更重要的是要及时还给邻居,不能让人家觉得不安心。
后来,子路家里情况好转了,他按照约定的时间,把米还给了邻居。
邻居接过米,笑着说,“你们家的情况好了吗?”子路点点头,感慨地说,“正是因为邻居们的帮助,我们才能渡过难关的。
”。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不要轻言放弃,要勇敢地向他人
求助,同时也要懂得感恩和回报。
借米的过程虽然短暂,但其中蕴含着人与人之间的互助与信任。
生活中,我们都会遇到困难,但只要我们敢于求助,愿意帮助他人,我们就能共同渡过难关,创造美好的生活。
这也正是子路借米的故事所要传达的深刻含义。
子路借米的故事
子路借米的故事
子路是孔子的弟子,他性格刚毅,为人正直。
有一天,子路去找孔子请教问题,却发现孔子正在忙着做饭。
孔子见到子路来了,便笑着对他说,“子路啊,你来得正好,我这里正好缺米,你能不能借我一点米呢?”。
子路听了,心中一惊,他知道孔子是一个很有礼貌的人,怎么会忽然间向自己
借米呢?但是他也知道,孔子身为老师,平日里对他们的教诲是非常有道理的。
于是,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孔子的请求,拿出了自己家里的一些米给了孔子。
孔子接过米之后,笑着对子路说,“子路啊,你真是个好孩子,我知道你家里
也不富裕,但是你还是毫不犹豫地借给了我米。
这就是做人的道理,不要计较得失,要懂得帮助别人。
”。
子路听了孔子的话,心里感到非常欣慰,他知道自己做了一件正确的事情。
从
那以后,子路更加努力地学习,更加努力地帮助别人,他明白了做人的道理,懂得了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人要懂得帮助别人,不要计较得失。
只有懂得帮助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帮助,也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子路借米的故事,让我们明白了做人的道理,也让我们明白了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
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像子路一样,心怀善意,懂得帮助别人,让世界充满爱与
温暖。
愿我们都能成为一个懂得帮助别人的人,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子路为亲负米的故事
子路为亲负米的故事
子路啊,那可是个特别孝顺的人。
他家里不是很富裕,但是他对自己的父母那是超级好。
他的父母特别喜欢吃米,可是家里穷啊,米这东西得来不容易。
子路就想办法,每次都到很远的地方去背米回来给父母吃。
那路可不好走呢,子路背着重重的米袋子,累得气喘吁吁的。
有时候大太阳晒着,他汗流浃背;有时候又可能遇到下雨天,道路泥泞,他深一脚浅一脚的,但他从来没有抱怨过。
他就这么辛辛苦苦地把米背回家,就为了让父母能吃到可口的米饭。
他看着父母吃米时开心的样子,自己心里也乐开了花。
后来呢,子路的父母去世了。
他到了楚国,楚王很看重他,给他好多好多的金银财宝,还让他过上了富贵的生活。
他出门有马车坐,吃的是山珍海味。
可是子路却常常不开心,他就跟身边的人说:“我现在虽然富贵了,可是我多么想再像以前那样背着米走很远的路去孝顺我的父母啊,可是再也没有机会了。
”
你看,子路就是这样一个孝顺的人,他的故事一直被大家传颂着,告诉我们要珍惜孝顺父母的时光呢。
子路买米的故事
子路买米的故事
子路呢,是孔子的一个学生,那可是个特别实在又孝顺的人。
有一天啊,子路的家里没米下锅了,这可咋整呢?子路就拍拍胸脯,说:“得嘞,我去买米去。
”
他就大踏步地走到集市上。
这集市啊,人来人往的,可热闹了。
子路眼睛就开始找卖米的地方。
找了半天,终于看到一个米摊儿。
那米啊,白花花的,看着就不错。
子路走上前,跟卖米的老板说:“老板,你这米咋卖的呀?”老板就巴拉巴拉说了个价钱。
子路一听,心里琢磨了一下,觉得价格还行,就说:“老板,给我来上这么多。
”他就拿手比划了一下量。
老板就开始给他称米,边称边跟子路唠嗑:“小伙子,你买这么多米,家里人口不少吧?”子路就嘿嘿一笑说:“不是嘞,我家里啊,就我和老母亲,但是老母亲年纪大了,可不能饿着,多买点存着。
”
称好了米,子路付了钱,小心翼翼地把米袋子扛在肩膀上。
那米袋子还挺沉的呢,但是子路心里可高兴了,想着老母亲看到米就不用担心没饭吃了。
他就哼着小曲儿往家走,一路上虽然累得气喘吁吁的,但是脚步那是相当轻快。
到家之后,子路把米放下,跟老母亲说:“娘,米买回来了,咱今天就有香喷喷的米饭吃啦。
”他老母亲啊,看着子路,那眼睛里满是欣慰,直夸子路是个孝顺的好孩子呢。
这子路买米的事儿啊,就这么在村子里传开了,大家都竖起大拇指夸子路。
尊老敬老的名人故事
尊老敬老的名人故事
好嘞,那我给你讲个“子路借米敬老”的故事。
话说在春秋时期啊,有个叫子路的人,他家里那可是穷得叮当响。
但是呢,子路这人特别孝顺。
有一天,他老母亲病了,就特别想吃米饭。
可家里哪有米啊?这可把子路急坏了。
子路想啊想,突然想到亲戚家可能有米,就决定去借米。
他走了老远老远的路,才到亲戚家。
亲戚一看子路来了,还气喘吁吁的,就问他咋回事。
子路就把老母亲生病想吃米饭,自己家里没米的事儿一五一十地说了。
亲戚一听,哟,这子路可真是个孝顺孩子啊。
二话不说就给子路装了一大袋米。
子路背着米又吭哧吭哧地往家走,那一路虽然累得要死,但是心里想着老母亲能吃到米饭了,就特别高兴。
你看,子路虽然穷,但是为了让老母亲能吃上想吃的东西,不辞辛苦去借米,这就是很典型的尊老敬老的故事呢。
再给你讲个“汉文帝亲尝汤药”的故事。
汉文帝刘恒啊,那可是个大孝子。
他的母亲薄太后生病了,这一病就是好久好久。
汉文帝那叫一个担心啊,就天天守在母亲的床边。
而且呢,每次御医给薄太后开了药,汉文帝都要亲自尝一尝,看看药的温度合不合适,苦不苦,有没有啥怪味。
他就这么一勺一勺地尝着,然后再小心翼翼地喂给母亲喝。
这汉文帝啊,他可是皇帝呢,日理万机的,但是在照顾母亲这件事上,一点都不含糊。
他的这个故事啊,就被大家传颂了好久好久,成为尊老敬老的美谈。
这就告诉咱啊,不管你是啥身份,尊老敬老那都是必须的。
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民间故事-子路借粮
具有中国传统特⾊的民间故事-⼦路借粮 我们国家的历史悠久,⽣⽣不息,拥有五千年的⽂化积淀,⾃然也不乏各⾊各样的传统民间故事,⼩编为⼤家准备了相关的资料,接下来就让⼩编带⼤家⼀睹为快! ⼦路借粮 春秋时期,孔⼦和他的弟⼦周游列国。
⼀天,来到陈国,陈国正在闹饥荒。
当地⼈都饿的四处逃荒。
他们师徒⾛到这⾥断了粮,⼏天没吃上饭。
⼀个个饿的肚⼦⾥咕噜咕噜直叫唤。
陈国⼈没有粮⾷借给他们,孔⼦就打发他的徒弟⼦路去向他的好友⽼⼦借粮。
⼦路见到了⽼⼦,恭恭敬敬的施了个礼说:“⽼⼦先⽣,我们师徒在陈国断了粮,⽼师让我向先⽣借粮来了。
” ⽼⼦对他说:“好啊,借粮不难,不过你要回答我⼀个问题,答对了,把粮借给你,答不对,粮不能借给你。
” ⼦路⼀是借粮⼼切,⼆是觉得⼀般问题也难不住他很⾃信的说:“好,先⽣请问吧。
” ⽼⼦⽤⼿捋了捋胡⼦,慢条斯理地说:“你说什么多,什么少;什么时候欢喜,什么时候恼?” ⼦路⼀听笑了笑,说:“你听好了,我告诉你,天上星星多,⽇⽉少;娶媳妇时欢喜,出殡时恼。
” ⽼⼦听了毫不客⽓的说:“你答的不对,对不起,这粮不能借给你。
你回去吧。
” ⼦路满以为⾃⼰回答的很正确,⽼⼦却说他回答的不对,⼼⾥不服⽓。
⼼想:‘这⽼头⼦就是不想借粮给俺罢了,回去向⽼师告他⼀状,见死不救,太不够朋友了。
’ ⼦路辞别了⽼⼦,⼀边想⼀边⾛。
带着满肚⼦的⽓回到了陈国。
把事情的经过对孔⼦说了⼀遍。
孔⼦对⼦路说:“⼦路啊,这题你回答错了,⽂不对题呀。
” ⼦路⼀听,他⽼师也说他回答错了,忙问:“请问⽼师,这个问题应该怎样回答才对?” 孔⼦说:“应该这样回答,⼩⼈多,君⼦少;借时欢喜,还时恼。
” ⼦路听罢,⽴即回见⽼⼦,并这样做了回答。
⽼⼦听了很⾼兴,拿出⼀⼩⽵筒⼩⽶借给了他,⼦路⼀看很不满意,嘟哝说:“问题答不对不借粮,问题答对了借给这么丁点。
我们师徒那么多⼈,就这么点,还不够⼀个⼈吃⼀顿的呢。
” ⽼⼦见⼦路不⾼兴,就解释说:“救急之粮不能多,快拿回去救你师徒们的命去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版子路借米的故事
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
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
第一位的。
一个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
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和人民。
ﻫ古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我们不仅要
孝敬自己的父母,还应该尊敬别的老人,爱护年幼的孩子,在全社会造成尊老
爱幼的淳厚民风,这是我们新时代学生的责任。
ﻫ子路,春秋末鲁国人。
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称。
尤其以
勇敢闻名。
但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
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么办?子路想
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
不就可以满足父母的这点要求了吗?ﻫ
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
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
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
了疲劳。
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
孝顺的好孩子。
ﻫ一日,父亲买了
一些梨子,特地拣了一个最大的梨子
给孔融,孔融摇摇头,却另拣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说疲乏:“我年纪最小,应该吃小的梨,你那个梨就给哥哥吧。
”
父亲听后十分惊喜。
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曲阜,并且一直流传下来,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孔融让梨
中国历史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小孩儿名字叫孔融。
他家有六
个兄弟,他排行第六,大家都叫他小六儿,因为他性情活泼、随和,大家都喜欢他.虽然家里兄弟多,但爸爸妈妈对他们
每个人的要求都很严格:要勤奋读书;对人要懂礼貌;说话
要和气;无论什么事,兄弟们都要互相谦让,不要光想着自己;别人有困难要给予帮助。
孔融年纪虽小,爸爸和妈妈的话,他都记得清清楚楚。
他喜欢做事,总抢着扫地呀,端
碗什么的,非常讨人喜欢。
......感谢聆听
在孔融四岁那年,有一天,爸爸的一个学生来看老师和
师母,并带来了一大堆梨.客人让孔融把梨分给大家吃。
在爸爸点头同意后,小孔融站起来给大家分梨。
他先拿个
最大的梨给客人;然后挑两个大的给爸爸、妈妈;再把大的
一个一个分给了哥哥们;最后,他才在一大堆梨中,拿了一
个最小的给自己。
客人问小孔融为什么捡一个最小的给自
己呢?孔融回答:“我年纪最小,当然应该吃最小的.”
客人听了孔融的回答直夸奖他.爸爸也满意地点了点头。
......感谢聆听
...... 感谢聆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