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新课标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5课 三大改造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优质课教学设计_4
岳麓版八年级下册历史(2017)教案:第5课 三大改造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自主探究
描述、归纳
3
小结: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指导我国进行三大改造的纲领。国家对个体农业、个体手工业改造走的是合作化即集体化的道路。结合国情和历史,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采取和平赎买方式,并且通过公私合营逐渐确立了公有制。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中国进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自主学习
引
导
探
讨
15
二、公私合营
教师展示图片《上海市棉布业的店员们庆祝实现全行业公私合营》。
教师提问:公私合营是怎么回事?
回答:公私合营是中国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所采取的国家资本主义的高级形式。大体经过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和全行业公私合营两个阶段。
三、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
4.理解三大改造的历史意义,认识改造中的偏差。
教学重点
理解三大改造的目的和途径
教学难点
三大改造的实质
时量
教学流程及内容
教学策略
设计
意图
个性
补充
学生
活动
教师
活动
5
5分钟小组分享
15
导入设计
教师提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有何历史意义?是不是标志着新中国从此就进人了社会主义社会?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呢?这就是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第5课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牢牢记住: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
教师提示:社会主义制度是相对于资本主义制度而言的政治经济制度,是“比资本主义制度更公正、更公平、更先进、更科学的社会制度”
教师提问:为什么说大改造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教师总结: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已占绝对优势,社会主义公有制已成为我国社会的经济基础。在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基本建立的同时,我国的政治领域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社会主义制度已经自我国的经济领域,政治领城及社会生活其他领城基本确立。
八年级历史部编版下册 《第5课 三大改造》教学设计 教案
八年级历史部编版下册《第5课三大改造》教学设计一、教学分析1. 本单元主题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三大改造作为我国在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重要事件,其完成标志着我国由此进入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也得以建立,从而创造性地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伟大转变。
因此,本课内容在本单元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本单元乃至本册教材的重要内容。
2. 本课课标为了解三大改造;知道中国1956年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本课共两个子目:农业、手工业合作化,公私合营。
结合课标与课本子目以及课题,主要通过讲解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背景、过程、形式(政策)以及意义,得出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结论。
3. 本课教学内容主题明确,主要是围绕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子目一主讲农业和手工业,以农业为重点;子目二集中围绕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同时,三大改造完成以后,通过分析其实质与意义从而得出了教材最后的结论: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的建立以及我国由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教学目标1. 理解三大改造的完成带来的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转变对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的重要意义。
(备注:主要体现“唯物史观”)2. 知道三大改造的起止时间和基本过程。
(备注:主要体现“时空观念”)3. 通过史料研读,理解三大改造的含义、实质、原因、结果、不足等内容,提升史论结合的能力。
(备注:主要体现“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4. 通过中国政府应对疫情的例子,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理解,增强爱国意识。
(备注:主要体现“家国情怀”)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三大改造的形式2. 难点:三大改造的实质五、教学过程1. 新课导入。
以广东地区的“王老吉”为例,讲述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导入新课。
1828年,王老吉在广州十三行开设第一间“王老吉凉茶铺”,深受街坊欢迎,被誉为“凉茶王”。
人教新课标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5课 三大改造》优质课教学设计_0
第5课三大改造一、教材分析本课是第二单元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的内容, 主要讲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过程,通过三大改造的完成,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
二、学情分析初二学生经过一年的历史学习, 逐步掌握了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 具备了一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水平,还需教师加以引导。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水平①了解农村土地改革后的情况和在农村走集体化道路的必要性; 掌握对农业和手工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和意义。
掌握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改造的方式、方法并分析其原因。
②综合分析三大改造的必要性, 对比三大改造方式的变化, 培养学生的比较水平, 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理解问题的水平。
采取多种教学模式,让学生走进历史,通过整合走出历史,达到学习历史的目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要让学生在思想上知道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使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改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同时理解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②在三大改造中,我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四、重点和难点1、重点:国家对三大改造采取的方式。
农业、手工业走合作化道路,建立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是实行公私合营。
2、难点:三大改造的实质。
五、教学方法通过课件展示历史图片、播放视频, 创设历史教学情景, 通过小组讨论和问题探讨法, 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六、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搜集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搜集三大改造的相关资料,或向家人请教三大改造的史实七、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课件播放歌曲《社会主义好》,教师:刚才我们一起欣赏了令人激情澎湃的歌曲《社会主义好》,歌词中唱到“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地位高”那么社会主义制度是什么时候确立的呢?又是怎样确立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第5课三大改造来探究这些问题。
2、讲授新课:本课共学习三个板块:大刀阔斧搞合作公私合营开创举操之过急留瑕疵板块一:大刀阔斧搞合作师:我国农民在1950—— 1952年通过土地改革获得了土地,农民手中有了土地,是不是就无忧无虑了吗?我们来看一则材料。
岳麓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5课《三大改造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教学设计1
岳麓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5课《三大改造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三大改造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岳麓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5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我国在1950年代进行的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手工业合作化和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三大改造,以及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历程和意义。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1950年代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过程可能还比较陌生。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时,需要结合已有知识,理解三大改造的意义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过程。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识记三大改造的内容和意义,理解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过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三大改造的内容和意义。
2.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过程。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学生通过教材和资料,自主探究三大改造的内容和意义。
2.合作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过程。
3.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三大改造的影响。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和教学资料。
2.投影仪和课件。
3.案例分析的相关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投影仪展示1950年代我国的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手工业合作化和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学生自主学习教材,了解三大改造的内容和意义。
教师通过提问,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过程。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呈现案例分析,让学生深入理解三大改造的影响。
学生通过讨论,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的发展情况。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三大改造》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第5课《三大改造》教学设计
板书设计
1.“1955年,……孙荣光入资参股,‘荣光’成为国营照
课堂总结
中国人民紧跟时代的步伐,他们用鲜血铸就新中国,用自己的智慧来建设新中国,他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谱写了一曲中国历史的赞歌。
从农民组成合作社,依靠集体促生产;手工业者联合起来,成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工商业通过公私合营完成社会主义改造。
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板书设计2
教学反思
优点:上课时条理比较清晰,能够做到重难点突出,课堂衔接较好。
在课前做了一定的工作,认真收集资料,在课堂上能够很好地将课本知识与资料内容相衔接。
在给学生讲授课本知识的同时,注意培养他们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不足:在教学过程中,某些环节的处理有失妥当,内容过多。
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应做到不断地思考,及时总结积累经验,使自己不断进步。
岳麓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5课《三大改造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教学设计
岳麓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5课《三大改造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三大改造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岳麓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5课的内容。
本课主要介绍了我国在1950年代进行的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手工业合作化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三大改造,以及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1950年代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背景和过程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了解历史背景,通过生动形象的事例,让学生理解三大改造的意义,从而更好地掌握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过程。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1950年代我国进行的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手工业合作化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三大改造的过程,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制度的感情,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三大改造的过程,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2.教学难点:三大改造的意义和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
2.案例教学法: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分析三大改造的过程和意义。
3.讨论教学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对比教学法:通过对比三大改造前后的变化,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内容,搜集相关历史资料,制作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内容,了解三大改造的基本情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国在1950年代要进行三大改造?这样改造的目的是什么?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课件展示三大改造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三大改造》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三大改造》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本《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第5课《三大改造》。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了解“三大改造”,知道中国1956年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本课主要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大改造是新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重大转折,是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里程碑事件,它的完成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学情分析经过一年半的学习,八年级的学生在学习方面已经具有接受较为系统的知识、理解历史知识的能力,既有对历史学科的浓厚兴趣,也具备一定的理性分析能力。
从其心理特点来看,他们对历史学习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和参与意识。
学生的形象思维比较发达,对感性事物容易理解,但抽象思维和概括能力有限。
本课内容概念性较强,如所有制、公私合营等名词,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在教学中要降低学习难度,通过提供具体的生动的史料,让学生归纳、总结,对学生的阅读、分析史料的能力培养要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
三、教学目标通过自主学习,知道农村土地改革后的情况和在农村走集体化道路的必要性,农业、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形式,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政策等基本史实。
通过研读史料,了解三大改造的原因、实质和意义。
通过分析三大改造方式的变化,增强理解问题、综合分析的能力。
在此基础上,认识到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实现了向社会主义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激发爱国热情,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三大改造。
难点: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
五、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复习提问入手引入新课新中国成立之初,为巩固新政权,调动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国家采取了什么措施?取得了怎样的效果?提示:新中国成立后,实行了土地改革,彻底摧毁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农民个人私有)。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三大改造》优秀教案
《三大改造》教学模式介绍:新课程理念坚持把“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作为课堂教学改革的主旨。
发现式教学模式是在老师的组织引导下,规范学生自主学习习惯,让学生在自学和交流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并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一种教学模式。
发现式教学的课程环节:激趣导学-目标导学-导思点拨-设问寻疑-诊断反馈-拓展延伸设计思路说明:通过结合数学计算题目的形式,推出前期土地改革中农民土地私有制,结合法律对社会主义国家的限定,引出三大改造的必要性。
根据教材的编排需求把本课内容分成三大块: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逐一进行讲解,以整体宏观的角度让学生去感知教材,最大限度地去调动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教师在讲解到三大改造意义的时候可以运用发现式教学,在目标导学环节后,让学生一边思考一边小结本节课的知识结构,起“温故而知新”的作用。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把新知识与旧知识联系,形成新的概念,在自己的认知结构中进行重组,完善知识结构,总结学习方法。
教材分析《三大改造》是人教版2018年部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涉及了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形式;(2)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政策;(3)三大改造的实质、意义和缺点等基本史实。
【过程与方法目标】(1)引导学生搜集有关三大改造的资料,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2)实施探究式学习,掌握合作、交流学习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识到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在过渡时期中,我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岳麓新课标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5课 三大改造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公开课PPT课件_1
据国家统计局1952年的初步统计,全国城乡手工业工人 和手工业独立劳动者达1930余万人,手工业产值由1949年的 32.37亿元增加到73.12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20.6%。
上海市永安百货实现公私合营后的第一个早晨
相关链接 上海水泥厂
时间 20年代—解放前 实行公私合营后
设备
陈旧
陈旧
劳动条件
差
改善了劳保条件
管理制度 资本主义剥削制度 改善了管理制度
工人积极性
不高
充分发挥
产量 不到设计能力的90% 超过设计能力的40%
三 探究点: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时间: 1956年 2、建立标志: 三大改造的完成
参加合作 社农户
占全国 农民总 数(%)
参加高级 生产合作
社
占全国 农户总 数(%)
新疆乌鲁木齐郊区维吾 尔族农民报名入社
1.18亿
户
96.3
1.0742 亿户 87.8
问题:出现下图所示农业经济状况的主 要原因是什么?
农业合作化运动
手工业合作化
国家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的是什么方式?
手工业合作化
问题一:新中国的成立,有何历史意 义?是不是就标志着新中国从此就进 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实 现了当家做主,中国历史进入了新 纪元,也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 命的基本胜利,开始迈入到新民主 主义社会。
问题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走向社会主义社会。在中国,社 会主义制度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呢?
岳麓新课标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5课 三大改造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优质课教学设计_0
对存有的问题使学生明白:这是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路,难免存有不足,这也说明挑战和机遇的同时存有,最后在教师的鼓励下振奋精神。
三、
课堂
练习
巩固
新知
利用幻灯片展示大量题型,师生共同探讨以巩固新知
四、
课堂
小结
布置
作业
小结:用学生小结和老师总结相结合,共同强调本
学生采用竞争与合作的方式阅读“示意图”并讲解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情况,看谁说得好。
利用幻灯片和大量历史资料启发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从而全面了解“三大改造”的完成情况。
学生分小组为单位绘制“三大改造”的表格,然后派出代表宣读表格内容,看看哪个小组填写得准确而完整,并在教师的总结下掌握“三大改造”的具体情况。
教法与
学法
使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自主探究法讨论法
教学活动过程设计
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课前,请学生实行一分钟即兴演讲,题目是“变革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动力”,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学生认真听取学生的演讲,在教师的总结基础上理解到:到1953年,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任务就迫切地摆到了党和国家的面前,中国面临着一场经济上的大变革,即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为下面的学习作好铺垫。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
尝试
探究
解决
问题
教师指导学生看书看图并借助幻灯片,让学生明确过渡时期总路线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内容。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思考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并探讨“一化”和“三改”分别指什么?在教师的强化下加深对总路线内容的理解。
学生用比较的学习方法,参看教师给出当前的十一五计划内容,认真分析探讨第一个五年计划内容,弄清“初步”的含义。
部编八下历史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第5课三大改造教学设计
部编八下历史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第5课三大改造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八下历史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第5课三大改造》一课,主要讲述了我国在1953年至1956年进行的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教材通过丰富的史料,生动地展现了我国在这三个方面进行改革的历程,以及取得的伟大成就。
本课内容是学生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重要环节,对于培养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增强社会主义信念具有重要作用。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有一定的了解。
但对于三大改造的具体内容、过程和意义,可能还不是很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三大改造的重要性,以及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三大改造的背景、内容、过程和意义,认识三大改造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中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和信念。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三大改造的背景、内容、过程和意义。
2.难点:三大改造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中的作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三大改造的过程。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提前备课,熟悉教材内容,查阅相关资料,制作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三大改造的背景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一段关于三大改造的纪录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三大改造的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运用课件,呈现三大改造的背景、内容、过程和意义。
岳麓新课标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5课 三大改造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优质课教学设计_3
第5课三大改造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水平(1)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解答教材中的思考题,培养学生的概括水平、联想水平和归纳史实说明问题的水平。
(2)教师通过自己设计的问题,培养学生使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水平。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梳理知识,编写读书提纲,进一步掌握阅读历史教材的基本方法。
(2)指导学生完成本课的实践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展开访问、调查研究活动的基本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不但建立起工业化的基础,而且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
(2)引导学生从社会的持续进步和发展中体会到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重要性,理解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重点和难点]重点:根据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制定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
难点:“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课时] 1课时[教学方法]问题引导法[教学过程]课前引导:先要求学生实行实践活动,向当地的人民代表了解人民代表的活动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相关情况。
教师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1)我国封建土地制度是怎样被废除的?有什么历史意义?(2)新中国成立之初,为恢复国民经济采取了哪些措施?收到了什么成效?教师在学生回答后强调指出:新中国建立之初,人民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恢复发展国民经济的措施,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没有解决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转化成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问题,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还没有确立起来。
所以,土地改革和恢复国民经济任务完成之后,如何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如何把农民土地私有制转化成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如何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转化成社会主义国营经济,总来说之,如何最终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就成为党和人民政府当时的主要任务。
导入新课(1)教师提问:新中国土地改革和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完成之后,党和人民政府决定怎样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教师在适当补充讲述的基础上,解释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并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本目第一段和卡通问答,明确“有计划地发展国民经济”的原因与内涵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执行的时间。
岳麓版历史八年级下第二单元第5课三大改造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课件(共21张PPT)
• 他们在合作化道路上可能会经历哪几个阶段? • 先后经历了互助组、初级社和高级社三个历史阶段。
手工业合作化
国家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走的是合作化道路。
手工业的改造也分为三个步骤:生产合作小组、供销生产 合作社再发展到生产合作社。
太原市手工业者举行 庆祝合作化的游行
相关链接
什么是公私合营?
所谓公私合营,是我国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 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全行业的公私合营是指整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 .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
广州市庆祝社会主义改造胜利完成
天津市庆祝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三大改造完成的历史意义:
• 1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转变。
• 2.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 中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三大改造存在的一些问题
社会主义改造中存 在一些缺点:要 求过急、工作过 粗、改变经营的小农生产方式,
制约了农业的发展,农产品满足 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2、时间: 1953年-1956年 3、形式: 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
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
4、目的: 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
主义道路。
农业合作化
河北邯郸市郊农民报名入社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历来重视农业与农村问题。 从新中国成立后到1956年,我国实施了哪些与农业、 农村相关的重大政策?如何评价这些举措? • (1)土地改革运动:彻底摧毁了中国2000多年来的 封建剥削制度;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经 济上翻了身,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业生产得到 迅速发展;进一步巩固了新中国政权。 • (2)农业生产合作化: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集体 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生产资料私 有制向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经济成为国家的主 体经济成分,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 。
初中历史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5课《三大改造》优质课教案省级比赛获奖教案公开课教师面试试讲教案
初中历史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5课《三大改造》优质课教案省级比赛获奖教案公开课教师面试试讲教案
【名师授课教案】
1教学目标
1、知道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形式。
2、掌握三大改造的实质、意义。
3、从思想上明确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同时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世界观处于形成时期,有强烈的好奇心,认识问题感性,理性欠缺,对三大改造不是十分理解。
3重点难点
【学习难点】三大改造的实质。
【学习重点】三大改造的形式、意义。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1【讲授】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探究活动一】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阅读课本P23——24页相关链接内容及图片,思考回答:
1、农业、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因?
原因:①土改后分散经营使农业、手工业经济很难发展;
②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2、农业、手工业改造的时间、形式、结果?
时间:1953年至1956年底
形式:建立农业(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课三大改造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掌握农业、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形式。
(2)理解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政策。
(3)记忆三大改造的实质、意义。
2.水平目标(1)通过引导学生解答教材中的思考题,培养学生的概括水平、联想水平和归纳史实说明问题的水平。
(2)通过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培养学生使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水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
(2)引导学生从社会的持续进步和发展中体会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重要性,理解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重难点重点:三大改造的过程及形式;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难点:三大改造的完成。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相关三大改造的历史图片。
学生准备:家庭小调查,了解我国三大改造的历史。
教学过程课程导入:(1)我国封建土地制度是怎样被废除的?有什么历史意义?(2)新中国成立之初,为恢复国民经济采取了哪些措施?收到了什么成效?教师在学生回答后强调指出:新中国建立之初,人民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恢复发展国民经济的措施,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没有解决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转化成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问题,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还没有确立起来。
所以,土地改革和恢复国民经济任务完成之后,如何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如何把农民土地私有制转化成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如何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转化成社会主义国营经济,总来说之,如何最终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就成为党和人民政府当时的主要任务。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5课《三大改造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讲授新课:一、农业、手工业的合作化1.农业、手工业合作化的原因展示资料:一位老人在去世前将三个儿子叫到身边,让他们每人把一根筷子折断。
三个儿子都很轻松地做到了。
然后,老人把三根筷子捆在一起,让三个儿子再试试。
这次,三个儿子都未能折断。
从这个故事中,你受到什么启发?故事中的寓意是团结起来才能做一些个人做不了的事情。
1953年土地改革完成后,农村真正建立了农民的土地所有制,3亿多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7亿多亩土地,还分到了大量的牲畜、农具和房屋,大大提升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而大大提升了生产效率。
既然农业生产提升了,为什么还要对农业实行改造呢?多媒体展示资料: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农村中大量存有着的小农经济,严重防碍了我国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我国土地改革后的农村经济基本上还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生产资料微薄、生产分散、生产规模狭小、农业科技落后、劳动生产率低下。
农民一年的劳动收成,除了扣除生产资料的消耗和交纳国家的农业税外,绝绝大部分仅限于用作基本生活的消费。
所以在这种微弱的小农经济制度下,不但不可能实行扩大再生产,有时连简单的再生产也难以维持。
其次,小农经济自由发展势必会导致农村贫富两极分化。
土地改革虽然铲除了土地占有的不公平,但是却保留了土地私有和买卖转让的制度,这就必然会导致农民之间因各种差异和意外因素发生经济上的分化。
所以必须对农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将小农经济私有制改造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
再次,对个体农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实现工业化的一个必要条件。
土地改革以后,个体农户存有着耕地少、生产工具不足、资金短缺等问题。
如果不引导农民走组织起来的路,不但不能改善农民的生活,而且农村也不可能为工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商品、粮食、轻工业原料、工业品市场和积累工业发展的资金等条件,从而影响到轻工业的发展状况并导致重工业发展缓慢,成为工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所以必须对农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解放农村生产力,加快农业发展,使农业与轻、重工业之间的矛盾得以解决。
结合材料和教材知识总结:原因:土地改革后,农民分到了土地,农业生产有了恢复和发展。
我国小农经济力量非常薄弱,又是小商品经济,它们的生产受到市场流通和交换的制约,这就决定了个体农民的经济地位极不稳定,多数人贫困破产,少数人发财致富,必然会出现两极分化。
要防止两极分化,不让刚刚翻身的农民重新陷入受剥削的贫困境地,只能走使全体农民共同富裕的道路。
除此之外,在农村走农业集体化道路的原因:一是工业化的需要。
新中国成立之后,随着国家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全面恢复和展开,党中央敏锐地觉察到,在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生产之间存有着日趋紧张的矛盾。
所以,毛泽东在农业合作化全过程中一再强调,“社会主义工业化是不能离开农业合作化而孤立地去实行的”。
“如果不使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速度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速度相适合,则社会主义工业化不可能孤立地完成,势必遇到极大的困难。
”二是社会主义占领农村阵地的需要。
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后,党中央对农村中出现的两极分化现象和资本主义自发倾向极为注重,毛泽东曾尖锐地指出:“对于农村的阵地,社会主义不去占领,资本主义就必然会去占领。
”“只有在农业彻底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工人阶级同农民的联盟在新的基础上,即在社会主义基制上,逐步地巩固起来,才便于彻底地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所以,20世纪50年代,农业在很大水准上已成为整个社会发展系统工程启动的中心环节,农业合作化运动在总体上也反映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实际需要。
2.农业、手工业合作化的方式观察下面两幅图片:图一是农民申请加入生产合作社,图二是农业实现合作化后,农民代表向党中央和毛主席报喜。
农业建立合作社的优越性越来越明显。
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
农业的合作化带动了手工业的改造。
到了1956年,90%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到合作社中。
教师强调:对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通过农业生产合作社、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的形式.引导个体农民和手工业者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二、公私合营中国的资本主义可分为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两部分。
对官僚资本采取强制剥夺政策,在国民经济的恢复时期,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有经济,巩固了新生的国家政权,那么对于民族资本怎么办呢?民族资产阶级在抗战时期做出过贡献,例如捐款、捐物,是抗战统一战线中的一部分。
著名的红色资本家荣毅仁曾说:“(公私合营)对于我,失去的是我个人的一些剥削所得,得到的却是一个人人富裕、繁荣强盛的社会主义国家。
”展示图片:1.公私合营我国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实行的是公私合营。
国家与私人,就是指与资本家联合起来经营工商业。
原本都是资本家自己独家经营,现在变成与国家合营了。
2.赎买政策课文中提到了“赎买”一词,“赎”就是“交换”。
这里能够理解成有代价地把剥削阶级的生产资料收归国有,即“赎买”。
赎买的形式:有两种,一是在全行业公私合营以前,实行利润分配,也就是“四马分肥”,大致是资本家的红利占20.5%,国家占34.4%,工人福利占l5%,公积金占30%。
二:是在全行业公私合营以后,采取定息制度:十年内每年由国家按照企业合营时核定的私股额,发给股息,年息为5%,这个方式减少了资产阶级对社会主义改造的阻力,便于使资本家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有利于资产阶级的生产资料收归国有。
3.对民族资本实行赎买的原因为什么要采取“赎买”政策?而不是向官僚资本一样直接没收呢?原因:(1)容易造成社会的不稳定;(2)担心打击民族资本家的积极性,他们能够吸收为社会主义的建设力量;(3)国家没有那么多的资金能够全部收回。
图片展示:毛泽东参观荣氏企业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经过国家资本主义,完成由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改造,这是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必经之路。
4.三大改造的评价三大改造的实行有什么意义?有哪些失误呢?(1)意义: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性变革,是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重要标志。
(2)缺点:《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相关材料:“在1955年夏季以后,农业合作化以及对手工业和个体工商业的改造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也过于简单划一,以致长期遗留了一些问题,1956年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对一部分原工商业者的处理也不很适当”。
三、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三大改造的完成,使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有: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转变为经济市场化水准较高的历史阶段;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转变为全国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别的历史阶段。
为什么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教师讲解:首先,从中国革命的性质看,新中国的成立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标志。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而后者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
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有步骤地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到1956年才基本完成消灭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任务。
其次,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建立的特点看。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公有制代替私有制,公有制的生产关系不可能在私有制的条件下产生和发展,只有先推翻旧有的政权,建立起人民的国家政权,然后才能在这个政权的保护下去建立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
所以,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利用人民政权的力量,接管帝国主义在华企业,没收官僚资本,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建立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改造农业和手工业,建立起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经济。
再次,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来看,任何社会形态都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二者缺一不可。
到l956年底,我国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农民、手工业者等劳动群众个体所有的私有制基本上转变为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公有制;资本家所有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基本上转变为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的公有制。
意义:三大改造的完成基本上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经济成分为国家的主体经济成分,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中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小结:本课我们主要学习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即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形式、意义和缺点。
这种改造的形式客观上起了很大作用,使刚刚成立的新中国落后贫穷的面貌得到了迅速改变,但也存有一定的局限。
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基本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