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论文

德意志论文
德意志论文

德意志民族的性格特点

院系:光信息科学与技术

学号:U201114890

姓名:上官赢

摘要:

提起德国,世人往往思绪多端:褒贬毁誉、掺杂各种感情。的确,全球2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德国独具一格,有许多他国没有的特色。最近两个多世纪,它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等领域,涌现出一大批世界级顶尖人物,正面的、反面的比比皆是。它有不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就雄踞世界前列,广泛造福于整个人类;同时,它又是两次世界大战的挑动者,给人类造成了旷古未闻的浩劫。它屡屡大分大合,大起大落,兴风作浪而又为风浪所摧挫。但它败而不馁,衰而不朽,依旧是当今世界一个超群出众的强国。举世公认,德国曾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在世界历史上留下了自己抹杀不掉的痕迹。当代德国作为欧洲第一、世界第四大经济体,作为欧洲联盟支柱成员和联合国重要成员之一,行为,动态仍然相当有力地影响着世界历史的进程,吸引着全世界的眼球。德国人的性格,应该对此有着全方面,深刻的影响。

关键词:

性格形成,文化交汇,宗教改革,割据与集权

任何民族、任何国家都是在一定的地理空间中发生、发展的。德意志学者约翰·哥特弗里德·赫德尔说,“历史是置于特定地理中的运动”。人们只要看一看世界那些文明古国的今昔,看一看各个国家的状况,便知其言不假。

近代德意志民族是以古代日耳曼人的若干支系为基础,融合一些斯拉夫人及其他民族而逐步形成的。千余年来,德意志人的许多岁月都是在南征北战、左冲右突、内争外斗的急风暴雨中度过的。

公元4至5世纪,北匈奴西迁,强化了日耳曼人的大举南移。日耳曼人剽悍骁勇,所向披靡,在南欧、西欧、北非建立了一些蛮族王国,加速了西罗马帝国的灭亡,促进了欧洲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也有利于人类社会的平衡发展。八、九世纪,罗马贵族起事,将教皇利奥三世撵出罗马。教皇向查理求救。查理率部进入意大利,扶持教皇复位。利奥三世感恩不尽,给查理戴上皇冠,宣布他是“伟大的罗马人的皇帝”。于是,查理被称为大帝。查理帝国的领土扩及整个西欧。查理814年去世后,870年帝国分裂为东、西两国,东法兰克王国大致包括今天的德国、瑞士、奥地利和荷兰,基本上通行德语,为近代德意志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19世纪初,拿破仑的法国大军,横扫欧、亚、非,普、奥被肢解,莱茵河西岸的德意志地区并入法国版图,不少小邦国被强制合并。拿破仑军队的冲击教育了普鲁士人,他们开始改革;自1830年代起,普鲁士步英、法后尘,走上了工业化道路,实力渐增,其军国主义政策也变本加厉。普鲁士终于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在1871年实现了排除奥地利的“小德意志民族国家”统一,建立了普鲁士领导的德意志第二帝国,普王担任帝国皇帝,普鲁士首相任帝国宰相。普鲁士军国主义精神浸透在德意志帝国的政治经济生活中,德国连续两次发动世界大战不是偶然的。德国人打败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仍不服气,又打第二次,吃够了苦头儿,他们才在外国的帮助下幡然悔悟。在历史的磨难和两次世界大战中,德国人显现了历史给与民族的巨大财富,人们说,苦难是最大的财富,这一点深深融入德国人的民族性格中,在动乱的年代,德国人体会到强大而统一的国家是民族立足于世界的根本,两次世界大战间,德国人由严谨走向了另一个极端,给世界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在经历过失败后,1970年12月7日,大雪过后东欧最寒冷的一天。刚刚对捷克、波兰进行国事访问后,当时的联邦德国总理维利·勃兰特冒着凛冽的寒风来到华沙犹太人死难者纪念碑下。他向纪念碑献上花圈后,肃穆垂首,突然双腿下跪,并发出祈祷:“上帝饶恕我们吧,愿苦难的灵魂得到安宁。”勃兰特以此举向二战中无辜被纳粹党杀害的犹太人表示沉痛哀悼,并虔诚地为纳粹时代的德国认罪、赎罪。由此,德国人严谨而虔诚,并迅速崛起于西欧,称谓当今世界顶级。

当时的联邦德国总统赫利同时向全世界发表了著名的赎罪书,消息传来,世界各国爱好和平的人们无

不拍手称赞。

德国在天主教世界是受罗马天主教会榨取最重的地区,也是劳动人民最受剥削的地区。中世纪的城市在11、12世纪兴起后,为了抵制封建贵族与教会的掠夺与控制,城市从经济、政治上支持王权,王权则赐给城市以自由贸易乃至自治的特权。随着城市的发展,市民阶层也逐渐兴起,对教会的大一统神权与正统神学的统治极其不满。教皇兜售赎罪券,这成了宗教改革导火线。。1517年10月31日,马丁·路德以惊人的勇气在维登堡教堂门上贴出了《关于赎罪券的九十五条论纲》,就赎罪券问题提出异议。他在论纲里说:教皇无权免罪,他只能宣示和确证上帝对罪愆的赦。路德提出论纲的时候,并没有公开反对教皇,也没有想到要发动大规模的改革运动,但实际上论纲否定了教皇和教会的权威。激起了德意志民族反对罗马教廷的风潮,接着在西欧引起强烈的反响,揭开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得到广泛拥护德国之后,“欧洲其他国家也相继进行了宗教改革”。它沉重打击了欧洲统治的支柱天主教会,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为欧洲走向现代社会创造了条件。由于它起源于德国,并由德国逐渐出入欧洲,因此,在传播的过程中,德国人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性格特点,并认为认真工作是对上帝最好的报答,在此基础上,慢慢形成了德国人严谨工作,对待工作认真的态度。

环境造就人,人随环境走。德意志某些颇具特色的社会和自然条件,陶冶了德意志人某些颇具特色的素质。正是德意志人若干带有整体倾向性的特质,势必使德意志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具有诸多特色。无论你喜不喜欢德意志人,你都不能不重视他们。谈到德意志人,德国内外的人士普遍流露出相当强烈的感情色彩。我们简括地介绍一下那些令世人印象深刻的性格特点,

循规蹈矩,遵纪守法。这似乎是世人最为津津乐道的一个特点。温斯顿·丘吉尔说,德国人民像绵羊一般服从法纪和长官。中国改革开放后,到德国读书、工作、经商的人,对德国人的循规蹈矩、遵纪守法也有了一些切身体会。据许多中国人亲眼所见,德国人横穿马路时,倘遇红灯,即便路上并无车辆和行人,路旁也无警察,他们仍然规规矩矩地等到绿灯亮起再走。德国人循规蹈矩、遵纪守法的习惯亦非一日养成。早在18世纪,普鲁士腓特烈大王实行所谓“开明专制”,说“官员是国家的公仆”,他本人则是“国家第一公仆”和“公益保护者”,官民均须遵守法纪。思想上对国民影响巨大的哲学家康德和黑格尔认为,国家乃是“绝对精神”的外化,“整体的强大应是国家的更加强大,而不是个体的更加强大,整体大于个体之和,义务比权利更重要,自由归根结蒂是国家的自由。”俾斯麦完成德意志千年统一夙愿,缔造帝国,可谓奇功盖世。他任普鲁士首相和帝国宰相28年之后,丢官的第二天就被要求搬出了宰相官邸,不几日又叫他退回了多预支的11天薪俸。这其中固然有继任者的不友好态度在,但从法律制度上说,却也无懈可击。希特勒1933年上台后,以暴力取缔其他政党,大搞纳粹党和民族社会主义的一体化、一元化。一党垄断政权,排斥竞争,执政党首先关心的是维护本党统治地位,根据本党的需要和愿望来制订或修改宪法和法律,甚至不惜以国家机器镇压异己势力。希特勒天天都把“人民”、“革命”、“国家”的词句挂在嘴上,实际上,一党制总是与民主、法治背道而驰的,根本上是破坏社会政治秩序的。但因希特勒是通过民主普选的合法途径上台的,他那满嘴的堂皇口号又颇具迷惑性,再加上当时许多国民对凡尔赛体系的仇恨和对新生共和国的疑虑,致使不少人在若干年内也自觉地或被迫地服从纳粹政权的法纪。人们看到,纳粹肆虐过后,德国人民痛定思痛,汲取血泪教训,义无反顾地摈弃一党独裁、坚持多党民主,更加依法治国、遵纪守法了。施罗德1999~2005年当总理期间,乘飞机外出公干,其妻有时顺路随行,必须自掏腰包买座。看来,德国人遵纪守法到了近乎苛刻的地步。这无疑是好事,于国于民于官皆有大益。德国历史学家戈洛·曼说,“在法律得不到遵守的情况下,德国人通常表现得很笨拙”。纳粹时期一些人的行为大概就是明证。

精益求精。德意志民族长期在激烈竞争中求生存,本地区又自然资源欠丰,只能靠产品质量取胜。这大概是他们养成精益求精意识的客观基础。对于德国人的这一特点,世人无不赞叹和佩服。丘吉尔在其关于两次世界大战的回忆录中,多次对德国敌人在行军布阵、武器制造方面的认真细致深表称许。早在第二帝国末期,德国工业品已经畅销五洲。全球用户公认,“德国制造”的标签就是质量上乘的标志。产自不同国家的同一种商品,德国的就显得精美优秀,令人放心。1974~1982年的德国总理赫尔穆特·施密特说,如今,德国的商品和投资遍布全球,处处受到欢迎;过去用战争达不到的目的现在都超额实现了。

总结

最复杂的事物莫过于人。个体的人复杂,由个人组成的民族更复杂。德意志民族更是复杂。德意志民族是个历史悠久的大民族,有优点也会有缺点,在这世上,没事莫过于战争对人们的影响,但战争不仅仅给人们带来的是灾难,同时它也教会了人们警醒、沉着、坚韧不拔的意志和面对未来的勇气。日耳曼人自古好斗,这和他们的性格是分不开的,但战争的结果无论是战胜还是战败,依我看日耳曼人永远是赢家,因为他们拥有了德意志精神。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信仰,那么无异于一个没有大脑思维的植物人,何谈乞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应该从德国的经验,性格取长补短,我们的国家一定会强盛。

参考文献

[1][法]里昂奈尔-查理尔《魏玛共和国时期的德国》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年

[2]鲁仁《德国百年行迹》九州出版社2011年

[3][俄]戈尔巴乔夫《我与东西德统一》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

[4]何炳松《近世欧洲史》岳麓出版社2011年

[5]姚介厚李鹏程杨深《西欧大观》2007年

德国历史

德国历史 史前至早期历史 日耳曼时期 德国地界, 早在旧石器时代已有人类活动. 因为缺乏文献记载,所以德意志人早期的历史,并不是太清楚。罗马帝国最早开始记载日耳曼部落(Germanen)的活动,但这些日耳曼部落与今天的德意志民族并不相同。当时所谓的日耳曼部落,是对所有居住于北欧及中欧,使用印度-日耳曼语系的各个部落的统称。现代的民族学家对这个名字的含意尚不太清楚,大约可信的是欧洲较早的居民克尔特人(Kelten)先使用这个名称来称呼新移民。而凯撒(Julius Caesar)远征高卢时,用“日耳曼族”这个名称来称呼当时居住在莱茵河右岸(在今天的德国境内)的各个部落。其后,“日耳曼族”这个概念才逐渐介绍到罗马人的世界里。 日耳曼部落是指原先居于斯堪地那维亚半岛南部(包括丹麦)及其临近地区的一些民族,他们的文化及宗教相

当接近,所以成为一个文化圈。西元前1000年左右,因为北欧地区气候转坏,该地区的居民开始向南迁移。到西元前450年时,他们分布于莱茵河沿岸,南至阿尔卑斯山以北,东到外克塞河(Weichsel,即维斯杜拉河Vistula)的地区之内。到了西元前2世纪,这些民族又开始另一波的民族移动,而开始与罗马世界有较多的接触。 日耳曼部落虽是以语言、血统、生活习惯、文化及信仰为族群的指标,但因散居之故,个别差异可以相当大。所以西元4世纪起的大规模族群迁移时,并不是整个血缘民族集体行动,而是以较小的氏族组织为单位。历史学家将这些移动的日耳曼部落约略分成西日耳曼人,东日耳曼人及北日耳曼人三个大类别。西日耳曼人指的是西元1世纪时居住在西起莱茵河,东至卫塞河(Weser),南至多瑙河,北达北海的这些族群 民族大迁徙 376~568年,散居罗马帝国境外的以日耳曼人为主的诸“蛮族”部落大举强行移居帝国境内,并各自建立国家的历史过程。民族大迁徙的原因是日耳曼人的原始公社制解体,部落显贵、军事首领及亲兵渴望向外掠夺新的土地和财富;人口自然增长对生产力形成压力,为了发展畜牧经济,一般日耳曼人不得不向外地迁徙。罗马奴隶制

中华民族精神题库 全

第一章 1.1 1.2009年感动中国人物最高奖项授予了()。C、长江大学见义勇为大学生群体 2.杨叔子在华中科技大学针对理工科学生倡导()教育。D、文化素质 3.保护滇池生态环境的张正祥是一位()。A、农民 4.2009年感动中国人物评选中,获得表彰的都是中国人。()× 5.民族”一词是由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知识分子创造的。()√ 1.2 1.区分一个民族与另一个民族的关键是:B、民族文化 2.根据《论法的精神》,爱斯基摩人性格与东南亚人性格不同,主要是受到()的支配C、气候 3.下面哪项不是民族精神的体现?()D、共同的语言特点 4.任何人类创造的文化都归属于某一个民族。()√ 5.赫尔德认为,民族的宗教、政体甚至民族的科学、艺术都具有民族精神的标记。()× 1.3 1.授课老师总结的理性化是以宣传()为主要内容的思想革命。C 资产阶级思想文化 2.很多西方学者认为二十一世纪是()的世纪。D 中国 3.“9·11”事件反映了现代化过程中不同文明和文化的冲突。()√ 4.授课老师认为现代化的历史始于英国工业革命。()×

5.“文化围城”的概念是由()提出来的。B 欧阳康 1.4 1.西方现代化过程中思想的解放引发了工业革命。()√ 2.()与()构成了西方社会的文明体系。C 民主、法治 3.从现代化的角度看,郑和比哥伦布航海的时间早,意义也更大。()× 4.现代化过程中,工业化会带来(),市场化会带来()。D 单一化、世俗化 5.欧洲宗教改革后的变化不包括()。A 人们更多地去教堂做礼拜 6.民主化必定带来极端的个人主义……× 1.5 1.下列哪项不是民主化过度发展带来的后果?()B 对公共服务的依赖 2.学者普遍认为,全球化的真正前提是()。C 信息的全球化 3.美国参议两会议员联合签名要求人民币升值体现了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 4.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正视中国的影响。()√ 5.东欧事变后,世界进入“一超多强”的格局,从经济上讲,“多强”通常是指()。 A 美国、欧盟、日本 1.6 1.世界上第一个奴隶制和封建制国家都出现在中国。()√ 2.亨廷顿预测二十一世纪基督教文明、伊斯兰文明、儒家文明将会扮演重要角色。()√

德国民族精神

德国民族精神:一是讲理性,守纪律,办事严谨认真、一丝不苟。二是文化素质普遍较高,说话有修养,知识面广,不怕辩论。三是崇尚自强不息,精益求精,永不满足 大国崛起,软实力至关重要。在德国崛起的历史进程中,教育和文化到底对德国的崛起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其成功的经验对当代中国有何启示?日前,本刊记者就此问题采访了前驻德大使、前中国人民外交学会会长梅兆荣先生。 《人民论坛》:德国二战失败后,为什么能迅速恢复和发展,成为欧洲经济第一强国。在德国崛起过程中,教育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 梅兆荣:德国取得成功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一条很重要的经验,就是高度重视国民教育,着力提高民族凝聚力和国民素质,从而为国家的振兴提供强大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撑。对此,普鲁士元帅毛奇在普法战争胜利后曾经自豪地说:“普鲁士的胜利早就在小学教师的讲台上决定了。” 德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实施《义务教育法》的国家。早在1717年,普鲁士帝国国王弗里德里希·威廉一世就颁布了一项《义务教育规定》,明文规定“所有未成年人,不分男女和贵贱,都必须接受教育”。在普鲁士,受教育和服兵役一样被视为公民必须的义务,而国家则为它的公民提供免费教育,通过教育,灌输民族统一的思想,全面提高国民的素质。当有些大臣劝威廉一世考虑办学经费问题时,国王斩钉截铁地说:“这些钱相对于我的长远收益来说,算得了什么?我推广教育,改善的将是我整个国民的素质啊!”威廉一世的儿子弗里德里希大帝继位后,坚决贯彻义务教育的基本国策,于1763年8月12日亲自签署了世界上第一部《普通义务教育法》。 德国在发展教育方面首先是教育理念的变革。主张公民受教育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在将来为社会做更大的贡献。其二是提倡教育和研究的有机结合。三是建立灵活的教育制度。四是职业技术教育十分发达。 德国的教育改革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到19世纪60年代,适龄儿童入学率已经达到97.5%。在普及全民教育的同时,普鲁士还建立起教学与科研并重的现代大学——柏林大学。国王威廉三世把豪华的王宫捐献出来作为大学校舍,同时保证国家必须对教学和科研活动给予物质支持,但是不得干涉教育和学术活动。柏林大学的活力与人才培养,为德国强国梦想的实现奠定了基础,也为全世界现代大学模式开了先河。 全民教育为德国培养了高素质的国民,大学给德国带来了创造和发明。国民素质的大幅提高使德国终于在1871年实现了统一,并一跃而成为世界一流强国。19世纪中期后,德国的科学家所做的贡献,比英国、美国、法国的总和还多得多。从1851年到1900年,在重大科技革新和发明创造方面,德国取得的成果达到202项,超过英法两国的总和,居世界第二位。直到今天,德国依然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科技大国之一。 追问 这是摘自《德国精神》这本书的序言,估计你自己都不知道,我想听听你自己的意见 武士道精神影响了整个日本的国民性,比如武士道精神中献身精神,责任感,使命感。武士道精神在近代,逐渐沦为军国主义的工具,也是与其强调的“忠”,“义”,“名誉”等性质是离不开的。武士道具有两面性,它既毁灭了日本,又

民族精神政治论文

民族精神政治论文 也说民族精神 摘要: 前些日子脱产学习,有时间思考许多问题。其中最令我辗转反侧的是关于民族精神的问题。这个问题大家都关心,但又似乎都说不好。原因之一是中华民族绵延五千年,积淀下无数的文化和思想精华,要准确表达出来绝非易事;原因之二是民族精神的文字表达一定 是寥寥数语甚至是寥寥数字,要全面而深刻地概括并且让大家认可 实在是不可能!其间周熙明教授《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意识形态创新》的课,给了我很多的启发。借本期话题刊登出来我的思考结果,希 望读者批评讨论。 大家都知道,中华传统文化非常讲究人与外界的关系,而且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作为个体的人始终处于从属和被动的地位,也就是说,“我”不是外界的主宰,甚至“我”都不能是“我”的主人。 因为,在“我”之外,早有“天、地、君、亲、师”等着安排好“我”未来的一切。其中“天、地”有自然法则,“君、亲、师” 有社会法则,忤天逆地会遭天谴,违背“三纲五常”的“人伦”也 会被社会和家庭抛弃。那么怎么做才是对的呢?传统的守则告诉我们 五个字:“仁”、“义”、“礼”、“智”、“信”。诠释这五个 字其实也不容易,但我们可以通过《现代汉语词典》找到答案。 “仁”——“仁爱”。 “义”——公正合宜的道理或合乎正义或公益的。 “礼”——社会生活中由于风俗习惯而形成的为大家共同遵守的仪式或表示尊敬的言语或动作。 “智”——有智慧、聪明或智慧、见识。 “信”——信用或相信、信奉。

乍一看,挺好啊!有人甚至会讲,不要说在过去,即使在今天, 如果人们都能做到这五个字,社会早就和谐了!其实错了!错就错在:第一,这个守则忽视人的主体地位;第二,这个守则忽视了社会发展 的根本经济基础;第三,这个守则忽视了我们所处的国际环境。 那么如果把中华民族传承了数千年的内心和行为准则或者讲修为准则与上述被忽视的因素结合起来,是否可以作为我们民族精神的 表达呢?可能还差一个重要因素。这个因素就是中华民族一百多年的 近代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民族进行艰苦卓绝革命和建设的现代 和当代史,尤其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各项改革事业的辉煌历史篇章。 在这个百年历史瞬间,中国共产党以及中华民族沉淀了“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的井 冈山精神;“不怕牺牲、前赴后继、勇往直前、坚韧不拔、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百折不挠、克服困难”的长征精神;“艰苦奋斗、自力更生、执政为民、服务于民、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延安精神;“坚 定信念、敢打必胜、谦虚谨慎、求真务实、艰苦奋斗、服从大局、 团结群众、奋不顾身”的西柏坡精神;“爱憎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 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 斗志”的雷锋精神;“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大庆精神;“万 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 的九八抗洪精神;“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 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 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等等。 罗列这些“精神”是否有些枯燥?但绝不空洞。因为这些“精神”与一系列的事件、人物、过程、结果紧密相关,与这些精神所诞生 的时代背景紧密相关,在这些精神的背后,是献血与生命,是成功 或失败,甚至是国家民族的生死存亡!而且,比较重 要的是,研究这些精神,可以让我们从文字中找到一些关键词,而这些关键词恰好可能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表达。

德意志意识形态 历史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历史”概念研究①邓莉,高政(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北京100875)摘要:通过对《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历史”概念的阐释进行文本梳理,对其“历史”概念作全面理解,为我们理解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也即其历史科学提供基础。我们认为,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所言的“历史”是人类社会的历史;历史的前提是现实的个人;历史从根本上而言就是人类实践的展开:历史是人及其实践活动前提与基础,历史表现为人类社会生存方式的变化和发展,历史与人自身的发展相统一。关键词:《德意志意识形态》;“历史”概念;历史唯物主义中图分类号:B0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9-4482(2009)01-0230-02“历史”概念是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过程中探讨的一个重要内容,《德意志意识形态》被认为是马克思第一次系统地阐述其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因而“历史”概念内涵的探讨构成了《德意志意识形态》的重要内容。弄清这一问题,无疑对于认识马克思早期思想以及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问题都具有重要意义。一历史是人类社会的历史在手稿的第一卷第一章《费尔巴哈》的开头,马克思删去了下面一段话:“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历史可从两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但这两方面是密切联系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自然史,即所谓自然科学,我们在这里不说;我们所需要研究的是人类史……”[1]。尽管马克思当时出于何种考虑删去了这段话我们无从得知,但是我们仍应该把它看成一段含义非常丰富的话,在理解《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历史”概念时就更是如此。因为这段话中隐含着对“历史”一词广义和狭义的区分。当马克思谈及“历史可从两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时,不妨把历史理解为广义的“历史”,这里指的是基于时间这一形上基础之上的一切变化和发展。然而更重要的是马克思在其后作了一个重要限定,“我们所需要研究的是人类史”,即排除自然界,而单单研究人类历史。马克思批判费尔巴哈时用了这样一段话:“当费尔巴哈是一个唯物主义的时候,历史在他的视野之外,当他去探讨历史的时候,他不是一个唯物主义者。” [1]手稿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对费尔马哈及青年黑格尔进行彻底清算,正是当费尔巴哈考察人类社会的历史时他陷入了唯心主义。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手稿中的“历史”概念是指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二历史的前提是现实的个人马克思说道:“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1]当马克思把有生命的个人作为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时,历史不再是神的历史,也不是理性的历史,而真正成为了人的历史。历史是人的历史,人是历史的主体。马克思对作为历史主体的人作了规定,“它的前提是人,但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1]这里的“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的人,绝不是法国唯物主义的“机械人”,也不是费尔巴哈仅仅限于感情范围承认的“单独的、肉体的人”,而是“现实中的个人”。人是历史的现实前提,从这一前提出发考察历史使唯物史观区别于其它任何“抽象的经验论者”和“唯心主义者”。现实的个人作为唯物史观的现实前提,是我们理解“历史”概念首先要明确的。三人类历史就是实践活动的展开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明确指出,“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思辨终止的地方,即在现实生活面前,正是描述人们的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真正实证的科学开始的地方”[1]。这说明,马克思认识到人类历史也就是人们的实践活动的实际展开过程。正是从人们的实际生活过程出发,从实践活动出发,马克思阐释了“历史”概念的深刻内涵。1.作为人及其实践活动前提与基础的历史马克思说:“历史的每一阶段都遇到一定的物质结果、一定数量的生产力总和,人和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在历史上形成的关系,都遇到由前一代传给后一代的大量生产力、资金和环境,尽管一方面这些生产力、资金和环境为新一代所改变,但另一方面,它们也预先规定新的一代的生活条件,使它得到一定的发展和具有特殊的性质。”[1]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历史指一定社会所遇到的一定的现实前提或基础。当我们说某事物是历史时,那就是在说,这个事230①收稿日期:208-10-07作者简介:邓莉(1984-),女,湖南衡阳人,硕士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历

德国的公民教育

研究生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德国的公民教育 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姓名:商奉献 学号:2013110103 导师:唐克军 2014年11月20日

德国的公民教育 摘要公民教育在德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公民教育也经历了相当复杂的发展过程。尤其是战后德国加强对中小学生的公民教育,塑造新一代德国公民,以此提高全体国民素质,推动社会发展,一直是教育行政机关以及学校工作实践的重点。本文主要从德国公民教育的概念及其发展历程、德国公民教育的现状分析、德国公民教育的发展趋势三个方面介绍德国的公民教育,希望对我国的思想道德教育有所启示。 关键字德国公民公民教育民主 一、德国公民教育的概念及其发展历程 (一)德国公民教育的概念 公民教育,在德国也被理解为政治教育(Politische Bildung),是一门有关政治科学的公民学科。1945 年以后,德国教育界已达成一种共识:一方面,中小学的公民教育是一门独立的课程,但另一方面又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独立性课程是指:在学校课程设置中,公民教育作为学生的必修课程。所谓综合性课程,主要是指公民教育课程涉及一些其他学科知识,比如历史、宗教、伦理、政治、公民、社会科学、地理等学科。德国公民教育具有悠久的历史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作为公民教育的里程碑——《博特斯巴赫共识》被誉为德国公民教育的“圣经”,共识中达成以下三项重要原则。 第一,禁止灌输,不允许教师用任何手段对学生进行灌输,因为这会妨碍学生形成独立的判断;第二,保持争议;在科学和政治上有争议的一切内容,在教学中也必须保持争议;第三,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与维护个体利益的能力,政治教育必须使学生能够分析政治形势以及他自己的相关利益,能够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寻求影响既定形势的手段。 (二)德国公民教育发展历程 1.封建君主专制时期,政治教育始终以培养“驯服的臣民”为最高目的 在德国的封建君主专制时期,统治者把公民教育归结为“国民教育”,其始终把培养“驯服的臣民”作为维护封建统治的政治目标。尤其是在威廉二世(1859~1941)掌权之后,为了推行其社会政策和“世界政策”,反复灌输以“君主主义”为核心的,包括权威主义、民族沙文主义和军国主义在内的思想,最终

从笑话看德国一个认真的民族是最有希望的民族

从笑话看德国一个认真的民族是最有希望的民族 —— 有一则笑话,说的是西方人心目中的天堂与地狱的人员组成:如果是组建天堂,应该是英国人当警察,法国人做厨师,德国人当机械师,意大利人做情侣,瑞士人做总管;如果是组建地狱,则应该是德国人做警察,英国人做大厨,法国人做机械师,意大利人做总管……诸如此类的笑话,反映了西方各个国家或 民族的不同性格特征。 虽然我去德国之前对德国知之甚少,可有两则关于德国人的笑话,却令我记忆甚深。 一则是说,若是在大街上遗失一元钱,英国人决不惊慌,至多耸一下肩就依然很绅士地往前走去,好像什么事也没发生一样。美国人则很可能唤来警察,报案之后留下电话,然后嚼着口香糖扬长而去。日本人一定很痛恨自己的粗心大意,回到家中反复检讨,决不让自己再遗失第二次。惟独德国人与众不同,会立即在遗失地点的100平方米之内,划上坐标和方格,一格一格地用放大镜去寻找。 还有一则笑话是说,如果啤酒里有一只苍蝇,美国人会马上找律师,法国人会拒不付钱,英国人会幽默几句,而德国人则会用镊子夹出苍蝇,并郑重其事地化验啤酒里是否已经有了细菌。我本以为在这两则笑话中德国人的严谨认真态度和科学求实精神被大大地漫画化了,可我到了德国之后,以我的所见所闻相印证,才觉得两则笑话对德国人的性格刻画虽然有所夸张,但并不太失真,而且还很传神。 我这次是作为剧作者,随《东京的月亮》剧组到德国去参加演出的。演出的地点是在汉堡的塔丽雅剧院,这是汉堡的三大剧院之一。装台期间,我们的灯光设计师和德国技师发生过一次小小的“国际冲突”。我们的灯光设计师在爬吊杆装吊灯时,用的是从国内带去的人字梯,可德国技师认为它不安全,坚持要用德国制造的有调节平衡装置的人字梯。他们架好了“MADE IN GERMANY”的人字梯后,精细地调节四只梯脚,使之不差分毫地保持在一个水平面上,以保证梯子的绝对垂直和平稳。调试过后,德国技师还不放心,又用手反复摇试,使之无一点晃动,经过这样严格的检验,确信它达到百分之百的平稳后,才允许我们的灯光设计师爬上去。其实我们带去的梯子,也十分坚固,使用十多年,爬上爬下数千次,也从未出现过问题;而且人字梯并不高,即使有些晃动也不致有危险。可德国技师硬是要用他们的梯子,似乎过于较真,过于刻板;其实细思之,这其中却体现出日耳曼民族的一种极为可贵的精神。 首先是对劳动者极大的尊重和保护。德国不但有条目繁多、内容广泛的《劳动安全法》,而且还有非常细致和独特的《工作场所法》。比如该法规定工作场所的室内高度不得低于2.75米,室内必须有窗可以看见室外严禁在封闭的工作场所劳作,必须提供每个工作岗位足够的空间不得在拥挤的环境中工作等。最令人感动的是,它甚至还规定工作场所必须有新

高中议论文范文: 民族精神

高中议论文范文:民族精神 摘要:现在,岁月已然扶平了国土的裂伤,连绵的忧伤也已在风霜中被深深得埋葬,现在我们的民族正在觉醒,要向世界证明,盘旋在世界东方上空的是 一条勇毅不眠的神龙。我们责无旁贷,我们理应把重任抗在肩上,用坚毅的精 神武装自己,我们定会无往不利,会让东方之光普照大地,恩泽万物。 中华历史千年悠悠,在梦中我独自神游,奇妙的与时间倒走,来到古老的 尽头。 嘿呦,嘿呦,听见整齐划一的节奏,看见一双双黝黑的手,千万臣民荣辱 与共,为了建造万里锦绣,抵御外寇。西起嘉峪关,东到辽东虎山,这是何等 的壮举,令人赞叹;继而,伴着江水悠悠,尽兴畅游,南起杭州,北至京都, 一路千里,风光尽收,这是何等的伟业,令人钦佩。中华民族的先人们,以他 们的汗水与鲜血绘成了一幅美妙的画卷,是万里长城的雄壮,亦有着京杭运河 的婉约与柔美,而这一切,全缘于中华民族精神之所在:勤劳与勇敢。即便是 今朝,亦是我辈们万不能丢弃的财富与瑰宝。 忽梦回现实,看今朝世道,千秋史官说不尽芸芸璀璨,文人墨客道不完儒 学浩瀚。古老的民族历经磨难,即便国土龟裂忧伤沉淀。站在世界之颠,回忆 沧桑转变:即便大好河山被日寇践踏,但真的龙子们却不曾屈膝不曾低头,他 们用血的代价捍卫了民族的贞洁,用自己的生命孕育了我们幸福的生命!支撑 他们的信念正是全在于我们最为珍贵的民族的精神:坚毅与不屈。这是我们前 行路上最好的伙伴,拥有此,定能伴我们经历一切风雨,看雨后彩虹绚烂漫天。 现在,岁月已然扶平了国土的裂伤,连绵的忧伤也已在风霜中被深深得埋葬,现在我们的民族正在觉醒,要向世界证明,盘旋在世界东方上空的是一条 勇毅不眠的神龙。我们责无旁贷,我们理应把重任抗在肩上,用坚毅的精神武 装自己,我们定会无往不利,会让东方之光普照大地,恩泽万物。 看那千百年来,任由岁月流逝,不变得是九州的雄壮,千百年来,任由风 起云涌,不变的是龙子的坚强。 诚然,民族魂不可散,民族精神不可忘却,我们应当也必须传承沿袭,为 了有一天,环宇之内,中华昂然!

德国文化的13个Themen

Lektion 1 Glücksymbol oder Unglücksymbol? Hufeisen Spiegel Katze Klee Regenschirm Kuckuck Geld auflesen Dreck

Lektion 2 Euromünzen EU -- Europ?ische Union Geld Euro Cent Münze Seite V orderseite Rückseite Deutschland: Adler Stern …Einigkeit Recht Freiheit“ ?sterreich: Frieden Mozart Schloss Dom 说明:Die Vorderseite der Münzen ist in allen zw?lf L?ndern des Euroraums einheitlich gestaltet. Die Rückseite zeigt in jedem Teilnehmerland ein anderes, von nationalen Künstlern entworfenes Motiv. Alle Münzen k?nnen im gesamten Euroraum verwendet werden.

Lektion 3 Ich sehe das, was Sie nicht sehen k?nnen! ---- Ich sehe das, was Sie nicht sehen k?nnen! Ich sehe einen/ein/eine…---- Ich vermute, Sie sehen einen/ein/eine… ---- Nein, ich sehe keinen/kein/keine…/// Ja, der/das/die …ist sch?n.

德国历史发展年表

德国历史发展年表 前时期: 0395年1月17日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罗马帝国 0814年1月28日查理曼帝国创立者查理大帝逝世 0936年2月2日奥托一世在罗马被教皇加冕,奠定神圣罗马帝国的基础 第一时期(962/911-1806)第一帝国:神圣罗马帝国 1356年1月10日卢森堡家族的查理四世在纽伦堡颁布了黄金诏书1571年1月11日奥地利贵族开始享有宗教自由 1745年1月20日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七世逝世 1793年1月23日俄、奥、普第二次瓜分波兰 1806-1871.1.18 1807年2月7日埃劳战役爆发 1815年1月13日英、法、奥签订《维也纳条约》 第二时期(1871.1.18-1918)第二帝国:德意志帝国(普鲁士) 1871.1.18-1899 1871年1月18日德意志帝国建立 1900-1914 1900年1月4日罢工浪潮席卷欧洲 1908年1月13日中、英、德签订《津浦铁路借款合同》 1913年1月4日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军进攻计划的制定者施里芬去世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 1915年1月9日第一次世界大战英军发起英德加里波利战役 1915年1月24日英军击沉德国“布柳彻”号战舰

1917年1月31日德宣布无限制潜艇战 1918-1935 1919年1月5日德国柏林工人总罢工并武装起义纳粹党成立 1919年1月15日德共领袖李卜克内西和卢森堡被害 1919年2月6日德国魏玛共和国建立 1920年1月16日协约国要求引渡德皇威廉二世,遭荷兰拒绝 1921年1月24日协约国就德国的战争赔款问题举行会谈 1923年1月10日法国、比利时联军占领德国鲁尔地区 1923年1月31日德国出现严重通货膨胀 1931年1月20日欧洲失业人数创记录-德国500万 1932年2月2日日内瓦国际裁军会议召开 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被任命为德国总理 1934年1月1日德国实施优生法 1934年1月26日德国和波兰在柏林签订《互不侵犯条约》 1935-1939.9.1 1935年1月13日萨尔公民投票赞成重新并入德国 1936年1月17日德国纳粹戈培尔要求扩张殖民地 1936年2月6日冬奥会开幕希特勒致词 第三时期(1939.9.1-1945.5.20)第三帝国:第二次世界大战1940年1月16日希特勒取消原定的西线进攻计划 1942年1月20日纳粹确定处理犹太人的最后解决方案--种族灭绝 1943年1月30日英美空军袭击柏林

美国文化VS德国文化

German culture VS American culture 蒋开芳学号:201403020514 Germany I grew up with a dream to have a further study in Germany, although I have heard a lots of assessment about German, such as inflexibility, stiffness and so on. However, I do believe that they even have known nothing authentically about Germany, while I have not went to Germany yet, but I’ve already gathered a lot of information about Germany from all kinds of social networking site and communication website. There are some reasons why I’m interested in Germany and it’s easier for me to adapt. First of all, I’d like to introduce something about education that I have known. It’s quite different from our country that their higher education is separated from the professional education and their ultimate goal of education is not to invest or money, Which can be considered to be a revolutionary idea. Secondly, it’s a nation of economy, modesty, and caution, while these features were interpreted as conservative and stiffness. There are some examples to explain these misunderstandings. Example 1: We can often see a sign on the construction site, which marks the completion time. In Germany, almost all of the projects will be finished as the sign marks. Example 2: I have ever seen an authentic story about a student who is the first time to catch bus. He has known that he needed to buy the monthly tickets, while he has no idea that he needs to buy it on the bus station, so he said that he will buy a day tickets.

高二议论文 -民族精神_800字

高二议论文:民族精神_800字 导读:本文高二议论文:民族精神_800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中华历史千年悠悠,在梦中我独自神游,奇妙的与时间倒走,来到古老的尽头。 嘿呦,嘿呦,听见整齐划一的节奏,看见一双双黝黑的手,千万臣民荣辱与共,为了建造万里锦绣,抵御外寇。西起嘉峪关,东到辽东虎山,这是何等的壮举,令人赞叹;继而,伴着江水悠悠,尽兴畅游,南起杭州,北至京都,一路千里,风光尽收,这是何等的伟业,令人钦佩。中华民族的先人们,以他们的汗水与鲜血绘成了一幅美妙的画卷,是万里长城的雄壮,亦有着京杭运河的婉约与柔美,而这一切,全缘于中华民族精神之所在:勤劳与勇敢。即便是今朝,亦是我辈们万不能丢弃的财富与瑰宝。 忽梦回现实,看今朝世道,千秋史官说不尽芸芸璀璨,文人墨客道不完儒学浩瀚。古老的民族历经磨难,即便国土龟裂忧伤沉淀。站在世界之颠,回忆沧桑转变:即便大好河山被日寇践踏,但真的龙子们却不曾屈膝不曾低头,他们用血的代价扞卫了民族的贞洁,用自己的生命孕育了我们幸福的生命!支撑他们的信念正是全在于我们最为珍贵的民族的精神:坚毅与不屈。这是我们前行路上的伙伴,拥有此,定能伴我们经历一切风雨,看雨后彩虹绚烂漫天。 现在,岁月已然扶平了国土的裂伤,连绵的忧伤也已在风霜中被深深得埋葬,现在我们的民族正在觉醒,要向世界证明,盘旋在世界东方上空的是一条勇毅不眠的神龙。我们责无旁贷,我们理应把重任抗在肩上,用坚毅的精神武装自己,我们定会无往不利,会让东方之光普照大地,恩泽万物。

看那千百年来,任由岁月流逝,不变得是九州的雄壮,千百年来,任由风起云涌,不变的是龙子的坚强。 在今朝,聆听着雅鲁藏布江的怒吼,跟着黄河雄浑激荡的节奏,看着珠江婉约柔情的颤抖,这是一个民族,一个古老民族雄起的前奏,我们要让自己化为一个个音符,让这个乐章,在高潮永远演奏。 诚然,民族魂不可散,民族精神不可忘却,我们应当也必须传承沿袭,为了有一天,环宇之内,中华昂然! 勤劳,勇敢,坚毅,不屈,精神永存,即便千万人已逝。

德国 历史简介

德国历史

概述 公元前境内就居住着日耳曼人。公元2-3世纪逐渐形成部落。10世纪形成德意志早期封建国家。13世纪中期走向封建割据。 18世纪初奥地利(?sterreich)和普鲁士(Prussia)崛起,根据1815年维也纳会议,组成了德意志邦联,1848年德国各地爆发革命,普鲁士于1866年的“七星期战争”中击败奥地利,次年建立北德意志联邦。

1871年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建立。该帝国1914年挑起第一次世界大战,1918年因战败而宣告崩溃。 1918年11月德意志建立魏玛共和国(Weimarer Republik)。 1933年希特勒上台实行独裁统治。德国于1939年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1945年5月8日德国战败投降。 战后,根据雅尔塔协定和波茨坦协定,德国分别由美、英、法、苏四国占领,并由四国组成盟国管制委员会接管德国最高权力。柏林市也划分成4个占领区。 1948年6月,美、英、法三国占领区合并。翌年5月23日,合并后的西部占领区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同年10月7日,东部的苏占区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德国从此正式分裂为两个主权国家。 德国作为一个地理单元在历史上曾经几经分裂,最近的一次分裂是上个世纪的四十年代末,当时德国分裂为: 东德(德意志民主共和国,The German Democratic Republic,GDR;Die Democratik,Deutsche Democratishe Republik,der DDR); 西德(德意志联邦共和国The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FRG,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两个国家。 1990年10月3日再次统一。

德国人的七种品质

德国人的七种品质 德意志,经过世界第一,第二次数百年的世界大战,直到今天,仍屹立在世界强国之列。德国人民所具备的品质,的确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希望你能认真读完,对比对比自己,一定会有所收获的: 讲究秩序 德意志民族是一个讲究秩序的民族。接触过德国人、或是去德国观光访问过的人对此都有深刻的印象。在德国大到庆典、展会,小到家庭主妇外出购物都被事先安排得井井有条。维持秩序的标志牌和禁令牌随处可见,事无巨细都有明文规定,并要求人们严格遵守。如商店的营业时间是有严格规定的,如果商店8点开始营业,店员7点左右就开始上班,擦拭门窗、整理货物,8点准时开张,甚至不会偏差半秒。除此之外,连火车、飞机,甚至公交车也有各自准确的时刻表,的确可称得上是守时的模范。 严肃认真 和德国人初交,他们给人的印象往往是沉默寡言、不苟言笑,显得呆板、沉重。相处久了,你就会觉得德国人待人接物虽严肃拘谨,但态度诚恳坦直。如果你在街上向陌生的德国人问路,他会热情地、不厌其烦地为你指点迷津。如果他也不知道,他会替你去问别人,或不辞劳苦地陪你走上一段,直至你明白为止。在公共社交场合,德国人显得非常拘泥形式,不擅幽默。他们一板一眼、正襟危坐,做事谨慎小心,一切按规矩和制度行事。德国人办事仔细,责任心极强,对工作不能有一点儿敷衍塞责,一旦出现马虎失职,那只有请你另谋高就。德国有句俗话“公务是公务,烧酒归烧酒”,私下烟酒不分的朋友,办起公事来却公私分明,不讲一点儿私情。德国人工作起来一丝不苟、不徇私情,就像一部机器,严格而冷峻。一些人不赞同这种品质,但我认为这绝不是死板,而是一种难得的品 勤劳整洁 德意志民族是一个勤劳的民族,具有整洁的生活习惯。一般人家黎明即起洒扫庭院,起居室整理得井然有序、一尘不染。创造一个温馨、舒适、美观、清洁的家,这是每一个德国主妇的最大愿望。走在德国的乡村、城镇,美丽的花园小别墅随处可见。德国式严格的学校和家庭教育也决定了他们和散漫作风格格不入。有一位美国教师对德国进行长期观察后,在他的调查报告中对美德儿童作了这样的比较:在一个雨过天晴、阳光明媚的日子,一位美国小姑娘会被明媚的阳光所吸引,在外面玩上一会儿再读书;而一位德国小姑娘则会在做完作业之后,再出去玩。先工作,后娱乐,这就是德国教育。人们只有在辛勤劳动之后,才有权力享受生活。 .不尚浮夸 他们具有强烈的“实事求是”的意识,注重实际、不尚浮夸。居家住室朴实无华,整齐大方。各种生活用品,如门、锁、开关、衣架、玻璃、灯罩等都牢固结实,注重实用,宁肯失之笨重,决不虚有其表。对一座建筑、一件家具、一套设备都讲究百年大计,讲究内在质量,就

德国文化对我们的启示

德国文化对我们的启示 德国位于欧洲中部,曾经是一个传统落后的农业国家。曾经经历二次世界大战,今今天它又是一个发达的工业化国家。为什么德国在二战后历经沧桑却从新崛起,迅速发展,这些都源于德意志民族在各个时代文化的发展在其中起决定性作用。其中的经验教训都值得我们借鉴。 文化就是指人类的确所创造的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这些集中体现是一个社会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精神信念、思维方式、思想认识、价值取向、生活习惯、交往方式、研究方式、处世态度。通过这砦来影响每个人的信仰、理想、价值、人格、认识等。由此我们看出,社会的真正核心是文化,更确切地说是人们内在心灵世界的人文精神。一个民族文化的确立,先有民族精神的孕育,然后有一种宗教信仰或哲学运动的产生,在这过程中使用社会上的每个人的思想或得更新,从而在生活工作中改变社会的面貌。从大的方面讲,一个民族的创造力与自觉能动性取决于文化这一核心,文明进步和发展的核心在于文化。 德国之所以在起伏的历史中沉浮不定,其中的文化的影响使其深刻的。首先,路德的宗教改革体现了现代精神。他强调个人的人格至上,以每个人的良心来指导个人的行动。这一点使个人从当时的宗教盲从,宗教压迫是解脱出来,使教徒可以去怀疑,去思考,让他们更具理性化。这一点从路德教的教义中有所体现。信仰不靠盲从,而与内心求知冲动怀疑联系在一起,爱因斯坦之所以提出相对论,就与他的怀疑精神密不可分。正是他敢干向牛顿力学体系提出怀疑,经过自己的潜心研究才提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相对论。路德教对德意志民族的影响从爱因期坦身上很好地体现出来。如今,社会上总是说我们国家缺乏创造力,深究其中原因,有些人提出提高国民素质,多培养高级人才,可事实摆在我们面前,对需要改变的东西并没有多大改观,其实要增强一个国家的创造力,是要从最核心的文化上着手。并不是说我们也来办一个路德教就够了。这些关键在于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经过长期的文化积淀,才能是这些有根本性的改变。 在教育方面,当时的普鲁士国王虽然在战争中败给了拿破仑,自己的半壁江山也被他人占有,并且有巨额的战争赔款,但他在这种服及其困难的情况下仍然力主办大学。他曾经说过:“这企图家必须用它的精神上的力量来弥补它物质上的损失。正上贫穷,所以要办教育。教育不仅不会使国家贫穷,恰恰相反,教育是摆脱贫穷的最好手段。”这一点恰好与抗战时期延安的情况相似。当时共产党刚完成万里长征,在延安这样艰苦环境中办起了延安抗大,并且一次次的掀起学习浪潮,使延安成为当时的文化中心。不仅融和了各个层次的人,而且为抗战和解放战争乃至建国后的经济建设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在文化环境方面,国家为知识分子提供了用其宽松的政治环境,无论这位学者的观点是这样还是那样,只要其理论言之成理,就有一席之地。这样就形成了一种良好的学术气氛。有交流有碰撞的思想才是有活力的思想。因此各方面的优秀人才层出不穷,理性化的领导阶层,富有创新精神的科学家。这也正是德国在二战后能够从废墟中迅速崛起的原因所在。 出生在德国的马克思所创立的马克思主义,不能不说是德国文化的又一贡献。马克思

德国历史发展阶段简介

德国历史发展阶段简介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德语: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简称德国(两德统一前简称西德或联邦德国),是位于中欧的联邦议会共和制国家,北邻丹麦,西部与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接壤,南邻瑞士和奥地利,东部与捷克和波兰接壤,该国由16个联邦州组成,首都为柏林,领土面积357167平方公里,以温带气候为主,人口约8110万人,是欧洲联盟中人口最多的国家,以德意志人为主体民族。 德国人的祖先是古代居住在中欧的日耳曼人。10世纪时日耳曼人建立神圣罗马帝国,后发生分裂。1871年普鲁士王国统一除奥地利帝国以外的日耳曼各邦国建立德意志帝国,曾先后挑起两次世界大战并战败。1945年分裂为东西两部分。1990年10月3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简称东德或民主德国)正式加入联邦德国,实现两德统一。目前,德国是欧洲第一大经济体,也是欧盟的创始会员国之一、还是北约、申根公约、八国集团、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重要成员国。1、早期历史 日耳曼一词来自拉丁文日耳曼尼亚,尤利乌斯·凯撒以日耳曼尼亚称呼莱茵河右岸的各个部落,日耳曼尼亚纪载于西元100年的《日耳曼尼亚志》。而德文中的德意志国(Deutschland,德意志人的土地,起初为diutisciu land)来

自deutsch,由古高地德语的diutisc(大众的,指属于diot 或diota'人'的)一词而来,该词最初用以区别源自拉丁文及罗曼语族的地方话。diutisc一词依序来自原始日耳曼语的tiudiskaz(大众的),tiudiskaz又来自于teudō,teudō又承继自原始印欧语的tewtéh(人)。 很早以前德国就居住着日耳曼人,公元2-3世纪逐渐形成部落。公元476年推翻了罗马帝国(西罗马)。 2、罗马帝国 843年德意志从法兰克帝国分裂出来,962年建立神圣罗马帝国。通过长期的对外征服,神圣罗马帝国占领了捷克、意大利北部和波兰西部,并远征俄罗斯、匈牙利。13世纪中期走向封建割据。 1157年,这一帝国得到了“神圣帝国”的称号。1254年,帝国第一次开始使用头衔“神圣罗马帝国”,1512年的科隆帝国会议后颁布敕令,使用“德意志民族的神圣罗马帝国”,此后作为官方名称沿用直至1806年。 1806年7月12日,通过签署莱茵邦联条约(德语:Rheinbundakte),16个在法国保护下,包括列支敦士登、巴伐利亚、符腾堡和巴登在内的莱茵河两岸的德意志南部、中西部邦国,脱离了神圣罗马帝国,建立了一个新的政治联合体“莱茵邦联”。邦联在法兰克福设两院制议会,推选拿破仑为保护人,并由拿破仑支配邦联的外交和军事;协议同时

德意志人国家的形成

八 德意志人国家的形成 据塔西佗说,德意志人是人口众多的民族。我们从凯撒的著作中可以得出一个关于各德意志民族人数的大致概念;他认为住在莱茵河左岸的乌济佩特人和邓克泰人的人口,包括妇女和儿童在内,共为18万人。因而,每个民族大约有10万人[注:这里所举的数字,在狄奥多洛斯关于高卢的克尔特人的一节文字中可以得到证实。他说:“在高卢住着人口不等的许多民族,其中最大者,人口约为20万人,最小者约为5万人。”(Diodorus Siculus,V,25,)因而,平均起来是125000人:各个高卢民族,由于其发展程度较高,所以人口一定比德意志人多一些。],这已经大大超过例如易洛魁人在其全盛时代的总数,那时易洛魁人不到2万人,但已成为自大湖至俄亥俄河和波托马克河整个地区的可怕力量。如果我们根据现有材料,把莱茵河附近定居的比较著名的民族的位置在地图上画出来,那末每一个这样的民族所占的面积平均约等于普鲁士的一个行政区,即约为1万平方公里,或182平方地理里。但是,罗马人的Germania Magna〔大日耳曼尼亚〕,直到维斯拉河为止,占有依整数计共50万平方公里的面积。如果一个民族的平均人口为10万人,那末整个Germania Magna 的人口总数,应达500万;对于野蛮时代的民族集团来说,这是一个很大的数目,虽然就今日的条件——一平方公里10人,或一平方地理里550人——来说这是极其微小的数目。但是这并不包括生活在那个时候的全部德意志人。我们知道,沿喀尔巴阡山脉直至多瑙河口,都居住着哥特系的德意志民族——巴斯塔尔人、佩夫金人以及其他人,——它们的人数非常之多,因而,普林尼认为他们是德意志人的第五个基本集团[169],而这些在公元前一百八十年已经替马其顿王柏修斯作过雇佣兵的部落,还在奥古斯都在位的初年就已突进到阿德里安堡附近了。假定他们的人数只有100万人,那末到公元初,德意志人的大概数目,就至少有600万了。 在他们定居日耳曼尼亚以后,人口一定是日益迅速地增长的;单是上面提到的工业方面的进步,就足以证明这一点。在什列斯维希沼地所发现的古物,就其中的罗马硬币来判断,是属于三世纪的。由此可见,到这个时候,在波罗的海沿岸金属业和纺织业已经很发达了,跟罗马帝国已有频繁的商务往来,比较有钱的人已享有某些奢侈品,——这一切都是人口更为稠密的迹象。而在这个时期,德意志人在莱茵河、罗马边墙和多瑙河全线,从北海起到黑海止,也开始了总进攻,——这也是人口日益增多,竭力向外扩张的直接证明。斗争持续了三百年,在斗争期间,哥特民族的整个基本部分(斯堪的那维亚的哥特人和勃艮第人除外)向东南推进,形成了漫长的进攻线的左翼;进攻线的中央是高地德意志人(赫米奥南人),向多瑙河上游突进;右翼是易斯卡伏南人即现今所谓法兰克人,沿莱茵河突进;征服不列颠的任务,就落在印格伏南人身上。到五世纪末,罗马帝国已是那么衰弱,毫无生气和束手无策,因而为德意志人的入侵敞开了大门。 上面我们是站在古希腊罗马文明的摇篮旁边。这里我们却站在这一文明的坟墓旁边了。罗马的世界霸权的刨子,刨削地中海盆地的所有地区已经有数百年之久。凡在希腊语未予抵抗的地方,一切民族语言都不得不让位于讹误百出的拉丁语;一切民族差别都消失了,高卢人、伊比利亚人、利古里亚人、诺里克人都不再存在,他们都变成罗马人了。罗马的行政和罗马法到处都摧毁了古代的血族团体,这样也就摧毁了地方的和民族的自主性的最后残余。新赐予的罗马公民权并未提供任何补偿;它并不表现任何民族性,它只是民族性缺乏的表现。新民族〔neue Nationen〕的要素到处都已具备;各行省的拉丁方言日益分歧;一度使意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