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专制主义说的知识考古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中国古代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中国古代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封建君主专制的时代,君主们致力解决皇权与相权,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问题,历代君主都希望加强皇权,加强中央集权,以巩固自己的统治。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君主各有其侧重,君主会采取不同的措施,不同的政策。

有的侧重专制主义,即加强皇权削弱相权;有的侧重中央集权,即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分权。

一直以来皇权和相权,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这两对矛盾始终存在。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完善就是皇权不断加强,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过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展趋势也是皇权和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中央集权制度的首次提出是在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中,商鞅提到要建立县制,强化中央集权。

正式建立这一制度是在秦朝,秦统一全国后,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了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度。

权利的高度集中成为秦王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

秦朝权利的高度集中的标志,首先体现为皇权至上。

秦王嬴政统一全国后,“自以为功过五帝,地广三皇”,,从“三皇”“五帝”中各取一字,称为“皇帝”。

秦始皇将国家的司法、行政和军事大权总揽于一人之手。

在中央设臵三公九卿,三公分别为: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

丞相辅佐皇帝处理政务,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御史大夫掌管律令图籍,并负责监察百官。

这就加强了皇帝的统治。

在地方实行郡县制,代替了以往的分封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秦朝得以确立。

由秦代开始形成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的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对此后2000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对于巩固、加强国家统一,促进社会发展,起了极其重大的作用。

西汉是中央集权制度得以巩固的时期,实行郡国并行的制度,在郡县制的基础上分封同姓诸侯王。

后来汉武帝刘彻继承皇位后,实行“推恩令”,重在加强中央集权,解决了王国问题。

“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可分割王国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由郡守统辖。

古代社会的与统治结构考古学研究

古代社会的与统治结构考古学研究

古代社会的与统治结构考古学研究考古学作为一门研究古代文化与历史的学科,广泛应用于对古代社会的统治结构的研究。

古代社会的统治结构是指组成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的制度和组织形式。

通过考古学的方法,可以揭示古代社会的政治权力结构、社会等级制度、行政机构、经济体制以及社会组织等重要信息,为我们了解古代社会的发展与演变提供了宝贵的线索。

一、政治权力结构的考古学研究考古学通过对古代宫殿、王陵、城堡等政治场所的发掘和研究,可以揭示古代政治权力的层次结构。

例如,在古埃及的研究中,通过对法老王宫殿的规模、布局以及墓地中的陪葬品等的研究,得知法老的统治地位非常高,具有神圣化的特征。

此外,根据宫殿中的墙壁绘画和文字记载,我们还可以了解到古代政治家的行政机构、内阁成员以及政策决策过程等方面的信息。

二、社会等级制度的考古学研究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是指根据血缘、地位和财富等因素进行划分的社会阶层。

考古学通过对古代墓葬的发掘和研究,可以了解到古代社会的社会等级制度。

例如,在中国的商代墓葬中,经常能发现各种不同等级的墓葬,豪华的墓葬往往代表着高贵的身份和地位。

同时,墓葬中的陪葬品也反映了古代社会等级制度中的差异,例如各种珍贵的器物和首饰。

三、行政机构的考古学研究考古学通过对古代行政机构遗址的发现和研究,可以了解到古代社会的行政机构以及行政管理的方式。

例如,在古代罗马的研究中,考古学家通过对行政建筑遗址的挖掘,揭示了古代罗马的行政机构组织中心是“市政厅”,市政厅内有各个行政部门和官员办公的场所,这为我们了解古代罗马的行政管理提供了重要依据。

四、经济体制的考古学研究考古学通过对古代经济遗址和遗物的发掘和研究,可以了解到古代社会的经济体制以及经济活动的方式。

例如,在古希腊的研究中,考古学家通过对城市遗址的发掘,发现了古希腊的市场广场和商业街道,从而了解到古希腊的经济活动非常活跃,商品交易十分发达。

五、社会组织的考古学研究考古学通过对古代社会组织遗址的发现和研究,可以了解到古代社会的组织形式和社会制度。

中国古代专制政体的演变

中国古代专制政体的演变

中国古代专制政体的演变中国古代专制政体的演变是一个复杂且长期的过程,涉及了多个朝代和政权的更迭。

以下是中国古专制政体的大致演变过程:1. 周朝(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周朝是中国古代的封建王朝,以封建制度为基础,国家权力由诸侯共同掌握,而天子则担任领导和仪式职能。

这种政治体制在周朝后期出现了分封诸侯权力削弱的情况。

2. 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秦始皇统一了中国,建立了严格的集权制度,实行封建制度和中央集权。

行政、军事、法律等权力高度集中在君主(秦始皇)手中,对地方政权进行了统一管理。

3. 汉朝(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汉朝继承了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但相对更为宽松。

在汉朝早期,皇帝与地方豪强、世族等建立了统治的合作关系,使得地方的封建势力得以保留。

晚期的东汉时期,朝廷逐渐衰落,地方封建势力割据乃至地方割据势力出现。

4. 隋朝(581年-618年)和唐朝(618年-907年):隋朝和唐朝实行了高度集权的官僚制度,皇权高度集中,统一法律法规和行政管理。

尽管存在一些地方割据,但总体上保持了集权的状况。

5. 宋朝(960年-1279年):宋朝实行了相对松散的政治体制,兼采封建制度和中央集权。

地方豪强和地方官员的势力相对增大,但中央仍然保持有限的统一和控制。

6. 元朝(1271年-1368年):元朝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外族统治王朝,统治者为蒙古帝国的成员。

元朝实行了高度集权的中央集权制度,行政权力集中在皇帝及其任命的官员手中,地方割据的情况相对较少。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专制政体经历了不同朝代的兴衰更替,一度有中央集权,一度有地方割据,但整体上维持了相对稳定的政治体制。

每个朝代的政治体制都与社会经济、历史背景以及当时的统治者个人格局等因素有关。

古代史---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古代史---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政 治制度。 • 它包括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两方面。 • 专制主义是就中央的决策方式而言,是指皇帝 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实行个人的独裁统治, 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 中央集权是对于地方而言,指地方各级政府服 从于中央,受中央的指导和命令,全国的权力 集中于中央。这种制度的核心是皇权的至高无 上。
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 战国: (一)战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萌芽 1、背景(1)经济:井田制瓦解,自然经济的发展 (2)政治:诸侯割据混战,宗法分封制被 破坏; 各国变法,地主阶级的政权逐渐确立 2、表现 (1)理论:法家韩非主张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 权国家。 (2)实践:商鞅变法,建立县制。 3、影响:为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 了基础。
2、元朝 (1)背景:国家统一,疆域辽阔 (2)措施①中央:废三省,设中书省 ②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3)影响: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的统一
(六)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 明清: 1、明朝 (1)中央: 背景:元朝后期,宰相权势过重;加强皇权的需要 ①废丞相,权分六部 过程:诛杀胡惟庸;废丞相 影响:皇权专制达到新的高峰 背景:废丞相后,政事繁多 ②设立内阁 过程: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 明成祖设内阁;之后内阁地位逐渐上升, 权力越来越大 影响:清朝沿袭 (2)地方:废行省,设三司
(五)宋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宋元: 1、北宋 (1)背景①结束五代十国的割据局面 ②兵变夺权 (2)措施 ①收精兵:中央——杯酒释兵权,夺大将兵权; 设三衙和枢密院互相牵制。 地方——精兵收入中央禁军 ②削实权:(即削宰相、节度使、州郡长官和武将的实权。) 中央——设二府三司分割相权 (中书门下分割行政权、枢密院分割军权、三司分割财政权) 地方——派文臣任知州,设通判牵制 ③制钱谷:设转运使管地方财政 (3)特点①从兵权入手,加强中央集权 ②分化事权,强干弱枝 ③守内虚外 (4)影响①积极: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②消极:出现“冗官”“冗兵”“冗费”和积贫积 弱的局面

政治考古知识点归纳总结

政治考古知识点归纳总结

政治考古知识点归纳总结一、早期政治制度1. 早期政治组织形式早期政治组织形式包括原始部落的首领制度、城邦制度、封建制度等。

原始社会的政治组织形式多以氏族和部落为单位,首领制度是最基本的形式之一。

城邦制度主要出现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城邦作为政治单位兼具城市和国家的特征,在政治制度方面有一定的代表性。

封建制度则是以封建领主与农奴之间的封建主义关系为基础的政治制度,主要出现在中世纪欧洲。

2. 早期政治权力早期政治权力主要体现在宗法制度、神权制度和君权制度。

在宗法制度下,政治权力由一族或一族成员代代相传,并与神权密切结合。

而在神权制度中,神或神的代表拥有绝对的权力,并在政治、宗教等方面具有无可匹敌的地位。

君权制度则是指一个人或集团集中掌握政治权力,享有绝对统治权。

3. 早期政治制度特征早期政治制度的特征包括权力分散、等级分明、专制统治以及宗教性质。

在早期政治制度中,各种形式的政治权力呈现出权力分散和等级分明的特征。

同时,早期政治制度一般为专制统治,统治者往往以集团、家族或特定隶属于部落的统治者为主。

另外,宗教在早期政治制度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不仅是统治者的合法性来源,也是政治规范的依据。

二、近代政治思想1. 西方政治思想西方政治思想主要包括自由主义、共和主义和民主主义。

自由主义强调个体自由与权利,并主张政府应保障公民的自由。

共和主义则注重公共利益的实现,强调公共精神、公共事务和公共参与。

民主主义则是强调民主制度的重要性,主张人民参与政治的权利。

2. 东方政治思想东方政治思想主要包括儒家思想、法家思想和道家思想。

儒家思想关注人的道德素质和个人修养,主张仁政、民主和平等。

法家思想注重制度建设和法律实施,主张严明法纪和权力机构的合法性。

道家思想则强调自然界的宇宙规律和无为而治的哲学思想。

3. 近代政治思想特征近代政治思想的特征包括理性化、政治合法性、社会契约和人权概念。

从启蒙思想到新自由主义思潮,近代政治思想体现出了对理性的追求,强调政治合法性和专制统治的反对。

侯旭东《中国古代知识考古》读书报告

侯旭东《中国古代知识考古》读书报告

溯源与澄清:“中国古代专制说”实为西方偏见——为《中国古代专制说的知识考古》辩护【摘要】:侯旭东先生在其文章《中国古代专制说的知识考古》中指出,时下流传甚广的“中国古代专制政体”的论断实为亚里士多德以来的西方人对中国的偏见,这一观点招致学界许多学者的批判。

本文认为,中西方政治实践的差异使得西方思想家将其认为的“专制”嵌套在了中国的政治体制之上,而从中国语境出发,皇帝的独断其实是政治与行政正常运作的保障,与西方概念中的“专制”大不相同。

本文从中西两个方向溯源论证中国古代专制说确为西方偏见,从而为侯文辩护。

【关键词】:“中国古代专制说”中国古代政体侯旭东西方偏见文化自信侯旭东先生在其文章《中国古代专制说的知识考古》(下简称侯文)中颠覆性地指出:时下流传甚广、影响颇深的“秦至清的帝制时代的中国政体为专制政体、皇帝为专制皇帝”的论断并非科学研究的结果,而是亚里士多德以来的西方人对中国的偏见。

19世纪末经由日本而广为不同立场的中国知识分子所接受,并通过历史教科书成为大众所普遍认同的观念。

这种观念的确立不仅阻滞了相关领域学术研究的深入,甚至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我国近代以来的历史走向,有必要对其进行纠偏。

此文一出,即刻在学术界掀起了轩然大波。

以黄敏兰为代表的诸多学者对其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亦有罗岗等学者对侯旭东的观点表示支持。

本文认为,侯先生的主张颇有可取之处,尤其是“中国专制说”是西方对东方的偏见之论断言之凿凿。

本文试图论证中西方政治实践的差异滋生了“中国专制”的观点,并从中西两个方面溯源证明其确为偏见,最后阐发其发展路径与现实影响,以期为侯文辩护。

一、专制说的西方溯源:偏见何以产生在侯先生所反驳的“中国专制说”中,“专制”是作为一种政体出现的。

“政体”的提出通常要追溯到亚里士多德。

他在对希腊各城邦的政体作类型学分析时概括了“王制、贵族、共和”三种正宗政体与“僭主、寡头、平民”三种变态政体。

①此后,政体的概念在孟德斯鸠、霍布斯等思想家的使用与阐发中不断得到丰富与发展,成为西方政治思想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与经久不衰的讨论话题。

中国古代的文化专制制度考要

中国古代的文化专制制度考要

中国古代的文化专制制度考要中国古代文化专制制度是指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由统治者通过掌控文化传承和教育等手段来维护其统治地位的一种制度。

这种制度的存在,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各个方面,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

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探讨中国古代的文化专制制度的起源、特点以及影响等方面。

一、文化专制制度的起源中国古代文化专制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封建社会时期。

在这个时期,统治者通过控制文化传承和教育,使得人民的思想和行为都受到了严格的控制。

这种控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控制文化传承,通过制定一系列的文化规范和价值观来规范人民的行为;二是控制教育,通过掌握教育资源和教育内容来塑造人民的思想和意识形态。

在封建社会时期,文化专制制度的体现主要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

儒家思想主张“君子为学而不为利”,并认为统治者应该是具有高尚品德和卓越才能的人才。

因此,统治者通过推广儒家思想,来塑造人民对于统治者的认同和崇拜。

随着时间的推移,文化专制制度逐渐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一种基本制度,而儒家思想也成为了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思想。

到了明清时期,文化专制制度的体现已经不再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导,而是以科举制度为主导。

科举制度通过选拔优秀人才来控制社会,而这种控制也成为了文化专制制度的一种重要体现。

二、文化专制制度的特点文化专制制度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思想控制。

文化专制制度通过掌握教育资源和教育内容,来塑造人民的思想和意识形态。

在中国古代社会,统治者通过推广儒家思想,来让人民认同和崇拜统治者。

在明清时期,科举制度通过选拔优秀人才来控制社会,使得人民的思想和行为都受到了严格的控制。

2、文化规范。

文化专制制度通过制定一系列的文化规范和价值观来规范人民的行为。

在中国古代社会,儒家思想主张“君子为学而不为利”,并认为统治者应该是具有高尚品德和卓越才能的人才。

因此,统治者通过推广儒家思想,来规范人民的行为。

3、教育掌控。

文化专制制度通过掌握教育资源和教育内容,来塑造人民的思想和意识形态。

中国古代的民主与专制思想

中国古代的民主与专制思想

中国古代的民主与专制思想中国古代历经了许多朝代的更迭,不同的统治者和思想家在政治理念上产生了民主与专制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潮。

民主思想主张人民平等参与政治决策,而专制思想则强调统治者的独裁权力。

本文将从不同朝代和思想家的角度来阐述中国古代的民主与专制思想。

一、夏、商、周时期的封建专制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可以追溯到夏朝、商朝和周朝时期。

这一时期的政治制度以封建制度为基础,君主拥有绝对的权力,人民的地位较为被动。

夏朝的帝号传袭制度、商朝的天子崇拜以及周朝的分封制度,都反映出封建专制思想的影响。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思想发展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众多思想家和学派。

其中,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思想家代表了不同的思想观点和政治理念。

儒家主张以仁爱之道治理国家,追求君臣之间的和谐关系;道家则强调无为而治,主张放弃政治活动;法家则倡导严格的法律制度,以加强统治者的控制力;墨家则主张爱人平等和反对战争。

这些不同的思想家和学派对于民主与专制思想的发展都产生了一定影响。

三、秦汉之际的法家专制秦始皇的统一中国和汉朝的建立都是基于法家思想的专制统治。

法家主张政治权力的集中和法律的严明执行,通过严格的制度和法规来控制和统治人民。

秦始皇实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例如统一文字、度量衡、律令制度,都反映了法家的思想影响。

而汉朝延续了部分法家制度,但也逐渐融入了儒家思想,形成了儒法合流的局面。

四、唐宋时期的君主专制与士人民主由于唐宋时期经济繁荣和文化发展,出现了新的政治思潮。

唐朝的君主权威得到大力强化,封建专制得到巩固。

然而,随着士人的崛起,士人阶层对政治权力的支配产生了一定的议论和制约作用。

士人开始追求自己的政治参与和社会地位,提倡儒家的道德伦理观念,逐渐形成了士人民主的政治理念。

五、明清时期的专制统治与思想启蒙明清时期是中国政治思想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明朝初期,朱元璋采取了专制的统治方式,严格限制士人的权力。

中 国古代的民 主与专 制

中 国古代的民 主与专 制

中国古代的民主与专制《中国古代的民主与专制》在中国古代的漫长历史中,民主与专制是一个复杂而引人深思的话题。

要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明确民主和专制的定义。

一般来说,民主意味着人民能够参与决策、拥有一定的权利和自由;而专制则是权力高度集中于少数人甚至一个人手中,民众的参与度较低。

中国古代社会在大多数时期呈现出专制的特征。

从政治制度来看,自秦朝建立起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后,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这种权力的集中使得国家的决策往往取决于皇帝的个人意志和判断。

皇帝通过官僚体系来管理国家,各级官员对皇帝负责,而非对民众负责。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古代社会完全没有民主的因素。

在一些基层社会中,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自治和协商机制。

例如,在乡村地区,家族和乡绅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参与公共事务的管理和决策。

村民们在处理一些日常事务时,也会通过协商和共同约定来解决问题。

在政治制度的运行中,也有一些类似于民主的机制。

例如,在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中,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

这种权力的分工和制衡,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决策的独断专行。

但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些有限的民主因素并不能改变中国古代专制主义的本质。

专制制度下,皇帝的权力不受有效的制约,一旦皇帝昏庸无能或者滥用权力,就可能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

从经济方面来看,中国古代长期实行的是小农经济。

这种经济模式使得农民分散在广大的土地上,彼此之间缺乏紧密的联系和组织,难以形成强大的力量来对抗专制统治。

在思想文化方面,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占据主导地位。

儒家强调等级秩序和君臣父子的伦理关系,为专制统治提供了理论支持。

尽管儒家思想中也有一些民本的观念,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但这更多的是一种统治策略,而非真正赋予民众平等的政治权利。

中国古代的法律制度也体现了专制的特点。

法律往往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和秩序,对民众的权利保障相对较少。

然而,我们不能简单地对中国古代的专制制度予以全盘否定。

中 国古代的民 主与专 制

中 国古代的民 主与专 制

中国古代的民主与专制在探讨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时,“民主”与“专制”是两个常常被提及的概念。

然而,需要明确的是,中国古代的政治形态与现代意义上的民主和专制存在着本质的区别。

中国古代社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实行的是君主专制制度。

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这种权力往往是世袭的。

从夏朝开始,历经商周,直至明清,君主专制的特征愈发明显。

在这种制度下,国家的决策、军事、财政等重大事务都由君主一人说了算。

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古代社会完全没有民主的因素。

例如,在某些时期,统治者会广开言路,听取大臣和民众的意见。

在周朝,就有“采风”的传统,通过收集民间的诗歌来了解民众的心声和诉求。

在唐朝,唐太宗李世民善于纳谏,魏征等大臣能够直言进谏,对皇帝的决策产生一定的影响。

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对民意的重视和尊重。

在地方治理方面,也存在一些体现民主的方式。

例如,在基层乡村,往往有着乡规民约,由乡绅和民众共同制定和遵守,用于规范社会秩序和解决纠纷。

在一些宗族社会中,家族内部也会通过商议来处理重要事务。

然而,这些民主因素并不能改变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的总体格局。

君主专制制度存在着诸多弊端。

首先,权力高度集中在君主一人手中,容易导致决策的失误和滥用权力。

一旦君主昏庸无能或者刚愎自用,就可能给国家和民众带来巨大的灾难。

其次,这种制度缺乏有效的权力制衡机制,难以防止腐败和不公。

再者,由于民众缺乏政治参与的权利,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往往受到一定的限制。

中国古代的专制制度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也发挥了一些积极的作用。

例如,在国家统一和稳定方面,强大的中央集权能够有效地整合资源,抵御外敌入侵,维护社会的安定。

在大规模的工程建设和经济发展方面,君主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如修建长城、开凿大运河等。

但随着历史的发展,这种专制制度越来越难以适应社会的进步和变革。

到了近代,中国在与西方列强的接触中,逐渐认识到自身政治制度的落后,开始寻求政治改革和民主化的道路。

总之,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是一个复杂的体系,既有专制的主导,又有一定的民主因素。

专制主义的发展历程历史知识点(详细)

专制主义的发展历程历史知识点(详细)

专制主义的发展历程历史知识点(详细)专制主义的发展历程历史知识点1.战国时期初步形成法家代表韩非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国家的主张。

新兴地主阶级从加强专政和保护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初步确立了君主集权的政治体制。

2.秦朝正式建立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正式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3.西汉巩固汉景帝、汉武帝解决了王国分权割据的问题。

汉武帝又实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找到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所需要的理论基础。

从此封建专制主义政治制度基本定型并得以巩固。

4.隋唐完善实行三省六部制,克服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实行科举制,提高了行政效率,扩大了统治基础,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5.北宋加强北宋初年,大力加强中央集权,解决了藩镇割据和武将争权的问题,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加强。

6.元朝新发展为了加强封建统治和对辽阔疆域的管辖,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这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新举措。

7明清达到顶峰明朝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还设立特务机构,实行八股取士。

清朝沿用明制,增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

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了顶峰。

高中历史提分技巧有哪些1.评价型大题评价原则: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评价的基本原则。

评价方法:一分为二;将人物、事件现象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去评价;史论结合。

评价标准:是否有利于社会的进步;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是否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2.比较型大题确定比较项:人物、时代、主要事迹、阶级属性、历史地位、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原因、过程、目的、性质、影响、意义。

确定比较的是相同之处还是不同之处。

3.分析型大题注意对背景、原因、意义和影响的分析。

原因可分为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原因,也可分为内因和外因、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意义一般是指在历史上起过的积极作用;影响可分为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中国文化的民主性和专制性的历史考察

中国文化的民主性和专制性的历史考察

中国文化的民主性和专制性的历史考察中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文化的民主性和专制性之间的对立与博弈也日益显现。

本文将从历史角度出发,探讨中国文化的民主性和专制性的根源、特点和发展趋势。

一、根源中国文化的民主性和专制性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中国历史上,民主和专制并存。

早在春秋时期,诸侯分封制度的实行使得各个地方的贵族有了一定的权利,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政治参与的机会。

然而,在秦朝的实行中央集权政策之后,专制性开始逐渐加强。

历史上的封建社会更是加强了专制性,统治者对人民的管理和控制远超个人自由。

直到现代,专制主义在中国仍旧占主导地位。

二、特点中国文化的民主性和专制性有着各自鲜明的特点。

在民间文化中,纪律、大规模、长期、共性、自然等特点也可同一性和多样性丰富了中国文化。

民主性文化强调平等和个人自由。

这在儒家思想中相当明显。

例如,儒家思想认为人人平等,天下为大,社会和个人都应该尊重人权和自由意志。

另外,在中国,台湾的民主化进程中,商人也扮演了重要角色。

商人具有纳税等经济活动的合法性,而普遍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和置身政治斗争则对商界没有特殊重要性。

专制性文化强调统一和权威。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反映了这种特点。

儒家强调的是顺应阶级、长幼尊卑的传统和难以分散独裁式统治下的权威。

此外,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中,社会中大部分阶层都对专制主义采取半加入、常用式政治思想。

民间文化保守主义也有助于加强专制主义。

三、发展趋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主性和专制性之间的对立和博弈一直存在,而在现代世界中,这种博弈趋势更加激烈。

在经济等领域,中国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功,而与此同时,中国也开始逐渐走上了专制主义之路。

中国的改革开放使得中国在经济领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政治上却没有相应的改革。

这导致了中国的政治体制体现出了很大的特殊使命和独特性。

随着中国逐渐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这种特殊性和独特性也开始引起外界的关注和批评。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历史考古与发掘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历史考古与发掘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历史考古与发掘中国拥有悠久的封建社会历史,在这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考古与发掘活动,逐渐揭露古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制度、文化传承等。

本文将通过对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历史考古与发掘,探讨其中的重要发现和对我们理解古代社会的意义。

一、商周时期的历史考古发掘商周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重要阶段,历史考古发掘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信息。

例如,峰顶山出土的商代贵族坟墓,展现了商代贵族阶层的富裕与奢华。

墓葬中出土的青铜器、陶瓷、玉器等珍贵文物,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生产技术水平,还揭示了商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和宗教信仰。

二、秦汉时期的历史考古发掘秦汉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巅峰时期,历史考古发掘为我们还原了古代统一帝国的繁荣景象。

例如,秦始皇帝陵的考古发掘,揭示了秦代皇家陵墓的庄严规模和皇帝崇拜的风气。

同时,丝绸之路的发现和研究也为我们提供了解古代贸易、文化交流的重要线索。

三、唐宋时期的历史考古发掘唐宋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历史考古发掘揭示了当时的城市建设和生活方式。

例如,洛阳、长安的考古发掘,展示了唐宋时期壮丽的宫殿、庙宇和市场。

此外,大量出土的文物和书籍记录了当时的文化艺术成就,对我们了解古代文学、绘画、音乐等方面有重要意义。

四、明清时期的历史考古发掘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向封建制度末期过渡的时期,历史考古发掘帮助我们了解了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变迁。

例如,明代长城的考古发掘与研究,增加了我们对明代边防体系和防御工事的了解。

同时,如故宫的修复与保护等工作,也为我们保留了大量珍贵文化遗产。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历史考古与发掘是一项重要的研究领域。

通过对各个历史时期的考古发掘,我们可以了解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

这些发现不仅拓宽了我们对古代社会的认知,还为今后的历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我们期待历史考古学在未来的发展中能够取得更多的突破,为我们揭示古代封建社会的更多奥秘。

考古有关政治知识点总结

考古有关政治知识点总结

考古有关政治知识点总结一、古代政治体制古代政治体制是古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政治体制代表了不同的社会组织形式和权力结构。

古代政治体制的研究对于了解古代社会组织和权力分配有着重要的意义。

古代政治体制主要包括君主制、贵族制、共和制等。

1. 君主制君主制是指由一位君主统治的政治体制,君主通常来自于一个家族或者王室,通过世袭或者选拔方式继承国王或者皇帝的地位。

君主制在古代社会中非常普遍,例如中国的封建制度、古埃及的法老制度、古希腊的城邦制度等都是以君主制为核心的政治体制。

在考古学的研究中,人们通过古代文物、建筑遗迹和墓葬等发现了大量与君主制有关的资料,这为我们了解古代政治体制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2. 贵族制贵族制是指由一定的贵族阶层控制政治权力的政治体制。

在贵族制社会中,社会地位和政治权力往往与家族血统有着密切关系,贵族拥有绝对的统治权利和特权,而平民则处于弱势地位。

在古希腊、古罗马和中世纪欧洲等地区,贵族制是主要的社会政治形式。

考古学的研究发现,古代贵族的宫殿、城堡、墓地和墓葬遗址都为我们提供了解古代贵族制度的重要资料。

3. 共和制共和制是指国家的政治权力由公民集体决定和行使的政治体制。

在共和制社会中,政治权力通常由选举出来的代表或者公众集会共同决定,没有明确的君主或者专制者。

古罗马共和制是世界上最早的共和制政体之一,古代希腊的雅典也曾是一个共和制城邦。

考古学的研究通过发现和解读古代文献、古代遗迹和古代器物等,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古代共和制度的运作方式和社会组织结构。

二、古代政治权力古代政治权力是指在古代社会中行使权力和统治的机构或者个人,不同的政治权力代表着不同的政治组织形式和行政管理方式。

古代政治权力主要包括国王、贵族、官僚等。

1. 国王国王是古代政治权力的代表者,在君主制社会中,国王通常拥有最高的统治权力和权威,代表着整个国家或者王国的政治实力。

古代国王在政治、军事、宗教和司法等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和权力。

中国古代专制说的知识考古

中国古代专制说的知识考古

・专题论文・中国古代专制说的知识考古侯旭东内容提要 19世纪末以来,秦至清的帝制时代的中国政体为专制政体、皇帝为专制皇帝的论断影响广泛,流行不衰,并成为中国史研究的基本观点之一。

本文从思想史的角度对这一说法产生、传播的历史及其后果加以分析,指出此一论断并非科学研究的结果,而是亚里斯多德以来的西方人对东方的偏见。

18世纪时个别西方思想家开始以此来描述中国,19世纪末以后经由日本广为不同立场的中国知识分子所接受,并通过辞书与历史教科书渗透到大众中,罕有质疑者。

这一说法实际未经充分的事实论证,不加反思地用它来认识帝制时代中国的统治机制只会妨碍研究的深入。

关键词 专制主义 专制政体 孟德斯鸠 明治维新 梁启超时下的各种著作、报刊文章乃至各种课本在涉及中国历史上秦至清的帝制时代时,频频会出现“专制”、“专制皇权”或“专制政体”、“专制主义”之类的表述。

具体说来,“专制”既用来描述个别皇帝,如秦始皇、汉武帝、明太祖;亦用来概括秦代以来的两千多年帝制时代的中国政体。

这一论断成为中国史研究的基本观点之一,流传之广,影响之深无需详论。

此说不仅盛行于国内,在日本研究中国历史的学者中也有一定影响。

①正是由于这种深厚久远的影响以致学界几乎视之为当然,而丧失了对此论断的反省能力②,使得这一论断成为众多学者认识中国历史的无意识框架,影响了研究的深入。

同时,这一论断不仅成为20世纪以来书写“历史”的重要中介,自出现之时起,它就直接卷入历史实践,清朝的灭亡与此说的流行有相当的关系。

将它视为“深刻改变了20世纪几代中国①②目前所见1940年代只有钱穆对此说持有异议,说详下文。

直至近年,中国关于“专制主义”的研究均是在认可这一说法的前提下开展的,具体概况参王义保《近年来国内专制主义理论研究述论》,《学术论坛》2006年第10期,第57—60页。

日本“中国史研究会”的学者就坚持这一观点,其具体论述见渡边信一郎《中国古代专制国家论》,《历史评论》第504号,东京,校仓书房1992年4月,第71—93页,特别是87—92页;足立启二《中国专制国家の发展》,《历史评论》第515号,东京,校仓书房1993年3月,第59—73页;足立启二《专制国家史论:中国史から世界史へ》,东京,柏书房1998年版。

古代中国的专制集权PPT课件

古代中国的专制集权PPT课件

4.明清:
省、府、县 (明 )
省、道、府、县 (清 )
行省制度设立的意义P54-55
①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于加强中
央集权,特别是调整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具有重大意义。 ②对于巩固和扩大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统 治有极大意义。
元朝的行省与现在的省的不同点P55
(1)元朝的行省地域比现在的要大;
二、行省制度 P54
1.什么是分封制?分封制有什么特点?作用是如何?
2.我国古代地方制度是如何演变的?有什么特点? 3.元朝行省制度设立的意义有哪些? 4.元朝的行省与以后的省有什么不同?
西周分封制
(1)主要内容: ①周王把都周边以外的地区分封诸侯(对象是王室子弟、 功臣、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镇守疆土,保 卫王室。 ②诸侯对周王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 ③诸侯在封国内可设置官员,建立武装,独立征派赋税 (2)特点: 周王是全国最高统治者,天下共主。诸侯是周王的臣属, 必须服从于周王的命令。 (3)作用: 扩大统治区域,稳定当时政治秩序。 削弱天子权威,成为割据的威胁。
皇帝制、三 公九卿制
郡 县 制
专 制 主 义 中 央 集 权 制
秦 朝 地 图
地方行政机构的演变
1.秦:郡县制 中国古代地方制度的特点:?
郡国并行 地方权力日益分散削弱,中央权力日 2.汉至宋: 郡县制 州郡县三级 (汉初) 益加强。(地方日益集权于中央) 道、州、县 路、州、县 (唐 ) (宋 ) 3.元朝:行省的设置: 省、路、府、州、县
秦王赢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在分封制下受封的诸侯对周王的义务包括定期朝贡提供军役提供力役维护周礼分封制在西周前期的主要影响是扩大了统治范围加强了地方的统治巩固了周天子地位形成了割据混战局面下列关于秦朝郡县制的叙述正确的有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有利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加强下列关于行省制度的叙述正确的有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行使权力不受到中央的限制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小学历史教案: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与考古发现

小学历史教案: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与考古发现

小学历史教案: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与考古发现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1 郡县制度的建立与发展1.2 封建制度的兴起和演变1.3 皇帝集权制度的确立二、古代中国的考古发现2.1 甲骨文的发现与研究2.2 古代墓葬与文物的保护与研究2.3 古代建筑遗址的发现和重建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与考古发现古代中国是一个悠久而复杂的文明古国,其政治制度和考古发现都充满着独特的魅力。

通过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及考古发现的研究,我们能够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运作方式和文化遗产。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1 郡县制度的建立与发展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

其中,郡县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出现可以追溯至周朝时期,当时的国家开始实行封建制度,国土划分为若干个郡县,由郡守、县令等官员管理。

郡县制度的建立,为统治者提供了更好地管理地方的方式,也为后来的封建制度奠定了基础。

1.2 封建制度的兴起和演变封建制度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发展的重要阶段。

它最早源于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发展成为秦汉时期的主要政治制度。

封建制度下,君主会将土地分封给亲信的王侯、贵族,他们作为封建领主,享有一定的权力和特权。

同时,封建制度还建立了臣子与君主之间的职务关系,从而实现了国家各级政府的管理和协调。

1.3 皇帝集权制度的确立在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中,皇帝集权制度的确立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皇帝集权制度起源于秦始皇时期,通过中央集权的方式,统一了国家的政治权力。

这一制度的确立,不仅使国家行政更加高效,而且加强了皇帝在政治、军事和经济等方面的集权控制。

然而,皇帝集权制度也带来了一些弊端,例如权贵的专权、依附官僚等问题,这也为后来的政治改革奠定了基础。

二、古代中国的考古发现2.1 甲骨文的发现与研究甲骨文是古代中国最早的文字之一,最早出现在商朝晚期的龟甲和兽骨上。

甲骨文的发现不仅揭示了古代中国的文字起源和发展,还为研究古代社会、政治和文化提供了重要线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直至20世纪初,情况并没有根本的变化。马克斯?韦伯并不通中文,研究中国依据的是欧洲学者对少数中国文献的翻译,如理雅格(Legge)译的《中国经典》、沙畹译的《史记》片段,及其它欧洲学者的初步研究,论说亦包含了许多推断。他们对中国的研究——更确切地说是半研究半想象——所经历的变化,与其说是因信息丰富而生,不如说是随中西力量对比变化而出现的,均缺乏足够的事实依据。尽管如此,这些想象下的中国对后来许多西方人,包括学者,理解中国历史与现实都带来挥之不去的深远影响,成为认识的起点。
这种论断,原本只是18世纪西欧个别人并无多少根据的论断,如果没有后来的广泛推行,处境和顾炎武的思想差不多,只不过是一种“地方性知识”,不会有多大世界性影响。但是随着工业革命与西方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包括“中国专制说”在内的西方学说,随着西方的商品,一同被输送到世界各地,在船坚炮利的辅佐下,逐渐成为支配性的话语,成为众人俯首称臣而罕加质疑的普遍“真理”。
稍后,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1689-1755)以专制政体为三种基本的政府形态之一,使得专制政体成为18世纪政治思想中的一个核心主题,不仅如此,他还是西方思想家中第一个将中国划入“专制政体”的。他说:“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在最初的那些朝代,疆域没有这么辽阔,政府的专制的精神也许稍为差些;但是今天的情况却正相反。”因此,孟德斯鸠被认为是“从否定方面将中国列入一种世界模式的第一人……为法国和欧洲提供了与以往不同的中国形象”。其说尽管在当时受到同时代的许多思想家的反对,随着时间的推移,则逐渐成为西方人看待中国的基本前提。18世纪是西方中国观发生根本变化的世纪,即从以“颂华”(sinophilie)占优转为以“贬华”(sinophobie)为主。此外,他亦认为专制主义是亚洲各国的特点。
首先必须强调的是,本文只是对关于中国古代政体及皇帝本性的一种“论断”的传播、发展历史的剖析。具体说属于词汇史、观念史,泛言之,属于思想史的范畴,并不是对帝制时代二千多年中实际运转的中国统治体制本身的研究——对统治体制本身的研究绝非一篇短文所能完成。
思想史研究大体有两种路数,一是侧重探讨学说内在逻辑发展变化的“内在理路”,一是注重学说发展与社会、局势乃至权力间的关系的“外在理路”[9]。后文首先厘清这一论断的发展脉络,在此基础上对其流行的背景作些分析,可以说是两种路数并重。“知识考古”一词出自福柯(MichelFoucault),指以考古学的方法梳理人类知识的历史,这里则借用来分析一种具体论断的发展史。
时下的各种著作、报刊文章乃至各种课本中在涉及中国历史上秦至清的帝制时代时频频会出现“专制”、“专制皇权”或“专制政体”、“专制主义”之类的表述。具体说来,“专制”既用来描述个别皇帝,如秦始皇、汉武帝、明太祖;亦用来概括秦代以来的二千多年帝制时代的中国政体。这一论断成为大陆中国史理论概括的基本观点之一,流传之广,影响之深无需详论。此说不仅盛行于国内,在日本研究中国历史的学者中也有一定影响。正是由于这种深厚久远的影响以致学界几乎视之为当然,而丧失了对此论断的反省能力,使得这一论断成为众多学者认识中国历史的无意识框架,影响了研究的深入。同时,这一论断不仅成为20世纪以来书写“历史”的重要中介,自出现之时起,它就直接卷入历史实践,清朝的灭亡与此说的流行有相当的关系。将它视为“深刻改变了20世纪几代中国人感受力的”重要论断之一并不为过。
其实,如果我们挖掘一下这一论断的根底,不难发现它并不是什么科学研究的结果,而是亚里斯多德以来的西方人对东方一种偏见,18世纪时个别西方思想家开始以此来描述中国,19世纪末以后则经由日本广为中国思想界所接受,并未经过充分的事实论证。关于这一问题,台湾学者甘怀真做过初步的梳理,大陆学者也开始关注,笔者亦曾有所涉及,这里将对这一说法产生与流传过程,接受背景、影响与后果作进一步的探讨。除了对该说的西方渊源与日本中介作简单的回顾外,讨论的重点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半叶的中国。希望能有助于中国学者认清这一论断所包含的问题,进而有助于推进今后对帝制时期统治机制的重新认识。
即使在18世纪的欧洲,孟德斯鸠以外的更多的人仍坚持传统的看法。意大利哲学家维科(1668-1744年)就认为中国的皇帝是最人道的。伏尔泰(1694-1778)与魁奈(1694-1774)也不同意孟德斯鸠的判断。魁奈也将中国的政体归为“专制”,不过,他所说的“专制”与孟德斯鸠不同,含义近似于“君主制”。魁奈说“用专制一词来称呼中国政府,是因为中国的君主独掌国家大权。专制君主意指主管者或当权者,因此这个称呼可以用于执行法定绝对权力的统治者,也可以用于篡夺权力的统治者,而后者执政不论好坏,其政府都不受基本法则的保护。这样就有合法的专制君主与为所欲为的或不合法的专制君主之分……君主、皇帝、国王以及其它等等,都是专制君主。”对于中国,他认为“中国的制度建立于明智和确定不移的法律之上,皇帝执行这些法律,而他自己也审慎地遵守这些法律。”他还专门设立一节讲“皇帝的绝对权力受到制约”,并针对孟德斯鸠的看法加以反驳,认为他夸大了专制权力。[27]此后,在1770年,英国驻君士坦丁堡的公使波特(Porte)也对孟德斯鸠关于土耳其人专制主义的过分简单化的思想表示反对。
上引希腊语到东罗马帝国时仍一直通行于当地,13世纪出现了《政治学》最早的拉丁文译本,自此,“专制”说开始流行于西欧。此后从中世纪至18世纪的西欧理论家中关于“Despotism”的思想不断得到发展,不过,此间有些理论家用“专制政体”来谴责西欧的僭主统治(Tyranny),也有人继续将“专制政体”与亚洲国家联系起来,此时的靶子则是土耳其帝国,其中只有霍布斯(Hobbes)赋予该词正面的意义。
应该指出,除了魁奈与波特,孟德斯鸠的论断问世后不久又受到更加严峻的挑战,一个名叫安格迪尔—杜贝隆(Abraham-HyacinteAnquetil-Duperron,1735-1805)的法国学者根据他在印度多年的生活,发现欧洲人对印度、土耳其、波斯乃至整个亚洲的宗教、历史与社会、政治制度抱有许多错误的观念。他根据自己的亲身体验,对孟德斯鸠提出的“东方专制政体”说的论据做了批驳。他认为事情的真相是专制政体的概念只被用作证明欧洲人在亚洲进行压迫合理的工具。
“专制”一词很早就见于中国文献,《左传?昭公十九年》有“晋大夫而专制其位”的说法,《韩非子?亡征》在讨论导致亡国的种种现象时指出“种类不寿,主数即世,婴儿为君,大臣专制,树羁旅以为党,数割地以待交者,可亡也”,后面又说“出军命将太重,边地任守太尊,专制擅命,径为而无所请也,可亡也”。的确,中国传统文献中“专制”一词并不罕见,但其含义几乎都是指大臣或太后、外戚、宦官之类等掌管应属于君主的职权,具体又分为受命专制与不受命专制两类,前者是合法的,后者属于擅权。并非用来描述君主,更不是指一种政治体制。现在所说的“专制主义”、“专制政体”乃是近代引入的新含义,是对西方政治学术语Despotism的翻译,“专制君主”则出自英语despot一词。亦有人用“专制主义”翻译英语“Absolutism”,实际是错误的,该词正确的译称是“绝对主义”或“绝对君主制”,在欧洲历史上有特定的含义。
这种变化显然不能仅从学理内部加以解释,更多的需要考虑思想生存的外在环境。正如萨义德所说,“所有的表述,因其是表述,都首先受表述者所使用的语言,其次受表述者所属的文化、机构和政治氛围的制约”。18世纪末以后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与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方崛起,中西力量对比因而变化,西方眼中的中国也由羡慕的对象演变成了批判的靶子,专制是其中一项重要“罪名”。20世纪,特别是随着中国革命的发展,以及东西方冷战对立局面的形成,这一论断又进一步沦为西方借以攻击社会主义阵营的意识形态工具。
Hale Waihona Puke 一、西方的“专制政体”说与“中国专制说”
关于“Despotism”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的来龙去脉,前人已有系统的介绍,不拟详细引述。这里仅就与本文有关的内容稍作讨论。
追根溯源,“Despotism”来源于“despot”,最早为希腊语“δσπтη;,在亚里斯多德的《政治学》中就有很多关于它的描述。诚如论者所概括的:
这里有必要对欧洲人的中国观做一扼要的回顾。从13世纪的马可?波罗到18世纪的西方耶稣会传教士,他们笔下的中国形象主流都是积极的,是西方效法学习的对象。[22]著名的利玛窦(1552-1610)在中国生活了30多年,在北京居住了10年[23],他根据亲身经历,认为明朝万历年间中国朝廷在一定程度上是“贵族政体”。他说:虽然我们已经说过中国的政府形式是君主制,但从前面所述应该已很明显,而且下面还要说得更清楚,它还在一定程度上是贵族政体。虽然所有由大臣制订的法规必须经皇帝在呈交给他的奏折上加以书面批准,但是如没有与大臣磋商或考虑他们的意见,皇帝本人对国家大事就不能做出最后的决定……我已做过彻底的调查研究,可以肯定下述情况是确凿无疑的,那就是:皇帝无权封任何人的官或增加对任何人的赐钱,或增大其权力,除非根据某个大臣提出的要求这样做。
侯旭东:中国古代专制主义说的知识考古
2010年07月21日17:01腾讯历史侯旭东我要评论(9) 字号:T|T [导读]中国古代是“专制社会”这一结论,并不是什么科学研究的结果。18世纪个别西方思想家开始以此来描述中国,19世纪末后则经由日本广为中国思想界所接受,并未经过充分的事实论证。
18世纪时个别西方思想家开始以中国古代专制主义来描述中国,19世纪末以后则经由日本广为中国思想界所接受,并未经过充分的事实论证……
西方人20世纪以前关于中国的概括,无论偏重正面还是负面形象,都是在对中国一知半解的状态下形成的,依据主要是几部游记、有限的传教士的通信集与译成西文的若干中国典籍。据研究,孟德斯鸠对中国的了解主要是靠阅读来华耶稣会士及一些到过中国的商人、游客所写的游记,如柏应理的《中国贤哲孔子》、基尔歇的《中国图说》、杜赫德的《中华帝国全志》与《耶稣会士书简集》。此外,中国人黄嘉略与返回欧洲的来华耶稣会士傅圣泽对孟德斯鸠的中国观也有重要影响。而魁奈关于中国情况的主要来源,甚至可以说唯一的来源就是入华耶稣会士的书信和著作。伏尔泰的情况也是如此。因此,得出的结论包含相当的想象与幻象的成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