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是故乡明》教案
《月是故乡明》教案
《月是故乡明》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月是故乡明》这首诗。
能够分析并解释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能够解读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方法,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提高他们对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诗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诗歌意象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诗人生平和创作背景的了解。
2. 教学难点:诗中深层含义的解读。
诗歌情感和思想的把握。
诗歌创作技巧的运用。
三、教学方法1. 朗读法:通过朗读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 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诗歌的意义和美感。
3. 写作法:通过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教材:诗歌原文、注释、译文等相关资料。
2. 学生用书:诗歌原文、注释、译文等。
3.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诗歌图片、播放音乐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月亮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月亮在人们心中的象征意义。
引入诗人杜甫和他的作品《月是故乡明》。
2. 诗歌朗读与理解: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基本意思和描绘的画面。
3. 诗歌分析与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月夜的美景、故乡的思念等。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4. 诗歌情感与思想:教师引导学生解读诗人的情感和思想,如对故乡的眷恋、对祖国的热爱等。
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5. 诗歌创作与展示: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练习,鼓励他们运用所学到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作品,分享创作心得。
6. 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堂所学,回顾诗歌的理解和创作过程。
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效果和体验,提出问题和建议。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情况,包括朗读、讨论和创作等环节。
最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月是故乡明》优秀教案范文(精品6篇)
最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月是故乡明》优秀教案范文(精品6篇)《月是故乡明》精品教案设计一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作者通过月亮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学习并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感受语言的魅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世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珍视亲情的情感。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化修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通过月亮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感受作者的深情厚意。
2.教学难点。
学习并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体会语言的生动与形象。
三、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包含课文内容、图片、音频等。
比如:“每个人都有个故乡,每个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
人人都爱自己故乡的月亮。
但是,如果只有孤零零一个月亮,未免显得有点儿孤单。
因此,在中国古代诗文中,总有什么东西给月亮当陪衬,最多的是山和水,比如“山高月小”“三潭印月”,不可胜数。
我的故乡是在山东西北部的大平原上。
我小的时候,从来没有见过山,也不知山为何物。
我曾幻想,山大概是一个圆而粗的柱子吧,顶天立地,好不威风。
后来到了济南,才见到山,恍然大悟:山原来是这个样子啊!因此,我在故乡望月,从来不同山联系。
像苏东坡说的“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完全是我无法想象的。
”2.课文朗读录音。
3.相关的月亮诗词、散文等拓展材料。
比如: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杜甫《月夜》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李白《关山月》八月寒苇花,秋江浪头白。
——李颀《送刘昱》孤灯闻楚角,残月下章台。
——韦庄《章台夜思》还依水光殿,更起月华楼。
——李商隐《陈后宫》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情境导入,播放一段关于月亮的宁静优美的音乐,展示几幅月亮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氛围。
提问启发,你们对月亮有怎样的感受?月亮在你们心中象征着什么?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与月亮有关的散文——《月是故乡明》,看看作者是如何通过月亮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的。
月是故乡明教案(5篇)
月是故乡明教案(5篇)最新月是故乡明教案(精选5篇)语文教育是一种培养学生人际互动能力的教育,通过阅读、讨论和合作学习,提高学生与他人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最新月是故乡明教案,供大家参考学习。
最新月是故乡明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结合文中具体的语言文字,感受作者热爱家乡、眷恋家乡的真挚情感。
4.学会本课的表达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理清文章脉络,学习作者的借景抒情的表达表达方法,感受作者的思乡之情。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1、同学们,月亮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是非常熟悉和平常的,然而,国学大师季羡林却赋予了它不一样的深情。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他写的一篇文章《月是故乡明》,请同学们伸出手,和老师一起写课题。
请大家齐读课题。
2、释题:这篇文章的题目是出自杜甫的一首诗。
(出示课件)请同学们听老师来读。
请大家齐读这首诗。
3、认识作者:了解了题目,我们再来看作者。
(出示课件)《月是故乡明》这篇文章就是季羡林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
师过渡:听了对于季羡林老先生的介绍,我们知道季老先生已然功成名就,为什么还念念不忘那个小村子,不忘那个小村子的月亮呢?现在就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1、请看大屏幕上的读书要求:(课件出示)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借助文中拼音多读几遍,好,现在开始吧。
同学们,朗朗的读书声真悦耳。
2、检查词语:下面老师就来检查一下大家对词语的掌握情况。
我给大家降低了一些难度,首先请同学们带着拼音来读一读,这些词是想来读?(出示课件)有一个词语你读的特别准确,那就是耄耋。
我们一起读三遍。
3、去拼音:现在老师加大难度了,把拼音去掉,又调换了词语的顺序,谁还想读一读?(指生读)让我们一起来齐读这些词语。
(齐读)刚才我们关注了词语耄耋的读音,你知道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吗?老师想给大家介绍一个小知识,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月是故乡明》教案
《月是故乡明》最新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主题《月是故乡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2 教学内容介绍本节课的主题《月是故乡明》,引导学生思考故乡的意义。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思考故乡的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章:诗歌背景介绍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月是故乡明》这首诗歌的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2.2 教学内容介绍《月是故乡明》这首诗歌的创作背景,包括诗人的生活经历和创作动机。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述法,教师详细讲解诗歌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第三章:诗歌内容分析3.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月是故乡明》这首诗歌的内容,掌握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表现手法。
3.2 教学内容分析《月是故乡明》这首诗歌的内容,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表现手法,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第四章:诗歌创作手法探讨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月是故乡明》这首诗歌的创作手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2 教学内容探讨《月是故乡明》这首诗歌的创作手法,包括诗歌的结构、韵律和语言特点。
4.3 教学方法采用对比分析法,教师引导学生比较不同诗歌的创作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第五章:诗歌情感体验5.1 教学目标让学生感受《月是故乡明》这首诗歌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5.2 教学内容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体验诗歌中的情感,理解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5.3 教学方法采用情感体验法,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和讨论等方式,体验诗歌中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第六章:诗歌审美与文化6.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月是故乡明》诗歌的审美特点和文化内涵。
6.2 教学内容分析《月是故乡明》中的审美意象,探讨诗歌中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如月亮、故乡等。
6.3 教学方法采用文化分析法,教师引导学生从文化角度分析诗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五年级下册语文《月是故乡明》教案
五年级下册语文《月是故乡明》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月是故乡明》。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3)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讨论、分享,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通过课文内容进行想象和创造的能力。
(3)学会通过课文中的描写方法来分析人物形象。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故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2)培养学生珍惜亲情、友情的情感态度。
(3)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月是故乡明》。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3)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
(2)通过课文内容进行想象和创造。
(3)分析人物形象和情感。
三、教学方法1. 情景教学法:通过设置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3. 想象创造法:鼓励学生通过课文内容进行想象和创造,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四、教学准备1. 课文课件或黑板。
2. 生字词卡片。
3. 相关图片或视频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视频资料展示故乡的美丽景色,引发学生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引导学生齐声朗读课文《月是故乡明》,感受课文的韵律美。
2. 学习课文(1)让学生逐句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2)解释生字词,让学生理解词语的含义。
(3)分析课文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3. 互动讨论(1)让学生分组讨论:你们对故乡有什么样的回忆和思念?(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讨论成果,鼓励他们用课文中的句子表达自己的情感。
4. 想象创造(1)让学生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故乡的景色和人物。
《月是故乡明》的教案
《月是故乡明》的教案第一章:课程引入1.1 教学目标了解本课程的主题和目标。
引发学生对故乡和月亮的情感思考。
1.2 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课程《月是故乡明》的含义。
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对故乡和月亮的记忆和感受。
1.3 教学活动让学生观察月亮,并描述自己的感受。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故乡故事和月亮的联系。
第二章:诗歌欣赏2.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引导学生理解和欣赏诗歌中的情感和意境。
2.2 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唐代诗人杜甫的背景和诗歌风格。
引导学生分析和解读杜甫的《月夜忆舍弟》诗歌。
2.3 教学活动教师朗读诗歌,学生跟读并理解诗意。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和解读诗歌中的情感和意境。
第三章:绘画创作3.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绘画表达自己对故乡和月亮的感受。
3.2 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绘画的基本技巧和材料使用。
引导学生通过绘画表达自己对故乡和月亮的记忆和情感。
3.3 教学活动学生自由绘画,表达自己对故乡和月亮的感受。
学生展示自己的绘画作品,并分享创作思路和感受。
第四章:写作练习4.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写作表达自己对故乡和月亮的记忆和情感。
4.2 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写作的基本技巧和构思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写作表达自己对故乡和月亮的记忆和情感。
4.3 教学活动学生进行写作练习,写一篇关于故乡和月亮的文章。
学生互相交流和评价彼此的写作作品。
5.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对故乡和月亮的认识和感受。
5.2 教学内容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课程内容和学到的技能。
学生展示自己的写作和绘画作品,分享学习收获和感受。
5.3 教学活动学生展示自己的写作和绘画作品,分享学习收获和感受。
第六章:故乡文化探讨6.1 教学目标加深学生对故乡文化的理解。
培养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自豪感和保护意识。
6.2 教学内容介绍故乡的历史、风俗和传统节日。
探讨月亮在故乡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月是故乡明》经典教案
《月是故乡明》经典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月是故乡明》的主旨,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表达方式,领略作者的文学风格。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文章的语言魅力、情感表达及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引导学生珍视家庭亲情,树立家国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月是故乡明》的主旨,感受作者对家乡的深深眷恋和对中华文化的热爱。
2.难点:深入探究文章的语言魅力、情感表达及文化内涵,理解作者的独特写作风格。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文PPT、录音、图片等教学资源,以及作者季羡林的相关背景资料。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作者季羡林及其作品的相关背景。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月是故乡明》的录音,让学生感受文章的情感氛围。
(2)提问学生:“你们对家乡有什么特别的情感?月亮在你们心中有什么象征意义?”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情感氛围。
(3)教师简介作者季羡林及其作品的相关背景,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
2.朗读课文(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朗读的节奏、语调和感情。
(2)学生自由朗读,体会文章的情感表达。
(3)分组朗读,互相评价,提高朗读水平。
3.理解文章主旨(1)教师引导学生逐段分析课文,理解作者通过对比不同地方的月亮,表达对家乡的深深眷恋和对中华文化的热爱。
(2)提问学生:“作者为什么认为‘月是故乡明’?这个观点对你有何启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主旨。
4.探究语言魅力与情感表达(1)教师选取文章中的精彩片段,引导学生欣赏其语言魅力和情感表达。
(2)提问学生:“你觉得文章中的哪些词语或句子特别打动你?为什么?”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3)教师总结文章的语言特色和情感表达技巧,帮助学生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5.拓展文化内涵(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文章中提到的中秋节、嫦娥奔月等传统文化元素有何意义?它们与文章主题有何联系?”(2)提问学生:“你们还知道哪些与月亮相关的传统文化或习俗?它们在你的家乡有何特别之处?”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文化知识和体验。
《月是故乡明》经典教案
《月是故乡明》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渺、篝”等14个生字,会写“渺、澄”等1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不同地方月亮的描写,体会月亮在作者心中的
象征意义。
4.学习作者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体会作者的情感,理解月亮的象征意义。
2.难点: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方法
朗读感悟法、分析讨论法、比较阅读法。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1.展示月亮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谈对月亮的感受。
2.引出课题,激发学生对故乡月亮的想象。
2.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词,读准字音。
2.检查生字词的掌握情况,正音、释义。
3.再读课文,梳理课文的结构。
3.精读课文
1.分析作者对不同地方月亮的描写,体会其差异。
2.重点感悟作者对故乡月亮的描写,体会作者的思念之情。
3.探讨月亮在作者心中的象征意义。
4.总结拓展
1.总结课文的情感和写作方法。
2.让学生回忆自己对故乡的印象,用借景抒情的方法写一段话。
5.布置作业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写一篇关于故乡的作文,运用借景抒情的方法。
《月是故乡明教案设计优秀教案完整版》
《月是故乡明教案设计优秀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月是故乡明》一课。
教学内容包括:课文阅读、生字词学习、文学鉴赏、写作技巧分析等。
具体章节为第四单元第二课。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 学习并掌握生字词,提高学生的词汇量。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学习作者运用写作技巧表达情感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并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教学重点:学习生字词,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一组月亮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对月亮的感受,引入本课。
2. 阅读课文:让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3. 生字词学习: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让学生做好笔记,加强记忆。
4. 文学鉴赏: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技巧,如比喻、拟人等,让学生体会这些技巧在表达情感方面的作用。
5. 例题讲解:选取课文中的一个段落,分析其写作技巧,并进行仿写练习。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本节课所学写作技巧,写一段表达对家乡思念的文字。
7.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生字词和写作技巧的重要性。
六、板书设计1. 课题:《月是故乡明》2. 生字词:列表展示3. 写作技巧:比喻、拟人等4. 课堂练习:展示优秀作品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运用本节课所学的写作技巧,写一篇以“家乡的月”为主题的作文。
答案示例:作文题目:《家乡的月》作文内容:描述家乡的月亮特点,表达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找出不足之处,为下次教学做好准备。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其他关于月亮的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组织一次“家乡的月”主题班会,让学生分享自己的作文,增进同学间的交流。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的“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月是故乡明》优秀教案
《月是故乡明》优秀教案下文是我为您精心整理的《《月是故乡明》优秀教案》,您浏览的《《月是故乡明》优秀教案》正文如下:《月是故乡明》优秀教案1教学目标1.会认本课16个生字,掌握本课重点词语。
2.理清文章脉络,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3.感受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初步感知散文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理清文章脉络,学习作者的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感受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课时〕1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引思1.月亮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是非常熟悉和平常的。
然而,一位笃实敦厚的长者却赋予了它深情。
他就是国学大师季羡林。
今天,我们将通过《月是故乡明》这篇文章来解读他的“明月”情结。
2.板书课题,看到这个标题你能想到什么?(预设:有可能想到出处,杜甫的《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想到文章主旨是“思念家乡”;想到李白的《静夜思》。
)3.作者简介。
季羡林,1911年8月生于山东清平。
当代著名的语言学家,散文家,东方文化研究专家。
他博古通今,学贯中西,被誉为“学界泰斗”。
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北京大学南亚研究所所长等。
1930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
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1946年回国,任北京大学东语系教授、系主任。
曾长期致力于梵文文学的研究和翻译,翻译了印度著名的史诗《罗摩衍那》。
此外,他还创作许多散文作品,已结集的有《天竺心影》《朗润园随笔》《季羡林散文选集》等。
二、整体感知,把握内容1.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圈出生字、新词,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1)生字过关,指名读,齐读。
(课件出示“我会认”中的16个生字)(2)理解新词。
顶天立地:形容形象高大,气概雄伟豪迈。
烟波浩渺:形容烟雾笼罩的江湖水面。
乐此不疲:形容对某事特别爱好而沉浸其中。
相映成趣:指相互衬托着,显得很有趣味。
离乡背井:指离开了故乡,在外地生活(多指不得已的`)。
平沙无垠:沙子无边无际。
2.默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划分层次,并说说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月是故乡明》教案
《月是故乡明》最新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本课程的主题和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2 教学方法通过图片、歌曲、故事等多样化的方式进行课程导入。
1.3 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月是故乡明》这首诗的背景和意义。
引导学生欣赏这首诗的韵律和意境。
第二章:诗歌解析2.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月是故乡明》这首诗的意象和情感。
2.2 教学方法通过分组讨论、回答问题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2.3 教学内容分析诗中的关键词汇和意象,如“月”、“故乡”等。
探讨诗人表达的情感和主题思想。
第三章:诗歌创作背景介绍3.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月是故乡明》的创作背景,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3.2 教学方法通过多媒体展示、讲解等方式介绍诗歌的创作背景。
介绍诗人杜甫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讲述《月是故乡明》创作的背景和动机。
第四章:诗歌欣赏与朗读4.1 教学目标提高学生对《月是故乡明》的欣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朗读技巧。
4.2 教学方法通过分组朗读、角色扮演等方式进行诗歌欣赏和朗读练习。
4.3 教学内容分析诗中的韵律和节奏,引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歌。
让学生通过朗读表达诗中的情感和意境。
第五章:创意写作5.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写作能力,运用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进行创作。
5.2 教学方法通过小组讨论、个人写作等方式进行创意写作练习。
5.3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运用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创作自己的诗歌或短文。
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成果,互相交流和评价。
第六章:诗歌与生活6.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通过生活实例、小组分享等方式引导学生探讨诗歌与生活的关系。
6.3 教学内容探讨诗歌中的意象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体现。
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美的元素,培养审美情感。
第七章:诗歌的艺术特色7.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月是故乡明》的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7.2 教学方法通过图片展示、小组讨论等方式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月是故乡明》的教案
《月是故乡明》的教案第一章:课程引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本课程的主题和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2 教学内容:介绍课程的主题《月是故乡明》,引导学生思考故乡的概念,以及月亮在不同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1.3 教学方法:通过提问和小组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和分享自己的观点。
1.4 教学步骤:1.4.1 开场提问:询问学生对故乡的理解和感受。
1.4.2 分享文化:介绍月亮在不同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1.4.3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故乡的概念,并分享自己的观点。
1.5 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故乡的短文,描述故乡的特点和自己的感受。
第二章:故乡的地理环境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故乡的地理环境,包括地理位置、气候、地形等。
2.2 教学内容:介绍故乡的地理位置、气候、地形等,通过图片和地图等方式展示故乡的自然环境。
2.3 教学方法:通过图片和地图等方式展示故乡的自然环境,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
2.4 教学步骤:2.4.1 展示图片:展示故乡的地理位置、气候、地形等图片。
2.4.2 地图解读:通过地图引导学生了解故乡的地理位置。
2.4.3 观察描述:让学生观察图片,描述故乡的自然环境。
2.5 作业:让学生绘制一张故乡的地图,标注出故乡的主要地理特征。
第三章:故乡的文化特色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故乡的文化特色,包括语言、风俗、传统等。
3.2 教学内容:介绍故乡的语言、风俗、传统等文化特色,通过实例和故事等方式展示故乡的文化魅力。
3.3 教学方法:通过实例和故事等方式展示故乡的文化特色,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
3.4 教学步骤:3.4.1 展示实例:展示故乡的语言、风俗、传统等实例。
3.4.2 故事分享:通过故事等方式展示故乡的文化魅力。
3.4.3 观察描述:让学生观察实例,描述故乡的文化特色。
3.5 作业:让学生选择一项故乡的文化特色,进行深入了解和研究,并在下节课上进行分享。
第四章:故乡的人物故事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故乡的人物故事,感受故乡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月是故乡明》教案设计
《月是故乡明》教案设计《月是故乡明》教案设计「篇一」〖一〗教学目标1.认识“渺、篝”等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燕”。
2.默读课文,说说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经历,产生了哪些内心感受。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用对比的手法来表情达意的方法。
再搜集一些思乡的诗文,和同学交流。
〖二〗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用对比的手法来表情达意的方法。
教学难点:默读课文,能说说作者由月亮想到的往事和经历,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怀念之〖三〗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同学们都见过月亮,看到弯弯的月亮,我们总会脱口而出:弯弯的月亮像小船。
那么,又大又圆的月亮,让我们想到什么呢?中秋赏月,仅仅是在看月吗?所以,诗中说得好啊——月是(故乡明)。
(板书课题)2.介绍作者:季羡林,山东清平人。
著名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作家。
在中印文化关系史、佛教史、印度史、印度文学和比较文学等领域,创获良多,是享誉海内外的东方学大师。
一生创作了许多散文作品,如《天竺心影》《朗润集》《季羡林散文选集》等。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学生练读,师正音。
多音字“燕”:yān(燕园) yàn(燕子)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思考: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可分为几部分?2.提出问题:作者由月亮想到哪些往事和经历?产生了哪些内心感受?(1)课文第1自然段的描写有什么作用?(2)作者为什么说“如果只有孤零零一个月亮,未免显得有点儿孤单”?所以,古诗文中,月亮常用什么东西当陪衬?想到这里,作者便回忆起了小时候的一些趣事。
(3)作者的故乡在哪?因为平原地区没有山,所以他从小没有见过山,他想象中的山是什么样子的?(4)作者没有见过山,那有没有见过水?那么他和水之间有什么趣事呢?还有没有别的趣事?四、精读课文,情感升华。
1.朗读课文思考: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经历?产生了哪些内心感受?(1)往事:数星星、捉知了、看月亮、梦月亮。
感受:通过对故乡往事的回忆,体现了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与怀念。
月是故乡明教案
月是故乡明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古诗《月是故乡明》的诗意和主题。
(2)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讨论,让学生学会从诗中的意象、情感等方面去解读古诗。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让学生体会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珍惜。
二、教学重点1. 诗句的意义和诗歌的主题。
2. 欣赏古诗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1. 诗句中意象的理解。
2. 诗歌情感的把握。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文、翻译、相关背景等。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杜甫及本诗的背景。
(2)学生齐读古诗《月是故乡明》。
2. 诗句解析(1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句的意义,解释关键词语。
(2)学生讨论诗句中的意象和情感。
3. 诗歌欣赏(1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从诗中的意象、情感等方面去欣赏古诗。
(2)学生分享自己的欣赏心得。
4. 情感体验(5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设想自己身处异乡,望月思乡的情景。
(2)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
5. 小结与作业(5分钟)(2)学生抄写《月是故乡明》并背诵。
6. 课后作业(1)深入了解杜甫的其他诗作,下节课分享。
(2)写一篇关于《月是故乡明》的赏析文章。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效果。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抄写和背诵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诗句的记忆和理解程度。
3.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的赏析文章,了解学生对诗歌的深入理解和鉴赏能力。
七、教学拓展1. 杜甫的其他诗作:推荐学生阅读杜甫的其他著名诗作,如《春望》、《登高》等,以拓宽视野,加深对杜甫诗歌的认识。
2. 诗歌主题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不同诗歌主题的表达方式和情感内涵,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八、教学反馈1.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反馈意见,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改进建议。
《月是故乡明》的教案
《月是故乡明》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月是故乡明》。
(2)理解诗歌中的意象、表达技巧和寓意。
(3)分析诗人运用景物描绘来表达思乡之情的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故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2)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3)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增进同学间的友谊。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认读和理解。
(2)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寓意。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表现手法和修辞技巧的运用。
(2)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思乡之情。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歌的意境。
2. 朗读教学法: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3. 合作探讨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
4. 比较教学法:将《月是故乡明》与其他思乡诗进行对比,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熟悉诗歌内容,了解诗人背景,设计教学活动。
2. 学生准备:预习诗歌,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回忆其他学过的思乡诗。
(2)简介诗人杜甫及其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读诗歌,注意字词的正确发音和理解。
(2)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意象。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探讨诗歌中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技巧。
(2)分享学习心得,总结诗歌的寓意。
4. 朗读与背诵:(1)组织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的把握。
(2)鼓励学生背诵诗歌,提高记忆力。
5. 拓展延伸:(1)对比学习:《月是故乡明》与其他思乡诗的对比分析。
(2)创作练习:以“故乡”为主题,进行诗歌创作。
月是故乡明的教案范文(5篇)
月是故乡明的教案范文(5篇)月是家乡明的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通过回顾其次单元的四篇课文,引出“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叙事抒情”写法的运用。
2、通过阅读“群文阅读”的5篇现代诗歌,深化体会“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叙事抒情”写法在文章中的运用,并让同学知道这种包含着情感的客观物象就是“意象”。
3、能把“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叙事抒情”的写法恰当运用到自己的习作当中。
教学重点:通过阅读“群文阅读”的5篇现代诗歌,深化体会“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叙事抒情”写法在文章中的运用,并让同学知道这种包含着情感的客观物象就是“意象”。
教学难点:能把“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叙事抒情”的写法恰当运用到自己的习作当中。
教学预备:同学每人一份“群文阅读”资料、课件教学设计:一、复习导入1、“露从今夜白,月是家乡明。
”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这是人世间美妙的情感。
2、回顾其次单元四篇课文的内容。
《古诗词三首》:《泊船瓜洲》借景抒情;《秋思》叙事抒情;《长相思》借景叙事抒情。
《梅花魂》:借物抒情。
《桂花雨》:借物抒情、叙事抒情。
《小桥流水人家》:借景抒情、叙事抒情。
3、在这些文章中,把自己的感情融入某些客观的事物中,如:景、物、事,借以表达自己思乡的情感,这种包含着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就是“意象”。
这节课,我们就来连续观赏几首思乡的歌词,来感受是通过哪些“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思乡情感的。
二、学习“群文阅读”材料(1)自由朗读歌词,想一想是通过哪些“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请用“——”画出来。
(2)拓展想象:孩子们在桃园里怎么游玩?姑娘们在桃园里又会干些什么?2、老师介绍这首歌的创作背景。
1969年寒冬,珍宝岛防卫反击战不久,沈阳前进歌舞团的创作员邬大为与魏珍贵到中苏边疆珍宝岛前线体验生活。
在采访战士时突发灵感,可是当时由于文艺专制,无法创作此类抒情歌曲。
直至1980年,铁源和邬大为等人到辽宁丹东的一支边防部队采风,正赶河口地区桃花盛开,铁源与边防战士一起巡逻在桃林旁,不禁被这满树桃花给沉醉了,他们很快就写出了歌词,创作了《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这首歌词。
3《月是故乡明》 教案 教案+反思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月是故乡明》。
(2)理解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象征意义。
(3)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学会欣赏和评价诗歌的美学价值。
(3)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故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2)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月是故乡明》的字词认读和理解。
(2)诗歌的韵律特点和修辞手法。
(3)诗歌主题的分析和情感体验。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的解读。
(2)学生对诗歌美学价值的欣赏和评价。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读诗歌《月是故乡明》,掌握诗歌的背景和特点。
(2)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素材。
(3)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评价标准。
2. 学生准备:(1)预习诗歌《月是故乡明》,了解诗人杜甫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2)查阅相关的文学资料,加深对诗歌背景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关注诗歌《月是故乡明》。
(2)介绍诗人杜甫的生平和创作风格,为学生营造学习氛围。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修辞手法。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象征意义。
(2)分享学习心得和感悟,互相交流意见。
4. 诗歌欣赏:(1)让学生欣赏诗歌的美学价值,培养文学素养。
(2)引导学生评价诗歌的艺术特色和审美魅力。
5.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感受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2)评价学生的朗读、讨论和回答问题的能力。
2. 作业评价:(1)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包括字词认读、诗歌分析和感悟。
《月是故乡明》教案
《月是故乡明》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月是故乡明》。
(2)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领会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3)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深厚感情,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珍惜亲情的情怀。
(2)培养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诗歌《月是故乡明》的原文背诵与理解。
2.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难点:1. 诗歌中作者情感的细腻把握。
2. 对古典诗词鉴赏方法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图片展示:故乡的月亮、家乡的美景。
(2)教师简要介绍诗歌的背景及作者。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诗歌,理解诗意。
(2)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3. 课堂讲解:(1)解析诗歌的字词、句段,阐述其意境。
(2)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3)讲解诗歌中所表达的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4.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情感是如何表现出来的?(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5. 课堂练习:(1)学生抄写诗歌,加强记忆。
(2)学生选择一首家乡的诗词进行欣赏和分析。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四、课后作业:1. 背诵诗歌《月是故乡明》。
2. 写一篇关于家乡的短文,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歌原文的背诵情况。
2. 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情感体验。
3. 学生在欣赏和分析家乡诗词时的表现。
4. 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及其在作文中的体现。
六、教学内容与资源1. 教学内容:(1)继续深入学习诗歌《月是故乡明》,深入理解诗中的意象和象征。
《月是故乡明》的教案
《月是故乡明》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月是故乡明》的诗句;(2)能够分析并描述诗中的意境和情感;(3)能够运用诗歌的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义;(2)通过绘画、写作等手法,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故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朗读与理解;2. 诗歌意境的描绘与分析;3. 诗歌创作方法的运用。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2. 培养学生对故乡的情感表达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歌的朗读录音;2. 准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展示故乡的景色;3. 准备写作纸张和绘画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诗歌的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 新课导入(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诗歌,并解释诗歌中的生词和句子,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义。
3. 诗歌分析(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让学生通过讨论或绘画等方式,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4. 诗歌创作(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诗歌的修辞手法进行创作,让学生写一首关于故乡的诗歌或绘画一幅故乡的景色。
5. 分享与总结(5分钟)教师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成果,并对其进行点评和总结。
6. 作业布置让学生回家后,向家人朗读诗歌,并用自己的话语解释诗歌的意义。
六、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鼓励他们大胆表现自己;2. 组织学生参观故乡的相关景点,加深他们对故乡的了解和感情;3. 开展以“故乡”为主题的写作比赛,鼓励学生用文字表达自己对故乡的热爱。
七、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思考哪些环节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哪些环节还需要改进。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了解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和问题,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好地指导他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常锋
文本学习目标:
l 体会作品表现的人对家、家园和故乡的刻骨铭心的依恋之情极其深刻内涵。
l 学会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的评点方法,记下自己阅读作品时的感受、理解、评价和质疑,与作品展开对话。
l 尝试以散文的形式表达你自己对故园的情怀。
导入:
(课间播放梅艳芳的《床前明月光》)
(上课前3分钟)上课!(起立、问好)欣赏了这首美丽的歌曲,我们再来欣赏一首诗歌朗诵。
(播放诗歌朗诵《乡愁》)
刚才大家听到的歌曲是这让我们想起了诗歌是谁能告诉我它们共同的主题是什么
-
很好,思乡之情。
古往今来,思乡的作品很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表达思乡之情的散文。
请大家先看课本前面的目录,找出你认为最能表达思乡之情的文本。
(学生查阅,有的说是《我心归去》有的说是《乡土情结》《月是故乡明》……)最富有诗情画意的是《月是故乡明》。
看人看眼睛,读文读题目。
我们还是先看文章的题目——月是故乡明。
看到这个题目你都能想到什么
1、有可能想到主旨是“思念家乡”。
2、有可能想到出处: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3、有可能联想到其他诗句:李白的《静夜思》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
同学们,诗文鉴赏有三点不可忽视:题目、作者和注释。
了解了题目,我们再来看作者。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
(
季羡林是一位什么样的人物呢下面我们就来认识一下:
作者简介:
北京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
山东清平(今临清)县人。
1930年考入北京清华大学西语系。
1934年毕业后,在济南山东省立高中任教。
1935年考取清华大学交换研究生,赴德国留学,在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古代语言。
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1946年辞掉剑桥大学的约聘,毅然回国。
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系主任。
1978年任北京大学副校长。
1995年11月,“北京大学季羡林海外基金会”成立。
季羡林老先生已然功成名就,为什么还念念不忘那个小山村
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这篇散文,走进季老的内心世界。
现在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课文。
(分男生、女生部朗读,读的同时请把你认为优美的段落作上标志)
同学们读得不错,男生声音洪亮,女生感情细腻。
这里有几个词语需要特别注意。
浩渺篝火旖旎绝伦惆怅耄耋
嚼烂慨然恍然大悟离乡背井
(学生认读)
!
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文章哪些段落写得非常优美
(学生站起来朗读并稍加分析,3-4个人)
我也找了两段,大家看看能不能把空填上
我看过许许多多的月亮。
在________的瑞士莱芒湖上,在________的非洲大沙漠中,在
________的大海中,在________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这些月亮应该说都是
________的,我都异常喜欢。
此地既然有___,有___ ,有___ ,有___ ,有___,每逢望夜,一轮当空,月光闪耀于_____之上,上下___ ,______,而且______, ______,真不能不说是赏月胜地。
荷塘月色的奇景,就在我的窗外。
这么好的段落大家应该记住,现在,我们试着不看课本,一起来读一下。
(学生齐读)
`
跟生字词语一样,希望同学们课后还要再复习巩固,不妨把它背下来。
同学们,朗读有助于我们对课文的理解,但要真正解读一篇文章,我们还必须深入分析,学会质疑,学会鉴赏。
同学们请结合背景资料,(提前印发《季羡林的故乡情》)默读课文,有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你认为好的(或不好)的地方找出来。
(学生活动)(学生质疑,学生自主解答)(教师穿插点拨)
问题:
1。
既然作者如此热爱想念自己的家乡,为什么他不常回家看看呢
学生甲回答:季老年龄大了,农村的条件比较艰苦,回家不方便……。
学生乙回答:季老的家乡没有亲人了,所以没有回去的必要了……。
学生丁回答:季老思念的是他童年的那个家乡,而不是现在的……
大家的回答都有可能,我们的理解,只是从文章本身出发来分析。
我们的分析与季老的内心所想是否完全一致呢就很难肯定了。
所以,我有一个建议:季羡林老先生就在北大,大家可以写封信给季老,谈谈一个中学生对他的文章的理解。
我相信,他一定会乐于解答的。
当然了,更好的是拼搏三年,到北大与季老当面讨论。
2.他的家乡没有山,为什么还写山呢
]
生答:过渡,文章第二自然段中说中国古代诗文写月亮需要山水的陪衬,所以下面提到了山,还写了水……
3.作者明明是写家乡的月亮为什么写那些童年趣事呢,是不是多余
生答:这些童年趣事也是围绕着月亮来写的,捉知了、看月亮、做梦、捡鸭蛋都跟月亮有关,不是多余,反而更能表达出对故乡的思念……
3.为什么除了写故乡的月色,作者还写到了那么多地方的月亮既然这些地方的月色都很美,岂不让故乡的小月亮相形见绌
生答:这是对比,文章中明确提到了“对比之下……”。
我觉得这样写更能突出作者对故乡月色的喜爱,更能表达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这个同学的回答非常好。
是啊,情感的亲疏深浅只有通过对比才能显现出来,故乡的小月亮为什么那么美,除了亲切而温馨的回忆外,作者还通过与其他场景进行对比来表现,从济南到北京,一直说到世界上三十多个国家,要说景色,比故乡那只有在童年看来才有浩渺之势的苇坑美得多的怕不是一处两处,但在作者看来,哪一处的月都不及故乡,故乡的月亮越美,越发勾起作者的乡思乡愁。
正如作者所说,“然而,每值这样的良辰美景,我想到的却仍然是故乡苇坑里的那个平凡的小月亮”。
老师提问:那在作者眼中,思乡到底是什么滋味呢同学们齐读一下。
(倒数第二段)
故乡不是一个抽象的语词,而是由许多人、景物、故事和场景构成的,是融汇了许多内容的情感和记忆。
所以,思乡类的作品往往都是从一些具体的东西出发,由眼前之景激起乡思之情,即平常我们所说的——借物抒情。
因此,即使许多平常的人事景物也会因为融汇了乡思而具有了特别的意味。
在《月是故乡明》中,这种事物就是——月亮!那我想问:这篇文章是一篇抒情散文,什么是它的抒情线索呢
很好,是月亮!文章虽然写了很多看似无关的事物,但却都是紧紧围绕月亮展开的。
这就是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
(解惑结束后,重申三个问题:对比、借物抒情、形散神不散。
)
总结文本:
大家已经讨论得很充分了。
我有一个小小的疑问:作者为什么要用杜甫的诗作为题目呢
由于杜甫这句诗是千古名句,特别能引发读者的共鸣,被广为传诵。
用它来做题目,更能表达作者的乡思之情。
本文的哪一段中有一句话实际上就是对这句诗的解释
正如作者所说“事情大概就是这个样子”,正是说明它表达了一种普遍的感受。
所以,季羡林老先生即使功成名就,即使身在他乡,还念念不忘自己的故乡。
季羡林先生走出了鲁西北那个小村庄,走出了国门,但没有走出那植根心底的爱国情结;他走进燕园,走上了大学的讲台,但没有走出那融入生命的乡土情结;他走上了社会的高层,步入了人生的辉煌,但没有走出那刻苦名新的平民情结。
有评家称他为“平民中的大师,大师中的平民”。
(为一名大学生看行李。
)
五、写作实践:
同学们,我们学习知识是为了应用知识,提高能力。
现在我们一起来做个训练——写作实践
有许多事物能唤起我们对家乡的怀念:老树、老街、老房子、门前的池塘、一塘的荷花……想想夕阳的余晖和袅袅的炊烟,想想母亲呼唤儿女的声音……请置身于某个情境,写一个片断。
作者s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