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

合集下载

历史常识——春秋战国

历史常识——春秋战国

历史常识——春秋战国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段历史涵盖了公元前771年至公元前221年,共计约550年。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分封制的全盛时期,各个封建国家之间相互争斗、纷争不断,同时也是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黄金时代。

本文将从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格局、军事制度、思想文化和社会风貌等多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政治格局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分为众多的封建诸侯国。

春秋时期的政治格局主要以诸侯国为主,各个国家都拥有相对独立的政治实力,封建诸侯在自身领土内行使统治权力。

而战国时期,国家力量逐渐集中,以秦国为首的强大中央政权逐渐形成,其他国家逐渐成为秦的附庸国。

这种政治格局为中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二、军事制度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军事制度也发生了很大的变革。

春秋时期,战争以封建诸侯之间的小规模战斗为主,依托于贵族武士的军队。

战国时期则出现了大规模的阵地战和城市攻防战,军队逐渐转变为由平民武士组成的士兵,采用战法策略。

同时,出现了诸侯国雇佣军队的现象,以增加国家军事实力。

三、思想文化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繁荣发展,涌现出了众多的思想家、学派和文化传统。

儒家学派的创立是春秋战国时期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样重要的是道家学派的兴起,道家思想注重个体修养和顺应自然,对中国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此外,墨家、法家等学派也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兴起。

四、社会风貌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风貌丰富多样,众多国家之间的交往和竞争使得社会形态不断变化。

社会等级制度逐渐由贵族为中心转向以农民和平民为主,社会地位开始向上层和下层人群更好的流动。

同时,商业和手工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各个国家的贸易往来日益频繁,城市得到了迅速发展。

五、春秋战国的影响春秋战国时期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春秋战国时期的分封制度为中国的封建制度奠定了基础,并最终导致了秦朝的统一。

其次,春秋战国时期众多思想家的思想和学说为后世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战国时期历史总结

战国时期历史总结

战国时期历史总结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阶段之一,该时期从公元前475年开始,至公元前221年结束,持续了约250年。

在这段时期里,中国出现了七个国家齐、楚、燕、赵、魏、韩、秦,它们相互争霸、角逐权力。

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革,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政治与军事形势在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形势动态变化。

各国为争夺霸主地位,采取了多种谋略和战争手段。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秦国的统一战争。

秦国在这个时期凭借着强大的军事实力和区域内其他国家的削弱,逐渐崛起,最终统一了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结束了长期割据的局面。

秦始皇帝实施一系列改革,如统一文字、度量衡、货币等,进一步巩固了政治统一。

二、经济与社会发展战国时期,由于长时间的战乱,带来了经济的低迷和社会的动荡。

封建制度开始崩溃,地方势力得以增强,城市的发展也遭受挫折。

然而,战国时期的农业和手工业仍然有所发展。

在经济方面,新的生产力出现,土地兼并和奴隶制度得到扩大,而商业和手工业的繁荣也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契机。

特别是战国时期的墨子和韩非子等思想家的倡导,提出了一些有效的经济理论和管理方法。

三、文化与思想变革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和思想的重要阶段,出现了许多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化名人。

这些人的思想观念广泛影响了后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儒家学派在战国时期逐渐兴起并形成主流思想,其中代表性的人物有孔子、孟子等。

儒家思想强调道德和伦理观念,提出了许多关于社会秩序和个人修养的理论。

这些思想对中国后来的社会制度和价值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外,道家、墨家、法家等不同的学派也在战国时期兴起,并影响了后世的哲学思想。

墨子通过倡导兼爱和非攻的思想,提出了一种积极的和平主义观念。

法家则主张严格的法律制度和高效的管理,对秦国实行的一系列改革产生了重要影响。

四、艺术与文学繁荣战国时期是中国艺术和文学繁荣的时期,出现了许多杰出的文艺作品。

春秋战国时期历史内容

春秋战国时期历史内容

春秋战国时期历史内容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它持续了近400年,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21年。

这个时期的历史内容丰富多样,包括了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变迁与发展。

本文将按照时间顺序,从春秋时期到战国时期,逐步介绍这一时期的历史内容。

一、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春秋时期是以鲁国的鲁庄公为界,正式开始于公元前770年,结束于公元前476年。

这个时期是以诸侯割据、国力逐渐增强为特征的。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事件是鲁国和晋国之间的战争,被称为“鲁晋之争”。

这场战争导致了鲁国国力的下降,晋国则逐渐成为华北地区的霸主。

此外,春秋时期还出现了一些其他重要的历史事件。

例如,公元前722年,齐国发生了大规模的内乱,被称为“齐宣公之乱”。

这场内乱使得齐国的国力大幅下降,对整个时期的政治局势产生了重大影响。

二、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战国时期是春秋时期的延续和发展,开始于公元前475年,结束于公元前221年。

这个时期的历史内容非常复杂,包括了七大强国争霸、思想文化的繁荣以及兵器军事技术的进步等。

在七大强国中,齐、楚、燕三国的实力最强,分别成为战国时期的霸主。

这些强国之间进行了多次的战争,形成了错综复杂的政治格局。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事件是楚国和齐国之间的较量,被称为“楚齐之争”。

这场争斗导致了楚国的衰落,齐国逐渐崛起为战国时期的霸主。

战国时期的思想文化也呈现出繁荣的景象。

孔子的儒家思想开始流行,被晋国和其他一些国家的统治者所推崇。

儒家思想主张“仁者爱人”,倡导君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后世的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外,在战国时期兵器军事技术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诸侯国开始大规模地征兵,建立强大的军队。

同时,战争的频繁爆发也促进了兵器军事技术的进步,例如兵器的制造工艺得到了改进,战术和战略的理论也逐渐完善。

总结:春秋战国时期历史内容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使得这一时期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春秋战国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

春秋战国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

春秋战国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引言: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充满变革和动荡的时期,持续了约五百年,从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

这个时期对于中国的政治、军事、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以年代顺序为主线,分述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事件与发展。

一、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1. 邾国之乱(公元前771年):邾国之乱标志着春秋时期正式的开始,它是针对邾国贵族的叛乱。

这场动乱不仅在邾国造成了混乱,也对周朝宗法制度产生了冲击。

2. 齐桓公的改革(公元前685年-公元前643年):齐桓公是春秋时期的一位杰出君主,他积极进行军事改革,并推行了以民为本的政策。

这些改革使得齐国逐渐强大起来,并对周边诸侯国形成了影响力。

3. 虞姬之争(公元前645年-公元前628年):虞姬之争是春秋时期的一场争位斗争,它发生在晋国。

虞姬是晋襄公的妃子,但她却与晋文公之子晋平公私通,引起了国内动荡。

这场斗争使得晋国内部分裂,为以后的封建割据埋下了伏笔。

二、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1. 秦国的崛起(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战国时期秦国以其强大的军事力量逐渐崛起,成为春秋战国时期最为强大的国家。

秦国的崛起不仅改变了整个中国的政治格局,也对周边的诸侯国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2. 孙子兵法的问世(公元前5世纪):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著名军事学家孙武所著,它以其独到的战略思想和兵法原则对当时的军事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被后世奉为圭臬。

3. 各国纷争与割据(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1年):战国时期各国之间为争夺霸权进行了数次大规模战争,例如齐、楚、赵等各国之间的争霸。

这些战争使得战国时期的政治格局复杂多变,甚至出现了割据局面。

结论: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它见证了中国各个领域的变革和发展。

春秋时期的改革和革命为中国后来的封建制度奠定了基础,而战国时期的纷争和战争则对中国政治和军事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春秋战国的时间范围

春秋战国的时间范围

春秋战国的时间范围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大约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21年。

这个时期以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划分,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文化背景。

春秋时期,即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是一个礼乐逐渐崩溃、列国纷争、战争频繁的时期。

这个时期的特点是,各国之间互相争斗,争夺领土和资源,而周天子则失去了对诸侯的控制,使得中国的政治格局更加动荡。

战国时期,即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是一个各国相互竞争、相互对抗的时期。

这个时期的特点是,各国之间的战争更加激烈,互相攻伐,使得中国的政治格局更加动荡。

同时,这个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因为在这个时期,中国逐渐走向了统一。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文化名人。

例如孔子、老子、庄子、孟子等等,这些人的思想和理念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这个时期也留下了许多著名的历史事件和文化遗迹,如卧薪尝胆、围魏救赵、三家分晋等等。

春秋战国年代事件分期

春秋战国年代事件分期

春秋战国年代事件分期春秋战国年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一个充满变革和战争的时代。

在这段时期内,发生了许多重要的事件,这些事件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春秋战国年代的事件进行分期,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个时期的历史。

一、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1. 周朝的衰落:在这个时期,周朝的统治逐渐衰落,权力分散于各诸侯国。

这导致了周王室的失去对国家的控制力,以及各诸侯国的崛起。

同时,春秋时期也是各国争霸的时期。

2. 诸侯争霸:春秋时期的各诸侯国为争夺霸权,进行了频繁的战争和外交斗争。

例如,齐国、晋国、楚国等国家都在这个时期内崛起,并成为一方霸主。

3. 孔子与儒家学说:春秋时期,儒家学说逐渐形成并得到发展。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建者,他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1. 七雄争霸:战国时期,中国分裂为七个大国,即秦、齐、楚、燕、赵、魏、韩。

这些国家之间进行了长期的争斗和战争,力图一统中原。

2. 各国变法:在战国时期,各国君主和政治家纷纷推行变法措施,以提高国力和提升统治的合法性。

例如,韩非子的法家思想、商鞅的变法等。

3. 兵器革新:战国时期,兵器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出现了许多新式兵器和战术,如连弩、车兵、将旗等。

这些技术的进步对于战争的进行产生了深远影响。

4. 儒法之争:战国时期,儒家学说和法家学说的辩论达到了高峰。

儒家主张以仁德教化人民,法家主张以法治国。

这场辩论对中国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事件影响与启示1. 分封制的解体:春秋战国时期的事件逐渐消解了周朝的分封制度,各诸侯国逐渐形成独立国家,开启了中国历史上分封制解体的过程。

2. 社会动荡与思想变革: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乱和社会动荡促进了思想家们对社会问题的反思和思考。

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各种学派相继兴起,丰富了中国古代思想的多样性。

3. 兵器发展与军事变革:春秋战国时期的兵器发展为后世的军事演进奠定了基础,对中国军事理论和战略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战国与三国分别是什么时期

战国与三国分别是什么时期

战国与三国分别是什么时期战国时期是公元前475年开始,到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

之后秦灭亡,经历西汉、东汉后是三国时期。

三国时期是从公元220年曹丕篡汉称帝开始,到公元280年西晋灭东吴。

战国与三国分别是什么时期战国时期指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

战国时期包括二周灭亡前和二周之后秦灭六国完成之前,二周于公元前256年被秦国所灭,经过春秋时期的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周王朝境内的诸侯国数量大大减少,公元前453年,韩、赵、魏灭掉智氏,以三家分晋的结果为标志,奠定了战国七雄的格局。

三国时期指公元220年至公元280年。

三国时期是上承东汉下启西晋的一段历史时期,分为曹魏、蜀汉、东吴三个政权。

220年,曹丕篡汉称帝,国号“魏”,史称曹魏,三国历史正式开始。

公元280年,西晋灭东吴,统一中国,至此三国时期结束,进入晋朝时期。

战国时期三大战役1、马陵之战马陵之战发生于公元前341年,魏国发兵攻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

齐国应允救援,以促韩国竭力抗魏国。

齐威王以田盼为主将,田婴,田忌为副将,孙膑为军师,运用“围魏救赵”战法,率军直趋魏都大梁,诱使魏军回救,以解韩国之困。

又用“减灶示弱”的方法,将魏军10万人杀得溃不成军,并俘虏了魏太子申。

经此一战魏国元气大伤,失去霸主地位。

2、济西之战在马陵之战后,齐国成为中原霸主,而秦国也从魏国夺回河西之地,加上商鞅变法的加持,秦国也逐渐成为和齐国匹敌的诸侯国。

在秦国和齐国东西二强的格局下,齐国因为攻破燕国、消灭宋国等行为,所以遭到了诸侯国的联合进攻。

公元前284年,燕昭王任命乐毅为上将军,统率燕、秦、韩、赵、魏五国军队攻齐。

在济水之西(今山东高唐、聊城一带),五国联军击败了齐军,并且之后的乐毅率领燕军攻下了齐国70余座城池。

由此,济西之战让齐国一蹶不振,促使秦国又一次成为赢家。

3、长平之战长平之战发生于公元前262年,此战是秦、赵两国之间的战略决战。

战争中的赵国由于连年战争,国内粮草消耗严重。

春秋战国时间起止时间是多少

春秋战国时间起止时间是多少

春秋战国时间起止时间是多少春秋战国时间是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春秋时期简称“春秋”,指的是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这段时间,是属于东周的一个时期。

而战国时期简称“战国”,指的是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东周后期至秦统一中原前的一个各国混战时期。

春秋战国历史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又称东周时期。

西周时期,周天子保持着天下共主的威权。

平王东迁以后,东周开始,周室开始衰微,只保有天下共主的名义,而无实际的控制能力。

同时,一些被称为蛮夷戎狄的民族在中原文化的影响或民族融合的基础上很快赶了上来。

中原各国也因社会经济条件不同,大国间争夺霸主的局面出现了,各国的兼并与争霸促成了各个地区的统一。

因此,东周时期的社会大动荡,为全国性的统一准备了条件。

春秋战国的时代特征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是大动荡。

具体表现:西周时期,周天子保持着天下共主的威权。

平王东迁以后,东周开始,周室开始衰微,只保有天下共主的名义,而无实际的控制能力。

中原各国也因社会经济条件不同,大国间争夺霸主的局面出现了,各国的兼并与争霸促成了各个地区的统一。

因此,东周时期的社会大动荡,为全国性的统一准备了条件。

春秋战国分为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其分水岭是在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灭掉智氏,瓜分晋国为标志。

春秋战国时期大事件1、召陵之盟召陵之盟,是春秋时期齐国为首的中原诸侯国与楚国的会盟。

春秋初年,楚国发展起来,向中原挺进,与齐抗衡。

公元前656年,齐桓公率齐、宋、陈、卫等八国军队攻溃楚的盟国蔡国,陈兵楚境,以楚不向王室朝贡相质询。

楚为避齐锋,派大夫屈完与齐讲和,齐也看到楚国强大,无隙可乘,即与楚在召陵(今河南郾城东)订立盟约,史称“召陵之盟”。

召陵之盟是齐桓公“尊王”的又一次胜利,其霸主地位更加巩固。

2、鄢陵之战鄢陵之战,是公元前575年(周简王十一年)晋国和楚国为争夺中原霸权,在鄢陵地区(今河南省鄢陵县)发生的战争。

中国古代的战国时期与秦汉帝国

中国古代的战国时期与秦汉帝国

中国古代的战国时期与秦汉帝国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其后的秦汉帝国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王朝。

本文将就中国古代的战国时期与秦汉帝国展开论述,探讨两个时期的特点、变革以及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一、战国时期的背景与特点战国时期是指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间,中国历史上有力量并存、割据争霸的一段时期。

此时期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诸侯割据,力争霸主地位:战国时期,中国分裂成七个大国,分别为秦、齐、楚、燕、赵、魏、宋。

这七个国家时常进行战争,争夺霸主地位。

2. 军事改革与兵器进步:战国时期军事技术的发展和改革不断推进,铁制兵器的普及和军事战术的改良对后来秦朝的统一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3. 超出封建体制的科技突破:观念和学术上的先进思想也在战国时期得到了发展,出现了诸子百家的同时,也积极推进了经济和科技的进步。

二、秦汉帝国的崛起与变革战国时期结束后,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秦朝,之后又由汉朝接任。

秦汉帝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中央集权与行政体制改革:秦汉帝国实行中央集权制度,巩固了中央政权的统一和稳定。

秦始皇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大力推行郡县制,加强了官员的管理,提高了行政效率。

2. 阳朔建设与治国方略:秦汉帝国在国内进行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如修建大运河、连接长城等,解决了长期以来交通不便和边疆地区的防御问题,稳定了国家的统一与边疆的安全。

3. 文化繁荣与科技进步:秦汉帝国时期,文化、科技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如兵器制造、治水技术的进步、文学艺术的繁荣等,为后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战国时期与秦汉帝国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战国时期与秦汉帝国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统一思想与价值观的重要性:战国时期的纷争和思想家的辩论,孕育了儒家、道家、法家等不同的学术思想体系。

秦汉帝国则在统一思想和价值观方面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推动,形成了儒、道、法的合一思想,影响了后世。

中国古代的战国时期及其影响

中国古代的战国时期及其影响

中国古代的战国时期及其影响中国古代的战国时期,是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

此时期中,中国分裂成七个主要的国家和一些小国家。

每个国家为了争夺统治权而进行了频繁的战斗。

这个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变革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政治方面的影响1. 分封制的建立:战国时期的国家分封制度逐渐形成,国家内部进行分封,使得政治权力逐渐分散。

分封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持续了两千多年,对后来的封建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2. 君主专制的确立:战国时期,各个国家的首领逐渐建立了专制君主制度,推翻了早期的部落制度,进一步巩固了中央政权的统治力。

君主专制制度在中国历史上长期存在,并且对于中国古代的政治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经济方面的影响1. 农业技术的进步:战国时期,为了满足战争所需而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进步。

农业技术的改进使得农民能够更有效地种植农作物,增加了农业产出,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2. 货币制度的发展:战国时期,由于战争经常进行,需要支付军队工资和购买军需物资,因此货币的使用变得广泛。

这促进了货币制度的发展,带动了商业和贸易的繁荣。

三、社会方面的影响1. 社会阶级的产生:战国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导致了社会阶级的出现。

富人和贫穷人之间的差距逐渐加大,社会分化现象明显。

2. 文化思想的繁荣: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思想繁荣的时期,儒家、道家、墨家等思想流派相继兴起,提出了各自的理论和观点,对中国思想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军事方面的影响1. 秦国的崛起:战国时期,秦国逐渐崛起,最终成为战国七雄中的霸主,结束了战国纷争,统一了中国。

秦国的崛起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兵器和战术的改进:战国时期兵器和战术的改进在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例如,战国时期出现的连弩、斩马剑等兵器,对后世的兵器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的战国时期是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变革的时期。

这段时期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包括政治制度的建立、经济的发展、社会结构的变化以及文化思想的繁荣。

了解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期

了解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期

了解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变革和混乱的时期,这段历史由于其政治、军事和文化上的变革,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以时期背景、政治动荡、军事斗争和文化繁荣等方面,来全面了解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期。

一、时期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是指公元前 770 年到前 221 年的一个历史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重要的分水岭。

在此之前,中国处于封建的西周时代,而春秋战国时期则是一个政权更迭、封建制度瓦解的过渡阶段。

二、政治动荡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处于诸侯割据的局面。

在此期间,霸主和诸侯争霸,各国相互对立,形成了一种以强权政治为核心的格局。

著名的“三家分晋”、“六国争霸”等事件都发生在这个时期。

三、军事斗争在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政权割据,各个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不断,成为这一时期最引人注目的特征。

这些战争涉及领土纷争、权利争夺、联盟形成等方面,为后来中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四、文化繁荣尽管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动荡不安,但正是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思想文化得到了极大的繁荣。

著名的诸子百家思想形成,并开展了激烈的学术争鸣。

例如,孔子的儒家思想、老子的道家思想和墨子的墨家思想等,都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春秋战国时期的种种变革和动荡,奠定了中国历史的基石。

政权更迭和战争斗争的经验和教训,成为后来中国历史上政治制度和外交战争的重要参照。

同时,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文化也影响了后来中国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综上所述,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充满变革和混乱的时期。

时期背景、政治动荡、军事斗争和文化繁荣等方面的变化都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对于理解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春秋战国的分期

春秋战国的分期

春秋战国的分期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它标志着中国古代社会的重大变革。

春秋战国时期持续了大约400年,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21年。

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同时也是诸侯割据、战国纷争的时期。

1.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 - 公元前476年)春秋时期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开端,它从公元前770年开始,到公元前476年结束。

这个时期得名于《春秋》这部史书,它记载了鲁国的年代事件。

春秋时期是周朝衰落的时期,周王室的权威逐渐削弱,各个诸侯国的势力开始崛起。

在春秋时期,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减弱,而各个诸侯国开始相互争斗,争夺领土、资源和国家统治权。

这导致了中国的诸侯割据局面。

其中,晋、楚、鲁、齐等国逐渐壮大,成为春秋时期的重要诸侯国。

2.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 - 公元前221年)战国时期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后期,它从公元前475年开始,到公元前221年结束。

这个时期得名于各国间的战争与纷争。

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兵器装备、军事理论、军事策略等方面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

在战国时期,诸侯之间的战争越来越激烈,秦国逐渐崛起,最终统一了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分裂局面。

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和军事家如孔子、墨子、孙子等都留下了许多重要的著作和思想。

此外,战国时期的经济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成为了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战国时期还出现了许多文化繁荣的中心,诸如秦国的咸阳、齐国的临淄等城市。

最后,战国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军事技术发展最快的时期。

各个诸侯国之间进行常年的战争,促进了兵器装备和军事理论的发展。

战国时期的剑术、弓箭术、器械制造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的进步。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它不仅是政治乱象和战争背后的背景,还是中国文化、思想和军事等方面发展的重要时期。

通过对春秋战国的分期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过程,更好地领悟历史对于现实的启示和教训。

春秋战国的历史简介

春秋战国的历史简介

春秋战国的历史简介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它涵盖了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的庞大时间跨度。

在这个时期,中国经历了重大的政治、军事和文化变革,为后来统一中国的秦始皇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一、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春秋时期是古代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名的时期。

它的名称来自《左传》和《公羊传》,这两部重要的史书记载了楚国春秋、鲁国春秋等各国的重要事件。

这个时期开始于周王室的衰落,各个诸侯国开始崛起。

其中,齐国、晋国、楚国等成为当时的重要势力,国力逐渐扩大,与周室争夺统治权。

春秋时期的最大特点是战争频繁。

各个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不断,形成了一种格局,即“诸侯并起,分裂割据”,也是中国历史上所谓的“春秋五霸”时期。

《春秋左传》就是在这个时期撰写的,它详细记录了各国之间的战争、政治斗争和外交活动。

二、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春秋时期结束后,中国历史进入了战国时期。

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分裂割据的时期,各个国家之间相互争夺领土和权力,战争不断。

在这个时期,兵器的发展逐渐改变了战争的形态,形成了重装步兵、骑兵、战车等多种作战方式。

战国时期也是儒家学说和道家学说兴盛的时期。

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孔子以及其弟子们的思想逐渐影响了整个社会。

儒家追求“仁”的道德准则,提倡君主的德治,成为当时政治和社会的主流思想。

战国时期的终结归功于秦国的嬴政。

秦国通过各种手段,最终统一了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国家。

嬴政成为了中国历史上首位皇帝,他的统一中国的壮举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走向。

总结: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时期,它见证了中国政治、军事和文化的变革。

春秋时期标志着周王室的衰落,各个诸侯国崛起,战争频繁,并形成了分裂割据的格局。

战国时期是一个分裂割据的时期,各个国家争夺领土和权力,孕育了多种兵器和学说。

最后,秦国统一了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大一统帝国。

这个时期为后来的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也为中国历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解释一下中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

解释一下中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

解释一下中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中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是指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之间的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

战国时期是东周春秋战国时代的晚期,战国时期以七雄分立、割据混战的局面为特点,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大量思想家、军事家、政治家等各方面人才辈出的时期。

本文将解释一下中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从政治、军事、文化、社会等多个方面来全面分析。

一、政治和国家分立在战国时期,中国处于分裂混乱的状态,分为秦、楚、齐、燕、赵、韩、魏七个大小不一的诸侯国,并与中央政权周朝形成对抗。

这七个诸侯国互相争霸,进行了多次的战争和外交斗争,形成了一种政权分立的格局。

二、外交和军事斗争战国时期的外交政策以联盟为主,各个诸侯国通过联姻、互助等方式来确保自己的利益。

同时,各国之间也经常发生战争,战争形式多样,有大规模的军队对战,也有小规模的边境冲突。

在这个时期,军事战略和谋略成为了军事家们追求的目标,同时也催生了兵器制造和战术发展的创新。

三、思想和文化的繁荣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繁荣的时期,有很多重要的学派和思想家出现。

诸子百家是战国时期思想发展的集中体现,有儒、道、法、墨、名、纵、墨、农等诸多学派。

孔子、荀子、孟子、墨子、韩非子等著名思想家在这个时期活动,并逐渐形成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思想体系。

四、社会变迁和经济发展在战国时期,社会秩序发生了很大的变迁,农业经济逐渐向商业经济过渡。

商业繁荣和手工业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

同时,各个诸侯国之间争夺资源和领土的战争,也对社会经济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总结:中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是一个政治分裂、外交战争、思想繁荣和社会变革并存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大地上七雄争霸,也孕育了很多重要的思想家和学派。

战国时期对中国古代的政治、文化、军事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世的统一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春秋战国历史资料(完整版)

春秋战国历史资料(完整版)

春秋战国历史资料(完整版)一、春秋时期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特点是诸侯割据、争霸战争频繁。

这个时期的政治格局呈现出“分封制”的特点,各个诸侯国互相争夺霸权,形成了以周天子为中心的封建等级制度。

在春秋时期,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各诸侯国开始崛起,形成了“春秋五霸”的局面。

春秋时期的文化和思想也非常繁荣,孔子、老子等思想家在这个时期创立了儒家、道家等学派,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春秋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军事时期,战争频繁,兵法家孙子、吴起等人的兵书也在这个时期诞生。

二、战国时期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是春秋时期的延续,这个时期的政治格局更加复杂,诸侯国之间的争霸更加激烈。

在这个时期,各个诸侯国为了争夺霸权,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如商鞅变法、吴起变法等,这些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战国时期的战争也非常频繁,兵法家孙膑、吴起等人的兵书在这个时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同时,战国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化时期,法家、墨家等学派在这个时期兴起,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意义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社会变革和思想繁荣,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为中国历史上的其他时期奠定了基础。

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资料非常丰富,这些资料不仅包括历史文献,还包括大量的考古发现。

这些资料为我们了解这个时期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也为我们研究中国历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春秋战国历史资料(完整版)四、重要人物与事件1. 孔子: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提出了“仁爱”、“礼治”等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墨子:战国时期的墨家学派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尚贤等思想,提倡节俭、反对战争。

3. 孙武:春秋时期的兵法家,著有《孙子兵法》,被誉为“兵圣”。

战国名称由来

战国名称由来

战国名称由来
战国时期的命名: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紧接着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时代。

战国时期名称的主要来源是:
1.战争频繁: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了扩张领土、争夺霸权,战争不断。

这个时期的战争具有全面性、长期性的特点,故以“战国”命名,强调这一时期战争的普遍性和持续性。

2.诸侯国割据:
战国时期,原周朝封建体系已经彻底瓦解,中央政权名存实亡。

诸侯国纷纷割据一方,自立为王。

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独立的国家,形成了诸侯割据的政治格局。

因此,这一时期被称为“战国”。

名字的寓意:
战国时期的名字则凸显了这一时代战争的普遍性和残酷性。

在战国时期,诸侯国为了争夺霸权,不断进行战争。

这一时代,各国推行内政改革,试图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

战国时期的命名,揭示了这一时期社会政治斗争的残酷现实。

战国名词解释

战国名词解释

战国名词解释
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继春秋时期之后的大变革时期,其起始时间为公元前 475 年(周元王元年)至公元前 221 年(秦始皇二十六年)。

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变革时期。

在这个时期,各个诸侯国之间的争霸战争不断,社会动荡不安。

同时,随着铁器的广泛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有了很大的发展。

在政治上,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政治变革时期。

各个诸侯国之间的争霸战争不断,大国兼并小国,最终形成了七个强大的诸侯国:齐、楚、燕、韩、赵、魏、秦。

这些诸侯国之间的争霸战争,不仅是为了争夺土地和人口,也是为了争夺天下的霸权。

在这个过程中,各国纷纷进行政治改革,加强中央集权,提高国家的实力。

在思想文化上,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思想文化繁荣时期。

这个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各种思想流派纷纷兴起,如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

这些思想流派的代表人物,如孔子、老子、墨子、韩非子等,他们的思想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它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革,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战国时期》课件

《战国时期》课件

派思想形成。
分裂割据的局面。
等成为后代军事武器的重要组
成部分。
结论
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先进文化和血腥战争并行不悖的一个时期。它的
历史意义深远,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珍惜文化遗产。
《战国时期》PPT课件
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它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
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战国时期的背景
战国时期起始于公元前 475 年左右,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延续。大国之间的战争和内部的斗争导致了社会的动
荡不安。
地图
战国时期的国家地图。
战国时期的起因与发展
1
分裂
在春秋时期后期,諸侯國分裂,小国纷争不断。
货币系统
战国时期开始使用铜钱,推进了货币的使用。
文化繁荣
战国时期是思想和文化的繁荣时期,儒家、道家、兵家、法家等思想产生。
科技进步
战争促进了科技发展,战争兵器的使用逐渐进步。
战国时期的军事发展和战争
战象

投石车
战象是古代中国威力巨大的战争
在战国时期,弩成为中国军事中
投石车能够在战争中起到非常强
武器之一,被智取的故事广为流
重要的武器,在漫长的战争中发
的攻击作用,是战国时期不可或
传。
挥了重要作用。
缺的武器。
战国时期的影响与遗产
战国时期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改变了中原地区及周边地区的政治地位和文化格局。
哲学思想
中央集权
军事武器
道家、儒家、法家、兵家等流
中央集权制度结束了春秋时期
战争中使用的弩、战车、战象
2
夷灭
夷灭政策导致了大规模的战争。
3
思想

战国时期的文化背景

战国时期的文化背景

战国时期的文化背景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它被誉为中国文化的高峰时期。

在这个时期,不仅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同时也出现了一群杰出的文化人物,创造了许多独具特色的文化作品。

本文将会从几个方面来介绍战国时期的文化背景,并探讨它对于后代文化的影响。

一、背景概述战国时期是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间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这段历史被视为是中国封建社会向中国封建帝国转化的关键时期。

在此期间,中国社会处于动荡不安的状态,战争频繁,科技文化迅速发展,同时相互交融,为中国文化的繁荣创造了重要的条件。

二、文化成就战国时期的文化成就可以从许多方面来展开,它们包含了哲学、文学、音乐、艺术、医学等等众多方面。

下面我们将逐一介绍几个方面。

1、哲学战国时期是我国思想家活跃的时期,出现了诸如孔子、荀子、墨子、老子、庄子、韩非子、杨朱等一批优秀的哲学家。

他们各具特色,各有所长,注重道德、人性、政治、礼制等方面,彰显出了中国哲学的独特魅力。

其影响还可以延伸到后代的儒家、道家、法家等学派的形成。

2、文学战国时期的文学成就同样是非常显著的。

例如《诗经》《楚辞》等著作在这个时期内相继诞生。

此外,一些古代小说如《史记》等也是在这个时期完成的。

这些作品不仅为后代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人文等方面的内容,是我们认识和理解战国时期文化的重要资料。

3、音乐、艺术战国时期,音乐、艺术也有了非常大的发展。

例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世说新语”便记录了战国时期的许多精彩故事,其中一些描述了战国时期士人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艺术、诗歌、乐曲都是其中的重要元素。

4、医学在医学方面,战国时期的著名医学家扁鹊和华佗都是在这个时期活跃的。

他们对中华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并奠定了中医学的基础。

三、文化影响战国时期的文化成就虽然不算是封建时期文化的开端,但是它们在广泛的时代背景下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这些文化成就也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例如儒家学派的形成、中华医学和音乐艺术的发展等等。

战国时期是什么时候

战国时期是什么时候

战国时期是什么时候:战国时期简称战国,指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东周后期至秦统一中原前,各国混战不休,故被后世称之为“战国”。

“战国”一名取自于西汉刘向所编注的《战国策》。

战国时代的形势是:楚在南,赵在北,燕在东北,齐在东,秦在西,韩、魏在中间。

在这七个大国中,沿黄河流域从西到东的三个大国──秦、魏、齐、在前期具有左右局势的力量。

从魏文侯开始至公元前四世纪中叶,是魏国独霸中原的时期。

魏的强大,引起韩、赵、秦的忧虑,它们之间摩擦不断。

公元前354年,赵国攻卫,魏视卫为自己的属国,于是出兵攻打赵都邯郸。

赵向齐求援,齐派田忌救赵,用孙膑之计,袭击魏都大梁。

时魏军虽已攻下邯郸,不得不撤军回救本国,在桂陵被齐军打败。

次年,魏、韩联合,又打败齐军。

公元前342年魏攻韩,韩向齐求救,齐仍派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设计将魏军诱入马陵埋伏圈,齐军万箭齐发,魏国大将庞涓自杀,魏太子申被俘。

这就是著名的马陵之战。

由此造成了齐、魏在东方的均势。

秦国自商鞅变法以后,逐渐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于是向东扩展势力。

先是打败了三晋,割取魏在河西的全部土地。

后又向西、南、北扩充疆土,到公元前四世纪末,其疆土之大与楚国接近。

在秦与三晋争斗之时,齐国在东方发展势力。

公元前315年,齐国利用燕王哙将王位「禅让」给相国子之而引起的内乱,一度攻下燕国。

后因燕人强烈反对,齐军才从燕国撤出。

当时能与秦国抗争的唯有齐国,斗争的焦点则集中在争取楚国。

楚国的改革不彻底,国力不强,但它幅员广大,人口众多。

楚结齐抗秦,使秦国的发展大受影响。

于是秦派张仪入楚,劝楚绝齐从秦,许以商于之地六百里为代价。

楚怀王贪图便宜,遂与齐国破裂。

当楚国派人去要地时,秦相张仪却狡辩称“只有六里”。

楚怀王兴兵伐秦,大败而回。

楚国势孤力弱,秦便东向进图中原。

先是与韩、魏争斗,后与齐国争斗。

公元前286年,齐灭宋,使各国感到不安。

秦国便约韩、赵、魏、燕国攻齐,大败齐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匈奴
犬戎

战国时期形势图 “诸侯卑秦,丑莫大焉”
小结:秦国处在十字路口
客观原因:穆公称霸西戎,但仍落后中原
必要条件:献公改革,无根本改观;
有利条件:权力集中、法家学说、尚武精神;
历史机遇:三家分晋、“士人要求” 主观原因:秦孝公变法图强,重用商鞅
1.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实施改革变法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思路引领: 生产力发展引起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经济基础的变化,必然引 起上层建筑的改革。 答案提示: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迅速发展,社会经济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进一步削弱了人身依附关系,引起了阶 级关系的变化。新兴地主和自耕农出现。新兴的地主和自耕农要求打破束缚,进 一步解放生产力。而经济基础的变化,必然会引起上层建筑的改革。因此,改革 变法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春秋战国时期除商鞅变法外,还有哪些国家进行的改革变法影响比较大? 答案提示: 春秋时期,社会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的变革已经开始。著名的有 齐国管仲改革和鲁国的改革。齐国管仲采取“相地而衰征”的政策,实质上承认 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鲁国实行了“初税亩”,公开承认了土地私有权。 战国时期,李悝在魏国主持变法。实行“尽地力之教”、推行“平籴法”、 制定《法经》。魏国在战国诸雄中率先强盛起来。吴起在楚国的变法影响也较大。 主张限制和削弱贵族势力、整顿吏治和改良社会风气。楚国经过改革,成为了战 国中的强国。
3)对历史进程:促进了社会的转型—— 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
春秋、战国改革变法的评价与比较
1、背景、目的的相似性: 背景:都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目的:为了富国强兵,在战争中求得生存,进而成为霸主。 2、改革内容的不断深化: 战国变法是在春秋的基础上进行的,且更加彻底。春 秋改革主要针对经济基础方面,未触及到上层建筑;战国 变法则瓦解了宗法贵族政治,确立了封建制。政治上,改 革旧的世卿世禄制度,削弱了旧贵族的特权;经济上,破 坏了井田制,封建经济得到发展。《法经》维护了社会秩 序、稳定了政局;军事上,奖励军功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3、改革成效的不断深化: 春秋改革成效主要体现在经济领域;战国变法使新兴 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地位得以强化,为日后秦帝国的建立 和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汉民族服装的特点主要为宽 袍大袖,由于受到少数民族 服饰的影响,也时着短衣缚 裤的胡服。
课外探究:图一到图二秦国武士服饰有何变化?有 何影响?
图一
图二
第 3课 富国强兵的秦国
(变法的影响)
一、商鞅之死
一、原因:
1、贵族保守势力对新法的抵制: 2、秦孝公去世:
二、过程:
1、秦惠文王下令发兵捕拿商鞅: 2、商鞅在封邑起兵自卫,兵败被杀:
井田制
产品向周王进 奴隶主驱使奴隶劳动,贡,奴隶主部 奴隶无自由 分,奴隶几乎 无
农民向地主租用土 地,农民有一定人 身自由
封建土地 新兴地主私有 制
生产关系 的变革, 促进了封 地主收取高额 建经济的 地租,农民有 发展 部分产品
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
一、废井田,开阡陌——(制度)
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政策)
为什么
(why)
哈哈!先生之言正 就要发展经济,实 合寡人之意,来来, 秦靠近些,给寡人细 时世 强国 … 求贤若渴 行强兵政策,要 细道来。

商鞅
法家代表 热心政治 怀才不遇
旁白:孝公对商鞅的富国强兵之术, 听得津津有味,一连谈了几天都不厌 烦。公元前359年,孝公起用商鞅主持 变法。
秦孝公 商鞅
分封制与县制之下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国君
国君
怎么样
商鞅变法中,最能体现中央集权制萌芽的措施是( ) 内容 主要措施 意义 A、废井田,开阡陌 C、废除“世卿世禄制” D、建立县制 制度、政策、规则 发展农业生产,增强经济实力 经济 B、奖励军功 军事 政治 思想文化 社会习俗 军功爵制度
立户籍定连坐、行县制 废世袭、
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由公田到私田) 过程:铁器使用、牛耕的推广 量的出现 角色转换 私田的大
改变剥削方式(交地租) 自耕农 地主
平民和逃亡奴隶 贵族、商人
影响:小农经济形成,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春秋战国经济发展的原因
1、铁制农具的使用,生产技术的改善
2、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 3、统治者的重视
4、民族间的交流
一、废井田,开阡陌——(制度)
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政策)
三、统一度量衡——(规则)
计量长短的器具称为“度”,测定计算容积的器皿称为“量”, 测量物体轻重的工具称为“衡”。战国时各国度量衡标准很不 统一,以长度而论:
楚国,铜尺长度分别为22.7厘米和22.3厘米;
齐鲁地区,尺长23.1厘米行于中原地区; 秦国,24.63厘米长的黍尺和24.38铜尺; 韩国,铜尺长22.1厘米。
探究:为什么要采取重农抑商政策?
1、农业是人们最基本的生活资料 2、国家通过征收稳定的土地税保证财政收入
3、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将农民束缚于土地之上 4、工商业会加剧劳动力从土地上的流失造成种 种社会问题 5、商品经济不发达,不如经营土地有保障
根源:自然经济的反映,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产物
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
三、上层建筑的改革:
1、目的: 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统治
2、途经: 变法
上层建筑改革
四、改革变法的动力:
1、春秋: 争霸战争
2、战国: 兼并战争
3、直接动力: 富国强兵
五、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
1、背景: 经济发展、社会大变革、宽松的文化氛围
2、“百家争鸣”: “儒、道、墨、法”
3、诸侯国变法的思想武器: “法家”
三、结果:
“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
想一想:商鞅变法的结果
“商鞅虽死,秦法犹存”
守旧势力的反扑 商鞅之死 商鞅被害后,新法并未被废除。
为什么?
1、南门立木
诚信
2、治世不一法,便国不法古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3、宗室贵戚多怨望
按功授爵
顺应时代潮流
4、商君虽死,秦法未败
5、礼制法制化;分封制郡县化;世卿制 官吏化
“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
秦 为什么
(why) 时世 强国 求贤若渴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商鞅
法家代表 热心政治 怀才不遇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商鞅
怎么样
(what)
内容 经济 军事 政治 思想文化
主要措施
意义
发展农业生产,增强经济实力
制度、政策、规则
社会习俗
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
一、废井田,开阡陌——(制度)
生产关系三大要素 土地制度 生产资料归属 国有 (周王所有) 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 产品分配 废井田意 义 P书23
怎么样
内容 经济 军事 政治 思想文化 社会习俗
主要措施
意义
发展农业生产,增强经济实力
制度、政策、规则 军功爵制度
废世袭、立户籍定连坐、行县制
增强士气,提高战斗力
废宗法, 加强中央集权
以“法”立国、定秦律
小家庭政策、改革服饰等
思想统一促进政治统一
发展小农经济,促进民族融合
春秋战国之际,产
生了上下连在一起 的衣裳,当时称为 “深衣”,以后逐 渐演化成袍。
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
第 1课 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 (变法的背景)
一、社会变化的新气象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
2、手工业技术的进步: 3、商业日趋活跃: 生产力发展 决 定
1、农业生产的发展: 铁农具、牛耕、兴修水利
二、封建生产关系的出现:
1、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生产关系改革 决 定
2、新的阶级力量产生: 新兴地主、自耕农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封建生产关系的出现 三、各国纷纷进行改革 四、战争频繁,争霸兼并
匈奴
犬戎

“诸侯卑秦,丑莫大焉” 战国时期形势图
“为秦开帝业” —— 商鞅变法 大王:你要治理天下,
秦 为什么
(why)
旁白:开始的两次会见 就要学习古代圣人 尧、舜、禹的仁义 求贤若渴 时世 强国 之道。
商鞅
知识结构
第 2课 “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 (变法的内容)
“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
秦 为什么
(why) 时代:大动荡、大变革 生产力发展
决 定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封建生产关系的出现 三、各国纷纷进行改革
生产关系改革
决 定
上层建筑改革
“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
秦 为什么
(why) 时世
“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
《史记 •商君列传》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 案例:某人深夜行窃归,邻人望而不语。又日,某 求贤若渴 秦 时世 强国 戚多怨望。”这主要是因商鞅变法( ) 人为官府所拿,定酷刑。依秦律,某人的邻居将被 分 县 为什么 (任 免) A 、允许工商者入仕为官 A 、无罪释放 诸侯 (世袭) 封 制 B 、准许土地自由买卖 B 、没收资产 制 法家代表 热心政治 怀才不遇 商鞅 C 、承认土地归私人所有 C 、同某人定酷刑 (世袭) 地方县吏 诸侯国官吏 D 、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 D 、充军发配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商鞅
民,靠武力和强硬不 求贤若渴 时世 强国 行 ,要以德服人。

商鞅
法家代表 热心政治 怀才不遇
秦孝公
商鞅
“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
秦 为什么
(why)
有没有搞错,现在可是 打仗的年代呀,这些迂 时世 强国 腐的话语,寡人听了直 想打瞌睡. 哈…啊…欠。
求贤若渴

商鞅
法家代表 热心政治 怀才不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