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IS理论的学生资助文化体系构建-2019年教育文档
面向新文科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与实践探索
面向新文科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与实践探索作者:欧阳静李秀芹杨秀丽惠珊来源:《高教学刊》2024年第09期摘要:為推动哲学社会科学与新科技交叉融合,与教育体系创新融合,与人才培养深度融合,关注社会层面的反馈评价。
该文围绕构建“以本为本”的创新创业目标教育体系,优化“内外协同”的创新创业教育培养体系,组建“内引外联”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支持体系,创建“问题导向”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保障体系,构建“分类分级”的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等方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和实践探索。
关键词:医科院校;新文科;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文管类专业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09-0054-05Abstract: The aim of this paper is to promote the cross-integration of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with new technologies, the innovative integration with the education system, and the deep integration with talent training, and pay attention to the feedback and evaluation at the social level.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a "people-oriented"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system, optimizes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coordinatio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nd training system, and sets up a "internal introduction and external communicatio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teacher support system. Theestablishment of a "problem-oriented"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work guarantee system, the construction of a "classified and graded"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evaluation system and other aspects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system and practical exploration.Keywords: medical college; new liberal art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system construction; Administration major新文科之“新”旨在突破原有传统的文科思维和文科模式的多学科交叉互构,国家提出新文科建设战略的整全性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指明了发展方向,也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多维度应然角色塑造提供了具有时代属性的标签打造。
学校CIS系统构成
CI系统的构成CI系统是由理念识别(Mind Identity 简称MI)、行为识别(Behariour Identity简称BI)和视觉识别(Visual Identity 简称 VI)三方面所构成。
1、理念识别(MI)它是确立企业独具特色的经营理念,是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设计、科研、生产、营销、服务、管理等经营理念的识别系统。
是企业对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的经营目标、经营思想、营销方式和营销形态所作的总体规划和界定,主要包括: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企业信条、经营宗旨、经营方针、市场定位、产业构成、组织体制、社会责任和发展规划等。
属于企业文化的意识形态范畴。
2、行为识别(BI)是企业实际经营理念与创造企业文化的准则,对企业运作方式所作的统一规划而形成的动态识别形态。
它是以经营理念为基本出发点,对内是建立完善的组织制度、管理规范、职员教育、行为规范和福利制度;对外则是开拓市场调查、进行产品开发,透过社会公益文化活动、公共关系、营销活动等方式来传达企业理念,以获得社会公众对企业识别认同的形式。
3、视觉识别(VI)是以企业标志、标准字体、标准色彩为核心展开的完整、体系的视觉传达体系,是将企业理念、文化特质、服务内容、企业规范等抽象语意转换为具体符号的概念,塑造出独特的企业形象。
视觉识别系统分为基本要素系统应用要素系统两方面。
基本要素系统主要包括:企业名称、企业标志、标准字、标准色、象征图案、宣传口语、市场行销报告书等。
应用系统主要包括:办公事务用品、生产设备、建筑环境、产品包装、广告媒体、交通工具、衣着制服、旗帜、招牌、标识牌、橱窗、陈列展示等。
视觉识别(VI)在CI系统中最具有传播力和感染力,最容易被社会大众所接受,据有主导的地位。
幼儿园VI设计及制作VI视觉形象识别系统现已广泛应用在各个行业,已成为品牌的象征与必备因素,如果您的幼儿园想发展成一个拥有自主品牌与特色的教育机构,那么拥有一整套具特色风格的形象识别系统是必须的。
美国政府文化艺术资助体系
评审流程
美国政府文化艺术资助的评审过程十分严格 ,由专门的评审委员会对申请材料进行评审 。评审标准包括项目的创新性、社会价值、 实施计划可行性等多个方面。只有经过严格
国际交流与合作
美国政府积极推动国际文 化艺术交流与合作,为国 内外的文化艺术人才提供 交流平台。
发挥非政府组织的作用
非政府组织的优势
美国非政府组织在文化艺术资助方面具有专业性、灵活性和创新 性等优势。
合作机制
美国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建立了良好的合作机制,共同推动文化艺术 事业的发展。
非政府组织的监管
美国政府对非政府组织的监管相对宽松,但会通过审计和监督等方 式确保其资金使用的透明度和合规性。
2. 广泛的资助 领域
美国政府文化艺术资助体 系涵盖了文学、舞蹈、戏 剧、音乐、美术等多个领 域,旨在推动全美文化艺 术事业的均衡发展。
3. 重视创新与 实验
美国政府文化艺术资助体 系鼓励创新和实验,为艺 术家提供更多的创作自由 和探索机会。
历史与发展
美国政府文化艺术资助体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当时美国政府开始 逐步加大对文化艺术的资助力度,以推动国家文化多样性和创新的发展。
文化艺术产业人才培养
教育体系
美国文化艺术产业拥有完善的教育体系,包 括艺术教育、文化教育、专业培训等,培养 了大量的文化艺术人才。
艺术家扶持
美国政府还通过设立奖项、提供工作室等方 式,扶持艺术家进行创作和发展,促进艺术 人才的涌现。
04
美国政府文化艺术资助体系的 运作模式
流程图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Course Education Research 课程教育研究2022年第11期《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围绕核心素养确立课程标准,思维品质属于核心素养之一,它反映的是核心素养的心智特征。
课程标准对7~9年级学生提出思维品质学段目标的三种表现分别是:观察与辨析、归纳与推断、批判与创新。
根据课程标准对这三种表现的描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分别要经历如下过程:“发现”与“辨识”、“整理”与“推断”、“评价”与“创编”。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布卢姆提出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新课标思维品质学段目标与认知过程六个类别的对应关系分别为:记忆与理解、应用与分析、评价与创造(洛林·W ·安德森,2009)。
阅读是人类获得信息的重要手段,它是个体行为,阅读理解的过程是一种内心活动(陈则航,2016)。
“学生在对阅读文本进行认知的过程中能够活跃大脑、提升思维品质”(王蔷,2016)。
然而,这个认知过程对于教师的教学而言却是一个挑战。
教师看不到学生的内心活动,却需要在保证学生阅读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寻找方法指导学生的阅读活动,提升其思维品质。
事实上,阅读教学中存在的很多问题造成教学活动没有达到提升思维品质的目的:第一,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教师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集中在语言教学上,强调字词、语法和翻译,忽视了对文本写作意图、行文脉络、思想感情的提炼,使阅读处于一种空洞的状态,长此以往,学生对阅读的认知仅停留在语言本体知识上,而忽略了文本的构架和精神内涵,无法达到提升思维品质的目的(孙斌,2019)。
第二,有的教师在阅读课堂上设计的问题仅停留在信息交换的层面(read thelines),学生通过文本信息检索或者简单的归纳总结即可得出答案,问题的设计没有向“read between the lines”和“read beyond the lines”推进的层次性和递进性,无法搭建思维品质提升的阶梯(何善琼,2020)。
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
这一理论 的提 出对研究跨文化管理 、 营销 、 人力资源 及跨 文化教学
霍 夫斯 泰 德 文 化 维 度 理 论 简 介 文化差异是导致跨文化交 际和跨文化 管理 失败的主 要因素 之一。
一
根 据 霍 夫 斯泰 德文 化 维 度 理 论 , 们 可 以 清 楚 地 发 现 如 下 中 西 方 我
外语教学在我国已经有 了较长 的发展历 史 , 尤其 随着我 国对外 开 放的持续发展 , 国外先进教学理念 的不断引进 , 外语 教学的研 究越 来 对
越深入 。近年来 , 究者将 语言研 究和 文化研 究有 机地 结合 起来 , 研 因
此, 文化融入教学也成为外语 教学中研究 的热点 。越来越 多的教 师
绩非常重 要, 要做成绩优秀的学生。 柔性倾 向 : 人人应该谦虚 ; 工作是 为了活着 。 根据霍 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 , 不难看 出中国文化的特点 , 体现在 教学领域就是 : 在学校尊敬老师 , 讲求 的是课 堂的秩 序和人与人之间 的 距离和等 级。当作为权威 的老 师提出 问题 或发起讨 论的时候 , 多数学 生都不会特别积极地参与其中。认为 向老师 提出不 一致的观点是失礼 的表现 , 所以课堂上学生充 当的角色是倾 听者、 随者 , 跟 而老 师是课堂 的中心 , 是学 生 知 识 的 主 要 来 源 。 学 生 缺 乏 的 是 自身 的 主 动 性 和 创 新
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本 文为 西 安 工 程 大 学 校 管科 研 资 助 项 目 。 目编 号 :0 8 G 0 项 20 X 5
教 学改 革
霍 夫 斯 泰 德 文 化 维 度 理 论 在 英 语 教 学 中 的 应 用
江 晋
ieyc课程体系
ieyc课程体系
IEYC(International Early Years Curriculum)是一套国际幼儿教育课程体系,它旨在为3至5岁的幼儿提供全面的教育经验。
IEYC课程体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主题学习:IEYC通过以主题为基础的学习方式,让幼儿在有趣的情境中进行学习。
每个主题都涵盖了多个学科领域,如科学、数学、语言等,以帮助幼儿全面发展。
2. 教学资源:IEYC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包括教学计划、教材、教具和活动建议等。
这些资源旨在帮助教师有效地组织和实施课程,以满足幼儿的学习需求。
3. 学习目标:IEYC的学习目标涵盖了幼儿的各个方面,包括社交情感、身体发展、认知能力、语言发展和艺术创造等。
通过这些目标,IEYC旨在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4. 评估和反思:IEYC提供了评估工具和反思指导,以帮助教师对幼儿的学习进行评估和分析。
这些评估工具旨在帮助教师了解幼儿的学习进展,并为未来的教学提供反思和改进的方向。
总的来说,IEYC课程体系旨在通过有趣的学习体验和全面的学习目标,为幼儿提供高质量的教育。
它强调幼儿的主动参与和个体发展,以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基于易班网打造高校发展性资助育人平台的探索
收稿日期:2020-8-25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年南宁师范大学学生资助工作研究课题 基于易班平台开展高校贫困生发展性资助工作的策略研究 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8XJZZ04);2019年南宁师范大学学生工作课题 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新时代高校网络安全教育体系构建研究 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9XG07)㊂作者简介:谢彦(1988 ),女,广西钦州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南宁师范大学)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㊂基于易班网打造高校发展性资助育人平台的探索谢㊀彦,黄绍保(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南宁师范大学),广西南宁㊀530001)㊀㊀[摘㊀要]本文以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㊁马斯洛需求理论为依据,依托易班网的优势,提出在易班网从物质保障㊁教育教学㊁成效评价等方面打造高校发展性资助育人平台,并建议采取组建优秀师生团队㊁打造资助品牌化项目㊁加强宣传推广等运营策略,进一步促进高校发展性资助育人的成效㊂[关键词]易班网;发展性资助;资助育人[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711X (2021)04-0057-03doi :10.3969/j.issn.2096-711X.2021.04.026[本刊网址]http :// ㊀㊀目前我国已形成了 资㊁贷㊁助㊁补㊁减 五位一体的资助模式,为学生提供保障性资助,从物资上较好地解决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最迫切解决的基础性问题,但是,对学生个体来讲,仅是物资上的帮助还是不够的㊂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人除了生存的需要,还有安全的需要㊁归属与爱的需要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㊂高校不仅要扶贫更要扶智,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实现人的全面发展㊂笔者认为,发展性资助是一种将经济资助㊁精神资助和能力资助三者相结合的资助理念㊂该理念以满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更高层次的需求㊁提高该群体的综合素质㊁促进该群体的个体全面发展为目的,具有以人为本和发展性的特点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人为中心㊁以人为目的活动,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㊂要提高发展性资助的育人效果,需要加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㊂近年来,在国家教育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易班网凭借其实名互动交流㊁优质课程资源㊁及时获取信息等功能迅速成了全国具有影响力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㊂基于易班网打造高校发展性资助育人平台,是提升高校发展性资助育人效果的重要载体和途径㊂一㊁高校发展性资助育人网络教育面临的挑战(一)线下与线上相脱离,导致资助育人阵地流失2020年4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在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提到,在线教育用户达4.23亿,其中2.65亿全国大中小学校在校生普遍在线接受教育,在线教育呈现出喷井爆发式增长态势㊂从学生层面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一方面缺少物质基础支持自身在线网络学习,另一方面接触网络相对较晚或掌握的网络技术不够多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对于网络教育的物资支持㊁技术支持和学习内容的需求都比较大㊂但是在学校层面上,高校开展学生资助活动由学生工作部门牵头组织,通过直接发通知的形式让各学院自主开展相应资助活动㊂各学院一般是线下开展资助育人活动,忽略了学生对在线教育的需求,资助育人活动没有与学生的主观诉求相融合,容易导致资助育人阵地的流失㊂(二)教育与自我教育相脱离,导致资助育人效果不够明显传统的资助育人主要是教师向学生单向输出,如广西某高校的贫困生能力提升课程基本是教师线下授课为主,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为辅㊂虽然这些系列课程内容较为丰富,重视了教师的教育内容和教育环节,但是学生的学习需求㊁学习成效未能得到重视,未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未能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活力,导致学生被动接受教育,资助育人效果不够明显㊂(三)过程与结果相脱离,导致资助育人效果无法考证各高校开展发展性资助育人活动过程中,注重活动宣传㊁活动内容和活动形式,形成了一些资助工作品牌活动项目,也取得了一定的宣传效果㊂但是活动过多可能让部分学生疲于应付,且没有专门的平台让学生反馈育人成效,受助结果无法考量㊂如高校开展资助诚信教育活动,学生接受了诚信教育,但是诚信的教育效果无法考证,容易导致 知 与 行 相脱离,难以评价发展性资助育人活动的成效㊂二㊁依托易班打造高校发展性资助育人网络平台的优势(一)易班的概况及优势易班网融合了BBS㊁SNS㊁微博㊁博客等社交平台的先进性功能,主要为在校大学生提供思想教育㊁教育教学㊁生活服务㊁文化娱乐等服务,是一个大学生综合性互动交流网络社区平台㊂易班目前主要有轻博客㊁轻问卷㊁题库㊁资料库㊁相册㊁网盘㊁轻应用㊁易班优课㊁易智招聘等功能㊂截至2020年7月共有3203共建高校使用易班开展班级网络思政教育,而易班优课则是易班主推的在线教学平台,截至2020年8月共有830所高校使用易班优课开展 互联网+思政教学 ,共有学习课群19793个,高校共享课程2376门,具有丰富的在线优质资源㊂作为学习生活交流的平台,易班网络平台具有学习随意性㊁碎片化㊁便携性的特点㊂易班的这些特点,比较符合90后㊁00后大学生在网络时代背景下的学习㊁生活习惯㊂75第34卷第4期㊀总第290期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Vol.34.No.4(Gen.No.290)2021年2月(下)Journal of HUBEI Open Vocational CollegeFeb.(last half)2021(二)依托易班打造高校发展性资助育人网络平台的优势1.线上线下紧密结合是资助育人平台的发展趋势㊂易班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教师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即时在网上关注㊁调研㊁收集学生的思想动态,了解大学生的学习㊁生活和思想实际,即时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地掌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成长特点㊁成长规律及其接受心理和习惯,及时获得育人效果的反馈,提高育人的实效性,确保资助育人成效㊂其次,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参加学校组织的资助育人线上活动或课程学习,可以足不出户,了解其他班级㊁甚至全国各高校同龄人的思想㊁学习和生活动态,也可以了解其他高校开展的资助育人活动情况,实现 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 ㊂2.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更能满足学生自我实现需要㊂与其他同学相比,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对网络技术需求更大㊂在易班上,学生可以通过应用广场使用其他高校的应用,也可以自行定制主页㊁编辑轻应用㊁设计和研发小应用,这些功能的使用需要掌握一定的网络技术才能更好地使用易班,这无形中可以让这部分群体学生更加善于使用网络,提高自身的网络应用技术能力㊂其次,学生使用易班与其他同辈同龄人进行交流,向优秀看齐,更能够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潜能,通过相互帮助和提高,让学生感到 被需要 ,满足学生的自我实现的需要㊂3. 互联网+资助育人 将促进资助育人评价系统的实现㊂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易班也在飞快发展㊂以易班为重要的载体,结合新的网络技术,可以开发更多适合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使用的资助育人平台应用㊂同时运用大数据分析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需求㊁教育教学效果㊁受助学生发展成效,更加有助于推进资助育人评价系统的建立㊁发展和完善㊂三㊁高校发展性资助育人易班网络平台的建设内容(一)搭建物质保障精准资助平台,提供多方面资助服务高校发展性资助育人中重要的一部分是经济资助㊂要利用易班网开展发展性资助育人工作,首先要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对易班的使用频率,才能更好地推广发展性资助育人易班网络平台㊂所以应当率先设计和研发经济资助的各类应用服务平台并搭建到易班平台上㊂一是建立勤工助学系统,老师可以在该系统发布勤工助学岗位㊁核发勤工助学补助㊁考核勤工助学岗位学生的工作情况;学生可以在该系统应聘勤工助学岗位㊁与其他同学交流勤工助学经验,获取一定的劳务报酬㊂二是建立奖助学金申报系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可以通过该线上平台申请自己符合条件的奖助学金,学生获奖后记录到学生个人奖助学金在线档案㊂三是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招聘系统,高校可结合易班平台实名制㊁易班优课或易智招聘等功能版块,利用大数据分析符合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需求的就业信息,通过易班客户端向该学生群体定向发布招聘信息,实现隐性的资助㊂(二)搭建发展性资助教育平台,满足学生多层次需求发展性资助育人中另一重要的部分是精神资助和能力资助㊂高校可将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搭建各类资助教育平台㊂一是人文教育关爱平台,通过必修与选修的形式,聚焦社会热点,抓住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开设思想道德教育㊁心理健康教育㊁就业指导等系列课程,精心设计学习栏目,引入名师在线交流,吸引学生的参与和学习,引导学生从心理脱贫㊁树立就业信心㊂二是开展贫困生易班网络培训,通过线上调研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需求,结合易班优课的优质资源,开设相应线上线下应用课程,如网络技术应用㊁语言学习㊁考试考证等,所满足学生学业需求㊂三是开设贫困生榜样人物㊁自强之星平台,宣传优秀贫困学子,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见贤思齐 ,满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被尊重的需要㊂四是设立朋辈互助平台,如考研经验交流平台㊁就业面试经验交流平台, 从他助-自助-助他 ,满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社交需求㊁自我实现需求㊂(三)搭建资助成效评价平台,实现多形式效果评价根据目前高校发展性资助育人效果反馈不足的实际情况,可以利用易班的匿名参与问卷调查㊁实名记录学生成长情况以及可以外接应用等功能,搭建资助育人成效评价平台㊂一是建立资助育人成长档案㊂各高校可以给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建立班级,建立个人档案,记录学生参加的资助育人活动的情况㊁参与志愿服务情况㊁获取奖助学金情况等,根据学生成长的情况,利用大数据分析资助育人的效果㊂二是建立诚信档案平台㊂记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参加诚信教育情况㊁报名参加各类学生活动的完成情况㊁偿还助学贷款的情况等㊂三是建立资助育人成效调研平台㊂定期在易班上发放发展性资助育人成效调查问卷,收集同学们对资助育人各类资助活动㊁资助课程㊁资助工作服务类应用或发展性资助育人易班网络平台的使用评价,以促进高校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改进发展性资助育人易班网络平台㊂四㊁高校发展性资助育人易班网络平台的运营策略(一)建立素质过硬的易班网络平台运营团队高校可成立若干个发展性资助育人易班网络平台建设团队,如应用研发团队㊁主题活动策划团队等,由技术过硬㊁媒体素养过高的教师担任各团队的指导,针对性开展易班建设㊂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党员㊁优秀学生干部或优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当中选择具有敏锐的挖掘网络思政热点能力㊁过硬的网络技术本领㊁较高的责任心的同学组建易班学生骨干梯队,培养易班学生骨干的理论素养和媒体素养,延续易班的推广㊁建设与发展㊂(二)加强发展性资助育人网络平台的品牌化和项目化要发挥发展性资助育网络平台的成效,不仅需要学生工作部门或学生资助中心的努力,还需要整合全校资源,举全校力量,提高发展性资助育人成效㊂将发展性资助育人理念融入日常思想教育㊁教育教学当中㊂即通过全员育人㊁全过程育人㊁全方位育人,真正将发展性资助育人品牌化和项目化㊂(三)注重发展性资助育人易班网络平台的宣传与推广高校可通过传统的方式开展发展性资助育人平台的宣传推广,如在在开展资助育人活动中宣传㊁在宣传栏张贴网络平台介绍,张贴网站二维码;也可以用新媒体开展宣传与推广,如在微信㊁微博等进行跨平台宣传各类资助服务应用㊁资助育人课程等,吸引更多学生关注和使用发展性资助育人易班网络平台,让学生引得进㊁留得住㊁离不开㊂(下转第61页)85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1)第34卷第4期㊀总第290期模式,是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融合发展的结果㊂在当今疫情全球大流行的情况下,不论是普通教育还是成人教育,在线学习已然变成一种不可或缺的学习模式,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依然可以保障成员之间的互相交流㊂四㊁结束语综上所述,成人教育培训作为提升全民综合素质㊁个人成长进步的重要途径㊂成人教育培训要充分考虑到成人自身的特点,且从成人教育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出发,对改进成人教育培训工作提出了一系列策略,希望能够为切实提高成人教育培训质量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㊂参考文献:[1]李亮,祝青江.基于成人学习特点的成人教育培训策略研究[J].高教学刊,2016(13):263-264.[2]曹华.基于成人特点的学习策略结构研究[J].职教论坛,2016(25):57-58.[3]浙江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理论与教育创新[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72.[4]王兆丁,刘宏杰.成人学习策略:基于成人学习的动机与特点[J].成人教育,2012(12):77-78.[5]杜星月,李志河.基于混合式学习的学习空间构建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6,26(6):34-40.On Adult Education and Training Strategies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dult LearningFAN Li -dong(China State -owned Economy Research Center of Jilin University,Changchun Jilin 130012,China)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adult education has made great contributions to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social stability and personnel training.According to the learning characteristics of adult participation training,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strategies for the improvement of adult education and training:create a good learning environment according to the students experience;reasonably grasp the time and flexibly arrange the training courses;pay attention to communication and sharing of learning resources;keep up with the trend of the times and updatethe training mode in time.Key words :adult education;adult learning characteristics;training strategy(责任编辑:桂杉杉)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上接第58页)参考文献:[1]陈清.发展性学生资助理念的内涵探析与理论归宿[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5(5):164.[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20.Exploration on the Construction of Developmental Subsidy -education Platform Based on E -ClassXIE Yan,HUANG Shao -bao(Training and Research Center for Universit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Faculties (Nanning Normal University),Nanning Guangxi 530001,China)Abstract :Based on Marx s theory of all -round development and Maslow s demand theory,and relying on the advantages of E -Class,this thesis puts forward to build a platform for the developmental subsidization and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rom the aspects of material security,education and teaching,effectiveness evaluation,etc.It also suggestsadopting the operational strategy of setting up excellent teacher teams and student teams,building the brand project and strengthening the propaganda and promotion,so as to further promote the effectiveness of developmental subsidy -education platform in universities.Key words :E -Class;developmental subsidy;subsidize and educate(责任编辑:范新菊)16第34卷第4期㊀总第290期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Vol.34.No.4(Gen.No.290)2021年2月(下)Journal of HUBEI Open Vocational CollegeFeb.(last half)2021。
整理目标实现的策略路径怎么写
2013.4
否
2013.4
浅析娃哈哈达能合资纠纷
2013.4
否
2013.4
高职英语教学引入行业英语之经济学思考
2013.4
否
2013.4
加强学校班子建设的思考
2013.4
否
2013.4
论高职旅游管理类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2013.4
否
2013.5
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特色农业现状与发展对策
《三国志》与《三国演义》中太史慈形象的比较研究
2013.5
否
2013.5
浅议基督教文化对特权思想的抑制
2013.5
否
2013.5
我国旅游收入的部分影响因子探析
2013.5
否
2013.5
韩非哲学思想管窥
2013.5
否
2013.5
农民工体育教育培训探析
2013.5
否
2013.5
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动机与障碍研究
2013..4
否
2013.4
农产品出口遭遇技术贸易分析
2013..4
否
2013.4
《红色中华》对日报道研究综述
2013..4
否
2013.4
英国开拓国际教育市场筹措办学经费研究
2013..3
否
2013.4
机构投资者处置效应的实证分析
2013.4
否
2013.4
“挑战杯”竞赛创新培养的对策与方法研究
2013.4
2013.4
否
2013.4
高职院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2013.4
深圳市教育科学规划2019年度课题立项名单.doc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重点资助
zdzz19004
高校实验室智慧化建设与管理机制研究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重点资助
zdzz19005
基于认知神经科学的在线学习疲劳状态研究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重点资助
zdzz19006
深圳市基础教育资源配置效率评估及优化研究
深圳大学
一般资助
ybzz19010
社区治理视阈下高职院校开展社区教育的路径研究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一般资助
ybzz19011
积极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研究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一般资助
ybzz19012
深圳产教融合型城市建设制度创新研究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一般资助
ybzz19013
基于CIPP模型的创新创业教育评价研究——以高职院校为例
基于高中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体验式教学实践研究
深圳市南山区教育科学研究中心
重点资助
zdzz19014
小学高年级作文仿写教学研究
深圳市坪山区坪山实验学校
重点资助
zdzz19015
基于学生自主发展的高中语文深度教学模式构建研究
深圳市新安中学(集团)高中部
重点资助
zdzz19016
初中英语课堂沉默的成因及对策研究
基于能力考查的小学数学综合应用试题编制策略的研究
深圳市福田区梅林小学
一般资助
ybzz19050
基于智慧教室的个性化学习路径研究——以五年级科学为例
深圳市福田区上沙小学
一般资助
ybzz19051
儿童论证表述能力培养的教学实践研究
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立项课题名单
编号 课题名称
SGH13001 SGH13002 SGH13003 SGH13004 SGH13005 SGH13006 SGH13007 SGH13008 SGH13009 SGH13010 SGH13011 SGH13012 SGH13013 SGH13014 SGH13015 SGH13016 SGH13017 SGH13018 SGH13019 SGH13020 SGH13021 SGH13022 SGH13023 SGH13024 SGH13025 SGH13026 SGH13027 SGH13028 基于多模态语料库的大学生思辨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传播媒介泛娱乐化对青少年行为方式的影响研究 微博对大学生社会参与的影响研究 增强“90后”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实效性的路径研究 提高本科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接受度的对策研究 大学生心理压力及应对方式的实证研究 高校学风建设研究 陕西知识产权“学思结合”参与式教育模式研究 非英语专业学术型研究生英语课程体系改革探索 陕西高校留学生短期综合汉语课程开发研究 研究生学术交流英语能力多元化提升模式研究 基于交际语言能力理论的计算机辅助大学英语校内口语考试评价体系构建研究 以培养国际视野、战略思维为导向的高校国防教育课程内容研究 基于“内容依托教学法(CBI)”的大学英语实践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基于语料库的中美大学生论辩策略对比研究 法律语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道德典范研究——以陕西道德模范为例 基于网络的英语教学协作学习优化研究 英语学习者问题认知层级与思辨能力相关性研究 网络技术辅助下的高校非英语专业本科生翻译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学习投入视角的陕西省大学英语学习环境研究 非英语专业学生外语需求分析研究 陕西省大学俄语学习环境构建研究 网络教学平台可用性评价研究 陕西省大学英语自主学习发展研究 基于专业创新能力培养的生物类大学物理教学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基于综合素质培养的少儿艺术教育模式研究 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陕西省民俗体育课程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素材文档 (1356)
附件12017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课题立项指南一、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1-1 健全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体制机制研究1-2 高校领导者教育与管理思想研究1-3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适应区域经济“新常态”的研究与实践1-4 不同类型院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1-5 高校应用基础型、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1-6 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1-7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1-8 地校、校企、校院(所)协同育人机制研究1-9 “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研究与实践1-10 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1-11 高校远程开放教育研究1-12 双学位、辅修第二专业培养模式研究1-13 中职-高职-应用本科衔接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改革实践1-14 大类招生改革下的高校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研究1-15 高校生源选拔机制、自主招生考试和综合评价录取的研究二、高校学科专业建设与课程体系改革研究2-1 以产业结构调整为导向的江苏高校专业调整的探索研究2-2 高校品牌、特色专业建设研究与实践2-3 跨学院跨学科本科专业建设研究2-4 国内外大学本科专业建设特色比较研究2-5 高校课程体系整体优化与教学内容改革的研究与实践2-6 高校思政课程育人效果提升研究与实践2-7 高校课程联盟运作体系研究与实践2-8 高校通识课程与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2-9 与职业(行业)标准相衔接的课程与教学内容体系探索2-10 国内外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享研究2-11 专业认证与评估体系的研究2-12 高校学科专业评价现状与学科专业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三、高校教学内容更新与教学方法改革研究3-1 高水平教材建设研究3-2 数字化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与协同创新机制的研究与实践3-3 与职业(行业)标准相衔接的课程与教学内容体系探索3-4 高校案例式、启发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应用3-5 高校教学资源库和试题库建设与应用3-6 高校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3-7 “互联网+”下教学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3-8 基于移动互联网络环境的学习模式研究3-9 高校通识教育教学内容与体系建设研究3-10 慕课、微课建设与应用研究3-11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3-12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有效性因素、教师教学素质、结构与体系研究四、高校实践教学改革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研究4-1 突出知行合一、推进高校实践教学的研究4-2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与服务研究4-3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创业能力培养的研究4-4 校企协同的企业实习生制度的探索与实践4-5 大学生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模式和运行机制的研究与实践4-6 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组织管理模式的研究4-7 实验室(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实训基地建设运行机制与管理模式的研究与实践4-8 高校通识课程与公共基础课程中虚实结合的实验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4-9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能力培养的关系研究五、高校教学管理制度与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研究5-1 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体制、监控体系和保障体系的研究5-2 高校专业认证(评估)、课程质量评估的研究5-3 国内外跨校学分互认机制和管理制度研究5-4 高校基层教学组织创新与教学管理制度改革的试验研究5-5 高校考核制度改革与创新研究5-6 大学生学习与发展评价研究5-7 本科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及评价方法研究5-8 高校常态监测状态数据的采集与利用研究5-9 本科高校合格评估、审核评估研究5-10 高校教学激励与评价保障机制的研究与实践六、高等教育信息化研究6-1 信息化建设理论与规划研究6-2 高等学校信息化标准、规范及共享合作模式研究6-3 “共建共享式资源库”的构建与应用机制研究6-4 区域性专业教育“云平台”建设与应用研究6-5 高等学校管理数字化平台的建设与应用研究6-6 校内管理体系的信息化流程再造试点研究6-7 数字化自主学习平台的研究6-8 基于移动平台的教学与管理系统研究6-9 实践教学管理平台的构建与应用研究6-10 高等教育与教学信息化系统技术支撑与运行维护研究七、高校教师教学素质提升研究与实践7-1 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实践能力提升方式与途径研究7-2 教学团队与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与实践7-3 高校教师发展中心建设与中青年教师培训研究与实践7-4 高校实践教学、“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研究与实践7-5 教学名师成长机制与管理研究7-6 成人高等教育、民办高校、独立学院师资队伍建设研究7-7 教师发展及服务支持体系研究7-8 高校教师教学评价体系的研究八、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系列课题8-1 完善提高职业教育质量体制机制研究8-2 《悉尼协议》标准体系研究与实践8-3 高职本科人才培养范式研究8-4 高职院校领导战略思想与执行力研究8-5 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研究8-6 高职院校产教深度融合实训平台建设研究8-7 高职教育杰出人才培养研究8-8 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8-9 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化建设研究8-10 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研究8-11 高职教育集团化办学与集约化发展研究8-12 高职教育国际交流合作研究8-13 高职院校智慧校园建设研究8-14 高职院校办学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研究8-15 民办高职院校发展研究8-16 高职院校投入机制研究8-17 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与诊改机制研究8-18 高职院校学校文化研究8-19 高职院校学分制改革研究与实践8-20 高职教育结构和形态变革研究九、高校工程教育与新工科建设的研究与实践9-1 新经济对工科人才需求的研究与实践9-2 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经验的比较与借鉴9-3 面向新经济的工科专业改造升级路径探索与实践9-4 多学科交叉复合的新兴工科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9-5 工科专业设置及动态调整机制研究与实践9-6 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9-7 新工科个性化(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9-8 新兴工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研制9-9 新工科基础课程体系(或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构建9-10 基于“新工科人才的核心素质”培养的相关课程研究与实践9-11 面向新工科的工程实践教育体系与实践平台构建9-12 面向新工科建设的教师发展与评价激励机制探索9-13 新工科人才培养范式下高校教师与行业人才双向交流的机制探索9-13 新型工程教育信息化的探索与实践9-14 新工科专业评价制度研究和探索9-15 面向“一带一路”的工程教育国际化研究与实践十、与相关出版社合作立项课题指南10-1 新形势下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10-2 应用型高校(本科、高职高专)大学英语课程改革实践研究10-3 高校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探索研究10-4 高校翻译专业、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建设研究10-5 高校专门用途英语(ESP)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研究10-6 高校专项英语技能课课程设计与教学方法研究10-7 高校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10-8 高校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与学习策略培养研究10-9 基于传统课堂、微课和翻转课堂的混合式英语教学模式研究10-10 基于数字平台的英语测试与评价研究10-11 大数据分析在外语教学与研究中的应用研究10-12 体现新理念与新模式的英语教材使用与评价研究10-13 高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与学习共同体建设研究10-14 高校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与交际能力的培养与研究(以上为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合作课题指南)10-15 将工匠精神融入学科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10-16 基于产校整合的学科教材改革研究10-17 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的研究10-18 大学生就业(创业)实践体系建设与评价研究10-19 基于技术转移的实践课程教学改革10-20 基于小微企业的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10-21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创业服务的研究10-22 “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研究与实践10-23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有效性因素、教师教学素质、结构与体系研究10-24 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研究10-25 公共基础课、计算机类专业、艺术设计类的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与课程体系改革研究(以上为和人民邮电出版社合作课题指南)10-26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10-27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英语、体育、数学、计算机、军事理论等公共基础课程和公共艺术、传统文化等通识课程教学改革与教材建设研究10-28 高校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研究与实践10-29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研究与实践10-30 高校师范生能力培养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10-31 实验教学中心、实训基地内涵建设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与实践(重点方向为:经管、土建、机电、化学化工、计算机等)10-32 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10-33 服务地方经济建设,面向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社会管理等领域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10-34 应用型高校新生入学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与实践10-35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以上为和南京大学出版社合作课题指南)10-36公共基础课、数学类、物理类、经管类、计算机类、电子信息类等各类专业的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与课程体系改革研究10-37 公共基础课协同专业教育的教学探索与实践10-38 新形势下人文素质与职业素养实践创新教学探索研究10-39 基于学生能力培养的高校理工基础课教学改革发展对策研究10-40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与立体化教学资源建设研究10-41 终身体育与全民健身理念下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10-42 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研究与实践10-43 面向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高校新生入学教育探索研究10-44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各实践教学环节的建设与管理研究10-45 民办高等学校、独立学院人才培养定位与特色研究10-46 高校网络化、数字化教学平台建设与实践研究(以上为和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合作课题指南)10-47 基于现代教育技术和信息化的大学英语教学研究(以上为和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合作课题指南)10-48 符合“中国制造2025”新工科发展要求的机电类专业课程体系与资源建设研究10-49 智能自动化背景下的本科自动化类专业课程改革研究。
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第十三次优秀高教科研成果(论文类)三等奖获奖名单
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第十三姓 名单 位杨丹丹长春师范大学刘立立长春师范大学王艳春长春师范大学王 颖长春师范大学李 宁长春师范大学魏凤云长春师范学院张玉梅吉林师范大学郭长军吉林师范大学陆海霞吉林师范大学林代鑫吉林师范大学赵明家吉林农业大学赵月玲吉林农业大学邓蕾蕾吉林农业大学曹丽英吉林农业大学李 伟吉林农业大学钟双玲吉林农业大学高 乐吉林农业大学成华威吉林农业大学李 磊吉林农业大学刘晓霞吉林农业大学沈成君吉林农业大学孟 静吉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于水婧吉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佟晓光长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孙 莹长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张 虹长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宋宇哲长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宋瑛琦长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田 杰长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田小海长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周 密长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成 芳长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李宗花长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孟之知吉林工商学院王 岩长春大学陈 婷长汽高专赵艳玲长汽高专魏 巍长汽高专许珊珊长汽高专王 暖长汽高专任 玲长汽高专倪秀杰吉林化工学院季玉茹吉林化工学院王 萍吉林化工学院汪洪梅吉林化工学院王 宇长春广播电视大学杨在英长春广播电视大学谢复玉长春广播电视大学董毓伟长春广播电视大学李娟长春理工大学王鑑航吉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赵桂杰白城职业技术学院贾艳丽白城职业技术学院周怡冰长春工业大学人文信息学院刘丽梅长春工业大学人文信息学院宋殿辉长春工业大学人文信息学院孙 瑞长春工业大学人文信息学院孟丽丽长春工业大学人文信息学院侯吉友长春工业大学人文信息学院侯丽娜长春工业大学人文信息学院杨秀萍长春工业大学人文信息学院李 珉长春工业大学人文信息学院张 倩长春工业大学人文信息学院唐昌华长春工业大学人文信息学院李静波长春工业大学人文信息学院魏丽英长春工业大学人文信息学院高 锐长春职业技术学院郭佳萍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安 宁长春职业技术学院方振龙长春职业技术学院王敬艳长春职业技术学院王 芹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宋 敏长春职业技术学院长春职业技术学院高文智刘红梅长春职业技术学院花立明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徐作华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常兴华长春职业技术学院王姗珊长春职业技术学院高 芳长春职业技术学院玄兆丰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刘丽红长春职业技术学院郭 妍长春职业技术学院范志丹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刘春英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宋 娟长春职业技术学院祝海英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崔 爽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周 飞长春职业技术学院赵 阳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宋 敏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张 颖长春职业技术学院郭春际长春职业技术学院鲁子卉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唐 晖长春职业技术学院于秀英长春职业技术学院马 骏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刘雅荣长春职业技术学院朱晓华长春职业技术学院高玉侠长春职业技术学院李玉青长春职业技术学院陆红宏长春职业技术学院高 杰长春职业技术学院于海波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刘春波长春职业技术学院高 跃长春职业技术学院杨丽丹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吴 威长春职业技术学院王 爽长春职业技术学院李璐璐长春职业技术学院马 韬长春职业技术学院王 东长春职业技术学院齐 志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岳淑玲长春职业技术学院韩宝玉长春职业技术学院李秀梅长春职业技术学院胡 洋长春职业技术学院于秀英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孙晓梅长春职业技术学院王育波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吕国策长春职业技术学院滕晓桦长春职业技术学院王 艳长春职业技术学院毕 然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孙明哲长春职业技术学院乔江艳长春工业大学韦 韧长春工业大学肖 芳长春工业大学李东娜长春工业大学邱凤香长春工业大学姜 力长春工业大学纪晶华长春工业大学崔艳辉长春工业大学韩顺杰长春工业大学刘桂华长春工业大学魏立明吉林建筑大学贾 雪吉林建筑大学吴秀艳四平职业大学田洪艳吉林医药学院刘淑文吉林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周殿龙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李正实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那洪伟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李井刚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步晓燕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郑祥丽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时 静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李 颖吉林警察学院刘 婷吉林警察学院赵元勤长春建筑学院宗 彦长春建筑学院王 伟长春建筑学院张纪尧长春建筑学院邢艳春长春建筑学院苏金连长春建筑学院闫 波长春建筑学院杜祖起长春建筑学院赵萨日娜长春建筑学院邱鹏程长春建筑学院刘汝晶长春建筑学院石圆圆长春建筑学院王 玫长春建筑学院杨凱智长春建筑学院李 睿长春建筑学院孙 雷长春建筑学院徐 硕长春建筑学院周 乾长春建筑学院王 福长春建筑学院孙冬冬吉林艺术学院张金亮吉林艺术学院赵去非吉林艺术学院蔡 欣吉林艺术学院王志强空军航空大学刘海峰空军航空大学常 波空军航空大学赵 明空军航空大学周丽萍空军航空大学赵秀敏空军航空大学李学恒空军航空大学潘 彤空军航空大学李晓静空军航空大学施晓春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关晓燕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曹冠男长春中医药大学李春楠长春中医药大学陈 锐长春中医药大学吕 静长春中医药大学王 娜长春中医药大学张茂云长春中医药大学李 欣长春中医药大学岳东辉长春中医药大学刘 智长春中医药大学何占义长春中医药大学刘晓静长春中医药大学张 琳长春中医药大学隋 平长春中医药大学于姝媞长春中医药大学梁伍今长春中医药大学杨辛欣长春中医药大学连树林长春中医药大学鲁文慧长春中医药大学安圆圆长春科技学院谭宏伟长春科技学院姚玉霞长春科技学院滕德川长春科技学院王 巍长春科技学院孙惠欣延边大学教务处金清延边大学农学院朴光春延边大学药学院院高斌延边大学经管学院严秀英延边大学师范学院赵红姬延边大学师范学院赵玉霞延边大学人文学院董淑华延边大学人文学院王旭有延边大学农学院滕奎秀延边大学经管学院李宝龙延边大学人文学院张雪梅延边大学农学院齐艳延边大学临床学院金贞爱延边大学临床学院刘双萍延边大学医学院沈福实延边大学美术学院王 丹长春财经学院魏连栋长春财经学院王丽丽长春财经学院全 颖长春财经学院徐言琨长春财经学院韩 冬长春财经学院李 悦长春财经学院张 凯长春财经学院杨广珍长春财经学院吴延丰长春财经学院姜 震长春财经学院王 卓长春财经学院刘 欣长春财经学院陈 楠长春财经学院叶云杉长春财经学院姜世超长春财经学院王 巍长春财经学院蔺 丹长春财经学院崔岩吉林财经大学孙领吉林财经大学郭淑馨吉林财经大学王丽南吉林财经大学蔡向东吉林财经大学马秀颖吉林财经大学李国荣吉林财经大学孙亚静吉林财经大学马敏娜吉林财经大学南英子吉林财经大学范春煜吉林财经大学谭梅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张会平东北师范大学范 尧东北师范大学金顺爱东北师范大学迟海波东北师范大学潘宏艳东北师范大学王艳萍吉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张国锋吉林农业科技学院林艳辉吉林农业科技学院高万里吉林农业科技学院黄海鸥吉林农业科技学院王 硕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白宝兰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崔 莹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邢昌华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方 健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任丽红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靳成达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李 南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刘 微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李海虹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杨宇飞吉林动画学院于剑昀吉林动画学院张楠楠吉林动画学院孙明丽吉林大学王广慧吉林大学安胜姬吉林大学叶玮光吉林大学陈春阳吉林大学贾大成吉林大学朴 玉吉林大学徐 昊吉林大学张 英吉林大学曲晓海吉林大学李 冰吉林大学蔡 宏吉林大学刘 财吉林大学田 有吉林大学密佳音吉林大学董亚男吉林大学杜莉吉林大学王欣吉林大学田为军吉林大学齐红倩吉林大学白智童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王 辉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赵晶丽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吴 迪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程 琳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贾 维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顾晓禹长春工程学院赵莹长春大学旅游学院赵彦军长春大学旅游学院王蕾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白雪皎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赵晓杰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郑晓青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陈 淼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李国茹长春大学旅游学院第十三次优秀高教科研成果评奖(论文类)三等奖名单(310项)题 目当前我国高校网络教学平台应用情况概述自我概念、自立人格与师范生教师职业成熟度的关系浅谈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创新方法以情感育人提升学工干部管理的实效性文化传承与创新——高校内涵式发展的不竭动力旅游专业学生酒店实习心理问题的初探信息时代编码多元化与编辑模式的缔构学好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一看家本领基于交叉学科角度探析高校商务英语的学科构建浅析原生态音乐文化及其在高师院校音乐教学中的意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产学研相结合的新模式农业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方法的研究与探索高等农业院校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实践操作平台高等农业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师素质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高等农业院校“中药教学团队”建设的探索与思考多媒体在有机化学双语教学中的应用对“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点思考本科专业教学实习培养大学生团委合作能力研究“卓越计划”下家政学专业教学实习创新模式实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机制问题探析高等农业院校实验室标准化建设的思考——以吉林农业大学为例对高职院校“5A”级教学改革的思考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研究依托医学院校构建“校院一体式”现代养老康复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研究“多站式”考核在毕业考试中的运用高职院校中医专业学生思维方式培养的探讨口腔预防医学课程教学中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探索教师教学工作执行情况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对药理学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思考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病原生物学教学改革与实践浅谈多种教学方法在“护理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PBL教学法在“护理基础技术”教学中的应用新建本科教师教学评价体系构建的研究与思考国际贸易理论课程教学方法探讨对高职高专学生进行危险预知训练的思考与实践物流成本管理课程改革与实践从教学实践探讨大学生精神及其培育“订单班”管理及在长吉图汽车保险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任务教学模式下高职高专英语口语课程设计要点探讨以参观考察法提升高职教育认识实习效果的探索项目学习法在外语应用能力培养中的应用方案研究基于校企合作的“3+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普通工科院校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及课程体系的研究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英语实践教学体系设计——以吉林化工学院为例“以人为本”的教师管理实践探索我国小学教师性别比例严重失衡问题研究浅谈学分认证军地两用人才培养的影响——以中文专业为例浅谈长春电大特教学院成立过程的公关建设浅谈加强高校和谐寝室建设的价值职业技术教育虚拟实训中心的建设与应用浅谈网络环境下的化学教学实践及思考网络对英语教学的积极影响独立学院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写作中衔接手段使用调查浅析民办高校会计特色专业的发展战略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运筹学”课程改革探讨高校计算机实验平台管理高校图书馆学科信息嵌入式服务研究BXP技术在电子阅览室设计中应用问题分析独立学院图书馆绩效考核初探论独立学院图书馆的社会责任高校实践教学目标与体系研究项目驱动教学法在JSP程序设计课程中的探究和实践软件工程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实训题目设计安排浅谈计算机语言开发的教学管理与考试系统在实践教学中的优势高等教育教学中创新教学探索高职院校“电子CAD”课程设计实践研究高职院校教材建设浅谈新加坡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特色及启示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及实训基地建设探究“模具CAD/CAE/CAM一体化技术”项目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高职计算机基础优质教材建设的思考与实践职业院校工学结合教学改革与实践高职汽修专业校企合作办学“双赢共享”的实践与思考—基于长春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学院为案例分析高职院校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模式的探索课程标准与职业技能标准对接研究——以前厅运行与管理课程为例“电工基础”课程教学中“任务驱动”法的设计与实施高职汽车保险与理赔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探索高职院校基于加强课堂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的思考与分析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实训类课程考核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高职教育焊接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探索高职院校实施动态英语教学策略的研究认知学徒制视域下的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模式探析“电控柴油发动机检修”精品课程建设中的几点思考高职机电专业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的研究高职英语多元化考核评价方式及应用岗位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训课程体系构建研究“汽车文化”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公司理财”课程案例教学刍议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与对策的探讨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多形式教学资源开发浅析情景教学对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促进作用对“电工电子基础”课程教学的思考科技英语翻译的技巧职业院校高等数学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关于优化高职电工电子实践教学质量的改革与实践谈谈教学过程中的信息反馈办公软件Excel实例教学的尝试一种用于起重机起升系统的液压平衡阀动态特性分析职业员绩效“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路和做法高职院校职业英语能力培养模式实践研究简高职院校专业基础课考试模式改革的几点思考情境教学法在听说能力培养中的现状及对策初探高职英语课程改革浅谈高职院校专业课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浅谈“商务沟通”课程中倾听能力的培养台湾高职教育现状及启示趣味电子制作在嵌入式电路基础课程中的应用小议网络答疑系统的设计与实现高职公共基础课程项目导向教学模式改革研究高职设置四年制技术本科的研究与探索——以长职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为例探究式教学模式在高职实训课上的应用研究SQL Server数据库信息安全实施策略项目教学法在“网页设计与制作”教学中的运用探讨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教学模式创新研究论任务型教学法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深入教学实践努力提高职业学校数学教学质量校企合作创双赢 服务区域促发展“供配电系统运行于维护”教材建设与研究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机制建设的思考高职生网络交际的调查与对策研究职业院校教师职业道德素养培养研究运营级WLAN网络运营建设场景及方案高职职前—职后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地方工科院校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培养的路径选择基于CDIO教育理念的工科大学物理改革探索与实践地方工科院校文科类专业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现状研究加强地域化设计人才培养提高艺术设计教师专业素养教师魅力之谈高职与地方工科院校会计专业比较研究高校外语教师内涵式发展途径及对策研究大学生创新基地开放式运行管理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基于APE-3+1创新教育理念的动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基于数字化的高校智能建筑实验室的研究与实现浅议高职会计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农村定向医学生团队合作学习模式的构建及意义民办高职高专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实施多元化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声像媒体的语言规范问题---以长春电视台《城市速递》为例民办高校韩国语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研究中国语境下翻译学文化转向的反思民办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国际化:21世纪大学生发展的必然趋势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在本科英语专业写作教学中的实证研究任务教学法在大一英语课堂的应用高校英语教育中文化意识培养分析韩中数字文化比较构建建筑施工实习模拟平台提高学生两个能力民办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实训实践教学模式初探大学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研究民办高校室内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初探室内设计原理课程的教学与改革大学新生入学适应性问题探析浅析线性内插法在工程经济学中的应用完善培养方案强化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研究数列极限定义的教学组织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探讨英语词汇学习方法民办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措施基于模数理念的风景园林专业展具设计研究民办大学师资队伍建设发展新趋势对建筑设计作品赏析课程创新的实用性研究民办高校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改革探析民办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有效性培养的思考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探索浅析民办高校安全工程专业3+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建设探索歌剧演唱中艺术形象的塑造方法研究全面质量管理在高等艺术教育教务管理中的应用策略研究综合艺术院校艺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特色研究——以吉林艺术学院为例浅析大学英语听说教学中英文电影的运用空军院校应用型研究生教学模式改革研究信息时代军队院校管理的理念创新关于培养大学英语教师教学能力的若干思考词块理论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飞行人才核心价值观应大力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飞行院校学员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美国空军军官学校培养飞行人才体育课程研究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若干问题研究美国军事院校计算机核心基础课程及启示浅析行动导向教学在“商业银行柜台业务”课程中的应用——以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为例高职高专非英语口语成绩评价的研究浅谈教学研究的促进作用依托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培养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中医药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基于问题的学习教学法在外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创新机制研究关于构建《金匮要略》“病案模拟-学术诊查-导入原文”三步式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思考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易位式教学模式在温病学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基础医学实验课程整合研究与实践大学英语教学转型中ESP教师专业发展路径研究经济学课程实践教学模式探索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课程多元评价模式的构建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理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信息加工理论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中医院校“儿科护理学’教学改革初探关于PBL教学法在我国高等药学类专业药剂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中的研究中医院校西医外科基本操作技能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中医药院校开设“物理药剂学”的创新实践研究浅析英语语料库对英语词汇教学的作用英语专业新生课堂口语错误分析与纠错策略独立学院“计算机组成与结构”省级精品课程的建设与探索基于SPSS的影响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实践教学效果因素分析研究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在英语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多元文化视域中的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地方民族高等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探索地域特点与PBL在少数民族大学中的结合应用延边大学工商管理专业教育国际化之路探讨师范类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的创新研究护生的人文关怀能力现状调查分析民族院校语文教育硕士课程体系与培养方式刍议地方高校语文教育硕士培养模式探究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路径探析提高民族院校审计学课程教学质量的探索与实践新形势下对延边大学古代文学课程建设的思考兽医药理学教学中大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多元化教学模式在护理教学中的应用综合医院儿科带教全科医生的模式初探病理学教学中开展病例教学法的实践与意义美术史论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实践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与实践的思考民办高校学生养成教育初探PBL教学法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课程教学中的实践探索独立学院金融专业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研究独立学院会计学专业培养现状调查及分析学校俱乐部制体育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刍议财经院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方法如何有效应用ERP沙盘模拟实验实训基地关于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工作存在问题的分析与探讨试论独立学院“90后”大学生的阅读习惯初探高校就业指导过程中学生营销意识的培养独立学院体育教学模式初探提高体育教师的自身素质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作用大学《应用文写作》教学所遇到的问题及对策基于C/S的教师点名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发挥教师的积极作用 提高非英语专业学生的翻译能力大学英语课堂文化——中西方文化差异浅析多媒体技术在国际经济学课程中的利与弊引入多元化理念,赋予高校教学更自由的空间地方高校学生管理满意度模型的构建诚信教育与会计信息失真关系研究。
论教育的文化功能
箭沿视角Frontier Perspective论教育的文化功能陈伟(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辽宁•沈阳110034)摘要文化是社会的一种革新、创造,记录人类形成的过程。
其中教育蕴含着文化的更新、创造。
教育承载着文化,与文化有着紧密联系,不可分割。
本文研究了教育文化传递、保存的基本功能以及文化更新、创新等功能。
使人们更好认识到文化功能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教育文化功能中图分类号:G52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20.02.001On the Cultural Function of EducationCHEN Wei(School o f Educational Science,Shenyang Normal University,Shenyang,Liaoning 110034)Abstract Culture is a kind of social innovation and creation,recording the process of human cation containsthe renewal and creation of cation bears culture and is closely related to culture.This paper studies the basic functions of the transmission and preservation of educational culture as well as the functions of cultural renewal and innovation. Make people realize the important position of cultural function in education.Keywords education;culture;function1文化的内涵文化一词起源于拉丁文,原是土地的耕种,后来指培养一 个人的兴趣和精神。
基于CIS理论的高校品牌形象塑造
一、引言随着教育的国际化发展,我国的高等院校正面对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和挑战。
这一压力和挑战不仅来自于世界一流大学,还有逐渐形成的“一种平衡的选择催生出的一批具有独特办学理念和办学定位的充满生机的非大学院校”[1]。
目前国内拥有1700余所高等学校,在校生规模已经位居世界第一,但是,办学中存在分工不清、定位不明、目标雷同、特色迷失等问题,使高校之间的竞争出现无序化倾向,制约了我国的高校系统的高效运转和协调发展[2]。
而教育市场和产品市场一样具有竞争性,高等院校之间越来越倾向于通过高校品牌和知名度影响教育消费者的选择和判断。
因而,高校的品牌建设与传播成为当今高等院校用于抵御外来与内在竞争的重要法宝。
高校品牌是高等院校的师资力量、教学水平、科研成果、人文素养等等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形成的,包含着外在形象和内在文化内涵的集合体,它也是学校和教育消费者之间形成的一种情感纽带,也是高等院校影响教育消费者的途径和沟通载体。
目前中西方关于高校品牌建设的学术文献研究除了基于职能论的高校营销研究外,较多的探讨主要集中在传统高校的形象塑造研究,涉及到的研究命题包括大学品牌联想对学生择校的影响、大学品牌识别、大学品牌创建、大学品牌命名等等[3]。
我国的《全国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2006年度课题指南》在“教育经济与管理,学校制度研究”栏目中也首次明确把“学校形象设计、品牌建设和文化建设研究”纳入资助范围。
高等院校通过品牌形象的传达强化并以此巩固高校在教育消费者心中的衡量标准从而影响人们的教育产品的选择。
CIS(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企业形象战略和企业识别系统理论作为企业管理领域的著名战略,从20世纪初发展至今,已经成为现代企业构建企业形象发展的一种不断探索的理念。
而高等院校和企业一样,首先都是在社会当中运行的组织机构,因而在整体的运行当中就会给人们留下印象。
同时我们也可以将高校看成是一种生产销售“产品”的机构,其产品即为“教育产品”;高校通过自身声誉的传达向受众(学生和家长)提供更多选择的机会,同时向社会输出合格优秀的产品,即人才和技术;高等院校的学生不仅是高等院校的“消费者”,同时也是高等院校的“产品”。
2016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拟立项课题名单公示
孔子学院办学模式再设计 基于水平测评和策略学习的词汇认知行动研究 --暨Blackboard词汇学习网络 课程开发 “网络+教育”翻转公共数学课课堂模式的教学探索 行业企业参与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办学机制研究 依托多层次行业平台的高职金融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基于大金融时代 的高技能人才培养视角 专业核心课程群共享资源及平台建设--以高职网络技术专业为例 高职《SMT工艺与设备 电子商务创业背景下高职网络安全人才培养探析--以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为例 失地农民教育培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以浙江余姚为例 基于移动终端的高校智能心理咨询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以“新青年下乡”为载体的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与实践 高职生情商训练课程开发研究 会计伦理教育效果评价及模式构建:以浙江省高校会计教育国际化项目为例 运动教育模式运用于独立学院足球选项课的实验研究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视角下的创业学院运行机制研究 感恩心理视角下95后贫困大学生抗逆力提升研究 面向教育大数据的教学行为分析研究 面向大数据的教育效益提升研究 创新创业型大学视角下地方高校转型发展路径研究 北卡黑山学院艺术教育现代性研究 生活场域视野下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研究 团体心理动力学视角下体验式教学效果因子研究——以大学生心理健康课为 例 基于“翻转课堂”模式的摄制类课程的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研究 华人生命教育的发展与反思:海峡两岸生命教育范式及策略比较研究 高校创业创新教育的法律课程设置研究 网络涵化对浙江省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与对策研究 媒介融合时代广播电视艺术教育创新研究 基于本土化的本科院校音乐表演专业钢琴课课程建设研究 大学生创业政策实施效果评价及其优化研究——以杭州市为例 商科教育中模拟学习教学法的设计与效果评价研究:心智模型理论的视角 “翻转课堂”模式下设计实践性理论课程课堂生态的构建研究 高校本科 “旅游+”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学习分析的移动学习系统-以软件基础课程为例 国际化创新环境下高校学术英语能力培养策略研究--基于“产出导向法”理 论框架的分析视角 多元·融合·创新——基于水文化引领的学校课程体系建构研究
安徽省教育厅关于2015年度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项目立项的通知
2015年度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投票表(重点项目)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社会资本对健康公平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 基于PDCA管理模式下的老年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健康教育需求及其干预研究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安徽省智慧旅游发展研究 基于“耦合理论”的徽文化产品创新机制研究 清末民初徽州服饰刺绣的收集、整理与研究 制度环境、供应链关系型交易与现金持有决策 皖江城市带工业产业碳排放效率与节能潜力研究 安徽茶文化遗产发掘与传承研究 华裔主体性游移及身份认同的流散特质--谭恩美小说的中国书写研究 安徽省农村居民点用地演变机制对土地利用的影响研究 购买意向下降背景下安徽自主汽车品牌认同感提升研究 城镇化进程中徽州古村落园林的景观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皖南国际旅游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外宣翻译研究 中外标识语的对比研究与翻译策略 体育场馆公私合营模式供给与风险管控研究 20世纪美国女性作家短篇小说中的畸人形象研究 中国学生英语词汇心理语言学数据库建设 安徽省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借贷技术优化研究--基于新生代农民工社会网络重构的视角 中医典籍中方剂文化及其英译研究 国家创新型试点省份建设中地方政府合作机制创新研究--以安徽省为例 社会组织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操作模式及践行路径研究 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贷后风险防控机制研究 安徽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阜阳剪纸艺术传承研究 物理学史在培养大学生科学素养中的作用研究 明清皖江文化家族与社会研究 徽州图书档案文献中徽文化的价值体现 安徽抗战文化史 学科群与产业群协同的安徽创新型经济发展策随境变:社会历史语境中的《老子》英译研究 乡村景观的地域文化特色表达研究--以环巢湖风情小镇景观设计为例 徽州蒙学著述的整理与研究 建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视域下的新媒体阅读研究 郑红 张秀梅 章秀琴 庄德红 吴蓉 鲍群 邱述兵 章传政 盛周丽 李广梅 傅春林 陈泓 郑安文 程少武 滕忠红 于元元 易保树 高志 程玲 孙群 魏婧 钟军 王宜川 景佳 夏建圩 桑媛媛 何村 朱明 陆学莉 吴冰 刘小秧 黄自然 杨沉
跨文化交际课程思政教学探究
1课程思政的提出2020年教育部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提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课程思政建设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
如何抓住课程建设来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如何利用课程建设来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课程教学之中,实现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统一,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当下应考虑的首要任务。
课程思政建设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是高校实现育人与育才相统一的重要途径,因此高校应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提升广大教师的课程思政建设意识和能力,提升教育立德树人的成效。
2跨文化交际课程思政教学的必要性跨文化交际课程是一门面向英语类专业高年级学生开设的核心专业课程,旨在通过文化概念和理论知识的学习,来帮助学生掌握跨文化交际领域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让学生能有效进行跨文化沟通。
在新冠疫情背景下,人类在共同命运的促使下携手并进,以开放的态度包容多元文化的跨文化意识在当下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在跨文化交际课程中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意义重大,在文化类课程中融入思政内容,符合教育部提出的围绕政治认同来系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要求。
在跨文化交际课程中进行课程思政建设,不仅能够增强大学生对国家对党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和感情认同,还能够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跨文化交际课程蕴含着深刻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本研究通过对此课程进行课程思政教学建设,能够帮助高校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方面挖掘新视角和打开新思路。
3跨文化交际课程定位跨文化交际课程是面向英语类专业三年级学生开设的一门核心课程。
本课程教学基于文化概念和理论知识的学习展开,以跨文化交际案例分析为辅助,结合口头和书面的输出,旨在让学生掌握跨文化交际领域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从而能够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流,能在跨文化商务环境下,构建有效的交际内容,解决交际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基于核心素养下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探索
Educational Practice and Research随着课堂教学的改革和新课程标准的颁布,核心素养作为学生终身发展和适应社会发展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已经成为引领各个阶段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纽带。
因此,学校三级课程的实施与发展要基于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把核心素养作为学校课程的引领方向,也是当前落实“双减”政策的重要途径。
各校要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关键点,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一部分核心素养在国家课程中难以落实,这就需要通过校本课程加以补充,实现课程的整合,优化学生的发展,共同构建多方位、立体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笔者结合卢龙县部分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情况,做了一些思考和探究。
一、加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注重校本课程开发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标的校本课程,统领学校的课程建设,体现学校课程的领导力。
因此,学校要统筹规划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之间的关系,突出校本课程的创新点和着力点,对学校三级课程进行顶层设计、做到优势互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
学校要培养“什么样的人”,需要“课程”这个载体来实现。
国家课程已固定,只有通过校本课程才能实现。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要把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放在首位,同时要考虑学校的文化历史和办学理念,这样才能彰显学校的办学特色。
基于核心素养下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探索郑淑杰(卢龙县卢龙镇中学,河北秦皇岛066400)摘要:核心素养已经成为指引新时代学校教育的根本方针政策,是引领各个阶段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要素。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为学生全面健康、个性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卢龙县部分学校已开始实施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多样德育活动、植根学校历史传承、满足学生发展需求的校本课程的开发,通过校本课程补充核心素养在国家课程中难以落实的部分,实现课程的整合,优化学生的发展,共同构建多方位、立体化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关键词:核心素养;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中图分类号:G62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2024)03-0060-05602024年第3期/C(01)(一)关注学生核心素养,把握学校育人航标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
第四届江苏教育科研成果获奖名单
三等奖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中国矿业大学 河海大学 南京邮电大学 扬州大学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 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江苏省木渎高级中学 南京师范大学 南京师范大学 南京师范大学 江苏大学 江苏大学 江苏大学 王帮俊等 陈静漪等 郭强等 王兴稳等 徐群 彭华安 钱家荣 何善亮 陈红燕 黄进 吕寿伟 颜剑英 王宝玺等 行业特色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研究 农村义务教育供给机制与政策研究 江苏本科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发展路径及对策研究 教育能促进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吗——基于江苏、湖 北、广西、黑龙江4省1120户农户的调查数据 师资配置:当前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要务 独立学院政策执行困境研究——多重制度逻辑的视角 半数中学生认为生命教育收效甚——针对1069名中学 生生命意识状态调查 东庐中学教育变革研究 教学辅助·教学监控·教学领导 学校安全管理:从 边缘化走向专门化与专业化 儿童游戏文化引论 从排斥到承认:通往有尊严的教育伦理生活 21世纪初欧盟积极公民教育研究 19世纪英国大学制度变革研究
思想演变与体制转型:中国教师教育回眸与展望 中西合璧、方法先行,大力培养硕士生翻译研究的基 本功 我国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学科结构发展趋势研究 基于隐性知识管理的中医传承机制研究 家庭媒介素养教育研究 “生源红利”消退背景下的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发展研 究 教育国际化进程与发展模式 心理教育论 大学知识生产方式研究 民众教育馆与基层社会现代改造(1928-1937):以 江苏为中心 儿童创造教育新论 积极道德教育——积极心理学视域中的道德教育 中国传统学校教育生态系统的历史演化 阅读教学对话论 大学与中小学合作教育研究中的理论者与实践者 美国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中国教育名家与语境教学发展 社会结构与高等教育分流结构关系研究 小学教师职业心理状况研究 竞争性道德教育及其超越 现代高职院校制度研究 时间认知:理论与实证 语文符号学导论 乱世犹闻读书声:中国教育1912—1937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转移劳动力职业教育研究 读解or解读:探索阅读教学的真谛 创业型大学的生成机制、价值重构与途径选择 现代职教体系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理论研究 《徐州十三韵》版本研究 教学习惯变革的系列研究 我国不同群体大学生择校差异问题研究系列论文 高中思想政治学科发展研究 校长领导力:引领学校创新发展 课题时间效益初论 语文本色阅读的探寻 教学文本及其课堂阐释 教育力与教育关系 儿童多彩学习生活研究 小学数学教师教学智慧研究 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流动制度研究 学科·育人——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国家课程校本指 导纲要(语文、数学) 课堂情境下师生人际互动研究 我国综合性大学医学课程设置研究 “互联网+”环境下护理专业课程综合改革研究与实 践
运用校园文化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逻辑理路
第34卷第3期2022年3月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SOCIALSCIENCESJOURNALOFUNIVERSITIESINSHANXI Vol.34No.3Mar.2022 收稿日期:2021-10-20基金项目:教育部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研究”(19YJA710037);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研究”(2019YBJJ106);2021年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项目“习近平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论述研究”(21SKJD057)作者简介:王华敏(1971—),男,四川苍溪人,西南大学教授,法学博士,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大学文化与德育研究。
范春婷(1986—),女,四川达州人,重庆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胡 敏(1992—),女,湖北荆州人,四川外国语大学助教,教育学硕士,从事大学文化与德育研究。
引文格式:王华敏,范春婷,胡敏.运用校园文化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逻辑理路[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22,34(3):1-5.运用校园文化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逻辑理路王华敏1,范春婷2,胡 敏3(1.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心、高等教育研究院,重庆400715;2.重庆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400065;3.四川外国语大学学生工作处,重庆400031)摘 要:运用校园文化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价值逻辑、内生逻辑和实践逻辑的辩证统一。
其价值逻辑集中表现为有利于增强大学生“五个认同”。
物质、精神、制度、行为和网络等校园文化样态与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生相存,形成了运用校园文化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生逻辑。
有效运用校园文化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遵循树立先进理念、传承优秀文化、注重行为实践和建设人才队伍的实践逻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 CIS 理论的学生资助文化体系构建教育,乃民生之基。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以人为本”理 念的不断深化, 教育公平问题已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重大民生问 题之一。
而作为国家重要教育政策的学生资助, 首当其冲成为解 决教育公平问题的重要抓手,成为教育领域关注民生的集中体 现,成为百姓心系的重大民生工程。
本文从学生资助文化的角度, 试图通过引入企业 CIS 系统,构建起一套学生资助文化体系, 期使学生资助工作在其文化意识与文化行为的和谐促进中得以 不断发展,从而实现学生资助工作从内到外“质”的飞跃。
、学生资助文化建设的必要性近年来, 随着我国对学生资助工作的高度重视, 学生资助工 作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 已基本形成了一套较为全面完善 的学生资助体系,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
但是,我们清醒地认 识到,从事物的发展周期来看, 学生资助工作的发展才刚刚起步,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学生资助体系的基础还不扎实, 整体框架 的内容还需要不断填充, 体系的运转还未进入高速轨道。
源,本文认为, 关键还在于目前尚未形成一套支撑学生资助体系 高速运转的文化体系。
纵观中外许多优秀企业的成长经历, 十分关键的一点就是对文化建设的重视。
文化建设是一个企业发 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选择和迫切需要, 只有形成一个共同的核心 价值体系, 才能支撑整个企业不断做强做大。
对于作为“民生工 程”的学生资助工作而言,亦然。
只有以文化为依托,构建具有 特色的资助文化体系, 并切实加强文化建设的实施, 才能全面提 升资助工作的科学管理层次, 使资助工作在其文化意识与文化行 为的和谐促进中得以不断发展, 从而推动学生资助体系逐渐走向 成熟。
因此,如何构建一套贴合实际的资助文化体系,就成为了 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而这也正是本文所要试图解决的问题所 在。
二、CIS 理论的概念及其构成要素1. CIS 的概念CIS 全称为“ 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 ”,通常简写为 CIS ,中文翻译为企业识别系统。
20世纪50年代出现于国外, 60年代在美国迅速兴起,80年代传播到中国。
CIS 的主要含义究其根其中是指将企业经营管理的理念与企业文化进行统一规划、设计,形成一个整体传达系统,使企业内部与外部对企业能够产生一致的认同感,以形成良好的企业形象与企业文化,进而促进企业产品和服务的销售,并最终使企业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CIS的根本意义在于,对于企业内部来讲,可以对其办公系统、生产系统、管理系统以及营销、广告宣传等形成规范设计和统一管理,由此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归属感和认同感,使各职能管理部门能各行其职、有效合作。
对企业外部来讲,便于客户、金融机构、同行业与主管部门认同其经营管理理念与企业文化,促进企业产品的销售和服务的推广,提升企业的美誉度与知名度。
2.CIS 的构成要素CIS 主要由理念识别系统(MIS,Mind Identity System )、行为识别系统(BIS,Behavior Identity System )、视觉形象识别系统(VIS,Visual Identity System )3 部分组成,由理念识别系统统领行为识别系统与视觉形象识别系统。
企业的经营理念是企业文化的核心,根据经营理念与经营哲学制订的企业行为规范(体现为制度但又不局限为制度)以及企业的视觉识别系统内在与企业理念相一致,三者从整体上塑造企业的文化。
2.1理念识别系统(MIS)。
MIS主要指的是意识形态领域,包括企业的经营理念以及战略宗旨等。
MIS 是CIS 的灵魂,理念识别系统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旗帜与核心。
2.2行为识别系统(BIS)。
BIS 是组织在内部协调和对外交往中应该有的一种规范性准则与制度安排,深刻地反映着企业的经营理念和价值取向。
2.3视觉形象识别系统(VIS)。
VIS 是通过统一化、系统化的一套视觉识别符号及视觉化的物质环境来传达企业的理念和精神。
VIS 主要是通过可视化的识别信息来整合企业的外表,利用物质环境渗透组织的理念。
三、CIS视角下学生资助文化体系的构建1. 学生资助文化体系的概念界定文化”一词相当于英语的“ Culture ”和德语的Kultur ”, 又来自拉丁语的“ Cultura ”, 原义含有神明崇拜、 耕种、练习、动植物培养及精神修养等意思,较偏重精神教化不 同,由物质生产活动引向精神生产活动, 是社会实践史中实现的人化”与“化人”的唯物而辩证的、积极统一的过程和成果。
本文所定义的学生资助文化体系是指在学生资助工作及活动过 程中所形成的价值观念、 行为方式、 物质成果以及社会关系的总 和系统。
2.学生资助文化体系的层次结构基于文化学和 CIS 企业文化理论的一般理论和方法, 生资助工作的实际,本文认为,学生资助文化包括精神文化、 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形象文化等五个方面的内容。
此,本文将学生资助文化体系划分为精神文化层、制度文化层、 行为文化层、物质文化层、形象文化层等五个层次(见图 学生资助文化的五个方面相互关联、 相互作用, 构成为一个有机 的整体,密不可分。
这五个方面只有协调推进,学生资助文化建 设才能取得丰硕成果。
2.1 精神文化层精神文化主要指学生资助工作的理念及价值观, 是潜在文化 层。
它处于资助文化结构的核心, 决定了整个学生资助文化的方 向和本质, 同时从根本上决定了其他四个层次。
根据学生资助工 作的特点, 本文认为, 学生资助文化体系精神文化层的构建主要 包括核心理念和价值观两部分内容。
核心理念是不让一个孩子因结合学 1)。
家庭困难而失学。
价值观包括公平责任(核心层)、爱心育人(人文层)和严谨细致(管理层)。
①公平责任(核心层):“公平”和“责任”是学生资助的核心价值观。
即:学生资助工作的核心目标是通过各类奖学助学行动,切实履行“不让一个孩子因家庭困难而失学”的责任,实现教育机会均等,从而促进教育公平。
换而言之,即不同社会阶层不同收入组别的学生有同样的机会按其相对比例均衡地占有入学机会和公共资助资源的相对份额。
②爱心育人(人文层):“爱心”和“育人”是学生资助的人文价值观。
“爱心”,是贯穿学生资助工作的主题词。
学生资助体系的建立,为困难家庭的孩子们筑起了一座坚实的爱心城堡,营造了“以人为本、关爱学生”的爱心氛围。
同时,把资助和育人有机结合起来,注重做好资助对象的思想教育和心理辅导工作,帮助困难家庭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心态,避免由于家庭经济困难而产生思想贫困甚至心理健康危机的“双困生”,实现助困与育人的双重效益最大化。
③严谨细致(管理层):“严谨”和“细致”是学生资助的管理价值观。
学生资助工作是关系广大百姓切身利益的民生工程,同时也是关系巨额资助专项资金的严肃工作。
因此,在资助管理过程中,必须严肃资助有关纪律,明确各类学校资助工作流程,规范申报程序和资金发放手续,切实做到“严谨”、“有序”,确保资金安全。
同时,各级经办人员要以耐心细致的态度做好每一位学生的资助工作,做到“应助尽助、应奖尽奖”,确保无一漏网之鱼,实现资助的全面覆盖。
2.2制度文化层制度文化主要是指约束工作机构和管理干部的行为规范,处于资助文化结构的第二层,是中间文化层。
它主要包括学生资助人员认定管理制度、专项资金管理制度、奖学金评定办法、国家助学金管理细则等日常工作管理类制度,网站管理制度、信息管理规定、信息安全管理制度、信息发布与监控制度、信息用户行为规范等信息管理类制度,以及培训、考核、档案管理、检查监督制度等。
学生资助管理制度体系的建立,逐渐形成了系统、全面、严密、规范的制度文化,有效地保障了学生资助管理工作的高速运转。
2.3行为文化层行为文化主要是指学生资助操作实务、资助活动等资助行为的总和。
它处于资助文化结构的第三层,是中间文化层。
通过对学生资助操作的不断规范和对资助活动形式、内容的不断创新,构建一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规范高效的资助行为体系,营造和谐、积极、科学的资助行为文化氛围。
2.4物质文化层物质文化主要是指国家助学金、奖学金等各类学生资助专项资金的总和。
它处于资助文化结构的第四层,是显在文化层。
尽管学生资助的种类范畴各不相同,但从本质上看,实际上它们都属于学生资助专项资金。
不断规范对专项资金的管理,实现专项资金的效益最大化,让资金流向最需要的地方,这就是学生资助物质文化的意义所在。
2.5形象文化层形象文化主要是指学生资助LOGO标志、公益广告等资助形象。
它处于资助文化结构的最外层(第五层),是显在文化层。
通过统一化、系统化的一套学生资助视觉识别系统来广泛传播学生资助工作的理念和精神,以提高学生资助工作的知晓度和百姓的认同度,从而推进学生资助工作的有效开展。
3.学生资助文化体系的主要特点针对上述构建的学生资助文化体系,结合学生资助工作实际,本文认为,该体系应具有以下三大特点:3.1 系统性学生资助文化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
精神文化层、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物质文化层、形象文化层五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相辅相成。
无论哪个层次出了问题,其他四个层次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因此,每个层次都应受到同等重视,做到统筹兼顾,相互照应,不能自成一统,甚至相互矛盾。
3.2结构性学生资助文化体系的五个层次虽然内容迥异,但绝对不是杂乱无章的,他们是井然有序的,结构分明的。
精神文化层是最核心的一个层次,处于整个体系的最中心位置。
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和物质文化层均是中间层,在整个体系中扮演着中坚力量的角色。
而形象文化层则是最外层,直观地反映了学生资助文化体系的主要内容。
三大结构层次构支撑起了一个有机的学生资助文化体系。
3.3双重性学生资助文化体系的核心既不是人文性,也不是严肃性,而是具有人文性和严肃性双重特征。
作为政府民生工程的学生资助工作,资助文化的严肃性自然表现在资助管理制度、行为的科学性、规范性和约束性。
同时,学生资助工作是面向人(学生)的工作,因此,学生资助文化体系的人文性主要表现在“以人为本”的工作基调。
只有实现了严肃性和人文性的完美结合,学生资助文化才算真正地走向成熟。
四、结束语文化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而是在每个时代都起着推进时代前进的作用。
随着社会从工业时代向知识时代的转变,文化和精神的作用将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以CIS 系统(企业形象识别系统)为理论基础,立足于学生资助工作的特点,创新性地构建起一套学生资助文化体系。
各级学生资助管理机构和人员应在认真做好各项资助管理工作的基础上,高度重视学生资助文化建设,在长期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挖掘学生资助的真正文化内涵,发展优秀的资助文化,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并将其付诸实施,最终推动学生资助事业的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