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考试科目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考试大纲以及样卷最新版
全日制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这个专业是从2010年开始面向全国招生的。
大纲也一直都没有变,一直都是沿用的2010年版。
所以2010年版即为最新版。
因为这个专业在本科阶段是不开设的,所以大部分考生为跨考。
很多学生对于这个专业还不是很了解。
建议先看看大纲,知道都考什么,怎么考。
然后去找所要报考学校的参考书目,如果这个学校找不到参考书目呢,可以按照大纲要求先来复习备考。
如若在复习备考的过程中还有什么其他的问题,欢迎与我交流。
我的企鹅是1061422049根据教育部学生司《关于编制2010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的通知》(教学司“2009”22号)精神,全国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特制订《全日制汉语国际教育硕士2010年入学考试大纲》,作为对2010年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的指导性意见下发各招生单位。
2010年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包括政治理论、外国语、汉语基础与汉语国际教育基础四门。
政治理论采用与学术型专业相同的统考政治理论试题,满分为100分。
外国语采用统考英语一(日语、俄语),其它小语种可选用统考试题,也可由招生单位自行命制,满分为100分。
汉语基础与汉语国际教育基础,由各招生单位根据教育指导委员会提出的指导性考试大纲自行命制,满分均为150分。
以下是汉语基础与汉语国际教育基础考试大纲。
汉语基础考试大纲一、考试性质汉语基础考试是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生入学考试科目之一,是由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统一制定考试大纲,教育部授权的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生招生院校自行命题的选拔性考试。
本考试大纲的制定力求反映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特点,科学、公平、准确、规范地测评考生的相关知识基础、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
汉语基础考试的目的是测试考生的汉语语言学相关基础知识和汉语语言分析及运用能力。
二、评价目标(1)要求考生具有较全面的汉语语言学基础知识。
全日制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全日制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2021年汉语国际教育基础(445)考试大纲一、考试性质汉语国际教育基础考试是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生入学考试科目之一,是由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统一制定考试大纲,教育部授权的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院校自行命题的选拔性考试。
本考试大纲的制定力求反映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特点,科学、公平、准确、规范地测评考生的相关知识基础、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
汉语国际教育基础考试的目的是测试考生相关的中外文化、教育学、心理学、跨文化交际的基础知识、基本素养及书面语表达能力。
二、评价目标(1)要求考生具有与国际汉语教学相关的中外文学、文化及跨文化交际基础知识。
(2)要求考生具有与国际汉语教学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和语言教学基础知识。
(3)要求考生具有较强的文字材料理解能力和书面语表达能力。
三、考试内容汉语国际教育基础能力考试由“教育学”、“心理学”、“语言教学”,“文学”、“文化”、“学术写作”六部分组成。
(一)教育学教育学部分测试以下内容:1. 教育学基本概念2. 教育学基本原理(二)心理学心理学部分测试以下内容:1.心理学基本概念2.心理学基本原理(三)语言教学语言教学部分测试以下内容:1.第二语言习得2.教学法(四)文学文学部分测试以下内容:1.中国古代文学2.中国现当代文学3.外国文学(五)文化文化部分测试以下内容:1.中国文化基础知识2.外国文化基础知识3.跨文化交际基础知识(六)学术写作学术写作部分测试以下内容:命题或材料分析写作四、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一)考试时间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试卷由试题和答题纸组成。
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
(三)试卷满分及考查内容分数分配试卷满分为150分。
具体内容分值如下:(1)教育学:15分(2)心理学:15分(3)语言教学:30分(4)文学:30分(5)文化:20分(6)学术写作:40分(四)试卷题型比例一般采用以下题型:(1)术语解释题(2)选择题(3)填空题(4)简答题(5)论述题(6)分析题(7)学术写作(五)参考书目1.张乐天.《教育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2.李传银.《普通心理学》(第二版).科学出版社.20123.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4.王建勤.《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商务印书馆.20145.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6.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7.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修订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8.郑克鲁.《外国文学史》(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9.程裕帧.《中国文化要略》(第四版).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710.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五)文化文化部分测试以下内容:1.中国文化基础知识2.外国文化基础知识3.跨文化交际基础知识(六)学术写作学术写作部分测试以下内容:命题或材料分析写作四、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一)考试时间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汉语国际教育基础
445-汉语国际教育基础一、考试性质汉语国际教育基础考试是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生入学考试科目之一,是由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统一制定考试大纲,教育部授权的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院校自行命题的选拔性考试。
本考试大纲的制定力求反映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特点,科学、公平、准确、规范地测评考生的相关知识基础、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
汉语国际教育基础考试的目的是测试考生相关的中外文化、教育学、心理学、跨文化交际的基础知识、基本素养及书面语表达能力。
二、评价目标1.要求考生具有与国际汉语教学相关的中外文化及跨文化交际基础知识。
2.要求考生具有与国际汉语教学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和语言教学基础知识。
3.要求考生具有较强的文字材料理解能力和书面语表达能力。
三、考试内容第一部分中华文化基础一、简论1. 文化的含义2. 了解中国文化的必要性3. 中国文化的民族特点4. 中国文化的未来二、地理概况1. 黄河、长江与中国文明2. 中国历代疆域3.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沿革4. 现行省、市、自治区名称的由来三、历史发展1. 中国文化的源头2. 三皇五帝3. 夏代文明4. 商周社会5. 春秋战国6. 秦汉帝国7. 魏晋南北朝8. 隋唐时代9. 宋元明清10. 近代历史四、姓氏与名、字、号1. 姓氏的产生与发展2. 姓氏的主要来源3. 古代的望族和大姓4. 姓氏混杂与谱牒5. 全国姓氏数量6. 中国人的名、字与号五、汉字1. 汉字的产生2. 现存最早的汉字3. 石鼓文4. 汉字结构的基本精神5. 汉字的改革与汉字现代化六、学术思想1. 孔孟之道2. 老庄思想3. 墨家学说4. 法家学说5. 汉代经学6. 魏晋玄学7. 宋明理学8. 清代朴学七、宗教信仰1. 多神信仰和三大崇拜2. 佛教3. 道教4. 伊斯兰教5. 基督教八、古代教育1. 古代的学校教育2. 明清时代的国子监3. 书院的兴起与衰落4. 古代的家庭教育5. 清代的学塾教育九、科举制度1. 科举制以前的选士制度2. 科举制的产生与发展3. 明清时代的三级考试4. 科举制的流弊与功过十、典籍藏书1. 经书2. 史书及其类别3. 类书和辞书4. 方志5. 官藏与私藏6. 版本与善本7. 图书分类十一、科技成就1. 天文与历法2. 农学3. 算学4. 医学5. 地学6. 四大发明十二、传统建筑1. 古代城池2. 宫殿建筑3. 帝王陵寝4. 万里长城和关隘5. 古代桥梁6. 古代园林与亭台楼阁7. 宗教祭祀建筑8. 装饰性建筑9. 衙署与会馆10. 北京四合院与各地民居11. 古代大型水利工程十三、古典文学1.诗词作品及诗人2.散文及其作者3.辞赋及其作者4.戏剧及戏剧家5.小说及小说家十四、各类艺术1. 书法艺术2. 雕塑艺术3. 戏曲艺术4. 绘画艺术5. 民族音乐艺术6. 楹联艺术十五、风俗习惯1. 茶酒与烹调2. 衣冠服饰3. 婚俗与葬俗4. 民族祥瑞动物5. 名贵花木6. 民族节日7. 其他崇尚和禁忌十六、中外文化交流1. 海上仙山和徐福东渡2. 海陆“丝绸之路”3. 佛教东传和西行求法4. 日本遣唐使和留学生5. 郑和下西洋6. 西学东渐和东学西传十七、中国文化趣论1. 江南三大名楼与中国古典文学2. 中国文化中的颜色迷信3. 水与中国文化4. 河东裴氏论略5.台与中国文化第二部分跨文化交际基础一、跨文化交际概述1.跨文化交际2.跨文化交际学二、基本概念:文化、交际与传播1.文化的定义与特性2.主流文化与亚文化3.文化与交际4.传播的种类5.传播的模式6.中华文化跨文化传播的主要史实及其意义三、跨文化交际的过程1.语言交际2.非语言交际3.文化冲突4.社会交往四、跨文化交际的核心1.价值观及其衡量尺度2.价值观与交际的关系3.价值观的特点五、跨文化交际障碍1.认识上的误区2.民族中心主义3.刻板印象六、跨文化交际训练1.文化休克2.提升跨文化交际意识3.跨文化训练的主要方式第三部分对外汉语教学基础一、对外汉语教育是一门专门的学科1.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名称、学科任务和学科体系2.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性质和学科特点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发展与现状1.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回顾2.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现状三、对外汉语教学的语言学基础和教育学基础1.对外汉语教学的语言学基础2.对外汉语的教育学基础四、对外汉语教学的心理学基础和文化学基础1.对外汉语教学的心理学基础2.对外汉语的文化学基础五、语言习得理论与研究1.语言学习与语言习得2.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和假说3.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的异同4.对比分析5.偏误分析6.学习者的个体因素六、第二语言教学法主要流派与发展趋向1.认知派与经验教学派(一)语法翻译法(二)直接法(三)情景法(四)阅读法(五)自觉对比法(六)听说法(七)视听说(八)自觉实践法(九)认知法2.人本派与功能派教学法(一)团体语言教学法(二)默教法(三)全身反应法(四)暗示法(五)自然法(六)交际法七、对外汉语教学理论与应用1.对外汉语教学目的与课程设计2.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原则3.对外汉语教材的编写与选用4.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与课堂教学5.对外汉语语音、词汇、语法、汉字教学6.语言测试第四部分教育学基础一、教育的涵义与功能1.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其相互关系2.影响个体发展的主要因素3.教育适应个体发展的规律4.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二、教师1.教师的职业态度和职业情感2.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3.教师的角色与行为规范4.教师劳动的特点三、学生1.学生的本质属性2.学生的地位和权利四、师生关系1.师生关系的类型2.师生情感的功能及培养3.民主型的师生关系五、教育环境1.校园文化与课堂环境2.家庭的教育功能及其特点3.社区在发展教育中的功能:六、课程1.课程的类型2.隐性课程3.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与教科书4.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七、课堂教学1.教学原则2.教学方法3.课堂管理4.教学组织形式5.学习方法指导八、教会学生做人1.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与道德行为2.道德教育的原则3.道德教育的方法4.奖励与惩罚的类型。
武汉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简介
武汉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简介武汉大学作为34所自主划线的学校之一,每年都是广大考生喜爱的报考学校,但是,很多考生都只是听了武汉大学这所名校的名声对其真正的考研信息以及培养方式并不了解。
现在凯程老师就把武汉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考研相关信息分享给大家,如果有想报考武汉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硕士的考生,可以随时关注咨询凯程官网。
一、武汉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考试科目:101政治201英语或202俄语或203日语354汉语基础445汉语国际教育基础二、武汉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参考书:1.《现代汉语》胡裕树2《古代汉语》王力主编中华书局3《古代汉语》沈祥源主编武大出版社4《中国文化导论》陈荣杰任家喻高教出版社5《西方文化概论》解光云陈恩虎主编合肥工业出版社6《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理论研究》李泉主编商务印刷局三、武汉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2014年分数线:总分350 政治英语50 专业课90武汉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学制:2年武汉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孔子学院:巴黎狄德罗大学(巴黎七大)孔子学院匹兹堡大学孔子学院德国鲁尔都市孔子学院英国阿伯丁大学孔子学院想去欧美的孩子有福啦,就来考武汉大学吧四、武汉大学的奖学金制度:1.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用于奖励学业成绩优异、科研成果显著、社会公益活动表现突出的在校全日制非定向就业研究生,其中,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奖励标准为每生每年3万元;硕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奖励标准为每生每年2万元。
2.研究生学业奖学金为奖励支持研究生更好地完成学业,对武汉大学在籍且基本学制年限内的全日制非定向就业研究生设立学业奖学金。
3.研究生学术创新奖研究生学术创新奖以“高端引领,鼓励拔尖”为主要目的,是对研究生学术科研水平及创新能力的综合评定,具体设置及标准如下:4.研究生新生奖学金研究生新生奖学金用于奖励来自高水平大学且学习成绩在生源学校本专业排名居前列的硕士研究生新生(含推荐免试研究生)。
(1)奖励等级: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2)奖励标准:特等奖10000元,一等奖5000元,二等奖3000元(3)获奖条件:特等奖:来自高水平大学、学习成绩在生源学校本专业排名前1%且为第1名的硕士研究生新生;一等奖:来自高水平大学、学习成绩在生源学校本专业排名前5%的硕士研究生新生;二等奖:来自高水平大学、学习成绩在生源学校本专业排名前10%的硕士研究生新生;或来自全国重点大学、学习成绩在生源学校本专业排名前3%的硕士研究生新生。
汉语国际教育基础考试大纲
汉语国际教育基础考试大纲一、考试性质汉语国际教育基础考试是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生入学考试科目之一,是由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统一制定考试大纲,教育部授权的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院校自行命题的选拔性考试。
本考试大纲的制定力求反映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特点,科学、公平、准确、规范地测评考生的相关知识基础、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
汉语国际教育基础考试的目的是测试考生相关的中外文化、教育学、心理学、跨文化交际的基础知识、基本素养及书面语表达能力。
二、评价目标(1) 要求考生具有与国际汉语教学相关的中外文化及跨文化交际基础知识。
(2) 要求考生具有与国际汉语教学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和语言教学基础知识。
(3) 要求考生具有较强的文字材料理解能力和书面语表达能力。
三、考试内容汉语国际教育基础能力考试由“中外文化及跨文化交际基础知识” ,“教育学、心理学及语言教学”,“材料分析写作”三部分组成。
(一)中外文化及跨文化交际基础知识中外文化及跨文化交际基础知识部分测试以下内容:1. 中国文化基础知识2. 外国文化基础知识3. 跨文化交际基础知识(二)教育、心理及语言教学基础知识教育、心理及语言教学基础知识部分测试以下内容:1. 教育学基础2. 心理学基础3. 语言教学基础(三)材料分析写作材料分析写作部分测试以下内容:1. 分析与实践能力2. 论文写作能力四、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一)考试时间考试时间为180 分钟。
(二)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试卷由试题和答题纸组成。
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
(三)试卷满分及考查内容分数分配试卷满分为150 分。
其中中外文化及跨文化交际基础知识80 分,教育、心理及语言教学基础知识30分,材料分析写作40 分。
(四)试卷题型比例中外文化及跨文化交际基础知识80 分填空题30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判断题15题,每小题1分,共15分选择题35题,每小题1分,共35分教育、心理及语言教学基础知识30 分填空题10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判断题10题,每小题1分,共10分选择题10题,每小题1分,共10分案例分析写作40 分写作题为论说文。
全日制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国家汉办)
全日制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国家汉办)1.引言1.1 介绍全日制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的背景和重要性全日制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是为了选拔和培养具备汉语国际教育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掌握教学科研方法,能够在海外高等院校、研究机构从事汉语教学与研究工作的高层次、复合型、应用性专门人才而设立的。
随着中国经济和文化的不断发展,汉语国际教育专业逐渐成为了备受关注的热门专业。
为了适应这种需求,设立了全日制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以选拔优秀的人才。
考试的开展旨在选拔具有较高汉语水平和汉语国际教育实践能力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以适应我国对外汉语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
这也是对于考生本身发展的肯定和鼓舞。
全日制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开展对于培养高素质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推动和促进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2 强调了解考试大纲的重要性考试大纲作为考试的指导规范和标准,对于考生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了解考试大纲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考试大纲明确了考试的范围和内容,帮助考生明确应该学习的知识点和技能要求。
考生可以根据大纲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和备考,避免盲目和漫无目的的学习,提高复习效率,确保备考的重点和方向符合考试要求。
了解考试大纲可以帮助考生更好地制定学习计划和备考策略。
考试大纲可以帮助考生全面了解考试的难度和要求,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合理安排复习时间和计划,提高备考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了解考试大纲对于考生来说至关重要,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备考,提高备考效率和考试成绩。
考生应该高度重视考试大纲,充分利用大纲指导自己的备考,取得优异的考试成绩。
1.3 提出对考试大纲的分析和总结考试大纲是考生备考的重要参考资料,通过对考试大纲的分析和总结,可以更清晰地了解考试的内容、要求和重点,有利于考生有针对性地进行备考。
对考试大纲进行分析,可以帮助考生确定备考的重点和难点所在,帮助他们合理安排备考时间和精力。
汉语国际教育专硕考研科目
汉语国际教育专硕考研科目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汉语国际教育专硕考研科目】汉语国际教育专硕考研科目是指为了培养和选拔具备汉语教学设计、管理、研究和领导等能力的高级专业人才,中国教育部战略性启动的汉语国际教育专硕项目。
这一项目旨在为国际汉语教育领域培养高水平的人才,以适应多元化的汉语教学需求,促进汉语国际教育事业的发展。
汉语国际教育专硕考研科目涵盖了多个学科领域,包括语言学、教育学、文学、文化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
其中的专业课程包括但不限于《汉语教学理论与方法》、《汉语听说读写教学》、《汉语文化与文学》、《汉语教育研究方法》、《外语测试理论与方法》等。
这些课程的设置旨在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汉语语言和文化知识,掌握国际教育管理和研究的理论与技能,具备跨文化交际和交流能力,以及有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
在汉语国际教育专硕考研科目中,除了专业课程外,还包括实践教学与实习环节。
学生需要通过实践教学来提升实际操作能力,掌握教学技能和方法,培养跨文化沟通能力,了解国际教育实践的先进经验。
实习环节则可以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提升专业技能,了解行业发展趋势,积累实践经验,增强就业能力。
汉语国际教育专硕考研科目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完成学术研究课题或者实践项目,并撰写硕士论文。
通过研究与实践,学生可以深入探讨某一特定领域或者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解决方案,同时提升自己的学术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汉语国际教育专硕考研科目的学习内容全面,涵盖了语言、文化、教育、管理等多个学科领域,旨在培养学生具备汉语教学、管理、研究和领导等多方面的能力,为他们未来从事汉语国际教育领域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希望未来的学生能够在这一项目中获得充分的知识和技能,成为汉语国际教育事业的中流砥柱,为推动世界汉语教育的发展作出贡献。
第二篇示例:汉语国际教育专硕考研科目,作为研究生招生考试的一部分,在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相关科目考试大纲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考试大纲汉语基础考试大纲一、考试性质汉语基础考试是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生入学考试科目之一,是由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统一制定考试大纲,教育部授权的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生招生院校自行命题的选拔 考试。
本考试大纲的制定力求反映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特点,科学、公平、准确、规范地测评考生的相关知识基础、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
汉语基础考试的目的是测试考生的汉语语言学相关基础知识和汉语语言分析及运用能力。
二、评价目标(1)要求考生具有较全面的汉语语言学基础知识。
(2)要求考生具有较高的汉语应用能力。
(3)要求考生具有较强的汉语语言分析能力。
三、考试内容汉语基础考试由“汉语语言学基础知识頭、“汉语应用能力頭和“ 汉语语言分析”三部分组成。
一 汉语语言学基础知识汉语语言学基础知识部分测试以下内容1.语言学基础2.汉语概况3.现代汉语语音4.现代汉语词汇5.现代汉语语法6.汉字7.古代汉语二 汉语应用能力汉语应用能力考试测试以下内容1. 辨音和标音能力2. 字形、字义辨别能力及汉字书写规范3. 词汇、语法规范4. 文言文阅读理解三 汉语语言分析汉语语言分析考试测试以下内容1.语音分析2.词义分析3.语法分析四、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一 考试时间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 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试卷由试题和答题纸组成。
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
三 试卷满分及考查内容分数分配试卷满分为150分。
其中汉语语言学基础知识80分,汉语应用能力40分,汉语语言分析30分。
四 试卷题型比例汉语语言学基础知识 80分填空题30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判断题20题,每小题1分,共20分选择题30题,每小题1分,共30分汉语应用能力 40分语音能力题 标注拼音题、选择题、判断题等 ,共10分汉字能力题 改正错别字、汉字书写、选择题、判断题等 ,共15分 语法词汇规范 选择题、判断题等 ,共5分文言文阅读题 加标点、填空题、选择题等 ,共10分 汉语语言分析 30分语音分析题 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等 ,共5分词语辨析题,共10分语法分析题 辨别词 、句子分析 ,共10分病句修改题,共5分五、样卷 见附件一汉语国际教育基础考试大纲一、考试性质汉语国际教育基础考试是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生入学考试科目之一,是由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统一制定考试大纲,教育部授权的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院校自行命题的选拔 考试。
445汉语国际教育基础考试大纲
黑龙江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考试科目名称:汉语国际教育基础考试科目代码:[445]制订时刻:2020年一、考试性质汉语国际教育基础考试是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生入学考试科目之一,是由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统一制定考试大纲,教育部授权的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育院校自行命题的选拔性考试。
本考试大纲的制定力求反映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特点,科学、公平、准确、标准地测评考生的相关知识基础、大体素养和综合能力。
汉语国际教育基础考试的目的是测试考生相关的中外文化、教育学、心理学、跨文化交际的基础知识、大体素养及书面语表达能力。
二、评判目标(1)要求考生具有与国际汉语教学相关的中外文化及跨文化交际基础知识。
(2)要求考生具有与国际汉语教学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和语言教学基础知识。
(3)要求考生具有较强的文字材料明白得能力和书面语表达能力。
三、考试内容汉语国际教育基础能力考试由“中外文化及跨文化交际基础知识”,“教育学、心理学及语言教学”,“材料分析写作”三部份组成。
(一)中外文化及跨文化交际基础知识中外文化及跨文化交际基础知识部份测试以下内容:1. 中国文化基础知识2. 外国文化基础知识3. 跨文化交际基础知识(二)教育、心理及语言教学基础知识1.教育学基础2.心理学基础3.语言教学基础(三)材料分析写作材料分析写作部份测试以下内容:1. 分析与实践能力2. 论文写作能力四、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一)考试时刻考试时刻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试卷由试题和答题纸组成。
答案必需写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
(三)试卷总分值及考查内容分数分派试卷总分值为150分。
其中中外文化及跨文化交际基础知识80分,教育、心理及语言教学基础知识30分,材料分析写作40分。
(四)试卷题型比例中外文化及跨文化交际基础知识 80分填空题30题,每题1分,共30分判定题15题,每题1分,共15分选择题35题,每题1分,共35分教育、心理及语言教学基础知识 30分填空题10题,每题1分,共10分判定题10题,每题1分,共10分选择题10题,每题1分,共10分案例分析写作 40分2.基于文字材料的案例分析。
354《汉语基础》考试大纲 全日制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汉语基础 考试样卷及参考答案
汉语基础考试大纲一、考试性质汉语基础考试是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生入学考试科目之一,是由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统一制定考试大纲,教育部授权的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生招生院校自行命题的选拔性考试。
本考试大纲的制定力求反映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特点,科学、公平、准确、规范地测评考生的相关知识基础、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
汉语基础考试的目的是测试考生的汉语语言学相关基础知识和汉语语言分析及运用能力。
二、评价目标(1)要求考生具有较全面的汉语语言学基础知识。
(2)要求考生具有较高的汉语应用能力。
(3)要求考生具有较强的汉语语言分析能力。
三、考试内容汉语基础考试由“汉语语言学基础知识”、“汉语应用能力”和“汉语语言分析”三部分组成。
(一)汉语语言学基础知识汉语语言学基础知识部分测试以下内容:1.语言学基础2.汉语概况3.现代汉语语音4.现代汉语词汇5.现代汉语语法6.汉字7.古代汉语(二)汉语应用能力汉语应用能力考试测试以下内容:1. 辨音和标音能力2. 字形、字义辨别能力及汉字书写规范3. 词汇、语法规范4. 文言文阅读理解(三)汉语语言分析汉语语言分析考试测试以下内容:1.语音分析2.词义分析3.语法分析四、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一)考试时间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试卷由试题和答题纸组成。
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
(三)试卷满分及考查内容分数分配试卷满分为150分。
其中汉语语言学基础知识80分,汉语应用能力40分,汉语语言分析30分。
(四)试卷题型比例汉语语言学基础知识 80分填空题30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判断题20题,每小题1分,共20分选择题30题,每小题1分,共30分汉语应用能力 40分语音能力题(标注拼音题、选择题、判断题等),共10分汉字能力题(改正错别字、汉字书写、选择题、判断题等),共15分语法词汇规范(选择题、判断题等),共5分文言文阅读题(加标点、填空题、选择题等),共10分汉语语言分析 30分语音分析题(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等),共5分词语辨析题,共10分语法分析题(辨别词性、句子分析),共10分病句修改题,共5分五、样卷(见附件一)附件一:全日制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汉语基础考试样卷及参考答案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全日制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汉语基础综合考试试卷(样卷)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
武汉理工大学2023年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汉语国际教育基础》考试大纲
武汉理工大学2023年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汉语国际教育基础》考试大纲第一部分考试说明一、考试性质《汉语国际教育基础》是我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必考的专业科目,旨在检验考生对中外文化、教育学、心理学、跨文化交际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保证被录取者具有比较扎实的语言与文化教学专业技能,为进一步培养业务能力和岗位胜任力强的国际中文教育高级业务人才奠定较为必要的汉语国际教育职业技能基础。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一)答卷方式:闭卷,笔试(二)答题时间:180分钟(三)试卷满分:150分(四)题型与所占分值比例1.名词解释:约占20%2.简答题:约占30%3.论述题:约占25%4.案例分析题:约占25%三、主要参考书目1.刘瑁著:《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著:《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3.程裕祯著:《中国文化要略》,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7年版。
4.朱维之、赵醴、黄晋凯主编:《外国文学简编》(欧美部分),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年第七版。
第二部分考试范围与要点一、对外汉语教学概论(一)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和特点(二)对外汉语教学的语言学基础(三)对外汉语教学的文化学基础(四)第二语言教学法的主要流派二、中国现代文学(一)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代表作家小说特点(二)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著名诗歌流派与代表性诗人(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戏剧代表性戏剧家与剧作三、古典文学与中外文化交流(一)中国古代诗词、散文、戏剧、小说及作者(二)中外文化交流四、外国文学(一)古希腊戏剧与《荷马史诗》(二)文艺复兴时期文学(H)清教徒文学与法国古典主义文学(四)启蒙主义文学(五)浪漫主义文学。
汉语国际教育专硕考研科目
汉语国际教育专硕考研科目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汉语国际教育专硕考研科目是考研学生们在准备这一专业研究生考试时需要重点关注的科目之一。
汉语国际教育专硕考研科目涉及到语言学、教育学、翻译学等多个领域,考察学生对于汉语国际教育的理论和实践能力。
汉语国际教育专硕考研科目包括了语言学、教育学、翻译学、文化传播等多个方面的知识。
学生们需要掌握汉语国际教育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能够独立开展汉语教学、中文翻译、文化交流等工作。
在准备考研科目时,学生们需要认真复习各个领域的知识,了解最新的研究进展和学术动态。
语言学是汉语国际教育专硕考研科目中的重要一部分,学生们需要掌握语言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了解语言的结构、功能和发展规律。
学生们还需要熟悉语言教学的方法和技巧,能够设计和实施有效的语言教学方案。
在语言学方面的考试中,可能涉及到语音、语法、词汇、句法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学生们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翻译学是汉语国际教育专硕考研科目中的另一大板块,学生们需要掌握翻译的基本原理和技巧,了解翻译的发展历史和翻译的应用领域。
在翻译学考试中,学生们可能需要进行英译汉或汉译英的翻译练习,考察学生的翻译能力和理解能力。
学生们还需要了解翻译的文化背景和语言特点,能够进行准确流畅的翻译。
文化传播是汉语国际教育专硕考研科目中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学生们需要了解中国文化的传统和现代发展,理解文化传播的概念和原则。
在文化传播方面的考试中,学生们可能需要进行文化交流的案例分析或文化传媒素材的解读,考察学生的文化敏感性和批判性思维。
学生们还需要关注国际文化交流的最新动态和趋势,能够应对全球化时代的文化挑战。
汉语国际教育专硕考研科目涉及到多个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学生们在准备考研科目时需要全面系统地复习各个领域的内容。
只有掌握了语言学、教育学、翻译学、文化传播等多个方面的知识,学生们才能在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顺利进入研究生阶段,并为将来的汉语国际教育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整理)年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汉语国际教育硕士-354-445-《汉语基础》《汉语国际教育基础》考试指
汉语基础考试大纲(考试指导性意见)一、考试性质汉语基础考试是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生入学考试科目之一,是由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统一制定考试大纲,教育部授权的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生招生院校自行命题的选拔性考试。
本考试大纲的制定力求反映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特点,科学、公平、准确、规范地测评考生的相关知识基础、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
汉语基础考试的目的是测试考生的汉语语言学相关基础知识和汉语语言分析及运用能力。
二、评价目标(1)要求考生具有较全面的汉语语言学基础知识。
(2)要求考生具有较高的汉语应用能力。
(3)要求考生具有较强的汉语语言分析能力。
三、考试内容汉语基础考试由“汉语语言学基础知识”、“汉语应用能力”和“汉语语言分析”三部分组成。
(一)汉语语言学基础知识汉语语言学基础知识部分测试以下内容:1.语言学基础2.汉语概况3.现代汉语语音4.现代汉语词汇5.现代汉语语法6.汉字7.古代汉语(二)汉语应用能力汉语应用能力考试测试以下内容:1. 辨音和标音能力2. 字形、字义辨别能力及汉字书写规范3. 词汇、语法规范4. 文言文阅读理解(三)汉语语言分析汉语语言分析考试测试以下内容:1.语音分析2.词义分析3.语法分析四、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一)考试时间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试卷由试题和答题纸组成。
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
(三)试卷满分及考查内容分数分配试卷满分为150分。
其中汉语语言学基础知识80分,汉语应用能力40分,汉语语言分析30分。
(四)试卷题型比例汉语语言学基础知识 80分填空题30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判断题20题,每小题1分,共20分选择题30题,每小题1分,共30分汉语应用能力 40分语音能力题(标注拼音题、选择题、判断题等),共10分汉字能力题(改正错别字、汉字书写、选择题、判断题等),共15分语法词汇规范(选择题、判断题等),共5分文言文阅读题(加标点、填空题、选择题等),共10分汉语语言分析 30分语音分析题(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等),共5分词语辨析题,共10分语法分析题(辨别词性、句子分析),共10分病句修改题,共5分五、样卷(见附件一)汉语国际教育基础考试大纲(考试指导性意见)一、考试性质汉语国际教育基础考试是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生入学考试科目之一,是由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统一制定考试大纲,教育部授权的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院校自行命题的选拔性考试。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入学考试大纲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一、考试目的全日制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入学考试科目“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要求考生系统掌握语文学科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并能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语文教育教学实际问题。
二、考试范围(一)考试目标1. 系统掌握语文学科课程与教学论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具有教师专业发展观。
2. 了解中学语文教育的构成与运行规范,具有中学语文教育理念。
3. 能运用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和现代教育理念来分析和解决教育的现实问题(二)考试基本内容第一编语文教育第一章最新教育理念对语文教育的冲击第一节建构主义与语文教育一、建构主义的由来与发展二、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三、建构主义理论的意义与局限四、建构主义视域内的语文教育第二节多元智能理论与语文教育一、多元智能理论的产生背景二、多元智能理论的基本内容三、多元智能理论对教育的贡献四、多元智能理论的意义与局限五、多元智能理论视野中的语文教育第三节后现代主义与语文教育一、后现代主义及其特征二、后现代主义的教育思想三、语文教育的后现代主义解读第二章相关学科理论对语文教育的影响第一节社会学一语文教育理论的宏观背景一、社会学的基本内涵二、社会对语文教育的影响三、语文教育的社会学特征四、学习社会学的重要意义第二节心理学一语文教育理论的心理依据一、心理学与语文教育二、心理学理论与语文教育三、心理学方法与语文教育第三节教育学一语文教育理论的基源一、教育学及其发展二、教育学与语文学科理论的关系三、教育学对语文教育实践的影响四、学习教育学的重要意义第三章语文教育理念自身的巨大变革第一节语文教育理念及其变革一、语文教育理念的内涵二、语文教育理念变革的背景三、语文教育理念变革的内容第二节语文教学观念的变革一、传统的传话式语文教学观二、从传话式向对话式的转变第三节语文学习观念的变革一、以接受为核心的语文学习观二、以发现为核心的语文学习观三、接受与发现相统一的语文学习观四、以自主、合作、探究为核心的语文学习观第四节语文师生观念的变革一、传统语文师生观二、新型语文师生观三、新型师生关系中的语文教师第五节语文评价观念的变革一、评价功能观的转变二、评价方式观的转变三、评价主体观的转变第六节语文教育理念的提出一、语文教育本体论二、语文教育主体论三、语文素养论第四章语文教育目标第一节语文教育目标的基本理论一、教育目标与语文教育目标二、语文教育目标在教育目标体系中的位置三、制定语文教育目标的依据四、语文教育目标的分类和描述第二节我国语文教育目标的历史回顾一、解放前语文教育目标的脉络二、解放后语文教育目标的发展三、21世纪语文教育目标的阐释第三节当代国外语文教育目标的多元取向一、注重实用与共享知识二、注重民族感情,立足“语言教育立场三、注重文学素养与信息交流技术四、注重共同文化基础上知识与能力的结合五、注重多元目标与共同责任第五章语文课程第一节课程与语文课程一、课程二、课程形态三、课程资源四、当代语文课程第二节语文课程资源一、教材一一最重要的语文课程资源二、教师——不可或缺的语文课程资源三、学生一一最易被忽视的课程资源第三节语文学科课程一、语文学科课程的历史二、语文学科课程的特点三、语文学科课程的实施第四节语文活动课程一、我国语文活动课程的历史二、语文活动课程的特点三、语文活动课程的类型四、语文活动课程的实施第五节语文教育中的隐性课程一、校园文化中的语文隐性课程二、大众文化传播中的语文隐性课程第二编语文教学第六章语文课程标准第一节语文课程标准与语文教学大纲一、课程标准及其特征二、语文课程标准与语文教学大纲的联系三、语文课程标准与语文教学大纲的区别第二节语文课程标准的产生与发展一、语文课程标准的产生二、语文课程标准的修正与发展三、从语文课程标准到语文教学大纲四、语文课程标准的回归第三节语文课程标准的框架与特点一、语文课程标准的框架二、语文课程标准的特点第四节国外母语课程标准一、国外母语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二、国外母语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三、国外母语课程标准的基本特点第七章语文教材第一节语文教材的特点与功能一、语文教材概念的界定三、语文教材的功能第二节语文教材的编制一、语文教材编制的基本理念二、语文教材的内容体系三、语文教材的结构类型第三节语文教材的建设一、蒙学、经学与文选二、文白合编,单元组合三、“一纲一本”到“一纲多本”第四节语文教材的使用一、理解编写理念和编写意图二、把握语文知识体系三、把握范文体系四、把握练习体系五、合理选择与使用教材第八章语文知识教学的设计与实施一、语文知识与语文知识教学(一)语文知识的特点及其分类(二)语文知识教学二、语文陈述性知识教学(一)语文陈述性知识的本质(二)语文陈述性知识的教学方法三、语文程序性知识教学(一)语文程序性知识与语文能力(二)语文程序性知识的教学方法四、语文知识的建构(一)语文知识体系建构的意义(二)语文知识体系的静态建构(三)语文知识体系的动态建构第九章语文阅读教学的设计与实施(上)第一节阅读与语文阅读一、阅读的本质二、阅读的基本类型三、阅读与语文阅读教学第二节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目标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三、养成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第三节语文阅读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一、最优化原则二、整体性原则三、学以致用原则第四节语文阅读心理一、语文阅读的心理过程二、语文阅读障碍三、语文阅读障碍的排除与阅读能力培养第十章语文阅读教学的设计与实施(下)第一节语文阅读教学流程的设计一、单元阅读教学流程的设计二、单篇课文阅读教学流程的设计三、单课时阅读教学流程的设计第二节文体阅读教学的设计一、常用文体阅读教学的设计二、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的设计三、文言文阅读教学的设计第三节语文阅读教学的设计与实施一、内容交叉课型教学方法的设计二、教师主导课型教学方法的设计三、师生互动课型教学方法的设计四、学生自主课型教学方法的设计第四节语文阅读技能训练一、朗读训练二、默读训练三、速读训练四、精读训练五、略读训练六、语感训练第十一章作文教学的设计与实施第一节作文教学面临的问题一、作文教学中的“断层”二、“作文”与“写作”的滥用三、作文教学目标的含混四、作文中“教”与“学”的颠倒第二节作文教学的目标一、显性目标和隐性目标二、总体目标与阶段目标第三节作文教学的体系一、文体写作训练体系二、作文能力训练体系三、教材体系与教学体系第四节作文教学的设计一、制定作文计划二、展示作文要求三、开展作文指导四、进行作文评价第五节作文心理一、作文过程二、作文策略三、作文指导四、作文评价第六节作文能力一、作文能力的构成二、作文能力培养的一般原则三、作文能力培养的基本方法第十二章口语交际教学的设计与实施第一节口语与口语交际一、口语二、口语交际第二节口语交际教学一、语文教学视野中的口语交际教学二、口语交际教学的特征三、口语交际教学的内容四、口语交际教学与说话及听说教学第三节口语交际教学的策略一、交际策略二、场景策略三、互动策略第四节口语交际教学的设计一、口语交际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二口语交际教学设计的基本形式第十三章语文综合性学习一、综合性学习与综合课程二、综合课程与语文学科三、语文本位的综合课程第二节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特征及形式一、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特征二、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基本形式第三节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施与评价一、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目标二、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开展三、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评价四、语文综合性学习要注意的问题第四节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教师一、教师意识的觉醒二、教学途径与方式的转变三、教学原则的掌握第十四章语文教学艺术第一节教学艺术的本质及特点一、教学科学与教学艺术二、教学艺术的本质三、教学艺术的特点第二节组织语文课堂教学结构的艺术一、课堂教学结构艺术的特点二、语文课堂教学结构艺术的原则三、组织语文课堂教学结构的艺术第三节营造语文教学氛围的艺术一、教学氛围及其作用二、教学氛围的维度指标三、积极教学氛围的营造第四节把握语文教学节奏的艺术一、教学节奏二、语文教学节奏艺术三、把握语文教学节奏的条件第五节语文教学语言艺术一、语文教学语言艺术的科学基础二、语文教学语言艺术的表现三、提高语文教学语言艺术的途径第十五章语文教学技术第一节教学技术一、教学技术的概念二、教学技术的产生与发展三、教学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第二节语文教学技术的种类一、传统语文教学技术二、现代语文教学技术三、信息化语文教学技术第三节传统语文教学技术一、教学语言二、板书三、图示材料第四节现代语文教学技术一、视觉媒体二、听觉媒体三、视听媒体四、视听综合训练媒体第五节信息化语文教学技术、多媒体教学技术、语文远程教学第十六章语文教学评价第一节语文教学评价概述一、语文教学评价的内涵二、语文教学评价的特点三、语文教学评价的作用四、语文教学评价的实施第二节语文教学评价的类型一、单项评价和综合评价二、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三、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四、相对评价、绝对评价和个体内差异评价五、自评和他评第三节语文教学评价的方法一、观察法二、问卷调查法三、日常检查法四、纸笔测验法五、表现评价法六、卷宗存档法第四节语文教学评价的内容一、识字和写字二、阅读三、作文四、口语交际五、综合性学习第十七章语文学法指导第一节语文学法指导的意义与目标一、语文学法指导的意义二、语文学法指导的目标第二节语文学法指导的内容与方法一、语文学习常用方法指导二、识字写字学习指导三、阅读学习指导四、写作学习指导五、口语交际学习指导六、语文综合性学习指导第三节语文学法指导的原则与途径一、语文学法指导的原则二、语文学法指导的途径第三编语文教师第十八章语文教师的教学工作第一节语文教学设计一、语文教学设计的内涵、指导思想、原则、要素二、语文教学目标与重点难点设计三、语文板书与练习作业设计四、语文教案设计第二节语文说课与评课一、说课的功能、特点与要求二、说课的类型与程序三、评课的意义、依据与内容四、评课的原则与类型第十九章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第一节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一、概念的辨析二、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第二节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一、语文教师角色的转换二、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三、语文教师专业知识的重构与专业能力、情意的发展四、语文教师的教学研究第三节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一、提供促进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外部环境二、激发语文教师自我专业发展的内在需求。
中央民族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考研情况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考研分科目一和科目二,科目一为:汉语基础,科目二为:汉语国际教育基础,其中汉语基础以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纲要为范围;汉语国际教育基础以中国文化要略、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跨文化交际学概论、外国文化史为范围,同时穿插着考教育学和心理学一般以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里面的知识点为范围。
一、中央民族大学汉硕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具有较高的汉语和英语水平,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良好的理论素养,具有熟练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技能和良好的文化传播技能与跨文化交际能力,适应国际汉语教学工作,胜任多种汉语教学任务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化专门人才。
具体要求为:1.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
2.热爱汉语国际教育事业,具有奉献精神和开拓意识。
3.具备熟练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技能,能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科技手段进行教学。
4.具有较高的中华文化素养和中华文化传播能力。
5.能流利使用英语进行教学和交流,具有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6.具有汉语教学和中华文化国际传播项目的策划、组织、管理与协调能力。
二、初试科目1.思想政治理论2.英语一3.汉语基础4.汉语国际教育基础三、复试待初试成绩国家线下达后,我院会根据上线考生情况确定本专业复试线及复试要求。
复试阶段将重点考核考生的综合素质、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普通话水平、口语表达能力、汉语写作水平和中华才艺等。
四、录取在教育部招生政策的指导下,根据考生的思想政治表现、考试成绩、健康状况择优确定拟录取名单。
同等条件下,托福(TOEFL)成绩在80分以上者优先录取。
考生需将本人人事档案转入学校。
五、学制与学费学制一般为两年。
对于因出国学习或实习需要延长时间者,可采取弹性学制,酌情处理。
学费为15000元人民币/年,即两年合计30000元人民币(不含国内外实习或出国学习所产生的费用)。
六、参考书:1、汉语基础以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为主要参考书2、汉语国际教育基础[以《中国文化要略》(程裕祯著)、《跨文化交际学概论》(胡文仲著)、《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刘珣著)为主要参考书七、分数线:50 50 80 80 320八、录取人数拟招生计划汉语国际教育55(含拟接收推免生和提前面试生39人,其中拟接收推免生不超过28人)实际招生:52人+3人推免对中央民族大学还有什么不清楚的地方可以和老师沟通老师Q联系方式是饵丝●玖贰而吴●零陵◆把伞九、提前面试提前面试的对象是部分学科建设水平较高的高校的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各民族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在硕士研究生初试之前进行专业考试,提前面试表现突出者,我校将列入预接收名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首师大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考试科目为: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③354汉语基础④445汉语国际教育基础
参考书目:
354 汉语基础:
《现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黄伯荣、廖序东
《语言学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叶蜚声、徐通锵
445 汉语国际教育基础:
《中国文化要略》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年版)程裕帧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刘珣
北外参考书
1、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2、黄伯荣、廖序东著:《现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
3、王力主编:《古代汉语》,中华书局。
4、陈琦、刘儒德主编:《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5、程裕祯著:《中国文化要略》,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
中央民族大学
1、《中国文化要略》(程裕祯著)
2、《跨文化交际学概论》(胡文仲著)
3、《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刘珣著)
南开大学
汉语基础
《现代汉语》黄伯荣、廖序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4版)
《古代汉语基础》施向东、冉启斌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版)汉语国际教育基础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刘珣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版)《跨文化交际学概论》胡文仲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年第1版)《中国文化要略》程裕祯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年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