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高原反应开启高三化学高效复习
帮助高三学生成功跨越学习“高原期”
帮助高三学生成功跨越学习“高原期”作者:韩闯来源:《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7年第23期〔摘要〕高三学习高原期是考生们经常遭遇到的一个学习瓶颈期,这时他们会表现出各种高原反应。
如果不能及时找到问题的根源,尽快帮他们调整学习状态,将会严重影响他们对高考的信心和最后的高考成绩,因此,本文尝试探寻学生们学习高原期的原因和应对策略,进而帮助他们尽快顺利度过高原期。
〔关键词〕高三;学习高原期;应对策略〔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7)23-0055-03在距离高考还有100天的时候,我不断接到班级学生们的反映,他们在学习上普遍开始出现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动力不足,心浮气躁,学习信心不足,学习效率不高等现象。
听到这些信息后,出于敏感性,我的第一感觉是学生们的学习高原期到来了。
在这个关键时刻,如果不能尽快帮他们摆脱现在的学习困境,及时调整学习状态,这将会影响学生们在最后冲刺阶段的学习信心和效率,最终也将会影响高考的成绩。
一、学习高原期的概念大家对高原期的概念并不陌生,它源于教育心理学中动作技能学习的发展曲线,原意是指动作技能学习中练习者刚开始进步很快,随着时间的推移,中间有一段时间练习者的技能水平有或长或短的进步停顿期,之后又会有技能的进步,而中间的停顿期就是高原期。
而心理学中把很多高三的学生在高考复习备考学习过程中,经常出现学习成绩达到一定程度后,学习效率降低,学业成绩提高的速度变慢,甚至会发生停滞和倒退的现象,称之为学习“高原期”或“高原现象”。
二、学习高原期的发展阶段及具体表现很多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学习者在学习各种知识和技能过程中,其能力水平的发展并不是直线发展,而是曲线进步的,同样,高三年级学生的学习也会经历这样的一个过程,根据已有经验一般分为以下四个发展过程。
开始学习阶段:这一阶段大概在高三开学的前三个月,刚升入高三的学生们需要重新理解和掌握各种知识点,但由于是刚接触高三学习进程与学习节奏,所以学习有些不适应,比较费劲,学习成绩提高比较慢,不过总的来看学习效率还是逐渐提高。
试论如何帮助学生走出高三复习中的“高原现象”
试论如何帮助学生走出高三复习中的“高原现象”作者:鲁勇清来源:《教育周报·教研版》2016年第06期高三学生,在总复习的初期,每一个同学都很有信心,学习效果也较明显,但过了一个阶段,即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复习之后,成绩就再难有较大提高,甚至忽高忽低,沉浮不定;有的同学的复习效果逐步减退,甚至停滞不前,头脑昏昏沉沉,什么事都不想干,看不进书也记不住内容,性情易急躁烦闷,以前很多会做的题,现在也不会做了,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高原现象”。
“高原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但走出高原期后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还会提高的,因此,“高原现象”并不意味着学习成绩到了极限,不必惊慌,这是学习过程中的正常现象。
一、“高原现象”产生的原因(1)对于生理疲劳与心理疲劳造成的“高原现象”。
这种现象,主要是考生的“题海战术”造成的,不少考生日以继夜,搞题海战术、无论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造成疲劳。
对于这种情况,考生应集中时间和精力做课堂布置的卷子,心平气和地坚持按部就班,慢慢就会逐步提高学习效率,提高学习成绩。
(2)对于学习方法和策略不当造成的“高原现象”。
这主要是有的考生没有根据复习的内容和进度,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与策略所造成。
在高考复习的不同阶段,复习内容不一样,学习的方法也不完全相同,越是临近后期往往需要知识上的综合,要力求把知识融会贯通,这就需要加强分析综合能力的运用。
考生要根据不同阶段的复习内容和所要求的思维方法与策略,适当地对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和策略进行调整,这样就容易走出高原期,学习成绩也会有新的提高。
(3)对于心理紧张造成的“高原现象”。
有的考生临近高考时,情绪波动很大,产生焦虑、紧张、不安甚至恐惧的情绪。
若不能正确对待与克服,负面的心态就会严重影响到自己的高考复习。
针对这种情况,考生必须认识到,“高原反应”是客观存在的,是高考复习过程中经常可能出现的现象,不足为奇。
“高原反应”也是时段性的,只要认真研究具体对策,采取适当措施去加以解决,就会走出困难。
帮助高三生跨越高原期成功走向复习高效期
帮助高三生跨越高原期成功走向复习高效期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高中时期是能够决定命运走向的关键时期,高中学习尤其是高三复习对于高考成绩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随着高考复习的深入进行,很多学生陷入学习“高原期”而难以自拔,伴之而来的是失望、彷徨、紧张、焦虑、思维混乱、注意力分散、记忆力下降等等不良学习情绪和学习状态,这严重影响到了高三复习的效率和质量。
那么,如何才能够有效地避免高三复习过程中的“高原现象”呢?本文主要以高三教师的视角进行深入分析,以帮助高三学生顺利跨越“高原期”,实现高三复习的高效化和高质化。
标签:高三学生;高原现象;复习高效期对于即将参加高考的学生而言,时间是非常宝贵的,然而,处于高原期的学生会产生学习效率低下、性情烦躁、自信心不足等不良现象,倘若学生长时间走不出高原期,便会直接影响到高考成绩。
因此,高三教师要帮助学生正确看待“高原现象”以及“高考现象”,积极引导学生走出高原期,成功走向复习高效期,在高考中正常发挥甚至超常发挥,给自己的高中生涯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一、学习中的“高原现象”解析(一)何谓学习中的“高原现象”?“高原现象”一词源于教育心理学中动作技能的学习曲线,主要是指学习者在初步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之后,进而出现进步缓慢、停滞不前,甚至连以前已经掌握的知识或技能都记忆模糊的现象。
(二)高三生要正确认识“高原现象”高中生面临着巨大的高考压力,每一名高三学生都有可能会进入到复习的高原期。
高三教师应引导每一名高三学生正确认识“高原现象”:首先,应告诉学生“高原现象”就如同太阳的东升西落一般自然,几乎是每个学习者都会遇到的问题,所以不要畏惧;其次,应让学生认识到“高原现象”是完全可以克服的,而一旦走出这片迷雾,就会进入到一个更高的学习阶段和层次;最后,一旦发现自己进入高原期,要学会自我排解,要保持充足的睡眠、愉悦的心情,以积极的心态克服学习中的“高原现象”。
二、高三生产生“高原现象”的原因分析(一)高考压力巨大,心理紧张每一名高考生都面临着巨大的高考压力,高三的学习十分紧张,很多学生夜以继日的学习,生理上和心理上都达到了一定极限,长期的压力和紧张导致很多学生产生心理疲劳,学习倦怠、反应迟钝、情绪不安、学习积极性不高,感觉自己怎么努力也没有用,这就进入了学习高原期。
高三复习中的高原反应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1
目录
CONTENTS
• 高原反应的定义和表现 • 高原反应对高三复习的影响 • 如何应对高三复习中的高原反应 • 克服高原反应的案例分享 • 总结和建议
01 高原反应的定义和表现
定义
• 高三复习中的高原反应是指在复习过程中,学习成绩达到一定 水平后,出现的学习效果停滞不前、甚至暂时下降的现象。
05 总结和建议
重视高原反应对高三复习的影响
高原反应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在高三复习中,由于学习 压力大、任务重,学生容易出现高原反应,表现为学习动力 不足、情绪低落、焦虑等。
高原反应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心态,甚至可能导致成绩 下滑和心理问题。因此,学生、家长和教师都应重视高原反 应的影响,采取有效措施应对。
学习方法单一
心理压力过大
长期使用同一种学习方法,可能导致 学习效果下降,需要尝试其他方法。
高三复习阶段是学生心理压力最大的 时期之一,过大的压力可能影响学习 效果。
学习内容难度过高或过低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学习内容难度过高或过低都可能导致 学习效果不佳,需要调整学习内容。
02 高原反应对高三复习的影 响
学习效率下降
原因分析
这可能是由于学生长时间处于紧 张的学习状态,导致身心疲劳, 无法集中精力进行学习。
建议措施
学生应该适时调整学习状态,保 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同时采用 多样化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 率。
心理压力增大
原因分析
高考对于学生来说是一次重要的考试,学生对于自己的期望值较高,同时家长 和社会的期望也会给学生带来压力。
家校合作,共同应对高原反应
【高中化学】练习中的“高原现象”及克服方法
【高中化学】练习中的“高原现象”及克服方法“高原现象”本是教育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指的是在学习或技能的形成过程中,练习的中后期往往出现进步的暂时停顿或下降的现象。
在曲线上表现为保持一定的水平而不上升,或者甚至有所下降,其主要表现是:上课无精打彩,思想常开小差;作业马虎,常看错数字或抄错符号;对一些典型的题目屡做屡错,不思改正。
但在“高原现象”之后,又可以看到曲线的继续上升。
学习中的“高原现象”是造成许多同学本来成绩不错而考试成绩欠佳的重要原因之一。
那么,“高原现象”到底是如何产生的呢?一就是科学知识上存有盲点。
在现代教学中,由于学生数量众多和其它方面条件的限制,老师往往很难照顾到每一位学生,整个教学只能按照“机会均等”的方式进行。
有些同学自身缺乏自主学习的习惯,满足于完成作业。
这就使得本来掌握得较好的知识点和能力点不断被重复,其结果必然是一方面做着大量的无效劳动,另一方面自己的“弱点”却又难以得到强化,从而最终导致总成绩的徘徊不前。
二就是心理上压力过小。
学生面对着诸多的功课、家庭的厚望以及自身对未来美好前途的强烈憧憬,学习压力因而不同程度地产生。
学习压力与考试焦虑往往结伴而行。
考试焦虑是学生中常见的一种以担心、紧张或忧虑为特点的复杂而延续的情绪状态。
尽管不能说“一考定终身”,但考试对学生具有某种潜在威胁或重要意义,所以学生往往会产生焦虑的心理体验。
耶基斯――多得林定律表明,高焦虑和紧张又会使学习效率降低,思维的灵活性、广阔性、深刻性得不到最好发挥。
三、身体疲劳。
由于长时间的苦读熬夜,又缺乏体育锻炼,使人的身体机能减弱。
有的孩子睡眠不足,出现了情绪倦怠、食欲不旺,记忆力衰退、思维迟钝等现象,学习的效率明显下降,必然会产生“今不如昔”的停止感和倒退感,这是原因之三。
针对上述原因我们必须从以下两方面谋求突破:一、走出认识误区,强化目标意识,消灭知识上的盲点和弱点目前,有些教师对班级学生实际水平经验不足,常常用优生的标准去建议所有学生,一味特别强调多练习,盲目加强作业量,学生无力应付,使一部分中、差生提前步入“高原期”或使“高原期”缩短。
高考复习中如何突破“高原现象”
、Hale Waihona Puke 要 原 因之 一 。 某 些 学 生 在 复 习 过 程 中 , 心 百 倍 , 胜 心 切 , 是 一 旦 信 求 但 觉 得 自 己付 出 的 努 力在 短 时 间 内没 有 奏 效 或 收 不 到 明 显 的效 果 。就 会 对 自己 的 能 力产 生怀 疑 .怀 疑 自己是 否 有 能 力 闻过 个 句 子 应 是 一 个单 句 , 即为 : 中华 民族 是 一 个 历 史 悠 久 的 民 族 , 一个 勤劳 勇 敢 的 民 族 , 一个 富 于创 造 精 神 的 民族 。 ) 是 是 例 3 把 下 面 三 个 短 句 变 成 一个 长 句 ( 须 是 单 句 ) 不得 : 必 . 改 变原 意 。 A 联 合 国安 理 会 昨 天做 出通 过 这 个报 告 的决 议 . B 该 报 告 提 出严 禁 以色 列 在 占领 区建 立 新 的居 民点 . C 海 湾 四国提 出联 合 报 告 . ( 先 找 出 主 干 句 为A句 ,然后 将 B、 两 句 作 为 枝 干 按 一 首 C 定 顺 序 , 当 添 加 一 些 “ 滑 剂 ” 即为 : 合 国 安理 会 昨 天 通 适 润 . 联 过 了关 于海 湾 四 国联 合 提 出 的 严禁 以 色列 在 占领 区建 立 新 的 居 民 点 的报 告 的 决议 。 ) 例4 将 下 面 三 个 短 句 改 写 成 一 个 长 句 。 ( 能 增 删 内容 , : 不 个 别 字词 可 调 整 ) ( ) 乐 是 由旋 律 和 节 奏 组 成 的 1音 ( ) 律 能 表达 一 定 情 感 2旋 ( ) 奏 能 变换 旋 律 的强 弱 3节 ( 先 确 定 主 干句 为 ( ) , ( ) 3 句 变 为 一 个 偏 正 式 首 1句 将 2 () 的 短 语 依次 插 人 ( ) 中 即 可 。答 案 为 : 乐 是 由 能表 达一 定 1句 音 情 感 的 旋律 和能 变 换 旋 律 强弱 的节 奏 组 成 的 。 ) 技 巧 : 句 的 正 常 语 序 一 般 是 : 语 一 主 语 一 状 语一 谓 单 定 语 一 补 语一 定 语 一 宾 语 。如 若 改 变 了单 句 中 的 成 分次 序 或 复 句 中分 句 的语 序 , 样 的 句 子 叫 变 式句 或特 殊 语 序 句 。选 用 、 这 仿 用 变 换 句 式 , 依 照 已 提 供 的 句 子类 型 , 定 应 选 用 或仿 用 要 确 什 么 样 的句 式 ,特 别 是 长 句 与 短 句 的变 换 首 先 就 要 找 到句 子 成分的主干 。 到了主干, 找 也就 找到 “ 鼻子 ” 牛 。 当 然 . 面 只是 列举 了句 子成 分 在 高 考考 点 中 的一 些 突 出 上 事 例 。 实 上 在 其 它 高 考 考 点 中 也 不 同 程度 地 运 用 到 , 事 如文 言 实 词 词 义 推 断 :1 告 之 于 帝 , 感 其 诚 ( 诚 ” 在 宾 语 的位 () 帝 “ 处 置 , “ 心 ” ) ( ) 诚 知 不 如 徐 公 美 ( 诚 ” 在 状 语 的 位 当 诚 讲 ;2 臣 “ 处
认识高原现象,克服高原反应,稳步提升成绩
认识高原现象,克服高原反应,稳步提升成绩什么是高原现象?“高原现象”是教育心理学上的术语,主要是指在学习整个过程的中后期,出现了暂时停顿进步甚至是下降的现象。
在曲线示意图上,相应的表现为保持一定的水平而不上升或出现下降,但“高原现象”之后,曲线示意图则呈现持续的整体的连续性的上升趋势。
高三一轮复习后会有部分学生特别是一些优秀的学生出现学习效率停滞不前的“高原现象”。
学习过程的四个阶段:(1)开始阶段:了解新事物,熟悉新规律,学习速度提高缓慢。
(2)迅速提长阶段:初步掌握了知识的重要规律,找到了解题“窍门”后,学习成绩明显提高,考生兴趣浓厚,进取心强,进步很快。
(3)学习高原期:在突破学科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后,难点突现出来,加之精神、心理等多种因素影响,学习进步速度放慢,甚至出现了成绩下降的现象。
(4)高原突破阶段:坚持学习,不断改进学习方法,克服学习上的困难,掌握新的规律或技巧后,学习成绩又开始逐步上升。
了解了学习过程的发展规律,我们就清楚了高原现象的产生是正常现象,不要因此而产生恐惧心理甚至有放弃的心态。
那么如何来解决我们学习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高原现象”呢?我主要从三个方面给予说明:一、学习方法:复习以“师”为中心,难以突破以“我”为中心。
1.承认差异,加强短板。
高考一轮复习后,我们面对的是如何形成6科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的问题。
每个人的接受和形成能力水平是存在差异的,我们往往就忽略了这些差异。
我们必须强调同学彼此之间的差异:总分上我们有高低之分,学科上有你优我优之别,即使是学科内部也存在你长于电学、我长于力学的情况。
高考是要求总体成绩的,而最终结果往往决定于那最短的一块木板。
我们一定要补强自己最短的那块木板,保证一桶水装得更多。
距高考还有三个月,我们还有时间补强。
2.扎实就是基础,认真就是能力。
一个聪明的学生,聪明的表现不是你能够做对难题,而在于你必须让最简单的题不失分,保证“会的一定答对”。
帮助高三学生成功跨越学习“高原期”
行 为表 现 : 上课 容 易 走 神, 粗心马虎。
高 三 的 学 生 在 高 考 复 习 备 考 学 习 进 步 , 受 此 鼓 舞 ,他 们 的 学 习 兴 注 意 力 不 集 中 ,做 题 时 审题 不 清 , 定 程 度 后 ,学 习效 率 降 低 ,学
高 原 期 阶 段 :这 一 阶 段 大 概
习, 这 时 已经 掌 握 了大 量 知识 ,
二、 学 习 高 原 期 的 发 展 阶 段 具 备 了 一 定 能 力 水 平 ,但 由于 学 候 ,我 不 断 接 到 班 级 学 生 们 的 反 映 ,他 们 在 学 习 上 普 遍 开 始 出 现 及具 体 表 现 习 策 略 没 有 得 到 及 时 调 整 ,并 且
们 尽 快 顺 利 度 过 高 原期 。
[ 关 键 词 ]高 三 ;学 习 高原 期 ;应 对 策略
[ 中 图分 类 号 ]G 4 4
[ 文献标识码 ] B
[ 文 章 编 号 ]1 6 7 1 - 2 6 8 4( 2 0 1 7 ) 2 3 — 0 0 5 5 — 0 3
在 距 离 高考 还 有 1 0 0天 的 时 学 习 “ 高 原 期”或 “ 高 原 现 象” 。
一
段 时 间 练 习 者 的技 能 水 平 有 或 始 ,这 时 候 学 生 们 掌 握 了 一 定 的 个 阶 段 ,但 考 生 们 在 此 阶 段 出 现
长 或 短 的 进 步 停 顿 期 ,之 后 又 会 知 识 技 能 ,初 步 形 成 一 个 知 识 网 的时 间、长 短 和 表 现 会 因 人 而 异 ,
一
般 情 况 下 ,高 三 学 生 备 考
作 技 能 学 习 中 练 习者 刚 开 始 进 步
高考冲刺进入“高原反应期” 专家支招克服焦虑
[键入文字]高考冲刺进入“高原反应期”专家支招克服焦虑再过半个多月,沈阳市第四中学的高三学生就将迎来第一次模拟考试。
经过4 个多月的总复习,学生中迎头赶上者有之,蓄势待发者有之,当然,也有一部分学生出现或多或少的心理问题,导致学习效率停滞不前。
沈阳四中的优秀班主任刘铁军把这种停滞不前称为高原反应。
想冲出高原,得从家长、考生两方面着手。
家长篇:焦虑别摆在脸上老师,我总觉得参加高考(论坛)我爸妈比我还着急,都有点神经质了,我稍微皱皱眉头,他们都要私下猜猜,是学习累了?还是跟同学吵架了?我觉得我在家像个菩萨一样,千万不能露出任何喜怒哀乐的表情,过得特别累,咋办啊,要不你帮我给我妈打个电话?一天课间,刘铁军被班里的一个学生堵在办公室,说啥要老师给家长打电话。
谁知道,这电话不打还好,一拨过去,把家长吓了一跳:刘老师,是不咱家孩子出啥事了?学习成绩下降了?打架了?顶撞老师了?您放心,都不是。
刘铁军赶紧说,是孩子感染上你们的焦虑了。
焦虑?我们家长是挺焦虑,但没给孩子压力啊。
现在他考试我都不敢问成绩了,每天跟他爸在家大气都不敢出,还看孩子脸色,都反过来,他成我俩祖宗了,这也能有压力?刘铁军说,对于高三这个特殊时期的学生来说,家长的焦虑情绪越是外露,孩子就越是感到诚惶诚恐,从而在沉重的学习压力之下再增添精神上的压力。
这就像玩三人五足游戏一样,父母和子女各自把一条腿绑在一起,双方都想为对方负责,以为因此会跑得更快,却不知那样做的结果只能是彼此牵制,互相拖累。
他比喻道。
有个学生家长做得挺好,进入高三,与其他家长只关注成绩不同,她反而更在意孩子对生活方方面面的感悟,每周都选一个晚上陪孩子散步,聊聊报纸上的新闻,讲讲班里的新鲜事。
就算孩子哪次考试成绩不理想,她也只说:妈妈相信你的能力,我们都看到你已经尽力了,结果如何,其实没那么重要。
家长的底气和表现出来的自信成了治疗孩子焦虑的最佳良药。
孩子复习功课,家长操持后勤,互相用信心鼓励对方,以平和的良性情绪与考生和谐相处是最有利于孩子迎1。
走出高三复习中的高原现象
4、克服高原期阶段: 当学习者坚持学习不断改进探索方 法,克服了学习途径上的困难,掌握新 的规律或技巧后,学习成绩又开始逐步 上升。
成绩
高 原
20天
时间
“高原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但走出 高原期后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还是会提高 的,因此,高原现象并不意味着学习到了 极限,成绩到了极限。不必惊慌,是学习 过程中的正常现象。
长时间的练习,致使学生学习兴趣减弱,产生疲劳厌烦 的消极情绪。还有的学生经过一段练习之后,觉得自己没有 什么大的发展前途,淡漠了竞争意识,或者是灰心丧气,这 自然不会提高学习成绩。 “高原现象”会经常在高考之前出现,越是临近考试,学 生就越是感到时间的宝贵。倘若迟迟不见进步,学生就会有 再学无用、空费时间的错误认识,从而放松甚至放弃进一步 的努力。还有可能是学生的身体承受不住,不能再作高难度 的技能练习。这些生理或心理上的因素,以及方法和技术上 的问题,都能导致练习成绩的停滞或下降。
高原现象产生的原因:
1
2
3
4
生理疲劳 与心理疲 劳积累到 一定程度 而产生
没能在复习 的不同阶段 及时调整相 应的方法与 策略而造成
由于求胜心 因为已经掌握了 切做题过多 的基础知识和基 本技能对解答较 过滥,乱了 难题、较灵活的 复习的阵脚, 题还不适应,缺 反而效率降 乏思路,不能以 原来的速度提高 低
(2)完善知识结构。在学习方法上以我 为主,要找出自己的学习“弱点”,完 善知识结构。在复习时既要完成学校布 置的统一作业,又要针对自己的弱点, 制定计划,准备一些质量较高的训练材 料,进行定点强化训练。
3、调整心态,劳逸结合。 (1)保持平和的心态,树立充分的自信, 始终相信自己的能力。不要因模拟成绩 不理想就感到紧张焦虑,误认为自己脑 子不行了,记不住,甚至垂头丧气,过 早地否定自己的学习效果。
高三主题班会:摆脱复习中的高原现象
高原现象产生原因
四、缺乏切实可行的目标引领
五、对学习不感兴趣 其它
六、缺乏有效的指导和引导
七、无意志力战胜困境
“高原现象” 负面影响
焦虑不安 疲劳困倦
孤独无奈 自暴自弃
解决“高原现象”的六把钥匙
调整心态 强化信心 优化情绪 进入状态 充分发挥
消除疲劳 学会休息 适度运动 文理交替 劳逸结合
调整学法 避免死学 分清主次 减少盲点 总结回顾
解决“高原现象”的六把钥匙
克服恐慌 坚持忍耐 转移情绪 不骄不躁 沉着冷静
积极暗示 自我减负 轻装上阵 积极期待 充满信心
丰富知识 打好基础 任务适度 手脑并用 查缺补漏
学习的“高原”是一种正常现象, 重要的是不能灰心。只要调整状态继 续努力,再高的山也有登顶的时候。
只要你不在半山腰徘徊。
高原现象产生原因
生理疲劳和心理疲劳累积到一定程度 生理疲劳:起早贪黑、熬更守夜、睡不醒 困困困、周末单休、节假日大缩水、缺乏 体育锻炼、每天超负荷运作——身累。
1
心理疲劳——累死累活,成绩却不尽人意 ;同学、父母、学校有意无意传递的压力 ;打击太多,对每天的付出表示怀疑、感 觉在做无用功;学习兴趣大减,成天疲于 被动应对;有时心理还会冒出莫名的“怒 气、怨气”。
高原现象产生原因
学习方法缺乏“升级换代”
2
用旧方法、解决新问题,是高原现象的原因之一
高原现象产生原因
习得性无助,缺乏成功体验
3
一个行为之所以能够持续下去,一定 是受到了强化。而强化,要么是获得了 好处(尝到了甜头),要么是避免惩罚。 学习中缺乏成功体验,没有尝到过成 功的甜头,就容易高原反应,甚至陷入 “习得性无助”的消极
3、二模前的高原期
克服高原现象,成功走向高考
克服高原现象,成功走向高考高三学生复习考试中常见的高原现象在心理学上,人们把在复杂技能形成过程中出现的练习技能暂时停顿的现象叫高原现象。
具体而言,就是学生在一段时间的复习之后,尤其是在马上就要面临考试之际,忽然感觉成绩停滞不前。
也就是说,在经过一段高强度的学习和进步之后,许多同学会感到学习和复习效率低下,甚至学过的知识也模糊不清。
对于即将参加高考的同学而言,“高原现象”是极其有害的。
因为越是临近高考,大家就越是感到时间的宝贵,倘若迟迟不见进步,大家就会有再学无用、空费时间的错误认识,从而放松甚至放弃对知识的进一步学习。
造成学生“高原“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生理、心理疲劳从高三下学期开始,学习的强度逐渐加大,好似箭已在弦上,时间紧张、精神紧张,千头万绪,尤其进入二轮复习以后,各种测试题、模拟题、打靶题满天飞,地方教育部门编制的、学校或老师印发的、家长买的、朋友找的等等,这种题海战术使不少考生夜以继日,争分夺秒,以牺牲休息时间来应对,这种高强度的学习使学生的生理疲劳与心理疲劳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产生高原现象,感觉自己再怎么使劲也上不去了,越学越糊涂,知识越来越混乱。
2.学习方法缺乏“升级换代”在复习过程中考生应根据复习的内容和进度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与策略,在不同复习阶段,复习内容不一样,学习方法也不尽相同。
临近高考往往需要知识上的综合,要求把知识融会贯通,这就需要提升分析、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若考生只抱一种机械的方法:苦学加死学,就会进入高原期。
3.学习效率下滑学生不能及时整理思路,对做过的习题不能及时归纳比较,整天只为做题而做题,题做得过多过乱,整天晕头转向,甚至越做心中越无数,导致了高原现象出现。
过分的考前焦虑和患得患失也影响了学习效率,无形中加快了高原现象的形成。
4.出现知识点的“瓶颈”即有“偏点”现象。
也就是说,知识结构有漏洞。
由于班级授课制的限制,本来掌握得较好的知识点和能力点不断被重复,而自己的“弱点”却难以得到特殊照顾。
高三学生如何突破复习的高原现象
高三学生如何突破复习的“高原现象”心理学认为,人在复杂技能形成的过程中,练习到一定时期出现的练习成绩暂时停止不前,在练习曲线上出现近于平缓甚至下降的一部分线段,即“高原现象”。
而学习中的“高原现象”,是指在学习过程中的一定阶段,产生学习效率低、学习进步缓慢,甚至停滞的现象。
人们在学习过程中,都会产生程度不同的“高原现象”。
因为在各种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一般都要经历以下四个阶段:①学习开始阶段。
在这一阶段,学生要理解新事物,熟悉新规律。
一般说来,学习是比较费劲的,所以学习提高的速度比较慢,但总的来看,学习效率是向上的趋势;②迅速进步阶段。
当学生初步掌握了学习规律和方法,学习兴趣日益浓厚,进步迅速,学习效率有明显提高,直线上升;③高原阶段。
由于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主观和客观原因所造成的各种障碍,使学习进步速度缓慢,学习效率不佳,提高甚少,或者有明显下降,使学习处于波动甚至停滞状态;④克服高原阶段。
当学生主观不断努力,积极改变和寻求有效学习方法,在教师的正确引导和教育环境的促使下,克服种种障碍,从而掌握了新的学习规律和技巧,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又得到了提高。
不仅学生的学习是这样,在技能训练、科研课题的研究、企业的发展等等,这一过程也普遍存在。
高原现象的产生是多种多样的,每个考生的学习成绩、学习心态与学习方法不尽相同,造成高考复习阶段出现的高原现象的原因也不完全一样,通常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意志品质薄弱,遇到困难就失去信心。
高考前的复习,范围广、容量大、时间长,与高一高二新课程相比,缺乏新意,形式单调。
相当一部分学生很容易产生已经复习得“差不多了”的感觉,缺乏耐心,急于“求战”,很容易减弱学习的动机,甚至产生烦躁厌倦的情绪。
二是心理压力大,焦躁不安,导致身体状况下降……高三下学期的学习是相当紧张的,不少考生日以继夜,题海战术、无论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很疲劳。
生理疲劳与心理疲劳积累到一定时间就会产生高原现象,感觉自己再怎么使劲也上不去了,失去信心,越学越糊涂。
【高中化学】化学 循序渐进跨过“青藏高原”
【高中化学】化学循序渐进跨过“青藏高原”【高中化学】化学-循序渐进跨过“青藏高原”提高课堂和讲座的质量高三上课课时较多,课堂知识容量大,教师备课时间短,有时备课不够充分,上课目的不够明确,影响上课质量。
建议教师在上高中三年级课之前或上次上高三课时,进行必要的知识储备和整理工作,以备高三之用。
网上东西很多,可以购买一些,为我所用。
每年出版的新书不少,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
在高三复习的每个阶段,课堂内容与高一相同高二课堂内容似乎相同,但不同。
如果学生不认真听,他们会认为这些内容已经讲过了。
听课的学生知道,在必要的铺垫后,老师将输出新内容,或在似曾相识知识中包含新要求。
高一高二老师会关心学生的理解,高三老师会问学生是否会。
而且,仅仅“掌握”、“熟练掌握”和“综合运用”是不够的。
高三学生任何不切实际的行为都是他们自己的损失。
注重听课,提高新旧衔接能力,吐故纳新。
不断提高答题的准确性要提高问题解决的“质量”,关键是要通过三关:(1)问题检查:要做到“三清”,看问题中的化学过程,看问题设置的条件,看需要解决的问题,这是解决问题的前提。
(2)分析:为了实现“三个思考”,思考化学过程中涉及的化学概念、使用的化学原理、给定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是否存在隐含条件以及科目考试的内容。
(3)答:根据问题的含义和条件选择最佳解决方案。
如果使用了其他学科知识和方法,如公式转换和数据处理,请务必小心,最后对结果进行测试和分析。
其次,解题后要总结,解题总结是提高做题效益最重要的环节。
总结的内容有:(1)命题者有什么意图?(2)题目设计的巧妙处何在?(3)此题的关键何在?(4)题目有何规律?是否可推广成一类题型?(5)此题为什么这样做?(6)做题过程中暴露了哪些弱点?(7)这个问题改变设问角度,还会变成什么样的题目?最后,我们应该善于积累问题。
积累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成功的经验,二是失败的教训。
如果你在平时的练习和考试中把错误的问题积累成一套,并经常阅读和复习,不仅会有针对性,还可以节省时间,这可以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跨越“高原反应”,开启高三化学高效复习余杭中学张凤琴 311121摘要:笔者把学生在学习中最需要具备的而学生又恰恰缺乏的能力和思想归纳为学生学习化学的“高原反应”。
本文分析了“高原反应”存在的原因,并结合建构学习理论提出“建构教学模式”。
最后用实例说明了在教学中如何跨越学生学习化学“高原反应”。
关键词:建构理论化学“高原反应”模式一、化学“高原反应”及成因分析(一)、化学“高原反应”的自定义“高原反应”,指学生学习化学到一定程度遇到易生阻碍的关键环节,从而表现出化学学习上的畏难情绪。
凡事跨越了“高原反应”,就会使“高原反应”前后二者畅通起来,灵动起来,开阔起来。
学习化学,绝大多数学生觉得知识点多,零散难记。
为了帮助学生学好化学,许多化学教师作了各种各样的研究和尝试,来提高学生的能力和思想。
我结合教学实际,觉得学生正是缺乏了化学能力和思想,才导致学习事倍功半,甚至收效甚微的。
案例1.在高三化学教学中,关于有机化学推断内容的《信息的采集、加工与整合的有效化处理》,其中有一环节是要求学生读题,采集题中给于的条件性信息,并给出加工、分析后的结论 : (浙江理综·29)[14分]苄佐卡因是一种医用麻醉药品,学名对氨基苯甲酸乙酯,它以对硝基甲苯为主要起始原料经下列反应制得:采集的信息加工、分析后的结论点不知所措;第二次磨课我用了字体颜色差异的提醒,但是学生的反应还是很不强烈;第三次和第四次磨课中,我利用举例示范的方法,才使这个环节稍微流畅了一些。
个中缘由我认为学生缺乏了分析能力、提炼能力、迁移能力以及差量思想方法。
这也导致学生只能懵懂地就题论题,解决一个算一个,但不能由此披荆斩棘,解决一片类似的题目。
我把学生在学习中最需要具备的而学生又恰恰缺乏的能力和思想归纳为学生学习化学的“高原反应”。
公开课后,我倾听了评委老师的点评,自己再反思:我的举例达成的效果,虽然使课堂的流畅性很成功,但是在本环节的教学效果上,却打了很大的折扣,学生只能依样画葫芦,作顺势反应。
如果离开了我的课堂实例,独立做题时,能否还能沿着这个思路顺利解题?根据这些反思,公开课后我做了再一次的修改调整,将总结部分的表格归纳作为课前的基础复习处理,强化已有知识基础,用以突破综合性难题:课前预习:近几年高考中,关于反应条件考查的高频考点整理大多数学生都能够自主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理论,从而顺利的解决该题。
而且再碰到相同类型的题目,也能够顺利地想到用该方法突破复杂的知识点。
案例2:《水》专题复习[情景再现]师:教师在黑板上只写了个水字,同学们打开回忆的窗门回想中学化学中有关水的知识点,请同学自告奋勇把知识点写在黑板上。
生:有将近12个同学自告奋勇地把能回忆起来的有关水的方程式,写满了整个黑板,覆盖了所有中学化学有关水的知识点。
师:给以学生的肯定后,提出一个要求,把这一黑板有关水的知识点,零乱的知识归类整理成有体系的知识网。
生:一段时间后,有五位同学简单地列出了自已形成的知识网,有的以盐类水解的角度去归纳,有的以有机化学的角度归纳。
有的以水为反应物的角度归纳,有的以水为生成物的角度归纳。
师:总结、分析知识,归纳的依据,形成一张有关水的知识网络。
[反思视点]反思一:教师没有用过多的话,没有用多媒体,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率很高。
学生不仅复习了水的知识,还学会了怎样整理归纳知识,学会了构建知识体系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能力。
反思二:把时间让给学生。
觉得以上这些方面的成功落实,充分体现了把课堂时间多让给学生,老师只给一点引导和适当点拨,而要把课堂时间多让给学生,设计怎样的活动方式是以后课堂活动应积极采用和遵循的原则。
我以为这些教学亮点,充满了教学的智慧,饱含着许多教学理念,体现着教师教学的功底。
如果能及时记录下来细细分析,是一种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对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是很有意义的。
经常反思课堂亮点,把亮点积累,在今后的教学中把亮点更好地加以运用,以更优化的教学模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帮助学生更快地适应高三的高效复习。
(二)、成因分析:1、学习方式以接受型为主,缺乏学习理论的指导高中学生的前奏是十来年的小学和初中,特别是经过了一场选拔性性质的中考,他们已经形成了教师讲解、认真听记的学习习惯。
很多家长也被同化了,认为自己的孩子只要乖乖地听讲,学习成绩一定能好。
殊不知,这种接受型的学习方式不仅禁锢了学生活跃的思维,而且造成学生只能越来越依赖教师的后果。
试想,假如教师和家长向学生讲一些激励性知识,比如:爱因斯坦热爱科学,据研究,他的脑细胞开发约为10%,所以正常人的脑的开发余地相当大,只要善于思考,绝大多数事情都会迎刃而解,而且还可以是巧解。
也可以讲一些指导性知识:学习一些新知识并不是在头脑中塞进新东西,我们可以通过已有的知识、经验背景,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从而融进新知识。
这可以用皮亚杰的认知心理学知识加以阐述的。
由于学生很少接触这些理论性知识,他们学习知识显得盲目,学习时就知识而知识,缺乏深层次的思考,缺乏对知识的梳理、提炼和创新。
实际上,从长远看造成了自己学习上的困难。
2、学习化学的积极性总体不高,内在驱动仍以应试为主学生对学习成绩十分关注,分数高就喜气洋洋,分数低就萎靡不振。
当然这与教师和家长对着分数大做文章的原因有关系,但从低分数带给学习者本人的情绪影响来看,分数成为了最有影响力的诱因,不仅给学生带来过高的学习焦虑,还让学生对这种用分数“强制性学习”产生了厌恶心理。
正是由于缺乏对化学学习本身的兴趣和其它更高层次的动机,学生丧失了学习的能动性和持久性以及独立思考的兴趣、习惯和能力。
比如:学习提不出问题,不知道寻找需要的信息,不愿意预习,对相关的社会生活信息不感兴趣等。
3、学生认为跨越“高原反应”相当浪费时间,不如直接记忆显得更有成就感应该说,有些学生的思维是相当灵活的。
他们遇到问题,教师“一点”,他们马上就理解进去了。
他们具备相对丰富的化学知识。
但是,教师若进一步追问是用什么方法、什么思维学习得到的,他们就显得茫然和木讷。
比如比较Fe3+和Cu2+的氧化性强弱,我请学生设计实验并动手来证明。
出乎我的意料,学生表现得懒洋洋,认为何必多此一举呢。
殊不知,学生通过这个操作完全可以得到一种判断物质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方法——实验法。
其实,当时我就准备了氢硫酸和碘水想帮助学生解决一个模糊的问题:I2和S的氧化性强弱关系。
所以,学生花必要的时间思考问题、提炼方法、评价方法,不仅没有浪费时间,实际上有利于学生形成一些终身受益的思维方法。
以前7+1>8,现在该是提倡6.5+0.5+1>8的时候了(8、7、6.5指学习知识时间,1指运动时间,0.5指思考感悟时间)。
二、建构学习理论的主要内容和启示基于以上的现状,教师当务之急是调整教的行为和学生学的行为,使教师的教具有指导性、引导性而不是包揽性,使学生的学具有主动性、切入性、提炼性而不是机械性。
当前渐渐流行的建构理论能很好地启示教师进行教学改革的试验。
建构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是1、学习是一种意义建构的过程。
建构学习理论认为:意义建构是学习的最终目标。
所要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教深刻的理解。
教师应当把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作为教学的重中之重。
让我们在每上一堂课前明确教学方向——提高学生的化学科学素养,而非仅仅掌握知识点。
我们在教学中是“授人以渔,而非授人以鱼”,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学习是协作和会话的过程。
学习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作的过程,会话是协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这一观点启示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扮演怎样的角色和主要如何扮演指明了方向。
3、学习是真实情境的过程。
学习发生的最佳情境不应是简单抽象的,相反,只有在真实世界的情境中才能使学习变得更为有效。
在一些真实的情境中,学习者如何解决实际问题,是衡量学习是否成功的关键。
置于真实情境的学习的观点给教师的启示是学生学习要达到既要正向的内化建构,又要逆向的外化于物。
因此,教师应当把有利于学生意义建构的情境创设作为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
总之,建构学习理论的中心是教师应当创设情境来协助学生进行意义建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可以主动探索知识、主动发现知识、主动建构意义的。
三、建构理论下跨越学生学习化学“高原反应”的模式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观念、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过程的稳定结构形式。
在一般的教学过程中包含教师、学生、教科书和媒体等四个因素,这四个因素相互关联、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稳定的结构形式便称为教学模式。
在这个模式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是知识的传播者和灌输者;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是外界刺激的接受者和输送对象;教科书是学习内容的载体;教学媒体则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的方法和手段。
那么在建构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模式(简称建构教学模式)又是怎样的呢?建构学习理论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
学生是教学信息加工的主体,是认知结构的主体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接受者;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引导者和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输者和灌输者。
这样我们可以把学生、教师、教学信息、学习环境作为建构教学模式的四个因素。
这四个因素相互作用、相互联系,成为稳定的建构教学模式结构。
如下图所示:建构教学模式可描述为:以学生为中心,学习者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通过协作与会话,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当前所学的知识进行意义建构并用其所学解决实际问题。
在这种模式中,教学信息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
学习环境包括“情境”、“会话”、“协作”等要素,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协作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学习小组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会话协商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还有,媒体不仅用来帮助教师进行众体教学(如呈现教学信息),而且还用来帮助学生查询资料、搜索信息、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意义建构、解决实际问题的认知工具。
教师和学生是互动关系,教师给予学生引导和帮助,同样,教师可在教学过程中吸收到许多新的信息,正所谓教学相长。
这符合后现代主义教学观。
当教学信息最终使学生建构起化学的能力和思想,而这种能力和思想是学生原来相当薄弱、而学习化学又不能不具备的,那么,我称这种模式为建构理论下的跨越学生学习高中化学“高原反应”的模式。
四、建构理论下的跨越学生学习化学上的“高原反应”的实例1、建构“设计实验装置能力”的实例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通过实验来证明命题或探索问题,是事实胜于雄辩的有力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