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十三》观后感影评
狗十三观后感
狗十三观后感看完《狗十三》这部电影,内心久久无法平静。
影片以少女李玩的成长经历为主线,揭开了中国式家庭教育和青春成长中的种种问题,让人深思。
李玩,一个普通的初中女孩,她的世界原本充满了对未知的好奇和对美好的憧憬。
然而,家庭环境的束缚和成人世界的规则,却让她的青春变得充满了苦涩和无奈。
电影中,李玩的父亲为了让她提高英语成绩,擅自修改了她的兴趣小组。
这看似微不足道的一个举动,却反映出了家长们常常以“为你好”的名义,替孩子做决定,完全忽略了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
在李玩的内心,她热爱物理,对宇宙的奥秘充满了向往。
可父亲的这一行为,无疑是对她梦想的一次打击。
这让我不禁想到,在现实生活中,有多少孩子的兴趣爱好就这样被家长无情地扼杀在了摇篮里。
李玩的狗“爱因斯坦”走丢后,全家没有一个人真正去努力寻找,反而试图用一只新狗来敷衍她。
大人们觉得这只是一只狗,丢了就丢了,没什么大不了的。
可对于李玩来说,“爱因斯坦”是她的伙伴,是她孤独时的倾诉对象。
大人们无法理解孩子与宠物之间那种深厚的情感,他们的冷漠和不理解,让李玩感到无比的失落和伤心。
在寻找“爱因斯坦”的过程中,李玩的情绪逐渐崩溃。
她四处张贴寻狗启事,不顾家人的反对和阻拦。
而家人的不支持,甚至是指责,让她感到自己在这个家里是如此的孤立无援。
这也反映出了家庭成员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理解。
家长们总是以自己的思维方式去看待问题,却不愿意倾听孩子的心声,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后来,李玩在父亲的暴力下,不得不妥协,接受了新狗。
但她的内心,却始终无法忘记真正的“爱因斯坦”。
这一段让我感到无比的心疼。
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有多少次因为长辈的权威和压力,不得不放弃自己的坚持,违背自己的内心。
而随着剧情的发展,李玩在一次次的挫折和打击中,逐渐变得“懂事”。
她学会了迎合大人的喜好,不再任性,不再坚持自己的想法。
她在酒桌上,为了父亲的面子,喝下了那杯她原本不愿意喝的酒。
她看到了真正的“爱因斯坦”,却不敢相认,只是默默离开。
狗十三观后感
狗十三观后感看完《狗十三》这部电影,心里像是被什么东西堵住了,久久不能平静。
影片没有跌宕起伏的剧情,没有宏大的场面,有的只是一个十三岁女孩李玩的成长故事,却如此真实而深刻地触动了我。
李玩生活在一个看似普通的家庭,父母离异,父亲再婚后又有了一个儿子。
她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在这个成长的过程中,她经历了一系列的挫折和无奈。
一开始,李玩因为兴趣小组的选择和父亲发生了冲突,父亲不顾她的意愿强行替她做了决定。
这让我想到了我们自己的成长,有多少时候,父母打着“为你好”的旗号,替我们做了那些他们认为正确的选择,却从未真正倾听过我们内心的声音。
李玩喜欢物理,却被父亲要求选择英语小组,这种不被理解和尊重的感觉,或许很多人都曾体会过。
而她为了寻找自己的“爱因斯坦”,那种执着和不顾一切,让我看到了一个孩子内心的纯真和对爱的渴望。
她不是在找一只狗,而是在寻找那份失落的理解和陪伴。
影片中的父亲,是一个复杂的角色。
他爱李玩,却不知道如何去爱。
他会在李玩取得好成绩时给予奖励,也会在李玩犯错时暴力相向。
他以为给孩子物质上的满足就是爱,却从未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这种爱,是那么的片面和肤浅。
爷爷奶奶对李玩的爱,也是传统中国式长辈的爱,他们关心李玩的生活起居,却无法理解她的精神世界。
在李玩把爷爷推倒受伤后,爷爷也只是默默地叹气,他们的爱充满了包容,却也带着无奈。
而继母,在这个家庭中始终处于一个微妙的位置。
她对李玩的态度,表面上客气,实则疏离。
她为了维护家庭的和谐,努力去调和各种矛盾,但这种努力往往显得那么无力。
李玩在这样的环境中,逐渐学会了妥协和迎合。
她不再坚持自己的想法,不再反抗父亲的权威。
当她在饭局上吃下那块狗肉的时候,她内心的纯真和坚持已经被现实磨灭了。
那一刻,她真正地长大了,却也让人感到无比的心疼。
这部电影让我思考了很多关于成长的问题。
成长,到底意味着什么?是学会迎合社会的规则,放弃自己的个性和梦想?还是在现实的磨砺中,依然坚守内心的那份纯真和善良?李玩的成长过程,是一个被现实同化的过程,她失去了自我,变得懂事、听话。
《狗十三》观后感
《狗十三》观后感《狗十三》观后感(精选16篇)当认真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吧,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观后感吧。
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狗十三》观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狗十三》观后感篇1其实看海报就大概能够想象电影说了什么,关于家庭教育,关于父母对孩子的“为你好”式的试图掌控。
这么想来,题目也未必不确切。
人对狗的要求是什么?聪明、忠诚、听话。
人对人呢?聪明、忠诚、听话。
如出一辙。
据说电影最开始叫《爱因斯坦和爱因斯坦》,后来改成了《狗十三》,整部电影以狗来命名,但其实是以狗为引子,来讲述人的故事。
我打上一段的时候,最初打错了一个字,打成了“以狗为影子”,唔,结合题目,这么说也说得过去,以狗写人。
中文太多时候真是有趣。
电影的一开头,少女李玩在念叨平行世界,由于这次我丝毫没看剧透,我以为又会是文艺片一贯不说人话的调性,接下来的剧情让我发现是我想错了。
一个喜欢物理的女孩子,却在家长和老师的干预之下,修改了学习小组,选了英语。
这是中国家长和孩子最常见的冲突,此后在电影里,这样的类似的冲突不断出现,让孩子更改学习小组,让孩子陪同出席人情饭局,让孩子懂事一点放弃找狗……这种冲突不仅仅出现在电影里,也出现在非常多的家庭里,而这种家长和孩子的价值观冲突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贯穿整个生活的,在大大小小的事情上,在几乎每一项决定里,几乎都有着这样的冲突。
屏幕上李玩在浴缸里哭的时候,我在屏幕外的电影院里泪流满面,和她一样不停落泪却又无声无息。
有朋友说,要不是旁边有人我也哭了。
人有很多时候,是不愿意在人前放悲声的,所以我们很多时候的流泪都是无声的,一个人躲在被子里,一个人蹲在地上,一个人在黑暗里。
然后擦干眼泪,好像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一样。
有时候只有自己知道,自己经历了怎样的难过。
还好我这些年,开始能够把这样的难过倾诉出来,不能够让A知道,但可以说给B听。
好在我运气足够好,有足够多的朋友愿意听我絮絮叨叨生活中所有大大小小的不开心和难过。
《狗十三》观后感3篇
《狗十三》观后感 3篇《狗十三》观后感一看完本片心里感觉好压抑啊,单亲的孩子成长中跟随的一方父/母,若不能给予完全的爱,那还真不如当初放弃那抚养权。
社会中我相信很多单亲的小女孩不如片中李玩坚强的那么快,懂事的那么快,还能懂得自爱并遇到一个陪着她不愿伤害她的男孩子。
看到最后李玩自欺欺人,开始努力说服自己,让自己假装像“真正的大人”一样思考,隐忍,说话,做事时,不禁心疼。
成年之前有时由不得自己,待经历多了,慢慢我们会看清也会看开很多。
希望所有单亲或者失去双亲的小朋友都不要轻易放弃自己,轻易放弃用错方式爱你的人,因为有时候你眼中的大人或许真的没你成熟懂事,毕竟一个是第一次当别人孩子,一个是第一次为人父母,让大家相互陪伴成长,理解方能善果,有耐心祥云一定会来笼罩大家的!《狗十三》观后感片中父亲打李玩这段我哭到抽泣,感觉要哭死过去。
感受到李玩委屈的同时,也感受到父亲的无可奈何……想想换做自己是李玩,做的也不会比李玩好,而假如自己是父亲,也会胖揍那样过激的孩子。
换位思考会让事情变的容易解决些。
《狗十三》观后感父亲跟女儿在车里哭的这段,我也是泪奔……父亲不愿让女儿看到脆弱的自己、失败的自己。
可谁没年轻过,谁没犯过错,会错过,也都会过去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宿命,也都是自己当初的结果。
《狗十三》观后感还是有一个完整的家好,有父母,有我,喜欢的话,可以再养只宠物。
有缺憾的人生才完美,我一直这么认为!也或许是在自欺欺人?谁知道呢~开心最重要,万事做到倾尽、无悔就好!本文仅代表个人想法,阅读中若有不适,请立即退出并找到正确的方法自愈!顺带夸一句,这导演拍的真棒,难道跟姓氏也有关?《狗十三》读后感关于《狗十三》,张雪迎在其中饰演的是13岁的少女李玩。
李玩有着不幸福的童年,父母离异,与奶奶爷爷一起生活。
唯一对她不离不弃,一直陪着她的只有那只当初因为是爸爸送过来而被嫌弃的小狗爱因斯坦。
但是就好像不开心的事情总会在李玩身上发生一样,小狗走丢了。
《狗十三》影评
《狗十三》影评《狗十三》是一部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家庭中祖孙三代价值观冲突的电影。
影片通过讲述一个普通女孩李玩的成长故事,揭示了传统中国家庭中权力结构、代际关系以及人性的物化等问题。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电影进行分析,即三代人的价值观冲突、父权规训的代际传承以及技术权力的意识形态作用,最后得出结论:健全的社会与健全的个体不应被泯灭真实的人性,应追求超越物质的信仰。
一、三代人的价值观冲突影片的中心人物李玩,生于一个传统的中国家庭,她叛逆而纯真善良。
她热爱自由,追求真实,坚持实事求是,强调诚信和契约精神,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崇尚科学,尊重生命。
然而,她的家庭环境却充满了矛盾和冲突。
父母离异后,父亲再婚并生下了弟弟李昭,但他却没有给予李玩足够的关爱和理解,而是采取了强制和压迫的方式来对待她。
李玩的父亲一辈则是传统的中国人,他们强调亲情和孝道,认为孩子必须服从父母的意愿,同时他们也追求物质和金钱,将其作为衡量价值的唯一标准。
这两代人之间的冲突主要体现在对李玩兴趣爱好的培养和就业选择上,他们坚持让李玩学习英语,而她却渴望进入自己感兴趣的兴趣小组。
李玩的祖父祖母辈则是典型的传统中国老人,他们疼爱子女,尊重长辈,重视家族的荣誉和传承。
然而,他们的教育观念却与第三代人存在明显的差异,例如祖父坚持认为“南瓜还分中国外国的”是“崇洋媚外”,祖母则一味顺从婆婆的意愿,这种对传统价值观的坚守与第三代人的创新和独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然而,尽管三代人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价值观差异和冲突,但他们又必须在一定程度上相互妥协和包容,以维持家庭的和谐与稳定。
这种妥协是基于亲情、伦理和社会压力等因素,而不是基于真正的共识和理解。
二、父权规训的代际传承影片还揭示了传统中国家庭中父权制的权力结构和代际传承。
在李玩的家庭中,父亲作为一家之主,拥有绝对的权威和权力,他的意志决定着全家的一切事务,包括李玩的兴趣爱好和就业选择。
父亲以家长的身份对李玩进行规训和控制,要求她服从和听话,同时也以金钱和物质的奖励来收买她的欢心。
《狗十三》影评
《狗十三》影评《狗十三》是一部引人深思的电影,它以独特的视角展现了中国式家长教育下的问题。
然而,对于这部电影,我持有一些不同的看法。
我认为电影所描绘的家庭环境并不像一些人所说的那样“挺不错”。
李玩的家庭确实提供了物质上的满足,但在教育方式上却存在着严重的问题。
李玩在丢狗后,家长并没有给予她足够的理解和支持,而是采取了简单粗暴的方式来处理,这导致了她的情感受到了伤害。
此外,家长在处理李玩与弟弟的关系时,也表现出了一种不公平和不恰当的态度,这进一步加剧了家庭内部的矛盾。
电影中的角色形象塑造也并非完美无缺。
爷爷的角色在腿受伤时表现出对孙女的宠爱,但随后却突然转变,这种反差让人感到突兀。
奶奶的形象则被刻画为一个只会火上浇油的老人,这可能有些过于简化。
至于李玩洗澡时的裸后背镜头,我认为它可能是为了展现李玩内心的痛苦和迷茫,但这种表达方式可能过于直白,给人一种不适感。
关于电影中的一些情节设置,如酒桌上劝酒和升学宴上点狗肉等,确实存在着一些不合理之处。
这些情节可能是为了强化故事的冲突和表达主题,但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情况并不常见,因此给人一种不真实的感觉。
然而,我也理解为什么有些人会对这部电影产生共鸣。
每个人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都是不同的,因此对于同一部电影的感受也会有所差异。
也许有些人在电影中看到了自己曾经经历过的类似情境,或者感受到了那种被压抑的情感,所以能够产生深刻的共鸣。
此外,电影也通过一些细节和隐喻来反映社会现实。
例如,路人甲的脑子有问题、社会的冷漠等刻画,虽然有些夸张,但也反映了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电影试图通过这些描写来引发观众对社会现象的思考。
《狗十三》是一部有思想深度的电影,但它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电影所展现的中国式家长教育问题值得我们反思,我们应该努力寻找更加科学和合理的教育方式,让孩子们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同时,我们也应该尊重每个人的观点和感受,避免对他人的观点进行过度的批判和攻击。
《狗十三》观后感
《狗十三》观后感说起来,看完《狗十三》这部电影,心里真不是滋味,有点酸酸的,又有点闷闷的。
它不像爆米花电影那样看完就忘,反而像一颗小石子,扔进了心里平静的湖面,泛起一阵阵涟漪。
这部电影是曹保平导演的,主演是张雪迎。
它讲的是一个女孩李玩和她的小狗“爱因斯坦”的故事,听起来好像挺简单的,但实际上它讲的是青春期的迷茫、家庭的隔阂,以及成长的阵痛。
李玩一开始养了一只小狗,取名叫“爱因斯坦”,她可喜欢这只小狗了。
可是后来,狗丢了。
家里人为了安慰她,又给她买了一只狗,也叫“爱因斯坦”。
这下可好,李玩不干了,这不是她的“爱因斯坦”!这就像你最喜欢的玩具熊丢了,别人又给你买了一个一样的,虽然看起来一样,但感觉完全不一样了。
电影里,大人们总是用“为你好”的名义,替李玩做决定,强迫她接受新的狗、学习物理、参加英语竞赛……他们以为给李玩最好的物质条件就是爱,却忽略了她内心的真实感受。
就像用一个漂亮的笼子,把一只渴望自由的小鸟关了起来。
李玩一开始还会反抗,还会哭闹,但后来,她慢慢地“懂事”了,学会了妥协,学会了隐藏自己的情绪。
她喝牛奶过敏,以前会直接说,但后来,她默默地把牛奶倒掉,脸上还带着微笑。
看到这里,我心里真的很难受,这笑容背后,藏着多少无奈和心酸啊?这部电影的画面很真实,没有华丽的滤镜,也没有夸张的特效,就像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样子。
音效也很棒,尤其是片尾曲,听着听着就让人想哭。
要说缺点嘛,我觉得节奏有点慢,有些情节可能略显拖沓。
这慢节奏也恰好营造了一种压抑的氛围,更能让人体会到李玩内心的挣扎。
《狗十三》是一部值得一看的电影。
它不像其他青春片那样充满浪漫和幻想,而是直面现实的残酷,展现了青春期真实的痛与迷茫。
它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每个人成长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经历的无奈与妥协。
如果你也经历过青春期的迷茫,或者正在经历,我强烈推荐你去看一看这部电影,或许你会在其中找到共鸣,或许你会对成长有新的理解。
它不是那种让你看完哈哈大笑的电影,但它会让你思考,让你回味,让你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突然想起李玩那带着一丝苦涩的微笑。
《狗十三》观后感800字锦集五篇
《狗十三》观后感800字锦集五篇第1篇: 《狗十三》观后感800字我是一个特别爱看电影的人,因此,看到《狗十三》的豆瓣评分特别高时,就特意去看了这部电影。
电影讲述了一个初中女生的平凡故事,这位女主好像和我的年龄相仿,但是她的爸爸妈妈离异,一直被爷爷奶奶抚养长大。
爸爸也为她找了一个继母,她拥有了同父异母的弟弟,但是家人都没有告诉她,并且为她买了一只金毛狗陪伴她,让她不是那样孤独。
这部电影的动人之处在于电影里全是平凡的生活片段,剧中的每一个人都有着自己的苦恼。
剧中女孩在生活里也有自己的特长学科物理,也有自己一直不拿手的弱项学科英语。
大人们总是逼她学自己不爱的东西,离异后的父母也没有时间陪她。
当狗走丢之后,大人们都没有去寻找,都认为一只狗不值得大动干戈,只有女孩知道狗也会迷路,也会感受到害怕,只有孩子才能明白一份真正感情的价值。
电影里有很多的冷暴力,比如说爷爷奶奶在知道孙女一直没日没夜地找狗的时候,说“你是要逼死我吗”。
爸爸总是对她说:“弟弟还小,要让着他”。
家人都认为一个科技展览会不如一个生意饭局重要。
只有女孩守护着内心的声音。
小王子曾经说过:“所有的大人都曾经是孩子,只是很少有人记得”。
真正重要的东西不是生意,而是一家人团团员员,可以相互陪伴着对方,愿所有人乘风破浪后归来仍少年,像电影中的女孩学习,守护自己在意的真情。
第2篇: 《狗十三》观后感800字《狗十三》是那种很难让人鼓起勇气再看一遍的电影——观影过程太痛苦了。
它的痛苦不是可以撕心裂肺咆哮出来的,它只是描述了最普通的青春,把大多数人经历的一切不带任何感情色彩地放映出来,十分平静,仅此而已。
因为刚过那个年纪,电影中的一切就像鞭子一样抽在我身上——疼到骨子里去,但又大气都不敢喘一口。
影片的主角——李玩,让我感同身受的并不是她有多特别,恰恰是因为她足够普通。
她和大多数处于青春期的女孩子一样,长相普通、身材瘦小、满脸的青春痘。
心里又有点藏着掖着的小心思,骨子里还挺倔。
《狗十三》观后感
《狗十三》观后感《狗十三》,这部在豆瓣上获得 2018 年华语电影第 4 名的作品,实在是让我大失所望。
观影过程中,我感到无比的困惑和愤怒。
从观影体验来说,这部电影给人的感觉就是不合情理、无病呻吟,而且手法粗糙。
故事的发展让人感到莫名其妙,许多情节的转折生硬而突兀,缺乏必要的铺垫和逻辑支持。
比如,电影中女主角李玩与狗的感情发展,以及她在狗丢失后的反应,都显得过于夸张和不真实。
这种情感的表达过于强烈,反而让观众难以产生共鸣。
电影的剧情设置也存在诸多问题。
例如,父亲二婚并生下二胎,却不敢告诉李玩,这一情节在逻辑上就说不通。
李玩作为家庭的一员,有权利知道这个重要的消息,而不是被蒙在鼓里。
此外,电影中对李玩的成长过程描写过于简单化,她似乎在一夜之间就从一个任性、不懂事的孩子变成了一个懂事、成熟的少女。
这种人物心理的转变过于迅速,缺乏足够的说服力。
更让我无法忍受的是,电影中的一些情节和人物行为显得十分虚伪和做作。
比如,李玩在得知弟弟的存在后,表现出的醋意和愤怒让人感到莫名其妙。
她对弟弟的斤斤计较和不公感,似乎是为了制造冲突而刻意设置的。
而父亲在李玩犯错时的打骂,以及后来的安慰,也显得过于表面化,缺乏真正的情感交流。
此外,电影中的一些细节也处理得不够到位。
比如,李玩在酒桌上被人逼迫喝酒的情节,显得过于夸张和不真实。
在现实生活中,很少会有人在这种情况下如此失态。
而李玩的父亲因为狗凶了弟弟,就将狗送到狗肉店,这种行为也显得过于残忍和无情。
《狗十三》这部电影给人的感觉就是一部充满了矛盾和问题的作品。
它想要表达关于教育和成长的主题,但却没有能够深入地探讨这些问题,而是通过一些表面化的情节和人物行为来制造冲突和情感共鸣。
这种做法不仅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让人感到反感和失望。
对于这部电影,我认为导演和编剧并没有安什么好心。
他们想要拍一部关于教育和成长问题的片子,但又怕背景设置得太猛,让观众失去共情体验,失去市场。
所以,他们选择了这样一种自相矛盾、逻辑不通的方式来呈现故事,试图通过一些夸张和虚假的情节来引起观众的关注。
《狗十三》观后感5篇
《狗十三》观后感5篇《狗十三》观后感1《狗十三》这部电影的故事起因源于一条狗,结尾也落到狗,狗推动了情节发展,也包含了许多内在的含义。
据说这部电影一开始的名字叫狗B,脏话当然过不了审,不过“狗十三”同样能让人意会,并且更丰富了电影的表达。
许多人说在这部电影中看到了教育对个性的扼杀,也看到了成长的伤痛,许多人在电影中看到了自己的青春,这倒并非无病呻吟,而是电影故事太生活化,李玩经历过的许多事情我们也经历过,李玩做到的事情我们想做却又不敢做,她是个缩影,包含了无数个我们的青春。
电影围绕的家庭是中国常见的三代同堂,爷爷奶奶善良守旧,爸爸和后妈重组家庭另育一子,女儿被寄养在爷爷奶奶家,因为这样的人物设定我们得以看到三代人的不同,同时,也给我们呈现了一个循环,那就是:最终,我们都会成为电影中的爸爸和爷爷。
昭昭是爸爸跟后妈生的,在中国根深蒂固的重男轻女的观念影响下,昭昭一出生就被除了李玩之外的全家人溺爱不止,他从椅子上摔下来后哭着重复一句话:“打椅子!打姐姐!”相信很多年轻的妈妈看到这里都会无奈地笑笑,这就是我们的父母从上一辈传承下来的教育方式,孩子小的时候不小心磕磕碰碰,爷爷奶奶就会教他打地、打墙,打一切害他宝贝孙子磕到碰到的东西,让孩子从小养成了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的习惯。
爷爷遛狗不栓绳子,狗丢了也不及时找,李玩着急找狗的时候他即使心有愧疚,但嘴上绝对不承认,只会怨李玩不重视他,腿摔伤以后他就更理直气壮了,因为爷爷也是像昭昭一样被这么教育大的,他习惯了推卸责任。
李玩又何尝不是被溺爱大的呢?因为父母离异,爸爸对李玩总是小心翼翼的,想方设法补偿她,为了老师口中的重点高中强硬地改了李玩的兴趣小组志愿,但过后立马又是赔笑脸又是给零花钱,还买了条狗送给李玩。
狗走丢之后全家人开会商量,每个人都要看李玩的脸色,还费尽心机又买了条一样的狗回来,可以说,长辈们做到了他们能做到的一切,唯独做不到也想不到的就是道歉。
李玩说她也不是非要条狗,她就是要爷爷认错,要大人们承认这狗不是爱因斯坦,但大人们怎么能认错呢?那是他们作为大人的尊严。
《狗十三》影评
《狗十三》影评
影片的主人公李玩是一个敏感而善良的女孩,她在父母离异后与爷爷奶奶生活。
由于父亲的忙碌,她在家庭中缺乏关爱和理解,只能通过自己的方式寻找安慰和认同。
在学校里,她的英语成绩不佳,而父亲却为了提高她的成绩,强迫她参加英语兴趣小组,这一情节反映了中国式教育中对成绩的过度重视,而忽略了孩子的兴趣和个性。
李玩的成长过程充满了矛盾和挣扎。
她在内心深处渴望被理解和尊重,但在现实中却不得不学会妥协和迎合。
为了讨父亲欢心,她接受了新的小狗,并努力学习英语,但内心的痛苦却无法释怀。
当小狗丢失后,她在寻找和等待中经历了失望和愤怒,但最终还是选择接受现实,这种无奈的选择让人感到心酸。
影片中家庭关系的描写也十分真实。
父亲为了弥补对李玩的亏欠,不断给予物质上的满足,但却无法真正走进她的内心。
继母的出现以及弟弟的出生,进一步加剧了家庭的矛盾。
李玩在这个家庭中感到孤独和无助,她的情感需求无法得到满足,这也是许多中国式家庭中孩子面临的困境。
此外,电影还通过一些细节展现了社会对孩子的影响。
例如,李玩在学校被老师批评,在家里被父亲教训,这种教育方式在中国社会中并不罕见。
而李玩参加的英语竞赛和物理竞赛,也反映了中国式教育中对学科成绩的过度追求,而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然而,影片并没有停留在对问题的揭示上,而是通过李玩的成长历程,探讨了如何在成长过程中保持自我。
尽管经历了许多挫折和痛苦,李玩最终还是学会了接受现实,学会了隐藏自己的情感,变得懂事和听话。
这种成长让人感到痛心,同时也让观众思考教育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狗十三》观后感5篇心得体会
《狗十三》观后感5篇心得体会《狗十三》观后感一《狗十三》是一部针砭时弊、令人信服的国产剧情片,充满了深层次的政治态度和前瞻性的隐喻。
十三岁的李玩(张雪迎惊艳饰演)因为感情疏远的爸爸言而无信,所以对其消极抵抗,于是爸爸愧疚地给她买了一只小狗作为补偿。
她给这只小狗起名叫爱因斯坦,起初,由于对父亲的蔑视,她故意忽视这只狗。
随后却由于这只狗的意外走失,揭露了中国几代人之间根深蒂固的荒谬现状和彼此之间的缺乏理解。
随着雪球越滚越大,由此引发的一系列事件详尽地描绘了中国千禧一代因为与家庭系统中所推崇的顽固旧思想格格不入而跌跌撞撞进入新世界的残酷画像。
导演曹保平为故事注入了一种突显电影感的黑暗惊悚色调。
摄影充分利用空间,有一些非常显著的场景,例如轮滑溜冰场那场戏,视角在李玩、她的表姐及其男朋友之间的不断切换。
这部电影以精确的方式涵盖了中国青少年的生活。
独立音乐、反叛行为以及他们彼此说话的方式,在中国电影中很少见到这样真实的水准。
这些场景也揭示了他们被剥夺了一些基本的权利。
例如,当李玩问她的表姐是否爱一个男孩时,她回答说“爱是一个很过时的词”。
这部电影牢牢地保持在青少年成长的电影模式中,我们能感受到李玩的困惑、沮丧和自私。
然而,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的文化倾向和丰富的信息量使这部影片出类拔萃。
在整部电影中,有很多巧妙设置或透露的隐喻。
首先故事背景位于中国最古老的城市西安,而这些狗和它们的名字以及它们在这个家庭中所处的位置则是这部电影的催化剂。
加之,李玩与她的爷爷奶奶住在一起,他们非常天真,属于中国老一辈人,他们拒绝评论电视上报道的时事新闻,而且几乎不出家门。
影片本身也包含了科学和文化的冲突以及价值观的问题。
在一个场景中,李玩焦急地等待着爸爸带她去天文馆,而一位年长的颇有身份的伯伯询问她平时读什么书籍,她回答说《时间简史》,与其强调的《论语》相比,他称之为儿童读物。
后来,当她跑到天文馆时,面前漆黑一片,天文馆已经关门了,这个世界再次抛弃了她。
《狗十三》观后感
《狗十三》观后感(一):少年李玩的长大本片的主人公李玩和她的家人组成了一个经典的中国家庭,在发生争吵的时候,李玩的台词是什么样的,爷爷的台词是什么样的,奶奶的台词是什么样的,爸爸的台词又是什么样的,这些熟悉的台词都让你感到这就是曾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的重现。
青春期的少年,自主意识再度强烈的觉醒,渴望被当做平等的个体对待,可是在中国,绝大数的家长并没有敏锐捕捉到这个时期孩子身上的变化,从观念上也不接受长辈和孩子间平等的理念,所以盲目的把自己变成了处在青春期的孩子的“敌人”,并且随时准备用权威结束这场战争。
李玩为了丢狗和家人大闹一场,其实在和朋友谈心后在回家以前,听到朋友那句“以后这种事还有很多”的李玩已经接受了现实,但是她爸爸却没有给她足够的耐心,于是本片最精彩的一幕上演,回到家的李玩遭到爸爸的痛斥,“你为什么这么不懂事?”,家长们仿佛都在指望孩子长大了就马上可以懂事,但其实李玩的家人并没有在这件事上给孩子做好榜样,丢狗却不找没有展现出认真负责的品质,找了一只外形相似的狗来蒙混过关更是没有表现出诚实踏实的品德,最最关键的是李玩所代表的少年的自尊仍然没有得到本应该有的尊重和保护,认为是孩子所以可以随便许诺却不遵守诺言更是教育的大忌,孩子渴望理想化的父母的愿望彻底破灭。
英语演讲比赛中,父亲出现的前后李玩的表现的差异则暗示了不良的家庭教育关系下,孩子所遭受到的父母的影响。
也许是因为从小父母离异的关系,依靠并不多的李玩对他人的幻想本来就很低,她显示出非常的早熟和聪慧,她对现状有着很好的判断,她知道她的命运如何把握,她知道获得想要的东西需要牺牲很多,她知道在完成目标前她需要禁得住许多的诱惑,她小小年纪就知道恋爱不能带给她想要的一切,轻描淡写的就拒绝了对她有好感的帅哥,从这一点上看李玩的堂姐在电影中则一直和她做着对比,生日聚会她微笑着挣脱堂姐的手代表着李玩永远不会走上的人生。
片尾李玩若有所思的看着同父异母的弟弟在冰场上跌跌撞撞的训练,我想在她的脑海里,对被弟弟分走的关爱和注意力的怨恨和委屈也许正在消散,因为她明白,在这样的社会和家庭中,任何的宠溺最终一定也会走上另一场战争,目前“风光”的弟弟也终究逃不出生活的“桎梏”和“洗礼”。
电影《狗十三》观后感影评
电影《狗十三》观后感影评导读:本文电影《狗十三》观后感影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七言·观电影《狗十三》有感(附:影评)七言·观电影《狗十三》有感by之梦轩主人豆蔻梢头尽风波,从来青春坎坷多。
直待残灯照霜雪,一樽清酒一声歌。
注:豆蔻:即白豆蔻的果实和种子的俗称,可以入药,古人常用豆蔻比喻少女。
见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昨日,观电影《狗十三》有感,遂成诗。
附:《狗十三》影评古人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看过电影《狗十三》,你会发觉这是一面镜子。
没错,是一面镜子。
它让每一位中国观众看到自己的青春,在这里我们找到了自己的成长影子。
“你长大了,应该懂事了”。
“爸打你,是因为爱你”。
这些影片中的台词,是不是很熟悉,是不是在大家小时候,经常听到的言语。
这些看似爱之深的父母用语,托起了《狗十三》女主李玩看似平常但又残忍的青春蜕变。
《狗十三》这个名字的来源,是因为张雪迎饰演的女主角李玩13岁,而狗指的是电影中两条名叫爱因斯坦的狗。
这部电影中出现的许多情节都是我们每个人共同经历过的,不论失去个人所爱事物后的焦虑与悲切,还是在教室里、舞台上的尴尬无措,抑或是在饭桌上和成年人格格不入却只能笑脸相迎,这样的情节与其背后刻画出的角色情绪,都勾勒出了一位性格不成熟、有着自我意识却要面对成人世界诸多压迫的青少年形象,而这位青少年,其实和曾经的我们,一模一样。
《狗十三》在命题上提出了对中国现下教育体制和社会现状的批判,溺爱源于父母本性,但责骂却是为了让孩子得到所谓的成长,去“更好地”适应社会。
但往往父母不知何时让孩子独立,所以我们在青春期产生了自我意识之后,才会表露出叛逆与自我。
电影中的女主角李玩为了寻狗,表现的非常焦躁、急迫,在我们看来,她的很多行为确实是自私任性,但这正是因为她没有独立应对挫折的意识和能力。
而在她的自私任性之后,是来自父亲的打骂,或许在这个时期父亲才开始明白,他有教育女儿成长的责任,但这又必须要建立在一种权威之下。
《狗十三》观后感
《狗十三》观后感本影评不长,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正常分析,第二部分是魔怔分析。
不想看我发癫的建议略过。
个人感觉这部电影最大的特点就是真实。
而这种真实体现在“节制”二字上。
女主的父亲重男轻女固然不假(这从他对女主推爷爷、弟弟打奶奶两件事情的不同处理方式上可以看出来)。
但是从本片中我们也能明显看出他对女主是有父爱的,最后他想起前妻还流着泪说自己“不是个好爹”。
他也没有听从后妈的要求,把狗送给狗肉馆,而是送到了流浪狗中心。
女主的后妈就更偏心了,主要表现就是不让女主带着弟弟吃冰淇淋等等,但也表现得非常有度,并没有像我们耳熟能详的童话故事以及三流国产剧那样,硬造出一个十恶不赦的心机恶毒后妈。
女主的姐姐虽然因为前男友和女主一起喝牛奶,喊她爸爸前来捉现行,但这事很快也过去了,姐妹和好如初(至少是看起来和好如初)。
本片在同题材电影最容易落入俗套的地方,没有落入俗套(像那种两女争一男,两男争一女,车祸怀孕一哭二闹三上吊之类的剧情,我们都看得太多了对吧?)正是因为这种节制,所以这部电影格外真实。
因为现实生活中的人就是这样,不会太好,也不会太坏。
影片中所有人都可以说是我们社会中的正常人,他们的举动,他们的选择都是我们司空见惯的(令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饭局上那些中年人的互捧,太真实了)。
然而最引人深思的地方就在这里——为什么所有的人都是正常人,还是给女主造成了伤害?为什么还是使这部电影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悲剧?这不禁让人发问:会不会我们以为的“正常”本就不正常?会不会是我们整个的文化都出了问题?分析完了,接下来我要开始魔怔。
这部电影不断刺激着我已经病变的大脑,迫使它重播那些极其不好的回忆。
女主十三岁就能去 KTV,就能喝酒。
看来某些人完全想象不出什么是真正的禁欲主义统治。
我 18 岁才第一次喝酒,20 岁才去 KTV,这都发生在我考上大学,摆脱了他们的控制后。
女主饭局一半还能自己走掉?你们有没有想过,某个倒霉蛋在初二以前出门都被要求家长接送,就是因为害怕他被车创或者拐卖或者呼吸系统疾病发作痰涌上来憋死?女主的父亲还向女主道了歉。
《狗十三》影评
《狗十三》影评《狗十三》影评今天看了《狗十三》。
以为是像忠犬八公那样的催泪感情电影,却不想看完电影后内心竟如此压抑。
看之前以为“狗十三”是电影里狗狗的名字,其实不是,“狗13”的“13”是女主角的年龄,也近似于英文的“B”,狗是引题,十三是成长,狗十三是伪善的成人世界。
原来标题就是一种讽刺了。
《狗十三》并不是弹幕里说的青春片,青春是一个幌子,我觉得其实整部片子想要表达的是我们躲不开的一整个的操蛋人生。
其实片中有许多地方就已经很讽刺了。
父亲爱女儿,却逼着擅长物理的女儿报英语兴趣班;爷爷奶奶抚养李玩,却十几年都不知道她喝不了牛奶。
这是生活中许多家庭的模样吧。
每个人都说“爱”,最后却把爱变成了伤人的匕首。
其家人用所谓的畸形的“懂事式”教育扼杀了青春少女李玩。
哦,对,李玩这个名字是其父亲随便给她取的名字,后来弟弟的名字,是爷爷取的,“昭昭”,“俗人昭昭,我独昏昏”,呵,讽刺的点太多了。
而后的一连串blabla,家人对弟弟的教育方式,我觉得都很真实,这正是当代中国的教育方式。
而“中国式的家庭教育,为何如此伤人?”全片父亲致力于把女儿训诫成一个“懂事”的孩子,所有大事小情都以“懂事”为最高标准。
要女儿收起伤心,开心迎接新狗;要女儿放下约定,让女儿陪伴其去饭局,并且敬酒,所以后来女儿喝酒被父亲看见,父亲质问其时,女儿说的“你不也是叫我喝酒吗?”的时候,赤裸裸的讽刺又体现的淋漓尽致。
而在女主开始学会所谓的“懂事”之后,我认为也就是她“死”了的时候。
她“死”在了在街上跟牵着爱因斯坦的女人说抱歉的时候,“死”在了得知新狗绝食死掉后冷静说“谢谢”的时候,“死”在了爸爸饭局上低头一口一口咽下狗肉的时候.....电影快要结束的时候,父女俩在车上哭了,父亲知道自己愧对女儿,我也流泪了。
她身边所谓的亲人只是以一种粗暴的方式要求她,迫切的将她打造成一个合适在这个社会生存的形状。
不可否认,那是爱,只不过爱得太迫切,太急于求成,毫无顾忌的将少女珍贵的自尊和细密的心思践踏和辜负。
《狗十三》影评
《狗十三》影评当看完这部电影时,我心中涌起的第一个感受便是难以言喻的痛苦。
它并非源于电影中个人经历的直接共鸣,而是作者对青春岁月中那份痛彻心扉的心灵改造的精准描绘,这种转变让一个孩子逐渐成为了一个大人,这实在令人痛心。
在这部电影中,没有一个角色是绝对的反派父亲是一个典型的“上有老下有小”的角色,他尽职尽孝,也努力尽着为人父的责任;外公和蔼可亲,深爱着孙女,甚至可以为了她改变自己的成见;继母也并非十恶不赦,她能够容忍几年不告诉李玩弟弟的存在,平日里也没有明显的恶意。
然而,这正是让我们感到痛苦和愤怒的原因。
社会传统价值观塑造了每一个大人的行为,他们以自己的观念主导着孩子的心灵,而这些新一代人只能无奈地选择委曲求全、虚伪地迎合,从而失去了孩童时期的纯真本心。
这种循环在一代又一代之间不断延续,永不停息。
那么,这种传统价值观究竟是如何体现的呢?从电影的每一个细节中都可以看出,成年人试图将他们心目中适合社会的类型强加给李玩:狗只是一种玩物,可以随意被替代或夺走;她可以与道貌岸然的长辈一起喝红酒,但绝不允许与同辈人一起喝啤酒来排解忧愁;她不能只专注于热爱并努力学习的一门课程,而必须兼顾所有科目。
这种现象在当今社会依然普遍存在。
多少家长带着孩子参加各种成人应酬,让他们目睹大人世界的虚伪和无奈,又有多少家长从小就为孩子规划好生活的每一刻,生怕他们输在起跑线上。
许多国外著名的教育家都主张“我们应该向孩子们学习”,但实际上,很多家长都急于让孩子快点长大,仿佛那短短几年的天真无邪是多余的。
有多少大人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去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在电影的尾声,李玩确实变得成熟懂事了。
豆瓣上有评论说:“你看,这个孩子多懂事啊。
”但也有人回应道:“你怎么知道她不是害怕、沉默或妥协呢?”许多人认为这就是一个人成长的必经之路,但这样长大的孩子真的是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吗?从小就学会妥协、沉默,割舍心中梦想和爱的孩子们,长大后会成为励志改变世界、愿意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吗?这部电影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传统价值观对孩子心灵的扭曲和改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狗十三》观后感影评
导读:读书笔记《狗十三》观后感影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长大是人必经的溃烂——《狗十三》观后感影评:
这是第一次不看豆瓣独立写影评,因此一个潜意识的声音说我可以把它写得随随便便了。
这个电影也是关于叛逆与成长的,这便又成了我任性挥洒不顾章法放浪不羁写东西的一个借口了。
主标题“长大是人必经的溃烂”,是五月天《盛夏光年》的半句歌词,常被应用于《麦田里的守望者》的读后感。
第一次见到这句话是一个我极恶心的一个初中同学发的说说,当时不知道它的典故,恨屋及乌,于是感觉“溃烂”这个词用得极其差劲毫无美感表现了资本主义腐蚀人心的歪风邪气。
但今天看了这部电影,对这句话有了新的认识,那就是“溃烂”一词用得相当准确,表现了人在成长过程中的那种活生生的与本我的撕裂感。
在此向那个恶心的同学郑重道歉。
《狗十三》完全没有用任何高级的摄影技巧,拍摄方式很是朴实。
可越是这样,电影就越有可怕的、引人共鸣的真实感。
它让你感觉这就是现实中活生生的例子。
电影的主人公叫李玩,她从一个坚持内心想法的有个性的女孩,一步、一步走向成年人的世界。
她最后长大了,懂事了,——成为又一个平凡的成年人,开始向社会展现她的社会属性。
细节是最令人印象深刻的。
李玩热爱物理,喜欢《时间简史》、
平行宇宙和相对论。
她非常非常想去一个天文展览,她爸告诉她“我一定带你去”(听到这句话我就知道她去不成了)。
第一次她爸带她去记错了时间,还没开门;第二次她爸带她应酬各种陪土豪开心结果忘了时间,李玩奋自跑出去,到了地方,展览却已经结束。
从两次经历可以看出她爸对她的敷衍已十分明显,根本没把这件事当回事,though李玩很当回事。
李玩就像她爸的一个工具,只是用来给家里争气的工具,竞赛得奖了考得好了争了气就重视重视,没有这些的话最好啥事也不要有。
还想找狗?真不让人省心,瞎胡闹。
到后来李玩其实也很清楚,她全然没有了作为孩子的尊严,她只有成年人那种迎合他人的尊严。
最后李玩长大了,甚至理解了她爸,可她早已面目全非了。
再来一个细节。
李玩伤心,跟异性朋友去喝酒,被她爸当场抓获。
她爸质问那个男孩子“你怎么让她喝酒了”,李玩反问“你不是也叫我喝过吗”。
在之前,李玩她爸曾为哄那个很土的土豪开心,让李玩敬酒,尽管李玩很不情愿。
两相对比,一个情愿一个不情愿,过于真实。
最后一个细节。
李玩去滑冰场看她弟弟学滑冰,每个人都要喝牛奶,就他一点都不想喝,把灌进嘴里的全吐了出来。
学滑冰,他摔倒在地就是不愿起来,可教练却偏偏拽他起来。
读后感·李玩在小男孩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本来是多么爱狗的一个人,最后为了让给自己点“红烧狗肉”的叔叔开心,硬是把狗肉吃了下去,笑着说了“谢谢”。
估计在场的她爸当场心碎。
曾在电视上见过一个著名香港演员兼导演的采访。
主持人问他问什么不想要孩子,他说,我不想带TA来到这个世界上。
看了这部片子,我对这句话有点理解了。
孩子长大十有八九要经历必须的“溃烂”,也许孩子害怕溃烂,但你强行对孩子说:不,你不想。
你为了孩子变得优秀操碎了心,可这种爱一次次地转化为对孩子的伤害。
既然如此,还不如不带他来到这个世界上。
当然,李玩受到的伤害的重要来源还有后妈乃至全家的偏心,我没有亲身经历过,在此不再赘述。
当然X2,那个香港朋友在五十多岁改变了看法,有了一个大胖儿子。
作者:成年了的G同学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