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规
血常规基本知识
血常规基本知识一、血常规的定义血常规是指通过对血液中的各项指标进行检测,从而了解人体血液的一种常规化验方法。
它是临床常用的一种检查手段,用于评估机体的健康状况,诊断疾病,监测疾病的进展以及指导治疗方案的调整。
二、常见的血常规指标1. 血红蛋白(Hb)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含有的一种蛋白质,它负责携带氧气到人体各个组织和器官,同时将二氧化碳带回肺部排出体外。
正常成年男性的血红蛋白浓度为130-175 g/L,女性为115-150 g/L。
2. 红细胞计数(RBC)红细胞计数是指在一定体积的血液样本中,红细胞的数量。
它反映了人体血液中红细胞的丰富程度,正常值范围为4-5.5 × 10^12/L。
3. 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计数是指在一定体积的血液样本中,血小板的数量。
血小板是一种有核的细胞片段,主要参与止血和凝血过程。
正常值范围为125-350 × 10^9/L。
4. 白细胞计数(WBC)白细胞计数是指在一定体积的血液样本中,白细胞的数量。
白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中的重要成分,它可以抵抗病原体的侵袭。
正常值范围为4-10 × 10^9/L。
5. 血红蛋白浓度(HCT)血红蛋白浓度是指在一定体积的血液样本中,血红蛋白的浓度。
它反映了红细胞的染色质质量,正常值范围为0.37-0.52。
6. 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体积是指在一定体积的血液样本中,平均每个红细胞的体积。
它可以用来判断贫血的类型,正常值范围为80-100 fL。
7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是指在一定体积的血液样本中,平均每个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含量。
它可以用来判断贫血的类型,正常值范围为27-32 pg。
8.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是指在一定体积的血液样本中,平均每个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浓度。
它可以用来判断贫血的类型,正常值范围为320-360 g/L。
血常规标准操作流程
血常规标准操作流程前言血常规是临床常用的一项常规检查,通过检测患者血液中各种细胞及相关参数的变化情况,辅助医生判断患者的病情。
血常规包括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浓度(Hb)、红细胞压积(HCT)、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计数(PLT)以及分类计数等项目。
本文将分步介绍血常规的标准操作流程。
一、准备工作1. 检验仪器和设备:保证血常规分析仪器日常维护和校准正常,确保仪器的正常使用;2. 样本采集工具:准备好采血针、采血管、消毒棉球等样本采集工具;3. 样本采集标本管:标注好采集的标本管,并按照标本采集时间顺序排列,确保标本的准确性;4. 个人防护:穿戴好手套、口罩和实验服,保证操作人员和患者的安全。
二、样本采集1. 与患者沟通:在开始采集血样之前,应与患者进行充分的沟通,向患者解释样本采集的目的、过程以及可能的不适感;2. 采集位置:选择合适的采血位置,常用的有手指末梢、耳尖、脚趾末梢等;3. 采集流程:a. 采血针的抽血针头应朝上,避免空气进入采血管;b. 选择适当的采血针,并在采血部位做好局部消毒;c. 用采血针刺破静脉或毛细血管,将血液顺利抽入采血管中;d. 采完血后,应当轻轻拔除采血针,并用干净的棉球或绷带做好止血处理。
三、样本处理1. 样本标注:将采集好的样本标本管放入适当的位置,标注好样本信息,包括患者姓名、年龄、性别、采集时间等;2. 样本保存:将采好的样本摆放在适当的环境中保存,避免受到外界的不利影响,保证样本的稳定性;3. 样本运输:将采好的样本按照规定的程序送至检验科进行分析,确保样本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四、实验操作1. 仪器开机:开机前应检查仪器状态、试剂存量、管路连接情况等;2. 仪器调试:根据仪器操作手册进行仪器的校准和调试,确保仪器的准确性;3. 样本准备:将标本管放入样本架,准备好进行检测;4. 检测操作:按照仪器操作流程,将样本放入仪器中进行检测,根据检测结果进行合理的质控和质量管理。
血常规名词解释
血常规名词解释
血常规是指对血液中的各项指标进行检查和分析,以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和诊断疾病的一种检查方法。
常规血液检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指标:
1.红细胞计数:指单位体积内的红细胞数量。
正常值在4.0-5.5×10¹²/L之间。
2.血红蛋白:是红细胞中的一种蛋白质,负责携带氧气。
正常值在120-160g/L 之间。
3.红细胞压积:是指单位体积内红细胞所占的体积比例,正常值在37-47%之间。
4.白细胞计数:指单位体积内白细胞数量,白细胞是身体免疫系统的一部分。
正常值在4.0-10.0×10⁹/L之间。
5.中性粒细胞比例:是白细胞中的一种细胞类型,主要负责消化和吞噬细菌和病毒。
正常值在50-70%之间。
6.淋巴细胞比例:是白细胞中的一种细胞类型,主要负责维持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
正常值在20-40%之间。
7.血小板计数:是血液中的一种细胞类型,主要负责止血和凝血。
正常值在
100-300×10⁹/L之间。
血常规测试是一项简单、快速、非常常见的检查,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了解可能存在的疾病风险并提供诊断依据。
血常规检查科普小知识
血常规检查科普小知识血常规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检查方法,通过对血液中各项指标的检测,可以了解患者的健康状况,帮助医生判断病情和制定治疗方案。
那么,血常规检查到底是如何进行的呢?下面就为大家科普一下相关的知识。
一、血常规检查的项目血常规检查通常包括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压积、平均红细胞体积、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血小板计数等指标。
1. 红细胞计数和红细胞压积反映了人体内红细胞的数量和比例,可以判断血液的供氧能力和质量。
2. 白细胞计数则反映了人体内白细胞的数量,可以评估人体免疫功能和感染情况。
3. 血红蛋白浓度是指血液中单位体积内的血红蛋白质量,可以反映贫血程度和氧运输情况。
4. 平均红细胞体积、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和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反映了红细胞的大小、含量和浓度,可以帮助判断贫血的类型和原因。
5. 血小板计数则反映了人体内血小板的数量,可以评估血液凝固功能和出血倾向。
二、血常规检查的意义血常规检查是一项常规的临床检查,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血液情况,从而判断疾病的类型和程度。
通过血常规检查,可以提供以下信息:1. 判断贫血的类型和原因:通过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和红细胞压积可以确定贫血的程度和类型,进而帮助医生找出贫血的原因,如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2. 评估感染的程度:通过白细胞计数可以判断人体免疫功能和感染情况,白细胞计数升高可能表示感染或炎症的存在。
3. 评估出血和凝血功能:通过血小板计数可以判断血液凝固功能和出血倾向,血小板计数降低可能导致出血。
4. 监测治疗效果:血常规检查可以帮助医生监测治疗效果,如化疗后的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等指标的变化可以反映治疗的效果。
5. 了解体内炎症情况:通过血沉和C反应蛋白等指标可以了解体内是否存在炎症反应,有助于判断炎症的程度和范围。
三、血常规检查的操作步骤1. 采血:一般采用静脉采血的方式,将采集的血液放入试管中。
查体检报告血常规
查体检报告血常规1. 简介血常规(complete blood count,简称CBC)是一项常用的体检项目,用于评估一个人的整体健康状况。
血常规检查可以提供关于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等方面的信息,帮助医生判断血液系统的功能是否正常。
本文将介绍血常规的常见检测指标,包括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和血小板计数等内容。
2. 血常规检测指标2.1 红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是血常规中最基本的指标之一。
它衡量了血液中红细胞的数量,通常以每升血液中的红细胞数目来表示。
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携带氧气到全身各个组织,因此红细胞计数可以反映氧气供应的情况。
正常成年人的红细胞计数范围是4.3-5.8×10^12/L。
2.2 白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用于评估人体免疫系统的状况。
它衡量血液中白细胞的数量,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是否存在感染或炎症等疾病。
正常成年人的白细胞计数范围是4-10×10^9/L。
2.3 血红蛋白浓度血红蛋白是红细胞中的一种重要蛋白质,它能够与氧气结合并运送到组织中。
血红蛋白浓度表示每升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含量,是评估贫血程度的指标之一。
正常成年人的血红蛋白浓度范围是120-160 g/L。
2.4 血小板计数血小板计数衡量了血液中血小板的数量,血小板是血液中的一种细小细胞片段,起着止血和血栓形成的重要作用。
血小板计数可以帮助医生判断出血和凝血功能是否正常。
正常成年人的血小板计数范围是125-350×10^9/L。
3. 解读血常规在查看血常规报告时,除了对四项基本指标进行正常范围的判断外,还可以通过各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来进行分析。
3.1 红细胞计数与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浓度通常是密切相关的。
如果红细胞计数增加,而血红蛋白浓度没有明显增加,可能说明红细胞的大小或形态发生了改变;反之,如果红细胞计数正常或减少,而血红蛋白浓度却增高,可能是由于红细胞膜的异常破坏导致。
3.2 白细胞计数与炎症白细胞计数的增加通常意味着机体免疫系统的活性增强,可能是由于感染或炎症引起的。
血常规指标
血常规指标血常规指标是什么血常规指标是血液检查中最基础的一种检查,观察血常规检查中的数据,是医生很好的辅助治疗的手段。
血常规检验报告单内包括有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白细胞(WBC)及白细胞分类计数,红细胞比容(HCT)及血小板(PL)。
1、白细胞计数(WBC)高值时可能为身体部位发炎、白血病、组织坏死等;但孕妇、新生儿及激烈运动过后亦会偏高。
低值时可能为病毒感染、再生障碍性贫血及自体免疫疾病。
2、红细胞计数(RBC)贫血或失血时都会影响红细胞数目。
高值时可能患红细胞增多症;低值时可能为贫血。
3、血红蛋白测定(Hb)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中,是运送氧气的物质,以提供体内所必须的氧。
女性受月经和怀孕的影响,血红蛋白普遍比男性低,所以女性较易贫血。
高值时可能为红细胞增多症,心输出量减少;低值时可能为低血色素性贫血或缺铁性贫血。
一般而言,血红蛋白在10g/dl以下的男、女属严重贫血,若比正常值低1—2g/dl并无大碍。
4、红细胞压积(HCT)乃指红细胞在血中所占体积的百分比,更能正确地了解贫血的程度。
高值时可能有脱水症或红细胞增多症;低值时则可能有贫血。
5、平均红细胞体积(MCV)代表红细胞的平均体积。
高值时表示红细胞过大,见于缺乏维生素B12和叶酸的贫血、巨红细胞症、长期口腹避孕药、停经妇女及老人;低值时表示红细胞较小,见于缺铁性贫血、地中海型贫血以及慢性疾病造成的贫血。
6、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MCH)代表红细胞中血红蛋白平均含量,其临床意义可参MCH。
7、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代表红细胞中血红蛋白的浓度平均值,做为对血红蛋白检验值的佐证。
除了遗传性球形红细胞症外,MCHC不大于36;MCHC降低则见于缺铁性贫血和地中海型贫血。
8、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当红细胞大小相差较大时,RDW会上升,可做为诊断贫血的参考。
9、血小板计数(PLT)高值时可能与红细胞增多症、慢性骨髓性白血病、骨髓纤维化、脾脏切除、慢性感染症或急性感染恢复期有关。
什么是血常规检验
视点锦囊·妙计Family life guide -25-田亮(四川宝石花医院)血常规属于临床三大常规检验中的一种,在实施临床基础检验工作中比较常见,通过运用该方式,可以对各类疾病进行临床诊断。
血液主要包括两大部分,分别为血管内有形细胞以及体液,在实施血常规检验时,其主要检验对象为血液中的细胞部分,例如血小板、红细胞、白细胞等,不同细胞在机体中发挥的作用存在一定差别,因此通过对其形态分布变化以及数量变化进行观察,可以使疾病得到有效诊断。
但是目前在生活中,很多人对于血常规检验的知识不够了解,因而会缺乏对此检验的重视程度。
初识血常规检验血常规在临床中又被称为“血象”,通常情况下其检查内容涵盖16-18项,例如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测定等,虽然此检验方式并不属于特异性检查,但是当人们机体状态出现异常时,通过利用该方式可以传递出一些机体指标变化信息,为临床诊断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
血常规检验结果中的主要内容第一,通过运用血常规检验的方式,可以对患者是否存在血液系统疾病进行良好诊断,常见血液系统疾病包括地中海性贫血、白血病等。
通常情况下血液疾病在患病早期症状并不明显,一般情况下患者临床症状表现多为食欲不佳、浑身乏力、流鼻血、胸闷气短、心慌等症状,甚至很多患者会出现类似感冒的症状,易与其他疾病发生混淆,最终导致治疗时机延误。
因此在采取血常规检查后,可以对细胞计数结果进行分析,从而为下一步的临床诊断打下基础。
第二,运用该方式,能够对患者是否存在贫血情况进行进一步诊断,类型主要包括溶血性贫血、缺铁性贫血以及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其判断依据主要为血液中血红蛋白指标的变化,其中成年女性正常指标范围在110-150g/L 之间,成年男性的正常指标范围在120-160g/L 之间,新生儿正常指标范围在170-200g/L 之间,儿童正常指标范围在120-140g/L 之间。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其自身机体骨髓造血能力不断下降,因此在血常规检验结果中通常会表现出血红蛋白以及红细胞减少。
血常规实验报告
血常规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通过对人体血液的检测,了解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实验原理:血常规是一项常用的检查手段,用于评估人体血液的基本状况。
血常规主要包括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测定、红细胞平均体积测定和血细胞压积测定。
实验步骤:
1.收集被检测者的血液样本,一般通过静脉穿刺方式采集血液
样本。
2.用自动血液分析仪对血样进行检测。
自动血液分析仪将血液
样本注入到试剂和荧光染料中,通过光学原理测量各项指标。
3.根据检测结果,对血液指标进行分析和判断。
实验结果:根据实验检测得到的结果,常见的血常规指标包括以下几项:
1.红细胞计数(RBC):正常值范围为男性为4.5-5.5×10^12/L,女性为4.0-5.0×10^12/L。
2.白细胞计数(WBC):正常值范围为4.0-10.0×10^9/L。
3.血红蛋白测定(Hb):正常值范围为男性为130-175 g/L,
女性为115-155 g/L。
4.红细胞平均体积(MCV):正常值范围为80-100 fL。
5.血细胞压积(HCT):正常值范围为男性为40-50%,女性
为35-45%。
实验结论:通过血常规实验检测可了解体内红细胞数量、白细
胞数量、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体积和血细胞压积等指标,进一步了解人体血液的基本情况。
根据实验结果和参考范围进行分析判断,可初步判断被检测者的血液状况是否正常。
备注:实验结果仅供参考,具体结论应由专业医生或相关医疗机构进行确认。
血常规检查标准
血常规检查标准一、白细胞计数(WBC)白细胞计数是血液检查中的一项重要指标,它反映了人体免疫系统的状态。
正常值为4-10×10⁹/L。
二、红细胞计数(RBC)红细胞计数是血液检查中的一项基本指标,它反映了血液中红细胞的数量的多少。
正常值为3.5-5.5×10¹²/L。
三、血红蛋白浓度(Hb)血红蛋白浓度是血液检查中的一项重要指标,它反映了血液中红细胞携带氧气的能力。
正常值为男性120-160g/L,女性110-150g/L。
四、红细胞压积(Hct)红细胞压积是血液检查中的一项指标,它反映了血液中红细胞在体积上的占比。
正常值为0.37-0.49。
五、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体积是血液检查中的一项指标,它反映了每个红细胞的平均体积大小。
正常值为80-100fL。
六、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是血液检查中的一项指标,它反映了每个红细胞内平均含有的血红蛋白量。
正常值为27-32pg。
七、红细胞分布宽度(RDW)红细胞分布宽度是血液检查中的一项指标,它反映了红细胞体积分布的宽度。
正常值为11.5-14.5%。
八、白细胞分类计数(DC)白细胞分类计数是血液检查中的一项指标,它反映了不同类型白细胞的相对数量。
正常值为中性粒细胞40%-75%,淋巴细胞20%-40%,单核细胞3%-8%,嗜酸性粒细胞0.5%-5%,嗜碱性粒细胞0%-1%。
九、中性粒细胞绝对值(Neut)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是血液检查中的一项指标,它反映了中性粒细胞的绝对数量。
正常值为2.0-7.5×10⁹/L。
十、淋巴细胞绝对值(Lymph)淋巴细胞绝对值是血液检查中的一项指标,它反映了淋巴细胞的绝对数量。
正常值为1.0-3.0×10⁹/L。
十一、单核细胞绝对值(Mono)单核细胞绝对值是血液检查中的一项指标,它反映了单核细胞的绝对数量。
正常值为0.3-0.8×10⁹/L。
血常规报告
血常规报告血常规报告是一种医学检查报告,用于评估患者的血液状况。
以下是一份典型的血常规报告的示例及其解释:1. RBC(红细胞计数):5.2×10^12/L红细胞计数是衡量血液中红细胞数量的指标。
正常范围通常在4.5-5.5×10^12/L之间。
报告表明患者的红细胞数量在正常范围内。
2. Hb(血红蛋白):14.5g/dL血红蛋白是红细胞中的蛋白质,负责运输氧气到身体各个部位。
正常范围通常在13.5-17.5g/dL之间。
报告表明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在正常范围内。
3. Hct(红细胞压积):40%红细胞压积是衡量整个血液样本中红细胞所占体积的比例。
正常范围通常在35-45%之间。
报告表明患者的红细胞压积在正常范围内。
4. WBC(白细胞计数):8.0×10^9/L白细胞计数是衡量血液中白细胞数量的指标,用于评估免疫系统和炎症反应。
正常范围通常在4.0-10.0×10^9/L之间。
报告表明患者的白细胞计数在正常范围内。
5. Neut(中性粒细胞计数):4.5×10^9/L中性粒细胞是一种白细胞类型,是主要的免疫细胞,负责对抗感染和炎症反应。
正常范围通常在2.0-7.5×10^9/L之间。
报告表明患者的中性粒细胞计数在正常范围内。
6. Lym(淋巴细胞计数):2.5×10^9/L淋巴细胞是一种白细胞类型,起着免疫调节和抗体产生的作用。
正常范围通常在1.0-4.8×10^9/L之间。
报告表明患者的淋巴细胞计数在正常范围内。
7. Plt(血小板计数):150×10^9/L血小板是血液中负责止血的细胞片断,对维持正常的凝血功能至关重要。
正常范围通常在150-450×10^9/L之间。
报告表明患者的血小板计数在正常范围内。
以上是一个典型的血常规报告示例,其中包含了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以及血小板计数等指标,这些指标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患者的贫血、感染、炎症、出血倾向等情况。
血常规的指标及临床意义
pg(1.5 ~ 2.0 fmol) 。 具体的临床意义是如果检查出来的数值
疫缺陷病等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况。
这一指标的正常参考值的范围为( 100 ~ 300) × 109 个 /
就称之为血小板减少症。 如果说患者的血小板低数值于了
床休息,或者在急诊室进行留观,在对患者排出了病毒感染、
这一指标的正常参考值范围:男性:120 ~ 160g / L;女性:
围是贫血,并且血红蛋白浓度越低,贫血的情况就会越严重。
体内有炎症、肿瘤等因素。
五、 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 RDW)
十一、 结语
临床意义:如果数值不在这一范围内,患者可能患有缺铁性
血常规的相关数值和临床意义有了一定的了解,一旦出现血
贫血。
常规数值出现异常的情况,患者要及时地就医,进行针对性
六、 嗜中性杆状粒细胞数
可能会存在尿毒症、急性出血、组织损伤、白血病等情况。
八、 单核细胞计数
这一指标的正常百分比为 3% ~ 8% 。 具体的临床意义:
如果数值是超过这一范围,就可能存在某些细菌感染或者是
单核细胞白血病,如果数值是低于这一范围则没有什么重要
的临床意义。
九、 淋巴细胞计数( L)
这一指标的正常参考值范围为 0.2 ~ 0.4( 20% ~ 40% ) 。
检查出来的数值偏离这一范围,患可能存在血液病、恶性肿
作者简介:
王兰,成都新华医院。
·161·
具体的临床意义:如果数值出现增多的情况,患者可能存在
结核病、病毒感染、淋巴肉瘤等情况;如果数值出现了减少的
二、 红细胞平均体积( MCV)
情况,患者就可能存在淋巴细胞减少症、传染病的急性期、免
意义是,贫血患者若 MCV 低于或高于此值,就需要考虑患者
15 项血常规指标最全解读
15 项血常规指标最全解读血常规检查是评估血液健康状况的重要手段,通过检测血液中的各种成分来了解个体的健康状态。
红细胞计数(RBC):反映红细胞的数量。
正常参考值为男性(4.3~5.8)×10^12/L,女性(3.8~5.1)×10^12/L。
红细胞减少常见于贫血,如急性或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增多则可能提示身体缺氧或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血红蛋白(HGB):反映单位体积血液中红细胞所含的血红蛋白量。
正常参考值为男性130~175 g/L,女性115~150 g/L。
血红蛋白减少或增多与红细胞计数的变化相似,同样可以反映贫血或脱水等情况。
白细胞计数(WBC):反映白细胞的数量。
正常参考值为(4~10)×10^9/L。
白细胞增多常见于感染、炎症、应激等情况,而减少则可能提示再生障碍性贫血或其他疾病。
血小板计数(PLT):反映血小板的数量。
正常参考值为(100~300)×10^9/L。
血小板减少可能提示出血倾向,而增多则可能提示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反映红细胞的平均大小。
MCV增大通常提示巨幼细胞性贫血,而减小则提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反映红细胞中血红蛋白的平均含量。
MCH增大通常提示巨幼细胞性贫血,而减小则提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反映单位体积红细胞中血红蛋白的浓度。
MCHC增大通常提示高色素性贫血,而减小则提示低色素性贫血。
红细胞分布宽度标准差(RDW-SD):反映红细胞体积分布的离散程度。
RDW-SD增大通常提示混合性贫血。
嗜碱性粒细胞百分比(Basophil percentage, BASOP):反映嗜碱性粒细胞在白细胞中的比例。
嗜碱性粒细胞增多常见于过敏反应和寄生虫感染。
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EOSP):反映嗜酸性粒细胞在白细胞中的比例。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常见于寄生虫感染、某些皮肤病和过敏性疾病。
血常规主要指标及解读
淋巴细胞
病理性变化 增多: ①某些感染性疾病,主要为病毒感染 ②淋巴细胞白血 病、白血病性淋巴肉瘤 ③组织移植后的排斥反应 ④再生障 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由于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 相对增多。 减少: 主要见于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长期接触放射线、免疫缺陷病、丙种球蛋白缺陷症等。
中性粒细胞
血管中的中性粒细胞约有 一半随血液循环, 称为循 环池, 通常白细胞计数即 反映这部分数量;另一半 则滚动在小血管的内皮细 胞上, 称为边缘池。这两 部分细胞可以相互交换, 保持动态平衡。
中性粒细胞
2.病理性增高(大于7*109个/L)
急性感染或炎症:如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大肠埃 希菌、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等,常见疾病有中耳炎、脓肿、疖 痈、阑尾炎、肺炎、扁桃体炎等
小细胞低色素贫血 ﹤80
﹤27 ﹤320
慢性失血性贫血、缺 铁性贫血
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
小细胞均一性贫血 小细胞不均一性贫血
正细胞均一性贫血 正细胞不均一性贫血
大细胞均一性贫血 大细胞不均一性贫血
A MCV减小, RDW正常, 如轻型地中海性贫血 B MCV减小, RDW增大, 如缺铁性贫血 C MCV正常、RDW正常, 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失血 D MCV正常、RDW增大, 如早期缺铁性贫血、急性溶血性贫血 E MCV增大、RDW正常, 如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F MCV增大、RDW增大, 如巨幼细胞性贫血、恶性贫血
发热: 口腔温度单次测定 ≥38.3℃(腋温
嗜酸性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的胞质中含有过氧化物酶和主要碱性蛋白、嗜酸性粒细 胞阳离子蛋白等带大量正电荷的蛋白质而呈嗜酸性。其主要存在于组织中, 约为血液中的100倍。 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的数目具有明显昼夜周期波动 性, 清晨时减少, 午夜时增多, 两者相差可大于40%, 这种波动可能和血液中 糖皮质激素含量的昼夜波动有关。
血常规检查标准值
血常规检查标准值
血常规检查是一项常见的体检项目,可以了解人体内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指标的情况,以评估身体健康状况。
以下是血常规检查的标准值:
1. 红细胞计数(RBC):男性4.5-5.5×10^12/L,女性4.0-5.0×10^12/L。
2. 血红蛋白(Hb):男性130-175 g/L,女性115-150 g/L。
3. 红细胞压积(Hct):男性40-50%,女性35-45%。
4. 平均红细胞体积(MCV):80-100 fL。
5.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27-32 pg。
6.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320-360 g/L。
7. 白细胞计数(WBC):4-10×10^9/L。
8.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40-75%。
9. 淋巴细胞百分比(LY%):20-45%。
10. 单核细胞百分比(MO%):2-8%。
11. 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EOS%):0-5%。
12. 嗜碱性粒细胞百分比(BAS%):< 1%。
13. 血小板计数(PLT):125-350×10^9/L。
以上是一般成人血常规检查的正常值范围,具体数值因个体差异而略有不同,如果有问题建议及时咨询医生。
- 1 -。
检查血常规时需要注意什么
检查血常规时需要注意什么血常规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检查方法,其通过对血液中的各种成分进行定量测定,以达到对人体健康状况的了解和评估。
在临床上,血常规常常被用来诊断多种疾病,例如感染、贫血、肿瘤、血液病等。
因此,正确地进行血常规检查非常重要。
以下是需要注意的一些方面。
1. 检查前需遵循一些要求在进行血常规检查之前,应该遵循一些要求,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
首先,应该避开剧烈运动和饮酒等影响血液成分的因素。
同时,检查前应当空腹,即最后一次进食应至少在检查前8小时内。
此外,应当告知医生当前是否已经服用了一些药物,以及患者是否有过敏史、疾病史等。
这些信息有助于医生更好地理解检查结果。
2. 对不同成分的测定需要分开考虑血常规检查中通常包含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容量、中性粒细胞比率、淋巴细胞比率、血小板计数等多个指标。
在测定不同的指标时,需要考虑到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
例如,白细胞计数与红细胞计数有一定的相关性,而血小板计数通常会受到其他指标的影响。
因此,在解读结果时,需要考虑整体情况,而不是仅仅看单个指标的数值。
3. 检查结果存在一定的生理变异不同性别、年龄、体质等因素都会对血常规指标产生一定的影响。
例如,女性的红细胞计数通常略低于男性,而年老者的白细胞计数通常会略高于年轻人。
因此,在解读结果时,需要和患者的个人情况进行比较,而不能简单地套用标准值。
4. 检查结果不能作为唯一的依据血常规检查的结果可以反映血液成分的情况,但不能完全代表患者的健康状况。
有些疾病在血常规检查上并不一定会有明显的变化。
这时,需要针对具体的症状和体征,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诊断。
在某些疾病的早期阶段,血常规甚至可能完全正常,因此不能将其作为了解健康状况的唯一依据。
5. 与其他检查指标的关系需要进行综合分析血常规检查的结果与其他检查指标的关系也需要进行综合分析。
例如,在诊断贫血时,需要同时考虑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浓度等多个指标。
在评估贫血的程度时,还需结合临床症状和其他检查结果综合分析,以做出正确的判断。
血常规标准范围
血常规标准范围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血常规是一项常规的实验室检查项目,用于评估人体的健康状况和各种疾病的诊断。
血常规包括红细胞计数(RBC)、白细胞计数(WBC)、血红蛋白(Hb)、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血小板计数(PLT)等指标。
血常规的标准范围是根据大量的健康人群的测量结果,确定出的参考值范围,这些范围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患者的健康状况。
1. 红细胞计数(RBC):红细胞是携氧的主要细胞,红细胞计数即是指每升血液中的红细胞的数量。
成年男性的正常范围一般为4.3-5.7×10^12/L,而成年女性的正常范围一般为3.8-5.1×10^12/L。
2. 白细胞计数(WBC):白细胞是免疫系统的关键成分,是对抗病原体的主要细胞。
白细胞计数的正常范围一般在4.0-10.0×10^9/L。
4. 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反映了红细胞的大小分布情况。
正常成人的RDW范围通常在11.5%-14.5%之间。
5. 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是参与凝血作用的关键细胞,血小板计数的正常范围一般在100-300×10^9/L。
在进行血常规检查时,医生会将患者的检测结果与上述正常范围进行比较,从而判断患者是否存在贫血、感染、出血、骨髓抑制等情况。
如果患者的血常规指标超出正常范围,可能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检查以确定病因,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血常规的标准范围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参考值,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
建议定期进行体检,包括血常规检查,以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健康问题。
希望本文能对大家了解血常规的标准范围有所帮助。
【字数已达要求,请点击提交获取结果。
】第二篇示例:血常规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检查方法,通过对血液中各种指标的测定,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诊断疾病。
而血常规标准范围则是指健康人群的血液指标正常范围,医生在分析结果时会将患者的检测值与此标准范围进行比对,以判断是否存在异常情况。
检验科血常规检测方法
血常规检测是医学实验室中最常见的检查之一,主要用于评估患者的血液状况,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数量和形态。
以下是血常规检测的常用方法:1. 自动化血细胞分析仪:当前,血常规检测主要依赖于自动化血细胞分析仪,如Sysmex、Beckman Coulter等品牌的设备。
这些仪器采用流式细胞术技术,通过电阻抗原理、光学原理或激光散射原理来检测和分类血细胞。
2. 电阻抗原理:自动化血细胞分析仪通常使用电阻抗原理来测量红细胞和白细胞的数量。
血液样本通过一个小孔,细胞通过时会改变电流的阻抗,仪器根据阻抗变化来计算细胞的数量。
3. 光学原理:对于血小板的计数,一些仪器可能采用光学原理,通过测量细胞的光散射特性来区分不同类型的细胞。
4. 显微镜检查:在自动化仪器检测之后,有时还需要通过显微镜对血涂片进行复查,以验证仪器的结果。
这通常包括对红细胞形态、白细胞分类和血小板聚集情况的观察。
5. 血红蛋白测定:血红蛋白(Hb)的测定通常采用比色法,如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法,这是一种国际上广泛认可的标准方法。
通过将血红蛋白转化为稳定的衍生物,然后通过光电比色计测量其吸光度,从而计算出血红蛋白的含量。
6. 白细胞分类计数:白细胞分类计数可以通过显微镜下目视分类法进行,也可以使用自动化的白细胞分类仪。
这些仪器通过分析细胞的形态和大小来区分不同类型的白细胞。
7. 血小板计数:血小板计数通常由自动化血细胞分析仪完成,也可以通过显微镜下的直接计数法进行。
血常规检测的结果对于诊断多种疾病,如贫血、感染、血液疾病等,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这些检测,医生可以获得关于患者血液状况的重要信息,从而指导临床治疗。
血常规检查标准值
血常规检查标准值
血常规检查是一种常见的体检项目,可以检测血液中的各种指标,包括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等。
这些指标可以反映出身体的健康状况,如贫血、感染、炎症等。
下面是血常规检查的一些标准值:
1. 红细胞计数:男性4.5-5.5×10^12/L,女性4.0-5.0×
10^12/L。
2. 白细胞计数:4.0-10.0×10^9/L。
3. 血红蛋白:男性130-175 g/L,女性115-150 g/L。
4. 血小板计数:125-350×10^9/L。
5. 红细胞平均体积(MCV):80-100 fL。
6. 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MCH):27-33 pg。
7. 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310-360 g/L。
8. 白细胞分类计数:淋巴细胞20-40%、中性粒细胞40-75%、嗜酸性粒细胞0-5%、嗜碱性粒细胞0-1%、单核细胞2-10%。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实验室可能会有不同的标准值范围,具体值以医院实验室标准为准。
同时,个体差异也会导致检查结果有所不同,如果有任何疑问,请及时咨询医生。
- 1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血常规20多项中,主要看哪几项?红细胞(red blood cell,RBC)计数,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计数,血小板(platelets,PLT)计数和血红蛋白(hemoglobin, Hb)含量四项。
2. 红细胞减少见于哪些疾病?(1)红细胞生成减少:包括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常见疾病有: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纤维化等伴发的贫血,或者造血原料缺乏或利用障碍引起的贫血,常见缺乏所致的巨幼细胞疾病如缺铁性贫血、铁粒幼细胞性贫血、叶酸及维生素B12贫血。
(2)红细胞破坏过多:由于红细胞膜、酶遗传性的缺陷或外来因素,造成红细胞破坏过多导致的贫血,常见疾病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海洋性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异常血红蛋白病、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一些化学、生物因素等引起的溶血性贫血。
(3)失血过多: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急性或慢性失血,常见疾病有:外伤、手术等所致的急性失血,消化道溃疡、钩虫病等引起的慢性失血均可导致不同程度的贫血。
还有各种慢性疾病或恶性病如慢性肾病、恶性肿瘤等也可致贫血,这一类贫血虽伴随着有关疾病继发,但不可忽视,有些恶性疾病就是因为贫血的症状而被诊断出来。
3. 红细胞增多见于哪些疾病?①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红细胞增多症,Vaquez病);②心血管病:各种先天性心血管疾病如房间隔缺损等:③肺疾病: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肺纤维化等:④异常血红蛋白病;⑤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等。
另外,也见于呕吐、严重腹泻、多汗、多尿、大面积烧伤等,多为暂时性增多。
4. 贫血的诊断标准是什么?贫血通常是指外周血中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或血细胞比容低于同年龄和同性别正常人的最低值。
贫血并非是一种疾病的名称,而是由许多种不同原因或疾病所引起的一系列共同症状。
目前国内都按单位容积外周血中血红蛋白量低于正常值的下限,作为贫血的诊断依据。
这一正常值的下限因性别、女性是否妊娠、年龄以及居住地海拔高度而有所不同(表1-2)。
表1-2不同年龄贫血诊断标准年龄贫血诊断标准新生儿期Hb<145g/L1~4月龄Hb<90g/L4~6月龄Hb<l00g/L6月龄~6岁Hb<110g/L6~l4岁Hb<120g/L男性成人Hb<120g/L女(非妊娠) Hb<ll0g/L1991年中华血液学杂志组织制定的国内统一的贫血诊断标准包括:男性成人血红蛋白<120g/L,女性成人(非妊娠)血红蛋白<110g/L,孕妇血红蛋白<lO 0g/L。
以上均以海平面计,海拔每增高l000m,诊断用血红蛋白值升高约4%。
5. 如何通过红细胞系统的几项指标来判断贫血的原因?在血常规化验单中,平均红细胞体积(mean corpuscular volume,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ean cell hemoglobin,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 ean cell hemoglobin concentration,MCHC)三项指标是根据红细胞数量,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计算得出的。
通过三项指标的分析可以对贫血的类型进行初步的掌握,见表1—3。
表1-3 MCV、MCH、MCHC变化与贫血的关系6. 红细胞增加原因有哪些?红细胞增多的原因有三种:(1)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由于原因不明的骨髓功能亢进引起,红细胞计数可达7×1012/L,同时伴有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的增多。
也见于良性家族性红细胞增多症。
(2)继发性红细胞增多。
由于一些引起低氧血症的疾病产生,引起红细胞代偿性增加,一般见于:①心血管病。
各种先天性心血管疾病,如房间隔缺损等。
②肺疾病。
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肺纤维化等。
③异常血红蛋白病。
由于血红蛋白的运输氧的能力降低,而使红细胞生成增多。
④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皮质激素刺激骨髓生成更多的红细胞。
(3)相对性增多。
主要由于大量失水引起的血浆量减少、血液浓缩,血液中的各种有形成分的浓度相对的增高。
一般见于呕吐、严重腹泻、多汗、多尿、大面积烧伤等,多为暂时性增多。
7. 红细胞减少的原因有哪些?红细胞减少的原因有两种:(1)红细胞丢失增加。
如失血和一些疾病,如炎症、内分泌疾病等导致贫血;还有就是破坏增加,如先天性或后天性的溶血性疾病。
(2)红细胞的生成减少。
原因有二:①造血原料铁、叶酸、蛋白质、铜、维生素C等的缺乏,主要由于营养不良或者吸收不良引起;②骨髓的功能不正常,骨髓的疾病,如白血病等可抑制骨髓的正常造血功能,一些药物和放射性等也可以影响骨髓的造血功能。
8. 白细胞减少和增多各见于哪些疾病?白细胞减少,见于伤寒、流感、风疹、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粒细胞缺乏症、恶性网状细胞增多症、脾功能亢进等。
此外,放射性物质、X线及使用某些抗癌药物、解热镇痛药也可降低。
白细胞增多,见于急性感染、手术后、急性心肌梗死、急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恶性肿瘤晚期、骨髓纤维化、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尿毒症、酸中毒、烧伤、过敏等,此外某些药物中毒也可增高。
9. 白细胞增加的原因有哪些?引起白细胞增多的原因有很多,常见以下l0种。
(1)年龄:初生儿白细胞较高,一般在l5×109/L左右,个别可高达30×109 /L以上。
通常在3~4天后降至l0×109/L左右,约保持3个月,然后逐渐降低至成人水平。
初生儿外周血白细胞主要为中性粒细胞。
到第6~9天逐渐下降至与淋巴细胞大致相等,以后淋巴细胞逐渐增多,整个婴儿期淋巴细胞数均较高,可达0.70(70%)。
到2~3岁后,淋巴细胞逐渐下降,中性粒细胞逐渐下升,到4~5岁二者又基本相等。
形成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变化曲线的两次交叉,至青春期时与成人基本相同。
(2)日间变化:在静息状态时白细胞数较低,活动和进食后较高;早晨较低,下午较高;一日之间最高值与最低值之间可相差1倍。
运动、疼痛和情绪变化,一般的体力劳动、冷热水浴、日光或紫外线照射等均可使白细胞轻度增多。
如剧烈运动可于短时间内使白细胞高达35×109/L,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当运动结束后迅速即恢复原有水平。
(3)妊娠与分娩:妊娠期白细胞常见增多,特别是最后1个月,常波动于(1 2~17) ×109/L之间;分娩时可高达34×109/L。
分娩后2~5日内恢复正常。
由于白细胞的生理波动很大,只有通过定时和反复观察才有意义。
(4)感染:白细胞增高程度取决于感染微生物的种类、感染灶的范围、感染的严重程度、患者的反应能力。
如感染很局限且轻微,白细胞总数仍可正常,但分类检查时可见分叶核百分率有所增高;中度感染时,自细胞总数增高>10×109 /L,并伴有轻度核左移;严重感染时总数常明显增高,可达20×109/L以上,且伴有明显核左移。
急性感染的恢复期可见单核细胞增多。
某些慢性感染:如结核病时淋巴细胞也增多,但白细胞总数一般仍在正常范围内,须借助白细胞分类来识别。
(5)严重的损伤或大量血细胞破坏:在较大手术后l2~36小时,白细胞常达10×109/L以上,其增多的细胞成分以中性分叶核粒细胞为主。
急性心肌梗死后l~2天内,常见白细胞数明显增高,借此可与心绞痛相区别。
急性溶血反应时,也可见白细胞增多,这些可能与心肌损伤和手术创伤等所产生的蛋白分解产生及急性溶血所导致的相对缺氧等,促进骨髓贮备池增加释放有关。
(6)急性大出血:在脾破裂或宫外孕输卵管破裂后,白细胞迅速增高,常达(2 0~30) ×109/L。
其增多的细胞主要是中性分叶核粒细胞。
这可能与应激状态、内出血而一过性缺氧等有关。
(7)急性中毒:化学药物如安眠药、敌敌畏等中毒时,常见白细胞数增高,甚至可达20×109/L或更高。
代谢性中毒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及慢性肾炎尿毒症时,也常见白细胞增多,均以中性分叶核粒细胞为主。
(8)肿瘤性增多:白细胞呈长期持续性增多,最常见于白血病,其次也可见于各种恶性肿瘤的晚期,此时不但总数常达(10~20)×109/L或更多,且可有较明显的核象左移现象,而呈所谓类白血病反应。
白血病时白细胞总数增高的主要机制为白血病细胞失控地无限增殖;白血病细胞的周期延长;血中运动时间延长(正常白细胞约为10小时,白血病细胞平均为33~38小时)。
恶性肿瘤时白细胞增多的机制为某些恶性肿瘤如肝癌、胃癌等产生促粒细胞生成素;恶性肿瘤坏死分解产物促进内骨髓贮备池释放;恶性肿瘤伴有骨髓转移而将骨髓内粒细胞(甚至较幼稚的粒细胞,并可伴有幼红细胞)排挤释放入血。
(9)过敏性疾患:如支气管哮喘、血管神经性水肿、食物过敏等。
肠寄生虫抗原与肠壁内结合IgE的肥大细胞接触时,使后者脱颗粒而释放组胺,导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在某些钩虫病患者,其血中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多,白细胞总数高达数万,分类中90%以上为嗜酸性粒细胞,而呈嗜酸性粒细胞型类假白血病反应,但其嗜酸性粒细胞均属成熟型,随驱虫彻底及感染消除而血象逐渐恢复正常。
(10)肾移植术后:如发生排异反应时,于排异前期,淋巴细胞的绝对值即增高。
(11)白血病:是由于骨髓造白细胞时恶性增殖并失去分化能力,外周血可见大量幼稚及原始白细胞。
10. 白细胞减少的原因有哪些?(1)感染:①细菌感染。
如伤寒,副伤寒,布鲁氏杆菌病,粟粒型结核、严重的败血症等。
②病毒感染。
如流行性感冒,麻疹,风疹,病毒性肝炎等。
③原虫感染。
如疟疾,黑热病等。
④立克次体感染:如斑疹伤寒等。
(2)物理化学因素:①长期接触铅、汞、苯、放射线及放疗的病人。
②使用影响骨髓造血的药物,如氯霉素、吲哚美辛(消炎痛)、甲硫氧嘧啶、甲苯磺丁脲(甲磺丁脲)、苯妥英钠、抗癌药等。
(3)继发于某些疾病:①某些血液病。
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骨髓转移癌、白血病前期、骨髓纤维化。
②结缔组织疾病及自身免疫性疾病。
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慢性活动性肝炎、Felly综合征。
(4)脾功能亢进、肝硬化、晚期血吸虫病、淋巴瘤等引起脾大,还有原发性脾性粒细胞减少症。
(5)遗传因素:如小儿遗传性粒细胞缺乏症、家庭性良性粒细胞减少症、新生儿同种免疫性粒细胞减少症等。
(6)其他:个别种类的白血病、慢性特发性粒细胞减少症、周期性粒细胞减少症、恶病质、营养不良、过敏性休克等。
11. 如何分析白细胞分类检测结果?人血中的白细胞包括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
其中粒细胞又可以分为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它们通过不同方式、不同机制消除过敏原和参加免疫反应,产生抗体等从而保证机体健康。
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起源于共同的祖细胞,即多向骨髓祖细胞(pluripotential myeloid pro-genit or,CF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