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方大全教学教材
常用中药方剂手册
主审:邱宗志尹思源王全主编:杨思进副主编:米绍平张茂萍王泽琛编委:敖素华白雪肖国辉汪静张琼廖代祥钟红卫李志刘鹏王俊峰晏新张广文刘旭程刘海前言根据卫生部医院管理年的要求,为了进一步规范处方和中药名称的书写,结合学院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及临床技能培训工作的需要,医院中医内科教研室组织力量编纂了《常用中药方剂手册》这一本小册子。
本书采纳了最新国家《中药药典》标准,汇集了临床常用方剂100首,常用中药477味。
本手册小巧实用、便于携带,方便我院临床医务人员、实习生、进修生、研究生在工作中查阅。
本书的编辑印刷得到了医院党政领导的大力支持,方剂、中药教研室也作了部分工作,在此一并致谢!由于时间紧,不完善之处在所难免,若发现有错误遗漏之处,请及时向编者指出。
2006年9月目录第一部分常用中药第一章解表药……………………………第一节辛温解表药………………………第二节辛凉解表药………………………第二章清热药………………………第一节清热泻火药………………………第二节清热燥湿药………………………第三节清热解毒药………………………第四节清热凉血药………………………第五节清虚热药………………………第三章泻下药………………………第一节攻下药………………………第二节润下药………………………第三节峻下逐水药………………………第四章祛风湿药………………………第一节祛风湿散寒药……………………第二节祛风湿清热药……………………第三节祛风湿强筋骨药…………………第五章化湿药………………………第六章利水渗湿药………………………第一节利水消肿药………………………第二节利尿通淋药………………………第三节利湿退黄药………………………第七章温里药……………………………第八章理气药……………………………第九章消食药………………………第十章驱虫药……………………………第十一章止血药………………………第一节凉血止血药………………………第二节化瘀止血药………………………第三节收敛止血药………………………第四节温经止血药………………………第十二章活血化瘀药………………第一节活血止痛药………………………第二节活血调经药………………………第三节活血疗伤药………………………第四节破血消瘀药………………………第十三章化痰止咳药…………………第一节化痰药…………………第二节止咳平喘药…………………第十四章安神药…………………第一节重镇安神药…………………第二节养心安神药…………………第十五章平肝熄风药…………………第一节平抑肝阳药…………………第二节熄风止痉药…………………第十六章开窍药…………………第十七章补虚药…………………第一节补气药…………………第二节补阳药…………………第三节补血药…………………第四节补阴药…………………第十八章收涩药…………………第一节固表止汗药…………………第二节敛肺涩肠药…………………第三节固精缩尿止带药…………………第十九章涌吐药第二十章外用药及其它第二部分常用方剂第一章解表剂第一节辛温解表第二节辛凉解表第三节扶正解表第二章泻下剂第一节寒下第二节温下第三节润下第三章和解剂第一节和解少阳第二节调和肝脾第三节调和寒热第四节表里双解第四章清热剂第一节清气分热第二节清营凉血第三节清热解毒第四节清脏腑热第五节清热祛暑第六节清虚热第五章温里剂第一节温中祛寒第二节回阳救逆第三节温经散寒第六章补益剂第一节补气第二节补血第三节气血双补第四节补阴第五节补阳第六节阴阳并补第七章固涩剂第一节固表止汗第二节涩精止遗第三节涩肠固脱第四节固崩止带第八章安神剂第一节重镇安神第二节补养安神第九章理气剂第一节行气第二节降气第十章理血剂第一节活血祛瘀第二节止血第十一章消食剂第一节消食化滞第二节健脾消食第十二章祛湿剂第一节化湿和胃第二节清热祛湿第三节利水渗湿第四节温化水湿第五节祛湿化浊第十三章祛痰剂第一节燥湿化痰第二节清热化痰第三节润燥化痰第四节温化寒痰第五节化痰熄风第十四章治风剂第一节疏散外风第二节平熄内风第十五章治燥剂第一节轻宣外燥第二节滋阴润燥第十六章驱虫剂附录附一十八反附二十九畏第一部分常用中药第一章解表药第一节辛温解表药[名称及用法用量]麻黄3-10g 桂枝3-10g紫苏3-10g 生姜3-10g香薷3-10g荆芥3-10g 防风3-10g羌活3-10g白芷3-10g 细辛2-5g 藁本3-10g葱白3-10g 胡荽3-6g柽柳3-10g紫苏梗3-10g 苍耳子3-10g辛夷[包煎]3-9g[歌诀] 辛温解表麻桂香,苏荆防活芷藁姜;葱白胡荽和柽柳,二辛苍耳十七强。
中医常用方剂ppt课件
3.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治疗顽固性偏头痛、头 部湿疹、高血压及各种急性炎症属肝经实火、湿热者。
4.使用注意:方中药多苦寒,易伤脾胃,故对脾 胃虚寒和阴虚阳亢之证,皆非所宜。
编辑课件
21
(六)理中丸(汤)《伤寒论》
【用法】水二盅,煎八分,加无灰酒半盅,再滚二 三沸时热服。渣,如法再煎服,被盖出汗为度(现 代用法:水煎,加酒一二匙和服。药渣可敷患处)。 【功用】清热解毒,消散疔疮。
【主治】疔疮初起,发热恶寒,疮形如粟,坚硬根
深,状如铁钉,以及痈疡疖肿,红肿热痛,舌红苔
黄,脉数。
编辑课件
17
【方解】 银花——清热解毒,消散痈肿 紫花地丁、蒲公英、野菊花、紫背天葵子 ——清热解毒,凉血消肿散结 加酒少量以助药势,有利于痈肿疔毒之消散。
编辑课件
27
【临床运用】
1.辨证要点:面白食少,气短乏力,舌淡 苔白,脉虚弱。
2.加减变化:呕吐者,加半夏以降逆止 呕;胸膈痞满者,加枳壳、陈皮以行气宽胸; 心悸失眠者,加酸枣仁以宁心安神;兼畏寒肢 冷、脘腹疼痛者,加干姜、附子以温中祛寒。
力,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虚弱。
编辑课件
26
【方解】 人参——甘温益气,健脾养胃(君) 白术——健脾燥湿,加强益气助运之力(臣) 茯苓——健脾渗湿,苓、术相配,健脾祛湿之功益著
(佐) 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佐使)
四药配伍,共奏益气健脾之功。本方为治疗脾胃气 虚证的基础方,后世众多补脾益气方剂多从此方衍化 而来。
【功用】疏肝行气,活血止痛。
【主治】肝气郁滞证。胁肋疼痛,胸闷喜太息,情
中医学专业教学大纲一级方
中医学专业教学大纲一级方、带*的二级方150首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十一五规划教材第二版《方剂学》1、麻黄汤2、桂枝汤3、九味羌活汤4、小青龙汤5、止嗽散6、银翘散7、桑菊饮8、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9、败毒散10、大承气汤11、大黄牡丹汤12、温脾汤13、十枣汤14、小柴胡汤15、大柴胡汤16、蒿芩清胆汤17、四逆散18、逍遥散19、半夏泻心汤20、白虎汤21、竹叶石膏汤22、清营汤23、黄连解毒汤24、凉膈散25、仙方活命饮26、导赤散27、龙胆泻肝汤28、苇茎汤29、清胃散30、葛根黄芩黄连汤31、芍药汤32、白头翁汤33、青蒿鳖甲汤34、香薷散35、理中丸36、小建中汤37、四逆汤38、当归四逆汤39、阳和汤40、四君子汤41、参苓白术散42、补中益气汤44、完带汤45、四物汤46、当归补血汤47、归脾汤48、炙甘草汤49、六味地黄丸50、大补阴丸51、一贯煎52、肾气丸53、牡蛎散54、四神丸55、固冲汤56、易黄汤57、天王补心丹58、酸枣仁汤59、越鞠丸60、半夏厚朴汤61、苏子降气汤62、定喘汤63、旋覆代赭汤64、桃核承气汤65、血府逐瘀汤66、补阳还五汤67、复元活血汤68、温经汤69、桂枝茯苓丸70、咳血方71、黄土汤72、川芎茶调散73、大秦艽汤74、羚角钩藤汤75、镇肝熄风汤76、天麻钩藤饮77、平胃散78、藿香正气散79、茵陈蒿汤80、八正散81、三仁汤82、甘露消毒丹83、五苓散84、猪苓汤85、苓桂术甘汤86、真武汤88、独活寄生汤89、二陈汤90、温胆汤91、清气化痰丸92、半夏白术天麻汤93、保和丸94、健脾丸95、乌梅丸96、杏苏散97、桑杏汤98、清燥救肺汤99、麦门冬汤100、百合固金汤101、大青龙汤102、柴葛解肌汤103、参苏饮104、麻黄细辛附子汤105、大黄附子汤106、麻子仁丸107、济川煎108、黄龙汤109、增液承气汤110、痛泻要方111、犀角地黄汤112、普济消毒饮113、左金丸114、泻白散115、玉女煎116、当归六黄汤117、清暑益气汤118、六一散119、吴茱萸汤120、黄芪桂枝五物汤121、暖肝煎122、防风通圣散123玉屏风散124、八珍汤125、左归丸126、益胃汤127、右归丸128、真人养脏汤129、桑螵蛸散130、朱砂安神丸131、甘麦大枣汤132、瓜蒌薤白白酒汤133、橘皮竹茹汤134、柴胡疏肝散135、生化汤136、失笑散137、十灰散138、小蓟饮子139、消风散140、大定风珠141、养阴清肺汤142、二妙散143、防己黄芪汤144、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145、羌活胜湿汤146、小陷胸汤147、贝母瓜蒌散148、苓甘五味姜辛汤149、三子养亲汤150、枳实导滞丸中医临床常用药对麻黄桂枝:发表解肌散寒,风寒实证。
中医常用药方PPT课件
-
37
分类
功效
适应症
代表方
1.温中祛寒剂
温中祛寒 补气健脾
回阳救逆 2.回阳救逆剂 益气固脱
温经散寒 3.温经散寒方 通行血脉
使用注意:
脾胃虚寒证 理中汤(丸)
阳衰阴盛 阳脱证
四逆汤
寒凝经脉证 当归四逆汤
1.辛温燥热,阴虚、热证 2.真热假寒者 3.有毒的方,孕妇
忌用
-
38
十、温里剂
Lizhong decoction
Formula for relieving superficies syndrome with pungent and cool natured drugs
辛凉解表剂
含义:由辛凉药物组成,具有发散风热 功效,治疗风热表证的方剂。
代表方:银翘散、桑菊饮
-
3
使用注意:
1.辨清表证的有无,有表证才能解表,否则忌用。 2.表证未解,又有里证,可先表后里或表里双解。 3.发汗不可太过,以微汗为度,过汗则伤阴耗气。 4.不宜久煎。
薄
桔
荷
梗
荆芥
子牛 -蒡
淡豆豉
甘草
6
二、祛风剂 Somatology
含义:凡以辛散祛风或熄风止痉药为主组成, 具有疏散外风或平熄内风作用的方剂。
风有内外之分 外风:为六淫之一 内风:为阳气所化,多呈火热炽盛
或肝阳偏亢 外感风邪:留于头面、肌肉、经络、筋骨、关节等,
其致病偏于肌表 内生风邪:多因内脏病变所致,主要责之于肝
方 解
知母(臣):助清热除烦,生津止渴
组 成
粳米
炙甘草 (佐使)和胃护津,防君臣寒性伤中
-
20
五、和解剂 Conditioning agent
中医药方剂大全
中医药方剂大全(一)名称:熟乾地黄散拼音: Shú QiánD ì Huánɡ Sàn 处方:丹参(去芦头) 、防风(去芦、叉)、当归 (去卢、微炒) 、细辛(去苗)、川芎,各半两;人参、熟乾地黄 (酒洒、蒸、焙)、白茯苓(去皮)、肉桂(去粗皮)、白术,各一两;续断、附子(炮、去皮、脐)、黄蓍 (去芦),各三分。
制法: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治妇人劳伤血气,腑脏虚损,风冷邪气乘虚客搏,肢体烦痛,头目昏重,心多惊悸,寒热盗汗,羸瘦少力,饮食不进。
用途用量:每服四钱,水一盏半,入生姜半分,枣三个,擘破,煎至一盏,滤去渣,食前温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备注:名称:快汤拼音: Kuài Tānɡ处方:甘草(炙)十八两,乾姜(炮)二斤半,粟米(炒)三十两,桔梗(炒)三斤。
制法:上炒盐一百二十钱重,同为细末。
功能主治:治脾胃虚冷,酒食所伤,胸膈不快,呕逆恶心,吞酸吐水,口淡舌涩,不思饮食,并宜服之。
用途用量:每服一钱,沸汤点,食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备注:名称:铁刷汤拼音: Tiě Shuā Tānɡ处方:香附子六两,桔梗一斤半,甘草一斤,乾姜半斤,肉桂(去粗皮)四两,茴香半斤,良姜、陈皮,各十二两。
制法:上除肉桂外,同炒,为细末。
功能主治:治胃气不和,心腹疼痛,饮酒过度,呕哕恶心,脾痛翻胃,内感风泠,肠鸣泄泻;妇人血气刺痛,并皆治之。
常服快气,不拘时候。
用途用量:每服一钱,入盐少许,沸汤点下。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备注:名称:三倍汤拼音: SānB èi Tānɡ处方:草豆蔻仁二两,甘草一两,生姜、盐(炒) ,各五两。
制法:上件拌和匀,入瓷器内淹一宿,焙乾,为末。
功能主治:治脾胃不和,胸膈闷满,饮食不化,呕逆恶心,或霍乱呕吐,心腹刺痛,肠鸣泄痢,水谷不分。
用途用量:沸汤点服。
摘录:《宋·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备注:名称:小理中汤拼音:XiǎoL ǐ Zhōnɡ Tānɡ处方:苍术(米泔浸、焙)五两,生姜五斤,甘草(生用)十两,盐(炒)十五两。
[课件]中药方剂总论、解表方药PPT
辛凉解表药——柴胡、薄荷、桑叶、菊花等 ——外感风热表证
(透疹、解毒等)
使用注意: 1、中病即止,不可久用或过量使用。 2、自汗、盗汗、泻痢呕吐、吐血 下血、麻疹已透、 疮疡已溃、热病后期津液已亏者,慎用。
3、入汤剂不宜久煎。
辛温解表药
备注 用 量 麻黄 辛 肺 辛温解表 3— 发汗力强,用 量不宜过大, 10 宣肺平喘 微苦 膀胱 体虚多汗、肺 利水消肿 克 温 虚咳喘者禁用 桂枝 辛 甘 温 心 辛温解表 3— 温热病、阴虚 温经通脉 10 火旺、血热妄 肺 行及孕妇忌用 助阳化气 克 膀胱 药名 性味 归经 功效
臣药
思考题
1、中药的性能包括哪些方面?四性含义如何? 2、五味各有哪些治疗作用? 3、中药“七情”配伍的关系如何? 4、“七情”中的相反和“十八反”的意义有何不同? 5、方剂的组成原则及其意义如何? 6、解表药分几类?试举出各类功效主治及代表药物
乌梅、五味子等
能泄、能燥
通 降 清 泄、泄、泄 便秘 咳嗽 实热 淋证 气喘 火毒
大黄 杏仁 苦参
燥湿 清热燥湿
湿热证
黄连、黄芩、黄柏
能下、能软
泻下通便
软坚散结
瘰疬瘿瘤 癥瘕痞块
昆布、海藻
大便秘结
芒硝
能渗、能利
(淡渗利水) 渗利小便 水肿 小便不利
淡竹叶、茯苓
(二)
五味
辛
能散 能行
甘
酸
苦
咸
淡
黄柏
苦寒
肾经
清下焦相火
四、中药的用法
配 伍
*
用 药 禁 忌
( 自 学 )
中 药 的 用 量
( 自 学 )
中医方剂学教材在线阅读
东垣清暑益气汤,参麦五味白术苍,芪归升葛曲泽草,治宜暑热津气伤。
清脏腑热
导 赤 散——导赤生地与木通,草梢竹叶四相公,清心利水小肠火,引火下行小便中。
龙胆泻肝汤——龙胆泻肝柴芩栀,木通泽泻车前子,生地归草十味药,肝经湿热力能制。
再 造 散——再造散用参附芪,羌防芎辛桂枝齐,阳虚卫弱感风寒,助阳发汗解表宜。
人参败毒散——人参败毒草苓芎,羌独柴前桔枳同,益气解表散风湿,痢初夹表亦可用。
参 苏 饮——益气解表参苏饮,枳桔葛前香二陈。
加减葳蕤汤——加减葳蕤用白薇,豆豉葱白桔梗随,草枣薄荷成八味,阴虚感冒用毋违。
清热剂
清气分热
白 虎 汤——清热生津白虎汤,知膏草米合成方,热渴汗烦是主诉,体征脉洪舌苔黄。
清热解毒
普济消毒饮——普济消毒蒡连芩,玄翘桔勃草兰根,升柴陈薄僵蚕合,专治风热大头瘟。
泻 心 汤——大黄芩连名泻心,主治阳黄血妄行。
黄连解毒汤——黄连解毒栀柏芩,火盛三焦是病因,大热烦狂并吐衄,苦寒泻火此方灵。
五味消毒饮——五味消毒银地丁,野菊天葵蒲公英,水煎加酒疔疮疗,渣可外敷汤可饮。
仙方活命饮——仙方活命银花芷,归芍乳没防皂剌,贝母花粉陈山甲,疮疡肿毒阳证治。
香 苏 散——香苏散内草陈皮,外感风寒气滞宜,恶寒发热身无汗,不思饮食胸脘痞。
小青龙汤 ——小青龙汤麻芍桂,辛姜半夏草五味,外感风寒内停饮,背寒胸闷咳喘配。
射干麻黄汤——射干麻黄亦治水,辛姜半夏枣五味,紫菀款冬降肺气,痰喘咳逆俱能退。
辛凉解表
桑 菊 饮——桑菊饮中桔梗翘,杏仁薄荷芦根草,身热咳嗽为主症,辛凉轻剂清上焦。
左 金 丸——黄连吴萸左金丸,肝郁胁痛呕吞酸。香连清肠痢能止,连桂交泰心神安。
中医方剂学教材在线阅读
中医方剂学教材在线阅读中医方剂学教材在线阅读1.小青龙汤组成中含有:麻黄、细辛、半夏、干姜。
2.大青龙汤组成中含有:麻黄、桂枝、石膏、杏仁。
3.麻黄汤的主治病证是: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白,脉浮紧。
4.桂枝汤的主治病证是: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舌苔薄白,脉浮缓。
5.桑菊饮的功效是: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6.银翘散的功效是:清热解毒,辛凉透表。
7.败毒散和再造散组成中均含有:人参、甘草。
8.小青龙汤和再造散组成中均含有:麻黄、细辛。
9.热结旁流,下利清水色纯青,腹痛拒按,口干舌燥,脉滑实,治当选用:大承气汤。
10.阳明热结阴伤,便秘,小便数多,趺阳脉浮而涩。
治当选用:麻子仁丸。
11.黄龙汤的功效是:攻下热结,益气养血。
12.济川煎的功效是:温润通便。
13.增液承气汤的功效是:滋阴增液,通便泄热。
14.大黄附子汤主治:腹痛便秘,胁下偏痛,发热,手足厥逆,脉弦紧者。
15.济川煎主治:便秘,小便清长,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舌淡脉虚者。
16.麻子仁丸组成中含有:小承气汤。
17.黄龙汤组成中含有:大承气汤。
18.脾阳不足,久痢赤白,脐腹冷痛,四肢不温,脉沉弦者。
治宜选用:温脾汤。
19.脾约证,见大便燥结难解,小便数多,苔黄少津,脉浮涩。
治宜选用:麻子仁丸。
20.寒积便秘,腹痛,胁下偏痛,发热,四肢厥逆,苔白,脉弦紧者。
治宜选用:大黄附子汤。
21.黑逍遥散组成中含有:柴胡、白芍、地黄、甘草。
22.四逆散组成中含有:柴胡、白芍、枳实、甘草。
23.纳谷不香,腹中雷鸣下利,心下痞硬而满,干呕而烦。
治宜选用:甘草泻心汤。
24.外感初起,身热头痛,恶寒无汗,腹痛下利,舌苔薄白,脉浮弱。
治宜选用:人参败毒散。
25.小柴胡汤的主要功用是:和解少阳。
26.逍遥散主要功用是:调和肝脾气血。
27.主治病证以痞、呕、利三症并见为特点的方剂是:半夏泻心汤。
28.主治病证中以寒热往来,伴有口苦而呕,咽干目眩等症为特点的方剂是:小柴胡汤。
中药方剂学(全套课件299p)ppt课件
麻黄、桂枝、杏仁、甘草
功效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典型解表方剂解析
主治
外感风寒表实证
组成
金银花、连翘、桔梗、薄荷等
典型解表方剂解析
功效
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主治
温病初起
清热剂作用特点与分类
作用特点
清气分热 分类
清除里热 治疗里热证
清热剂作用特点与分类
01
清营凉血
02 03
清热解毒 清脏腑热
04
清虚热
天王补心丹
由生地黄、人参、丹参等 组成,功效滋阴清热,养 血安神,主治阴虚血少, 神志不安证。
酸枣仁汤
由酸枣仁、甘草、知母等 组成,功效养血安神,清 热除烦,主治肝血不足, 虚热内扰证。
THANKS
感谢观看
作用特点
祛湿剂以祛湿药为主组成,具有化湿利 水,通淋泄浊作用,治疗水湿为病的一 类方剂。
VS
分类
祛湿剂分为燥湿和胃、清热祛湿、利水渗 湿、温化寒湿、祛风胜湿五类。
典型祛湿方剂解析
平胃散
燥湿运脾,行气和胃。主治湿滞脾胃证,脘 腹胀满,不思饮食,口淡无味,恶心呕吐, 嗳气吞酸,肢体沉重,怠惰嗜卧,常多自利 ,舌苔白腻而厚,脉缓。
分类方法
根据组成、功效、主治等不同角 度,方剂可分为多种类型,如解 表剂、清热剂、祛湿剂等。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法与方剂关系探讨
治法指导方剂
根据中医理论,治法是治疗疾病的总 体原则和方法,方剂是在治法指导下 针对具体病情的药物组合。
方剂体现治法
方剂的药物组成和配伍原则体现了中 医治法的精髓,是实现治法的重要手 段。
中药方剂学(全套课件299p)ppt 课件
中医临床常用方剂PPT课件
【主治】 1.脾胃虚寒证。脘腹疼痛(绵绵作痛),喜温喜按, 恶心呕吐,不欲饮食,大便稀溏,畏寒肢冷,口不渴, 舌淡苔白,脉沉细或沉迟无力。 2.阳虚失血证。便血、衄血或崩漏等,血色黯淡或清 稀。 3.胸痹、小儿慢惊、病后喜唾涎沫、霍乱等属脾胃虚 寒者。
3
【证治机理】本方所治诸证皆由脾胃虚寒证所致。若脾 胃素虚,寒从中生;或脾阳不足,外寒内侵;或过食冷 物,或寒药太过等,均可导致中焦虚寒证。寒性收引凝 滞,阳气凝结不通,故腹痛喜温。脾胃司职升降,若升 降失常,则呕吐下利。寒则气滞,更因脾不运化,故腹 满不食。其口淡不渴,舌淡苔白,脉沉迟等,均为阳虚 有寒之象。本证病机要点为中焦虚寒,纳运无能,升降 失司。根据“清者温之”、“虚则补之”之旨,治以温 中祛寒,补气健脾为法。 阳虚失血之证,是因脾阳虚寒,不能统血所致。无论吐 血、衄血或便血,凡是出血色淡质稀,面色晄白,气短 神疲,脉细弱无力者,可用本方治疗。若将干姜改为炮 姜,或加黄芪、阿胶、当归之类,其效更好。
11
【运用】 1. 四君子汤是补气的基本方。临床应用以面色萎白,食少神倦, 四肢乏力,舌淡苔白,脉虚弱为证治要点。 2.若伴呕吐者,加半夏、陈皮以降逆止呕膈痞满者,加枘壳、 陈皮等行气宽胸;畏寒腹痛者,加附子、干姜等以温中散悸失 眠者,加酸枣仁以宁心安神。 3.本方现代常用于治疗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乙型肝 炎、慢性肾炎氮质血症、小儿感染后脾虚综合症等证属脾胃气 虚者。
9
【方解】方中人参甘温,益气补虚,《本经》谓“主补五脏”。 合以炙甘草加强甘温益气补中之效。配以白术、茯苓,健脾和 胃。白术甘苦温,健脾燥湿,《本草求真》谓其“为脾脏补气 第一要药”。《本草经疏》谓其为“安脾胃之神品”。茯苓甘 淡平,渗湿健脾。苓、术健脾祛湿,顺其脾喜燥恶湿的生理特 点,则中焦运化复常。脾运健则化源足,化源足则气得补。 《内经》云“甘入脾”,“脾欲甘”。补脾胃必用甘味。是方, 四药皆甘温、甘平,益气健脾。“常服温和脾胃,进益饮食, 辟寒邪瘴雾气”(《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名为四君子,以取 其作用平和之义。
89 中药方剂教学
一.解表药1.辛温解表药麻黄辛温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桂枝辛温解表、温经通脉、助阳化气防风辛温解表、除湿止痛、祛风止痉、透疹止痒荆芥祛风解表、透疹止痒、散瘀止血2.辛凉解表药柴胡疏散风热、和解表里、疏肝解郁、升阳举陷薄荷辛凉解表、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解郁葛根发表解肌、生津止渴、透发麻疹、升阳止泻菊花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桑叶疏散风热、清肺润肺、清肝明目二.祛风湿药独活祛风除湿、散寒止痛威灵仙祛风除湿、通络止痛、软坚消鲠雷公藤祛风除湿、利水消肿、杀虫止痒三.祛湿药1.化湿燥湿药藿香化湿解暑、和中止呕、辛温解表苍术燥湿健脾、祛风除湿、散寒解表、养肝明目2.利水渗湿药茯苓利水渗湿、补中健脾、宁心安神薏苡仁健脾渗湿、清热排脓、除痹止痛3.清热利湿药茵陈利湿退黄、除湿止痒金钱草清热利湿、排石退黄、解毒消肿车前子清热利湿、渗湿止泻、清肝明目、清肺化痰四.清热药1.清热泻火药石膏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生肌收敛知母清热泻火、滋阴降火、生津润燥栀子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2.清热解毒药金银花清热解毒、疏散风热、凉血止痢连翘清热解毒、消痈散结、疏风散热蒲公英清热解毒、利湿通淋、清肝明目板蓝根清热解毒、凉血利咽3.清热凉血药生地黄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牡丹皮清热凉血、活血散瘀4.清热燥湿药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清热凉血、清热安胎黄连清热燥湿、清热解毒、清热泻火黄柏清热燥湿、清热解毒、滋阴泻火5.清热解暑药绿豆清暑利尿、清热解毒6.清热明目药决明子清热明目、润肠通便五.消导药山楂消食化积、行气散瘀鸡内金消食健胃、涩精止遗莱菔子消食除胀、降气化痰神曲消食化积、健脾开胃、散寒解表麦芽消食化积、健脾开胃、通乳消胀六.催吐药七.泻下药1.攻下药大黄泻热通便、凉血解毒、逐瘀通经2.润下药火麻仁润肠通便八.祛痰止咳平喘药1.清化热痰药贝母清热化痰、解毒散结2.温化寒痰药半夏温化寒痰、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3.止咳平喘药苦杏仁止咳平喘、润肠通便九.温里药附子温里助阳、回阳救逆、祛寒止痛干姜温里散寒、回阳通脉十.理气药陈皮理气和中、燥湿化痰香附行气解郁、调经止痛木香行气止痛、健脾消食十一.理血药1.活血药川芎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丹参活血通经、祛瘀止痛、凉血消肿、清心除烦桃仁活血化瘀、润肠通便红花活血化瘀、通络止痛2.止血药三七化瘀止血、消肿定痛十二.补益药1.补气药人参益气固脱、大补元气、益气活血、益气摄血、益气健脾、益气补肺、益气生津、益气安神黄芪补气升阳、益气固表、益气利水、益气摄血、益气活血、托毒排脓党参益气补中、益气补肺、益气生津、益气生血白术益气健脾、燥湿利水、固表止汗、益气安胎甘草益气补中、祛痰止咳、清热解毒、缓急止痛、调和诸药山药补脾养胃、益肺生津、补肾涩精大枣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缓和药性2.补血药熟地黄补血调经、滋阴填髓当归补血调经、活血止痛、润肠通便阿胶补血止血、滋阴润燥龙眼肉补血安神、补益心脾紫河车补血益精、益气补肾3.补阴药麦冬养阴润肺、益胃生津、清心除烦、润肠通便枸杞子益精补肾、养肝明目、润肺止咳百合养阴润肺、清心安神鳖甲滋阴潜阳、退热除蒸、软坚散结4.补阳药鹿茸补肾壮阳、强筋健骨、固冲止带、托毒起陷冬虫夏草补肾助阳、补肺止嗽十三.固涩药1.收敛止汗药五味子收敛固涩、生津止渴、宁心安神浮小麦收敛止汗、退热除蒸3.涩精缩尿药山茱萸收敛固涩、补益肝肾十四.平肝息风药天麻平肝息风、祛风通络、息风止痉钩藤息风止痉、清热平肝十五.安神药酸枣仁养心安神、敛汗生津灵芝益气安神、止咳平喘十六.开窍药麝香开窍醒神、活血消肿、通络止痛十七.驱虫药十八.外用药一.解表药麻黄汤组成:麻黄、桂枝、杏仁、甘草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主治:风寒表实证桂枝汤组成:桂枝、白芍、炙甘草、生姜、大枣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主治:风寒表虚证银翘散组成:金银花、连翘、桔梗、薄荷、淡竹叶、生甘草、荆芥穗、牛蒡子、淡豆豉、芦根功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主治:风热表证麻杏石干汤组成:麻黄、杏仁、石膏、灸甘草功用:辛凉宣泄、清肺平喘主治:表邪化热犯肺之咳喘证桑菊饮组成:桑叶、菊花、连翘、桔梗、杏仁、薄荷、芦根、甘草功用:疏风清热、宣肺止咳二.祛风剂1.疏散外风川芎茶调散组成:川芎、荆芥、薄荷、羌活、白芷、细辛、防风、甘草功用:祛风散寒止痛主治:外感风邪头痛2.平息内风天麻钩藤饮组成:天麻、钩藤、石决明、栀子、黄芩、川牛膝、杜仲、益母草、桑寄生、夜交藤、朱茯神功用:平肝息风、清热活血、补益肝肾主治:肝阳偏亢、肝风上扰证三.祛湿剂藿香正气散组成:藿香、紫苏、白术、白芷、茯苓、大腹皮、厚朴、半夏、陈皮、桔梗、灸甘草功用:解表化湿、理气和中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平胃散组成:苍术、厚朴、陈皮、甘草、生姜、大枣功用:燥湿运脾、行气和胃主治:湿困脾胃证茵陈蒿汤组成:茵陈、栀子、大黄功用:清热利湿退黄主治:湿热黄疸八正散组成:车前子、瞿麦、萹蓄、滑石、木通、甘草梢、栀子、大黄功用:清热泻火、利水通淋主治:湿热淋证四.清热剂白虎汤组成:石膏、知母、甘草、粳米功用:清热生津主治:阳明气分热盛证五味消毒饮组成: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功用:清热解毒主治:疔疮初起白头翁汤组成:白头翁汤、黄柏、黄连、秦皮功用:清热解毒、凉血止痢主治:热毒痢疾导赤散组成:生地、木通、竹叶、生甘草梢功用:清心利水养阴龙胆泻肝汤组成:龙胆草、黄芩、栀子、泽泻、木通、车前子、当归、甘草、柴胡、生地功用:清肝胆实火、泻下焦湿热主治:肝胆实火上炎证青蒿鳖甲汤组成:青蒿、鳖甲、细生地、知母、丹皮功用:养阴透热主治:热病后期、阴液已生五.和解剂小柴胡汤组成:柴胡、黄芩、半夏、人参、炙甘草、生姜、大枣、功用:和解少阳主治:少阳证逍遥散组成:柴胡、当归、白芍、白术、茯苓、炙甘草功用:疏肝解郁、养血健脾主治:肝郁血虚脾弱证六.消导剂保和丸组成:山楂、神曲、半夏、茯苓、陈皮、连翘、莱菔子功用:消食和胃主治:食积七.催吐剂八.泻下剂大承气汤组成:大黄、厚朴、枳实、芒硝功用:峻下热结主治:阳明腑实证小承气汤组成:大黄、厚朴、枳实功用:轻下热结主治:麻子仁丸组成:麻子仁、杏仁、芍药、枳实、厚朴、大黄功用:润肠通便主治:肠胃燥热、津液不足、大便秘结、或脘腹胀满、小便频数、苔少脉细或弦九.化痰止咳平喘剂二陈汤组成:制半夏、橘红、茯苓、炙甘草功用: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主治:湿痰咳嗽清气化痰丸组成:瓜蒌仁、黄芩、陈皮、杏仁、枳实、茯苓、胆南星功用:清热化痰、理气止咳主治:痰热咳嗽贝母瓜蒌散组成:贝母、瓜蒌、花粉、橘红、茯苓、桔梗功用:润肺化痰主治:燥痰咳嗽小青龙汤组成:麻黄、芍药、细辛、干姜、灸甘草、桂枝、半夏、五味子功用:温肺化饮、止咳平喘主治:寒饮克肺十.温里剂理中丸组成:人参、干姜、白术、炙甘草功用:温中散寒、健脾益气主治:脾胃虚寒证四逆汤组成:附子、干姜、炙甘草功用:回阳救逆主治:阴盛阳衰十一.理气剂越鞠丸组成:香附、川芎、苍术、神曲、栀子功用:行气解郁主治:郁证柴胡疏肝散组成:陈皮、柴胡、川芎、香附、枳壳、白芍、甘草功用:疏肝解郁、行气止痛主治:肝气抑郁症瓜蒌薤白白酒汤组成:瓜蒌实、薤白、白酒功用:通阳散结,行气祛痰主治:胸痹半夏厚朴汤组成:半夏、厚朴、茯苓、生姜、苏叶功用:行气散结,降逆化痰主治:梅核气十二.理血剂血府逐瘀汤组成:当归、生地黄、桃仁、红花、枳壳、赤芍、川芎、牛膝、桔梗、柴胡、甘草主治:胸中血瘀证生化汤组成:当归、川芎、桃仁、炮姜、灸甘草功用:活血祛瘀、温经止痛主治:产后恶露不行、小腹疼痛补阳还五汤组成:生黄芪、当归尾、赤芍、地龙、川芎、桃仁、红花功用:补气活血、祛瘀通络主治:中风后遗症小蓟饮子组成:生地、小蓟、滑石、木通、蒲黄、藕节、淡竹叶、当归、山栀子、灸甘草功用:凉血止血、利尿通淋主治:下焦热结之血淋十三.补益剂四君子汤组成:人参、炙甘草、茯苓、白术功用:益气健脾主治:脾胃气虚证补中益气汤组成:黄芪、人参、白术、灸甘草、升麻、柴胡、当归、陈皮功用: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主治:○1脾胃气虚证;○2气虚下陷证(异病同治)参苓白术散组成:莲子肉、薏苡仁、砂仁、桔梗、白扁豆、茯苓、人参、甘草、白术、山药功用:益气健脾、神示止泻主治:脾虚夹湿证玉屏风散组成:防风、炙黄芪、白术功用:益气固表止汗主治:表虚自汗四物汤组成:熟地、当归、白芍、川芎功用:养血调经主治:血虚血滞证归脾汤组成:黄芪、人参、白术、炙甘草、当归、龙眼肉、茯神、酸枣仁、木香、远志、红枣、生姜功用:健脾养心、益气补血主治:○1心脾两虚、气血不足;○2脾不统血证(异病同治)功用:益气生津、敛阴止汗主治:热病气阴两伤证六味地黄丸组成:熟地、山萸肉、山药(三补);茯苓、泽泻、丹皮(三泄)功用:滋补肾阴主治:肾阴虚证肾气丸组成:干地黄、山药、山萸肉、泽泻、茯苓、丹皮、桂枝、附子功用:补肾助阳主治:肾阳不足十四.固涩剂牡蛎散组成:煅牡蛎、黄芪、浮小麦、麻黄根功用:固表敛汗主治:表虚自汗金锁固精丸组成:沙苑蒺藜、芡实、莲须、煅龙骨、煅牡蛎功用:补肾涩精主治:肾虚精关不固四神丸组成:补骨脂、肉豆蔻、五味子、吴茱萸功用:温肾暖脾、固肠止泻主治:脾肾阳虚泄泻证十五.安神剂酸枣仁汤组成:酸枣仁、茯苓、知母、川芎、炙甘草功用:养血安神,清热除烦主治:肝血不足,虚烦不眠之证十六.开窍剂十七.驱虫剂十八.外用剂。
《方剂学》目录中药常用方剂大全
《方剂学》目录中药常用方剂大全
[导读]方剂学是研究治法与方剂配伍规律及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是中医药学各类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
方剂学在辨证审因,确定治法的基础上,按照组方原则,选择恰当的药物合理配伍,酌定合适的剂量、剂型、用法。
本栏目的方剂来源于《方剂学》教材,仅收取《方剂学》中所有208种方剂,因此,章节从解表剂开始。
《方剂学》教材目录
解表剂
泻下剂
和解剂
清热剂
温里剂
补益剂
固涩剂
安神剂
开窍剂
理气剂
理血剂
治风剂
治燥剂
祛湿剂
祛痰剂
消食剂
驱虫剂
涌吐剂。
中医秘方大全.
中医秘方大全.当归15 熟地30 补骨脂15~30 菟丝子15 桑枝15~30 桃仁10~15 红花6~10 以上药物在颈椎病的辩证治疗中随证加减使用,屡试不爽。
腰扭伤,类试效果好如下:桂枝10白芍15甘草10杜仲15熟地18桃仁15制乳香10制没药10狗脊20碎补20寄生30牛膝12穿山甲15当归15川芎10 清水煎服,每天一剂连用三服我已用过百例效果相当好。
解痉止痛酒方药:生草乌10g,细辛10g,洋金花6g,冰片16g 功效:解痉止痛。
主治:颈椎病、腰椎病及足跟骨质增生,老年骨关节疼痛等。
制法:先将前三味药研末,用50%酒精300ml浸泡,冰片另用50%酒精200ml浸泡,每日搅拌1次,约1周后全部溶化,滤去渣,将两种药液混匀装入有色玻璃瓶内密封贮藏备用。
用法:用药棉沾药液适量涂患处或用纱布沾适量药液湿敷患处,每日2~次。
注意:本药药性毒烈,只能外用绝不可内服,治疗部位有皮肤破损及孕妇禁用。
方源:庞国明当代中国名医高效验方一千者。
第一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1:5 广东省清远英德市人民医院中医主任治疗腰腿疼方治疗各种骨质增生骨性关节病临床表现为酸、麻、疼痛、触电感。
寄生15 杜仲15 木瓜15 千斤拨(草药)15 骨碎补15 威灵仙15 狗脊15 川断15 甘草6 本方药性平和,临床各症状均可运用。
临床疗效满意,以供各位好学者共参。
针刺养老穴治疗扭伤性腰痛选手太阳小肠经的养老穴,进针呈50度角,针尖斜向肘的方向,深度6分~1寸,得气后行针1分钟,3~5分钟行针一次,一般留针30分钟。
先针患侧,效果不满意时可针双侧。
急性腰扭伤方法当归12G 赤芍12 续断12 秦艽15 川木通10 元胡10 枳壳10 桑枝30(先煎) 木香9(后下) 水煎服治疗急性腰扭伤初期,肿痛不能转侧者,先强刺激“后溪”欠,同时活动腰部,不留针,再服上方,立时见效,三付可愈。
腰扭伤中,后期方钩藤12G,续断12 杜仲12 熟地12 当归12 独活10 牛膝10 威灵仙10 白芍6 炙甘草9 桑寄生30 煎服,治腰扭伤中,后期腰部痠痛者。
专病专方中药药方手册
专病专治中药药方手册骨伤科1.骨质疏松症处方:鸡血藤2白芍2狗脊1戚灵仙1独活1鹿角胶1没药1甘草2两面针1牛膝1功效:补肾活血,通络止痛适应症: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等,症见局部酸软疼痛,夜间明显,屈伸不利2.慢性腰背痛处方:杜仲1海风藤1黄芪2断续1薄苡仁1羌活1桑寄生2当归1独活1千年健1牛膝1功效:补肾强筋,通络止痛适应症;腰背不疼痛等3.腰椎间突出症:处方;白芍2甘草2山萸肉1红花1枳壳1杜仲1熟地黄1牛膝1小茴香1功效;补肾活血,行气止痛适应症: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den,症见腰部疼痛,伴有下肢牵扯痛。
4.星艮痛症:处方:山萸肉11何首乌2熟地黄1杜仲1鹿角胶2蒐丝子1宽筋藤1牛膝1功效:益肾补血,通络止痛适应症:踉骨疼痛等5.肩周炎:处方:黄芪2丹参1鸡血藤1独活1川穹1桂枝1姜黄1海风藤1功效:补益气血,通络止痛适应症:肩部痹痛,活动不利,伴眩晕、少气乏力等6.3颈椎病:处方:黄芪2鸡血藤1党参2丹参1戚灵仙1葛根2鹿衔草2香附2川穹2功效:补益气血,活血通络。
适应症:颈部痹痛、眩晕、少气乏力、上肢痹痛、麻木等。
7.滑膜炎处方:金银花2连翘1牛膝1赤小豆1泽泻1大腹皮1白术1赤芍2功效:清热去湿,活血消肿。
适应症:膝、踝等关节突发肿胀疼痛,肤温稍高。
88.骨质疏松症:处方:补骨脂3蒐丝子1黄芪2牛膝1山药1女贞子1枸杞子1茯苓1 功效:益气健脾,补肾壮骨。
适应症:腰背、胁肋部等疼痛、乏力、酸软等、9.痛风性关节炎:处方:土茯苓2白术1戚灵仙1泽泻1桂枝1玉米须1知母1功效:清热去祛湿,通络止痛、适应症:足背、跖趾关节等处红肿热痛。
10跌打损伤处方:延胡索1当归1鸡血藤2丹参1醋乳香1醋没药1香附1透骨草1功效:活学活用,行气止痛、跌打损伤导致肢体淤肿、疼痛。
内分泌疾病:1.糖尿病:柴胡1地黄2枳实1山药2蒲公英1茯苓2白术1甘草1功效:理气化浊,养阴益气。
适应症:2型糖尿病早期,病情相对较轻者,也可配合西药一起用。
中医比较全的方剂书
中医比较全的方剂书中医方剂书是中医药学重要的参考工具,主要收录了中医方剂的组成、功效、用法用量和禁忌等内容。
下面我将为你推荐几本比较全面的中医方剂书。
1.《中医方剂学》:此书是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一本权威性方剂学教材,由中医药教育部规划教材编写组编写。
此书系统地阐述了中医方剂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方法,内含700多个方剂的详细资料,介绍了方剂的组成、功效、用法用量、禁忌等方面知识。
既适合初学者学习,也适合中级以上中医学习使用。
2.《方剂学与处方学》:此书是由杨建国编写的一本中医方剂学教材,内容涵盖了中国古代医家的方剂理论和实践经验,详细介绍了500多个常用中药方剂的组成、配伍、功效和应用,同时还包含了方剂的处方方法和调配技巧。
此书结构清晰,内容详实,适合初学者和中级以上中医学习参考。
3.《中医方剂选编》:此书由孟凡民编著,是一本较为全面的中医方剂书籍。
此书详细介绍了600多个中药方剂的药理作用、组方要点、处方技巧、临床应用经验等内容,并通过多个病例加以说明。
此书对方剂的解析较为深入,适合中级以上中医学习使用。
4.《全国中医方剂学教程》:这是中医方剂学的经典教材之一,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编写和审定的教材。
此书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古代和现代的中医方剂学理论,包括方剂的组成、配伍的原则、用法用量、临床应用等内容。
此书内容全面、权威性强,并附有大量的方剂临床应用例子,适合中医专业学生和医师参考。
这些是比较全面和权威的中医方剂书籍,它们包含了丰富的方剂知识和实用的临床经验,可以帮助医学学习者和中医师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中医方剂学。
无论是初学者还是中级以上的中医学习者,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合适的方剂书进行学习。
方剂课本版
和解剂
小柴胡汤
和解少阳
往来寒热, 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 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苔白, 小柴胡汤和解供, 半夏人参甘草从, 更用黄芩加姜枣, 少阳百病此为宗。 脉弦。 寒热如疟,寒轻热重,胸胁胀痛,吐 俞氏蒿芩清胆汤, 陈皮半夏竹茹镶, 赤苓枳壳兼碧玉, 湿热轻宣此法良。 酸苦水,舌红苔腻,脉弦滑数。 憎寒壮 热 , 一 日 三次或 一 次发无定时 。 胸闷 呕恶头痛烦躁 , 脉弦数 , 舌边深红苔垢 腻 达原朴果与槟榔, 黄芩知母芍甘尝, 邪伏膜原憎寒热, 开达膜原此方良。 或苔 白 厚 如 积 粉 。 寒热往来,舌苔白逆,脉弦滑浮大。 截疟七宝草果仁, 常山槟朴草青陈, 疟发频频邪气盛, 劫痰燥湿此方珍。
局 部 红 热 肿 痛或疮 形 如 栗 ,坚 硬 根 五味消毒疗诸疔, 银花野菊蒲公英, 紫花地丁天癸子, 煎加酒服效非轻。 深,舌红脉数。 患 肢暗红 微肿 灼热 , 疼痛 剧 烈 , 烦 热口 四妙勇安金银花, 玄参当归甘草加, 清热解毒兼活血, 热毒脱疽效堪夸。 渴 , 舌 红 , 脉数 。 心胸烦热,口渴,口舌生疮或小便赤 导赤生地与木通, 草梢竹叶四般攻, 口糜淋痛小肠火, 引热同归小便中。 涩,舌红脉数。 口苦溺赤,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 龙胆泻肝栀芩柴, 生地车前泽泻偕, 木通甘草当归合, 肝经湿热力能排。 左金萸连六一丸, 肝经火郁吐吞酸, 再加芍药名戊己, 热泻热痢服之安。 泻白桑皮地骨皮, 甘草粳米四般宜, 参茯知芩皆可入, 肺热喘嗽此方施。 千金苇茎生薏仁,桃仁瓜瓣四味临,吐咳肺痈痰秽浊,凉营清气自生津 清胃散用升麻连, 当归生地牡丹全, 或益石膏平胃热, 口疮吐衄与牙宣。
蒿芩清胆汤
清胆利湿,和胃化痰
达原饮
开达膜原,辟秽化浊
截疟七宝饮 四逆散 逍遥散 痛泄要方 半夏泻心汤
我国民间中药土方教材
民间有用土方〔上册〕讲明1、本书所用药物,以食物为主,尽对无毒。
2、为使读者易明白,剂量单位均用旧制,如:斤、两、钞票等,有的用碗,是指一般性中碗。
3、所用药物凡带有*记号的一般可到中药店买,药店都有。
4、书中所讲的醋,确实是根基一般食用醋,要是用白醋的,书中另有注明。
5、书中所讲的白酒,是指50度以上的白酒。
6、有些疾病治疗期间需忌口,是指用药期间如不忌口,因此会碍事疗效。
7、本书共三册,每册封底均附有防病保健知识,该书是本人用了近十年时刻,翻阅了大量的医疗保健知识书刊,结合古代民间流传已久的传统秘方整理出来的珍贵资料。
它集聚了古今诸多名方、妙方、秘术,不仅能为百姓带来方便,是每个家庭比备宝书,而且,对一些中西医专业大夫来讲,也是特别有参考价值的。
一、内科1、初起感冒:葱白〔连须〕、生姜片5钞票、水一碗煎开、加适量红塘称热一次服下〔葱姜不需服下〕,并马上睡觉,出汗即愈。
2、多日感冒:白天用法同第一条,另外,要在晚上睡觉前,用大蒜头捣成糊状,敷两足心〔涌泉穴,每足心敷黄豆粒大即可〕,用布包好,次日晨揭往,连用2-3天即愈。
3、头痛〔各种头痛均可〕:生白萝卜汁,每次滴鼻孔两滴〔两鼻孔都滴〕,一日两次,连用4-5天,可除根。
忌吃花椒、胡椒。
4、头晕〔头昏眼花、晕眩〕:鸭蛋一个、赤豆20粒,搅匀蒸熟,早晨空服,每日一此,连用7天有特效。
忌吃酒、辣。
5、失眠、多梦:睡前用半脸盆热水,加一两醋双足浸泡20分钟,并生吃葱白1-2根。
6、干咳〔感冒或其他缘故引起均可〕:生黑芝麻3钞票〔约一调羹〕,冰糖适量,共捣碎开水冲早晨空服,3天痊愈,少吃鱼类。
7、有痰咳〔包括急性气管炎、支气管炎、儿童气管炎〕:白萝卜二两,鸭梨二两,一起切碎加水一碗煮熟加适量冰糖食用,一日二次连用3天。
清热化痰。
可与第九条同用。
8、老气管炎〔慢性气管炎〕:取冬天打霜后丝瓜藤*一两、甘草*一钞票,水一碗煎汤一次服下,一日二次,连用半月至20天,可根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药方大全中医药方大全颈椎病方[组成]川芎15克,黄芪30克,桂枝10克,羌活15克,当归20克,白芍15克,姜黄15克,桑枝10克,丹参15克,细辛5克,鸡血藤15克,红花15克,茯苓15克,甘草10克。
[功效主治]温阳益气,舒筋通络。
用于颈椎病。
[用法]:水煎服。
1日2次。
颈病消晕饮[组成]天麻12克,钩藤12克后下,蔓荆子12克,当归9克,川芎9克,生白芍12克,首乌12克,丹参12克,白菊花12克,青箱子12克,生龙骨12克(先煎),生牡蛎15克(先煎),石决明20克(先煎),玄胡12克,姜黄12克,杜仲15克,桑寄生12克。
[功用主治]和血,活血,潜阳,镇逆。
用治颈椎病引起的头昏,目眩,适用于椎动脉型颈椎病。
[用法]水煎服,头煎先将生龙骨,生牡蛎,石决明先煎煮沸15分钟后,再入天麻,蔓荆子,川芎,当归,生白芍,首乌,丹参,青箱子,玄明,姜黄,杜仲,桑寄生煮沸10分钟后再加入钩藤,白菊花继续煮沸3~5分钟,即可取其汤服用。
二煎,三煎将上药煮沸10~15分钟即可。
每日3次。
[辨证加减]呕吐加用竹茹12克,法半夏12克;烦躁不安加用琥珀1.5克,研末冲服;小便黄赤加车前子12克,茯苓12克。
丹蚕米壳汤[组成]丹参30克,赤芍20克,鸡血藤25克,米壳30克,蚕砂30克,元胡20克,防风15克,泽兰叶30克,猪苓20克,云苓20克。
[功能主治]活血化瘀,利湿,通络,止痛。
用于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坐骨神经痛,腰椎神经根炎[用法]上方诸药以清水900ml浸泡20分钟后煎,每剂煎四次。
共取汁450ml,待药稍凉后分四次口服。
在饭后每次6~8小时一次口服。
[特点与体会]有“一味丹参等四物”的说法,故有行气养血通经活络化瘀之功,与赤芍,鸡血藤配伍,更能强化丹参活血通经络作用,之外还能使瘀阻脉络之气,结而散之。
元胡之延胡索素,米壳(即含罂粟硷的外壳)是药理学所公认的镇痛作用见长。
猪苓,茯苓淡渗利湿有强功,泽兰叶最能利关节水,而防风能除经络中积留湿气,故滞留诸关节间水湿积液消散,即所谓不通则痛,通则不痛。
组织间水肿消退,使神经鞘膜神经细胞营养得以供给。
[辨证加减]颈椎病之疼痛加桂枝15克,葛根10克,腰椎部加杜仲15克,平时怕着凉有风寒湿症者加萆解(加草头)20克,香附15克,狗脊15克,;偏腰脚痛者加牛膝10克;小便不利短涩者加木通15克,薏苡仁10克。
气血辩证:平素阴平阳密身体强壮者,按上述剂量开方,平素体质较弱气血不足者,可将丹参,赤芍和鸡血藤各减10~15克,加黄芪30克以补气养血。
寒热辩证:舌质淡湿润水气多,舌周边有齿迹者,加肉桂5克,细辛5克,温经散寒服药后疼痛加重者辨证:1服法次数改变12小时一次。
2每次口服剂量减半,日服次数不变。
3痛甚者停药24小时,如果痛减,视为有效。
本方连服9剂为一疗程。
天柱通关汤[组成]生黄芪15克,葛根30克,当归12克,生地15克,乳香6克,苁蓉15克,鸡血藤12克,僵蚕6克,威灵仙12克,桂枝6克,牛膝12克。
[用法]本方用于颈椎病。
临床应用500余例,配合手法及练功,对各型颈椎病显效北在85%以上。
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组成]黄芪15克,桂枝10克,白芍12克,生姜3片,大枣4枚,细辛3克,制川乌5克,制草乌5克,止痉散粉1.5克。
[用法]上药除止痉散随饮片另吞服外,其余诸药加水煎,分二次服。
[特点体会]颈肩臂痛胸椎,胸背痛瓜蒌枳壳二陈汤加味[组成]瓜蒌12克,枳壳10克,茯苓10克,半夏10克,陈皮6克,甘草3克,青皮6克,桔梗6克。
[辨证加减]痰多咳甚加蜜冬花10克,密枇杷叶10克,咳痰血加白芨6克,藕节炭10克;痛甚加元胡6克,郁金10克。
合并血胸者;加桃仁10克,红花6克,丹参15克,葶苈子10克。
[特点体会]胸部内伤的治疗应以宣肺理气为主,因肺居胸中,肺主气为贮痰之器,胸部损伤致内伤气滞血瘀,肺气失宣,痰浊停留,气为痰阻,胸阳痹阻,致胸部疼痛,咳嗽痰喘。
瓜蒌,枳壳二陈汤中以二陈汤行气化痰,治疗肺损伤后所致的湿痰,加瓜蒌以助润肺化痰,瓜蒌能“泻肺火”,“止一切血”,可制止肺损伤之出血。
以青陈皮合用,加强行气止痛之功。
枳壳,桔梗合用,升降结合,流畅胸中气滞,使气行则血自行。
加强痰湿的排净,有利于肺中分泌物的排泄,防止肺的并发症。
因肺宣气行血活,有助于气胸的吸收,枳壳破气又有泻除胸腔中不利之气,血胸的治疗因瘀血偏重应加桃红,红花,丹参,以活血化瘀,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减少炎性渗出。
因本方的行气化痰宣肺为主,使胸部内伤(伤气,伤血,伤经络,伤脏腑)均获治愈(心脏内伤除外)。
胸胁散痛汤[组成]柴胡6克,郁金12克,赤芍12克,当归9克,川芎9克,玄胡12克,姜黄12克,木香5克,瓜蒌壳9克,地龙12克,炒山甲9克,香附9克,甘草5克。
[功用主治]疏肝理气,祛瘀止痛。
主治胸胁挫伤,青紫瘀斑,两胁窜痛,咳嗽痛剧。
[用法]水煎服,每日3次。
[辨证加减]伤后咳嗽痛剧可加杏仁12克,桔梗12克,胸胁痛兼背脊痛加用狗脊12克,薤白12克。
胸肋骨痹痛治验—肋软骨炎多见于胸壁2~5肋骨部位,局部疼痛,胸壁隆起高突,坚硬压痛明显,重咳或深呼吸震痛,胸闷,表面光滑,不红不热,屏气持重则疼痛加重。
治疗方法:虎杖12克,生乳香10克,生没药10克,甲珠10克,共研细末,用食醋加少许黄酒拌调成糊状,摊于纱布上外敷。
有红肿热者,不加黄酒,2~3天更换一次,一般敷贴3~4次,即可痛止全愈。
腰椎,腰臀痛腰脱方[组成]熟地20克,山药15克,山萸肉15克,茯苓20克,当归20克,鸡血藤15克,红花15克,续断15克,杜仲15克,山甲10克,黄芪30克,木瓜15克,细辛5克,没药10克[功效主治]补肾壮腰,通经络,用于各种腰腿疼痛[用法]水煎服,1日2次。
治腰第一方[组成]川独活10克,防风10克,细辛3克,川断15克,桑寄生15克,小茴香5克,降香10克,枳壳10克,怀牛膝15克,元胡10克。
[功用主治]祛风理气,通络止痛。
用于腰痛骤发,痛苦难忍,挺不起腰,俯仰屈伸则患部疼痛如钻似割,咳嗽喷嚏不敢放大声,动则双手撑托腰部,微屈腰膝方能艰难慢行,或卧床不得转侧。
[辨证加减]如腰部拘急,痛不可抑者,加制川乌,制草乌,小活络丹;腰冷如坐水中,得温则静,遇寒加剧者,加炙麻黄、川桂枝(或肉桂)、淡附片;兼见湿邪客于腰部,腰部胀,重困不适者,加川萆解(加草头),海风藤,木瓜,生米仁;腰痛及背,板滞不利者,加威灵仙,乌药。
[特点体会]腰为肾府,系足太阳膀胱经,带督二脉之枢纽,主一身之表,易受风邪所客,痹阻于经脉。
其时,腰部用力过猛或失当,或腰部屈伸动作不相协调,姿势不正,或咳嗽喷嚏,卒然迸闪,而致疼痛。
因岁邪致病快速,势如电闪,名为“闪腰”。
故当以风论治,方用独活入太阳少阴之气分以搜风,细辛入肝肾二经之血分以治风,配以防风以加强祛风湿,通经络之功效。
降香理气兼入血分,元胡索理血兼行气,小茴香行气,以治浅近之新寒,枳壳理气,以宽下焦之郁结。
经曰:邪之年凑,其气必虚。
故又用续断,寄生入督脉以补肝肾,通血脉,利骨节,除风湿,更以牛膝强壮筋骨,取其下行之力,直捣病所。
全方具有祛风除湿,理气通滞,补虚镇痛之作用。
益肾固腰治损腰损腰,亦称闪腰,岔气,急性腰扭伤。
通常以气滞为病设治,针刺宣通滞积之气,或手法扳动骨节,俾气机顺畅,内服亦以理气通络止痛为主,佐活血之品。
腰痛有诸多原因,风寒痰湿,瘀血滞气,皆标也。
肾虚其本也。
所以当益肾固腰以图其本,内服药物在治疗早期即宜增入川断,狗脊,杜仲等,症情缓解后更当以这类药为主以得巩固。
而某些病例或年高肝肾不足,或体弱气血亦亏,或稍有不慎,转动间即易病发损腰,更当注重益肾为治。
某,55岁,损腰已经多次,昨站立活动之际,骤然挫伤左腰骶关节,酸痛不能俯仰转侧,经脉气血阴滞,大便亦然干结。
腰为肾之府,拟以理气活血固腰补肾。
针刺阿是穴并作按揉手法,外敷三色敷药,内服:当归须9克,炒杜仲15克,川楝子9克,制香附12克,延胡索5克,炙乳香(去油)5克,盐水炒补骨脂9克,川断肉12克,巴戟天9克,青皮5克,陈皮5克,甜苁蓉12克,路路通6克。
三日后症情大为改观,转侧间尚有酸痛,原方稍予增删再进二剂,并处调治脾肝肾(平素脾运欠健)之丸药,缓图取效。
腰龙汤[组成]穿山龙10克,入骨丹8克,煅龙骨10克,川续断15克,牛入石10克,败龟版10克,桑寄生10克,全当归6克,留行子10克,熟地黄10克,骨碎补10克,川杜仲10克。
[用法]加水500毫升,浓煎成15毫升。
每天一剂,早晚二次煎服,5天为一疗程。
[辨证加减]治腰部陈伤则去入骨丹,加无名异15克;若治风湿为主则去龙骨,牛入石,加防风8克;治慢性腰肌劳损,药后数剂症见日趋转愈,则原方去山甲、入骨丹、牛入石,续服几剂以为养后。
[特点与体会]本方专治腰肌劳损,亦治腰部陈伤及风湿。
以补为主,以攻为辅,全方具有补肾壮腰,通经活络,祛风胜湿,舒筋活血之功。
腰痹止痛汤[组成]骨碎补12克,威灵仙12克,当归9克,川芎9克,赤芍12克,熟地12克,延胡索12克,姜黄12克,狗脊12克,杜仲12克,肉苁蓉12克,枸杞12克,甘草5克。
[功用主治]壮腰补肾,活血化瘀。
治疗腰椎增生性脊柱炎,腰肌劳损,腰扭伤后经久疼痛,腰椎骨质疏松症。
[用法]水煎服,每日3次。
[辨证加减]腰痛牵涉腿痛加用川牛膝12克,木瓜12克;腰痛痛无定处,加用防风12克以祛风解痉止痛;腰膝重着加用羌活12克,独活12克以祛风胜湿止痹痛;腰膝冷痛加用桂枝9克以散寒止痛。
臀腿痛药物治疗(荆地细辛汤)有臀腿痛麻却无腰及足踝症状。
[组成]荆芥6~9克,熟地或生地30~60克,细辛3~6克,蜈蚣三条,牛膝12克,猫人参30克,徐长卿12克,花粉12克,七叶一枝花9克。
在实践过程中,对虚寒型用药见效明显。
阳虚与寒邪留滞,适量饮酒可助药力达病所。
但对阴虚内热,或湿热浸淫者严禁饮酒。
腰痛汤[组成]当归6克,牛膝6克,红花10克,杜仲10克,川断10克,威灵仙3克,生桃仁3克。
[功能主治]活血通络,强健腰肾。
用于一切腰痛。
[用法]水煎服,黄酒为引,日一剂。
辨证施治:五心烦热者加知母,黄柏各10克,腰脊经痛,小便清长者加附子6克,肉苁蓉10克,劳累后症状加重者加寄生,菟丝子各15克注意事项:治疗期间,勿过劳,忌房事,孕妇禁服。
乌龙固腰汤[组成]制川乌9克,青龙骨30克,迁胡萦12克,川楝子12克,威灵仙12克,乳香9克,当归12克,制川军12克,金雀根30克。
[用法]本方用于急性腰扭伤或腰肌劳损时有发作者。
腰痛中医治疗(一)外邪所致腰痛类1.风湿型:主要证治:腰部发凉、酸困胀痛,遇阴雨气候改变加剧,坐卧则痛不减,痛无定处,抽掣作痛,舌白嫩,脉浮涩,常见于现代医学的增生性脊柱炎,类风湿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某些先天性变异(隐性骶椎裂,腰椎骶化,骶椎腰化,椎间盘突出)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