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程表二》

合集下载

里程表(二)教案

里程表(二)教案

里程表(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够理解里程表所记录的含义。

2. 学生能够识别里程表,并正确读取里程数。

3. 学生能够使用里程表计算距离。

二、教学内容:
1. 介绍里程表及其作用。

2. 里程表的种类和结构。

3. 里程数的读取和计算。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
在开始本节课程前,老师可以先带领学生复习一下上节课的内容,让学生回忆起里程表的作用是什么?有哪些种类?
2. 讲解
接下来,老师可以讲解里程表的种类和结构:机械式里程表、电子式里程表。

通过图片的形式让学生了解里程表的外观结构及功能。

3. 实践
接下来,老师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
① 提供1辆汽车,让学生了解汽车里程表的结构和使用方法;
② 让学生分别进行读取和记录里程数的实践操作;
③ 让学生讨论里程数的计算方法,并让学生通过计算得到从A点到B点的距离。

4. 总结
老师可以根据实践操作的情况引导学生总结所学内容,让他们自我评价,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四、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熟练读取里程数,并能够使用里程数计算距离。

五、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里程表所记录的含义,并正确计算距离。

六、教学方法:讲解、实践、讨论和总结。

七、教学工具:图片、汽车里程表及计算器。

八、教学参考:
1. 常峰. 汽车里程表使用手册[M].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6.
2. 李鸿. 汽车电子技术与维修[M].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5.
3. 徐立. 汽车行驶里程计[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
4.。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里程表(二)》教案二:了解长途客车和城市公交的运行原理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里程表(二)》教案二:了解长途客车和城市公交的运行原理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里程表(二)》教案二:了解长途客车和城市公交的运行原理了解长途客车和城市公交的运行原理一、教学目标1.通过本次课程,在听力、运算和认知方面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2.培养小学生的交通意识,了解并能运用长途客车和城市公交的运行原理。

3.主题思维:引导学生探究和研究“长途客车和城市公交的运行原理”,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热爱探究事物的兴趣,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学习水平和素质。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规律与应用:总结长途客车和城市公交的运行规律,运用所学内容解答实际问题。

(2)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通过学习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培养小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2.教学难点(1)转换问题为数学模型:将实际问题描述为具体的数学模型,理解难点。

(2)用餐、休息、时间、距离等元素很多,建立正确的时间轴,关注时间变化,寻求关键。

三、教学内容1.听力活动运用教师播放录音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录音了解“时刻表”是一种工具,能帮助长途客车和城市公交按时到达目的地,同时学习到大巴车和城市公交车的运行原理,为后续数学活动打下基础。

2.数学活动(1)理解时间问题老师设计情境,让学生从因素中提取关键点和关键词,通过测算时间问题来解决乘车问题。

例如,如何算乘坐长途客车或城市公交车需要多长时间?(2)建立时间轴接下来,老师将时间轴展示给学生,并让他们准确地描述各个时间点和时间段之间的关系。

让学生数学化地描述情境中的信息和解决方案。

如何用数学公式解决时间问题?(3)运用数学公式解决问题老师告诉学生在解决时间问题时,可以运用经验和数学公式。

让学生自己发现这些经验和公式。

学生可以自己思考,也可以和伙伴进行讨论。

让学生列举出来这些公式。

(4)解决实际问题通过数学活动,学生可以解决实际问题,如:从A到B,需要多长时间?如果迟到了,应该如何处理?怎样合理地安排时间?四、教学方法1.活动方法(1)情境模拟法:通过情境模拟与学生交互互动,让学生思考具体的时间和距离的概念。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里程表(二)》教案二:强化计算能力,提高数学积累水平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里程表(二)》教案二:强化计算能力,提高数学积累水平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里程表(二)》教案二:强化计算能力,提高数学积累水平提高数学积累水平数学是一门极其重要的学科,它涉及到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无论是购物、旅游还是理财,都需要用到数学知识。

其中一个基础的数学技能就是计算能力,计算能力的好坏决定了我们在数学学习中的成败。

因此,在小学三年级上,通过教授《里程表(二)》这一课程,帮助小学生们提高计算能力,增强数学积累水平,从而打下坚实的数学基础。

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能掌握里程表的计算方法,练习加减法计算,并能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认真细致的做事态度,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数学学习提高学生们的积极主动性和自信心,让他们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更加自信和乐观。

二、教学过程1.预习环节教师将《里程表(二)》中的相关知识展示给学生,让他们提前预习一下,先了解一下即将学习的内容。

2.学习环节教师详细说明如何正确地采用里程表来计算行驶路程。

教师提供一些简单的计算题目,供学生进行练习。

教师可以分组让学生们进行小组竞赛,增强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拓展环节在拓展环节中,教师可以针对性地提供一些难度适中的练习题目,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同时,教师还可以提供一些类似的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们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从而更好地理解知识点。

4.总结环节在本节课的总结环节中,教师可以邀请一些学生上台展示他们所做的题目,检查学生们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同时,教师还可以与学生们一起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并对不足之处进行训练和加强。

三、教学方法1.课前预习方法:通过展示教材,引导学生提前对知识点进行预习。

2.理论授课法:通过讲解里程表的计算方法,帮助学生理解问题的解法。

3.小组竞赛法:通过小组竞赛,增强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4.拓展训练法:通过提供难度适中的练习题目,巩固学生们掌握的知识点,并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里程表(二)》教学设计2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里程表(二)》教学设计2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里程表(二)》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里程表(二)》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生活中的数学》的一个知识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里程表,理解里程表的组成和作用,能够熟练地读取里程表上的数据,并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际情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观察能力,他们能够通过观察和操作来理解一些简单的数学概念。

但是,对于里程表这样的抽象概念,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因此需要教师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和具体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里程表的组成和作用,能够熟练地读取里程表上的数据。

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和思考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3.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能够熟练地读取里程表上的数据。

2.难点:让学生理解里程表的组成和作用,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中的实际情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观察操作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理解里程表的组成和作用。

3.小组合作法: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汽车的里程表图片,用于教学演示。

2.准备一些汽车的里程表实物,供学生观察和操作。

3.准备一些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汽车的里程表图片,让学生猜测里程表的作用,引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一辆汽车的里程表实物,让学生观察并描述里程表的组成。

教师讲解里程表的作用,让学生理解里程表的重要性。

3.操练(10分钟)教师给出一些汽车的里程数据,让学生进行读取和计算。

例如,一辆汽车的起始里程是20000公里,行驶了500公里,问现在汽车的里程是多少?教师通过这样的练习,让学生熟练地掌握读取和计算里程表数据的方法。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里程表二》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里程表二》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理解里程中两个量之间的关系,要求学生学会用线段图来辅助理解两个量之间的包含关系和差值关系。

计算汽车所经历的各城市之间的里程,孩子们通过作图等手段还是可以理解的,相对常常坐火车的孩子们理解这一问题会更加容易些。

但是《里程表(二)》中的车上的里程表读数和家中电表读数,虽是生活中的问题,学生接触的比较少,家中有车的孩子理解起来会比较容易。

再刚接触这一读数问题时,孩子们已经建立了“读数累加”的意识,可是具体进行计算其中某段之间的数据时,学生对截取哪一部份的数据进行计算仍是模糊的。

于是我结合教材,通过画线段的方法
向学生介绍:读数从什么开始到什么结束,这一部分增加了多少才是
他具体行驶的路程。

学生有意识地想要用线段图表示出来,但是他们却不明白为什么7月份的用电量=7月底一-6月底,导致部分同学标注的是6月份的。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里程表(二)》教案二:认识常用车速概念及公式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里程表(二)》教案二:认识常用车速概念及公式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里程表(二)》教案二:认识常用车速概念及公式认识常用车速概念及公式在生活中,我们不仅要学习基本的加减乘除,还需要了解一些实用的数学知识,其中就包括了里程表和车速的识。

在这一教案中,我们主要将学习如何认识常用车速概念及公式。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可以更好的了解车辆在行驶中的速度等相关信息。

一、教学目标1.了解车速的概念及常用公式;2.了解速度的单位;3.了解不同车速的含义。

二、教学重难点1.车速的公式和计算;2.单位的概念和换算;3.掌握车速和速度的区别。

三、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2.问答法;3.实践操作法。

四、教学步骤1.导入环节教师可通过一个案例来引入本次教学内容。

比如让学生假设自己要从某一地点到另外一个地点,每小时行驶多少公里到达目的地。

通过这个案例让学生了解到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并引入到车速的概念与公式。

2.内容讲解2.1.车速的概念及公式车速指的是车辆在行驶过程中的速度。

车速的计算方法是:路程÷ 时间 = 车速。

其中,路程单位为公里,时间单位为小时,车速单位为公里/小时。

2.2.速度的单位了解车速的概念后,我们也需要了解速度的单位。

速度是一个物体运动在一定时间内所经过路程的长度与所用时间的比值,它的单位是米/秒。

3.掌握不同车速的含义了解车速的公式和计算方法后,我们还需要知道不同车速的具体含义。

这里举几个例子。

当车速达到每小时60公里时,表示车速比较快,一般用于高速公路等。

当车速达到每小时30公里时,表示车速比较适中,一般用于城市道路等。

当车速达到每小时10公里时,表示车速比较慢,一般用于公园等景点。

四、实践操作环节在实践操作环节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计算不同路程和时间下的车速,并互相比较,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车速的概念。

五、课堂总结通过本次教学,我们了解了车速的概念及常用公式,了解了速度的单位,掌握了不同车速的含义和实践操作方法。

这对我们在生活中了解车速和时间等相关信息会更加有帮助。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加与减《里程表(二)》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学习任务单)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加与减《里程表(二)》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学习任务单)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加与减《里程表(二)》教学设计主题里程表(二)(解决起点为非0的有关里程表的问题)课型新授课☑章/单元复习课□专题复习课□习题/试卷讲评课□学科实践活动课□其他□【学习目标】1.结合“汽车里程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读常见的汽车里程表,并解决里程表中的数学问题,提高获取信息的能力,增强应用意识。

2.初步学习借助直观图和线段图理解题意、表示数量关系,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

3.培养对身边与数学有关事务的好奇心,能倾听别人的意见,感受数学学习的快乐。

【评价任务】1.学生通过旧知复习,再次认识里程表。

检验学习目标1的达成情况。

2.学生通过课堂小练,归纳总结。

检验目标1、2的达成情况。

3.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同桌合作、集体交流,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检验学习目标1、2、3的达成情况。

【学习内容】本节课是应用有关加减法的知识,继续解决“里程表”中所隐含的数学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发展读图的能力,与上节课不同的是“里程表的起点不是零”。

【学情分析】本节课是在上节课《里程表(一)》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本节课的里程既包括当天的里程,也包括以前的里程。

虽然数量关系很简单,但是学生在生活或学习中很少遇到这样的事情,缺少这方面的经验。

【学习过程】学生活动教师活动环节一:复习旧知(指向目标1、2)学生活动1复习旧知自主完成上题(点名上台板演,其余练习本上板演,集体订正)教师活动11、组织学生复习巩固已学知识:里程表的认识,里程的计算2、回顾计算方法。

活动意图说明:回顾上节课知识,巩固里程表的知识,回顾里程计算,为本课里程表不是从0开始的计算做好铺垫。

环节二:自主探索(指向目标1、2、3)学生活动2导入新课出示教材情境图,请学生思考:1、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预设)生1:这个表是淘气数数一周的里程生2:周一早上里程表的读数是35千米......2、你读懂题目的意思了吗?这里的160千米表示什么意思?350千米表示什么意思?学生说一说,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里程表(二)》教案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里程表(二)》教案

教学内容:里程表(二)教学目标:1、能看懂里程表,并根据表中的信息解决实际问题2、能正确计算三位数的加减法,并能利用线段图理解题意。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教材中的情境图,请学生们思考:1、这说的是一件什么事情?学生回答出讲的是“记录司机叔叔5天中,每天回家后行驶的路程的事”即可2、这个统计表你看懂了吗?学生能够回答出周一回家后,里程表上的读书时160,周二是350,等等。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学生很快的进入主题,组织学生体会情景的含义,能够帮助学生剥离问题情景中与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不相关的生活细节,有小弟为解决问题扫清了障碍。

同时,在课堂中,关注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安排“看统计表”这个环节,使学困生能够在上可以?二、探索新知1、你能知道周二司机叔叔形式了多少千米吗?学生独立思考,列式计算,并讲清解题思路。

350—160=190(千米)因为周二是,里层表上的读数是从160千米到350千米,所以他们的差就是周二一天行驶的路程。

2、你还能提出那些其他的数学问题?1)学生独立思考,提出问题,并解答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总结出小组的统一意见,准备回报。

3)小组汇报,集体评议。

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有:周三、四、五各行驶多少千米?这五天一共行驶多少千米?哪天行驶的路程最多?哪天行驶的路程最少?(这个问题学生不易想到,教师可以适当提示,也可以直接提出这个问题,并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直接计算后进行比较估算)设计意图:先扶后放,扶放结合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认知水平,思维方式都各有不同,那么,在课堂上,教师就要营造和谐的研究气氛,让“诸多的不同”充分发挥星星之火的作用,教师就要搭建不同的展示平台,让各种思想碰撞出更耀眼的火花。

而教师也是其中的一份子要扮演好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的各种较色,本环节中,教师首先作为引导着,率先提出一个问题,把学生“扶”到探索之路上,然后,就是又在以下的活动中,扮演了真诚的合作者,积极地参与者,启发、点播学生完成探索的任务,从多个角度解决了生活中的不同的实际问题,提升了数学素养。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里程表(二)》教案二:发散思维,玩转计算题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里程表(二)》教案二:发散思维,玩转计算题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里程表(二)》教案二:发散思维,玩转计算题玩转计算题教学目标:通过数学教育,让学生掌握里程表的知识,特别是怎样根据已知信息来求解未知数的思维方法。

通过这个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生活技能。

教学重点:发散思维、游戏思维的培养。

教学难点:数学运算题目的巧妙解法。

教学内容:本课讲述里程表的应用,通过发散思维和游戏思维,解决计算题目的难点。

教学步骤:1、阐述里程表的概念里程表是汽车、火车、飞机等交通运输工具上的一种计量工具,用来记录行驶的里程数和时间。

2、介绍里程表的结构里程表分为数码里程表和指针式里程表两种类型,其中数码里程表最常见。

数码里程表有两个显示屏,一个显示行驶的里程数,一个显示行驶的时间。

3、举例讲解里程表的使用通过一道计算题目来讲解里程表的使用。

例如:小明一天要骑车从家到学校,距离为5公里,时间为20分钟,他每分钟骑行的速度为多少公里?通过里程表的应用,可以得出小明每分钟骑行的速度为5/20=0.25公里/分钟,即他每分钟骑行0.25公里。

4、发散思维通过发散思维,让学生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思维方式下解决计算题目的难题。

例如:小明一天要骑车从家到学校,距离为5公里,他有两个小时的时间,他最多可以骑多少公里?通过发散思维,可以得出小明最多可以骑10公里。

这里的思考过程是:小明有两个小时,一个小时可以骑5公里,那么两个小时就可以骑10公里。

5、游戏思维通过游戏思维,让学生轻松愉快地解决计算题目。

例如:小明一天要骑车从家到学校,距离为5公里,他有三个小时的时间,那么他可以骑多少公里?如果小明只有两个小时的时间,他最多可以骑多少公里?通过游戏思维,可以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下解决计算题目,同时发挥出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方法:通过里程表的应用讲解计算题目,通过发散思维和游戏思维,让学生学习到更多的数学知识。

教学效果:通过这个教学方法,学生不仅可以掌握里程表的知识,更能够培养出发散思维和游戏思维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和生活技能。

ppt里程表二课件

ppt里程表二课件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 思想和 党的十 九大精 神,贯彻 全国教 育大会 精神,充 分发挥 中小学 图书室 育人功 能
北师大版 三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加与减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 思想和 党的十 九大精 神,贯彻 全国教 育大会 精神,充 分发挥 中小学 图书室 育人功 能

周四:745-555=190(千米)

周五:955-745=210(千米)
答:星期五行驶的里程数最多。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 思想和 党的十 九大精 神,贯彻 全国教 育大会 精神,充 分发挥 中小学 图书室 育人功 能
解决起点不是0的里程表问题,方法 是:
用后一个读数减去前一个读数就是这两 个数所对应时间段内所行驶的里程。
求当月用电量或用水量:用这个月 的读数减去前一个月读数,就是这 个月数所使用的度数。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 思想和 党的十 九大精 神,贯彻 全国教 育大会 精神,充 分发挥 中小学 图书室 育人功 能
作业: 《导学案》P28页,第二题 (不用抄题目)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 思想和 党的十 九大精 神,贯彻 全国教 育大会 精神,充 分发挥 中小学 图书室 育人功 能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 思想和 党的十 九大精 神,贯彻 全国教 育大会 精神,充 分发挥 中小学 图书室 育人功 能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 思想和 党的十 九大精 神,贯彻 全国教 育大会 精神,充 分发挥 中小学 图书室 育人功 能
谢谢!辛苦了
6月底 7月底 8月底 9月底 10月底 11月底 12月底 430 545 640 730 825 920 998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里程表(二)》说课稿2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里程表(二)》说课稿2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里程表(二)》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里程表(二)》这一章节,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里程表(一)》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学习的。

在本节课中,学生将学习如何通过里程表来计算两个地点之间的距离,以及如何从图表中获取有用的信息。

教材通过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里程表的使用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图表的阅读和理解也有一定的掌握。

但是,学生在实际应用中,可能会对于如何准确地通过里程表来计算距离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里程表的使用方法,提高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里程表的构造和作用,学会如何通过里程表来计算两个地点之间的距离。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实践,掌握里程表的使用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增强自信心,培养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里程表的构造和作用,学会如何通过里程表来计算两个地点之间的距离。

2.难点:学生能够从复杂的图表中获取有用的信息,并运用数学知识进行准确的计算。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本节课中,我将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实践,掌握里程表的使用方法。

同时,我会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PPT和网络资源,来提供丰富的教学素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实际情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里程表的构造和作用,引导学生理解里程表的使用方法。

3.实例分析: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学会如何通过里程表来计算两个地点之间的距离。

4.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运用里程表来解决实际问题。

5.总结提升:引导学生总结里程表的使用方法,并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里程表(二)》(含答案)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里程表(二)》(含答案)

3.5《里程表(二)》一、解决问题1、(1)填一填.(2)书亭到小平家一共419米,书亭到商场有多远?(3)小刚骑车从家出发,每分行167米,5分能到小平家吗?如果不能,请在图中标出小刚的位置.2、下面是“长春—天津”沿线主要车站的火车里程表.(1)长春到秦皇岛的里程是多少千米? (2)沈阳到唐山的里程是552千米,秦皇岛到唐山有多远?在图中画一画,并算一算.(3)一列火车从长春出发,每时行驶190千米,5时后能到达天津吗?3、下面是爸爸记录的星期一至星期五每天回家时的汽车里程表读数.(单位:千米)路程/米小刚家一超市小刚家一剧院 小刚家一书亭里程/千米长春—沈阳 310 沈阳—秦皇岛 405 秦皇岛—唐山 唐山—天津 114根据数学信息想一想,填一填.(1)要求星期一汽车行驶的里程数,列式为( ). (2)(3)4、下面是重庆到武汉的长江航线示意图.(1)涪陵到宜昌有多少千米?画一画,算一算.(2)1274-648求的是哪两个城市之间的航程?画一画,说一说.(3)一艘游轮从重庆出发,沿航线已经航行了约1000千米,在图中标出游轮的大概位置.5、下面是夏师傅最近一周每天收车时的汽车里程表读数.(单位:千米)星期一早上出车时,里程表的读数是67千米.星期一 星期二 星期三 星期四 星期五 204380496625812用当天的读数( )前一天的读数,就是( )行驶的里程数.航程/千米重庆—涪陵 120 重庆—宜昌 648 重庆—武汉 1274(1)从表格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画一画,填一填.(2)算一算夏师傅每天行驶的里程数.填一填.(单位:千米)(3)夏师傅星期( )行驶的里程数最多,星期( )行驶的里程数最少.6、(1)安阳到石家庄有多少千米?(2)石家庄到北京是281千米,保定到北京是多少千米?画一画,算一算. (3)火车从安阳去北京,行驶了300千米,请在图中标出火车的大致位置.7、刘伯伯每天骑摩托车到城里打工,他这一周每天行驶的里程如下.(1)刘伯伯这一周一共行驶了多少千米?(2)星期一早上出发时里程表的读数是854千米,算一算,刘伯伯星期日晚上到家时里程表的读数是多少?星期一 星期二 星期三 星期四 星期五 4405977859101070星期一出车时的读数为258千米.星期一星期二 星期三星期四 星期五星期 一二三四五六日里程/千米 161816201719208、妈妈上班为赶时间坐了出租车,到单位时出租车的里程表显示是6千米。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里程表(二)》教学设计1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里程表(二)》教学设计1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里程表(二)》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里程表(二)》是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的一章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里程表,理解里程表的构成和作用,以及学会读取和计算里程表上的数据。

这一章节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能够进行简单的数学计算和数据分析。

但学生在处理实际问题时,还可能存在对里程表的理解不够深入,以及对数据处理的不够准确等问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对里程表的理解和数据分析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里程表的构成和作用,能够正确读取和计算里程表上的数据。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数据分析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能够正确读取和计算里程表上的数据。

2.难点:让学生理解里程表的构成和作用,以及如何利用里程表进行问题解决。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实际情境,让学生理解和应用里程表。

2.互动教学法:通过小组讨论和问题解决,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3.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学会如何利用里程表进行问题解决。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相关的教学PPT,展示里程表的图片和案例。

2.教学案例:准备一些与里程表相关的实际案例,用于教学实践。

3.教学工具:准备一些用于计算和分析的工具,如计算器、白板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向学生展示一些实际情境,如汽车里程表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里程表的作用和构成。

2.呈现(10分钟)向学生介绍里程表的构成和作用,以及如何正确读取和计算里程表上的数据。

通过具体的案例,让学生理解和应用里程表。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根据提供的案例,尝试利用里程表进行问题解决。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学生自主完成一些与里程表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里程表二》教案设计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里程表二》教案设计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里程表二》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进一步理解里程表的作用和意义。

2.培养学生运用里程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里程表的作用,能运用里程表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熟练掌握里程表的使用方法,提高解题速度。

三、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2.学生练习本3.教学道具:里程表模型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里程表相关知识,巩固里程表的作用和意义。

(2)通过提问方式,让学生分享自己生活中遇到的与里程表相关的问题。

2.教学新课(1)展示教学课件,引导学生观察里程表的结构,让学生了解里程表上的数字、符号表示的含义。

(2)讲解里程表的使用方法,包括如何读取里程、如何计算行驶距离等。

(3)举例说明里程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测量两地距离、计算行驶时间等。

(4)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如何运用里程表解决实际问题。

3.实践操作(1)分发教学道具——里程表模型,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熟悉里程表的使用方法。

(2)布置任务:让学生运用里程表模型,测量教室到操场、图书馆等地点的距离。

(3)学生展示成果,交流解题过程,教师点评并指导。

4.巩固练习(1)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2)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讲解,指导学生解题方法。

(1)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

五、作业布置1.完成课后练习题。

2.家长签字确认,加强家校联系。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实践、巩固等环节,让学生掌握了里程表的使用方法,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使每个学生都能跟上教学进度。

同时,要加强家校联系,让家长了解孩子在校的学习情况,共同促进学生的成长。

教学课件:1.里程表的结构及含义2.里程表的使用方法3.里程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道具:1.里程表模型2.教室、操场、图书馆等地点的示意图课后练习题:1.小明家到学校的距离是3.5千米,小红家到学校的距离是4.2千米,请问两家相距多少千米?2.小华乘坐公交车从家出发,经过5站后到达学校,每站间距为0.8千米,请问小华家到学校的距离是多少?3.小明乘坐火车从A城市到B城市,火车行驶了3小时,平均速度为60千米/小时,请问AB两城市相距多少千米?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1.理解里程表的作用,能运用里程表解决实际问题。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里程表(二)》教案二:如何练习里程计算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里程表(二)》教案二:如何练习里程计算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里程表(二)》教案二:如何练习里程计算如何练习里程计算在小学三年级上学期的数学课程中,学生将会学习到“里程表(二)”这一知识点,并在课堂上进行相关理论知识的讲解,但是在实践练习中,往往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因此,本文将为大家介绍如何结合实际练习来掌握里程计算。

我们需要明确“里程表(二)”这一概念。

里程表(二)是根据不同的路线找出不同路段的长度,并表示在里程表中的距离。

在练习里程计算时,需要通过观察行驶路线,了解里程表上的数字表示含义,并结合计算经过的路程长度。

我们需要选择合适的练习活动,来帮助孩子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里程计算的方法。

以下是一些实用的练习活动:1.画出行驶路线:在教室或者户外,先让孩子们画出一条简单的路线,然后通过标示不同的路段,完成里程计算。

例如,孩子们可以在地图上画出一条从学校到公园的路线,然后计算不同路段的长度,从而得出整个路线的总里程。

通过这种方法,孩子们可以更加直观地理解里程计算的过程。

2.运用日常生活练习里程计算: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计算家到学校的距离、超市到家的距离等,帮助孩子们摆脱枯燥的学习方式,更好地理解里程计算。

例如,在去超市购物时,孩子们可以记录所经过的不同路段,并计算每个路段的长度,最终得出整个行程的总长度。

3.制作里程表游戏:这种方法不仅可以帮助孩子们巩固里程计算的知识,还能增加游戏的趣味性,从而更加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

制作里程表游戏需要事先准备游戏道具,例如,孩子们可以用纸板切割出一些道路和不同的地标,然后通过游戏的形式,模拟不同的行驶路线,并进行里程计算。

通过这种方法,孩子们可以在愉快的氛围中更好地掌握里程计算的方法。

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协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里程计算:1.思维导向:在课堂教学中,我们需要给予孩子们正确的思维导向,例如,告诉孩子们要掌握如何正确地计算不同路段的长度,而不是只记住简单的答案。

2.注重实用性:里程计算虽然是一项基础的数学技能,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使用场景。

3.6里程表(二)(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三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3.6里程表(二)(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三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4.数学表达:学生能够运用数学的语言和符号,清晰地表达里程表的读取方法和数据含义。
5.创新思维:鼓励学生发挥创新思维,探索里程表的更多应用可能性,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在三年级上册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数学知识和计算能力,对一些日常生活情境中的人民币、时间等有一定的认识。此外,学生可能已经接触过一些与测量相关的知识,如长度、重量等。
(1)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里程表的图片和视频,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里程表的原理和数据关系。
(2)教学软件:运用教学软件进行互动教学,如模拟里程表的操作,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进行实践操作,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3)实物道具:准备实际的里程表作为教学道具,让学生亲手操作和观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他们通常对具体的、实际的事物更感兴趣。因此,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情境相结合,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学习能力方面,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能够理解和运用简单的数学公式和概念。在学习风格上,学生们可能更偏好通过实践活动和实际操作来学习,而不仅仅是听讲和阅读。
互动探究:
设计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围绕里程表(二)问题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拓展思维。
技能训练:
设计实践活动或实验,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里程表(二)知识的应用,提高实践能力。
在里程表(二)新课呈现结束后,对里程表(二)知识点进行梳理和总结。
2.技能提升:学生能够运用数学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正确解读里程表的数据,并将其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3.实践能力: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能够提高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5《里程表二》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5《里程表二》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5《里程表二》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里程表二》这一节内容是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里程表的数据,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的内容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能够进行简单的加减乘除运算,对数据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如何通过数据分析问题,以及如何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里程表的数据,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2.培养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通过观察和分析里程表的数据,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发现里程表数据背后的规律,以及如何运用这些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自主探究里程表数据的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里程表数据,用于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2.准备相关的问题,用于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一个实际的里程表,引导学生关注里程表的数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向学生提出问题:“你们觉得里程表上的数据有什么作用呢?”让学生进行思考。

2.呈现(10分钟)教师向学生呈现一些与里程表相关的数据,如行驶的路程、时间等,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分析。

同时,向学生提出问题:“你们觉得这些数据有什么规律呢?”让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

3.操练(10分钟)教师根据呈现的数据,向学生提出一些实际问题,如“如果一辆车以60公里/小时的速度行驶,行驶5小时,它能够行驶多远?”让学生进行计算和解答。

通过这个环节,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的内容。

3.6里程表(二)(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三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3.6里程表(二)(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三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3.6里程表(二)(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三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3.6里程表(二)
2.教学年级和班级:三年级
3.授课时间:2024-2025学年上册
4.教学时数:1课时(45分钟)
本节课将基于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继续深入学习里程表的概念及应用。通过讲解、实例演示和互动练习,使学生掌握如何读取里程表、计算行驶距离,并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教学内容与教材紧密相关,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学生们对里程表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表现出较高的兴趣,特别是在实践活动环节,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氛围活跃。这表明,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教学策略是成功的。
然而,我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首先,部分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参与度不高,可能是因为他们对相关知识掌握不够扎实,导致自信心不足。针对这一问题,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加强对他们的个别辅导,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答案:汽车行驶250公里,每100公里耗油8升,所以消耗的油量为8升/100公里× 250公里= 20升。
3.换算题:一辆汽车的平均速度为80公里/小时,将这个速度换算成米/秒。
答案:80公里/小时= 80 × (1000米/1公里) / (3600秒/1小时) ≈ 22.22米/秒。
4.实际情景题:小华每天步行去学校,从家到学校的距离是800米,如果他每天往返两次,计算他一周步行的总距离。
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Fra bibliotek方法:(1)讲授法: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实际案例,引导学生理解里程表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5《里程表二》说课稿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5《里程表二》说课稿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5《里程表二》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里程表二》是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课。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里程表,理解里程表的功能,学会读取里程表上的数据,并能够运用里程表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两个实际的里程表例子,让学生学会读取里程表上的数据,并能够计算行驶的路程。

教材还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探索里程表的读数规律,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他们能够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的数学概念和运算方法。

但是,对于里程表这种实际应用场景的数学问题,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通过实际操作和例子,让学生理解和掌握里程表的读取和计算方法。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里程表的功能,学会读取里程表上的数据,并能够计算行驶的路程。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探索里程表的读数规律,提高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里程表的功能,学会读取里程表上的数据,并能够计算行驶的路程。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操作,探索里程表的读数规律,提高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我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2.教学手段: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际里程表和计算器等教学辅助工具。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我通过出示一辆汽车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汽车行驶的路程如何计算,引出里程表的概念。

2.探究:我让学生分组合作,观察和分析实际的里程表,引导学生发现里程表的读数规律。

3.实践:我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操作,计算行驶的路程,巩固学生对里程表的理解和运用。

4.总结:我引导学生总结里程表的功能和读取方法,并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5.作业:我布置一些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