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课堂教学解读
7《教育学原理》课堂教学....
三、教学过程的结构
(一)引起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学习动机往往与兴趣、求 知欲和责任感联系在一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一种有利于调动 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动机,为教学活动 的顺利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在这个阶段,教师要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 启发学生的责任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一)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
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是指教师在向学生传 授准确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结合科学文化知识教学 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正确的人生观、科学的世界观的 教育,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教书,又要育人。贯彻 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的要求如下:
二、教学原则及其运用 (一)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
一、教学过程的本质
(二)当前我国对教学过程性质的认识
学生认识的特殊性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认识的间接性。 (2)认识的引导性。(3)认识 的简捷性。 (4)认识的交往性。 (5)认识的教育性。
二、教学过程的规律
(一)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间接经验是指人类在长期认识过程中积累的认识 成果,主要表现为书本知识或记录在其他媒体上的知 识。
二、教学原则及其运用 (二)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理论知识的学习为主导,帮助 学生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并注重运用知识分析问题 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二、教学原则及其运用 (二)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二、教学过程的规律 (三)教学中知、情、意相统一
教学具有教育性,这是由赫尔巴特率先明确提出 的观点。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知、情、意相互作 用,同时介入,这就需要处理好知识学习与思想、 情感、意志培养的关系问题。
语文三年级上册部编版第七单元教材解读
语文三年级上册部编版第七单元教材解读
本文档旨在对语文三年级上册部编版第七单元教材进行解读和
分析。
以下是对该教材的主要内容进行简要概括。
教材概述
本单元的教材主要涵盖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 词语学习:介绍了一些新的词语,帮助学生扩展词汇量。
- 课文阅读:包括了几篇寓言故事和儿歌,通过阅读培养学生
的语感和理解能力。
- 语法训练:针对动词的时态和语序进行了一些训练,帮助学
生掌握基本的语法规则。
- 写作练习: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写作练习,培养他们的表达
能力。
教材重点
1. 词语学习:通过学习新的词语,学生可以扩展自己的词汇量,提高阅读和表达的能力。
2. 阅读理解:通过阅读故事和儿歌,学生可以培养语感和理解
能力,提高阅读理解水平。
3. 语法训练:通过对动词的时态和语序进行训练,学生可以掌握基本的语法规则,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4. 写作练习:通过写作练习,学生可以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提高写作水平。
教学建议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以下几点策略:
1. 创设情境: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更加积极主动。
2. 多样化教学方式:结合故事讲解、游戏互动等多种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强化词语学习:加强对新词语的学习和记忆,帮助学生掌握词汇量。
4. 鼓励阅读和写作:给予学生足够的阅读和写作机会,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总结
通过本文档的解读,我们了解了语文三年级上册部编版第七单元教材的主要内容,并提供了一些教学建议。
希望能够对教师们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第七篇课堂教学目标及教学设计
(一)讲述的策略
1.讲述的含义、特点 含义:讲述是指教师以口头语言向学生讲述
概念、原理和事实发生、发展的过程及规 律。
特点:在较短时间内能给学生较多的信息,
而且教师能整合多方面的资料,使学生对 问题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2.讲述策略的运用
(1)讲述策略误用的表现
①在过短的时间内呈现过多的新知识; ②讲述的时间太 长,超出学生有意注意时间的时限;③讲述内容缺乏组织 性、逻辑性;④讲述不顾学生原有知识基础,或对学生知 识准备想当然假设;⑤讲述时没有激发起学生有意义的理 解知识的心理倾向。
2. 对话策略的特点
第一,诱发学生参与教学,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第二,提供练习和反馈的机会。 第三,有助于学生学习结果的迁移,培养学生的 能力。 第四,活跃课堂气氛。
3.对话策略的形式
(1)问答策略 含义: 课堂问答是教师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向学生提出问题, 并引导他们经过思考作出回答,从而获得知识,发展智力 的一种教学形式。
(2)讨论策略 含义: 讨论是班级成员之间的一种互动交流形式,是一 种以学生自己的活动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 注意事项: 第一,讨论的议题要明确; 第二,讨论前让学生作好充分的准备,布置学生阅读 有关的教材和必要的参考资料; 第三,充分发挥教师在讨论进行中的作用; 第四,讨论结束后要适当小结。
实验并采集数据 指导 处理数据 交流 讲解应用excel处理数据 并示范 选取几组同学的数据, 展示给全班,组织学生 交流
得出结论:
小结
辅助、引导
碰撞中动量守恒,碰撞的分类、 不同碰撞中能量的关系
学生总结
第三节 课堂教学策略
一、教学策略概述
(一)教学策略的含义 教学策略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完成特定的 目标,依据教学的主客观条件,特别学生的实际, 对所选用的教学顺序、教学活动程序、教学组织 形式,教学媒体等总的考虑。 (二)教学策略的特征 明确的针对性 典型的灵活性 整体综合性
教育学第七章教学论(下)
第一部分教育学第七章教学论(下)一、名词解释:1、教学方法是指师生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要求所采取的工作方式或手段。
它是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的有机统一。
2、启发式教学是相对于注入式教学而言的,是指教师从学生实际出发,遵循教学规律,运用各种有效的形式去调动和维也纳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独立性,引导学生发展智力的一种教学指导思想;它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
3、课外活动是在教学大纲范围以外由学生自愿参加的多种教育活动的总称。
广义的课外活动包括正式课程以外的校内外各种教育活动,狭义的课外活动仅指校内的课外活动。
4、班级授课制也称课堂教学,是将学生按大致相同的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有固定人数的教学班级,由教师按照固定的课程表和教学时间表面向全体同学进行集体教学的组织形式,它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由夸美纽斯论证确立。
5、教学相长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教学互动原则。
6、产婆术是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善于用问答方式来激发和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求正确答案,这种苏格拉底法被称为“产婆术”。
7、注入式教学是指教师从自己的主观愿望出发,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否定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学生看作是接受知识的容器,硬性地向学生灌输知识的教学指导思想。
8、课的类型和课的结构:课的类型是指按完成教学任务的多少而划分的课的种类。
一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单一课,另一类是综合课。
课的结构是指课的基本构成部分以及各部分进行的顺序和时间分配。
一般包括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等五部分。
二、填空题:1、“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思想,最早是由(孔子)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
2、教学方法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坚持启发式)、(反对注入式)。
3、讲授法包括讲述、讲解、讲读、讲演四种方式。
4、教学的辅助形式有现场教学、个别教学、分组教学。
5、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是备课、上课、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习成绩的检查与评定,其中上课是中心环节。
沪科版初中物理第七章教案
沪科版初中物理第七章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密度的概念及其特性,掌握密度的计算方法。
2. 引导学生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认识力的存在和作用,理解力的两种作用效果。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密度概念的引入和特性2. 密度的计算方法3. 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4. 力的相互作用三、教学过程1. 密度概念的引入和特性(1)教师通过展示不同物质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质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2)学生回答:共同点是都有质量;不同点是体积不同。
(3)教师总结: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2. 密度的计算方法(1)教师演示如何用天平和量筒测量液体的密度。
(2)学生分组实验,测量不同液体的密度,并记录数据。
(3)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得出密度计算公式:密度 = 质量 / 体积。
3. 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1)教师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学生讨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3)教师讲解力的相互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4. 力的相互作用(1)教师展示实例,让学生理解力的相互作用。
(2)学生分组实验,验证力的相互作用。
(3)教师总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效果有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能正确理解密度的概念,掌握密度的计算方法。
2. 学生能通过实例认识力的存在和作用,理解力的两种作用效果。
3. 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五、教学建议1. 注重实验教学,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加深对物理概念的理解。
2. 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物理现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 鼓励学生提问和思考,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4. 加强课堂互动,让学生在讨论和交流中,巩固所学知识。
第七章 课堂教学(教育学·小学)
第七章课堂教学一、课堂教学概述(一)课堂教学的性质课堂教学是指,以班级授课制为表现形式,以培养和发展学生为目的,由相对固定的教师和学生在相对稳定的时间和相对固定的空间内围绕特定的内容进行的教学活动。
1.课堂的任务性。
课堂教学具有一定的任务性,其直接任务是使学生社会化。
2.课堂的社会性。
课堂教学工作不仅存在于师生关系之中,还涉及多种社会关系。
3.课堂的交往性。
一般来说,每个个体的一生都是在交往中度过的,在课堂中交往是一个有目的的活动过程,它是师生之间或生生之间为了协调、沟通、达成共识,联合力量去达成某个目的而进行的相互作用。
(二)课堂教学的结构课堂教学的结构是指,课堂教学构成要素之间形成的相互关系。
课堂的三大要素:学习的学生、学习过程、学习情境。
这三大要素相对稳定的组合模式就是课堂教学结构,它包括情境结构和教学结构。
1.课堂的情境结构。
(1)班级规模的控制。
班级规模越大,学生的学习效率越低,学习效果越差;然而班级规模太小,又极不经济。
一般而言,中小学班级以25~40人为宜。
(2)课堂纪律的建立。
课堂纪律是每个学生必须遵守的最基本的日常课堂行为准则。
(3)学生座位的分配。
座位的分配直接影响到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助于课堂纪律的维持。
所以学生座位的分配,既要考虑课堂行为的有效控制,防止纪律问题的发生;又要考虑促进学生间的正常交往,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并有助于形成良好的人格特征。
2.课堂的教学结构。
(1)教学时间的合理安排。
课堂活动可分为学业活动、非学业活动和非教学活动三类。
通常情况下,学生用于学业活动的时间越多,学业成绩就越好。
(2)课程表的编制。
课程表是使课堂教学有条不紊进行的重要条件,其编制应尽量将核心课程安排在学生精力充沛的上午,将文科与理科、形象性的学科与抽象性的学科交错安排,避免同类刺激长时间地作用于大脑皮层的同一部位而导致疲劳和厌烦。
(3)教学过程的规划。
合理规划教学过程,如任务难度适中、时间适宜、及时反馈学生课业结果等,有利于学生保持高度的注意力。
湘教版八下地理第七章认识区域:联系与差异教学设计
湘教版八下地理第七章认识区域:联系与差异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八下地理第七章《认识区域:联系与差异》主要介绍了区域的基本概念、区域的特征、区域之间的联系与差异以及区域发展的原则。
本章内容是学生对地理学科区域概念的进一步深化,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区域之间的联系与差异,提高学生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章内容前,已经掌握了区域的基本概念和特征,对地理学科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分析区域之间的联系与差异,以及运用区域发展原则解决实际问题方面仍有一定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从实际案例中感受区域之间的联系与差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区域的基本概念和特征;2.掌握区域之间的联系与差异;3.学会运用区域发展原则分析实际问题;4.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区域之间的联系与差异;2.运用区域发展原则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使学生理解区域之间的联系与差异;2.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地理思维能力;3.实践法: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资料;2.制作课件;3.准备讨论题和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不同区域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区域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2.呈现(10分钟)展示案例资料,让学生观察并分析区域之间的联系与差异。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根据案例分析区域之间的联系与差异。
4.巩固(10分钟)呈现讨论题,让学生回答,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区域之间的联系与差异,以及运用区域发展原则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性。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第七章《南方地区》复习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第七章《南方地区》复习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第七章《南方地区》主要介绍了我国南方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人文地理特点。
本章内容涉及南方地区的地形、气候、水系、生物资源、农业、工业、城市和民族文化等方面。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可以系统地了解我国南方地区的整体情况,增强对国家地理差异的认识。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我国地理特征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分析地理现象和问题时,部分学生可能仍存在一定的困难。
针对本章内容,学生需要进一步掌握南方地区的地理特征,提高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南方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人文地理特点,学会分析南方地区的地理特征。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观察、分析南方地区的地形、气候、水系、生物资源、农业、工业、城市和民族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学生对国家地理差异的认识,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地区发展的思想感情。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南方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人文地理特点。
2.难点:分析南方地区的地理特征,理解地理现象之间的联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视频等资料,营造生动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南方地区实例,引导学生分析地理现象和问题。
3.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地理分析能力。
4.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从而达到理解南方地区地理特征的目的。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地图、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设计好针对南方地区地理特征的思考题和练习题。
3.准备好用于小组讨论的案例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南方地区的美景,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南方地区的特点,激发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南方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人文地理特点,让学生对南方地区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课堂教学目标及教学设计
第七章课堂教学目标及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了解课堂教学目标和课堂教学设计,掌握课堂教学策略教学方法:讲授、观看教学录像、课堂模拟第一节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概述在日常生活中,你经常会给自己制定一定的目标,如在一定的时间中记住一定数量的英文单词;在期末利用2天的时间将本学习学过的某门课程中的重要概念记住;或者为你的休息日制定一个计划:洗衣服、购物、做家教和打一场羽毛球。
当你制定的目标实现后,会有一种轻松快乐的感觉。
如果没有制定目标或计划,或者没有条件实现你的目标时,你就会有一种杂乱无章的感觉,事后还会觉得很累。
因此,人们做事情时总要给自己制定一定的目标。
同样,有目的有组织的教学活动就更需要明确而详细的教学目标。
那么什么是教学目标呢?(一)教学目标的含义教学目标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所期待得到的学生的学习结果。
教育目的是通过许多具体的教学目标实现的。
教学目标是一个多层次的教学目标体系,可以分成:课程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课时教学目标等不同的层次。
怎样理解教学目标的含义呢?第一,教学目标要着眼于学生的行为而不是教师的行为。
请看下面有关足球课的单元教学目标:△概述足球游戏的规则△给学生做如何踢球、运球和传球的示范△教给学生球场的位置(如前锋、后卫等)以及每一个位置的作用上述目标存在的问题是只告诉了老师在教学中将要做什么,然而,它们都没有告诉我们作为教学的结果学生能够做什么。
从着眼于学生的行为的角度,可以将上述足球课的单元教学目标改进如下:△学生将能够描述足球的基本规则△学生能以适当的方式踢球、运球和传球△学生能找到球场上的十一个位置并能描述在每一位置上的球员应发挥的作用这里我们描述的是学生的行为结果,即通过足球单元教学,我们期待学生所能表现出来的知识和技能。
九年级体育第七章教学设计
九年级体育第七章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本章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对团队合作和竞技精神的意识和兴趣,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
具体目标包括:1. 了解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培养团队合作精神;2. 掌握篮球的基本技能,并能够应用到实际比赛中;3. 培养学生的反应能力和判断能力,提高他们在竞技中的表现。
二、教学内容本章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团队合作与篮球基本技能的学习,具体如下:1. 团队合作与沟通技巧的培养;2. 篮球基本技能的学习:运球、传球、投篮等;3. 球队战术的学习:进攻与防守的基本战术;4. 篮球比赛的规则与裁判知识。
三、教学过程1. 激发兴趣:通过介绍篮球的魅力和优点,激发学生对篮球的兴趣和热情。
2. 团队合作与沟通技巧的培养:组织学生进行团队合作活动,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沟通和协作能力。
3. 篮球基本技能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习篮球的基本技能,包括运球、传球、投篮等。
通过示范和练习,提高学生的技术水平。
4. 球队战术的学习:介绍篮球比赛中的进攻与防守的基本战术,让学生了解如何在比赛中发挥个人优势并与队友合作。
5. 篮球比赛的规则与裁判知识:学习篮球比赛的规则并介绍裁判的基本知识,让学生在比赛中能够遵守规则并了解裁判的判罚标准。
四、教学方法1. 示范法:通过教师的示范,让学生清楚地了解篮球基本技能的正确姿势和动作。
2. 练习法:通过大量的练习,让学生反复巩固篮球基本技能。
3. 小组合作法: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4. 情境教学法:通过模拟比赛场景,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五、教学评价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1. 观察学生的实际表现:在课堂练习和比赛中观察学生的技术水平和团队合作能力。
2. 书面作业:布置篮球相关的书面作业,检查学生对篮球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考试评测:通过篮球理论知识和技能的考试,评测学生的掌握情况。
六、教学资源1. 篮球相关的教学课件和教学视频。
部编本语文第七单元教材解读三年级上册
部编本语文第七单元教材解读三年级上册简介本文档将对部编本语文第七单元教材进行解读,该教材适用于三年级上册。
下面将对教材的内容进行详细介绍。
教材内容本单元的教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课文阅读:教材中包含了一篇篇精心编写的课文,通过阅读这些课文,学生可以了解到不同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培养阅读理解能力。
2. 词语学习:教材中会介绍一些新的词语,学生需要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后复习来掌握这些词语的意思和用法。
3. 句型练习:通过教材中的句型练习,学生可以巩固所学的语法知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4. 听力训练:教材中也包含了一些听力训练,通过听力练习,学生可以提高听力理解和听力反应能力。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本单元的教材,学生应该能够达到以下几个教学目标:1.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通过阅读课文,学生能够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并能够回答相关的问题。
2. 掌握新的词语:通过学习教材中的词语,学生能够掌握这些词语的意思和用法,并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
3. 巩固语法知识:通过句型练习,学生能够巩固所学的语法知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4. 提高听力能力:通过听力训练,学生能够提高听力理解和听力反应能力,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听力考试。
教学方法在教授本单元教材时,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1. 课堂讲解:教师通过讲解课文内容、词语意思和语法知识,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2. 小组讨论:学生可以分成小组,互相讨论课文内容,并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观点。
3. 互动练习: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互动练习,让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习效果。
4. 阅读活动:通过组织阅读活动,鼓励学生多读书,培养阅读兴趣和习惯。
总结部编本语文第七单元教材是三年级上册的重要教学内容,通过学习该教材,学生可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掌握新的词语、巩固语法知识和提高听力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课堂讲解、小组讨论、互动练习和阅读活动等多种教学方法,以达到教学目标。
第七章之教学方法
• 师:读课文中的句子,结合课文想,"心疼"是什么 意思? • 生:就是心里难受。 • 师:课文中说谁心疼,为什么? • 生:朱德白天爬山,挑粮,晚上工作劳累。 • 师:心疼就是不忍心,心里难受,课文中表达战士 跟朱德感情深。现用"心疼"说一句话。 • 生:看着老师一天天消瘦的面容,我们心疼极了。 • 分析: • (1)这位教师在教学中贯彻了哪些原则? • (2)体现了教学进程的哪些基本规律?为什么?
(三)快乐教学法
• • • •
快乐教学法的实施途径和基本要求是: 1.创设快乐的环境, 使孩子们乐于学习; 2 .激发学习动机, 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3 .重视帮助学生获得 学习成功的情感体验 。
(四)发现教学法
布鲁纳: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象科学家进行科学 研究那样,通过自己的学习,发现事物变化的起因和 事物的内部联系,从中找出规律。具体步骤是: 1.教师选定要由学生自行发现的一个或几个一般原理; 2.建立问题情境; 3.组织提问或演示活动,以帮助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方 案; 4.组织活动,帮助学生进行对比分析; 5.实施方案,得到一般原理式概念; 6.把新发现的一般原理和概念运用于实际。
具体步骤是:
• • • •
1.确定教学内容和要求; 2.实施教学计划; 3.测定学生是否掌握了学习内容; 4.根据学生存在的问题,给学生第二次 学习的机会; • 5.有针对性地再讲述有关内容,即对已 确定的教学目标再进行一次强化。
思考题:
• • • • • • • •
1.你是怎样理解教学的? 2.教学在学校工作中处于什么地位? 3.什么是教学方法?它有哪些作用? 4.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哪些?各种方法 的运用有什么具体要求? 5.教学过程的概念和本质是什么? 6.教学过程的基本矛盾是什么? 7.如何正确理解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8.我国中小学的基本教学原则有哪些?贯彻的要 求是什么?
初中地理_第七章了解地区复习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课标分析
《了解地区》是湘教版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的内容。本章内容较多,会考所占分值也比较多。复习课分2课时。本节课为第1课时,复习东南亚、南亚和西亚。
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千差万别,大部分学生在会考之前的这一段时间学习非常刻苦认真,但是还有个别同学厌学情绪严重,一摸书本就头痛,他们学习成绩差主要是态度问题,缺乏学习的自信心,有的受“学习无用论”思想的影响,对这类学生,要多和他们沟通,交流,多关心他们,并与班主任结合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
效果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中,充分注重了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应用,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如各个地区的政区图,地形图等及空白地区图,这些技术手段的应用,丰富了课堂教学,便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便于解决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复习课课堂容量较大,充分利用地图,让学生一目了然。有利于学生轻松、直观的学习,掌握知识。
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本章要求在地图上找出某地区的位置、范围、主要国际及其首都,读图说出该地区地理位置的特点;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归纳某地区地势及地形特点,解释地形与当地人类活动的关系;运用图表说出某地区气候的特点以及气候对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运用地形图说明某地区河流对城市分布的影响;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指出某地区对当地或世界经济发展影响较大的一种或几种自然资源,说出其分布、生产、出口等情况;举例说出某地区发展旅游业的优势;运用资料描述某地区富有地理特色的文化习俗;说出南、北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认识开展极地科学考查和保护极地环境的重要性。
大学语文第七章教案人教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掌握本章所涉及的各类文学作品的基本特点;(2)了解各类文学作品的代表作家及其作品。
2. 能力目标:(1)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学会分析文学作品;(2)提高写作能力,尝试创作各类文学作品。
3.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本章所涉及的各类文学作品: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
2. 各类文学作品的代表作家及其作品:(1)诗歌:李白《将进酒》、杜甫《春望》、苏轼《水调歌头》等;(2)散文:朱自清《背影》、鲁迅《故乡》、冰心《寄小读者》等;(3)小说:鲁迅《阿Q正传》、茅盾《子夜》、巴金《家》等;(4)戏剧:曹禺《雷雨》、郭沫若《屈原》、田汉《关汉卿》等。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 回顾上一章节所学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文学作品在人生中的意义;2. 提出本章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新课讲授1. 诗歌:(1)介绍诗歌的基本特点:抒情性、节奏性、意象性等;(2)分析李白、杜甫、苏轼等诗人的作品,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魅力。
2. 散文:(1)介绍散文的基本特点:自由性、真实感、抒情性等;(2)分析朱自清、鲁迅、冰心等散文家的作品,引导学生体会散文的意境。
3. 小说:(1)介绍小说的基本特点:虚构性、现实性、人物性等;(2)分析鲁迅、茅盾、巴金等小说家的作品,引导学生思考社会问题。
4. 戏剧:(1)介绍戏剧的基本特点:戏剧性、冲突性、人物性等;(2)分析曹禺、郭沫若、田汉等戏剧家的作品,引导学生欣赏戏剧艺术。
(三)课堂练习1. 学生自选一首诗歌,进行分析和赏析;2. 学生自选一篇散文,进行阅读和感悟;3. 学生自选一部小说,进行阅读和讨论;4. 学生自选一部戏剧,进行观看和点评。
(四)总结与反思1. 回顾本章所学内容,总结各类文学作品的特点;2. 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阅读、分析和创作文学作品方面的收获;3.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关注文学,提高人文素养。
第七章_课堂教学
塑料是不导电的
通过特殊处理,塑料能导电。
不确定性,推陈出新
米从哪里来? 比米更重要的是什么?
知识是人们认识的结果,是已经获 得的结果,也是已经过去的结果。 我们不仅希望学生掌握知识,更希 望他们掌握分析知识、选择知识、 更新知识的能力。
智慧比知识更重要,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归类分析法——确定分类标准后把实现教学目标 需要学习的知识归纳成若干方面,从而确定教学 内容的范围。
图解分析法——用图表揭示教学内容的联系
辨认圆 锥体的 图形或 物体
确定圆 锥体的 高(h)
确定圆锥 体底面半 径或周长 (第三步)
用圆面积 公式计算 圆锥体底 面积(s) (第四步)
将求得的s、h 值代入公式 V=1/3 sh 计算圆锥体的 体积
【案例】画线
反馈和强化 桑代克曾经做个这样一个试验,蒙住被试 的眼睛,让他画一寸长的线段,但是对他 画出的线段不给予评判,这样被试画了 3000多次,一点没有进步。因为得不到反 馈信息,他没有办法完善自己的行为,所 以才会出现这样的结果。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代表人物: 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 加涅的认知指导说 奥苏贝尔的意义学习说。 基本观点: 1.学习不是刺激与反应的直接联结,而是知识的重新组织。 2.学习过程不是渐进的尝试与错误的过程。学习是突然领悟和理解的 过程。 3.学习是信息加工过程。 4.认识事物首先要认识它的整体,整体理解有问题,就很难实现学习 任务。 5.外在的强化并不是学习产生的必要因素,在没有外界强化条件下也 会出现学习。 基本特点: 重视智能的培养;注重内部心理机制的研究。
认知技能分类: 事实、概念、技能、原理、问题解决
第七章 课堂教学
二、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 体系
(一)直观性原则
这一原则是针对教学中词、概念、原理等 理论知识与其所代表的事物之间相互脱离 的矛盾而提出的。
一般地说,直观的具体手段有以下三种。 1.实物直观。 2.模像直观。模像直观是运用各种手段对 实物的模拟,包括图片、图表、模型、幻 灯、录音、录像、电影、电视等。 3.语言直观。语言直观是教师运用自己的 语言、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比喻 描述,引起学生的感性认识,达到直观的 效果。
布鲁纳
布鲁纳注重学科的基本结构,主张在教材 的编写中应以学科的基本结构为中心,教 学必须让学生理解基本结构。 发展学生的智力 发现教学法
奥苏伯尔
奥苏伯尔认为学习应是有意义学习,意义 学习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新材料与原有的 认知结构发生实质性的联系 . 提出先行组织者的概念
4人本主义学习及教学理论
二当代主要的教学理论流派
1哲学取向的教学理论 赫尔巴特 赫尔巴特认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是哲学 伦理学)和心理学。 (伦理学)和心理学。 教学形式阶段:明了、联合、系统和方法, 教学形式阶段:明了、联合、系统和方法, 后被发展为五段:准备、提示、比较、 后被发展为五段:准备、提示、比较、概 括、应用。 应用。 凯洛夫 凯洛夫
四、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策略 教学方法、教学模式、
1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为实现既定的教学任务, 教学方法是为实现既定的教学任务,师生 共同活动的方式、手段、办法的总称。 共同活动的方式、手段、办法的总称。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 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 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 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 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 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第七章:课堂教学
刘朔
讲师
鱼就是鱼(Lionni,1970)
• 有一条鱼,它很想了解陆地上发生的事,却因为 只能在水中呼吸而无法实现。它与一个小蝌蚪交 上朋友。在小蝌蚪长成青蛙后,便跳上陆地。几 周后,青蛙回到池塘,向鱼汇报它所看到的。青 蛙描述了陆地上的各种东西:鸟、牛和人。故事 书呈现了鱼根据青蛙对每一样的东西的描述所作 的图画表征:每一样东西都带有鱼的形状,只是 根据青蛙的描述稍作调整——人被想象为用鱼尾 巴走路的鱼,鸟是长着翅膀的鱼,奶牛是长者乳 房的鱼。
• 教育与教学的关系
教 学
教 育
• 教学与智育的关系
智育途径 作为教育途 径的教学
刘朔
讲师
教学的功能
• (1)适应并促进社会发展的有力手段
(2)培养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
刘朔
讲师
教学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1.古代教学思想精华 《学记》、《论演说家的教育》、《论语》┅ “教学半”——《尚书兑命》 上学为教(xiao),下学者,学习也 苏格拉底的“产婆术” 孔子“启发式原则”
刘朔 讲师
第一节
教学与教学理论
一、教学的定义 斯卡特金、 布鲁纳、 王策三、李秉德 教学是一种尊重学生理性思维能力,尊重学 生自由意志,把学生看作是独立思考和行动的 主体,在与教师的交往和对话中,发展个体的 智慧潜能、陶冶个体得到的性格,使每一个学 生都达到自己最佳发展水平
刘朔
讲师
教育与相关概念的关系
或模仿来形成与改变行为。
• 认知主义:强调学习是认知结构的建立与组织的过程,
重现整体性与发现式的学习。
• 人本主义:强调学习是发挥人的潜能,实现人的价值的
过程,要求学生愉快地、创造性学习,他对教育的全部探讨, 都是建立在学生的这种渴望学习天性上的,提倡促进自由学 习的方法。
第七章 体育课堂教学教案
从教育学上看,“课堂”是学校体育进行教学的基本组织单位,是一种有目的的教学活动,既是一种客观存在,又是一个主观对客观的反映,即什么是体育课堂有效的活动,怎样进行体育课究的有效活动。研究体育课堂教学目的需注意以下5个方面:
1.为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提供决策,探寻可能发生的,产生符合时代需求的新的认识和知识。
(4)体育课堂信息结构优化,指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使教学信息传递迅速、反馈及时,师生活动积极,协调配合。
(5)体育课堂练习结构优化,指规定练习内容、练习方法、练习步骤,以达到巩固知识、培养能力、掌握运动技能的目的。
第三节 体育课堂教学的组织与实施
一、体育课堂教学的组织
体育课堂教学组织是指教师和学生也完成课堂指定的教学任务,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方式。从历史上看,传统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基本组织形态,可分为按自然班级上课的班级授课和把一个班级分成若干小组教学两种形式。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主要有班级教学、分组教学两种。
二、体育课堂教学组织与管理的基本内容
(一)教学秩序的组织与管理
一节好的体育课,既要有约束又要有自主,要做到约束合理,自主适当就需要靠教学的组织与管理进行调控。
(二)教学信息的组织与管理
1.在不同教学目标下的不同课型中讲解和练习的比例
(1)在新授课中,教学任务以学习新技术为主,教学的组织以讲解和示范为主。 (2)在复习课中,教学任务以熟练技能为主,教学的组织以练习和素质锻炼为主。
(1)同质分组
所谓同质分组是指分组后同一小组内的学生在体能、运动技能、兴趣爱好等方面上大致相同。
(2)异质分组
异质分组是指分组后,同一小组内学生在体能和运动能力方面均存在差异。
画班班幼儿园第七章的教学内容
画班班幼儿园第七章的教学内容第一节:认识颜色本节课将引导幼儿认识不同的颜色。
1. 课堂活动1:颜色卡片游戏•准备一组颜色卡片,包括红、黄、蓝、绿等基本颜色。
•引导幼儿观察每个颜色卡片,并问幼儿这个颜色是什么。
•让幼儿按颜色进行分类,将相同颜色的卡片放在一起。
•引导幼儿说出每种颜色的名称,并与卡片进行配对。
•让幼儿根据指示找出指定的颜色卡片。
2. 课堂活动2:颜色涂鸦•准备彩色画笔和纸张。
•引导幼儿选择一个颜色,并告诉他们如何用画笔在纸张上绘制这种颜色。
•让幼儿尝试使用不同颜色的画笔,画出自己喜欢的图案或涂鸦。
•鼓励幼儿交流并展示自己的作品,让其他幼儿猜测他们所使用的颜色。
第二节:认识形状本节课将引导幼儿认识各种基本形状。
1. 课堂活动1:形状拼图•准备一套形状拼图,包括圆形、方形、三角形等常见形状。
•将拼图分成几块,并让幼儿试图将它们正确地拼在一起。
•引导幼儿观察拼图的形状特征,帮助他们区分不同的基本形状。
•让幼儿动手将拼图拼好,并与他们分享自己的成果。
2. 课堂活动2:形状找一找•在教室或操场上贴上各种形状的卡片,如圆、方、三角形等。
•让幼儿找到一个指定的形状,并告诉其他幼儿他们找到了什么。
•引导幼儿分享他们发现形状的方式和方法,以促进他们对形状的认知。
第三节:认识数字本节课将引导幼儿认识数字1-10,并了解数字的顺序和数量。
1. 课堂活动1:数字游戏•准备一组数字卡片,包括数字1-10。
•让幼儿观察每个数字卡片,并问他们这个数字是什么。
•引导幼儿在教室或操场上找到指定的数字,并告诉其他幼儿他们找到了什么。
•鼓励幼儿按顺序排列数字卡片,帮助他们理解数字的顺序。
2. 课堂活动2:数字数量比较•给幼儿展示一些物品,如小球、积木等。
•让幼儿将物品按照指定的数量放到不同的盒子中。
•引导幼儿比较盒子中的物品数量,告诉其他幼儿哪个盒子中有更多的物品。
•鼓励幼儿使用数字卡片或手指进行数量的表示和比较。
第四节:认识时间本节课将引导幼儿了解日常生活中的时间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并能举例说明讲述策略、指导策略的具体运用。
主要教学内容:
第一节 教学与教学理论 第二节 教学的组织形式及基本环节 第三节 课堂教学设计 第四节 课堂教学策略
第一节 教学与教学理论
一、教学及其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学的含义 1、“教学”溯源
受活动为外在形式。
原始的“教学”涵义
“斅学半”——《书·尚书·兑命》
“斅,教也……始之自学,学也;终之教人,亦学 也。”—— [宋]蔡沈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 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 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 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 乎! ”——《礼记· 学记》
(1)汉语中的“教学”词义
中国古代“教”、“学”始终是相互伴随的活动, 所谓“教学半”、“教学相长”。
(2)英语的“教学”(teaching-learning):1)learn :
“获取知识” 2)teach:“通过某些符号或象征向某人展示某事物。” 古典含义:“传递与获得知识”;基本含义:以“知识”为核心,以授
西方教学论界有关“教学”的定义
描述性定义: 教学是传授和掌握知识或技能的活动。 成功式定义: 教学就是X学习(会)Y所教授的内容的一种活动。 意向式定义: 教学是一种意在引起学生学习行为的活动。 规范式定义: 教学是符合特定道德条件的引起学习的活动。
一、教学及其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学的含义
日常生活中的“教学”定义分析 (单向·强制)
“教学”就是“教书”
教学就是教授教材内容。
“教学”就是“教授”
注重教师的“教”,不重视学生的“学”, 将教学看成教师单方面向学生传授知识的 活动,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
“教学”就是“教学生”
“教学”就是“教学生学”
“教学”就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
案例:什么是教学?
某老师在数学课上讲10以内的加法:5+3=8。他把学生分成两组, 一组学生将黄的、红的橡皮泥分别搓成小球,然后要求在每个竹签 上穿上5个黄色的和3个红色的小球,要连续穿20串。另一组在一筐 玻璃球中捡出5个蓝色的和3个绿色的橡皮泥装成一袋,连续装20袋。 学生们情绪很高,度过了一段非常愉快的时光。教导主任看完课后, 评价这一段教学为“这种课不像数学课,倒像手工课,是四不像的 课。教学目的不明确,教学重点不突出”。这位教师很委屈,也很 困惑。
我国古代的教学理论和模式
学 思 习 行
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 而识之,知之次也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 则殆
学而时习之
诵诗三百:授之以政, 不达;使于四方,不能 专对;虽多,亦奚为
我国古代的教学理论和模式
《中庸》提出:“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 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 弗得,弗措也。有弗辩,辩之;弗明,弗措也。 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已百 之。人十能之,已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 虽柔必强。”
这位教师的困惑是由什么原因造成?
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教育的 所有作用必须通过具体的教学来实施。所 以,教学是学校一切活动的中心,在学校 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教学目标:
1. 识记教学的含义,理解教学与教育、智育,教学理论与 学习理论、课程理论的关系。
2.理解主要教学理论流派主张,结合实际教学加以评价。 3.了解教学组织形式,评价班级授课制。 4.掌握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5.理解课堂教学设计的特征、依据和基本模式,并能够进
(二)教学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1、古代教学思想的精华
孔子
《中庸》
《学记》教学半“教学相长”
从重视教师向重视学生转变 从重视知识传授向重视能力
苏格拉底:“产婆术”
培养转变
2、近代教学思想的精华 从重视教法向重视学法转变
班级授课制
从重视认知向重视发展转变 从重视结果向重视过程转变
3、当代“教学”的新观念 从重视继承向重视创新转变
4、教学的功能与地位
教学是适应并促进社会发展的有力手段
教学是培养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传
授知识与发展智力;形成技能和培养能力;培养与发 展个性)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其表现为:从教
育途径看,学校教育绝大部分为教学所占据,这是教学所具有 的中心地位的客观体现。从工作类型看,各项工作都是为教学 工作服务的,这就从活动范围上保证了教学工作是学校工作的 中心。从活动目的看,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与教育目的直接同一。从历史上正反两方面经验看,凡是以教 学为中心的学校,教育就不断发展,教学质量就会得到提高。 相反,学校教育就会遭受挫折,教学质量就会严重下滑。
2、教学的含义
教学是一种尊重学生理性思维能力,尊重学生自 由意志,把学生看做是独立思考和行动的主体, 在与教师的交往和对话中,发展个体的智慧潜能、 陶冶个体的道德性格,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自己 最佳发展水平的活动。
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活动的辩证 统一;师生、生生围绕教学内 容、目标所开展的沟通、交流 与合作;对学生具有促进功能。
中国有关“教学”的定义 (双向·复合·活动)
所谓教学,乃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在 这个活动中,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 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 (王策三)
“教学就是指教的人指导学的人进行学习的活动。 进一步说,指的是教和学相结合或相统一的活动” (李秉德)
“教学是以课程内容为中介的师生双方教和学的 共同活动。”(顾明远)
3、教学与相关概念的关系
教学≠教育
(部分和整体的关系,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教育的一个基本途径)
教学≠智育
(教学是智育的的主要途径但不是唯一途径)
教学≠学习
(学习是人类一种普遍活动,不是所有的学习都是教学,特定条件下学习才 是教学的一个部分。)
教学≠上课
(上课只是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更不能代替教学的全部)
大树下、田野里,都是学生们的课堂
20世纪70年代 的”开门办学“
大武夷新对教学的理解,分析文革期间的 一首教育革命诗。
咱们学校课堂大,山山水水都容下。 咱们学校老师多,贫下中农都上课。 要问课程学得啥?学习大寨绘新画。 要问成绩怎么记?伸出手来比茧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