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伯克段于鄢》分析
《郑伯克段于鄢》的手法
《郑伯克段于鄢》的手法
《郑伯克段于鄢》出自《左传》,是一篇流传千古的记叙文。
其写作手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1. 人物形象鲜明:通过对郑庄公、共叔段、武姜等人物的细致刻画,展现了他们各自的性格特点和行为动机,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2. 情节曲折:文章以郑伯克段为主线,讲述了郑国内部权力斗争的过程。
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3. 对比手法:作者通过郑庄公与共叔段的对比,突显了郑庄公的阴险狡诈和共叔段的狂妄愚蠢,增强了文章的戏剧性。
4. 详略得当:对权力斗争的过程描写详细,而对战争的过程则一笔带过,使文章重点突出,结构紧凑。
5. 语言简练:文章用简洁的语言叙述了复杂的事件,使读者能够清晰地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
《郑伯克段于鄢》通过精彩的叙事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展现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复杂的政治斗争,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文言文《郑伯克段于鄢》古文赏析
《郑伯克段于鄢》古文赏析【作品介绍】“郑伯克段于鄢”是春秋开篇的第一则故事,除了说明多行不义必自毙之外还讲说了兄弟的悌,以及后面颍考叔劝君,庄公掘地见母表现出的孝及君臣之义,是孝悌故事中的经典。
古文观止收录了《左传》版本并加附表题为“多行不义必自毙”,标题取自于文中庄公之语也。
后《史记》在郑亦记录了《春秋》中的这个事件。
【故事概要】鲁隐公元年即鲁国隐公的第一年。
其中唯一一件战争的事情就是这个郑伯克段于鄢。
郑伯就是郑庄公,而这个段就是他的弟弟共叔段。
庄公姑息养奸,纵容其弟,其弟骄纵欲夺王位,后庄公使机打败共叔段。
庄公怨其母,并将母亲迁于颖地。
后来自己也后悔了,又有颖考叔规劝,母子有重归于好。
【原文】《郑伯克段于鄢》出处:《左传》初①,郑武公娶于申②,日武姜③。
生庄公及共叔段④。
庄公寤生⑤,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⑥。
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⑦,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⑧。
公曰:“制,岩邑也⑨,虢叔死焉⑩,伦邑唯命⑾。
”请京⑿,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⒀:“都,城过百雉⒁,国之害也。
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⒂;中,五之一;小,九之一。
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⒃。
”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⒄?”对曰:“姜氏何厌之有⒅?不如早为之所⒆,无使滋蔓。
蔓,难图也⒇”。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21),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22)。
公于吕曰(23):“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24)。
?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公曰:“无庸(25),将自及。
”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26)。
子封曰:“可矣。
厚将得众。
”公曰:“不义不昵(27)”,厚将崩。
”大叔完聚(28),缮甲兵,具卒乘(29),将袭郑。
夫人将启之(30)。
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31)。
京叛大叔段。
段人于鄢“。
公伐诸鄢。
五月辛丑32),大叔出奔共。
郑伯克段于鄢赏析
郑伯克段:春秋时期权力斗争的缩影《郑伯克段于鄢》是《左传》中的一篇文章,主要描述了春秋时期郑国国内的一次政治斗争。
文章以“克段”命名,一方面是因为段是郑国的公子,是郑伯的弟弟,同时也是一位有野心和实力的政治家。
另一方面,文章通过描述郑伯和段之间的斗争,展现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和复杂性。
文章以简洁明快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场景。
在文章开头,作者就点明了时间、地点和主要人物,让读者对故事有了初步的了解。
接着,文章通过描述郑伯和段的矛盾和斗争,展现了当时社会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郑伯和段之间的斗争,不仅仅是兄弟之间的私仇,更是代表着不同阶层、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
在人物塑造方面,文章通过描绘郑伯和段的性格和行为,展现了他们的政治才能和人格魅力。
郑伯是一位有远见、有胆略的政治家,他能够看清形势,善于利用各种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利益。
而段则是一位有野心、有实力的公子,他渴望掌握更多权力,对于自己的权利和地位有着强烈的追求。
两人在斗争中各展所长,展现出了各自的特点和魅力。
在情节安排方面,文章通过合理的铺垫和转折,使得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充满了戏剧性。
作者先是通过描述段的崛起和扩张,为后文的冲突埋下伏笔。
接着,通过描述郑伯对于段的限制和打压,使得两兄弟之间的矛盾逐渐升级。
最后,通过描述两人在战场上的决斗,将故事推向高潮。
整个故事情节紧凑、合理,让读者充满了紧张感和期待感。
在艺术手法方面,文章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使得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作者通过描绘自然环境、社会背景等细节,为读者营造出了一个真实的时代背景。
同时,文章通过对于人物的心理描写、语言描写等手法,展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情感变化。
这些手法的运用,不仅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也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物形象。
总的来说,《郑伯克段于鄢》是一篇具有较高文学价值的文章。
它不仅描绘了春秋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物形象,更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郑伯克段于鄢》文言文赏析
《郑伯克段于鄢》文言文赏析“郑伯克段于鄢”是春秋开篇的第一则故事,除了说明多行不义必自毙之外还讲说了兄弟的悌,以及后面颍考叔劝君,庄公掘地见母表现出的孝及君臣之义,是孝悌故事中的经典。
古文观止收录了《左传》版本并加附表题为“多行不义必自毙”,标题取自于文中庄公之语也。
后《史记》在郑亦记录了《春秋》中的这个事件。
【故事概要】鲁隐公元年即鲁国隐公的第一年。
其中唯一一件战争的事情就是这个郑伯克段于鄢。
郑伯就是郑庄公,而这个段就是他的弟弟共叔段。
庄公姑息养奸,纵容其弟,其弟骄纵欲夺王位,后庄公使机打败共叔段。
庄公怨其母,并将母亲迁于颖地。
后来自己也后悔了,又有颖考叔规劝,母子有重归于好。
【原文】出处:《左传》初①,郑武公娶于申②,日武姜③。
生庄公及共叔段④。
庄公寤生⑤,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⑥。
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⑦,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⑧。
公曰:“制,岩邑也⑨,虢叔死焉⑩,伦邑唯命⑾。
”请京⑿,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⒀:“都,城过百雉⒁,国之害也。
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⒂;中,五之一;小,九之一。
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⒃。
”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⒄”对曰:“姜氏何厌之有⒅不如早为之所⒆,无使滋蔓。
蔓,难图也⒇”。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21),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22)。
公于吕曰(23):“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24)。
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 公曰:“无庸(25),将自及。
”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26)。
子封曰:“可矣。
厚将得众。
”公曰:“不义不昵(27)”,厚将崩。
”大叔完聚(28),缮甲兵,具卒乘(29),将袭郑。
夫人将启之(30)。
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31)。
京叛大叔段。
段人于鄢“。
公伐诸鄢。
五月辛丑32),大叔出奔共。
遂置姜氏于城颍(34),而誓之日:“不及黄泉,无相见也(35)。
郑伯克段于鄢《左传》 翻译鉴赏赏析
克是什么意思?就是能够的意思。能够做什么呢?能够杀人。为什么不直接说杀呢?因为要表示出追随共叔段的人很多。共叔段是郑伯的弟弟,怎么知道他是弟弟的呢?因为假如国君杀了嫡亲的长子,或者同母所生的弟弟,便用国君的爵号称呼他,文中既然已经称呼郑伯,那么也就知道共叔段是郑伯的弟弟了。共叔段既然是国君的弟弟,却不称他为弟弟;共叔段应当是公子,也不称他为公子,这是对他的贬斥,因为共叔段已经丧失了一个公子和弟弟所应有的道德以为。但是《春秋》鄙视郑伯的程度超过了对共叔段的批评。在什么地方超过了对共叔段的批评?因为经文并未对郑伯想尽一切方式,想要杀掉弟弟的意愿提出批评。但经文说在鄢这个地方杀掉共叔段的,表明共叔段已经跑到远离郑国都城的地方了。就好比说是从母亲的怀中夺过婴儿杀掉,这又是郑伯做得过分的地方。既然这样,那么对郑伯来说最好的方法是什么呢?就是不要急着追杀已经逃远了的乱臣,而应该遵循兄弟之间相亲相敬的道德。
作者介绍
谷梁赤,战国经学家。名或作喜、寘、俶,字子始,山东省菏泽定陶人。相传为子夏弟子。治《春秋》,初仅口说流传,至谷梁赤,为《春秋》残பைடு நூலகம்,多所遗失,乃为经作传,称《春秋谷梁传》
郑伯克段于烟的具体内容分析正装公的人物形象
郑伯克段于烟的具体内容分析正装公的人物形象《郑伯克段于鄢》是《春秋》中的名篇。
主要讲述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郑庄公同其胞弟共叔段之间为了夺国君君权位而进行的一场你死我活的斗争。
郑庄公设计并故意纵容其弟共叔段与其母武姜,其弟骄纵,于是欲夺国君之位,庄公便以此讨伐共叔段。
庄公怨其母偏心,将母亲迁于颖地。
后来自己也后悔了,又有颍考叔规劝,母子又重归于好。
《郑伯克段于鄢》中郑庄公的人物形象:几乎所有评论者都一致认为,《郑伯克段于鄢》深刻揭露了郑庄公及其母、弟极端自私、残忍、为权力而骨肉相残的阶级本质,客观_创乏映了宗法制度的崩溃及伦理道德的沦丧。
并认为其中最该批判的就是郑庄公,因为他阴险、虚伪、狡诈。
然而我却认为郑庄公是一个以守为攻、冷静沉着、坐待时机,有勇有谋的政治家。
在面对共叔段一而再,再而三的对他的权力的挑衅时,庄公选择了以守为攻,坐待时机的谋略,等待时机成熟,再一举除掉共叔段“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不义不昵,厚将崩”和考虑周全后“可矣”都表现了郑庄公极深的城府和高人一等谋略。
人们不禁要问,这不正是庄公的阴险,狡诈吗?但我试问大家,庄公即使及时劝阻野心勃勃,有姜氏撑腰的共叔段能成功吗?所以庄公所做的一切只是特定的历史环境中所做的本能反应。
同时,我还要讲的是庄公的讲孝心。
大家可能又说,那明显是虚伪的,庄公那样做完全是为了做给全国人民看的,但仔细看看,其实不然。
当郑庄公一举粉碎了姜氏及其共叔段的夺权阴谋之后,郑庄公并没有将其母一杀了之,而是“寘姜氏于城颖”之后又“遂而相见”;还有就是刚说“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马上就悔之。
再到庄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
”无不是真情表露,看不到做作,因为后悔这种情绪是群众看不到的,既然是装样子,也不用在隧中装吧,或许应该搞个过街热吻什么的。
所以我认为,郑庄公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冷静自信和聪明的国君。
《郑伯克段于鄢》文言文赏析
《郑伯克段于鄢》文言文赏析《郑伯克段于鄢》文言文赏析在平平淡淡的学习中,许多人都接触过很多经典的文言文吧?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
广为流传的经典文言文都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郑伯克段于鄢》文言文赏析,欢迎阅读与收藏。
《郑伯克段于鄢》文言文赏析篇1【原文】《郑伯克段于鄢》出处:《左传》初①,郑武公娶于申② ,日武姜③。
生庄公及共叔段④。
庄公寤生⑤,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⑥。
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⑦,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⑧。
公曰:“制,岩邑也⑨,虢叔死焉⑩,伦邑唯命⑾。
”请京⑿,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⒀:“都,城过百雉⒁,国之害也。
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⒂;中,五之一;小,九之一。
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⒃。
”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⒄?”对曰:“姜氏何厌之有⒅?不如早为之所⒆,无使滋蔓。
蔓,难图也⒇”。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21),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22)。
公于吕曰(23):“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24)。
?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 公曰:“无庸(25),将自及。
”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26)。
子封曰:“可矣。
厚将得众。
”公曰:“不义不昵(27)”,厚将崩。
”大叔完聚(28),缮甲兵,具卒乘(29),将袭郑。
夫人将启之(30)。
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31)。
京叛大叔段。
段人于鄢“。
公伐诸鄢。
五月辛丑32),大叔出奔共。
遂置姜氏于城颍(34),而誓之日:“不及黄泉,无相见也(35)。
”既而悔之。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36),闻之,有献于公。
公赐之食。
食舍肉(37)。
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君之羲(38)。
请以遗之(39)。
”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40)!”颖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
对曰:“君何患焉?若闕地及泉(41),遂而相见(42),其谁曰不然?”公从之。
《郑伯克段于鄢》解析
现战 历 也 也 理 儒 与 时 年 春 在国 史 是 表 , 家 道 代 代 秋 看时 资 研 现 重 , 德 。 , 战 来代 料 究 出 视 强 倾 《 也 国 有一 。 先 “ 长 调 向 左 是 一种 可 秦 民 幼 等 。 传 一 是 定重 以 儒 本 尊 级 其 》 个 个 的要 看 家 ” 卑 秩 观 有 礼 战 局的 出 思 思 之 序 念 鲜 崩 火 限思 这 想 想 别 与 较 明 纷 乐 性想 是 的 , , 宗 接 的 飞 坏 。进 春 重 因 同 法 近 政 的 的 步秋要此时伦于治 ,
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为己邑, 至于廪延。 庄公说:“不用,他会自己垮的。”太叔又 收取两属的地方作为自己的封邑,一直到廪延。 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 不暱,厚将崩。” 公子吕说:“可以啦!领土再扩大,将会得 到民众。”庄公说:“对君不义,对兄不亲, 这样的叛臣逆弟,领土再扩大也会垮的。”
文言知识
(1)通假字: 佗:通“他”。大:通“太”。辟:通“避”。 无:通“毋”,是个副词,不要的意思。庸:通 “用”。暱:通“昵”,亲。 (2)古今义: 京:古义地名,今河南荥阳;今义指京城。 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 一:“中五之一”和“小九之一”,应该分别是 “中,五之一”和“小,九之一”,“五之一” 和“九之一”也是古汉语中的一种分数表示法, 意思是五分之一和九分之一。 子姑待之:姑:古是暂且;今是父亲的姐妹。 多行不义必自毙:毙:倒下,不是死的意思。
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 其谁曰不然? 颖考叔回答说:“君王担心什么呢?如果挖 地直到见到泉水,你和姜氏在隧道相见,那又 有谁能说你违背了誓言呢?”
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 融!” 庄公听从了他的话。庄公走进地道时 赋诗道:“大隧道之中,快乐呀乐融融!” 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 姜氏走出来赋诗:“大隧道之外,快乐呀多 畅快!” 遂为母子如初。 于是母子二人和好如初。
郑伯克段于鄢艺术特点及人物性格分析
《郑伯克段于鄢》赏析及人物特点当初,郑武公娶了申国国君的女儿为妻,叫做武姜;生下了庄公和公叔段。
庄公脚在前倒生下来,使姜氏受了惊吓所以取名叫'窹生',武姜因此讨厌庄公。
武姜疼爱共叔段,想立他为太子,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都没有答应。
等到庄公当上了郑国国君,武姜为共叔段请求把制这个地方作为他的封地。
庄公说:" 制是个险要的城邑,从前虢叔就死在那里,如果要别的地方,我都答应。
"武姜又为共叔段请求京这个地方,庄公就让共叔段住在那里,称他为"京城太叔"。
祭仲说:"都城超过了三百丈,就会成为国家的祸害。
按先王的规定,大的都城面积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
中等的不超过五分之一,小的不超过九分之一。
现在的京邑,大小不合法度,违反了先王的制度,这会使您受不了。
"庄公回答说;"姜氏要这么做我怎能避开这祸害呢?"祭仲说道:"姜氏有什么可满足呢?不如趁早给他另外安排个容易控制的地方,不让他的势力蔓延。
如果蔓延开来,就难于对付了。
蔓长的野草都除不掉,更何况是您受宠的兄弟呢?"庄公说:"干多了不仁义的事情,必定会自取灭亡,您姑且看着吧。
"不久之后,太叔命令西边和北边的边邑也同时归他管辖。
公子吕说:"一个国家不能容纳两个君王,您打算怎么办?如果您想把国家交给大叔,就请允许我去事奉他;如果不给,就请陈掉他,不要使百姓产生二心。
"庄公说:"用不着,他会祸及自己。
随后,太叔又把双方共管的边邑收归自己,一直把邑地扩张到了廪延。
公子吕说:"可以动手了。
他占多了地方就会得到百姓拥护。
"庄公说:"不行仁义就不会有人亲近,地方再大也会崩溃。
对郑伯克段于鄢的理解
对郑伯克段于鄢的理解
郑伯克段于鄢是《尚书》中的一则历史事件,发生在中国西周
时期。
郑伯是西周的诸侯国郑国的统治者,而克段则是鄢国的君主。
在这则事件中,郑伯克段于鄢主要是指郑国的君主郑武公在鄢国发
生的一系列事件。
根据《尚书》记载,郑伯克段于鄢的故事发生在周宣王时期。
郑武公前去访问鄢国,但是在鄢国被囚禁了三年之久。
在此期间,
郑武公的妻子邢妻子出色地守护郑国,维护郑国的利益。
最终,郑
武公在周宣王的支持下,成功逃离鄢国,并回到郑国。
这个故事反映了当时诸侯国之间的纷争和政治斗争,也展现了
郑武公的坚韧不拔和邢妻子的忠诚。
郑伯克段于鄢也被视为中国古
代的一个重要历史事件,对于研究周代政治和社会制度具有一定的
历史意义。
郑伯克段于鄢主要写作特点
郑伯克段于鄢主要写作特点
《郑伯克段于鄢》是一篇经典的古代散文,其写作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物塑造:文章中的人物个性鲜明,形象生动。
主要人物郑庄公
和共叔段都有各自独特的性格和特点。
郑庄公老谋深算,阴险狠毒,通过他的行为和语言,展现出他的性格特点。
共叔段则贪得无厌,狂妄愚昧,同样通过他的行为和语言,展现出他的性格特点。
其他人物如姜氏、祭仲、公子吕、颖考叔等,也都有各自独特的性格和形象。
2.叙事线索:文章叙事线索清晰,故事情节紧凑有力。
故事从郑庄
公与共叔段的权力争夺开始,随后牵扯到姜氏的偏心和祭仲的忠心,再到公子吕的率直和颖考叔的智慧,每个情节都紧密相连,层层递进。
3.详略得当:文章在叙述故事时,对于某些情节进行了详写,而对
于某些情节则进行了略写。
例如,对于郑庄公和共叔段的斗争,文章进行了详细的描绘,而对于姜氏和祭仲等人的情节,则进行了较为简略的叙述。
这种详略得当的写作方式使得文章更加紧凑有力。
4.语言生动:文章运用了大量的形容词和动词来描绘人物和情节,
使得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故事的发展。
同时,文章还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等,使得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5.结构完整:文章的结构完整,各个情节之间相互关联,构成了一
个完整的故事。
每个情节都有其独特的作用和意义,使得整个故事更加丰富和多彩。
综上所述,《郑伯克段于鄢》的写作特点包括人物塑造、叙事线索、详略得当、语言生动和结构完整等方面。
这些特点使得文章成为一篇经典的历史散文,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苏轼《论郑伯克段于鄢》义理探析
苏轼《论郑伯克段于鄢》义理探析苏轼的《论郑伯克段于鄢》是一篇经典的古代散文,它以春秋时期郑国大夫祭仲与郑庄公之间的斗争为背景,深入探讨了权力、亲情、道德和人性的复杂关系。
此文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同时也蕴含了深刻的社会历史和文化内涵。
文章以《左传》中的故事为基础,描述了郑庄公与母亲姜氏之间的矛盾和纷争。
郑庄公由于出生时脚先出来,使姜氏受惊,所以姜氏不喜欢他,而偏爱他的弟弟段。
在祭仲的辅佐下,段企图篡夺王位,但最终失败。
苏轼对这一事件进行了深入的剖析,通过对比庄公和祭仲的行为,揭示了权力对人性的影响,以及道德和亲情在权力斗争中的脆弱性。
苏轼认为,郑庄公在这次事件中表现出了对母亲深深的亲情和关怀,即使姜氏偏爱段,庄公仍然不愿意对段采取过激的行动。
然而,当祭仲提出将段驱逐出境的建议时,庄公最终采纳了这一方案。
苏轼在这里表达了一个重要的观点:在权力的诱惑下,亲情也可能变得脆弱和不堪一击。
这是一个对人性深层次的揭示,也是对权力伦理的一次深刻反思。
在对郑庄公和祭仲的行为进行对比分析时,苏轼指出,祭仲虽然以权谋私,但他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当时的道德规范。
而庄公在面对亲情和权力的冲突时,选择牺牲亲情,追求权力,这无疑是对道德和人性的巨大挑战。
苏轼通过这一分析,揭示了权力对人性的腐蚀作用,以及道德在权力斗争中的脆弱性。
在文章的最后,苏轼对整个事件进行了总结,并对郑庄公的行为进行了评价。
他认为,郑庄公虽然有一定的功绩,但在道德上他的行为是不可取的。
苏轼的这一评价体现了古代儒家思想中重视道德、强调亲情、轻视权力的价值观。
从文学角度来看,《论郑伯克段于鄢》是一篇充满张力和思辨力的文章。
苏轼以其独特的文风,将一个历史事件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使人们能够深入地思考其中的义理。
文章中的语言简练而富有力度,句式变化多端,充满了韵律感和节奏感。
同时,苏轼还善于运用比喻和象征手法,使文章具有极高的艺术感染力。
在文化内涵方面,《论郑伯克段于鄢》反映了古代中国对于权力、道德、亲情的看法和态度。
郑伯克段于鄢的写作特点
郑伯克段于鄢的写作特点1.人物个性鲜明。
郑庄公老谋深算,阴险狡猾。
主要表现在对自己的同胞兄弟“纵其欲而使之放,养其恶而使其成”(宋人吕祖谦语,见《东莱博议》),充分暴露共叔段的“不义”。
所以当姜氏“请京”,太叔“收贰”时,他都尽量满足,并驳回大臣们的建议。
但当共叔段“将袭郑”时,他先发制人,一举把他赶到了“共”,绝除后患。
庄公的阴险,还表现在对待母亲明显违反原则的请求(如“请京”),也不劝阻;对待弟弟的越轨行为(如“收贰”等),从不进行教育。
他是有意养成共叔段的恶性。
共叔段恃宠恣肆,贪婪愚蠢。
他在母亲溺爱下,恣意妄为。
在得到京城后,肆意扩大势力范围,并发展到举兵起事,想夺取整个郑国。
他的愚蠢表现在他只知“贪”而无一点“谋”。
他丝毫不了解庄公已为他布下了天罗地网,让他“自及”,结果只落得“出奔共”的下场。
姜氏这位贵妇人毫无原则观念,任性偏心。
生庄公难产,就视若仇人,并且置立嫡立长的宗法制度原则于不顾,想废长立幼;没有达到目的,又为共叔段“请制”“请京”,甚至做共叔段的内应,企图灭掉庄公,与庄公毫无母子之情。
2.叙事线索清晰。
作者紧紧抓住以郑庄公为一方,以姜氏、共叔段为另一方的矛盾冲突这一线索,围绕争夺权利这一焦点安排叙事线索。
第一部分(第一段)交代人物和矛盾的起因;第二部分(第二—四段)叙述矛盾冲突的发生和发展;第三部分(第五—六段)写矛盾的高潮和结局。
在叙述事件经过时,有以庄公一方为主,省去了许多笔墨,使得文章不但线索清晰,而且文字简洁。
3.写法详略得当。
《郑伯克段于鄢》详写的地方有二。
一是庄公一方商讨对付共叔段。
庄公与祭仲、公子吕的对话写得很详,这是为了表示庄公的老谋深算,阴险狡猾;同时也交代了共叔段“举事”的经过。
另一处是“掘地见母”,宣扬了儒家的“孝”道。
《郑伯克段于鄢》略写的地方是姜氏为共叔段“请制”“请京”和共叔段被打败的经过。
这种详略安排,有利于突出主题。
《郑伯克段于鄢》赏析
《郑伯克段于鄢》赏析今天,老师给我们讲了《郑伯克段于鄢》这个故事。
这篇课文讲述了春秋时期,郑庄公的弟弟段要谋反,被郑庄公发现后,将其杀掉的故事。
本文语言生动形象,感情充沛真挚,寓意深刻含蓄,为世人所称道。
《郑伯克段于鄢》是《左传》的一篇记叙文,文章记叙了春秋时代郑庄公因为庄公兄弟之间不和而打算削弱他们权力的事件。
对当时造成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文中体现出来的尊亲思想和仁政观念,也正是先秦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
《郑伯克段于鄢》既赞扬了郑庄公刚毅勇敢的品质,又批评了他杀害弟弟、违背人伦的行为。
“克”有“能”的意思,“段”是“分割”的意思。
意思是说郑庄公既能把弟弟治理好,又能把国家分割好。
这里的“克”即是指处理好国家政务。
如果用现代话来翻译就是指具有善于治理国家才能的君主。
在这个故事中,所表达的思想即尊重家人的思想,仁义的思想。
虽然表面上有些许的不近人情,但细想起来却合乎当时的礼法。
只不过是不符合郑庄公的性格罢了。
在中国历史上,像郑庄公这样孝顺长辈的人实在是太少了。
郑庄公是怎么与母亲分离的呢?当时郑庄公还是公子的时候,按照郑国的礼仪,成年后便要分封自己的儿子。
但由于郑庄公的弟弟段有野心,所以郑庄公讨厌他。
一次,段请求到首都郊外去,郑庄公没答应。
段暗地派刺客去刺杀郑庄公,却误伤了郑庄公身边的侍从官。
庄公十分愧疚,马上让母亲回到郑国。
母亲听说庄公回国的消息后就赶了过来。
但庄公怕连累母亲,只好暂时不见她。
母亲实在担心,就暗地派刺客去刺杀庄公,可是被庄公知道了。
后来,在庄公夫人的哭劝下,终于把母亲接回了郑国。
原文:春秋,郑伯克段于鄢。
其年,郑伯之弟曰共叔段欲为不善,郑伯患之。
…郑庄公寤,曰:“嗟!弟兮,不亦难哉!”乃归所侵宋之地,与共叔段之邑而谋迁焉。
…己巳,庄公率诸侯及曹共公伐郑。
段出奔共。
庄公伐诸鄢。
夏,五月,辛卯,公及曹伯盟于扈,以平宋乱。
宋华督以兵围郑宫,宫降,公入,遂杀段。
通过此文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是很有见地的。
郑伯克段于鄢原文及赏析
郑伯克段于鄢原文及赏析郑伯克段于鄢原文及赏析《郑伯克段于鄢》是春秋时期史学家左丘明创作的一篇散文。
这篇文章主要讲述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郑庄公同其胞弟共叔段之间为了夺国君君权位而进行的一场你死我活的斗争。
全文语言生动简洁,人物形象饱满,情节丰富曲折,是一篇极富文学色彩的历史散文。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郑伯克段于鄢原文及赏析,一起来看看吧。
原文: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
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
爱共叔段,欲立之。
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
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
佗邑唯命。
”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
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
”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
无生民心。
”公曰:“无庸,将自及。
”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
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
”公曰:“不义,不暱,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
夫人将启之。
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
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
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
”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
不言出奔,难之也。
遂寘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既而悔之。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
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
”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
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
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洩洩。
浅析《郑伯克段于鄢》的文言特点
浅析《郑伯克段于鄢》的文言特点“郑伯克段于鄢”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经典,作者是北宋诗人欧阳修。
整部诗以郑伯克和鄢相识,相爱,最后以郑伯克死于鄢的手而告终,从入宋到走上痛苦的途中,充满了伤感情绪。
本作以《郑伯克段于鄢》的文言特点为研究课题,深入浅出地展示了该诗的文言特色。
《郑伯克段于鄢》一诗共六折,三折对哭,有如景、抒、诉之分,每一折都表现出周全、细腻、收放自如的文学特色。
它融入了中华传统诗学和文字文化的传统,沿用了汉书、述史、书籍等书面文字,同时也添入了大量音韵文字,糅合了文言和白话。
它以简朴浓厚的文笔和典雅恢宏的表达技巧,展示出宋代文言文学的精湛技艺。
《郑伯克段于鄢》的文言特色是以诗经为基础,在形式上遵循五言诗体,以及节奏准确、层次分明、哀愁曲折的架构,充分运用了抑扬顿挫的手法,进行情感的传达,体现出极其典雅的文章文体。
该诗穿插着韵文和白话,韵文在诗歌结构中发挥着密集紧凑的作用,把情绪和内容表达得淋漓尽致,达到了抒情与表达的完美结合。
此外,《郑伯克段于鄢》的文言特点还体现在阐述方式上。
诗中使用的语言充满了深厚重要的礼教文化底蕴,既有婉转抒情的妙语,又有坚实中肯的典章,由此体现出了宋代书面文字的独特风貌。
同时,诗中也没有缺乏内涵,使用极为优雅的语言来表达情感,把宋代文言文学的神髓展示得淋漓尽致。
最后,《郑伯克段于鄢》是宋代经典诗文,它用晶莹剔透的文字和豪迈抒情的精神,在文言文学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它不但把宋代书面文字的精髓展现得淋漓尽致,更是将诗歌文学的传统精华融入了整部诗的语言中,展现出宋代文言文学的美妙之处。
总之,《郑伯克段于鄢》以极具文采的文言语言进行创作,充分体现出宋代书面文字的优雅特点,融合了诗词文学传统的优美风貌,展示出宋代文言文学的华丽风采。
大学语文--《郑伯克段于鄢》译文与解析
大学语文--《郑伯克段于鄢》译文与解析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
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
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
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他邑唯命。
”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
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
”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
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
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公曰:“无庸,将自及。
”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
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
”公曰:“不义不暱,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
夫人将启之。
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
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
公伐诸鄢。
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
”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遂置姜氏于城颖,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
颖考叔为颖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
公赐之食,食舍肉。
公问之。
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
”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颖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
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
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洩洩!”遂为母子如初。
君子曰:“颖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
《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其是之谓乎?”《郑伯克段于鄢》赏析熊江平【作品介绍】《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古人认为是传注孔子的《春秋》的。
它的作者,《史记》说是比孔子稍后的鲁国太史左丘明。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解析
整理课件
11
二、讲解课文
第一段: 1.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 初:当初。《左传》在追述以前的事情时,习
惯上都用“初”。本文讲的是隐公元年 (BC722)发生的事情,作者为了说清此事的 来龙去脉,就用“初”字把时间向前推移了39 年,追述到郑庄公的母亲出嫁到郑国的那一年, 即BC761年。 杜预以为:凡倒本其事者,皆言初也。 贾逵云:凡言初者,隔其年,后有祸福,将终 之,乃言初也。
整理课件
6
在《春秋》三传中,《公羊传》和《穀梁传》 主要是阐明《春秋经》的微言大义,所以历史 史实的补充就很少,作为历史著作的价值远远 不如《左传》。
《左传》保存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全书18万字, 远比《春秋》的内容丰富,加上文笔简练流畅, 为我们再现了那个时代的历史面貌,因此自魏 晋以来《左传》就压倒了《公羊》和《穀梁》 二传。
城:城墙,这是“城”的本义,后来引申出 “城市”的意思。“都城”即大城市的城墙。
整理课件
26
雉:古代丈量城墙的单位,古代城墙长 一丈高一丈是一堵,三堵是一雉。
百雉:三百平方丈。
国:指诸侯的封地,与今天“国家”的 概念有区别。
翻译:祭仲说:“都邑的城墙超过一百 雉,是国家的祸害。”
整理课件
27
5.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 小九之一。
先王:指周代开国君主周文王和周武王,他们 所立下的制度被奉为标准。
都:卿大夫或王侯子弟的封邑。
国:指国都,具体地说应是国都的城墙或国都 的规模。
叁:同“三”,数词,这里用作动词,“三国”
意思是将国都的城墙三等分,“三国之一”是
说将国都城墙三等分取其中的一份,也就是国
惊:吃惊,受惊,是个不及物动词,这里用作 使动用法,“惊姜氏”意思是使姜氏受惊。
郑伯克段于鄢揭示了什么道理
郑伯克段于鄢揭示了什么道理主要有三点启示。
第一,思想。
就“郑伯克段于鄢”六个字,在忠孝关系上,《春秋》三传的说法就各自不同。
左丘明偏重前半截:用“郑伯”不用谥号,是讽刺郑庄公是个没有尽到当哥哥的教育义务。
用“克”这样形容两国交兵的字眼,表示这是规模庞大的武装叛乱,郑庄公无道。
用“段”而不用“弟”,是讽刺共叔段犯上作乱,没有个当臣弟的样子。
总之,左丘明认为这件事都不对,各打五十大板。
公羊寿看重中间:用“克”表示郑庄公干掉了弟弟,这是不孝至恶。
共叔段不过是想当国君,武姜夫人也不过是想小儿子也当国君,这有什么错?你郑庄公拒绝不就行了,为什么一定要“克”了弟弟?你妈不难受么?让你妈难受,你姬寤生不孝之极!不配当国君。
穀梁赤重视后半截:用“克”表示这是共叔段有预谋的武装叛乱,是不赦大罪。
为什么“于鄢”呢?这是国君的亲亲之道,郑庄公人间至孝。
他让犯下不赦大罪的亲弟弟远远跑到鄢地才动手,就是为了避免在母亲面前发生手足相残的人伦惨剧,不让母亲伤心。
那么孔子是什么意思呢?孔子没有意思。
他早就强调过,写史就要“述而不作”,简单陈述就好,不要夹带私货和情绪。
史书是记叙文,不是议论文。
这三家作精只能代表他们自己。
左丘明的看法就像单杠成了精。
郑国本来就是伯爵封国,叫“郑伯”不是言简意赅?共叔段兴兵造反,不用“克”用什么?姬寤生又不止共叔段一个弟弟,一个“段”字最直白清晰,用“弟”才有歧义。
至于传说中出自公羊高和穀梁赤的说法,那tm是人话?极端得跟二极管一个德行。
这就涉及到第二点启示——立场。
《春秋》记载的是内容,三传传递的是思想。
有思想就会有立场。
左传成书早在先秦,用意不明。
不管说辞如何,他的立场四平八稳——忠孝并举。
郑庄公教育不严,有失孝悌;共叔段兴兵作乱,是为不忠。
所以左传各打五十大板。
虽然理由很扯淡,不过结论站得住脚。
毕竟是打哪指哪加上自己立靶子,不会太离谱。
第二本是《公羊传》,大致在汉景帝时期。
或者可以缩小范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读课文]
要求: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结构
[故事简述]
隐公之年,郑国国君之弟公叔段, 谋划夺取哥哥郑庄公的君位,庄公 发现后,巧施心计,采取欲擒故纵 的手段,诱使共叔段得寸进尺,愈 加骄横,然后在鄢地打败了公叔段, 使他“出奔”。
[故事思路]
A 姜氏厌恶郑庄公,偏爱共叔段。 (1段:矛盾的开端)
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翳我独无?”
广
铁 一
译:请允许我把这些肉带回去送给她。”庄公道:
中 “你有母亲可以送,唯独我没有!”
周
瑛
制
作
[文意理解8]
冒昧,表谦
郑 伯
谓,说词。宾语前置
克 段
颖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 于
宾语前置
通“掘”,挖
鄢
译:颖考叔说:“我冒昧地问您说的是什么意思?
译:大概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吧?
[思考探究2]
颍考叔 纯孝也 郑庄公 真孝VS假孝?
[春秋笔法 ]
我们看到对前部分的礼崩乐坏的 现象是贬斥的,对后面的庄公行孝的 行为是褒扬的,但是《春秋》和《左 传》实际是没有明说,而是在把褒贬 暗含在描写和叙事之中,我们通过分 析看出来。这样的一种寓褒贬于曲折 的文笔之中而不直接表明自己的态度 的写法叫“春秋笔法”。即“褒贬之 意,没有直说,却很明显”“文辞简 约,一字见褒贬”。
郑 伯
克
段
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 于
鄢
译:庄公听从了他的话。庄公走进地道时赋诗道: “大隧道之中,快乐呀乐融融!”
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
译:姜氏走出来赋诗:“大隧道之外,快乐呀
广 多畅快!”
铁
于是
一 遂为母子如初。
中
周 译:于是母子二人和好如初。
瑛 制 作
[文意理解9] 判断句
广
铁 一
译:颖考叔担任颖谷封人的官职,听到这件事,
中 就向庄公进献礼物。庄公赏赐他吃饭,他吃时故意
周 瑛
把肉放在一边不吃。
制
作
[文意理解8]
郑 伯
克
公问之,对曰:“小肉人羹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
段 于
未尝君之羹,
鄢
译:庄公问他为什么,回答说:“小人家有老母, 小 肉人羹吃,过的食物她赠都送尝过,但没吃过国语君助赏词赐,无的义
母亲
任性阴毒、偏 私愚蠢
共叔段 庄公
儿子、 弟弟、 大叔
儿子、 兄长、 国君
不自量力 妄自尊大 有勇无谋
老谋深算 薄情寡义
[主旨感悟]
• 本篇记述了春秋初期郑庄公 与胞弟叔段争权夺利,最终 骨肉相残的历史事件,反映 了当时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的 残酷,暴露了封建伦理道德 的虚伪。
[文意理通解“8置]”,安 置
• 记载了鲁国以及当时几个主要诸 侯国二百多年的历史。
[背景介绍]
春秋战国是个战火纷飞的时代, 群雄争霸。各诸侯国对外要防范他 国的进攻,对内也要维护政权的稳 定,这就导致了统治者内部出现了 非常残忍的尔虞我诈、互相倾轧的 矛盾冲突。我们下面学习的这篇课 文,就是春秋初期发生在郑国的一 个历史事件。
推广
君子曰:颖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
译:君子说:“颖考叔是位纯厚的孝子,爱他的 母亲,并把这指种《孝诗经心》推及到庄公的身竭上尽。
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通“赐”,赐
予
译:《诗经》说:猜测“语孝气子副的词孝,道大没概 有穷尽,(上 天)永久地把它赐给你的同类。
其是之谓乎?”
指示代词,这种情况 宾语前置
【解 题】
郑伯克段于鄢
主人公
事件
地点
(1)郑伯,指下文的郑庄公,是郑国的 第三代国君。
(2)克,战胜,今有“攻克”、“战无不胜, 攻无不克"等用法。
段,指下文的共叔段,即郑庄公的弟弟。
(3)于鄢,介词结构。鄢,地名,其地在 今河南省鄢陵县境内。题目结构为介词结构 后置句
注意下列读音:
寤(wù)生 亟(qì)请 巌(yán)同“岩” 祭仲(zhàizhòng) 廪(lǐn) 缮(shàn) 寘(zhì) 繄(yī) 泄泄(yì) 不义不暱(nì) 具卒乘(shèng) 遗(wèi)
介词结构后置
郑
伯
克
遂寘姜氏于城颖,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 段
见也。”既而悔之。
不久
于 鄢
译:于是庄公把姜氏安置在城颖,并对她发誓说:
“咱们不到黄泉,不要相见了。”但不久就对自
己说的话感到后悔。 担任
放介在词动结词构前后, 置 无实义.
颖考叔为颖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
食,食舍肉。
舍弃,这里指放在一边
B 共叔段扩张势力,郑庄公虚伪应对。 ( 2-5段:矛盾的激化)
C 郑伯克段于鄢的经过。 ( 6-7段:兄弟矛盾的解决)
D 颍考叔献计,庄公母子和好如初 。 ( 8-9段:母子矛盾的解决)
[研读课文]
[翻译以下句子]
1、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 恶之。
译:庄公出生时难产,使姜氏受到了惊吓,所
”庄公告诉他缘故,并且告诉他自己很后悔。
名做动,挖地道
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
其谁曰不然?
代反庄问公语对气姜副氏词发的誓言
广 铁
译:颖考叔回答说:“君王担心什么呢?如果挖
一 中
地直到见到泉水,再打通一条地道去见母亲,难道
周 还有谁能说你违背了誓言呢?”
瑛
制
作
[文意理解8] 连词,表承接
【春秋三传】
• 春秋时,孔子作《春秋》,微言 大பைடு நூலகம்,要言不烦,但也相对生涩难 懂,所以出现了专门注释《春秋》 的《左传》、《谷梁传》和《公羊 传》,合称“春秋三传”。其中, 《左传》重在史实叙述,而后两者 重在义理说明。
【 《左传》简介】
• 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 春秋》,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 左丘明撰写。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 备的编年体史书。
以起名叫“寤生”,于是(姜氏)很厌恶他。
2、公曰:“制, 巖邑也,虢叔死焉, 他邑唯命。”
译:庄公说:“制,是个险要的城邑,过 去虢叔就死在那里,(因此不便分封给他), 其他的地方一切听你吩咐。”
3、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 对曰:“姜氏何厌之有?
译:庄公说:“姜氏想这样,怎能避开这 个祸害呢?” 回答说:“姜氏有什么满足 的时候?
[思考探究1]
兄弟至亲却最终兵戎相向, 原因何在?
(展开讨论,注意要扣住文本来说,要言 之成理,言之有据。)
为母不慈,为兄不爱,为弟不悌
[作业]
兄弟至亲却最终兵戎相向, 原因何在?
(展开讨论,注意要扣住文本来说,要言 之成理,言之有据。)
为母不慈,为兄不爱,为弟不悌
主要人物 身份关系
性格特点
姜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