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表面清洁消毒标准操作规程
医院环境物体表面日常清洁与消毒操作规程
医院环境物体表面日常清洁与消毒操作规程一、准备阶段:1.配臵足够的清洁、消毒用品,用品清洁、干燥。
2.按照区域要求配臵稀释清洁剂、消毒剂,并注意消毒时间。
3.清洁、消毒用品整齐存放在保洁车上二、清洁、消毒时:1.所有部门或科室应按区域风险等级实施清洁级、卫生级、消毒级或实施中、低水平消毒。
采取湿式卫生的方法;先清洁、再消毒(有感染或污染时)。
2.如戴手套之前要先洗手或卫生手消毒。
3.清洁、消毒不同病患物体表面与区域,按颜色选择清洁工具并换用新的清洁工具,保证一床一巾,布巾采用“S”形走势、八面方法擦拭。
4.清洁病房或诊疗区域时,应有序进行,由上而下,由里到外,由轻度污染到重度污染;有多名患者共同居住的病房,应遵循“清洁单元化”操作。
5.地面根据区域风险等级实施环境物体清洁级、卫生级、消毒级;无明显污染:通常采用湿式清扫,用清水或清洁剂拖地1-2 次/日。
遇污染时应立即清洁与消毒。
6.使用中的清洁剂/消毒剂不出现“二次浸泡”现象。
7.治疗操作时停止清洁。
三、清洁、消毒后:1.离开房间前先要除去手套、洗手或手卫生。
不要戴着污染手套离开房间。
2.拖把头和布巾用后洗涤、消毒液浸泡、干燥备用或集中机械清洗、热力消毒、机械干燥、装箱备用。
3.清洁车每天清洁,保持干净,有污染及时处理。
四、感染病人单位清洁消毒流程:1.按照疾病传播途径、不同病原体采取接触隔离、飞沫隔离和空气隔离等清洁消毒方法。
2.最后或单独清洁消毒,顺序依次从里至外,从上至下,从左至右的进行。
3.地面的消毒:500~2000mg/L 有效氯作用30min。
4.物体表面消毒:500mg/L 有效氯作用30min。
或根据病原体特性选择适宜的消毒剂及浓度。
五、实施清洁消毒人员应做好个人防护。
医疗机构环境表面清洁与消毒质量评价标准操作规程
XX县人民医院医疗机构环境表面清洁与消毒质量评价标准操作规程适用于医疗机构对环境清洁与消毒质量审核或监督时。
目测法1、环境是否干净、干燥、无尘、无污垢、无碎屑等。
2、制订统一的现场评价表格。
3、考核人员应经过培训,统一考核评判方法与标准。
4、适用于所有的区域。
嗅觉法1、是否有异味。
2、适用于一些特殊的区域,如公共厕所内是否可嗅到氨气等异味。
擦抹法1、是否有积尘。
2、适用于所有的环境区域。
3、检查者可戴白色手套或用清洁纱布等对环境表面进行擦抹检查。
化学法荧光标记法:借助紫外线灯检查荧光痕连是否清除。
1、在实施清洁工作前预先标记。
2、将荧光标记在邻近患者诊疗区域内高频接触的环境表面。
3、适用于中度风险区域质量抽查、高度风险区域定期质量抽查。
4、只能用于光滑的环境表面。
5、可通过计算荧光标记清除率来评价清洁质量。
荧光粉迹法:借助紫外线灯检查荧光粉是否扩散。
1、实施清洁工作前预先标记。
2、将荧光粉撒在邻近患者诊疗区域内高频接触的环境表面。
3、适用于中度风险区域质量抽查、高度风险区域定期质量抽查。
4、只能用于光滑的环境表面。
5、可通过计算荧光扩散处数目来评价清洁质量。
化学法ATP法:记录监测表面的相对光单位值(RLU),合格标准遵照产品说明书。
微生物法参考GB15982的相关规定。
1、适用于对环境表面消毒效果的评价。
2、可参照“物体表面微生物污染检测标准操作规程”。
其他管理要求1、医疗机构应参与环境清洁质量监督,并对环境清洁服务机构的人员开展业务指导。
2、医疗机构应对清洁质量进行审核,并将结果及时反馈给相关部门与人员,促进清洁质量的持续改进。
医院感染管理科2020年2月1日。
洁净区清洁消毒操作规程
洁净区清洁消毒操作规程《洁净区清洁消毒操作规程》一、清洁操作规程1.清洁前准备(1)穿戴符合要求的工作服、手套、口罩、护目镜等防护用品。
(2)准备清洁工具和消毒液。
2.表面清洁(1)用清洁布蘸取适量清洁剂,擦拭表面,确保彻底清洁。
(2)使用清水冲洗,确保没有残留的清洁剂。
3.设备清洁(1)根据操作手册,拆卸设备,进行清洗。
(2)使用专用清洁剂和工具清洗设备表面和内部。
4.定期清洁(1)制定清洁计划和清洁频次。
(2)定期清洁设备和环境,预防细菌滋生。
二、消毒操作规程1.消毒前准备(1)穿戴符合要求的防护用品。
(2)选用适当的消毒液和消毒工具。
2.表面消毒(1)用消毒布蘸取适量消毒液,擦拭表面,确保彻底消毒。
(2)保持表面湿润,让消毒剂充分发挥作用。
3.设备消毒(1)根据操作手册,对设备进行消毒处理。
(2)确保设备内部和表面都经过充分消毒。
4.定期消毒(1)制定消毒计划和消毒频次。
(2)定期对设备和环境进行消毒,确保洁净区清洁无菌。
三、清洁消毒注意事项1.严格遵守洁净区操作规程,一丝不苟地执行清洁消毒程序。
2.选用合适的清洁剂和消毒液,根据要求进行稀释和使用。
3.清洁消毒后,严格按照规定的干燥时间,确保表面和设备完全干燥。
4.保持清洁工具和消毒工具的干净和完好,避免交叉污染。
5.定期对清洁消毒操作进行检查和评估,及时纠正问题。
洁净区清洁消毒操作规程是保障洁净区环境卫生的重要措施,只有严格执行规程,保持洁净区洁净无菌,才能保障生产和实验的质量和安全。
环卫作业标准及操作规程
环卫作业标准及操作规程环卫作业标准一、道路清扫保洁1.质量标准1)道路人工清扫保洁服务标准清扫作业时间:在清扫步道时,夏季应在五点出班七点前完成普扫,冬季应在五点半出班七点半前结束清扫工作,其余时间应不间断巡回保洁。
白天应实行机械和人工保洁相互配合作业。
职工上岗作业时,应穿着整洁的工作服装和安全标志。
注意行人和来往车辆,不扬尘、不扰民、礼貌待人。
要认真贯彻执行市、区规定的道路清扫质量标准,在保证安全生产、遵守交通规则的前提下,完成当日规定的清扫保洁任务。
2)道路人工清扫保洁质量标准路面、路牙(垫板、雨水口、巷口、井盖)、过街天桥、立交桥、便道(包括树坑、公交车站)及隔离墩(栅)、周围的地面应无污物,露出道路本色。
保洁路牙时,应站在牙下依次顺序作业,并带扫1米宽的路面。
清扫垃圾时,应随扫随清,禁止往雨水口、绿地中倒垃圾。
绿地和绿地内应无烟头、瓜果皮核、纸屑、包装框、箱、盒、袋等污物。
3)道路机械清扫、保洁作业质量标准根据路面污染情况清扫时选用一挡或二档,保洁时选用二挡。
夜间清扫时速不超过10公里/小时;白天保洁时速:微型机扫车不超过8公里/小时、中型机扫车不超过10公里/小时。
司机应到指定地点及时加水、卸土。
作业不扬尘、不漏土,清扫后路牙应无浮土,地面干净整洁无污物。
4)道路冲刷、喷雾降尘作业质量标准白天应进行喷雾降尘。
夏季、秋季每天应进行二次,时间为上午7:00—下午14:00;冬季应进行1次,时间为上午。
作业量:高压水车每车每段20万平方米(10吨)。
司机上岗前应检查车辆;按照规定地段、路线、时间进行喷洒,加水时间不超过30分钟。
冲刷作业时,应先中央后两边,保证路面无污物,路牙无浮土,车速不超过每小时20公里,严禁高速冲刷。
冲刷作业时,应及时调整高速压喷头位置,保证路面冲刷干净。
如果路面较宽,需进行二次冲刷。
5)果皮箱保洁质量标准果皮箱应随脏随擦,表面应整洁无污物、无痰迹、无尘土,无小广告。
每日早7:00至21:00应巡回清掏果皮箱,不满不冒,周围不得堆积垃圾和杂物。
清洁消毒操作规程
清洁消毒操作规程
《清洁消毒操作规程》
一、清洁操作规程
1. 确保清洁工具干净整洁,使用前用清水冲洗。
2. 使用清洁剂擦拭表面,确保彻底清洁,特别是靠近厨房和卫生间的地方。
3. 使用清洁刷清洁难以达到的角落和缝隙。
4. 清洁结束后,用清水冲洗表面,确保清洁剂彻底清除。
二、消毒操作规程
1. 使用消毒剂喷洒在表面上,确保覆盖全部区域。
2. 等待适当的时间使消毒剂起效,按照产品说明的时间进行操作。
3. 使用干净的抹布擦拭表面,确保余留的消毒剂被清除。
4. 对于用于食品准备和儿童使用的物品,使用专用的消毒剂进行消毒。
三、清洁消毒操作注意事项
1. 工作人员必须穿着干净的工作服和手套进行清洁消毒操作。
2. 清洁消毒工作结束后,必须将工作场所彻底清理干净,确保无残留的清洁消毒剂。
3. 定期对清洁工具和消毒剂进行检查,确保质量完好。
4. 对特殊区域,如医院、食品加工厂等,应按照相关规程进行清洁消毒操作,确保环境卫生和食品安全。
通过严格遵守《清洁消毒操作规程》,可以有效保障工作场所
的卫生和安全,预防疾病传播,确保工作和生活环境的清洁整洁。
病区环境清洁消毒标准操作规程
病区环境清洁消毒标准操作规程一、空气1、开窗通风,降低空气微生物密度。
每日上午、下午开窗通风1~2次,每次不低于30分钟;2、不宜开窗通风(如室外尘埃密度较高或极度寒冷时),必要时(如收治了肺结核患者)可使用动态空气消毒器(有自动显示累计时间的不需要单独登记),幷正确估算仪器的数量,并必要时行效果评价。
3、不建议紫外线照射或消毒剂喷洒方法消毒空气。
二、墙面、门窗和地面(一)墙面和门窗1、应保持无尘和清洁。
2、通常使用清水擦洗即可,但有血液或体液污染时,应立即使用10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
3、各室抹布应分开使用,用后清洗消毒,晾干分类放置。
(二)地面1、所有地面包括走道、污物间、洗手间、储藏室、器材室,每天用清水或清洁剂湿式擦拭,每个拖布清洁面积不超过20平方米。
2、不同区域(污染与半污染区、清洁区)使用的清洁工具,分开放置,每天500mg/L含氯消毒剂消毒一次,清洗后悬挂。
3、地面被呕吐物、分泌物或粪便污染时,应先用吸湿材料去除可见的污染,再使用10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
三、医疗与生活物品(一)使用中的医疗器械如呼吸机、监护仪、输液泵、微量注射泵、听诊器、血压计、心电图机,每天清水擦拭一次;频繁接触的表面如仪器的按钮、操作面板,每天季铵盐湿巾擦拭一次。
(二)护理站桌面、患者的床、床栏、床旁桌、床头柜、治疗车、药品柜、门把手等,每天清水擦拭。
且一人一巾,用后抹布可采用热力消毒90摄氏度1分钟或500mg/L含氯消毒剂消毒30分钟。
(三)病人出院、转科(院)、死亡等离开后,对床单元应使用500mg/L 含氯消毒剂擦拭终末消毒。
(四)键盘(贴保护膜)、电话按键、鼠标等保持清洁,必要时使用双链季铵盐湿巾擦拭消毒。
1、物体表面没有明确污染时,只需用干净的清洁用具,清水擦拭即可;有明显污垢时,如血迹、痰迹、呕吐物、排泄物、分泌物等,先用1000mg/L的含氯消毒剂覆盖作用30分钟,然后对整个区域进行有序的擦拭消毒。
清洗、消毒操作规程
清洗、消毒操作规程引言概述:清洗、消毒是保障公共卫生和个人健康的重要环节,正确的清洗、消毒操作规程能有效预防疾病传播和食品中毒事件发生。
本文将详细介绍清洗、消毒操作规程的相关内容。
一、清洗操作规程1.1 选择合适的清洗剂:根据清洗对象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清洗剂,如碱性清洗剂、酸性清洗剂或中性清洗剂。
1.2 清洗前处理:在进行清洗前,先将清洗对象表面的杂物去除,如食物残渣、油污等。
1.3 清洗方法:根据清洗对象的不同,采取合适的清洗方法,如擦拭、浸泡、冲洗等。
二、消毒操作规程2.1 选择合适的消毒剂:根据需要消毒的物品或场所选择合适的消毒剂,如氯类消毒剂、醇类消毒剂或过氧化氢消毒剂。
2.2 消毒前处理:在进行消毒前,先将物品或场所进行清洗,去除表面的污物,以提高消毒效果。
2.3 消毒方法:根据需要消毒的物品或场所采取合适的消毒方法,如喷洒、擦拭、熏蒸等。
三、清洗、消毒频率3.1 定期清洗、消毒:根据物品或场所的使用频率和环境条件,制定清洗、消毒的频率,保持物品或场所的清洁卫生。
3.2 物品分类清洗、消毒:根据物品的不同用途和接触对象的不同,进行分类清洗、消毒,避免交叉感染。
3.3 常规检查:定期对清洗、消毒操作进行检查,确保操作规程的执行情况和效果。
四、清洗、消毒人员培训4.1 岗前培训:对从事清洗、消毒工作的人员进行岗前培训,包括操作规程、清洗剂、消毒剂的选择和使用方法等。
4.2 定期培训:定期对清洗、消毒人员进行培训,更新操作规程、消毒剂等知识,提高操作技能。
4.3 操作规程宣传:加强清洗、消毒操作规程的宣传,提高员工对清洗、消毒工作的重视和执行情况。
五、清洗、消毒记录5.1 记录内容:对清洗、消毒操作进行记录,包括清洗、消毒时间、清洗、消毒人员、清洗、消毒剂的使用量等。
5.2 存档管理:对清洗、消毒记录进行存档管理,定期进行档案整理和归档,以备查阅。
5.3 定期检查:定期对清洗、消毒记录进行检查,确保操作规程的执行情况和效果。
普通病房、门诊环境清洁消毒操作规程
普通病房、门诊环境清洁消毒操作规程引言概述:在医疗卫生环境中,普通病房和门诊的清洁消毒工作至关重要。
正确的清洁消毒操作规程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感染的传播,确保病人和医务人员的健康安全。
本文将详细介绍普通病房和门诊环境清洁消毒的操作规程。
一、普通病房清洁消毒操作规程:1.1 定期清洁:- 每日清洁病床、床头柜、桌椅等物品表面,使用温和的清洁剂和消毒剂进行擦拭,确保表面干净卫生。
- 定期清洁地板、墙壁等大面积区域,使用消毒剂进行拖洗,确保整个病房环境清洁。
1.2 感染源清除:- 定期清洁和消毒病人使用的设备,如呼吸机、输液泵等,确保设备表面无菌。
- 及时清理病人排泄物,避免感染源的扩散。
- 定期更换床单、被套等物品,确保病床清洁。
1.3 空气消毒:- 定期对病房进行通风,保持空气流通,减少空气中的细菌和病毒。
- 使用紫外线灯对病房进行空气消毒,杀灭空气中的病原体。
二、门诊环境清洁消毒操作规程:2.1 定期清洁:- 每日清洁诊室、候诊区等区域的桌椅、地板等表面,使用清洁剂进行擦拭,确保表面干净卫生。
- 定期清洁门把手、开关等常接触的物品,使用消毒剂进行擦拭,杀灭细菌和病毒。
2.2 感染源清除:- 及时清理门诊区域的垃圾桶,避免细菌滋生和传播。
- 定期清洁和消毒门诊使用的医疗设备,如血压计、体温计等,确保设备表面无菌。
2.3 空气消毒:- 定期对门诊区域进行通风,保持空气流通,减少空气中的细菌和病毒。
- 使用紫外线灯对门诊区域进行空气消毒,杀灭空气中的病原体。
三、清洁消毒操作注意事项:3.1 使用正确的清洁剂和消毒剂,根据不同的表面和物品选择合适的消毒剂。
3.2 操作时佩戴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如手套、口罩等,避免交叉感染。
3.3 按照规定的时间和频率进行清洁消毒工作,确保操作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四、清洁消毒操作的监督和评估:4.1 建立清洁消毒操作的监督机制,定期对清洁消毒工作进行检查和评估。
4.2 对清洁消毒操作的执行情况进行记录和汇总,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整改。
环境表面清洁消毒标准操作规程
XX县人医院环境表面清洁消毒标准操作规程基本原则1、先清洁后消毒。
2、湿式卫生3、清洁顺序应由上而下、由里到外、由轻度污染到重度污染。
4、遵循清洁单元化操作原则。
5、进行清洁消毒时,穿戴好个人防护装备。
6、清洁工具分区使用,用颜色标记。
7、对使用后污染的抹布或拖布清洁时,漂洗用水应一用一换或使用流动水漂洗。
用于浸泡污染的抹布或拖布的消毒剂不得反复使用。
8、清洁工具的数量应清足科室规模的需要。
9、“清洁单元”是指以某患者病床为中心,将其周围的环境表面与相关的所有医疗设备视为ー个清洁单元,在实施环境清洁与消毒工作时,不得在两个清洁单元之间连续使用同一块抹布或卫生湿巾。
清洁级:适用于低度风险区域1、方式:湿式卫生。
2、频率:1~2次/天。
无明显污染,推荐使用一次性卫生湿巾。
评价标准:区域内环境干净、干燥、无尘、无污垢、无碎屑、无异味等。
卫生级:适用于中度风险区域1、方式:湿式卫生+清洁剂辅助。
2、频率:2次/天。
侵人性操作、吸痰等高度危险性诊疗活动后,需立即对环境表面进行清洁消毒。
评价标准:区域内环镜表面菌落总数<10CFU/cm2,或自然菌减少1个对数值以上。
消毒级:适用于高度风险区域1、方式:①湿式卫生+清洁剂轴助;②高频接触的环境表面实施中、低水平消毒。
2、频率:≥2次/天。
侵入性操作、吸痰等高度危险性诊疗活动后,需立即对环境表面进行清洁消毒。
评价标准:区域内环境表面菌落总数符合GB 15982要求。
污点清洁与消毒先用吸湿材料去除可见污染物,再对污染区域实施清洁和消毒。
1、有明确病原体污染的,应根据病原体抗力选择适当的消毒剂。
2、做好个人防护。
被患者体液、血液、排泄物、分泌物等污染时应立即进行。
强化清洁与消毒1、增加清洁与消毒频率,比常规频率增加1倍甚至更多。
2、更换消毒剂,针对性选择高水平消毒剂。
3、选用其他技术来辅助强化消毒,如过氧化氢气雾发生器。
4、根据病原体类型选择消毒剂。
5、落实接触传播、飞沫传播和空气传播的隔离措施,具体参照WS/T311执行。
清洗、消毒操作规程
清洗、消毒操作规程引言概述:清洗、消毒是保持环境卫生、预防疾病传播的重要措施。
正确的清洗、消毒操作规程能有效杀灭细菌、病毒,减少疾病传播的风险。
本文将详细介绍清洗、消毒操作规程的相关内容。
一、清洗操作规程1.1 使用合适的清洁剂:选择适合清洗物品的清洁剂,如洗洁精、消毒液等。
1.2 涂抹均匀:将清洁剂均匀涂抹在要清洗的物品表面,确保每一个角落都被覆盖到。
1.3 用力擦洗:使用力度适中的刷子或者布擦洗物品表面,去除污垢和细菌。
二、消毒操作规程2.1 选择合适的消毒剂:根据需要消毒的物品选择适合的消毒剂,如酒精、漂白水等。
2.2 消毒时间:根据消毒剂的要求,确保物品被充分消毒的时间。
2.3 消毒方法:可以通过浸泡、喷洒、擦拭等方式进行消毒,确保每一个部份都受到消毒。
三、清洗、消毒频率3.1 定期清洗:对于常用物品,建议每天进行清洗,保持干净卫生。
3.2 特殊情况清洗:如有污渍或者异味,应及时进行清洗和消毒。
3.3 定期消毒:对于易感染病菌的物品,如厨房用具、医疗器械等,建议定期进行消毒。
四、清洗、消毒注意事项4.1 保护皮肤:在清洗、消毒过程中应佩戴手套,避免皮肤接触清洁剂和消毒剂。
4.2 通风:在使用消毒剂时应保持通风良好,避免吸入有害气体。
4.3 分开存放:清洗、消毒剂应远离食品、药品等易受污染的物品,避免交叉感染。
五、清洗、消毒效果检测5.1 使用检测工具:可使用消毒效果检测纸、培养皿等工具检测消毒效果。
5.2 定期检测:定期对清洗、消毒效果进行检测,确保达到消毒标准。
5.3 调整操作:根据检测结果调整清洗、消毒操作,保证环境卫生。
结语:正确的清洗、消毒操作规程是保持环境卫生、预防疾病传播的重要手段。
通过遵循以上清洗、消毒操作规程,可以有效杀灭细菌、病毒,保障人们的健康安全。
希翼本文对读者有所匡助,提高清洗、消毒操作的效果和效率。
清洁操作规程
清洁操作规程
《清洁操作规程》
清洁操作规程是指在特定环境下进行清洁工作时所需遵循的操作流程和标准。
清洁操作规程对于保证清洁效果、提高工作效率、保障工作安全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下面是一份清洁操作规程的范例,以供参考:
1. 准备工具和材料
首先需要准备好清洁工具和清洁用品,如抹布、洗涤液、清洁剂等。
确保所有工具和材料都是清洁的,以免造成交叉污染。
2. 确定清洁区域
确定清洁的具体区域和范围,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清洁,并且避免遗漏。
3. 执行清洁步骤
根据具体的清洁要求,按照以下一般清洁步骤进行:
- 清除表面杂物和灰尘
- 湿拭表面
- 使用清洁剂或消毒剂进行清洁
- 冲洗表面并擦干
4. 安全注意事项
在进行清洁操作时,注意保持自身安全,避免受到伤害。
如使用化学品时要佩戴防护手套、口罩等。
5. 清洁后的处理
清洁完成后,需要妥善处理清洁工具和材料,确保下次使用时是干净的。
同时需要对清理的区域进行确认,确认清洁效果是否符合要求。
以上就是一份清洁操作规程的范例。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根据具体的清洁要求和环境情况,可以进行相应的调整和补充。
但总的来说,清洁操作规程的制定和执行对于保障清洁效果和工作安全都非常重要。
清洗、消毒操作规程
清洗、消毒操作规程标题:清洗、消毒操作规程引言概述:清洗和消毒是保持环境卫生和预防疾病传播的重要措施。
正确的清洗、消毒操作规程能有效杀灭细菌和病毒,保障人们的健康。
本文将详细介绍清洗、消毒的操作规程。
一、清洗操作规程1.1 选择合适的清洁剂:根据不同的清洗对象选择适合的清洁剂,如洗涤剂、消毒液等。
1.2 清洗前准备:将清洁剂按照说明书比例稀释,准备好清洗用具,如刷子、抹布等。
1.3 开始清洗:先用清水将表面污垢冲洗干净,再涂抹适量清洁剂,用刷子彻底清洗,最后用清水冲洗干净。
二、消毒操作规程2.1 选择合适的消毒剂: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消毒剂,如酒精、次氯酸钠等。
2.2 消毒前准备:将消毒剂按照说明书比例稀释,准备好消毒用具,如喷壶、擦拭布等。
2.3 开始消毒:将消毒剂均匀喷洒或者擦拭在需要消毒的表面上,保持一定时间,再用清水擦拭干净或者自然晾干。
三、清洗、消毒频率3.1 定期清洗:对于常用的物品和设备,应定期进行清洗,以保持卫生。
3.2 定期消毒:对于易受污染或者时常接触人群的物品,应定期进行消毒,以杀灭细菌和病毒。
3.3 特殊情况处理:如有传染病患者接触的物品,应及时清洗、消毒,避免传播疾病。
四、清洗、消毒注意事项4.1 防护措施:在清洗、消毒过程中应佩戴手套、口罩等防护用具,避免接触有害物质。
4.2 避免混用:清洗剂、消毒剂不宜混合使用,以免产生有害物质。
4.3 存放注意:清洁剂、消毒剂应存放在干燥通风处,避免日晒和潮湿。
五、清洗、消毒效果评估5.1 观察效果:清洗、消毒后应观察表面是否干净,无异味。
5.2 使用检测工具:可使用生物指示剂或者化学检测剂检测清洗、消毒效果。
5.3 定期检查:定期对清洗、消毒效果进行检查,确保操作规程的有效性。
结语:正确的清洗、消毒操作规程对于保障人们的健康至关重要。
遵循规程,定期清洗、消毒,可以有效预防疾病传播,维护良好的卫生环境。
希翼本文的介绍可以匡助大家更好地进行清洗、消毒操作。
各类清洁与消毒方法的实施流程
各类清洁与消毒方法的实施流程如下:
1.先清洁:室内地面及物体表面应先彻底清洁,移去不用的物品
等→关闭门窗,撤离人员→测量室内面积或体积,配置消毒液
→操作人员做好个人防护:消毒人员戴口罩(N95医用防护口
罩)、橡胶手套、一次性防护服等→选择合适的消毒剂和消毒
施药方法→对所需消毒对象进行消毒:施药时按一定顺序进行,一般由里到外、自上而下、由左到右进行喷雾→作用1-2小时
后开窗通风→做好消毒工作记录。
2.普通喷雾消毒法:用普通喷雾器(如各种农用喷雾器)喷洒消
毒液进行表面消毒的处理,喷洒液体雾粒直径多在100μm以上
→适用范围:物体(品)表面、室内墙面和地面、室外建筑物
和帐篷表面、地面、车辆外表面、装备及植被等。
环境表面清洁与消毒管理规范标准[详]
知识回顾 Knowledge Review
盛水容器、手套(乳胶或塑胶)、洁具车等。 4、清洁单元 :邻近某一患者的相关高频接触表面为一个清洁单元,该
患者使用的病床、床边桌、监护仪、呼吸 机、微泵等视为一个清 洁单元。 5、高频接触表面 和医务人员手频繁接触的环境表面,如床栏、床边 桌、呼叫按钮、监护仪、微泵、床帘、门把手、计 算机等。
6、污点清洁与消毒:对被患者的少量体液、血液、排泄物、分泌物等感染性物 质小范围污染的环境表面进行的清洁与消毒处理。
13、高度风险区域:有感染或定植患者居住的区域以及对高度易感患者采取保护 性隔离措施的区域,如感染性疾病科、 手术室、产房、重症监护病区、移 植病房、烧伤病房、早产儿室等。
二、管理要求
1、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环境清洁工作的组织管理体系和规章制度,明确各部门 和人员的职责。
2、医疗机构应参与环境清洁质量监督,并对环境清洁服务机构的人员开展业务 指导。医疗机构指定 的管理部门负责对环境清洁服务机构的监管,并协调 本单位日常清洁与突发应急事件的消毒。
3、医务人员应负责使用中诊疗设备与仪器的日常清洁与消毒工作;应指导环境 清洁人员对诊疗设备 与仪器等进行清洁与消毒。
4、医疗机构开展内部建筑修缮与装饰时,应建立有医院感染控制人员参与的综 合小组,对施工相关 区域环境污染风险进行评估,提出有效、可行的干预 措施,指导施工单位做好施工区域的隔断防护,并监督措施落实的全过程。
五、强化清洁与消毒
1、下列情况应强化清洁与消毒:
a)发生感染暴发时,如不动杆菌属、艰难梭菌、诺如病毒等感染暴发;
b)环境表面检出多重耐药菌,如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产超广 谱|3-内酰胺酶 (ESBLs)细菌以及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CRE)等耐药菌。
环境清洁标准操作规程
环境清洁消毒标准操作规程2018年5月修订一、明确环境表面及卫生等级分类环境表面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医疗器械表面(如医疗仪器按钮或把手、推车、牙床等);二是卫生表面(如地板、墙面、桌面等)。
卫生等级分为清洁级、卫生级、消毒级。
二、进行医疗表面清洁时,穿戴好个人防护装备。
采取湿式卫生清洁方式,遵循清洁消毒的原则。
三、医疗器械表面的清洁消毒1、每天工作结束后对医疗表面进行湿式擦拭,科室科选择消毒湿巾、75%酒精、500mg/L含氯消毒剂等方式,含氯消毒剂要求现配现用。
2、特殊的仪器要很据厂价提供说明书进行清洁消毒。
3、一般的低危医疗仪器(如听诊器、血压计、仪器按钮和把手等)日常首先进行清洁、之后可以使用低效或中效消毒剂,如75%的乙醇。
4、对高频接触、易污染、难清洁消毒的表面,可采用屏障保护措施,用于屏障保护的覆盖物实行一用已更换。
5、发现医疗表面有明显的患者的血液、体液污染时,应做好个人防护的情况下先清水擦抹后消毒。
6、清洁医疗表面的抹布或消毒湿巾应做到每清洁一个单位物品(物品表面)一清洗消毒或丢弃,不得一块抹布或消毒湿巾连续擦抹两个不同的医疗表面。
不同区域的抹布应做到专区专用。
四、卫生表面的清洁1、普通病区日常清洁以通风30min为主,物表可用清水擦拭。
终末消毒时以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擦拭物表或紫外线照射床单元。
2、不同卫生等级卫生表面选择不同消毒剂及消毒频次。
消毒剂使用浓度作用时间不同卫生等级更换频次清洁级卫生级消毒级含氯消毒剂500mg/L 15min1 2 2现用现配1000mg/L 30min 现用现配消毒湿巾按产品说明书使用注1:如遇感染暴发或多重耐药菌感染时应加强清洁消毒频次。
注2:在明确病原体感染时,可参考WS/T 367提供的方法进行消毒。
3、有多名患者共住的病房,应遵循清洁单元化操作,每一个清洁单元更换清洁工具。
4、科室洁具间应具有水池及晾清洁用具的工具地方。
5、不同区域清洁工具(拖把)应有颜色标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县人医院
环境表面清洁消毒标准操作规程
基本原则
1、先清洁后消毒。
2、湿式卫生
3、清洁顺序应由上而下、由里到外、由轻度污染到重度污染。
4、遵循清洁单元化操作原则。
5、进行清洁消毒时,穿戴好个人防护装备。
6、清洁工具分区使用,用颜色标记。
7、对使用后污染的抹布或拖布清洁时,漂洗用水应一用一换或使用流动水漂洗。
用于浸泡污染的抹布或拖布的消毒剂不得反复使用。
8、清洁工具的数量应清足科室规模的需要。
9、“清洁单元”是指以某患者病床为中心,将其周围的环境表面与相关的所有医疗设备视为ー个清洁单元,在实施环境清洁与消毒工作时,不得在两个清洁单元之间连续使用同一块抹布或卫生湿巾。
清洁级:适用于低度风险区域
1、方式:湿式卫生。
2、频率:1~2次/天。
无明显污染,推荐使用一次性卫生湿巾。
评价标准:区域内环境干净、干燥、无尘、无污垢、无碎屑、无异味等。
卫生级:适用于中度风险区域
1、方式:湿式卫生+清洁剂辅助。
2、频率:2次/天。
侵人性操作、吸痰等高度危险性诊疗活动后,需立即对环境表面进行清洁消毒。
评价标准:区域内环镜表面菌落总数<10CFU/cm2,或自然菌减
少1个对数值以上。
消毒级:适用于高度风险区域
1、方式:①湿式卫生+清洁剂轴助;②高频接触的环境表面实施中、低水平消毒。
2、频率:≥2次/天。
侵入性操作、吸痰等高度危险性诊疗活动后,需立即对环境表面进行清洁消毒。
评价标准:区域内环境表面菌落总数符合GB 15982要求。
污点清洁与消毒
先用吸湿材料去除可见污染物,再对污染区域实施清洁和消毒。
1、有明确病原体污染的,应根据病原体抗力选择适当的消毒剂。
2、做好个人防护。
被患者体液、血液、排泄物、分泌物等污染时应立即进行。
强化清洁与消毒
1、增加清洁与消毒频率,比常规频率增加1倍甚至更多。
2、更换消毒剂,针对性选择高水平消毒剂。
3、选用其他技术来辅助强化消毒,如过氧化氢气雾发生器。
4、根据病原体类型选择消毒剂。
5、落实接触传播、飞沫传播和空气传播的隔离措施,具体参照WS/T311执行。
6、对感染阮病毒、气性坏疽、不明原因病原体的患者周围环境的清洁与消毒措施应参照WS/367执行。
下列情况应实施强化清洁与消毒策略:①发生感染暴发时,如不动杆菌属、艰难梭菌、诺如病毒等感染暴发;②环境表面检出多重耐药菌,如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CRE)等耐药菌。
屏障保护
使用塑料薄膜、铝箔等材料覆盖物体表面。
屏障物一用一更换。
适用于高频接触、易污染、难清洁与消毒的表面,例如牙科治疗台、电脑键盘等。
终末消毒
湿式卫生+清洁剂辅助+中、低水平消毒。
实施清洁消毒时,应设有醒目的警示标志。
适用于患者出院、转院或死亡后。
具体做法参照“床单元终末清洁与消毒标准操作规程”。
其他管理要求
复用清洁工具规范处理。
定期对清洁与消毒质量进行审核,促进质量持续改进。
具体要求参照“清洁工具管理标准操作规程”及“医疗机构环境表面清洁与消毒质量评价标准操作规程”。
不推荐的措施
1、采用高水平消毒剂进行日常消毒。
2、对使用中的新生儿床和暖箱内表面日常使用含氯消毒剂进行消毒。
日常清洁应以清水为主。
相关定义:
1、环境表面:指医疗机构建筑物内部表面和医疗器械设备表面,前者如墙面、地面、玻璃窗、门、卫生间台面等,后者如监护仪、呼吸机、透析机、新生儿暖箱表面等。
2、高频接触表面:患者和医护人员手频繁接触的物品表面,包括床护栏、床旁桌、静脉注射汞、呼叫器按钮、电源开关、水龙头、门把手、计算机等。
3、污点清洁与消毒:对被患者的少量体液、血液、排泄物、分泌物等感染性物质小范围污染的环境表面进行的清洁与消毒处理。
4、低度风险区域:基本没有患者或患者只作短暂停留的区域,如行政管理部门、图书馆、会议室、病案室等。
5、中度风险区域:有普通患者居住,患者体液、血液、排泄物、
分泌物对环境表面存在潜在污染可能性的区域,如普通住院病房、门诊科室、功能检查室等。
6、高度风险区域:有感染或病原体定植患者居住的区域以及对高度易感患者采取保护性隔离措施的区域,如感染病科、手术室、产房、重症监护病房、移植病房、烧伤病房、早产儿室等。
医院感染管理科
2020年2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