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申报》文论看民国时期(1919

合集下载

高中文学类阅读:才民国时期的上海,凭一张纸名满天下的,只有《申报》。《申报》副刊《自由谈》更是牛

高中文学类阅读:才民国时期的上海,凭一张纸名满天下的,只有《申报》。《申报》副刊《自由谈》更是牛

高中文学类阅读 2019.1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卜白袁良才民国时期的上海,凭一张纸名满天下的,只有《申报》。

《申报》副刊《自由谈》更是牛气冲天,在上面发稿的多是鲁迅、郁达夫、茅盾、叶圣陶等这样的超级大文豪。

编辑、记者也神气活现,洋气十足,穿洋装,讲洋话,吃洋餐,洋洋洒洒,倜傥风流。

凡事都有例外。

卜白就是个例外,不,简直是个另类。

他是《申报》的资深编辑,却土得掉渣。

瘦高个儿,白净无须,常年着一袭青布长衫,足登黑色方口布鞋,架着一副琇琅圆形近视眼镜,讲一口江南土语。

在报社,他是专司划版、校对的,有时副刊缺边少角的,主笔大人就会笑眯眯地说一声,卜先生,您给补一点白吧。

卜白二话不说,展纸挥毫,须臾立就:或杂谈,或幽默,或以诗画配,政治、经济、文化、地理,无所不包,虽短小得可怜,却鞭辟入里,妙趣横生。

据说不少读者就是冲着卜白的补白文章,才订、买《申报》的。

卜白不抽烟,不喝酒,不喝咖啡,他嗜茶。

西湖龙井,太平猴魁,他宁愿饿肚子也要设法买来饮的。

据说卜白是陈寅恪的高足,国学功底不可作等闲观,咋甘做划版、校对、补白的微贱活儿?没人去问,卜白也似乎全不在意,甚至还有些乐此不疲。

依其姓名谐音,人送雅号“补白大王”。

他听了,微微一笑,不置可否。

一天,主笔大人悲天悯人地对卜白说,卜先生,您也该给自己的人生补补白啦。

卜白会意,三十好几的人,竟酡红了脸,期期艾艾道,不急,不急。

事业未就,何以家为?主笔不由分说,扯着卜白的青布长衫到了夫人安排的见面地点。

卜白见到那位年轻貌美却神情忧伤的女士,得知她男人是谢晋元的部下,在凇沪战役中为国捐躯了,撇下孤儿寡母甚是凄凉。

卜白爽快地应承了这桩婚事,主笔夫妇大感意外,又惊又喜。

那女士道,卜先生,您是童男子,可我已是残花败柳,让您受委屈了。

卜白一句既浪漫又憨直的话让女士为之涕泪交流:我虽一介书生,亦当为抗战力效绵薄。

让我为你这个抗日英烈之家补白吧!再说,你的娘家福建安溪有好茶“铁观音”呢!后来,两口子举案齐眉,一生恩爱,同心将烈士遗孤抚养成人,培育成才。

1912-1919《申报》下的剧院广告研究

1912-1919《申报》下的剧院广告研究

1912-1919《申报》下的剧院广告研究(专业名字学号)摘要:戏剧表演从满足于皇宫贵族到底层百姓,从阳春白雪到下里巴人,不管是涉及到的观众群体还是所展现的戏剧内容的变化,成为一种戏剧近代化的回应和表现。

通过《申报》上各大剧院舞台所刊登的宣传广告及所表现出的广告特色,反映出民国时期主要题材类型特点以及宣传特点。

表现出了取材于现实时事政治和以百姓生活为中心新剧特色,为更大限度的吸引顾客,广告制作大放异彩。

但是,剧作的利益化使其新戏演出内容参差不齐,不可避免的走向衰败。

关键字:《申报》;剧院广告;新剧题材民国建立之后,文明戏得到了广泛的发展,但在五四后一种新型表演形式的话剧传入中国,文明戏便消失于舞台。

那么在1912到1919期间,文明戏可谓是尽情发展。

为扩大表演的影响力,剧院对于宣传的广告往往更为重视,从这时期《申报》上所刊载的广告来看,对其宣传的特点也可窥见一二,同时在宣传语的背后表现出了剧场对广大消费者的立足吸引点。

对于《申报》上的广告研究很丰富,在香烟、民国教育、化妆品等多个方面都有涉及,在剧院广告方面相对来说较少。

①本文将从新剧之产生到广告的制作、宣传方式,表现出的主要剧作类型及其特点及评价,反映出了人们审美观和社会价值观等做些介绍。

所论不当之处,请老师指正。

一新剧之产生随着国门洞开,外来文化大量涌入中国。

在不断寻求强国御辱之道的同时,戏剧也承担了它的宣传革命,传播民主思想的社会责任。

在经过清末一些留日,游历欧洲的青年学子的学习,在国内逐渐兴起了对传统戏曲的改良,以西方的戏①对于《申报》上直接研究剧院广告有贺彬的《早期现代化进程中的大众传播媒介——<申报>剧院广告研究(1927-1937)》,对1927到1937年间剧院广告产生的背景、内容制作及影响作用等问题作了分析。

李越的《清末民国太原地区报纸上的剧院戏曲广告》从民国太原地区戏曲的广告概况,剧场发展及广告内容等角度进行。

其次对于文明戏即新戏本身的研究较多。

《申报》的发展历程及影响

《申报》的发展历程及影响

《申报》的发展历程及影响
《申报》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份重要的报纸,发展历程漫长而充满坎坷。

该报创刊于1904年,最初是由一些留学日本的中国学生创办的。

创刊初期,该报主要以介绍日本的新闻和文化为主,但很快就开始关注中国政治和社会问题。

后来,该报成为中国国内改革派和左翼团体的代表性媒体,对中国的政治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1926年至1927年的北伐战争中,申报积极支持国民党,成为国共合作时期的代表性报纸。

但在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下令清剿左派,申报遭到查封,编辑和记者被捕。

这一事件成为申报发展史上的重大转折点,申报的影响力也因此大幅下降。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申报被国有化,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官方喉舌。

虽然申报在这一时期的影响力不如其早年,但对于中国媒体的发展和影响仍然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

总体来看,申报的发展历程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所代表的媒体力量对中国社会和政治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媒体发展史上的重要一笔。

- 1 -。

五四运动时期民族资产阶级的爱国行为研究——以1919年的《申报》

五四运动时期民族资产阶级的爱国行为研究——以1919年的《申报》
动 势力 的强大 而失 败 , 没有 完成 反帝 反封 建 的 民主革命 和 觉醒 的过 程 中扮演 十分 重要 的作 用 。
任务 , 但却极大地促进了民族意识 的觉醒 , 使得 民族 主
义得 到 了广 泛传 播 , 深人 人心 。
二、 《 申报》 国货广 告特 点研 究
第一 ,从 国货广告 的数量变化上来看 , 《 申报 》 从
《 申报》 上出现了两则带有 国货字样的广告 , 分别是 中馨 众 。近代中国, 由于西方的武力 、 经济和文化的侵略 , 使
烟 厂 的 飞龙 牌 香 烟广 告 和 销售 各 类 饰 品 的全 昌商 号 的 中华 民族产生 了亡国灭种的危机 , 应对这一危机 的各种
广告 。之后 , 出现在《 申报》 上 的爱 国广告逐渐增多 , 而 思想和举措 , 构成了救亡 图存 的时代主题。
L A N T A I WO R L D兰台世界 T
1 9 1 3刊登第 一 则 国货 广告 之后 ,国货 广 告 的数 量 逐渐 “ 在《 申报 》 广告 中 , 民族 工 商 资产 阶级 将 他 们 的商 品说
增加。 通过对 1 9 1 9 年《 申报》 广告的粗略统计 , 发现 5 — 成 是基 于振 兴 实业 、挽 回利 权 的 目的而 生 产和 销售 的 , 7 月间的广告中抵抗洋货 、 救 国、 爱国、 使用国货 的字眼 从而将 自己——国货 的生产者和销售 者——的行 为立 在广告 中出现的频率最高 , 比这段时期前后的数量都要 于爱国的立场之上 , 从而获得话语权力 , 以爱国者 的身
D O I : 1 0 . 1 6 5 6 5 / j . e n k i . 1 0 0 6 - 7 7 4 4 . 2 0 1 7 . 0 9 . 2 8

《申报》中的历史

《申报》中的历史

①西学对上海的影响与 E俱增 ;②西方 t 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加深 ;③上海都市化 进程 加快 A ②③ B ①② C ①③ D ①②③ . . . . 5 99 申报 》 .1 1年《 有文章报道天津之 面 粉生产 :……三数年前商人之营运此业者 , “ 获利既丰……, 随亦设局征收税捐 , 每年收人 亦不下四万余元。造成“ ” 获利既丰” 的原 因有
( )
2 .晚清 时期 ,京剧最终形成并发展迅 速 ,85 月6 申报》 17 年1 日《 报道 :本埠南北两 “ 市大小戏馆共有九处 , 大都 E t 夕演剧 , 观者云 集。往年至新正 E t 则尤座无虚位 , 愈形热闹。 今正 自 奉宪谕后 已一律停止 , 盖所以遵国家 ( ) 定制也。” 下列属于京剧形成的原因有( ) ①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专制 ①市民阶层 的扩大 ;②普通 民众对文化 统治 ,为 民族工业 的发展扫清了一些 障碍 ; 艺术的消费需要 ;③西学影响 ;④各地剧种 ②中华民国的建立提高了民族资产 阶级 的政
申报自影印版出版以后日益受到研级报业的代表和发行量最大的民间报纸在究机构和专家学者的重视是近代史研究不事变期间始终站在爱国主义和正义的立场可替代的一座巨大的文献资料宝库在百年上通过时评等方式揭露军事变的侵略野报业史上放射出夺目的光彩
民国近八十年间政治 、 军事、 经济、 文化等社 会各方面的情况 , 被称为“ 近现代史 的百科全 书” 申报》 。《 自影印版出版以后 , 日益受到研 究机构和专家学者的重视 , 是近代史研究不 可替代的一座 巨大的文献资料宝库 ,在百年 报 业史 上放射 出夺 目的光彩 。 近年来 ,申报》 《 史料倍受青睐, 各地高考 试题纷纷利用《 申报》 史料作 为命题资源 , 创 设 新情 境 、 出新 问题 、 提 开启 新思 维 。这 样可 以大大丰富命题材料的外延 ,开阔史料 的使 用视 野 , 强试题 的新 颖性 和可读 性 。 增 原创试 题设 计 : 1《 . 申报》 17年 由英商在上海创办 , 是 82 初 以油光纸 铅 印排 印 ,隔 E出版 一张 ,个 月 l 4 后改 为 E报 ,9 9 l 10年被 席裕 福购 买 ,9 2 转 11年 让 给史 量 才 。报 纸 是历 史 的 忠实 记 录者 , 从 《 申报》 以看 出晚清、 可 民国时期的经济发展 和社会变迁。与《 申报》 创刊大约同时期的事 件有 ( ) ①中国近代 民族工业的兴起 ;② 《 昭文 新报》 的创刊 ;③《 强学报》 的创刊 A ①②③ . B ②③ .

晚清《申报》刊载小说研究(1907-1911)

晚清《申报》刊载小说研究(1907-1911)

摘要《申报》在1872年创刊初期曾尝试刊登小说,但不久便停刊了,直到1907年才再次刊登小说。

自1907年复刊小说以来,1907年至1911年间《申报》刊载了大量的创作小说和翻译小说。

长篇创作小说在主旨上以批判官场、揭露政治黑暗较为多见,在体式上可分为章回体小说和非章回体小说。

章回体小说中的《自由女》《绣衣盗》等作品虽用传统的通俗小说体式但有一些新的变化,具有创新性。

非章回体小说中的《滑稽生》《缦卿小传》等作品尝试用现代小说模式进行创作,具有现代性意识。

短篇创作小说主要以唤醒国民为目的,重视小说对时事的及时反映,同时也描摹社会风俗、民生百态,题材广泛,严肃性与趣味性并存。

《申报》上刊载的翻译小说主要译自欧美国家,且多为侦探小说和言情小说,整体特色较为鲜明。

翻译小说的作者和译者大多难以确认身份,张春帆是可确认身份的译者中较有名气的一位。

张春帆译作的发现有利于加深对张春帆的认识。

《申报》短篇翻译小说中不乏意译自莎士比亚戏剧作品、童话故事等世界名著中的篇章。

1907年至1911年间《申报》刊载的小说作品,是晚清时期报刊小说的缩影,影响着晚清小说生态,促进了我国近代小说的发展。

关键词:晚清;《申报》;小说AbstractThe SHUNP AO attempted to insert the novel in the early days of its publication in 1872, but it was soon discontinued and it wasn’t until 1907 that the novel was republished. The SHUNP AO published numerous original novel and translated fiction between 1907 to 1911.To be more specific, original novel centers mostly on the criticism of officialdom and disclosing political darkness, and it is divided into pattern of serial novels and non-serial novels. The work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Novel including Freedom Female, Embroidrey Garment Thief, were changed in a tradition popular style, which has certain creativity. Besides, works such as Funny Guy and Manqing’s Biography in non-serial novels were written in modern fiction mode, which has the consciousness of modernity. Short original fictions, its main purpose is not only to arouse national consciousness and pay attention to the timely reflection of current affairs, but also describe social customs and people’s livelihood by a wide range of subjects in which seriousness and interest coexist. The translated novel published in SHUNP AO mainly from American and European countries, with distinct features, mostly are detective story and romantic fiction. Although most authors and translators of the translated novels is difficult to identify, Zhang Chunfang is one of the famed translators who can be identified. There are no lack of considerable world masterpieces in the short translated fictions of SHUNP AO, such as Shakespeare’s and fairy tales. The novels of SHUNP AO published from 1907 to 1911, an epitome of the press novel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influence the Late-Qing novel profoundly and facilitate Chinese modern novel’s development.Key words: the Late Qing Dynasty; SHUNP AO; novel目录摘要 (I)Abstract........................................................................................................................ I I 绪论. (1)一、选题缘起 (1)二、研究现状 (1)三、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8)第一章晚清《申报》刊载小说的总体形态 (9)第一节1907年之前《申报》刊载小说的历程 (9)第二节1907-1911年《申报》刊载小说的概况 (14)第三节晚清《申报》所刊小说体现的小说观念 (24)第二章晚清《申报》刊载的长篇创作小说 (28)第一节长篇创作小说的概貌 (28)第二节长篇创作小说中的章回体小说 (31)第三节长篇创作小说中的非章回体小说 (37)第三章晚清《申报》刊载的短篇创作小说 (51)第一节短篇创作小说对时事政治的反映 (51)第二节短篇创作小说对社会民生的反映 (54)第三节短篇创作小说中的滑稽气质 (56)第四章晚清《申报》刊载的翻译小说 (59)第一节晚清《申报》所刊翻译小说的总体情况 (59)第二节张春帆及其翻译作品 (75)第三节晚清《申报》短篇翻译小说与名作意译 (85)结语 (101)参考文献 (103)附录一《申报》(1907-1911)刊载的小说目录 (108)附录二《申报》(1907-1911)长篇创作章回体小说回目 (118)附录三《申报》(1907-1911)所刊小说的广告 (123)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135)后记 (136)绪论一、选题缘起晚清时期,随着思想的进步和近代工业技术的发展,各地兴起办报热潮,报业获得了长足发展。

论民国前《申报》存在的主要问题

论民国前《申报》存在的主要问题

论民国前《申报》存在的主要问题作者:杨凯乔,潘怡安来源:《今传媒》2010年第11期摘要:通过对历史资料的分析,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针对民国前的《申报》大受读者的喜爱,挖掘出其成功的背后,隐藏的问题。

关键词:《申报》;社会新闻;媒介管理中图分类号:G2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0)11-0169-01民国前的《申报》,主要指的是《申报》创办时的1872年到民国成立时的1912年这一段时间,19世纪30年代是欧美大众报纸盛行时期。

与以往政党报纸不同,大众报纸以营利为目的,与新兴的城市及新兴的市民阶层相适应。

市民阶层是被政党和政论报纸所忽视的阶层,粗通文字,具备了阅读能力,但处在劳动的重压下,生活困苦,精神苦闷,他们对高深的政治不感兴趣,需要一种轻松的、富有故事性和人情味的新闻,尤其是那些奇特的、感伤的人生故事,最能引起他们的共鸣,所以这类群体特别强调趣味性。

而为了追求趣味性,也出现了在报道上采用煽情手法,内容上都出现了凶杀、暴力新闻泛滥等一系列问题。

美查创办《申报》的历史背景也与此相似,上海作为中国当时最繁荣的商埠,为商业性的报纸提供了产生和发展的土壤。

《申报》作为商业性的报纸,出于“份数就是力量,销量就是金钱”的考虑,也经常刊登一些耸人听闻的新闻。

此外由于当时的历史条件的局限性和中国特殊国情,《申报》也存在着各方面的问题。

一、新闻价值问题在新闻价值方面,商业性的报纸出于商业利益的考虑,往往刊发一些耸人听闻、富有刺激性的新闻。

《申报》就经常利用一些奇闻趣事、耸人听闻的材料来吸引读者。

所以各种犯罪新闻、“里巷新闻”在《申报》上占有相当的份量。

我们从一些耸人听闻的标题上即可看出其大致的内容,如《花烟涉讼》、《嗣子争产》、《鸳鸯错误》之类的标题屡见不鲜。

《申报》的主人及编辑者虽然没有经过新闻专业的训练,但他们的办报理念与西方大众报纸所奉行新闻价值的某些标准有共同之处,“金钱、美女、犯罪”成为新闻的主题。

1911——1919年《申报》广告个案研究

1911——1919年《申报》广告个案研究

1911年—1919年《申报》广告个案研究中文摘要本文就近代中国出版历时最久(1827年—1949年)影响最大的中文报纸,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被称为“中国近现代史的百科全书”——《申报》所刊登的广告进行个案研究,研究的范围为1911年—1919年《申报》上的各种广告。

这些广告涉及文化教育出版、交通运输、金融、服装纺织、工矿机械、日常休闲、医药等各种行业。

辛亥革命作为对近代中国发展走向的历史事件,中国社会由此发生了巨大变动,封建体制的瓦解,民主共和制的确立,无—不对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所以将1911年作为研究《申报》广告的起始年代。

而从1911年到1919年,中国社会所面对的国际环境也发生了变故——第—次世界大战战火的蔓延。

外国资本因故减轻了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而1919年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开始,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更为深远的影响力,所以将1911年—1919年这—时期作为研究《申报》各种广告的时间线段。

《申报》—直以来以刊登各品种广告而有名,内容丰富,种类繁多,所记录反映的中国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十分丰满。

小到—般民众所需要的日常生活用品,—般民众的兴趣趋向、业余爱好、生活时尚,大到有关国家的各项经济建设,如铁路修建、募集资金,开设矿山等.这—时期的《申报》上所刊登的广告记载了当时社会生活、市民生活的各个方面,不愧为“近现代史的百科全书”的称呼。

本文将这—时期《申报》上所刊登的广告根据其内容和功用划分为以下七类:1、文化教育出版;2、交通运输;3、金融;4、服装纺织;5、工矿机械;6、日用休闲;7、医药。

据此分门别类的进行深入的分析,同时结合当时具体的史料和经济史数据统计。

通过对这些类别的广告进行分析,阐释在广告背后所存在着的—些深刻的经济、社会、历史、国际问题,希望通过对具体广告的数量变化,解读出这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情况和以上海为代表的中国城市中—般市民的生活情况。

浅谈民国时期的五四纪念以《申报》为中心的考察

浅谈民国时期的五四纪念以《申报》为中心的考察

唐都学刊Tangdu JournalJan.2019 Vol.35No.12019年1月第35卷第1期【历史文化研究】浅谈民国时期的五四纪念-----以《申报》为中心的考察龚琦,付建成(西北大学历史学院,西安710069)摘要:1919年五四运动的巨大影响,五四周年纪念成为缅怀五四的惯例。

《申报》作为当时社会影响力最为广泛的商业报纸之一,基本每年都有关于五四纪念的报道,其时间贯穿了北洋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其受众跨越了政党和社会各界。

但是,即便相对客观如《申报》,其报道的五四纪念也在逐渐地符号化,越来越多地呈现出一种被塑造过的五四记忆,而其中原因则发人深思。

关键词:《申报》;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五四纪念;五四记忆中图分类号:K2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0300(2019)01-0096-07收稿日期=2018-03-21作者简介:龚琦,女,陕西汉中人,西北大学历史学院硕士生,主要从事中国近代史研究;付建成,男,河南偃师人,西北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近代史和中共党史研究。

1919年,北京爆发了震惊全国的五四运动。

运动后期,阵地转移到上海,工商界相继罢工、罢市。

在社会舆论的极大压力下,北洋政府最终下令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五四运动取得了阶段性胜利。

五四运动的爆发,对于当时中国尤其是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青年学生作为独立群体登上政治舞台,对当时的政治决策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以自由、民主、科学、爱国等为核心的五四精神也得到了广泛传播。

“随着中国革命形势的高涨,五四纪念就成了革命动员、教育民众以及迎合现实之需,得到深入发展”⑴,因此自1919年后的每年5月初,学界都会进行相关纪念活动,追忆五四。

报纸是民国时期主要的新闻传播媒介,当时每年的五四纪念,报纸皆有报道,而《申报》作为民国时期影响力最为广泛的商业报纸之一,其基本不属于任何政党,故能够较为真实客观地报道五四纪念活动。

晚清《申报》新闻(1872—1911)研究综论

晚清《申报》新闻(1872—1911)研究综论

24基金课题基金项目:本论文为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课题“城市与产业:区域视角下亳州药都史研究”成果,项目编号:SK2019A1132;安徽省省级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项目“亳州学院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成果,项目编号:XM-01180;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功能对等理论视域下亳州中医药文化译介与传播研究”成果,项目编号:AHSKY2019D103;亳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近代报刊与中医药文化传播研究——以晚清《申报》为例”成果,项目编号:2020113晚清《申报》新闻(1872—1911)研究综论岳朋(亳州学院,安徽 亳州 236800)摘要:《申报》是近代中国出版时间最长、社会影响最大的报纸,关于《申报》的研究成果十分丰富,对其研究成果进行分类和梳理十分必要。

由于《申报》出版时间跨度较长,研究内容较为丰富,特选取晚清(1872—1911)这一时期,对这一时期现有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

晚清时期的《申报》新闻在内容上大致包括4个部分:一是清末政治事件;二是舆论;三是赈灾与慈善;四是社会生活。

晚清时期的《申报》新闻的研究成果也集中在以上4个方面。

因此,对上述4个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分析,找出现有研究成果中的不足和问题,对深化《申报》新闻研究、丰富《申报》新闻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晚清《申报》;新闻;舆论;赈灾中图分类号:G219.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20-0024-03《申报》在将近78年的发行时间里,跨越了晚清到民国两个重要历史时期.《申报》由于所处的特殊历史时期,刊载内容是对当时社会发展的一种客观记录,史料价值极高。

早期的《申报》新闻内容编排较为单一,对晚清《申报》新闻研究成果的梳理有以下4个方面:一是梳理晚清《申报》新闻与清末政治研究成果;二是梳理晚清《申报》新闻与清末舆论研究成果;三是梳理晚清《申报》新闻与慈善赈灾研究成果;四是梳理晚清《申报》新闻与社会生活研究成果。

从《申报》(1874—1919)看早期中国电影观念的生成

从《申报》(1874—1919)看早期中国电影观念的生成

从《申报》(1874—1919)看早期中国电影观念的生成作者:陈姝来源:《新生代·上半月》2018年第11期【摘要】:《申报》是近代中国发行时间最长的报纸之一。

1872年(同治十一年)4月30日由英商美查创办于上海。

作为一种带有现代性的传播载体,《申报》中的电影广告和新闻无疑是探视早期中国电影的一个鲜活窗口。

自1919年,周瘦鹃发表《影戏话》开始,在文中他不仅批评了中国早期影戏对于传统戏曲的模仿,还间接指出影戏所表现的内容需具有一定的深度与价值,在众人视影戏为娱乐商品的年代,此观点不可谓不现实。

至此,可以看作中国早期影戏观念的初步形成,对于“影戏”这一新鲜事物从视觉表象的新奇感受到思维层面的理性接受。

【关键词】:《申报》“影戏” 电影观念早期电影《申报》是近代中国发行时间最长的报纸之一。

1872年(同治十一年)4月30日由英商美查创办于上海。

西方电影在1895年诞生后的第二年便經上海传入中国。

作为一种带有现代性的传播载体,《申报》中的电影广告和新闻无疑是探视早期中国电影的一个鲜活窗口。

在创刊后的第三年即1874年,《申报》中就出现了关于“影戏”的新闻,标题为《影戏述略》,文中简单记述了杭城一戏园开演“外国影戏”的情况。

“其小者則鴨能浮水魚能穿波鼠能跳梁馬能嚙草其大者輪舟壞事洋房延燒西人駕船洋女走索時或雪花飛舞時或月影橫斜倏忽變幻景象如眞眞有目迷五色意動神移者亦聊以供都人士之快覩爾”。

可见,传入初期,“影戏”作为一种外来事物,更多呈现的是一种视觉上的新鲜感,而这种新鲜感来自于“物质现实世界的复原”,在思维意识中呈现为“熟悉的陌生感”。

“熟悉”是因其内容来自真实生活,区别于“神话”、“传说”等臆想之物;“陌生感”可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是因其展现内容多是当时人们不了解的异域生活和情态。

二是因为其呈现方式的“动态”,此从文中用语“浮水”、“穿波”、“跳梁”、“啮草”等得出。

对这种新奇玩意的接受直到1919年6月20日,早期鸳鸯蝴蝶派作家周瘦鹃在《申报》中撰写《影戏话》系列评论开始,我国早期的知识分子开始有意识地介绍并从理性的维度对“影戏”有了区别于中国传统戏曲的美学认识,实现“格物致知”的跨越。

词申民国意,报传文坛风——《申报·自由谈》中的民国词初窥

词申民国意,报传文坛风——《申报·自由谈》中的民国词初窥

2018年第期(总第786期)大放f_词申民国意,报传文坛风----《申报.自由谈》中的民国词初窥晏錦茹 许 昕(南京师范大学强化培养学院,江苏南京210023)摘要:本文通过对《申报.自由谈》所刊登的民国词作进行整理研究,结合该副刊的编辑群体和作者群体,试论其风格 流变原因和时代意义。

关键词:《申报.自由谈》民国词编辑在谈论近代中国文学时,《申报•自由谈》是一个不能被 忽略的重要资料,有一大批重要的进步作家以《自由谈》为 传播进步思想的阵地,创作了相当多的优秀作品。

谈到民国 时期传播进步思想的刊物,最先提及的往往是《新青年》,但 是我们应认识到,《自由谈》是《申报》的文艺副刊,《申报》是 中国创办最早的报纸,在当时的中国,无论是传播范围还是 影响力度都是远远大于其他报纸刊物的。

本文在《自由谈》刊的民国作,文在“新”社的时代意义及局限性。

1.《申报•自由谈》刊登词作的题材类别《自由谈》中刊登的词作几乎涵盖了所有传统的词作类 别,、*()*咏物、代词作中要的 都有 及。

作品 《》、《•》,但是以,作在《自由谈》所占的比重是 的,到20 20年代以后,作品在《自由谈》中几乎绝迹。

相的是,、、咏物、亡、作 。

《自由谈》中刊登的 @《》、《•》,物 作在《自由谈》中了重要的地,《•思》、《•》大量词作都为这一类作品。

,闺怨、的词作在《自由谈》中也多次出,但是创作 的力 是 性作 ,《• 》《.•丨&分是由蝶仙、金诵闻作,与词作大盛的宋代初期,由男性词人代女性立言倒是一脉 相承的。

在《自由谈》中也十分常见,《洞仙歌艳情三首》是其中的代表。

在《自由谈》中还有一些比较独特的作品类型,其中包 括赠 ,《冠子赠韦伯学使》;大的唱作,《洞仙歌友恨三阙》;还有一较为独特的词作是集.句所得,《集成句》、《破阵子集成句》。

在《自由谈》所刊登的作中,数量极多的就是题词,或是题图画 1917年一连刊登的12首《题画屏思图》,或是扇面如《洞仙歌小翠画扇》。

民国报刊报道中的十月革命及布尔什维克党初始形象——以《申报》

民国报刊报道中的十月革命及布尔什维克党初始形象——以《申报》

理论纵横民国报刊报道中的十月革命及布尔什维克党初始形象---以《申报》(1917.11—1918.3)报道为中心的考察文/赵舯摘要:十月革命爆发后,以《申报》为代表的一批民国报刊首先将十月革命的消息传入中国并进行了跟踪报道,其报道 的内容十分丰富,但受制于时代背景的原因,报道充满着谬误及偏见,这直接导致了国人关于十月革命及布尔什维克 党的第一印象是消极的。

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上,一批无产阶级革命者才开始了宣传十月革命的工作。

关键词:十月革命布尔什维克党申报初始形象民国报刊上关于十月革命及布尔什维克党的报道从一开 始就较丰富,其中《申报》作为当时发行量最大的商业性报刊更 是对十月革命及布尔什维克党的相关•报道投入了相当的版面。

―、报道的类型及内容从新闻学的角度看,《申报》关于十月革命及布尔什维克 党的报道以夹叙夹议的电文为主要类型,同时辅之以评论性 的专题文章,在报道的内容上也十分多样。

报道中最为普遍的是从外国相关报刊上转载而来的外 电。

在该类电文中,报道十月革命前政坛变动的报道占有相 当部分,比如1917年11月8日及之后两天的电文详细报道了 十月革命从酝酿到成功的过程。

“俄京电军工代表会通告戍 军,谓一切命令如非经军工代表会(即工兵代表苏维埃——引者注)批准者不得实行。

豫料临时政府将与争此大权”(1917.11.8)“伦敦电昨晚俄京电称彼得格勒境陆军参谋处与军 工代表会革命军政委员会今晚开会讨论以民治党参赞军务问 题。

军政委员会因闻彼得格勒总督曾于夜间调集都城四周之 兵遂怒而散会且劝军队勿从命令……”(1917.11.9) “俄国公报 云彼得格勒戌军与劳动社会已推倒克伦斯基政府”(1917.11.10)其次,外电的报道中也较为详细地陈迷了十月革 命后布尔什维克党所持的政策。

比如1917年11月10日《申报》转引自路透社电中提及“里林氏(指列宁——引者注)演说 提出俄国民治三大问题(一)即行结束战局新政府必须向交战 国提议休战(二)以土地给还农民(三)解决经济困难”。

《申报》视野下袁世凯帝制初期的政治空间

《申报》视野下袁世凯帝制初期的政治空间

《申报》视野下袁世凯帝制初期的政治空间庄和灏(贵州大学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贵州贵阳550025)摘要:袁世凯帝制在1915年正式拉开了大幕,拥有袁世凯支持的筹安会不仅应时而生、发展迅速,而且其为推动帝制所开展的活动在民国初年掀起了一股复辟浪潮。

然而与此同时,因反对帝制这一共同目标,国内外政治势力与袁世凯的矛盾也渐趋尖锐,而这无形中也为日后袁世凯的帝制败亡埋下了伏笔。

关键词:袁世凯;帝制;《申报》;政治空间中图分类号:K25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39(2017)04-0077-08袁世凯的帝制酝酿早在筹安会成立前,就已为人察觉。

1915年2月,一次宴会上袁克定所流露出对复辟帝制以及当皇太子的浓厚兴趣,让梁启超顿感问题的严重性①。

同样,美国方面“从来自北京的报告获悉,袁世凯正在想当皇帝,北京已经开展了一个拥护袁世凯称帝的运动”[1]134。

由此可见,一场公开的帝制运动已初见端倪。

一、充满争议的复辟舆论1915年6月开始,复辟帝制的迹象日趋明显[2]190-191。

社会上有关政府变更国体、实行帝制的传言纷纷嚷嚷[3]370-371,连东邻日本也“复传袁大总统为皇帝之说”[4]。

对此,《申报》很是忧心,认为当前“国家多故之时,国体亦不宜屡变”,“国体屡变,则一切国内之事无不尽变,国民日在摇摇不定之中”,实望“总统发决绝之言”[5]以安人心。

当时与《申报》同感的亦不乏其人,江苏将军冯国璋自进京以来,“三谒总统,言及国体事”[6]。

从某种程度上也反映出地方将领对于帝制问题的关切。

对此,当时的袁世凯公开表态“外间种种风说,实属误会之至”,并声称“以余今日之地位,其为国家办事之权能,即改为君主,亦未必有以如此”;且“大儿子克定方在病中,二儿子克文不过志在做一名士,三儿子更难以担任世务,余者均年极幼稚”;更何况“自古君主之世传不数世,子孙往往受不测之祸”,实“何若以此等危险之事,加之子孙”。

从《申报》看清末民初服饰的变迁

从《申报》看清末民初服饰的变迁

2018.05.上/文史精华l 69
文 化 天 地 W ENHUATIAND
不能代 表整个 晚清 民间男性 的着装 面貌 ,服 饰 变革现象多 出现 在沿海个 别发达城市 ,且 仅限于部分 阶层 。西 洋服饰并 未对传统服饰 造 成根本性 变革 ,在 《画报 》中华 人男性形 象仍 然是 身着长袍马褂 (见 图一 ),女性则 上衣下裳或下裤 为其 主要服饰形制。
族 妇 女 服饰 仍 延 续 明 代样 式 ,
于西洋化 。然而这种 服饰 上的新变化并
保 留着汉族传统 ,上着袄 、衫 , 下 身 束 裙。 与 此 同 时 ,清代 服


饰 继 承 了汉 族 传 统 ,通 过 服饰
来体现身份和等级 。即 “贵 贱有章 ,衣服有别 ,

无敢 惑紊者 。羔裘 豹袖 者 ,望而 知为大 夫 ,
也开始出现 变化 。 据 《申报 》报道 ,当时 . “沪俗 服用之
靡 ,花样 日新 ,妇女 则效倡家 ,男子则学京 伶 ,久为大雅所讥刺 .深求之俱 为服妖 ,浅 言之俱属靡 费 ,习俗移 人 ,几人 能免?” 男 子 服饰受西方影 响 ,变得 紧身合体 “昔时 马 褂 长二尺 四五寸 ,今则仅一 尺七八寸 ,昔 时 袖 口广至六七寸 ,今 则狭 至三四寸”。 女性 服饰更是 花样 翻新 : “二 十年前 良家 与妓女 犹为分别 ,今 则一衣一饰 妓妇任 意倡 率 ,花 样 翻新 ,家 即从而步其后 尘。恐稍有 不合 , 必使一 肌一容尽其极 妍 ,使见者莫辨 其为 良 为妓而后 已。”
庚 子事变之后 ,社会风气有 了很 大 的变 化 ,当时 “大江南北 ,莫不 以(崇 )洋为 尚”。 曾国藩 的女儿 曾纪芬就 曾回忆 :“庚 子 以后 , 风气 弥 开 ,男 女 皆 尚高 领 窄 袖 … …凡 西 洋 服饰若 花边 细纽 绒 毛衣之 属 皆为常 御之 品 , 而往时之 阑干挽袖均捐废 矣 。”这一 变化在 《申报 》上也 有体现 。这一 时期 的 《申报 》 开始 出现 身着西服 的华 人男性形象 ,西方服 饰 日益 为社会所接 受。女性服饰也 明 显受到 西方服 饰的影响 ,如受 西洋女装 紧身贴 体的 影 响 ,女装经 由加 _ T后变得窄 小合体 ,长不

《申报》旧体诗与抗战时期社会历史图景

《申报》旧体诗与抗战时期社会历史图景

收稿日期:2019-09-29作者简介:花宏艳(1977 ),女,江苏扬州人,文学博士,暨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明清及近代文学㊂基金项目:2015年度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 ‘申报“文人社会分层及其文学谱系研究”(15BZW119)㊂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1期‘申报“旧体诗与抗战时期社会历史图景花 宏 艳(暨南大学 文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2) 摘 要:‘申报“自创刊之时起便有刊登旧体诗的传统,但在20世纪30年代之前,‘申报“刊登的旧体诗始终带有浓重的商业趣味和消闲品格㊂1931年, 九一八”事变爆发,‘申报“旧体诗的内容与风格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在民族危亡的关头,面对河山沉沦㊁百姓罹难的艰难时局,诗人们不再以个人为中心,而是用大量饱含深情的笔墨歌颂将士在前线浴血奋战的壮烈事迹,直观呈现百姓所经历的家园毁灭,山河破碎的时局,以及战争烽火下人们颠沛流离㊁艰难谋生的日常生活㊂这一时期的‘申报“所刊登的旧体诗为人们提供了抗战时期全面而丰富的社会历史图景,具有重要的文学与史料价值㊂关键词:抗战;‘申报“;旧体诗;社会图景中图分类号:I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429(2020)01-0030-09 doi :10.19742/ki.50-1164/C.200104‘申报“刊登旧体诗的传统由来已久㊂1872年5月2日,‘申报“第二号曾刊登署名 南湖蘅梦庵主”的诗歌‘观西人斗驰马歌“,该诗作者为‘申报“第一任主笔蒋其章㊂此后,‘申报“刊载旧体诗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在此过程中,旧体诗从最初的作为报刊的 补白”材料到后来成为海上文人唱酬的重要工具,始终带有浓厚的商业趣味和消闲品格㊂在‘申报“创刊的早期,其旧体诗词的消闲性主要体现在大量出现的洋场竹枝词上㊂据笔者统计,从1872年至1890年,‘申报“共刊登了洋场竹枝词1098首㊂甚至到1911年,‘申报“刊登董锡轩的十首‘沪上杂诗“亦是对昔日洋场竹枝词的仿作: 十六年前此地过,荒烟蔓草乱坟多㊂无端写入扬州梦,比户笙箫隔院歌㊂海舶乘潮万里来,东西黄浦港流开㊂濒江列栅通官道,犹认当年旧礅台㊂ 尘肆纵横千里遥,到来洋货一时销㊂市儿会得西番语,装点衣衫贱亦骄㊂好趁耶稣礼拜期,灯筵沉醉漏深时㊂殷勤犹道中宵别,初日铜铔挂树枝㊂”[1]1911年‘申报㊃自由谈“成立之后,以王钝根㊁陈蝶仙㊁姚鹓雏为首的鸳鸯蝴蝶派文人主持海上文坛,‘申报“旧体诗词的趣味性愈发突出㊂8月24日,‘自由谈“创刊号上刊登的第一篇文章就是主编王钝根的滑稽小说‘助娠会“㊂随后,8月26日,‘自由谈“又连续数日刊登征文告白,征求具有趣味性的文学作品: 海内文家如有以诗词歌曲,遗闻轶事以及游戏诙谐之作惠寄本馆最为欢迎,即请开明住址以便随时通信,惟原稿恕不奉还㊂”[2]甚至,这一时期‘自由谈“的栏目名称亦充满了浓郁的消闲性和趣味性㊂如 瞎费心思” 缠绵悱恻” 新回文诗” 绝妙好辞” 灵心巧思” 情天恨海” 脂香粉艳”,等等㊂而‘自由谈“上每日刊登的旧体诗词便是这种趣味性的注脚㊂其总体风格正如‘申报“作者佐彤所说: 佳人才子呕心肝,香比寒梅艳比莲㊂如许奇文奇笔写,苦难一字一珠穿㊂传名不待千年后,争响应追六代签㊂莫视等闲置高阁,恐防破壁欲升天㊂”[3]概而言之,这些诗词虽有 苦难”的字眼却不具备苦难的精神㊂然而,1931年 九一八”事变后,‘申报“旧体诗内容与风格为之一变㊂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在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诗人们关注的不再是文人之间的应酬和交际,而是民族与国家命运的走向㊂这一时期的‘申报“旧体诗歌颂抗战中涌现的民族英雄,聚焦时局与民生,反映百姓日常生活,共同书写了一段血泪交迸的抗战诗史㊂一㊁抗战英雄: 丈夫报国仗忠肝”1931年9月18日,日军在东北发动 九一八”事变,抗日战争序幕正式拉开㊂‘申报“第一时间刊登与战争相关的诗歌,以旧体诗的形式全面而持续地进行抗日战争的文学叙事㊂1931年双十节之后,‘申报“刊登著名学者陈柱尊的‘中秋月食“和‘国庆“两首诗,慨叹在日军的长驱直入之下,国庆日竟然使人产生亡国之感: 如何国庆日,偏似国亡时㊂胡骑长驱入,藩篱次第非㊂书生空痛哭,国计总迷离㊂寄语穷兵者,如今悔未迟㊂”[4]马小洲发表‘感时“诗,呼吁广大民众在国难临头之际,团结起来,抵制日货,提倡国货,为民族抗战尽一份绵薄之力: (勿售日货,即是爱国,勿用日货,即是杀敌㊂努力国产,即是救亡上策)扶桑三岛等弹丸,地狭人稠立足难㊂为达争存兴剥夺,伺机猎食择肥胖㊂中华不幸当冲要,我辈图存莫苟安㊂自决同心营国产,无形可致野鹰残㊂”[5]1931年11月4日,时任黑龙江省政府代理主席兼军事总指挥的马占山率领一众爱国士兵同敌人血战三天两夜,此次江桥战争成为中国人民对日军侵略的第一次大规模抵抗㊂11月19日至11月27日间,‘申报“即刊登了署名 醉痴生”的‘好马“㊁ 无咎”的‘赠马占山将军“㊁石楚青的‘怀马占山将军“㊁梁彦公的‘马占山孤军御敌力尽城陷有感“和陈柱尊的‘赠马占山将军“共五题六首诗作,颂扬马占山将军抗战杀敌的英勇事迹:杀敌声嘶力已阑,山河破碎忍回看㊂织儿撞坏家居好,独木支撑大厦难㊂壮士喷空惟热血,丈夫报国仗忠肝㊂诸公袖手苍生误,千古伤心在苟安㊂(彦公孝廉,年来隐读沪滨,不知理乱,比以国难日亟,怆怀无已,顷闻马将军力尽退陷,怃然有感,即草一律寄慨,彦公年逾古稀,关怀国事,不让血气青年,特将此诗录投‘自由谈“,公诸众览,邹忆非附识㊂)(梁彦公:‘马占山孤军御敌力尽城陷有感“)1932年1月28日,日本侵略军突然向驻扎在上海闸北的国民党第十九路军发起进攻,蔡廷锴㊁蒋光鼐带领全军将士进行积极抵抗,是为 一㊃二八”事变㊂1932年5月5日,国民政府与日军签订了‘淞沪停战协定“㊂ 一㊃二八”事变使得战争的烽火从东北烧到了上海㊂当苍生痛哭,国家危亡之时,不仅有十九路军的将士们勇敢地站出来保家卫国,更有无数无名英雄牺牲在抗日一线㊂‘申报“这一时期的旧体诗集中㊁全面地勾勒了这些民族英雄的群像:举国纷纷言抗日,谁把东南继东北㊂十九路军好男儿,怒发上冲剑光出㊂敌意如入无人乡,支那将士皆红妆㊂谁知一旦显身手,与敌周旋于疆场㊂敌兵纷来如狼虎,可怜闸北千万户㊂一时尽化作焦土,为国牺牲敢言苦㊂俯仰盛衰成古今,苍生痛哭欲成喑㊂战功匝月随流水,谁识行都主将心㊂行都陪都羌孰是,宋家南渡今北止㊂中华倘无奇男子,定见胡尘西北起㊂(‘哀闸北㊃次张豫泉先生韵“)[6]画角惊回歇浦潮,虫沙小劫一军骄㊂早知轻敌攻坚失,定悔行师袭远劳㊂壮志竟酬秦博浪,威名终属汉嫖姚㊂男儿报国轻生死,歌哭壶浆赋大招㊂由来神勇仗精诚,尚听天阴杀贼声㊂贤圣百年皆有死,英雄千古半无名㊂谁翻世界和平局,应博春秋义战评㊂留取精忠好模范,嘉名十九锡初生㊂(昨读鹃兄紫罗兰庵谈荟所载岫人死后犹手执枪刀,比之田横五百人,其义烈有过之无不及㊂盖执干戈,卫社稷,与殉知己之一人有间也㊂并谓冀望文人学士歌咏之,以彰忠义,仆自愧不文,勉为韵语寄投本栏)(‘追悼淞沪抗日阵亡将士“)[7]冰阑百丈雪没髀,烈风刀割冻血紫㊂寒威酷虐同日僵,三百八十义勇军㊂岫岩困守铁梅部,食尽衣单命已矣㊂魂魄不忘杀敌人,利器在手目直视㊂哀哉卫国好男儿,昊天不吊乃若此㊂当年荒岛五百人,同时伏剑酬知己㊂壮烈犹流千古名,何况不为一人死㊂无名英雄真英雄,行心所安为国耳㊂强敌万骑重围合,犹惧义军坚抗抵㊂日久无声搜入山,惊看数百僵尸体㊂虎狼残忍亦嗟叹,知吾同胞齐挥涕㊂挥涕悲哀亦徒然,荷戈杀敌同奋起㊂寇深雄关已失险,眦裂问谁谋国是[8]㊂1932年2月5日,航空军第六队的副队长黄毓全在上海真茹的空战中殉难,钱仲联先生作‘飞将军歌“以悼念这一惨烈的空难和黄毓全精忠报国的忠烈情怀:毒龙喷火烧天根,雷车翻天天尽昏㊂吴淞江头云抹漆,神焦鬼烂无逃门㊂敌机百架我机十,上下环攻事益急㊂一机无声忽下天,鸦阵来追势将及㊂将军天外忽飞来,眼见黑影颠尘埃㊂力拯同袍出死地,旋车重向天门开㊂将军身手云中翮,扶摇不觉天池窄㊂惯缚青虬绝海行,雷鞭风驷皆辟易㊂躍跨腥云追贼飞,鹏翼已锻所不知㊂培风直上未十丈,人机立堕成琼糜㊂将军身死心未死,不能歼敌心所耻㊂今以一死酬国恩,气作长虹烛天紫㊂安得将军千百人,长飞直压扶桑津㊂粉碎三山不知处,毋令碧海重生尘㊂(航空军第六队黄副队长毓全,精驭空术,二月五日,在上海真茹作战殉难,初,第六队飞机员朱达,先负伤下降,毓全见时机危迫,即腾身上机,起飞应战,讵机身已被巨创,未及审视,起升不及百尺,即下坠,人机并陨)(‘飞将军歌“)[9]更为难能可贵的是,除了马占山㊁黄毓全等抗日将领在前线奋勇杀敌,一些被意外卷入战争的普通百姓也毅然选择了舍生取义,为挽救民族命运奉献一己之力㊂钱仲联的‘胡烈士诗“便记载了这样一位无名英雄㊂以拉车为生的胡阿毛在战争中被日本人掳去驾驶军火车㊂为了不让日本人的军火杀害更多百姓,胡阿毛趁着敌人不注意,驾驶着军火车疾驰入水,并以身殉国:车辚辚,行何之,敌兵劫我沙场驰㊂哀哉车中垒垒物,千辟万灌毒所郁㊂一弹可制一人命,毁之胜杀百枭獍㊂时乎一去不可更,今日之事我为政㊂死我一人生百人,一死乃不负厥身㊂飚轮疾转身入水,大呼阿母我归矣㊂报国事重家区区,人弹同尽无一余㊂浪花拍天车影没,十丈江心葬白骨㊂今日江心添白骨,明日战场少白骨㊂此骨入海随江涛,蛟龙见之远遁逃㊂上化雷霆下山岳,浩气长薄星辰高㊂(烈士胡阿毛,上海人,业御㊂乱中至虹口,为敌兵所劫持㊂以军火一车强之驾,烈士佯诺㊂敌兵四督之行,至江边,疾驶入水,遂以身殉㊂年四十一,家尚有老母云)(‘胡烈士诗“)[10]通过对众多浴血奋战的民族英雄的歌颂,‘申报“旧体诗词焕发出激昂的尚武精神与民族气概㊂值得一提的是,抗战以后,‘自由谈“取消了那些充满诙谐趣味的栏目,同时在‘本埠增刊“上开辟 大众文艺”栏目,刊登大量的抗战诗词㊂毫无疑问,在残酷的战争面前,文学不再是清浅的文人趣味的载体,而是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时代精神的映像㊂二㊁时局与民生: 泪眼河山劫火红”日军侵略的战火从东北燃烧至上海,越来越多无辜的百姓被卷入军国主义的铁蹄之下,饱受着家园毁灭㊁骨肉分离的苦痛㊂1932年4月7日,‘申报“刊登了一首长篇叙事诗,记录了一个以拉车为生的百姓在战争中被迫成为难民,成为伤兵,最后流落上海街头成为一个靠乞讨度日的跛丐的凄惨经历:夜过南京路,跛丐随我行㊂一跛一求乞,两眼泪交萦㊂我问因何哭,丐言有情陈㊂我家住江北,有田可自耕㊂去秋洪水至,田舍一齐倾㊂敢怪治水吏,只自暗吞声㊂负母逃沪上,赁屋在横滨㊂妻儿日号泣,无米可为烹㊂我乃拉车去,我妻亦傭身㊂小儿刚岁半,抱孙赖母亲㊂母为人浆洗,较我更苦辛㊂苦辛自苦辛,幸尚乐升平㊂那知一二八,谣传有战争㊂我妻被解雇,归来泪满巾㊂据云诸阔老,居家逃大英㊂问我逃也未,望我勿因循㊂我道我穷鬼,何苦自着惊㊂依然拉车去,奔走到三更㊂忽听枪声起,倭贼果逞横㊂我因归不得,日依车为生㊂宕延十余日,和平终无神㊂有车无人坐,无计可疗贫㊂倭贼真可恨,害我成难民㊂决计投军去,逐贼回东京㊂瞥见义勇军,相随请长缨㊂训练仅七日,遂赴庙行征㊂鏖战三昼夜,誓将怨气伸㊂飞机坦克车,敌势倍狞狰㊂炮弹更雨密,当者化为尘㊂我胫因以裂,就医苏州城㊂我伤尚未愈,我军忽撤营㊂我伤既已愈,我队又解盟㊂本拟再入伍,与贼决输赢㊂奈我足跛亦,那能上征程㊂欲入废兵院,无处可问津㊂往恳军政部,无那非正兵㊂狼狈奔回沪,探我家中人㊂我居成灰烬,但见骨嶙嶙㊂剩此一废物,不死亦不生㊂我恨司令者,其心何不仁㊂既不守淞沪,底甚苦争衡㊂江山本为重,性命本为轻㊂如能长抵抗,谁不愿牺牲㊂抗而终不抗,牺牲为何因㊂害我如此甚,何以度残春㊂先生施恻隐,赏我数角银㊂少看一次戏,救我活几旬㊂我闻跛丐语,哀余继以嗔㊂何不寻思量,一究此中情[11]㊂跛丐原居江北,去年秋天家乡发洪水而被迫迁居沪上,为了度日,他不得不以拉车为生,而妻子亦为他人作佣人,其母则更为辛苦,除了要帮助他们带孩子之外,平时还得替人浆洗衣物,贴补家用㊂这样艰苦的生活,至少可以太平度日,可是 一㊃二八”事变很快便将这样平静的日子打破㊂战火一来,主人公的妻子即面临失业,富人们纷纷躲到英国避难,而像他们这样的穷人只能呆在上海继续以拉车为生㊂但战争使得民生凋敝,拉车无法维持生计,成为难民的主人公义愤之下决定从军㊂可是在一场战争中,他的脚被打伤,等到伤口痊愈的时候,部队已经解散㊂当主人公辗转回到上海,发现家园已被夷为平地,他痛恨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 江山本为重,性命本为轻㊂如能长抵抗,谁不愿牺牲”㊂在遭遇如此不幸之后,他只能在上海街头靠乞讨度过残生了㊂这个自称 剩此一废物,不死亦不生”的跛丐甚至还不是最凄惨的,在日军侵略中国的长期岁月里,中华大地到处都有一些不知姓名㊁被葬在乱坟岗中的难民㊂1933年3月9日,‘申报“上刊登的‘丛葬饿殍感赋“一诗便是千千万万死于战火中的难民的缩影:(前接甘肃友人来函,附有‘和郑德舆君题临夏调查丛葬饿殍照片五古一首“,已送登去年十一月十七日本刊,顷接邓君寄来原作,一字一泪,不忍卒读,补录如下,以志哀痛㊂)岩邑屡兵燹,人入鸟兽散㊂宵征敢告劳,生命求幸免㊂力尽伏岩穴,气急不敢喘㊂无裳何足羞,妇女脚亦跣㊂乱平无家归,屋址何从辨㊂有田无力耕,况复遭旱暵㊂官府掷恤勤,受恩已不浅㊂无奈人太多,汲深绠仍短㊂行乞遍城乡,中日难一碗㊂哀哉劫中人,终致沟壑转㊂或则肢已残,或则头已断㊂或者血尚流,或则发尚辫㊂或则咀蜿蜒,溃散不能洗㊂或则腿曲蜷,抚摩不能展㊂将欲谋迁徙,肉脱不能然㊂果然乱世人,不及平时犬㊂聚为一丘貉,聊对三尺墠㊂麦饭凭谁浇,伤心泪潜潜[12]㊂日军发动的 一㊃二八”事变不仅使百姓家破人亡,流离失所,对中国的文化事业更是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㊂1932年1月29日上午,日军对非军事目标 商务印书馆进行定点轰炸,使这个拥有三十五年辉煌基业的民族企业的总部㊁编译所㊁印刷厂㊁仓库等全部化为灰烬㊂而民国学者陈柱尊穷尽十余年之力编撰且在五年前交由商务印书馆排印的‘墨子闲话补正“一书,也在这场战火中被付之一炬㊂陈柱尊在‘申报“上刊登‘哀墨子闲话补正“一诗,痛惜悼念:(柱著墨子闲诂补正,穷十余年之力,搜百数十家之言,成书数十万言,侯官陈石遗先生许为集墨学之大成,五年前交商务印书馆排印,用五号字印成千余页,将装订矣,商务书馆为日军所毁,吾书遂及于难,作诗哀之)谁怜非战说千回,又见空前战祸开㊂兼爱有心同上帝(墨说有与耶教相合者),不黔无计弭秦灰㊂岁时阅历风尘黯㊂燕郢讐成鼓角哀㊂孤负十年朋好意,催书芳信枉频来㊂(十余年来墨学大兴,海内学者来函问余书出版者颇众)[13]将士在前线浴血奋战,百姓在战火中颠沛流离,面对如此时局,民国文人笔下的旧体诗一改昔日的消闲性和趣味性㊂他们眼中所见,心中所想,无不与民族存亡㊁百姓命运息息相关㊂曾经服务于无线电台的查亦清在战后的废墟中凭吊吴淞并作‘雨中凭吊吴淞“四首,其一道: 烽火无端战祸开,园林焦土有余哀㊂潇潇梅雨吴淞路,不见巍峨一电台㊂”在引言中,作者自叙云: 余服务于吴淞海岸无线电台,自 一㊃二八’脱险后,逗留租界,已逾四月㊂昨日,偕友凭吊吴淞,适值梅雨潇潇,凄凉满目,而向日直入云霄之无线电台,已被炸毁,追寻战绩,不无有感,爰书四绝,以飨读者㊂”[14]1932年8月,陈沛之经过战后的闸北区,目睹满目凄凉,家园已成故土,感慨而作‘过闸北“一诗: 指点颓垣话劫灰,荒凉满目忍徘徊㊂欲寻故垒怜焦土,忧患余生百事哀㊂”其序曰: 昨车过闸北,战后荒丘,凄凉满目,不忍留恋,欲寻鸿达里故居,则已成焦土矣㊂”[15]1933年7月,作者凫公途经上海北站,日军铁蹄践踏后留下的景象使他深感触目惊心: 朱瓦雕棂四面开,异时长到好楼台㊂还家云鬓喧吴语,送客星眸倦玉杯㊂坏壁半倾难觅柱,残尸丛葬倏成堆㊂三年痛见金瓯碎,岂独昆明是劫灰㊂”[16]一㊃二八”事变之后,战争的烽火从东三省燃烧到上海,中华之大,再也无法容纳一张平静的书桌㊂在民国文人的眼中,中华大地,已经是满目疮痍,大好河山,已经遍染哀愁,钱仲联在 一㊃二八”事变后的上海看到的是一片 泪眼河山劫火红”的景象:碧夜沉沉永劫沦,愁边金粉属荆榛㊂人间竟少埋愁地,海上难回有脚春㊂南渡衣冠终北去,汉家城阙又胡尘㊂兵戈满眼风云恶,来作新亭对泣人㊂泪眼河山劫火红,庙堂本意在和戎㊂诸军壩上原儿戏,一将南塘自战功㊂苦恨当关皆虎豹,坐教平地困蛟龙㊂可怜卅日睢阳守,付与沧江落照中[17]㊂昔日江南盛景不再,取而代之的是田园寥落之感: 千里江南第,腥风挟雨过㊂田园寥落久,骨肉别离多㊂朝士方筹策,金兵已渡河㊂可怜洛阳殿,依旧是嵯峨㊂”[18]是新亭对泣之恨: 江南春去柳青青,对酒攀条只泪零㊂共说山河非旧物,却伤风景是新亭㊂千寻废垒烧余迹,十里残花战后罄㊂无限社稷家国感,不堪跨马出桥珦㊂”[19]在侵略者的铁蹄蹂躏之下,祖国大好河山遭遇 红羊之劫”,无论春初还是暮秋,无论仲夏还是中秋,在诗人眼中,四时风景皆因战争而蒙上一层阴影㊂春天不再是生机勃勃的季节: 平原极目草萋萋,锦绣河山踏铁蹄㊂鹃泣有声闻冀北,莺歌无梦到辽西㊂战场他日怜花放,闹市而今听鬼啼㊂何处台城寻往事,烽烟深锁绿杨堤㊂”[20]仲夏的上海租界,旅人在游览了哈同花园和法国公园之后,感受最深的不再是十里洋场的异国风情,而是深切的家国之恨: 无国如何更有家,凄凉书目剩棲鸦㊂泉台可记伤心事,乡路迢迢望眼赊㊂”[21]八月十五中秋月圆之时,诗人目之所及的不是九州明月的团聚,而是山河沉沦的哀景: 人间谁似此中秋,铸错何曾止六州㊂从此团圆都是幻,更无欢笑不成愁㊂江山普照无干土,冠盖相逢尽浊流㊂惆怅一年言抵抗,不闻诸将赋同仇㊂”[22]而西风萧飒的暮秋时节,更令诗人泫然欲泣: 西风黄叶又离柯,底事秋来感慨多㊂黑水白山频入梦,鲁烽川火痛相磨㊂田横岛上醪难醉,勾践池边泪易沱㊂无限兴亡家国恨,同仇谁与挽狂波㊂”[23]三㊁日常生活: 余生劫后愁衣食”抗战之前,在消闲娱乐思想的支配下,‘申报“旧体诗词的总体风格是清浅愉悦的㊂文人们所关注的日常生活主要集中在诗酒唱酬㊁怀人羁旅㊁四季更迭等方面㊂例如,1913年4月30日,‘自由谈“刊登的两首怀人之作便是这一时期典型的文人格调: 几回欲识骚人面,飘零游子天涯倦㊂断爪证同心,相思两地深㊂蝶梦依何处,栩栩春申去㊂往事记金阊,兰花今又芳㊂”(‘菩萨蛮㊃寄怀陈蝶仙“) 树高树短树成云,树底双着茜罗裙㊂鹦鹉有情留不去,对人长问钝根君㊂”(‘春游寄钝根“)然而,抗日战争爆发之后,文人们的日常生活不再仅仅关注个人情感的细微变化,而是将目光转向民族和家国命运㊂因此,这一时期的旧体诗词自然而然地带有沉郁苍凉,慷慨激昂的时代特征㊂战争时期,文人们虽然不再于报刊上发表诗酒唱酬往来的诗词,但友情仍是他们最为珍视的情谊,‘申报“上除了刊登大量关注时局和民生的诗词之外,也仍会不定时刊登一些文人交谊之作㊂例如1934年2月26日, 春秋”专栏上刊登的陈柱尊的‘酌酒与金松岑先生“一诗道: 我有一樽酒,涤公千岁忧㊂文能动天地,俗不任沉浮㊂旧岂免秦火,民皆同楚囚㊂兴亡吾辈责,诗不异春秋㊂”并在序中如是云: 松岑先生工诗,所作多关诗史,近修通志,撰列传甚多㊂”除摅写友情之外,诗中更多了一份对民族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㊂1935年5月7日,‘申报“刊登了署名 仰葊”和 寄萍”的唱和诗,同样是文人之间的聚会,但与洋场才子和鸳鸯蝴蝶派文人纯粹的消闲娱乐活动不同的是,这一时期的文人聚会,民族和国家命运成为绕不开的话题:难得良朋集,平除万斛尘㊂诙谐生四座,烂漫斗三春㊂救国心同热,成人意独亲㊂一尊堪话旧,切莫作闲身!(‘乙亥暮春小集简寄萍“)[24]朔风一夕起,天未掩胡尘㊂草长江南夏,花残塞北春㊂尊边余涕泪,蜗角误冤亲㊂醉里换多少,同茲百感身㊂(‘步仰葊先生韵“)[25]生逢乱世,个人命运犹如转蓬飘萍,因此,悼念逝世的亲友亦是这一时期‘申报“旧体诗的一个重要内容㊂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因飞机失事而罹难,一代才子的早逝令人扼腕痛惜,11月26日,叶恭绰在‘申报“发表‘悼志摩“一诗,悼念徐志摩之遇难并及世事无常之叹:(志摩之变,酸辛累日,闻遗蜕至沪,乃勉为一诗㊂以述其哀㊂世变至此,生存本无意义,然不料志摩解脱之速,且其遇害甚酷也㊂尘世无常,生死事大,吾徒宜知所警焉㊂)两仪塞祸殃,万流同一酷㊂岂意吾志摩,翻空出奇局㊂焚身委风火,血肉糜川谷㊂性命呼吸闻,一息不可续㊂呜呼星星焰,逐尽昆冈玉㊂驱死有百途,何辜此涂毒㊂恨不死沙场,稍雪为奴辱㊂盍不死洪水,全归犹瞑目㊂天地本不仁,祸福相倚伏㊂赋君以何优,夺之复何速㊂修短纵有数,景命胡太促㊂乱世死亦佳,胡效共工触(飞机触动山峰以致祸)㊂御风良快意,讵乃趋岱录(地近泰山)㊂云鹏甘卑飞,何期遇郤曲(飞机以低飞肇事)㊂仪容犹在眼,缄札赫盈椟㊂遂已判幽明,往跡无由复㊂顾增膏兰感,自处穷雁木㊂伤逝益自念,万憾拥胸腹㊂文囿莽萧萧,月色沉南陆(君于‘新月“杂志屡有撰述)㊂高名随永在,歼良恨难赎㊂残魂倘归来,望断开山麓(死地名开山)㊂从12月3日至12月20日,‘申报“又陆续刊登了林守唐的‘挽志摩“㊁程演生的‘挽志摩君乘飞艇遇难“㊁黄炎培的‘悼志摩“㊁陶在东的‘慰徐志摩之父申如君“,共6题9首诗㊂1927年6月12日,著名数学家胡明复在无锡不幸溺水身亡,杏佛作‘哭明复“一诗,长歌当哭,悼念好友的英年早逝:(明复于本月十二日遇难,而余至十六日晨始从报章得悉噩耗, 相对流涕,归草此章,长歌代哭,不复计韵㊂)我本流浪人,少小背家室㊂生年三十五,大半作远客㊂父死归已迟,抚尸但泣血㊂母病已垂危,侍药仅三日㊂哀哀蓼莪篇,百死那容赎㊂平生心迹亲,四海一明复㊂今复弃我去,有恨向谁说㊂浊世死亦佳,何处可立足㊂高明鬼揶揄,忠介天所戮㊂君性勤且俭,终岁常栗碌㊂敝衣居斗室,为人所不欲㊂岂特任怨劳,抑且忘名禄㊂发言要不繁,语语出心曲㊂哀时别有衷,郁郁常不乐㊂欲为汗漫游,舌耕事储蓄㊂十年积万金,一举付教育㊂孰谓天无亲,为善境益促㊂沉忧何时解,终与波臣逐㊂忆君孤愤言,横死当瞑目㊂(君离沪前数日,与余语,谓自杀太懦,逃禅复不信佛,惟从军阵亡,或地震死,最痛快㊂又谓死当扬灰大海,不谓竟成语谶也)所悲后死人,从此一樽独㊂(前年与明复共饮市楼,有句云: 残夜一樽联对饮,穷荒万里许同行”㊂时方有青海漫游之约,亦无聊之极思也)吾行将安归,长歌继以哭[26]㊂胡明复于1910年赴美留学,1917年在哈佛大学获得数学博士学位,成为中国第一位现代数学博士㊂胡明复回国后,积极致力于国内的教育事业,为了协助大哥胡敦复兴办大同大学,他拒绝了北京大学等许多知名高校的聘书,甚至将自己的储蓄尽数捐献给了大同大学,诗中所言 十年积万金,一举付教育”就是指的这一壮举㊂作者回忆当初和胡明复相聚的场景,明复曾孤愤地感叹,生当乱世须死得痛快,又曾说死当扬灰大海,谁知当日戏言竟然一语成谶,作者哀恸难抑,只能长歌当哭㊂而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在战争的阴云之下,最重要的事情仍然是衣食住行,是一家人如何在兵荒马乱的岁月里维持生计㊂而国民党统治之下上海的物价飞涨㊁外汇黑幕等经济弊端给他们的日常生活带来巨大影响的困境㊂1937年8月淞沪会战之后,上海陷落㊂1937年,国民党军队向西撤退,7月21日,‘申报“刊登的‘春申竹枝词“便是对国民党部队西撤之后,孤岛上海的经济混乱状况的真实描绘:春申好,避难作桃源,歌舞承平仍达旦,干戈烽火漫河山,充耳不相关㊂春申好,国难发洋财,外汇私营三只手,囤粮不救万千灾,货殖笑颜开㊂春申好,赌窟似魔宫,车水马龙无昼夜,呼庐喝雉竞雌雄,一掷刹那中㊂(慨自国军西撇,春申江上,仕女如云,但苟安旦夕,充耳不闻炮火者,比比皆是㊂近来物价高涨,奸商操纵,外汇黑幕,银钱业实自为之㊂只可惜一般发国难财者,悖入悖出,扫数送入魔宫,风闻赌兴豪者,一掷百金无吝色,溽暑烦嚣,爰谱俚词寄感㊂)[27]抗战胜利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不但没有根本好转,甚至因为国民政府的行将溃败而陷入水深火。

1911——1919年《申报》广告个案研究的开题报告

1911——1919年《申报》广告个案研究的开题报告

1911——1919年《申报》广告个案研究的开题报告开题报告: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作为民国时期的一份重要报纸,《申报》在南京市的历史和文化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据《申报》出版社资料显示,该报曾于1911年至1949年间出版,创刊十年间即迅速成为中国报业的重要力量之一,独步江南报业,影响甚至超过上海《申报》。

因此,对于《申报》这一历史文化遗产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而广告是市场经济运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企业宣传和推广的重要手段,在传播产品和服务信息、塑造品牌形象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以《申报》广告为切入点开展研究,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当时商业和广告宣传的形态和发展历程,对于研究当时社会和经济的变迁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选题的研究内容和思路本文选取1911年至1919年间的广告样稿及实物作为研究对象,从广告的类型、内容、版式、传达方式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比较和归纳。

具体的研究思路如下:1、广告类型的分析:按照广告宣传的目的和载体,将广告分为商品广告、服务广告、政治广告、新闻广告等几类,分析不同类型广告的特点和宣传形式。

2、广告内容的分析:从广告内容所涉及的商品、服务和政治议题等方面进行分析,探究当时商业和政治宣传的内容和特征。

3、广告版式的分析:从广告所采用的文字、图像、颜色和排版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探究广告表现形式的变化和发展。

4、广告传达方式的分析:分析广告的多样传达方式,包括平面媒体广告、户外广告、演艺媒体广告等形式,探究当时的广告宣传策略和手段。

三、选题的可行性分析1、案例材料充足:本文选题依据的主要材料来自于南京图书馆和江苏省档案馆等机构收藏的南京地区历史报纸《申报》的广告样稿和实物。

2、研究方法和技术可行:本文选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和技术,包括文字分析、图片分析、统计分析和比较研究等方法。

3、结果具有实用价值:本研究将结合当时背景和历史资料进行分析,对于了解当时社会和经济的变迁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同时对当今商业广告宣传策略和手段也有借鉴意义。

论《申报》1911-1913年间的戏剧评论

论《申报》1911-1913年间的戏剧评论

作者: 毕文君
作者机构: 东华理工大学江西戏剧资源研究中心
出版物刊名: 戏曲艺术
页码: 98-101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3期
主题词:�申报》 戏剧评论 连载式 热点剧目 新剧观
摘要:�申报》1911—1913年间的戏剧评论在评论特色与话语特征上有三方面表现:其一是“连载式戏曲评论”的集中刊载,对《申报》的戏曲评论产生了最初的影响;其二是以《明末遗恨》这部热点剧目的评论为例,戏曲评论主动参与到热点剧目的阐述中;其三,在由旧戏到新剧的改良中评论者的“新剧观”呈现方式也带有过渡性,其间所蕴含的戏剧史信息折射出更为深层的社会观念与民间伦理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申报》文论看民国时期(1919
摘要:以工代赈思想自古代就已萌发,晚晴后期,备受社会慈善家的推崇。

民国时期灾荒频发,政府和救灾团体把工赈作为当时救灾的一个重要措施。

本文以《申报》上的救灾文论作为研究材料,浅析民国时期以工代赈思想。

关键词:申报;民国;以工代赈;救济思想
中图分类号:k2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3-0108-01
以工代赈指的是政府或慈善团体利用赈款组织青壮年灾民进行
增进社会生产力、铲除灾源等活动的一种救灾方式,是一种消极救济中的积极救济方式①。

这种思想早在古代就已经出现了,并在荒政措施中付诸于实践。

民国初期第一次则将工赈提高到与急赈同等重要的地位。

“今日救死问题之最要者莫如救灾。

被灾之省既如是之多而救灾之方法,除临时发赈外,又只有工赈之一途。

……工赈问题亦当前之大问题也。

②”1919 年,华容、南县、澧县、安乡发生水灾,华容尤其严重。

为了赈济灾民,湖南义赈会便把以工代赈列入议事日程。

决定“将所存红十字会赈洋分散四乡,兴修溃堤”③。

1920 年湘江流域发生水灾,湖南义赈会又用现洋数十万元,收回前押之于英商的机器全副提交湘省,以为开办普通工厂,以工代赈④。

民国历届政府均十分重视以工代赈的救济办法,工赈是“最合科
学原则及最适于实用之救灾办法”⑤,包括疏浚河道、铺设公路、开挖水渠、植树造林、兴办实业等。

在近代灾赈过程中,慈善家们提倡以工代赈,形成了内容丰富的工赈思想。

治河代赈是以工代赈思想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这种思想对于减少荒灾的发生,帮助灾民聊以生计起到重要作用⑥,设立实业学校或灾民工厂,组织极贫、次贫之妇女从事发网、被褥及其他物品的制造,扶持农村手工业,帮助灾民自为工作以维持其家计。

发动工矿农垦等各方面实业家,增加资本,招募灾民。

利用灾工,植树造林,改善植被环境。

这一时期的工赈与传统工赈有着较大的区别。

其一,传统工赈注重的是救灾,是让灾民有饭吃、有活干、不闹事为出发点的,基于官方统治和社会控制的角度;而由华洋义赈会倡导、南京国民政府践行的工赈,则注重于从人本的角度出发,它使灾民有事可做,有利于对灾民的控制,对国家建设也有积极作用。

遵循“以经济的方法,为大量之赈济,不欲养成依赖性质,使人民欲堕穷途的信念”。

其二,从工赈项目和形式上看,传统工赈的内容不过局限在浚河修渠、开荒筑路等项目上,带有浓厚的农业生产的色彩;而现代工赈除了传统工赈项目以外,还增设了灾民工厂、灾民学校、植树造林等新形式,带有更多的工业社会的色彩。

再者,对工赈有了前瞻性,认为工赈应该是未雨绸缪,谋求长远利益。

“筑路治河等本应自治范围之事,未遇偏灾之时,本应先事讲求。

及至遇灾而始筹备似已
较晚。


工赈中的紧要措施主要包括了修堤、浚河、掘井、筑路、灾民工厂、植树造林等形式。

各种形式的运用要根据各重灾区的具体情况,“然同一赈也,而各县受灾轻重之不同;同一工也,或宜于修复圩岸或宜于疏通河渠或宜于建筑道路,各县所需之工程又不同”。

因地制宜,对症下药才是关键。

选择项目和技术,就地取材,采用简单的劳动密集型技术,并考虑当地劳动力足以胜任的条件,利用因灾荒造成的大量剩余劳动力而进行。

但当时的社会对工赈也有反对声音。

保障民工现有的收入能够基本满足生存需求,是灾工工作的基础。

但是,由于社会制度的腐朽性,致使许多项目由于资金投放不足和经办人中饱冒取,“今之办理苏赈,官办、民办、官民合作亦可。

关键是筹一钱使民获一钱之利,办一日使灾民沾一日之泽。

勿虚设勿滥用,勿中饱私囊。

”如果不能清廉赈灾,公布账目,恐怕很难取得人民的信任。

此外,灾工低下的待遇,是导致人民反对工赈的原因之一。

如1936 年,江苏灌云县为疏导淮河征工两万人,所发工资每日不到2 角,遇雨停发。

灾工最低伙食费难以维持,更谈不上养家糊。

5 月17 日,灾工发生了风潮,捣毁工程处,殴打区长、乡长和保长。

当时的舆论界对于这次的工赈风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正如报纸上的评论所说:“赈非人民之反对者。

人民之反对,第一在惧政府假赈之名而为政治上之活动,且不信任官厅之办赈,”“北省急赈会
的募捐启上,有陆宗兴曹汝霖等列名期间,此二者是国民唾弃对象,怎能获得社会之信用呢?如果真有悔意,则应自斥其私财向国民赎罪”。

以工代赈等赈济思想是晚清义赈群体长期从事赈灾实践的结晶,也是他们对传统慈善观念加以继承和发展的结果。

它不仅丰富了中国慈善思想的理论宝库,也体现了传统慈善事业向近代慈善事业的转变过程,为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注释:
①赵玉青.从《申报》相关文论看晚晴(1876-1904年)义赈.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5月.
②工赈.申报.民国18年10月19日.
③大公报(长沙).1919年5月27日.
④申报:1920年09月04日.
⑤北京国际统一救灾总会报告书.1922年.
⑥刘五书.论民国时期的以工代赈救荒.史学月刊,1997年第2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