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学生学习方式转变

合集下载

新课改背景下学生学习方式转变

新课改背景下学生学习方式转变

浅谈新课改背景下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学习是最具有创造性的生产力,是实现自我的有效方式。

在未来的发展中文盲是那些不会学习的人。

学会学习,学会发展成为时代发展的要求,成为人们生存的必然所需。

在新的时代,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让每个学生学会学习已经成为学校培养目标之一。

新课程改革已实施多年,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依然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它事关新课程改革能否成功。

学习方式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基本的行为和认知取向。

它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学习方法,它涵盖了我们所说的学习方法,也涉及学生学习意识、学习习惯以及学习态度和思维品质等因素。

新课程理念下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对于课程改革、素质教育有着非凡的意义。

一、倡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在经济发展的时代,知识更新日新月异,其更新周期越来越短。

一个中学生要想在学校里把知识全部学到手,即使只学课本的知识也是不可能的。

一个高度发达的信息社会,不在于你记住了多少知识,而在于你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如何,是否学会充分利用信息的能力。

一个科学实验,往往需要多个领域的人合作来完成,学科之间知识的交叉渗透已成为一种趋势。

一个人的能力如何,就在于这个人的持续发展能力,就在于这个人的创造力。

对于一个学生来说,为了生存,为了发展,必须学会学习,具有终身发展的能力。

能力从何而来,从学习中来。

一个中学生在学校必须学会学习,从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转化为主动学习的方式,从单纯自我学习到合作学习,在中学的学习时间内,必须掌握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掌握适应未来发展的终身学习的能力。

二、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是人本主义精神的体现新课程改革充分体现了人本主义精神。

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那么,我们的教学就要以学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需求,尊重每位学生的独立人格,充分保障每一个学生学习的权利,挖掘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潜能,真正实现其自身发展的需要。

传统教学注重教师本位,忽视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学生不是主动获取知识,而是被动接受。

论新课程改革下学生学习方式转变

论新课程改革下学生学习方式转变

论新课程改革下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课程是制约学生学习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目的是通过课程的变革实现学生学习的变革,进而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

在课程改革计划应用于实践过程时,学生的学习方式扮演重要角色。

加强对学生学习方式的指导,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改背景下思想政治教学活动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

因此,如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形成与新课改相适应的学习方式,是课程改革的重要问题。

一、正确认识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可以看出,关于学习方式改革的目标有:倡导学生的学习方式由他主学习转变为自主学习;突出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和研究等认知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因此,形成以自主、合作、探究为特征的现代学习方式,既是教育价值观、人才观和培养模式深层变革的迫切需要和具体表现,又是实践的动力。

1.以自主为特征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的基本特征:学习者参与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的提出,自己掌握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体系;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作相应调适。

自主学习和他主学习在教育过程中的基本表现形式是“我要学”和“要我学”。

“我要学”是学生基于内在需求而产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它直接来自学生的主体。

对学生来说,其内心深处将学习当成一种兴趣,一种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学习对其来说,不再是一种负担、一种苦差事,而是一种完善和提高自己的手段,一种愉快的体验。

“要我学”,则是基于学生的外部需求。

这种外部需求有的来自教师,有的来自社会和家长的压力,都是外部强加的。

这种毫无责任的被动学习,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效果也很差。

新课程背景下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课程背景下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课程背景下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作者:李桂松来源:《读写算》2014年第13期“构建现代化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国民的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努力把人口压力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是当代中国加快现代化发展进程赋予教育的历史使命。

正是基于对教育本质的重新理解,基于时代发展的新要求,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应运而生了。

从2008年秋期算起,河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已步入到了第六个年头。

五年多来,新课改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已经成为广大师生的共识。

学习方式的这一转变被人们认为是新一轮课改的“显著特征和核心任务”。

这种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的思维训练,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重要作用。

一、充分认识新课程背景下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必要性1、普通高中教育的性质、培养目标和任务要求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引导普通高中教育阶段强调学生要“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初步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职业意识、创业精神和人生规划能力;正确认识自己,尊重他人,学会交流与合作,具有团队精神,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初步具有面向世界的开放意识”。

这些意识、精神、能力是需要他们在高中教育阶段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才能获得的。

面临这些新的要求,学生会出现许多的不适应问题,这些问题会表现在相应知识的获得方面,更会表现在具体的方式方法方面。

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学生自己的感悟来解决,也可以通过学生同伴之间的交流来解决,但更重要的是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来解决。

2、高中学生发展水平与学习能力的特点以及客观存在的个别差异要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学习引导时要注意方式、内容和个别差异。

随着年龄、知识经验的增长,活动、交往视野和范围的扩展以及社会化程度的提高,高中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能力等在不断发展和提升,逐渐表现出成人的特征,同时在有些方面还不够成熟。

在认知发展方面,智力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更加鲜明,能独立地收集材料,分析材料,并能作出理论概括,但对有些经验材料的抽象仍有一定的困难。

新课程改革中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状况及其分析

新课程改革中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状况及其分析

新课程改革中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状况及其分析铜山区马坡镇中心中学付金芝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教师、学生、课堂教学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有了很大的转变。

一、课程实施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状况1、学生学习方式的可喜变化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学生在学习的方式、学习的态度、情感与兴趣上有了很大的改观。

特别是他们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学会了交流,学会了合作,学会了认真倾听、欣赏同学们的发言,学会了大胆质疑,学会了评价,课堂气氛活跃了。

新课程,使学生卸下了沉重的书包,卸下来自教师和父母的压力,感受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学习自由和乐趣。

2、学生学习方式转变中存在的问题首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的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教学方式流于形式。

我们所倡导的学习方式变革的基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是转变过于接受的学习方式,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的学习方式。

尽管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学习方式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是,在实施中也暴露出一些教师在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中存在形式主义的倾向。

一些教师在课堂上所运用的或者是鼓励学生采纳新的学习方式,从整体上看是合乎教学方式或者是学习方式的要求,但在实质上却与课程改革所要求的相差较大,有的甚至没有效果。

这种表面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或者合作学习只是具有它们的表面特征,其内在的东西涉及的很少。

在教学中,课堂气氛十分热烈,学生也相当活跃,但是当一堂课结束以后,我们在评估学生到底学了什么,教师给了学生哪些知识,完成了哪些目标时,确实很含糊,学习效果究竟如何,往往教师也不知道。

有的教师是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加入一些讨论,讨论时间过短,往往属于课堂教学中的点缀。

因此,在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过程中如何更深入地理解和运用恰当的教学方式,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是教师应该考虑的问题。

其次,教师在教学中过于重视新的学习方式,忽视或者抛弃传统的接受学习方式。

新课程改革的目的之一是转变学生过于接受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背景下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课程背景下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论新课程背景下师范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师范生所面临的局面日益严峻以及对师范生的要求逐渐提高,师范生要想在将来的岗位上有所成就,现在就必须开始积累,而学习方式的转变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字:新课程师范生学习方式转变“百年大计,教育为先”。

这是一句亘古不变的真理。

更何况现在处于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教育就显得更重要。

而师范生将来的就业目标比较明确,即到各级各类学校或教育机构从事管理工作,是未来教师的预备者。

所以师范生的教育就处于绝对地位。

而学习方式的转变对师范生的教育有着重要作用。

师范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主要受以下这些原因的影响。

一、新课程的目标肇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的新技术革命,对人类的生产、文化乃至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预示着人类发展新时代的到来,即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时代;国际竞争空前激烈,不仅仅表现在综合国力方面,而且这种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竞争;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诸多困境,如生态环境的恶化、自然资源的短缺、人口迅速膨胀等……这些我们所处的时代面临的问题,不再是主要依赖于自然资源或物资力量,而是更多的需要具有高度科学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人。

所以我国根据这一时代要求进行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因此新课程提出了这一培养目标:要是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新课程背景下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策略

新课程背景下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策略

新课程背景下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策略“学习方式”主要是指学习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获取知识和形成能力的方式和方法。

提倡“自主、探究和合作”的学习方式,转变学生固有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学会学习,有利于学生素质的不断提高,有利于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首先,目前学生单一、被动的陈旧学习方式已经成为影响课堂教学效益的一大障碍。

如果学生不能够主动地学和富有个性地学,不能够采用发挥自己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具有个性特质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是很不现实的。

其次,新课程改革进一步实现学生终身发展的目标,从课堂教学的现状来看,目前学生的学习在很大程度上还处于被动应付、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简单重复之中,不少学生对知识一知半解、似懂非懂。

学生的学习习惯、态度以及意志品质等心理因素和心灵力量都亟待改进和提高。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探究和合作”的学习方式,创建充满活力的课堂,以促进创新意识的提高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由于应试教育的固有影响,对新课程理念运用不到位,部分教师依然留恋于传统的教学方法,把传统教法和现代教法完全独立,或是在课堂教学中过于追求形式,或是教师观念难转变,角色定位模糊不清等。

因此,要把学习方式的转变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做。

1.从改变学生对知识学习的被动化倾向开始,着重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教师应该积极挖掘学生身边的教学素材,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体验开始,从直观的和容易引起想象的问题出发,力求让教学背景包含在学生熟悉的事物和具体情景之中,并与学生已经了解或学习过的知识相关联,这样就容易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与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

其实,在自主学习中主体是学生,教师对于指导问题的学习思路、学习方法必须进行精心的准备,在实施的过程中应予以及时有效的指导。

另外,教师还要为学生的学习设置学习的情境,建立学习的氛围,促进自主学习的开展,发挥最直接的参与或引导。

2.以转变学生对知识学习的雷同化倾向为抓手,充分彰显学生学习的个性化和多样性。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学习方式转变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学习方式转变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学习方式转变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学习方式转变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是指学习主体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习目标、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具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的学习方式。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群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得自主发展的学习方式。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落实《课标》精神有效地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呢?一、学生自主的学习意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叶圣陶先生曾深刻地指出:“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

”习惯是一种学习动力定型,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在小学生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有着积极的意义。

因此,要研究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语文的特点,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自觉性,逐步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预习、阅读、习作等习惯的养成。

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严格要求,逐步培养。

1、预习习惯的培养要讲清各年级的预习要求,指导预习方法。

如三年级学生预习的要求主要是自学生字、新词,不懂的字词查字典,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四年级预习要求是在三年级的基础上,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初步了解课文叙述顺序及每段内容,提出疑难问题,圈画重点内容。

五六年级的预习要求,除了三四年级要求外,主要想想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中心和作者表达的情感,标记精彩内容,写简单批注。

预习要求明确后,就要建立检查机制,确保预习质量。

生字词的检查主要通过抽读、听写的形式完成字词句的理解。

问题的提出,可通过质疑问题环节表现出来。

这样,每节课都要检查预习效果,严格要求,持之以恒,学生的预习习惯就可以得到培养。

2、阅读习惯的培养阅读习惯包括喜欢阅读、经常读书、会默读、喜爱图书、爱护图书等。

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就要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使他们喜欢读书读报,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

边读书边做记号,养成读书做笔记的习惯。

新课程背景下学习方式的改变

新课程背景下学习方式的改变

新课程背景下学习方式的改变摘要:新的课程标准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要善于创设促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和合作交流的教学环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通过学习方式的转变,使所有学生都能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

关键词:学习方式引发兴趣引导实践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促使他们通过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

,经过多年的教改实践,我认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引发兴趣,点燃学生的求知欲望“兴趣是学习的先导”,充满情趣和悬念的教学情境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其探究的兴趣,从而情不自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获取新知并内化学习动机。

因此,在教学中要经常选择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素材,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1、创设趣味情境——激趣教师要以学生已有的数学基础为背景,提供有效的材料创设趣味情境,引导学生亲历解决问题的过程。

例如,在《10以内数的认识》的复习课上,可以设计以下几个学生所喜欢的活动,即:小猫钓鱼——鱼中藏着10以内数的认识的全部问题;芝麻开门——亮一个数,说一句话(可以说算式、组成或分解);搭桥过河——10以内的加减混合计算;点兵点将——同桌两个点完后,比较数的大小。

这样,将学习的全部内容融进了游戏,孩子们在玩中思索、玩中学习。

在学习途中,一旦有错,周围的同学就会及时启发他想。

这样学生也不会因遇到了困难而轻易放弃。

2、创设问题情境——引探“一问一答”的打乒乓球式的教学方式,其思维训练含量低,学生仍是被动的接受者。

而探究性学习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

从中充分体验新知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

因此,教师应在学生现有认识发展水平的基础上,为他们搭建自主探究的舞台。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下面就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就在新课程理念下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谈一下见解。

一、转变传统学习方式的意义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的一项调查表明,实施新课程之前我国义务教育教与学的方式,以被动接受式为主要特征。

具体表现为: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很少让学生通过实践获得知识;学生查阅资料、集体讨论的学习活动很少;教师很少布置诸如观察、制作、实验、读课外书、社会调查等实践性作业;课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和以课本为中心”的情况,忽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2.由于传统学习方式过分强调接受与掌握,忽视发现与探究,学生学习纯粹成了被动接受、记忆的过程。

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

这种学习窒息人的思维和智力,摧残人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它不仅不能促进学生发展,反而成为学生发展的阻力。

3.科学研究表明:学习方式对学习结果具有决定作用。

在传统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下,一些学生成绩虽然很好,但并不完全具备我国教育目的所要求的和21世纪公民所需要的素质。

在可贵的高分下隐含着危机。

在一些学生中间,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盛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低下,创新意识不足。

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让我们感到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已迫在眉睫!二、让学生在主动·探究·合作学习中成长著名教育家布鲁纳指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

”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都是通过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实现的,而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中介正是学生参与的多种活动,美国学者巴特勒认为:“教学过程只有让学生参与连续的反应活动才是有效的。

”不管采用哪一种教学媒体和方法,一定要确保学生直接与被传送的新信息发生相互的作用。

因此,课堂教学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亲自体验、感受教学内容,促进师生间情感、信息交流,让他们真正成为认识的主体,学习的主人。

新课程中为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中为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中为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中的特征。

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自然成为这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

学习方式较之于学习方法是更为上位的东西,二者类似战略与战术的关系;学习方式相对稳定,学习方法相对灵活,学习方式不仅包括相对的方法及其关系,而且涉及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等心理因素和心灵力量。

所以,学习方式的转变对促进学生发展更具有战略性的意义。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当前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

单一、被动和陈旧的学习方式,已经成为影响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推进的一大障碍。

试想,如果一个在学校中度过9年或者12年学习生活的孩子,整天处于被动的应付,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简单重复之中,对所学的内容总是生吞活剥,一知半解,似懂非懂,那么我们怎么能够想象和指望他会成为一个高素质的人呢?在他的一生中,如何能够具有创新的精神和创新的能力,又怎能够成为幸福生活的创造者和美好生活的建设者呢?新课程改革要求转变学习方式,那么转变学习方式究竟又意味着什么呢?传统的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观性,受动性,依赖性的一面上,从而导致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不断销蚀.,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这种他主性,被动性的学习状态,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这是新课程改革中学习观的根本变革,在此理念下,学生的学习不再是一种异己的外在的控制力量,而是一种发自内在的精神解放运动基于此,本次课程改革提倡以弘扬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为宗旨的自主性学习。

一般来讲,学生的习方式一般有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两种。

在接受学习中,学生的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显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

在发现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形式间接显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

新课程背景下学生学习方式转变对学生评价影响研究[论文]

新课程背景下学生学习方式转变对学生评价影响研究[论文]

新课程背景下学生学习方式转变对学生评价的影响研究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颁布和实施,建国以来第8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轰轰烈烈地展开了。

第8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转变:学生的学习目标发生了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发生了转变、学生的学习类型发生了转变、学生评价的内涵发生了转变,所有这些,都对学生评价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拟对此谈谈我们的看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的多方面潜能,了解学生发展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等等这些,为学生评价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但是,到目前为止,学生评价仍然是新课程改革的瓶颈之一,作为教育工作者,积极参与教育评价的理论和实践的探索,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现在,我们就新课程背景下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对学生评价的影响,谈谈笔者的探索。

一、学生学习目标的转变对学生评价的影响学生的认知发展一直是传统教育方式所追求的目标,以至于在现实教育教学中时有为追求认知目标而忽视或放弃甚至挫伤学生情感发展的现象出现,例如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仍时有发生。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课程标准“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

”从而吹响了学生学习目标由单一目标型向多元目标型转变的号角。

新课标下,这种学生的学习目标的转变对学生评价产生了重要影响,很显然,仅靠传统的纸笔测试已经不能解决问题了,必须探索新的学生评价模式,以适应形势的发展。

二、学生学习态度的转变对学生评价的影响教学内容是教学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

新课程下的学习方式的改变

新课程下的学习方式的改变

新课程下的学习方式的改变转变学习方式、方法是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

新的课程改革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合作。

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改进学习方法。

原有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而新课程倡导的是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富有个性的学习方式方法,这样才能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创新能力等。

成功是诱发内部动机最强烈的因素。

追求成功是每一个学生的一种现实体验和强烈的动机趋向。

顾明远教授在《提高民族素质,迎接21世纪挑战》一文中提出:“我赞成让每一个孩子都获得成功的‘成功教育’”,“让学生学到实实在在的知识,自己的兴趣和才能得到发展,获得学习成功的喜悦”。

在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获得成功的体验,这不但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而且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自身实践活动去感受知识,理解过程,掌握方法,把知识烙印在学生心中,让学习获得成功,满足其成就需要。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情,重视学生心中。

让学习获得成功,满足其成就需要。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情,重视学生点滴进步,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学生能将学习方法灵活运用于各科的学习中,并断交通、迁移的能力,将极大提高学习成就,真正“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力的成功的乐趣”。

现代教育理念要求课堂教学要让学生感受过程,习得规律,发展智慧。

而学生的智慧潜能主要体现在学习活动、思维方式、解决问题的技能技巧等方面,也可在实践活动、动手操作、与同伴的交往中得以表现。

学法指导就是要帮助学生开发潜在的聪明才智,发挥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探索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新课程背景下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课程背景下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课程背景下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新课程实施以后,被动、单一和陈旧的学习方式,已经在新课程的教学中逐渐突显出他的制约性。

由于传统教学方式过分强调接受与掌握,忽视发现与探究,使学生的学习成了纯粹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必须从改变教育观念开始,必须从摆正教与学的关系开始,必须从课堂教学的改革开始,教学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现有知识条件,因材施教,不搞“一刀切”,让学生充分体验学习的过程。

一、学生学习方式的现状分析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学生在学习方式方面存在的问题也日益突出,对于什么是“学习”,大多数学生认为是“听课”、“做练习”、“做作业”、“考试”等。

大多数情况下,学生的学习经常是阅读书本知识,做教师布置的书面作业,而活动性和实践探究性的学习如观察、实验、制作、社会调查等很少,学习活动缺少应有的情趣,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受到压抑,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严重缺失。

学生学习方式存在的弊端主要表现为学生学习方面的被动性、过分地强调接受性和封闭性三个方面,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往往采取单打独斗的方式,缺少讨论与合作,使学生失去了合作与交流的机会,也不能培养合作精神与团队精神。

究其原因,一是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失去了自主。

在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下,强调以教为基础,学生是接受知识的容器,必然导致教师和学生都以课堂为樊篱,学习范围在课堂,不关注人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和需要,恪守标准答案,缺少深入探究和多角度思考。

二是轻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培养,学习失去了动力。

三是忽视学生创造性的发挥,学生失去了探究的兴趣。

四是忽视课堂上的生生互动,学习失去了合作的机会。

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策略(一)帮助学生确立能够达到的目标帮助学生确立合理的学习目标,就能使学生的学习方向明确,学习行动有力,并确保学习有效地进行。

因此,教学中指导学生确立合理的目标就尤为重要。

教师应在自己的认识上首先明白,与其让学生盲目做一些作业题或开展一些他们摸不着头脑的学习活动,不如去设法帮助学生形成与建立合理的学习目标。

新课标下如何转变我们的学习方式

新课标下如何转变我们的学习方式

新课标下如何转变我们的学习方式改革和创新,一个解决发展的障碍,一个解决发展的动力,总而言之都是解决发展问题。

社会如此,生活如此,教育亦如此。

在新课标下的教育,已不再是单纯的教学,更要重视学生自身的学习。

如何实现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还得做好下面几点:一、正确理解有关学习方式的概念1、关于学习方式学习方式是学习者持续一贯表现出来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

学习策略指学习者完成学习任务或实现学习目标而采用的一系列步骤,其中某一特定步骤成为学习方法。

例如,有的学生倾向与借助具体形象进行记忆和思考,有的学生偏爱运用概念进行分析、推理和判断。

有人善于运用视觉通道(读与看),有人倾向于听觉通道(听讲、听广播),也有人喜欢运用动觉通道(动手做或说一遍)。

学习倾向包括学习情绪、态度、动机、坚持性以及对学习环境、学习内容等方面的偏爱。

如:有人必须在绝对安静的环境中才能专心学习,有人喜欢在音乐的陪伴下学习,有的学生为获取奖励而学习,有的学生却能够从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乐趣,有人喜欢在竞争中学习,有人偏爱合作学习。

因此,也可以说学习方式是人们在学习时所具有或偏爱的方式,即学习者在研究解决其学习任务时表现出来的具有个人特色的方式。

它不仅包括相对的学习方法及其关系,而且涉及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等心理因素和心灵力量。

所以,学习方式的转变不仅仅意味着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更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意识和学习习惯等品质,对促进学生发展具有战略性的意义。

2、学习方式存在差异性,但无优劣之分由于每个学生的生理结构及机能不同,受到特定的家庭、教育和社会文化的影响,因此,在长期的学习活动中逐渐形成了显著的个体差异。

这种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是无法消灭的,所以,我们首先要承认并尊重学生中存在的学习方式的差异。

另一方面,我们要认识到,学习方式的本身并无优劣之分,任何一种学习方式都存在着优势、长处、及有利于学习的一面,又存在劣势、不足及不利于学习的一面。

新课程下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课程下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课程下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新课程改革给广大师生提出了新的要求,带来了新的挑战。

其中教师在新课改中要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学生要转变学习方式。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改革的一大目标和重点。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教师教学行为变革、评价方式变革的出发点与依据。

因此,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不仅是新课改的重点,而且还是新课改最大的难点、热点和亮点之一。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固然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老师的引导也是必需的。

每一位学生家长都非常关心自己的孩子在学校里学了什么以及学得怎么样,每一位教师最关心的也莫过于自己的学生最终取得了什么样的学习结果。

其实影响学生学习结果的因素很多,但最终的、核心的影响因素有两个:一个是“学什么”,另一个是“怎样学”。

“学什么”即学生学习的内容,而“怎样学”就是学生学习的方式。

显然学生的学习方式对学习结果会产生重要的影响,那么新课程下学生应采用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呢?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生要转变传统的过于依赖老师的被动的学习方式,提倡自主学习。

所谓“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主动参与,主动获取,自主构建,自我发展,自我完善。

自主学习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自觉学习、主动学习、学会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的意识、习惯、能力和方法。

实现课堂学习自主,是现代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是素质教育活的灵魂。

《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的重要方式”。

自主学习相对于“被动学习”和“机械学习”,是一种旨在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高品质的学习方式。

根据国内外学者的有关研究成果,在课堂教学中,自主学习的特征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在学习动机上,自主学习表现为学生有内在的学习动力的支持,有丰富的情感的投入,能够积极参与制定自己认为有价值和有意义的学习目标,而不是在外界的各种压力和要求下被动地、消极地从事学习活动。

新课程背景下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新课程背景下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新课程背景下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新课程背景下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摘要]: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

以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使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本文拟从新课程倡导怎样的学习方式,为什么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如何实现这一转变等几方面进行讨论。

[关键词]:新课程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在全国范围内深入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提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1]等目标,这就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到了一个突出的地位。

人们也普遍认为,学习方式的变革是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新课程实施的关键环节,也是衡量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志性工程之一,它关系到我们的教育质量,关系到师生的校园生活质量。

因此,学习方式的变革至关重要,迫在眉睫!那么,新课程倡导怎样的学习方式?又将通过什么样的方法和途径来达到变革学习方式的目的?对于这一系列问题的深入思考,将有助于我们更好的把握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推进新一轮课程改革。

一、为什么要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传统意义上的学习方式,把学生的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和依赖性的基础之上,忽略了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

而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就必须转变目前存在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一)传统教学的弊端呼唤新的学习方式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单纯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强调以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为特征的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

主要表现在:其一,教学以教师的讲授为主,采取“灌输——接受”的课堂教学模式,强调接受与掌握,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取知识,学生学习纯粹成了被动、接受与记忆的过程。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课程改⾰背景下⼩学⽣学习⽅式的转变2019-09-13⼀、⼩学⽣学习⽅式转变的意义1.学习⽅式的转变,提⾼学⽣学习质量新课程改⾰强调⾃主、探究、合作的学习⽅式,改变了传统学习中的死记硬背,填鸭式的教学⽅式。

⾃主、探究、合作的学习⽅式使得学⽣可能更加热爱学习,愿意投⼊到知识的海洋中,对于学习充满兴趣,享受学习的乐趣。

⽽学⽣对于这种学习的积极性,能够使得学习效果事半功倍,学习质量也得到有效的提⾼。

2.学习⽅式的转变,促进学⽣的可持续发展新课程改⾰是⼀次全⾯的教育创新,⽽其中转变学⽣的学习⽅式是本次课改的重点任务,其落脚点是促进学⽣的全⾯发展,培养学⽣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

学习⽅式决定了⼀个⼈的思维⽅式,也影响着⼀个⼈的⽣活⽅式。

学⽣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所以,学⽣学习⽅式的转变不仅影响着学⽣⾃⾝的学习,也影响着学⽣的可持续发展。

⼆、优化新课改背景下⼩学⽣学习⽅式的策略(⼀)转变学⽣思想,形成师⽣合⼒传统的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使学⽣迷失了⾃⼰的学习主体地位。

这种模式就象演⽊偶戏,教师就是拉线⼈,学⽣就是⽊偶,你怎么拉,他就怎么动。

这种低效的学习⽅式在新课改之前很长⼀段时间造就出不少学习语⽂的⼩学⽣不知道“桃花真正是长什么样的状况”,远远达不到新课标所提出的语⽂教学提⾼学⽣认识、理解和参与社会⽣活能⼒及培养公民思想素养的课程的⽬标和意义。

改变现状的当务之急就是要让学⽣意识到⾃⼰是学习的主⼈,要“与时俱进”及时调整⾃⼰的学习⽅式去适应新教材,把过去的“要我学”变成“我要学”,通过转变学习⽅式才会有⾃⼰“思维⽅式、⽣活⽅式甚⾄⽣存⽅式的转变”。

同时,教师也要意识到只有精⼼设计提供给学⽣从事学习活动和交流的机会,贴近学⽣⽣活体验和兴趣,创设出⽣动活泼的教学过程和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调动学⽣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和发挥学⽣的主体性,才能使⼩学课堂充满⽣机,促进学⽣的良好发展。

师⽣⾓⾊协调,形成合⼒,教学效果就显⽽易见。

论新课标下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论新课标下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论新课标下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2023-11-11•新课标下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背景与意义•新课标下学生学习方式的特点与优势•新课标下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实践与案例•新课标下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挑战与对策•新课标下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未来发展趋势与展望01新课标下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背景与意义传统学习方式的弊端030201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新课标对学习方式的指导意义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多元化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实际意义提高学习效果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02新课标下学生学习方式的特点与优势特点优势自主学习方式的特点与优势特点合作学习方式强调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要求学生能够在团队中承担责任、分享资源、沟通协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优势合作学习方式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社交技能,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相互促进的动力。

合作学习方式的特点与优势特点优势探究学习方式的特点与优势03新课标下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实践与案例自主学习方式案例合作学习方式学生以小组或团队的形式,共同制定学习计划,分工合作,互相帮助,共同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

案例在一所小学的英语课堂上,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对话练习等方式,相互协作,提高英语口语表达能力。

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方式,发现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并得出结论,以提升自身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

案例一位高中生物学科的学生,通过探究环境污染对鱼类的影响,开展了一系列实地调查和实验研究,最终形成了具有深度的研究报告。

探究学习方式VS04新课标下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挑战与对策学生学习方式转变面临的挑战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教育资源的限制考试评价体系的制约教育工作者应积极更新教育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更新教育观念教师应引导学生树立自主学习的意识,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优化教学资源配置改革考试评价体系应对挑战的策略与方法05新课标下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未来发展趋势与展望多元化学习方式的发展趋势个性化学习方式的展望定制化学习利用互联网技术,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在线课程,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新课程下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课程下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课程下学习方式的探索方案学习方式的转变,在整个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处于核心地位,是真正意义上的课程改革的显著标志。

那么,学生的学习方式现状到底怎样呢?转变后的学习方式主要又有哪些呢?现状分析一:教学缺乏生气,缺乏趣味性,与生活的密切结合不够,视学习为讨厌,不得已和痛苦的大有人在。

对策一:教师必须认真反省自己,要努力学习并全面把握课改理论,进一步改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现状分析二:要求学生认真听讲,做好作业,听老师的话,多学知识。

学生对教师盲从者众。

对策二:教师不能再做学生行为的支配者、主宰者。

而应该多为学生将来的可持续发展着想,应授之以渔,使学生学会自己学习。

现状分析三:习惯于一讲到底、包办代替的应试教育讲练方式,惟恐学生听不懂,总认为讲得越细越好。

对策三:教师不能把学生当成接受知识的容器,还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努力提供合作学习的机会,使他们能够适应将来人类社会大协作的需要。

现状分析四:虽然许多学生已形成被动的学习定势,但仍有不少儿童已不安于现状,渴望用自己的方式学习,喜欢和师生共同讨论学习,甚至希望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学。

对策四:课改对于每个老师来说,不能停留在学理论、听报告、看表演课的心动,更需要付诸于每堂课的具体行动。

要利用好学生思变的心理,抓住课改的有利时机贯彻新理念,大里推进教学方式的改革。

现状分析五:课堂上总习惯提问回答令人满意的学生,有许多学生常常被忽略,不给回答的机会或机会很少,而学生一旦回答错问题则马上批评,造成一些学生余悸未消,即使会也不敢回答。

对策五:学习活动最需要的就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合作学习和合作交流。

在学习活动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给每一个学生活动的空间,说话的机会。

教师要呵护和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发现转变后的学习方式应有如下几种:一、自主与民主的学习方式这种方式虽不是某一种具体的学习方式,但却是学习的根本,是学生学习的感情基础,是一种心理需求与倾向,也是学生学习的环境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新课程背景下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摘要】按照新课程标准要求,提倡学生能具有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以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

本文根据《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等理念,提出通过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敢于创新、积极讨论和多联系实际等观点,来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关键词】主动参与;自主学习;积极讨论;联系实际
生物课堂教学应体现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教师不仅要注重知识传播。

更要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思维和智力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培养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因此,教师要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理念渗入课堂,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

1 以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为基础,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教学中要以“新课程标准”等理念为指导,建构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亲身参与和亲身体验。

以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为基础,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从而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2 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提高学习兴趣,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参与实验和其它实践活动,使学生身临其境,亲自动手。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和掌握相关的知识,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操作、科学思维、识图和绘图等能力。

如,学习dna分子的结构时,尽管有挂图、有模型、有垛件,但无论如何也没有学生亲手制作dna分子结构模型的效果好。

通过对dna分子结构模型的制作,学生可以从局部到整体,从平面到立体深刻地认识dna分子的结构。

为以后学习“dna分子的复制”,“dna控制蛋白质的合成”等知识作好准备。

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

既能很好地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又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搞活课堂的气氛,有利于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还有利于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 让学生自主学习。

主动地探索和获取知识
新课程标准倡导,教师要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自己去体验乃至
创造,使学生享受探究的乐趣,获得并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

教学中学生能自主自学的知识,要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去自学,老师只需起
引导和指导的作用,使学生从被动地获取知识向主动探索知识转变。

如“光合作用的过程”的教学可改为老师引导学生看课本中“光合作用过程图解”,让学生阅读课本思考相关问题,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学生自评、互评,教师适当评价。

这节课的主角是学生,教师则是名副其实的“导演”。

学生经历主动建构知识的思维过程,其主观能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学生学得“轻松”,老师也变得很“轻松”。

4 引导、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创新品质和意识
新课程标准提倡,教师要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
越。

教学中教师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培养学生的质疑思维品质。

例如,在学完多倍体育种后,可以有意识地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着丝点分裂的原因是什么?若按常规思路,多数学生认为是纺锤丝牵引的结果。

若反过来思考:多倍体一染色体加倍一着丝点分裂一不形成纺锤丝一秋水仙素。

显然,着丝点分裂与纺锤丝牵引并无多大关系。

古今中外的许多事实证明,凡是有所创造、有所成就的人,都不可能守旧,而是对传统观念敢于怀疑、敢于挑战的人。

教师应当使学生得到足够的创新思维培养,使学生逐步养成质疑、求实、创新的习惯。

5 组织学生积极讨论,活跃学生的思维
讨论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通过问题引发学生提出假设、验证假设的过程。

讨论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共同探索的教学,学生具有一定的自主性,能充分展示他们的好动性、表现欲、求知欲,从而有效地发现学生个性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形成良好的创新习惯。

如,在进行“植物的新陈代谢”的综合复习时,教师提出问题:如何使温室中农作物优质、丰产?结果学生讨论提出的问题丰富多彩,几乎将教材中与作物优质、丰产相关的知识点都找出来了,有些学生甚至从物理和化学等角度来作答。

6 紧密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对社会负责的态度
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要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并能运用生
物学的原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生物课堂教学要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因为与生活越贴近的教学,越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生物课堂要多一些来自于生活、生产、现代科技中的真实例子,多寻找生物学理论与学生生活体验联系密切的事例,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生物学,生物学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从而增加学生对生物
学科的亲切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例如,学习“矿质元素的利用”时,问学生:“为什么你们的父母买菜时总爱挑嫩的买?”又如,学习“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时,可以渗透感冒病毒知识,感冒由病毒引起,抗生素对病毒不起作用,所以感冒后服用抗生素是不科学的。

上述这些例子都是学生感兴趣的,生物教学要注意加强与学生
生活、现代社会及科技发展的联系,力争反映现代生物成果和新的科学思想,积极关注新时代与生物相关的社会问题。

这样才能在保证课程内容的同时突出时代性,赋予静态课程内容以新鲜的时代气息,帮助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和
对社会负责的态度。

总之,教师要根据《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等理念转变教学方式,逐步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只要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次的认知参与为核心的学习方式,就一定能促进学生思维包括高层次思维在内的全面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胡明,《生物学教与学》,2002
[2]《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