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桃花源记》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桃花源记
1.朗读并背诵课文。
2.学习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古今异义现象。
3.感受“世外桃源”的美好情景,体味古人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能力。
4.欣赏文本写法特色,感受本文的简洁笔法和丰富内涵。
5.探究陶渊明的世外桃源理想及其现实意义。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播放《桃花源记》视频前半段。
导入语:同学们,我们刚刚看到的这段视频叫《桃花源记》,讲的是一位打鱼人不经意间发现了一片桃林,桃林尽头、溪水的源头有一个可容一人通过的石缝,石缝后面有什么呢?想知道的话,就和我一起走进今天的课文——《桃花源记》。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感知作品背景
1.了解作者。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东晋著名诗人。是大司马陶侃的曾孙,其祖父、父亲都做过官。他受家庭教育和儒家思想的影响,年少时就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但时值东晋和南朝宋的易代之际,社会动荡不安,使之壮志难酬。陶渊明29岁开始做官,任江州祭酒,不久,解职归。陶渊明35岁时,在江陵为桓玄僚佐。40岁为镇军刘裕参军,第二年,义熙元年八月,因叔父推荐,得为彭泽令。郡遣督邮至县,吏役告诉他要束带鞠躬迎接,他说:“我不能为五斗米而折腰。”即自离职去,在官仅八十多天。离任时,作《归去来兮辞》以明志。因深感官场污浊、仕途凶险,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再没有出仕,直至63岁在贫病交迫中去世。
2.写作背景。
本文大约写于南朝宋武帝(刘裕)永初二年(公元421年),作者时年57岁。他目睹当时黑暗的社会:统治者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为了争夺统治地位,多次发生流血政变。如元熙二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改年号为“永初”。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毒酒杀害恭帝。统治者日益加重对人民的赋税徭役和剥削压榨,给百姓造成了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痛苦。他面对现实,深有感触,于是,产生了对刘裕政权的不满,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但他又无法改变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这篇文章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目标导学二:字词积累,梳理文言句义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提出朗读中的疑难字句,教师组织同学们相互讨论,互助解答。
2.教师范读课文,正音。
豁.然开朗(huò)俨.然(yǎn)垂髫.(tiáo)诣.太守(yì)
阡.陌交通(qiān) 便要.(yāo) 还.家(huán) 刘子骥.(jì)
3.自主学习。结合工具书和注释,初步疏通文句,将自己不理解的词句标出。
4.教师点拨。
(1)通假字
便要.还家(“要”同“邀”,邀请)
(2)古今异义
①阡陌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今义:交通运输。)
②率妻子
..邑人(古义:妻子儿女。今义:指男方的配偶。)
③来此绝境
..(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
④无论
..魏晋[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不管(连词)。]
(3)一词多义
①舍:A.便舍.船(离开)
B.屋舍.俨然(房子)
②寻:A.寻.向所志(寻找)
B.寻.病终(随即,不久)
③志:A.处处志.之(做记号)
B.寻向所志.(记号)
④为:A.不足为.外人道也(对)
B.捕鱼为.业(作为)
⑤乃:A.见渔人,乃.大惊(于是,就)
B.乃.不知有汉(竟然,居然)
⑥遂:A.遂.迷(终于)
B.后遂.无问津者(于是,就)
(4)词类活用
①渔人甚异.之(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对……感到惊异)
②欲穷.其林(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走到……的尽头)
5.学生翻译全文。
目标导学三:找出线索,梳理文章情节
明确:全文以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按渔人行踪的不同分五部分: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访问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其中重点是第二、三两部分。描写了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自由平等、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
三、板书设计
第2课时
一、导入新课
播放《桃花源记》完整视频。
引导语:我们看到,动画中的桃花源真是美极了,桃源外桃花灼灼,落英如雨;桃源内屋舍俨然,人们其乐融融。这动画中的美景,正是从这篇文字生出的。同学们,我们何不再来看看这些文字,也许我们能创造出比动画更美的桃花源呢!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深入桃源,感受桃源之美
1.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明确: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2.“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
3.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明确: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虚构的。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
4.作者在这篇文章里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今天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
明确:反对战乱,追求和平、幸福、自由生活的社会理想。“桃花源”已经成为人们心中的理想世界,成为美的象征。无论社会怎样发展,人类追求幸福和谐安宁生活的愿望没有改变,这仍是我们的理想和目标。
5.我们已经在视频中看见了桃花源的景色美丽如画,其中进入桃花源前与进入桃花源时的景色更令人如痴如醉,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这两段景物描写的句子,想象其画面,并说说它给你的感受。
明确:(1)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感受:无论是桃林景色还是桃花源景色,都是风光无限,美丽如画的自然之景。如画的美景更多的是靠读者的想象,读者的艺术再创造。经过读者的艺术再创造,在读者面前徐徐展开一幅幅美丽的自然风光画卷,有着诗歌般的意境。
探究:除了感受到古人寄情山水的山水自然之美,我们是否还能感受到别的美呢?
明确:人文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