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一 课程纲要
高中地理课程大纲
高中地理课程大纲第一章:自然地理1. 地理学的定义与范畴- 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地理学的主要分支领域2. 大地构造与板块理论- 大地构造学的基本概念- 板块理论与地壳运动3. 地球的内部结构- 地球的三个内部圈层- 地球内部的物质组成与性质4. 地球的外部构造- 地表形态与地形类型- 地表和大气相互关系的地理过程5. 地球的水文- 水圈的组成和分布- 水的循环与水资源问题第二章:人文地理1. 人文地理的基本概念- 人文地理的研究对象- 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地理过程2. 人口地理- 人口的组成与分布特征- 人口问题与人口调控3. 城市地理- 城市化的原因和过程- 城市规模和空间结构4. 农业地理- 不同类型农业的特点与分布- 农业现代化与农业可持续发展5. 工业与交通地理- 工业发展的地理特点与分布- 交通运输的地理意义和作用第三章:地理技术与方法1. 地理信息系统(GIS)- GIS的定义和组成结构- GIS在地理研究和应用中的作用2. 遥感技术- 遥感的基本原理和分类- 遥感技术在地理研究中的应用3. 地图与地图制图- 地图的种类和要素- 地理信息的表达与传播第四章:地理与可持续发展1.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目标- 可持续发展的评价与实践2. 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 环境问题的成因和影响- 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保护3. 区域可持续发展规划- 区域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措施-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案例分析总结:通过学习地理课程,学生将掌握地球自然与人文地理领域的基本知识和理论,理解地球环境和人类社会的相互作用关系。
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地理观察能力,提高他们的地理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
最终达到培养具有地理素养的高中毕业生的目标。
地理必修一课程标准
1、宇宙中的地球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阐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主要特点。
2、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到天气系统的特点。
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举例说明某自然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4、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分布举例说明气候对生产活动的影响,并根据有关资料,归纳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以某种自然资源为例,说明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以某种自然灾害为例,简述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3 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2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3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到天气系统的特点。
4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说出地质史上的两次生物灭绝的原因及生物进化、灭绝与环境的关系。
2、总结生物进化对地理环境的改造作用及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1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分布1联系实际让学生理解自然灾害的概念、特征和类型2 通过自然灾害的典型事件知道它的主要原因及危害3通过我国洪涝灾害的成因和治理措施,使学生学会分析一条河流洪涝灾害的成因和治理措施,能学以致用。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大纲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大纲一、地理学的定义与基本概念(100字)
- 地理学的定义
- 地理学的基本概念
二、地球的形状与结构(200字)
- 地球的形状
- 地球的内部结构
三、地球的运动与地理格局(300字)
-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 地球的倾斜和季节变化
- 地球的环流和气候带
四、地球的水圈与水资源(200字)
- 水圈的概念和组成
- 水资源的分布和利用
五、地球的陆地与资源利用(200字)
- 陆地的分布和特点
- 资源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六、地理信息技术与地理信息系统(100字)- 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 地理信息系统的作用
七、地理学科与可持续发展(200字)
- 地理学科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 地理学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八、地理学的研究方法与技术(200字)
- 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 地理学的研究技术
九、地理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200字)
- 地理学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 地理学在灾害防治中的应用
结语(50字)
- 地理学是我们生活中重要的学科,通过研究地球的形状、结构和运动,了解地球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特征,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掌握地理学的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利用地球资源,为人类文明的进步贡献力量。
高一地理(必修一)课程纲要
高一地理(必修一)课程纲要【课程名称】高中地理必修一【课程类型】必修课程【教学材料】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学时数】36课时【授课教师】蔡永【授课对象】高一年级【课程目标】1.获得地球和宇宙环境的基础知识;理解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特征,以及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2.学会独立或合作进行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
3.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收集地理信息;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并把地理信息运用于地理学习过程。
4.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
提出探究方案,与他人合作,开展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5.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见解和成果。
6.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判情趣。
【课程内容】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2课时)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2课时)第三节地球的运动(5课时)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1课时)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2课时)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3课时)第三节常见天气系统(2课时)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1课时)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2课时)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2课时)第三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2课时)第四章他表形态的塑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2课时)第二节山地的形成(2课时)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2课时)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牲与差异牲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2课时)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2课时)【课程实施建议】1.教学方式:读书指导法、讲授法——较简单易懂,识记了解的基础知识演示法——较抽象的知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演示课堂讨论法——发散思维较强、较开放的知识试验法——自主探究性较强的内容2.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3.课时安排必修1课程共分五单元,各单元课时分配如下:4.课外拓展性练习课后练习主要是任课教师精编精选试题,分基础部分和提高部分。
地理必修一课程标准
地理必修一课程标准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表层及其上的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地理必修一课程标准是对地理学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的规范,旨在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地理世界观和地理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和地理技能,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适应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一、课程目标。
地理必修一课程标准的首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对地球的认知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
通过学习地理知识,学生能够了解地球的构造、地理环境和地理现象,理解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相互作用关系,认识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形成正确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课程内容。
地理必修一课程包括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大部分。
自然地理内容主要包括地球的构造与地貌、气候与水文、土壤与植被、动植物资源等;人文地理内容主要包括人口与城市、农业与工业、交通与通讯、资源与环境等。
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学生能够全面了解地球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认识地理现象的成因和发展规律,理解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和作用。
三、教学方法。
地理必修一课程的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地理技能。
教师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实验、实践、讨论、案例分析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综合和判断能力。
同时,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地理环境和地理现象,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和地理技能。
四、评价方式。
地理必修一课程的评价应注重考查学生的地理知识、地理思维和地理技能。
评价方式既包括笔试、口试、作业等传统评价方式,也包括实验报告、课题研究、实践成果等综合评价方式。
通过这些评价方式,能够全面了解学生的地理学习情况和地理素养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
五、教学要求。
地理必修一课程的教学要求是要求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要求学生要积极参与学习,主动思考和实践;要求教育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地理教学的指导和管理,提供良好的教学条件和环境。
高中地理必修一 课程纲要
课程纲要课程名称: 高中地理必修一设计者:适用年级:高一教学时数:36课程类型:必修课学生/资源背景分析1、高一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知识和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
2、充分利用教学用具,制作图表、示意图、多媒体课件、地图册等,进行形象直观的教学。
课程目标学生通过课程学习,能够1.获得地球和宇宙环境的基础知识;掌握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特征,以及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2.以地理思维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提高空间想象能力。
3. 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
提出探究方案,能与他人合作,开展调查研究。
4. 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判情趣。
5. 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学习主题/活动安排地理课一周两节,一节课45分钟,总共约为36课时,可弹性调整(周次,课次)第一单元宇宙中的地球(12课时)第1课地球的宇宙环境(1.1)(讲授,对话)(1)天体系统和可见宇宙。
(2)掌握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分为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
第2课太阳对地球的影响(1.2)(讲授,对话合作讨论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特点、意义。
(2)太阳的外部结构:指太阳的大气结构,从里到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
(3)了解对地球的影响。
重点为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周期约为11年第3课地球的运动(1.3)(讲授,对话运用示意图展示地球公转和自转)(1)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2)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第4课地球的运动2(1.3)(讲授,对话用ppt或动态图演示黄赤交角,地转偏向力的原理)(1)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地方时、地转偏向力(2)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的移动第5课地球的运动3(1.3)(讲授,对话制作昼夜长短变化演示仪)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①昼夜长短的变化:1)某时刻全球的情况;2)某地全年的情况;3)春分日和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4)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
高中地理课程纲要
高中地理课程纲要一、引言地理学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和综合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主要根据高中地理课程的特点和要求,提出一份高中地理课程纲要,旨在明确课程目标、内容安排和教学方法,为高中地理教育提供指导和参考。
二、课程目标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和探究意识,提高地理素养和综合能力。
培养学生的地域意识、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形成正确的地理观念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地图阅读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实地调查和实践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判断能力。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跨学科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
三、课程内容根据高中地理学科的基本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课程内容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地球与地理基础知识地球的结构与属性地球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自然地理大气环境与气候变化水资源与水循环土地资源与利用生物多样性与生态保护人文地理人口与城市发展农业与农村发展工业与城市发展区域发展与全球化地理技术和实践地图与地图技术遥感技术与地理信息系统实地调查与地理实践活动四、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
以下是常用的教学方法:探究式学习:通过提问和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与思考,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课堂讨论:通过小组讨论和学生展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能力。
实验和实地调查: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活动和实地调查,让学生亲自感受和观察地理现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观察能力。
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地理信息和数据,提供直观的图像和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
信息技术应用:引导学生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进行数据分析和地理模拟,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应用能力。
五、评估方式在评估方面,应采用多种方式,全面了解学生地理学习的情况和能力。
【地理学习】新教材必修一课程标准
【地理学习】新教材必修一课程标准地理1模块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地球科学基础,自然地理实践,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本模块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基本的地球科学知识,理解一些自然地理现象的过程与原理,增强对生活中的自然地理现象进行观察、识别、描述、解释、欣赏的意识与能力,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观念。
具体课程标准,共12条:1.运用资料,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说明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2.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
3.运用地质年代表等资料,简要描述地球的演化过程。
4.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5.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及其与生产生活的联系。
6.运用示意图等,说明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
7.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地理意义。
8.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海水性质和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9.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10.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主要植被,说明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11.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
12.通过探究有关自然地理问题,了解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教学提示】以认识自然地理要素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为线索组织教学。
充分利用地图、景观图像、地理视频、虚拟技术、地理信息技术和周边自然与社会资源支持教学。
指导学生运用体验、观察、观测、实验、野外考察等方式开展地理实践活动。
帮助学生理解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辩证看待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各种影响。
【学业要求】1.地理实践力方面:学习本模块后,学生能够运用地理信息技术或其他地理工具,观察、识别、描述与地貌、大气、水、土壤、植被等有关的自然现象;具备一定的运用考查、实验、调查等方式进行科学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2.综合思维方面:能够运用地球科学的基础知识,说明一些自然现象之间的关系和变化过程。
地理必修1 课程标准
地理必修1 课程标准地理必修1是高中地理课程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它涵盖了地理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对学生的地理素养和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围绕地理必修1课程标准展开讨论,以便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门课程。
首先,地理必修1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具备对地球的认识和理解。
地球是我们生存的家园,了解地球的形状、结构、运动规律等基本知识是地理学习的基础。
学生需要通过学习地理必修1课程,掌握地球的形状是近似于一个椭球体,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以及地球的自转、公转等运动规律。
这些知识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地理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其次,地理必修1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具备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和理解。
自然环境是地球上各种自然要素相互作用的综合体现,包括大气、水、土壤、植被等要素。
学生需要通过学习地理必修1课程,了解地球上的自然环境是多样化的,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具有不同的特点和规律。
学生需要了解不同自然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和改变。
这些知识将使学生对自然环境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有助于他们更好地适应和保护自然环境。
再次,地理必修1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具备对人口与城市的认识和理解。
人口与城市是地理学中的重要内容,涉及人口数量、分布、结构和城市发展等方面的知识。
学生需要通过学习地理必修1课程,了解世界各地的人口数量和分布特点,以及人口结构的变化规律。
同时,学生还需要了解城市的发展与规划,包括城市人口的增长趋势、城市化进程、城市规划和建设等内容。
这些知识将使学生对人口与城市有更深入的了解,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参与和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最后,地理必修1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具备对地球与地球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的认识和理解。
地球是一个整体,各地区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学生需要通过学习地理必修1课程,了解地球上的各种自然现象和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包括气候变化、自然灾害、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知识。
2024年中学地理必修课程大纲
2024年中学地理必修课程大纲一、课程简介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表层自然与人文现象的学科,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地球和人类社会的认知能力,提供地理思维和地理方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1. 掌握地球的基本知识:地球结构、地球运动、地球与宇宙关系等。
2. 理解自然地理现象:地形、气候、水文等自然现象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 理解人文地理现象:人口、城市、交通等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4. 培养地理思维: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5. 增强地理实践能力:通过实地考察、地理信息系统等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和应用能力。
三、课程内容1. 地理基本概念与技能- 地球的结构与性质- 地图与地图阅读技巧- 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2. 自然地理- 海洋与大气- 陆地形成与变化- 气候与气象- 水资源与管理- 生态环境与保护3. 人文地理- 人口与人口迁移- 城市化与城市规划- 农业与农村发展- 工业与经济地理- 交通与运输4. 地理实践- 实地考察与调研- 地理信息系统应用案例- 地球观测与遥感技术- 地理实验与数据分析四、教学方法1. 授课讲授:通过教师的讲解,向学生传授地理知识和技能。
2.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数据收集和分析,培养实践操作和应用能力。
3. 小组讨论:通过小组合作,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促进交流与合作。
4. 多媒体辅助:利用多媒体技术提供丰富的视听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地理概念。
5. 自主学习: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地理活动,进行独立学习和研究。
五、考核方式1. 平时表现:包括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实验报告等。
2. 作业与考试:定期布置作业,进行考试测试学生的掌握情况。
3. 实践操作:实地考察、地理信息系统应用等实践活动的报告和评估。
六、教材与参考资料教材:根据课程内容编写的:《中学地理基础知识》、《自然地理学概论》、《人文地理学概论》等。
参考资料:包括地理科普读物、地理学术期刊、相关研究报告和国内外地理信息数据等。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老教材课程标准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老教材课程标准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老教材的课程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知识目标:学生需要掌握地理学的基本知识和原理,包括地球的基本知识、气候、地形、水文、土壤、植被等方面的知识。
2. 能力目标:学生需要具备运用地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包括读图、用图、分析图表、计算、实践操作等方面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需要培养对地理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4. 课程实施:课程实施需要注重学生的主体性,采用探究式、合作式等多种教学方式,注重实践和实验教学,加强与社会的联系。
5. 课程评价:课程评价需要采用多种方式,包括笔试、实践操作、作品评定等,注重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的结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全面发展。
具体来说,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老教材的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地球基础知识、气候、地形、水文、土壤、植被等方面。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技能和能力,通过实验、观察、思考、讨论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探究地理现象及其规律。
同时,需要加强与社会的联系,让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高中地理必修一 教材提纲(修改完整版)
高中地理教材提纲小组成员:张泽山陈振坤张梅婷丘月婷教材提纲高中地理必修一(湘教版)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一、地壳的物质组成(一)矿物(1)矿物:确定化学成分,物理属性的单质或化合物;(2)地位:岩石圈的基本单元(3)分类:1)按照存在形式:气态,液态,固态2)按照成分:金属矿(黑色,有色,贵,稀有)非金属矿(能源,宝石类)(4)矿石鉴别:结晶,透明度,颜色,光泽,密度,硬度,条痕(二)岩石(1)岩石:体积较大的矿物集合体(一种或多种)(2)分类来源:由岩浆冷却凝结形成1)岩浆岩侵入岩:在地表下凝结(花岗岩)喷出岩:喷出地表后冷凝(玄武岩,流纹岩,安山岩)来源:碎屑沉积固结成岩2)沉积岩特征:1.有层理结构;2.可能有化石按照颗粒大小(由大到小):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变质条件:温度、压力变化结构、成分发生变化3)变质岩常见变质:花岗岩片麻岩石灰岩大理岩砂岩石英岩页岩板岩(三)小结二、地壳的物质循环(一)地质循环循环动力:地球内部放射能热能机械能表现:大地沧桑巨变,物质形态变化(二)岩石的相互转化三维目标(目标分析):A(教学对象):高中一年级学生B(行为):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独立对岩石矿物进行鉴别C(条件):图片对比、现场实验、分组讨论D(标准):①准确区分岩石与矿物;②正确举例说明矿物的分类;③正确叙述岩石分类及其转化以及代表性岩石。
达成的目标分析与实践过程分析1.知识与技能(1).通过学习学生能够说出矿物与岩石的关系及区别;(2).学生能够将矿物和岩石进行准确分类,并且能够举例说明;(3).学生能够分析地质循环的能量转化和岩石的转化过程及其能量参与。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和岩石矿物标本,学生能够对各种矿物岩石有一准确判别;(2).通过多媒体动态展示,学生能够基本解释岩石相互转化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节课的学生,学生能够形成正确且完整的知识体系;(2).学生能够树立物质循环的基本意识。
高中地理课程纲要1
高中地理课程纲要地理必修(1)适用年级:高一年级时间安排:2007—2008学年第1学段每周节数:4授课教师:高一备课组课程材料:中国地图出版社普通高中实验教材地理(1)课程类型:必修第一:课程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获得地球和宇宙环境的基础知识。
2、理解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特征,以及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以地理思维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提供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所需的有用地理知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增强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养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2、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第二:课程内容一、内容安排二、对课标重点、难点的解读分析(一)宇宙中的地球1.“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是指以地球为中心的宇宙环境,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理解。
宏观层面上是指地球在天体系统中所处的位置,即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微观层面上是指地球在太阳系中所处的位置。
地球是一颗普通的行星,可以运用太阳系各大行星的比较数据和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图,从各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和结构特征方面来说明地球是一颗普通的行星。
对于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不仅要从地球自身条件和行星际空间条件分析,还要从恒星际空间条件分析,从而说明地球是一颗特殊的行星。
2.“简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主要包括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两个方面。
太阳辐射为地球提供丰富的光热资源;它经过光合作用使植物产生大量氧气;它是气候形成的基本因素;它又是风能、水能与生物能等能量之源泉。
太阳活动会扰动地球磁场而产生“磁暴”现象;它会扰乱地球电离层而中断无线电短波通讯;它还能引起地球两极地区产生“极光”现象。
3.“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要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需要认识地球的运动规律。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提纲
地理必修一提纲第一单元一: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公转和自转绕转中心太阳地轴方向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针)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相反)周期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恒星日(23时56分4秒)角速度平均1o/日近日点(1月初)快远日点(7月初)快各地相等,每小时15o(两极除外)线速度平均30千米/小时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1670KM\小时,两极为0°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
目前是23°26’(2)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更替(2)地方时(3)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①昼夜长短的变化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昼越长①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那个半球昼长,②赤道全年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北昼越短昼夜平分,③春秋分日全球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昼夜平分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随纬度的变化夏至日:由23°26’N向南北降低方向降低冬至日:由23°26’S向南北降低23°26’N以北在夏至日达到最大值离直射点越近高度随季节的变化23°26’S以南在冬至日达到最大值越大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直射四:光照图的判读(1)判断南北极(2)判断节(3)确定地方时(4)判断昼夜长短求某地的昼(夜)长(5)判断正午太阳高度角五:晨昏线与经线和纬线(1)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相交判断问题(2)根据晨昏线与经线相交关系判断昼长和夜长六:区时,地方时的计算第二单元大气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1)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2):大气的垂直分层(课本29页图2.1)二:大气热力作用(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吸收比较少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越厚,反射作用越强,在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是很高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对于波长较短的篮紫光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2)对地面的保温效应①大气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截留热量而增温,由于大气对于太阳短波辐射的吸收能力比较差,但是对于地面长波辐射吸收作用强,所以地面辐射大部分都是被大气吸收②大气逆辐射是大气辐射的一种,方向朝向地面,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用二:大气的热力状况大气的热力作用1)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高中地理必修一提纲.docx
1.1宇宙中的地球•知识结构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1、天体:2、天体包括 ___________ 天体,如1 ___________________ ;也包括_______ 天体,如1 _____________3、天体系统:4、天体系统的层次:(P4读图思考)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1、八大行星2、地球和其他行星一样是一个__________ 、_______ 、______ 的天体。
3、公转运动共同点:_________ 、 _______ 、 ______ o综上所述: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 __________ 的行星。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包括外部条件和自身条件]、夕卜部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2、自身条件:(1) 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 (3) ______________•课堂反馈1、下列全部属于天体的一组是()A.地球和运行中的通信卫星B.太空中的云雾状物质和天空中飘动的云朵C.陨落地表的流行体残骸和“神舟七号的返回舱”D.等待发射的卫星2、2006年8月24日,在捷克首都布拉格召开的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上,天文学家投票“驱逐” 了冥王星。
使太阳系中只保留八大行星,同时明确了行星的概念。
下列关于太阳系内行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在椭圆轨道上绕太阳运行B.质量比太阳小C.可以分为类地行星、巨行星和远日行星三类D. 是由气体和尘埃组成的呈云雾状外表的天体3、2004年3月,美国“机遇号”火星车找到火星可能有过适合生命栖居环境的依据。
主要是在火星 表面发现了()A.显示生命起源与演化的化石B.大量被流星体撞击的坑穴C.曾被水浸润过的迹象D.适合生命呼吸的大气•课后练习1、 下列关于天体、天体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天体形态多样、是物质的、孤立存在的 B.总星系即为宇宙C.太阳系是比银河系低一级的天体系统D.只有相邻的天体才可以构成一个天体系统2、 凌日是指地内行星(运行轨道在地球轨道和太阳之间的行星)在绕日运行时恰好处在太阳和地球 之间,这时地球上的观测者可看到日面上有一个小黑点缓慢移动。
高中人教地理必修一大纲
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一节宇宙中地球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课本P3图1.2)太阳系银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总星系其他恒星世界河外星系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课本P4图1.4)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课本P6)一、为地球提供能量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8图1.7)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11)⑴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课本P11活动);⑵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⑶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⑷两极地区产生极光;⑸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二、太阳直射点移动23°26′N★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如图示0°★2..地球公转过程中两分两至点的判断23°26′S依据:看日地球心连线和赤道的位置关系——连线在赤道以北说明太阳直射23°26′N,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夏至点;连线在赤道以南说明太阳直射23°26′S,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冬至点简便方法:看地轴——地球逆时针公转时,地轴左偏左冬,地轴右偏右冬。
如下图3..地球公转过程中速度变化的判断依据:1月初,地球运行至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地球运行至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中图版地理必修一教学大纲
中图版地理必修一教学大纲中图版地理必修一教学大纲地理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而中图版地理必修一教学大纲的制定,旨在为中学地理教育提供指导和规范,使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同时,培养其地理思维和综合素质。
一、教学目标中图版地理必修一教学大纲首先明确了教学目标。
教学大纲要求学生通过学习地理知识,能够理解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掌握地球的基本特征和地理环境的基本要素,了解地球上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现象及其相互关系,培养学生对地理问题的观察、分析和解决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和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教学大纲明确了地理必修一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包括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地球的基本特征、地理环境的基本要素、地球上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现象及其相互关系等。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学生可以全面了解地理学的基本知识,对地球的基本特征和地理环境有更深入的认识,进一步认识地球上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现象及其相互关系。
三、教学方法教学大纲提出了一些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特点,采用多种形式和手段进行教学。
例如,可以采用讲解、实验、讨论、观察、实地考察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
此外,教师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地理现象,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四、评价方式教学大纲还提出了评价方式。
评价方式应综合考察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情况、地理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发展情况。
评价方式可以包括笔试、实验报告、课堂参与度等多种形式。
通过评价,可以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和不足,进一步指导学生的学习和提高。
五、教学资源教学大纲还提出了教学资源的利用。
教学资源包括教材、教具、多媒体等。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合理利用这些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利用这些教学资源,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学习效果。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提纲
(1)类型:海陆间大循环(大循环)、陆地循环(水量很少)、海洋循环(水量)
(2)各环节的名称:蒸发、降水、水汽输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下渗、植物蒸腾
(3)意义:它使陆地水不断得到补充、更新,使水资源得以再生海流、密度流、补偿流;按性质分暖流和寒流。
5、全球近地面有7个气压带(高低压相间分布),6个风带。
(1)低纬度环流:
①赤道低压带:因为热力作用形成,气流辐合上升,易成云致雨,形成多雨带。常年受其控制形成热带雨林气候(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东南亚的马来群岛)
②副热带高压带:因为动力作用而形成,气流在30度纬度上空聚积而下沉,形成少雨带(东亚季风区除外),常年受其控制的地区形成热带沙漠气候(北非的撒哈拉水沙漠、西亚的沙漠、北美美国西部的沙漠、南美智利、秘鲁西部的沙漠、澳大利亚大沙漠)
③对海洋污染的影响: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加快净化速度;但也使污染物的范围扩大。
④对海洋运输事业的影响:顺流——航行速度快;逆流——航行速度慢。
(第三章)
1、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自然地理要素包括气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等要素。
(1)气候的变化使地球上的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层得以不断改造,生物对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3)四季的变化(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着季节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的规律,形成了四季)北半球季节的划分:3、4、5月为春季,6、7、8为夏季,9、10、11为秋季,12、1、2为冬季。
6、地球的圈层结构以地表为界分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
(1)地球内部的圈层根据地震波(纵波、横波)的特点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地壳物质主要由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组成,上地幔的软流层是岩浆的源地,地核主要由铁镍物质组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纲要课程名称: 高中地理必修一设计者:适用年级:高一教学时数:36课程类型:必修课学生/资源背景分析1、高一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知识和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
2、充分利用教学用具,制作图表、示意图、多媒体课件、地图册等,进行形象直观的教学。
课程目标学生通过课程学习,能够1.获得地球和宇宙环境的基础知识;掌握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特征,以及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2.以地理思维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提高空间想象能力。
3. 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
提出探究方案,能与他人合作,开展调查研究。
4. 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判情趣。
5. 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学习主题/活动安排地理课一周两节,一节课45分钟,总共约为36课时,可弹性调整(周次,课次)第一单元宇宙中的地球(12课时)第1课地球的宇宙环境(1.1)(讲授,对话)(1)天体系统和可见宇宙。
(2)掌握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分为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
第2课太阳对地球的影响(1.2)(讲授,对话合作讨论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特点、意义。
(2)太阳的外部结构:指太阳的大气结构,从里到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
(3)了解对地球的影响。
重点为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周期约为11年第3课地球的运动(1.3)(讲授,对话运用示意图展示地球公转和自转)(1)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2)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第4课地球的运动2(1.3)(讲授,对话用ppt或动态图演示黄赤交角,地转偏向力的原理)(1)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地方时、地转偏向力(2)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的移动第5课地球的运动3(1.3)(讲授,对话制作昼夜长短变化演示仪)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①昼夜长短的变化:1)某时刻全球的情况;2)某地全年的情况;3)春分日和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4)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
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1)日出、日落时;2)某时刻全球的情况;3) 某地全年的情况。
第6课地球的运动4(1.3)(讲授,对话)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③季节的形成和划分:天文四季(一年中太阳高度最高、昼长最长的季节为夏季,反之为冬季)、气候四季(北半球夏季6、7、8,冬季12、1、2)。
④五带的形成和划分:以回归线和极圈来划分。
回归线=黄赤交角度数,极圈=90度-黄赤交角度数。
第7课地球的运动5(1.3)(讲授,对话南北极示意图、联系生活讨论节气与太阳直射点的关系)懂得光照图的判读(1)判断南北极,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3)确定地方时,第8课地球的运动6(1.3)(讲授,对话讲解题目使学生能熟练计算太阳高度角)懂得光照图的判读(4)判断昼夜长短:昼长=(12-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12)×2。
(5)计算正午太阳高度角。
某纬度正午太阳高度=90-该纬度与直射点的纬度差(纬距)。
第9课地球的运动7(1.3)(讲授,对话展示全球时区图,时地方时、区时的计算更直观)能正确计算区时、地方时(1)地方时:两地地方时差=经度差×4分钟,东加西减.(2)区时:确定两地所在时区,计算两地区时相差多少个小时,东加西减。
第10课地球的运动8(1.3)(讲授,对话画子午线和国际日期变更线)能正确计算区时、地方时(3)地方时与区时的关系:区时=该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
(4)国际日期变更线:在日期的换算上,从东向西经过日界线,反之,日期减一天。
第11课地球的结构(1.4)(讲授,对话)(1)地球的外部结构:地壳以外可以划分为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三个外部圈层。
(2)地球内部结构: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是地震波的传播方式和传播速度。
(3)岩石圈的范围:包括地壳的全部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岩石组成。
第12课单元总结,作业讲解,随堂练习第二单元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12课时)第1课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2.1)(讲授,对话物质循环示意图展示)(1)组成岩石的矿物:元素→矿物→岩石(2)地壳物质的循环: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的岩浆的产生,这一过程就是地壳物质循环。
第2课地球表面形态(2.2)(讲授,对话结合实例分析地质作用)(1)地质作用:分为内力作用(地球内能)和外力作用(主要为太阳能)。
(2)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1 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论点;2 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第3课地球表面形态2(2.2)(讲授,对话播放火山地震的视频、展示外力作用影响下的地表图片)(1)火山、地震活动与地表形态(2)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外力作用形式(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外力作用与地貌第4课大气环境(2.3)(讲授,对话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1)大气垂直分层: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2)低层大气的组成第5课大气环境2(2.3)(讲授,对话学生合作绘制大气受热过程的图表)了解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①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②对地面的保温效应③影响地面辐射大小(获得太阳辐射多少)的主要因素第6课大气环境3(2.3)(讲授,对话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全球大气环流①热力环流②大气的水平运动——风:高空风;近地面风;地转偏向力;摩擦力;风力(风速)③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④气压和风带的移动第7课大气环境4(2.3)(开展研究性学习,探究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1)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2)季风环流(亚洲东部和南部最典型)第8课大气环境5(2.3)(讲授,对话运用简易天气图、锋面系统动态图展示、结合实例)锋面系统—冷锋和暖锋概念、天气(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降水分布、天气举例第9课大气环境6(2.3)(讲授,对话运用简易天气图、气旋动态图展示、结合实例)(1)低气压(气旋)、高气压(反气旋)系统与天气(以北半球为例)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天气、举例(2)锋面总是出现在低压槽处。
对于锋面气旋而言,东侧一般为暖锋,西侧一般为冷锋。
第10课水循环和洋流(2.4)(讲授,对话运用水循环示意图、探讨人类与水循环之间的关系)(1)水循环:能量来源、类型、主要环节、意义(2)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第11课水循环和洋流2(2.4)(讲授,对话全球洋流示意图、合作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洋流的分布:南北半球洋流的异同、。
(2)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气候、海洋生物、海洋环境、航海事业。
第12课单元总结,期中知识点归纳整理第三单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6课时)第1课自然地理要素变化和环境变迁(3.1)(讲授,对话播放猿进化成人、恐龙兴亡的视频)(1)生物演化史(2)生物灭绝(3)人类演化与环境第2课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3.2)(讲授,对话学生课前收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实例,从环境的整体性方面加以分析,并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观点)(1)自然地理环境的构成要素(2)整体性的表现(3)环境的整体性要求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要有综合的考虑和对策。
第3课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2(3.2)(讲授,对话)(1)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2)了解影响土壤肥力的因素:生物、气候、地形、人类活动第4课地理环境的差异性(3.3)(讲授,对话结合地图分析自然带的差异性)(1)自然带地域分异的有序性和普遍性。
(2)了解自然带的分布:以气候类型定自然带。
第5课地理环境的差异性2(3.3)(讲授,对话)(1)自然带的分布规律。
(2)掌握自然带分布的地方性分异和影响因素。
第6课单元总结,作业讲解,随堂练习第四单元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6课时)第1课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4.1)(讲授,对话学生从地形角度分析历史上“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原因)(1)聚落:分为城市和乡村两大类型。
(2)聚落的分布特点(3)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第2课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4.2)(讲授,对话根据气候变化有关资料说明、学生结合自身谈谈气候变化对生活的影响)(1)地质时期;历史时期;近现代时期的气候变化(2)全球气候变化(主要是全球变暖)的影响第3课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4.3)(讲授,对话)(1)自然资源的特征:有限性、整体性、地域性、多用性、社会性(2)分类:气候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
除矿产资源为非可再生资源外,其余均为可再生资源。
第4课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2(4.3)(讲授,对话以煤炭为例讲述自然资源利用的历史和影响)(3)自然资源利用的历史进程(4)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5课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4.4)(自主学习学生收集中国自然灾害的资料,并分析其频繁发生的原因)(1)自然灾害的分类、特点、危害。
(2)了解中国的洪涝灾害及其频繁发生的原因。
第6课单元总结,期末复习评价活动/成绩评定一.评定标准1、出勤:学段末统计出勤率。
2、学习状态:(1)课堂评价:对学生个体与群体的课前预习、课堂纪律、学习态度、参与程度、方法效果等方面的表现随堂作出评价,学段末综合每个学生的表现,按等级A、B、C、D作出定性评价。
(2)课后自主学习与作业评价:对学生个体课后学习的主动自觉性、完成学习任务的程度、书面作业的数量和质量等及时反馈评价,学段末综合每个学生的表现,按等级A、B、C、D作出定性评价。
3、单元达标测试、期中测试、期末模块测试。
分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
二.获得学分的条件(1)出勤率在90%以上;(2)学习状态评定等级最低为C级;(3)模块测试成绩合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