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界胶团浓度的测定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物理化学实验----表面活性剂临界胶团浓度CMC值的测定

物理化学实验----表面活性剂临界胶团浓度CMC值的测定

实验三表面活性剂临界胶团浓度CMC值的测定【实验目的】了解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物质临界胶团浓度(CMC)的测定方法。

【基本原理】在表面活性剂溶液中,当浓度增大到一定值时,表面活性剂离子或分子将会发生缔合,形成胶团,对于某表面活性剂,其溶液开始形成胶团的浓度称为该表面活性剂溶液的临界胶团浓度(Critocal Micelle Concentation缩写为CMC)。

由于表面活性剂溶液的许多物理化学性质随着胶团的形成而发生突变,故将CMC看作是表面活性剂溶液的表面活性的一种量度。

因此测定CMC,掌握影响CMC的因素,对于深入研究表面活性剂的物理化学性质是至关重要的。

在原则上,表面活性剂溶液随浓度变化的物理化学性质皆可用来测定CMC。

(1)表面张力法:表面活性剂溶液的表面张力随浓度的增长而降低,在CMC处发生转折。

因此,可用表面张力(γ)——对数浓度(logC)曲线的转折点确定CMC值。

该法不只对低表面活性剂溶液敏感,而且对不含杂质的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也适用。

(2)染料吸附法:基于某些染料的生色有机离子吸附于胶团之上而颜色发生明显改变的事实。

用染料做指示剂。

测定最大吸附光谱的变化来确定CMC。

(3)增溶法:利用表面活性剂溶液对物质的增溶能力随浓度的变化来测定CMC 。

(4)电导法:利用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水溶液电导率随浓度的变化关系,从电导率(X)-浓度(c)曲线或当量电导(λ)——c 曲线上的转折点求出CMC 值。

此法仅对离子型表面活性剂适用。

而对CMC 值较大,表面活性低的表面活性剂,因转折点不明显而不灵敏,用哪种,则视具体体系而定。

本实验采用DDS-ⅡA 型电导率仪进行电导率测定而确定CMC 。

【测量原理】电导率仪的工作原理:把振荡器产生的一个交流电压源E 送到电导池R x 与量程电阻(分压电阻)R m 的串联回路中,电导池里的溶液电导愈大R x 愈小,R m 获得的电压E m 也就愈大。

将E m 送至交流放大器放大,再经过讯号整流,以获得推动表头的直流讯号输出,表头直读电导率。

CTAB临界胶束浓度的测定的设计报告

CTAB临界胶束浓度的测定的设计报告

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的测定摘要:凡能显著改变表面(或界面)性质的物质都称为表面活性剂。

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CMC)作为表面活性剂的表面活性的一种量度,是表面活性溶液性质的重要表征之一。

表面活性剂的一些理化性质,如表面张力, 摩尔电导率, 渗透压、浊度、光学性质等在临界胶束浓度时都有显著的变化,所以通过测定发生这些显著变化时的转变点,就可以得知。

本文采用紫外法,比色法来探究盐对CMC的影响。

关键词: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MC;NaCl;紫外分光光度法;比色法;曙红;荧光黄。

引言:凡能显著改变表面(或界面)性质的物质都称为表面活性剂。

分子既含有亲油的足够长的(大于10个碳原子)烷基,又含有亲水的极性基团若按离子的类型分类,可分为三大类:①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②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③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表面活性剂进入水中,在低浓度时呈分子状态,并且三三两两地把亲油基团靠拢而分散在水中。

当溶液浓度加大到一定程度时,许多表面活性物质的分子立刻结合成很大的集团,形成”胶束”。

以胶束形式存在于水中的表面活性物质是比较稳定的。

表面活性物质在水中形成胶束所需的最低浓度称为临界胶束浓度CMC。

CMC可看作是表面活性对溶液的表面活性的一种量度。

因为CMC越小,则表示此种表面活性剂形成胶束所需浓度越低,达到表面饱和吸附的浓度越低。

也就是说只要很少的表面活性剂就可起到润湿、乳化、加溶、起泡等作用。

在CMC点上,由于溶液的结构改变导致其物理及化学性质(如表面张力,电导,渗透压,浊度,光学性质等)同浓度的关系曲线出现明显的转折,因此,通过测定溶液的某些物理性质的变化,可以测定CMC。

测定溶液临界胶束浓度的方法有多种,如表面张力法、光散射法、比色法、浊度法、电导率法等,本实验采用比色法、紫外分光光度法。

CMC影响因素【3】: CMC是表面活性剂表面活性大小的重要参数一般主要受分子结构亲水基和疏水基的大小与性质添加物和温度的影响。

临界胶束浓度的测定

临界胶束浓度的测定

工程学士学位论文ENGINEERING MASTER DEGREE THESIS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的测定作者边辉指导教师杨晓燕学科专业应用化学表面活性剂临界胶束浓度的测定表面活性剂临界胶束浓度的测定第一作者:边辉指导老师:杨晓燕工作单位:青岛科技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摘要临界胶束浓度(CMC)是表面活性剂对溶液表面活性的一种度量,是表面活性剂应用性能中最重要的物理量之一。

本实验采用电导法分别测定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在25℃、30℃、40℃及45℃下的的临界胶束浓度,通过对比得到十二烷基硫酸钠临界胶束浓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的关系;在室温下用表面张力法和紫外分光光度法(以N-N-二乙基苯胺做为探针)测定十二烷基硫酸钠(SDS)的临界胶束浓度,通过对比文献值讨论这些方法的优缺点。

关键字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临界胶束浓度;电导法;表面张力法;紫外分光光度法青岛科技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边辉目录1.前言................................................. - 3 -2.实验部分............................................. - 3 -2.1仪器与试剂 ........................................ - 4 -2.2实验方法.......................................... - 4 -2.2.1电导法 ........................................ - 4 -2.2.2表面张力法 ..................................... - 5 -2.2.3紫外分光光度法 .................................. - 5 -3. 结果与讨论 ....................................................................................... - 5 -3.1电导法数据处理..................................... - 6 -3.2表面张力法数据处理.................................. - 7 -3.3紫外分光光度法数据处理.............................. - 8 -4. 结论................................................ - 8 -5. 参考文献............................................ - 9 -1.前言能使溶剂表面张力显著降低的物质称为表面活性剂。

临界胶束浓度(CMC)的测定

临界胶束浓度(CMC)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1)掌握用电导法测定表面活性剂CMC的方法(2)掌握电导率仪的使用二、实验原理SAA溶液的许多物化性质随着胶束的形成而发生突变,因此临界胶束浓度(CMC)是SAA表面活性的重要量度之一。

测定CMC,掌握影响CMC的因素对于深入研究SAA的物理化学性质十分重要。

CMC是在一定温度下某SAA形成胶束的最低浓度。

通常以mol/L或g/L表示之。

一般离子SAA的CMC大致在10-2-10-3mol/L之间,非离子SAA的CMC则在10-4mol/L以下,CMC是衡量SAA的表面活性和SAA应用中的一个重要物理量。

因为CMC越小,则表示此种SAA形成胶束所需浓度越低,因此改变表面性质,起到润湿,乳化,增溶,起泡等作用所需的浓度也越低。

右图表面一典型的SAA水溶液的物理化学性质随C变化的关系。

可明显看出:在所有物理性质的变化中皆有一转折点。

而此较转折点又都在一个不大的范围内;这就说明表面现象(表面张力与界面张力随浓度变化有转折点)。

与内部性质(如当量电导、渗透压、以与去污浊度等)有统一的内在联系。

离子型SAA是由亲水的无机离子和亲油的有机离子构成的离子化合物,如同典型的无机盐一样,其在稀水溶液中分别以正负离子形式存在。

因而在稀水溶液中,电导率随C上升,但到达一定浓度后,出现一转折点,直线逐渐变缓。

三、实验仪器、药品仪器:电导率仪烧杯(100ml、7个)温度计(2支)容量瓶(250ml,7只)药品:SAA(1631)、蒸馏水四、实验步骤1、分别配制1631 的水溶液浓度为:4.00X10-4、5.140X10-4、6.70X10-4、8.20X10-4、10.85X10-4、13.6X10-4、16.54X10-4mol/L的溶液各250ml 2、将其在25℃、30℃、35℃恒温→测定各溶液的电导率(由稀→浓)→取3次测量值的平均值3、作K-C曲线4、由K-C曲线求不同t下的CMC值五、药品常数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1631):是阳离子SAA、分子式:C16H33(CH3)3NBr分子量:364.446 熔点:250-237℃,水溶性:13g/L(20℃)性质:呈白色或浅黄色结晶至粉末状,易溶于异丙醇、可溶于水、振荡时产生大量泡沫,具有优良的渗透、柔化、抗静电、生物降解性与杀菌消毒等功能。

CTAB临界胶束浓度的测定的设计报告

CTAB临界胶束浓度的测定的设计报告

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的测定摘要:凡能显著改变表面(或界面)性质的物质都称为表面活性剂。

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CMC)作为表面活性剂的表面活性的一种量度,是表面活性溶液性质的重要表征之一。

表面活性剂的一些理化性质,如表面张力, 摩尔电导率, 渗透压、浊度、光学性质等在临界胶束浓度时都有显著的变化,所以通过测定发生这些显著变化时的转变点,就可以得知。

本文采用紫外法,比色法来探究盐对CMC的影响。

关键词: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MC;NaCl;紫外分光光度法;比色法;曙红;荧光黄。

引言:凡能显著改变表面(或界面)性质的物质都称为表面活性剂。

分子既含有亲油的足够长的(大于10个碳原子)烷基,又含有亲水的极性基团若按离子的类型分类,可分为三大类:①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②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③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表面活性剂进入水中,在低浓度时呈分子状态,并且三三两两地把亲油基团靠拢而分散在水中。

当溶液浓度加大到一定程度时,许多表面活性物质的分子立刻结合成很大的集团,形成”胶束”。

以胶束形式存在于水中的表面活性物质是比较稳定的。

表面活性物质在水中形成胶束所需的最低浓度称为临界胶束浓度CMC。

CMC可看作是表面活性对溶液的表面活性的一种量度。

因为CMC越小,则表示此种表面活性剂形成胶束所需浓度越低,达到表面饱和吸附的浓度越低。

也就是说只要很少的表面活性剂就可起到润湿、乳化、加溶、起泡等作用。

在CMC点上,由于溶液的结构改变导致其物理及化学性质(如表面张力,电导,渗透压,浊度,光学性质等)同浓度的关系曲线出现明显的转折,因此,通过测定溶液的某些物理性质的变化,可以测定CMC。

测定溶液临界胶束浓度的方法有多种,如表面张力法、光散射法、比色法、浊度法、电导率法等,本实验采用比色法、紫外分光光度法。

CMC影响因素【3】: CMC是表面活性剂表面活性大小的重要参数一般主要受分子结构亲水基和疏水基的大小与性质添加物和温度的影响。

实验二十八表面活性剂溶液临界胶束浓度的测定

实验二十八表面活性剂溶液临界胶束浓度的测定

实验二十八表面活性剂溶液临界胶束浓度的测定【目的要求】1.了解表面活性剂溶液临界胶束浓度(CMC)的定义及常用测定方法;2.设定两种或两种以上实验方法测定表面活性剂溶液的CMC;3.培养学生用不同方法对同一问题进行研究的能力。

【设计提示】凡能显著改变体系表面(或界面)性质的物质都称为表面活性剂。

这一类分子既含有亲油的足够长的(大于10 个碳原子)烷基,又含有亲水的极性基团(离子化的)。

如肥皂和各种合成洗涤剂等。

表面活性剂分子都是由极性和非极性两部分组成的,若按离子的类型分类,可分为三类:1、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如羥酸盐(肥皂,C17H35COONa),烷基硫酸盐(十二烷基硫酸钠,CH3(CH2)11SO4Na),烷基磺酸盐(十二烷基苯磺酸钠,CH3(CH2)11C6H5SO3Na)等。

2、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主要是胺盐,如十二烷基二甲基叔胺(RN(CH3)2HCl)和十二烷基二甲基氯化胺(RN(CH3)2Cl)。

3、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如聚氧乙烯类(R-O-(CH2CH2O)n H)。

由于表面活性剂分子具有双亲结构,分子有自水中逃离水相而吸附于界面上的趋势,但当表面吸附达到饱和后,浓度再增加,表面活性剂分子无法再在表面上进一步吸附,这时为了降低体系的能量,活性剂分子会相互聚集,形成胶束。

开始明显形成胶束的浓度称为临界胶束浓度,以CMC(critical micelle concentration)表示。

在CMC 点上,由于溶液的结构改变导致其物理及化学性质(如表面张力、电导、渗透压、浊度、光学性质等)与浓度的关系曲线出现明显转折。

这个现象是测定CMC 的试验依据,也是表面活性剂的一个重要特征。

临界胶束浓度CMC可看作是表面活性剂对溶液的表面活性的一种量度。

因为CMC越小,则表示此种表面活性剂形成胶束所需浓度越低,达到表面饱和吸附的浓度越低。

临界胶束浓度还是使含有表面活性剂水溶液的性质发生显著变化的一个“分水岭”。

物理化学实验----表面活性剂临界胶团浓度CMC值的测定

物理化学实验----表面活性剂临界胶团浓度CMC值的测定

实验三表面活性剂临界胶团浓度CMC值的测定【实验目的】了解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物质临界胶团浓度(CMC)的测定方法。

【基本原理】在表面活性剂溶液中,当浓度增大到一定值时,表面活性剂离子或分子将会发生缔合,形成胶团,对于某表面活性剂,其溶液开始形成胶团的浓度称为该表面活性剂溶液的临界胶团浓度(Critocal Micelle Concentation缩写为CMC)。

由于表面活性剂溶液的许多物理化学性质随着胶团的形成而发生突变,故将CMC看作是表面活性剂溶液的表面活性的一种量度。

因此测定CMC,掌握影响CMC的因素,对于深入研究表面活性剂的物理化学性质是至关重要的。

在原则上,表面活性剂溶液随浓度变化的物理化学性质皆可用来测定CMC。

(1)表面张力法:表面活性剂溶液的表面张力随浓度的增长而降低,在CMC处发生转折。

因此,可用表面张力(γ)——对数浓度(logC)曲线的转折点确定CMC值。

该法不只对低表面活性剂溶液敏感,而且对不含杂质的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也适用。

(2)染料吸附法:基于某些染料的生色有机离子吸附于胶团之上而颜色发生明显改变的事实。

用染料做指示剂。

测定最大吸附光谱的变化来确定CMC。

(3)增溶法:利用表面活性剂溶液对物质的增溶能力随浓度的变化来测定CMC 。

(4)电导法:利用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水溶液电导率随浓度的变化关系,从电导率(X)-浓度(c)曲线或当量电导(λ)——c 曲线上的转折点求出CMC 值。

此法仅对离子型表面活性剂适用。

而对CMC 值较大,表面活性低的表面活性剂,因转折点不明显而不灵敏,用哪种,则视具体体系而定。

本实验采用DDS-ⅡA 型电导率仪进行电导率测定而确定CMC 。

【测量原理】电导率仪的工作原理:把振荡器产生的一个交流电压源E 送到电导池R x 与量程电阻(分压电阻)R m 的串联回路中,电导池里的溶液电导愈大R x 愈小,R m 获得的电压E m 也就愈大。

将E m 送至交流放大器放大,再经过讯号整流,以获得推动表头的直流讯号输出,表头直读电导率。

物理化学临界胶束浓度的测定实验报告

物理化学临界胶束浓度的测定实验报告

物理化学实验报告实验名称:电导法测定临界胶束浓度一.实验目的及要求1、理解表面活性剂溶液临界胶束浓度的意义。

2.掌握电导法测定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临界胶束浓度的方法,熟悉电导率仪的使用方法。

3.了解测定表面活性剂临界胶束浓度的几种方法。

二.实验原理1.表面活性剂是一类具有“两亲”性质的分子组成的物质,其分子由极性和非极性两部分组成。

按离子的类型可分为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和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三大类;2.当表面活性剂溶于水中后,不但定向地吸附在水溶液表面,而且达到一定浓度时还会在溶液中发生定向排列而形成胶束(图1)图1:表面活性剂的排列方式与浓度的关系3.随着表面活性剂在溶液中浓度的增长,球形胶束还可能转变成棒形胶束,以至层状胶束。

如图2所示。

后者可用来制作液晶,它具有各向异性的性质。

图2:胶束的球型结构和层状结构4.表面活性物质在水中形成胶束所需的最低浓度称为临界胶束浓度,以CMC表示。

在CMC点上,由于溶液的结构改变导致其物理及化学性质与浓度的关系曲线出现明显转折,如下图3所示。

图3:25℃时十二烷基硫酸钠水溶液的物理性质和浓度关系5.本实验通过测定不同浓度的十二烷基磺酸钠水溶液的电导值,作电导率-浓度关系图,由图中的转折点即可求出十二烷基磺酸钠水溶液在该温度下的临界胶束浓度。

对于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其稀释溶液电导率的变化规律也同强电解质溶液一样。

但是,随着溶液中胶束的生成,电导率和摩尔电导率发生明显变化,如图4所示,这就是电导法测定临界胶束浓度的依据。

图4:(a)十二烷基硫酸钠水溶液电导率与浓度的关系(b)摩尔电导率与浓度平方根的关系本实验采用电导法,应用DDS-11A型电导率仪测定不同浓度十二烷基硫酸钠水溶液的电导率(也可以求出摩尔电导率),通过绘制电导率与浓度的关系图(κ -c图)或摩尔电导率与浓度的平方根的关系图(Λm-√c图),由图中的转折点即可求出十二烷基硫酸钠水溶液在该温度下的临界胶束浓度。

临界浓度测定实验报告

临界浓度测定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临界浓度(CMC)的概念及其在表面活性剂溶液中的重要性;2. 掌握测定表面活性剂溶液临界浓度的实验原理和方法;3. 通过实验,学会使用表面张力法和电导法测定表面活性剂溶液的临界浓度。

二、实验原理临界浓度(CMC)是指表面活性剂溶液中,表面活性剂分子开始形成胶束的最低浓度。

在CMC以下,表面活性剂分子主要分散在溶液中,而当浓度超过CMC时,表面活性剂分子会自相缔合形成胶束。

胶束的形成会导致溶液性质发生显著变化,如表面张力、溶解度、电导率等。

表面张力法:通过测定溶液表面张力随浓度变化的关系,找到曲线的转折点,即可确定CMC。

电导法:通过测定溶液电导率随浓度变化的关系,找到曲线的转折点,即可确定CMC。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仪器:表面张力仪、电导率仪、超级恒温槽、移液管、容量瓶、滴定管等。

2. 试剂:表面活性剂(如十二烷基硫酸钠、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等)、蒸馏水、氯化钠等。

四、实验步骤1. 准备溶液:按照实验要求,配制一系列不同浓度的表面活性剂溶液。

2. 表面张力法测定CMC:(1)使用表面张力仪测定不同浓度溶液的表面张力;(2)以表面张力为纵坐标,以浓度为横坐标,绘制曲线;(3)找到曲线的转折点,即为CMC。

3. 电导法测定CMC:(1)使用电导率仪测定不同浓度溶液的电导率;(2)以电导率为纵坐标,以浓度为横坐标,绘制曲线;(3)找到曲线的转折点,即为CMC。

4. 结果分析:比较两种方法得到的CMC值,分析误差来源。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表面张力法测定的CMC:以十二烷基硫酸钠溶液为例,实验得到的CMC为0.002 mol/L。

2. 电导法测定的CMC:以十二烷基硫酸钠溶液为例,实验得到的CMC为0.003mol/L。

两种方法得到的CMC值存在一定差异,可能是由于实验条件、试剂纯度等因素的影响。

六、实验总结1. 通过本实验,掌握了表面活性剂溶液临界浓度的测定方法,了解了CMC在表面活性剂溶液中的重要性。

CTAB临界胶束浓度的测定的设计报告

CTAB临界胶束浓度的测定的设计报告

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的测定摘要:凡能显著改变表面(或界面)性质的物质都称为表面活性剂。

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CMC)作为表面活性剂的表面活性的一种量度,是表面活性溶液性质的重要表征之一。

表面活性剂的一些理化性质,如表面张力, 摩尔电导率, 渗透压、浊度、光学性质等在临界胶束浓度时都有显著的变化,所以通过测定发生这些显著变化时的转变点,就可以得知。

本文采用紫外法,比色法来探究盐对CMC的影响。

关键词: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MC;NaCl;紫外分光光度法;比色法;曙红;荧光黄。

引言:凡能显著改变表面(或界面)性质的物质都称为表面活性剂。

分子既含有亲油的足够长的(大于10个碳原子)烷基,又含有亲水的极性基团若按离子的类型分类,可分为三大类:①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②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③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表面活性剂进入水中,在低浓度时呈分子状态,并且三三两两地把亲油基团靠拢而分散在水中。

当溶液浓度加大到一定程度时,许多表面活性物质的分子立刻结合成很大的集团,形成”胶束”。

以胶束形式存在于水中的表面活性物质是比较稳定的。

表面活性物质在水中形成胶束所需的最低浓度称为临界胶束浓度CMC。

CMC可看作是表面活性对溶液的表面活性的一种量度。

因为CMC越小,则表示此种表面活性剂形成胶束所需浓度越低,达到表面饱和吸附的浓度越低。

也就是说只要很少的表面活性剂就可起到润湿、乳化、加溶、起泡等作用。

在CMC点上,由于溶液的结构改变导致其物理及化学性质(如表面张力,电导,渗透压,浊度,光学性质等)同浓度的关系曲线出现明显的转折,因此,通过测定溶液的某些物理性质的变化,可以测定CMC。

测定溶液临界胶束浓度的方法有多种,如表面张力法、光散射法、比色法、浊度法、电导率法等,本实验采用比色法、紫外分光光度法。

CMC影响因素【3】: CMC是表面活性剂表面活性大小的重要参数一般主要受分子结构亲水基和疏水基的大小与性质添加物和温度的影响。

CTAB临界胶束浓度的测定的设计报告

CTAB临界胶束浓度的测定的设计报告

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的测定摘要:凡能显著改变表面(或界面)性质的物质都称为表面活性剂。

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CMC)作为表面活性剂的表面活性的一种量度,是表面活性溶液性质的重要表征之一。

表面活性剂的一些理化性质,如表面张力, 摩尔电导率, 渗透压、浊度、光学性质等在临界胶束浓度时都有显著的变化,所以通过测定发生这些显著变化时的转变点,就可以得知。

本文采用紫外法,比色法来探究盐对CMC的影响。

关键词: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MC;NaCl;紫外分光光度法;比色法;曙红;荧光黄。

引言:凡能显著改变表面(或界面)性质的物质都称为表面活性剂。

分子既含有亲油的足够长的(大于10个碳原子)烷基,又含有亲水的极性基团若按离子的类型分类,可分为三大类:①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②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③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表面活性剂进入水中,在低浓度时呈分子状态,并且三三两两地把亲油基团靠拢而分散在水中。

当溶液浓度加大到一定程度时,许多表面活性物质的分子立刻结合成很大的集团,形成”胶束”。

以胶束形式存在于水中的表面活性物质是比较稳定的。

表面活性物质在水中形成胶束所需的最低浓度称为临界胶束浓度CMC。

CMC可看作是表面活性对溶液的表面活性的一种量度。

因为CMC越小,则表示此种表面活性剂形成胶束所需浓度越低,达到表面饱和吸附的浓度越低。

也就是说只要很少的表面活性剂就可起到润湿、乳化、加溶、起泡等作用。

在CMC点上,由于溶液的结构改变导致其物理及化学性质(如表面张力,电导,渗透压,浊度,光学性质等)同浓度的关系曲线出现明显的转折,因此,通过测定溶液的某些物理性质的变化,可以测定CMC。

测定溶液临界胶束浓度的方法有多种,如表面张力法、光散射法、比色法、浊度法、电导率法等,本实验采用比色法、紫外分光光度法。

CMC影响因素【3】: CMC是表面活性剂表面活性大小的重要参数一般主要受分子结构亲水基和疏水基的大小与性质添加物和温度的影响。

电导法测定临界胶团浓度

电导法测定临界胶团浓度

电导法测定临界胶团浓度电导法是一种常用的测定临界胶团浓度的实验方法。

临界胶团浓度(critical micelle concentration,CMC)是表面活性剂分子在水中形成胶团的最低浓度,是表面活性剂的重要物理化学性质之一。

通过电导法测定临界胶团浓度,可以了解表面活性剂在不同浓度下的性质变化,为表面科学、材料科学、生物学等领域的研究提供重要依据。

电导法测定临界胶团浓度的基本原理是测量溶液电导率随表面活性剂浓度的变化。

在低于CMC的浓度范围内,表面活性剂分子以单分子状态存在于水中,此时溶液的电导率主要受水的电导率影响。

当表面活性剂浓度增加并超过CMC时,表面活性剂分子开始聚集形成胶团,溶液的电导率会明显下降。

通过测量不同浓度表面活性剂溶液的电导率,可以找到电导率发生明显变化的点,从而确定临界胶团浓度。

实验步骤如下:1.准备所需的试剂和仪器。

所需试剂包括表面活性剂、蒸馏水、0.01M的NaCl溶液等。

仪器包括电导率计、恒温水浴、磁力搅拌器、移液管、滴定管等。

2.配制不同浓度的表面活性剂溶液。

分别用移液管向装有蒸馏水的烧杯中加入不同体积的表面活性剂溶液,得到一系列不同浓度的表面活性剂溶液。

3.测量不同浓度溶液的电导率。

将电导率计的电极放入每个烧杯中,稳定后记录各个浓度的电导率值。

4.绘制电导率与浓度的关系图。

将测量的电导率和对应的表面活性剂浓度绘制成图表,可以更直观地观察电导率随表面活性剂浓度的变化趋势。

5.确定临界胶团浓度。

在绘制的图表中,可以找到电导率发生明显变化的点,这个点对应的浓度即为临界胶团浓度(CMC)。

注意事项:1.在实验过程中,要确保所有溶液混合均匀,避免影响测量的准确性。

2.在测量电导率时,要保证电极干净,避免污染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3.在绘制电导率与浓度的关系图时,要注意选择合适的坐标轴比例,使图表能够直观地反映电导率随表面活性剂浓度的变化趋势。

通过以上步骤,我们可以用电导法测定出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团浓度。

临界胶束浓度的测定

临界胶束浓度的测定

表面活性剂临界胶束浓度测定方法的研究应化1002班周伟10404600236 陈苏南10404600237 王达军104046002391实验摘要进人水中的表面活性剂分子随着其碳氢链逐渐增长,它在水中达到一定浓度时,溶液表面张力不再下降。

为了使整个溶液体系的能量趋于最低,在溶液内部的双亲分子会自动形成极性基向水碳氢链向内的合体,这种集合体称为胶束或胶团(Micelle),形成胶束所需的最低浓度称为临界胶束浓度(Critical micelle concentrafion,CMC)。

由于表面活性剂溶液的许多物理化学性质随着胶束的形成而发生突变, 如在乳液聚合、石油开采、去污、消除电影胶片的斑点及生理过程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增溶作用, 且增溶作用的大小与表面活性剂的cmc有关, 影晌cmc值的各种因素必然也影响到增溶作用。

因此, 测定cmc, 掌握影响cmc的因素, 对于深入研究表面活性剂的物理化学性质是至关重要的。

测定cmc的方法很多, 常用的有表面张力法、电导法、染料法、增溶法、渗透压法等等本文采用电导法、粘度法、表面张力法及密度法侧定25℃下十二烷基硫酸钠(SDS)的cmc值。

本次实验使用的是最大泡压法测定表面活性剂临界胶束浓度2 实验目的1、用最大泡压法测定十六烷基氯代吡啶水溶液的表面张力,求得它的临界胶束浓度2、熟悉表面特性测量的常用物理化学研究方法3 实验原理表面活性剂溶液的表面张力随浓度的变化在cmc处同样出现转折。

侧定液体表面张力的方法很多,本实验用最大气泡压力法。

这一方法是将毛细管刚好与待测溶液面接触, 在毛细管内加压, 管端将在液体内形成一气泡、压力大到一定值时管端气泡破裂吹出, 压力突然下降。

根据Laplace方程, 最大压力差△P与液体表面张力r及毛细管半径R有下述关系△P=2r/R。

用同一根毛细管, 毛细管半径R 值一定,△P与r成正比, 所以以最大压力(△P)对表面活性剂浓度的自然对数(㏑C)作图, 由曲线的转折点来确定cmc值。

表面活性剂溶液临界胶束浓度的测定的实验报告

表面活性剂溶液临界胶束浓度的测定的实验报告

设计实验:表面活性剂溶液临界胶束浓度的测定姓名;班级;学号; 分数温度 20.6 ℃;大气压 1.028×10-5 Pa ;1 实验目的1.1 了解表面活性剂溶液临界胶束浓度(CMC)的定义及常用测定方法。

1.2 设定两种以上实验方法测定表面活性剂溶液的CMC。

2 实验原理凡能显著降低水的表面张力的物质都称为表面活性剂。

当表面活性剂溶入极性很强的水中时,在低浓度是成分散状态,并且三三两两地把亲油集团靠拢而分散在水中,部分分子定向排列于液体表面,产生表面吸附现象。

当溶液表面吸附达到饱和后,进一步增加浓度时,表面活性剂分子会立刻自相缔合,即疏水亲油的集团相互靠拢,而亲水的极性基团与水接触,这样形成的缔合体称为胶束。

以胶束形式存在与水中的表面活性物质是比较稳定的,表面活性物质在水中形成胶束所需的最低浓度称为临界胶束浓度(critical micelle concentration,CMC)。

在CMC点上由于溶液的结构改变导致其物理及化学性质如表面张力,电导,渗透压,浊度,光学性质等与浓度的关系曲线出现明显的转折,这种现象是测定CMC 的实验依据,也是表面活性剂的一个重要特征。

3. 仪器和试剂DMP-2B数字式温差测量仪;DDS-11D电导率仪;超级恒温槽;十二烷基硫酸钠(SDS);配制一系列浓度表面活性剂的水溶液;4.实验方法4.2 最大气泡法及原理:表面活性剂溶液的表面张力随浓度的变化在cmc处同样出现转折。

测定液体表面张力的方法很多,本实验用最大气泡压力法。

这一方法是将毛细管刚好与待测溶液面接触, 在毛细管内加压, 管端将在液体内形成一气泡、压力大到一定值时管端气泡破裂吹出, 压力突然下降。

根据Laplace方程, 最大压力差△p与液体表面张力r及毛细管半径R有下述关系△P=2r/R。

用同一根毛细管半径R值一定,△P与r成正比, 所以以最大压力(△P)对表面活性剂浓度的自然对数(㏑C)作图, 由曲线的转折点来确定cmc值。

临界胶团浓度的测定实验报告

临界胶团浓度的测定实验报告

临界胶团浓度的测定实验报告篇一:电导法测定临界胶团浓度电导法测定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一、实验目的及要求1.用电导法测定十二烷基硫酸钠的临界胶束浓度。

2.了解表面活性剂的特性及胶束形成原理。

3.掌握电导率仪的使用方法。

二、实验原理具有明显”两亲”性质的分子,即含有亲油的足够长的(大于10-12个碳原子)烃基,又含有亲水的极性基团(通常是离子化的),由这一类分子组成的物质称为表面活性剂,如肥皂和各种合成洗涤剂等,表面活性剂分子都是由极性部分和非极性部分组成的,若按离子的类型分类,可分为三大类:①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如羧酸盐(肥皂),烷基硫酸盐(十二烷基硫酸钠),烷基磺酸盐(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等;②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主要是胺盐,如十二烷基二甲基叔胺和十二烷基二甲基氯化胺;③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如聚氧乙烯类。

表面活性剂进入水中,在低浓度时呈分子状态,并且三三两两地把亲油基团靠拢而分散在水中。

当溶液浓度加大到一定程度时,许多表面活性物质的分子立刻结合成很大的集团,形成”胶束”。

以胶束形式存在于水中的表面活性物质是比较稳定的。

表面活性物质在水中形成胶束所需的最低浓度称为临界胶束浓度(critical micelle concentration),简称CMC。

CMC可看作是表面活性对溶液的表面活性的一种量度。

因为CMC越小,则表示此种表面活性剂形成胶束所需浓度越低,达到表面饱和吸附的浓度越低。

也就是说只要很少的表面活性剂就可起到润湿、乳化、加溶、起泡等作用。

在CMC点上,由于溶液的结构改变导致其物理及化学性质(如表面张力,电导。

渗透压,浊度,光学性质等)同浓度的关系曲线出现明显的转折,如图1所示。

因此,通过测定溶液的某些物理性质的变化,可以测定CMC。

图1 十二烷基硫酸钠水溶液的物理性质和浓度的关系这个特征行为可用生成分子聚集体或胶束来说明,当表面活性剂溶于水中后,不但定向地吸附在溶液表面,而且达到一定浓度时还会在溶液中发生定向排列而形成胶束。

5.测定水溶性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实验处理报告

5.测定水溶性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实验处理报告

物理设计性实验实验名称:测定水溶性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实验成员:邓华峰、陈日、刘柱实验时间:2010-5-1指导老师:刘文平实验目的:1、了解水溶性表面活性剂、临界胶束浓度的相关概念及其意义。

2、通过实验掌握临界胶束浓度(CMC)的测定。

3、掌握用两种方法测定十二烷基硫酸钠水溶液的临界胶束浓度。

(4)、掌握电导仪的使用方法。

(5)、掌握用最大气泡压法测定表面张力的原理和技术。

实验原理:1.表面活性剂是一类具有“两亲”性质的分子组成的物质,其分子由极性和非极性两部分组成。

按离子的类型可分为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和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三大类;2.当表面活性剂溶于水中后,不但定向地吸附在水溶液表面,而且达到一定浓度时还会在溶液中发生定向排列而形成胶束;3.随着表面活性剂在溶液中浓度的增长,球形胶束还可能转变成棒形胶束,以至层状胶束。

如图2所示。

后者可用来制作液晶,它具有各向异性的性质。

4.表面活性物质在水中形成胶束所需的最低浓度称为临界胶束浓度,以CMC表示。

在CMC点上,由于溶液的结构改变导致其物理及化学性质与浓度的关系曲线出现明显转折,如下图所示。

方法(一)(用电导率法测)1,实验方法1.1;仪器和药品电导率仪1台; 带磨口的50 ml锥形瓶10只; 50 ml酸式滴定管一支; 5 ml、10 ml移液管各一支; DJS21C型电导电极1支; 氯化钾(分析纯) ; 十二烷基硫酸钠(分析纯) ; 电导水;500ml容量瓶一只。

1.2;实验步骤一.用电导水准确配制0. 01 mol/dm3 KCl标准溶液, 并测定其电导率以确定电导池常数。

二.十二烷基硫酸钠经80℃烘干3小时后, 用电导水准确配制其0. 020 mol/dm3溶液。

分别在锥形瓶配制浓度为0. 002、0. 006、0. 007、0. 008、0. 009、0. 010、0. 012、0. 014、0. 018、0. 020 mol/dm3的十二烷基硫酸钠溶液50 ml。

表面活性剂溶液临界胶束浓度的测定及温度对其的影响

表面活性剂溶液临界胶束浓度的测定及温度对其的影响

设计实验:表面活性剂溶液临界胶束浓度的测定一.实验目的1.了解表面活性剂溶液临界胶束浓度(CMC)的定义及常用的测定方法。

2.设计两种实验方法测定表面活性剂溶液的CMC。

3.探究不同因素对CMC的影响。

二. 实验原理表面活性剂分子在溶剂中缔合形成胶束的最低浓度即为临界胶束浓度(critical micelle concentration CMC)表面活性剂的表面活性源于其分子的两亲结构,亲水基团使分子有进入水中的趋势,而憎水基团则竭力阻止其在水中溶解而从水的内部向外迁移,有逃逸水相的倾向。

这两种倾向平衡的结果使表面活性剂在水表富集,亲水基伸向水中,憎水基伸向空气,其结果是水表面好像被一层非极性的碳氢链所覆盖,从而导致水的表面张力下降。

表面活性剂在界面富集吸附一般的单分子层,当表面吸附达到饱和时,表面活性剂分子不能在表面继续富集,而憎水基的疏水作用仍竭力促使基分子逃离水环境,于是表面活性剂分子则在溶液内部自聚,即疏水基聚集在一起形成内核,亲水基朝外与水接触形成外壳,组成最简单的胶团。

而开始形成胶团时的表面活性剂的浓度称之为临界胶束浓度,简称CMC。

当溶液达到临界胶束浓度时,溶液的表面张力降至最低值,此时再提高表面活性剂浓度,溶液表面张力不再降低而是大量形成胶团,此时溶液的表面张力就是该表面活性剂能达到的最小表面张力,用CMC表示。

表面活性剂分子浓度增加, 其结构会从单分子转变为球状、棒状和层状胶束. 通常认为形成球形胶束时的浓度为第一临界胶束浓度(CMC), 球形胶束转变为棒状胶束时的浓度为第二临界胶束浓度. 在达到第一CMC的狭窄范围内, 表面活性剂的许多物理化学性质都会发生变化, 如表面张力、密度、折射率、粘度、渗透压和光散射强度等。

临界胶束浓度的测定法(1) 电导法电导法是测定表面活性剂各种浓度溶液的电导,算出其电导率或当量电导,然后作电导率或当量电导对浓度的关系曲线,对应曲线上转折点的浓度即为该表面活性剂溶液的临界胶束浓度。

利用荧光法测定聚合物的临界胶束浓度

利用荧光法测定聚合物的临界胶束浓度

实验报告:利用荧光法测定聚合物的临界胶束浓度一、实验目的:1.了解荧光光谱仪的使用方法;2.初步掌握如何使用荧光探针法测定聚合物的临界胶束浓度。

二、实验原理:高分子本身结构既具有亲水部分又具有疏水部分,我们称之为两亲性聚合物。

本实验选取的两亲性嵌段共聚物为聚乙二醇-聚丙二醇-聚乙二醇(PEO-PPO-PEO)三嵌段共聚物,商品名为Pluronic F127。

对于浓度非常低的聚合物溶液来讲,其分子在溶液中基本以单分子状态存在,当达到一定浓度时,这些两亲性嵌段共聚物可以在水溶液中自组装成纳米级的胶束结构。

对于其自组装模型基本上为疏水段在聚集体内部成为“核”,而亲水段则伸向水溶液成为“壳”。

因此,胶束疏水性的内部结构对于疏水性分子具有一定的增溶作用,即疏水性分子可以增溶在胶束结构内部,提高其溶解度。

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引入合适分子探针,通过探测其所处微环境的不同(水溶液或是胶束的核),从而判定是否有聚集体的存在。

胶束微环境的性质常用荧光分子探针检测。

芘是一种介质微极性荧光探针,属于稠环芳烃类。

室温下,当芘的浓度小于10-5mol/L时,其单体荧光发射谱可以显著的反映基态振动能级的精细变化,会出现五个特征振动带(373nm,379 nm,384 nm,390 nm,397 nm)。

其中第一谱带强度(I1)与第三谱带强度(I3)之比,与所处的环境的极性有关,I1/I3值越小,对应环境的极性越小,即疏水性越强,因此,可以利用I1 /I3值表征芘所处微环境极性的改变。

此外,在芘的激发光谱中,倘若聚合物在溶液中能聚集成疏水微区,芘的激发主要峰(0,0)谱带将发生红移。

三、实验原料及仪器10mg/ml的Pluronic F127 水溶液、芘的丙酮溶液((0.22g/L )、10μl微量进样器、容量瓶若干、试管若干、荧光光谱仪、无水乙醇、蒸馏水四、实验步骤1.首先通过稀释法配置一系列一定浓度的聚合物溶液(10-2 ~ 10mg/ml)。

实验报告-电导法测定表面活性剂临界胶束浓度

实验报告-电导法测定表面活性剂临界胶束浓度

电导法测定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一、实验目的1、掌握使用电导法测定十二烷基硫酸钠的临界胶束浓度(CMC 值)的原理与方法。

2.掌握电导率仪的使用方法。

二、实验原理表面活性剂分子是由具有亲水性的极性基团和具有憎水性的非极性基团所组成的有机化合物,当它们以低浓度存在于某一体系中时,可被吸附在该体系的表面上,采取极性基团向着水,非极性基团脱离水的表面定向,从而使表面自由能明显降低。

在表面活性剂溶液中,当溶液浓度增大到一定值时,表面活性剂离子或分子不但在表面聚集而形成单分子层,而且早溶液本体内部也三三两两的以憎水基相互靠拢,聚在一起形成胶束。

形成胶束的最低浓度称为临界胶束浓度(critical micelleconcentration CMC )。

表面活性剂溶液的许多物理化学性质随着胶团的出现而发生突变,而只有溶液浓度稍高于CMC 时,才能充分发挥表面活性剂的作用,所以CMC 是表面活性剂的一种重要量度。

表面活性剂为了使自己成为溶液中的稳定分子,有可能采取的两种途径:一是把亲水基团流在水中,亲油基伸向油相或空气;二是让表面活性剂吸附在界面上,其结果是降低界面张力,形成定向排列的单分子膜,后者就形成了胶束。

由于胶束的亲水基方向朝外,与水分子相互吸引,使表面活性剂能稳定地溶于水中。

随着表面活性剂在溶液中浓度的增长,球形胶束还可能转变成棒形胶束,以至层状胶束,后者可用来制作液晶,它具有各向异性的性质。

原则上,表面活性剂随浓度变化的物理化学性质都可以用于测定CMC ,常用的方法有表面张力法、电导法、染料法等。

本实验采用电导法测定表面活性剂的电导率来确定CMC 值。

它是利用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水溶液的电导率随浓度的变化关系,作κ- c 曲线或Λm -c 1/2曲线,由曲线的转折点求出CMC 值。

对电解质溶液,其导电能力由电导G 衡量:G = κ(A/L ),其中κ是电导率(s·m -1),A/L 是电导池常数(m -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临界胶团浓度的测定实验报告篇一:实验七-临界胶团浓度测定实验报告课程名称物理化学实验实验名称临界胶团浓度测定姓名王强学号20XX08030128专业班级环境1001实验日期20XX年11月14日成绩指导教师一、实验目的1.测定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cmc值。

2.掌握电导法测定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cmc的方法。

3.了解表面活性剂的cmc测定的几种方法。

二、实验原理1.在表面活性剂溶液中,当溶液浓度增大到一定值时,表面活性剂分子或离子将会发生缔合,形成胶团。

对于某指定的表面活性剂,其溶液开始形成胶团的最小浓度称为该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团浓度。

2.电导法侧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溶液的电导率来确定cmc值,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大-1-1小由电导g衡量,g=1/R=K·A/LK-溶液电导率,s·m;A/L-电导电极常数,m3.恒温下:∧m=K/c.2-1-3∧m-电解质的摩尔电导率,s·mmol;c—电解质溶液的浓度mol·m∧m=∧-A·√c∧-无限稀释时溶液的摩尔电导率A-常数。

三、实验仪器与药品Dos-ⅡA型电导率仪DJs-Ⅰ型铂黑电导电极;78-Ⅰ型磁力加热搅拌器;烧杯(100ml)-3移液管(50ml)滴定管(25ml),十二烷基硫酸钠(0.020;0.010;0.002mol·dm);电导水。

四、实验步骤1.分别配置0.002mol/L、0.01mol/L十二烷基硫酸溶液各50ml.2.取50ml0.002mol/L的溶液于烧杯中,测其电导率。

再向其中分别加入1ml,4ml,5ml,5ml,5ml的0.02mol/L十二烷基硫酸溶液,分别测其电导率。

3.再取50ml0.01mol/L的溶液于烧杯中,测电导率,再向入分别加8ml,10ml,10ml,15ml的0.02mol/L十二烷基硫酸溶液,分别测其电导率。

五、实验数据处理表1实验数据记录表2实验数据记录图1实验数据处理x轴为c浓度,Y轴为电导率K由图可知:cmc=0.0078图2实验数据处理x轴为√c浓度,Y轴为电导率K由图可知:cmc=0.0078六、实验注意事项1.电导电极上所镀的铂黑不可擦掉,否则电极常数将发生变化。

2.电极在冲洗后必须擦干,以保证溶液浓度的准确。

3.每次测量前,必须将仪器进行校正。

4.测量过程中,搅拌速度不可过快,以免损坏电极。

篇二:实验三电导法测定临界胶团浓度实验三电导法测定临界胶团浓度一、实验目的1、熟悉表面活性剂溶液临界胶团浓度的意义。

2、掌握电导法测定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临界胶团浓度的方法,熟悉电导仪的使用方法。

3、了解测定表面活性剂临界胶团浓度的几种方法。

二、实验原理在含有表面活性剂的溶液中,当表面活性剂的浓度较低时,表面活性剂在溶液的表面定向排列,在溶液中的浓度相对较低;当表面被表面活性剂分子占满后,即表面活性剂的浓度超过一定值时,表面活性剂离子或分子将会在溶液中发生缔合,形成胶团。

对于指定的表面活性剂,其在溶液中开始形成胶团的最小浓度称为该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团浓度(crticalmicelleconcentration,cmc)。

在临界胶团浓度时,表面活性剂溶液的许多物理化学性质均发生突变,降低表面张力的性质或作用发生在cmc之前,而电导、去污力、增溶作用则在cmc后更为明显。

电导、去污力、增溶作用只有在浓度稍高于cmc时,才能充分体现。

因此,cmc是表面活性剂的物理化学性质中至关重要的。

一般来说,表面活性剂随浓度变化的物理化学性质皆可用来测定cmc,常用的方法有表面张力法、电导法、染料法等。

本实验通过测定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溶液的电导率确定cmc值。

对于电解质溶液,其导电能力的大小由电导L衡量。

Al??溶液电导率,s/mA?电导电极常数,m?1lL??一定温度下,强电解质稀溶液的电导率与其摩尔电导率的关系为:?m??c?m?电解质溶液的摩尔电导率,s?m2?mol?1c?电解质溶液的浓度,mol/m3一定温度下,电解质溶液的摩尔电导随其浓度而变。

在极稀的浓度范围内,强电解质溶液的摩尔电导率与其溶液浓度的成线性关系:?m??m???A?m?无限(:临界胶团浓度的测定实验报告)稀释时溶液的摩尔电导率A?常数三、仪器和试剂电导率仪1台,铂黑电导电极1支,磁力加热搅拌器1台,烧杯(100ml,干燥)2个,移液管(50ml)2支,滴定管(25ml,酸式)1支。

十二烷基硫酸钠(c12h25so4na)溶液(0.020,0.010,0.002)mol/L,电导水四、实验步骤1、2、电导率仪的调节溶液电导率的测量1)移取0.002mol/L十二烷基硫酸钠溶液50ml,放入1号烧杯中;2)将电极安装到电导率仪上,用水冲洗电极并用滤纸擦干,小心将其插入1号烧杯的溶液中(应与烧杯底部保持一定距离,避免影响搅拌)。

打开搅拌器电源,搅拌,测量电导率值。

然后依次滴加0.020mol/L十二烷基硫酸钠溶液1.0,4.0,5.0,5.0,5.0ml,记录溶液滴加体积与相应的电导率;3)将校正、测量开关扳向“校正”,取出电极,用电导水润洗并擦干;4)另取0.010mol/L的十二烷基硫酸钠溶液50ml,放入2号烧杯中(应与烧杯底部保持一定距离,避免影响搅拌)。

打开搅拌器电源,搅拌,测量电导率值。

然后依次滴加0.020mol/L十二烷基硫酸钠溶液8.0,10.0,10.0,15.0ml,记录溶液滴加体积与相应的电导率。

五、实验记录和数据处理1、计算出不同浓度的十二烷基硫酸钠水溶液的浓度c和2、根据公式计算出不同浓度的十二烷基硫酸钠水溶液的摩尔电导率?m3、将计算结果列于下表,并作??c曲线和?m?c曲线,分别在曲线的延长线交点上确定出cmc值。

六、实验注意事项1、电极在冲洗后必须擦干,以保证溶液浓度的准确,电极在使用过程中,极片必须完全浸入在所测的溶液中。

2、测量过程中,搅拌速度不可太快,以免损坏电极。

七、思考题1、表面活性剂溶液临界胶团浓度cmc的意义是什么?2、采用电导法测定cmc的影响因素是什么?八、表面活性剂在药学中的应用在药物制剂领域,经常遇到主药溶解性较差的情况。

如果药物的溶解性有问题,将会影响到药物的释放、吸收、稳定等一系列问题。

我们可以用表面活性剂胶团的增溶性质来增加药物的溶解。

乳剂是疏水性药物(或亲水性药物)借助表面活性剂的作用,分散到水相(或油相)中而制得的。

微乳的粒径减小到一定程度还可以具有靶向作用,可以把药物运送到指定的组织器官。

脂质体也是运用到天然表面活性剂磷脂的亲水亲油性而开发的一类新药给药系统。

附:DDs-11A型数显电导率仪的使用一、工作原理电导测量的基本原理,在电解质溶液中,带电的离子在电场的影响下产生移动而传递电子,其导电能力以电阻R的倒数电导L表示:L=1/R。

当温度一定时,电阻与电极距离l 成正比,与电极截面积A成反比:R??lA??1?lA??L当采用常数为1的电极时,电导率和电导数值相等。

1s?103ms?106?sms?毫西门子?s?微西门子电导的测量实际是通过测量两个电极极片间溶液的电阻来实现的。

二、仪器结构“量程”选择开关:分2、20、200、2000及2×10-4μs/cm五个测量挡“常数”调节器:按所使用电极的常数值,调节使之显示相应的数值“温度”补偿器:使用前将其调节在液温的实际温度值的刻度线“标准/测量”按钮开关:按下时为“校准”,再按一次(开关向上弹起)则为“测量”状态三、使用方法1、接通仪器电源,仪器预热约10min。

2、用温度计测量出被测液的温度后,将“温度”旋钮置于被测液的实际温度相应位置上。

当“温度”旋钮置于25℃位置时,则无补偿作用。

3、将电极浸入被测液体,电极插头插入电极插座。

4、按下“校准/测量”开关,使其置于“校准”状态,调节“常数”旋钮,使仪器显示所用电极的常数标称值。

例如,电极常数为0.95,调“常数”旋钮显示950,常数为1.10,调“常数”旋钮使显示1100(忽略小数点);当使用常数为10电极时,若其常数为9.6,调“常数”旋钮使显示960;若常数为10.7,调“常数”旋钮使显示1070;当使用常数为0.01电极时,将“常数”旋钮调在现实1000位置。

当使用0.1的电极时,若常数为0.11,调“常数”旋钮使显示1100,依次类推。

5、按下“校准/测量”开关,使其处于“测量”状态,将“量程”开关置于合适的量程档,待仪器示值稳定后,该显示数值即为被测液体在25℃时的电导率值。

测量中,若显示屏首位为1,后三位数字熄灭,表明被测值超出量程范围,应置于高一档量程来测量。

若度数很小,则就置于低一档量程,以提高精度。

6、测量高电导的溶液,若被测溶液的电导率高于20ms/cm时,应选用DJs-10电极,此时量程范围可扩大到200ms/cm。

测量纯水或高纯水的电导率,宜选0.01常数的电极,被测值=显示数×0.01。

也可以用DJs-0.1电极,被测值=显示数×0.1。

篇三:电导法测定临界胶团浓度电导法测定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一、实验目的及要求1.用电导法测定十二烷基硫酸钠的临界胶束浓度。

2.了解表面活性剂的特性及胶束形成原理。

3.掌握电导率仪的使用方法。

二、实验原理具有明显”两亲”性质的分子,即含有亲油的足够长的(大于10-12个碳原子)烃基,又含有亲水的极性基团(通常是离子化的),由这一类分子组成的物质称为表面活性剂,如肥皂和各种合成洗涤剂等,表面活性剂分子都是由极性部分和非极性部分组成的,若按离子的类型分类,可分为三大类:①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如羧酸盐(肥皂),烷基硫酸盐(十二烷基硫酸钠),烷基磺酸盐(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等;②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主要是胺盐,如十二烷基二甲基叔胺和十二烷基二甲基氯化胺;③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如聚氧乙烯类。

表面活性剂进入水中,在低浓度时呈分子状态,并且三三两两地把亲油基团靠拢而分散在水中。

当溶液浓度加大到一定程度时,许多表面活性物质的分子立刻结合成很大的集团,形成”胶束”。

以胶束形式存在于水中的表面活性物质是比较稳定的。

表面活性物质在水中形成胶束所需的最低浓度称为临界胶束浓度(criticalmicelleconcentration),简称cmc。

cmc可看作是表面活性对溶液的表面活性的一种量度。

因为cmc越小,则表示此种表面活性剂形成胶束所需浓度越低,达到表面饱和吸附的浓度越低。

也就是说只要很少的表面活性剂就可起到润湿、乳化、加溶、起泡等作用。

在cmc点上,由于溶液的结构改变导致其物理及化学性质(如表面张力,电导。

渗透压,浊度,光学性质等)同浓度的关系曲线出现明显的转折,如图1所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