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界胶束浓度综述
羧甲基纤维素钠的临界胶束浓度
羧甲基纤维素钠的临界胶束浓度羧甲基纤维素钠(CMC)是一种常用的表面活性剂,在化妆品、食品和药品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它在水中的溶液中可以形成临界胶束,这是其重要的性质之一。
那么,什么是羧甲基纤维素钠的临界胶束浓度?它的形成机制是什么?它又有着怎样的应用呢?一、羧甲基纤维素钠的临界胶束浓度羧甲基纤维素钠的临界胶束浓度(CMC)是指在溶液中,当表面活性剂的浓度达到一定数值时,使得其能够形成稳定的胶束结构。
这个浓度被称为临界胶束浓度,通常用来评价表面活性剂的胶束形成能力。
在CMC以下,表面活性剂以单分子形式存在;而在CMC以上,表面活性剂开始形成胶束。
CMC是表面活性剂的一个重要参数,可以影响其在溶液中的性质和应用。
二、临界胶束浓度的形成机制临界胶束浓度的形成与表面活性剂的分子结构密切相关。
表面活性剂分子通常由亲水性头基和疏水性尾基组成。
在低于CMC的浓度下,表面活性剂分子以头基朝向水相、尾基朝向水相之外的方式分散在溶液中;当浓度达到CMC时,疏水性尾基之间的疏水相互作用开始增强,导致分子聚集形成胶束结构。
这种过程是由疏水作用驱动的,而且一旦形成的胶束结构会在一定浓度范围内保持稳定。
三、羧甲基纤维素钠临界胶束浓度的应用羧甲基纤维素钠作为一种常见的表面活性剂,在许多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应用。
例如在医药领域,CMC的浓度可以影响药物的溶解性和释放性能,一些药物的溶解度和释放速度会随着CMC的增加而增加,因此可以通过控制CMC达到控制药物释放的目的。
在食品工业中,CMC 的临界胶束浓度也被广泛应用,比如在乳化和稳定乳液中。
CMC的临界胶束浓度也被应用于油田开采、染料工业中等,可以通过调控CMC 的浓度来改变体系的性质。
个人观点与理解对于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性质,它直接影响着表面活性剂的应用效果。
通过对临界胶束浓度的了解,可以更好地控制表面活性剂的性质和行为,从而优化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cmc临界胶束浓度名词解释
cmc临界胶束浓度名词解释
Cmc临界胶束浓度,是指在一定条件下,表现为胶束状的表面活
性剂分子浓度达到一定值时,形成的胶束数量最多。
这个浓度称作cmc 临界胶束浓度。
cmc临界胶束浓度的大小取决于表面活性剂的种类,环境条件以及环境的pH、温度等因素。
表面活性剂分子在一定条件下,会自发聚集形成胶束球形状,也
可以称为胶束状集合体。
这种状态下的分子互相作用力比单个分子要弱,因为它们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表面积减小,从而表面能被降低。
这种集合体可以在许多化学、生物反应中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
cmc临界胶束浓度的测量方法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正常乳液高低
温法,通过一定温度下胶束分子自组装和聚合形成胶束的变化,测量
不同温度下溶液中表面活性剂的cmce临界浓度。
此外还有表面张力法、螺旋管法、偏振光法等方法。
cmc临界胶束浓度的应用非常广泛。
在农业方面,可以作为杀虫剂、除草剂、杀菌剂的载体;在医疗领域,可以用于制备胶束型的药
物和医用材料,还可用于癌症的治疗等;在石油勘探和开采行业,可
用于增黏剂和油田压裂剂等;在化妆品领域,可用于制备洗面奶、沐
浴露、洗发水等产品。
总之,cmc临界胶束浓度在表面活性剂分子自组装过程中起着至
关重要的作用。
对于各种应用领域都有其独特的意义和价值。
具有很
强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在研究和开发表面活性剂的应用前景时,
需对其进行深入的了解、研究和应用。
临界胶束浓度
临界胶束浓度(cmc)的测定摘要:临界胶束浓度(cmc)是衡量表面活性剂的表面活性和表面活性剂应用中的一个重要物理量,临界胶束浓度(cmc)越小,则表示这种表面活性剂形成胶束所需浓度越低,达到表面(界面)饱和吸附的浓度越低,只有溶液浓度稍高于cmc时,才能充分发挥表面活性剂的作用。
本文主要介绍了临界胶束浓度的定义以及其测定方法。
关键词:临界胶束浓度;表面张力法;电导法增溶作用法;染料法;光散射法一、临界胶束浓度的定义两亲分子溶解在水中达一定浓度时,其非极性部分会互相吸引,从而使得分子自发形成有序的聚集体,使憎水基向里、亲水基向外,以减少憎水基与水分子的接触,使体系能量下降,这种多分子有序聚集体称为胶束。
表面活性剂溶液中开始形成胶束的最低浓度称为临界胶束浓度(Critical Micelle Concentration,简写为cmc)。
临界胶束浓度越小,表面活性剂形成胶束和达到表面(界面)吸附饱和所需的浓度越低,改变表面(界面)性质,产生润湿、乳化、起泡和增溶等作用所需的浓度也越低。
二、临界胶束浓度的测定方法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CMC)作为表面活性剂的表面活性的一种量度,是其溶液性质发生显著变化的一个“分水岭”。
在临界胶束浓度附近,表面活性剂溶液的表面张力、渗透压、电导率、折射率和粘度等很多性质均发生明显的变化,利用这些突变通过不同方法可以测出临界胶束浓度。
(1)表面张力法表面活性剂水溶液的表面张力开始时随溶液浓度的增加急剧下降,到达一定浓度(即cmc)后,则变化缓慢或不再变化,以表面张力γ对浓度的对数lgC做图得到γ-lgC曲线,如下图所示,曲线的转折点所对应的表面活性剂的浓度即为临界胶束浓度。
表面活性剂的γ-lgC曲线此法简单方便,对各类表面活性剂普遍适用;灵敏度不受表面活性剂类型、活性高低、浓度高低、是否有无机盐等因素的影响,一般认为表面张力法是测定表面活性剂cmc的标准方法。
(2)电导法(测定cmc的经典方法)适用于测定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临界胶束浓度的方法。
阐述影响临界胶束浓度的因素
阐述影响临界胶束浓度的因素影响临界胶束浓度的因素一、引言在化学和生物化学领域中,临界胶束浓度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临界胶束浓度指的是溶液中所添加的表面活性剂浓度达到一个临界值时,会自发形成胶束结构。
胶束由表面活性剂分子聚集在一起形成的结构,可以在溶液中形成胶体稳定相,用于分散、吸附、乳化等多种应用。
了解影响临界胶束浓度的因素对于实际应用和理论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胶束形成原理要理解临界胶束浓度的影响因素,首先需要了解胶束形成的原理。
在溶液中,表面活性剂分子由疏水部分(亲油基)和亲水部分(亲水基)组成。
当表面活性剂浓度较低时,由于表面活性剂分子之间的疏水相互作用小于其与水分子的相互作用,表面活性剂分子会以单体形式存在。
然而,当表面活性剂浓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疏水基之间的疏水相互作用开始占据主导地位,从而使表面活性剂分子聚集在一起形成胶束结构。
三、影响临界胶束浓度的因素1. 表面活性剂结构表面活性剂的分子结构对临界胶束浓度有着重要影响。
通常情况下,疏水基的长度和分支度越大,临界胶束浓度越低。
这是因为较长的疏水基能够提供更多的疏水表面积,增加疏水相互作用的强度,促进胶束的形成。
分支度的增加也能提高表面活性剂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进一步降低临界胶束浓度。
2. 温度温度变化也会影响临界胶束浓度。
一般来说,随着温度的升高,临界胶束浓度会减小。
这是由于在较高的温度下,分子热运动更为剧烈,分子间相互作用减弱,使得胶束形成更容易。
温度的变化对临界胶束浓度具有重要的影响。
3. pH值pH值是指溶液的酸碱性程度。
pH值的变化也会对临界胶束浓度造成影响。
对于具有酸碱性的表面活性剂,pH值的变化可以改变表面活性剂分子的电荷状态。
当表面活性剂分子的电荷状态发生改变时,其相互作用也会发生变化,进而影响临界胶束浓度。
4. 添加剂在某些情况下,添加剂也可以影响临界胶束浓度。
添加盐类可以改变溶液中的离子强度,从而影响表面活性剂分子的相互作用。
临界胶束浓度的测定方法综述
临界胶束浓度的测定方法综述(医药化工学院,11化妆品创新班,余雪飞,2号)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几种测定临界胶束浓度的方法。
关键词:临界胶束浓度、表面张力法、电导法、染料法、浊度法、单点式超滤法、荧光探针法1.表面张力法1.1测量原理表面活性剂水溶液的表面张力在浓度很低的时候随浓度增加而急剧下降,到达一定浓度(即cmc)后则变化缓慢或不再改变。
通常用表面张力-浓度对数图确定cmc。
具体做法是:测定一系列不同浓度溶液的表面张力γ,作出γ-lgc曲线,将曲线转折点两侧的直线部分外延,相交点的浓度即为此体系中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
γ-lgc曲线是研究表面活性剂最基础的数据,可以同时求出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和表面吸附等温线。
因此,一般认为表面张力法是测定表面活性剂溶液临界胶束浓度的标准方法。
不过,当溶液中存在少量高表面活性杂质时,例如高碳醇、胺、酸等物质,表面张力-浓度对数曲线上会出现最低点,不易确定临界胶束浓度。
而且,所得结果往往存在误差。
但是,从另一角度看,表面张力曲线最低点的出现可以说明体系含有高表面活性杂质。
因此表面张力-浓度对数曲线是否具有最低点通常被用作表面活性剂样品纯度的实验证据。
1.2方法特点此法有下列优点:a.简单方便;b.对各类表面活性剂普遍适用;c.此法测定临界胶束浓度的灵敏度不受表面活性剂类型、活性高低、存在无机盐以及浓度高低等因素的影响。
2.电导法2.1 测量原理利用电导率测定仪测定不同浓度表面活性剂水溶液的电导值(也可换算成摩尔电导率)。
确定临界胶束浓度时可用电导率对浓度(c)或摩尔电导率对浓度的方根(√c)作图,转折点的浓度即为临界胶束浓度。
2.2方法特点这是测定临界胶束浓度的经典方法,具有简便的优点。
不过它只能应用于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此方法对与有叫高表面活性的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准确性较高,而对于临界胶束浓度较大的则灵敏度较差。
无机盐存在会影响测定。
3.染料法3.1 测定原理利用某些具有光学特性的油溶性物质作为探针来探明溶液中开始大量形成胶束的浓度是此类方法的共同原理。
5.临界胶束浓度
1.实验数据记录 1.实验数据记录 室温;15.88℃ 室温;15.88℃ 气压;997.8kpa 气压;997.8kpa
0.002 0.004 0.005 0.006 0.007 0.008 0.009 0.01 0.011 0.012 0.013 0.014
2.数据处理:
• 1. 计算各浓度的十二 烷基硫酸钠水溶液的 电导率和摩尔电导率。 • 2. 将数据列表,做κ-c κ-c 图,由曲线转折点确 定临界胶束浓度CMC 值。
实验记录与处理
1.实验数据记录
c(mo/l) 0.002 0.004 0.005 0.006 0.007 0.008 0.009 0.01 0.011 0.012 0.013 0.379 0.014 0.377 0.378 0.378 0.379 0.379 0.378667 0.378 9.64E-07 9.64E9.64E-07 9.64E0.036509147 0.03644487 0.427 0.405 0.391 0.383 0.378 0.378 0.378 0.426 0.407 0.39 0.385 0.381 0.378 0.38 0.426 0.408 0.392 0.383 0.382 0.377 0.381 0.426333 0.406667 0.391 0.383667 0.380333 0.377667 0.379667 9.64E9.64E-07 9.64E9.64E-07 9.64E-07 9.64E9.64E-07 9.64E9.64E-07 9.64E9.64E-07 9.64E9.64E-07 9.64E0.041104928 0.039208767 0.037698265 0.036991222 0.036669838 0.036412732 0.036605562 最大压差 0.52 0.47 0.45 0.521 0.472 0.45 0.52 0.473 0.454 平均压差 0.520333 0.471667 0.451333 毛细管常数 9.64E9.64E-07 9.64E9.64E-07 9.64E9.64E-07 表面张力 0.050167938 0.045475742 0.043515303
临界胶束浓度,亲水亲油平衡值
临界胶束浓度,亲水亲油平衡值1.引言1.1 概述胶体是由微小颗粒或分子在溶液中形成的系统,其中颗粒或分子的纳米级尺寸使其能够悬浮在介质中而不沉淀。
胶体系统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和人造系统中,包括乳液、乳胶、泡沫、凝胶等。
在胶体化学中,临界胶束浓度(CMC) 是一个重要的参数。
CMC是指在胶束形成过程中,溶液中达到最低浓度的表面活性剂。
当表面活性剂浓度低于CMC时,溶液中的分子或颗粒以单体形式存在,而当浓度高于CMC时,表面活性剂分子或颗粒聚集成胶束结构。
临界胶束浓度的测定对于理解胶体系统的特性和性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CMC的确定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表面活性剂的聚集行为,诸如分子聚集态的稳定性、它们的作用机制以及它们在生物、医药和工业应用中的潜在性能等。
此外,CMC还可以用于评估表面活性剂的清洁性能,例如在清洗剂、洗涤剂和皮肤护理产品中的应用。
亲水亲油平衡值是另一个重要的概念,用于衡量某个物质对水和油的亲和能力。
它是油相中物质浓度与水相中物质浓度的比值。
当亲水亲油平衡值为1时,表示物质对水和油的亲和能力相等。
较高的亲水亲油平衡值意味着物质更亲油,而较低的亲水亲油平衡值则意味着物质更亲水。
测定亲水亲油平衡值对于理解物质的表面活性和润湿性质具有重要意义。
它可以用于评估物质在油水界面的行为,如胶体稳定性、润湿能力和乳化性能。
在工业领域,亲水亲油平衡值的测定对于表面活性剂的开发、选择和应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重点介绍临界胶束浓度和亲水亲油平衡值的概念、测定方法以及其在相关领域的应用前景。
通过对这两个参数的深入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胶体系统的特性和表面活性剂的行为,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文章结构说明了整篇文章的章节和子章节的安排和组织方式,以及每个章节的主要内容。
这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整个文章的结构和逻辑。
以下是文章1.2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1.2 文章结构本文按照以下结构进行组织和阐述。
首先在引言部分概述了临界胶束浓度和亲水亲油平衡值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cmc临界胶束浓度的意义
cmc临界胶束浓度的意义摘要:一、临界胶束浓度的概念与意义二、临界胶束浓度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三、如何测定临界胶束浓度四、临界胶束浓度对溶液性质的影响五、提高临界胶束浓度的方法与应用正文:临界胶束浓度(cmc)是一个重要的物理化学参数,它标志着溶液中表面活性剂分子开始形成胶束的状态。
cmc值的大小直接影响到表面活性剂的性能和应用领域。
在实际应用中,了解和控制临界胶束浓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如何测定临界胶束浓度。
常用的方法有表面张力法、电导率法、渗透压法等。
测定临界胶束浓度有助于更好地掌握表面活性剂的性能,为实际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临界胶束浓度对溶液性质有显著影响。
在cmc之前,溶液中的表面活性剂主要以单体形式存在,表面活性较低。
当溶液达到临界胶束浓度时,表面活性剂开始形成胶束,溶液的表面活性、溶解度、渗透性等性质发生显著变化。
在cmc之后,胶束的生成速率大于消失速率,溶液的表面活性继续增强。
在实际应用中,临界胶束浓度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影响清洁剂的去污能力。
清洁剂中的表面活性剂在临界胶束浓度时,去污能力最佳。
因此,了解和控制清洁剂中表面活性剂的cmc值,可以提高清洁效果。
2.影响表面活性剂在石油、化工、医药等领域的应用。
在这些领域,表面活性剂的作用至关重要,如油水分离、药物传递等。
通过调控临界胶束浓度,可以优化表面活性剂的性能,提高生产效率。
3.在化妆品、洗涤剂等行业,临界胶束浓度对产品的性能和品质有重要影响。
了解和控制cmc值,可以使产品具有更好的温和性、稳定性及去污效果。
提高临界胶束浓度的方法有很多,如:1.选择具有较高cmc值的表面活性剂。
2.调整溶液的pH值,使表面活性剂分子更易形成胶束。
3.添加适量的盐,降低表面活性剂的溶解度,促使胶束形成。
总之,临界胶束浓度在表面活性剂的研究和实际应用中具有重要作用。
了解和掌握cmc值,对于优化表面活性剂性能、提高产品品质具有实际意义。
临界胶束浓度 小木虫
临界胶束浓度小木虫1.引言1.1 概述概述临界胶束浓度(Critical Micelle Concentration, CMC)是表征胶束形成过程中溶液中所需的最低表面活性剂浓度的重要参数。
胶束是由表面活性剂分子在特定浓度下自组装而成的纳米级结构体,具有水溶性和油溶性两个亲疏水性区域,使其能在溶液中存在。
在达到临界胶束浓度之前,表面活性剂分子以散乱分布的形式存在;而当浓度超过临界胶束浓度时,表面活性剂分子开始自组装形成胶束结构。
临界胶束浓度的研究对于理解表面活性剂在不同体系中的溶液行为和界面活性性质非常重要。
临界胶束浓度不仅可以用于评价表面活性剂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强度,还可以指示表面活性剂的聚集态和分散态之间的转变。
因此,临界胶束浓度在化学、物理、材料等领域都具有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首先介绍临界胶束浓度的定义和背景知识,包括胶束的概念和形成机制。
接着,将讨论影响临界胶束浓度的因素,如溶剂性质、温度、盐浓度等。
最后,我们将探讨临界胶束浓度的重要性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通过对临界胶束浓度的深入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设计和优化表面活性剂在药物传递、油田采油、清洁剂等领域的应用,为相关行业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是指文章整体的框架和组织方式,它对于读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能够指导读者理解文章的内容和逻辑关系。
本文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旨在引起读者的兴趣,概述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目的。
它将介绍临界胶束浓度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并对文章的结构进行简单说明。
正文部分将对临界胶束浓度的定义和背景进行详细讲解,包括什么是临界胶束浓度以及它的产生背景,例如临界胶束浓度的发现和应用等。
另外,还将介绍影响临界胶束浓度的因素,如溶液中的温度、pH值、电解质浓度等,以及它们对临界胶束浓度的影响机理。
结论部分将总结临界胶束浓度的重要性,并提出未来研究的方向。
本部分将强调临界胶束浓度在化学、生物、医药等领域的广泛应用,以及对临界胶束浓度的深入研究能够为相关领域的科学和技术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一些常用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
一些常用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
当表面活性剂溶液达到临界胶束浓度时,除溶液的表面张力外,溶液的多种物理化学性质,如摩尔电导、粘度、渗透压、密度、光散射等也发生急剧变化。
利用这些性质与表面活性剂度之间的关系,可以推测出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
但采用不同的测定方法得到的临界胶束浓度在数值上可能会有所差别。
而且其数值也受温度、浓度、电解质、pH等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表2—14列出了一些常用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
表2-14一些常用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
表2—16 临界胶束浓度与碳氢链结构的关系。
羧甲基纤维素钠的临界胶束浓度
羧甲基纤维素钠的临界胶束浓度羧甲基纤维素钠(Carboxymethylcellulose Sodium,以下简称CMC-Na)是一种在生活中广泛应用的胶体物质,它在医药、食品、化妆品等领域有重要的作用。
在使用CMC-Na时,了解它的临界胶束浓度十分重要。
本文将深入探讨CMC-Na的临界胶束浓度,并从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地解释相关概念。
一、什么是CMC-Na的临界胶束浓度?CMC-Na的临界胶束浓度是指在一定条件下,CMC-Na分子在水溶液中达到最小能形成胶束的浓度。
当浓度超过临界胶束浓度时,CMC-Na分子将自组装成胶束结构,形成胶体悬浊液。
这一过程是CMC-Na在溶液中形成胶体的起点。
二、CMC-Na的临界胶束浓度的影响因素有哪些?1. pH值:CMC-Na的临界胶束浓度随着溶液的pH值的变化而改变。
一般来说,当溶液的pH接近CMC-Na的等电点时,临界胶束浓度最低。
2. 离子强度:溶液中的离子浓度可以影响CMC-Na的临界胶束浓度。
一般来说,当离子强度较高时,CMC-Na的临界胶束浓度较低。
3. 温度:温度的升高会使CMC-Na的临界胶束浓度降低。
这是因为温度升高会增加分子的热运动能力,使分子更容易形成胶束。
4. 添加剂:有些添加剂如盐类、表面活性剂等会影响CMC-Na的临界胶束浓度。
这是因为添加剂的存在改变了溶液的物理化学性质,从而影响了CMC-Na分子的自组装行为。
三、CMC-Na临界胶束浓度的意义和应用1. 表征表面活性剂特性:CMC-Na的临界胶束浓度可以用于表征表面活性剂的特性,如它的表面张力、流变性质等。
通过测定CMC-Na的临界胶束浓度,可以评估表面活性剂的溶解度、稳定性和应用范围。
2. 药物控释:CMC-Na的临界胶束浓度对药物的控释也有一定影响。
在药物传递领域,可以利用CMC-Na的临界胶束浓度来控制药物的释放速率,延长药物作用时间。
3. 食品工业中的应用:CMC-Na常用于食品工业中作为增稠剂、稳定剂和乳化剂等。
12烷基硫酸钠临界胶束浓度值
烷基硫酸钠是一种常用的表面活性剂,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
研究烷基硫酸钠的临界胶束浓度值对于了解其表面活性的特性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综述烷基硫酸钠临界胶束浓度值的研究现状和相关内容。
1. 烷基硫酸钠的基本信息烷基硫酸钠是一种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化学式为CH3(CH2)nOSO3Na,其中n为碳链长度,一般在10-18之间,常用的有十二烷基硫酸钠(C12H25OSO3Na)和十六烷基硫酸钠(C16H33OSO3Na)。
烷基硫酸钠具有良好的清洁性能和乳化性能,广泛应用于洗涤剂、洗发水、泡沫剂等产品中。
2. 临界胶束浓度的概念临界胶束浓度(CMC)是表面活性剂形成胶束的临界浓度,当浓度超过这个值时,表面活性剂会形成胶束结构。
临界胶束浓度是表征表面活性剂溶液中形成胶束能力的重要参数,直接影响着其表面活性和乳化性能。
3. 烷基硫酸钠临界胶束浓度的影响因素烷基硫酸钠的临界胶束浓度受多种因素影响,主要包括温度、盐浓度、PH值、有机溶剂等。
温度升高会降低烷基硫酸钠的临界胶束浓度,而盐浓度的增加则会提高其临界胶束浓度。
PH值对烷基硫酸钠的临界胶束浓度影响较小,而有机溶剂的加入可能会降低其临界胶束浓度。
4. 烷基硫酸钠临界胶束浓度的测定方法目前,常用的测定烷基硫酸钠临界胶束浓度的方法主要包括表面张力法、导电法、荧光法、粘度法、溶剂疏水性法等。
这些方法各有优劣,研究者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选择合适的方法来测定烷基硫酸钠的临界胶束浓度值。
5. 烷基硫酸钠临界胶束浓度值的应用烷基硫酸钠的临界胶束浓度值对其在洗涤剂、乳化剂、泡沫剂等产品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调控烷基硫酸钠的临界胶束浓度值,可以优化其清洁性能、乳化性能和稳定性,提高产品的品质和性能。
6. 烷基硫酸钠临界胶束浓度值的研究现状目前,国内外对烷基硫酸钠临界胶束浓度值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涉及到温度效应、盐效应、PH值效应、有机溶剂效应等多个方面。
油酸山梨坦的临界胶束浓度
油酸山梨坦的临界胶束浓度一、油酸山梨坦的临界胶束浓度引言概述1.1 近年来,随着油酸山梨坦的临界胶束浓度技术的不断发展,油酸山梨坦的临界胶束浓度的制备、运输设备的不断更新,传统的油酸山梨坦的临界胶束浓度逐渐被油酸山梨坦的临界胶束浓度板所取代。
使用油酸山梨坦的临界胶束浓度油酸山梨坦的临界胶束浓度,使油酸山梨坦的临界胶束浓度的整体性、抗不均匀沉降的能力和结构的安全性均有了很大提高。
1.2 在油酸山梨坦的临界胶束浓度目前经济适用住房和商品住宅迅猛发展的今天,油酸山梨坦的临界胶束浓度的楼面大多采用了油酸山梨坦的临界胶束浓度钢筋混凝土结构。
但在油酸山梨坦的临界胶束浓度过程中,也伴随产生了不同因素引起的油酸山梨坦的临界胶束浓度油酸山梨坦的临界胶束浓度问题。
而且随着油酸山梨坦的临界胶束浓度结构的大面积推广,楼油酸山梨坦的临界胶束浓度出现油酸山梨坦的临界胶束浓度的机率也逐渐增大。
油酸山梨坦的临界胶束浓度钢筋混凝土楼(屋)面板油酸山梨坦的临界胶束浓度,也成了目前施工中较难克服的质量通病之一。
当住宅油酸山梨坦的临界胶束浓度油酸山梨坦的临界胶束浓度出现油酸山梨坦的临界胶束浓度后,更成了住户的投诉、索赔,甚至引起纠纷的热点问题之一。
因此,我们必须针对油酸山梨坦的临界胶束浓度钢筋混凝土楼(屋)面板油酸山梨坦的临界胶束浓度的成因,在设计、施工阶段就应采取科学、有效的控制措施予以防治,避免在房屋交付后引起不必要的投诉。
二、油酸山梨坦的临界胶束浓度案例正文2.1 油酸山梨坦的临界胶束浓度简介:该油酸山梨坦的临界胶束浓度为六层框架结构(异型框架柱,局部设置短肢剪力墙)、筏板基础、地上式车库一层,总建筑面积为6321.41㎡,是一较为典型的住宅建筑油酸山梨坦的临界胶束浓度。
该油酸山梨坦的临界胶束浓度自2005年3月开工,2006年5月竣工并交付使用。
2006年6月~2006年10月间,分别接到202室、407室、603室三家住户的投诉。
peg聚乙二醇的临界胶束浓度cmc
peg聚乙二醇的临界胶束浓度cmc 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简称PEG)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医疗和化妆品领域的高分子化合物。
它具有良好的溶解性、生物相容性和生物降解性,因此被广泛用于药物传递、制备胶束以及纳米药物载体等方面。
在PEG的应用过程中,其临界胶束浓度(Critical Micelle Concentration,简称CMC)是一个重要的参数。
CMC是指在一定温度下,PEG溶液中的PEG单体所形成胶束的浓度临界值。
当PEG的浓度低于CMC时,PEG单体以自由态分散在溶液中;而当浓度超过CMC时,PEG单体则会形成胶束结构。
因此,了解和控制PEG的CMC对于优化PEG的应用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PEG的CMC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是PEG链段的长度和疏水性。
一般来说,PEG链段较长、疏水性较低的PEG更容易形成胶束结构。
此外,温度、溶剂的种类以及溶液的pH值等因素也会对PEG的CMC产生影响。
在实际应用中,了解PEG的CMC对于药物传递、纳米粒子制备等方面具有指导作用。
当我们需要将PEG应用于药物传递时,了解PEG 的CMC可以帮助我们确定在哪个浓度范围内PEG能够形成胶束并有效地载药;而在制备纳米粒子过程中,了解PEG的CMC可以帮助我们选择合适的PEG浓度,以确保纳米粒子的稳定性和药物的释放性能。
总之,PEG聚乙二醇的临界胶束浓度CMC是一个重要的参数,它对于PEG的应用效果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需要综合考虑PEG的链段长度、疏水性以及其他影响因素,准确测定和控制PEG 的CMC,以优化PEG的应用效果。
临界胶束浓度
临界胶束浓度
临界胶束浓度(Critical Micelle Concentration,CMC)是指表面活性剂(surfactant)在溶液中形成胶束(micelle)的临界浓度。
表面活性剂是一类具有两性质的分子,既有亲水性又有疏水性,可以在水中形成分子层。
在一定浓度下,表面活性剂在水中的疏水性区域可以相互聚集形成胶束,使得疏水性区域朝向胶束内部,亲水性区域朝向外部,从而降低了表面活性剂分子与水分子之间的表面能。
当表面活性剂浓度较低时,表面活性剂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非常小,不能形成胶束。
随着浓度的增加,表面活性剂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增强,当浓度达到一定值时,分子间的相互吸引力超过分子与水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表面活性剂分子开始形成胶束,这个浓度就是临界胶束浓度。
临界胶束浓度是表面活性剂的重要物理化学特性之一,它反映了表面活性剂形成胶束的能力和稳定性。
临界胶束浓度的大小受到表面活性剂分子结构、温度、离子强度和pH等因素的影响。
在应用方面,临界胶束浓度常被用作表面活性剂浓度的指标,特别是在液相色谱、生物化学、油田采油等领域中有广泛的应用。
一些常用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
一些常用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
当表面活性剂溶液达到临界胶束浓度时,除溶液的表面张力外,溶液的多种物理化学性质,如摩尔电导、粘度、渗透压、密度、光散射等也发生急剧变化。
利用这些性质与表面活性剂度之间的关系,可以推测出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
但采用不同的测定方法得到的临界胶束浓度在数值上可能会有所差别。
而且其数值也受温度、浓度、电解质、pH等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表2—14列出了一些常用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
表2—16 临界胶束浓度与碳氢链结构的关系。
一些常用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
一些常用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当表面活性剂溶液达到临界胶束浓度时,除溶液的表面张力外,溶液的多种物理化学性质,如摩尔电导、粘度、渗透压、密度、光散射等也发生急剧变化。
利用这些性质与表面活性剂度之间的关系,可以推测出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
但采用不同的测定方法得到的临界胶束浓度在数值上可能会有所差别。
而且其数值也受温度、浓度、电解质、pH等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表2—14列出了一些常用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
表2-14一些常用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名称测定温度,℃CMC,mol/L氯化十六烷基三甲基铵251.60×10-2溴化十六烷基三甲基铵9.12×10-5溴化十二烷基三甲基铵1.60×10-2溴化十二烷基代吡啶1.23×10-2-1辛烷基磺酸钠251.50×10辛烷基硫酸钠401.36×10-1-3十二烷基硫酸钠408.60×10十四烷基硫酸钠402.40×10-3十六烷基硫酸钠405.80×10-4-4十八烷基硫酸钠401.70×10硬脂酸钾504.5×10-4油酸钾501.2×10-3-2月桂酸钾251.25×10十二烷基磺酸钠259.O×10-3-5月桂醇聚氧乙烯(6)醚258.7×lO月桂醇聚氧乙烯(9)醚251.0×10-4月桂醇聚氧乙烯(12)醚251.4×10-4-5十四醇聚氧乙烯(6)醚251.0×10丁二酸二辛基磺酸钠251.24×10-2氯化十二烷基胺251.6×10-2对十二烷基苯磺酸钠251.4×10-2月桂酸蔗糖酯2.38×10-6-5棕榈酸蔗糖酯9.5×10硬脂酸蔗糖酯6.6×10-5吐温20256×10-2(以下数据单位是g/I。
临届胶束浓度
临届胶束浓度一、定义:胶束指的是在溶液中的溶剂的分子,只带电荷或偶极矩相反的整数个正离子。
例如,水分子就可以形成胶束。
二、胶束的类型:对某些溶质的分子(离子)在溶液中形成胶束而言,这些分子的构型属于电中性( neutral)的,这种溶质的分子即被称为“胶束”,其“分子的电荷性态”叫做“临界胶束浓度”( critical micelle concentration)。
二、胶束的类型: 1、按形成胶束的分子是否含有配位键分类,可分为以下几类:(1)溶液中的电解质在胶束中形成离子溶胶( 2)带正电的金属在溶液中形成胶束,例如在cucl2溶液中形成胶束cu3+、ni3+。
(3)氢氧根离子( OH-)在溶液中形成胶束,例如在h2po4溶液中形成胶束H+、 OH-等。
(4)水分子( h2o)在溶液中形成胶束,例如在h2o溶液中形成胶束H+、 OH-等。
(5)疏水性离子在溶液中形成胶束,例如在mg(oh)2溶液中形成胶束mg3+三、胶束浓度和表面张力(或称静电引力)的关系: 胶束浓度、表面张力与电性(极性)有关,而与化学结构无关。
四、电中性和电性的区别: 1、电中性分子、胶束分子或固体微粒的表面均带有等量的电荷。
2、电中性分子、胶束分子或固体微粒的表面是相互排斥的。
3、由于电中性分子、胶束分子或固体微粒的表面电荷性态与外电场有关,所以分子和胶束受外电场作用时,表现出电中性。
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是:分子和胶束都具有偶极矩,但分子比胶束的偶极矩小得多。
当外电场很弱时,分子间电场与外电场方向相反,故互相排斥;当外电场较强时,电场方向趋于外电场方向,则形成相互吸引。
因此,分子和胶束受外电场作用时,表现出电中性。
4、胶束浓度在不同温度下的变化规律: 答: 温度升高,胶束浓度降低,临界胶束浓度的变化情况,有一个极值点,当温度升高至这个极值点时,不论加多少外电场,都不能使溶液再度形成胶束。
所以,当某一温度下的临界胶束浓度达到这个最大值时,这个温度就是这种溶液的“临界胶束浓度温度”,也称之为胶束的临界温度。
临界胶束浓度测量原理
临界胶束浓度测量原理一、引言临界胶束浓度(Critical Micelle Concentration,简称CMC)是表征胶束形成的重要参数,它是指当溶液中胶束的浓度达到一定数值时,胶束开始形成的临界浓度。
测量临界胶束浓度对于了解胶束的形成和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临界胶束浓度测量的原理。
二、胶束的定义和形成胶束是由具有亲水性和疏水性两种性质的分子组成的聚集体。
胶束形成的原理是疏水性分子在溶液中聚集形成亲水性外部和疏水性内部的结构,以降低自由能。
疏水性分子在溶液中形成胶束的过程中,会达到一定的浓度,这就是临界胶束浓度。
三、临界胶束浓度的测量原理临界胶束浓度的测量可以利用物理性质或化学性质的变化来进行。
常用的方法有表面张力法、荧光法、导电法、粒度法等。
下面将分别介绍其中两种常用的方法。
1. 表面张力法表面张力法利用胶束形成后溶液的表面张力发生变化来测量临界胶束浓度。
在胶束形成前,溶液的表面张力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减小,但当达到临界胶束浓度后,表面张力会突然增大。
通过测量溶液的表面张力,可以确定临界胶束浓度。
2. 荧光法荧光法是一种利用胶束形成后溶液的荧光性质发生变化来测量临界胶束浓度的方法。
在胶束形成前,溶液中的荧光染料分子单体呈现强烈的荧光发射。
但当达到临界胶束浓度后,荧光强度会显著降低,这是因为荧光染料分子进入胶束内部后,受到了溶剂的屏蔽效应。
通过测量溶液的荧光强度,可以确定临界胶束浓度。
四、临界胶束浓度的意义测量临界胶束浓度可以了解胶束形成的条件和稳定性。
临界胶束浓度的大小与胶束的形成能力和稳定性密切相关。
较低的临界胶束浓度意味着胶束形成的能力较强,可以在较低的浓度下形成稳定的胶束结构。
而较高的临界胶束浓度则表示胶束形成的能力较弱,需要较高的浓度才能形成胶束结构。
因此,测量临界胶束浓度对于研究胶束的形成机制和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五、临界胶束浓度的应用临界胶束浓度的测量不仅在科学研究中有重要作用,而且在工业生产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测量设备简单,准确度较高[4],应用广泛。适于离子表面活性剂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cmc的测定,无机离子的存在也不影响测定结果。然而,表面张力法不适合非水溶剂为溶媒的药物,因为此种药物表面张力很小,加入表面活性剂时,表面张力变化不大,故难以测定。
2.2、电导法[5]
2.2.1、测定原理
2.5.2、方法特点
该方法简单、准确而有效,可测定多种表面活性剂(特别是混合表面活性剂体系)的cmc值。由于该方法受盐类等杂质影响较小,因此,可以用于纯度不高的工业用混合表面活性剂CMC 值的测定[14-16]。
2.6、染料吸附法
2.6.1、测定原理
由于某些染料被胶团增溶时,其吸收光谱与未增溶时发生明显改变,故其颜色有明显差别,所以,只要在大于cmc的表面活性剂溶液中加入少量染料,然后定量加水稀释至颜色改变即可判定cmc值。采用滴定终点观察法或分光光度法均可完成测定。此法的关键是必须选择合适的染料:根据同性电荷相斥,异性电荷相吸的原理,选取与表面活性离子电荷相反的染料(一般为有机离子)。具体方法:先在确定浓度(>cmc)的表面活性剂溶液中加入少量染料,此时染料被溶液中的胶束吸附而使溶液呈现某种颜色。再用滴定法以水冲稀此溶液,直至溶液颜色发生显著变化。由被滴定溶液的总体积可方便求得cmc。
2.6.2、方法特点
因染料的加入影响测定的精确性,对cmc较小的表面活性剂影响更大。另外,当表面活性剂中含有无机盐及醇时,测定结果不甚准确,中药膏剂等药物溶液本身颜色较深,不适用此法。此外,该法用于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测定效果也不甚理想,此时可考虑采用其他方法,如表面张力法,或对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cmc测定效果不理想时,也可改用碘代替染料,在紫外波长下观察光谱的变化,可提高灵敏度[17]。
想的超滤曲线。这些偏差使转折点前的超滤曲线成为一条斜率小于1的直线,这主要是由膜对表面活性剂单体的吸附造成的,转折点后的超滤曲线成为一条具有正斜率的直线,这主要是由膜对胶束的泄漏造成的。此超滤曲线的拐点即为cmc。
方法特点:由超滤曲线法求取cmc的方法具有可信、准确的优点。但这一方法需要配制一系列不同浓度的溶液。一般超过7个实验点进行测定总浓度曲线突变点才能求得cmc范围。故该种方法耗时长、工作量大。
2.4.1、单点式超滤法
测定原理:由于表面活性剂胶束的尺寸与单分散表面活性剂分子的尺寸相差悬殊,且落入超滤膜截留粒子的范畴(1~20nm),根据超滤膜的筛分特性,选取中空聚砜纤维非对称膜为超滤膜组件。在表面活性剂浓度超过其cmc值0.5~1.0倍的胶束溶液中,由于胶束聚集体与单分散表面活性剂分子处于平衡状态,平衡时的单分散表面活性剂分子浓度即为cmc值,因此,与此相应的超滤液中表面活性剂浓度直接表征被测表面活性剂的cmc值。用合适的超滤膜将表面活性剂胶束溶液中胶束聚集体与单分散表面活性剂分子分开,再与表面活性剂定量分析方法相结合,便可快速准确地测定表面活性剂的cmc值。
方法特点: 该方法测定的cmc值,与用表面张力法测定的cmc值相差较小,与文献值也在同一数量级(由于表面张力的温度效应,数据间有差异)。且所测定的cmc重复性较好,实验中对每种表面活性剂在同一条件下重复测试3次,相对误差均小于10%。
2.4.2、超滤曲线法
测定原理:由单点式超滤法实验可知,理想的中空纤维膜对表面活性剂无吸附作用,对胶束没有泄漏现象。因此,理想超滤曲线在转折点前是一条斜率为1的直线,转折点后是一条斜率为0的水平线。转折点在c 轴上的投影即为cmc值。但是,由于超滤膜的非理想性和实际操作带来的误差,实际的超滤曲线会偏离理
方法特点:具有明显的优越性。与单点法相比,双点法更合理、简便、快捷并节省样品量,与超滤曲线法相比,双点法误差小,可信度高[10-13]。
2.5、紫外分光光度法
2.5.1、测定原理
不同的溶液有不同的特征谱,将待测样品配成一定浓度的溶液,测得不同浓度下的紫外吸收波长λmax,绘制λmax~c曲线,曲线转折点处的浓度即为表面活性剂的cmc值。该方法的关键是寻找一种理想的光度探针,其λmax对表面活性剂聚集体微环境下的性质要很敏感,其敏感性越强,对cmc的测定越可靠。表面活性剂浓度高于cmc时,探针增溶于胶束内核的碳氢环境中,探针的最大吸收波长λmax接近于其在正辛烷中的值,而浓度低于cmc时,λmax值接近于其在水中的值。紫外吸收范围内,探针在不同表面活性剂浓度时的最大吸收波长λmax对表面活性剂浓度的曲线转折点即为cmc。
临界胶束浓度(
医药化工学院应用化学(化妆品方向)10(2)班1015512260
摘要: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cmc)作为表面活性剂的表面活性的一种量度,是其溶液性质发生显著变化的一个“分水岭”。由于表面活性剂的一些理化性质在胶束形成前后会发生突变,因而,可借助此类变化来表征表面活性剂的cmc。本文着重介绍了几种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的测定方法,包括测定理、方法特点。
关键词:表面活性剂;临界胶束浓度;测定方法;测定原理
常用的cmc测定方法有表面张力法、光散射法、染料增溶性、电导率法等[1]。但是,不同理化性质对表面活性剂总浓度变化的响应范围和灵敏度不同,导致用不同方法测得的cmc的值也各有不同。
1、临界胶束浓度的形成机制
进入水中的表面活性剂分子随着其碳氢链逐渐增长,它在水中达到一定浓度时,溶液表面张力不再下降。为了使整个溶液体系的能量趋于最低,在溶液内部的双亲分子会自动形成极性基向水碳氢链向内的集合体,这种集合体称为胶束或胶团(Micelle),形成胶束所需的最低浓度称为临界胶束浓度(Critical micelle concentration,cmc)。图1表示表面活性剂的浓度变化时,表面活性剂分子在溶液表面和内部的分布情况。在浓度很稀时,若稍增加表面活性剂的浓度,表面活性剂的一部分很快地聚集在水面,使水和空气的接触面减小,从而使表面张力急剧下降,如图1(a)增大表面活性剂浓度, 达到饱和状态时,液面上刚刚排满一层定向排列的单分子膜,如图1(b),若再增加浓度,则只能使水溶液中的表面活性分子开始以几十或几百个聚集在一起,排列成憎水基向里,亲水基向外的胶束,如图1(c)。说明浓度大于临界胶束浓度时,液面上早已形成紧密、定向排列的单分子膜,达到饱和状态。若再增加表面活性剂的浓度,只能增加胶束的个数。由于胶束是亲水的,不具有表面活性, 不能使表面张力进一步降低。
2.7、增溶作用法
2.7.1、测定原理
是利用烃类或某些染料等不溶或低溶解度的物质在表面活性剂溶液中溶解度的变化测定临界胶束浓度的方法。当表面活性剂的浓度超过临界胶束浓度并形成胶束时,烃类或不溶性染料的溶解度急剧增加,根据溶液浓度的变化即可比较容易地测定出临界胶束浓度的方法。由于表面活性剂具有两亲结构,故其加入到溶液中,使某些不溶或微溶于水的有机化合物的溶解度显著增加[18]。研究表明,被增溶的物质(如碳氢化合物)溶解于胶束内部增水基团集中的地方,致使密度显著增加。以溶液的溶解度S对表面活性剂浓度c做图,由S-c曲线上出现转折点,该点对应的浓度值即为表面活性剂的cmc值。对溶液颜色较深的溶液,可直接用测溶解度的方法求cmc;对颜色较浅的制剂,为提高灵敏度,可用颜色变化求溶解度,再由S-c关系图求得cmc[19]。
2.2.2、方法特点
电导法的优势是取样少,操作简便,数据准确,但只限于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对较高表面活性的表面活性剂有很高的灵敏性,但对cmc值较大表面活性低的表面活性剂,因转折点不明显而不灵敏,过量无机盐会降低测量灵敏度,故不能用于测定缓冲体系中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cmc值。且实验中配制溶液时,最好用新制备的电导水[6]。
2.3、吸附伏安法
2.3.1、测定原理
使用易溶于有机溶剂、微溶于水的氧化还原指示剂-中性红(NR)为探针,NaCl作为支持电解质。在溶液达到cmc之前,由于探针NR的溶解度不随表面活性剂胶束水溶液浓度的增加而变化,因此,探针NR在悬汞电极(HMDE)上的还原峰电流IP基本上是不变的。随着表面活性剂浓度的不断增加,溶液中微量浓度的中性红在HMDE电极上的吸附峰电流IP从基本不变到急剧减少,表示表面活性剂在临界胶束浓度时,溶液中相当一部分中性红分子溶入胶束内部,使胶束外的中性红浓度明显降低。这是由于吸附伏安峰电流的大小随中性红分子在电极上的吸附多少而变化,所以在突变点处的浓度即为表面活性剂的cmc值[7-9]。
图1表面活性剂的排列情况与浓度关系
在cmc附近,由于胶束形成前后,水中的双亲分子排列情况以及总粒子数目都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反映在宏观上,就会出现表面活性剂溶液的理化性质(如表面张力、溶解度、渗透压、导电度、密度可溶性、去污、增溶等)发生跃变。因此,测定表面活性剂CMC 实质就是测定表面活性剂系统的某一物理量发生突变时所对应的浓度。
2.3.2、方法特点
效果明显且重现性好,测定结果与用表面张力法和电导法测定的结果吻合。为避免固体电极的表面污染,影响测定的重现性,故实验中使用悬汞电极(HMDE)来代替固体电极。
2.4、超滤法
超滤法是利用一种压力活性膜,在外界推动力(压力)作用下,截留水中胶体、颗粒和分子量相对较高的物质,而水和小的溶质颗粒透过膜的分离过程。膜科学的快速发展使得利用膜的筛分特性或理化特性分离不同分子量或不同性质的物质已成为可能。超滤法测定表面活性剂cmc的方法有3种:单点式超滤法、超滤曲线法、双点式超滤法。
2、临界胶束浓度的测定方法
2.1、滴体积法
2.1.1、测定原理
基于测定由环形毛细管生成的液滴的体积,研究落滴体积与表面活性剂浓度的关系。当液滴的质量刚刚超过表面张力时,液滴即从管口滴下。由于落滴在管口滴落时有部分残留,必须引入校正因子F,则表面张力公式:
其中 为表面张力,V为每滴液滴体积,r为滴头半径, 为溶液密度,g是重力加速度,F为校正因子,是r和V的函数,可在文献[2]的表3.1中由相应的V/R3查出。经验方程 ,σ0为纯溶剂的表面张力, 为饱和吸附量,K为吸附系数。在浓度趋近cmc的范围内,对于一些表面活性剂,有104<K<107[3],因Kc>>1,则ln(1+Kc)近似为lnKc。因此,落滴体积V与溶液浓度的对数lnc近似呈线性关系。当浓度大于cmc时,溶液表面张力不再发生变化,液滴体积也不变,这样得到另一条落滴体积V与lnc的直线。因此,落滴体积V与表面活性剂水溶液浓度的对数lnc在cmc左侧和右侧分别呈线性关系,两条直线的交点正好是溶液的cm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