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结构性能设计
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分析及改进设计
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分析及改进设计1. 引言地震是地球自然界常见的一种地壳运动形式,造成了许多严重的人身财产损失。
对于建筑结构而言,抗震性能是保障人们生命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
因此,对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进行分析和改进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探讨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分析方法,以及如何进行改进设计,以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
2. 抗震性能分析2.1 结构参数分析在进行抗震性能分析前,首先需要对建筑结构的结构参数进行分析。
包括结构质量,基础形式,结构材料等。
这些参数将影响结构的稳定性和抗震性能。
因此,在设计过程中必须仔细考虑这些参数,确保结构在地震发生时能够承受地震力的作用。
2.2 结构动力分析结构动力分析是抗震性能分析的核心内容之一。
通过数值模拟或物理试验等方法,对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响应进行分析。
常用的方法包括有限元方法、动力弹塑性分析等。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得到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位移、加速度等参数,从而评估结构的抗震性能。
2.3 结构强度分析在抗震性能分析中,结构的强度是一个重要的指标。
通过对结构强度进行分析,可以确定结构的承载能力,进而评估结构在地震发生时的稳定性。
强度分析涉及材料的强度、梁柱节点的强度等方面,必须充分考虑这些因素,以确保结构在地震中不发生破坏。
3. 改进设计3.1 结构刚度改进提高结构的刚度是改进抗震性能的常用方法之一。
通过采用加固材料、增加支撑、增加结构横向刚度等手段,增加结构的刚度,使其能够更好地抵抗地震力的作用。
这一改进设计方法在现有结构的加固和新结构的设计中都可以采用。
3.2 结构阻尼改进结构的阻尼是指结构在地震作用下能够吸收和耗散能量的能力。
通过增加结构的阻尼,可以减小地震作用对结构的影响,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
常用的改进方法包括增加阻尼器、减震器等。
3.3 结构刚-柔组合设计刚-柔组合设计是结构抗震性能改进的一种有效方法。
通过在结构中引入柔性元件,如剪切墙、剪力楼层等,与原有的刚性结构相结合,使结构能够在地震中发挥更好的抗震性能。
装配式建筑的结构抗震设计与性能要求
装配式建筑的结构抗震设计与性能要求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装配式建筑在当今建筑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为了确保这种新型建筑的结构安全性和抗震能力,对其进行合理的结构抗震设计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探讨装配式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关键要点和性能要求,并分析其在提升建筑抗震能力方面所起到的作用。
一、装配式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关键要点装配式建筑由于其特殊施工特点,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关键要点来确保其结构具备良好的抗震性能。
1. 结构整体性:装配式建筑通常由预制组件拼接而成,因此在设计阶段需要考虑整体结构和零部件之间的相互连接以及密封状态。
这样不仅有助于增强结构整体刚度和稳定性,还可以减少与地基、楼层等其他部位之间产生位移或裂缝。
2. 构件连接方式:装配式建筑的构件连接是保证整个建筑体系稳定性和承载能力的重要因素。
在抗震设计中,需要考虑构件之间的连接形式、连接强度和连接刚度。
适当选择合适的连接方式并确保其质量,可以提高建筑整体的抗震能力。
3. 结构材料选择:装配式建筑的材料选择直接关系到其结构的抗震性能。
在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材料的强度、韧性和耐久性等指标,并选用符合抗震要求的合适材料。
同时,对于使用钢材作为主要结构材料的装配式建筑,在设计中还应注意防腐措施以保证其使用寿命和结构稳定性。
4. 设计参数确定:装配式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过程中需要明确相关参数,包括基本荷载、地震作用、荷载组合等。
准确合理地确定这些参数是装配式建筑抗震设计工作的前提条件,它们将直接影响到结构安全及整体性能。
二、装配式建筑结构抗震性能要求为了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对于所有新建建筑物都需要满足相应抗震需求的规定,装配式建筑也必须满足一定的抗震性能要求。
1. 建筑结构的承载能力应满足设计要求,并在地震作用下不发生破坏性破裂。
装配式建筑应具备足够的刚度和强度,以保证在地震作用下不产生严重的位移或变形,同时能够维持完整的结构。
2. 装配式建筑在地震作用下应具有良好的能量耗散和吸收能力。
建筑结构抗震性能化设计标准
建筑结构抗震性能化设计标准1、建筑场地在选择建筑场地时,应根据工程需要,掌握地震活动情况和工程地质的有关资料,对建筑场地做出综合评价。
宜选择对建筑抗震有利的地段,如开阔平坦的坚硬场地土或密实均匀的干硬场地土等地段,避开对建筑抗震不利的地段,如软弱场地土、易液化土、条状突出的山嘴、高耸孤立的山丘,非岩质的陡坡、采空区、河岸和边坡边缘等地段。
2、地基和基础为了避免建筑物不均匀沉降而导致结构产生裂隙、甚至倾斜,使结构构件过早进入塑性区,同一结构单元不应设置在性质截然不同的地基土上,不宜部分采用天然地基,部分采用桩基;地基有软弱粘性土、可液化土或严重不均匀土层时,应加强基础的整体性和刚性。
3、平面和立面布置为了避免地震时建筑发生扭转和应力集中或塑性变形集中而形成薄弱环节,建筑平面、立面布置宜规则、对称,质量分布和刚度变化宜均匀。
但不设置抗震缝时,应采用与实际情况相符合的计算模型,设置抗震缝时,应将建筑物分割成规则的结构单元。
我国《抗震规范》对高层钢结构房屋的最大适用高度和钢结构房屋的最大高宽比都有规定:(1)结构体系应具有明确的计算简图和合理的地震作用传递途径;应有多道抗震设防防线,避免因部分结构或构件失效而导致整个体系丧失抗震能力或丧失对重力的承载能力;应具备必要的承载能力,良好的变形能力和耗能能力;应具有合理的刚度分布和承载力分布,避免因局部削弱或突变而形成薄弱部位,产生过大的应力集中或塑性变形集中,对可能出现的薄弱部位,应采取措施提高其承载能力。
(2)在抗震结构体系中,应使结构构件和连接部位具有良好的延性,避免脆性破坏,提高抗震结构的整体变形能力。
因此,钢结构构件应合理控制尺寸,防止局部失稳或整体失稳,如对梁翼缘和腹板的宽厚比和高厚比都作了明确规定。
此外,还应加强各构件之间的连接,以保证结构的整体性,抗震支承系统应保证地震作用时结构的稳定。
(3)对于女儿墙、围护墙、雨篷、封墙等非结构构件,应使其与主体结构有可靠地连接和锚固,避免地震时倒塌伤人,产生附加震害;围护墙、隔墙等与主体结构的连接,应避免设置不当而导致主体结构破坏;应避免吊顶塌落及悬吊较重的装饰物坠落,不可避免时应采取可靠措施。
[精品]建筑结构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
以层间位移角验算的设计,这种设计方法都假定结
构处于线性状态,这与实际的非弹性状态下考虑时
间历程的分析结果不相一致。基于承载力的抗震设
计不能预估结构屈服后的变形能力及在大震时的实
际行为.
16
三水准抗震设防思想规定比较模糊
“大震不倒,中震可修,小震不坏”的三水 准抗震设防思想规定比较模糊,在实际设计中很难 控制.
失大于100亿美元
7
地震灾害呈现的新特点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网络经济的发展,一时一地的严 重自然灾害会引起全球经济的震荡.
智能化程度越高、技术密集性越高,系统所在的结 构物遭受破坏后,其灾难性后果就越严重.
“三水准,两阶段”的抗震设防思想以保障生命安 全为主要设防目标,而如今的建筑物往往建造费用 高昂,装修、非结构构件和技术装备的损坏所造成 的损失经常令业主难以承受.
地点 土耳其,艾耳津坎 印度,凯拉里 美国,北岭 日本,神户 俄罗斯,萨哈林 中国,丽江 中国,伽师 中国,包头 伊朗,伽恩-伊尔 兼得 中国,张北 土尔其,伊兹米特 中国台湾,集集
震级 6.8 6.2 6.7 7.2 7.6 7.0 6.9 6.4 7.1
6.2 7.4 7.3
死亡人数 800 10000 57 5438 2965 309
应允许比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 要求适当降低,但抗震设防烈度15 为6度时不应降低
现行设计方法存在的不足
设计目标为保证生命安全
具体实施的抗震设计方法的实质仍主要是采用
基于强度(或承载力)的设计方法,难以对建筑物进 行经济性评估.
线性状态的假定不符合实际
现行的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方法是基于承载力辅
建筑物与构筑物的破坏
房屋倒塌、桥梁断落、水坝开裂、铁轨变 形等;
建筑结构抗震性能与设计
建筑结构抗震性能与设计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类的发展,人们对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要求越来越高。
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它的来临不可预测,但我们可以通过科学的设计和合理的结构来提高建筑的抗震性能,减少地震灾害的损失。
本文将从建筑材料的选择、结构设计和工程实施等方面,讨论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的关键因素。
首先,材料的选择对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有着重要影响。
在地震中,建筑结构必须要有足够的强度和韧性才能承受地震带来的力量。
因此,在建筑设计阶段,工程师需选择高强度的材料,如高强度混凝土、高强度钢材等。
同时,材料的韧性也是至关重要的。
韧性指的是材料在承受外力时能够保持较大的变形能力,从而吸收能量。
高韧性的材料可以有效地减少地震力对结构的影响,并降低结构破坏的风险。
其次,结构设计是确保建筑抗震性能的关键环节。
在设计阶段,工程师需考虑到建筑所处地区的地震状况,并进行合理的结构设计。
常见的结构形式有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桁架结构等。
每种结构形式都有其适用的地理环境,工程师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
此外,结构的抗震设防烈度和结构的抗震性能等级也要依据地震状况进行科学设定。
工程师还需合理规划各个结构构件的布局和尺寸,并保证结构的整体刚度和稳定性。
然而,光有优秀的设计还不足以保证建筑的抗震性能。
在施工过程中,工程质量和施工工艺是关键因素。
建筑物的抗震性能不仅仅依赖于设计的合理性,更需要施工人员合理施工,确保结构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因此,项目的施工过程需要高度关注,包括材料的质量把控、施工工艺的规范性等。
此外,定期进行建筑物的维护和检查也是确保抗震性能的重要环节。
定期维护和检查可以发现建筑物结构的微小损伤,并采取相应的修复措施,从而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
总结起来,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是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反映。
材料的选择、结构设计、工程实施等环节都需要科学规划和合理安排。
只有兼顾优秀的材料和设计,并严格控制施工工艺的质量,才能够确保建筑物在地震中具备较好的抗震性能,从而减少地震灾害对人们生命财产的损失。
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化设计的计算应符合的要求
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化设计的计算应符合
的要求
1、分析模型应正确、合理地反映地震作用的传递途径和楼盖在不同地震动水准下是否整体或分块处于弹性工作状态。
2、弹性分析可采用线性方法,弹塑性分析可根据性能目标所预期的结构弹塑性状态,分别采用增加阻尼的等效线性化方法以及静力或动力非线性分析方法。
3、结构非线性分析模型相对于弹性分析模型可有所简化,但二者在多遇地震下的线性分析结果应基本一致;应计人重力二阶效应、合理确定弹塑性参数,应依据构件的实际截面、配筋等计算承载力,可通过与理想弹性假定计算结果的对比分析,着重发现构件可能破坏的部位及其弹塑性变形程度。
1。
建筑结构系统优化设计与性能评估
建筑结构系统优化设计与性能评估建筑结构是一座建筑物的骨架,承载了整个建筑的自重和外部荷载。
在建筑结构设计中,为了获得更高的安全性、经济性和美观性,优化设计和性能评估成为非常重要的环节。
本文将探讨建筑结构系统优化设计和性能评估的相关内容。
一、建筑结构系统优化设计建筑结构系统优化设计旨在通过合理的结构形式和构件尺寸的选择,以最小化建筑物的成本、能量消耗和材料使用,同时满足建筑物的稳定性和承载力要求。
优化设计需要考虑多个方面的因素,如结构材料的选择、结构形式的确定、减震设计、节能设计等。
1. 结构材料的选择建筑结构材料的选择对于优化设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传统建筑结构常使用的材料包括钢、混凝土和木材等。
而如今,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工程技术的发展,新材料的应用也在不断增加,如高强度钢材、玻璃纤维增强塑料等。
通过选择合适的材料,可以减少结构重量、提高抗震性能和耐久性。
2. 结构形式的确定结构形式的选择也是优化设计中的关键环节。
不同的建筑物和工程项目需求不同,因此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结构形式。
一般常见的结构形式包括框架结构、桁架结构、悬索结构等。
通过分析不同结构形式的优缺点,可以选择最适合的结构形式,以提高建筑物的整体性能。
3. 减震设计地震是一个常见的自然灾害,对建筑物的破坏有着很大的影响。
在优化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地震荷载对建筑结构的影响,并采取适当的减震措施,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减震设计方法包括加设隔震层、减震支撑和增加抗震墙等。
4. 节能设计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建筑节能也成为了重要的设计要求。
优化设计可以通过选择适宜的建筑形式和结构材料,合理设计建筑的供暖、通风、照明系统等,达到节约能源和减少环境污染的目的。
二、建筑结构性能评估建筑结构性能评估是通过对建筑结构进行实验、计算和模拟等手段,评估其在各种加载条件下的抗力、刚度、稳定性等性能指标。
性能评估可以帮助设计师了解结构的工作状态,发现潜在的问题,为优化设计提供依据。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与抗震性能分析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与抗震性能分析高层建筑在现代都市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由于其复杂的结构以及高度,抗震性能成为设计和建造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本文将对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与抗震性能进行分析,并探讨相关的优化技术。
一、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要点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要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基础设计:高层建筑的基础设计应考虑地质条件、土壤承载力以及建筑的荷载等因素。
采用适当的基础形式和深度可以提高建筑的稳定性和抗震性能。
2. 结构体系:高层建筑的结构体系应选用抗震性能良好的方案,如剪力墙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框架-筒状墙结构等。
这些结构体系具备较好的抗震性能,能够有效吸收和分散地震作用。
3. 材料选择:高层建筑结构的材料选择对于提高抗震性能至关重要。
采用高强度、高韧性的钢材或混凝土材料,可以提高结构的整体强度和延性,从而提高抗震性能。
二、高层建筑抗震性能分析方法高层建筑的抗震性能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进行分析:1. 静力分析:静力分析是一种简化的抗震性能分析方法,通过计算建筑在地震作用下的静力响应来评估其抗震性能。
该方法适用于低层建筑或对于结构刚度较为均匀的高层建筑。
2. 动力分析:动力分析是一种较为准确的抗震性能分析方法,通过计算建筑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响应来评估其抗震性能。
该方法适用于高层建筑或对于结构刚度较为不均匀的情况。
3. 数值模拟:数值模拟是一种基于有限元原理的抗震性能分析方法,通过建立结构的数值模型来模拟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响应。
该方法能够更加准确地评估结构的抗震性能,并可用于优化结构设计。
三、高层建筑抗震性能的优化技术为了进一步提高高层建筑的抗震性能,可以采用以下优化技术:1. 设计合理的剪力墙布置:剪力墙是高层建筑中一种常用的抗震结构形式,其布置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结构的抗震性能。
通过优化剪力墙的位置和布置方式,可以提高结构的整体刚度和延性,增强其抗震性能。
2. 采用抗震支撑系统:抗震支撑系统能够在地震发生时提供额外的支撑和稳定性,对高层建筑的抗震性能具有重要影响。
建筑工程混凝土结构抗震性能设计规程
建筑工程混凝土结构抗震性能设计规程混凝土结构是建筑工程中常见的结构形式,为了提高建筑工程在地震等自然灾害中的抗震性能,设计规程中有一系列的要求和规定。
本文将详细介绍建筑工程混凝土结构抗震性能设计规程的相关内容。
1. 抗震设计基本原则•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是在地震作用下,通过合理配置和使用建筑材料,使结构在地震中不发生倒塌,能够保护人员生命安全和减少结构破坏。
•抗震设计要根据地震烈度、场地类别、结构体系等因素确定抗震设防烈度,确保结构在设计基础上有足够的抗震能力。
•抗震设计要考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变形和破坏情况,合理设置抗震构件和构造措施,确保结构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2. 结构体系选择•根据建筑物的功能、形状和高度等因素,选择合适的结构体系,常见的混凝土结构体系包括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等。
•结构体系的选择要综合考虑结构的刚度、变形能力和受力性能,确保在地震作用下结构具有良好的整体稳定性和抗震性能。
3. 抗震设计等级•抗震设计按照建筑物的用途和重要性等不同情况分为多个等级,包括一般设防、较高设防、特殊设防等级,在设计中要根据相关规程和要求确定适当的抗震设计等级。
•高层建筑和重要设施应按照较高的抗震设计等级进行设计,确保在地震中有更好的抗震性能和安全性。
4. 水平地震力设计•水平地震力是指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受到的水平方向的力,根据地震烈度和结构参数等因素确定地震作用下的水平地震力,采用地震力设计方法进行设计。
•水平地震力设计要考虑结构的动力特性、阻尼效应和结构的变形能力,通过合理的设计和构造措施来减少结构的地震响应。
5. 抗震构造措施•抗震构造措施包括设置剪力墙、加固柱-梁节点、设置钢筋混凝土框架等,通过这些措施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减少结构在地震中的破坏。
•抗震构造措施要根据不同结构体系和对地震作用的响应特点进行选择和设计,并要求符合相关抗震规范和要求。
结语建筑工程混凝土结构的抗震性能设计规程是确保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有足够抗震能力和稳定性的重要依据,设计人员应熟悉相关规范和要求,合理设计和施工,保障建筑物的抗震安全性和可靠性。
《建筑结构抗震性能化 设计标准》
建筑结构抗震性能化设计标准1. 引言地震是一种破坏性极大的自然灾害,对建筑结构的破坏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为了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各国纷纷制定了相关的抗震设计标准。
本文将介绍建筑结构抗震性能化设计标准的基本要求和内容。
2. 设计目标建筑结构抗震性能化设计的首要目标是确保建筑结构在地震发生时具备足够的抗震能力,以防止结构倒塌和人员伤亡。
基于这一目标,设计中采取了以下措施:•采用适当的地震动参数,包括加速度、速度和位移等,来确定地震设计负荷。
•根据地震破坏特点和建筑结构的性能,确定结构的耗能能力和滞回特性。
•设计合理的结构布局和局部加强措施,以提高结构的整体抗震能力。
•采用适当的材料,如高强度混凝土、抗震钢筋等,以提高结构的抗震能力和耐久性。
3. 设计要求和方法建筑结构抗震性能化设计标准需要满足以下要求和方法:3.1 抗震性能目标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目标通常分为以下几个等级:•等级1: 确保建筑结构在较小地震作用下无结构破坏,以及地震作用下无人员伤亡。
•等级2: 确保建筑结构在中等地震作用下无结构倒塌,以及地震作用下无重大人员伤亡。
•等级3: 确保建筑结构在大地震作用下无结构倒塌,以及地震作用下无较大范围人员伤亡。
3.2 结构设计方法在建筑结构抗震性能化设计中,常用的结构设计方法包括:•静力设计法: 根据设计地震动参数,按照最不利的组合,计算结构的应力、变形和内力等。
•动力设计法: 利用结构的固有振动频率和阻尼特性,分析结构在地震荷载下的响应。
•反应谱分析法: 利用地震反应谱和结构的固有振动特性,分析结构在地震荷载下的响应。
3.3 抗震设计措施为了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常采用以下设计措施:•结构的合理布局和高度形式,以避免扭转和剪切的集中作用。
•采用抗震墙、剪力墙和隔震技术等,来提高结构的整体稳定性和抗震能力。
•加强结构的节点和连接部位,以提高结构的承载能力和变形能力。
建筑结构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
建筑结构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是保证建筑在地震中安全运行的重要内容。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我们对地震破坏机理的深入研究,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也从传统的经验性设计逐步发展为基于性能的设计理念。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强调的是建筑在地震中的损伤控制和可修复性,而非简单追求刚度和强度。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思想传统的抗震设计方法主要是基于建筑结构的刚度和强度来进行设计。
这种设计方法追求的是在地震中结构的弹性恢复能力和强度,但往往忽略了结构的延性和能量耗散能力。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则强调对结构的性能进行全面考虑,包括刚度、强度、延性以及能量耗散能力等。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的关键是确定建筑结构的性能目标。
根据结构的使用目标和地震的影响,可以设置不同的性能目标,包括质量目标、强度目标、位移目标等。
通过分析不同地震作用下建筑结构的性能,确定性能目标的重要性和要求。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将结构设计分为两个阶段,即设计阶段和评估阶段。
在设计阶段,根据性能目标进行结构设计,确定结构的形式、大小和承载力等。
在评估阶段,通过地震响应分析和性能评估来验证设计结果是否满足性能目标。
如果不满足,需要对设计进行修改和优化,直到满足性能要求。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的关键技术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需要借助一系列的技术手段和方法。
其中,地震作用分析是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最关键的技术之一、通过地震响应分析,可以了解结构在地震下的应力、变形和位移情况,进而评估结构的性能。
常用的地震作用分析方法包括静力弹塑性分析、动力弹塑性分析、模态响应谱分析等。
结构控制技术也是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重要的技术手段。
结构控制技术通过增加结构的能量耗散能力来提高结构的延性,从而减小地震引起的破坏。
常见的结构控制技术包括减震技术、阻尼技术和防震技术等。
另外,材料和构造的选择也是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的重要内容。
选择合适的材料和构造可以提高结构的延性和耗能能力。
常用的材料包括高强度混凝土、高强度钢筋和高性能混凝土等。
高层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分析与优化设计
高层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分析与优化设计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高层建筑的建设成为城市发展的一种趋势。
然而,高层建筑在地震中的安全性一直备受关注。
因此,对高层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进行分析与优化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高层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分析与优化设计的关键要点。
首先,高层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分析需要从建筑材料的选用开始。
优质的建筑材料能够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
例如,使用高强度混凝土和钢材作为主要结构材料可以增强结构的刚度和韧性,提高抗震能力。
此外,选用抗震性能好的建筑材料,如抗震剪力墙和抗震隔墙材料,也可以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
其次,高层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分析需要对结构的整体稳定性进行研究。
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应满足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的要求。
在抗震设计中,地震力是结构稳定性的主要考虑因素。
通过对结构进行合理的抗震分析,可以确定结构所需的稳定措施,如加强结构柱、梁和地基,提供充足的抗震支撑和抗震连接等。
此外,还应考虑结构的整体稳定性,如尽量避免破坏性地震力集中在某一局部区域,通过结构布局的合理性和对称性来平衡地震力的分布。
再次,高层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分析需要考虑结构的动力响应。
在地震发生时,结构会受到地震力的作用,产生振动。
结构的动力响应是评估其抗震性能的重要指标。
对于高层建筑,考虑结构的动力响应包括结构的自振周期、固有频率、刚度和阻尼等。
在设计阶段,可以通过数学模型和计算方法对结构的动力响应进行评估。
例如,利用有限元方法可以对结构进行动力分析,评估结构的刚度和振动特性,从而优化结构设计。
最后,高层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优化设计需要通过抗震措施来提高结构的抗震能力。
常见的抗震措施包括设置抗震墙、加固柱子和加宽梁等。
抗震墙可以提供结构的纵向和横向刚度,减小结构的振动位移。
加固柱子和加宽梁可以提高结构的刚度,增强结构的整体稳定性。
另外,还可以采用桥墩阻尼器、摆锤阻尼器和防震减隔震器等先进的抗震措施来减小结构的振动响应。
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化设计应符合的要求
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化设计应符合的要求
1、选定地震动水准。
对设计使用年限50年的结构,可选用本规范的多遇地震、设防地震和罕遇地震的地震作用,其中,设防地震的加速度应按本规范表3.2.2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采用,设防地震的地震影响系数大值,6度、7度(0.10g)、7度(0.15g)、8度(0.20g)、8度(0.30g)、9度可分别采用0.1
2、0.2
3、0.3
4、0.4
5、0.68和0.90。
对设计使用年限超过50年的结构,宜考虑实际需要和可能,经专门研究后对地震作用作适当调整。
对处于发震断裂两侧lOkm以内的结构,地震动参数应计人近场影响,5km以内宜乘以增大系数1.5,5km 以外宜乘以不小于1.25的增大系数。
2、选定性能目标,即对应于不同地震动水准的预期损坏状态或使用功能,应不低于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第1.0.1条对基本设防目标的规定。
3、选定性能设计指标。
设计应选定分别提高结构或其关键部位的抗震承载力、变形能力或同时提高抗震承载力和变形能力的具体指
标,尚应计及不同水准地震作用取值的不确定性而留有余地。
设计宜确定在不同地震动水准下结构不同部位的水平和竖向构件承载力的要求(含不发生脆性剪切破坏、形成塑性铰、达到屈服值或保持弹性等);宜选择在不同地震动水准下结构不同部位的预期弹性或弹塑性变形状态,以及相应的构件延性构造的高、中或低要求。
当构件的承载力明显提高时,相应的延性构造可适当降低。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性能设计与优化研究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性能设计与优化研究建筑结构设计是建筑领域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直接关系到建筑物的稳定性、安全性和使用性能。
近年来,随着社会对建筑品质要求的提高,性能设计与优化在建筑结构设计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围绕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性能设计与优化展开研究,探讨相关理论和方法,并举例说明其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和效果。
一、性能设计的概念和原则性能设计是以建筑结构在服役过程中的性能为出发点,侧重于整体的系统工程优化。
性能设计的核心思想是充分发挥材料和结构的优势,以满足建筑物使用者的需求、提高设计的效果。
在性能设计中,需重视以下原则:1.多目标优化:在建筑设计中,不仅要关注结构的力学性能,还要结合其他因素,如景观、生态环境、经济性等,进行多目标优化设计。
2.协同设计:性能设计需要各专业之间的协同工作,将结构设计与建筑设计、机电设计等整合在一起,形成整体化的设计方案。
3.灵活性设计:建筑结构的设计应具备一定的灵活性,以适应不同使用需求和未来的扩展。
二、性能设计与优化的方法和工具性能设计与优化的方法和工具在建筑结构设计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方法和工具:1.有限元方法(Finite Element Method, FEM):有限元方法是一种数值计算方法,通过离散化建筑结构,将其分解成有限个小单元,并建立适当的数学模型,可以对结构的力学性能进行研究。
2.基于性能设计的结构拓扑优化:结构拓扑优化方法通过对结构的拓扑形态进行优化,实现结构的最优性能设计。
在此基础上,结合性能指标对结构形态进行进一步优化。
3.参数化设计:参数化设计是利用计算机软件对建筑结构进行建模和分析的方法,通过改变参数的数值,可以快速获得不同设计方案,并进行性能比较和优化。
三、性能设计与优化的实际应用性能设计与优化方法在实际工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以某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为例,该建筑位于地震多发区,对结构的抗震性能有较高要求。
设计工程师根据地震荷载条件,采用有限元方法进行模拟和分析,优化结构的形态和材料,以提高建筑的抗震性能。
建筑结构抗震性能化 设计标准》
建筑结构抗震性能化设计标准》本文旨在介绍建筑结构抗震性能化设计标准的重要性和背景。
抗震性能化设计标准是确保建筑结构在发生地震时具备良好的抗震能力的关键所在。
地震是一种具有极大破坏力的自然灾害,对于建筑结构的安全性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制定相应的抗震性能化设计标准是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必要措施。
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是指结构在地震荷载下的承载能力和变形能力。
地震荷载是由于地震引起的地震波传递到建筑结构上产生的力。
如果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不足,地震波的作用可能导致结构破坏、倒塌甚至人员伤亡。
因此,通过制定抗震性能化设计标准,可以确保建筑结构具备足够的抵抗地震力的能力,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地震灾害对人们生命财产的影响。
随着人们对地震灾害风险的认识不断提高,建筑结构抗震性能化设计标准逐渐成为建筑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
过去,建筑设计主要追求结构的强度,对于抗震性能的要求比较低。
然而,历史上多次发生严重地震灾害,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了巨大损失,推动了抗震性能化设计标准的不断完善。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抗震理论的发展,建筑结构抗震性能化设计标准也在不断提高。
目前,各国都对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并制定了相关的抗震性能化设计标准。
这些标准包括建筑结构在地震波作用下的变形控制、结构稳定性、强度等方面的要求,旨在确保建筑结构在遭受地震荷载时不会发生坍塌或严重损坏。
建筑结构抗震性能化设计标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通过制定合理的标准,可以确保建筑结构在地震时表现出良好的抗震能力,减少地震灾害对人们的威胁。
随着科学技术和抗震理论的不断进步,建筑结构抗震性能化设计标准也在不断完善,为保障人们生命财产安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建筑结构抗震性能化设计标准是指为了确保建筑物在发生地震时能够保持结构的完整性和安全性而制定的一系列规范和要求。
该标准通过规定建筑物的设计、施工和使用阶段的相关要求,旨在提高建筑结构在地震荷载下的抗震性能。
建筑结构的减震性能分析及优化设计
建筑结构的减震性能分析及优化设计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的不断增加,地震风险也在不断增加。
在建筑结构设计中,减震设计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手段,以确保建筑在地震中发生倒塌的风险大大降低。
本文主要介绍建筑结构的减震性能分析及优化设计。
在设计建筑结构时,减震设计应被视为一项非常重要的设计任务。
减震设计的目的是确保建筑在地震中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具体来说,减震设计有以下优点:1、减小结构震动的幅度和频率,从而减小地震对建筑物的冲击力;2、强化建筑物的耐震性,提高建筑物的抵御能力;3、降低结构的振动所产生的噪音,提高室内空气质量。
减震设计的方法有多种,包括基础减震、结构减震和被动控制等。
为了评估建筑结构的减震性能,必须进行减震性能分析。
减震性能分析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地震响应分析和结构响应分析。
地震响应分析地震响应分析是建筑结构减震性能分析中最关键的一步。
地震对结构的作用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因此其分析方法也相对复杂。
通常,地震响应分析采用相应的计算机程序进行模拟计算。
在地震响应分析中,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地震波数据,包括加速度等;2、地面场地特性,如地震波传播速度和衰减规律等;3、建筑结构特性,如结构的质量、刚度等;4、结构的减震装置特性,如减震器的刚度、阻尼等。
结构响应分析的主要目的是确定结构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也称为结构响应谱。
结构响应谱包括加速度、速度和位移等,它们是评估结构减震性能的关键指标。
在实际的建筑设计中,减震设计通常是通过优化设计工程实现的。
减震结构的优化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结构特性的优化设计在建筑设计的初期,应该根据建筑使用需求确定各种结构参数,包括建筑的高度、质量、刚度等。
接下来,应该对各种设计参数进行优化设计,以压缩建筑的重量、降低结构的刚度、加强结构的抵御力和优化结构的振动特性。
2. 减震器的选择与设计工程中可以采用地震位移反馈控制技术及负阻尼技术等被动控制减震技术以及主动控制减震技术中的主动负阻尼控制技术等。
建筑工程中的性能化设计原则
对建筑结构在不同作用和环境下的潜在风险进行 识别、评估和排序,为后续设计提供依据。
结构分析
利用数值模拟软件对建筑结构进行详细的分析, 包括静力、动力、稳定性和安全性等方面。
功能分析
对建筑的使用功能进行深入分析,确定各功能区 域的需求和特点,为结构布局和设计提供指导。
性能化设计的评估方法
安全评估
设计方案
根据需求分析和评估结果,制定多个设计方 案并进行比较。
审查与批准
对设计成果进行审查,确保满足性能化设计 原则和相关规范要求。
04
建筑工程中的性能化设计应用
建筑结构的安全性设计
结构安全性评估
对建筑结构进行全面的安全性评 估,确保结构在各种可能出现的 自然灾害和人为因素影响下都能
保持稳定。
结构优化设计
创新性的设计原则是指在建筑工程中,鼓励采用新技术、新材料和新方法,以提高建筑的性能和可持 续性。
在建筑工程中,创新性的设计可以帮助提高建筑的性能和可持续性,同时也可以提高建筑的经济效益 和社会效益。因此,设计师需要不断关注新技术、新材料和新方法的发展动态,并将其应用到实际设 计中。
可持续性的设计原则
案例三:某历史建筑的可持续性性能化设计
总结词
在保持历史建筑原有风貌的基础上,采用可 持续性设计方法,提高建筑的可持续性。
详细描述
在进行历史建筑的可持续性性能化设计时, 需要保持建筑原有的风貌和历史价值。同时 ,采用可持续性设计方法,如绿色建材、自 然通风和采光等,可以提高建筑的可持续性 ,减少对环境的影响。这种设计方法可以实 现历史建筑的传承和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
加强人才培养
培养具备多学科知识的专业人才,提高性能化设计的 技术水平。
有关建筑结构性能设计分析与研究
有关建筑结构性能设计的分析与研究摘要当今社会发展形势下,建筑结构性能及设计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通过针对建筑结构的抗震性方面的分析与研究,进一步总结了建筑结构的抗火性能的分析过程及研究结果,提出一些建设性建议,这些都会为我国建筑结构资料的完善与改进创新奠定良好基础。
关键词建筑结构性能设计分析研究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建筑这个特殊商品的要求越来越严格,不管是建筑的外观造型、与环境的协调关系,还是建筑的结构安全、可靠方面都有了较高的要求。
建筑结构的性能设计引起了建筑界的广泛关注,尤其是抗震性能设计和抗火性能设计。
对建筑结构来说,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作用是通过地基传递给上部结构的,引起地基的开裂,导致建筑结构发生坍塌,抗震性能的强弱直接影响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程度。
在建筑设计阶段,考虑抗震性能,采取一定的措施使建筑物承受更高的地震力,从而减少损害。
随着各类工程的大量兴建,建筑防火设计成为工程建设和使用中确保质量安全和财产安全的重要环节,防火设计直接关系到建筑使用的安全。
由此可见,建筑的抗震和防火性能设计对保证建筑物的建造和使用安全有着重大的意义。
一、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分析与研究地震对建筑物的危害是巨大的,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就显得尤为重要,可以从场地选择、结构设计和基础设计等三个方面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地震造成建筑物的破坏,除了震动引起结构破坏以外,场地的选择也是一个关键的因素。
在选择建筑物的场地时要做到以下几点:选择开阔平坦或者密实均匀的场地,有利于建筑物抗震;避开像软弱场地土、高耸的山丘、河岸以及边坡边缘等对建筑物抗震不利的地段;避开像容易发生滑坡、地陷、泥石流和地表错位等的危险地段,当无法避开时,要采取有效的抗震措施。
建筑结构包括砌体建筑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和钢结构,建筑物本身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系统,各种结构构件共同工作,在遭受地震作用后,各个构件的破坏机理与破坏过程十分复杂,因此,针对不同的建筑结构应该采取不同的抗震设计。
建筑结构优化设计及其抗震性能研究
建筑结构优化设计及其抗震性能研究一、现状分析建筑是人类生活、工作和活动的重要场所,其结构设计的质量和抗震性能直接影响到建筑物的安全性。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密集度的增加,对建筑结构的要求也日益提高。
目前,成为建筑工程领域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在现阶段,建筑结构设计中存在着诸多问题。
传统建筑结构设计方式存在着结构不合理、材料浪费、耗能过大等问题。
传统建筑结构缺乏最优的结构布局设计,容易导致整体结构的不稳定性,加大了地震发生时房屋受损甚至倒塌的风险。
传统建筑结构缺乏对抗震性能的重视,没有考虑到地震发生时结构的抗震性能,因此抵御地震能力薄弱,容易受到地震灾害的破坏。
另外,建筑结构设计中材料的选择、结构的布局、节点的设计等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优化。
二、存在问题1. 结构设计不合理:传统建筑结构设计中存在许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导致整体结构的脆弱性增加,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
2. 抗震性能薄弱:传统建筑结构缺乏对抗震性能的重视,没有考虑到地震发生时结构的抗震性能,容易受到地震灾害的破坏。
3. 结构材料浪费:传统建筑结构设计中存在材料浪费的问题,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
4. 耗能过大:传统建筑结构设计中存在着能耗过大的问题,不符合节能环保的要求。
三、对策建议为了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对策建议:1. 建筑结构优化设计:在建筑结构设计中应注重结构的合理布局,采用新颖的结构形式和材料,提高结构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通过对结构系统的优化设计和结构参数的精确调整,达到减少结构体积、减轻结构荷载的目的。
2. 加强抗震性能研究:在建筑结构设计中应加强抗震性能的研究,考虑到地震发生时结构的抗震性能,采取有效的抗震措施和技术,提高建筑的抗震能力。
优化结构体系、选择合适的结构形式、加强节点设计等都是提高抗震性能的有效措施。
3. 优化材料选择:在建筑结构设计中应优化材料的选择,采用环保、节能的建筑材料,减少材料浪费和资源的消耗。
建筑结构优化设计建议
建筑结构优化设计建议1.抗震性优化设计:抗震性是建筑结构设计中最重要的性能之一、建议采用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如提高结构的刚度和强度、设置适当的抗震支撑和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等。
同时,通过使用抗震性能好的结构材料和结构连接方式,如新型高性能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柱-钢管混凝土梁混合结构等,可以进一步提升建筑的抗震性能。
2.抗风性优化设计:抗风性是建筑结构设计中另一个重要的性能。
建议结构设计中采用适当的风荷载计算方法和优化结构布置,如设置合适数量和布置合理的抗风支撑、塔楼式结构等,从而提高建筑的抗风性能。
3.使用性优化设计:使用性包括建筑的舒适性、通行合理性和灵活性等。
建议在建筑结构设计中充分考虑建筑功能需求,合理设置楼板高度、梁柱布置、结构跨度等,以提供良好的使用环境和使用空间。
4.经济性优化设计:经济性是建筑结构设计中必须重视的方面之一、建议在结构设计中充分考虑结构材料的成本、施工工艺的便利性和维护的经济性等因素,以达到经济高效的结构设计。
5.可持续性优化设计:可持续性是当前建筑设计的重要考虑因素之一、建议在建筑结构设计中采用可再生材料和节能技术,减少能源消耗和减轻对环境的影响。
例如,结构设计中可以加强采光和通风的性能,降低能耗,通过可再生能源设备等的使用,提高建筑的可持续性。
6.精细化设计与施工技术密切结合:精细化设计是通过对结构性能和力学计算的精确预测和分析,将结构设计和施工工艺相结合。
建议采用现代化的建筑信息模型(BIM),提高结构设计的精度和施工效率。
7.多学科协同设计:在建筑结构优化设计过程中,应加强与各专业之间的协同设计,包括建筑师、结构设计师、电气设计师等。
通过多学科的协同设计,可以避免冲突和矛盾,提高设计的整体效果。
综上所述,建筑结构优化设计需要综合考虑抗震性、抗风性、使用性、经济性、可持续性等要素,并采用精细化设计、多学科协同设计等方法,以达到优化建筑结构设计的目的。
同时,建议与施工工艺和建筑材料相结合,以提高建筑的工程质量和经济效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烈度地震(“中震”)作用下,框支梁及框支柱仍处于弹性
(或不屈服)状态。 3.2.6 重要结构的门厅柱按“中震”设计。由于门厅柱 数层通高,且作为上部楼层竖向荷载的主要支承构件,属于 重要的结构构件,因此按“中震弹性”或“中震不屈服”设
计。对应的性能目标就是在设防烈度地震(“中震”)作用
下,门厅柱仍处于弹性(或不屈服)状态。
■ 对特殊工程及采用隔震、减震技术或低烈度设防且风
荷载很大时,可对某些关键构件提出此项性能要求,其房屋 的高度和不规则性一般不需要专门限制。 ■ 结构满足大震下弹性或基本弹性设计要求,大震下结 构可不考虑地震内力调整系数,但应采用作用分项系数。
■ 各构件的细部抗震构造仅需满足最基本的构造要求(
如采取抗震等级为四级的构造措施),结构具有最基本的延 性性能。
全为抗震设防惟一目标的单一设防标准是不全面的,应考虑
控制建筑和设施的地震破坏,保持地震时正常的生产、生活 功能,减少地震对社会经济生活所带来的危害,有必要采用 高于(或不低于)基本抗震设防目标的性能化设计方法。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2 建筑的平面和立面的复杂程度增加,按常规设计方法 进行的抗震设计往往不能完全满足抗震设计要求。 3. 抗震性能化设计与抗震概念设计的关系 3.1 抗震性能化设计是解决复杂工程抗震设计问题的有
5
性能目标3
应进行抗震超限审查
6 7 8 9
性能目标4 性能目标4 按一般情况设计 根据复杂情况确定相应的性能目 标
应进行抗震超限审查 应进行专门研究 可直接按《抗震规范》设计 应进行抗震超限审查
抗震性能设计的常见做法
表3.10.3-7
情况 分类 大震剪应力控
要求 大震下抗震墙的剪压比≤0.15 按中震要求进行抗侧力结构的抗剪 控制,与抗震等级相对应的调整系 数均取1.0
3.2.2
由于房屋的重要性程度及建筑使用功能不同,
结构或结构部位及结构构件的抗震设防目标也不完全相同, 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抗震措施 3.2.3 针对工程的需要和可能,可以对整个结构,也可 以对某些部位或关键构件,灵活运用各种措施达到预期的抗
震性能目标,以提高抗震安全性或满足使用功能的专门要求
■ 竖向构件不发生剪切等脆性破坏。
■ 各构件的细部抗震构造应满足特种延性的要求(相当 于混凝土结构中特一级抗震等级的构造要求)。
3.3 确定中震或大震下的抗震性能水准
为实现性能目标要求,需要落实各个地震水准(中震或
大震)下构件的承载力、变形和细部构造的具体指标。 3.3.1 仅提高承载力时,安全性有相应的提高,但使用 上变形要求不一定能满足; 3.3.2 仅提高变形能力,则结构在小震、中震下的损坏
3.2.7 性能目标3 ■ 在中震下已有轻微塑性变形,大震下有明显塑性变
形(图2-1中OCC′至ODD′之间)。
3.2.8 性能目标4
■ 在中震下的损坏已大于性能目标3,结构总体的承载 力略高于一般情况(图2-1中ODD′至OEE′之间)。 ■ 结构应进行非线性分析。 ■ 结构的薄弱部位或重要部位构件在大震下允许达到
■ 当承载能力提高幅度较大时,可适当降低延性要求;
■ 而当承载力水平提高幅度较小时,可相应提高结构或 构件的延性(也即当延性指标的实现有困难时,可通过提高 结构或构件的承载力加以弥补;而当提高结构或构件的承载 力有困难时,可通过提高结构或构件的延性加以弥补)。
3.3.5 对各项性能目标,结构的楼盖体系必须有足够安
承载力仍可满足大震下的验算要求。因此,总体结构可达
到性能目标2的要求。
■ 结构的薄弱部位或重要部位构件的抗震承载力(正 截面承载力和抗剪承载力)满足大震弹性设计要求。 ■ 整个结构按非线性分析计算。
■ 允许某些选定的部位接近屈服(如部分受拉钢筋屈
服),但不发生如剪切等脆性破坏。 ■ 各构件的细部抗震构造需满足低延性要求(相当于 混凝土结构中三级抗震等级的构造要求)。
抗震概念设计及抗震性能化设计
朱炳寅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2012.11.30
■ 抗震性能化设计部分回答以下问题: 什么是抗震性能化设计 性能化设计不神秘,大到整个工程,小到结构构件,
都有性能化设计的问题,我们的楼梯安全岛的概念及其设
计原则就是抗震性能化设计。
为什么要进行抗震性能化设计 抗震性能化设计与抗震概念设计的关系
效方法,也是抗震概念设计的集中体现。
3.2 抗震性能化设计贯穿于结构抗震设计的始终,其并
不神秘。我们结构设计中的许多工作其实就是抗震性能设计
的具体内容,此处举例说明如下:
3.2.1 《抗震规范》中的三水准设防目标,就是一种性
能目标。明确要求大震下不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即“大
震不倒”,就是最基本的抗震性能目标。 3.2.2 对起疏散作用的楼梯,提出采取加强措施,使之 成为“抗震安全岛”的要求,确保大震下能具有安全避难和 逃生通道的具体目标和性能要求,这是对具体部位提出的满
结构关键部位设计建议
说明
1
性能目标1
应进行抗震超限审查
2 3 4
性能目标2 性能目标3 性能目标2
应进行抗震超限审查 应进行抗震超限审查 应进行抗震超限审查
超A级高度但不超B级高度的 特别不规则结构
超A级高度但不超B级高度的 一般不规则结构 超A级高度但不超B级高度的 规则结构 A级高度的特别不规则结构 A级高度的一般不规则结构 大跨度复杂结构
。 3.2.4 鉴于目前强烈地震下结构非线性分析方法的计算 模型及参数的选用,尚缺少从强震记录、设计施工资料到实 际震害的验证,对结构性能的判断难以十分准确,因此,性
能目标选用时宜偏于安全考虑。
图2-1 抗震性能目标、承载力与延性之间的关系
3.2.5 性能目标1 ■ 结构在设防烈度地震下完好并能正常使用(即中震弹 性或基本弹性)罕遇地震作用下能基本完好,最多只产生一 些不明显的非弹性变形(图2-1中OAA′至OBB′之间),经检
级的构造要求。考虑地震作用的不确定性,对工程设计中的
延性要求宜适当提高。 4. 抗震性能化设计工程实例及分析 抗震性能化设计可以是对全工程也可以是对某一特殊构件 (高规第8.1.3条要求,对少量剪力墙的框架结构进行抗震性
能化设计)
抗震性能指标确定的一般原则
表3.10.3-6
序号
工程情况 超B级高度的 特别不规则结构 超B级高度的 一般不规则结构 超B级高度的规则结构
3.2.6 性能目标2 ■ 结构构件在中震下完好,在预期大震下可能屈服( 图2-1中OBB′至OCC′之间)。
■ 例如:某6度设防的钢筋混凝土框架-核心筒结构,
其风力是小震的2.4倍,在风荷载作用下的层间位移是小震 的2.5倍。结构的层间位移和所有构件的承载力均可满足按 中震(不计风荷载效应)的设计要求。考虑水平构件在大 震下的损坏使刚度降低和阻尼加大,竖向构件的最小极限
修后可继续使用(即大震基本弹性或大震不屈服)。
■ 某些特别重要的建筑,需要结构具有足够的承载力, 从而保证其在中震、大震下始终处于基本弹性状态;也有一 些建筑虽然不特别重要,但其设防烈度较低(如6度)或结
构的地震反应较小,也可以保证其在中震、大震下始终处于
基本弹性状态。 ■ 某些特别不规则的结构,业主愿意付出经济代价,也 能使其在中震、大震下始终处于基本弹性状态。
3.2.7 对承受较大拉力的楼面梁按“中震”设计。受斜 柱的影响楼面梁常承受较大水平力,考虑钢筋混凝土楼板开 裂后承载能力的降低,按“零刚度”楼板假定并按“中震” 设计。当梁承受的拉力较大时,可考虑采用型钢混凝土梁、
或钢梁。
3.2.8 对特别重要的结构,当采用双重抗侧力结构时, 如钢框架-钢筋混凝土核心筒结构中,对底部加强部位的抗震 墙提出截面剪压比限值要求,按大震剪力不超过0.15fcbwhw0
功能要求等)和灵活性。
1.5 在复杂高层建筑及超限工程设计审查中经常提到结
构的性能化设计问题,性能化设计是结构抗震设计的精髓。
2. 为什么要进行抗震性能化设计 2.1 多次大地震及特大地震的震害表明,由于城市的发 展和城市人口密度的增加,城市设施复杂,经济生活节奏加 快,地震灾害所引起的经济损失急剧增加,因此,以生命安
全的承载力,以保证结构的整体性,一般应使楼板在地震中 基本处于弹性状态,否则,应采取适当的加强措施。
3.3.6 为避免发生脆性破坏,设计中应控制混凝土结构
构件的受剪截面面积,满足规范对剪压比的限值要求。 3.3.7 性能目标中的抗震构造“基本要求”相当于混凝 土结构中四级抗震等级的构造要求,低、中、高和特种延性 要求,大致相当于混凝土结构中三、二、一和特一级抗震等
屈服阶段,但满足选定的变形限值(如除框架结构以外的
混凝土结构,在大震下的层间弹塑性变形控制在 1/500~1/300)。 ■ 竖向构件不发生剪切等脆性破坏。 ■ 各构件的细部抗震构造应满足高延性的要求(相当 于混凝土结构中一级抗震等级的构造要求)。
3.2.9 性能目标5
■ 对应于图2-1中OEE′。 ■ 结构应进行非线性分析。 ■ 结构的薄弱部位或重要部位构件在大震下允许达到屈 服阶段,满足现行规范在大震下的弹塑性变形要求。
3. 如何做好抗震性能化设计工作 3.1 抗震性能化设计的路径如下: 确定各地震水准下结构可接受侧破坏程度 设定结构的抗震性能目标
确定各个地震水准下构件的承载力、变形和细部构造的
具体指标 3.2 如何确定结构的抗震性能目标 3.2.1 抗震性能目标应根据抗震设防类别、设防烈度、 场地条件、结构类型和不规则性,建筑使用功能和附属设施 功能的要求、投资大小、震后损坏和修复难易程度等,经技 术及经济可行性综合分析和论证后确定。
“高延性,低弹性承载力”或
“低延性,高弹性承载力”。
1.3 提高结构或构件的抗震承载力和变形能力,都是提 高结构抗震性能的有效途径,而仅提高抗震承载力需要以对 地震作用的准确预测为基础。限于地震研究的现状,应以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