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景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石景山
简介
石景山
石景山区位于北京市西山风景区南麓和永定河冲积扇上,总面积84.32平方公里,距天安门16公里,是北京市新市区。石景山因“燕都第一仙山——石经山”而得名,自古就是京西历史文化重镇。区域内山地面积占23%,城市绿化覆盖率为47.09%。人均拥有公共绿地面积达73.89平方米,居北京市城区首位,是北京市城区中山林资源最丰富、绿化覆盖率最高、人均拥有公共绿地最多的地区。是一个生态良好、宜居宜商的首都新城区。距市中心仅14公里,是外城四区中距市中心最近的城区,利于吸纳人气,尤其为文化创意、休闲娱乐、商务服务、高新科技、旅游会展等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石景山区是海淀、丰台、门头沟三区的重要连接点,是京西板块空间关键的支撑点,是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一轴一带”的结合点,战略地位十分突出。
该区域属暖温带季风性气候,四季分明,全年平均气温13.4°C,年平均降水量在680毫米左右。
名称来历
顾名思义,之所以定名为石景山区,就是因为京都“第一仙山”——石景山位于该区域。石景山区位于北京市西山风景区南麓和永定河冲积扇上,地势北高南低,略有起伏。
石景山,位于北京石景山区的中西部,永定河的东岸,海拔183米。在历史上曾有人把的地理位置和地域特点历史上描述为:“东临帝阙,西濒浑河”。其实“帝阙”即为紫禁城,“浑河”即为永定河(古称桑干河、卢沟河)。石景山在历史上又被称为石井山、石径山、石经山、湿经山。
石景山历史悠久,该区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始于公元前311年。战国时期,燕昭王建碣石宫(位置在今衙门口村北)招贤纳士,乐毅等各国贤才相继投奔,辅佐昭王复兴大业。
石景山之名被人们叫响应该始于明朝万历年间。据石景山上1615年的《重修天主宫碑记》记载:“惟山雄峙一方,高接云汉,钟灵秀之气,郁造物之英,真为燕都之第一仙山也。”因此,可以说石景山之名闻达四方应自此起。后来冠以区名也就理所当然了。
因毗邻京城,景色秀丽,距天安门仅仅16公里,而且永定河的水势关系到京津的安全,明清两代有正德、万历、康熙、雍正四帝登临石景山,眺望永定河,并留下众多诗篇。清人王士祯(《登石景山浮屠》)、桂本諴(《石景山》)、方汝霖(《和<石景山>》)和民国的田数藩(《登石景山塔》)曾登石景山并留下动人的诗篇。历代兴建保留了众多文化古迹,明清时期曾经鼎盛一时。山上建有金阁寺、碧霞元君庙、天空寺等寺庙,并有金阁寺塔、石经台、普安洞、普观洞、孔雀洞、还源洞等古迹。
自有史以来至民国,石景山地区曾经隶属于战国时期蓟国、燕国、唐朝河北道广平县、民国时期北平特别市郊第五区等,但一直没有独立建置。1948年底北平市军管会将石景山地区划为北平市第27区,这是石景山区独立建置之始。1949年1月区人民政府成立。1952年改称石景山区。京西石景山距京师不过三十几里也。旧称石经山,亦或曰湿经山。区治得名盖源于此。
石景山风光妙哉,北依天泰、南傍卢水。八宝山、玉泉居东、石景山处西。其北有天泰山在焉。其山,冬则苍,春则碧,夏多花,秋则多红叶也。山多树,树多松柏,疏密罗植,苍岩傲睨,偃仰离奇各有态。云际双峰,崭然秀至。俯仰间,清风徐来,无名之香,四山飘至。凹凸之间,名苑佳林,林林总总存有八九处焉。
八大处居北、有唐和尚静宛等人游。幽山之内多藏海法,宝刹之中常隐灵秀。灵光寺自汉以来,辽代以降,供奉释迦牟尼佛舍利在此,声名远振。清人龚自珍尝游翠微山,至龙泉寺、见古松感而叹之:“余极不忘龙泉也,不忘龙泉,尤不忘松。”谓其肃,古之直,天地间不可无是松者也。永定河居南,自西迤南永定河蜿蜒而过。永定河自西来,汹涌磅礴出西山经三家店至衙门口,“之”(折)而往南,至京师而不敢犯,赖有石景山在焉。
天宇澄清,平烟幂野,石景山明清古街扼京西(煤)之要道。据此,进可俯瞰京师天华,退可归山林隐逸。此地可王公归之、皇帝幸之。赖京西有宝气,石景山有古藏经洞耶?自日寇垂涎中华,京西煤铁得重,始建钢厂。人口日繁,渐成成重镇。解放后得大发展,为新中国作出了贡献。京师亦为此付出代价:北京西山为之不绿,石景山天为之不蓝。谚曰:“到了石景山,别穿白衬衫”,盖有钢厂在焉。近年官民呼吁,上下促之。污
元213年),幽州并人冀州。地属冀州广阳郡蓟县地;不久,幽州复置。石景山地区属幽州广阳郡蓟县地。
魏晋南北朝时期,基本实行州一郡一县三级制度,前后虽有幽州燕郡、燕国等称谓变化,石景山地区始终为蓟县辖地。
隋开皇元年(公元581年),隋取代北周,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实行州一县二级制度,石景山地区属幽州蓟县地。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废幽州置“涿郡”。地属涿郡蓟县地。
唐初,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废涿郡,复置幽州。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分唐朝全国为十道。石景山地区属河北道幽州地。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增划为十五道,开始形成道一州一县三级政区。地属河北道幽州蓟县地。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幽州改称“范阳郡”,析蓟县置广平、广宁二县。地属河北道范阳郡广平县地。天宝三年(公元744年),撤广平、广宁复并蓟县。至德元年(公元756年),于蓟县西置广平县。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复改范阳郡为幽州。石景山地区属河北道幽州广平县地。大历三年(公元768年),改幽州为“范阳府”,地属范阳府广平县地。建中二年(公元781年),设幽都县。地属范阳府幽都县地。唐末,广平县废,后在幽州(唐代称蓟城为幽州)城西设玉河县。石景山地区属范阳府幽都县、玉河县地。
五代时期,后晋天福元年(公元936年),石敬瑭为报答契丹援立之助,将幽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石景山地区属幽都县、玉河县地。
契丹天显十一年(公元936年)末,契丹进占幽云十六州。辽会同元年(公元938年)十一月,升幽州为“南京”,又称燕京;设南京道,同时改国号为“辽”。辽实行道一府一州一县四级政区,南京道下辖幽都府。石景山地区属南京道幽都府幽都县、玉河县地。开泰元年(公元1012年),幽都府改称“析津府”,幽都县改称“宛平县”。地属南京道析津府宛平县、玉河县地。金天辅六年(1122年)底,金攻占南京。翌年,宋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三月,北宋接管,改燕京为“燕山府”,析津府改为“燕山府路”。石景山地区属燕山府燕山府路宛平县、玉河县地。金天会三年(公元1125年)年底,金国夺占宋燕山府,恢复燕京和析津府,并置燕京路。天眷元年(公元1138年),废玉河县,辖地并人宛平县。石景山地区属燕京路析津府宛平县地。天德三年(公元1151年)四月,海陵王下诏迁都燕京。贞元元年(公元1153年)三月,改燕京为“中都”,析津府改为“永安府”(翌年又改为“大兴府”),燕京路改称“中都路”。石景山地区属中都路大兴府宛平县地。
成吉思汗十年(公元1215年),蒙古军攻占金中都,将中都改称燕京,中都路改称燕京路。石景山地区属燕京路大兴府宛平县地。至元元年(公元1264年)八月,改燕京为中都,燕京路改称中都路。地属中都路大兴府宛平县地。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改国号为“元”。翌年二月,改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