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雅明的艺术生产理论

合集下载

马克思“艺术生产”视域中的本雅明和马舍雷

马克思“艺术生产”视域中的本雅明和马舍雷

马克思“艺术生产”视域中的本雅明和马舍雷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对于艺术生产的理论探讨开始逐渐兴起。

在这一过程中,本雅明和马克思分别代表了不同的艺术生产观点,并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相互交融,形成了一种创新的视角。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的视角探讨本雅明和马克思雷在艺术生产领域的贡献。

本雅明在20世纪的艺术生产理论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他的一系列著作,如《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巴黎的空间》等,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对于艺术生产的影响。

本雅明认为,现代技术的发展和工业化的进程,对于艺术生产产生了根本的影响。

在他看来,伴随着技术的发展,艺术的生产和传播方式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艺术品可以通过机械复制的方式迅速传播,这给艺术带来了新的生产条件和展示形式。

本雅明提出了“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生产”理论,并认为这一理论揭示了现代技术对于艺术生产的决定性影响。

本雅明还将艺术生产置于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整体框架之中,认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于艺术生产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他的看来,由于资本主义的发展,现代社会呈现出了强烈的物化趋势,这直接影响了艺术生产的方向和内容。

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提出了“失传的艺术性”的概念,认为机械复制的技术让艺术失去了其原有的独特性和神秘性。

艺术作品的价值被大大削弱,大众化的传播方式导致了艺术品的贬值和商品化。

本雅明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使得艺术品失去了原有的精神性和独创性,变成了货币和商品的交换对象。

这一观点强调了资本主义对于艺术生产的深远影响,是对马克思主义对于资本主义的分析进行了深化和延伸。

与本雅明有着深厚学术底蕴的马克思雷在艺术生产的理论探讨中也提出了一些独特的见解。

马克思雷关注于人类劳动对于艺术生产的贡献和影响,他认为劳动是艺术生产的重要来源,而不仅仅是艺术家个人的创作。

在他的理论中,劳动不仅包括了生产者对于物质和形式的创造,还包括了观众对于艺术品的阅读和解读。

马克思“艺术生产”视域中的本雅明和马舍雷

马克思“艺术生产”视域中的本雅明和马舍雷

马克思“艺术生产”视域中的本雅明和马舍雷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体系,强调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以及这种冲突对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影响。

在马克思的“艺术生产”视域中,本雅明和
马舍雷都是重要的思想家,他们对艺术生产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对于我们理
解艺术生产的本质和意义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

本雅明(Walter Benjamin)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德国思想家之一,他对艺术生产
的研究尤为深刻。

在他的著作《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本雅明提出了“技术复制”的概念,他认为艺术品的价值和意义在于其独一无二的存在,而技术复制使得艺术品失去
了其原始的独特性,因此艺术品的价值和意义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本雅明认为,技术复制
使得艺术品成为了大众所能够接触和享受的物品,这为大众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同时也对传统的艺术观念和体系提出了挑战。

本雅明的理论对于我们理解当代艺术生产和
消费的本质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同时也引发了对于技术复制和原创性的思考。

本雅明和马舍雷的理论都对我们理解马克思的“艺术生产”视域具有深远的启发意义。

本雅明的“技术复制”理论使我们重新审视了艺术品的价值和意义,马舍雷的“浪费”理
论使我们重新思考了艺术生产的本质和激情。

这两位思想家对于当代艺术生产和文化消费
提出了重要的挑战和启发,他们的理论不仅在当代艺术领域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影响,同
时也对于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的艺术观念和生产模式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理解。

马克思“艺术生产”视域中的本雅明和马舍雷

马克思“艺术生产”视域中的本雅明和马舍雷

马克思“艺术生产”视域中的本雅明和马舍雷马克思主义对于艺术生产的理论视域中,本雅明和马舍雷是两位非常重要的思想家。

本雅明以其对于商品世界以及技术复制品对艺术的影响的思考而闻名,马舍雷则关注于艺术的社会功能和艺术家在社会中的角色。

虽然两位学者的观点有所不同,但他们的思考都对于我们理解艺术生产有着重要的启示。

本雅明的理论关注于艺术作品在技术复制时的价值转变。

他认为,技术复制剥夺了原作品的唯一性和原创性,使之成为大众消费的商品。

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一文中分析了技术复制对于艺术的影响。

他指出,技术复制使得艺术品从神秘的崇高状态降至普通商品的水平,使得人们通过拥有技术复制品而获得对艺术的“拥有感”。

他认为,这种“拥有感”使艺术品和大众之间建立了更加紧密的联系,同时也加剧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价值的崇拜和消费心理的形成。

本雅明并没有对技术复制带来的价值转变感到悲观,他认为技术复制使得艺术品摆脱了精英文化的束缚,真正地走进了大众生活中,从而具备了更加广泛的社会意义。

本雅明主张反对艺术品的消费价值,而将其看作是作为交流、反思社会和改变社会的工具。

他认为,技术复制实际上使得艺术品成为了可以用于启发思考和揭示社会问题的工具,从而使人们对于社会现实具有更深入的认识。

与本雅明不同,马舍雷更加关注艺术的社会功能和艺术家在社会中的角色。

他认为,艺术不仅仅是一种独立自主的创作行为,而应该成为一种为社会服务的活动,它应该关注并表达社会的需要和现实。

马舍雷批判了艺术的精英主义和超然主义,主张艺术要回归到社会中,成为为人民服务的工具。

马舍雷认为,艺术家应该在社会中起到积极的作用,应该通过艺术来表达人民的利益和诉求,批判社会不公和不正义的现象,唤醒人们的意识并激发社会变革的力量。

他提倡艺术要回归到群众中间,成为与群众共同创造的工具,而不是与精英文化脱离开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马克思“艺术生产”视域中的本雅明和马舍雷

马克思“艺术生产”视域中的本雅明和马舍雷

马克思“艺术生产”视域中的本雅明和马舍雷马克思主义对于艺术生产的理解是政治经济学的,从阶级、生产关系和买卖关系的角度出发,分析了艺术被视为商品的制度背景以及艺术生产中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等问题。

本雅明在尝试解决“被机械复制品替代的艺术本质”这一问题时,提出了“展览价值”和“ cult-value ”的概念。

他认为,机械复制品的出现破坏了传统艺术品的独特性和真实性,艺术品的“原作”在被复制后只剩下“展览价值”,而失去了作为唯一物品的“ cult-value ”。

此外,本雅明还关注了艺术的设计和建筑,在他看来,艺术与日常生活密不可分,建筑及其设计是一种生活方式的表现,必须与社会现实相结合才能真正获得人们的认可和接受。

马舍雷是20世纪初期著名的意大利马克思主义文化批评家,他提出了著名的“文化工业”概念,把艺术生产放在更广阔的文化产业中进行分析和讨论。

他认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和消费方式都成为了一种文化生产和消费活动,文化产业的出现使得艺术被纳入更广泛的生产方式之中,成为了一种文化经济活动。

马舍雷的观点强调了艺术与现代工业生产之间的联系,他认为,文化工业是以现代自动化工业的生产方式为基础的,艺术被视为一种“文化产品”,在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背景下,艺术作品的生产更多地受到市场销售和商业利益的影响。

随着现代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文化工业成为了现代消费的重要形式,艺术生产也不再是一种独立的文化形式,而是被认为是大众文化和大众消费的产物。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关于艺术生产的分析和理解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和层面来进行探讨和研究。

本雅明和马舍雷两位马克思主义文化批评家对于艺术生产的研究都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层面和视域出发,为我们深入理解和掌握艺术生产的本质和规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借鉴和思想方法。

论本雅明的艺术生产理论

论本雅明的艺术生产理论

置 于 偏 僻 角 落 , 未 引 起 人 们 的 注 意 。 其 好 友 格 尔 斯 霍 并 据 姆 . 勒 姆 所 说 : 他 的 名 字 是 思 想 界 中 最 为 湮 没 无 闻 肖 “
的 。”22这 种 尴 尬 的 状 况 直 到 1 5 年 泰 奥 多 ・ ・ 多 诺 [2 7 3 P 95 维 阿 和 肖勒 姆 合 编 的 两 卷 本 《 雅 明 文 集 》 版 后 才 得 以 改 本 出

论 本 雅 明 的 艺 术 生 产 理 论
周 建
( 南 交 通 大 学 艺 术 与 传 播 学 院 中 文 系 , II 西 I I成 都  ̄J 摘 要 : 雅 明 辩 证 地 看 待 技 术 进 步 与 艺 术 生 产 的 本 60 3 ) 1 0 1
形 式 : 影 。” ]o 过 对 2 世 纪 照 相 摄 影 和 电 影 技 术 的 电 [p 通 3 0
过 歌 德 、 尔 德 林 、 莱 希 特 、 夫 卡 、 尔 ・ 劳 斯 、 德 荷 布 卡 卡 克 波 莱 尔 、 鲁 斯 特 等 作 家 的 论 文 , 究 过 德 国 浪 漫 主 义 艺 术 普 研 批 评 的 概 念 和 德 国 悲 剧 的 起 源 , 究 过 超 现 实 主 义 , 还 研 他 转 眼 过 犹 太 教 及 其 神 秘 主 义 ”3l  ̄ 。但 是 , 雅 明 在 生 前 却 ] P 本 默 默 无 闻 . 许 多 著作 都 未 能付 印 , 使 出版 了 , 是 被 有 即 也
电 影 问 世 。 术 品 的 复 制 和 电 影 艺 术 , 两 种 不 同 的 表 现 艺 这 形式 . 反 过 来对 传 统艺 术形 式 产 生 了影 响 。 都 1 韵 味 ”a r ) . “ (u a 。它 首 次 出现 在 《 影 小 史 》 1 3 ) , 摄 (9 1 中 指 一 种 奇 妙 的 、 人 入 思 的 光 晕 。 摄 影 技 术 方 面 说 , 片 引 从 胶 感 光 度 低 , 光 时 间 长 , 生 了 一 个 从 最 亮 到 最 暗 的 连 续 曝 产 光 谱 : 资 产 阶 级 本 身 而 言 , 其 尚 处 青 年 时 代 , 们 的 对 指 他 言 行 举 止 自然 流 露 出 一 种 特 别 的 韵 味 。 的 来 说 ,韵 味 ” 总 “ 是 一 种 围 绕 着 艺 术 品 的 光 晕 氛 围 ,一 种 包 蕴 在 艺 术 品 中 的韵 味 、 境 , 与疏 离 感 、 拜 价值 、 真 性 、 意 它 膜 本 自律 性 、 独

简述本雅明的艺术生产理论

简述本雅明的艺术生产理论

简述本雅明的艺术生产理论
本雅明从马克思主义的艺术生产理论得到启示,把艺术创作看作同物质生产有共同规律的一种特殊的生产活动和过程。

因此,可以通过“生产-消费”关系理解艺术生产理论。

艺术创作过程是物质生产过程:
艺术家是生产者,艺术品是艺术作品,艺术创作技巧类似艺术生产力,艺术消费者是物质消费者,艺术生产者和艺术消费者之间的关系组成艺术生产关系。

当艺术生产力和艺术生产关系产生矛盾时,艺术就会发生革命。

不断推动艺术技巧和技术的革新就是推动艺术生产力的发展。

艺术活动的特点、性质和艺术发展的阶段则是艺术生产力与艺术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结果。

对生产技术的肯定:
本杰明极为推崇艺术生产技巧(或技术)在艺术活动中的重要作用,认为这不仅可以克服艺术形式和艺术内容之间的无益对立,更重要的是技巧和技术与艺术品的政治倾向密切关联。

他要求艺术家像布莱希特那样,不断革新艺术创作技巧,推动艺术生产力的发展。

革命的艺术家应充分利用报纸、电影、照相、音乐唱片等新的艺术生产技术,改造旧的艺术生产方式,改变传统的艺术感知方式,以带给大众以新的吸引力。

因此,真正的革命艺术家不能只关心艺术目的,还要关心艺术生产工具,关心怎样得心应手地重建艺术形式,“使得作家、读者和观众成为艺术活动的合作者。

”(《作为生产者的作家》)
因此,本雅明推崇摄影、电影等新兴艺术手段,对艺术技巧、形式上努力革新的现代主义艺术,从布莱希特的史诗剧到卡夫卡的小说,从达达主义到超现实主义等先锋派艺术,给予高度评价。

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看本雅明的艺术生产思想

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看本雅明的艺术生产思想
本雅明认为,在机械复制时代,艺术作品的独特性受到了挑战。这种复制技术 使得艺术作品可以大规模生产,从而改变了艺术作品的神秘性和稀有性。此外,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还呈现出一种“在场缺席”的状态,即观众可以在场 欣赏艺术作品,但这种在场性并没有削弱艺术作品的缺席感。
2、技术艺术权力本雅明关于艺术作品本质和价值的概念及其影响
其次,本雅明的思想启发我们重新审视艺术作品的独特性和价值。在当代文化 中,许多艺术作品通过复制和数字化得到了广泛传播。然而,这种传播是否会 削弱艺术作品的独特性和价值?本雅明的观点提醒我们,虽然复制技术改变了 艺术作品的传统属性,但艺术作品的独特性和价值仍然存在。这种独特性和价 值需要我们重新审视和评估。
本雅明艺术生产思想概述
在本雅明看来,艺术生产是指将艺术家的创作过程及其结果作为一种社会物质 生产活动来看待。他认为,在机械复制时代,艺术生产发生了深刻变化,这种 变化体现在艺术作品的制作、传播和接受方式上。以下将从三个方面阐述本雅 明的艺术生产思想。
1、艺术生产的价值
本雅明认为,艺术生产的价值不应该仅仅从经济利益角度来看待,更应其文化 价值和社会功能。艺术作品作为人类精神的结晶,它所蕴含的审美体验、思想 启迪和文化传承等功能是机械复制无法替代的。然而,随着机械复制技术的发 展,艺术作品的原创性和独特性受到威胁,这种价值也在逐渐贬低。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本雅明的观点。他认为,机械复制技术的发展使艺术作 品可以大规模地复制和传播,这改变了艺术作品的独特性。传统艺术作品往往 是独一无二的,而机械复制技术使得艺术作品可以无限量地复制,使得艺术的 独特性消失。同时,机械复制技术也改变了观众与艺术作品的关系,使观众可 以更加“亲近”艺术作品。
谢谢观看
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本雅明的艺术生产理论

本雅明的艺术生产理论

本雅明的艺术生产理论引言本雅明(Walter Benjamin)是20世纪初期德国的一位著名哲学家、文化评论家和文学批评家。

他的艺术生产理论对当代学术界和艺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重点探讨本雅明的艺术生产理论,包括其理论背景、主要观点和对今日艺术实践的启示。

理论背景本雅明的艺术生产理论是在20世纪初期的德国社会文化背景下形成的。

当时,德国社会正经历工业化和技术革命的巨大变革,艺术的生产方式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本雅明对当时的艺术生产方式进行了深入的思考,试图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解释艺术的社会地位和功能。

主要观点1. 艺术的再生产本雅明认为,艺术的生产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在工业化时代,艺术开始被大规模地再生产,艺术品的制作过程变得标准化和工业化。

这种再生产方式削弱了原始艺术品的独特性和唯一性,使艺术品变得可以大规模复制和传播。

这一观点对于理解当代艺术市场和文化产业具有重要意义。

2. 技术对艺术的影响本雅明强调技术对艺术的影响。

他认为,新的技术手段改变了艺术制作的方式和艺术品的形式。

例如,摄影术的发明使得艺术家可以通过相机记录和再现现实世界,而不再需要依赖传统的绘画技巧。

本雅明的这一观点对于理解当代数字艺术和多媒体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启示。

3. 艺术的社会功能本雅明认为,艺术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

艺术可以揭示社会现实的本质和问题,并通过艺术作品传达信息和观点。

他强调艺术的政治意义,认为艺术可以批判和改变社会现状,成为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

本雅明的这一观点对于理解当代社会主义艺术和社会运动中的艺术表达具有重要意义。

对今日艺术实践的启示本雅明的艺术生产理论对今日的艺术实践具有启示意义。

首先,他的观点提醒我们要认识到艺术品的再生产和传播方式的变化,意识到当代艺术市场和文化产业的特点和问题。

其次,本雅明的关注技术和艺术的关系启示我们要关注数字化和多媒体技术对艺术制作和观念传播的影响。

最后,本雅明的强调艺术的社会功能提醒我们要关注当代社会问题,通过艺术作品表达对社会现状的思考和批判。

马克思“艺术生产”视域中的本雅明和马舍雷

马克思“艺术生产”视域中的本雅明和马舍雷

马克思“艺术生产”视域中的本雅明和马舍雷【摘要】在马克思的“艺术生产”视域中,本雅明和马舍雷都是备受推崇的重要思想家。

本雅明从批判角度出发,强调技术复制对艺术生产的影响,关注艺术品的独特性和原创性。

马舍雷则注重文化工业对艺术产业的影响,提出有关流行文化和大众审美的理论。

二者共同探讨了艺术在社会中的功能和影响,对当代艺术生产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们的思想不仅推动了艺术创作和思考的发展,还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雅明和马舍雷在当代艺术生产中具有重要性,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关键词:马克思、艺术生产、本雅明、马舍雷、社会功能、当代艺术、马克思主义、贡献、重要性1. 引言1.1 马克思“艺术生产”视域中的本雅明和马舍雷在马克思的思想框架中,本雅明和马舍雷作为两位重要的文艺理论家,对艺术生产给予了独特的见解和贡献。

本雅明强调艺术生产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复杂性和矛盾性,认为艺术作为商品的生产和传播过程受到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影响,导致了作品的失去原本的独特性和真实性。

而马舍雷则将艺术生产置于文化与社会的广阔背景中,强调了艺术家对现实的观察和批判力,以及艺术作品对社会变革的影响力。

本雅明和马舍雷共同探讨了艺术的社会功能,认为艺术应该承担起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揭示作用,成为改变社会的力量。

他们的理论深刻地影响了当代艺术的生产和创作方式,推动了对艺术的重新思考和重建。

他们的理论也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丰富和完善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内涵和范畴。

在马克思的“艺术生产”视域中,本雅明和马舍雷的思想和贡献不可忽视,他们为我们理解和探讨当代艺术生产提供了重要的思想依据和参考。

他们的观点在当代艺术界仍然具有深远的影响和启示意义。

2. 正文2.1 本雅明对于艺术生产的见解本雅明是20世纪著名的德国哲学家、文化评论家和文学评论家,他对于艺术生产的见解对当代艺术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雅明认为,艺术不应只是为了审美的享受,而应该具有社会和政治的功能。

论本雅明的艺术生产理论

论本雅明的艺术生产理论

论本雅明的艺术生产理论作者:周建来源:《文教资料》2011年第31期摘要:本雅明辩证地看待技术进步与艺术生产的关系,指出复制技术一方面破坏了传统的艺术形式和艺术观念,致使艺术“灵韵”与“震惊”消失,膜拜价值向展示价值转换,另一方面则催生了新的艺术形式与审美观念,让美世俗化、普遍化,最终促使艺术从神圣殿堂走向普通大众,肯定了技术进步对艺术生产实践所具有的革命的变革力量。

关键词:本雅明艺术生产理论手工复制技术机械复制技术数字复制技术本雅明是一位具有忧郁性格的天才作家,正是“这种忧郁(spleen)埋葬了历史的超验主体”[1]P50,成就了他“新天使”的形象[2]P227。

“他精心研究过康德的三大批判,写过讨论康德哲学的论文,他对语言提出过独特的见解,并以‘语言哲学家’自许,他也曾希望自己成为文学批评家,写过歌德、荷尔德林、布莱希特、卡夫卡、卡尔·克劳斯、波德莱尔、普鲁斯特等作家的论文,研究过德国浪漫主义艺术批评的概念和德国悲剧的起源,研究过超现实主义,他还转眼过犹太教及其神秘主义”[3]P1。

但是,本雅明在生前却默默无闻,有许多著作都未能付印,即使出版了,也是被置于偏僻角落,并未引起人们的注意。

据其好友格尔斯霍姆·肖勒姆所说:“他的名字是思想界中最为湮没无闻的。

”[2]P227这种尴尬的状况直到1955年泰奥多·维·阿多诺和肖勒姆合编的两卷本《本雅明文集》出版后才得以改观,这为人们接受本雅明奠定了最初的基础。

此外,在1961年和1966年,本雅明选集卷册出版;随后,苏尔卡姆普出版社出版了《本雅明全集》考证版;1972—1979年,包括7卷正规卷次和3卷翻译作品补卷相继付梓;1995—2000年,6卷本《书信汇编》也结集出版。

从上世纪60年代中期起,本雅明才在国内外赢得了延续至今的声誉。

本雅明的艺术生产理论的主要产生于1933年3月离开德国后长达八年的第二次流亡生涯期间。

马克思“艺术生产”视域中的本雅明和马舍雷

马克思“艺术生产”视域中的本雅明和马舍雷

马克思“艺术生产”视域中的本雅明和马舍雷马克思对于艺术生产的观点与其它一些文化理论学派相比,往往被认为是较为宏观和系统性的。

马克思认为,艺术是一种超过自然世界的人类创造物,它通过创造和再现艺术家的想象和感受来丰富人类精神生活。

在马克思的“艺术生产”视域中,有两个重要的学者,分别是本雅明和马舍雷。

他们对马克思的观点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发展,使得马克思主义对于艺术生产的理论更加完整和深入。

本雅明(Walter Benjamin)是二十世纪伟大的德国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家。

他深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的重新阐释,并结合自己对现代资本主义条件下的艺术生产的研究,提出了许多关于艺术、文化和大众传媒的独特见解。

本雅明认为,艺术的道德责任在于反映社会现实。

他们不仅能够反映社会的问题和矛盾,还可以通过他们的作品激发人们对社会变革的追求。

本雅明特别关注被剥削和被压迫的群体,他认为他们能够通过参与艺术创作和表演来寻求解放和正义。

他强调了艺术作品的社会性和政治性,认为艺术不应该仅仅局限于美学的范畴,而是应该具有强烈的社会和政治意义。

马舍雷(Georg Lukács)是德国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家,他也对马克思主义的艺术生产理论进行了深入探讨。

马舍雷关注了艺术创作中的阶级斗争和社会变革的问题。

他认为,艺术是被压迫阶级表达自己意识形态的媒介,是展示阶级矛盾和社会变革的窗口。

马舍雷还提出了著名的“再现逻辑”概念。

他认为,艺术作品不仅仅是对外部世界的直接再现,而是通过艺术家的选择和再现方式,展示他们对现实的立场和观点。

他认为艺术家应该通过再现逻辑,揭示被压迫和被剥削的人们所面临的问题和困境,并鼓励他们追求正义和解放。

本雅明和马舍雷在马克思主义的“艺术生产”视域中,对于艺术的社会性和政治性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们关注了被压迫阶级和被剥削群体的艺术创作和参与,强调了艺术作品揭示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的作用。

他们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艺术理论的发展和完善起到了重要作用。

数字时代看本雅明的艺术生产理论-精选资料

数字时代看本雅明的艺术生产理论-精选资料

数字时代看本雅明的艺术生产理论“艺术生产”的概念并不是本雅明提出的,马克思在《188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第一次把人类的本质规定为自由、自觉地生产活动,规定为人的不同于动物的能动的实践活动。

本雅明受马克思影响,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角度来思考艺术问题,在《作为生产者的作家》(1934年)中,本雅明认为,“艺术同其他形式的生产一样,离不开一定的生产技术(艺术生产力),也离不开艺术生产者同社会和公众的一整套生产关系(艺术生产关系),艺术生产力和艺术生产关系存在着矛盾运动:与一定科学技术密切相关的艺术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产生与之相适应的艺术生产关系;当原有的艺术生产关系不能适应艺术生产力的发展时,必然产生革命性的变革。

由少数人独占艺术的状态不能适应生产技术和社会发展时,必然被新型艺术生产关系所取代;或者说,新的艺术生产形式(新的艺术样式)必然会调整原有关系结构,把艺术和大众结合起来。

”其重要作品《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1933年)中,他不再从“艺术家-艺术材料-艺术作品”的传统框架讨论其内在转换关系,而是从艺术生产角度,探讨物质-技术手段对艺术生产的影响,以及艺术家与公众、社会的相互关系。

在数字时代,我们同样面对着数字技术带来的巨大艺术生产力变革,时至今日重读本雅明的艺术生产理论,仍然具有指导意义。

本雅明从艺术品的复制手法上分为“手工复制”和“机械复制”,从这种分类上看,数字时代并没有超越“机械复制”的范围,因此“数字复制”从属于“机械复制”,本雅明描述的机械复制时代艺术生产关系的特点,在当下时代仍然存在。

数字时代,是本雅明阐述的“机械复制时代”的延续和发展。

一、巨大变革的起因:“多量化”取代“独一无二”本雅明美学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是“光晕(Aura)”(也译作“灵光”“光韵”),是复制品相对于原作不具备的一种“此时此地”和“独一无二”。

“光晕”这个概念的提出与它的丧失是同时发生的。

对于机械复制而言,机械技术大规模生产产生多量化的艺术产品,这些作品无所谓“原作”,“光晕”也就无从谈起了。

马克思“艺术生产”视域中的本雅明和马舍雷

马克思“艺术生产”视域中的本雅明和马舍雷

马克思“艺术生产”视域中的本雅明和马舍雷马克思主义对于艺术的理论与实践具有深远而广阔的视域。

在马克思主义的框架中,有两位重要的思想家对艺术生产进行了独到的思考和分析,他们分别是本雅明和马舍雷。

本雅明是德国现代文化批评家和哲学家,他在20世纪上半叶对于艺术的批判性思考被认为是独一无二的。

本雅明在他的著述中提出了“技术再生产”和“艺术品市场”的概念,为我们理解现代艺术生产提供了新的视角。

本雅明在他的《艺术作为技术再生产》一文中,强调了艺术品的重复生产对于艺术本质的转变。

在他看来,艺术品的再生产以及大众视觉文化的兴起,使得艺术品失去了独特性和神秘感。

在技术再生产的过程中,艺术品的价值不再取决于其原创性和唯一性,而是由市场的需求和供求关系所决定。

本雅明认为,这种转变使得艺术品成为了商品,失去了其独特的审美和精神价值。

本雅明的另一个重要观点是关于艺术品的展览和观众的角色。

他强调了艺术品通过展览和观众的参与才能获得真正的意义和效果。

在他看来,艺术展览的目的是使观众产生审美体验和思考的机会,从而通过艺术来改变现实生活。

本雅明认为,艺术品不应该只停留在纯艺术或审美领域,而应该与社会和政治相联系,以引发社会变革的力量。

与本雅明相比,马舍雷是意大利马克思主义者和艺术批评家,他对于艺术生产与资本主义关系的思考更为深入。

马舍雷在他的《美学与政治》一书中提出了“封闭艺术”和“开放艺术”的概念,对现代艺术的发展做出了深刻的分析。

马舍雷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对于艺术的影响是剥夺和压迫的。

在资本主义的经济体系下,艺术被商业利益所支配,成为了市场交易的对象,失去了自由创作和表达的空间。

这种封闭艺术的制度约束使得真正的艺术力量无法得到发挥。

但马舍雷同时也提出了“开放艺术”的可能性。

他认为,只有通过艺术的社会化和群众参与,艺术才能真正实现其自由创造和创新的目标。

而这种群众参与并不是简单的观众参与,而是对于艺术产生积极的参与和创造性的互动。

技术·艺术·大众——本雅明艺术生产理论中技术与艺术关系研究

技术·艺术·大众——本雅明艺术生产理论中技术与艺术关系研究

技术·艺术·大众——本雅明艺术生产理论中技术与艺术关系研究前言本雅明是20世纪重要的文化批评家和哲学家,在其艺术生产理论中,技术和艺术的关系是一个重要的论题。

通过研究本雅明的理论,可以深入理解技术与艺术的互动关系对于大众文化的影响。

本雅明艺术生产理论简介本雅明在其《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一文中提出了“技术复制”的概念,“技术复制”的出现让艺术品失去了其独特价值,成为了被大众所消费的商品。

本雅明进一步探讨了技术与艺术的关系,认为技术对于大众文化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而艺术则需要通过技术复制来打破传统的观念束缚。

技术与艺术的互动关系技术和艺术的关系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

一方面,技术对于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现代艺术,它的发展离不开各种新兴技术的应用,例如影像技术、数码技术等等。

而艺术则通过技术复制来推广和流传,使得原本只属于少数人的艺术品,能够被更多人所欣赏和消费。

另一方面,技术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例如技术复制让艺术品失去了其独特价值,艺术成为了商品,于是市场对艺术的需求也推动着艺术市场出现了浮夸、炒作等不良现象。

本雅明在其艺术生产理论中认为,艺术必须适应技术的进步,而不是排斥技术的发展。

在他看来,只有适应技术复制的要求,艺术才能脱离传统的艺术体系,成为真正的大众艺术。

这种大众艺术的出现,让普通人也能够享受艺术,同时也打破了传统艺术的界限,让艺术走向了更广阔的世界。

技术对于艺术市场的影响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艺术市场也在不断演化。

技术的进步使得艺术市场更加国际化,跨国交易以及在线拍卖成为了艺术市场的重要形式。

同时,数字技术也让艺术品的数字版权得到更好的保护,也让消费者可以更方便地在线观看艺术品。

然而,技术所带来的是一个商业化和浮夸化的艺术市场。

市场的需求往往是导致艺术品走向浮夸或者炒作的主要原因。

这种市场需求往往会导致部分艺术家被捧为“大师”,也会让很多优秀的艺术品被压抑和无人问津。

马克思“艺术生产”视域中的本雅明和马舍雷

马克思“艺术生产”视域中的本雅明和马舍雷

马克思“艺术生产”视域中的本雅明和马舍雷马克思主义哲学家马克思对于艺术生产的视域,对于现代艺术理论的影响是深远而广泛的。

而在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中,本雅明和马舍雷作为两位重要的理论家,对于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的视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阐释。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探讨本雅明和马舍雷的艺术生产理论,以及他们在这一领域的贡献和影响。

本雅明是20世纪最重要的文化评论家之一,他的艺术生产理论对于后世的影响是深远的。

本雅明在其著名的《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阐述了他对于艺术生产的观点。

在本雅明看来,技术的发展和机械复制的出现使得艺术生产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传统的艺术生产方式逐渐被淘汰,新的艺术生产方式正在兴起。

本雅明认为,艺术品的机械复制并不是一种负面的变革,相反,这种变革为艺术的大众化和大众审美提供了可能,使得艺术不再仅仅是为精英阶层所独享,而是可以被更广泛的人群所欣赏和接受。

在本雅明看来,机械复制的出现对于艺术的观念和形式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传统意义上的艺术品是独一无二的,每一件作品都是由艺术家亲手创作而成,因此其价格昂贵,也只有少数的人能够欣赏和拥有。

而机械复制的出现打破了这种情况,使得艺术品可以被大规模的生产和复制,从而使得艺术品的价格大幅度下降,也达到了艺术大众化的目的。

本雅明对于机械复制的赞赏并不是一味的追随时代的潮流,相反,他认为这种变革使得艺术的社会价值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也使得艺术更加贴近人民的生活,成为了人民生活的一部分。

本雅明对于艺术生产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与马克思主义的艺术观相契合。

马克思认为,生产方式决定了社会的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受生产方式的制约的。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生产方式的改变,社会的意识形态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在这一点上,本雅明的观点与马克思的观点是一致的,他们都认为艺术生产的变革是大时代发展的产物,也是社会进步的体现。

马舍雷认为,马克思主义的艺术观不仅仅是一种审美的观念,更是一种关于社会的批判和对社会变革的呼吁。

本雅明的艺术生产理论

本雅明的艺术生产理论

绪论瓦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1892-1940)是20世纪德国著名哲学家、美学家、法兰克福学派早期重要成员之一。

他出生于一个富有的犹太人家庭,从小深受犹太教的熏染,青年时期受到新康德主义影响,同拉齐斯、卢卡契、布莱希特、阿多诺、霍克海默等人的交往使其又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本雅明一生涉猎多个学术研究领域,虽然著述不多但其独特的思想给他同时代及后来的学者留下了丰富多样的学术遗产。

在本雅明众多的学术遗产中,本文选择大众传媒美学思想作为研究内容,主要是由于本雅明关于大众传媒美学理论的独特性及其对今天大众传媒研究影响的深远性。

本雅明身为法兰克福学派的一员他对大众传媒的理论思考却迥然不同于本学派的其他学者。

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霍克海默和阿多诺曾提出“文化工业”的概念。

一方面,他们认为大众传媒的载体如电影、电视、广播等只是一个具有反面性角色的大众文化生产和传播的工具,它操纵、封闭了广大人民的思想和心理;另一方面,他们认为大众传媒接受者在各种机械复制技术的灌输中毫无选择的余地,只能沦落为受人摆布之物;此外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更是败坏了艺术的品味,改变了艺术的性质,降低了观众的审美能力。

本雅明的思考却与此有异。

早在20世纪初期,他就预见并提供了大众传媒的思想理论框架,主要散见于《作为生产者的作家》、《技术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等作品中。

在这些文章中,本雅明给予当时大众传媒艺术的代表性载体摄影和电影以充分的肯定,提高了大众传媒接受者的地位,最具有意义的是,他为大众传媒理论的研究做了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理论框架的构建,针对当时技术复制时代的背景提出了大众传媒载体、大众传媒传播者、大众传媒接受者的划分,这都为日后大众传媒的研究树立了方向。

随着时代发展,科技的日新月异使大众传播以令人惊异的速度将大众文化产品普及到各个地方,大众传媒理论的影响波及到世界的每个角落。

回顾历史,我们会发现学术界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对本雅明大众传媒理论的关注并不多,并没有看到他在大众传媒理论方面的真知灼见。

马克思“艺术生产”视域中的本雅明和马舍雷

马克思“艺术生产”视域中的本雅明和马舍雷

马克思“艺术生产”视域中的本雅明和马舍雷马克思主义对于艺术生产的理论视域在20世纪以后逐渐丰富和拓展,其中本雅明和马舍雷的观点对于马克思的艺术生产理论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出发,探讨本雅明和马舍雷在艺术生产领域中的贡献,分析其对于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的启示和影响。

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本雅明本雅明(Walter Benjamin, 1892-1940)是德国马克思主义文学评论家和文化理论家,他对于艺术生产和大众文化有着深刻的洞察和理论思考。

在其著名的《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本雅明提出了“技术复制的时代”对于艺术生产和艺术本质的重大挑战,这一观点对于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雅明认为,技术复制的时代彻底改变了艺术生产的模式和艺术作品的本质。

在传统的手工艺术时代,艺术作品具有唯一性和原创性,艺术家以独特的创作方式表达个人情感和思想,而在技术复制时代,艺术作品通过大规模的机械复制方式传播和生产,失去了原创性和唯一性。

本雅明指出,技术复制的时代使得艺术作品失去了其“原真性”,成为了“伪造品”,这对于艺术生产和艺术作品的意义产生了深刻的改变。

本雅明的这一观点对于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提出了“技术复制时代的艺术”概念,对于艺术作品的价值和意义进行重新思考和解释。

本雅明强调,技术复制的时代使得艺术作品的价值不再在于其原创性和唯一性,而在于其传播和影响的力量。

他认为,技术复制的时代为大众提供了更广泛的艺术享受和参与的机会,使得艺术作品不再局限于精英文化和特定群体的传播和欣赏。

本雅明的观点引发了对于艺术的政治性和社会性的讨论。

他认为,技术复制的时代使得艺术作品成为了政治宣传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工具,艺术作品通过大众媒体和传播渠道成为了操控和影响大众意识的手段。

本雅明的这一观点对于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产生了重大影响,使得人们开始重新关注艺术与政治、艺术与社会的关系,探讨艺术作品的社会功能和社会影响。

概述本雅明的技术主义艺术理论

概述本雅明的技术主义艺术理论

概述本雅明的技术主义艺术理论(1)古典艺术的终结与现代艺术的费解:①本雅明从时代和社会现实的发展变化出发,认为在工业革命前的手工劳动关系中,人际传播方式主要是取决于时间性的叙说,所以叙事性艺术就驻足在这种关系之中。

②而现代资本主义工业社会进入了信息时代,叙事艺术如传统形式的小说就出现了危机,而代之以机械复制艺术如摄影电影的兴盛,也就是本雅明所谓的艺术裂变的时代,正是这种裂变导致古典艺术的衰微和现代艺术的崛起。

③古典艺术由于注重叙事所以意义确定清楚明了,而现代艺术的瞬间性则导致意义晦涩,不确定乃至费解,需要经过思考方能领悟,于是现代艺术加入了反思性,并使得这种反思性上升到主导地位,从而增加了阅读的费解性。

④本雅明认为布莱希特的间离技巧使观众不是亲近的而是疏离的,观赏者以一种极大的惊奇心情看到了剧情是一种真实,并引导观众跳出幻觉,以清醒的理性反思剧情,不是一开始而是最后才理解剧作的意义,这是叙事剧费解的主要原因。

⑤评价:a本雅明对波德莱尔与布莱希特的分析是对整个现代艺术走向费解的特征的揭示,它不仅仅从艺术形式上看待现代艺术的费解性,而且从内容上发现并肯定了这种费解性背后隐藏着对资本主义现实的严肃的批判性。

b本雅明无论在论述古典艺术的终结还是现代艺术的费解方面都注意考察造成文艺现象变化背后的时代、社会条件和阶级斗争状况,努力寻找其终极经济根源,试图把唯物史观贯彻到自己的论述之中去,这是难能可贵的。

(2)独特的艺术生产理论:①本雅明受到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的启示,把艺术创作看作同物质生产有共同规律的一种特殊的生产活动和过程,即它们同样有生产与消费、生产者、产品和消费者等要素构成,同样受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的制约。

②艺术生产力与艺术生产关系:a艺术创作是生产,艺术欣赏是消费,艺术创作的技术即技巧,代表着一定的艺术发展水平,构成了艺术生产中的艺术生产力。

b艺术生产者与艺术消费者之间的关系构成了艺术生产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论瓦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1892-1940)是20世纪德国著名哲学家、美学家、法兰克福学派早期重要成员之一。

他出生于一个富有的犹太人家庭,从小深受犹太教的熏染,青年时期受到新康德主义影响,同拉齐斯、卢卡契、布莱希特、阿多诺、霍克海默等人的交往使其又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本雅明一生涉猎多个学术研究领域,虽然著述不多但其独特的思想给他同时代及后来的学者留下了丰富多样的学术遗产。

在本雅明众多的学术遗产中,本文选择大众传媒美学思想作为研究内容,主要是由于本雅明关于大众传媒美学理论的独特性及其对今天大众传媒研究影响的深远性。

本雅明身为法兰克福学派的一员他对大众传媒的理论思考却迥然不同于本学派的其他学者。

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霍克海默和阿多诺曾提出“文化工业”的概念。

一方面,他们认为大众传媒的载体如电影、电视、广播等只是一个具有反面性角色的大众文化生产和传播的工具,它操纵、封闭了广大人民的思想和心理;另一方面,他们认为大众传媒接受者在各种机械复制技术的灌输中毫无选择的余地,只能沦落为受人摆布之物;此外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更是败坏了艺术的品味,改变了艺术的性质,降低了观众的审美能力。

本雅明的思考却与此有异。

早在20世纪初期,他就预见并提供了大众传媒的思想理论框架,主要散见于《作为生产者的作家》、《技术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等作品中。

在这些文章中,本雅明给予当时大众传媒艺术的代表性载体摄影和电影以充分的肯定,提高了大众传媒接受者的地位,最具有意义的是,他为大众传媒理论的研究做了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理论框架的构建,针对当时技术复制时代的背景提出了大众传媒载体、大众传媒传播者、大众传媒接受者的划分,这都为日后大众传媒的研究树立了方向。

随着时代发展,科技的日新月异使大众传播以令人惊异的速度将大众文化产品普及到各个地方,大众传媒理论的影响波及到世界的每个角落。

回顾历史,我们会发现学术界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对本雅明大众传媒理论的关注并不多,并没有看到他在大众传媒理论方面的真知灼见。

他逝世后50年代,其好友阿多诺等人编辑出版了他的论文集、书信集,使得本雅明“重新”被发现,从而名声大振,在西方学界引起轰动效应,形成所谓的“本雅明复兴”。

今天,本雅明对当代美学的影响更因电子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而日益受到关注。

1992年,德国奥斯纳布吕克市为纪念本雅明诞辰100周年举办了一次规模空前的国际学术大会,参会的学者来自世界各地,会后更是出版了大开本(3卷本)论文集近2000页的容量,可见,学术界对其思想的重视。

不过,相对来说,学术界对本雅明大众传媒美学理论研究仍属“弱项”,国内外对此研究大多散见于中短篇文章、论文中,专著类的研究著作甚少,仅仅对复制技术、传统艺术、现代艺术等涉及到大众传媒方面的知识点有所涉猎,并没有将本雅明对大众传媒理论的思考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目前笔者所能查到的专著类作品共11部,论文约有189篇。

本文应用文本分析方法,希冀能将本雅明散见在各个文章中关于大众传媒美学思想的内容进行收集、整理,还原本雅明大众传媒初始的体系构建。

第一章本雅明的艺术生产理论艺术生产理论就是将艺术看作是一种社会生产理论。

本雅明认为艺术生产同物质生产一样受生产的普遍规律支配,并且由生产与消费、生产者、产品与消费者等要素构成。

基于此,本雅明的大众传媒思想以艺术生产理论为基础进行构建。

在本雅明看来,在艺术生产过程中,大众传媒的传播者就是生产者,艺术作品是以电影和摄影为代表的大众传媒载体,大众传媒的接受者是消费者;艺术创作是生产,艺术欣赏是消费,艺术创作的“技术”则代表着一定的艺术发展水平即机械复制技术。

但本雅明的艺术生产理论并非原创,它最早由马克思提出。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认为人的生产是全面的,除了满足肉体需要的物质生产外,“宗教、家庭、国家、法、道德、科学、艺术等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的方式,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

①鉴于此要想真正了解本雅明大①马克思著.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刘丕坤译.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82页.众传媒理论,我们有必要对马克思的艺术生产理论进行简要梳理,同时了解一下本雅明自身艺术生产理论诞生的背景。

第一节艺术生产理论来源一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内容马克思生活的时代是工业革命刚诞生的时代。

19世纪上半叶,欧洲部分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历了简单的协作和工场手工业阶段,开始进入机器大生产阶段。

随着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也日益暴露出来,导致了周期性的经济危机。

由此,工业革命所引起的生产技术上的变革同样也引起了社会关系的深刻革命,马克思的艺术生产理论正是在此社会经济前提下诞生的。

马克思在1844年4月至8月写于巴黎的《经济学—哲学手稿》即《巴黎手稿》中把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生产”方式来考察,认为它受一般生产即物质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

他以音乐为例,指出:“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总之,那些能成为人的享受的感觉,即确证自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觉,才一部分发展起来,一部分产生出来,因为,不仅五官感觉,而且连所谓精神感觉、实践感觉(意志、爱等等),一句话,人的感觉,感觉的人性,都只是由于它的对象的存在,由于人化的自然界,才产生出来的。

五官感觉的形成是迄今为止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

”①1845—1846年在与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在表述新世界观时提出了“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的资料”②的重要命题,这命题不仅包含着艺术生产论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基础,而且首次将生产区分为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两大类,哲学、宗教、艺术等均属于精神生产范围,并明确提出了“精①马克思著.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刘丕坤译.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87页.神生产”、“科学劳动”、“艺术劳动”等概念,论述了“物质劳动”与“精神劳动”的关系,认为物质生产的性质决定着精神生产的性质。

随后在1848年,马克思又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精神生产随着物质生产的改造而改造。

五十年代,马克思完成了《政治经济学批判》及其“序言”,并第一次使用“艺术生产”这一概念。

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对唯物史观以及古希腊神话和史诗具有永久魅力等问题作了完整的、经典性的阐述,他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①它表明了我们如今熟知的生产关系命题——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物质生活的方式决定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基本原理。

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就是在此基础上提出和展开的。

首先,马克思明确地区分了物质生产及精神生产,把艺术生产纳入到精神生产的范畴,物质生产制约、决定着精神生产、艺术生产。

其次,马克思以希腊神话和史诗作为典型的艺术样式为例来阐述,认为历史上许多重大艺术样式是特定时代社会物质生产及其所规定的社会发展阶段的产物,一旦其赖以生成的物质生产条件和社会条件改变了,这些艺术样式也就会随之改变甚至消亡。

再次,在对于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的关系上,马克思认为必须坚持从一定的历史形式来考察,惟有如此才能正确地说明某种物质生产的特征及与其相适应的精神生产、艺术生产的具体特征,科学地说明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最后,马克思论述了艺术生产与艺术消费之间的辩证关系。

在马克思看来,无论物质生产还是艺术生产,都包括生产和消费两个方面。

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论述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时,马克思认为:“生产不仅为需要提供材料,而且它也为材料提供需要。

……消费对于对象所感到的需要,是对象的知觉所创造的。

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任何其他产品也都是这样。

因此,生产不仅为主体生产对象,而且①马克思,恩格斯著.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卷第82页.也为对象生产主体。

”①艺术生产作为生产的一种特殊形式,也必然遵循着马克思关于生产与消费的相互辩证关系的理论。

马克思艺术生产论的提出为后来艺术生产理论的阐述和研究开辟了广阔的空间,西方马克思主义、后现代主义的一些理论家大多是以此为基础,发展演绎出新的理论,并对新时期、新技术出现的艺术、媒介、文化产业进行理解与批评。

二本雅明艺术生产理论背景马克思为艺术生产这一理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将属于美学领域的“艺术”同属于经济学领域的“生产”两者相结合,提出了“艺术生产”这一概念。

马克思认为艺术的神圣性被其消解,他将艺术创作看作同其他物质生产过程一样,是生产者、消费者、生产工具、生产资料等生产要素间的回环往复运动,认为艺术创作和物质生产过程相同,艺术家是生产者,艺术作品是产品,艺术创作技巧(技术)是艺术生产力。

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资本的集中、技术的进步,艺术生产理论势必随着工业化的发展而发展,由当初局限的理论空间拓展到更为广阔的领域。

由此可见,马克思为后来的艺术生产理论的论述提供了较大的理论空间。

西方马克思主义、后现代主义的一些理论家大多是在这个框架之内展开对新时期艺术生产新形态的讨论。

在这其中,本雅明更是较为突出的一位,他继马克思之后将艺术生产理论赋予了更为丰富的内涵。

本雅明生平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这是欧洲大陆现代史中最具悲剧性的时代,时代的悲剧也塑造了他悲剧的一生。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希特勒执掌政权,对犹太人进行惨无人道的种族灭绝政策,作为一名犹太人,本雅明也开始了他无奈的流亡之旅。

许多对大众传媒、复制艺术、文化更迭等方面的研究论著都是他在这①马克思,恩格斯著.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卷第95页.一时期写下的。

本雅明的艺术生产理论产生的背景有主客观两方面的因素。

一方面,新技术的出现,尤其是大众传媒的威力日益凸显,摄影、广播、电影、报纸等传播载体充斥着人们的视野,涌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艺术从高雅的圣坛上走下来,走向平民百姓,人们不用再到剧场欣赏高雅的音乐会和歌剧,大众可以通过广播在家中收听,而摄影术、电影的诞生更是对传统艺术造成巨大的冲击,为人们带来了全新的娱乐消遣方式。

另一方面,本雅明对艺术生产理论的思考也受到许多艺术家的影响。

苏联导演女共产主义者拉西斯向他介绍了自己所理解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促使其阅读列宁、卢卡契、布洛赫等人的作品,学习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视角去关注他所研讨的问题。

同时,在拉西斯的介绍下,他认识了著名戏剧家布莱希特,布莱希特深深地吸引并影响着本雅明。

布莱希特关于经验与体验的认识,关于戏剧与电影的看法等等都在本雅明大众传媒理论中有所体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