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美白对虾养殖历史回顾
南美白对虾养殖
南美白对虾养殖南美白对虾(Penaeus vannamei Boon,1931),因步足常呈白垩状,俗称白脚虾(white-leg shrimp),曾有音译中文名凡纳对虾。
该虾原产于中、南美太平洋沿岸水域,以厄瓜多尔(Ecuador)沿海的分布最为集中。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厄瓜多尔率先试养,一举成功。
其后许多养虾国家或地区相继引进,南美白对虾养殖业发展迅速。
南美白虾以其适温、适盐性强、抗病力强、离水耐受性强以及杂食习性、生长迅速等显著优点,成为当今世界养殖产量最高的三大优良大型虾类养殖种类之一。
九十年代以来,我国对虾养殖业深受病害困扰,开始寻求抗病力强的对虾养殖新种。
台湾、山东、福建、广东等省先后引进并开展了南美白对虾人工繁育和养殖研究,获得成功。
台湾率先推广,形成产业。
近三年大陆沿海省、区养殖南美白对虾规模迅速扩大。
一、生物学概要1、分类南美白对虾在分类系统的位置: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甲壳纲Crastacea,软甲亚纲Matantia十足目Decapoda,游泳亚目Natantia对虾科Penaeidae对虾属Penaeus分类特征本种外形与中国对虾和墨吉对虾很相似。
甲壳较薄,正常体色为青兰色,全身不具斑纹,步足常呈白垩色。
额角尖端不超出第一触角柄的第2节,其齿式为5-9/2-4。
头胸甲较短,与腹部的比例为1:3。
额角侧沟止于胃上刺下方。
头胸甲具肝刺和触角刺,不具鳃甲刺。
肝脊明显。
节1-3对步足具发达的上肢,第4-5对步足无上肢,第5对步足具雏形外肢。
我国沿海天然分布的对虾属种类有:中国对虾(Panaeus chinensis kishinouye),日本对虾(P. japonicus Bate),长毛对虾(P.Penicileatus Alcork),斑节对虾(p.monodon Fabricius),短沟对虾(p.semisuleatus de Haon),墨吉对虾(p. merguiensis de Ham),宽沟对虾(tisulcatus Kishinouye),白须虾(P. terasi Kubo)等.南美白对虾在我国沿海尚无记录。
南美白对虾的养殖相关知识.pptx
• (8)水体营养盐:磷酸盐0.1~0.3mg/L,硅酸盐 2.0mg/L,氨态氮小于0.4mg/L;
三、目前南美白对虾养殖存在的问题
• 1、亲虾存在体质弱、抗病力差,甚至带有病毒, 暂养成大苗后成活率低
• 2、由于育苗生态环境条件差,育苗过程中滥用搞 生素,成活率虽然保住了,但破坏了对虾的免疫 系统,影响了钙离子的吸收和沉积
• 3、虾苗需要一定的盐度,淡化有一定难度
• 4、在淡水中,南美白对虾对饲料中的蛋白质利用 率下降。而目前南美白对虾颗粒饲料均采用国外 配方(海水),不仅价格偏高,而且浪费蛋白源 ,也容易恶化水质
• 5、养殖过程中水质恶化而造成病害
• 6、重治轻防,滥用药物
• 7、淡水中饲养的白对虾甲壳钙化迅速慢,往往 形成软壳虾,经不起捕捞和运
美白对虾才得到推广养殖,并于1998年掀起养殖高潮。
• 3.我国大陆(南海海洋研究所)最早于1988年从美国引进 南美白对虾,并于1994年人工批量育苗成功
• 4.进入90年代,特别从92年起,由于对虾病毒病 在全国各地的蔓延,水产工作者一时又找不出合 适的对策,导致对虾养殖业大伤元气,经济效益 一落千丈。
南美白对虾的养殖
陈鹏滨
一、养殖概况 二、生物特性 三、当前养殖存在Leabharlann 题 四、养殖关键一、养殖概况
• 1.在70年代末,由美国科技人员在太平洋海区发现,并先 后完成了种虾的培育、交配、育苗和高密度养殖的科研攻 关,之后其养殖在南美洲得到产业化发展。
• 2.1985年我国台湾省已在美洲引进该虾,但由于当时正处 于斑节对虾养殖高峰期等原因而未得到推广养殖,至1995 年养殖斑节对虾流行病大规模爆发,其养殖热潮下降,南
虾族新秀――南美白对虾 - -
虾族新秀――南美白对虾
摘要:南美白对虾(Penaeusvannamei)又称万氏对虾,原产于中南美太平洋沿岸水域(厄瓜多尔沿岸分布最多),与斑节对虾、中国对虾并列为世界养殖产量最高的三大优良虾种。
70年代初,厄瓜多尔试养南美白对坏获得成功,我国中科院海洋所张伟权自1978年从美国引进适合我国养殖的南美南美白对虾(Penaeusvannamei)又称万氏对虾,原产于中南美太平洋沿岸水域(厄瓜多尔沿岸分布最多),与斑节对虾、中国对虾并列为世界养殖产量最高的三大优良虾种。
70年代初,厄瓜多尔试养南美白对坏获得成功,我国中科院海洋所张伟权自1978年从美国引进适合我国养殖的南美白对虾后,1992年突破了育苗关,随后逐步在我国南方沿海地区进行海水养殖并获得成功。
南美白对虾属白虾类,外观与中国对虾酷似,生长适宜水温为22-31℃,生长速度快,对水环境抗逆能力强,具有抗感染、抗病害能力强的优势。
活体运输死亡率低,饵料转化率、生长速度比中国对虾高(快)三分之一。
其肉质鲜美,成虾甲壳薄,纤体合肉率高,加工出肉率高达67%,经济效益佳。
目前南美白对虾已成为世界上仅次于斑节对虾的第二
大养殖品种,既受到国际对虾贸易市场的青睐,又得到了国内消费者的欢迎。
南美白对虾行业概况与养殖建议
南美白对虾行业概况与养殖建议南美白对虾,又称白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是目前世界上最广泛养殖的虾种之一。
由于该虾种繁殖率高、生长快、肉质鲜美,且能适应不同的水质和环境条件,因此被广泛地引进和养殖。
南美白对虾的养殖逐渐成为了海洋经济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本文将从生长历程、市场需求、资源分析、养殖建议等方面探讨南美白对虾养殖行业的概况。
一、生长历程南美白对虾的生长历程一般分为孵化、苗种培育、生长期、收成、加工等五个阶段。
孵化期约为20~30天,苗种培育期约为30~60天,生长期为60~120天,生长速度高峰期为60~80天,收成期一般在日照时间转短的秋季,一次出塘率可达80%以上,年产量可达3000~5000公斤/亩,加工成为各种虾制品或直接出口。
二、市场需求与资源分析目前,南美白对虾的市场需求保持较高的增长率。
亚洲、欧美等地都有着较大的市场需求。
在中国市场,由于国内渔业发展相对落后,南美白对虾成为了国内市场上的热门商品,市场价格逐渐趋于稳定。
在全球范围内,南美白对虾的需求量呈逐年增加的势头,由此可见,南美白对虾养殖的市场前景广阔。
根据资源分析,目前全球南美白对虾养殖业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上下游产业链。
但与此同时,由于行业初级阶段发展过快,引发过度投资和资源利用不当的问题。
在处理虾池废水、饲料等方面,目前仍然存在一些待解决的问题。
因此,在养殖时要注意合理利用资源,减少资源浪费,为行业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三、养殖建议(一)选址南美白对虾的选址应在地势较为平坦的沿海盐碱地,距离水源、电源和市场较近的地方养殖。
选址时需要注意避开污染源、地震、滑坡或洪水等危险地区,同时应评估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和土地利用合规度等因素。
(二)虾池建设建设虾池时,应注意妥善规划虾池大小、深度、形状,并且应确保虾池底部有一定倾斜度,便于排泥、排水。
同时,为减少虾池内反弹波浪的影响,渔池应根据风向与库龄评估建造不同高度的沟坎或者设立隔离带。
南美白对虾养殖技术
南美白对虾养殖技术 南美白对虾(Penaeus vannemei),又称白脚对虾,属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十足目,游泳目,对虾科,对虾属。
生产于南美洲沿岸海域,在厄瓜多尔、巴拿马、哥伦比亚、秘鲁、智利、尼加拉瓜等国沿海都有分布。
其肉质细嫩,肉味鲜美,为南美洲主要养殖虾类。
南美白对虾在世界对虾养殖业中也占有重要位置,与中国对虾,班节对虾并列为当前世界上养殖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三大经济虾类。
南美白对虾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由南美洲引入我国,先后在我国的江苏、广东、广西、浙山东的省沿海区域及北京等内陆养殖,显示出生长速度快,抗病力强等明显优势。
近年来南美白对虾养殖也在国内发展迅猛,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第一章国内外养殖概况 南美白对虾自然种群主要分布在南美洲沿岸,养殖地区主要位于南美洲各国沿海,其中厄瓜的南美白对虾养殖业较为发达,养殖历史较长,其养殖规模为目前世界之首,产量最高是达年产20万吨左右。
其它国家对南美白对虾的引种养殖多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
巴西较早,于1984年引进南美虾苗,同年开始进行南美白对虾的人工繁殖试验,最初三年,南美白对虾的自然交尾率仅为1.5%,每尾虾平均怀卵量只有4.5万粒,培育成仔虾的成活率仅有25%,至1992年,自然交尾率提高到7.5%,为平均怀卵量最高达12.5万粒。
培育成仔虾的成活率提高到40%,到1995年已可批最生产虾苗,每月可向巴西国内养殖者提供6.5×107尾南美白对虾苗,现其南美白对虾的养殖已有一定的规模。
台湾对南美白对虾引进也较早,最早于1985年由巴拿马引进虾苗,经3年培育,尾产卵量达粒以上,最高达120万粒,自然交尾成功率15.8%,精英移植成功率达25%。
但由于当时台湾地区草虾养殖业发达,南美白对虾未引起养殖者的重视,1987年草虾养殖受病害影响一蹶不振后,掀起南美白对虾的养殖热潮。
我国于1988年7月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张伟权教授从美洲引进南美白对虾,1992年8月人殖获得成功,1994年人工育苗和批量生产获得成功。
南美白对虾养殖
苗→加强营养,使用优质饲料,增强体质→尽量少用抗生素药 物→关键是解决好营养与水质的矛盾。
生活习性: 天然水域中,成虾夏季生活在离海岸较近的
浅水水域,冬季游向深海,盐度:28-34‰ ,pH8.0 幼虾:河口区觅食生长,白天一般都静伏池底,
晚上则活动频繁,蜕皮都在晚上,蜕皮时间间隔 为5-20天
南美白对虾(Penaeus vannamei)
盐度适应范围为0~35,最适水温22~35℃, 15℃时摄饵明显减少, 9℃时昏迷死亡,上限 40℃左右。对DO要求:安全浓度为3mg/l以上, 1mg/l时开始出现轻微的浮头, 2mg/l时食欲下 降。(耗氧率比斑节对虾大)
虾属。 浅青灰色,甲壳薄,不具斑纹,最大个体体长可
达24厘米,额角尖端的长度不超出第一触角柄的 第2节,其齿式为5-9/2-4
南美白对虾(Penaeus vannamei)
南美白对虾、墨吉对虾
墨吉对虾 南美白对虾
南美白对虾
长毛对虾
封闭式纳精囊、开放式纳精囊
南美白对虾(Penaeus vannamei)
广东、广西、海南、江苏、浙江和上海等地区 是我国南美白对虾的主要产地。
养殖模式主要分为:精养、半精养、粗养(混养) 三种。
广东湛江地区1999年以高位池精养为主,2000 年养殖面积约2万亩,主要集中在东海岛、吴 川市、雷州、徐闻、遂溪等地。
高位池有直立砌砖式、水泥护坡式、铺设塑料 薄膜式等。
南美白对虾养殖历史回顾
南美白对虾养殖历史回顾(2001年以前)在20世纪80年代,对虾养殖业发展曾给我国的水产养殖业写下辉煌的一笔,极大地带动了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并带动了沿海地区育苗、饵料生产、冷藏加工等相关产业链的同步发展,它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可磨灭的。
可是,进入90年代,特别从92年起,由于对虾病毒病在全国各地的蔓延,水产工作者一时又找不出合适的对策,导致对虾养殖业大伤元气,经济效益一落千丈。
因此,水产工作者们一方面刻苦钻研对虾病毒病,另一方面探索对虾养殖业新的替代品种、新的经济增长点,于是南美白对虾的养殖浮出水面。
南美白对虾(L.vannamei),学名凡纳对虾,是世界养殖虾类产量最高的三大种类之一,原来分布在中、南美洲,太平洋沿岸水域,外形似中国对虾,正常体色为浅灰色,壳薄体肥,肉质鲜嫩,出肉率高达65%以上,营养丰富,深受国内外市场欢迎;生长速度快,60天即可达上市规格;适盐X 围广(0-40),可以采取纯淡水、半咸水、海水多种养殖模式,从自然海区到淡水池塘均可生长,从而打破了地域限制,且具耐高温,抗病力强;食性杂,对饲料蛋白要求低,35%即可达生长所需。
是“海虾淡养”的优质品种,是很有发展潜力的养殖虾类。
近年来,南美白对虾(penaeus vannamei)在我国不论是海水,还是低盐度海水及淡水中养殖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而且有取代罗氏当虾养殖的趋势。
目前,南美白对虾的养殖已经成为水产养殖业的热点。
要使我国南美白对虾的养殖生产持续健康的发展,如何配制优质的饲料及获得健康的虾苗是关键。
在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政府出资由美国夏威夷海洋研究所负责承担SPF(specific pathogen free)虾苗研究和生产,1991年美国夏威夷海洋研究所开始提供SPF南美白对虾苗和亲虾,至1994年尽管提供的SPF虾苗不多,但是其成虾养殖却取得了高产,SPF虾苗养殖产量比非SPF虾苗产量高出30%以上。
生产SPF虾苗必须做到以下5个项目:(1)放养高度健康的虾苗管理方法防止病原进入养殖区,包括营养、水质、环境和管理方面;(4)持续监测虾的健康状态;(5)一旦发现疾病,立刻采取措施。
西北高原南美白对虾当年养成技术
在西北高原地区,采用 淡化养殖技术能够克服 当地盐度较高的问题, 实现南美白对虾的高效 养殖。
案例三:高温季节管理技术应用实例
高温季节管理技术
在夏季高温季节,通过增加换水次数、加大投喂量等措施 ,保持养殖池的水质稳定,提高南美白对虾的生长速度。
技术优势
高温季节管理技术能够有效地保持水质稳定,减少病害发 生,提高南美白对虾的生长速度和成活率。
早繁与标粗技术
早繁
在2-3月份进行虾苗的早期繁殖,提早繁育出更多的虾苗,增 加养殖密度。
标粗
将虾苗进行一定时间的培育,使其达到3-5cm的规格,提高 虾苗的成活率和生长速度。
淡化养殖技术
淡化
将虾苗从海水环境逐渐适应淡水环境,降低养殖成本和风险。
养殖用水
使用经过处理和净化的淡水作为养殖用水,保证水质稳定和健康。
疾病防治难度大
由于气候条件和养殖环境的影响 ,南美白对虾容易感染疾病,防 治难度较大。对策:建立严格的 疾病防治体系,定期检查和预防 ,确保养殖安全和稳定。
发展前景与建议
加大政策支持
政府应加大对西北高原地区南美白对虾养殖业的扶持力度,提供 资金、技术和政策支持,促进产业快速发展。
加强技术研发
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加强技术研发和创新,提高养殖技术和生产效 率,降低成本和风险。
市场需求大
南美白对虾在国内外市场具有广泛的需求,为养殖户提供了良好 的市场前景。
问题与对策
气候条件不利
西北高原地区气候条件较为恶劣 ,冬季寒冷,夏季高温,对南美 白对虾的生长和繁殖造成一定影 响。对策:选择适宜的养殖品种 和模式,合理安排养殖周期,充 分利用自然资源和条件。
养殖技术不成熟
西北高原地区南美白对虾养殖技 术相对不成熟,缺乏专业的技术 人员和设备。对策:加强技术培 训和引进先进设备,提高养殖技 术和水平。
中国南美白对虾引进及养殖发展概述
中国南美白对虾引进及养殖发展概述南美白对虾(Penaeus vannamei Boone,1931)学名凡纳对虾,又称白肢虾(white-leg shrimp)、白对虾(white shrimp),外形酷似中国对虾、墨吉对虾,平均寿命至少可以超过32个月。
成体最长可达24cm,甲壳较薄,正常体色为浅青灰色,全身不具斑纹。
步足常呈白垩状,故有白肢虾之称。
南美白对虾是世界养殖虾类产量最高的三大种类之一,原来分布在中、南美洲,太平洋沿岸水域,主要分布秘鲁北部至墨西哥湾沿岸,以厄瓜多尔沿岸分布最为集中。
南美白对虾壳薄体肥,肉质鲜嫩,出肉率高达65%以上,营养丰富,深受国内外市场欢迎;生长速度快,60天即可达上市规格;适盐范围广(0-40),对水环境因子变化的适应能力较强,可以采取纯淡水、半咸水、海水多种养殖模式,从自然海区到淡水池塘均可生长,从而打破了地域限制,且具耐高温,抗病力强;食性杂,对饲料蛋白要求低,35%即可达生长所需。
是“海虾淡养”的优质品种,是集约化高产养殖的优良品种,也是目前世界上三大养殖对虾中单产量最高的虾种。
上世纪80年代,美国农业部组织七家科研机构如夏威夷海洋研究所(OI)、亚历山大大学、德克萨斯农工大学(A&M)等到全世界各地搜索健康的白虾进行研究,其中选育项目放在夏威夷以OI为中心,并且美国政府出资由OI负责承担SPF(specific pathogen free)虾苗研究和生产,1991年OI开始提供SPF南美白对虾苗和亲虾,该系亲虾在生产速度和抗病能力方面有较大的优势。
至1994年尽管提供的SPF 虾苗不多,但是其成虾养殖却取得了高产,SPF虾苗养殖产量比非SPF 虾苗产量高出30%以上。
最近美又提出,运用人工育种的方法,筛选出高品质、高产量、生长快、抗病力强的种苗,即SPR(specific pathogen resistance)种苗。
目前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WCS)已禁止在全球大面积搜索野生白虾,因此全球只有OI掌握有SPF亲虾的技术数据及驯化过的南美白虾原种虾。
南美白对虾引种及生物学特性ppt_图文
其背后的驱动因素部分来自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关注。
• 产品从池塘到餐桌的途经也成为人们越来越重视的问题。 • 由于出口国家没有在这一敏感程度进行检定的技术和能力
而引发了有关采用更为敏感技术的争议,并主张该问题属 于贸易技术壁垒问题。
3.日本市场
• 2002年日本从亚洲国家(特别是印度尼西亚、越
2.欧盟市场
• 大多数虾类生产者面临的另外一个问题是,欧盟广泛宣传
的与在虾体中发现违禁的抗生素残留物有关的禁令,以及 美国对于这些违禁抗生素(氯霉素和硝基呋喃)检验的更 加严格的管理。由于采用能够发现此类物质0.1ppb(亿分 之一)含量的技术,对今后进口虾实施这种级别含量的检 验将不可避免地给出口国家造成困难。
• 一旦初步建立起SPF种群,便可以利用防止
污染的具体饲养技术,在当地生产新的HH 种群。尽管对这些技术已经有所认识,但是 运用起来并不容易,目前只有在美国(可能 还有伊朗)得以成功使用。
四.抗特定病原体的(SPR)虾类
• SPR,即“抗特定病原体”的缩写形式。它所
描述的是虾类对某一特定病原体所具有的 某种抵抗力的遗传特性。SPR的虾通常来自 具体的育种计划,这类计划旨在增加虾对 一种特殊病毒的抵抗力。
• 除此之外,原先属于非病原体的生物,即变异性
极高的RNA病毒发生变异,可以导致新的疾病出 现。因此,在输入SPF虾的同时不排除输入病原体 的可能性。
• 一旦离开SPF设施,要保持高度健康(HH)
状况必须做到,对所有的SPF虾进行检疫、 隔离并与有可能在其整个生命周期处于感染 状态的种群分开养殖,以避免使病原体蔓延 至纯净种群。
• SPF动物的一个潜在缺点是,它们的无特定疾病的
洋虾结出富民果——南美白对虾的引进,改写了海南养虾业历史
华说 。
眼下 ,海 南省 南美 白对 虾养 殖 面积 已占对虾 面 积的
9 %。 养 殖 产 量 从 2 0 年 23 万 吨 增 至 目前 的98 吨 。 8 0 0 .2 .万
09 3万 2 “ 放苗 已4 多天 ,再过一个多月就 能收虾了 。” 肖开 2 0 年 ,海南对虾养殖 面积 1 . 亩 ,占水产养殖 总面积 0 的 1.%,产量98 吨, 6 5 . 万 占水产 养殖总产量的 1%。 9 自2 0 年 以来 ,海南南 美 白对虾 年 出 口量均超 过 1 05 万
肖开 华从 1 9 年开 始养 虾 ,当时养 的 是斑节 对虾 。 97
多 ,弄 不好 就 ‘ 军覆 没 ’,我最 多 一 次损 失 了8 多 全 万 虾苗试养 ,第~批亩 产超过 1 0 斤 ,5 试养虾塘一 年赚 00 亩
万 “ 节 对虾 产量 很 低 ,亩产 顶 多 1 0 斑 O 多斤 ,而且 病 害也 吨 ,近两年都在2 吨以上 。
50 00 00 呈棋格状 分布 ,塘 面波光粼粼 ,增氧机扬起 串串水花 ,成 虾亩产可达 10 斤 ~2 0 斤 ,高 的达4 O 斤 。
如 今,海南养殖的南美 白对 虾 ,不仅销 往国内大 中城 群 的虾 儿在塘 中嬉戏 觅食……这 ,就是海南省琼海市 长坡 镇青葛村养虾基地 。 市 ,还源源 出口欧盟 、俄罗斯等数十个 国家和地 区。 青 葛村委会下塘村六 队的养虾 户 肖开华正顶着烈 日,
蜂 东 “ 过去海南 以养殖斑 节对虾为主 ,但 由于对虾 白斑病 体 ,供 给省 内外育 苗场 繁育 虾苗 。另 外 , 卜 水产 ( 方 )有 限公司 ( 板桥虾苗场 )、海南海一 水产种苗有限公 毒的暴发流行 ,斑节对虾养殖 日益萎缩 ,品种更新换 代势
南美白对虾
、养殖概况南美白对虾(Penaeus vannamei)又称凡纳对虾、白虾,是当今国际上与中国对虾、斑节对虾并称养殖产量最高的三大优良虾种之一。
南美白对虾为热带性虾种类,原产于南美洲太平洋沿岸的水域。
在70年代末,由美国科技人员在该海区发现,并先后完成了种虾的培育、交配、育苗和高密度养殖的科研攻关,之后其养殖在中南美洲得到产业化发展。
1985年我国台湾省已在美洲引进该虾,但由于当时正处于斑节对虾养殖高峰期等原因而未得到推广养殖,至1995年养殖斑节对虾流行病大规模爆发,其养殖热潮下降,南美白对虾才得到推广养殖,并于1998年掀起养殖高潮。
我国大陆(南海海洋研究所)最早于1988年从美国引进南美白对虾,并于1994年人工批量育苗成功;1999年在广东省的斗门县、肇庆市、开平市等池塘咸淡水首次试验养殖;2000年在斗门县、新会市、肇庆市、中山市等主要罗氏沼虾养殖基地池塘咸淡水养殖成功;2001年南海市、顺德市、三水市、迳口华侨经济区的部份镇区也开始池塘咸淡水养殖。
现除我省外,海南、广西、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河北、辽宁、山东等11个省都有养殖南美白对虾。
由于南美白对虾具有生长快、对水环境适应能力及抗病力强等特点,是海虾淡养的优良品种;目前该虾市场价格比较高,是内陆池塘养殖致富的好选择。
现在农户养殖南美白对虾的热情很高,但是由于部分养殖户没有掌握好养殖南美白对虾的关键技术,以至走了不少弯路,甚至失败。
其实,要养好该虾,首先要了解南美白对虾的生物学特性,掌握养殖南美白对虾的关键技术。
二、生物学特性南美白对虾能在水温9- 40℃的水域存活,最适生长水温为22-35℃,15℃以下停食,9℃以下开始死亡;盐度的适应范围为0.5-40‰,最适10-35‰;ph值要求7.5-8.5,溶解氧要求2毫克/升以上,氨氮小于0.2毫克/升,硫化氢小于0.1毫克/升,亚硝酸盐0.01毫克/升。
南美白对虾养殖前期,幼虾4-6天蜕壳一次,15克以上大虾约两星期蜕壳一次,每月初一、十五前后会大量蜕壳,60天内生长速度最快,此后生长减缓。
全国海水养殖经历了五次产业浪潮
五次浪潮删减版全国海水养殖经历了五次产业浪潮.而这五次蓝色产业浪潮均从青岛发端,进而推广至全国. 第一次:海带养殖青岛海水养殖产业在50年代起步,1957年,青岛市安排崂山金山、爱国、胜利3个渔业社在沙子口和峰山东附近海区试验筏式养殖海带240台.1958年又安排11个渔、农业社进行放养海带试验,由国营养殖场提供海带苗种和技术指导. 1958年开始,在全国建立了130个试点,仅用了5年时间,海带养殖从山东迅速向河北、##、##等省推广开来.第二次:对虾养殖1958年,初步摸索出对虾育苗的规律1960年5月,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在室内人工条件下,培育出第一批虾仔,并总结出一套对虾人工育苗方法.1979年,对虾工厂化全人工育苗技术获得成功,并突破了工厂化育苗与养成关键性技术. 1983年,在驻青海洋科研机构指导下,青岛市对虾放流增殖试验获得成功.1984年起,青岛开始实行对虾放流增殖,沿海出现"养虾热",一个冬春新建养虾池4.2万亩,超过前几年的总和.至1987年,青岛郊区42处对虾养殖池面积达10.74万亩,第三次:海湾扇贝养殖1982年到1983年,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前后3次引进美国海湾扇贝,突波关键技术,建立了一套工厂化育苗及全人工养成技术.1985年,山东省海湾扇贝养殖面积400亩,平均亩产2吨1995年,全国扇贝养殖产量达91.6万吨,其中山东74.3万吨,海湾扇贝占1/3,以海湾扇贝为代表的我国第三次海水养殖浪潮由此产生.第四次:鱼类养殖1992年,黄海水产研究所从英国引进冷温性鱼类良种——大菱鲆.1999年,黄海水产研究所终于突破大菱鲆育苗技术,成功培育了100万尾育苗,1996年,青岛市下达引进水产养殖新品种计划,从外地、国外引进推广了半滑舌鳎、条斑星碟、美国黑石斑等名优新品种第五次:海珍品养殖上世纪70年代,由于对海参、鲍鱼等海珍品捕捞强度过大,致使资源趋于枯竭.90年代以来,突出发展高科技、高效益和优质品种的海水养殖产业2008年,我国海参养殖总产量达到9万吨,总产值超过200亿元.完整版五六十年代养海带,70年代养对虾,80年代养海湾扇贝,近些年来养鱼类和海参、鲍鱼等海珍品,全国海水养殖经历了五次产业浪潮.而这五次蓝色产业浪潮均从青岛发端,进而推广至全国.第一次:海带养殖青岛海水养殖产业在50年代起步,由于受技术限制,开始只能养殖石花菜.为增加养殖品种,山东水产养殖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黄海水产研究所等驻青单位研制海带全人工筏式养殖、海带夏苗培育法、海带自然光育苗获得成功.1957年,青岛市安排崂山金山、爱国、胜利3个渔业社在沙子口和峰山东附近海区试验筏式养殖海带240台.1958年又安排11个渔、农业社进行放养海带试验,由国营养殖场提供海带苗种和技术指导.各国营农场、各渔业社充分利用水面,广泛开展海带养殖.1958年,四方、崂山及山东水产养殖场海带养殖面积共3216亩,海带鲜品产量达到1.24万吨.吸取青岛经验,水产部大抓海带养殖的推广.从1958年开始,在全国建立了130个试点,仅用了5年时间,海带养殖从山东迅速向河北、##、##等省推广开来.我国海带干品年产量最高达300万吨以上,扭转了海带长期依靠进口的局面.第二次:对虾养殖新中国成立后,沿海各地和各科研机构一直在探索和试验对虾养殖技术.1958年,山东省海水养殖研究所、青岛市水产局、水产部黄海水产研究所、中科院海洋研究所联合在胶南竹岔岛进行中国对虾人工孵化试验,在青岛水族馆内进行亲虾越冬试验,初步摸索出对虾育苗的规律.1960年5月,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在室内人工条件下,培育出第一批虾仔,并总结出一套对虾人工育苗方法.1979年,对虾工厂化全人工育苗技术获得成功,并突破了工厂化育苗与养成关键性技术.1983年,在驻青海洋科研机构指导下,青岛市对虾放流增殖试验获得成功.1984年起,青岛开始实行对虾放流增殖,沿海出现"养虾热",一个冬春新建养虾池4.2万亩,超过前几年的总和.至1987年,青岛郊区42处对虾养殖池面积达10.74万亩,掀起了我国第二次海水养殖浪潮.90年代初,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经过数年研究试验,一举攻破美国凡纳滨对虾人工授精及育苗工艺研究重大难题.凡纳滨对虾工厂化生产,使我国对虾养殖产量迅速成为世界第一,年产量约占全球养殖量的30%.第三次:海湾扇贝养殖1982年到1983年,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前后3次引进美国海湾扇贝,科研人员突破了苗种培育、养成等关键技术,建立了一套工厂化育苗及全人工养成技术.1985年,山东省海湾扇贝养殖面积400亩,平均亩产2吨.此后,大连、舟山、##、秦皇岛、厦门等地也进行生产性试验,取得良好效果.1995年,全国扇贝养殖产量达91.6万吨,其中山东74.3万吨,海湾扇贝占1/3,以海湾扇贝为代表的我国第三次海水养殖浪潮由此产生.青岛海水养殖业由以海带为主渐次转向以对虾、扇贝为主,海水养殖产业多样化发展,产量占水产品总量比率快速增加.至1992年,青岛海产品养殖捕捞产量比例变为53:47,实现了养大于捕的历史性转变.第四次:鱼类养殖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海水鱼类养殖仅有粗放的鲻鱼和梭鱼,产量低,规模小.1992年,黄海水产研究所从英国引进冷温性鱼类良种——大菱鲆.其育苗技术难度大,专利技术十分昂贵.国家科委、农业部和山东省科委十分重视这一引进项目,连续多年资助该项研究.经过8年的艰苦探索,1999年,黄海水产研究所终于突破大菱鲆育苗技术,成功培育了100万尾育苗,开创了大菱鲆工厂化养殖产业,年产量达5万多吨,年总产值逾40亿元,海水养殖第四次产业浪潮汹涌而至.1996年,青岛市下达引进水产养殖新品种计划,从外地、国外引进推广了半滑舌鳎、条斑星碟、美国黑石斑等名优新品种,使昔日"贵族"鱼类变成百姓餐桌的普通菜肴.第五次:海珍品养殖上世纪70年代,由于对海参、鲍鱼等海珍品捕捞强度过大,致使资源趋于枯竭.为此,驻青海洋科研单位对海参、鲍鱼养殖技术进行了多次试验和研究,在刺参、鲍鱼人工育苗和养殖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推动了海珍品养殖产业发展.90年代以来,青岛提出"以养兴渔"、"科教兴渔",突出发展高科技、高效益和优质品种的海水养殖产业,由此掀起了海珍品养殖的第五次产业浪潮.2008年,我国海参养殖总产量达到9万吨,总产值超过200亿元.其中,主产区山东产量达6万吨.由于鲍鱼养殖技术的全面突破,中国人工养殖鲍鱼年产量保持在数千吨,产值过30亿元,占世界领域半壁江山.我国目前海水养殖的主要种类有哪些?我国的海水养殖业有着悠久的历史, 近50年来发展很快.在海水养殖历史上, 最早被利用的场地是潮间带, 主要进行贝类、对虾以及海水鱼类的池塘养殖.我国浅海养殖主要是在水深15 m 以内的浅海水域进行.近几年, 水深50 m 以内的水域也开始加以利用.养殖的方式主要包括各种筏式养殖、底播增殖和网箱养殖等.近40多年来, 我国海水养殖的面积和产量增长迅速,主要养殖品种有: 海带、紫菜、裙带菜、麒麟菜、江篱、石花菜、贻贝、牡蛎、缢蛏、文蛤、花蛤、泥蚶、毛蚶、中国对虾、日本对虾、斑节对虾、梭鱼、鲻鱼、罗非鱼、真鲷、黑鲷、石斑鱼、红鱼、牙鲆、大菱鲆、大黄鱼、居缘青蟹、梭子蟹、海参、扇贝、鲍鱼等50 余个品种.1.1 藻类养殖我国的藻类养殖有着悠久的历史.养殖的品种主要为海带、紫菜、江蓠、石花菜、裙带菜和马尾藻等.海带养殖始于20 世纪30 年代的中国大连市, 当时只有少量养殖, 到了50 年代有了大的发展, 全国组织了大量的科技人员进行科学研究, 先后完成了海带南移技术、海带施肥技术、夏苗培育技术、海带切梢增植法、海带遗传育种、海带病烂防治技术等的研究与应用, 建立了完整的科学养殖体系; 到1998 年, 海带养殖面积达2. 37×104 hm 2,养殖产量达79. 30×104 t.紫菜养殖面积为1. 80×104 hm2, 产量3. 64×104 t, 连续几十年位居世界第一.1. 2 贝类养殖我国的贝类养殖大部分是利用潮间带进行滩涂养殖.1998 年我国的贝类养殖面积达65. 80hm 2、总产量700. 25 t, 占当年海水养殖面积的46. 7 %.海水养殖产量的66. 3 %.由此看出, 贝类养殖近十几年来无论是产量还是养殖面积都增长了20% , 成为海水养殖的主体成分.贝类养殖品种主要是牡蛎、缢蛏、紫贻贝、蚶、文蛤、杂色蛤、扇贝等.由于贝类的营养价值较高, 经济效益好, 近十几年来发展较快.养殖种类已从80 年代的几种增加到现在的20 余种, 其中以扇贝发展最快.1. 3 虾、蟹类养殖我国的虾蟹类养殖有着悠久的历史, 沿海自南向北皆可进行虾蟹类的养殖.在黄、渤海区养殖的主要种类有中国对虾、斑节对虾、日本对虾.东海区除养中国对虾外, 还养殖长毛对虾等.南海区多养殖墨吉对虾、斑节对虾、近缘对虾、刀额新对虾等.但是, 大规模的人工养殖还是在20 世纪70 年代.我国的对虾养殖在70 年代进入人工配养阶段, 80 年代对虾人工育苗取得重大突破, 养殖面积逐年增加, 90 年代初达到最高峰.1. 4 鱼类养殖我国的鱼类养殖有悠久的历史, 但大规模的养殖是从90 年代才开始的.养殖的主要品种有: 梭鱼、罗非鱼、鲈鱼、牙鲆、石斑鱼、真鲷、黑鲷、美国红鱼、英国大鲆、河豚、黑君等.养殖的方式有池塘养殖、室内工厂化养殖、网箱养殖等.到1999 年, 海水鱼类养殖已达33. 9×104 t.与世界先进国家比虽然相差很远,却具有广阔发展前景.我国海水养殖目前发展状况捕捞业与养殖业的结构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1978年捕捞业与养殖业的产量比重为74:26.2008年的36:64.养殖业内部的品种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以往的养殖生产中, 现在海水养殖的鱼、虾、蟹、贝、藻等名特优新品种产量占海水养殖产量的比重,由1978年的不足1%增至40%以上.2.养殖区域不断扩大, 养殖方式多样化养殖方式更趋多样合理,不同养殖方式渐次出现,海水养殖在各地积极发展潮上带的围塘养殖、工厂化养殖,潮间带的播苗养殖,浅海实行筏式养殖、网箱养殖,海底进行播苗增养殖,实行立体开发.外海养殖得到拓展.海产品淡养技术得到发展.3.科学技术不断进步, 技术水平和综合开发能力增强对虾、鲍鱼、扇贝、海带、大黄鱼、青蟹、梭子蟹、牙鲆等品种的育苗和养殖技术的完善、推广,使养殖生产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迅速发展.混养、轮养、套养、间养技术普遍应用于海水养殖业河蟹、罗氏沼虾、刀额新对虾、南美白对虾等海水生淡水长〔或可长〕优良品种增养殖技术的突破,推动了内陆水产养殖业向着高产、优质、高效的方向发展.獐子岛:公司的销售平台和配送中心从生产基地转移到位于大连陆地上的金贝广场,鲜活虾夷扇贝等产品采捕后,通过活水运输船运到金贝广场净化蓄养,并通过金贝广场实施鲜活产品对全国一级经销商和市场配送,各一级经销商再批发给他们各自所属的次级经销商,最终销售到酒楼、饭店、宾馆、家庭等终端客户.2012年全国渔业统计情况综述〔2012年渔业统计年鉴〕一、全社会渔业经济总产值和增加值按当年价格计算,全社会渔业经济总产值15005.01亿元,实现增加值6881.67亿元;其中渔业产值7883.97亿元,实现增加值4420.76亿元;渔业工业和建筑业产值3526.71亿元,实现增加值1248.10亿元;渔业流通和服务业产值3594.34亿元,实现增加值1212.81亿元.渔业产值中,海洋捕捞产值1488.45亿元,实现增加值807.78亿元;海水养殖产值1931.36亿元,实现增加值1141.37亿元;淡水捕捞产值319.03亿元,实现增加值190.92亿元;淡水养殖产值3719.67亿元,实现增加值2055.67亿元;水产苗种产值425.44亿元,实现增加值225.01亿元〔渔业产值、增加值以国家统计局年报数为准〕.二、渔民人均纯收入据对全国1万户渔民家庭当年收支情况抽样调查,全国渔民人均纯收入10011.65元,比上年增加1048.84元、增长11.70%.三、水产品产量及人均占有量全国水产品总产量5603.21万吨,比上年增长4.28%.其中,养殖产量4023.26万吨,占总产量的71.80%,同比增长5.08%;捕捞产量1579.95万吨,占总产量的28.20%,同比增长2.32%.全国水产品人均占有量41.59千克,比上年增加1.52千克、增长3.79%.在国内渔业生产中,鱼类产量3304.07万吨,甲壳类产量570.69万吨,贝类产量1266.65万吨,藻类产量163.65万吨,头足类产量69.53万吨,其它类产量113.86万吨.总产量中,海水产品产量2908.05万吨,占总产量的51.90%,同比增长3.95%;淡水产品产量2695.16万吨,占总产量的48.10%,同比增长4.65%.海水养殖海水养殖产量1551.33万吨,占海水产品产量的53.35%,比上年增加69.03万吨、增长4.66%.其中,鱼类产量96.42万吨,比上年增加15.60万吨、增长19.31%;甲壳类产量112.72万吨,比上年增加6.61万吨、增长6.23%;贝类产量1154.36万吨,比上年增加46.13万吨、增长4.16%;藻类产量160.18万吨,比上年增加6.04万吨、增长3.92%.海水养殖鱼类中,鲈鱼产量最高,为12.30万吨;鲆鱼产量位居第二,为11.16万吨;大黄鱼产量位居第三,为8.02万吨.淡水养殖淡水养殖产量2471.93万吨,占淡水产品产量的91.72%,比上年增加125.40万吨、增长5.34%.其中,鱼类产量2185.41万吨,比上年增加121.23万吨、增长5.87%;甲壳类产量216.44万吨,比上年增加2.64万吨、增长1.23%;贝类产量25.22万吨,比上年增加0.12万吨、增长0.48%.淡水养殖鱼类产量中,草鱼最高,产量444.22万吨;鲢鱼位居第二,产量371.39万吨;鲤鱼位居第三,产量271.82万吨.甲壳类产量中,虾类产量151.52万吨,其中,南美白对虾和青虾养殖产量分别为66.00万吨和23.02万吨;蟹类〔专指河蟹〕产量64.92万吨,同比增长9.43%.贝类产量中,河蚌产量9.08万吨.其他类产量中,鳖产量28.59万吨,比上年增加2.02万吨、增长7.58%;珍珠产量0.23万吨,同比降低25.84%.海洋捕捞海洋捕捞〔不含远洋〕产量1241.94万吨,占海水产品产量的42.71%,比上年增加38.34万吨、增长3.19%.其中,鱼类产量863.99万吨,比上年增加38.49万吨、增长4.66%;甲壳类产量209.13万吨,比上年增加4.80万吨、增长2.35%;贝类产量58.41万吨,比上年减少3.80万吨、降低6.11%;藻类产量2.74万吨,比上年增加0.27万吨、增长11.07%;头足类产量69.53万吨,比上年增加3.69万吨、增长5.61%.海洋捕捞鱼类产量中,带鱼产量最高,为111.82万吨,占鱼类产量的12.94%;其次为鳀鱼,产量76.66万吨,占鱼类产量的8.87%.淡水捕捞淡水捕捞产量223.23万吨,占淡水产品产量的8.28%,比上年减少5.71万吨、降低2.49%.其中鱼类产量158.25万吨,比上年减少3.22万吨、降低1.99%;甲壳类产量32.40万吨,比上年减少1.93万吨、降低5.63%;贝类产量28.66万吨,比上年减少0.04万吨、降低0.14%;藻类44吨,比上年增加18吨、增长69.23%.远洋渔业远洋渔业产量114.78万吨,占海水产品产量的3.95%,比上年增加3.15万吨、增长2.82%.四、水产养殖面积全国水产养殖面积7834.95千公顷,比上年增加189.73千公顷、增长2.48%.其中,海水养殖面积2106.38千公顷,占水产养殖总面积的26.88%,比上年增加25.50千公顷、增长1.23%;淡水养殖面积5728.57千公顷,占水产养殖总面积的73.12%,比上年增加164.23千公顷、增长2.95%.海水养殖面积鱼类养殖面积为73.90千公顷,比上年减少4.6千公顷、降低5.87%;甲壳类养殖面积307.37千公顷,比上年减少3.41千公顷、降低1.10%;贝类养殖面积1409.11千公顷,比上年增加101.10千公顷、增长7.73%;藻类养殖面积119.23千公顷,比上年减少0.97千公顷、降低0.81%.淡水养殖面积池塘养殖面积2449.91千公顷,比上年增加72.91千公顷、增长3.07%;水库养殖面积1851.88千公顷,比上年增加56.30千公顷、增长3.14%;湖泊养殖面积1023.01千公顷,比上年增加15.91千公顷、增长1.58%;河沟养殖面积272.68千公顷,比上年增加8.56千公顷、增长3.24%;其他养殖面积131.09千公顷,比上年增加10.55千公顷、增长8.76%;稻田养成鱼面积1207.91千公顷,比上年减少118.20千公顷、降低8.91%.池塘、湖泊、水库、河沟和其他养殖方式面积分别占淡水养殖总面积的42.76%、17.86%、32.33%、4.76%、2.29%.五、渔船拥有量年末渔船总数106.96万艘、总吨位957.14万吨.其中,机动渔船69.62万艘、总吨位902.23万吨、总功率2141.22万千瓦;非机动渔船37.34万艘、总吨位为54.91万吨.机动渔船中,生产渔船66.26万艘、总吨位810.09万吨、总功率1954.70万千瓦.生产渔船中,捕捞渔船45.25万艘、总吨位730.60万吨、总功率1712.37万千瓦;养殖渔船21.01万艘、总吨位79.49万吨、总功率242.34万千瓦.机动渔船中,海洋渔业机动渔船29.06万艘、总吨位726.77万吨、总功率1589.57万千瓦.海洋渔业机动渔船中,海洋捕捞渔船20.17万艘、总吨位618.23万吨、总功率1325.59万千瓦,分别比上年减少了0.28万艘、增加17.13万吨和21.52万千瓦.六、渔业人口和渔业从业人员渔业2060.69万人,比上年减少20.34万人、降低0.98%.渔业人口中传统渔民为730.93万人,比上年减少16.11万人、降低2.16%.渔业从业人员1458.50万人,比上年增加59.29万人、增长4.24%.七、水产品进出口情况据海关统计,2011年我国水产品进出口总量816.12万吨,总额258.09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3.97%和26.74%.其中出口量391.24万吨,同比增长17.18%,出口额177.92亿美元,同比增长28.67%.进口量424.88万吨,进口额80.17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1.17%.和22.65%.水产品出口额占我国农产品出口总额的比重29.30%.八、渔业灾情全年由于渔业灾情造成水产品问题损失227.43万吨,经济损失258.12亿元.其中,受灾养殖面积1678.26千公顷;沉船646艘,经济损失0.57亿元;死亡、失踪和重伤人数142人.。
优良水产养殖品种介绍—南美白对虾
优良水产养殖品种介绍—南美白对虾作者:来源:《农村科学实验》2016年第11期随着百姓收入的增加,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饮食结构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过去百姓餐桌上常见的大鱼大肉少了,而虾蟹、海鲜等优质水产品在人们的消费结构中占有的比例在逐渐加大。
那么在我们内陆省份中,谁又将成为我们身边的唾手可得的人间美味呢?答案就是—南北白对虾。
南美白对虾,又称凡纳对虾、白对虾等,原产于太平洋西海岸至墨西哥湾,是世界公认的养殖产量最高的三大优良虾种之一(另两种分别是中国对虾、斑节对虾)。
具有生长快(成体最大可达23厘米)、养殖周期短、对环境适应能力和抗病能力强、好运输、壳薄肉厚味美、出肉率高等特点。
1988年7月,中科院海洋研究所首次从美国引进南美白对虾苗种,开启了我国人工养殖南美白对虾的新纪元。
三十年来,南美白对虾养殖技术逐步成熟完善,现已形成包括南美白对虾养殖中的环境建设和管理、基础饵料培育、苗种选择、淡化暂养、投饲、水质管理、主要疾病的无公害防治等系列技术,从而为广大养殖户进行南美白对虾养殖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目前,全国性南美白对虾养殖热潮正在形成。
那么,在我们内陆省份,进行南美白对虾养殖又有哪些优势呢?一、可淡水养殖。
南美白对虾是广盐性的虾类,对盐度适应范围较广。
在经过逐步淡化后,可完全适应淡水环境,从而为我国内陆省份进行南美白对虾养殖提供了前提和条件。
二、生长速度快,养殖周期短,并降低养殖成本,提高养殖效益。
通过我们的养殖试验,在六月中旬前后水温稳定在18℃以上时开始放养,至九月中下旬即可捕捞上市,养殖周期约100天。
而常规鱼类养殖,养殖周期近150天。
三、产品市场广阔,且具价格优势。
目前我省水产品市场销售的南美白对虾完全由外地运输而来,考虑到运输死亡及运输费用,与地产虾相比,肯定不具价格优势。
2015年6月,长春市水产研究院从辽宁省大洼县引进南美白对虾淡化苗种进行试养,取得了较好的养殖效果。
2016年6月,又从海南省直接引进虾苗1200万尾进行淡化试验,也取得初步成功。
南美白对虾简介
3、逐步进行淡化,确保成活率
放苗后每天加新鲜水5cm左右,一周后虾苗完全适应淡水养殖,以后可随着气温升高定期加水,到夏季高温时,确保养殖水位达到1.5cm以上。
4、掌握合理的投喂量,并定期投喂抗病毒药物
南美白对虾养殖前期的投饵要求少而精,除培肥水质保证虾苗下塘时有充足的基础饵料外,还应投喂适量高档饵料(如虾片、BP等)。经过一周虾苗适应环境后,以投喂破碎料为主,这时宜全池泼洒,保证虾苗能得到充足的饵料。当南美白对虾的规格达到3cm就应投喂颗粒饵料,这时投饵应在池塘四周浅水带设投饵台,以观察南美白对虾的摄食情况。在规格达到7cm以前,一天投喂2次(一般上午8-9点、下午 4-5点);规格达到7cm以后,一天投喂 3-5次。为增强南美白对虾抗病能力.应定期投喂高效、无残留的药物,加大蒜素、免疫多糖、EZO等。
2、一次性放苗量应充足,保证产量
目前南美白对虾养殖成活率一般可达80%左右,1万苗可产商品虾100kg。根捂对今年行情预测,南美白对虾布场价格应在20元/kg左右,要想有效化解市场风险,必须提高产量。本地区日前盈亏的临界点在亩产100kg左右,因此当亩产达到200kg以上时,才能保证理想的收益。所以放苗时我们要求亩放养南美自对虾淡化苗4万,即便成活率只有50%,也能保证相应的产量。
在生长高峰季节,由于大量投喂饵料,水质污染较严重,常规方法就是大量换水,这就要求要有充足的永源,而目前水污染严重,难以保证。在实践中,我们经常采用徽生物制剂控制水质,效果十分理想。徽生物制剂以光合细菌为主,它能有效分解有机质,降低水中氨氮、亚硝酸盐和硫化氢浓度,保持水质稳定,一般每亩(水深 l.5m)用量3—5kg,一个月泼洒2-3次。
7、捕捞应分批多次,提高产量
本地区南美白对虾放养多在5月底、6月初,8月份巳有一部分达到商品规格,且此时市场价格相对较高,可采用地笼捕捞。在实际生产中,我们在清晨4点放笼,一个小时后即可收起。数量可根据销量确定,一般一条地笼可收5kg左右。收起来的南美白对虾可放入配备增氧设备的网箱,将小规格的虾放入池塘继续养殖,捕大留小可提高产量,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南美白对虾养殖技术与病害防治措施
动物生产 612022.12南美白对虾养殖技术与病害防治措施田国昌(江苏省盐城市响水县运河镇农业农村局,江苏 盐城 224632)摘要:南美洲是最早养殖南美白对虾的,南美白对虾具有品种优良、易养易活的特性,传遍世界各地养殖。
我国最早引进养殖是1994年,1995年以后,我国沾化县滨海、海防和冯家等地区建立了养殖试验场,在几年的发展过程中,我国南美白对虾的养殖面积在不断扩大。
到了2011年以后,我国各个养殖地区对南美白对虾的养殖都进行了调整,增加了养殖户的收入,也推动了我国餐饮业和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南美白对虾;养殖;病害防治南美白对虾是世界三大优良品种虾之一,无论是在我国,还是其他地区,都有一部分人把养殖南美白对虾当作主要经济收入来源。
在南美白对虾养殖过程中,养殖环境、天气、技术等因素,都会导致白对虾出现多种病害,这些病害严重影响了白对虾的正常生长,还会给养殖户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当存在病害的白对虾到市场上售卖时,也会严重影响大众的身体健康。
所以,养殖户应不断更新自己的养殖技术,加强白对虾病害防治工作,本文就南美白对虾养殖技术和病害防治措施进行了具体分析。
1 南美白对虾的养殖技术养殖模式的选择是非常关键的,南美白对虾的养殖模式分为精养、半精养、混养和超精养。
不同的养殖模式有不同的养殖面积和不同养殖量,精养养殖面积一般是3333~1万平方米,放苗3万~6万尾/亩;半精养养殖面积一般是1万~2万平方米,放苗0.8万~3万尾/亩;混养养殖面积一般是13333~17333平方米,放苗0.5万~1.5万尾;超精养养殖面积一般是200~2000平方米,放苗300~400尾/平方米。
在养殖户养殖过后一季虾后,一定要对养殖池进行彻底的清洗和消毒,养殖户可以用生石灰和二氧化氯混合消毒,对池塘进行消毒后才能放苗养殖。
养殖户在进行养殖前,要对水质进行培养,不同的南美白对虾,有的是淡水养殖,有的是海水养殖,水色最好选择绿色或黄绿色,这样才有利于南美白对虾脱皮,保证水温18~33℃,在这个范围内,水温越高,南美白对虾的适应能力越好,当水温不在这个温度范围内时,南美白对虾的抗病能力就会下降。
东辛“南美白对虾”养殖之路
东辛“南美白对虾”养殖之路作者:暂无来源:《农产品市场周刊》 2016年第31期徐平江苏省农垦现代渔业产业园区——东辛农场发挥农垦国企示范,强化推进现代渔业园区建设,切实提高渔业科技贡献率,推进标准化生产,水产质量追溯打造“放心”名片。
东辛水产养殖园区先后被评为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江苏省现代渔业精品园、江苏省农垦现代渔业产业园区。
江苏省东辛农场是江苏省大型国有综合性农业企业。
东辛农场水产养殖公司位于苏北平原的连云港市境内, 东眺黄海,交通便利,人文地理环境优越。
渔业园区现有集中连片养殖水面近3 万亩,主要养殖种类为“南美白对虾、鮰鱼、鲤鱼、草鱼、梭鱼、鲫鱼”六大品种,水产养殖业已成为农场第一大经济支柱。
东辛投资百万建设完善水产物联网南美白对虾是当今世界养殖产量最高的三大虾类之一,原产于南美洲太平洋沿岸海域,1988 年7月,南美白对虾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从美国夏威夷引进我国,并在1992 年突破了育苗关,从小试到中试直至在全国各地推广养殖。
在江苏、广东、广西、福建、海南、浙江、山东、河北等省、自治区逐步推广养殖,对虾养殖业的发展带动了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发展,促进了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
南美白对虾,亚属,是广温广盐性热带虾类,南美白对虾肉质鲜美,加工出肉率可高达67%,是集约化高产养殖的优良品种。
为提高水产园区育苗产量和质量,东辛投资近百万元,建成2000 平方米工厂化育苗车间、1.8万平方米全水泥钢架育苗大棚,为3 万亩水面南美白对虾养殖筑牢供苗保障。
在建设硬件设施同时,统筹规划配备全新物联网水质检测系统和视频监控系统。
新建南美白对虾育苗场物联网,可实现南美白对虾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和信息化繁育养殖;南美白对虾育苗场无线水质监测系统和视频监控系统等物联网工程,将大大加强南美白对虾的育苗和示范基地养殖全程的测控,为引导东辛周边地区高效渔业发展发挥龙头企业示范带动作用。
东辛水产利用品牌效应积极打造地理标志品牌东辛农场水产业充分利用省级现代渔业园区建设契机,积极开展水产品质量和品牌认证,大力加强市场调研,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型水产品养殖,形成了具有较高经济效益和较强市场竞争力并且适合资源条件要求的两大特色品种。
盘点2014南美白对虾养殖
盘点2014南美白对虾养殖赵永锋;宋迁红【期刊名称】《科学养鱼》【年(卷),期】2014(000)012【总页数】5页(P13-17)【作者】赵永锋;宋迁红【作者单位】科学养鱼杂志社 214081;科学养鱼杂志社 214081【正文语种】中文又到一年收虾时,2014年大部分地区南美白对虾养殖已经接近尾声,到了盘点一年来南美白对虾收成的时候了,本次我们邀请了常年服务于生产一线的饲料及渔药企业技术服务人员,就南美白对虾市场行情、养殖概况、饲料及渔药使用情况等方面,详细盘点今年南美白对虾的养殖情况。
江苏镇江威特药业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吴锋——总体来说,2014年的南美白对虾养殖呈现出一个蓬勃发展的现象,从传统养殖区广东、广西、海南、福建到新兴养殖区浙江、江苏、山东、东北,整个沿海地带(甚至包括江西、安徽、湖北等内陆部分地区)都掀起了一个养殖南美白对虾的小高潮。
究其原因,除了政府的引导和推广外,吸引养殖户投资养虾的原因主要是养殖南美白对虾巨大的经济利益和内陆市场对南美白对虾需求的稳步增长。
从2008年开始到现在,南美白对虾的价格稳步上升,成功养殖对虾的养殖户就有钱赚;而在出口没有什么增长的情况下,内陆对南美白对虾强大的消费需求也直接拉动了南美白对虾的养殖高潮(如南通养殖的南美白对虾直接供应上海,带动了整个如东、如皋等地的南美白对虾养殖)。
而从养殖效益来说,80尾/千克虾的平均养殖成本18元/千克,出塘价平均为50元/千克(不计算年底最高价和个别最低价),养殖户每千克虾可以赚32元。
土塘亩产300千克,则每亩可以赚9600元;高位池亩产1000千克,每亩则可以赚32000元。
因此如果养殖成功,将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这也吸引了很大一批人投资养殖南美白对虾。
同样,因为养殖南美白对虾的成功率相对比较低(江苏、山东、东北养殖成功率高一些,广西,海南,广东湛江、阳江,福建等地养殖成功率差一些),以及南方多台风的影响,很多养殖户损失比较惨重。
南美白对虾:全球养殖产量第一的对虾!
南美白对虾:全球养殖产量第一的对虾!前几天,我们介绍了虾界红人,阿根廷红虾!(点击这里查看「阿根廷红虾:从海底到餐桌的饕餮之旅!」) 在这篇文章里,我们被红虾深深吸引,但是,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有情客串的白虾!它没有惊艳的外表,却一样被人们喜爱和追捧。
这源于大众的外表下那个精致“芯”。
今天,我们的主角是南美白对虾,小编带你认识它。
白脚白虾南美白对虾(Penaeus Vanmamei),也被叫做白脚虾(Whiteleg Shrimp)属节肢动物门,十足目,对虾科,对虾属。
南美白对虾分为头胸甲和腹部两部分,虾体通透,几丁质(chitin)的甲壳形成外骨胳,浅青色,无明显斑纹。
大触须是青灰色的,心脏暗黑色,步足常是深白色,所以被叫做白脚虾。
头胸甲短,与腹躯之比约为1:3。
体长而侧扁,略是梭形,23cm是最大的长度。
属于广盐、广温性的虾类。
看起来和我们常见的中国对虾很像。
中美洲区域南美白对虾原产于东太平洋暖水水域,从墨西哥州索诺拉南至北秘鲁,野生南美白虾多集中美洲沿岸海域,其中厄瓜多尔沿岸密度较高!根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数据显示,1981年至1999年厄瓜多尔对南美白对虾的捕捞量最大,1993年为最高1.4万吨,直到2000以后捕捞量极少甚至没有。
萨尔瓦多1993年至2011年,捕捞量前期平稳,后期逐年减少。
墨西哥在2013年成为捕捞量最高的国家!养殖量大海洋里徜徉的野生美味,总是满足不了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南美白对虾也一样,野生不够捕,养殖过来补!南美白对虾算是顽强派,它耐高温、耐低盐、生长快、抗病力强、离水存活时间长等优点,成为世界上公认的优良养殖品种之一。
如今,养殖南美白对虾的国家已经非常之多。
其实,一开始是由美国夏威夷进行育种的,选育品质较好的虾种。
后大量出口优质亲虾(即种虾)给东南亚国家。
我国于1988年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引入南美白对虾品种,并在1992年突破了育苗关,从小试到中试直至在全国各地推广养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美白对虾养殖历史回顾(2001年以前)在20世纪80年代,对虾养殖业发展曾给我国的水产养殖业写下辉煌的一笔,极大地带动了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并带动了沿海地区育苗、饵料生产、冷藏加工等相关产业链的同步发展,它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可磨灭的。
可是,进入90年代,特别从92年起,由于对虾病毒病在全国各地的蔓延,水产工作者一时又找不出合适的对策,导致对虾养殖业大伤元气,经济效益一落千丈。
因此,水产工作者们一方面刻苦钻研对虾病毒病,另一方面探索对虾养殖业新的替代品种、新的经济增长点,于是南美白对虾的养殖浮出水面。
南美白对虾(L.vannamei),学名凡纳对虾,是世界养殖虾类产量最高的三大种类之一,原来分布在中、南美洲,太平洋沿岸水域,外形似中国对虾,正常体色为浅灰色,壳薄体肥,肉质鲜嫩,出肉率高达65%以上,营养丰富,深受国内外市场欢迎;生长速度快,60天即可达上市规格;适盐X 围广(0-40),可以采取纯淡水、半咸水、海水多种养殖模式,从自然海区到淡水池塘均可生长,从而打破了地域限制,且具耐高温,抗病力强;食性杂,对饲料蛋白要求低,35%即可达生长所需。
是“海虾淡养”的优质品种,是很有发展潜力的养殖虾类。
近年来,南美白对虾(penaeus vannamei)在我国不论是海水,还是低盐度海水及淡水中养殖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而且有取代罗氏当虾养殖的趋势。
目前,南美白对虾的养殖已经成为水产养殖业的热点。
要使我国南美白对虾的养殖生产持续健康的发展,如何配制优质的饲料及获得健康的虾苗是关键。
在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政府出资由美国夏威夷海洋研究所负责承担SPF(specific pathogen free)虾苗研究和生产,1991年美国夏威夷海洋研究所开始提供SPF南美白对虾苗和亲虾,至1994年尽管提供的SPF虾苗不多,但是其成虾养殖却取得了高产,SPF虾苗养殖产量比非SPF虾苗产量高出30%以上。
生产SPF虾苗必须做到以下5个项目:(1)放养高度健康的虾苗管理方法防止病原进入养殖区,包括营养、水质、环境和管理方面;(4)持续监测虾的健康状态;(5)一旦发现疾病,立刻采取措施。
SPF虾苗的生产必须是在非常严格的隔离下进行的,按照SPF生产程序要求,1996年美国SPF虾苗生产的成功率只有1.66。
最近美又提出,运用人工育种的方法,筛选出高品质、高产量、生长快、抗病力强的种苗,即SPR(specific pathogen resistance)种苗,预计将此技术运用到对虾养殖生产上,大约只需要15年时间。
1988年7月,南美白对虾由中国科学辽海洋研究所从美国夏威夷引进我国,1992年8月人工繁殖获得了初步的成功,1994年通过人工育苗获得了小批量的虾苗,1999年XX天俊实业股份XX与美国三高海洋生物技术公司合作,引进美SPF 南美白对虾种虾和繁育技术,成功地培育出了SPF南美白对虾苗。
2000年的早期苗的价格达到了400-600元/万尾,2001年的苗价基本维持在200元左右/万尾。
南美白对虾养殖现状及其市场前景1、我国南美白对虾养殖的现状概况20世纪中期,自南美白对虾育苗取得初步成功之后,XX 省的大丰县和XX省的文登市等沿海地区进行南美白对虾的试养,并取得了成功。
2000年樟州市水产站黄富钦利用浓缩海水进行淡水养殖南美白对虾,平均亩产100多千克,亩纯利3000多元。
同时在内地也都在探索南美白对虾的淡化养殖,据报道,2000年XX海水养殖研究所X欣在XX省XX市将军洲良种场,将纯淡水加矿物盐调配后进行南美白对虾养殖生产。
XX水产研究所将虾苗进行淡水驯化后,在淡水池塘中进行养殖。
2、存在问题:(1)亲虾与苗种问题:南美白对虾自然分布区主要位于东太平洋沿岸,我国沿海没有南美白对虾自然种群的分布,不能自供人工繁殖所需要的高质量自然种虾,因而,国内目前南美白对虾亲虾主要由海外调入,而且大量冒牌SPF南美白对虾的种虾及虾苗由海外进入国内。
这种现状如下几个方面的弊端:(1)从海外调入亲虾、幼体及虾苗的同时,极容易带入病毒,继而引起传染疾病的暴发;(2)引进亲虾及虾苗幼体,造成外汇流失,且增加了繁殖育苗的成本,不利于南美白对虾的推广养殖;(3)依靠引进亲虾,不确定因素多,易造成虾苗生产量不稳定。
而目前国内大部分繁育场忽视长远规划和全局观念,且对于苗种质量在防治虾病这一系统工程中作用的认识不是很足,为了降低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而采用一些急功近利的作法,我国对虾繁殖育苗生产也还仍然处于不正常的状态:(1)亲虾存在有体质弱、营养不良、带病毒等问题;(2)为了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亲虾被无节制地多次产卵;(3)由于海区生态环境的恶化而普遍在育苗过程中滥用抗生素,虽然保住了成活率,但是却破坏了对虾的免疫系统功能,造成商品虾药检超标,出口外销受到阻碍;(4)人工控制的育苗生态条件与对原有的自然生态系统的条件相差悬殊,这样育出来的虾苗常常是体质太弱和免疫系统受破坏,在后续的养殖过程中对虾易受病原的侵害而发病。
(5)在育苗过程中不重视幼体的营养需要和活饵料的应用,虾苗先天不足,体质弱,抗病力差;(6) 苗种质量严重退化,生长速度慢,养成周期延长,2000年只要100天即可养成至30尾/500克,而今年却需要120天-130天,并且苗种质量严重退化。
(2)水质与病害:污染水源被轮番使用,疾病交叉感染,虾病泛滥成灾,主要有白斑病毒(WSSV)和桃拉病毒(TSV)。
根据调研,XX霞浦县早季养殖2000亩,16虾池发病占30%,其中7口池全军复没。
XXXX地区90%的虾塘、XX地区70%的虾塘患有不同程度的病毒疾病。
(3)饲料问题:市场上虾料品牌五花八门,质量莨莠不齐。
国内对虾营养研究的条件下,所配制的人工饲料营养不平衡,一方面因某些营养因子的缺乏以至虾营养不良、生长慢、脱壳难、壳钙化速度慢、抗病力差等,另一方面由于部分营养素的过量而造成水质污染。
以上养殖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从表面上看是单一的,但究其原因却是相互关联的,2001年南美白对虾的疾病流行来之快却出乎人们的意料,产生对虾爆发性流行病的原因是综合交叉而十分复杂,值得我们重视和深思。
要使我国南美白对虾养殖生产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坚持不懈地朝着对虾健康养殖的方向努力,对养殖生产的各个环节进行严把关,除了要抓好上述苗种的繁育生产及选择健康的虾苗以外,还须尽快加强南美白对虾营养的研究,特别是针对我国目前存在的、急需解决的问题进行研究,提高饲料产品质量,并加快病毒检测手段的研究进程,提倡生态养殖,改善养殖环,改变养殖模式,做好环境防病,生物防病工作。
我国南美白对虾养殖对策(与对虾养殖技术中部分内容一样)(1)水源过滤处理与贮存系统水源的过滤处理是预防病害发生的第一步,也是该系统最主要的部分。
应根据选址虾场及其海滩的自然条件采取“井式”或“贮水池式”过滤处理及贮存系统。
(2)老化虾池的集约化改造问题我国虽然有约20万顷(300万亩)的对虾养殖池,但我国对虾养殖的单产却很低,目前的年产量不足20万吨,而作为虾池开发的海滩资源,如同其他资源一样,也是非常有限的,我们不能期望将美丽的海滩都开发为虾池来养虾。
对虾养殖业发展到今天,下一步的关键在于提高单产和效益。
因此要花大力气改造我们的“老化虾池”,也就是对老化虾池实施集约化改造,通过集约化改造,平均单产提高一倍,仅华南地区可达到我国对虾的历史最高产量(20万吨)。
可见,老化虾池的集约化改造前景是非常广阔的。
底质污染和老化是影响对虾池塘养殖成败的主要因素之一。
高标准膜底池塘的应用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虾池的底质污染和老化问题。
它的设计关键在于:无论是任何底质的池塘,都应以光洁的工程塑料膜来铺底。
作为高标准池塘设计的第二个关键是中央排污系统和管道化进排水系统的建造。
集约化对虾养殖池塘必须配备大量的增氧机,在增氧机搅动水流的作用下,可以使虾池的污物(残饵和粪便)向虾池中央集中,然后通过设置在池中的排污管道排出池外。
因此,中央排污系统的建立可以实现虾池的随时排污,从而保证虾池的水质。
进排水系统,特别是进水各级组织诉管道化可以防止有害藻类的滋生和杂物通过渠道进入虾池,有利于病害预防。
(3)病害控制与养殖环境修复问题对虾病害的流行已给养虾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虽然南美白对虾的养殖还未见大的病害,但还是要做到防患于未然。
由于抗生素药类的滥用,还来严重的后果,破坏了养殖生态环境,随着WTO的加入,国内外对于对虾产品的检验将会越来越严格。
因此我们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对于对虾病害的控制,“以防为主”不能仅停留在口头上,必须严格限制有关抗生素和其他化学药物的使用,养殖污水的管理,有效养殖生态环境,才能保证对虾养殖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A、采用过滤海水防病养虾系统的养虾技术管理虾苗管理技术:虾苗的健康状况和带病与否是影响养殖成败的关键之一。
因此,在虾苗选择上首先要选择采用健康培苗方法培育出的虾苗,同时对于有关病毒的带毒状况亦应进行检测,以保证放养的虾苗健壮无病。
由于对虾病毒,特别是造成对虾大面积暴发死亡的白斑病病毒,主要是通过水源传也主要采用中草药等对环境无害的药物进行处理。
B、对虾品质管理技术:虽然高产是本技术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但本技术并不一味片面追求高产,而是将优质作为本技术所要追求的首要目标,尽是根据虾塘的具体情况,找到产量和效益之间的最佳结合点。
在对虾品质管理方面首先是按照国际市场的需求,生产大规格的符合国际市场标准的商品对虾。
同时,注重在整个养殖过程中采用洁净化生产工艺,按照绿色食品的要求进行对虾生产,选用优质的符合白对虾生长的营养均衡的饲料。
(4)微生态制剂在水产养殖过程中的使用微生态制剂又称“有益微生物”、“益生素”等,常用的产品主要由硝化和反硝化菌、乳酸杆菌、枯草杆菌、双歧杆菌、假单胞菌、酵母菌、粪球菌等我国水产养殖最初使用的是光合细菌PSB,经过几年的实践,使用X围已相当广泛,并作为一种常规措施使用。
近年一些从国外引进和国内新研制的具多功能的微生物制剂开始应用于养殖业,在对虾养殖中使用“埃必兴(Epicin)优化养殖环境,虾池有机污染降解菌净化池底也都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微生态制剂的作用机理是形成优势种群,与病原菌竞争生态位,抑制有害菌的繁殖;吸收利用水体氨氮等有在物质,改善养殖环境;生物降解养殖过程中产生的有机污染物,转化为CO2、无机盐等;改善机体代谢,激活免疫系统,提高动物免疫力;微生物能促进动物消化道的吸收作用,又能在水体形成生物团、增加基础饵料数量,达到促进养殖动物生长的目的。
长时间的水产养殖残饵、排泄物等导致养殖场所池底自我有机污染日趋严重,生态环境严重破坏,需要进行生态修复。
微生物繁殖速度快、对环境适应能力强、效果明显,与机械清理、化学药物处理等手段相比操作简单、节省人力物力、无药物残留等副作用,是优良的绿色产品,特别适合在养殖水环境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