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舟过安仁》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舟过安仁教学设计及反思
汇报人: 2023-12-28
目录
• 教学目标与内容 • 教学方法与手段 • 教学过程与设计 • 教学反思与总结
01
教学目标与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了解《舟过安仁》的背 景和作者杨万里的生平和创作风 格,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掌
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想象、讨论、比较等方 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审美 水平。
教学方法反思
教学方法选择
本节课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案例 教学法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引导 学生思考和讨论,加深对知识点
的理解。
教学方法实施
在实施过程中,教师需要更好地 引导学生思考,避免偏离主题,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和表达能力。
教学方法效果
从课堂氛围和学生反馈来看,教 学方法的选择和实施效果较好, 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平。
02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激活学生的前知
教学策略
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回忆之前学过 的古诗,以及与古诗相关的文化背景和历 史知识。
采用讲解、示范、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等 多种策略,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深 层含义。
指导学生学
反馈与调整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分析和归纳, 自主探究古诗的意境和主题,培养其自主 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诗人对儿童的喜爱和赞赏,培 养学生的童心和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内容
01
02
03
04
《舟过安仁》的创作背景和杨 万里的生平和创作风格介绍。
诗歌内容的讲解,包括重点词 语和句子的解释,以及整体意
《舟过安仁》语文教案
《舟过安仁》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舟过安仁》。
(2)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乐观态度。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对古典诗词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认读和理解。
2. 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3.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重点词句的理解。
2. 诗歌意象的把握和情感的体会。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
2. 运用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杨万里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
(2)提问:请大家谈谈对诗歌的感悟。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有哪些?(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分析诗歌的意象,如“小舟”、“浪花”等。
(2)解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谈谈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和体会。
(2)引导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乐观态度。
6. 朗读背诵(1)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歌。
(2)鼓励学生背诵诗歌。
7. 课堂小结8. 作业布置(1)熟读并背诵《舟过安仁》。
(2)写一篇关于《舟过安仁》的读后感。
9. 板书设计《舟过安仁》杨万里小舟浪花便捷斗笠10. 教学反思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掌握情况如何,下一步如何改进教学方法等。
六、教学评价评价内容:1. 学生对诗歌的字词认读和理解情况。
2. 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能力。
3. 学生对诗歌意象和修辞手法的分析能力。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5古诗词三首舟过安仁》课教学设计5
《舟过安仁》教课方案一、学情剖析:《舟过安仁》是新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五课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
《舟过安仁》这首诗,以奇特的角度写渔童行舟过江,以伞作帆,张伞使风时天真、开朗的情景。
对正在经历童年的孩子来说,童年故事应当是不陌生的。
因此,教课中我利用他们的阅读期望,调换起学习的兴趣。
五年级学生,已经有了必定的律诗累积,知道学习古诗的几个步骤和基本方法。
学生对于小组活动的展现也充满了学习兴趣,而怎样适应这类学情则是教师所应当掌握的。
在《舟过安仁》这首诗的学习从前,学生已经学过一首对于童趣的《牧童》,对于这类浅白易懂,充满情味的诗歌兴趣浓重。
二、教课目的:1、能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诵、背诵古诗。
2、能借助说明,联合有关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
3、想象古诗描绘的境界,感觉小孩形象,领会作者对小孩的欣赏、喜爱之情及不泯童心,感觉童年生活的情味。
三、教课要点:理解古诗意思,想象诗中境界,感觉小孩形象,领会诗中感情,有感情地朗读。
四、教课难点:领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古诗中所表达的童乐、童趣,遇到美的熏陶。
五、教课课时:一课时。
六、课型:新讲课。
七、教课过程:(一)、导入引出诗题1、导入:图片导入:童年游戏的图片(跳格子、跳皮筋、过家家)2、发问学生:同学们下学后的课余活动有哪些?3、老师总结:童年的生活的确像一支支悦耳的歌,像一幅漂亮的画,更像一首首美好的诗,值得我们细细回味。
那么我们的前辈们的童年生活是怎么样的呢?在古时候,那些和你们一般大的小孩子会做些什么?让我们一同走进古诗中的童年。
让我们一同走进八百多年前那个春季。
4、老师朗诵引出古诗:波光粼粼的小河中,一叶小舟轻轻驶来。
诗人正坐在船中享受着春季的美景:碧草含露,杨柳依依;阳光明朗,柔风拂面,怎不令人神清气爽?空暇之余,不经一瞥,看到了风趣的一幕。
他于是提笔挥毫写下一首诗。
(配有背景音乐)同学们你们知道诗人写下什么诗呢?5、写诗题,全班齐读古诗6、介绍诗人:杨万里善于七言绝句,无论农家生活,仍是自然光景,在他笔下都显得新鲜开朗,兴趣横生,特别难得的是,他喜爱描绘小孩形象,所写的田园诗,特别善于利用小孩稚态,起到点化诗境的成效。
《舟过安仁》语文教案
《舟过安仁》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舟过安仁》这首古诗。
学生能够分析并解释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
学生能够解读并分析诗的结构和韵律。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培养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学生通过分析诗中的描写和表达,培养文本分析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并体会诗中所表达的自然景色和人文情感。
学生能够理解并欣赏古代诗歌的优美和深度。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介绍《舟过安仁》这首诗的作者和背景。
简述诗的内容和主题。
2.2 诗句解析:分析诗的每一句,解释关键词语和意象。
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3 诗的结构和韵律:分析诗的结构,引导学生理解诗的起承转合。
引导学生感受诗的韵律和节奏。
第三章:教学步骤3.1 导入:通过引入相关的自然景色或人文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3.2 朗读与理解:学生朗读诗文,感受诗的韵律和节奏。
学生通过讨论和分享,理解诗的内容和主题。
3.3 分析与解读:学生分析诗中的描写和表达,解读诗的意义和情感。
学生通过写作或口头表达,展示自己对诗的理解和感悟。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学生背诵和理解诗的能力。
学生能够正确地背诵诗文。
学生能够准确地解释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
4.2 学生分析和解读诗的能力。
学生能够分析诗的结构和韵律。
学生能够解读诗的意义和情感。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课文文本:《舟过安仁》诗文。
5.2 相关背景资料:关于作者和背景的资料。
5.3 教学辅助工具:PPT、黑板、多媒体设备等。
第六章:教学活动6.1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相关的自然景色或人文背景的图片或视频,用于导入课堂。
6.2 课堂活动:学生朗读诗文,教师指导学生注意诗的韵律和节奏。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描写和表达,解读诗的意义和情感。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诗的理解和感悟。
第七章:学习任务7.1 学习任务一:背诵诗文学生通过朗读和重复练习,完成对诗文的背诵。
2024年《舟过安仁》教案及反思
2024年《舟过安仁》教案及反思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了解并掌握《舟过安仁》的诗意和背景,提高学生对古诗的理解能力。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爱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1.2 教学内容《舟过安仁》的诗意解析,词语解释和诗句翻译。
诗歌创作背景的介绍。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策略2.1 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与诗歌相关的图片和视频,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2.2 教学策略通过小组讨论和互动,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设计相关的写作和绘画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第三章:教学步骤与活动3.1 教学步骤引入新课,简要介绍《舟过安仁》的背景和作者。
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语气和节奏的掌握。
解析诗歌的意境和词语的含义,进行诗句翻译。
3.2 教学活动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意。
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展示与诗歌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
第四章:教学评估与反思4.1 教学评估通过课堂问答和学生作业,评估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观察学生的参与情况和合作能力,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
4.2 教学反思总结课堂教学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对教学方法和策略进行调整和改进。
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反馈,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第五章:教学资源与扩展5.1 教学资源推荐与《舟过安仁》相关的教材和参考书目,供学生自主学习。
利用网络资源,寻找相关的诗歌解读和背景资料,丰富教学内容。
5.2 教学扩展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第六章:教学练习与巩固6.1 教学练习设计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舟过安仁》诗歌内容的理解。
通过填空、选择和简答题型,检验学生对诗句和意境的掌握。
6.2 巩固活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完成一篇关于《舟过安仁》的小短文。
鼓励学生在家中向家人或朋友分享所学诗歌,增强对诗歌的记忆和理解。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牧童》《舟过安仁》教学设计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牧童》《舟过安仁》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正确朗读《牧童》《舟过安仁》两篇诗歌,理解诗歌中的寓意和情感,能正确理解关键词汇并进行运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诗歌朗读、诗歌鉴赏等方式,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教学,引导学生感悟生活中的真挚情感和美好人文情怀,培养学生的良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牧童》《舟过安仁》两篇诗歌的朗读和理解,关键词汇的掌握和运用。
2. 教学难点:通过诗歌鉴赏,引导学生领会诗歌中的情感和寓意,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三、教学过程1. 热身导入教师可通过播放与自然风景相关的音乐,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欣赏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2. 学习《牧童》(1)朗读诗歌《牧童》,鼓励学生模仿老师的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讲解诗歌中的难点词汇,如“牧童”,“平原”,“载歌载舞”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3)分组学生朗读诗歌,提高学生的朗读技巧和表达能力。
(4)引导学生谈论诗歌中的情感和寓意,促进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情感体验。
3. 学习《舟过安仁》(1)朗读诗歌《舟过安仁》,让学生感受诗歌中的宁静和美好。
(2)分组学生自主朗读,并进行诗歌解读,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4. 总结提升让学生就两篇诗歌的内容和意义展开讨论,提升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教师进行课程总结,激励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和探索精神。
四、教学评价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诗歌朗读的准确度、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和词汇的运用等方面进行评价,及时给予学生反馈,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五、教学延伸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或诗歌朗诵比赛,拓展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
六、教学反思教师需要不断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与问题,并且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在诗歌欣赏中获得更多的收获。
5《古诗词三首舟过安仁》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下册语文优秀教学案例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舟过安仁》,理解诗词的基本内容和主题。
2.掌握诗词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理解其含义和作用,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3.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学会欣赏古诗词的美,提高审美能力。
4.能够运用诗词中的意境和情感,创作一幅描绘自然过图片、地图等直观教具,引导学生了解诗词背景,激发学习兴趣。
2.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设计了一个“诗词接龙”游戏。我先背诵一首与安仁镇相关的古诗词,然后邀请学生接着背诵,通过这种方式引出今天要学习的《舟过安仁》。
3.邀请一位擅长古筝的音乐老师,在课堂上演奏古筝曲。让学生在优雅的古风氛围中,更好地融入到诗词的学习中。
(二)讲授新知
1.我逐句解读《舟过安仁》,引导学生理解每个词语的含义和作用。在解读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身临其境地感受诗中的场景,使他们能够更好地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
1.我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讨论诗词中的意境和情感。我给出一些讨论话题,如:“诗中的安仁镇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作者为何对百姓的生活感到同情?”让学生在讨论中深入思考,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2.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引导他们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和分享。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诗词,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问题导向
1.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诗中的意境和情感。例如:“诗中的安仁镇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作者为何对百姓的生活感到同情?”“你觉得这首诗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等问题。
舟过安仁教学反思舟过安仁教案教学方法实用
《舟过安仁》教学反思及教案教学方法实用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背诵《舟过安仁》全诗,感受杨万里的山水之美。
2.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3.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
4.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意象,感受山水之美。
2.教学难点:分析修辞手法,理解诗人情感。
三、教学准备1.课件:《舟过安仁》诗歌原文、背景资料、意象分析等。
2.教学工具:投影仪、电脑、黑板、粉笔。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山水田园诗,如《山行》、《江上渔者》等。
2.提问:同学们,你们喜欢山水田园诗吗?为什么?二、诗歌感知1.让学生自由朗读《舟过安仁》,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指导学生注意停顿、重音等朗读技巧。
三、诗歌解析1.分析诗歌意象:引导学生关注“孤帆”、“浮云”、“白鹭”等意象,理解其象征意义。
2.分析修辞手法:让学生找出诗中的对仗、拟人等修辞手法,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3.分析诗人情感: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愁”字,理解诗人在旅途中的孤独与无助。
四、课堂讨论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2.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舟过安仁》这首诗美在哪里?二、诗歌欣赏1.引导学生深入欣赏诗歌,关注诗歌的意境美、情感美、形式美。
2.教师配乐朗诵,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音韵美。
三、写作实践1.让学生以《舟过安仁》为题,写一首山水田园诗。
2.教师巡回指导,提供写作建议。
四、课堂小结2.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感悟,提高文学素养。
五、作业布置1.背诵《舟过安仁》全诗。
2.写一篇关于《舟过安仁》的读后感。
六、教学反思然而,在课堂讨论环节,我发现部分学生对于诗歌的理解仍存在一定困难。
针对这一问题,我计划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诗歌背景的介绍,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写作实践环节,学生的表现参差不齐。
《舟过安仁》教学设计(精选13篇)
《舟过安仁》教学设计(精选13篇)《舟过安仁》篇1【教学内容】《舟过安仁》描写了诗人乘舟路过安仁时,所见到的有趣的一幕:诗人闲来一瞥,被“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 的情景所吸引,为什么?因为他们虽无忧无虑的坐在船上,却没有划船,竹篙也收了起来,船桨也停在那儿,这不是很奇怪吗?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作者疑窦顿解,恍然大悟后,不禁为小童子的聪明,为他们的童真和稚气啧啧称赞,于是欣然提笔,记录下这充满童趣的一幕。
这首诗浅白如话,充满情趣,全诗直接把目光聚焦到儿童身上,生动描写了儿童的稚气行为。
既展现了两个小渔童无忧无虑、充满童稚和奇思妙想的形象;又使得杨万里对儿童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对两个小童子玩耍中透出的聪明伶俐赞赏有加,从中也流露出诗人的童心不泯。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能借助注释,结合相关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
3、想象古诗描写的意境,感受小童形象,体会作者对儿童的赞赏、喜爱之情及不泯童心,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教学重点】理解古诗意思,想象诗中意境,感受小童形象,体会诗中情感,有感情地诵读。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古诗中所表达的童乐、童趣,受到美的熏陶。
【设计理念】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三者间心灵对话的过程,古诗教学也是如此。
要结合古诗凝练含蓄、意在言外、言约而旨丰的特点,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古诗的方法,引领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展开丰富的想象,感受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
改变古诗逐诗逐词逐句的教学方法。
注重诗中句与句间的整合,同体诗与诗内涵的延伸拓展。
另外,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尝试理解,在理解的过程中深入感悟,在感悟的过程中领略古诗的情感和意境,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对这首诗歌的教学,我觉得:①首先要注意对诗歌整体意思的把握;②要指导学生在一次次“创境想象”、“涵咏诵读”中,进入诗境,感受诗歌中的“儿童”形象——孩童无忧无虑、充满童稚和奇思妙想的形象,感悟作者对儿童的赞赏、喜爱之情及不泯童心,品味童年生活的情趣;③最后通过“品味精妙诗句”、“整合品读”其他优秀的描写童真童趣的诗歌,加深对诗歌的喜欢,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舟过安仁优质课教案五年级下册《舟过安仁》教学设计(精选4篇)
舟过安仁优质课教案五年级下册《舟过安仁》教学设计(精选4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敬业的小编为家人们找到的五年级下册《舟过安仁》教学设计【精选4篇】,仅供借鉴。
五年级下册《舟过安仁》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
3.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
4.用画的方式自由表达所想象的诗冲情景。
教学难点以读解意,以画悟情。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写儿童的诗,这节课我们还要学习另外一首写儿童的诗。
和前一首诗有所不同的是,前一首《牧童》只写了一个小孩子,而这首诗中写了两个十分顽皮的小孩子。
你们想知道他们怎样顽皮吗?想,那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杨万里写的《舟过安仁》(板书课题)(二)自读感知,理解诗句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注意强调读准字音:篙、棹)2.小组赛读,看谁把这首诗读得较准,较流利。
3.自读理解,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诗句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句子。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诗句、解决不理解的问题。
(老师巡回指导)篙:撑船用的竹竿或者木杆。
棹:船桨。
怪生:怪不得。
遮头:为头部遮挡住风雨。
使风:借助风的力量。
5.汇报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疏通整首诗的意思。
(一只小渔船里坐着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划船用的篙和桨,而撑开了一把伞。
难怪他们会在没有下雨的时候打伞,原来是想借助风的力量来驶船。
)(三)再读感悟,以画悟情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小组内交流,互相说说你所想象的画面。
3.请学生描述画面,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请学生用彩色笔把想象的画面画出来,再把想对两个顽皮的孩子说的话写在下面。
(诗中两个孩子的。
顽皮举动,肯定会让学生有话想说,把这些话写下来,老师加以点拨就是思想感情)5.汇报展示:用投影仪展示部分学生的画,并让学生加以解说。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三首之《舟过安仁》优质教案(3份)
《舟过安仁》教学设计(新授课)教材分析:《舟过安仁》是新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五课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
《舟过安仁》以新奇的角度写渔童行舟过江,以伞作帆,张伞使风时天真、活泼的情景。
对正在经历童年的孩子来说,童年故事应该是不陌生的。
所以,教学中我利用他们的阅读期待,调动起学习的兴趣。
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七言律诗积累,知道学习古诗的几个步骤和基本方法。
学生对于小组活动的展示充满兴趣。
在这首诗的学习之前,已经学过一首关于童趣的《牧童》,对于这种浅白易懂,充满情趣的诗歌兴趣浓厚。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2、能借助注释,结合相关资料,理解诗句意思,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小童的形象;3、能体会作者对儿童的赞赏、喜爱之情,同时也感受诗人的不泯童心。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当时的画面。
教学难点:感受小童的形象,体会诗人对小童的喜爱与赞赏。
课时分配:一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手段及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想象法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引出童趣:师:童年是纯真的,难忘的。
身处于童年的你们,每天都在编织着美丽的故事。
一只蝴蝶,一个玩具……虽然显得那么的微不足道,但是却包含着我们的快乐。
同学们,在你的身边,有没有发生有趣的事呢?生:有!师:谁来说说看?生:我平常捉蜻蜓、逮蚂蚱,哪怕捉不到,摔个狗啃泥也是快乐的!师:蜻蜓是可能没捉到,可是快乐却已经装在我们心里了!生:我与小伙伴们一起放风筝,很开心。
师:在美丽的春色里去放风筝,放飞的岂止是风筝!放飞的还有无尽的童趣!师:是啊,我们的童年时光就像一首首妙不可言的诗,只要我们用心去读,就能读出其中的无限乐趣。
今天,咱们就一起用心地读读诗人杨万里笔下的“童年”吧!师:看老师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板书课题:舟过安仁)师:仔细观察这个题目,你知道了什么?生:读了诗题,我知道诗人乘舟路过安仁县。
生:从诗题中,我还知道这首诗描绘的可能是诗人乘舟路过安仁时的所见。
2024年《舟过安仁》教案及反思
2024年《舟过安仁》教案及反思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并背诵《舟过安仁》的诗句。
分析并欣赏杨万里的写作风格和意境。
引导学生领悟诗中的道理,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1.2 教学内容课文《舟过安仁》的阅读与理解。
诗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的分析。
诗人的生平背景介绍。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步骤2.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使用案例分析法,深入剖析诗中的意境。
利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2.2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新课,介绍杨万里的生平背景。
第二步: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诗意。
第三步: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第四步:讨论诗中的道理,引导学生思考。
第三章:教学资源与工具3.1 教学资源课文《舟过安仁》的文本。
杨万里的生平介绍资料。
与诗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3.2 教学工具投影仪或白板,用于展示资料和板书。
教学PPT,用于呈现问题和讨论话题。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思4.1 教学评价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背诵情况。
学生对诗中意象和修辞手法的分析能力。
学生对诗中道理的思考和价值观的体现。
4.2 教学反思教师应反思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的需求。
考虑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能力。
思考如何将课文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
第五章:教学设计与实施5.1 教学设计设计课堂活动,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
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诗中的意象意义等。
设计作业,如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诗中道理的文章。
5.2 教学实施按照教学设计进行课堂教学。
根据学生的反馈灵活调整教学节奏和方法。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
第六章:教学难点与策略6.1 教学难点诗中一些生僻词汇和古代背景的理解。
修辞手法和意象的深入剖析。
诗中蕴含的深刻道理的领悟。
6.2 教学策略提供词汇表和背景资料,帮助学生理解。
使用比喻和实例,简化修辞手法的解释。
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思考,逐步领悟诗中的道理。
第七章:课堂活动与互动7.1 课堂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再现诗中的情景。
《舟过安仁》教学教案设计
《舟过安仁》教学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舟过安仁》。
2. 理解《舟过安仁》的诗意,体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自读、互读、引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
2. 分析诗歌的结构,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受作者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 熟读并背诵《舟过安仁》。
2.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2.2 教学难点1. 诗歌中某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 分析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第三章:教学准备3.1 教具准备1.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2. 诗歌全文打印,每人一份。
3.2 课前准备1. 让学生预习课文,了解作者和诗歌背景。
2. 检查学生的预习笔记,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1. 通过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4.2 自主学习1.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诗意。
2. 学生互相交流,讨论生僻字词的含义。
4.3 课堂讲解1. 讲解生僻字词的含义,解释诗歌中的难点。
2. 分析诗歌的结构,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4.4 课堂练习1. 学生朗读课文,巩固记忆。
2. 学生回答与课文相关的问题。
4.5 课堂小结1. 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
2.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提出疑问。
第五章:课后作业5.1 作业内容1. 熟读并背诵课文。
2. 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相关练习题。
5.2 作业要求1. 字体工整,卷面整洁。
2. 按时完成,杜绝抄袭。
5.3 作业反馈1. 对学生的作业进行及时批改,给予评价。
2. 针对学生的错误,进行个别辅导。
第六章:教学评估6.1 评估目的1. 检验学生对《舟过安仁》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024年《舟过安仁》教案及反思
2024年《舟过安仁》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舟过安仁》。
(2)理解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诗文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3)了解诗人杨万里及其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文的主题和表现手法。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热爱之情。
(2)领会诗文中的哲理,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3)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舟过安仁》。
(2)理解诗文内容,把握诗文主题。
(3)学习诗文中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技巧。
2. 教学难点:(1)诗文中的关键字词和句子的理解。
(2)诗文意境的感悟和作者情感的把握。
(3)古典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诗人杨万里及其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文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文,感受诗文的节奏和韵律。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文的主题和表现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文鉴赏:(1)引导学生欣赏诗文中的美景,感受诗文的意境。
(2)分析诗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诗文的魅力。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联系生活,谈谈对诗文中所表达哲理的理解。
(2)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舟过安仁》。
2. 写一篇关于《舟过安仁》的鉴赏文章。
3. 选择一首杨万里的其他诗作,进行自主学习与鉴赏。
五、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目标:(1)学生是否能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舟过安仁》。
(2)学生是否能理解诗文内容,领会诗文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3)学生是否能了解诗人杨万里及其创作背景。
小学语文教学课例《舟过安仁》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以我利用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直接参与体会。以探究
性学习方式为主导,让学生能够自主学习,体现学生的
主体性,尊重学生的主动精神,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
容的引导,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在于结合图文,理解诗句含义,体会作者
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在于学习理解作者在看到小孩子
“无雨张伞”后,产生疑惑——质疑——解疑的心理活
动以及诗句上下两句的过渡。
知识与技能维度: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
诗、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维度:能借助注释,结合相关图片资料, 教学目标
理解诗句意思,感受诗中人物的形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能体会作者对事物的赞
赏、喜爱之情,同时也感受诗人思想感情。
学生学习能
五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七言律诗积累,知道学
力分析 习古诗的几个步骤和基本方法。学生对于小组活动的展
示充满兴趣。在这首诗的学习之前,已经学过一首关于 童趣的《牧童》,对于这种浅白易懂,充满情趣的诗歌 兴趣浓厚。
小学语文教学课例《舟过安仁》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学科
小学语文
教学例名
《舟过安仁》
称
《舟过安仁》是新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五课古诗词
三首中的一首。《舟过安仁》以新奇的角度写渔童行舟
过江,以伞作帆,张伞使风时天真、活泼的情景。对正
在经历童年的孩子来说,童年故事应该是不陌生的。所
以,教学中我利用他们对图片信息的理解以及对课文内 教材分析
本课学生学习需要使用的教学方法有 1、观察法 2、 想象法 3、朗读法 4、引导法 5、合作探究法。学生的 古诗学习基础比较扎实,在通过教师的引导和点拨,能 够很好的进入情景进入学习。教学设计中,有很多有趣 的图片和视频,能够很好的辅助教学,学习氛围比较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舟过安仁》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一、教学目标:
1.借助人人通资源平台老师传的范读录音,把这首诗读熟,读通,充分做好课前预习,把自己不懂的地方标记出来。
并把自己最棒的朗读录音传在乐教乐学平台上,大家互听互评。
2.在读中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及图画中两个小孩的聪慧、顽皮,体会作者童心未泯的美好情感。
3.借助乐学阅读完成课外拓展阅读任务,收集更多的写儿童的古诗,编成小短文发布在乐教乐学平台上,择优评奖。
二、教学重难点:
1. 学会借助图画及注释,加上自己的想象理解诗意的学习方法。
2.体会两个孩子的聪慧和诗人童心未泯的美好情感。
3.养成借助人人通资源平台学习的习惯,提前预习,自觉阅读,增加词汇的积累,营造师生互学互评的学习氛围,提高师生语文阅读水平。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乐教乐学平台配乐朗诵,乐阅读推荐书目
四、教学理念:
充分利用人人通资源这个新型的学习平台,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正取引导学生,开展课前预习---乐读分享—品读重点---乐学拓展---互学互评的教学活动,通过乐教乐学平台,提前进行课前预习,明白学习的重难点,有的放矢。
根据自己的理解传上自己的朗读录音片段,鼓励不同程度的学生大胆朗读。
课堂上分享自己的预习体会,然后一起合作探究攻克学习难点,体验学习的快乐。
并且留下乐学拓展,引导学生更深入的学习,把自己最棒的朗读录音传乐教乐学平台上,也可以把自己的阅读心得写下来,锻炼自己的文笔,大家互学互评,学人之长,补己之短,教师可以择优点评,用好奖励机制,鼓励赏识,让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加自信心。
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提高阅读能力,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终身学习。
五、教学过程:
(一)诗词小达人,激发兴趣
童年是一幅画,童年是一首歌,童年是一首诗,我是诗词小达人。
根据图片猜诗句。
《牧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越。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童年捕蝉的经历是那样的有趣,也勾起了老师对另一首描写儿童生活诗的回忆。
《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美丽的春天,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放风筝,连杨柳都醉了,何况我们呢?也醉了。
《宿新市徐公店》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这是伟大的南宋诗人杨万里写的有关儿童生活的诗作。
杨万里善于捕捉儿童的生活场景,写下了很多关于儿童的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另外一首诗《舟过安仁》
(二)学习古诗
1.听老师的朗读录音,学生们自己读古诗,初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出示《舟过安仁》,要求自由练习朗读——抽生读(2个)——男、女读——齐读(重点指导“篙”、“棹”的读音及“遮”的写法)
2.人人通资源平台上告诉我们,学习古诗:回忆学习古诗的方法。
(1、借助注释或工具书。
2、借助插图。
3、发挥想象)
(1)同桌之间互相讨论学习,教师巡视。
(2)汇报交流。
过度:诗有诗的境界,诗有诗的情感,如果我们带上节奏读,那么会更有诗的味道,加上节奏,你们能读吗?加上重音,这样你们还能读吗?
A.理解诗题、词语、诗句。
“舟”、“安仁”指什么、(谁的舟?)“一叶”、“篙”、“棹”、“怪生”什么意思?学生根据自己的课前预习和注释,理解诗句(两个小孩坐在一艘船中,收起了撑船的竹竿和船浆,却坐在船的中央撑起了一把伞。
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
B.演古诗,再现情境。
过度:当时杨万里乘舟路过安仁时,看到了什么呢?让我们穿过时空的隧道,来到一千多年前的那叶小船上,你们同桌俩就是诗里的两个孩童,第三位学生就是当年的杨万里,现在我们来演一演当时的情境。
要求:有对话、动作。
3. 角色转换:学生用表演来再现诗句的意思。
(老师用语言渲染情境,学生用动作配合表演):
诗人:有一天,诗人杨万里路过安仁,看见两个两孩子,一人撑竹篙,一人划船,忽然他们把竹篙和船桨都收起来了,接着撑起一把伞。
诗人:( 自言自语)我左思右想,总也想不明白。
哎,两位小朋友,你们怎么大晴天撑着一把雨伞啊!
两小童: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诗人:(恍然大悟状),原来是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
你们俩真聪明啊。
(学生评价表演的孩童:可爱、聪明)
过度:如此聪明可爱的两个孩子,诗人杨万里知道了原因后,便作诗一首记录下这一幕。
让我们带着对两个小孩的喜爱和赞赏再一次走进诗里,去体会一下诗人对这种童年生活的向往。
(齐读)
4.背诵:诗人通过细心的观察,把两个顽童刻画得栩栩如生。
我们也把这几个孩子形象记在心里吧!(学生自由背诵古诗。
)
(三)改编故事
1.同学们,透过诗人的笔触,我们看到的是儿童生活的一个小小的镜头,我们能否用优美、生动的语言,将这首诗改写成一个故事呢?看谁的故事写得更生动。
2.推荐学生作品在展台上展示。
(四)课外拓展
1.用今天的学习方法,学习下面两首诗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小池
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
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六、作业布置
配乐朗诵(舟过安仁),把自己最棒的朗读录音传在乐教乐学平台上同学们互听互评。
课外再收集一首写儿童的诗,试着改写成一篇小短文发布在乐教乐学平台上。
《舟过安仁》教学反思
教学古诗《舟过安仁》一课后深有体会,这首古诗通过描写两个顽童在船上用伞借风行舟的情景过来表现渔家儿童的聪慧顽皮的性格。
其实初读这首诗时不感觉有什么情趣和深刻含义在其中,但是在备课的时候越琢磨如何教学越有兴趣,越研究其中的趣味越感觉这首诗很耐人寻味。
在两个孩子身上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也能起到深刻教育的意义。
同时在教学中不断让孩子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不仅能体会作者对儿童的赞赏、喜爱之情,同时也感受诗人的不泯童心。
本诗的教学,我先创设情境“看图片猜古诗”,将学生带入诗的意境,体会那充满情趣的生活场景。
然后再让学生反复吟诵古诗,想象画面,体会当时的情景。
一、学生通过看图片,结合课文中的注释,先说说词语的大概意思,在将初步理解的词语放到句子中试着讲讲句子的意思通过课堂引领,学生学会了学习古
诗的三种方法:看图片,结合注释,展开想象。
并运用这三种方法自学课外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小池》,学以致用。
二、在理解了句意的基础上,根据课本提供的画面,说说全诗的意思。
在说的过程中,要发挥想象,加上合适的形容词。
三、重视朗读指导。
采用多种形式训练学生诵读,要求朗读时注意诗的节奏,紧密联系诗的内容和体验作者的思想情感,把握诗的感情基调,来体验诗人的情感。
四、通过人人通教学平台上班级空间里教师的配乐范读,引领学生在人人通学习平台上进行学习。
“角色表演”这一环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上动作,神态进行表演,再现诗中的意境,深入理解诗意。
“改编故事”这一环节,启发学生发挥想象,用生动优美的语言把古诗改写成小短文,并进行展示,评奖,培养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写作水平鼓励学生在课外搜集有关描写儿童的古诗,而且改写成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小短文。
整节课学习氛围浓厚,学习效果比较好。
总体来说,我还是觉得留给学生交流的时间少了,学生之间互动交流少了。
另一个值得思考的是学生课外收集了很多描写儿童的诗,由于课堂展示时间有限,课下该如何指导学生交流欣赏积累。
在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的同时,教师的主导性在我的课堂似乎反映的不够。
这些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引起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