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名著考试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曹雪芹的《红楼梦》,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杰出地位的文学巨著。
它极为深广地反
映了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社会生活,揭露了封建的经济、政治、宗法制度,乃至整
个上层建筑的腐朽、不合理,对它以后近二百年来的社会生活中产生了深巨的影响.
揭露地主阶级贵族集团的荒淫腐败,互相倾轧,暴露出他们残酷剥削压迫劳动人民的罪恶,歌颂地主阶级中具有叛逆精神的青年和某些奴仆的反抗行为,广泛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对封建礼教等地主阶级传统思想进行了批判.但由于作者出身于一个封建贵族的大家庭,他所处的社会环境限制了他的世界观,给它蒙上了虚无主义和宿命论的色彩。
他对于封建制度的罪恶虽有强烈的憎恨,却找不到出路
曹雪芹通过贾宝玉还提出了反对封建的等级制度,主张自由和平等的要求。
特别是曹雪芹通过贾宝玉提出了重女轻男的主张,甚至说“男人是泥做的骨肉”,见了男人“浊臭逼人”。
孤立地看这句话,似乎不可理解,但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国的封建社会,一直是男权社会,男尊女卑是天经地义。
贾宝玉的这句话,无疑是对男权社会的一个否定,是对男女平等的一种矫枉过正的呼吁。
2. 有论者在论及《水浒传》的女性观这个问题的时候,十分着重地强调了宋明理学的作用。
有的学者十分肯定地把小说对女性的仇视,尤其是对婚外情的极端仇视和“存天理灭人欲”联系起来,暗示了“封建礼教”在作者头脑中的作用。
游民不重家室,对女性采取漠视乃至敌视的态度也就不足为奇了,《水浒传》中对女性的种种特殊描写,正是游民心态的典型表现
3. 文学虚构能够穿透虚假幻象,文学虚构能使人类的自我扩展,文学虚构能使人类超越自我与现实,文学虚构能够创造可能性世界,
文学虚构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包含了真实感,我们大多数人理解现实主义就是真实感,现实主义侧重如实地反映现实生活,客观性较强。
它提倡客观地、冷静地观察现实生活,按照生活的本来样式精确细腻地加以描写,力求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4. 四大名著中呈现出来的宗教形态是多重的,既有佛教的思想系统也有道教的思想系统,二者相互交织,构成作品的核心观念。
佛教自从在东汉明帝时期传入中国,即受部分皇室及贵族子弟所信仰。
其时,东汉皇帝信奉黄老之学及神仙方术,而佛教教理也被视为「清静无为」,故与黄老之学相题并论,佛像往往与老子像、神仙像一同供奉,以祈求多福长寿。
此一时期的佛教尚未普及民间,到了魏晋南北朝,佛教始得到极大的发展。
而在这个发展的过程中就使得佛道教的思想产生了不断的交融,对后世的文化形态产生巨大影响。
四大名著的思想观念有这种交融思想的印记。
四大名著各自的思想和艺术造诣是有差别的,但是他们也有共同点:受佛道文化的深刻影响。
虽然这种影响在四部著作中有深浅之别,却在深层次里宣扬着佛道文化中的精髓思想观念。
我们可以从四部著作中看到佛道文化是如何通过影响社会个体进而影响社会整体思想的。
所以说,四大名著也具有一定的研究佛道文化的价值。
小论文
《红楼梦》的宿命论分析
很多人看完《红楼梦》都说它是一部宣扬宿命观的书,那什么是宿命观呢?
所谓宿命论是认为人的命运是由偶然因素造成,是不可预测,不可预知而又是注定的、不可改变的一种命运观。
宿命论是一种消极的思想,它让人绝望,不仅嘲弄人类的尊严,而且也无情的打击个人奋斗的价值。
《红楼梦》真是彻头彻尾宣扬宿命观吗?
我认为不是。
我读完《红楼梦》,细细想来,的确,它在很大程度上是宣扬了宿命论,但它并没有向读者传达出那种听天由命的极其消极思想。
在整部书里(主要前八十回)处处是叛逆的描写、页页是斗争的声音。
以贾宝玉为代表的新生叛逆一代,在生命的延续过程中,并没有向天命低头,在言谈举止中每每突破封建桎梏,并不服从上天或者更现实的说是家庭长辈的命运安排。
至于小说中多处为人物的悲剧结局埋下伏笔,这是一种宿命论的体现,但难道就不是对罪恶的封建体制的控诉吗?
在书中,尽管贾宝玉、金陵十二钗有天生的宿命,但他们并不真的心甘情愿的去接受。
林黛玉幼年丧母,而后离父进大观园,如果按照宿命论,她寄人篱下,岂不是要处处乖乖听话,对贾府的主子们(尽管是亲戚)唯唯诺诺,而自己就做一个“一切行动听指挥”的深闺淑女?然而大家读完红楼梦都知道,黛玉并不是听话女,不然怎么会被宝玉的奶妈李奶奶说成“不知哪一个没调教的,只管图你的好,不管别人死活”?她并不听从,贾母给了个丫环鹦哥,她改了名字紫娟;让她无才便是德,她学成了诗人;让她不要招惹贾宝玉,她把贾宝玉认作知己!最后终于私传相思帕!她有着争强好胜的天性,却不慕荣华富贵,更不在乎外人的恩宠,面对“金玉良缘”,她的态度是“要有也该我有!”,面对元春的赏赐,她的态度是的态度是“你留着吧,我不在乎!”这是何等的斗争,尽管没有硝烟,却足以体现坚强叛逆。
还有香菱,也就是甄英莲,她四五岁时丢了,她接受的宿命定位就是面对拐子,而不是她原来的家。
所以她面对再一次被薛家拐,她有了自己的反抗。
虽被强拉了去,被迫认命,但不是主动认命。
小时候的事情都不记得了,被拐子打怕了,她最终还是要香魂返回故乡的,这是认命吗?不是的。
她看到大观园的女孩们都会作诗,她不甘人后,也拼了命的去学作诗,竟然还学成了!可不是她命里带来的什么“有命无运”,那是学来的,不是由天意安排她会的,而是后天拼搏而得的。
再如史湘云,她的宿命是在襁褓中就改变了,没了父母,她反倒接受了,虽然也感觉十分的委屈,但可以性情宽大!六七岁时,林黛玉的出现,抢走了她的“金麒麟”的地位,她不接受宿命!她就对贾宝玉说:“爱哥哥!爱哥哥!”,还当着林黛玉的面;她就拿林黛玉比做戏子,她就是正面反抗!
至于薛宝钗,有很多人都说她是始终安于宿命的人,其实也不然。
虽然她接受的是正儿八经的三纲五常的教育模式,“马上就戴上了元妃的赏赐,还标示给大家看”,也没有完全接受宿命,他还是有敢于反叛的一面的。
四大家族本来是让她去选秀女的,她不能正面反抗,她消极反抗,她托病,不怎么认真地去选!薛姨妈也纵容,搞出个金玉良缘来!也是为了女儿着想。
当贾宝玉拿薛宝钗来比杨妃时,她脑了,她不接受这个宿命安排,因为她不喜欢!
通过书中人物的事迹,我们可以发现《红楼梦》的宿命观是:宿命总是有的,也是可以改变的!甚至到了那封建王朝的“天”不可补的时候!那个腐朽的封建王朝的“天”的宿命,也必须改变!
西游记宗教特色
《西游记》是讲述唐僧一行师徒四人历经千难万险,去西天求取佛经的故事。
小说无疑是以佛教为主要内容的,但吴承恩并没有轻视道家和儒家这两支中华文化的重要支柱,而是在行文中结合了道家和儒家的义理。
作者熔佛儒道于一炉,才成就了《西游记》的精彩。
佛教文化是小说中最明显的部分,这部小说的题材本就是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故事,因而佛教文化在整部小说中处处皆是。
小说借助唐僧、观音菩萨等人物之口大量宣传佛教思想,唐僧师徒遇到劫难时往往求助的就是佛教的神仙。
唐僧的三个徒弟由妖到僧、终成正果的结局也阐释了佛教的文化思想。
小说通过唐僧师徒的生活起居,反映了佛教的不吃荤、不杀生、不淫欲等清规戒律。
孙悟空最开始就是学道家的法术。
在故事的叙述中也并没有特别扬佛而贬道和儒的,相反对道家和儒家,作者都给予了相当的尊重,并时不时地宣扬儒家的忠孝伦理。
如书中与佛教众位神仙共事的神仙中就有太上老君、玉皇大帝、太白金星等道教人物。
再比如说五庄观主就与唐僧,一道一佛却是前世朋友。
作者并没有一味强调佛教的万能,相反即便佛祖、观音大士亦有所不能,比如降伏蝎子精的一段故事,就说了观音大士和如来佛祖也奈何她不得,需要卯日星官才可。
青牛精、金角大王、银角大王的降服需要太上老君的帮忙。
这类取经途中需要道教神仙的帮助的故事,在《西游记》中不胜枚举。
西游记中的儒教文化内容较为隐蔽,但通过分析也能看到。
如第1回中:石猴端坐面道:“列位啊,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这句话就是引自儒教的核心论著《论语》。
作者把玄奘之行,定为奉诏取经,为报天子知遇之恩而冒险西行,这其实就是典型的“忠君报国”的儒教思想文化。
而西行路上,师徒四人斩妖除魔,一部分就是为了被妖魔篡位的君主复位,把被夺走的女儿救回来,还蒙冤者以清白,以恢复儒家正常的伦常秩序,这无疑是儒家思想的体现。
再者孙悟空的孝顺师傅,感怀师恩,也体现了儒教所倡导的仁义忠信。
中华文化向来就以博大的包容性见称。
儒释道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已是文化界共识,加上回教,以及墨家、法家等,才形成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因其多样而多彩。
作者吴承恩或许继承了中华文化中博大的宗教胸怀,写佛教故事而对道教儒教没有偏废,这才成就了这部伟大的千古名著。
当一个人赞扬自己的宗教伟大而贬低别人的宗教渺小时,并不能证明别人的宗教渺小,而只证明了这个人的见识狭小,心胸狭小。
借用王尔德的妙语,玫瑰花很美,但它没理由嘲笑别的花不美,更不能要求整个植物园只能有玫瑰花。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当我们拥有《西游记》作者那样博大的宗教胸怀,能尊重欣赏不同宗教,不同文化的异量之美时,我们才能更好的欣赏世界多元文化的满园春色。
当然,如果我们深入剖析《西游记》,我们会发现它是一部以宗教故事为描写对象的神话小说,然而从内容上看,它不但没有宣扬宗教思想,反而是讽刺和批判宗教的。
深入剖析这种矛盾,对于解读《西游记》的思想内涵无疑具有较大的价值。
从作品中社会生活描写的主题中分析成因,则其积极、现实的主题思想决定了它必须具有一定的宗教意义;从宗教描写向现实人生的转移,可以看出它是对现实人生以及社会历史的曲折反映。
从性质上看,其主要是将统治阶级的统治工具的宗教和宗教思想得以充分体现。
同时,《西游记》的宗教倾向也可以理解为是造成它兼具趣味性、复杂性和现实性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