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学习笔记:补血药之白芍

合集下载

中药白芍 分类标准

中药白芍 分类标准

中药白芍分类标准中药白芍。

中药白芍,又称为白芍药,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具有广泛的药用价值。

它是由白芍植物的根部制成,主要产自我国的华北、华中和西南地区。

白芍在中医药理论中被归类为“补血活血”药物,具有调理气血、养血止血、活血化瘀的功效。

下面将从中药白芍的性味归经、功能主治、用法用量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性味归经。

白芍的性味为苦、辛、微寒,归肝、脾经。

在中医药理论中,苦味具有清热泻火、干湿燥湿的作用,辛味具有宣散风寒、行气止痛的作用,微寒则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的作用。

白芍的性味特点使其具有活血调经、养血安神、凉血止血的功效,适用于气血不足、经血不畅、妊娠出血等症状。

功能主治。

白芍具有多种功能主治作用,主要包括调理气血、养血止血、活血化瘀等。

具体来说,白芍可以用于治疗月经不调、经血过多、痛经、产后血晕、崩漏、带下等妇科疾病,还可以用于治疗肝郁气滞、血虚血瘀引起的头痛、胸痛、乳房胀痛等症状。

此外,白芍还可以用于治疗风湿关节痛、跌打损伤等症状。

用法用量。

白芍的用法用量主要有内服和外用两种方式。

内服时,可以将白芍煎汤或研末入丸、散,一般用量为3~10g。

外用时,可以将白芍研末敷患处或煎汁洗患处。

在使用白芍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特点,结合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合理使用。

总结。

中药白芍作为一种常用的中药材,具有调理气血、养血止血、活血化瘀的功效,适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

在使用白芍时,应注意遵医嘱,合理用药,避免不当使用带来的不良后果。

希望本文的介绍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中药白芍,为日常保健和治疗提供参考。

白芍之用古今辨

白芍之用古今辨

桂枝加芍药汤 小建中汤 黄芪建中汤 桂枝加大黄汤 <1
即桂枝加芍药 汤中加大黄 2两
通阳益脾 化瘀导滞
腹中大实痛,或 伴便秘
桂枝新加汤
桂3,芍4,姜4,调和营卫 草2,参3,大 益气和营 枣12枚,
身疼痛,汗后身 痛不减,甚或加 重,脉沉迟,可 伴恶风,发热, 汗出
配甘草,酸甘化阴,缓急止痛;
《伤寒论》中,仲景用芍药和甘草治疗痛证是颇为 广泛的。论中113方中有用芍药、甘草配伍的方 剂计有25方,而25方中牵涉治疗的各种痛证(如 “支节烦疼”、“身疼痛”、“心下满微痛”、 “腹中急痛”、“腹中痛”、“大实痛”等等)。 • 《汤头歌诀白活解》 :“为和营散逆治疗一切疼痛 :“ (尤其是腹痛)的有效方剂。” • 《医学衷中参西录》:“与甘草同用则调和气血,善 治腹痛” • 程国彭亦深赞,芍药甘草汤止腹痛如神。. • 近代国内外书刊也有不少关于本方主治腹肌痉挛 疼痛、眺肠肌痉孪,臂肌痉挛,面肌痉孪、乃至 以本方治愈胃扭转的记述
典型案例2
• • • 服药后夜间空腹胃痛及反酸消失,大便不畅, 日行1次,舌暗红苔白腻,脉弦。 Rx 11,17方:(小柴胡+金铃子散+半夏泻心汤 +白及,煅瓦楞+芍药甘草汤) 白及10,煅瓦楞30,元胡20,川楝子10,白 芍30,三七5,炒白术10,柴胡15,黄芩10, 黄连10,半夏10,佩兰,砂仁,生甘草 复查呼气试验:HP(+) 上方去炒白术 加生白术30,当归20
配附子,刚柔相济,养阴助阳;
• • • • 芍药甘草附子汤(略) 桂枝加附子汤:治疗阳虚漏汗之证 附子汤:阳虚身痛之证 真武汤:阳虚水泛 之证
见后表
方剂
用量(两)
功用
主治 阳虚漏汗之 证

中药学

中药学

第一章解表药1.麻黄:发汗,平喘,利水。

2.桂枝:助阳解表,温通经脉,通阳利水,温通胸阳,温中散寒。

3.紫苏:发表散寒,行气宽中,解鱼蟹毒,安胎。

4.生姜: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

5.香薷:发汗解表,和中化湿,利水消肿。

6.荆芥:祛风解表,透疹止痒,止血。

7.防风:祛风解表,胜湿,止痛,解痉。

8.羌活: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

9.白芷:散风解表,通窍止痛,燥湿止带,消肿排脓,止痒。

10.藁本:发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

11.苍耳子:散风寒,通鼻窍,除湿止痛,止痒。

12.辛夷:散风寒,通鼻窍。

13.细辛: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温肺化饮。

第二节辛凉解表药1.薄荷:2.牛蒡子:3.蝉蜕:4.淡豆豉:5.桑叶:6.菊花:7.蔓荆子:8.葛根:9.柴胡:10.升麻:第二章清热药(51味)第一节清热泻火药(8)1.石膏:2.知母:3.芦根4.天花粉5.栀子:6.淡竹叶:7.夏枯草:8.决明子:第二节清热燥湿药1.黄芩:2.黄连:3.黄柏:4.龙胆草:5.苦参:第三节清热凉血药1.水牛角:2.生地黄:3.玄参:4.牡丹皮:5.赤芍:6.紫草:第四节清热解毒药1.金银花:2.连翘:3.蒲公英:4.紫花地丁:5.大青叶:6.青黛:7.穿心莲:8.牛黄:9.蚤休:10.半枝莲:11.垂盆草:12.土茯苓:13.鱼腥草:14.射干:15.山豆根:16.马勃:17.马齿苋:18.白头翁:19.秦皮:20.鸦胆子:21.红藤:22.败酱草:23.熊胆:24.野菊花:25.白花蛇舌草:26.白鲜皮:27.板蓝根:第五节退虚热药1.青蒿:2.白薇:3.地骨皮:4.银柴胡:5.胡黄连:第三章泻下药第一节攻下药1.大黄:2.芒硝:3.芦荟:4.番泻叶:第二节润下药1.火麻仁:2.郁李仁:第三节峻下逐水药1.甘遂:2.京大戟:3.红大戟:4.芫花:5.巴豆:6.牵牛子:第四章祛风湿药1.独活:祛风湿,止痛,解表。

2.防己:祛风湿,止痛,利水。

白芍

白芍

本药处方名有生白芍、炒白芍。

处方只写“白芍”,药房付生白芍。

【性味与功效】味苦、酸,性凉。

功效:疏肝理气,柔肝养血,缓中止痛,平肝敛阴。

【传统应用】主治肝胃不和所致的胸胁胀痛、脘腹疼痛,月经不调、经行腹痛、崩漏,以及自汗、盗汗,头痛、眩晕等病症。

本药常用于以下传统方剂:①芍药甘草汤(《伤寒论》):白芍、甘草,治疗伤暴脚挛急。

又《本草纲目》:白芍、炙甘草,治疗腹中虚痛。

又《本草纲目》:白芍、甘草,治疗消渴引饮。

②芍药汤(《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白芍、当归、黄连、木香、槟榔、大黄、黄芩、官桂、甘草,治疗下痢脓血,里急后重。

③芍药汤《圣济总录》:白芍、桂、甘草,治疗产后血气攻心腹痛。

在著名方剂调和营卫、解表退热的桂枝汤中,养血调经的四物汤中,疏肝和胃的四逆散、逍遥散中,调和肝脾的痛泻要方中,清肝泻火的大柴胡汤中,治疗历节痹痛的桂枝芍药知母汤中,白芍均是重要的配伍药。

【主要成分】白芍主要含芍药苷、挥发油、氨基酸等成分。

1.8-药苷含量达3.8%o~5.7%,包括芍药花苷、丹皮酚,少量芍药内酯苷、氧化芍药苷、苯甲酰芍药苷、芍药新苷、芍药吉酮、(Z)一(1S,5R)一ls-β蒎烯一1-o代β-巢菜糖苷等。

2.挥发油白芍含挥发油。

油中为苯甲酸、牡丹酚等成分。

3.氨基酸白芍含氨基酸达12.3%。

其中以精氨酸最多,有6.81%;其次为谷氨酸、天冬氨酸等14种氨基酸。

4.其他白芍还含倍单宁等鞣质、没食子酸、没食子酸乙酯、β谷甾醇等。

【药理作用】(一)调节免疫:1.增强巨噬细胞和白细胞的吞噬功能白芍水煎剂和白芍总苷灌服可显著提高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芍药酸性多糖和中性多糖均有激活网状内皮系统功能的作用。

2.调节T淋巴细胞功能:白芍总苷对T细胞功能呈双向调节作用。

可促进特异性和非特异性调节细胞的诱导。

白芍总苷腹腔注射对特异性Ts细胞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并能拮抗环磷酰胺的免疫抑制作用。

3.调节体液免疫功能:芍药总苷腹腔注射对正常小鼠SRRC溶血素抗体无明显影响,但能拮抗环磷酰胺所致的免疫低下,使免疫功能恢复至正常水平。

中药学快速记忆口诀

中药学快速记忆口诀

中药学快速记忆口诀中药学记忆口诀—补虚药一、补气药补气甘温肺脾归,四参芪术药扁甘。

饴蜜枣绞红景加,壅中助湿理气辅。

元气虚脱吉林参,生津增智补肺脾。

性味甘温高丽参,温补力强阳虚好。

党参补中养血强,生津力缓慢病施。

太子参用补心气,洋参性寒养阴行。

脾肺气虚用术芪,止汗固表利水同。

黄芪升阳托疮毒,白术安胎养胎宜。

山药平补脾肺肾,肾气不固遗带消。

和中化湿白扁豆,脾虚暑湿吐泻清。

甘草和药补中气,祛痰缓急解毒疗.二、补阳药补阳咸甘温脾肾,巴羊鹿沙菟智仁。

补骨锁杜苁蓉紫,阳萎不举或虚喘。

鹿茸益精强筋骨,调冲托疮散虚寒。

阳虚崩漏鹿角胶,补血止血助阳雄。

温补不腻鹿角霜,血弱精寒带遗崩。

巴戟羊藿补肾阳,祛风强筋关节通。

沙菟补肾养肝用,丝子止泻安胎行。

助阳润肠苁蓉锁,补阳益精便秘动。

温肾壮阳补骨脂,阳萎遗精泻五更。

杜续安胎强筋骨,续断止血疗伤取。

补骨益智温脾肾,益智摄唾骨止泻。

温肾纳气强腰膝,腰酸虚喘蚧桃供。

葫芦巴散下焦寒,寒疝冷痛温命门。

仙茅温肾又壮阳,腰膝冷痛祛寒松。

虫草气血阴阳补,河车也有一样功。

海马海狗蛤蟆油,红膻温肾各不同三、补血药补血甘温心肝归,滋腻助湿消食助。

归地芍胶首乌眼,血少面白补血回。

补血活血配当归,血虚便秘润肠搜。

填精益髓肝肾虚,补血养阴熟地谋。

白芍养血性寒凉,柔肝平肝止痛优。

阿胶止血能滋阴,虚劳咳嗽咯血救。

补血可用制牛膝,生用破血下肢走。

首乌制用补精血,生用润肠截疟投。

眼肉安神补心脾,劳伤心脾用不同。

四、补阴药补阴甘寒归五脏,沙麦龟鳖旱莲女。

百合天冬杞斛玉,黄精桑葚黑芝麻。

养血补心止崩漏,肾虚阳亢龟板医。

鳖甲滋阴软坚功,退热除蒸效力雄。

二冬沙竹养肺胃。

麦冬清心天清肾。

百合润肺能止咳,清心安神虚烦息。

石斛滋养肾胃阴,养胃生津消渴离。

滋补肝肾女贞子,乌发明目眩晕医。

凉血止血旱莲草,虚热出血肝肾悦。

养肺润肠蜂蜜用,干咳咽痛便秘泄。

桑椹滋阴养血功,明目润肠消渴宜。

滋补肝肾枸杞子,益精明目最相益。

中药学记忆口诀—清热药一、清热泻火药清热泻火药,苦甘二路煎,苦寒清热强,甘寒养阴恋。

养血柔肝话白芍

养血柔肝话白芍

养血柔肝话白芍白芍,又称白芍药,为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芍药的干燥根。

芍药既是药用植物又是观赏植物,药用其根,观赏其花,各有所长。

我国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神农本草经》记载中无赤、白芍之分,通称芍药。

自《神农本草经》始至唐代,历时700余年中药学著作沿用芍药一名,功效主治均无差异。

唐代以后虽明确了赤、白芍二药名称不同,但实际运用上二者多混用,直至宋代二者才有明确区分。

后世医家更是把白芍定为养血补血药,而将赤芍定为清热凉血药,二者的药性、炮制、功效主治、配伍运用等均不相同。

功效主治白芍味苦,酸性微寒,归肝、脾经,有补血养阴、平抑肝阳、柔肝止痛的功效,适用于肝血亏虚、妇科疾病、血虚肝旺所致的胁肋或脘腹、四肢疼痛及肝阳上亢等。

白芍长于补血养阴,主治肝血亏虚所致的面色苍白无华、眩晕耳鸣、爪甲不荣等证以及血虚有热者。

著名方剂四物汤,将白芍与熟地、当归、川芎同用,为补血要方,治疗血虚诸证,无论寒热皆可以加减应用。

白芍还适用于妇女肝血不足,冲任亏虚所致的月经不调、痛经及胎产诸病,所以有“调经要药”之称。

白芍有养阴止汗的功效,配伍桂枝、生姜、大枣能治外感风寒,表虚自汗;配伍牡蛎、龙骨、五味子等能治疗阴虚盗汗。

白芍有养血柔肝、缓急止痛之功,配伍当归、柴胡能治疗血虚肝郁引起的两侧胁肋疼痛;配伍甘草可治疗肝脾不和所致的脘腹急痛及血虚引起的四肢拘挛疼痛等;配伍防风、白术等可治疗肝旺脾虚所致的腹痛泄泻等。

本品还有平抑肝阳的功效,配伍生地、牛膝等药有滋阴潜阳,治疗肝阳上亢所致的头痛、头晕等。

应用及服用方法白芍的治疗用量为每日10~30克,养生保健用量为每日5~10克。

介绍几款验方如下:中老年人贫血症用白芍10克,龙眼肉20克,大枣10枚,红糖少许。

将诸药水煎后加入红糖少许调味,代茶饮。

有养血健脾的功效。

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有胃痛隐隐连及胁肋,或胃脘胀痛,有嗳气泛酸等症者,用白芍20克,白术10克,甘草10克,大枣5枚。

水煎2次,合并药液,分早中晚饭前半小时服。

中药学第二十四章补虚药-wtt补血药补阴药

中药学第二十四章补虚药-wtt补血药补阴药
鲜地黄-长于清热凉血,治邪热炽盛 生地黄-凉血、养阴均佳,治血热阴伤及虚热 熟地黄-专养血滋阴、填精益髓,治血虚精亏
阴 亏 津 伤
白芍
出处:《神农本草经》 来源:毛茛科植物芍药的根。 采制:生用、酒炒或清炒用。 处方名:白芍、白芍药、杭
白芍、炒白芍、酒白芍、醋白 芍。
白芍
白 芍
性状:本品呈类圆形的薄 片。表面淡棕红色或类白 色,平滑。切面类白色或 微带棕红色,形成层环明 显,可见稍隆起的筋脉纹 呈放射状排列。气微,味 微苦、酸。
处方名:何首乌、制首乌、首乌、生首乌。
何首乌
何首乌
何首乌
性状: 本品呈不规
则皱缩状的块片,厚 约lcm。表面黑褐色 或棕褐色,凹凸不平。 质坚硬,断面角质样, 棕褐色或黑色。气微, 味微甘而苦涩。
何首乌
【药性】
苦、甘、涩,微温。归肝、肾经
【功能与主治】 制用:补益精血 生用:解毒,截疟,润肠通便
白芍
性味归经:苦、酸,微寒。归肝、脾经。 功效
柔肝止痛
酸,入肝,养肝血、敛阴
补血之力弱
平抑肝阳
白芍
临床应用:
1.血虚证: 肝血亏虚,面色苍白,眩晕心悸,月经不调,崩中漏下 ----配熟地黄、当归等,四物汤 血虚有热,月经不调----配黄芩、黄柏、续断等 崩漏----配阿胶、艾叶等
收敛止血
白芍
临床应用:
长于 止咳
阴虚肺燥、劳嗽咯血:百花膏,百合固金汤 虚热上扰,失眠心悸:配麦冬,酸枣仁等
虚热神志恍惚:百合地黄汤等
胃阴虚,口干渴、胃脘痛
长于 安神
用量用法:煎服,6~12g.蜜炙可增加润肺作用
麦冬
出处:《神农本草经》 来源:百合科植物麦冬的块根 采制:生用。 处方名:麦冬、麦门冬、寸冬

白芍的功效与作用白芍的十大功效

白芍的功效与作用白芍的十大功效

⽩芍的功效与作⽤⽩芍的⼗⼤功效⽩芍为我国著名的传统常⽤中药材,应⽤历史悠久,始载于东汉《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记有“主邪⽓腹痛,除⾎痹,破坚积,寒热疝瘕,⽌痛,利⼩便,益⽓”。

中医养⽣指出,⽩芍⽢补酸敛,苦泄微寒,⼊肝、脾经。

既养⾎调经、柔肝⽌痛,⼜敛阴⽌汗、平抑肝阳,略兼清热,主治阴⾎亏虚、肝急、阳亢诸证,兼治体虚多汗等证。

对于⽩芍的功效与作⽤,古籍中亦有记载,归纳起来有⼗⼤功效: 1、《本草备要》:“缓中⽌痛”; 2、《本草纲⽬》:“益脾,泻⽊,调⾎”,“安脾经,收胃⽓”; 3、《本草经疏》:“酸寒能凉⾎补⾎”; 4、《药品化义》:“补阴抑肝,能补能泻”; 5、《⽟楸药解》:“泄肝胆伐脾胃”; 6、《⼤明本草》:“泻肝,安脾肺”; 7、《本草正义》:“养脾柔肝”; 8、《本草正义》:“益阴养⾎”,“固腠理,和⾎脉,收阴⽓,理中⽓”; 9、《注解伤寒论》:“酸收,敛津液,益荣”;《本草求真》:“敛汗”; 10、《中药学》:平肝。

中医养⽣将上述⼗⼤功效归纳为治肝益脾,缓中⽌痛,养⾎敛阴。

在实际运⽤过程中,⽩芍⽐较常见的作⽤有: 1、⽤于⽉经不调,经⾏腹痛,崩漏,以及⾃汗、盗汗等症。

⽩芍能养⾎敛阴,治妇科疾患,常与当归、熟地黄、川芎等药配合应⽤。

⽩芍与桂枝同⽤,能协调营卫,⽤以治疗外感风寒、表虚⾃汗⽽恶风; ⽩芍与龙⾻、牡蛎、浮⼩麦等同⽤,可敛阴潜阳,⽤治阴虚阳浮所致的⾃汗、盗汗等症。

2.⽤于肝⽓不和所致的胁痛、腹痛,以及⼿⾜拘挛疼痛等症。

⽩芍功能养⾎⽽柔肝,缓急⽽⽌痛,故可⽤于肝⽓不和所致的胸胁疼痛、腹痛及⼿⾜拘挛等症。

⽩芍与⽢草配伍,可治胁痛; ⽩芍与柴胡、枳壳等同⽤,可治腹痛及⼿⾜拘挛; ⽩芍与黄连、⽊⾹等同⽤,可治痢疾腹痛。

3.⽤于肝阳亢盛所引起的头痛、眩晕。

⽩芍⽣⽤,能敛阴⽽平抑肝阳,故可⽤于肝阳亢盛的头痛、眩晕等症,可与桑叶、菊花、钩藤、⽩蒺藜等同⽤。

4.美容养⾎ 中医养⽣指出,⽩芍有养⾎的作⽤,可以治疗⾯⾊萎黄、⾯部⾊斑、⽆光泽,与⽩术、茯苓同⽤可润泽⽪肤、美⽩,再搭配上⽢草⾷⽤可以延缓衰⽼。

白芍

白芍

同源异物的原因(品种分化)
现代白芍(杭白芍、其遗传分化后的特征与野生芍药(赤 芍)不同。花色而言,野生芍药的花瓣是白色、单瓣,雄蕊绝 不瓣化;药用栽培芍药的花瓣基本上是红色、单瓣,雄蕊未瓣 化。 根部:赤芍为主根型,淀粉粒少而草酸钙结晶较多;白芍为 主根型,淀粉粒极多但是草酸钙晶体殊少 。 • 由于赤芍和白芍主要基原植物的分布区域不同,气候、土 壤等生长条件差异较大,繁殖方式不同等,两者已产生了 遗传分化。除环境饰变外,遗传分化应当是赤芍、白芍之 间产生包括形态特征、化学特征在内的个体表型差异的主 要原因 。环境中生态因子的逐渐变化,会导致种质在实际 生长中产生了不断地交流和选育,赤芍和白芍虽为同一物 种,但长期在其各自的生长环境中,受生态因素的影响, 逐渐形成了 2个不同的药材品种。
同源异物的原因(分布地域)
• 赤芍、白芍生长分布在不同区域,《本草 经集注》 记载:“芍药,今出白山、蒋山 、茅山最好,白而长大,余处亦有而多赤 ,赤者小利”。此时期开始有对芍药分化 的思想,从产地角度介绍白山、蒋山、茅 山的芍药为白芍,其他地区多为赤芍。清 代《医学衷中参西录》 记载:“白芍出南 方,杭州产者最佳”,“赤芍出于北方关 东三省,各山皆有”。即白芍主产于南方 ,赤芍主产于北方关东三省。
白芍赤芍辨
• 本无赤白之分 • 《神农本草经》记载芍药:“味苦,平。主邪气腹痛,除血 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益气。生中岳川谷”。 《名医别录》 “芍药,味酸,微寒,有小毒。通顺血脉, 缓中,散恶血,逐贼血,去水气,利膀胱、大小肠,消痈 肿。治时行寒热、中恶、腹痛”。 • 最早明确提出赤芍、白芍之名的著作为南北朝时期陶弘景 的《本草经集注》 • 疝瘕 .病名,亦称疝、蛊者。。疝瘕多是由寒邪与脏气相 搏,结聚少腹,冤热而痫,溲出血液者。广义指由于寒凝 气积→腹中包块,气积而痛和或伴有小便出白的病证。 • 中恶 ,病名。又称客忤、卒忤。感受秽毒或不正之气,突 然厥逆,不省人事。

中药学第73讲 补血药:当归、熟地黄、白芍、何首乌

中药学第73讲 补血药:当归、熟地黄、白芍、何首乌
下面一味药,熟地黄。这个熟地黄呢就和我们前面清热凉血药当中的第一味药生地黄,来源于同一个植物,同一个入药的部位。地黄的块根挖起来以后,直接晒干,就是称为生地黄。因为它的心里面微微有一点淡淡的黄色,称为地黄就是这样来的。那么这个熟地黄呢,是以生地黄为原料,反复地蒸,反复地晒,就是过去说的九蒸九晒。这个九蒸九晒呢也不一定就是理解成非要蒸九次,晒九次,这个九就是多次的意思。蒸了晒,晒了再蒸,蒸了又晒,这样反复几次。那么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呢?前人说九蒸九晒使生地黄它的外观的性状明显地改变了。怎样的改变呢?一个是它的滋味,就是说味甘如饴,就说它的滋味,生地是有一定苦味的,所以我们原来(认为)生地黄是甘苦,寒性的。那么熟地黄呢,就是甘味的,味甘,就是甜味加重了。重到什么程度呢?如饴。象我们前面学的饴糖、麦芽糖,味甘如饴。那个色黑如漆,颜色加深了,漆黑的。我们中国传统用的漆不是五颜六色的,这个是现在化学合成的化学漆,中国传统作漆使用的,是一种叫漆树的那上面分泌的那种树汁,把它收集起来,那种漆漆出来的颜色是非常黑的。所以我们说现在的天是漆黑的,就是形容它象漆一样的黑。传统的中国漆漆出来的东西它是很深的黑色,所以这个色黑如漆,颜色加深了,味道变甜了,这个时候就作为熟地用。那么它的性状呢、性能呢也是改变了,就从寒性变为了偏温,就从一个凉血为主的药,变成一个(以)补血为主的一个药物了。这个也是加工炮制可以改变性能功效,扩大临床应用很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用生地黄加工(成)熟地黄这样的一个过程,成为了两个不同的药物。那么在熟地黄炮制的过程当中,有的加一些辅料,比如说要用黄酒来拌,我们书上也谈到了,有的还要加陈皮,或者砂仁这样的一些辅料,但是有的反对,比如说张景岳这一类的医药学家,就说熟地本身就要用它的宁静,就要用它的静重,就不应该让它带上躁动的偏性,那么如果加了酒、加了砂仁,或者陈皮,就增加了它的躁动的性质,不是炮制所要求的。所以自古以来,熟地九蒸九晒的过程当中加不加辅料?一直是有争论的。其实呢,这个看你从什么角度出发,如果为了避免熟地的滋腻性,使它尤其是在作丸剂的时候,服用的时候不滋腻脾胃,不影响纳食消化,加一点砂仁、陈皮之类又未尝不可呢?避免它的滋腻性。如果是在治疗当中,尤其要强调熟地的宁静,在补血方面不需要它躁动,那当然可以不加。所以这个不是绝对的。看你主要从什么样的角度有什么样的要求?有不同的这种处理的方式。这个是熟地的或者说熟地黄药材的情况,这个和生地可以加以对照。

养血柔肝话白芍

养血柔肝话白芍

5克, O 甘草1克 , 0 水煎服 . 良效。 有 注 意事 项 : 不能与 中药藜 芦 同 1
白芍 的治疗用量 为每 日1  ̄3 克, 0 0 绍几 种服用方法:
补血 的要方 治疗血虚诸 证 , 无论寒 热 养 生保 健 用量 为每 日5 O 。 面介 ~1克 下
用。 . 2 阳衰虚寒者不 宜用。
白芍味苦 酸性微 寒 , 归肝、 经 . 脾 有养血 敛 阴, 抑肝阳 , 肝止 痛 的功 平 柔
效 , 用于肝血亏 虚 , 科疾 病 , 虚 适 妇 血
肝旺 所致 的胁 肋 或脘 腹 、 四肢 疼 痛 及
肝阳上 亢等。 白芍 昧 酸 而入 肝 经 . 于 养血敛 长 阴. 主治 肝血 亏虚 所 致 的面色 苍 白无 华, 眩晕 耳 鸣 , 甲不荣 等证 , 爪 其性微 寒 善治血 虚有热 者。 还 著名方剂 四物 汤. 白芍与熟地 、 将 当归、 川芎同用 , 为 皆可 以加减应用 。
保存 知识 : 品易虫蛀 , 本 应密封保
存 置于 阴凉干燥 处。 放
医释药 ・ 神农本草
国圃盈西
效, 配伍桂 枝 、 生姜 、 大枣能治 外感 风
2 妇女 肝血不足 , 月经 不调 及 痛 等治疗较 好疗效 。 3 胃及十二指 肠溃疡患者. 胃痛 . 有
白芍 , 又称 白芍 药 . 为毛莨科 多年 寒 . 表虚 自汗: 配伍 牡蛎、 龙骨、 五味子 经 等. 用白芍、 当归、 熟地 、 芎、 川 元胡
将诸 药水 煎服 . 为1 1天 5 个疗 程。
功效 主治、 配伍 运用等均 不相同。
6 中老 年 人高 血压 病 , . 有头 痛 目
国圃珂墨强国
抗病毒 和肿 瘤细胞能 力。白芍具有显著 胀 , 头晕 目眩 . 烦躁易怒 . 失眠 多梦者. 的 抗炎 作 用 , 够 抑制 多种 非特 异 性 用白芍 1 克 . 能 O 牛膝 1 克 . O 决明子1 克 , 0 炎 症及 免疫 性 炎症 , 用于治 疗类 风 湿 牡 蛎3 克 , O 有平肝养 阴. 阴潜阳的功 滋 性 关节炎 有较 好 疗 效 。白芍 还 具有 抗 效 。 用方 法: 服 先将牡 蛎打 碎 , 煎煮 3 O

2017年沐阳县中医助理医师考试《中药学》第二十一单元复习笔记

2017年沐阳县中医助理医师考试《中药学》第二十一单元复习笔记

2017年沐阳县中医助理医师考试《中药学》第二十一单元复习笔记第二十一单元补虚药补虚药:以补虚扶弱、纠正人体气血不足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疗虚证的药物补气药:人参、党参、黄芪、山药、白术、甘草人参:甘、微温、微平归脾肺心肾经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养血、安神益智应用:体虚欲脱、肢冷脉微、脾虚食少、肺虚咳喘、阳痿宫冷、气虚津伤口渴、内热消渴、气血亏虚、久病虚羸、心气不足、惊悸失眠用法用量:煎服3-9g虚脱15-30g文火另煎兑服研粉吞服1次2g1日两次注意:不与藜芦、五灵脂同用党参:甘、平归脾肺经功效:健脾益肺、养血生津煎服9-30g 注意:不与藜芦同用黄芪:甘、微温归脾肺经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生津养血、行滞通痹、脱毒排脓、敛疮生肌用法用量:煎服9-30g 炙黄芪:益气补中,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滞等症比较人参、党参、黄芪相同点:补气、生津、生血之功。

且常相须为用以增强疗效不同点:人参作用强,为补气第一要药,并具有益气固脱、安神增智、补气助阳之功。

党参补气之力较为平和,专于补益脾肺之气黄芪补元气之力不及人参,但长于补气升阳、益卫固表、托毒生肌、利水消肿、尤其脾虚气陷及表虚自汗等症。

白术:甘、苦、温归脾胃经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煎服6-12g 炒用可增强补气、健脾止泻作用山药:甘、平归脾肺肾经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煎服10-30g 麸炒山药补脾健胃、用于脾虚食少、泄泻便溏甘草:甘、平归心肺脾胃经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应用:脾胃虚弱,倦怠乏力。

心气不足、心悸气短、脉结代,痈肿疮毒,咽喉肿痛,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挛急疼痛,缓解药物毒性烈性用法用量:煎服2-10g蜜炙甘草:补脾和胃,益气复脉,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悸动,脉结代。

注意:不与海藻、京大戟、甘遂、芫花同用。

有助湿壅气之弊,湿盛胀满,水肿者不宜用。

大剂量久服可致水钠潴留,引起浮肿。

补阳药:鹿茸、杜仲、续断、淫羊藿、菟丝子鹿茸:甘、咸、温归肾肝经壮肾阳、益精血、强筋骨、调任冲、托疮毒肾阳不足、精血亏虚、眩目、神疲、畏寒、宫冷不孕、肾虚腰脊冷痛、筋骨痿软、冲任虚寒,崩漏带下、阴疽(ju)内陷不起疮症久溃不敛用法用量:1-3g研末冲服,小剂量渐增热症忌服淫羊藿:辛、甘、温归肝肾经补肾阳、强筋骨、祛风湿盐水炒6-10g 阴虚火旺者忌用杜仲:甘、温归肝肾经补肝肾、强筋骨、安胎应用:肝肾不足、腰膝酸痛、筋骨无力、头晕目眩,肝肾亏虚、妊娠漏学、滑胎用法用量:煎服6-10g 注意:炒用效果更好阴虚火旺者忌用续断:苦、辛、微温归肝肾经补肝肾、强筋骨、续折伤、止崩漏应用:肝肾不足、腰膝软痛、风湿痹痛、跌扑损伤、筋伤骨折、肝肾不足、崩漏经多、胎漏下血、胎动不安煎服10-15g 酒炙:补血蜜炙:补肝肾菟丝子:辛、甘、平归肝肾脾经补益肝肾、固精缩尿、安胎、明目、止泻、外用消风祛斑应用:肝肾不足、腰膝酸软、阳痿遗精、遗尿尿频、肾虚胎漏、胎动不安,肝肾不足、目昏耳鸣、脾肾虚泻用法用量:煎服6-12g 外用适量注意:阴虚火旺、大便燥结小便短赤者忌用补血药:当归、何首乌、白芍、熟地黄、阿胶当归:甘、辛、温归肝脾心经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应用:血虚痿黄、眩晕心悸、血虚血瘀之月经不调,经闭痛经、虚寒腹痛、风湿痹痛、跌扑损伤、痈疽疮疡、血虚肠燥便秘用量用法:煎服6-12g 酒当归活血通经、闭经痛经、风湿痹症、跌扑损伤熟地黄:甘、微温归肝肾经补血滋阴、益精填髓应用:血虚痿黄、心悸怔忡、月经不调、崩漏下血、肝肾阴虚、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内热消渴、肝肾不足、精血亏虚、眩晕耳鸣、须发早白用法用量:煎服9-15g 性质黏腻,有碍消化、气滞痰多、脘腹胀痛、食少便滞者慎用。

中药学笔记完整

中药学笔记完整

中药学笔记完整一、中药的起源与发展中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当时的人们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逐渐发现了一些具有治疗作用的植物、动物和矿物质。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中药的认识不断加深,积累了丰富的用药经验。

在古代,《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它系统地总结了汉代以前的药学知识,收载药物 365 种。

唐代的《新修本草》是我国第一部由政府颁布的药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药典。

宋代的《证类本草》、明代的《本草纲目》等都是中药学发展史上的重要著作。

二、中药的性能中药的性能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和毒性。

四气,即寒、热、温、凉四种药性。

寒性和凉性的药物能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用于治疗热证;热性和温性的药物能温中散寒、助阳通络,用于治疗寒证。

五味,指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

酸味有收敛固涩的作用;苦味能清热泻火、燥湿解毒;甘味能补益、和中、缓急;辛味能发散、行气、活血;咸味能软坚散结、泻下通便。

升降浮沉,反映了药物作用的趋向性。

升浮的药物具有升阳发表、祛风散寒等作用;沉降的药物具有清热泻火、利水渗湿等作用。

归经,是指药物对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

例如,心经病变常用黄连、丹参等归心经的药物治疗。

毒性,是指药物对机体的损害性。

在使用有毒药物时,必须严格控制剂量和用法。

三、中药的炮制炮制是指对中药进行加工处理的方法,目的是增强药物的疗效、降低毒性、改变药物的性能等。

常见的炮制方法有净制、切制、炮炙等。

炮炙又包括炒、炙、煅、蒸、煮等多种方法。

例如,炒黄可以增强药物的健脾消食作用;蜜炙可以增强药物的润肺止咳作用;煅制可以使药物质地酥脆,易于粉碎和有效成分的煎出。

四、中药的配伍中药的配伍有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七种情况。

相须,是指性能功效相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原有疗效。

如麻黄配桂枝,能增强发汗解表的作用。

相使,是指以一种药物为主,另一种药物为辅,能提高主药的疗效。

如黄芪配茯苓,茯苓能增强黄芪的补气利水作用。

中药学-补血药

中药学-补血药

熟地
开窍药
一、含义 凡具辛香走窜之性,以开窍醒神为主要作用,用于治疗闭证神昏病证的药物,称开窍药。 1、功效——开窍醒神 2、适应证——闭证神昏病证
二、性能特点
味辛、芳香,善于走窜,皆入心经。 三、辨证用药
1、寒闭:温开配温里散寒药
2、热闭:凉开配清热解毒药 3、兼惊厥抽搐者:配息风止痉药
四、使用注意
2、活血通经——血瘀经闭,癥瘕, 心腹暴痛, 跌打损伤, 风寒湿痹等证。 3、消肿止痛——用于疮疡肿毒,咽喉肿痛。
用法用量
入丸散,每次0.06~0.1g。外用适量。不宜入煎剂。
冰片
类 药 别 植物 材 化学合成品
处方用名 冰片、梅花冰片、龙脑冰片 性味 辛、苦,微寒。 功效应用 1、开窍醒神——用于闭证神昏。
补血药

补血药,指凡能补血的,用于血
虚证的药物。补血药多滋膩黏滞,
故脾虚湿阻,气滞食少者慎用
当归
类 药 别 植物 材 根
处方用名 当归、全当归、当归尾、酒当归。 性味 甘,辛,温 功效应用 补血活血全当归,调经止痛润肠秘 1.补血调经——血虚诸证。为补血要药。 2.活血止痛——血虚或血虚而兼有瘀滞的月经不调,痛经,经 闭等症。 3.润肠通便——血虚肠燥便秘。(配火麻仁、肉苁蓉等)
2、清热止痛——目赤肿痛,喉痹口疮。疮疡肿痛,溃后不敛。
用法用量 入丸散,每次0.03~0.1g。外用适量。不宜入煎剂。
麝香与冰片的功效比较
相同点 不同点
麝香
开窍醒神 冰片
辛散温通,走窜之性最强, 能活血通经
辛苦性寒,开窍醒神力较缓, 能清热消肿止痛
石菖蒲
类 药 别 材 植物 根茎

处方用名 石菖蒲、菖蒲、鲜菖蒲。 性味 辛、苦,温。 功效应用 菖蒲开窍化湿浊,痰湿闭窍中焦阻 1、开窍宁神——用于痰湿蒙蔽清窍之神志昏迷。 2、化湿和胃——用于湿阻中焦。

白芍的功效与作用白芍的吃法

白芍的功效与作用白芍的吃法

白芍的功效与作用白芍的吃法【别名】白芍药、芍药、金芍药、离草根、可离根、将离根、天斗、玉斗、天魁、玉魁、冠芳等。

【性味归经】味苦、酸,性微寒,归肝、脾经。

白芍主要含有芍药苷、牡丹酚、芍药花苷、芍药内酯、苯甲酸、挥发油、脂肪油、树脂糖、淀粉、黏液质、蛋白质和三萜类成分等。

药理研究表明,白芍具有调节免疫、解痉、镇静、镇痛、抗惊厥、降压、扩张血管、抗炎、抗菌等作用。

白芍是一味很常用的补血药物。

中医学认为血液具有滋养和濡润的作用,如血虚则不能濡养颜面,表现为脸色苍白、萎黄、没有光泽,嘴唇、指甲颜色偏淡,头晕眼花等;血不养心则表现为心慌、失眠、多梦等;血虚不能充盈胞宫,妇女则表现为月经不调、经血量少、颜色偏淡等;血虚不能濡养皮肤则表现为皮肤干燥粗糙、手脚麻木等。

各种贫血患者或身体虚弱人群常会出现这些症状。

这时可以用白芍与其他补血药如熟地黄、当归、阿胶、龙眼肉等配伍使用。

白芍的常规用法是加水煎煮,用量是5~15克,大剂量至15~30克。

按照中药的“十八反”理论,白芍不能与藜芦同用。

四物汤:熟地黄12克,当归、白芍各9克,川芎6克,水煎服。

补血。

治疗血虚面色无华,唇甲色淡,头晕目眩,心悸失眠,各种贫血、月经不调等见上述证候者可选用。

补肝汤:当归、生地、芍药、川芎、酸枣仁、木瓜各9各9克,甘草3克,水煎服。

养血柔肝,活血调经。

治疗肝血不足,头晕目眩,月经量少,肢体麻木等。

白芍川芎炖鱼头:白芍、川芎各10克,甘草6克,鲤鱼头1只,料酒、姜、葱、盐各适量。

白芍、甘草、川芎润透切片;鲤鱼头洗净,去鳃;姜切片,葱切段。

鱼头抹上料酒、盐,放入炖锅内,加入白芍、甘草、川芎,注入清水800毫升,放入姜片、葱段。

炖锅置于大火烧沸,再用小火炖煮20分钟即成。

每日1次,每次吃鱼头50~100克。

行气补血,镇静止痛。

中药学补血药

中药学补血药
▪ 【应用】 ▪ 1.精血亏虚、头晕眼花、须发早白、腰
膝酸软 。——制首乌 ▪ 2.久疟、痈疽、瘰疬、肠燥便秘。——
生首乌
•中药学补血药
虚弱者慎用。入汤剂宜烊化冲服。
•中药学补血药
4.白芍《本经》
▪ [来源]为毛茛科多年生 Paeonia lactiflora Pall.的根。
•中药学补血药
白芍
•中药学补血药
白芍《本经》
▪ 【药性】 苦、酸,微寒。

归肝、脾经。(甘)
▪ 【功效】 养血敛阴,

柔肝止痛,

平抑肝阳。

养肝、柔肝、平肝、敛肝
•中药学补血药
何首乌《日华子本草》
▪ 『来源』本品 为蓼科植物何 首乌 Polygonum multiflorum Thunb. 的干燥 块根。
•中药学补血药
何首乌《日华子本草》
▪ 【药性】苦、甘、涩,微温。归肝、肾经。
▪ 【功效】 制用:补益精血;

生用:解毒,截疟,润肠通便。
•中药学补血药Leabharlann 何首乌《日华子本草》疽疮疡、痹痛麻木。(痛证) ▪ 4.血虚肠燥便秘。
•中药学补血药
当归《本经》
▪ 【应用】 ▪ 1.血虚诸证。甘温质润,长于补血,为补血药要。
常配伍熟地黄、白芍药、川芎,组成四物汤,为 补血基本方剂,治疗血虚诸证。 ▪ 2.血虚血瘀,月经不调,痛经,闭经。本品既能 补血活血,又能调经止痛,为妇科调经止痛的要 药。 ▪ 3.虚寒性腹痛,跌打损伤,瘀滞肿痛,风湿麻木, 痈疽疮疡。辛行温通,为活血行气止痛的要药。 ▪ 4.血虚肠燥便秘。
自生,生于无形之气”; ▪ 2.兼阴虚,与补阴药或兼有补阴补血作用的药

考研中药学笔记(精华)--精简版汇总

考研中药学笔记(精华)--精简版汇总

解表药1、辛温解表药: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桂枝: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

香薷:发汗解表,和中化湿,利水消肿。

紫苏:解表散寒,行气宽中,解鱼蟹毒,安胎。

生姜:解表散寒,温中断呕,温肺止咳、解鱼蟹毒。

荆芥:祛风解表,透疹、消疮,止血。

防风: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

羌活:解表散寒、祛风湿,止痛。

白芷:解表散寒,祛风湿、止痛、通窍、消肿排脓、燥湿止带。

细辛:解表散寒,祛风湿、止痛,通窍,温肺化饮。

藁本:祛风散寒,胜湿止痛。

苍耳子:发布散寒,通窍,祛风湿、止痛。

辛夷:发布散寒,通窍。

葱白:发汗解表,散寒通阳。

2、辛凉解表药:薄荷:分散风热,清利头领,利咽透疹,疏肝行气。

牛蒡子:分散风热,宣肺祛痰,利咽透疹,解毒消肿。

蝉蜕:分散风热,利咽开音,透疹、明目退翳,熄风止痉。

桑叶:分散风热,清肺润燥,平抑肝阳,清肝明目。

菊花:疏风清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清热解毒。

柴胡: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

升麻:解表透疹,清热解毒,升阳举陷。

葛根:解肌退热,透疹,升阳止泻、生津止渴,淡豆豉:解表,除烦,宣发郁热。

浮萍:发汗解表,透疹止痒,利尿消肿。

蔓荆子:分散风热,清利头领。

清热药清热泻火药:石膏:生: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煅:敛疮生肌,收湿,止血。

知母:清热泻火,生津润燥。

芦根:清热泻火,生津止渴,除烦,止呕,利尿。

天花粉:清热泻火,生津止渴,消肿排脓。

淡竹叶:清热泻火、除烦,利尿。

栀子: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消肿止痛。

焦:凉血止血。

夏枯草:清热泻火、明目,散结消肿、降血压。

决明子:清热明目,润肠通便。

密蒙花:清热泻火,养肝明目,退翳。

清热燥湿药: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黄柏:清热燥湿,泻火除蒸,解毒疗疮。

龙胆草:清热燥湿,泻肝胆火。

秦皮:清热燥湿,收涩止痢,止带,明目。

苦参:清热燥湿,杀虫,利尿。

白鲜皮:清热燥湿,祛风解毒。

清热解毒药:金银花:清热解毒,分散风热。

《中药学》考试必考掌握药

《中药学》考试必考掌握药

第 1章解表药1. 发散风寒药掌握:麻黄、桂枝、紫苏(附:紫苏梗、防风、荆芥、羌活、白芷2. 发散风热药掌握:薄荷、牛蒡子、桑叶、菊花、葛根(附:葛花、柴胡;第 2章清热药1. 清热泻火药掌握:石膏、知母、栀子、夏枯草2. 清热燥湿药掌握:黄芩、黄连、黄柏3. 清热解毒药掌握:金银花(附:忍冬藤、连翘、板蓝根、蒲公英、鱼腥草、射干、白头翁 4. 清热凉血药掌握:生地黄、玄参、牡丹皮、赤芍5. 清虚热药掌握:青蒿、地骨皮第 3章泻下药1. 攻下药掌握:大黄、芒硝2. 润下药3. 峻下逐水药第 4章祛风湿药掌握:独活、木瓜、马钱子、秦艽、防己、桑寄生、蕲蛇第 5章化湿药掌握:藿香、苍术、厚朴(附:厚朴花第 6章利水渗湿药1. 利水消肿药掌握:茯苓(附:茯苓皮、茯神、泽泻、薏苡仁2. 利尿通淋药掌握:车前子(附:车前草3. 利湿退黄药掌握:茵陈、虎杖、金钱草第 7章温里药掌握:附子、干姜、肉桂、吴茱萸第 8章理气药掌握:橘皮(附橘核、橘络、橘叶、化橘红、枳实(附:枳壳、木香、香附第 9章消食药掌握:山楂、神曲、麦芽第 10章驱虫药掌握:使君子、苦楝皮、槟榔第 11章止血药1. 凉血止血药掌握:地榆、小蓟2. 化瘀止血药掌握:三七、茜草3. 收敛止血药掌握:白及4. 温经止血药掌握:艾叶第 12章活血化瘀药掌握:川芎、郁金、延胡索、丹参、益母草、红花(附:番红花、桃仁、牛膝、水蛭、莪术第 13章化痰止咳平喘药1. 温化寒痰药掌握:半夏2. 清化热痰药掌握:川贝母、浙贝母、瓜蒌、桔梗了解:前胡、天竹黄、竹沥、海藻、昆布、黄药子3. 止咳平喘药掌握:苦杏仁(附:甜杏仁、紫苏子、百部、桑白皮、葶苈子第 14章安神药1. 重镇安神药掌握:朱砂、磁石、龙骨(附:龙齿2. 养心安神药掌握:酸枣仁第 15章平肝息风药掌握:石决明、牡蛎、代赭石2. 息风止痉药掌握:羚羊角(附:山羊角、牛黄、钩藤、天麻第 16章开窍药掌握:麝香、石菖蒲第 17章补虚药1. 补气药掌握:人参、党参、黄芪、白术、甘草2. 补阳药掌握:鹿茸(附:鹿角、鹿角胶、鹿角霜、淫羊藿、杜仲、续断、菟丝子 3. 补血药掌握:当归、熟地黄、何首乌、白芍、阿胶4. 补阴药掌握:北沙参、麦冬、龟甲、鳖甲第 18章收涩药1. 固表止汗药2. 敛肺涩肠药掌握:五味子、乌梅3. 固精缩尿止带药掌握:山茱萸、桑螵蛸、莲子(附:莲须、莲房、莲心、荷叶、荷梗第 19章涌吐药第 20章杀虫止痒药掌握:硫黄、雄黄第 21章拔毒生肌药掌握:升药。

钟赣生《中药学》复习笔记和典型题及考研真题详解(补虚药)【圣才出品】

钟赣生《中药学》复习笔记和典型题及考研真题详解(补虚药)【圣才出品】

第24章补虚药
24.1 复习笔记
一、补气药
1.性能功效★★
(1)药性:性味多属甘温或甘平,主归脾、肺经,部分药物又归心、肾经。

(2)功效:补气,包括补脾气、补肺气、补心气、补肾气、补元气等。

(3)主治:脾气虚证、肺气虚证、心气虚证和肾气虚证。

2.重点药★★★★★
表24-1 补气药中的重点药物
3.非重点药★★
表24-2 补气药中的非重点药物
4.药物特殊描述★★★★
(1)人参:拯危救脱之要药,补脾气之要药。

(2)太子参:补气药中清补之品。

(3)黄芪:补益脾气之要药,亦为气虚水肿之要药。

(4)白术:脾脏补气健脾第一要药。

(5)甘草:国老。

5.鉴别用药★★★★
(1)人参与西洋参
表24-3 人参与西洋参的鉴别用药
(2)党参与人参
表24-4 党参与人参的鉴别用药
(3)西洋参与太子参
表24-5 西洋参与太子参的鉴别用药
(4)人参、党参与黄芪
表24-6 人参、党参与黄芪的鉴别用药
二、补阳药
1.性能功效★
(1)药性:味多甘辛咸,性多温热,主入肾经。

(2)功效:温补肾阳。

(3)主治:
①肾阳不足,畏寒肢冷,腰膝酸软,性欲淡漠,阳痿早泄,精寒不育或宫冷不孕,尿频遗尿;
②脾肾阳虚,五更泄泻,或阳虚水泛之水肿;
③肝肾不足,精血亏虚之眩晕耳鸣,须发早白,筋骨痿软或小儿发育不良,囟门不合,齿迟行迟;
④肺肾两虚,肾不纳气之虚喘;肾阳亏虚,下元虚冷,崩漏带下等证。

2.重点药★★★★★
表24-7 补阳药中的重点药物。

白芍的功能主治记忆顺口溜

白芍的功能主治记忆顺口溜

白芍的功能主治记忆顺口溜白芍的简介•白芍,学名Paeonia lactiflora,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

•它属于芍药科,是多年生草本植物。

•白芍的根部具有药用价值。

白芍的性味与归经•白芍的性味:苦、辛,微寒。

•白芍归经:归肝经、脾经。

白芍的功能主治1.活血化瘀:–活血化瘀是白芍最主要的功效之一。

–它能够舒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瘀血引起的疼痛。

–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瘀血所致的疼痛症状,如痛经、瘀血性疼痛等。

2.止血:–白芍具有止血的作用。

–它能够增加血小板的聚集性,使血液凝结,达到止血的效果。

–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各种出血症状,如月经过多、便血等。

3.抗炎:–白芍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

–它能够抑制炎症反应,减轻炎症引起的症状。

–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风湿性疾病,如风湿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4.抗氧化:–白芍含有丰富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氧化作用。

–它能够清除自由基,减少氧化应激对身体的损伤。

–在临床上常用于延缓衰老、提高免疫力等。

5.调理肝脾:–白芍对肝脾功能有一定的调理作用。

–它能够促进肝脾的正常功能,改善消化吸收,调节体内气血平衡。

–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肝脾虚弱引起的脘腹胀痛、食欲不振等症状。

白芍的使用注意事项•孕妇和哺乳期妇女慎用;•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忌与具有抗凝血作用的药物同用。

总结白芍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具有活血化瘀、止血、抗炎、抗氧化等功效。

它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常用于治疗瘀血疼痛、出血、风湿性疾病等。

然而,在使用白芍时需要注意一些禁忌事项,如孕妇和哺乳期妇女慎用,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等。

只有正确使用,才能发挥其最佳的药效,为我们的健康带来益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学》学习笔记:补血药之白芍
《药品化义》
为毛茛科植物芍药PaeonialactifloraPall.的根。

生用或炒用、酒炒用。

【性味归经】苦、酸、甘,微寒。

归肝、脾经。

【功效与应用】
1.养血调经,用于月经不调、崩漏等。

本品能养肝血,敛肝阴,又能柔肝止痛,为妇科调经常用药。

合当归、熟地、川芎同用,即四物汤,为调经基本方。

治崩漏不止,可于上方加阿胶、艾叶炭;经行腹痛,可加香附、延胡索。

2.平肝止痛,用于肝阳上亢之头痛眩晕及肝气不疏之胸胁、脘腹疼痛、四肢拘挛疼痛。

本品能养阴柔肝,平抑肝阳,缓急止痛。

治肝阳上亢之头痛眩晕,多配伍生地、牛膝、代赭石等,如建瓴汤。

治血虚肝郁,胁肋疼痛,常以本品配伍当归、白术、柴胡等,如逍遥散。

治脘腹手足挛急疼痛,常配伍甘草同用,即芍药甘草汤。

3.敛阴止汗,用于自汗、盗汗。

白芍既能养阴,又具收涩之性,能敛阴止汗,可治阴虚阳浮的自汗盗汗及营卫不和的表虚自汗。

治阴虚之汗证,可配伍生地、浮小麦、牡蛎等同用;治表虚自汗,常配伍桂枝同用,如桂枝汤。

【用法用量】煎服,10~ 15g;大量15~30g。

平肝敛阴多生用,养血调经多炒用或酒炒用。

【处方用名】炒白芍(用麸皮拌抄至微黄用,多用于养血、敛阴)。

生白芍(生用,多用于平肝)。

白芍养血平肝,长于敛阴;赤芍凉血活血,长于散瘀。

故于补血、养阴及调经方中,常用白芍;于清热凉血及活血袪瘀剂中,常用赤芍。

【方剂举例】
芍药汤《活法机要》:芍药、黄连、黄芩、大黄、摈榔、当归、甘草、木香、肉桂。

治痢疾下脓血,腹痛,里急后重。

治妇人怀妊腹中疞痛:当归三两,芍药一斤,茯苓四两,白术四两,泽泻半斤,芎藭半斤(一作三两)。

上六味,杵为散。

取方寸匕,酒和,日三服。

(《金匮要略》当归芍药散)
【文献摘录】
《本经》:「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


《本草纲目》:「上下痢腹痛后重。


《本草备要》:「补血,泻肝,益脾,敛肝阴,治血虚之腹痛。

」《本草正义》:「补血,益肝脾真阴,而收摄脾气之散乱,肝气之恣横,则白芍也;逐血导瘀,破积泄降,则赤芍也。

故益阴养血,滋润肝脾,皆用白芍;活血行滞,宣化疡毒,皆用赤芍。

」【使用注意】痰湿内盛不宜。

反藜芦。

【现代研究】本品含芍药苷等多种苷类。

对胃肠及子宫平滑肌有解痉作用,有镇静、镇痛、抗惊厥、降压、扩张血管、抗菌、抗炎等
作用。

能增强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

白芍总苷(TGP)有免疫调节及保肝作用。

补阳药之锁阳和胡芦巴
锁阳
【科属与药用部分】本品为锁阳科植物锁阳的肉质茎。

【性味与归经】甘,温。

入肝、肾经。

【功效】补肾壮阳益精,润燥滑肠。

【临床应用】1.用于肾虚阳痿,腰膝无力,遗精滑泄等症。

本品甘温体润,能益精兴阳、养筋起痿,对肾虚阳痿、腰膝无力等症,常与牛膝、枸杞子、山萸肉、五味子、熟地等配合应用。

2.用于虚火便秘等症。

本品体润滑肠,有润燥通便之功,对虚火便秘之症,可与火麻仁、柏子仁等配合应用。

【处方用名】锁阳(洗净,晒干,切片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煎服。

【方剂举例】
锁阳丹《沉氏尊生》:锁阳、桑螵蛸、龙骨、茯苓。

治脱精滑泄。

治痿:黄柏半斤(酒炒),龟板四两(酒炙),知母二两(酒炒),熟地黄、陈皮、白芍各二两,琐阳一两半,虎骨一两(炙),干姜半两。

上为末,酒糊丸,或粥丸。

(《丹溪心法》虎潜丸) 【文献摘录】
《本草衍义补遗》:「大补阴气,益精血,虚人大便燥结者,啖之可代苁蓉。

煮粥弥佳。

不燥绪者勿用。


《本草图解》:「补阴益精,润燥养筋,凡大便燥结,腰膝软弱,珍为要药。


葫芦巴
【科属与药用部分】本品为豆科植物葫芦巴的成熟种子。

【性味与归经】苦,大温。

入肾经。

【功效】温肾阳,逐寒湿。

【临床应用】用于肾脏虚冷,命门火衰,疝气,偏坠,寒湿脚气等症。

本品能补命门之火,壮元阳而治虚冷,对肾脏虚寒、命门火衰,可与附子、硫黄配合,作丸剂服;治小肠疝气、寒湿脚气,与小茴香等配伍应用。

【处方用名】葫芦巴、胡芦巴,(晒干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煎服。

【方剂举例】葫芦巴丸《和剂局方》:葫芦巴、小茴香、巴载天、川乌、楝实、吴萸。

治小肠疝气。

【文献摘录】
《嘉佑本草》:「主元脏虚冷气;得附子、硫黄治肾虚冷,腹胁胀满面色青黑;得怀香子、桃仁,治膀胱气,甚效。


《本草纲目》:「治冷气疝瘕,寒湿脚气。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