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近现代史专题四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共40页

合集下载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四大体系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四大体系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四大体系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三十年战争在欧洲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国际性战争当推发生在1618年~1648年的三十年战争。

它由神圣罗马帝国的内战引发,把欧洲的主要国家全都卷入进来,而且带有浓重的宗教色彩,对欧洲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17世纪初,神圣罗马帝国统辖下的德意志地区,仍然处于诸侯割据状态。

各邦诸侯因为信仰不同和教产矛盾,分别组成新教联盟和天主教联盟。

为了与对方抗衡,双方都大力寻求外国势力支持。

而当时业已形成统一和集权的国家,如英、法、西班牙等,正在谋求对外扩张,自然就把德意志当作角逐的目标。

这样,在战争爆发前,欧洲各国在宗教信仰的牵带下,形成了两大对立集团:哈布斯堡集团由奥地利、西班牙、德意志天主教联盟组成,得到罗马教皇和波兰的支持;反哈布斯堡集团由法国、丹麦、瑞典、荷兰、德意志新教联盟组成,得到英国、俄国的支持。

这次战争的导火线是波希米亚(捷克)爆发民族起义,反对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任命天主教徒斐迪南为捷克国王。

自1618至1648年的漫漫三十年里,欧洲大地烽火连天,战事不断。

终于,1648年10月,参战备方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战争结束。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署标志着近代国际关系史和近代欧洲外交史的开端。

它建立了相对稳定的欧洲均势格局,形成了早期的外交制度。

法国和瑞典增加了势力,神圣罗马帝国统治实际终结,哈布斯堡王朝受到沉重打击,信教力量增长;确立了国际关系的基本概念和行动原则,促进了国际法的形成与发展;王权进一步替代神权;法国争夺欧洲霸权。

维也纳体系拿破仑战争拿破仑执政(1799—1804)和法兰西第一帝国(1804—1814,1815)时代,法国资产阶级为了在欧洲建立法国的政治和经济霸权,同英国争夺贸易和殖民地的领先地位,以及兼并新的领土而与奥、普、俄、英为核心的反法联盟进行的一系列战争。

第一,拿破仑战争具有革命性。

它是两种社会制度的战争,是革命的:保卫伟大的革命,反对反革命君主国联盟。

高三历史课件: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

高三历史课件: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

⑤从美苏矛盾到南北矛盾。
二战后的总体特征是从两个阵营到三 个世界,由两极格局向多极格局的趋 势发展。战后美国推行霸权政策,美 苏冷战,北约与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 团对抗。1991年苏联解体后,世界格 团对抗。1991年苏联解体后,世界格 局呈现出多极化趋势,世界经济发展 面临激烈竞争,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 家的矛盾即南北矛盾日益尖锐。
2.近现代各时期国际关系的 基本特征
①世界近代史上,欧洲是国际关系的中心 舞台,而欧洲大国之间争夺欧洲霸权和世界 殖民霸权的激烈角逐和斗争,又是近代各时 期国际关系的基本特征。具体可分为三个阶 段: a.16世纪末至18世纪中期,特征为:西 16世纪末至18世纪中期,特征为:西 欧国家争夺殖民霸权。为夺取世界殖民霸权, 英国先后同西班牙、荷兰、法国多次交战, 最终确立了欧洲霸权和关 系,主要包括:
1.资本主义国家为争夺世界殖民
霸权而产生的错综复杂的矛盾、 霸权而产生的错综复杂的矛盾、 斗争. 斗争. 2.两次世界大战以及世界政治格 2.两次世界大战以及世界政治格 局的演变等内容。
1.世界主要矛盾的演变
①从英西、英荷矛盾到英法矛盾。16 从英西、英荷矛盾到英法矛盾。
③二战后至今,国际关系经历了由两大阵 营到三个世界,从两极格局向多极化方向 发展的趋势。二战中,传统的欧洲强国英、 法、德或削弱或战败;美国成为资本主义 头号强国;苏联成为唯一可以与美国抗衡 的国家。美苏矛盾尖锐,国际关系日趋紧 张,美苏两极格局取代了以欧洲为中心的 国际关系格局;到80年代未90年代初,苏 国际关系格局;到80年代未90年代初,苏 东剧变,两极格局结束,世界格局呈现多 极化趋势。
③从法德矛盾到英德矛盾。19世纪晚 从法德矛盾到英德矛盾。19世纪晚
期到1918年的总体特征是帝国主义重新 期到1918年的总体特征是帝国主义重新 瓜分殖民地和争夺世界霸权。资本主义 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不平衡,随着向帝国 主义的过渡而加剧了。经济发展的不平 衡性改变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力量的对 比,造成了它们之间新的矛盾。实力与 所占殖民地成倒挂情况。根源于普法战 争的法德矛盾一时成为欧洲大陆的主要 矛盾。为争夺巴尔干半岛,俄奥矛盾不 断加剧。

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史识表解一、世界主要矛盾......的演变二、近现代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及特点.....★近现代国际关系概况(各表均须结合课本掌握)★世界格局的变化★、重要的国际会议★、重要的国际条约★重要的国际组织三、主要大国间的关系1.英法关系:①基础史实18世纪,英法既在欧洲争霸,又在印度和北美争夺殖民地。

(七年战争)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多次组织反法同盟,最后打败了法国。

(第一次反法同盟) 19世纪中期,英法联合在克里木战争中打败俄国。

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法缔结协约,共同对德。

在巴黎和会上,英国反对法国过分削弱德国。

英法操纵国联排斥美国插手欧洲事务。

30年代,英、法对法西斯的侵略扩张都采取了绥靖政策。

二战中,英、法联合对德作战,并加入世界反法西斯联盟。

二战战后,英、法都加入北约组织。

1986年后以英法同为欧共体成员国。

②归纳认识:双方关系时而争夺,时而联合.工业革命前,双方争夺欧洲霸权与殖民利益,敌对关系居于主导;工业革命后联合居于主导,联合主要在于对俄、侵华、对付共同敌人德国共同主宰国联,推行绥靖政策.二战后两国国际地位下降.2.法德关系:①基础史实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普、奥积极组织反法同盟。

1870年爆发普法战争,法国战败后被迫向德国割地赔款。

19世纪晚期,法德矛盾十分尖锐。

双方加入不同军事集团对抗。

一战爆发后,法德在西线对抗,进行凡尔登索姆河战役。

巴黎和会后,法国主张全面削弱德国。

收回阿尔萨斯洛林,瓜分德国海外殖民地,索取战争赔款.30年代,法国纵容了德国的侵略。

二战初期,德国进攻,法国沦亡。

二战结束时,法国同美英分区占领西部德国。

西德成立后,法德同为北约与欧共体成员国,推动欧洲一体化进程.②归纳认识:法德关系长期处于敌对状态,原因在于双方对欧洲霸权德争夺.普法战争对双方关系有重要影响,埋下相互仇恨的种子.20世纪中期以来法德关系改善.3.英德关系:①基础史实从法国大革命到拿破仑帝国时期,英国始终联合普奥反法。

国际关系史课件.ppt

国际关系史课件.ppt
1796年春,拿破仑远征意大利。1797年3月法军 进入奥地利,10月法、奥签订《坎波福米奥和 约》,第一次反法同盟彻底解体。为了切断英国 同印度的通道,从而打击英国,1798年5月,拿 破仑率军远征埃及。
1798年底,由英、俄两国发起,组成了第二次 反法同盟并于次年3月开始了对法国的军事行动, 法军节节败退。督政府威信扫地。
二 英国革命期间奉行的对外政策
革命期间,英国分裂为以国王为代表和以议会为中心的两个 阵营。双方各自派员遣使奔赴欧洲,寻求可能的援助和支持。 议会采取谨慎而且灵活的外交手段,为英国革命争取了一个 有利的国际环境。







英国对外政策的特点是不参与欧洲的 的
事务。克伦威尔一方面渴望建立稳固的统治秩序,
五 波兰三次惨遭瓜分
波兰曾是17世纪的强 国,到18世纪衰落下 来。18世纪的最后 30年,俄国、普鲁士 和奥地利合伙瓜分了 波兰,改变了东欧的 政治地理形势。
第三节 美国独立战争与国际关系
一 18世纪中期以后的北美局势
七年战争结束后,英国对北美殖民地推行 加强控制和掠夺的政策,激起殖民地人民 的强烈反抗。1775年4月,美国独立战争 爆发。
英国成为欧洲的霸主。
三 普鲁士的兴起
18世纪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仍处于分裂 状态。其中,勃兰登堡在对外扩张中日渐强 盛,并于1701年成为普鲁士王国。
四 俄国的崛起与北方大战
彼得一世改革后,俄国脱贫致强,其势力 伸展到北欧、东南欧和中欧。1700年,俄 国和瑞典开始了旷日持久的北方战争。
随后,俄国稳固地成为欧洲的一个强国。
恢复与大陆国家正常的外交和贸易关系;另一方面,
英 国
又极力夺取海洋霸权,英、荷之间发生了第一次战 外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影响
• 2013年是门罗宣言发表190周 年,门罗宣言一发表,就在当 时引起了广泛的争议,100多 年来,各家对于门罗主义一直 论争纷纭、褒贬不一。在随后 的历史中,门罗主义成为美国 外交的重要基础。当时美洲的 国际环境和美国实力的弱小使 美国外交的决策者在处理拉美 独立问题时面临严峻考验,门 罗主义以平和的语言宣告美国 开始作为大国在国际舞台独立 的发挥作用,它对国家战略的 启示是引人深思的。
• 门罗主义针对的地理范围在拉丁美洲,涉及的列强 主要是西班牙、英国、俄国和法国,西班牙是拉美 新独立国家的宗主国,极力主张镇压拉美独立运动; 俄国是神圣同盟的领袖,在美洲拥有阿拉斯加,并 试图向中美扩张;法国与拉美经济关系密切,也积极 主张干涉拉美事务;英国是当时最强大的国家,是拉 美新独立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英国虽然愿意看到 拉美西班牙殖民地的独立,但和美国相互猜忌,试 图遏止美国势力的扩张。可以说,美国面临着险恶 的国际环境。 • 门罗宣言发表在美国独立后的第47年,就国家综合 实力而言,门罗时期的美国不是一个强大的国家, 与这些有涉的列强相比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弱小的国 家。门罗时代是一个赤裸裸的强权政治时代,今天 一些广为接受的国际法准则和国际规范,如限制战 争权等远没有得到接受,各国维护国家利益和争取 国际地位最主要的手段是战争,最重要的工具是军 队。
批评
• 有人将门罗主义诠释为具孤立主义的内涵─参见美 国非孤立主义;另有人断言,门罗主义实际上是行使 霸权,与对单方面审慎介入西半球各国的声明,对 英属殖民地之作为即其事例。经指出,自1846年起, 已有30次军事介入拉丁美洲,暗地或间接行为则有 47次。 • 许多拉丁美洲国家因而对此种'门罗主义'深感愤恨, 形诸于口号:'美洲人的美洲(America for the Americans/América para los Americanos)。'口号经译 为西班牙语,相当程度上成为命运共同体的呼声。 American/Americano一词本代表美洲大陆上的全体 居民,但在美国式用法中,几乎单指美国人,这句 口号因而显而易见地暗示美洲属美国所有。

现当代国际关系史

现当代国际关系史

现当代国际关系史(从16世纪到20世纪末)第一章思想方法和研究方法重点问题⏹历史研究的若干基本问题⏹历史方法的价值与“科学方法”的弊端⏹国际关系的历史理解⏹国际关系史学根本方法与国际关系史料第一节历史研究的若干基本问题1.历史研究的基本目的⏹经世致用⏹智识兴趣⏹人类自我认识2.历史理解的局限性与巨大潜能⏹历史理解能够、并且只能够帮助历史的研习者们“更聪明地对待”现今⏹问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适宜性是指什么⏹历史研习仍然有它的伟大的功能和价值,因为历史是一种对先前已逝事物的有教养的记忆,它能够通过澄清往昔和理解其部分含义来帮助我们思考当今和未来3.宏观思考和理论化的重要性⏹宏观思考是达到历史研究基本目的之终极的甚或主要手段⏹微观探究的局限性⏹宏观思考的根本特征⏹理论对具体历史研究具有的启示、定焦、梳理、总结和升华功能⏹历史与理论的关系是社会思考的一个永恒课题4.理论化的基本种类和形式⏹两大种类:对现成理论的连贯的运用;理论性的创造式宏观思考⏹两种形式:理论棱角显山露水,概念模式晦涩生硬,“科学”模仿弊病丛生;隐含的而非明示的,有机的而非教条的,倚重历史—哲理思考为特征的经典方法而非迷信和滥用社会科学5.重视和善于从事当代史研究⏹当代史的概念⏹当代史研究的重要意义:经世致用的基本目的;当代史由于其特殊的学术难度和身处其境的知识优越性而大有学问⏹当代史研究的天然缺陷和不利之处第二节历史方法的价值与“科学方法”的弊端⏹科学方法的含义⏹科学方法的弊端(赫德利·布尔、约翰·路易斯·加迪斯)⏹别停留在牛顿那个时候,而要看看和学学现在的自然科学家的思想方法⏹“这不仅包括理论、观测和严格的计算,而且包括叙事、类比、矛盾、讽刺、直觉、想象力,还有——并非最不重要——风格。

”第三节国际关系的历史理解1.国际关系研究基于对历史的理解⏹西方国际关系思想始于修昔底德的历史论述⏹现代政治思想和国际关系思想的肇始同样出自历史考察和历史理解(马基雅维利)⏹国际关系的历史论述、思考和解释对国际关系理论思想有首要意义⏹经典方法的含义2.国际关系史的理论性思考⏹理论的多方功能⏹个案例解(大战略理论指引战略史考察的两个优秀范例):⏹爱德华·勒特韦克:《罗马帝国的大战略》⏹杰弗里·帕克:《腓力二世的大战略》3.国际关系史研究的独特的重大价值⏹国关史研究很大程度上并非从属于世界或区域的政治史、政治经济史或社会发展史研究,虽然它与这些历史研究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国际政治作为历史之基本动因的固有的、独立的意义⏹保罗·施罗德;兰克4.广阔的视野、总体理解能力和历史方向意识⏹含义⏹历史学领域,19世纪法国史学界“政治学派”⏹国际关系史学家,保罗·肯尼迪⏹宏观史与微观史的区别,宏观史的特征第四节国际关系史学根本方法与国际关系史料1.利奥波德·冯·兰克与现代历史学根本方法⏹兰克的四大史学功绩,尤其是他开创了现代史学研究的首要科学方法——对史料的批判性考证⏹兰克史学的重要缺陷2.国际关系史料基本分类和主要类别史料例解⏹未刊档案史料⏹已刊档案史料⏹官方史⏹公开文件⏹回忆录、书信集、已刊日记、当时报刊报道或评论等⏹第二手资料(书籍和文章)第二章现代国际权势斗争与现代国际体系演变⏹重点问题⏹19世纪以前现代国际体系史的理解范式和根本主题⏹现代国际体系的起源⏹哈布斯堡帝国的称霸图谋与其失败⏹路易十四法国优势的起落和英国世界性权势的凸现⏹列强体系的巨大扩展与拿破仑帝国的兴亡第一节 19世纪以前现代国际体系史的理解范式和根本主题⏹ 1.路德维希·德约:《不牢靠的平衡——四个世纪的欧洲权势斗争》⏹兰克对现代国际体系常在机理和运动模式的首次揭示⏹德约对16世纪开始往后近400年的国际体系机理和模式:欧陆均势与海外优势,欧陆均势与侧翼大国⏹本章颇大程度上依据德约的著作⏹ 2.兰克对德约⏹国际体系,是指一批独立或较独立的政治实体(现代开始以来主要是趋于并最终形成各自民族特质的现代国家)的集合,这些政治实体相当频繁地、按照大致规则的过程相互作用。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第四讲第一节 维也纳会议和维也纳体系-文档资料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第四讲第一节 维也纳会议和维也纳体系-文档资料

瑞士成为永久中立国
会议总决议主要体现了维也纳会议的两个原则: 正统主义原则、补偿原则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第二部分:维也纳会议的补充
一、“神圣同盟”
性质:君主的联合体。 1815年9月,俄、奥、普三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奥皇弗兰茨一 世,普王菲特烈 · 威廉三世)签订《神圣同盟条约》,巩固维也纳体 系。这个同盟是开放的,因此其他欧洲国家的君主都参加了这个条约, 只有英国国王因受宪法制约而没有参见。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普鲁士国王:威廉三世 扩张欲望强烈:想吞并萨克森; 主张严惩法国,排挤奥地利,夺得德意志霸权, 进而夺取中欧的霸权;因实力不足,只得向俄国 靠拢,支持俄吞并波兰的计划,以换取俄国对其 萨克森要求的支持。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法国外交代表:塔列朗
塔列朗,作为战败国的代表,巧妙地利用战胜国之间的矛盾和分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第一部分:维也纳会议
一、维也纳会议的背景
(二)第一次巴黎和约
会议性质——和会。拿破仑1814年第一次退位以后,法国 与第六次反法联盟国家签定了第一次巴黎和约
对法国的处置:第一次巴黎和约对法国相当宽容,尽管法 国在战争中失败,但作为欧洲大国地位依然保持着 召开维也纳会议,是第一次巴黎和约中提出来的
(3)奥地利从意大利得到补偿。
这一妥协使俄的要求大部分得到满足,普的要求部分得到满足。大体维 持了英法所主张的势力均衡。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五)会议的总决议案——《最后议定书》
关于缔结总协定的争论:
俄 VS 英、奥 1815年6月《最后议定书》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最后议定书》内容 欧洲旧王朝普遍复辟 奥属尼德兰并入荷兰; 奥地利得到加里西亚并得到意大利 北部作为补偿; 意大利和德意志在政治上仍处于极 为分散和不统一的状态;

国际关系史

国际关系史

7、美苏争霸
时间:20世纪50至80年代 目的:争夺世界霸权
阶段表现:20世纪60年代“古巴导弹危机” 表明争霸优势在美国,20世纪70年代苏联出 兵阿富汉表明优势在苏联,20世纪80年代苏 联放弃争霸计划
影响:威胁世界和平
7、世界格局的新变化
原因:经济发展多元化 特征:一超多强,世界向多极化发展 影响:地区性冲突、民族冲突此起彼伏
5、第二次世界大战
根本原因: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时间:1939——1945 开始标志:闪击波兰 扩大:太平洋战争爆发 转折点:斯大林格勒战役 三大战场:欧洲、太平洋战场、北非战场 胜利的根本原因: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 影响及教训:
6、美国的霸权政策
原因:战后美国成为了资本主义世界霸主
表现:在欧洲实行“冷战”政策,在亚洲实行 “热战”政策 影响:形成了东西方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两极 格局
慕尼黑会议
开罗会议 德黑兰会议
1938
1943 1943
中英美
苏英美 苏英美
慕尼黑协定
《开罗宣言》等 开辟第二战场等
纵容法西斯
联合对日作战 联合对德作战
雅尔塔会议
波茨坦会议 亚非会议
1945
1945 1955
苏英美
苏英美 29个亚非国家 和地区
成立联合国等
《波茨坦公告》等
为雅尔塔体系 奠定基础
加速日本灭亡 促进亚非的团 结
影响:世界局势极度紧张,第一次世 界大战一触即发
3、第一次世界大战
根本原因: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 时间:1914——1918 主要战线:东线、西线、南线 重大战役:马恩河战役、凡尔登战役、索 姆河战役 加速大战结束的事件:美国参战等 影响:灾难、社会主义国家、帝国主义、 科技进步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讲义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讲义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讲义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国际关系研究所卢静第⼀部分:近代国际关系史第⼀讲绪论⼀、国际关系是什么?(⼀)国际关系:严格意义上的国际关系指的是主权民族国家之间的关系,是在⼀定的⽣产⼒和⽣产关系的基础上,由联结世界上所有的或⼤多数国家的经济、政治和⽂化纽带所形成的各个国家之间密切联系,互相交错、互相制约、互相影响的有机整体。

(⼆)国际关系的特点1、历史性2、交往频率的密切性3、交往地域的⼴泛性4、交往内容的全⾯性5、由主权民族国家组成(三)国际体系、国际格局和国际秩序的区别与联系国际关系格局:是国际舞台上各种国际战略⼒量对⽐在⼀定时期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相互作⽤的表现形态。

体系与格局:体系(体制)与格局内涵上⼤致相同。

体系(体制)指由各种国际⾏为体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构成的统⼀体。

格局指该统⼀体的内部结构和外在表现。

秩序与格局:格局强调客观态势和相应的战略关系,是⼀种客观存在。

⽽秩序则更多地强调理想的或主观上要确⽴的国际政治、经济、安全等运⾏机制。

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三)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国际关系的宏观历史背景1500年前后的世界I、东亚封贡体系II、穆斯林世界III、欧洲的中世纪三、欧洲⾛出中世纪1、⽂艺复兴Renaissance但丁《神曲》达芬奇《蒙娜丽莎》和《最后的晚餐》⽶朗开基罗《⼤卫像》2、宗教改⾰2、宗教改⾰新教分别以M. 路德、J.加尔⽂和英国国王亨利⼋世为代表美洲的发现及绕好望⾓到东印度通路的发现,是⼈类历史上最⼤⽽⼜最重要的两件事。

其影响已经很⼤了。

……通过为欧洲产品开辟⼀个⽤之不竭的新市场⽽给新的分⼯和⼯艺的进步提供了机会,这在古代商业的狭⼩圈⼦⾥是从不会发⽣的。

……不过,对于西印度及东印度两处的⼟⼈,这两件事件本来能够产⽣的⼀切商业上的利益却被它们所引起的不幸完全抵消了。

——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3、民族君主国的出现4、地理⼤发现1486年迪亚⼠发现⾮洲南端的(风暴⾓)好望⾓;1492年哥伦布航⾏到达美洲;1489年达伽马开辟绕过好望⾓到达印度的新航路;1519-1522年麦哲伦完成⼈类⾸次环球航⾏;1642-1643荷兰⼈塔斯曼航⾏⾄澳⼤利亚和新西兰等地。

专题复习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专题复习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特点:
旧的世界格局已经终结,新的世界 格局尚未形成,多极化趋势进一步 加强,世界正处于新旧格局交替Biblioteka 过渡时期。1、维也纳体系
⑴含义:
1814—1815年维也纳会议确定的欧洲统治 秩序和国家体系称为维也纳体系。
⑵维持机构:
神圣同盟和四国同盟。 ⑶实质及作用:是欧洲封建君主企图维护 封建秩序的体现,它反对社会进步,任意践踏 弱小民族利益,是历史的反动。但维也纳体系 下,各国常用召开会议的方法解决国际争端, 客观上促使国际关系进入一个新时代。
知识归类(二)
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及特点
演变:
以欧洲 为中心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维也纳体系
雅尔塔体系(从欧洲向两侧转移)
世界格局多极化
变因:实力对比的变化,包括经济、军事
实力和政治影响力等。
定义:所谓国际关系格局,实际上就
是在一定时期内,在一流强国力量 对比的基础上,形成的国际秩序和 利益分配体系。
⑵多极化趋势对世界的影响: • 就目前情况来看,国际关系中存在着 美国、日本、西欧、中国、俄罗斯五个 力量中心。 • 五个力量中心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 影响着世界各地区和许多国家。 • 五个力量中心存在的相互竞争、相互 制约的关系,使霸权主义受到更多的制 约和限制,有助于世界安全与稳定。
⑶两极格局的瓦解同前两次大的国际 格局变动不同:
苏联:加紧对华进行军事威胁,中苏 边境武装冲突不断,中苏关系 严重恶化。
第三阶段:80年代。
苏联放弃争夺军事优势,从对外扩张 转向全面收缩,美国重新取得战略 优势,推行霸权主义政策。 美国:对华关系时好时坏,曲折发展; 苏联:注意改善同中国的关系。
三、英国的大陆均势政策:
(1)史实: A、多次组织反法同盟干涉法国革命,打破 拿破仑称霸欧洲的局面; B、联合法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打败沙俄, 遏制沙俄在欧洲扩张; C、与法俄结成协约国,打败了对其在欧洲 大陆和全世界利益有巨大威胁的德国; D、一战后又扶德抑法,拒绝与法结盟;纵 容德国侵略扩张,极力将祸水东引苏联。

现代国际关系史

现代国际关系史

巴黎和会从一开始就矛盾重重,争执不断。会议 上讨论的主要问题:
一、建立国际联盟问题(会议程序;处置 德国殖民地和土耳其领地;性质和任务) 二、德国的疆界和赔款问题 三、阜姆问题 四、山东问题 五、俄罗斯问题

巴黎和会
顾维钧
(1888—1985)字少 川,北洋政府和国民党 时期外交界的领袖人物, 中国近现代史上最卓越 的外交家之一。
法国大革命
拿 破 仑 战 争 与 欧 洲
3、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维也纳体系在维持了几十年后又被欧洲革 命风暴冲垮了。不过,五强称霸的格局未 发生根本变动。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 大战后,美国成了国际政治中新的主要角 色。它联合英、法、日本等国构筑了凡尔 赛-华盛顿体系。这一体系已经越出了欧洲 范围,将远东也纳入到欧洲列强所设定的 国际秩序中来了


英国:尽力维护英国在全世界的利益,重 点在欧洲。(抵制美国;扶德抑法) 法国:重建欧洲大陆霸权(最大限度削弱 德国)

意大利:控制亚得里亚海,建立在东地中
海的霸权。(宰割战败国弥补战争损失)
日本:保持大战期间夺得的赃物,进而称
霸远东和太平洋地区。

由于帝国主义大国各有自己不同的争霸计 划,并都想在战后分赃中获得最大份额, 这就不可避免地在解决战后的问题上发生 矛盾和冲突。于是,“巴黎和会”就成了 他们相互斗争的场所。
萨拉热窝事件
4、雅尔塔体系

新生的苏维埃俄国、战败国德国、亚非民族解放 运动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进行了不断的冲击。席 卷资本主义世界的1929年经济危机及随之而来的 德意日法西斯国家的兴起使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彻 底解体。二大战爆发了。战争行将结束时,美英 苏为首的主要战胜国依照战时的蓝图设计了雅尔 塔体系。战后几十年中美苏两家的“冷战”成了 国际关系中的主旋律。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第一章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与欧洲国际关系学习提示:地理大发现和殖民掠夺活动推动了世界贸易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也对欧洲各国的政治关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进入17世纪,神圣罗马帝国走向衰落,各诸侯与皇帝之间,天主教派与新教派之间斗争激烈,并导致“三十年战争”。

“三十年战争”和《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标志着近代国际关系史的开端,欧洲进入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时代。

和约划定了欧洲大陆各国的国界,承认了德意志各诸侯国享有独立主权,以及瑞士、荷兰为独立国。

缔约以后,各国普遍建立了常驻外交使节,进行专门的外事活动,正式国际关系逐步建立。

和约破除了罗马教皇神权统治体制的世界主权论,明确了国家主权、国家领土和国家独立等国际关系中的基本原则,促进了近代民族主权国家的形成。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是各交战国妥协的产物,勉强调和了错综复杂的利害关系,在欧洲建立了一个相对均势的国家体系,但也为以后欧洲列强发起新的战争埋下了隐患。

在17世纪后半期和18世纪的欧洲战争中,宗教利益、王朝利益和道德原则不再是决定国家对外政策的主要依据,国家利益和理性原则逐渐指导着国家的主要行动。

这一时期,欧洲列强用战争来解决矛盾,用和约和妥协来结束战争。

战后的和约主要对所争夺的利益进行再分配,而不公正之处又引起新的战争。

其中的一些条款丰富了近代国际法的内容。

以国家主义为特征的近代专制国家体系逐步形成。

“三十年战争”前的五大强国法、奥、英、荷、瑞在战后地位各有升降。

到法国大革命之前,欧洲国际体系的主要参与者基本上确定为英、法、俄、普、奥五国。

在欧洲国际事务中,英国的主要角色是制衡者,其他四国是欧洲大陆的霸权争夺者。

学习要点:1、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性质、特点及其历史意义。

2、欧洲主要国家的力量消长与矛盾转化。

3、欧洲国际政治重心的转移。

4、重要战争、和约及其影响。

5、以现代国际关系理论分析该时期的欧洲国际形式。

第一节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形成一、 17世纪初的欧洲各国君主专制国家成为国家形态的主流。

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史这个专题主要包括:一、世界近现代史上,主要矛盾的演变二、世界格局的演变三、重要国际组织及同盟四、主要的国际战争一、世界近现代史上,主要矛盾的演变.1、18世纪晚期到19世纪早期:英法矛盾。

法国大革命时期,英国多次组织反法同盟,进攻法国,1815年拿破仑帝国覆亡,法国丧失欧洲霸主地位,之后俄国在欧洲称霸,英俄矛盾尖锐2、19世纪七八十年代:法德矛盾。

普鲁士为完成统一大业,与法国矛盾尖锐,1871年普法战争,法国失败丧失欧洲大陆霸权3、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德矛盾。

19世纪末,德国迅速强大,德国成为英国的主要竞争对手,英德矛盾成为帝国主义之间的主要矛盾,以德国为核心的三国同盟和以英国为核心的三国协约最终形成4、一战后:英美矛盾。

一战后,英美围绕国联、制海权方面展开了激烈的争夺,美国取得与英国相等的制海权5、30年代至二战结束:法西斯国家与反法西斯国家之间的矛盾。

在30年代大危机的影响下,德日等国走上法西斯道路,形成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随着法西斯在亚非欧的侵略扩张,各国人民英勇地进行了反法西斯的斗争6、二战后:美苏矛盾。

二战后,美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夺世界霸权,美苏冷战,北约与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抗7、20世纪90年代后:南北矛盾。

1991年,苏联解体后,世界呈现多极化的趋势,世界面临经济发展的激烈竞争,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矛盾即南北矛盾日益尖锐认识:世界主要矛盾的变化是由大国间经济实力对比发生变化决定的。

二、现代世界政治格局的三次演变世界政治格局是指世界上主要政治力量通过一系列的抗衡分化组合而形成的一种结构。

这种结构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但又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20世纪20年代到二战前)①形成背景:一战后列强各国实力对比变化,战胜国要求重新瓜分世界,调整其在欧洲、亚洲的秩序②形成标志: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的召开③主要内容:凡尔赛和约等一系列和约、四国条约、五国条约、九国公约等④维护工具:国际联盟⑤评价:a、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客观上维护世界形势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唐贤兴)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唐贤兴)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唐贤兴)第一章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与欧洲国际关系学习提示:地理大发现和殖民掠夺活动推动了世界贸易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也对欧洲各国的政治关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进入17世纪,神圣罗马帝国走向衰落,各诸侯与皇帝之间,天主教派与新教派之间斗争激烈,并导致“三十年战争”。

“三十年战争”和《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标志着近代国际关系史的开端,欧洲进入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时代。

和约划定了欧洲大陆各国的国界,承认了德意志各诸侯国享有独立主权,以及瑞士、荷兰为独立国。

缔约以后,各国普遍建立了常驻外交使节,进行专门的外事活动,正式国际关系逐步建立。

和约破除了罗马教皇神权统治体制的世界主权论,明确了国家主权、国家领土和国家独立等国际关系中的基本原则,促进了近代民族主权国家的形成。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是各交战国妥协的产物,勉强调和了错综复杂的利害关系,在欧洲建立了一个相对均势的国家体系,但也为以后欧洲列强发起新的战争埋下了隐患。

在17世纪后半期和18世纪的欧洲战争中,宗教利益、王朝利益和道德原则不再是决定国家对外政策的主要依据,国家利益和理性原则逐渐指导着国家的主要行动。

这一时期,欧洲列强用战争来解决矛盾,用和约和妥协来结束战争。

战后的和约主要对所争夺的利益进行再分配,而不公正之处又引起新的战争。

其中的一些条款丰富了近代国际法的内容。

以国家主义为特征的近代专制国家体系逐步形成。

“三十年战争”前的五大强国法、奥、英、荷、瑞在战后地位各有升降。

到法国大革命之前,欧洲国际体系的主要参与者基本上确定为英、法、俄、普、奥五国。

在欧洲国际事务中,英国的主要角色是制衡者,其他四国是欧洲大陆的霸权争夺者。

学习要点:1、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性质、特点及其历史意义。

2、欧洲主要国家的力量消长与矛盾转化。

3、欧洲国际政治重心的转移。

4、重要战争、和约及其影响。

5、以现代国际关系理论分析该时期的欧洲国际形式。

第一节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形成一、17世纪初的欧洲各国君主专制国家成为国家形态的主流。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课件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课件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全套课 件
这套课件将为您提供全面的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知识,涵盖现代国际关系的定 义、国际关系理论发展、近现代背景,以及两次世界大战和冷战时期的影响, 最后探讨当代国际关系的特点和挑战。
现代国际关系的定义
了解现代国际关系的基本概念和定义,认识国际事务与全球化的紧密联系,以及国际体系的重要组成部 分。
当代国际关系的特点和挑战
1 全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化
研究全球互联互通的程度,以及全球问题和挑战的复杂性。
2 新威胁
分析恐怖主义、网络安全和气候变化等新型全球威胁。
3 多边主义
探讨多边合作的重要性,以及国际组织和机制在解决全球问题中的作用。
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
1
现实主义
探索国际政治中权力和国家行为的重要性,强调利益和竞争。
2
自由主义
关注国际合作、民主和法治,强调经济相互依赖和国际制度。
3
建构主义
强调观念、规范和身份对国际关系的塑造作用,不局限于国家利益。
近现代国际关系的背景
了解近现代国际关系的历史背景,包括工业革命、殖民主义的崛起以及民族主义的兴起。
核武器的崛起
探索原子弹的开发和使用,及其对全球安全格局的巨大影响。
国际组织的建立
分析联合国的成立和它在战后国际事务中的作用。
冷战时期的世界格局
1
冷战战略
2
了解相互威慑和平衡政策,以及代理
战争和区域冲突。
3
美苏对抗
探索美国和苏联之间的意识形态冲突, 核竞赛和间谍活动。
非对齐运动
分析第三世界国家的非对齐姿态,以 及南北冲突和殖民地解放运动。
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其影响
战争爆发

世界近现代史专题四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世界近现代史专题四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一)中美关系
(1)追随英法,染指中国。从十九世纪中期开始,美国追随 英法加入侵略中国的行列。向中国走私鸦片, (2)“门户开放”,独立侵华。1899年美国提出“门户开放” 政策,标志着美国有了独立的侵华政策。 (3) 扶蒋控制中国。1927年后积极扶植蒋介石政权,控制 中国。 (4)“二战”期间,中美合作。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 卷人战争,中美建立起合作关系,共同抗日。
四、主要大国间的关系
1、英法关系 2、法德关系 3、英德关系 4、英美关系 5、美日关系 6、美苏关系
1、英法关系
⑴18世纪 —19世纪中期,英法间为争夺殖民地和欧洲霸权, 发生多次战争。 ⑵1853—1856年英法联合同俄进行克里米亚战争,结果打 败俄国。 ⑶ 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法组织包括俄国在内的“三国 协约”对付共同敌人德国 。 ⑷战后在巴黎和会上,法国极力想削弱德国,英国则奉行 欧洲“均势”,反对过分削弱德国,英法产生矛盾。 ⑸战后初期,英法共同操纵国联,都反对美国插手欧洲事 务。
(三)、二战后至今:两极对峙向多极化演变
阶段特征: 1.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关系格局被美苏两级格 局所取代,国际关系进入一个新时代。 2.由于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和民族解放运动的 高涨,使各国在国际上的力量对比发生变化,雅尔 塔体系受到冲击,世界多极化趋势迅速发展,雅尔 塔体系最终解体。 3.世界政治格局进入从两极格局向多极格局发展的 过渡时期;
(一)中美关系
(5)扶蒋反共,控制中国。二战结束后,美国为达到控制 中国的目的,实行扶蒋反共政策,援助蒋介石发动内战。 (6)政治孤立、经济封锁,走向对抗。1949年新中国成 立,中美关系走向全面对抗。1950年发动朝鲜战争,并 派遣第七舰队驶入台湾海峡,阻挠我国对台湾的解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1、只有永远躺在泥坑里的人,才不会再掉进坑里。——黑格尔 32、希望的灯一旦熄灭,生活刹那间变成了一片黑暗。——普列姆昌德 33、希望是人生的乳母。——科策布 34、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郭沫若 35、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洛克
世界近现代史专题四近现代 国际关系的核心。
28、目标的坚定是性格中最必要的力 量泉源 之一, 也是成 功的利 器之一 。没有 它,天 才也会 在矛盾 无定的 迷径中 ,徒劳 无功。- -查士 德斐尔 爵士。 29、困难就是机遇。--温斯顿.丘吉 尔。 30、我奋斗,所以我快乐。--格林斯 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