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活”起来的文物坚定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自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活”起来的文物坚定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自信
作者:张广俊
来源:《兵团党校学报》2019年第03期
[摘要]优秀传统文物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标识,是传统文化的实体层面和精神载体。优秀传统文物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映射了中华优秀文化的演进路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含有多方面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新时代铸牢文化自信就要让文物“活”起来,立足保护开发、阐释文物内涵,推动文物走出深宫大院、走向群众心头,致力开发文创产品,传播文化基因,打造中华文物“金色名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精神动力。
[关键词]文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自信
[中图分类号]G26;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009—0274(2019)03—0104—06
[作者简介]张广俊,男,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华文脉弦歌不辍,源远流长,孕育了具有独特东方气息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文物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代表,蕴含着浓厚的历史记忆,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标识,也是当代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就要让中华大地上的文物“活”起来,让文物讲述传奇故事,滋养国民情怀,增强国家实力。
一、优秀传统文物是中国优秀傳统文化的重要标识
作为人类文明发源地之一的中国,在数以千年的历史积淀中形成了精妙高深、浩如烟海的中华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另一侧面描绘了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演进历程。中国优秀传统文物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物质层面,是中国人民智慧和观念的结晶,是中国文化内在精神的实物载体,也是中华文化传承至今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文脉。
(一)优秀传统文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实体层面
五千年文明之长河,孕育了独树一帜的中国传统文化,告诉我们从何而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华夏民族精神财富的凝聚,是中国人民生产生活和精神面貌的创造物和反映物,是本民族的根本基因。正如黑格尔所说:“民族的宗教、民族的政体、民族的伦理、民族的立法、民族的风俗,甚至民族的科学、艺术和机械的技术,都具有民族精神的标记。”①由于地理环境、人文因素、历史际遇等方面的综合作用,古中国文化一脉源流,形成了以小农经济为经济
基础、重伦理轻宗教、倡教化弱法理等为主要特点的中华文化,这是中华民族的根和源,是体现中华民族精、气、神、韵的文脉和国脉。时代更迭,是甲骨文到简化字的演进史,是诗书礼乐、琉璃鼎陶、琴画吏制等的发展史,是以我为主、万国兼蓄、喷薄迸发的自豪史,也是中道崩途、疏源浚流、转化发展的奋进史。中国共产党人高度重视在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成长壮大。毛泽东曾强调:“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继承这一份珍贵的遗产。”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论述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强调坚持文化自信,形成了新时代的文艺观,对当代坚持和发展民族传统文化意义重大。
文化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每一民族的文化形成一个文化系统。每一民族的一定时代的文化也形成自己的系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在内的文化系统,其中的物质文化及精神文化的物化形态,是一定时代自然条件、社会条件和历史精神的产物和载体,往往能较为直观地反映其时代特点和背景,经过时间的积淀而成为富有历史厚度的珍贵文物。陈列在中华大地的历史文物不胜枚举,它们见证过中华民族“万国衣冠拜冕旒”的盛世威仪,也经历了近代以来“虎视鹰瞵、蚕食鲸吞”的屈辱历史,是连接历史与现实的桥梁和纽带。中华民族的历史不是一帆风顺的,也曾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华民族之所以能挺过一道道坎,中华文化之所以能源远流长,一方面靠的是千年来孕育的文化内在的精神支撑,一方面则是优秀传统文物承载着民族文化基因和精神星火。这也是为何列强野蛮侵华之时,将圆明园洗劫一空之后仍将其付之一炬,企图毁灭东方文明。中国优秀传统文物是当代中国承先辈之文风,开吾辈之生面的物质财富,要让这些文物在新时代中国“活”起来,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二)优秀传统文物是中国文化精神的主要载体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要把这一份珍贵的历史遗产发掘好、利用好、传承好、发展好。文化作为上层建筑中的意识形态部分,是由一定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前提决定的。中国是以小农经济为主要经济基础的农业国,“以农立国”的基础塑造了中华文化的若干优良传统。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培养了中华民族踏实务实的品格和理性精神,使得中华文化受外来宗教渗入而仍能保持没有宗教之争的平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求稳心理和安居乐业的理想追求,涵养了以儒家学说为代表的民本思想,以巩固统治根基,这也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思想的理论来源;自给自足周而复始的生活规律使中华民族崇尚和合,如儒家的“仁爱”,墨家的“兼爱”“非攻”,没有游牧民族和西方国家的军事侵略、攻占掠夺心理,留下了西域驼铃、郑和远航的佳话等。习近平总书记将中华文明的时代精神内涵归结为“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18个字,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最深沉的文化禀赋,新时代要继续发挥其育人、化人功效。
中华文明经千载而未断流,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文化自身的包容性,更大程度上是得益于一方面其潜移默化的治世育人功效,已融入华夏民族的生产生活中,人民每时每刻都在受其熏陶,也无时无刻不在传承。另一方面就是直接且真实反映时代背景,承载着中华民族文化内涵的珍贵文物。传统优秀文物是一部“活字典”,相隔千年如初见,无言更胜千万言,每一件文物都有一个故事,每一个故事都蕴含一种精神。如越王勾践剑,经岁月流转重见世人面,仍然剑
气四溢锋利不减,这既是古代匠人匠心智慧和工匠精神的体现,也倾述着勾践卧薪尝胆、自强不息、匡正诸侯、重建强国的“三千越甲吞吴”的传奇历程。优秀传统文物凝结着深沉的爱国情怀、包容的开放精神、不息的创新态度等中国精神具象,其传承既需物传言传,也要心传神传,更需代代相传。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传统文明的流传过程中的作用不可估量,在某种程度上讲,他们也是国家的宝贵“文物”,其默默无闻和匠心精神同时赋予这些文物新的时代价值和内涵。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都需要借助文物的具象加以传承,让文物“活”起来,就要传承其中蕴含的意志和精神。
二、优秀传统文物是当今中国文化自信的源头活水
文化自信是对本民族文化自身价值的自觉肯定,对其生命力、影响力的坚定信任和未来发展前途的充分信心。中华优秀传统文物体现着不同时期中国文化的发展特點和璀璨成果,开放包容,不断创新,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对于当今中国和世界洞悉我国传统历史,体味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打造中国文化金色名片,以文化人筑牢新时代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一)优秀传统文物映射中国优秀文化发展脉络
文物以其深厚的历史色彩和承载的文明信息,彰显着文化的发展历程和阶段特点。从旧石器时代到新中国成立,中国文化发展脉络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是中华文化自身的形成和发展期,是史前文化到官学文化再到私学文化的演进时期。河姆渡遗址、大汶口文化等为代表的早期中国传统文化,显示了早期人们对于自然的依赖、崇敬和畏惧,形成了强烈的原始崇拜。良渚文化的代表玉琮就是作为沟通天地、人神的祭祀礼器而产生的,突出了这一时期中华文化的宗教色彩。甲骨文的发现证明商朝时期中国已进入文明社会,青铜器成为彰显等级关系的礼器和宗法思想的物化。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广泛使用,促进私有制产生,这一时期是思想大发展大繁荣时期,《论语》《左传》等是中华文化的精华和当今人类思想的滋养之源,标志着私学文化的兴起。
二是中印文化的交融期。汉朝政治稳定,书籍歌赋多是描写乐舞升平的局面,如《诗经》《楚辞》等,雕塑也多为马、说唱佣等日常场景,丝绸之路的开辟促进了中西部文化以及中外的交融,印度佛教文化开始传入中国,洛阳的白马寺、孔望山汉代摩崖造像等都是中印文化交流的象征。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印文化进一步交融,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是具有典型中国雕塑风格的文化交融之作。隋唐时期是中华文化大繁荣时期,唐诗是中华文化宝库的瑰宝;西域的琵琶、羯鼓等乐器传入,葡萄花鸟纹银香囊等展现了盛唐古丝路的风格;青瓷、白瓷、“唐三彩”标志唐朝制瓷技术的高潮。宋朝也成就了中国文化的大繁荣,在佛教影响下出现了“理学”,史学词画,大家云集,五大名窑均出自宋朝,《大宋宣和遗事》等话本奠定了元明清小说的基本模式。元朝作为马背上的民族建立的政权,文化蒙古特色鲜明,也对中西方文化交流贡献巨大,中国三大发明(火药、指南针、印刷术)均是这一时期传入欧洲,元曲和元釉里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