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湿利水方之四苓散

合集下载

第六章 祛湿剂综述

第六章 祛湿剂综述

第六章祛湿剂学习要点①掌握羌活胜湿汤、平胃散、藿香正气散、茵陈蒿汤、五苓散、真武汤的组成、功效、主治和配伍意义。

②熟悉祛湿剂的概念、分类、使用注意事项;熟悉独活寄生汤、八正散、防己黄芪汤的组成、功效、主治和主要配伍意义。

③了解小活络丸、二妙散、五皮散的功效和主治。

一、定义祛湿法化湿利水和通淋泄浊水湿病二、适应证治法配伍代表方剂1.湿阻脾胃(湿邪内阻,脾胃失和)化湿和胃+理气和中药平胃散藿香正气散2.湿热证(外感湿热湿热内盛湿热下注) 清热祛湿+清热泻火药三仁汤茵陈蒿汤甘露消毒丹连朴饮二妙散八正散牛角散当归拈痛汤3.水湿壅盛(癃闭淋浊水肿泄泻)利水渗湿法+理气健脾药五苓散猪苓汤防己黄芪汤五皮散4.湿从寒化(阳气不化,水湿内停)温化水湿(温阳药+利湿药)苓桂术甘汤真武汤实脾散鸡鸣散萆薢分清饮5.风湿痹证祛风胜湿+解表止痛补肝肾益气血羌活胜湿汤独活寄生汤三使用注意1.易耗气伤津,素体阴虚津亏,病后体弱,孕妇水肿慎用.2.配伍理气药?3.调整肺脾肾三脏的功能.第一节祛风湿剂羌活胜湿汤《内外伤辨惑论》证:风湿在表(一身重痛)法:祛风胜湿方:二活-祛一身之风湿(君)防风藁本-发散风湿止头痛川芎蔓荆子-散风活血止头痛甘草-调和特点:风湿初起最适宜应用:感冒头痛风湿性关节炎独活寄生汤《备急千金要方》证:痹证日久,肝肾阴亏,气血不足法:祛风湿,止痹痛,益肝肾,补气血方:独活寄生-祛风湿,补肝肾(君)细辛防风秦艽-祛风湿止疼痛桂心-散寒止痛温通经络杜仲牛膝-补肝肾强腰膝兼祛风湿参苓草-补气四物汤-补血特点:1)扶正药与祛邪药相须配,相得益彰;2)配伍理血药,取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慢性风湿性关节炎,慢性腰腿疼,坐骨神经痛,骨质增生等。

小活络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证:风寒湿痹。

肢体筋脉疼痛,麻木拘挛,屈伸不利,疼痛游走不定。

亦治中风,手足不仁,日久不愈,经络中湿痰死血,而见腰腿疼痛。

法:祛风除湿,化痰通络,活血止痛。

中医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试第一站完美总结

中医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试第一站完美总结

一、感冒1.风寒束表:辛温解表——荆防败毒散或荆防达表汤2.风热犯表:辛凉解表——银翘散或葱豉(chǐ)桔梗汤3.暑湿伤表: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4.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5.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wēirúi)汤二、咳嗽(一)外感咳嗽1.风寒袭肺: 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ào)汤合止咳散2.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桑菊饮3.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肺止咳—桑杏汤(二)内伤咳嗽1.痰湿蕴肺: 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2.痰热郁肺: 清热肃肺,豁痰止咳——清金化痰汤3.肝火犯肺: 清肺泻肝,顺气降火——黛蛤(gé)散合加减泻白散4.肺阴亏耗: 滋阴润肺,化痰止咳——沙参麦冬汤三、哮病(一)发作期1.冷哮: 温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2.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3.寒包热哮: 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4.风痰哮证: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5.虚哮证: 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附:喘脱危证:补肺纳肾,扶正固脱——回阳急救汤合生脉饮(二)缓解期1.肺睥气虚: 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2.肺肾两虚: 补肺益肾——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四、喘证(一)实喘1.风寒壅肺: 宣肺散寒——麻黄汤合华盖散2.表寒肺热:解表清里,化痰平喘——麻杏石甘汤3.痰热郁肺: 清热化痰,宣肺平喘——桑白皮汤4.痰浊阻肺: 祛痰降逆,宣肺平喘——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5.肺气郁痹: 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二)虚喘1.肺气虚耗: 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2.肾虚不纳:补肾纳气——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3.正虚喘脱:扶阳固脱,镇摄肾气——参附汤送服黑锡丹配合蛤蚧(géjiè)粉五、肺痨1.肺阴亏损: 滋阴润肺——月华丸2.虚火灼肺:滋阴降火——百合固金汤合秦艽鳖甲散3.气阴耗伤: 益气养阴——保真汤或参苓白术散4.阴阳两虚: 滋阴补阳——补天大造丸六、心悸1.心虚胆怯:镇惊定志,养心安神——安神定志丸2.心血不足:补血养心,益气安神—归脾汤3.阴虚火旺:滋阴清火,养心安神——天王补心丹合朱砂安神丸4.心阳不振:温补心阳,安神定悸——桂枝甘草龙骨牡蛎(múlì)汤合参附汤5.水饮凌心: 振奋心阳,化气行水,宁心安神——苓桂术甘汤6.瘀阻心脉: 活血化瘀,理气通络——桃仁红花煎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7.痰火扰心: 清热化痰,宁心安神——黄连温胆汤七、胸痹1.心血瘀阻:活血化瘀,通络止痛——血府逐瘀汤2.气滞心胸: 疏肝理气,活血通络——柴胡疏肝散3.痰浊闭阻: 通阳泄浊,豁痰宣痹——栝蒌(guālǒu)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4.寒凝心脉: 辛温散寒,宣通心阳——枳实薤(xiè)白桂枝汤合当归四逆汤5.气阴两虚: 益气养阴,活血通脉——生脉散合人参养荣汤6.心肾阴虚:滋阴清火,养心和络——天王补心丹合炙甘草汤7.心肾阳虚:温补阳气,振奋心阳——参附汤合右归饮八、不寐1.肝火扰心: 疏肝泻火,镇心安神——龙胆泻肝汤2.痰热内扰:化痰清热,和中安神——黄连温胆汤3.心脾两虚:补养心脾,养血安神——归脾汤4.心肾不交: 滋阴降火,交通心肾——六味地黄丸合交泰丸5.心胆气虚:益气镇惊,安神定志——安神定志丸合酸枣仁汤九、痫病1.风痰闭阻证: 涤痰息风,开窍定痫——定痫丸2.痰火扰神证: 清热泻火,化痰开窍——龙胆泻肝汤合涤痰汤3.瘀阻脑络证:活血化瘀,息风通络——通窍活血汤4.心脾两虚证: 补益气血,健脾宁心——六君子汤合归脾汤5.心肾亏虚证: 补益心肾,潜阳安神——左归丸合天王补心丹十、胃痛1.寒邪客胃:温胃散寒,行气止痛——香苏散合良附丸2.饮食伤胃:消食导滞,和胃止痛——保和丸3.肝气犯胃:疏肝解郁,理气止痛——柴胡疏肝散4.湿热中阻:清化湿热,理气和胃——清中汤5.瘀血停胃:化瘀通络,理气和胃——失笑散合丹参饮6.胃阴亏耗: 养阴益胃,和中止痛——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7.脾胃虚寒: 温中健脾,和胃止痛——黄芪建中汤十一、呕吐(一)实证1.外邪犯胃: 疏邪解表,化浊和中——藿香正气散2.饮食停滞:消食化滞,和胃降逆—保和丸3.痰饮内阻: 温化痰饮,和胃降逆——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4.肝气犯胃:疏肝理气,和胃降逆—四七汤(二)虚证1.脾胃气虚:健脾益气,和胃降逆——香砂六君子汤2.脾胃阳虚:温中健脾,和胃降逆—理中汤3.胃阴不足: 滋养胃阴,降逆止呕——麦门冬汤十二、腹痛1.寒邪内阻:温里散寒,理气止痛——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2.湿热壅滞:通腑泄热,行气导滞——大承气汤3.饮食积滞: 消食导滞,理气止痛——枳实导滞丸4.肝郁气滞: 疏肝解郁,理气止痛——柴胡疏肝散5.瘀血内停: 活血化瘀,和络止痛——少府逐瘀汤6.中虚脏寒: 温中补虚,缓急止痛——小建中汤十三、泄泻(一)暴泄1.寒湿内盛:芳香化湿,解表散寒——藿香正气散2.湿热伤中:清热燥湿,分利止泻——葛根黄芩黄连汤3.食滞胃肠: 消食导滞,和中止泻—保和丸(二)久泄1.脾胃虚弱:健脾益气,化湿止泻——参苓白术散2.肝气乘脾: 抑肝扶脾——痛泻要方3.肾阳虚衰: 温肾健脾,固涩止泻—四神丸十四、痢疾1.湿热痢:清肠化湿,调气和血——芍药汤加银花2.疫毒痢:清热解毒,凉血除积——白头翁汤合芍药汤3.寒湿痢:温中燥湿调气和血—不换金正气散4.阴虚痢:养阴和营,清肠化湿—黄连阿胶汤合驻车丸5.虚寒痢:温补脾肾,收涩固脱——桃花汤合真人养脏汤6.休息痢:温中清肠,调气化滞——连理汤十五、便秘(一)实秘1.热秘:泻热导滞,润肠通便——麻子仁丸2.气秘: 顺气导滞——六磨汤3.冷秘:温里散寒,通便止痛——温脾汤合半硫丸(二)虚秘1.气虚秘:益气润肠黄芪汤2.血虚秘: 养血润燥润肠丸3.阴虚秘:滋阴通便增液汤4.阳虚秘:温阳通便济川煎十六、胁痛1.肝郁气滞: 疏肝理气——柴胡疏肝散2.肝胆湿热: 清热利湿——龙胆泻肝汤3.瘀血阻络:祛瘀通络——血府逐瘀汤或复元活血汤4.肝络失养: 养阴柔肝——一贯煎十七、黄疸(一)阳黄1.热重于湿:清热通腑,利湿退黄——茵陈蒿汤2.湿重于热:利湿化浊运脾,佐以清热——茵陈五苓散合甘露消毒丹3.胆腑郁热:疏肝泄热,利胆退黄——大柴胡汤4.疫毒炽盛(急黄):清热解毒,凉血开窍——千金犀角散(二)阴黄1.寒湿阻遏(è):健脾和胃,温中化湿——茵陈术附汤2.脾虚湿滞:健脾养血,利湿退黄——黄芪建中汤(三)黄疸消退后的调治1.湿热留恋:清热利湿——茵陈四苓散2.肝脾不调:调和肝脾,理气助运——柴胡疏肝散或归芍六君子汤3.气滞血瘀:疏肝理气,活血化瘀——逍遥散合鳖甲煎丸十八、头痛(一)外感头痛1.风寒头痛: 疏风散寒止痛——川芎茶调散2.风热头痛: 疏风清热和络——芎芷石膏汤3.风湿头痛: 祛风胜湿通窍——羌活胜湿汤(二)内伤头痛1.肝阳头痛:平肝潜阳息风——天麻钩藤饮2.肾虚头痛:养阴补肾,填精生髓——大补元煎3.血虚头痛:养血滋阴,和络止痛—加味四物汤4.痰浊头痛:健脾燥湿,化痰降逆——半夏白术天麻汤5.瘀血头痛:活血化瘀,通窍止痛——通窍活血汤十九、眩晕1.肝阳上亢:平肝潜阳,清火熄风—天麻钩藤饮2.气血亏虚:补益气血,调养心脾——归脾汤3.肾精不足:滋养肝肾,益精填髓——左归丸4.痰湿中阻:化痰祛湿,健脾和胃——半夏白术天麻汤5.瘀血阻窍: 祛瘀生新,活血通窍——通窍活血汤二十、中风(一)中经络1.风痰入络: 祛风化痰通络——真方白丸子2.风阳上扰: 平肝潜阳,活血通络——天麻钩藤饮3.阴虚风动:滋阴潜阳,熄风通络——镇肝熄风汤(二)中脏腑1.闭证1)痰热腑实:通腑泻热,熄风化痰——桃仁承气汤2)痰火瘀闭:熄风清火,豁痰开窍——羚角钩藤汤3)痰浊瘀闭:化痰熄风,宣郁开窍—涤痰汤2.脱证(阴竭阳亡):回阳救阴,益气固脱——参附汤合生脉散(三 )恢复期1.风痰瘀闭:搜风化痰,行瘀通络——解语丹2.气虚瘀络:益气养血,化瘀通络—补阳还五汤3.肝肾亏虚:滋养肝肾——左归丸合地黄饮子二十一、水肿(一)阳水1.风水相搏:疏风清热,宣肺行水—越婢加术汤2.湿毒浸淫:宣肺解毒,利湿消肿——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3.水湿浸渍:健脾化湿,通阳利水——五皮饮合胃苓汤4.湿热壅盛:分利湿热——疏凿(záo)饮子(二)阴水1.脾阳虚衰:健脾温阳利水——实脾饮2.肾阳虚衰:温肾助阳,行气行水—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3.瘀水互结:活血祛瘀,行气行水—桃红四物汤合五苓散二十二、淋证1.热淋:清热利湿通淋——八正散2.石淋:清热利湿,排石通淋——石韦散3.气淋:理气疏导,通淋利尿——沉香散4.血淋:清热通淋,凉血止血——小蓟饮子5.膏淋:清热化湿,分清泄浊——程氏萆薢(bìxiè)分清饮6.劳淋:健脾益肾无比山药丸二十三、癃闭1.膀胱湿热证:清利湿热,通利小便—八正散2.肺热壅盛证:清泄肺热,通利水道—清肺饮3.肝郁气滞证:疏利气机,通利小便—沉香散4.浊瘀阻塞证:行瘀散结,通利水道——代抵当丸5.脾气不升证:升清降浊,化气行水——补中益气汤合春泽汤6.肾阳衰惫证:温补肾阳,化气利水——济生肾气丸二十四、阳痿1.命门火衰证:温肾壮阳——赞育丸2.心脾亏虚证:补益心脾——归脾汤3.肝郁不舒证:疏肝解郁——逍遥散4.惊恐伤肾证:益肾宁神——启阳娱心丹5.湿热下注证:清利湿热——龙胆泻肝汤二十五、郁证1.肝气郁结:疏肝解郁,理气畅中—柴胡疏肝散2.气郁化火:疏肝解郁,清肝泻火—丹栀逍遥散3.痰气郁结:行气开郁,化痰散结—半厦厚朴汤4.心神失养:养心安神,甘润缓急—甘麦大枣汤5.心脾两虚:健脾养心,益气补血——归脾汤6.心肾阴虚:滋养心肾——天王补心丹合六味地黄丸二十六、血证(一)鼻衄1.热邪犯肺:清泄肺热,凉血止血——桑菊饮2.胃热炽盛:清胃泻火,凉血止血——玉女煎3.肝火上炎:清肝泻火,凉血止血—龙胆泻肝汤4.气血亏虚:补气摄血——归脾汤(二)齿衄1)胃火炽盛:清胃泻火,凉血止血加味清胃散合泻心汤2)阴虚火旺:滋阴降火,凉血止血六味地黄丸合茜根散(三)咳血1.燥热伤肺:清热润肺,宁络止血——桑杏汤2.肝火犯肺:清肝泻肺,凉血止血——泻白散合黛蛤散3.阴虚肺热:滋阴润肺,宁络止血—百合固金丸(四)吐血1.胃热壅盛:清胃泻火,化瘀止血——泻心汤合十灰散2.肝火犯胃:泻肝清胃,凉血止血—龙胆泻肝汤3.气虚血溢:健脾益气摄血——归脾汤(五)便血1.肠道湿热:清化湿热,凉血止血——地榆散合槐角丸2.气虚不摄:益气摄血——归脾汤3.脾胃虚寒:健脾温中,养血止血——黄土汤(六)尿血1.下焦热盛: 清热利湿,凉血止血——小蓟饮子2.肾虚火旺:滋阴降火,凉血止血——知柏地黄丸3.脾不统血:补中健脾,益气摄血—归脾汤4.肾气不固:补益肾气,固摄止血——无比山药丸(七)紫斑1.血热妄行: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十灰散2.阴虚火旺:滋阴降火,宁络止血——茜(qiàn)根散3.气不摄血:补气摄血——归脾汤二十七、消渴(一)上消1.肺热津伤:清热润肺,生津止渴—消渴方(二)中消1.胃热炽盛:清胃泻火,养阴增液—玉女煎2.气阴亏虚: 益气健脾,生津止渴——七味白术散(三)下消1.肾阴亏虚:滋阴固肾——六味地黄丸2.阴阳两虚: 滋阴温阳,补肾固摄——金匮肾气丸二十八、内伤发热1.阴虚发热证: 滋阴清热——清骨散2.血虚发热证:益气养血——归脾汤3.气虚发热证:益气健脾,甘温除热——补中益气汤4.阳虚发热证: 温补阳气,引火归原——金匮肾气丸5.气郁发热证: 疏肝理气,解郁泻热——丹栀逍遥散6.痰湿郁热证: 燥湿化痰,清热和中——黄连温胆汤合中和汤7.血瘀发热证:活血化瘀——血府逐瘀汤二十九、虚劳(一)气虚1.肺气虚: 补益肺气补肺汤2.心气虚: 益气养心七福饮3.脾气虚:健脾益气加味四君子汤4.肾气虚: 益气补肾——大补元煎(二)血虚1.心血虚:养血安心养心汤2.肝血虚: 补血养肝四物汤(三)阴虚1.肺阴虚:养阴润肺——沙参麦门冬汤2.心阴虚: 滋阴养心——天王补心丹3.脾胃阴虚:养阴和胃益胃汤4.肝阴虚:滋养肝阴补肝汤5.肾阴虚:滋补肾阴左归丸(三)阳虚1.心阳虚: 益气温阳保元汤2.脾阳虚: 温中健脾附子理中丸3.肾阳虚: 温补肾阳右归丸三十、癌病Ⅰ脑瘤1.痰瘀阻窍证:息风化痰,祛瘀通窍——通窍活血汤2.风毒上扰证:平肝潜阳,清热解毒——天麻钩藤饮合黄连解毒汤3.阴虚风动证: 滋阴潜阳息风——大定风珠Ⅱ肺癌1.瘀阻肺络证: 行气活血,散瘀消结——血府逐瘀汤2.痰湿蕴肺证: 健脾燥湿,行气祛痰——二陈汤合栝萎薤白半夏汤3.阴虚毒热证: 养阴清热,解毒散结——沙参麦冬汤合五味消毒饮4.气阴两虚证:益气养阴——生脉散合百合固金汤Ⅲ大肠癌1.湿热郁毒证:清热利湿,化瘀解毒—槐角丸2.瘀毒内阻证: 活血化瘀,清热解毒——膈下逐瘀汤3.脾肾双亏证:温阳益精——大补元煎4.肝肾阴虚证:滋肾养肝——知柏地黄丸Ⅳ肾癌、膀胱癌1.湿热蕴毒证:清热利湿,解毒通淋——八正散或龙胆泻肝汤2.瘀血内阻证: 活血化瘀,理气散结——桃红四物汤3.脾肾两虚证: 健脾益肾,软坚散结——大补元煎4.阴虚内热证: 滋阴清热,化瘀止痛——知柏地黄丸三十一、痹证1.风寒湿痹(1)行痹: 祛风通络,散寒除湿——防风汤(2)痛痹:散寒通络,祛风除湿——乌头汤(3)着痹:除湿通络,祛风散寒——薏苡仁汤2.风湿热痹:清热通络,祛风除湿——白虎加桂枝汤合宣痹汤3.痰瘀痹阻:化痰行瘀,蠲(juān)痹通络——双合汤4.肝肾亏虚:培补肝肾,舒筋止痛—独活寄生汤三十二、痉证1.邪壅经络证:祛风散寒,燥湿和营——羌活胜湿汤2.肝经热盛证: 清肝潜阳,息风镇痉——羚角钩藤汤3.阳明热盛证: 清泄胃热,增液止痉——白虎汤合增液承气汤4.心营热盛证: 清心透营,开窍止痉—清营汤5.痰浊阻滞证:豁痰开窍,息风止痉—导痰汤6.阴血亏虚证:滋阴养血,息风止痉——四物汤合大定风珠三十三、痿证1.肺热津伤证:清热润燥,养阴生津——清燥救肺汤2.湿热浸淫证: 清热利湿,通利经脉——加味二妙散3.脾胃虚弱证:补中益气,健脾升清——参苓白术散合补中益气汤4.肝肾亏损证:补益肝肾,滋阴清热——虎潜丸5.脉络瘀阻证: 益气养营,活血行瘀——圣愈汤合补阳还五汤三十四、腰痛1.寒湿腰痛: 散寒行湿,温经通络——甘姜苓术汤2.湿热腰痛: 清热利湿,舒筋止痛—四妙丸3.瘀血腰痛:活血化瘀,通络止痛——身痛逐瘀汤4.肾虚腰痛(1)肾阴虚: 滋补肾阴,濡养筋脉—左归丸(2)肾阳虚:补肾壮阳,温煦经脉—右归丸三十五、乳癖1.肝郁痰凝证:疏肝解郁,化痰散结——逍遥蒌贝散2.冲任失调证: 调摄冲任——二仙汤合四物汤三十六、蛇串疮1.肝经郁热证:清泄肝火,解毒止痛——胆泻肝汤2.脾虚湿蕴证: 健脾利湿,解毒止痛——除湿胃苓汤3.气滞血瘀证:理气活血,通络止痛——柴胡疏肝散合桃红四物汤三十七、痔Ⅰ内痔1.风热肠燥证: 清热凉血祛风—凉血地黄汤2.湿热下注证: 清热利湿止血——脏连丸3.气滞血瘀证:清热利湿,行气活血——止痛如神汤4.脾虚气陷证: 补中益气,升阳举陷——补中益气汤Ⅱ外痔◆静脉曲张性外痔湿热下注证: 清热利湿,活血散瘀——萆薢化毒汤合活血散瘀汤◆血栓性外痔血热瘀结证: 清热凉血,散瘀消肿——凉血地黄汤合活血散瘀汤三十八、脱疽1.寒湿阻络证:温阳散寒,活血通络—阳和汤2.血脉瘀阻证: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桃红四物汤3.湿热毒盛证:清热利湿,活血化瘀——四妙勇安汤4.热毒伤阴证:清热解毒,养阴活血—顾步汤5.气阴两虚证:益气养阴——黄芪鳖甲汤三十九、肠痈1.瘀滞证(初期):行气活血,通腑泄热——大黄牡丹汤合红藤煎剂2.湿热证(酿脓期):通腑泄热,利湿解毒——复方大柴胡汤3.热毒证(溃脓期):通腑排脓,养阴清热——大黄牡丹汤合透脓散四十、崩漏1.脾虚证:补气摄血,固冲止崩——固本止崩汤或固冲汤2.肾虚证(1)肾气虚证:补肾益气,固冲止血——加减苁蓉菟丝子丸(2)肾阳虚证:温肾益气,固冲止血—右归丸(3)肾阴虚证:滋肾益阴,固冲止血—左归丸合二至丸或滋阴固气汤3.血热证(1)虚热证:养阴清热,固冲止血—上下相资汤(2)实热证:清热凉血,固冲止血—清热固经汤4.血瘀证:活血化瘀,固冲止血——逐瘀止血汤或将军斩关汤四十一、痛经1.气滞血瘀证:理气行滞,化瘀止痛——膈下逐瘀汤或痛经方2.寒凝血瘀证:温经散寒,化瘀止痛——少腹逐瘀汤或温经散寒汤3.湿热瘀阻证:清热除湿,化瘀止痛——清热调血汤或银甲丸4.气血虚弱证:益气养血,调经止痛——圣愈汤或黄芪建中汤或养血和血汤5.肾气亏损证:补肾益精,养血止痛——益肾调经汤或调肝汤四十二、绝经前后诸证1.肾阴虚:滋养肾阴,佐以潜阳——左归丸合二至丸2.肾阳虚:温肾扶阳—右归丸3.肾阴阳俱虚:阴阳双补——二仙汤合二至丸四十三、带下病Ⅰ带下过多1.脾虚证:健脾益气,升阳除湿——完带汤2.肾阳虚证:温肾培元,固涩止带——内补丸3.阴虚夹湿证:滋肾益阴,清热利湿——知柏地黄汤4.湿热下注证:清利湿热,佐以解毒杀虫——止带方5.热毒蕴结证:清热解毒——五味消毒饮Ⅱ带下过少1.肝肾亏损证:滋补肝肾,养精益血—左归丸2.血枯瘀阻证:补血益精,活血化瘀—小营煎四十四、胎漏、胎动不安1.肾虚证:补肾健脾,益气安胎—寿胎丸或安奠二天汤或滋肾育胎丸2.血热证:清热凉血,养血安胎——保阴煎或清热安胎饮或当归散3.气血虚弱证:补气养血,固肾安胎—胎元饮4.血瘀证:活血消癥,补肾安胎——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四十五、产后发热1.感染邪毒证:清热解毒,凉血化瘀——五味消毒饮合失笑散或解毒活血汤2.外感证:养血祛风,疏解表邪——荆穗四物汤或参苏饮3.血瘀证:活血化瘀,和营退热——生化汤或桃红消瘀汤4.血虚证:补血益气,和营退热—补中益气汤四十六、不孕症1.肾虚证(1)肾气虚证:补肾益气,温养冲任—毓麟珠(2)肾阳虚证:温肾暖宫,调补冲任——温胞饮或右归丸(3)肾阴虚证:滋肾养血,凋补冲任——养精种玉汤2.肝气郁结证:疏肝解郁,理血调经——开郁种玉汤或百灵调肝汤3.瘀滞胞宫证:逐瘀荡胞,调经助孕——少腹逐瘀汤或膈下逐瘀汤4.痰湿内阻证:燥湿化痰,行滞调经——苍附导痰丸四十七、肺炎喘嗽(一)常证1.风寒闭肺证:辛温宣肺,化痰止咳—华盖散2.风热闭肺证:辛凉宣肺,清热化痰——银翘散合麻杏石甘汤3.痰热闭肺证:清热涤痰,开肺定喘——五虎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4.毒热闭肺证:清热解毒,泻肺开闭——黄连解毒汤合三拗汤5.阴虚肺热证:养阴清肺,润肺止咳——沙参麦冬汤6.肺脾气虚证:补肺健脾,益气化痰——人参五味子汤(二)变证1.心阳虚衰证:温补心阳,救逆固脱——参附龙牡救逆汤2.邪陷厥阴证:平肝息风,清心开窍——羚角钩藤汤合牛黄清心丸四十八、小儿泄泻(一)常证1.湿热泻:清肠解热,化湿止泻——葛根黄芩黄连汤2.风寒泻:疏风散寒,化湿和中—藿香正气散3.伤食泻:运脾和胃,消食化滞——保和丸4.脾虚泻:健脾益气,助运止泻—参苓白术散5.脾肾阳虚泻:温补脾肾,固涩止泻——附子理中汤合四神丸(二)变证1.气阴两伤:健脾益气,酸甘敛阴—人参乌梅汤2.阴竭阳脱:挽阴回阳,救逆固脱——生脉散合参附龙牡救逆汤四十九、水痘1.邪伤肺卫证:疏风清热,利湿解毒—银翘散2.邪炽气营证:清气凉营,解毒化湿——清胃解毒汤五十、痄腮(一)常证1.邪犯少阳证:疏风清热,散结消肿——柴胡葛根汤2.热毒壅盛证:清热解毒,软坚散结——普济消毒饮(二)变证1.邪陷心肝证:清热解毒,息风开窍——清瘟败毒饮2.毒窜睾腹证:清肝泻火,活血止痛——龙胆泻肝汤五十一.桡骨下端骨折桡骨下端(包括桡骨远侧端3cm以内)骨折ﻫ1.多为间接暴力所致,跌倒时,躯干向下的重力与地面向上的反作用力交集于桡骨下端而发生骨折。

袪湿剂笔记—利水渗湿

袪湿剂笔记—利水渗湿
【功用】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主治】膀胱气化不利之蓄水证。小便不利,头痛微热,烦渴欲饮,甚则水入即吐;或脐下动悸,吐涎沫而头目眩晕;或短气而咳;或水肿、泄泻。舌苔白,脉浮或浮数。
◆治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饮水者,少少与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此汤主之。
[消渴]
自觉烦渴,虽大量饮水,而渴难消解,饮后即尿,小便微急,小便清白如水,汗出溱溱,心悸,心下痞,头昏且肢软无力,失眠多梦,饮食尚佳,舌淡。边有齿痕,苔白腻而粗糙,脉濡数。三大常规血糖,尿糖、甲状腺功能测定、头颅摄片均无异常。用五苓散(汤)加甘草10克,生姜10克,大枣12枚、水煎服。如果渴甚加沙参、海蛤粉;心烦懊恼加牡丹皮、栀子;腹胀加厚朴。
(2)本方加苍术,名苍桂五苓散,治寒湿。
(3)本方加茵陈,名茵陈五苓散,治湿热发黄,便秘烦渴。
(4)本方加羌活,名元戎五苓散,治中焦积热。
(5)本方加石膏、滑石、寒水石,以清六腑之热,名桂苓甘露饮。
(6)本方去桂、泽泻,名猪苓散,治呕吐病在膈上,思饮水者。
(7)本方单用肉桂、茯苓等分,蜜丸,名桂苓丸,治冒暑烦渴,引饮过多,腹胀便赤。
2.水湿盛者,可与五皮散合用;
◆五皮散:生姜皮、桑白皮、陈橘皮、大腹皮、茯苓皮 各等分[各9g]。
◆五皮散利水结合行气,五苓散五皮散合增加全方的利水渗湿作用。
3.泄泻偏于热者,须去桂枝,可加车前子、木通以利水清热,增加利水力量。
◆用五苓散治泄泻,是通过“利小便以实大便”,同时结合健脾除湿来止泻。五苓散去桂枝叫四苓散,保持着利水健脾,车前子、木通本身还是寒性药,有清热作用,适用于湿热泄泻。
◆茯苓和白朮相配,是健脾祛湿的常用组合,属于治本的缓治法。如四君子汤。

四苓散的功效

四苓散的功效

四苓散的功效四苓散的主要成分是什么?茯苓、猪苓、泽泻、白术。

四苓散的性状特征四苓散为黄白色的粉末;气味微香,味道淡。

四苓散有哪些主要作用?利水渗湿。

可缓解大便溏薄、小便不利、精神疲倦等症状。

四苓散用于治疗哪些病证?用于治疗脾虚湿盛、运化失常引起的泄泻,可缓解大便溏薄、夹有不消化食物、精神疲倦等症状。

对于湿郁膀胱、气化不利引起的癃闭,也有改善作用,可缓解小便不利、量少、甚至点滴不出、水肿等症状。

溃疡性结肠炎、慢性肠炎、前列腺炎、尿潴留患者,也可以服用四苓散。

用药前须知四苓散为处方药物,需凭医师处方购买和使用。

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谨慎使用。

如正在服用其他药品,服用本品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过敏性体质者,谨慎使用。

女性怀孕或哺乳期间服用前,请务必咨询医生。

儿童、年老体弱患者当在医生建议下使用。

四苓散的制剂规格散剂,每袋装9克。

如何服用四苓散?服用时间:一般在饭后服用,以减少胃肠道不适。

服用方法:按照说明书,将散剂药物倒入杯中,加适量开水,摇匀,待水温合适时冲服。

服用剂量:一次9克,一日1~2次。

四苓散可能会有哪些不良反应?不良反应目前尚不清楚,如果出现其他不适症状,请及时停药并到医院就诊。

用药期间需要注意哪些事项?服药期间应该避免食用生冷、辛辣、油腻食物,从而避免影响药物吸收,降低药物疗效。

服药期间禁止饮酒,饮酒有可能使病情加重或病情迁延反复。

服药期间要保持情绪乐观,切忌生气恼怒。

目前不清楚哪些药物会与四苓散相互作用,如果同时服用其他药物,请务必咨询医生,以防药物之间发生相互作用,影响药效。

请严格按用法用量服用,若需长期连续服用,请务必向医师或药师咨询。

服用四苓散1周后,如果大便溏薄、小便不利、精神疲倦等症状没有改善,或症状加重,或出现新的严重症状,应立即停药,及时去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1] 余传隆,黄正明,修成娟,等.中国临床药物大辞典:中药成方制剂卷(下卷).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8.。

方剂学 祛湿剂

方剂学 祛湿剂


• 化湿和胃剂 • 清热祛湿剂 • 利水渗湿剂 • 温化水湿剂 • 祛风胜湿剂

分述· 清热祛湿
适应证
湿热外感(在表)、内盛(中 焦),下注所致病证 配伍用药
清热利湿+三焦分消+理气+寒 下+补益+清热燥湿
茵陈蒿汤
(《伤寒论》)
清热祛湿· 茵陈蒿汤
组成:
茵陈蒿六两(18g),栀子十四 枚(9g),大黄二两(6g)。

概述·分类
化湿和胃剂——湿浊中阻
清热祛湿剂——湿从热化
利水渗湿剂——水湿壅盛
温化水湿剂——湿从寒化 祛风胜湿剂——外感风湿

• 化湿和胃剂 • 清热祛湿剂 • 利水渗湿剂 • 温化水湿剂 • 祛风胜湿剂

分述· 化湿和胃
适应证
湿浊内阻,脾胃失和 配伍用药
苦温燥湿与芳香化湿药为主
配伍行气药;健脾药;解表药
利水渗湿· 五苓散
功效:
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主治:
a.蓄水证太阳表邪未解——循经传腑
——膀胱气化不利——蓄水证;
(水蓄下焦)
利水渗湿· 五苓散
主证分析:
•表邪未解:头痛微热
•水蓄膀胱:小便不利(“蓄水证”)
•水蓄不化,津液不布:渴欲饮水
水入即吐(“水逆证”)
•水邪泛滥:水肿、泄泻、
•水气上逆:脐下动悸、吐涎沫而头眩、短
化湿和胃· 藿香正气散
功效: 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表里双解,长于治里
主治:
外感风寒,内伤湿滞
化湿和胃· 藿香正气散
主证病机分析:
外感风寒 发热恶寒 头痛 胸膈满闷 脘腹疼痛 恶心呕吐 肠鸣泄泻 卫阳被郁 湿浊内阻 脾胃失和 升降失常 气机不畅

四苓散的功效与作用

四苓散的功效与作用

四苓散的功效与作用四苓散是一种中药方剂,由四味草药组成:茯苓、白术、党参、澡防己。

这个方剂有着广泛的应用,其功效与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 利湿渗湿:四苓散中的茯苓和泽泻有利尿作用,能够增加尿量,帮助排除体内湿气。

它们还可以促进水液在体内的正常循环,减少水分滞留导致的浮肿、水肿等问题。

湿气阻滞在体内容易导致各种不适,如肢体沉重、胀闷等。

四苓散能够通过利湿渗湿的作用,改善这些症状,使体内湿气得以疏通,从而恢复正常的生理状态。

2. 补脾健胃:四苓散的成分中,茯苓和白术具有健脾益胃的作用。

脾是人体消化吸收的重要器官,脾虚则消化功能减弱,导致饮食不化、胃脘胀满等症状。

四苓散对于脾虚引起的饮食不化、胃脘胀满等现象有着显著的改善效果。

它可以促进脾胃运化功能的提高,增加食欲,加强消化吸收过程,改善脾胃功能不良引起的各种胃肠道症状。

3. 安神益气:四苓散中的党参具有益气安神的作用。

党参是一种常用的中药补品,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如多糖、皂甙等。

它可以提高人体的免疫力,改善神经系统功能,增强机体的应激能力。

如果人体气虚导致的疲劳、体力不支,或者神经紧张、焦虑等情况,四苓散能够通过补益气血,安抚神经系统,缓解和改善这些症状。

4. 改善消化系统功能:四苓散中的泽泻和茯苓有促进胃肠蠕动的作用,能够增强消化系统的功能,改善胃肠道的排泄功能。

对于慢性便秘、腹胀腹泻等症状,多数患者使用四苓散后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此外,四苓散还有着许多其他的功效与作用。

它具有调和气血、改善血液循环的作用,能够促进新陈代谢,清除体内的垃圾物质,提高机体的自愈能力。

对于一些慢性病的康复阶段,四苓散也可以发挥积极的作用。

需要强调的是,四苓散作为一种中药方剂,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使用。

在用药过程中应注意剂量、用法的合理调整,避免过量使用或者使用时间过长导致的副作用。

同时,如果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不适症状,应及时停止使用,并咨询医生的建议。

苍术四苓散的功效与作用 药用价值 用法用量

苍术四苓散的功效与作用 药用价值 用法用量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苍术四苓散的功效与作用药用价值用法用量
导语:现代科学的发展使得中医方剂领域也取得有利的研究条件,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的特点,针对现代临床的多发病、常见病,广泛使用古今中药方剂。

现代科学的发展使得中医方剂领域也取得有利的研究条件,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的特点,针对现代临床的多发病、常见病,广泛使用古今中药方剂。

那么你知道苍术四苓散吗?
【处方】四苓散加苍术、防风。

【功能主治】下利,小便不利。

【各家论述】此方表有风湿,里有湿热,故以苍防散在表之风湿,以四苓利在里之湿热。

【摘录】《伤寒大白》卷四
以上苍术四苓散的中药方剂,是根据中医辨证治疗的原则进行配药治疗,大家可根据自身的情况选用合适的治疗方法。

生活常识分享。

四妙散的标准配方

四妙散的标准配方

四妙散是临床上比较常用的一个方剂,药物组成有苍术10克、牛膝10克,黄柏10克、薏苡仁10克,这4种中药,一般情况下等量配伍就可以。

四妙散是比较常见的药物,可以治疗多种疾病,具有健脾和胃、祛风除湿、理气解郁以及清热利湿和润肺平喘的效果。

1、健脾和胃:四妙散能达到比较好的健脾和胃效果,可以用于脾胃功能不好所引起的腹部疼痛以及恶心呕吐等临床的症状,同时对于胃肠功能紊乱引起的健忘失眠等症状,也能起到缓解效果。

2、祛风除湿:四妙散能起到祛风除湿的效果,可以促进受损神经得到修复,用于改善痛风或者关节经络阻碍引起的肿胀和疼痛感。

3、理气解郁:四妙散能达到比较好的理气解郁的效果,用于活血化瘀,疏通全身的经络。

4、清热利湿:四妙散能达到比较好的解表降温效果主要应用于女性黄白带所引起的下焦湿热等症状,能达到清热利湿作用。

5、润肺平喘:四妙散能达到润肺平喘的效果,用于缓解咳嗽痰多所引起肺部不适症状,可以起到清肺的作用,让咳嗽咳喘恢复。

1。

第七节祛湿药方

第七节祛湿药方
主治:水湿停滞之尿不 利,水肿胀满,肠鸣作 泻,湿热淋浊 。
泽泻 :为泽泻科植物
泽泻的干燥球块茎。
性味、归经:甘、淡、 寒。入肾、膀胱经。
功效:利水渗湿、泻肾 火。
主治:水湿停滞之尿不 利、水肿胀满、湿热淋 浊、泻利不止 。
车前子 :为车前科植
物车前或平车前的干燥成 熟种子。
性味、归经:甘、淡, 寒。入肝、肾、小肠经。
肝、脾、胃经。
功效:舒筋活络、和胃化 湿。
主治:风湿痹痛、腰胯无 力、后躯风湿、湿困脾胃、 呕吐腹泻
桑寄生 :为桑寄生科
植物桑寄生的干燥带叶茎枝。
性味、归经:苦,平。 入肝、肾经。
功效:补肝肾、除风湿、 强筋骨、益血安胎。
主治:血虚,筋脉失养,
腰脊无力,四肢痿软,筋 骨痹痛,背项强直。
秦艽 :为龙胆科植
乌蛇 :为游蛇科动物
乌梢蛇去内脏的干燥尸体。 砍去头,以黄酒闷透去骨 用或炙用。
性味、归经:甘,平。
入肝经。
功效:祛风湿,定惊厥。
主治:风湿麻痹、风寒湿
痹,惊痫、抽搐
防己:为防己科植物
粉防己的干燥根。
性味、归经:苦、辛,寒。 入膀胱、肺经。
功效:利水退肿(汉防己 较佳)、祛风止痛(木防
萆薢 :为为薯蓣科植
物绵萆薢或粉萆薢的干 燥根茎。
性味、归经:苦,平。 入肝、胃经。
功效:祛风湿、利湿热。 主治:风湿痹痛,尿混
浊。
三、化湿药
藿香 :为唇形花科植
物藿香或广藿香的干燥 茎叶。
性味、归经:辛,微温。
入脾、胃、肺经。
功效:芳香化湿、和中止
痛、解表邪、除湿滞。
主治:肚腹胀满、少食 神差、粪便塘泄,感冒 夹湿。

倪师五苓散的详解

倪师五苓散的详解

倪师五苓散的详解倪师五苓散的详解简介•倪师五苓散是一种中药方剂。

•该方剂起源于中国古代,有着悠久的历史。

•倪师五苓散是由多种草药组成,具有一定的药理作用。

组成草药该方剂主要由以下五种草药组成: 1. 桂枝 2. 干姜 3. 白术 4. 茯苓 5. 泽泻药理作用•桂枝: 具有温通经脉、发汗解表的作用。

•干姜: 具有温中散寒、消食化积的作用。

•白术: 具有健脾胃、益气止泻的作用。

•茯苓: 具有利水渗湿、健脾益肾的作用。

•泽泻: 具有利水湿、利尿的作用。

•倪师五苓散主要用于治疗湿阻脾胃、中焦水湿痰凝所致的脾胃失调引起的症状。

•适用于脘腹胀闷、纳呆、腹胀便溏、尿频等症状。

用法用量•口服。

一次9克,一日3次。

•根据病情可以调整用量,但总用量不宜过大。

注意事项1.本方剂适用于脾胃失调所致的症状,不适用于其他病因引起的疾病。

2.孕妇、哺乳期妇女、儿童慎用本方剂。

3.使用本方剂时如出现过敏反应或不良反应应立即停用。

总结•倪师五苓散是一种中药方剂,具有温通经脉、发汗解表等作用。

•该方剂适用于脾胃失调引起的症状,如脘腹胀闷等。

•在使用该方剂时需要注意剂量和患者的禁忌症。

以上是对倪师五苓散的详解,希望可以对大家有所帮助。

•脾胃失调是一种常见的病因,通常由饮食不节、情绪波动、生活不规律等因素引起。

•当脾胃功能失调时,会导致湿阻脾胃、中焦水湿痰凝的情况出现。

方剂原理•倪师五苓散中的桂枝、干姜具有扶阳化气的作用,能够温通经脉、发散寒湿。

•白术、茯苓具有健脾胃的作用,能够益气止泻,利水渗湿。

•泽泻则有利尿的作用,能够排除体内的湿气。

方剂特点•本方剂通过温通经脉、健脾胃、利水湿的作用,改善脾胃功能失调引起的症状。

•方剂中的草药相互配伍,具有协同作用,能够增强药效。

临床应用•倪师五苓散适用于脾胃失调所致的症状,如脘腹胀闷、纳呆、腹胀便溏、尿频等。

•临床上常用于治疗消化不良、胃肠功能紊乱、脾胃虚弱等疾病。

•在使用倪师五苓散时需要遵循医嘱,严格控制剂量。

祛湿剂

祛湿剂

风湿热邪留滞经脉——肩背沉重,遍身肢节烦疼。利湿清热,疏风止痛。 方解:
羌 茵 活 陈 苓 泻 猪 泽 芩 参 风 黄 苦 防 升 麻 根 葛 白 术 术 参 归 母 苍 人 当 知 草 甘
配伍特点
发散风湿与利湿清热相配,表里同治; 苦燥渗利佐以补气养血,标本兼顾。
甘露消毒丹 A类 《医效秘传》 医效秘传》
主证分析:湿温时疫,邪在气分,湿热并重 证 湿 热 湿热交蒸:发热,肢酸,倦怠; 并 湿阻气机:胸闷腹胀 重 湿热熏蒸肝胆:身目发黄 邪 热毒上壅:咽颐肿痛,口渴 在 湿热下注:小便短赤,泄泻、淋浊 气 舌脉:苔白或厚腻或干黄,脉濡数或滑数 分
功用:利湿化浊,清热解毒。 方解:滑茵黄 菖藿白 木连射薄贝 石陈苓 蒲香豆 通翘干荷母 寇 君 臣 佐
主证分析:湿热黄疸。 外邪入里化热 热不得外达 湿热交蒸 发黄 脾胃湿浊内阻 湿不得下泄
湿 热 交 蒸 ( 胆汁外溢 黄疸 发热,口渴欲饮,无汗或但头汗出 恶心呕吐,腹微满,大便不爽或秘 结,小便短赤 舌脉:舌红苔黄腻,脉沉数或滑数 熏蒸肝胆 郁热炽盛 阻滞气机
功用:清热,利湿,退黄。 方解:茵 梔 大 陈 子 黄 君 臣 佐
第二十章 祛湿剂
定义:凡以祛湿药为主组成,具有化湿利水, 通淋泄浊等作用,治疗水湿病证的方剂, 统称祛湿剂。
湿邪为病,有外湿、内湿之分; 治湿之法,当结合部位、脏腑、兼挾等因 素; 湿邪最易阻滞气机,故多配伍理气之品。 祛湿剂多由芳化苦燥之品组成,易耗伤阴 津,故素体阴虚津亏,病后体虚,以及 孕妇应慎用。
藿香正气散
《太平惠民和剂句方》(A类) 太平惠民和剂句方》 主证分析: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 外感风寒-恶寒发热,头痛。 内伤 湿阻气机:胸膈满闷,脘腹疼痛; 湿滞 升降失常:恶心呕吐,肠鸣泄泻, 舌苔白腻

(6)汤头歌利湿之剂

(6)汤头歌利湿之剂

(6)汤头歌利湿之剂利湿之剂湿邪分外湿和内湿两类。

由淋雨涉水,或衣里冷湿,或居处卑湿,致湿邪从肌表而入的称“外湿”。

若因过食瓜果生冷,或恣饮酒酪,或素体脾虚,致湿邪内停的称“内湿”。

外湿多病在肌表经络,内湿则多病在脏腑,所以一般治外湿宜发汗解肌,治见湿宜健脾渗利。

但外湿药忌大汗,此虚必须注意。

至于外湿稽留而内入脏腑,或内湿泛溢而外涉肌表的,又当外内兼治。

湿是阴邪,治宜辛湿化燥,但若湿与热并,或湿郁生热时,又须采用苦寒燥湿。

若湿积成水,壅盛而肿为胀的,可根据二便是否通利,分别用攻逐峻利,或温阳利来治疗,并结合邪正虚实的不同,适当配合培益脾土的方法作为辅佐。

因此,利湿剂就是祛除湿邪从肌表或二便外出的类方剂。

1、五苓散(张仲景)行水总剂。

五苓散治太阳腑,白术泽泻猪茯苓,膀胱化气添官桂,利便消暑烦渴清,猪苓汤名四苓散,无寒但渴服之灵,猪苓汤除桂与术,加入阿胶滑石停,此为和湿兼泻热,疸黄便闭渴呕宁。

本方治疗足太阳经的邪热传入膀胱腑,见到发热恶寒,烦渴饮水,水入就吐,小便不利,以及水肿,身体酸重等症。

方用白术、猪苓、茯苓各十八铢(汉代一两等于二十四铢),泽泻一两六铢,桂枝(也可用官桂)半两,共研细末,每次用白饮汤(即米汤)调服方寸匙(二钱)。

猪苓、茯苓,淡渗通膀胱而利水。

泽泻泄膀胱之水,使小便通利,因之传入膀胱腑的邪热可从小便排出。

再加白术健脾燥湿,使脾强而能制水。

桂枝解肌通阳气,既除表邪,又助诸药利水行小便。

若用官桂就增强了膀胱的气化功能,使小便通畅,引导水湿人下窍出。

因此,本方有利小便、去水湿、消暑气,清热解烦渴的作用,是行水利湿的主要方剂。

本方除去桂枝叫做“四苓散”,治疗没有寒热,只见口渴不能饮水,水入即吐,小便不利,或者还见大便下利等证,非常有效。

“猪苓汤”就是本方中除去桂枝和白术,加入阿胶、滑石,五味药各用一两,水煎分三次温服,有和中利湿泻热的作用,治疗湿热互相引结的黄疸,小便色红而难出,口渴,饮水便呕吐,以及大便下利,心烦不得睡眠,咳嗽呕渴等症,用本方煎服就能安宁。

伏苓散的功效与作用

伏苓散的功效与作用

伏苓散的功效与作用伏苓散,是中国传统的中药方剂。

它由茯苓、白术、炙甘草、茯神、滑石等多种常见中药组成。

伏苓散一直以来都被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实践中,被认为具有改善水湿病理、调节脾胃功能等多种功效与作用。

下面,我将详细介绍伏苓散的功效与作用。

首先,伏苓散具有利尿作用。

茯苓是这个方剂的主要成分之一,它具有渗透作用,可以促进尿液产生和排出,从而达到利尿的作用。

茯苓还可以调节水代谢,减少体内水分潴留的情况,对于水肿、浮肿等症状有一定的改善效果。

此外,伏苓散还可以改善尿液的渗透性,帮助排除体内的废物和毒素,对于一些尿毒症患者也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其次,伏苓散还有调节脾胃功能的作用。

白术是伏苓散的另一个主要成分,它具有健脾益气的功效。

脾胃是消化吸收的重要器官,如果脾胃功能不好,就容易导致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问题。

白术可以增强脾胃的消化功能,促进食物的正常消化和吸收,提高机体的营养状况。

炙甘草具有补中益气、和胃健脾的作用,可以帮助调节机体的整体气血平衡,增强脾胃的功能,使人体保持充分的营养状态。

此外,伏苓散还具有安神定志的作用。

茯神是伏苓散中的一种成分,它具有镇静安神的功效。

茯神可以调节人体的神经系统,使得人体的神经功能保持平衡,有助于改善失眠、多梦等睡眠问题。

茯神还可以调节情绪,改善焦虑、抑郁等精神状况,达到安神定志的作用。

因此,伏苓散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作为一种安神的食物补充剂使用。

此外,伏苓散还具有抗炎、抗菌的作用。

茯神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可以抑制炎症反应的发生。

茯神中的一些活性成分具有抑制炎性细胞因子的产生和释放,从而减轻炎症反应和炎症相关疾病的症状。

滑石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它对一些病毒和细菌有一定的杀菌作用,能够减轻某些感染性疾病的症状。

总的来说,伏苓散具有改善水湿病理、调节脾胃功能、利尿、安神定志、抗炎抗菌等多种功效和作用。

它适用于湿热病、水肿、消化不良、失眠、焦虑等症状。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伏苓散虽然是一种草药,但并不是适应所有人群的,特别是孕妇、儿童、老年人等特殊群体需要在中医师的指导下使用。

五苓散各医家论述

五苓散各医家论述

五苓散各医家论述五苓散各医家论述成无己五苓之中,茯苓为主,故曰五苓散。

茯苓味甘平,猪苓味甘平,虽甘也,终归甘淡。

《内经》曰:淡味渗泄为阳。

利大便曰攻下,利小便曰渗泄。

水饮内蓄,须当渗泄之,必以甘淡为主,是以茯苓为君,猪苓为臣。

白术味甘温,脾恶湿,水饮内蓄,则脾气不治,益脾胜湿,必以甘为助,故以白术为佐。

泽泻味咸寒。

《内经》曰:咸味下泄为阴,泄饮导溺,必以咸为助,故以泽泻为使。

桂枝味辛热,肾恶燥,急食辛以润之,散湿润燥可以桂枝为使。

(《伤寒明理论》)方有执以证有里而人燥渴,故用四苓以滋之,以表在而脉浮数,故凭一桂以和之,谓五苓散能两解表里者,此也。

……五苓散者,润津液而滋燥渴,导水饮而荡结热,所以又得为消痞满之治也。

(《伤寒论条辨》)吴昆伤寒小便不利而渴者,此方主之。

水道为热所秘,故令小便不利;小便不利,则不能运化津液,故令渴;水无当于五味,故用淡以治水。

茯苓、猪苓、泽泻、白术,虽有或润或燥之殊,然其为淡则一也,故均足以利水。

桂性辛热,辛热则能化气。

经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此用桂之意也。

桂有化气之功,故并称曰五苓。

浊阴既出下窍,则清阳自出上窍,又热随溺而泄,则渴不治可以自除。

虽然,小便不利亦有因汗下之后内亡津液而致者,不可强以五苓散利之,强利之则重亡津液,益亏其阴,故曰大下之后复发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

师又曰:太阳随经之邪,直达膀胱,小便不利,其人如狂者,此太阳之邪不传他经,自入其府也。

五苓散主之,亦是使阳邪由溺面泄耳!互考见霍乱门。

霍乱热多欲饮水者,阳邪也,此方主之。

邪在上焦则吐,邪在下焦则泻,邪在中焦则既吐且泻,名曰霍乱。

霍乱责之里邪,里邪责之水谷。

是方也,桂能建中,术能安谷,茯苓、猪苓、泽泻能安水。

水谷得其安,则霍乱自止矣,此五苓治霍乱之意也。

正考见伤寒门。

水寒射肺而成咳者,此方主之。

上焦有火,渴欲凉水,水为火格,不得润下,停留于膈,水寒射肺,故令人咳。

五苓散的制作方法

五苓散的制作方法

五苓散的制作方法1. 简介五苓散,又称五苓散,是一种传统中药方剂。

该方剂以苓苁、茯苓、猪苓、泽泻和白术为主要药材,配合其他辅助药材共同煎煮而成。

五苓散可以清热利湿、健脾消食、利尿等功效。

在中医临床应用中,常用于治疗湿热濕疹、泄泻等症状。

2. 材料准备制作五苓散的主要材料包括:•苓苁:30克•茯苓:30克•猪苓:30克•泽泻:30克•白术:30克制作过程中还需要准备以下辅助材料:•枸杞:适量•红枣:适量•冰糖:适量•清水:适量3. 制作步骤步骤一:准备药材1.将苓苁、茯苓、猪苓、泽泻和白术等主要药材逐一取出,清洗干净,泡发30分钟至1小时,然后沥干水分备用。

步骤二:煎煮药材1.将清水加入煎锅中,加热至沸腾。

2.将泡发好的药材放入沸水中,调小火煮煎30分钟。

3.煮煎过程中,需要经常搅拌,确保药材均匀受热,避免煮焦。

4.煮煎时间到达后,关闭火源,待药汁冷却至室温。

步骤三:药汁处理1.取出煎煮好的药汁,放入干净的容器中。

2.将枸杞、红枣和冰糖加入药汁中,按个人口感适量添加。

3.搅拌均匀,待冰糖完全溶解。

4. 使用方法内服1.每次口服5克至10克,可视病情和医嘱适当调整剂量。

2.每日3次,空腹或饭前半小时口服。

3.可以直接服用药汁或者加入适量温开水中稀释。

外敷1.将适量药汁涂抹在患处,轻轻按摩使药浆渗透吸收。

2.每天2次,每次持续15分钟至30分钟。

注意事项:•五苓散内服剂量应根据个人情况和医生建议来调整。

•孕妇、哺乳期妇女、儿童、老年人和慢性疾病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如出现过敏、不适或持续症状加重,请立即停用并咨询医生。

5. 总结五苓散是一种中药方剂,其制作方法相对简单。

通过正确使用药材煎煮,可以制作出高品质的五苓散药汁。

在食用或外敷时,需要注意剂量和使用方法,以确保安全和有效性。

如有任何不适,请及时咨询医生或中药师。

【水湿:苓桂术甘汤、五苓散、平胃散】

【水湿:苓桂术甘汤、五苓散、平胃散】

【水湿:苓桂术甘汤、五苓散、平胃散】当前现代人有两大主要病症,一是脾胃虚弱,包括水湿(比如少运动,喝冷饮,吹空调造成),另一个是肝气不舒(比如工作压力大造成)。

要想知道自己是否水湿,主要看,是否腹胀腹大,面色白,肚子里有流水的声音,舌肥大,舌质(舌的两侧)自然伸出时(即,不要特别伸长)有齿痕,舌苔厚,舌苔色白,有唾液。

详见下方【水湿的表征】。

说明:在网上看到另一个说法,似乎更全面,摘录如下:水湿停留的症状一般有:倦怠乏力,气短懒言,食欲不佳,口淡无味,大便溏软,小便较少,脉滑缓无力,肢体浮肿,腹大痞胀,身中医非常注重“取类比象”方法。

下面是水湿的比象。

我们身体中的太阳就是心脏,如果水湿严重,遮蔽了太阳,那就是水湿之气影响了心脏的运行。

在中医里面,心脏为阳中之太阳,居于胸中,震慑下焦之水寒,如果心脏的阳气受伤,这个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可能是心阳被伤到,比如使用了不恰当的药物伤害了心阳,也有可能是水寒之气太盛,遮蔽了心阳,不管原因如何,总之是我们身体中的太阳,被乌云给遮住了!【水湿的症状】很多人会有眩晕的感觉,您想啊,本来人体的上部应该都是清阳之气,所以头脑才会清醒的,此时水寒之气上升,这是阴中之浊气啊,所以这叫清浊逆乱,本来人体应该是“清气上升,浊气下降”的,现在浊气都上逆了,那头还能不晕?很多人干脆被西医给带上了“眩晕症”的帽子,我曾经遇到过很多人,就是眩晕,一站起来就不分东南西北,天旋地转,不明原因,什么核磁共振都做遍了,就是找不到原因,自己负担很重,总是觉得脑血管出了问题,其实,从中医的角度看看,原因是很简单的,就是水湿把心阳给蒙蔽了。

张仲景还概括了可能出现的问题,是“心下逆满”、“气上冲胸”。

这种逆满,有的时候是脾胃的感觉,感觉上腹部气机痞满,但是,各位要注意了,还有很多的时候是心脏附近的感觉,感觉心脏附近满闷,不舒服,比如心悸等,很多人其实就是心脏出现问题了,西医一检查,是心脏病了,可是就是不知道怎么患的,我见过很多这样的患者,怎么治疗都不好,尤其是很多老年人,老年人本来心阳就弱了,火力不足了,此时如果水湿上泛,蒙蔽心阳,则心脏就出现种种问题,可是大家都用活血化瘀、扩张血管一个办法来解决,那效果是一定不佳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苓散
【方源】:《明医指掌》
【组成】:白术9克,茯苓9克,猪苓9克,泽泻9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渗湿利水。

【主治】:内伤饮食有湿,小便赤少,大便溏泄。

【方解】:方以白术健脾以扶正治本,合以猪苓、茯苓、泽泻利水渗湿以祛邪治标。

【按语】:本方以大便溏泄、小便短少,兼有疲乏无力、舌苔白腻为辩证要点。

现代常用于治疗肾炎、心源性水肿、尿潴留、湿疹、天疱疹、疮疡。

又可治疗眩晕、视网膜病变。

如见疲乏无力较为明显,加党参、生苡仁;兼有寒邪、口淡溲清,加桂枝、附子;便溏日久,加山药、扁豆;湿热下注,尿少而赤,便溏腥臭,舌苔黄腻,加车前子、滑石、或加黄芩、黄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