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歌行》说课稿
短歌行教案6篇

短歌行教案6篇短歌行教案短歌行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短歌行》的思想资料和艺术特色。
2.背诵本诗歌。
3.态度与价值观:教学难点:①《短歌行》中,运用典故及引用诗句表达感情的技巧。
②透过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境。
教学重点: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情绪。
教学方法:①点拨法:以点带面,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②诵读法: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教学用具:磁带、录音机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三国演义》卷首词)在历史的大浪淘沙中,有多少英雄能够经得起历史的千淘万漉而流芳百世呢?曹操就应是三国时代留下了浓重一笔的人物,请同学说说自己所了解的曹操:老师总结,并启发他们去联系:我们学过他的《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还有《龟虽寿》神龟虽寿,猷有竟时。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而《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个奸雄的形象,如曹操借刀杀祢衡杨修等,曹操的名言就是“宁教我负天下人,天下人不可负我”。
所以后人觉得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京剧中曹操的白脸形象(在戏剧中白脸代表坏人),其实小说戏剧不必须能全面反映曹操的性格,历史上真实的曹操也许不像小说戏剧当中所描述的那样奸诈、阴险、嫉妒。
二、解题1.写作背景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列阵长江,想一举消灭孙权和刘备的势力.赤壁大战前夕,酒宴众文武,喝酒到半夜,忽然听到乌鸦声往南飞鸣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持长矛唱《短歌行》.此诗格调高远感情丰富,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哪位同学先自告奋勇朗读一下这首诗呢(请一学生朗读完后首先肯定她的优点:如声音洪亮,有激情,普通话很标准.大家再一齐来听听磁带,听完后我会请同学起来回答朗读带读出的声音给你什么感受和刚才这位同学读的一样吗你觉得怎样读这首诗歌会更好(明确:要把那种苍劲雄健,慷慨悲凉的感情表现出来)(诗歌要多读才能体会出它的内在深韵,我们全班一齐来朗读一下《短歌行》)2.作者简介曹操,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短歌行》说课稿

《短歌行》说课稿引言概述:《短歌行》是唐代文学家杜甫创作的一首长诗,通过描绘战乱中人民的苦难和对国家的忧虑,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关切和对人民的深情厚意。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对《短歌行》进行详细阐述。
一、诗歌背景1.1 唐朝战乱背景:介绍唐朝时期的战乱情况,如安史之乱等。
1.2 《短歌行》创作背景:说明《短歌行》是在何种历史背景下创作的,如何受到战乱的影响。
1.3 诗歌意义:解释《短歌行》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中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如表达人民苦难、对国家忧虑等。
二、诗歌结构与形式2.1 诗歌结构:分析《短歌行》的整体结构,如几何式的递进结构。
2.2 诗歌体裁:介绍《短歌行》所属的体裁,如长诗。
2.3 诗歌语言特点:探讨《短歌行》的语言特点,如运用对仗、比喻等修辞手法。
三、诗歌主题与意义3.1 人民苦难:阐述《短歌行》通过描绘人民的苦难来表达对人民的关心和同情。
3.2 对国家的忧虑:分析《短歌行》中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耽心,以及对国家兴衰的思量。
3.3 对人民的深情厚意:说明《短歌行》中诗人对人民充满深情和同情,体现了诗人的为民情怀。
四、诗歌艺术特点4.1 真实感与写实性:解读《短歌行》通过真正的描写和写实的手法,展现了战乱时期的生活场景。
4.2 感情表达:分析《短歌行》中诗人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表达了对人民和国家的深情厚意。
4.3 象征意义:探讨《短歌行》中的象征意义,如对燕子的描写象征着人民的命运。
五、诗歌影响与价值5.1 文学影响:说明《短歌行》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如对后世诗人的启示和借鉴。
5.2 社会价值:阐述《短歌行》所传递的人道主义精神和社会价值,如对人民苦难的关注和对国家命运的思量。
5.3 个人价值:探讨《短歌行》对个人情感和人生哲理的启示和影响。
总结:《短歌行》是一首具有深远意义的长诗,通过对战乱时期人民苦难的描绘和对国家命运的思量,表达了诗人对人民的关心和对国家的忧虑。
其真正的描写、细腻的情感表达以及象征意义的运用,使其成为唐代文学的瑰宝,并对后世文学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价值。
《短歌行》优秀教案,说课稿

《短歌行》优秀教案,说课稿第一篇:《短歌行》优秀教案,说课稿《短歌行》说课稿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上午好!今天我的说课题目是《短歌行》,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短歌行》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诗三首》中的第二首诗歌,本单元安排的是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
《短歌行》是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曹操的作品。
诗中抓住“忧”字来写诗人为什么“忧”,如何解“忧”,从而表达希望能够招揽人才、完成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
通过本课学习,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鉴赏诗歌内容情感的方法,为以后学习诗歌及高考诗歌鉴赏打下良好的基础。
2.教学目标及重、难点(1)知识与技能: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曲折表达渴望招纳贤才来建功立业的心情。
背诵全诗。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阅读,问题探究,学习运用比喻典故等修辞方式来表达感情的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曹操的“忧”的内涵,体会诗人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
二、说学生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
他们现在已经完成了必修(一)的学习。
学习了现代诗歌单元,有了一定的诗歌学习基础,初步掌握了读诗的基本方法,但是还未能形成系统的鉴赏诗歌学习方式。
同时,本单元学习是高中第一次接触古代诗歌,诗歌语言上的障碍和时间上的跨度对他们来说都是学习上的困难。
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合作探讨,增强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三、说教法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据此,我准备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施教学:1.朗读法:让学生在朗读中自我感知课文内容及情感,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主旨。
2.讨论点拨法:从不同角度设疑,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自主解决疑问,把握诗文内涵,并在理解的基础上,当堂记忆诗歌。
3.多媒体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手段,为学生创设情境,及时总结,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更好地理解诗歌。
短歌行课堂说课稿

短歌行课堂说课稿短歌行课堂说课稿精选篇1教学目标1、识记曹操的生平概况,识记“行”这一诗歌体裁的特点。
2、能以本诗为例,初步了解曹诗“于悲凉中多有跌宕慷慨之气”之风格。
3、初步明确鉴赏诗歌的一般步骤和方法,能够按照这些方法基本读懂本诗,初步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为培养对文本的个性化阅读能力做准备。
教学重点本单元在新教材中是第一个古代诗歌单元,本诗篇幅短小,又编排在单元的最后一课,因此本诗教学自然就承担了引导学生初步学习鉴赏中国古代诗歌的任务引领学生首先要读懂“这一首”,然后在此基础上归纳鉴赏诗歌的一般步骤与方法;教学中兼顾诵读,力争让学生当堂背诵。
教学难点1、初步理解曹操这首代表作“于悲凉中多有跌宕慷慨之气”之特色。
2、曹操在历史上和在文艺作品中的形象极其复杂,教学中将避免在人物形象评价上的争议,而将学生的精力引导钻研文本,进而力争合理而多元地阐释文本中的艺术与人物。
教学方法讲解、点拨、诵读、讨论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首先要学生集体背出《龟虽寿》中的名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然后简述故事——《世说新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东晋时代重兵把握的大将军王敦,每酒后辄咏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以如意击打唾壶为节,壶口尽缺。
但是,也有人说曹诗不好。
《三国演义》第四十八回有一段曹操横槊赋诗的描写曹操平定北方后,率百万雄师,饮马长江,与孙权决战当天夜晚,明月皎洁,他在大江上置酒设乐,欢宴诸将酒酣,取槊立于船头,慷慨而歌歌词就是今天学的《短歌行》。
二、初步感知1、一读诗歌:教师配乐诵读然后学生齐读(要求读准字音、节奏)2、在检查学生对补充注释后,讨论“朝露”、“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乌鹊”四个意象的内涵(强调:“乌鹊”在文中解释为“乌鸦”,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可视为吉祥鸟)。
教师强调:高中生读诗要学会“鉴赏”什么是“鉴赏”?“鉴”是鉴别,说的是“好不好”的问题,要求我们读懂诗歌;“赏”是欣赏,说的是“为什么好”“好在哪里”的问题,要求我们学会评价诗歌。
《短歌行》说课稿

《短歌行》说课稿引言概述:《短歌行》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以其简洁、明快的语言风格和深刻的意境而著称。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对《短歌行》进行深入分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歌的艺术之美。
一、诗歌背景1.1 作者简介:李白,唐代著名诗人,被誉为“诗仙”,作品被称为“李白体”。
1.2 时代背景: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鼎盛时期,文化繁荣,诗歌创作达到巅峰。
1.3 诗歌形式:《短歌行》是一种古代诗歌形式,以四言句为主,节奏明快,易于吟诵。
二、诗歌内容2.1 描写对象:《短歌行》以描写美丽的风景和自然景色为主题,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
2.2 情感表达:诗中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展现了诗人豪放不羁的个性。
2.3 意境构建:通过对景物的描绘和情感的表达,诗人构建了一幅美丽、深邃的意境,引人入胜。
三、艺术特点3.1 语言简练:《短歌行》语言简练,字字珠玑,节奏明快,给人以清新、轻快之感。
3.2 意境深远:诗中所描绘的景物和情感,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意蕴,引发读者对生活和自然的思考。
3.3 艺术手法:诗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对偶等,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
四、诗歌主题4.1 自然美:《短歌行》主题突出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自然美的赞美,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4.2 生活感悟:诗中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和领悟,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启发人们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悟。
4.3 人生哲理:通过对自然景色和情感的描写,诗人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和对人生哲理的探索,启示人们珍惜生活、感恩自然。
五、诗歌意义5.1 文学价值:《短歌行》作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被誉为中国古代诗歌的经典之作。
5.2 教育意义:通过对《短歌行》的深入解读和研究,可以启发读者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提高文学修养。
5.3 时代意义:《短歌行》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反映了唐代文化的繁荣和诗歌创作的辉煌,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短歌行教案(优秀10篇)

短歌行教案(优秀10篇)《短歌行》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体会诗句流露出曹操的思想感情,领会全诗的主旨。
2、反复诵读,体会本诗的艺术特点,学会鉴赏诗歌的方法教学重点: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
教学难点:1.通过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境(内容)。
2.运用典故及引用诗句表达感情的技巧。
教学方法:1.诵读法: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2.点拨法:以点带面,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以俗语引入对作者的介绍):speak of the devil, and he appears(说曹操,曹操就到),有没有同学知道这句俗语的意思?“devil”一词是什么意思呢?为什么要把“魔鬼”翻译为曹操呢?请谈谈你所了解的曹操。
(展示幻灯片)作者简介:曹操(壹五5-220),字孟德,东汉人。
三国魏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是建安(汉献帝年号)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其诗直接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
他的创作一方面反映了社会的动乱和民生的疾苦,一方面表现了统一天下的理想和壮志,具有“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
这种风格被称为“建安风骨”或“魏晋风骨”。
二、合作学习、赏析诗歌:(微观入诗)1.微观入诗,就是从理解诗意开始;而理解诗意,就是从诵读开始。
此诗格调高远,感情丰富,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哪位同学先自告奋勇朗读一下这首诗呢?2.大家再一起来听听录音,听完后我会请同学起来回答朗读带读出的声音给你什么感受?和刚才这位同学读的一样吗?你觉得怎么读这首诗歌会更好?明确:要把那种苍劲雄健,慷慨悲凉的感情表现出来。
节奏多二二式,语速要慢点。
3.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课文注释,在预习的基础上了解诗意。
三、合作探究,感受诗句,品味意境:1.你认为本诗的情感着眼点在哪一个字?他忧的是什么,下面我们就来结合诗歌具体分析。
明确:忧;忧人生短暂;人才难求;功业未就。
《短歌行》说课稿范文(精选5篇)

《短歌行》说课稿范文(精选5篇)《短歌行》说课稿1一、说教材地位与内容《短歌行》是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第8课《诗三首》中的第二首这个单元主要是学习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单元内容包括:《<诗经>两首》、《离骚》、《孔雀东南飞》、《汉魏晋诗三首》,是高一新生继必修1第一单元学习中国现代诗歌的基础上又一关于诗歌学习的阶段而《短歌行》是魏时曹操以乐府旧题创作的一首四言诗,它虽然继承了汉代乐府的传统,但面对人生苦短却一扫两汉时期及时享乐的腐朽诗风,代之以新鲜的现实内容——政治理想的高扬,建功立业的欲望,强烈的个性,都体现了魏晋时代文人的创作风格学习它对中学生思想道德及人生价值取向有着正面的教育意义二、说教学目标“阅读鉴赏”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主体新课标对这部分的要求是学生能在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并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出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所以教学大纲和教材都强调高中语文诗歌鉴赏单元的教学必须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品质为主,教学重点必须放在如何指导学生阅读鉴赏这方面根据《课程标准》,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基本学情,特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1、知识与技能:(1)、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诗歌;(2)、理解曹操“忧”的内涵,感受诗歌的情感变化;(3)、学习并掌握诗中运用比兴、典故等表现手法的鉴赏方法2、过程与方法:通过情境创设,反复诵读、质疑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受文本,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方法归纳等学习能力3、情感与态度:体会并学习曹操为实现人生价值而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三、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教学难点:1.通过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境(内容)2.运用典故及比兴手法表达感情的技巧四、说学情我所上课的班级为K一1班,该班学生的学习情况是这样的:1、知识能力方面:诗歌重朗读,而在朗读方面,相对其它文学体裁而言,我校高一学生对诗歌的朗读兴趣会大一些,如果能抓住这一点,会增加课堂的学习气氛但学生对诗歌的认识基本还停留在初步认识上,在必修一第一单元中国现代诗歌学习的时候,我们发现:学生阅读面狭窄,生活阅历浅,没有耐心透过诗句深入探究诗人的思想情感,以致于难以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本单元虽然有了前面几首诗歌的教学铺垫,但感觉学生品读诗歌的底子仍然比较薄弱,对诗歌鉴赏感悟的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短歌行说课稿

短歌行说课稿一、说课目标本次说课的目标是通过研读和分析《短歌行》这首古代文学名篇,使学生了解该诗的背景、作者及其创作意图,并通过朗读、解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二、说课重点本次说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理解《短歌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对诗歌的感悟能力。
三、说课难点本次说课的难点是帮助学生理解并感受诗歌中蕴含的情感和意境,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诗歌所表达的人生哲理。
四、教学内容1. 课文背景介绍《短歌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是一首以描写爱情为主题的短诗。
诗中通过对爱情的表达,展示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的追求。
诗歌以简洁的语言和优美的韵律展示了作者对爱情的独特见解和感悟。
2. 诗歌分析(1)诗歌结构:《短歌行》共六句,每句四个字,形式简洁明了。
(2)诗歌意境:通过对春天的描绘,诗人表达了对爱情的向往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诗中运用了大量的意象和修辞手法,使诗歌充满了生动的画面感和情感。
(3)诗歌情感:诗歌中透露出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同时也表达了对爱情的渴望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 诗歌朗读与解读(1)朗读:通过朗读诗歌,学生可以感受到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验到诗歌的美感和情感。
(2)解读: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隐含意义和哲理。
4. 诗歌讨论与思考(1)讨论: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可以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同时也可以借助他人的观点来拓宽自己的思维。
(2)思考:通过提出问题和引导学生思考,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和情感。
五、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朗读、解读、讨论和思考等。
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合作意识。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与春天相关的音乐,引起学生对春天的向往和兴奋情绪。
2. 课文背景介绍:通过简单的背景介绍,让学生了解《短歌行》的作者、创作背景和诗歌的主题。
《短歌行》说课稿

《短歌行》说课稿引言概述:《短歌行》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部重要作品,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代表作之一。
该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慨和对社会现实的思量,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审美意义。
本文将从文学背景、主题内容、艺术特点、意义价值和传世影响等方面对《短歌行》进行详细解读。
一、文学背景1.1 唐代文学的特点唐代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黄金时期,文学风气盛行,诗歌成为当时主要的文学形式。
1.2 白居易的文学地位白居易是唐代最著名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以清新自然、情感真挚著称,被誉为“诗中之仙”。
1.3 《短歌行》的创作背景《短歌行》是白居易在晚年创作的作品,反映了他对人生的深刻思量和对社会的关注。
二、主题内容2.1 人生苦短《短歌行》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为主题,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短暂的感慨。
2.2 励志向上诗中提到“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鼓励人们在逆境中坚持不懈,不畏难点。
2.3 社会现实批评《短歌行》还对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病进行了揭露,呼吁人们珍惜时光,追求真理。
三、艺术特点3.1 短小精悍《短歌行》全诗惟独20句,每句惟独7字,简短而有力,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3.2 压韵工整白居易运用了压韵的手法,增加了诗歌的音乐感和节奏感,使整首诗更具韵律美。
3.3 意境深远尽管《短歌行》篇幅短小,但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思想,读来令人回味无穷。
四、意义价值4.1 文学意义《短歌行》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珍贵遗产,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2 思想意义诗中的“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一句成为后人励志向上的经典格言,激励着人们奋发向上。
4.3 社会意义《短歌行》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弊病和人生的真谛,对社会风气的改善和人们的思想境界提出了重要的启示。
五、传世影响5.1 流传广泛《短歌行》自问世以来向来备受推崇,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被广泛传颂。
5.2 影响深远《短歌行》不仅在文学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还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思想觉悟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短歌行》说课稿

《短歌行》说课稿引言概述:《短歌行》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以其独特的形式和深刻的内涵,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文学遗产。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对《短歌行》进行详细阐述,包括其创作背景、艺术特点、文化内涵、影响与价值以及对现代文学的启示。
一、创作背景:1.1 历史背景:《短歌行》是南朝梁代文学家陈子昂创作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写于南朝梁武帝时期。
1.2 文学背景:当时社会动荡,文人士大夫阶层对社会现实感到失望,因此陈子昂以诗歌的形式表达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1.3 诗歌创作动机:陈子昂写《短歌行》的初衷是为了表达自己对时代的忧虑和对人生的思考,以期唤起人们的觉醒和改变。
二、艺术特点:2.1 诗歌形式:《短歌行》以五言绝句为基本形式,每首诗四句,字数有限,形式简洁明快。
2.2 语言风格:陈子昂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对仗等,使诗歌更富有感染力和艺术美感。
2.3 韵律节奏:《短歌行》的韵律优美流畅,节奏明快有力,使整首诗具有强烈的音乐感。
三、文化内涵:3.1 崇尚正义:《短歌行》反映了陈子昂对社会不公和道德败坏的强烈愤慨,表达了他对正义和公平的追求和呼吁。
3.2 赞美英雄:诗中描绘了一些英雄人物的形象,他们坚守正义、勇敢无畏,成为社会的楷模和榜样。
3.3 反思人生:陈子昂通过《短歌行》对人生的思考,表达了对时光流转和人生短暂的感慨,引发人们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四、影响与价值:4.1 文学影响:《短歌行》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后来长篇叙事诗的重要典范和启示。
4.2 思想影响:诗中对社会现实和人生的思考,引发了人们对社会问题和人生意义的思考,推动了社会进步和人的精神成长。
4.3 文化价值:《短歌行》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五、对现代文学的启示:5.1 创作形式:《短歌行》的形式简洁明快,启示了现代文学创作中追求简洁、精炼的表达方式。
曹操《短歌行》优秀教案 (菁选优秀7篇

曹操《短歌行》优秀教案(菁选优秀7篇《短歌行》优秀教学设计篇一一、教学设计的说明《短歌行》是新课标高中语文第二模块第二单元第四篇课文。
在这之前,学生按照我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先后学习了《诗经》两首、《离骚》和《孔雀东南飞》,已经从多个角度对中国古典诗歌有了初步的认识和理解。
在这基础上,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建安文学的代表作。
二、教学目标的确立依据《新课标》的要求,这节课应达到以下目标:体现在知识和技能方面的是了解魏晋诗歌的基本特征,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掌握相应的表现手法,从而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诗歌的能力。
体现在过程和方法方面的是通过诵读、讨论、赏析、点拨,领悟诗人在作品中表现的思想感情,引发联想,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体现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是体会古典诗歌的意境美和节奏美,教育学生要自觉珍惜时间,要拥有宽广的胸襟,树立远大的志向。
基于上述“三维目标”,我确立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把握诗歌的主旨,揭示诗人的创作目的,从而更好地理解这首诗,体会作者在作品中的思想感情。
难点:针对学生在诗歌鉴赏方面表现手法掌握不好的现状,我们把难点定在探究这首诗的表现手法上。
教学方法:①诵读法: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学生对诗意的理解②讨论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集体探究,得出答案③点拨法:以点带面,抓住关键诗句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拨三、教学过程1、激发兴趣,导入新课《三国演义》第四十一回,常山赵子龙于曹营几十万大军中救出吴蜀后主刘禅,曹操在景山顶上看到赵云无比威猛,于是感慨道:“真虎将也!吾当生致之。
”正是曹操的这句话我们看到了赵子龙单骑救主的义举。
这是小说中曹操爱惜人才的生动体现。
今天,我们共同走进曹操的诗作,看看其内心深处是如何渴求贤士的,感受一下他作为政治家的抱负和情怀。
2、曹操简介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县)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他横扫黄河两岸,统一中国北方;他知人善任,唯才是举;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对历史的发展有不可泯灭的功勋。
短歌行授课说课稿(精选7篇)

短歌行授课说课稿(精选7篇)短歌行授课说课稿(精选7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下面是由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短歌行授课说课稿7篇,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短歌行授课说课稿【篇1】【教学目标】通过诵读和分析讨论,体味《短歌行》“忧”而奋发、慷慨悲凉的思想感情;希望能为学生学习古诗文提供一个一般性的样例(诵读熟悉-解决词句疑难-领悟思想情感-诵读巩固)。
【教学设想】1、贯彻两个思想:诵读是基础,尽量让学生自己讨论分析。
2、本诗的思想感情还是较明显的,但如何深入理解,却是个难点;应该通过分析曹操的生平、为人及写作背景来评析,给学生一些相关的补充阅读材料是必要的。
3、全课教学分为三块:初步体味(熟悉内容),深入体味(讨论分析其思想感情),巩固体味(诵读、听音乐)。
深入体味部分用三个问题来结构(你对诗中哪个句子有感触?“忧”、“求贤”各为了什么?曹操何许人也?)。
【作家和题解】作家介绍: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罗贯中《三国演义》将其刻画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京剧脸谱也将曹操勾成白脸,这与历史的真实面目颇有出入。
实际上,曹操雄才大略,“外定武功,内兴文学”,对历史的发展有不可泯灭的功勋。
作为政治家:曹操初举孝廉,任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
后在镇压黄巾起义和讨伐董卓的战争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
初平三年(公元192年),为衮州牧,分化、诱降青州黄巾军的一部分,编为青州兵。
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今河南许昌)。
从此“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
官渡之战大破河北割据势力袁绍后,成为北方势力最强的军阀,并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
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
封魏王。
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太祖武帝。
他在北方大力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几次下《求贤令》,打破当时以德行和家世为用人标准的惯例,任人唯贤,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当时四方知名的文士几乎网罗无遗,而具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才更是济济一堂。
《短歌行》说课稿

《短歌行》说课稿一、说教材(一)说教材地位和作用《短歌行》是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第7课《诗三首》中的第二首。
这个单元主要是学习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
其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都堪称后世诗歌典范。
而《短歌行》是曹操以乐府旧题创作的一首四言诗。
它虽然继承了汉代乐府的传统,但面对人生苦短却一扫两汉时期及时享乐的腐朽诗风,代之以新鲜的现实内容——政治理想的高扬,建功立业的欲望,强烈的个性,都体现了魏晋时代文人的创作风格。
学习它对中学生思想道德及人生价值取向有着正面的教育意义。
(二)说教学目标教学大纲和教材都强调高中语文诗歌鉴赏单元的教学必须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品质为主,教学重点必须放在如何指导学生阅读鉴赏这方面。
因此,特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1、知识与技能:(1)理解曹操“忧”的内涵,感受诗歌的情感变化;(2)学习并掌握诗中运用比兴、典故等表现手法的鉴赏方法;(3)让学生在迁移阅读名著《三国演义》中了解个性独特的诗人曹操。
(4)背诵本诗。
2、过程与方法:通过情境创设、反复诵读、质疑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受文本,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方法归纳等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并学习曹操“忧”而奋发,为实现人生价值而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三)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
把教学重点放在感悟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情感这一目标上。
只有把握情感才能更好地把握主旨,理解作者的创作目的,从而更好地把握全诗。
我们力求通过阅读,结合背景,分析讨论,最终落实。
教学难点:1.通过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境(内容)2.运用典故及比兴手法表达感情的技巧针对平时教学中学生很难把握诗歌的表现手法的现状,本节课的教学难点自然落在探究诗歌的表现手法上。
引导学生利用注释理解作者引用诗句的含义,揣摩作用,从而掌握用典抒情的表现手法,突破教学难点。
二、说学情1、我所要教学的对象是(7)和(11)两个理科拔尖班。
《短歌行》说课稿

《短歌行》说课稿引言概述:《短歌行》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学作品,其作者为唐代诗人白居易。
本文将对《短歌行》进行说课,通过对其内容、结构、风格等方面的分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部文学作品。
一、内容分析1.1 《短歌行》的主题《短歌行》主要描述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慨和思考,表达了对时代变迁和生活苦难的观察和感受。
1.2 《短歌行》的情感表达作品中融入了丰富的情感,既有对人生的无奈和苦涩,也有对美好事物的赞美和向往。
1.3 《短歌行》的文学价值《短歌行》以其深刻的思想和优美的表达形式,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结构分析2.1 《短歌行》的体裁特点《短歌行》采用了五言古诗的形式,每首诗由五言句构成,行数较短,表达简洁明了。
2.2 《短歌行》的章回结构作品分为五章,每章分别描写了不同的主题和情感,整体结构紧凑,内容丰富。
2.3 《短歌行》的语言特点作者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作品更加生动和具有感染力。
三、风格分析3.1 《短歌行》的抒情风格作品以抒情为主,表达了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考,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共鸣力。
3.2 《短歌行》的现实主义风格作者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和描写,展现了现实主义的写作风格,呈现出真实而深刻的人生画卷。
3.3 《短歌行》的艺术特色作品中融入了大量的文学意象和象征,体现了作者高超的艺术表现力和审美追求。
四、影响分析4.1 《短歌行》对后世文学的影响《短歌行》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后人广泛传颂和研究。
4.2 《短歌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短歌行》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珍贵遗产,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篇章。
4.3 《短歌行》对读者的启示通过阅读《短歌行》,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深刻的思想和情感,对人生有更深层次的思考和体验。
五、总结通过对《短歌行》的内容、结构、风格和影响进行分析,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这部文学作品的价值和意义。
《短歌行》的说课稿

《短歌行》的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短歌行》的背景、作者、作品风格和表达特点;2.能力目标:通过文本解读,培养学生诗歌阅读和鉴赏的能力,理解诗人的情感世界;3.情感目标:通过《短歌行》的学习,感受诗人的人格魅力,陶冶学生的情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掌握诗歌的表达技巧;2.难点:引导学生通过诗歌的意象和语言,理解诗人的内心世界。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2.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制作课件,以增强教学的形象性和生动性。
四、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介绍背景,导入《短歌行》的学习;2.知识梳理:介绍作者、作品风格等基本知识;3.文本解读:通过反复诵读,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4.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讨论诗中的意象、语言等表达技巧;5.拓展延伸:引导学生通过诗歌的学习,感受诗人的人格魅力;6.课堂小结:总结本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7.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1.成功之处: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深入理解《短歌行》的主题和情感,掌握诗歌的表达技巧;同时,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讨论热烈,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2.不足之处:由于《短歌行》的难度较大,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困难,需要进一步加强教学辅导。
3.改进措施: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分层教学的方法,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予不同的辅导,以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六、教学环节设计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曲《短歌行》,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介绍本课的背景和《短歌行》的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知识梳理•介绍作者曹操的生平事迹和作品风格;•介绍《短歌行》的诗歌特点,包括体裁、结构、语言等。
3.文本解读•通过示范诵读和集体诵读,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诗歌的情感基调;•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和教师点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通过小组展示和教师总结,引导学生掌握诗歌的表达技巧。
《短歌行》说课稿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资料

《短歌行》说课稿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资料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短歌行》。
(2)理解《短歌行》的创作背景、作者曹操的生平和思想。
(3)分析《短歌行》的文学特色、艺术手法和修辞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短歌行》。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曹操雄才大略、报国之志的形象。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短歌行》。
(2)理解《短歌行》的创作背景和作者曹操的生平和思想。
(3)分析《短歌行》的文学特色、艺术手法和修辞技巧。
2. 教学难点:(1)诗句中的难点字词解释。
(2)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和情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曹操的生平和思想,引导学生了解《短歌行》的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短歌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字面意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艺术手法和修辞技巧。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中的难点字词和诗句。
(2)深入解读诗中的深刻哲理和情感。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感受曹操雄才大略、报国之志的形象。
(2)引导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熟读并背诵《短歌行》。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表现。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特别是对《短歌行》的朗读和背诵。
3. 知识掌握:通过课后测试或课堂提问,检验学生对《短歌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学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展示《短歌行》的文本、注释和图片等资料。
《短歌行》优秀说课稿(精选10篇)

《短歌行》优秀说课稿《短歌行》优秀说课稿(精选10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短歌行》优秀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短歌行》优秀说课稿篇1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短歌行》是建安文学开创者曹操的著名作品,也是汉魏诗歌的杰出代表。
这是一首曹乐府诗歌,全诗运用比兴、典故等艺术手法,抒情与言志相结合,表现了曹操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
《短歌行》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新课标必修第二册第二单元“诗三首”中的一首,本单元要求学生学会欣赏诗歌意象,品味诗歌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课文的基本特征是意象明朗、语言精炼、情感真挚。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所以教师应以点拨为主,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但是汉魏诗歌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在教学时不能忽视对诗歌大意的疏通以及对重点知识的讲解。
2、说学生情况中国古典诗歌对于学生并不陌生,从小学到初中都一直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许多著名作品学生都能吟诵,所以都有一定的古典诗歌学习基础。
但是,汉魏诗歌时代久远,语言精炼,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在学习时不仅要熟读、背诵,还要了解诗歌特点,领悟诗人抒发的思想感情,陶冶情操。
新课标就强调:“高中语文课程应帮助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育人的功能。
”二、说教学目标依据学生学习特点、教材特色以及新课标要求,制定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理解诗歌大意、掌握诗歌意象、学习汉魏诗歌典型艺术手法。
2、能力目标:培养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3、情感与价值目标:学习曹操积极进取、重视人才的精神风貌。
[依据]:单元要求:品味诗歌的语言,理解意象的意义,把握诗歌的情感,初步学会鉴赏诗歌的方法。
《新课标》要求:在阅读鉴赏古典诗歌中,了解诗歌的基本特征及其主要表现手法,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教育者,养成人性之事业也。
”——蔡元培[说明]:确定以上的三个目标是要体现“新课标”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并重的教学理念。
《短歌行》说课稿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资料

《短歌行》说课稿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资料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了解《短歌行》的作者曹操及其历史背景。
分析并解读《短歌行》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掌握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短歌行》。
运用比较分析法,探讨《短歌行》与其他作品的相似之处和差异。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曹操的爱国情怀和英雄气概。
理解并尊重不同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创作。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作者:曹操时代背景:《短歌行》创作于三国时期,反映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英雄事业的追求。
诗歌主题:表达了对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的渴望,以及对英雄事业的赞美和奋斗精神。
2.2 教学重点:解读《短歌行》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分析曹操的文学成就和英雄形象。
2.3 教学难点:理解《短歌行》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运用文学鉴赏技巧,深入解读《短歌行》。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引入话题:介绍曹操的历史地位和文学成就。
激发兴趣:提问学生对曹操的了解和印象。
3.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短歌行》,理解诗歌内容和主题。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合作探讨《短歌行》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分享成果: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和交流。
3.4 教师讲解:解析《短歌行》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分析曹操的文学成就和英雄形象。
3.5 练习与反馈: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及时给予学生反馈,解答学生的疑问。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学生自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效果。
4.2 同伴评价: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和见解。
4.3 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选用适合教学的教材,提供《短歌行》的文本和注释。
《短歌行》说课稿

《短歌行》说课稿引言概述:《短歌行》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学作品,它描写了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一辈子经历和情感体验。
作为一部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文学作品,《短歌行》在文学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对《短歌行》进行详细分析和介绍。
一、作者背景1.1 李白的生平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他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家庭,自幼酷爱文学,后来游历四方,广交名士,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1.2 李白的文学风格李白的诗歌风格豪放奔放,充满了浪漫主义色采,他的诗歌多以自然景物和个人感情为主题,表现出一种超脱尘世的豪迈情怀。
1.3 李白的影响李白的诗歌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诗仙”,被后人奉为楷模,他的作品被广泛传颂,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二、作品背景2.1 《短歌行》的创作背景《短歌行》是李白创作于晚年的一首长诗,描写了他在流放途中的心情和遭遇。
在这首诗中,李白表现出对人生的豁达和对命运的坦然。
2.2 《短歌行》的主题《短歌行》的主题是对人生的思量和对命运的接受,表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心态和对世俗的超越。
2.3 《短歌行》的艺术价值《短歌行》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优美的艺术表现形式,被誉为中国古代叙事诗的杰作,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三、作品分析3.1 《短歌行》的结构《短歌行》共有七十六句,分为十四首,每首七句,采用五言绝句的形式,结构严谨,内容丰富。
3.2 《短歌行》的意境《短歌行》描绘了李白在流放途中的心情起伏和对人生的感悟,表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意境。
3.3 《短歌行》的艺术手法《短歌行》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诗歌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
四、作品评价4.1 《短歌行》的价值《短歌行》作为李白晚年的代表作品,展现了他对人生的深刻思量和对命运的坦然接受,具有深刻的内涵和广阔的情感。
4.2 《短歌行》的影响《短歌行》被后人广泛传颂,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中国古代叙事诗的典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短歌行》说课稿
说课人: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来自学院10级的学生,今天我
的说课题目是《短歌行》,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短歌行》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诗三首》中的第二首诗歌,本单元安排的是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单元内容包括:《<诗经>两首》、《离骚》、《孔雀东南飞》、《汉魏晋诗三首》)。
《短歌行》是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曹操的作品。
诗中抓住“忧”字来写诗人为什么“忧”,如何解“忧”,从而表达希望能够招揽人才、完成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
通过本课学习,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鉴赏诗歌内容情感的方法,为以后学习诗歌及高考诗歌鉴赏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文通过对曹操个性积极面的描写来给中学生思想道德及人生价值取向提供学习榜样。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曲折表达渴望招纳贤才来建功立业的心情。
反复、标准、有感情地诵读,最后背诵全诗。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阅读,问题探究,学习运用比喻、典故、比兴等修辞方式来表达感情的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曹操的“忧”的内涵,体会诗人统一天下的
雄心壮志,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
3、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
(2)教学难点:a、通过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境(内容)。
b、运用典故及比兴手法表达感情的技巧。
二、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
他们现在已经完成了必修(一)的学习。
学习了现
代诗歌单元,有了一定的诗歌学习基础,初步掌握了读诗的基本方法,但是还
未能形成系统的鉴赏诗歌学习方式。
同时,本单元学习是高中第一次接触古代
诗歌,诗歌语言上的障碍和时间上的跨度对他们来说都是学习上的困难。
因此
教师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自主阅读,合作探讨,增强学生诗
歌鉴赏的能力。
其次结合高中学生课堂的特点—参与积极性不高,鼓励学生朗
读短小的诗文,为学生营造朗朗书声的课堂氛围,使是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
歌的语言美,意境美,内容美。
三、教学法分析
1、教法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过程应重视学
生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据此,我准备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1、朗读法:让学生在朗读中自我感知课文内容及情感,体会诗歌的意境
和主旨。
2、讨论点拨法:从不同角度设疑,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
自主解决疑问,把握诗文内涵,并在理解的基础上,当堂记忆诗歌。
3、多媒体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手段,为学生创设情境,及时总结,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更好地理解诗歌。
4、拓展研究法:运用新旧知识进行拓展迁移,丰富诗的文化内涵。
2、学法
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主动思考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
根据新课标,结合本文特点,我设计具体学法如下:
1、诵读法
采用形式多样的诵读方法:全班齐读,教师示范,学生默读,分组朗读等。
2、勾画法
诗歌中字词理解,典故阐述等知识性内容,指导学生用勾画圈注法,明确
知识点,落实诗歌理解。
3、讨论点拨法
从不同角度设疑,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自主解决疑问,把握诗文内涵。
五、教学过程分析
课时安排:一课时
1、俗语导入,激发兴趣
“Speak of the devil,and he appears”俗语“说曹操,曹操到”为什么把曹操比作“devil”呢?东汉末年分三国,三国是个英雄辈出的时代,有大家熟知的刘备、诸葛亮、孙权、曹操等英雄豪杰。
多少风流人物在这里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又有多少盖世英雄在这里叱咤风云。
但是作为三国鼎立中的代表人物——曹操却始终充满了争议性。
易中天教授在百家讲坛概括了人们对曹操的三个称谓:英雄、奸雄、奸贼。
历来人们对他毁誉参半(PPT展示历史上对曹操的评价)。
功过由人评说,请同学说说他所了解的曹操。
今天,我们一同穿越历史,走近曹操,聆听《短歌行》,让我们看看,此时此地的曹操,到底是怎样的形象。
2、介绍标题、作者及其写作背景
总结学生所说出的关于曹操的知识,全面了解曹操,用多媒体展示,分别有军事方面、政治方面和文学方面,重点介绍文学方面的成就,并介绍“建安风骨”,让学生初步感知曹操诗歌的整体风格。
乐府诗有“长歌”“短歌”之分,是根据歌唱时音节的长短的不同而区别的。
长歌慷慨激烈、热烈奔放,而短歌的节奏短促、微吟低唱,适于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
PPT展示写作背景
学习本课,验证是否具有这些风格。
3、幻灯正字音后,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初步体会文章的情感基调)
4、结合注释翻译,划分层次
播放《三国演义》中曹操“横槊赋诗”的一段视频剪辑。
听音频朗读后请同学示范,深刻体会诗歌慷慨激昂的基调。
分组讨论:按照诗歌的组句形式,全诗分两层。
5、把握诗歌内容,探讨诗歌情感
明确重点诗句,探讨诗句手法以及情感内涵,采用小组自我答疑形式以及教师补充来推进课堂。
采用分析手法和情感的形式来组织课堂。
例如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手法:比喻。
情感:忧的是人生就像早上的露水一样的短暂、时光易逝,而自己功业未成。
作用:形象生动,富于表现力
6、问题设置:
(1)萦绕在曹操心中的情感是什么?用一个字概括。
“忧”
(2)“忧”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请把它们找出来?
明确: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3)在这一层内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典故表现了曹操怎样的情感,有何作用?含蓄有致,可以使语言更加精练、言简意赅、辞近旨远。
(4)在诗歌的上节里,是否体现了建安风骨?诗人的“忧”是消极的吗?
7、第一层小结:
文章语言准确、简练、明晰,文章表现有力,慷慨悲凉,符合建安风骨特征。
“忧”这种感情本身是无法评价的,能够评价的只是这种情感的客观内容,也就是为什么而“愁”。
由于自私、颓废、甚至反动的缘故而愁,那么这愁就是一种消极的感情;反之,为着某种有进步意义的目的而愁,那就成为一种积极的情感。
放到具体的历史背景中看,曹操在这里所表达的愁绪就是属于后者,应该得到恰当的历史评价。
8、继续推进下节文本研读,从诗歌内容和修辞上继续把握诗歌情感。
如: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手法:比喻。
明月代指人才。
情感:求贤不得的忧愁。
9、第二层问题设置:
(1)本层曹操还是在反复说什么内容?都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2)当时天下人才是否被伯乐所用?文中哪句侧面反应出人才的现实生活状况?
(3)曹操的“忧”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实现自己的理想:建功立业
10、总结诗歌
这首诗巧用典故和比兴的手法,是他当时渴求实现政治理想的一种曲折反映。
曹操“忧”的是人生短暂、人才未得和功业未就,都是为了表现他想统一天下的壮志。
曹操由宴飨宾客的极乐,油然生出人生苦短的感叹,然后自我排解、自我振作,希望能揽尽天下人才,完成统一天下的壮志。
这种政治性的愿望完全熔铸在抒情艺术当中,以情理景完美统一的方式表现出来。
11、在朗读声中结束全诗,请同学背诵诗歌。
12、作业:①在《三国演义》和戏剧舞台里曹操的性格特征是阴险、奸诈、残暴。
这和曹操在《短歌行》等诗句中透露出的情操是否有极大的反差。
形成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②阅读曹操的《求贤令》一文,再结全《短歌行》一诗,以书面的形式谈谈曹操
的求贤观对现代生活有什么启示,对你有什么启发?要求:先写在纸上,再准备发言。
教学反思:
因本文是略读课文,所以只安排了一学时。
鉴于此,本课的容量较大,学生获取的信息量也是很大的。
他们在短短的四十五分钟里,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文是不容易的。
以后,一定要设计好课前预习案,收集好资料,了解写作背景和作者,课堂上重点研读文本,把握情感,让学生提前真正做到“先学后教,以学为主”。
附: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