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除水湿——经方五苓散的故事(口渴下焦除湿)

合集下载

五苓散治疗口渴验案两则 [1]

五苓散治疗口渴验案两则 [1]

World Latest Medicne Information (Electronic Version) 2016 Vo1.16 No.16218·短篇报道·五苓散治疗口渴验案两则蒋春鹤,马文杰(通讯作者)(河南中医药大学,河南 郑州 450000)摘 要:五苓散是《伤寒论》中众多名方之一,由猪苓、泽泻、白术、茯苓、桂枝组成,主治病症水饮内停,乃由表证未解,阳气被遏,膀胱气化不利,脾不输精,方中诸药配伍,共奏淡渗利湿、温阳化气、解表散邪之功。

本文旨在介绍关于五苓散治疗口渴验案两则。

关键词:五苓散;口干;小便不利;温阳化气中图分类号:R840.5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671-3141.2016.16.1580 引言 口渴是自觉口干,渴欲饮水的一种自觉症状,为内科常见症状之一,在很多疾病的发展中都可产生,其机制主要有两方面:一时由于津液不足,或阴虚燥热,或里热伤津,或因汗下失当,体液丧过多所致。

二是由于水液停聚,或因湿阻,或因寒凝,造成津液不能上乘于口。

根据《伤寒论》的记述,口渴的其基本病机是热盛津伤、阴津不足或邪气阻滞、津液不能上潮于口所致。

[1]故临床上多用辛寒清热、养阴生津之法,如《伤寒论》中“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169条)“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参汤主之”(27条)。

笔者在跟随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冀爱英教授实习期间,结合《伤寒论》的辩证施治理论及五苓散治疗口渴,效果显著,现将其临床验案2则介绍如下: 董某,女,38岁,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口渴、口涩,大量饮水后未缓解,纳可,眠可,小便不利,大便黏腻不爽,舌红,苔薄白,脉弦细。

未予以特殊治疗,病情未见缓解,故来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门诊治疗。

以益气滋阴、生津止渴为治则,予以玉液汤加减,处方:山药30g,黄芪15g,知母18g,鸡内金15g,葛根6g,五味子9g,天花粉15g,麦冬15g,甘草6g。

五苓散祛除水湿

五苓散祛除水湿

五苓散祛除水湿“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五苓散原方猪苓9g、泽泻15g、白术9g、茯苓9g、桂枝6g蓄水证,多是由平时饮水、嗜茶、喝酒过多,使体内的水饮过盛,又受了风寒,湿邪和风寒之邪使膀胱的气化功能减弱,人就会出现只喝不尿的窘境。

五脏六腑各有各的功能,膀胱是蓄水之腑,《黄帝内经》早就说过:“膀胱者,州都之宫,津液藏焉。

气化则能出矣。

”气不行,则膀胱湿停,排不出尿,身体感觉又热又渴。

过多的内饮有赖于气的统帅、推动和蒸化。

膀胱之气失职,才使津液停聚转化为水湿。

而五苓散方中的泽泻入膀胱经,能强膀胱之气,有利水渗湿之功。

湿到底是什么呢?对于人体而言,湿是人体的津液代谢失常,那些该代谢出去的产物没有代谢出去,就形成了湿。

为什么没有代谢出去呢?这多是由一个人不良的生活和饮食习惯引起的。

例如你吃饭太快、吃得过饱,都会给消化带来负担。

就好像物流公司每天的运输量是100吨,结果你给它装200吨货物,那肯定运不了。

所以,那些多余的水饮积存在身体里就会形成湿。

我们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如果我们把胃看作一个仓库,那么脾就主要负责把仓库里的货物合理地、有条不紊地输送到需要的地方,这些地方,就是身体各脏腑器官。

所以说,要想膀胱功能正常,就需要健脾祛湿。

这方面《伤寒论》中的五苓散最为恰当。

方子中的泽泻味甘、入脾,能健脾祛湿。

同时泽泻也入肾经,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脾肾强了,人体的正气自然强,有利于快速恢复身体健康。

除了有“小便不利”的症状,书中还提到“微热消渴者”,这是说患者还身体有热,想喝水。

我们知道,人一般在天热的时候容易口渴,但是这并不一定表示身体缺水。

患者平时就喜欢喝水,喝了很多水还口渴,可见并不是因为体内缺少水分,而是有太多热了,需要清热。

泽泻性寒,它在祛湿的同时,还能泄膀胱之热。

为什么会有热呢?这是因为湿邪在人体内,时间长了会化热,形成湿热。

通常来说,湿与热相结合,会变得比较粘连,不好去除。

利尿、祛湿——五苓散

利尿、祛湿——五苓散

利尿、祛湿——五苓散五苓散【来源】《伤寒论》。

【组成】猪苓、茯苓、白术各10g,泽泻12g,桂枝6g。

【用法】原书为散剂,现多采用汤剂,水煎2次,合并药液,每日分3次服。

【方解】张仲景原用本方治太阳表邪未解,内传太阳之腑,以致膀胱气化不利,遂成太阳经腑同病之蓄水证。

五苓散为治小便不利、烦渴或水饮内停之剂,外邪循太阳经脉,传入膀胱,膀胱之气不化,为其主要病机。

或有表证,或无表证,小便不利,舌苔白腻或白厚、脉浮者,为其主要见证。

方中重用泽泻,取其甘淡性寒,直达膀胱,利水渗湿,为主药。

取茯苓、猪苓之淡渗,增强利水蠲饮之功加白术健脾气而运化水湿,共为辅药。

桂枝一药二用,既能外解太阳之表,又能内助膀胱气化,为佐药。

五药合用,具有化气利水,健脾祛湿兼以解表之效,可用于上述病症,诸疾自除。

【功效】化气利水,健脾祛湿。

【主治】①外有表证,内停水湿。

症见头痛发热,烦渴欲饮,水人即吐,小便不利,舌苔白腻或白厚,脉浮者。

回水湿内停。

症见水肿身重,小便不利,泄泻以及霍乱吐泻。

国痰饮。

症见心下动悸,吐涎沫而头眩,或短气而咳者。

【加减】本方为水湿内停之证的常用方剂。

临用时,若外无表证,脾虚较甚,可去桂枝,重用白术、茯苓若脾湿甚者,可加厚朴、苍术若兼气滞,可加陈皮、大腹皮。

若治湿热泄泻,可于本方去辛温的桂枝、白术,加茵陈蒿、金银花等,以清利湿热。

【禁忌与注意事项】1.津液损伤,阴血亏损之人作渴而小便不利者忌用,以防重劫其阴。

2.需发散表邪,则用桂枝需解膀胱虚寒者,则用肉桂。

现代应用1.膝关节滑膜炎猪苓、白术、茯苓、赤芍各9g,泽泻15g,桂枝6g,当归、木瓜、丹参、牛膝、赤小豆各12g。

损伤瘀血型加乳香、没药各9g,红花6g,寒湿凝聚型加附子、姜黄各6g,独活9g;湿热下注型加黄柏、苦参各9g,忍冬藤15g;肝肾不足型加鹿角胶、杜仲各9g,黄芪12g。

水煎服。

急性及外伤性者并用伤1方(含紫荆皮、羌活、独活、木瓜、白芷、秦艽、牛膝、姜黄、天花粉、马前子、防风、防己等)慢性者及老年用伤II方(含独活、天南星、草乌、续断、薄荷油等)外敷患处。

医圣张仲景的五苓散,治疗水样腹泻,1000多年后依然效果好

医圣张仲景的五苓散,治疗水样腹泻,1000多年后依然效果好

医圣张仲景的五苓散,治疗水样腹泻,1000多年后依然效
果好
秋季腹泻是小儿的常见病、多发性,主要症状是腹泻水样便,伴有蛋花样不化之食,中医称为“水泻”。

多由感受风寒湿,水湿内停,脾虚不运,水津偏渗大肠所致。

西医认为是感染轮状病毒所致,缺乏特效药物。

笔者常用《伤寒论》名方五苓散化气行水,健脾止泻,即使用改垄沟的方法,将偏渗大肠的水液改入膀胱,这就是中医所说的“利小便实大便”的止泻方法。

方药配制:猪苓、泽泻、白术、茯苓、桂枝五味药,按《伤寒论》原方药物剂量的比例配制。

共研细末,装瓶备用。

病例介绍:王某某,男,14个月,1985年10
月17日初诊。

因着凉于四天前发热、呕吐、腹泻,经用西药后发热已退。

腹泻、呕吐反重。

每日腹泻7~8次,始为绿色,后呈水样便伴蛋花样不化之食,烦躁哭闹、渴而喜饮、饮入即吐、不欲饮食、小便量少,证属小儿水泻、水湿停留。

予五苓散一克,用米汤或面汤分二次频频送下。

10月18日二诊:昨日11点服药后小便增多,下午4点再服药一次,到今天中午共计小便十余次,没有发生腹泻和呕吐,哭闹停止,精神恢复。

傍晚大便一次,已成形,便质如常。

应用体会:五苓散常用于阳不化气、水湿内停,表现有水肿、腹胀、小便不利、呕吐、腹泻等。

五苓散治疗小儿秋泻,一般用药
1~3天可愈,经济、安全。

笔者运用此法治疗小儿秋季腹泻30多年,治疗病例超过一千人,效果满意。

本法主要适用于水湿内停的腹泻,即以水样便为主证的。

里热明显者不宜应用。

(杏花岛作者王叔文,河北赞皇县执业中医师)微信搜索公众号“杏花岛”,遇见更有趣的中医。

五苓散:善治水肿的千古经方

五苓散:善治水肿的千古经方

起颜 面 、四肢浮 肿有 紧束 、胀 满感为特 征 ,常伴 有 月经 不调 ,经期 前后加重 。
水忡往 往局限 于双下肢 或眼睑 等部位 , 重者可- ] I 展至 全身 ,症 状可 间歇 发作 或
射肺 ,或喘 或咳 者 填 药物组 成包拈 猪苓 1 2 g、泽 泻
2 0 g 、白 术 1 2 g 、侠 1 2 g、桂 枝 1 0 g l - 5
述 ,后 又有 临床实 践检验 ,可用于治疗 生 化之源 ,主运 化水谷 精微及 水湿 。若
功能性水忡 。
睥 失健运 ,水 湿不化 ,加上 肾气 足 ,
气化失调 ,水 液泛滥而 溢于肌 肤 ,发为
外 解 太 阳之 表 , 能 人膀 胱 而 温 化
气 ,故可 助 利小 便之 功 , 佐 弱
国 匡 硝 一 … …
w u w a n g q u j c y y 1 2 0 O O m G n 责 编 , 一 吴 王 群
五苓散 :善治水肿的千古经方
文 /杨峰 ( 河 南省 南 阳市 第 一 人 民 医 院 中医 内科 主 任 医 师 )
功能性 水8 中,又 称 特 发 性 水 9 中,
碍性疾 病 。 该 病 、女 均 可 发 生 , 中年 女 性 ( 尤其是 更年期 女性 )更为 多见 ,以晨
畏 土 ,故 其制在 睥 ;今 怖虚 则气不 化津 而 化水 ,脾虚 则土不制 水而 反兜 ,肾虚 则水无所主而妄 行。” 然 而 ,女 性 功 能 性 水 呻 的病 因病 机与一 般水 9 中 略 有所 区别 ,多由 于脾肾 亏虚 ,气化失 常 ,水液泛溢 所致 。肾藏
理 功能 发生紊乱 ,体 内水液代谢 失 衡而 引发功能性 水 肿。睥 为后天之 本 ,气血 水 消 肿 之 力 , 为 臣 药 ; 白 术 健 啤 盖 气 ,运 化 水 ,以 转 输 阴 津 .利 丁 水 精 四 布 ,而 不 直 驱 之 于 下 ;桂 枝 ,既

五苓散治疗蓄水证(经方医案)

五苓散治疗蓄水证(经方医案)

五苓散治疗蓄水证(经方医案)五苓散一方出自张仲景所著《伤寒论》一书当中,书中言道:“太阳病篇蓄水证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

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讲述了五苓散的功效作用和疾病主治。

五苓散作为“经方”,被历代医家沿用,用于治疗以小便不利为主症及兼症的多种疾病;其辨证之思路及用药之巧妙,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经典医案(蓄水)俞长荣治疗蓄水证:一程姓病人,证见高热口渴,谵语不眠,小便短赤,脉浮洪大。

连给大剂人参白虎汤三剂,不但证状元减,口渴反而增剧。

我素遵家训(家父酬胃:伤寒方治病效若样鼓,但用之不当,祸亦不浅。

凡伤寒用药逾三剂而病不减者,就要退让高明,万勿固执己见,贻误病人。

先祖有“伤寒不过三”遗训),因此向病家告辞,请其改延他医。

可是病家苦苦挽留,诚恳之情,又使我难以推却。

正踌躇间,恰病者邻居程某来访,谓:他不知医理,但闻乡前辈某曾治一病人,口渴喜热饮,后用桂附之类云云。

我猛然大悟,急问病者,喜热饮否?答道:喜热饮,虽至手不可近,亦一饮而尽。

再细察其舌,质红无苔而滑。

因思:脉浮洪大,发热,虽似白虎证,但口渴喜热饮实非白虎汤所宜。

此乃无根之火上浮,故口渴喜热,舌红而滑;虚火扰及神明,故谵语,火不归位,膀胱气化失职,故小便短赤。

当按膀胱蓄水证治之。

选用五苓散改汤剂,桂枝用肉桂以引火归元(每剂用桂八分研末,分两次冲服)。

仅两剂,热退口和,小便清利。

后调理半月复元。

按语;辨证眼目为渴喜热饮、舌滑,为太阳膀胱蓄水,津凝不滋所致,与五苓散化气行水,津布则口和热退而病愈。

经典医案(失音)刘渡舟医案:碧某,女,1987年10月26日就诊。

病失音四个多月,已到了不能言语的程度,而由其家人代诉病情。

曾服用大量滋阴清热之品及西药,均末获效。

患者音哑无声.咽喉憋塞,口渴欲饮,头目眩晕。

间其大便尚调,惟排溺不利,色白而不黄。

切其脉沉,视其舌则淡嫩,苔水而滑。

中医《方剂学》祛湿剂(利水渗湿)——五苓散(《伤寒论》) - 副本 (2) - 副本

中医《方剂学》祛湿剂(利水渗湿)——五苓散(《伤寒论》) - 副本 (2) - 副本

中医《方剂学》祛湿剂(利水渗湿)——五苓散(《伤寒论》)一、组成猪苓十八铢,去皮(9克)、泽泻一两六铢(15克)、白术十八铢(9克)、茯苓十八铢(9克)、桂枝半两,去皮(6克)。

二、用法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ヒ,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现代用法:做散剂,每服3~6克,或作汤剂水煎服)。

三、歌括1.五苓散五苓散治太阳腑,白术泽泻猪苓茯;桂枝化气兼解表,小便通利水饮逐。

2.四苓散除却桂枝名四苓,溲赤便溏皆可服。

3.茵陈五苓散茵陈配入五苓散,湿热黄亦可除。

4.胃苓汤平胃五苓合方用,消积渗湿效突出。

四、功用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五、主治1.外有表证,内停水湿。

头痛发热,烦渴欲饮,或水入即吐,小便不利,舌苔白,脉浮。

2.水湿内停。

水肿,泄泻,小便不利,以及霍乱吐泻等证。

3.痰饮。

脐下动悸,吐涎沫而头眩,或短气而咳者。

六、方解《伤寒论》原用本方治太阳表邪未解,内传太阳之腑,以致膀胱气化不利,遂成太阳经腑同病之蓄水证。

表邪未尽,故仍见头痛,发热,脉浮;邪入膀胱,气化不行,小便不利则为蓄水。

水蓄下焦,气不化津,水精不布,故烦渴欲饮;饮入之水,不得输布,故水入即吐而成“水逆证”。

总之,本方证是以水饮停蓄为患,故急应渗利蓄水,兼解外邪。

方中重用泽泻为君,取其甘淡性寒,直达膀胱,利水渗湿。

臣以茯苓、猪苓之淡渗,增强利水蠲饮之功;加白术健脾气而运化水湿。

更佐以桂枝一药二用,既外解太阳之表,又内助膀胱气化。

五药合方,则水行气化,表解脾健,而蓄水留饮诸疾自除。

本方重在渗湿利水,兼有健脾化气之功,故亦可用于水湿内停之水肿、小便不利;它如水湿下注之泄泻,以此分利小便,湿去泻必止。

痰饮,脐下动悸者,用本方渗湿利水,则饮去悸止。

霍乱属湿浊为患,兼有表邪者,亦可用本方治之。

七、附方及方论1.四苓散(《明医指掌》):白术、茯苓、猪苓、泽泻水煎服。

功用:渗湿利水。

主治:内伤饮食有湿。

小便赤少,大便溏泄。

2.茵陈五苓散(《金匮要略》):茵陈蒿末十分(10克)、五苓散五分(5克),上二物合,先食饮方寸ヒ(6克),日三服。

去除水湿神奇方——经方五苓散的故事(罗大伦博士)

去除水湿神奇方——经方五苓散的故事(罗大伦博士)

去除水湿神奇方——经方五苓散的故事(罗大伦博士)去除水湿——经方五苓散的故事每个学习中医的人,都会有开错方子的时候,我自己也有过,这样的经历让人难以忘记。

在我还在读书学习中医的时候,那是很多年前了,有一次在一个中医门诊,遇到一个农村妇女,患了一个奇怪的病,就是口渴,想喝水,据她丈夫说,她每天要拿着暖瓶,不断地喝,要喝好多的水,但是仍然口渴,这个病她找了很多医院检查,并且吃了很多药,都没有效果。

当时我和大家一起给她诊了脉,然后看舌头,是厚厚的一层白苔,非常厚,但是当时我对舌诊还毫不精通(现在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儿了,当时理解不深),心中感觉奇怪后,还是从症状开始分析了,就很自信地对大家分析:当然,口渴就是津液大亏了,一定是阴虚,要滋阴!结果,和大家商量,就以我为主开了三副滋阴的方子。

然后,这位妇女抓了药,就走了。

几天后回来,说基本没有什么效果,还是这样口渴,每天喝几暖瓶的水。

当时我们觉得可能是药力不够,于是,又开了三副滋阴的方子。

结果,还是没有效果。

我傻眼了,觉得此病没有那么简单,束手无策,后来听说她要去北京看望孩子,就告诉她,到北京找名医吧。

这件事,在我的头脑中一直放了这么多年,这是一直非常愧疚的地方,自己还没有什么把握,就开出了方子,这是自己学问不深,并因此而耽误人,有的时候,想起来,觉得如果要再次遇到这位农村妇女,我一定要向人家鞠躬道歉。

后来,自己读书多了,知道这样的情况,并不是阴虚,而是体内的水湿太重了,水湿蓄积在膀胱,导致气化不利,这会导致整个疏布水液的系统出了问题,所以身体还是处于缺水的状态,此时是局部水很多,但是另外的部分缺水,所以会口渴,但是喝的水会很快尿出。

这个时候,要用张仲景的利水的方剂来调理,比如著名的五苓散。

这样的患者,后来我遇到了几例,让我觉得安慰的是,我后来都正确的处理了这个问题。

比如,有位中年妇女,口渴,不断喝水,小便多,自己形容如同直肠子,喝了就尿,每天要两暖瓶的水,但是还是口渴。

五苓散:千年利水第一方,5味药,祛除全身“水”病

五苓散:千年利水第一方,5味药,祛除全身“水”病

五苓散:千年利水第一方,5味药,祛除全身“水”病湿为万病之源,湿多为水,水液积聚,便是一潭死水。

死水会生有害物质,影响气血津液运行,引起不适或疼痛。

今天就讲讲中医利水第一方——五苓散!五苓散用以治疗气化不利所致蓄水诸证。

以猪苓为君药的方子,一共有五味药。

它的思路是温阳利水,一方面温阳,一方面直接利水。

温阳是扶正是治本,利水是攻邪是治标。

水停滞到哪里,那里就会生病人体水液的正常运行依赖于肺、脾、肾三脏,尤其脾阳的温煦功能非常重要。

如果三脏出现阳虚,就会使气化功能难以正常运作。

如果脾发生阳虚,运化功能就会上不能输精养肺,下不能助肾制水,致使水液不能遵循常规顺利排出体外,就会发生潴留。

水湿停滞在哪,哪里就会患病。

体腔内积液,心包积液、脑积水、关节腔积液、肝硬化腹水、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胃潴留、睾丸鞘膜积液(水疝)、肾积水等,都有用五苓散的机会。

从最基础的来说,利水可让身轻,身轻可减肥。

利水可泄浊,从而排毒祛斑。

利水还可行气行血,从而消肿止痛,兴阳事,治肿瘤等。

五苓散组成:猪苓(去皮)、茯苓、白术各9g,泽泻15g,桂枝(去皮)6g。

方中猪苓,性味甘淡平,淡能渗利,故其偏于利水渗湿。

又因升而能降,降而能升,不仅能除体内之湿,还能除皮肤之湿。

泽泻能宣通内脏之湿。

其气平,味甘而淡,淡能渗泄,最善利水而泄下,通行小便。

泽泻的另一个功效,是泄热。

由于其性偏寒,能够清膀胱的热,也可泻肾的虚火。

由此养五脏,补虚损。

与猪苓相配,泽泻偏重于祛内在之湿,猪苓偏重于祛外在之湿。

共同利水泄浊,将身体打造得干净舒爽。

白术苦辛温,为健脾补气要药,既能去脾胃之湿,把湿气化成水蒸汽,通过体表毛孔散发出去,又可将有用之水湿气化为津液,为人体所用。

茯苓,得松之余气,甘淡而平,能守五脏真气。

为健脾利水消肿之要药,能将中焦脾胃的水湿也就是废水从二便排出。

四味良将相配,从多角度达到利水之目的。

不过它们的出场,就像拿到手中的信用卡,还需一个激活码,整个方子才能运转起来。

五苓散《伤寒论》张仲景

五苓散《伤寒论》张仲景

五苓散《伤寒论》张仲景处方源自汉代张仲景《伤寒论》,此方具有利水渗湿,温阳化气功效。

用于膀胱化气不利水湿内聚引起的小便不利,水肿腹胀,呕逆泄泻,渴不思饮。

五苓散临床应用举隅如下:1.腹胀尿频钱某,女,32岁。

初诊自诉5天前因乘长途汽车,途中忍尿,之后出现尿频、尿少,小腹坠胀,小便1日解20 余次,脉细,苔薄腻,质淡红。

小便常规检查正常。

症属水湿内停,膀胱气化不利;治宜化气利水,以缓其急。

方用:桂枝6克,猪苓、茯苓各15克,泽泻、冬葵子各12克,知母、黄柏、白术各10克,肉桂末3克(分吞)。

水煎服,每日1齐U。

服药3齐0 后,复诊:尿频大减,小便通畅,小腹稍有下坠感,脉象舌苔同前。

原方既效,再加车前子15克(包煎),续3剂,以资巩固。

2.产后癃闭张某,女,26岁。

产后5天,小便不利,经用西药、针灸、民间验方等,尿闭依然,已保留导尿48小时,旋改服用中药治疗。

主诉:小腹胀满,小便不利,大便数日未解,脉细弦,苔薄白腻,质淡红。

症属产后肾元亏虚,气化不及州都,膀胱传送无力;治宜益肾化气,通利州都。

方用:桂枝、知母、黄柏、槟榔、白术各10克、猪苓、茯苓各15克,泽泻、冬葵子各12克,肉桂末3克(分吞),广木香、藿香、佩兰梗各6克。

2剂水煎服,并嘱服药后覆被,取汗为佳。

服第1剂药头煎,覆被微汗出,既有尿意。

l剂后小便自解,大便亦通。

3.淋病合并睾丸炎有报道以五苓散加减治疗淋病合并睾丸炎93 例,方用:桂枝6克,白术 12克,茯苓15克,泽泻 12克,萆薜20克,白芷12克,蒲公英20克,连翘15克,川楝子10克,黄芪30克,甘草6克。

水煎服,每日1剂。

5剂为1个疗程。

结果显示,治愈(症状消除,尿道分泌物涂片未发现淋球菌)67例,好转 (服药后尿道口无分泌物溢出,但睾丸是有胀痛) 20例,无效(服药5个疗程,主要症状无改变)6 例。

总有效率为93.56%。

服药平均为3.8个疗程。

小结:本方原为治太阳表邪未解,内传太阳之腑,以至膀胱气化不利,遂成太阳经腑同病之蓄水证所设。

五苓散通调三焦水液的方剂

五苓散通调三焦水液的方剂

五苓散通调三焦水液的方剂临证凡饮水腹胀、水饮水肿、呕吐泄泻、身热头痛,甚或口干、目痒、咽痛、鼻干者老师多用五苓散,每用之似皆得心应手。

然其使用之理,细细想来有明了者,有晦涩者,甚至有不知所云者。

问及,师曰:“五苓散其实是一张调节全身水液代谢的方剂,全身无论何处出现水液代谢障碍,均可用之。

”《本草疏证》记载有桂枝六种功效:“曰和营,曰通阳,曰利水,曰下气,曰行水,曰补中。

”而在五苓散中,桂枝宣通阳气,通津液于周身,最终使得“水津四布,五经并行”。

看来,桂枝当为本方之灵魂。

五苓散也不单单只是治太阳膀胱之腑的方剂,而是通调三焦水液的方剂。

老师治一患者成某,女,56岁。

2012年5月8日就诊。

自诉每日清晨口苦,难以下咽,饮水亦觉难受。

另鼻干、无涕,目干涩难以睁开。

午后腹胀,坐立难安,慢走数公里亦不能缓解。

纳欠佳,大便稀,小便正常。

舌质淡,舌苔白,脉弦缓。

证属寒湿困脾,阳虚水液不得布达。

方以平胃散合五苓散加减。

处方:生苍术12克,厚朴9克,陈皮12克,茯苓15克,猪苓15克,泽泻18克,桂枝6克,柴胡9克,黄芩12克,蝉衣9克,炒莱菔子12克,生甘草3克。

5剂,水煎服,早晚饭后温服。

二诊自言服药后腹胀减轻,但饮水后胀。

仍觉鼻干、目干,另唇干不喜饮,时觉身热。

纳食尚可,大、小便正常,舌苔白,脉细弦缓。

证属三焦失畅,气滞水停。

处方:茯苓18克,桂枝6克,生白术18克,厚朴9克,陈皮9克,泽泻18克,猪苓9克,炙甘草3克,全瓜蒌12克。

7剂,水煎服,早晚饭后温服。

药后痊愈。

本案属“水证”无疑,水液流注周身,有余则或胀、或肿,甚则为逆,不足则目干、鼻干、唇干皆属此列。

水液虽注于下焦,而三焦俱有所流,又水液的上承需要阳气的气化、推动。

故若寒湿盛,阳虚无以蒸腾津液,水停于中脘即见腹胀,水不得向上泽润即目干、鼻干。

患者午后腹胀,阳明胃土湿,不得腐熟水谷,复见寒湿下注,故而大便稀。

因五苓散仅是行水之剂,祛除寒湿则需合平胃散,另加柴胡、黄芩者,取小柴胡汤使“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之意,且蝉衣有升清之功,炒莱菔子有下气之用,诸药相和,尽皆归于“引水”。

祛湿利水方之五苓散

祛湿利水方之五苓散

五苓散【方源】:《伤寒论》【组成】:猪苓9克,泽泻15克,白术9克,茯苓9克,桂枝6克。

【用法】:捣为散,以白饮和服6克,日3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

现代多作汤剂水煎服。

【功效】: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主治】:1、外有表证,内停水湿。

症见头痛发热,烦渴欲饮,或水入即吐,小便不利,舌苔白,脉浮。

2、水湿内停。

症见水肿,泄泻,小便不利以及霍乱吐泻等。

3、痰饮。

症见脐下动悸,吐涎沫而头眩,或短气而咳者。

【方解】:烦渴欲饮,头痛发热,或水入即吐,小便不利,舌苔白,脉浮为《伤寒论》原书主治的外有表证,内积水湿的主症。

泄泻,水肿,小便不利,霍乱吐泻为水湿内停之症。

脐下动惊,吐涎沫而头晕,或短气而咳,为次要症状。

其病机是水湿内郁。

气化不利。

外有太阳表证,故头痛发热,脉浮;内停水邪,则水入即吐,即成“水逆症”;内传膀胱,气化失常,故小便不利;水蓄下焦,津液不布,故烦渴欲饮;脾虚不运,水湿内停,泛溢肌肤,则见水肿,小便不利;水饮蓄于下,则脐下动悸,上逆则吐涎沫,阻碍清阳则头眩,上凌于肺则为痰饮而咳。

湿阻中焦,升降失常,故吐泻复作,而为霍乱;治宜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本方为治疗小便不利,水饮内停之常用方剂。

方中重用泽泻肝淡而寒,直达膀胱,淡渗水湿,为君药。

臣以茯苓、猪苓增强淡渗利水之功。

佐以白术燥湿健脾;又使茯苓以实脾利水;桂枝外解太阳之表,内动膀胱气化,助茯苓化气利水。

【按语】:本方以渴欲饮水,小便不利,小腹胀满,苔白为辩证要点。

现代常用于治疗肾炎、肝硬化所引发的水肿,以及急性肠炎、脑积水、尿潴留、耳源性眩晕、脑水肿等属水湿内盛者。

若水肿兼有表证者,可与越婢汤合用;泄泻偏于热者,须去桂枝,加车前子、黄莲、黄芩;水湿壅盛者,可与五皮散并用。

湿热者禁用。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本方对健康人、正常小鼠和家兔均无利尿功效,但当有代谢障碍时,给予五苓散后利尿作用显著,并能促进局限性水肿的吸收。

五苓散可以改善全身状况、缓解由于渗透压上升而尿量减少的状况,能恢复机体对细菌的抑制力。

五苓散祛除水湿健脾

五苓散祛除水湿健脾

五苓散祛除水湿健脾体内水湿太重怎么治疗?我们可以用五苓散治疗。

根据每个人不同的体质对五苓散加一些药物,减掉其中不合适的药物。

五苓散出自《伤寒论》,这个方子效果非常好,几千年来颇受医家的喜爱。

至今盛宠不衰。

五苓散组成:猪苓、泽泻、白术、茯苓、桂枝。

用法: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6g),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

功用: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本方出自《伤寒论》,具有化气利水、健脾祛湿的功效。

适用于外感风寒、内停水饮所致的发热头痛,烦渴饮水,小便不利等;或水湿停聚所致的水肿,身重,小便不畅及心悸、吐涎沫而头眩等症。

五苓散的临床新用五苓散出自《伤寒论》。

是由猪苓、泽泻、白术、茯苓、桂枝五味药物组成。

它是利水渗湿剂,有湿阳化气之功。

传统用于外有表证、内停水湿、头痛发热、烦渴欲饮,或水入即吐、小便不利等证。

经当代临床又扩大了新的用途。

急性黄疸型肝炎:发热,纳少,乏力,恶心呕吐,肝区疼痛,尿短色黄,皮肤及巩膜黄染,舌苔黄厚腻,舌边尖红,脉细滑。

肝功能试验异常,B超检查多为蜜集微波。

用五苓散(汤)去桂枝,加菌陈30~50克,黄芩、佛手、焦三仙各10克,板蓝根、丹参各15克。

消渴:自觉烦渴,虽大量饮水,而渴难消解,饮后即尿,小便微急,小便清白如水,汗出溱溱,心悸,心下痞,头昏且肢软无力,失眠多梦,饮食尚佳,舌淡。

边有齿痕,苔白腻而粗糙,脉濡数。

三大常规血糖,尿糖、甲状腺功能测定、头颅摄片均无异常。

痰饮:寒热咳喘,痰多稀白,胸胁胀满,面目下肢浮肿,目眩,心悸,舌苔白滑,脉弦滑,重按无力。

慢性充血性心衰:心悸眩晕,胸脘痞满,形寒肢冷,小便短少,或下肢浮肿,渴不欲饮、恶心吐涎,舌苔白滑,脉弦滑。

冠心病:体型肥胖,胸闷气短烦躁,体重超过正常值,舌苔白腻,脉滑。

胆固醇、β脂蛋白、三酸甘油酯升高,心电图示冠心病征象。

菌群失调所致慢性腹泻:腹泻发复发作,时泻时止,每天次数不等,黄绿色或蛋花汤状水样便。

水谷混下,小便少而黄,不思食,面色萎黄,倦怠神疲,舌质淡,苔薄黄。

治水神方:五苓散

治水神方:五苓散

治水神方:五苓散昨天跟大家谈了真武汤,就有朋友来问:那真武汤跟五苓散有何区别?今天就来跟大家来谈谈五苓散。

其实,真武汤和五苓散都是可以治水肿的,背后的原理,一但点破非常好理解。

假设一个人身体里有很多的水,如果是让你去解决,你会有哪些思路?医圣张仲景给了咱们2种思路,一种是真武汤的思路,用温阳化水的思路,把多余的水利用起来,化为身体里的津液,这招叫做废物再利用。

还有一种思路,就是五苓散的思路,直接把多余的水放掉,不要了,直接丢弃。

那到底是应该丢弃还是废物再利用呢?要看具体情况。

比如说:冬天的冰块厚厚一层,你想要去掉冰块,你是用铲子来铲掉比较容易?还是等太阳出来让冰化为水比较容易?我想大家都知道答案,这种情况用真武汤就比较省力。

所以,身体里有明显寒像的,首选是真武汤。

再比如说,如果是洪水泛滥成灾的,你是开闸泄洪来的容易?还是等太阳出来把水蒸发掉比较容易?我想大家也知道答案,这种情况用五苓散就比较省力。

所以,身体里有热象的或者是小便不利的,首选五苓散。

关于五苓散这个方子,我之前跟大家稍微讲了一点,我曾经用这个方子帮人家来减肥,3天时间减了10来斤,效果不可思议。

其实,这个减重的原理很简单,减的不是身上的肉,而是身体里的水,五苓散只是把水排出去了而已。

五苓散的方子很简单,只有5个药:猪苓18g,泽泻30g,茯苓18g,白术18g,桂枝12g。

为什么叫做五苓散呢?方子5个药,君药是猪苓,所以叫五苓散。

古人是把这个方子做成散剂的,现在通常做成煎剂,也行。

我把这个方子拆解成2个梯队。

第一个梯队,猪苓+泽泻+茯苓,用来开闸放水。

身体里水太多,最直接的办法是开闸排水,排水的三味猛药一起上。

茯苓是把脾胃的废水往下排,泽泻比茯苓就更猛一点,把膀胱的废水往下排,最猛的是猪苓,把下水口全部打开,让膀胱里的水沿着下水口统统排出去。

第二个梯队,白术+桂枝,用来扶正。

第一梯队的三味猛药都是用来排水的,医圣张仲景非常重视人的正气,白术可以健脾燥湿,可以护住中焦;桂枝可以通阳化气,可以护住心肺。

中医十大名方:五苓散

中医十大名方:五苓散

中医十大名方:五苓散五苓散源于东汉末年张仲景之《伤寒杂病论》,为太阳病表里双解法代表方之一,功效健脾利水,温阳化气,历代被视为经典名方,至今传承并使用了两千余年而不衰,被誉为“千古利水第一方”,临床上多用其治疗与水湿有关的疾病,近现代医家根据五苓散确切的利尿效果灵活化裁,不但将其用于水湿病症,此方涉及内、妇、儿、皮肤等多种病证,均有良效。

【方剂组成用法】五苓散用药精妙,组方严谨.其原方为:“猪苓十八铢(去皮),泽泻一两六株,白术十八铢,茯苓十八铢,桂枝半两(去皮).上五味,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方义】五苓散方中共五味药,方中重用泽泻为君药(即主药),以甘淡渗湿利水;以猪苓、茯苓为臣药(即辅助药),协助和加强利水渗湿之功;以白术、桂枝为佐药(即佐助药),一以健脾而运化水湿之邪,一以温阳化气而利水,外散风寒以解表。

《伤寒论》中教导后人服药后当饮暖水,使表邪从汗而解,良苦用心,可见一斑。

诸药综合作用,既可健脾运水湿,又可化气利水湿,全方以利水湿为主,为利水渗湿之代表方,尤宜于水湿内停,膀胱气化不利者,故水湿内停,膀胱气化不宣之证,均可辨证运用五苓散。

【经典原文汇要】1.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

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伤寒论》第71条2.发汗已,脉浮数,须渴者,五苓散主之。

《伤寒论》第72条3.伤寒汗曲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伤寒论》第73条4. 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伤寒论》第74条5.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漠之,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差者,与五苓散。

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小陷胸汤,白散亦可服。

《伤寒论》第141条6.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

五苓散快速化湿利尿

五苓散快速化湿利尿

五苓散快速化湿利尿
五苓散快速化湿利尿
五苓散出《伤寒论》,原书将泽泻、猪苓、茯苓、白术、桂枝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

按照古方换算,各味药物的剂量大约是:猪苓12g、泽泻20g、白术12g、茯苓12g、桂枝或杂合肉桂8g。

但是,是否适合服用这个药,最好还是要在中医的指导下进行。

现代多做散剂吞服,每服3~6克,或作汤剂水煎服。

小儿可根据体重、病情等控制剂量,但一般不宜过轻。

功效:主治水饮停蓄不行引起的水肿、用于膀胱化气不利,水湿内聚引起的小便不利,水肿腹胀,呕逆泄泻,渴不思饮,呕吐呃逆等症。

注意事项:
1.入汤剂不宜久煎。

2.湿热者忌用,且本方不宜常服
相关实验:
针对五苓散进行的试验研究发现,患者服用本方后24小时的尿量及钠的排泄量,比西药噻嗪类、呋塞米、乙酰唑胺等的利尿作用更强。

UC头条:张仲景“千古利水第一名方”:五苓散,祛水湿之本、断湿气之源

UC头条:张仲景“千古利水第一名方”:五苓散,祛水湿之本、断湿气之源

UC头条:张仲景“千古利水第一名方”:五苓散,祛水湿之本、断湿气之源告别了天气多变的夏季,逐渐凉爽的秋季终于被我们给盼来了。

湿热交织的暑伏天里,有多少人在苦夏,饱受暑湿的煎熬?好不容易盼来入了秋,气温总算有一点点肯放过人类的迹象了。

这个越发适宜长肉的天气里,身体自然地开始变得能吃能睡。

而夏季被高温耽误了的睡眠也有报复性补偿的趋势。

有多少人开启了一天12个小时不够睡的模式?各种吃吃吃也让舌苔变厚了呢?这时候,我们对着镜子看看自己的舌苔,它可能就是这样的。

点击加载图片怎样才算是正确地“祛湿”呢?如果说“湿”这件事,就像地上有个坑,坑里积了水。

单纯祛湿是把坑里的水清理掉,那清理一次之后,坑里以后会一直干净吗?当然不会啦,只要坑里积水的源头还在,这坑就会不停地积水,所以处理源头,才能根本解决问题。

我们常常讲“脾虚湿困”,可见,脾虚和湿困,这两件事真像一对难兄难弟,所以湿困了,我们要问问,脾脏的功能还好吗?通常是先脾虚了,对水液的运化功能变差了,接着湿困了。

打个比方,脾功能正常的时候,每天运化1000ml水液,轻轻松松。

但脾虚了,现在每天运化个500ml水液,还累得慌。

恨不能时时罢工。

那些脾脏没功夫处理的水液去不了该去的地方,反而在不需要的地方停滞下来,成了让我们都讨厌的废水——“湿”。

点击加载图片湿重是标,脾虚才是本。

所以从源头上解决“湿”的问题,就要让脾脏有充足的动力,好好干活儿,把不需要的水液代谢出去。

今天给大家分享一个从根源上祛水湿的方子——五苓散点击加载图片五苓散是张仲景所创著名利水方,被赞誉为千古利水第一方,用以治疗气化不利所致蓄水诸证。

利水祛湿作用还是比较强的,而且是从水液的源头去治水,可以说是标本兼治,像我们平时遇到的水湿重所产生的,全身乏力,腹胀,食欲差,大便不成形,尿频,尿不尽,舌苔白,齿痕重等湿气重。

方子只有五味药,猪苓、茯苓、白术,泽泻桂枝,但是有温阳化气,利水渗湿的功效,我们一起来看下一这个方子的配伍。

常用方剂解析分享:温化水湿剂——五苓散

常用方剂解析分享:温化水湿剂——五苓散

常用方剂解析分享:温化水湿剂——五苓散
组成:泽泻、茯苓、猪苓、白术(炒)、肉桂
功效:温阳化气,利湿行水
方剂解析:
方中泽泻甘寒渗利清泄,入肾与膀胱经,善利水渗湿、泄热消肿,故重用为君药。

茯苓甘淡渗利兼补,性平不偏,善利水渗湿、健脾。

猪苓甘淡渗利,平稍偏凉,善利水渗湿消肿。

两药相合,既增君药利水消肿之效,又兼健脾而促进水湿运化,故为臣药。

炒白术甘补渗利,苦温而燥,善健脾补气、燥湿利水;肉桂辛甘大热,温补行散,善补火温阳化气。

二药相合,既助君药臣药利水除湿,又助膀胱气化而促进水液代谢。

还制君药之寒性,故为佐药。

全方配伍,甘淡渗利温助,共奏温阳化气、利湿行水之功,故善治阳不化气、水湿内停所致的水肿,症见小便不利、水肿腹胀,呕逆泄泻、渴不思饮。

注意事项:
1、孕妇慎服。

2、湿热下注、气滞水停、风水泛滥所致的水肿者慎用。

3、因痰热犯肺、湿热下注或阴虚津少所致的喘咳、泄泻、小便不利不宜使用。

4、使用期间,不宜进食辛辣、油腻和煎炸类食物。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删。

五苓散:千古利水第一方!

五苓散:千古利水第一方!

五苓散:千古利水第一方!导读:五苓散出自《伤寒论》,是仲景的利水名方,具有温阳化气利水之功,用以治疗包括太阳蓄水证在内的多种病证,临床使用广泛,效果显著,堪称千古利水第一名方。

五苓散在药物组成,配伍特点,主治病机以及服用方法等方面颇具深意,值得中医学者仔细玩味,领会经方魅力之所在。

1药物组成五苓散有茯苓、白术、桂枝、泽泻、猪苓五个药物组成。

其中猪苓、白术、茯苓各一十八铢,泽泻一两六铢,桂枝半两。

那么五味药之间的剂量比为:白术:猪苓:茯苓:泽泻:桂枝等于3:3:3:5:2,根据汉代与现代度量衡的换算,24铢等于1两,16两等于1斤,1斤等于现在的250克,进行计量换算五苓散一剂方中各药物的剂量约为茯苓12克,白术12克,猪苓12克,泽泻20克,桂枝8克。

而在《金匮要略》中关于五苓散药物组成的记载,方剂中药物的种类没有改变,而药物的用量则是按照比例给出,其中泽泻一两一分,猪苓,茯苓,白术各三分,桂枝二分,这里的分不是计量单位,而是比例概念,按照一两为四分,那么五苓散各药物之间的剂量组成比依旧是茯苓:白术:猪苓:泽泻:桂枝用量比值也是3:3:3:5:2。

目前,关于五苓散的服用方法,包括散剂和汤剂两种。

散剂一般按照原剂量服用,也可以按照剂量固定比服用,而汤剂的服用,则可以参考以上计算出的剂量。

自古就有经方不传之秘在于用量。

因此,科学、客观地把握五苓散的剂量,对于提高临床疗效具有积极作用。

2配伍特点五苓散,作为散剂,取发散之意,五味药之间,相互为用,相互为使,从而达到温阳、化气、利水、健脾之功效,利水以去水邪停蓄之标,温阳以治水饮内停之本,健脾则取五行相克制化之理,培中土以制停水。

故仲景以猪苓、茯苓、泽泻,导水下行,通利小便;白术甘温健脾,助脾运湿;桂枝辛温,通阳化气以行水,并兼以解表。

五味药合用,共奏外解表邪,内通水腑,导水外出之功。

成无己说:“苓者,令也,号令之令矣,通行津液,克伐肾邪,专为号令者,苓之功也”,指出五苓散即为通行水液之方。

宋柏杉:神效五苓散–经方派

宋柏杉:神效五苓散–经方派

宋柏杉:神效五苓散–经方派能和诸位研究生博士生一起工作学习,真是我们的荣幸。

今天张(立山)老师跟我说,说把东西给留下一点。

说实在,我们在基层一直摸爬滚打,也没什么东西可留的。

后来我想了一想,还是我经常用的一张方子,叫五苓散,给大家简单的交流一下。

所以今天不算讲课。

以太阳病为例,谈《伤寒论》的体例我在讲这个之前,我先谈一下《伤寒论》太阳病篇大致的构架,《伤寒论》的体例,就讲太阳病,以后你们举一反三。

《伤寒论》的体例,一般都是提纲写在前面,然后是本经证,下一段是表证,表证完了是里证,然后是变证,然后是类证,其实《伤寒论》里边每一经都是这个顺序。

大家太谦虚了,我读《伤寒论》应该是在差不多一百遍以上。

太阳病的表证呢,仲景分为了三类:有中风、有伤寒、有风温。

风温这一条我想谈一下,为什么呢?都说《伤寒论》里边只讲了伤寒,只讲了中风,没讲温病。

我认为这个不完全,咱们看一下。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

风温之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

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瘈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仲景在这条里边把温病的失治误治都写出来了。

按仲景的水平,难道他不知道正治吗?大家这个以后可以思考一下。

我认为他应该有治温病的详细的条文,只不过仲景时代写书是用竹板写的,二三十张竹板。

过去又没有尼龙绳,用麻绳穿在一起,一捆一捆的。

当王叔和整理《伤寒论》的时候,因为这是几十年以后了,很可能丢失了一捆儿。

这是我个人意见,以后大家慢慢的琢磨。

蓄水证分为痰、饮、湿关于蓄水证,蓄水证我个人认为包括了三种:痰、饮、湿。

我为什么要把它提出来?在咱们课本上痰饮不分、饮湿不分,这个在临床上是非常要命的一件事。

我把三条都打出来,咱们对比一下。

痰单纯的痰证,表现往往是痴呆、木讷,尤其是脑病科的痰证,包括呼吸科的痰证,你仔细观察,只要是有痰的人,他的眼神都一般偏呆一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去除水湿——经方五苓散的故事(口渴\下焦除湿)
每个学习中医的人,都会有开错方子的时候,我自己也有过,这样的经历让人难以忘记。

在我还在读书学习中医的时候,那是很多年前了,有一次在一个中医门诊,遇到一个农村妇女,患了一个奇怪的病,就是口渴,想喝水,据她丈夫说,她每天要拿着暖瓶,不断地喝,要喝好多的水,但是仍然口渴,这个病她找了很多医院检查,并且吃了很多药,都没有效果。

当时我和大家一起给她诊了脉,然后看舌头,是厚厚的一层白苔,非常厚,但是当时我对舌诊还毫不精通(现在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儿了,当时理解不深),心中感觉奇怪后,还是从症状开始分析了,就很自信地对大家分析:当然,口渴就是津液大亏了,一定是阴虚,要滋阴!
结果,和大家商量,就以我为主开了三副滋阴的方子。

然后,这位妇女抓了药,就走了。

几天后回来,说基本没有什么效果,还是这样口渴,每天喝几暖瓶的水。

当时我们觉得可能是药力不够,于是,又开了三副滋阴的方子。

结果,还是没有效果。

我傻眼了,觉得此病没有那么简单,束手无策,后来听说她要去北京看望孩子,就告诉她,到北京找名医吧。

这件事,在我的头脑中一直放了这么多年,这是一直非常愧疚的地方,自己还没有什么把握,就开出了方子,这是自己学问不深,并因此而耽误人,有的时候,想起来,觉得如果要再次遇到这位农村妇女,我一定要向人家鞠躬道歉。

后来,自己读书多了,知道这样的情况,并不是阴虚,而是体内的水湿太重了,水湿蓄积在膀胱,导致气化不利,这会导致整个疏布水液的系统出了问题,所以身体还是处于缺水的状态,此时是局部水很多,但是另外的部分缺水,所以会口渴,但是喝的水会很快尿出。

这个时候,要用张仲景的利水的方剂来调理,比如著名的五苓散。

这样的患者,后来我遇到了几例,让我觉得安慰的是,我后来都正确的处理了这个问题。

比如,有位中年妇女,口渴,不断喝水,小便多,自己形容如同直肠子,喝了就尿,每天要两暖瓶的水,但是还是口渴。

做过检查,曾经怀疑脑部有肿瘤,后来经过检查证明没有。

我看到这位妇女的时候,就觉得时光倒流,觉得这是很早以前,自己在学校时遇到的那个病例又出现了,我心里想,这次,我不能再犯错误了。

哪位高人讲的来着,人不能在同样的地方跌倒。

于是我仔细观察,这位妇女的舌苔,就是厚腻的一层,满布于整个舌体,而且舌苔上面还都是唾液。

这种舌象,就是体内水湿重的表现。

于是,我开了五苓散加味,三副药以后,这位妇女开始喝水量减少,后来又加服了几副,就基本恢复了正常。

所有的人都大吃一惊,原来认为这个病怎么也该是个很危险的病吧,原来这么快就恢复了。

这,就是经方的魅力。

再后来,还有几个病例,比如有位老婆婆,她的儿媳妇向我求诊,也是这样的毛病,每天不断地喝水,同时还身上怕冷,穿的衣服比别人多好几件,舌象也是白苔满布,于是我也是用了五苓散加味,后来也是没有多少副药患者就基本痊愈,我把这个医案写进了《这才是中医》这本书里面的最后一部分。

还有一些奇怪的患者,比如,每年的一个固定的时期,一定会发烧,低烧,这样的我也遇到过几例,反复低烧,有经过几年都是这样的,最后我分析也是水蓄膀胱,气化不利,也
用的是五苓散,结果也迅速痊愈了。

所以,书不能不多看,张仲景先辈们殚精竭虑思考出来的身体调理奥秘,我们不能不多专研,否则会对自己的身体不了解的。

那么,这个五苓散里面到底蕴含着什么道理呢?
原来,五苓散的组成是:猪苓、茯苓、泽泻、白术、桂枝,大家可以看到,我们之前讲过的苓桂术甘汤里面,除了炙甘草,其他的三味药都在里面,茯苓祛湿,白术补脾,桂枝温阳化气。

同时,张仲景还增加了猪苓、泽泻两味药。

这里面,意味深长,说道很多。

猪苓和泽泻都是泻膀胱经和肾经的水湿的,那么,这就意味着,当我们更加确定,水湿的问题主要集中出现在膀胱时,我们可以用五苓散,它的用药部位更加集中一些,我们管这叫中医的靶向治疗。

在《伤寒论》里面,这个方子治疗的症状包括:小便不利、消渴、微热、渴欲饮水水入则吐等。

大家一般对这个方子的解释是,五苓散治疗太阳表邪未解,内传太阳膀胱腑,致膀胱气化不利,水蓄下焦,而成太阳经腑同病。

估计大家看这个会很晕,都是术语,我下面就用图画的形式,来给大家做个比喻。

比如,有条大河,这是我们的母亲河,我们在河的中间,修了一个水库,水库负责分出很多水利工程,这些水利工程把一部分水送到广大的农田,一部分水排放到下游,这是一个水利系统,比作我们的人体,就可以把这个水库当做是膀胱。

在中医里面,膀胱的概念和西医的不一样,中医里面的膀胱,是一个水液汇集的地方,在肾气的蒸动下,把水液或者输布到全身,或者排泄出体外,但是都是在肾气的蒸动下完成的。

西医的膀胱基本就是一个储存尿液的地方。

现在,我们体内的阳气不足了,结果气化的功能减弱了,不能把水输布全身,或者排出体外了,结果水液聚集在了膀胱。

这好比一个水库,被冻住了,没法把水送到农田了。

此时会出现什么情况?农田里面没有水啊,于是就向河的上游打电话,告诉多放些水过来吧,于是,上面就开始增加了水量,希望灌溉田地。

但是,这些水,到了水库,发现这里都是冰了,没有分水的功能了,于是越河道而去,直奔下游,迅速地流到了海里,田地还是没有得到灌溉,于是还是告急,更加缺水,于是上游就要求加水量,结果流到海里的更多。

这在人体也是如此,水蓄膀胱,寒凝于此,无法气化,身体没有得到灌溉,于是就告急,于是我们就不断地喝水,可是,喝进来以后,膀胱不起作用,水直接被排出,身体还是缺水,无奈,仍然告急。

看到了吧,这就是为什么这种患者不断地喝水,却仍然口渴的缘故。

同时,还会出现的问题是,因为水库被冻住了,因此很多水并没有完全直接排出体外,有的还流窜到身体的各个位置,成为不正常的水,这会引起很多问题。

此时,流出去的水少了,因此小便的量就有了问题,这叫小便不利,总是有,但是每次尿量不多,这和前面尿崩症的尿量极大不同,尿崩症是喝多少尿多少。

而尿量减少这是小便不利。

没有完全尿出去,水就会在体内乱窜。

我们再想象一个图画,人体好比是一个苏州园林里面的奇石,里面是空的,外表有很多孔窍,当水从上面注入的时候,按理是可以从下面的孔窍流出的,这就好比是从人体的小便排出,现在我们把奇石的下面冻住,让下面的孔窍堵住,那么会出现什么情况呢?水会从上面的各个孔窍冒出来。

在人体也是这样,有很多医案可以证明,五苓散可以治疗很多因为水湿泛滥引起的孔窍
的疾病。

比如,曾有医生用五苓散治疗假性近视,就是看到患者舌苔厚腻,渴欲饮水,于是开五苓散,十五副药以后,患者视力明显改善。

还有医生用五苓散治疗耳鸣,也是因为水湿引起的类型的,这个患者用过很多的泻火的药,或者补肾的药,都没有效果,于是用五苓散,六副药以后,患者痊愈。

我也用五苓散治疗过这样的患者,患者的主要耳鸣,我看到她舌苔满布,明显是有水湿,因此考虑不管她到底是什么病,先去水湿,然后再看还有哪里失调,再调理。

于是开了五苓散加味,结果几副药以后,耳鸣消失。

这也让我再次领悟了中医的道理,中医非常相信人体自身的修复能力,中医有可能都不去区分患者到底患的是什么病,只是去除患者身体内部的问题,然后,让患者的身体自己来恢复。

还有医生用五苓散来治疗癫痫,这个病张仲景在《金匮要略》里面就说过,用五苓散来治疗,后世的医生也进行了实践,发现张仲景说的很对,部分因为水湿重导致的癫痫,用这种去水湿的方法,就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因为脑为清阳之府,如果水湿重了,会有各种问题。

当然,癫痫还有其他证型的,需要辩证处理。

此外,五苓散还用来治疗水湿严重导致的眩晕、呕吐、发热、汗出等等疾病。

中医的原则是:无论你患的是什么病(病的名字是无穷无尽的,我们追逐病名,永远都没有穷尽),我们只是看是什么引起的你这个疾病,如果是水湿引起的,我们就去除水湿,然后,你自己的身体就会尽力恢复的。

这在中医里面有个名词,叫“异病同治”,意思是:尽管病名不同,但是如果引起的病因是一样的,那么我们就去除这个病因,而疾病也就被清除了。

我讲了这么多,大家可能觉得和自己没有关系,反正我也没有尿崩症,也不头晕耳鸣,其实,我想讲述的是,我们现代人水湿很重,因为不大运动了,因为晒太阳少了,因为有空调了,因为喝冷饮的机会多了,总之,估计水湿一定比古人重,反正一定比五六十年代的人都要重,那个时候的人是以营养不良,气血不足为特色,现在的人是以痰湿重、肝气不舒为特色。

我有的时候,给人诊脉查舌,会发现绝大多数的人,水湿都重,舌苔满布的人很多,因此,祛湿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人的一个养生的要务。

我并不是要让大家都成为经方家,我们学习的,是张仲景的方子里面的养生道理,张仲景的方子,给我们描述了水湿在体内时如何为患的,我们应该如何把它们变成正常的水,让我们的身体健康。

所以,五苓散和苓桂术甘汤等很有启发意义,还有在阳虚重的时候用的真武汤,都是张仲景的治疗水湿的系列方,据说在《伊尹汤液》里面,有著名的火剂和水剂(水齐),这是当时著名的方子,刘渡舟老先生分析,五苓散、苓桂术甘汤等方子就是著名的水剂,他认为,看《伤寒论》,一定要把水、火两个方面把握了,才能有所收获。

我现在在给大家调理身体的时候,因为遇到的大多数人都有水湿的问题,所以我会先把水湿给去掉,否则下一步的调理就会受到影响,比如有人直接用滋补的方法,结果湿气和滋补的中药混合在了一起,越补越乱。

但是,五苓散是中药方剂,大家不要拿来就用,需要找附近的医生,分析自己的体质,然后由医生开个方子,切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