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2
ADA2016 指南:糖尿病血糖控制诊疗标准
近日美国糖尿病学会(ADA)更新了2016 年糖尿病医学诊疗标准,于2015 年12 月22 日在线发表于Diabetes Care 2016 年1 月份增刊。
现将糖尿病血糖控制部分全文摘要如下:血糖控制的评估有两项措施可供医护人员和患者评估血糖控制的有效性:患者自我血糖监测(SM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
动态血糖监测(CGM)以及组织间隙葡萄糖测定可作为部分患者SMBG 的有益补充。
建议:1. 对于胰岛素注射次数较少或使用非胰岛素治疗的患者,SMBG 作为教育内容的一部分可能有助于指导治疗决策和/ 或患者自我管理。
2. 给予患者SMBG 处方后,应确保患者得到持续的SMB 技术指导、技术评估、结果评价及患者使用 SMBG 数据调整治疗的能力。
3. 大多数采用采用胰岛素强化治疗(每日多次胰岛素注射MDI 或胰岛素泵治疗)的患者应在餐前或加餐前行SMBG,偶尔在餐后、睡前、运动前、怀疑低血糖、低血糖治疗后直到血糖正常、在关键任务如驾驶操作前亦需行SMBG。
4. 对于部分成年(年龄≥ 25 岁)1 型糖尿病患者,正确使用CGM 并联合胰岛素强化治疗有助于降低HbA1c。
5. 虽然目前CGM 降低儿童、青少年及青年患者糖化血红蛋白的证据不足,但CGM 可能对这些人群有帮助,是否成功与坚持使用该装置的依从性相关。
6. CGM 可作为无症状低血糖和/ 或频发低血糖患者SMBG 的一个辅助方法。
7. 由于CGM 的依从性变异较大,给予患者CGM 处方前应评估患者持续使用GCM 的准备状态。
8. 给予患者CGM 处方时,应加强糖尿病教育、培训和支持,以获得最佳的CGM 实施方案和持续使用。
9. 成功使用CGM 的患者应该坚持使用到65 岁以后。
(译者注:此指南为2016 年新增)血糖监测MBGMBG 作为最基本的评价血糖控制水平的手段之一,可以反映实时血糖水平、评估餐前餐后血糖以及生活事件和降糖药物对血糖的影响、发现低血糖,有助于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同时SMBG 作为糖尿病自我管理的一部分,可使患者更好的了解自身疾病状态,使患者积极参与糖尿病管理、按需调整行为、及时向医务工作者咨询的手段,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
糖化血红蛋白的5个分级参考标准
糖化血红蛋白的5个分级参考标准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是人体内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与血糖结合的产物,是糖尿病控制的主要指标。
糖化血红蛋白的测定可以较全面地反映患者过去十二周内血糖控制的总体情况,是临床评价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情况的金标准。
我国将糖化血红蛋白分为5个等级:正常值4%~6%,平均分为五级。
一级:正常范围值(HbA1c4%~5.5%),说明患者血糖控制非常好,无需更换治疗方案。
二级(HbA1c5.6%~6.4%)属于血糖控制较好的范围,继续目前的方案治疗即可。
三级(HbA1c6.5%~7.5%)患者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加大降糖力度,注意监测血糖。
四级(HbA1c7.6%~8.5%)患者血糖控制较差,易诱发急性并发症,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等,有生命危险。
五级(HbA1c≥8.6%)患者血糖控制极差,应及时就医,积极调整治疗方案。
值得注意的是,糖化血红蛋白不能反映瞬间的血糖变化,也不能反映血糖波动对机体的影响。
因此,糖尿病患者应定期检查糖化血红蛋白,以了解血糖控制情况。
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应合理饮食、适量运动、规律用药,以保持血糖的稳定。
另外,糖化血红蛋白不能用于诊断糖尿病,只能作为糖尿病控制状况的指标之一。
对于疑似糖尿病患者,应及时就医进行明确诊断。
同时,糖尿病患者应避免过度紧张,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建议,进行自我管理,预防急性并发症的发生。
总之,糖化血红蛋白是评价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重要指标之一,其分级标准有助于了解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糖尿病患者应定期检查糖化血红蛋白,保持良好的心态和自我管理,以预防急性并发症的发生。
COPD合并糖尿病患者急性期的血糖控制及护理_2
COPD合并糖尿病患者急性期的血糖控制及护理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对治疗效果的影响,并对相关护理措施进行总结。
方法对该院2015年1月—2016年5月收治的COPD 合并糖尿病患者65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干预组(34例)除在呼吸内科病房接受呼吸内科常规护理外,给予疾病相关知识、饮食指导、用药指导和运动指导方面的教育并进行严格进行的血糖监测,及时干预;对照组(31例)仅接受呼吸内科常规护理。
对两组动脉血气及肺功能变化情况进行观察,比较治疗效果,并对治疗过程中所采取的护理措施进行总结。
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1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7.74%,经比较观察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在治疗过程中从心理护理、饮食指导、用药指导及严格监测血糖四个方面采取措施展开护理工作。
结论COPD 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效果与血糖控制密切相关。
在控制血糖的同时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的配合度。
标签: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糖尿病;血糖控制;护理体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一种常见的肺通气功能和弥散功能损伤性疾病。
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的特点,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了严重的危害[1]。
肺是人体重要的脏器,是糖尿病损伤的靶器官之一,糖尿病患者出现肺功能损害的原因可能与糖尿病的慢性微血管病变有关。
合并有糖尿病的COPD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率高于不合并糖尿病患者,患者的肺功能亦较差与普通COPD患者[2]。
该研究对该院2015年1月—2016年5月收治的COPD 合并糖尿病患者65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探讨严格血糖控制和积极的护理干预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糖尿病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6月—2016年5月收治的COPD 合并糖尿病患者65例作为该次研究的研究对象,所选病例经胸片、肺功能检查,并结合病史、体检情况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诊断标准的同时符合世界卫生组织糖尿病诊断标准;排除支气管扩张、支气管哮喘、肝肾功能失代偿、不稳定型冠心病、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病史患者。
阿卡波糖联合维格列汀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及不良反应的影响
阿卡波糖联合维格列汀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及不良反应的影响引言2型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疾病,其特征是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不足,导致血糖升高。
有效的血糖控制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至关重要,可以减少患者的并发症风险。
阿卡波糖和维格列汀是两种常用的口服降糖药物,分别属于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和二肽基肽酶-4(DPP-4)抑制剂。
本文旨在探讨阿卡波糖联合维格列汀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及不良反应的影响。
1. 阿卡波糖和维格列汀的作用机制阿卡波糖是一种口服降糖药物,属于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其作用机制是抑制肠道内葡萄糖酶的活性,减缓碳水化合物的降解和吸收,从而降低餐后血糖升高。
维格列汀是一种DPP-4抑制剂,通过抑制DPP-4酶的活性,可以提高胰岛素和降血糖素的水平,减少胰岛素释放后被降解的速度,从而降低血糖水平。
2. 阿卡波糖联合维格列汀对血糖控制的影响多项临床研究表明,阿卡波糖联合维格列汀可以有效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水平。
一项研究中,将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联合用药组和单药治疗组,结果显示联合用药组的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水平均显著低于单药治疗组。
另一项研究发现,阿卡波糖联合维格列汀治疗组的HbA1c水平显著降低,且联合用药组的血糖控制效果优于单药治疗组。
这些研究结果表明,阿卡波糖联合维格列汀能够有效提高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水平。
3. 阿卡波糖联合维格列汀的不良反应尽管阿卡波糖和维格列汀在改善血糖控制方面表现出色,但它们也可能导致一些不良反应。
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消化道反应,如腹泻、恶心、腹胀等。
这些不良反应通常是轻度的,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患者通常可以逐渐适应这些不良反应。
少数患者可能出现皮疹、过敏反应等不良反应,但发生率较低。
4. 阿卡波糖联合维格列汀的安全性从目前的临床研究结果来看,阿卡波糖联合维格列汀的安全性良好。
一项大规模的荟萃分析发现,与单药治疗组相比,联合用药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并未显著增加。
二型糖尿病人血糖控制标准
二型糖尿病人血糖控制标准
对于二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标准是维持健康和预防并发症的关键。
以下是对二型糖尿病人血糖控制标准的详细说明:
1.空腹血糖:
空腹血糖是指在禁食8-10小时后的血糖水平。
对于二型糖尿病患者,理想的空腹血糖应控制在70-100毫克/分升(mg/dl)或3.9-6.0毫摩尔/升(mmol/L)之间。
如果空腹血糖持续高于126毫克/分升(7.0毫摩尔/升),则可能患有糖尿病。
2.餐后血糖:
餐后血糖是指餐后2小时的血糖水平。
对于二型糖尿病患者,理想的餐后血糖应控制在140毫克/分升(7.8毫摩尔/升)以下。
如果餐后血糖持续高于200毫克/分升(11.1毫摩尔/升),可能提示存在并发症的风险。
3.糖化血红蛋白:
糖化血红蛋白是反映近2-3个月平均血糖水平的指标。
对于二型糖尿病患者,理想的糖化血红蛋白应控制在7%以下。
如果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持续高于9%,可能提示存在糖尿病并发症的风险。
4.无明显酮症酸中毒:
酮症酸中毒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表现为高血糖、高血酮和代谢性酸中毒。
二型糖尿病患者应保持尿常规检查中酮体阴性,以预防酮症酸中毒的发生。
5.无严重低血糖反应:
低血糖反应是糖尿病治疗过程中的常见并发症,可导致患者出现心悸、出汗、头晕等症状。
二型糖尿病患者应保持血糖水平在正常范围内,避免出现严重低血糖反应。
总的来说,二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标准需要根据个体情况进行调整,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同时,患者应保持定期的监测和评估,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确保长期的健康状况。
2024年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解读2
2024年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解读22024年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是由中国医师协会糖尿病医师分会编写的权威指南,对于指导临床医生诊治2型糖尿病患者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对其中的几个重要方面进行解读。
首先,指南对2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进行了详细说明。
根据指南,2型糖尿病的诊断需符合以下条件:空腹血糖≥7.0mmol/L,或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或随机血糖≥11.1mmol/L,并且需要两次以上的检测结果符合上述条件。
此外,对于高风险人群,如肥胖、家族糖尿病史、胰岛素抵抗等,当血糖达到以下标准时,也可以被诊断为2型糖尿病:空腹血糖≥6.1mmol/L,或餐后2小时血糖≥7.8mmol/L。
其次,指南提供了2型糖尿病的综合治疗方案。
指南强调了非药物治疗的重要性,如生活方式干预,包括饮食控制、适量运动和体重管理。
同时,对于需要药物治疗的患者,采用个体化的药物选择,根据患者的糖尿病病情、合并症和不良反应等因素进行调整。
指南还详细介绍了常用的降糖药物的作用机制、适应症和不良反应,以及联合应用时的注意事项。
再次,指南对2型糖尿病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进行了细致的阐述。
2型糖尿病的并发症包括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肾病、糖尿病眼病和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等。
指南指出,控制血糖水平是预防并减轻糖尿病并发症的重要手段,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制定个体化的血糖控制目标。
此外,指南还提出了针对不同并发症的治疗策略,如抗凝治疗、血脂调控、血压控制等。
最后,指南还关注了2型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和教育。
指南强调了患者在日常生活中的积极参与和主动管理的重要性,包括饮食控制、体重管理、运动锻炼、用药遵从等方面。
指南还提供了患者教育的具体内容和方法,旨在帮助患者充分了解糖尿病的病因、病情和治疗方法,提高自我管理的能力和意识。
总之,2024年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为临床医生提供了详细的诊治指导和管理策略,对于提高糖尿病患者的诊疗水平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2型糖尿病,为何血糖控制目标各不同
同为2型糖尿病,为何血糖控制目标各不同许多糖友在相互交流之中发现,医生告诉每个人的血糖目标值并不相同,那同样是2型糖尿病患者,为什么每个人的指标不一样呢?个体化控制目标才是合理的2010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中血糖控制目标为:空腹血糖3.9~7.2mmol/L,非空腹血糖<10.0mmol/L,HbA1c<7.0%。
并以此为依据,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调整血糖控制目标。
对比2007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版指南将血糖控制目标由一个固定的值修改为一个范围,如空腹血糖在3.9~7.2mmol/L,医生将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血糖控制目标,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一个修改呢?这主要是综合考虑高血糖、低血糖对患者造成的影响。
由于发生一次低血糖对身体所产生的危害,足以抵消长期严格控制血糖所带来的益处。
因此,设定血糖控制目标最关键的原则就是在控制高血糖的同时减少低血糖的发生,这也就是为什么只有个体化的血糖目标对于糖尿病患者才是合理的。
三类患者需严格控制血糖中青年、病程较短、没有明显心脑血管疾病的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4.4~6.1mmol/L,餐后血糖<8.0mmol/L,HbA1c<6.5%,尽量使HbA1c<6.0%;胰岛素治疗的非危重患者餐前血糖应尽可能<7.8mmol/L且随机血糖<10.0mmol/L,HbA1c<7.0%。
此外,如患者病情较轻,通过饮食、运动和服用降糖药物等治疗方式,便可使血糖控制达标而不发生低血糖的患者,这类患者应尽可能使血糖正常或接近正常。
适当放宽目标的2型糖尿病1.年龄在7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可以控制得稍微宽泛一些,在安全的前提下尽量达到一般标准:空腹血糖6.0~7.0mmol/L,餐后2小时8.0~10.0mmol/L,HbA1c在6.5%~7.0%之间。
对那些80岁以上高龄患者,可以在上述基础上再适当放宽。
2.合并严重并发症尤其合并有心脑血管疾病的糖尿病患者,或经常出现低血糖者,低血糖所引起的风险远远大于血糖控制不达标所带来的风险,这时首先要考虑减少低血糖对身体造成的严重伤害。
2型糖尿病综合控制目标和高血糖的治疗路径
磺脲类药物
磺脲类药物属于促胰岛素分泌剂,主要药理作用 是通过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体内的胰岛 素水平而降低血糖。临床试验显示,磺脲类药物可 以使HbA1c降低1%-2%,是目前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 制定的糖尿病指南中推荐的控制2型糖尿病患者高血 糖的主要用药。目前在我国上市的磺脲类药物主要 为格列苯脲、格列美脲、格列齐特、格列吡嗪和格 列喹酮。磺脲类药物如果使用不当可以导致低血糖, 特别是在老年患者和肝、肾功能不全者;磺脲类药 物还可以导致体重增加。有肾功能轻度不全的患者, 宜选择格列喹酮。患者依从性差时,建议服用每天 一次的磺脲类药物。
目前国内上市的GLP-1受体激动剂为艾塞那肽, 需皮下注射。在包括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在内的临 床试验显示GLP-1受体激动剂可以使HbA1c降低 0.5%-1.0%。 GLP-1受体激动剂可以单独使用或与 其他口服降糖药物联合使用。GLP-1受体激动剂 有显著的体重降低作用,单独使用无明显导致低 血糖发生的风险。GLP-1受体激动剂的常见胃肠 道不良反应,如恶心,程度多为轻到中度,主要 见于刚开始治疗时,随治疗时间延长逐渐减少。
开始胰岛素治疗后应该继续坚持饮食控制 和运动,并加强对患者的宣教,鼓励和指 导患者进行自我血糖监测,以便于胰岛素 剂量调整和预防低血糖的发生。所有开始 胰岛素治疗的患者都应该接受低血糖危险 因素、症状和自救措施的教育。
胰岛素的治疗方案应该模拟生理性胰岛素分泌的模 式,包括基础胰岛素和餐时胰岛素两部分的补充。 胰岛素根据其来源和化学结构可分为动物胰岛素, 人胰岛素和胰岛素类似物。胰岛素根据其作用特点 可分为超短效胰岛素类似物、常规(短效)胰岛素、 中效胰岛素、长效胰岛素(包括长效胰岛素类似物) 和预混胰岛素(包括预混胰岛素类似物)。临床试 验证明,胰岛素类似物与人胰岛素相比控制血糖的 能力相似,但在模拟生理性胰岛素分泌和减少低血 糖发生的危险性方面胰岛素类似物优于人胰岛素。
甘精胰岛素对血糖控制不良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疗效
关。
2 2 两组 血糖 波动 情 况 及 低 血糖 发 生 率 比较 . 表 2 。
表 1 两组 治 疗 前后 血 糖 比较 ( ) i±
综 上所 述 , 据研 究 结 果 可知 甘精 胰 岛 素 和诺 根 和 锐 3 可 有效 地 降低 血 糖 , 使 用诺 和锐 3 0均 但 0容
者 的顺 应 性 。 ・
患者 , 甘精胰 岛素与诺和锐 3 O的降糖疗 效相当 , 者 的血糖 波动程 度及低 血糖 发生率 明显低 于后者 , 提高患 但前 可
关键词 : 尿病 , ; 糖 2型 甘精胰岛素 ; 和锐 3 ; 诺 0 低血糖
中图分类号 :57 1 R 8 . 文 献 标 志码 : B 文 章 编 号 :0 2—2 6 2 1 )50 5 -2 10 6 X(0 1 2 -0 90
为 血糖控 制达 标 。治疗 期 开 始 ( 0周 ) 治疗 1 即 和 2 周后 , 采用 高效 液相 法 检 测 H A b 。计 算 当 天 血 糖 的样 本标 准差 (D) S 和极差 ( ) 以此反 映 1d的血 △ , 糖波 动 情 况。有 明显 低 血 糖 症 状 或 F G <3 0 P . m lL定 义为低 血糖 。 mo / 123 统计 学 方 法 .. 采 用 S S 1. 计 软件 , P S 15统 计
胰 岛素 1 B组 每 日早 、 0u, 晚餐 前 各 皮 下 注 射诺 和 锐 3 疗 程均 为 1 。 Ou, 2周
11 临床 资 料 选 择 同期 在 我 院住 院 治疗 的 .
T D 患者 6 2M O例 , 3 男 5例 、 2 女 5例 , 龄 4 年 5—7 6 岁, 病程 1—1 , M ( 3 1±12 ) gm ; 符 合 0a B I 2 . .2 k/ 均
延续性护理模式对2型糖尿病病人血糖控制及自我管理的效果分析
延续性护理模式对 2型糖尿病病人血糖控制及自我管理的效果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实施延续性护理对血糖控制和自我管理的价值。
方法:选择收治240例型糖尿病患者,均于2020年7月至2021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随机分为实验组(n=120)和常规组(n=120),前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接受延续性护理干预,后者接受常规护理,对比两组干预效果。
结果:干预前两组后2小时血糖、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干预后实验组后2小时血糖(9.0±1.1)mmol/L、空腹血糖(5.6±0.6)mmol/L、糖化血红蛋白(5.9±0.7)%,低于常规组的(9.2±1.2)mmol/L、(6.1±0.5)mmol/L、(6.6±0.8)%(P<0.05)。
实验组依从率98.3%,显著高于常规组的86.7%(P<0.05)。
结论:延续性护理干预对2型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提升自我管理能力具有重要价值,值得进行广泛推广。
关键词:2型糖尿病;延续性护理干预;依从率;血糖控制2型糖尿病是常见内分泌系统疾病,在老年人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
由于血糖控制效果不佳,该病患者易出现并发症,并对预后产生影响,部分患者甚至致残。
该疾病患者出院后,在受教育程度、年龄、病程等因素影响下,治疗依从性严重下降,血糖控制无法达到标准要求[1~2]。
延续性护理是一种新型护理干预方法,可通过实施个体化干预措施,提升血糖管理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基于此,本研究选择收治240例型糖尿病患者,均于2020年7月至2021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对其中部分患者实施延续性护理干预,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收治240例型糖尿病患者,均于2020年7月至2021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随机分为实验组(n=120)和常规组(n=120)。
常规组包括女60例、男60例;年龄范围42~76岁,平均(56.4±4.7)岁。
糖尿病术前血糖控制标准
糖尿病术前血糖控制标准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其术前血糖控制至关重要。
术前血糖控制不良会增加手术的风险,延长住院时间,并可能导致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根据临床实践和国际指南,糖尿病术前血糖控制的标准如下:
1. 空腹血糖控制:术前8小时内应保持空腹状态,空腹血糖控
制在4.4-7.2mmol/L之间。
2. 餐后血糖控制:术前2小时内应避免进食,餐后血糖控制在4.4-10mmol/L之间。
3. 糖化血红蛋白(HbA1c)控制:术前3个月内HbA1c应控制在7%以下。
4. 术前用药:对于口服降糖药物,应根据医生的建议在术前停药,避免低血糖的发生。
对于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应严格控制胰岛素剂量,并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调整。
以上标准适用于大多数糖尿病患者,但对于高危患者,如老年人、肝肾功能不全患者等,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总之,糖尿病术前血糖控制是手术成功的关键之一,患者和医生应充分重视术前血糖控制的重要性,遵循标准进行血糖管理。
- 1 -。
阿卡波糖联合维格列汀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及不良反应的影响
阿卡波糖联合维格列汀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及不良反应的影响引言2型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患者的胰岛素抵抗力增加,并且胰岛素的分泌出现缺陷,导致血糖水平升高。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和饮食结构的的调整,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逐渐升高。
寻找一种高效且安全的药物治疗2型糖尿病,成为了当前医学界研究的焦点之一。
阿卡波糖和维格列汀分别是一种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和一种二肽基肽酶类似物,它们均可以用于2型糖尿病的治疗。
目前对于阿卡波糖联合维格列汀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及不良反应的影响的研究还比较少。
本文将探讨阿卡波糖联合维格列汀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及不良反应的影响。
阿卡波糖和维格列汀是两种不同的药物,它们分别通过不同的机制来降低血糖水平。
研究表明,阿卡波糖可以延迟血糖的吸收,从而降低餐后高血糖的发生,而维格列汀则可以增加肠道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GLP-1)的分泌,从而促进胰岛素的分泌和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
联合使用阿卡波糖和维格列汀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共同降低血糖水平,从而提高血糖的控制效果。
研究显示,在联合使用阿卡波糖和维格列汀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其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水平均显著降低。
这表明,联合使用阿卡波糖和维格列汀可以有效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水平,降低血糖水平。
一些研究还发现,联合使用阿卡波糖和维格列汀还可以减少胰岛素的用药量,并且减少患者的体重。
这可以减少患者对胰岛素的依赖,从而降低患者的药物副作用和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可以得出结论,联合使用阿卡波糖和维格列汀可以有效提高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水平,从而减少患者的病情进展,并且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风险。
联合使用阿卡波糖和维格列汀可能会导致一些不良反应,主要的不良反应包括胃肠道不适、低血糖和体重增加等。
研究显示,联合使用阿卡波糖和维格列汀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约有5-10%的患者会出现胃肠道不适的症状,包括腹胀、腹泻和恶心等。
糖尿病人血糖控制标准
糖尿病人血糖控制标准
糖尿病人血糖控制标准是怎样的?高血糖是糖尿病的一大特点,管理控制血糖是糖尿病人的长期工作,血糖控制得当才能延缓糖尿病并发症,使糖友过上正常的生活。
那么,糖尿病人血糖控制标准是什么呢?下文将为您详细介绍,来看看吧。
糖尿病人血糖控制标准
包括青少年在内,许多人的血糖控制目标与一般人群是不一样的,比如孕妇、老年人,都有自己的控制目标。
青少年讲究控制达标,但又不能为了追求达标而不顾营养的摄入;孕妇也有这个特点,至于老人,在有糖尿病的同时往往还有其他基础病变,所以控制目标又不一样。
具体来说是
1、葡萄糖尿病
糖尿病人的血糖最好空腹控制在4.4~6.1mmol/L。
餐后2小时4.4~8.8mmol/L为宜。
2、青少年糖尿病
青少年的血糖控制标准,和年龄关系密切。
一般来说,0~6岁的患儿,餐前血糖要在 5.6~10mmol/L之间,睡前(夜间)则要控制在 6.1~11.1mmol/L;6~12岁的餐前血糖要控制在5.0~10mmol/L,睡前(夜间)则在5.6~10mmol/L;到了13~19岁则是餐前5.0~7.2mmol/L,睡前(夜间)5.0~8.3mmol/L。
可以明显看出,比起成人,这个标准要显得略微宽松些,这和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期有密切关系。
3、孕妇糖尿病
这包括妊娠糖尿病或糖尿病合并妊娠两类人群。
对于孕妇类患者来说,餐前与睡前血糖应该控制在5.5mmol/L,餐后1小时在7.8mmol/L,餐后。
住院血糖控制宽松标准
住院血糖控制宽松标准
一、空腹血糖
空腹血糖是指禁食8-10小时后的血糖水平,是评估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情况的重要指标之一。
对于住院患者,空腹血糖的控制标准通常在3.9-7.0mmol/L 之间。
如果患者的空腹血糖水平高于此范围,可能需要进行相应的治疗措施,以避免高血糖带来的并发症。
二、餐后2小时血糖
餐后2小时血糖是指患者餐后2小时的血糖水平,是评估糖尿病患者餐后血糖控制情况的重要指标。
对于住院患者,餐后2小时血糖的控制标准通常在
4.4-10.0mmol/L之间。
如果患者的餐后2小时血糖水平高于此范围,可能需要进行相应的治疗措施,以避免高血糖带来的并发症。
三、糖化血红蛋白
糖化血红蛋白是反映患者近8-12周平均血糖水平的重要指标,对于评估糖尿病患者的长期血糖控制情况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住院患者,糖化血红蛋白的控制标准通常在6.5%-7.5%之间。
如果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高于此范围,可能需要进行相应的治疗措施,以改善血糖控制情况,减少并发症的风险。
总之,住院患者的血糖控制标准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评估和制定。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年龄、并发症等情况综合考虑,制定适合患者的血糖控制标准。
同时,患者也需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建议,通过合理的饮食、运动和药物治疗,达到良好的血糖控制效果,减少糖尿病带来的并发症风险。
糖尿病管理血糖控制标准
糖尿病管理血糖控制标准糖尿病血糖控制标准概述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其特征是血糖水平升高。
有效管理血糖水平对于防止糖尿病并发症至关重要。
血糖控制标准为医疗保健专业人员提供了指导方针,以评估和管理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
血糖目标对于成年糖尿病患者,推荐的血糖目标如下:空腹血糖:80-130 毫克/分升(mg/dL)餐后 2 小时血糖:<180 mg/dL糖化血红蛋白(HbA1c):<7.0%糖化血红蛋白(HbA1c)HbA1c 是一种血液检查,可以测量过去 2-3 个月内平均血糖水平。
HbA1c 水平与糖尿病并发症的风险密切相关。
儿童和青少年对于儿童和青少年糖尿病患者,建议的血糖目标可能有不同。
医疗保健专业人员将根据患者的年龄、发育阶段和其他因素确定适当的目标。
其他因素除了血糖目标外,影响糖尿病管理的还有其他因素,包括:自我监测血糖(SMBG):定期监测血糖水平对于管理糖尿病至关重要。
药物:口服药物或注射胰岛素可帮助降低血糖水平。
饮食:健康饮食对于控制血糖水平至关重要。
运动:定期运动可以帮助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和降低血糖水平。
教育:了解糖尿病及其管理对于患者的健康至关重要。
定期随访定期随访医疗保健专业人员对于监测血糖控制和调整治疗计划非常重要。
随访可能包括以下内容:血糖监测HbA1c 测试体格检查讨论治疗计划并发症风险未得到适当控制的血糖水平会增加以下并发症的风险:心脏病中风肾病眼病神经损伤截肢管理血糖控制管理血糖控制需要患者、医疗保健专业人员和其他医疗保健提供者的共同努力。
通过遵循推荐的血糖目标、进行自我监测血糖、服用处方药、遵循健康饮食、进行定期运动和获得持续教育,糖尿病患者可以优化他们的血糖控制并最大限度地降低并发症风险。
糖病患者血糖控制情况分析报告
糖病患者血糖控制情况分析报告随着生活方式的变化和不良饮食习惯的普遍化,糖尿病患者的数量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疾病,患者需要通过控制血糖水平来维持其身体的健康。
本文旨在对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进行分析,以揭示患者的整体状况和存在的问题。
一、患者基本情况分析本报告基于对XX医院收治的100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其中,男性占60%,女性占40%。
年龄分布为40岁至80岁,平均年龄为61岁。
在这100例患者中,有21例(21%)合并有高血压。
二、患者血糖控制情况分析根据国际糖尿病联合会(IDF)的指南,我们将患者的血糖水平分为以下几个范围:空腹血糖(FBG)小于7.0mmol/L为良好控制,7.0-10.0mmol/L为一般控制,大于10.0mmol/L为不良控制。
通过分析患者的连续三个月的FBG数据,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 良好控制:在100例患者中,有28例(28%)达到良好控制。
这些患者遵循医生的建议,积极采取药物治疗、饮食调控和适度运动来管理他们的血糖。
他们的FBG在目标范围内,保持稳定。
2. 一般控制:有48例患者(48%)的血糖控制处于一般水平。
这些患者的FBG值波动较大,未达到理想的控制目标。
在这些患者中,3例(6%)只采取药物治疗,未加以饮食和运动管理;17例(35%)在饮食调控方面存在较大困难,未能坚持规定的饮食方案;28例(59%)存在不规律的运动习惯。
3. 不良控制:有24例患者(24%)的血糖控制状况不理想。
在这些患者中,8例(33%)未按要求进行药物治疗,4例(17%)饮食控制不力,12例(50%)仅采取了一些微不足道的饮食和运动措施。
三、造成血糖控制不理想的原因分析通过对不良控制患者的病历和问诊,我们进一步分析了造成血糖控制不理想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不规范的药物使用:部分患者未严格按照医嘱用药,或者错过或跳过药物的使用时间,导致血糖反复波动。
糖尿病病人术前血糖控制标准
糖尿病病人术前血糖控制标准
糖尿病患者的术前血糖控制标准因手术类型和个体情况而异,具体如下:
对于择期手术,要求患者术前空腹血糖控制在6~8mmol/L,餐后2小时血糖不超过11mmol/L。
对于急诊手术,要求随机血糖小于13.9mmol/L。
整形手术的术前空腹血糖应控制在7.0mmol/L,非空腹血糖控制在8.0mmol/L以下。
糖尿病患者做手术之前需要进行身体糖量检测,术前空腹血糖控制范围在8.0mmol/L以下,非空腹血糖低于10.0mmol/L以下才可以进行手术治疗。
糖尿病患者做手术时,应将血糖控制在稳定的范围内,以减少手术风险和术后并发症。
手术中,应监测患者的血糖变化,及时调整输液速度和胰岛素用量。
同时应监测尿糖和酮体的变化,及时处理异常情况。
手术后,应继续监测患者的血糖变化,防止低血糖和酮症酸中毒等并发症的发生。
糖尿病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术前的评估和治疗,包括控制饮食、运动、药物治疗等措施,以确保手术的安全和顺利进行。
总之,糖尿病患者术前应进行严格的评估和控制,以确保手术的安全和顺利进行。
具体的控制标准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手术类型
来确定。
糖尿病的血糖控制标准
糖尿病的血糖控制标准糖尿病是一种全球性非传染性疾病,其特征为高血糖,伴有多型组织功能障碍,可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合理的血糖控制可以减缓病情发展对健康的影响,减少糖尿病的并发症的发生概率,从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临床上,关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标准是比较重要的,它是指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应达到的目标。
目前国际上有关华培糖尿病血糖控制标准的指南有多种,如“美国糖尿病学会”(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A DA),“欧洲糖尿病研究学会”(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Diabetes,EASD),“国际糖尿病联合会”(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IDF)等。
中国糖尿病联盟(Chinese Diabetes Society,CDS)在2003年发布了国内较为流行的“中国糖尿病临床指南”,并在2006年进行了修订。
主要提出了控制糖尿病的原则和指导性血糖目标。
根据CDS(2006)制定的《中国糖尿病临床指南》,对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要求如下:1. 空腹血糖:空腹血糖>7.0mmol/L;2. 糖耐量:如有完整糖耐量试验,空腹2h血糖≤11.1mmol/L;3. 餐后血糖 2h血糖(滤泡糖)≤10.0 mmol/L。
此外,患者还应根据个体情况及检查出的不同病症,比如血压、尿素氮、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等,有针对性的进行控制和调整治疗方案;如:1. 血压控制:血压应控制在130/80毫米汞柱以下;2. 尿素氮控制:尿素氮应控制在6.5-7.0mmol/L以下;3. 胆固醇控制:总胆固醇应控制在5.7mmol/L以下, LDL-C应控制在2.6mmol/L以下;4. 体重控制:体重指数(BMI)应控制在24以下;5. 吸烟戒断:戒烟戒酒,如有饮酒行为应控制在30g/天以下;6. 运动:每天应至少坚持正规运动30分钟;7. 饮食习惯:控制卡路里,每天2000-3000卡路里;8. 抗血糖药物:发病后应及时按指导调节抗血糖药物的用药,定期复查血糖以及血脂,及时调整抗血糖药物的剂量,确保达到良好的血糖控制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HbA1c从10%降低到9%对减低发生并发症风险的影 响要大于从7%降低到6%
(四)新指南中糖尿病血糖控制标准的变化
同时考虑到糖尿病治疗需要个体化,指南中特别强调了在
糖尿病的早期阶段,胰岛功能相对较好,无严重并发症,
使用无明显导致低血糖药物,以及血糖容易控制的糖尿病
患者应尽可能把血糖降低到正常,如HbA1c<6%。
ADA 20072
< 7.0% 6.5%
<6.5%
餐后血糖峰值
AACE 20073
餐后2小时
中国 20074
4.4~6.1mmol/L
(空腹)
非空腹
1. IDF Clinical Guidelines Task Force. Global guideline for Type 2 diabetes 2. America Diabetes Association. Diabetes Care 2007, 30(suppl 1):S4-S41 3. AACE 2007. /pub/odimplementation 4. 中糖尿病防治指南,2007
Type 2
UKPDS 8 7% 17-21% 24-35%
HbA1c
Retinopathy Nephropathy
9 7% 76% 54%
Neuropathy
60%
-
-
三、糖尿病控制目标的变迁
(一)2010年以前各种指南 推荐血糖控制全面达标
组织机构
HbA1c
值
餐前血糖
值
< 5.5 mmol/L
所有的糖尿病人
仅50%被诊断
最终6%获得成功效果
其中50% 被治疗
治疗人群的50%达标 再其中50%获得理想效果
Presentation title
Slide no 17症是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
•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工作年龄成人致盲 的第一位原因1 • 中风 心血管死亡和中风 增加2到4倍3
二、为什么控制糖尿病患者血糖、HbA1c
(一)患病率:30年回首,糖尿病发展迅速
接近10%
2007-08年
城市4.5% 农村1.8 %
4.6万≥18岁
WHO1999
2002年
10万 ≥18岁
2.28%
0.67%
糖尿病患病率 1980年
30万全人群
WHO1999
1994年
21万 25-64岁
WHO1985
(三)糖尿病危害严重 糖尿病的并发症医疗费用耗费巨 大 • 在医院治疗的病友中约每2名糖尿病患者中就有1名伴有并发症!
• 有并发症患者每年住院次数是无并发症患者的
2.74倍!
• 有并发症患者每年医疗费用上万元,是无并发症的
10倍!
外周神 经病变 5566 无 并发症 者 3726
并发症 每年人均 直接医疗 费用 (元)
兰州标准
2007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
最新流行病学调查显示: 中国可能已成为糖尿病患病人数最多的国家
糖尿病患病率 糖尿病前期患病率
据此推算,我国9,240万成年人有糖尿病;糖尿病前期人群1.47亿
Yang WY, et al. NEJM 2010;362:1090-101
(二)血糖控制率低
超过50%~70%的患者血糖控制不满意,长期
获得良好控制(HbA1c≤6.5 %~7.0%)的比例 不到30%。 原因: 患者障碍 医生的障碍 胰岛素使用率低
IDMPS 2006 T2DM 全球基线数据 – 2007 EASD 壁报交流
血糖控制现状 血压、血脂控制现状
仅三分之一患者血糖(HbA1c<7%) 血糖、血脂、血压三项达标者仅1.7%(68/3991)
(二)目前国际上HbA1c的控制目标
ADA (2010) AACE/ACE (2009) √ IDF CDS 加拿大 (2008) NICE (2009) <6.5% (单药)
<6.5%
√ √ (2005) (2007) √ √ (2010) (2010)
<7.0%
√
≤7%
说明
个体化(正 常4-6%)
平 均 血 糖 水 平
糖 化 血 红 蛋 白 水 平 (%)
糖化血红蛋白每变化1% 所对应的平均血糖的 变化为30mg/dl.
A1C与平均血糖值的转换:
A1C (%) 血糖均数 mg/dl mmol/l 6 126 7.0 7 154 8.6 8 183 10.2 9 212 11.8 10 240 13.4 11 269 14.9 12 298 16.5 有相关实验证实A1C与平均血糖水平间的相关性达0.92。因 此通过A1C值估计血糖平均水平无论是用何种单位均可行。 由于糖化血红蛋白已经批准纳入诊断标准,故其与血糖平均 水平的转换将更多地用于临床诊疗当中。
非手术科室
(一)、无糖尿病并发症和严重伴发疾病的 非老年(中国<60岁,西方<65岁)患者
1.一般将HbA1c控制于<6.5%,若降糖治疗无低血糖或体 重增加等不良反应可使HbA1c<6%。 目前,新诊断糖尿病患者的人数逐年增加,越来越年轻 化,尤其是30~39岁比例增加引起了临床医生的关注。这些 患者绝大多数除糖尿病外并无并发症和其他疾病,考虑对患 者预期寿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应该严格控制血糖,目标值 HbA1c<6,5%。 也同意并推荐IDF的建议,对于年轻、病程较短、治疗后 无低血糖或体重增加等不良反应发生的患者,血糖控制目标 值应该尽量使HbA1c<6%
ACCORD和VADT研究结果
终点HbA1c (%) 强化组 重度低血糖发生率 (%/年) 强化组 标准组 心血管死亡比例 (%) 强化组 标准组
基线 HbA1c (%)
标准 组
ACCORD
8.1
6.4
7.5
3.1
1.0
2.63
1.83
VADT
9.4
6.9
8.4
4
1.6
2.1
1.7
The Action to Control Cardiovascular Risk in Diabetes Study Group. N Engl J Med2008; 358: 2545-59 VADT研究,adapted from ADA 2008
HbA1c不等于血糖
血糖均值
≠
血糖波动
HbA1c值相同不等于全天血糖谱相同
Patient A
血糖
HbA1c 6.5%
Patient B
血糖
HbA1c 6.5%
时间
Del Prato S. 1999
记住餐前和餐后血糖对HbA1c的相对影响
> 10.2% (参考DCCT)
若HbA1c
70% HbA1c 源于空腹血糖 30% HbA1c 源于餐后血糖
若HbA1c
< 7.3% (参考DCCT)
70% HbA1c 源于餐后血糖 30% HbA1c 源于空腹血糖
若HbA1c
7.3-8.4% (参考DCCT)
空腹和餐后血糖各占50%
2型糖尿病空腹和餐后血糖对A1C 的影响
Fasting 100
Contribution (%)
Post-Prandial
80 60 40 20 0
<7.3 7.3-8.4 8.5-9.2 9.3-10.2 >10.2
HbA1c (%) quintiles
Monnier L, Lapinski H, Colette C. Contributions of Fasting and Postprandial Plasma Glucose Increments to the Overall Diurnal Hyperglycemia of Type 2 Diabetic Patients. Diabetes Care 26: 881-885, 2003.
肾脏病 变 48806
眼病
心血管 病 19849
神经病 变 12647
骨骼病 变 10902
24255
陈兴宝等,中国糖尿病杂志2003年第11卷第4期 P238-41
(四)血糖控制可以减轻危害 循证医学证据:血糖控制降低微血管并发症风险
Type 1 DCCT Type 2 Kumamoto 9 7% 69% 70%
餐后血糖
值
< 7.8 mmol/L
说明
餐后1–2 小时
IDF
20071
6.5%
(< 100 mg/dl)
5.0 ~ 7.2 mmol/L (90 ~ 130 mg/dl) < 6 mmol/L (< 110 mg/dl)
(< 140 mg/dl )
< 10.0 mmol/L (< 180 mg/dl) < 7.8 mmol/L (< 140 mg/dl) 4.4~8.0mmol/L
ADVANCE研究:HbA1c降至6.5%对血管并发症 的影响
基线HbA1c 水平 (%)
7.2 主要微血管事件:显著降低 终点HbA1c 水平 (%)
标准组
7.3
强化组
6.5 主要大血管事件:无显著差异
ADVANCE Collaborative Group. N Engl J Med. 2008;358(24):2560-72
以下就血糖和HbA1c的控制目标来阐述临床糖 尿病患者血糖管理和控制。
一、餐前和餐后血糖与HbA1c关系
HbA1c 形成的动力学
寿命:120 days.
50% 的HbA1c值与过去30天内的平均血糖水 平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