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活着》赏析

合集下载

余华《活着》书评(6篇)

余华《活着》书评(6篇)

余华《活着》书评(6篇)余华《活着》书评篇1在读《活着》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一度觉得主人公实在是太悲惨了,这样活着又有什么意义呢?但读完后,我才明白,活着,可能仅仅就是为了活着,是一种生存的本能,是对生命的尊重,当你失去了一切,你会发现,你还有你的生命,你的生活还在继续,你的生命是别人无法夺走的。

一边阅读,一边为福贵的悲惨身世流泪。

同时我也思考,对于我们来说,活着比福贵要简单得多,福贵的痛我们无法切身体会,活着很简单,如果你要追求“怎么活”,那么活着也许也会变得奢侈。

“生命是有尊严的,我们应当尊重生命,即使面对再多的苦难,也应该努力地继续活着。

”这才是《活着》让我真正感动之处。

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就如余华所说:“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因此,忍受苦难造就了活着。

”《活着》写出了人们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写出了苦难对世界灾祸乐观的态度。

他让我真正知道——活着本身就是艰难,而延续生命则是更深的艰难。

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不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活着……余华《活着》书评篇2我感受到活着更深刻的意义。

人靠记忆来慰藉,靠倾诉来释然,靠平静来概括,靠回回首彻悟。

枯草衰杨,曾为歌舞场。

富贵年少家庭富足,无需为生计费心劳累。

生在地主家庭的富贵衣食无忧,读私塾不需要走、有长根背着,享受穷人无法享受的尊宠。

在富足安逸的生活当中,富贵不知道自己的活着的意义,抛弃娇妻,留恋柳巷。

在酒醉__逸当中自甘堕落,毫无廉耻,顾忌,由青楼女子背着自己串街走巷,成为县城当中的笑话。

在这里他不知道这种快感、逍遥都是昙花一现,也无法体会到烟花易冷的凄凉。

在纸醉金迷的世界里,富贵给自己挖了一个坑,这一掉进去就从来没有出来过。

__和赌相伴而生,相对烟花柳巷的柔情,__挥洒如金的紧张和刺激更加人你沉沦。

余华作品《活着》赏析

余华作品《活着》赏析

余华作品《活着》赏析《活着》讲述了主人公福贵坎坷的一生,出身地主家庭,从小养尊处优,吃喝嫖赌无所不占,在赌输家产后从少爷沦为贫农,从此历经苦难的一生。

人们常说人总是在失去之后才懂得珍惜,福贵也不例外。

在福贵赌输家产后,徐父并没有像以往那样要打死福贵这个“孽子”,而是心平气和的变卖了田地让福贵把债还了,徐母跟福贵说只要人活着,穷一点也没有关系,家珍也没有因为福贵落魄离他而去,这一切让福贵反省了自己以前的胡作非为,更加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

从某种意义来说,福贵似乎真正开始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

然而命运似乎没打算放过福贵,搬到茅棚没多久徐父从粪罐上摔下离世,母亲病重去城里抓药,因多管闲事被抓了壮丁,回来时母亲已经去世,善良的儿子有庆为救县长夫人被无德医生抽血过多而死,女儿凤霞因高烧变成聋哑人,在后来的日子里受尽委屈,最终得遇良人二喜,一家人以为可以开始幸福的生活凤霞却因难产而死,女婿二喜为养活家人在搬运时被水泥板夹死,但命运觉得给富贵的痛苦还不够多。

外孙苦根因饥饿吃豆子过多而撑死。

他的父母,他的妻子,他的一双儿女,他的女婿,还有他的外孙。

除了母亲,剩下的亲人,都是福贵送的葬,都是他亲手埋的,几十年来,福贵送完了白发人又送完了黑发人,一生经历过许多苦难与痛苦活到了最后,却不断眼见着,承受着亲人好友的死亡。

这种悲惨的人生遭遇,读者都能感到凄然落泪,何况福贵本身?种种的不幸不禁让人发问,福贵活着的意义在哪?加西亚·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种所说:“一个人不是在该死的时候死,而是在能死的时候死”。

对富贵而言,徐父离世后徐母、家珍及凤霞需要他,徐母离世后家珍、凤霞、有庆需要他……苦根死后“福贵”需要他,每次经历亲人离世都还有人是他活下去的希望,这些时候,他都不能死,他总是一次次在绝望中寻找希望。

纵观富贵的一生,从他年少时的纨绔到幡然醒悟,他幸运吗?说他不幸,但他又渡过了所有的艰辛,一直活着;说他幸运,他亲手埋葬了自己的父母妻儿,又是何其不幸。

余华作品《活着》赏析2019

余华作品《活着》赏析2019

活着余华长篇小说赏析《活着》是作家余华的代表作之一,讲述了在大时代背景下,随着内战、三反五反,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社会变革,徐福贵的人生和家庭不断经受着苦难,到了最后所有亲人都先后离他而去,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

通俗的用一句话来概述就是:一个纨绔子弟历尽繁华、破落、战争、困顿、亲人一个个死去后所领悟的生命的本质:人生最大的恩赐就是活着。

人人心里都住着一个福贵上学时看过这本书,没啥感觉,就听潦倒老头讲他浪荡的往事。

最近重新翻看,泪中带笑,感触很深。

真应了那句话:有些书不是不好,是你还没到读这本书的时候。

福贵当少爷时好气人。

吃喝嫖赌,气死老爹。

看他败光家业受苦,真想骂句“活该”!福贵也可怜。

战场上跟死神擦肩,侥幸逃回家,苦日子如影随形。

老娘病死了,儿子献血死了,闺女难产死了,妻子病死了,女婿意外死了,外孙吃豆撑死了……他没再浪荡,可命运不依不饶,塞给他各种不幸。

福贵又算幸运。

他重新适应了劳作,从尸骨战场捡回条命,各种艰苦岁月也挺过来了。

目睹旁人、亲人去世,只有他,活下来了。

这位洗心革面的少爷,为何能超脱常人,活到最后呢?大概因为遇到这几人。

父母“福贵啊,赌债也是债,自古以来没有不还债的道理。

我把一百多亩地,还有这房子都低押出去了……你就自己挑着钱去还债吧。

”……我一个人往家里走去,走走哭哭,哭哭走走。

想想自己才挑了一天的钱就累得人都要散架了,祖辈挣下这些钱不知要累死多少人。

到这时我才知道爹为什么不要银元偏要铜钱,他就是要我知道这个道理,要我知道钱来得千难万难。

我娘常说,只要人活得高兴就不怕穷福贵当少爷时,太混账了。

吃喝嫖赌打老婆,金山银山也得败光。

好在老爹不糊涂:他教儿子欠债还钱,坦荡做人。

叫儿子挑着铜钱去还账,让他知道钱来的不易。

从此,福贵生活态度变了,走上了正途。

所谓“父之美德,儿之遗产”。

昔日的少爷,也不得不下地干活。

而他的地主婆老娘,亲自坐地头陪着。

“活得高兴就不怕穷”,“笨鸟先飞,还要多飞”,一定是母亲的坚韧,让他变得乐观和勤劳。

余华老师活着作品赏析

余华老师活着作品赏析

余华老师活着作品赏析余华老师的《活着》是一部感人至深的作品,它以其深刻的人性描写和震撼人心的故事情节,深深地触动了读者的心灵。

这部小说以中国20世纪上半叶的历史为背景,讲述了一个普通农民的生活遭遇和心灵历程,通过主人公的遭遇,展现了中国农民在动荡时期的生存状态和心灵变化。

余华老师通过对主人公的深入刻画和对社会环境的真实描绘,向读者展示了一个真实而深刻的中国。

首先,余华老师通过对主人公的塑造,展现了一个普通农民的坚韧与顽强。

小说的主人公福贵是一个普通的农民,他在生活中经历了无数的磨难和困苦,但他从未放弃对生活的希望和对家人的责任。

在面对家庭的变故和社会的动荡时,福贵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家人的深情。

他用自己的双手劳动,养活着一家人,尽管生活艰辛,他依然坚守着对家庭的责任和对生活的信念。

他的坚韧和顽强,让人深受感动,也让人对生活充满了敬畏和感激。

其次,余华老师通过对社会环境的真实描绘,展现了中国农民在动荡时期的生存状态和心灵变化。

小说中描绘了中国20世纪上半叶的社会动荡和农民的生存状态,展现了那个时代农民的艰辛和无助。

在这个时代,农民们被夺取了土地,生活变得愈发艰难,他们失去了生存的基础,面对着无尽的困难和挑战。

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的心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们失去了对生活的希望和对未来的憧憬,变得麻木和冷漠。

余华老师通过对这个时代的真实描绘,向读者展示了一个真实而深刻的中国,也让人对那个时代的农民生存状态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最后,余华老师通过对人性的深刻描写,让读者对生活和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小说中的主人公福贵在面对无尽的磨难和困苦时,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家人的深情。

他用自己的坚韧和顽强,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展现了人性的善良和坚强。

同时,小说中也展现了人性的丑陋和冷漠,人们在面对困难时,往往会变得自私和冷漠,失去了对他人的关怀和对生活的热爱。

余华老师通过对人性的深刻描写,让读者对生活和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人对自己的生活和人性有了更深刻的反思和感悟。

浅析《活着》

浅析《活着》

浅析《活着》《活着》是余华的代表作之一,小说以中国文化大革命时期为背景,通过一个农民家庭的命运变迁,展现了人性的悲凉与坚韧。

小说以其深刻的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备受赞誉,被誉为中国当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下面我们就来浅析一下《活着》这部小说。

小说的背景是中国的文化大革命时期。

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黑暗的一段时间,无数人因为政治斗争而失去了生命,整个社会都处于动荡不安的状态。

小说以农民家庭为切入点,通过一个平凡的人物的命运变迁,展现了那个时代人民的生活状态。

小说中的主人公福贵,是一个朴实善良的农民,他在那个时代经历了家庭的分崩离析、贫困的煎熬和无法承受的生命苦难。

小说以福贵为代表的人物形象,展现了当时普通人民所面临的痛苦和无奈,如同一面放大镜,将当时社会的种种问题映射得淋漓尽致。

小说展现了人性的悲凉和坚韧。

在文化大革命这样的特殊历史时期,人们的生活状态是非常艰难的。

福贵一家就经历了种种磨难,从家庭的破碎到生活的艰辛,他们遭受了种种折磨和磨难,但他们始终没有放弃对生活的希望,坚韧不拔地生活下去。

小说中的这种精神让人感叹和钦佩,也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悲凉和坚韧。

在磨难面前,人们可能会崩溃,但也可能会坚强,小说通过福贵一家的遭遇,让我们看到了人性在逆境中的两种可能性。

小说的艺术风格也是其引人注目的地方。

余华在《活着》中运用了大量细腻的描写和真实的情感,使得小说充满了人情味和生活的气息。

在描写人物的命运变迁和社会的动荡中,余华用了一种淡泊的笔触,使得故事更加真实生动,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

余华还在小说中融入了大量的民间元素和风格,使得这部小说更富有乡土气息和生活的质感。

这些特点使得《活着》在中国文学中独树一帜,成为了当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小说的主题深刻且耐人寻味。

《活着》这部小说虽然以文化大革命时期为背景,但其主题并不局限于某个特定的历史时期。

小说主要讲述了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在风云变幻的历史时期里所经历的磨难和生活状态,通过这一家人的遭遇,作者让我们看到了人性在生活中的本质和真相。

《活着》文学鉴赏

《活着》文学鉴赏

《活着》文学鉴赏1. 《活着》这本书啊,就像一杯苦茶,刚入口的时候有些涩,甚至让人皱眉,但慢慢回味,却能体会到那苦尽甘来的滋味。

余华讲的这个故事,好比是一段人生的长跑,小福贵一路跑得跌跌撞撞,满是坎坷,但他始终没有停下脚步。

2. 这故事里的“活着”,不只是简单的生存,而是一种像草一样顽强的生命力。

你看福贵,他就像田野里的一株小草,风吹雨打,甚至有时候被践踏得贴在地面上,但只要有一丝阳光和雨露,他依然能重新站起来,努力活着。

3. 福贵的生活就好像一场没有剧本的戏剧,起起落落,命运好像总爱和他开玩笑。

就像他曾经是一个富家少爷,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但一下子被命运扔进了贫穷的泥潭。

仿佛是一只漂亮的风筝,突然断了线,从天空直落下来。

4. 余华的笔下,生活的苦难像是一股股大浪,一波接着一波地拍打在福贵的身上。

可他就像海边的一块顽石,哪怕被浪花无情地冲刷,磨去了棱角,却依然坚守在那里,不肯被彻底吞没。

这种顽强的生命力,真是让人感慨。

5. 福贵的家庭成员一个个离去,就像树上的叶子一片片地掉落。

春天的风曾让树叶茂密繁盛,可到了秋天,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一片片落叶飘零。

福贵面对这些离别,没有哭天抢地,而是默默接受,就像一棵树,哪怕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也仍然扎根于大地。

6. 余华在这本书里,用很平静的语言讲述了很残酷的故事。

这种平静啊,就像夜晚的一潭湖水,表面看上去风平浪静,但湖底却藏着深不可测的痛苦。

福贵的故事让人读起来有一种压抑的感觉,但同时又能感受到他内心那股不屈的力量。

7. 你看,福贵他不是一个英雄,他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壮举,他只是一个普通人,一个在命运的洪流里挣扎着活下去的人。

就像是一个小小的蜡烛,在黑暗中默默燃烧自己,光亮虽小,却足以照亮一片小小的角落。

8. 《活着》里的福贵也让我想起了那些在生活中默默承受压力的人们,他们或许没有大声诉说自己的痛苦,但在心里,他们就像福贵一样,一直在和生活的种种磨难对抗,始终没有放弃。

浅析余华作品《活着》中的生与死

浅析余华作品《活着》中的生与死

浅析余华作品《活着》中的生与死在余华的《活着》中,生与死的主题贯穿始终,以一种深沉而质朴的方式展现了人生的悲欢离合与命运的无常。

这部作品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设计,却以最真实的笔触描绘了生命的坚韧与脆弱,以及在生死边缘挣扎的人们所展现出的无奈与希望。

故事的主人公福贵,本是个富家子弟,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

然而,他的放荡不羁和挥霍无度使他家道中落,从此走上了一条充满苦难的道路。

在这个过程中,死亡如影随形,不断地夺走他身边的亲人。

先是他的父亲在他赌博输光家产后气死,母亲也在贫困和疾病中离世。

随后,他在战争中九死一生,好不容易回到家乡,却发现女儿凤霞因一场大病变成了哑巴。

妻子家珍是福贵生命中的一抹温暖。

她勤劳、善良、坚韧,始终陪伴在福贵身边,不离不弃。

即使生活艰辛,家珍也从未抱怨,而是默默地支撑着这个家。

然而,她最终也因劳累和疾病离开了福贵。

儿子有庆是个活泼可爱、善良懂事的孩子。

他每天都要跑很远的路去学校,却从不叫苦。

但命运却残酷地夺走了他的生命,他因给县长夫人输血过多而死。

这是一个让人痛心的情节,一个无辜的生命就这样在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下消逝。

女儿凤霞长大后嫁给了二喜,本以为生活会渐渐好转,可凤霞却在分娩时大出血去世。

紧接着,女婿二喜在工作中意外身亡,只留下了外孙苦根。

然而,就连苦根这最后的希望,也在贫苦的生活中因为吃豆子过多而夭折。

在一系列的死亡面前,福贵却依然坚强地活着。

他的活着,并非是对命运的屈服,而是一种对生命的尊重和对生活的接纳。

每一次亲人的离世,都像是在他的心上划了一道口子,但他没有被痛苦击倒,而是选择带着回忆继续前行。

《活着》中的死亡,并非是简单的生命终结,而是一种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揭示。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人们的生命如同蝼蚁,随时可能被命运的车轮碾碎。

有庆的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和权力的滥用;凤霞的死,则揭示了医疗条件的落后和生活的艰辛。

这些死亡,不仅仅是个体的悲剧,更是时代的悲哀。

浅析余华《活着》五篇范文

浅析余华《活着》五篇范文

浅析余华《活着》五篇范文第一篇:浅析余华《活着》浅析余华《活着》读者共鸣性产生原因摘要:《活着》是余华的代表作品之一,是他写作上的一座里程碑。

很多人研究《活着》的主题意义,探寻余华所说的“活着”,是一种怎么样的人生;讨论《活着》的叙述手法,想将它归类于某种主义。

关于这些的讨论有太多了。

放弃从作者的角度探寻文本内容,而是从读者的角度进入,结合读者阅读感受和文本内容解读余华的《活着》。

关键词:读者文本共鸣性普遍经验性情感内化刚开始阅读余华的《活着》时,里面的情节让人觉得不可思议,通常令读者捧腹大笑,感觉太过于荒唐。

比如父亲“ 拉屎时就像个穷人了。

他不爱在屋里床边的马桶上拉屎,跟牲畜似的喜欢到野地里去拉屎。

每天到了傍晚的时候,我爹打着饱嗝,那声响和青蛙叫唤差不多,走出屋去,慢吞吞地朝村口的粪缸走去。

走到了粪缸旁,他嫌缸沿脏,就抬脚踩上去蹲在上面。

我爹年纪大了,屎也跟着老了,出来不容易,那时候我们全家人都会听到他在村口嗷嗷叫着。

”除了福贵父亲蹲在缸上大便的场景外,还有青楼胖胖的妓女被福贵当马骑,满大街的跑。

这些情节总体上是轻松愉快的,而福贵就一个浪荡公子哥的形象,没有挣得读者的几分好感。

可是,越往下读,我们会发现,我们轻松不起来了。

书名虽然是《活着》,讲的却都是死的事情。

因为吃喝嫖赌,福贵把祖上的家产败光,气死了老父亲,接着又被国民党抓去当兵,回来时母亲已经死去。

女儿在一次高烧后成为了聋哑人,福贵被解放军俘虏后放了回来,还赶上了分土地,洗心革面的他一心要和家人守在一起“好好活着”。

可是中国公社化运动、随后的大饥荒、“文化大革命”和包产到户,都波及到了这个普通的农家。

劳累过度而又营养不良的妻子家珍患了不治之症,最后死去。

儿子友庆为了给县长夫人输血被医生抽干了血而死去,女儿凤霞终于嫁给了一个知冷知热的丈夫二喜,让福贵感到生活的幸福,却不料凤霞在分娩时难产而死,随后女婿二喜在劳动中死于意外事故。

包产到户后,衰老的福贵体力不支,他的外孙苦根小小年纪就帮助他干农活,先是淋了雨生病,又因为吃了过多的青豆胀死。

《活着》点评

《活着》点评

《活着》点评
《活着》是中国当代作家余华创作的一部长篇虚构小说,讲
述了一个人在急剧变革的时代中的不幸遭遇和坎坷命运。

小说的主人公徐福贵原本是一个富家公子,但因吃喝嫖赌而输光了家产,最后成为了佃农。

他的人生充满了苦难和不幸,身边的人一个接一个地离他而去,最后只剩下他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

这部小说在冷静的笔触中展现了生命的意义和存在的价值,
揭示了命运的无奈和生活的不可捉摸。

它让人读完后深感悲痛和无奈,但同时也让人看到了生命中的希望和坚韧。

福贵虽然经历了种种苦难,但他从未放弃对生命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他用自己的方式坚持着活下去。

此外,小说还通过福贵的人生经历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种种问
题和弊端,如内战、三反五反、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

这些问题不仅给福贵带来了苦难,也反映了当时整个社会的动荡和不安。

总的来说,《活着》是一部感人至深的小说,它让我们重新审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让我们明白在面对苦难和不幸时,坚持活下去才是最重要的。

同时,它也让我们反思当时社会的种种问题和弊端,引发我们对历史和现实的思考。

对《活着》的深度解读

对《活着》的深度解读

对《活着》的深度解读《活着》是中国作家余华创作的一部小说,通过描写主人公的人生经历,深刻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动荡和个人命运的悲剧。

本文将对《活着》进行深度解读。

1. 主题与意义《活着》的主题是生命与命运。

通过讲述主人公福贵的一生,小说揭示了个人在历史与社会环境下所面临的巨大挑战和残酷命运。

福贵在政治运动、自然灾害和家庭悲剧中屡遭打击,但他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执着和对家人的爱。

小说通过福贵的命运反映了个人在社会变革中的无奈和力量的微弱。

《活着》的意义在于警示人们珍惜生命、关注社会变革对个人的影响,并思考人与命运的关系。

小说通过福贵的生活经历向读者传递了对生命的敬畏和对命运的思考,引发了人们对社会问题和人性的深思。

2. 文学手法与情感表达《活着》采用了简洁明快的语言风格,让读者能够直接感受到主人公的命运和情感。

小说中运用了大量的对比和象征手法,通过对福贵的痛苦经历和社会变革的描绘,传递了深刻的情感和思考。

作者还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细节的把握,使读者对福贵的遭遇和内心感受产生共鸣。

福贵的坚韧、爱与希望成为了读者情感上的触动点,引发了对生命的思考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3. 社会背景与历史意义《活着》发生在中国历史上动荡的时期,包括农民起义、文化大革命和改革开放等。

小说通过福贵的命运展示了个体在这些大时代中所承受的痛苦和无奈。

福贵作为一个普通农民,经历了政治运动导致的家庭破碎、自然灾害带来的贫困和社会变革中的挣扎。

《活着》对中国社会的历史意义在于揭示了个体在大时代中所遭受的苦难和困境。

小说通过反映福贵的命运,呼唤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对历史的反思,以期引发人们对社会进步和个人命运的思考。

4. 人物形象与命运论述小说中的福贵是一个充满智慧和坚强的人物形象。

他在困境中保持乐观和积极的态度,对生活和家人充满爱和责任感。

福贵的命运论述了个人对命运的无力和社会变革对个体的巨大影响。

福贵的命运也代表了千千万万个普通人的命运,通过他的故事,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个人在大时代中所承受的压力和困境,以及个人的力量和坚持。

《活着》 赏析

《活着》 赏析
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 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 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 余华说:“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的,而不是为活着 以外的任何事情而活的。”
❖ 本质上,人活着本身除了活着以外,并无任何意义。 那么如果一定要赋予意义的话,那么唯一可以算作 意义的,恐怕只有活着本身了。《活着》的伟大感 可能恰恰源于这里。 也正因如此,《活着》就明确 了一个内容,活着在一般理解上是一个过程,但是, 活着本质上其实是一种静止的状态。
1987年,余华以一篇 风格独特的短篇小说 《十八岁的出门远行》 正式踏上文坛
发展历程
(二)中期“华丽转身”
在20世纪90年代小说创作转型后,文本主题更多的 是对当代个体人生,生存现状和人性境遇给予的温 情的关注。
《活着》是余华改变风格之作。在叙述方面,他 放弃了先锋前卫的笔法,走向传统小说的叙事方式, 然而结构上,仍能给读者剧力万钧、富于电影感官 和想象的感觉。
❖ 40年代社会的腐朽与糜烂客观上造成了富贵迷恋赌 博和风月并最终一文不名的结局;
❖ 50年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盲目和 疲惫也是造成春生将富贵独有庆撞死的根本 原因;
❖ 60年代文化大革命早成全国上下一片混乱, 而女儿凤霞在分娩应并发症死亡的悲剧也是 由于医务人员年轻气盛缺乏经验所造成的。
认识余华
他是浙江海盐人,中学毕业后,曾当过牙医。
他是曾两度进入北京鲁迅文学院进修深造。
他从1984年开始发表小说,是中国大陆先锋派小 说的代表人物,并与苏童、格非等人齐名。其作 品被翻译成英文、法文、德文、俄文、意大利文、 荷兰文、挪威文、韩文、日文等在国外出版。
他的长篇小说《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同时 入选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九十年代最 具有影响的十部作品”。1998年获意大利格林扎 纳·卡佛文学奖,2002年获澳大利亚悬念句子文 学奖,2004年获法国文学骑士勋章。

余华作品《活着》赏析

余华作品《活着》赏析
《活着》在深沉地“叙述死亡”以后,又回到生命的原点去吟唱“活着”。为何有此转变从生命的过程看,生与死紧密相连,生命的延续是以消耗生命本身为代价的,生命在时间上愈扩张也就愈来愈接近死亡。正如阿尔贝·加谬所言:“面对着这个宣判着死亡的世界,宣判着生存之境的死一般的黑暗的世界,反抗坚持不懈地提出自己的对生命的要求,以求彻底的透明性的要求,这种反抗不自觉地重新寻求一种道德和神圣的东西,它虽然盲目却是苦行。”于是余华这种冷漠叙述渐渐地出现一些变化,“开始包含了对于世界的容忍,对于人物自己的声音的尊重,对于排斥道德批判的真理的追求,对于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和恶一视同仁。” 面对死亡,活着就是一种抗争。在《活着》中,余华极力关注底层百姓最低限度的人生追求,以及他们面对死亡和生存时的选择。他向我们昭示了生命本身的要求就是对死亡的抗争和好好的活着。“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人的生命的惟一要求就是“活着”。
(二)用坚忍来抒写生命的哲学
“痛苦是生命存在的不可缺少的因素,痛苦与生俱来,并一直伴随生命走向终点”。苦难意识是二十世纪艺术,特别是现代主义艺术灵感的重要源泉。对福贵而言,痛苦像空气一样,时时包围着他,让他不停地呼吸着,生存着。当这些集中在一个人身上时,这个人还活着,这样的坚忍足以让人震惊于生命的伟大。
在《活着》中,福贵的亲人一个个相继死去,唯他孤零零活在世上。面对《活着》时,我们更多的是感受到了一种尖锐的疼痛感。从表面上看,福贵的败家是苦难的开始和根源,是性格因素使然,这只是一个个人的故事。死亡是自然生命的固有特性,每人最终都逃不过死亡这把利刃的屠割。而在《活着》中那一遍遍死亡的重复象征了人对终极命运一步步靠拢的艰难历程。可以说,人生就是苦难,生命就是受苦。
三、结语
总之,《活着》是一部伟大的作品,时间和现实都已经证明了这一切。余华让福贵的命运起浮在这巨大的时代背景下,一切便有了新的意义,一切便有了生命,人物的呼吸便均匀而平静,或许这就是生活,这就是活着。

浅析余华长篇小说《活着》蕴含的人生哲学

浅析余华长篇小说《活着》蕴含的人生哲学

浅析余华长篇小说《活着》蕴含的人生哲学《活着》是余华的代表作之一,通过一位农民的生活经历,揭示了人性的阴暗面和生命的无常。

小说中所蕴含的人生哲学包括生死观、人性观、家族观等课题。

下面本人将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首先是生死观。

小说中所涉及的人们,均生活在一个特别的时代,这个时代注定了他们的生活不会轻松,也不会长久。

因此在这个时代下,小说反复探讨了“生”和“死”的意义。

在主人公福贵临死之前,“活着”这个观念似乎是他最大的追求。

他在经历了种种磨难之后,希望能够继续“活着”,不断地迎接新的生命。

福贵与他的老父亲一同在村子里做工,并且有着抵制破坏的想法,认为只有村民们团结一致、迎难而上,才有可能“活下去”。

这也使福贵一直坚持活到世界末日的信念,即使他在经历重重苦难时失去了许多东西,但他依然相信,人活着意义所在,就是继续拥有并珍惜自己的生命。

其次是人性观。

在《活着》中,小说反复探讨了人性的本质。

在不同的时期,人们的理念、信仰不同,社会的道德标准也随之不同。

小说中所描写的人物多数都被生活折磨得失去了做人的本性,甚至价值观已经被西化染指。

尽管在福贵的眼中,“红旗飘飘,人人握拳,人心齐,泥佛也能活过世界末日”是一个非常朴素的信念,可是这种朴素的信仰却成为了福贵心灵掌控人性的力量。

通过小说中人物走出自己的世界,对外界世界的认识,对生命的重新认识和对人性的敬畏,来探讨人性的本质,由此影射出当代人性存在的不少问题。

生死之交、爱恨情仇,甚至家庭矛盾等,都在小说人物的行为中得到了多方位的呈现。

这其中,包含了人性深层次的探讨和社会文化深层次的剖析。

再次是家族观。

《活着》中,家族观成为了整个小说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在这种大背景下,人们充满了家族观。

无论是福贵的父亲,还是福贵本人,尽管事情的发展都是逆着他们跑的,但他们对家族的责任感和之间的情感,却从始至终得到了表达。

在贵福的心中,靠着老父亲和祖传宗教的心灵支撑,小小的家庭成为了他心中最坚强的防火墙。

浅析《活着》

浅析《活着》

浅析《活着》《活着》是一部由余华所著的小说,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小说以中国20世纪上半叶至70年代末为背景,讲述了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在社会动荡时期的生活遭遇。

通过主人公福贵一家人的遭遇,小说展现了家庭、生活、命运等人性命题的深刻思考,同时也深刻揭示了当时中国农民在大时代变革中所面临的生存困境和艰辛经历。

《活着》中的主人公福贵,本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他在社会大变迁的时代中历经了多次人生困境和磨难。

小说一开始,福贵作为家里的独子,父亲从小就要求他要爱惜土地、脚踏实地,为了家庭的生计努力耕种。

但是好景不长,福贵的家族不幸遭遇了一系列的不幸:大旱、大水、家人的死亡等等,这一系列的不测事件将福贵推向了绝境。

而在这一系列的不幸中,福贵最为痛心的莫过于他的儿子小福子的离世,这对于一个为了保护家族谋生计的父亲来说是最大的打击。

小说中的描写真切地表现了中国人民在乱世中的坎坷生活和不屈不挠的品格,展现了一种特有的民族精神。

通过细腻的细节描写,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对生活的敬畏和对命运的坚韧,深层次的思考能够引起读者对生命的深刻思考和情感共鸣。

除了故事本身,小说中对于社会现实的批判也令人深思。

在小说中,作者以真实的生活细节揭露了当时农民深陷的困境和无助的身份,他们被原始的生产关系所束缚,寄希望于政策变革和国家改革。

小说中所展现的社会百态和人性冷暖,揭示了当时中国特殊历史时期的社会现实,引起了人们对社会问题和人性命题的关注。

福贵的遭遇也成为了中国农民在历史巨变中的缩影,他们是中国社会变迁的直接受害者,承受了巨大的痛苦和压力。

通过《活着》,读者对当时的历史环境和人性命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作为中国20世纪上半叶至70年代末的一部历史小说,小说以独特的视角和感情,真切地揭示了当时中国农民阶层的生存处境,世态炎凉,以及人性的善恶。

小说也被拍成了同名电影,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活着》以真实的历史情境和深刻的人性思考,深刻揭示了农民阶层在大时代变革中的艰难遭遇,展现了中国传统农民的不屈不挠与坚韧品格。

活着鉴赏1000字

活着鉴赏1000字

《活着》是当代著名作家余华的代表作之一,通过讲述普通农民福贵的一生,展现了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农村生活的沧桑巨变。

本文将从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四个方面对《活着》进行鉴赏。

一、故事情节《活着》以福贵的人生经历为主线,通过福贵与家人、亲戚、朋友之间的悲欢离合,折射出了当时社会的巨大变革。

故事情节紧凑,充满波折,让人感慨万千。

福贵从一个地主家的少爷沦落为贫苦农民,经历了生活的磨难,亲眼目睹家人一个个离世,最后与老水牛相依为命。

在这个过程中,福贵不断寻求生活的意义,感悟人生的真谛。

二、人物形象《活着》中的人物形象丰满鲜活,个性鲜明。

福贵是小说的主人公,他年轻时放荡不羁,输光家产,导致家破人散。

然而,他在生活的苦难中逐渐成长,学会了承担责任,变得坚强和勇敢。

福贵的妻子家珍是一个善良、贤惠的女子,她陪伴福贵度过了生活的低谷,展现了女性的坚韧和伟大。

福贵的儿女也都有各自的特点,如儿子的聪明、女儿的善良等。

这些人物形象共同构成了一个真实、生动的乡村世界。

三、主题思想《活着》的主题思想是对生命的尊重和生活的热爱。

在福贵的一生中,他经历了无数的苦难,但始终坚守着对生活的信念。

作者通过福贵的经历,告诉我们生活虽然充满了困苦和挫折,但只要我们勇敢面对,就一定能够找到生活的意义。

此外,《活着》还强调了家庭的重要性,家人之间的相互扶持和关爱是克服困难、度过难关的力量源泉。

四、艺术特色《活着》在艺术表现上具有独特之处。

首先,小说采用了福贵的第一人称叙述,使得故事更加真实、贴近读者。

其次,小说的语言简洁、质朴,却富有表现力,让人感受到浓厚的乡土气息。

最后,小说通过对福贵一生的描绘,展现了一个时代的变迁,具有强烈的历史感。

《活着》是一部充满人生哲理的小说,通过福贵的人生经历,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生活的真谛。

在阅读《活着》的过程中,我们不禁为福贵的坚韧和勇敢所感动,也为他最终找到生活的意义而欣慰。

这使得《活着》成为了一部值得我们反复品味和鉴赏的经典之作。

作家余华活着赏析

作家余华活着赏析

作家余华活着赏析作家余华的《活着》是一部备受赞誉的文学作品,该小说以其深刻的描写和感人的情感而闻名。

小说讲述了一位普通农民的生活经历,他在中国历经了动荡的历史时期,经历了家庭的破裂和个人的苦难,但他始终坚韧地活着。

小说以其真实的描写和深刻的内涵,引起了读者们的共鸣和思考。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活着》进行赏析,探讨作家余华如何通过这部作品展现了生命的坚韧和人性的伟大。

首先,作家余华在《活着》中通过对主人公福贵的生活经历进行深入的描写,展现了生命的坚韧和不屈。

福贵是一个普通的农民,他经历了家庭的破裂、农村的变迁、战争的蹂躏,但他始终坚韧地活着。

在小说中,福贵失去了妻子和女儿,家族的财富也在战乱中荡然无存,但他并没有被这些不幸击垮,而是继续努力生活,照顾年迈的父亲,并且努力寻找生活的希望。

作家余华通过对福贵的生活经历进行深入的描写,展现了生命的坚韧和不屈,让读者感受到了生命的伟大和坚强。

其次,作家余华在《活着》中通过对人性的描写,展现了人性的伟大和善良。

在小说中,福贵经历了无尽的苦难和折磨,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对生活的希望,也没有对他人产生仇恨和怨恨。

相反,他始终保持着善良和宽容的心态,对待他人充满了同情和理解。

在小说中,福贵不仅对待父亲充满了孝心,还对待他人充满了善良和宽容,他帮助了许多需要帮助的人,也得到了他人的帮助和关爱。

作家余华通过对福贵的人性描写,展现了人性的伟大和善良,让读者感受到了人性的美好和温暖。

此外,作家余华在《活着》中通过对中国历史的描写,展现了中国人民的坚韧和不屈。

小说中描写了中国历经了动荡的历史时期,战争、饥荒、政治运动等种种苦难让人们备受煎熬,但他们始终坚韧地活着。

在小说中,福贵和他的家人们经历了无尽的苦难和折磨,但他们并没有被这些苦难击垮,而是继续努力生活,寻找生活的希望。

作家余华通过对中国历史的描写,展现了中国人民的坚韧和不屈,让读者感受到了中国人民的伟大和坚强。

总的来说,作家余华的《活着》是一部充满了生命的坚韧和人性的伟大的文学作品。

现代短篇小说鉴赏余华的活着

现代短篇小说鉴赏余华的活着

现代短篇小说鉴赏余华的活着现代短篇小说鉴赏:余华的《活着》余华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他的作品以坚持真实、刻画生活细节、深入剖析人性等特点而闻名。

在他的众多作品中,《活着》被广大读者誉为其代表作之一。

本文将针对余华的短篇小说《活着》展开鉴赏,探讨其独特的表现手法和令人震撼的主题,以期更深入地理解这部作品。

《活着》以贫苦农民福贵为主人公,生活在中国农村的动荡年代。

小说揭示了福贵一生的曲折经历,以及在社会巨变中所承受的伤痛。

余华以朴实的笔触,刻画了福贵与他的家人之间的温情亲情,同时也揭示了封建迷信、农民命运和社会变革等复杂议题。

余华在《活着》中运用了独特的叙事手法,以福贵的视角向读者展示了中国农村的原生态。

作者通过福贵的视野,以一种朴实而真实的语言,诉说着农民生活中的苦难和艰辛。

艺术家的职责是呈现出真实的世界,余华以独到的方式让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到福贵的痛苦与坚韧。

在情节的展开上,余华采用了线性叙事的结构。

他没有使用复杂的时间跳跃或者交叉叙述,而是用简洁的语言将福贵的一生按照时间顺序展现给读者。

这种叙事方式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跟随福贵的经历,感受到他的成长与变化,同时也更深刻地理解到农村社会在动荡中的演变。

余华在《活着》中的语言表达也是其鲜明之处。

他运用极简的文字,剔除冗长的修饰和华丽的辞藻,直指内心的核心,直击人性的真实。

这种文字风格不仅让作品更加通俗易懂,也增强了读者对福贵命运的共情和思考。

《活着》所探讨的主题丰富而深刻。

作为一个农民,福贵一生经历了诸多的变故和苦难,他的命运紧紧与农村社会的动荡紧密相连。

小说通过福贵的经历,呈现了中国农村社会在历史变革中所遭受的摧残与压迫。

福贵从富足到贫困,从家庭的幸福到亲人的离世,从封建荣耀到社会冷漠,他的命运折射出了整个农民阶级的命运。

同时,小说也通过福贵与他的家人之间的关系,揭示出了人性中的温情与坚韧。

面对一系列的变故,福贵依旧保持着对家人的深爱和责任感。

他为了保护家人,选择承受来自外界的压力和苦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余华《活着》赏析
忍受是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
----余华《活着》赏析
首先,我想用一段我自己非常喜欢的话作为书评的开始,它出自余华《活着》韩版自序:“作为一个词语‘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活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我认为,这是对“活着”这个无比深厚的词语最中国化的诠释。

《活着》这篇长篇小说成书于1992年,曾经是墙里开花墙外香,如今已名扬海内外,是作者余华唯一一部兼有现实主义文学和先锋文学特征的作品。

作者余华,1960年生人,1983年开始写作,先锋文学的尝试者,也是坚持先锋试验时间最长的为数不多的几个人之一,主要的长篇小说有《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等等。

翻阅《活着》,让人尤感滞重,主人公福贵年轻时是一个百无一用的地主少爷,赌博输光祖业后就从此一蹶不起,厄运频频。

先是父亲气急攻心从粪缸上掉下来摔死,母亲病死,接着儿子有庆被医院抽血过多而死,女儿凤霞产后大出血致死,妻子家珍病死,女婿二喜做工遇难横死,外孙苦根吃豆子被撑死。

福贵经历
了一重又一重猝不及防的苦难,生命里难得的温情总是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从地主变成贫民,被国民党抓壮丁,土改,大跃进,文革,分田到户,最后看着一个个亲人相继离他而去,到晚年,年迈孤苦的福贵与一头通人性的老牛相依为命……福贵一生的苦难让福贵懂得了担当,学会了忍受,他以极强的承受能力,平静接受苦难的命运,甚至是忍受苦难的命运,他坚强地活下来了。

著名学者周国平曾说,“没有浪漫气息的悲剧是我们最本质的悲剧,不具英雄色彩的勇气是我们最真实的勇气。

”我认为这是理解苦难与对待苦难最好的诠释,正确对待苦难是一种美德,也是人性一种最本质的要求。

从主人公福贵能这样活下来的经历中,使我感到再没有比活着更迫切的渴求,活着给人以一种力量,一种使人坚强的面对的力量,一种支持人无论遭受怎样的打击,都坚持生存下去的力量,一种隐藏在人们骨子里的一种力量,一种精神的力量。

有人说,《活着》是繁花落尽一片萧瑟中对生命意义的终极关怀。

事实上,作者在用一种近乎冰冷的笔调娓娓而又执着的叙述,却使一种近乎含情脉脉的温和侵入我们的阅读,他引导我们思考活着的意义,在这冷与热中,作者以情绪消解了苦难,在作者看来,对待苦难的办法是忍受它,逆来顺受,放弃内心的挣扎和疑问,并用佛道的逍遥来遗忘来瓦解痛夺。

是的,余华给了苦苦追寻的我们一个看似简单实则无比深刻的答案:活着是一种过程,生命只是活着,无论幸福或者不幸,
都需要我们去经历,去面对,活着,生命才有意义。

有时候,苦难也是生命中的一种必然,不能轻易的放弃生命才是实质。

我想,这就是作者在《活着》一书中执着的叙述中不断暗示、启示和给予我们的真谛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