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育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影响研究

合集下载

哈佛大学通识教育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启示

哈佛大学通识教育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启示

Ha r v a r d Ge n e r a l Edu c a t i o n Re s e a r c h An d En l i g h t e n me n t t o Ou r Co un t r y’ S Hi g he r Ed uc a t i o n 释
自1 9世 纪初 美 国博德 学 院 ( B o w d o i n C o l l e g e ) 的帕卡德 ( A. S . p a r k a r d ) 教 授第 一 次将 通 识教 育 与 大学 教 育 联 系起来 以来 , 越来 越 多的 人热衷 于对 它 进行 研 究 和 讨论 。2 0世 纪 初 , 通识 教 育 成 为美 国高 等教 育 界 研 究 的一 个重 要课 题 。1 9 4 3年 , 哈佛 大学进 行课 程改 革 , 出 台 了《自由社 会 中 的通 识 教育 》 报 告 书 。认 为 通 识 教育“ 通常用 于 表示对 学生 今后 作为 一个 负责 任 的人 和公 民最重要 的 整个教 育 的一 部分 ” 。“ 通 识 教育 旨在 培 养 以下能 力 : 有效 思考 的能力 , 交 流 的能 力 , 做 出 相关 判 断 的 能力 , 甄 别 各 种价 值 的 能力 ” 。 _ 2 此 次 课 程 改 革 规定 , 所 有学 生除 了学 习专业 课程 , 还得 必须 学 习通识 教育 课程 , 规定 的是 : 人 文学 科 、 社 会学 科 、 自然 科学 和数学 。可见哈佛大学所提倡的通识教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 而专业教育则是其 中的一个部分 。 我 国的通识教 育在近代萌发 , 仍然保 留了 中国传统 的 以德为 先 的伦理 道德 思想 。蔡元 培先 生在 南京 国民 政 府成立教育部 时颁布 了《 大学令 》 , 规定“ 硕学 闳才 ” 的教育方 向 , 说 明了大学 培养全能 型的人才 。梅 贻琦第一 次 完整提 出了通 识教育 的观点 : 在大 学 中应首先 进 行 “ 知类 通 达 ” 的“ 通识 ” 教育 。“ 通识 为 本 , 而 专识 为末 , 而 社 会所需要者 , 通 才为大 , 而专家 次之 。 ”_ 3 J 2 0世 纪 9 0年代 中期探 索文 化素质 教育 , 高 等教 育领域 “ 拓宽 专业 , 淡 化专业 , 加强基 础 , 注重融合 ” 的呼声越来越 高 , 通识教育课 程受到我 国大学 的广泛 关注 。 _ 4 J 1 9 9 5年 , 我 国开始 在部分高 校进行 了文化 素质教育试点 , 如北京大学 “ 文 理双 学位制 ’ ; 清华 大学成 立 了“ 人 文社 会科 学学 院 ” , 并 面 向全校 学生开设人文社 会科学类课程 ; 南京大学成立 了人文艺 术 中心 ; 浙江大 学文科 专业 坚持从 理科 高 中毕 业 生 中招 收 , 鼓 励理科 的大学毕业生报考 文科专业 的研究 生 ; 华 中理 工 大学 推 行 “ 文 化 素质 教 育模 式 ” 。1 9 9 8 年, 通 识教 育进 入全 面推 广 阶段 , 文 化素 质教 育成 为高 等教 育改革 和研 究 的热 点 。

美国的通识教育发展对我国教育的启示

美国的通识教育发展对我国教育的启示

美国的通识教育发展对我国教育的启示摘要:通识教育最初是由古希腊的“博雅教育”演进过来,并一直处于概念完善深化的阶段。

在当今高度关注人的全面发展、追求“完人”教育的时候。

通识教育收到全世界高教界的关注。

各国大学纷纷采用设置通识课程、改革教学方式的方法推进这一教育理念。

本文通过追溯美国高校通识教育的发展历程,以哈佛大学的课程设置为例,阐述美国通识教育的发展情况,并对我国当前的高等教育中存在的两个问题加以论述,以期有所改进。

关键词:通识教育美国通识教育核心课程通识课程广义的理解是把通识教育看作一种教育理念、教育观,指大学教育应给学生全面的教育和训练,教育的内容既包括专业教育也包括非专业教育。

狭义的解释是指不直接为学生将来的职业活动做准备的那部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对立,19世纪帕卡德提出通识教育以来,他的目的就不在于单纯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而更为关注学生作为一个“人”的最基本的思想、情感、能力、修为的需要。

通识教育培养的不是仅仅受过专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的工具人,而是拥有完整人格和实现全面发展的完人。

现在我们就从美国通识教育的发展历程入手,主要关注高校课程改革方面的进展,关注通识教育理念的演变和具体实施,以期对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内引入的通识教育所面临的困境有所启示。

一、美国高校通识教育的发展研究美国通识教育的衍生,就必须谈及美国专业教育的发展。

也可以说,美国通识教育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与专业教育此消比长而又互相融合的高教发展史。

自19世纪开始,关于教育到底应该进行通识教育,以培养有教养的年轻人;还是进行专业教育,以培养有生活能力和工作能力的年轻人,一直是美国社会在高等教育上争论的话题。

纵观美国高等教育史,但社会要求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人符合经济发展需求的时候,高等教育的实用性就会被特别的强调,如1862年,经济急速发展,急需各类农工技工,由此催生了《莫雷尔法案》。

以后,美国建立了许多意识是专业教育为主的州立大学,即是以服务当地经济,培养实用型人才为教育宗旨。

浅析我国通识教育发展现状及问题

浅析我国通识教育发展现状及问题

浅析我国通识教育发展现状及问题我国通识教育是指在高等教育阶段为学生提供全面、多元的教育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变革,通识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与此我国通识教育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对我国通识教育的发展现状及问题进行浅析,以期为我国通识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我国通识教育的发展现状是积极的。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重视通识教育,积极探索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

一些高校在通识教育方面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成果,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通识教育课程。

这些课程涵盖了文学、艺术、历史、哲学、社会科学等多个领域,旨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批判思维能力。

一些高校还在通识教育中引入了跨学科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进行跨学科学习和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我国通识教育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些高校在通识教育中存在着课程设置单一、缺乏灵活性的问题。

由于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需要与高校的学科专业设置和教学方法相衔接,因此一些高校在进行通识教育时往往难以突破学科壁垒,课程设置单一,缺乏多样性和灵活性,难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我国通识教育的课程质量参差不齐,一些学校开设的通识教育课程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学生学完后很难将所学知识与专业知识相结合,影响了通识教育的效果。

我国通识教育的评价机制不够完善。

目前,一些高校在通识教育的评价中主要依靠学分制度,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评价,导致通识教育的效果无法真正发挥出来。

我国通识教育的教师队伍建设还有待加强。

目前,一些高校在通识教育中缺乏具有国际化视野和跨学科研究能力的优秀教师,导致通识教育的教学质量参差不齐,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针对我国通识教育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我们应该采取以下几点措施来加以解决。

高校应该积极探索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加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衔接,丰富和多样化通识教育课程,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最新-通识教育启示及作用 精品

最新-通识教育启示及作用 精品

通识教育启示及作用摘要美国哈佛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它们各有特色,形成了当代美国高等教育的两大模式。

2010年9月,美国学者皮尔森发表文章,对这两大体系进行了分析评论。

本文对皮尔森的观点进行了批评性思考,同时指出上述两大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实践,对我们设计和实施具有中国特色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具有启示作用。

关键词美国;通识教育;课程2010年9月号的《新标准》杂志①转载了美国曼哈顿学院资深学者皮尔森的一篇文章②,标题是哥伦比亚一筹胜哈佛——常春藤院校的通识课程体系之争。

该文全面评述了哈佛和哥伦比亚以下简称哥大这两所世界著名学府在本科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方面的建树,点明了两者之间存在的根本差异,并对此明确提出了自己的判断尽管目前哈佛模式效仿者众多,哥伦比亚模式正得到越来越多高等院校的理解和跟进。

文章最后认为,从长远看,哥伦比亚模式将在两校间的通识课程体系之争中最终胜出。

作为世界一流高校,哈佛和哥伦比亚在本科学生通识课程上的实践及相互之间的差异,很值得我国各级各类高等院校在设计本校的通识课程体系时做参考。

应当指出的是,这里并没有简单的优劣之别,甚至也不存在接轨之说,关键在于要了解两校关于通识教育的基本理念,了解他们在各自的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唯其如此,才能更好地反观自身,使我们的通识教育课程设计更符合教育原理,更符合我们的国情校情,更能使我们的学生从中获益。

鉴于中美之间教育体系和传统的差异,皮尔森的文章所提出的两所大学的具体实践不一定能完全移植到我们的环境中来。

尽管如此,文章关于高等院校本科通识课程体系的一些基本观点以及它所指出的两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差别、成功经验和所遇到的问题,对正在建设和实验有中国特色的高校通识课程体系的高教工作者来说,依然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参考价值,这主要表现在关于通识课程的本质、目的和功能的论述,关于通识课程体系要合理架构的观点,以及关于通识课程的内容和讲授方法的实例等。

高校通识教育的价值与实践

高校通识教育的价值与实践
总的来说,通识教育在高校中具有重要价值。通过培养学生的广博知识和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可以有效提升高等教育的质量和社会贡献度。高校要从课程设置、师资力量、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规划和设计,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全校师生对通识教育的认识和重视,加强资源和条件的保障,为通识教育提供有力支持。希望这些思考和建议能够为高校的通识教育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然而,高校通识教育在实施过程中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首先是观念和意识的问题。部分师生对通识教育的认识不足,认为通识教育只是学术知识的扩展,忽视了通识教育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例如,一些学生认为通识课程对就业和职业发展没有直接帮助,对通识教育缺乏兴趣和重视;一些教师认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无关,对通识教育的参与和投入不足。其次是资源和条件的问题。部分高校在通识教育的资源和条件方面存在不足,如师资力量薄弱、课程设置不合理、教了有效实施通识教育,高校需要从课程设置、师资力量、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规划和设计。首先,在课程设置方面,学校应开设多样化的通识课程,涵盖人文社科、自然科学、艺术和社会科学等领域。例如,可以开设《哲学概论》、《世界历史》、《文学名著选读》、《现代科学技术导论》等课程,帮助学生获得广泛的知识和视野;可以开设《批判性思维与写作》、《科学方法与实践》、《创新创业基础》等课程,帮助学生培养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
其次,通识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通识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使他们能够在复杂和多变的环境中进行独立判断和创新。例如,通过开展讨论课和案例分析,学生可以在课堂上进行思辨和辩论,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通过开展科研训练和创新项目,学生可以在实际操作中探索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国外大学通识教育经验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启示

国外大学通识教育经验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启示

中图分 类 号: 5 1 G 2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号 :09 8 3(000 — 06 0 10 ~6 12 1 )50 8- 2
要求 ” 为“ 改 推荐 ” 。哈 佛通识课 中已没有 强制 选 的课 , 只有 应该选 的 课 。最新 的文本 “ 烈 推荐 ” 生在 道德理 性 、 量 分析 等方 面选课 . 强 学 数
21. 0O 5 O
西部大开发 ・ 中旬
w EsT c HI NA D EVELO PM ENT
教 育 论 坛
国外大学通识教育经验对我 国高等教育 的启示
刘 才 刚 ,李修 霞
( 南 理 工 大 学 ,广 东 华 广州 504 1 6 0)
摘 要 :本 文从通 识教 育的 目的 、 理念 以及 学科 设置 等方 面 出发 , 在探 究国外诸 如 牛 津、 剑桥 、 佛 等著 名 高校 通识 教 育经 验的 基础 上 哈 结合 当前我 国高校 通识教 育现 状及 问题 , 试探 西方通 识教 育对 我 国高等教 育 的借鉴 意义 。 关键 词 :高等教 育 ;通识 教育 ; 才培 养 ;借鉴 启示 人
于 一 个 学 院 之 中 , 学 院 的 规 模 上 也 有 一 定 的 限 制 。 于所 有 的 讲 座 在 由
第三, 以竞 争引导 进步 与创新 。从美 国大学 通识 教育 的历史演 变 可 以看 到 , 校 之间需 要 竞争 , 要 多元 化 , 争 才能 推动 进 步与 创 高 需 竞 新。 美国高 校的通 识课程 完全 由各 高校 自主开设 , 了提高 自身 的竞 为 争 力 , 高校 之 间彼 此竞 争 , 各 相互 学 习和 借鉴 . 形成 本校 的课 程 特 并 色 与竞争 优势 , 吸引高 水平 的新生 , 培养 高质量 的毕业 生 。 第四, 通识教 育 的 目的 与实施 逐渐清 晰 明确。美 国高校 将通识 教 育 的 目的提高 到与本 科人才 的培 养 目的相统 一 的位置 .认 为通识 教 育并 不是 要培养 通才 , 它在 于扩充 学生 知识面 . 形成 跨学 科 的知识 结 构 , 由此 培养 创新 的潜能 与基础 并贯 彻实施 。哈 佛核 心课程 理念 , 并 就 是 让 每 个 哈 佛 毕 业 生 在 得 到 专 门 化 学 术 训 练 的 同 时 .都 要 接 受 更 宽领 域 的教育 。 生达 到这个 目标需 要指 导 , 员要义 不容 辞地 引导 学 教 学生 获得 知识与 技能 、 培养智 慧与 锻炼 思维 。[ 3 l 第五, 强调 对全球 文化 的理解 。全球 化的步 履使得 美 国的大学 更 加 重视对 他 国文 化 的研 究 。美 国的通识 教育 发展值 得关注 的是 1 8 97 年 由斯坦 福大学 的通识 教育 改革所 引发 的一 场大辩 论 ,从上个 世 纪 8 O年代 一直 贯穿 到 9 0年 代 , 其焦点 问题 是通 识 教育要 贯 彻 “ 方 文 西 明中心 ” 是所 谓“ 多文化 主义 ”m hc h rlr1 但 斯坦 福的通 识 还 杂 (u i uai n。 u s 改革 需要 仔细分 析 , 因为其 真正取 向实 际并不 在于 重视 非西方 文 明 , 而是引人 其他 文化思 考体 系。 最后 , 对教 师进修 进行 系统 规 划 。通 识课 要更 新改 变 , 教学要 革

美国大学通识教育对我国大学教育的启示

美国大学通识教育对我国大学教育的启示

自由教 育 、 雅 教 育 . 意 义 可 解 释 为 “ 古今 之 博 其 通
变 , 天人 之 际 ” 它不 在 于 提 供 职 业 和谋 生 方 面 识 。 的训 练 , 在 于通 过 多 方 面 的综 合 教 育 , 养 具 有 而 培
丰富 知识 、 良好 修 养 的人 。我 国学 者李 曼 丽对 通 识
哥 伦 比亚 大 学 是 最 早 实 行 通 识 教 育 的高 校 。
11 9 7年 . 大个 别 教 师尝 试 着开 设 了一 门“ 文经 哥 人
教育 的 内涵 作 出 了 比较 全 面 的诠 释 : 就性 质 而 言 。 通 识 教育 是 高等 教育 的组 成 部 分 , 所 有 大 学生
的广泛 应用 有力 地 推动 了学 科 的分 化 和社会 的分
入 知识 的细 枝末 节 之前 ,能够 对他 所 置身 的世 界
工 .高 等教 育逐 渐演 变 为培 养社 会 所需 要 的高级 专 业人 才 的一 种专 门教育 ,这种 专 才教 育在 极大
促进 生产 力发 展和 社 会繁 荣 的 同时 ,也造 成学 生 知识 与思想 的割 裂 、 野 日益 狭窄 、 书 日益功 利 视 读
博 知识 、高雅 情 趣 和优 美 情 感 的人 才 的 高层 的文
明教 育 和完备 的人性 教 育 。 通 识 教育 是 美 国 高等 教 育 中最 引 以 为豪 的精
成 , 部 分是 “ 明史 ” 另 一 部 分 是 “ 一 文 , 人文 经 典 ” 。 “ 明史 ” 是讲 授 西 方 从 古 至今 的 历史 , 西 方 文 课 如《
2 0世 纪初 ,美 国大学 将 哲 学家 亚 里 士多 德 和
( 稿 日期 】0 O 0 — 2 收 2l一 1 2

通识教育的重要性

通识教育的重要性

通识教育的重要性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们对于高素质的人才需求越来越高,通识教育因此也备受重视。

通识教育不仅有助于人们发展全面的素质,还对于个人的职业发展和未来的生活选择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本文中,我们将论述通识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它对于人们成长和未来发展的影响。

通识教育是一种全面、深入并基于多方面知识的教育方式,其目的是帮助人们发展综合素质。

这些素质离不开对于人文、科学、技术和社会等各领域的学习。

通过通识教育,人们可以了解各领域的知识和文化,掌握基础和专业技能,提高人际沟通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预防个人偏执和种族主义等社会问题,这也有助于人们更好地融入不同的文化和社会环境。

首先,通识教育可以提高人们的综合素质。

在通识教育中,人们学习不同领域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从而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和认知模式。

这种学习不仅能够培养人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而且还有助于提高人们的口才和表达能力,甚至对于人们的个性塑造也具有重要的影响。

其次,通识教育对于个人的职业发展和未来生活的选择也有巨大的影响。

现代社会对于高素质的人才需求不断提高,通识教育恰好能够培养出具有更高素质的人才。

通识教育不仅能够帮助人们建立自己的职业发展计划,还能够为人们提供足够的知识和技能,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更好地适应和发展。

第三,通识教育还能帮助人们更好地融入各种社会和文化环境中。

人们处在不同的环境和社会中,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也不尽相同,因此人们需要学习不同的知识和技能来解决这些问题。

通识教育正是为了满足这一需求而存在的,让人们能够从不同领域的知识中汲取精髓,更好地适应不同的环境和文化。

尽管通识教育的重要性是不可忽视的,但是现实情况中,许多人却缺乏对于通识教育的认真和重视。

这并不是因为他们不知道通识教育的重要性,而是因为他们对于自己未来的发展和成长还缺乏足够的认知。

对于这样的情况,我们需要引导和教育人们,让他们能够认识到通识教育对于自己的重要性,并且采取积极的行动去学习和提升自己的素质。

我国高校通识教育现状调查分析——以北大、清华、人大、北师大四所院校为例

我国高校通识教育现状调查分析——以北大、清华、人大、北师大四所院校为例

我国高校通识教育现状调查分析——以北大、清华、人大、北师大四所院校为例引言:随着社会发展和经济进步,高等教育的规模和普及率不断提高。

通识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认为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

然而,我国高校通识教育的现状如何,是否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有待进一步调查和分析。

本文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四所著名高校为例,对我国高校通识教育进行调查和分析,旨在揭示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通识教育的定位和目标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最基本的教育要求之一,旨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等。

这四所高校在通识教育定位上各有侧重,北京大学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思辨能力;清华大学注重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中国人民大学注重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的培养;北京师范大学注重教育的综合素养和教育思辨能力的培养。

二、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是实施通识教育的重要手段。

在这四所高校中,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比较丰富多样。

课程的内容涵盖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艺术等多个领域。

这些课程既有基础性课程,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基础物理学》等,也有选修课程,如《中华传统文化》、《心理咨询与个人成长》等。

这些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全面、多样化的知识和学科背景,培养其综合素质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通识教育的教学模式通识教育的教学模式在这四所高校中也有所不同。

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采用辅修制度,使学生有机会选择学习其他学科领域的课程。

中国人民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则采用公共必修制度,所有学生都要修完一定的通识教育课程。

这种不同的教学模式有利于不同学校根据自身特点和办学理念实施通识教育,并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产生不同的影响。

四、通识教育的问题与挑战尽管通识教育在这四所高校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部分学生对通识教育的意义和重要性缺乏认识,不够重视。

其次,一些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师队伍的能力有待提高。

对我国高校通识教育现状的几点思考

对我国高校通识教育现状的几点思考

的 领 导 人 才 。 ” 竺 先 生 的 这 番 话 生 动 地 表 达 了通 识 教 育 的 基 本 目标 。 通 识 教 育 作 为 一 种 人 才 培 养 模 式 对 于 培 养 全 面 发 展 的 人 和 创 新 型 人 才 都 有 十 分 重 要 的 作 用 。通 识 教 育 的 目 的 不 在 于 教 给 学 生 多 少 具 体 的 知 识 ,而 是 教 会 学 生 学 习方 法 、 思 维 方 式 ,让 他 们 学 会 怎 么 去 自 主 学 习 ,怎 么 进 行 独 立 思 考 。 通 识 教 育 的 任 务 ,就 是 让 学 生 通 过 学 术 的 熏 陶 ,养 成 科 学 和 文 明 精 神 ,从 而 具 备 理 性 的 力 量 ,从 而 使 学 生 能 够 最 终 摆 脱 监 护 而 获 取 独 立 、 自 由 的 精 神 走 向社 会 。通 识 教 育 对 于 培 养 全 面 发 展 的 人 和 创 新 型 人 才 都 有 十 分 重 要 的 作 用 。 其 目标 是 培 养 完 整 的 人( 称 全 人 ) 又 ,即 具 备 远 大 眼 光 、 通 融 识 见 、 博 雅 精 神 和 优 美 情 感 的 人 , 而 不 仅 仅 是 某 一 狭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在我国高校 的推行并非 摘黑:近年 “ 通识教育 ”无疑是我国高等教育界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 。但令人不得不关注的是,通识教育
. .
帆风 顺 ,许 多理 论 与 实践 上 的 问题 仍 然 有待 解 决 。 关 键 词 : 高 校 通 识 教 育


The s at t us quo ofChi na’ ener duc i SG alE at on hought T s

美国高校的通识教育及其对中国大学教育的意义

美国高校的通识教育及其对中国大学教育的意义

收稿 日期 :2 0 1 2 — 1 1 — 0 5
作者 简介 :牛 秋实 ( 1 9 6 8) , 男, 河 南_ 盂津 人, 许 昌学 院社科 部副 教授 , 历 史学 博士 , 南 京 大学文 学 院博士 后
习 ,忽 视 了对 学 生 创 新 性 思 维 的 培 养 ,学 生 缺 乏 问题 和研 讨大学教育的专业设置和课程 内容 ,确定 国际课
意识和好奇 心,这也是为什么 留学美 国的钱学 森发出 程在 教学中的正式地位 。美 国从 2 0世纪 5 0年代中期 了世纪之 问:为什 么 中国的大学没有 能培养 出诺贝尔 就主张在大学课程 中开设 国际课程 ,并 于 7 0年代在
美国之所 以能够产生 出世 界最优秀的大学 ,是 因 修养——不论作 为家长、公 民、配偶、旅行者 、艺术 为美 国与包括英 国、德 国、法 国等其他发达 国家在 内 活动参与者 、领 导、志愿 者或是善 良的人—— 他 的一 的大多数 国家不 同,这些 国家本 科课程专业化程度 比 生 的大 部分 时 间 中都 要使 用 的知 识 、技 能 和人 生态 较 高 ,而美 国却是拥有 出色的 “ 通识教育 ”系统 。所 度 。其 次是 华盛 顿大 学 教授霍 伍 德李诺 斯 川德 的定 以我们说通识教育确实是美国高等教育的一个特色 。
来 ,比如提供 关于贫 困问题 的背景知识 ,或在保健 、安居和福利政 策的课程 中结合社 区服 务的内容 。
关键 词 :美国;通识教育;社区服务;大学;中国
中图 分类 号 :G 5 3 2
文献标 识码 :A
文章编 号 :1 6 7 3 . 2 0 6 5 ( 2 0 1 3 ) 0 2 . 0 1 1 0 . 0 3
r i t i c a l 斯・ 怀特海德 ,想 听听他的意见 。怀特海德希望有一 国 大 学 的 通 识 课 程 中 最 为 重 要 的 就 是 C 个更为平衡 的人文 学科教育计划 ,同时包括奖 学金计 T h i n k i n g ,这 是通识教 育的必修 课程 ,接着 学生可 以

浅析我国通识教育发展现状及问题

浅析我国通识教育发展现状及问题

浅析我国通识教育发展现状及问题1. 引言1.1 背景介绍通识教育是一种发展迅速的教育理念,旨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

我国通识教育的兴起,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教育需求的日益增长,通识教育逐渐被引入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通识教育也在逐步发展和完善。

通过通识教育,学生可以获得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提高综合素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识教育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终身学习的态度,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进步。

随着通识教育在我国高校的普及和推广,越来越多的学生受到其影响和启发。

我国通识教育在实施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我们加以认真思考和解决。

对我国通识教育的发展现状及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对于推动我国通识教育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意义我国通识教育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是当前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对于深入了解我国教育体制的现状和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我国通识教育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我国教育体系的整体情况,掌握国家教育政策的方向和走向。

研究我国通识教育存在的问题,可以帮助我们识别教育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为制定科学的改革方案提供参考和借鉴。

研究现状和问题之间的关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问题的根源和内在联系,为解决问题提供有效的对策和建议。

探讨影响因素和提出解决方案,有助于促进我国通识教育的健康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培养人才,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

研究我国通识教育的发展现状及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 正文2.1 我国通识教育的发展现状1. 通识教育的普及程度:目前我国各大学普遍设立了通识教育课程,但通识教育的普及程度还有待提高。

一些高校尚未充分重视通识教育,导致部分学生对通识教育的认识和理解不足。

2. 通识课程设置:通识课程的设置种类繁多,涵盖面广。

除了传统的文学、历史、哲学等通识课程外,还涉及到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等领域。

当代大学推行通识教育的时代背景及意义

当代大学推行通识教育的时代背景及意义

当代大学推行通识教育的时代背景及意义通识教育(GeneralEducation)在欧美倡导了百余年,可谓高等教育理论中既经典又最具活力的部分,耶鲁大学的《耶鲁报告》和哈佛大学的《红皮书》等就是其最为突出的代表。

在我国,高等教育的先驱们也有过很好的倡导。

蔡元培先生提倡大学本科要“融通文理两科之界限”,教育家梅贻琦先生认为大学教育应以“通识为本,专识为末”。

通识教育对专业能力培养的作用这是通识教育对专业能力培养的典型例子,那通识教育的作用究竟有哪些呢?我认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都是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服务的,二者是相互促进、互为补充的。

通识教育对完善学生的智能结构、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加强他们的创造性和适应性、促进他们的和谐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

应当指出的是,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都是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服务的,二者是相互促进、互为补充的,决不存在相互对立的状态。

通识教育并不否定科学教育和专门教育,它旨在为被教育者提供“统一的知识”———和专业教育相比,它是指更为基础的和普遍的知识,从而是一种更为重要的知识。

通识教育不仅关心如何做事,还关心如何做人、如何生活,以克服专门教育造成的精神世界的贫乏和人格的孱弱、分裂,从而培养出有理想、有文化、具有健全人格体系的“大写的人”。

通识教育作为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对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和创新型人才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通识教育的目的不在于教给我们多少具体的知识,而是教会我们学习方法、思维方式,让我们学会怎么去自主学习,怎么进行独立思考。

通识教育的任务,就是让我们通过学术的熏陶,养成科学和文明精神,从而具备理性的力量,从而使我们能够最终摆脱监护而获取独立、自由的精神走向社会。

通识教育对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和创新型人才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其目标是培养完整的人(又称全人),即具备远大眼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人,而不仅仅是某一狭窄专业领域的专精型人才。

广度的知识和技能,以促使我们在生理与心理、智力与情感、道德与意志、人格与学识等各方面得到自由、和谐和全面的发展。

我国高等学校“通识教育”的发展探索

我国高等学校“通识教育”的发展探索
断操练”这种应试手段来学习,而对不在高考范围 内的学科的学习有所偏废。因此 , 大学有必要通过
“ 通识教育” 一方面给学生提供适应大学学 习的时 ,
间和机会 , 另一方面 ,也是更重要的 ,是给 “ 后高 中生” “ 们 补课” 以完善他们的知识结构 , , 巩固他
法 以及 对专业的兴趣 ,而且 能够广 泛涉猎其它学 科 ,不断寻找 自己的兴趣所在 ,为 自己今后 的学
仅仅用对知识与技能的熟练掌握程度与灵活运用能
力这样的标准来衡量大学生的优劣和高校教学质量
民族文化 的基地 ,使培养 出的人才不但掌握最前 沿 的科学技术知识 、能力 ,而且受 到中华文化的 熏 陶,具备 和中华 民族传统道德 、价值观念相衔 接 的精神底蕴 ” 。
2 引导定 位 .
的好坏 , 同时也越来越意识到传统的知识结构单一 的人才的发展具有 的局限性 。 具有广博扎实基础知
有发展前途 的专业 3 .%,选择 自己喜欢 的专业 25 2 .%,选择 自己认为毕业后能顺 利找到职业 的 7O 专业 1 .%, 45 没想过 1.%, 1 5 社会上 比较热 门的专 业 8 %, 回答 5 %。综合上述数据 , 6 .% . 9 未 . 6 有 74
的 “ 准大学生 ”没有按 “ 喜欢与否 ”的标准选择
由于在高中时期尤其是高 中毕业阶段 , 学生为
在学分制管理 的条件下 , 自由转专业 ,自由选择
某学科 的各基础课程的学 习。这样 ,通过 “ 通识 教育”阶段 的学习 ,学生不仅能学 到其所选专业 所需的基础知识 ,适应大学的学 习 、培养学 习方
了高考 , 着重对几门高考科 目进行学习 , 以 “ 且 不

“ 通识教育”的目的

浅谈高等教育中实施通识教育的意义及必要性

浅谈高等教育中实施通识教育的意义及必要性

浅谈高等教育中实施通识教育的意义及必要性作者:吴剑来源:《科教导刊》2013年第08期摘要在我国的高等教育实践中,通识教育已经成为当前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认识其内涵及其意义和其实施之必要性,方能正确实施和评价。

关键词高等教育背景意义必要性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1 通识教育的背景通识教育是英文“general education”的译名,也有学者把它译为“普通教育”、“一般教育”、“通才教育”等等。

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非专业、非职业性的教育”;它重在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

实质是对自由与人文传统的继承。

通识教育在高等教育中所起到的作用应当是培养具有远大目标、开拓精神、有创造力、有高尚职业道德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的高层次的人才的文明教育和完备的人性教育。

我国的高等教育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更注重的是学科的专业性教育,而在现代教育中,由马修·阿诺德多方倡导的现代大学“通识教育”影响广泛,自提出此观点以来受到了许多世界优秀大学的关注,并在人才培养中加以实施。

比如耶鲁大学开展的自由教育,哈佛大学则是以打造通识核心课程闻名,我国的著名高等学府北京大学则通过“通识教育文库”的建立试图把“全人类的文明经典”推荐给受教育者,这与芝加哥大学的“名著课程计划”有异曲同工之妙。

总之,经过多年的认识与发展,通识教育的开设在当今世界的高等学府里已经成为共识,大家的共同目标即是通过受教者在通识教育的学习过程中扩展其广度与深度,拓展视野,使其在具有专业知识的同时又兼具较为深厚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

2 我国的通识教育的发展过程及现状随着通识教育在现代大学教育所受的关注度的提高,我国的高等教育学府也开始重视通识教育在人才培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我国高校自五十年代以来走过了三个阶段:1952-1978间按照苏联模式打造的专业化教育,这一阶段通识教育从学校的人才培养中消失;1978-1995间的从新审视阶段,反省我国的高等教学模式,重新认识通识教育的作用;1995至今,通识教育经历了探索到重视的过程,通过对当今世界教育潮流的研究,我国教育界针对当前我国教育中应试教育、文理分科、重理轻文、人文教育与自然科学教育割裂导致的现状,认识到大学生“重知识、轻文化、缺素养”等现象,充分认识到只有将通识教育重建并大力发展方能有效解决上述问题。

通识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实施

通识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实施

通识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实施引言在当今快速发展和不断变化的社会中,高等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培养学生在特定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培养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公民。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许多高等教育机构引入了通识教育计划。

通识教育旨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跨学科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技能。

本文将探讨通识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实施,并分析其益处和挑战。

什么是通识教育?通识教育是指在高等教育过程中,学生必须修习一定数量的非专业课程,涵盖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艺术等领域。

这些课程旨在提供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跨文化交流和领导能力。

通识教育的益处培养综合素质通识教育通过引入跨学科的课程和活动,帮助学生获得广泛的知识和技能。

学生将不局限于某一特定领域,而是能够理解和掌握多个学科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这种多样化的学习经验使得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并更好地适应未来职业的多样性和挑战。

培养批判性思维通识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通过学习哲学、逻辑学、伦理学等课程,学生将学会用逻辑思考解决问题,并能够对信息进行分析和评估。

这种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辨别真假、正确判断事物的价值,从而更好地应对社会和职业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促进跨文化交流通识教育通过引入文化和艺术等非专业领域的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和尊重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

这种跨文化交流的培养能力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全球化时代的多元化社会,并更好地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和合作。

培养领导能力通识教育通过引入领导力和团队合作等课程,帮助学生培养领导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学生将学习如何组织和激励团队,如何解决冲突和达成共识。

这种领导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在未来的职业和社会生活中能够更加自信地担当领导者角色,并更好地影响和激励他人。

通识教育的挑战课程设计和实施通识教育的实施在课程设计和实施方面面临挑战。

首先,学校需要设计一套完整的通识课程体系,涵盖各个领域的知识和技能。

通识教育在中国的发展现状及困境分析

通识教育在中国的发展现状及困境分析
已久 , 在 1 1 早 9 6年 , 元 培 出 任 北 大 校 长 之 时 , 曾 特 别 强 蔡 就 调通 识 教 育 思 想 。但 是 多 种 原 因 , 直 到 了 1 9 一 96年 , 大 再 北 次修 订 本 科 教 学 计 划 , 将 通 识 基 础 课 纳 入 教 学 计 划 。 20 才 00 年 , 大 正 式 建 立 了 通 识 教 育 选 修 课 体 系 , 北 大 通 识 教 育 北 使 进 入 系 统 推 进 的新 阶 段 。 北 大 的通 识 教 育 选 修 课 打 破 了学 科 专业 的界 限 , 由各 个 院 系分 别 开 设 , 全 校学 生共 同 选 修 。 供 学 校 要 求所 有 学 生 都 要 在 数 学 与 自然 科 学 、 会 科 学 、 学 社 哲 与 心 理 学 、 史 学 、 言学 文 学 与艺 术 五 个 领 域 选 修 总 共 不 历 语 低于 1 6学 分 的 通 选 课 程 。 20 0 1年 , 大 按 照 “ 低 年 级 实 北 在 行 通 识 教 育 , 高 年 级 实 行 宽 口径 的 专 业 教 育 , 在 实行 在 教 学 计 划 和 导 师 指 导 下 的 自 由选 课 学 分 制 ” 改 革 思 路 , 始 实 的 开
进 了 中国的 高等 院校 , 并得 到 了许 多大学管理 者 的重视 。但 是 转 变专 业教 育模 式不 会是 一 蹴 而就
的事情 , 识教 育在 中国的发 展也 必 然面临 着 困境 。本 文通 过 对 中国部分 高校通 识教 育现 状 的概 通
述, 分析 了通识教 育在 中国的 困境 , 以期 更好 地把握 通 识教 育 的发展 规律 和 实践路 径 , 动 我 国通 推
目标 而 采 取 的 共 同 模 式 , 已经 悄 然 走 进 了 中 国的 高 校 。无

探讨通识教育在我国大学的实践与运用

探讨通识教育在我国大学的实践与运用

探讨通识教育在我国大学的实践与运用摘要:通识教育对于培养人的重要性在我国已经越来越被重视,本文主要论述了通识教育在国家层面实施的人文素质教育和在各高校层面的具体实践。

对于我国大学的通识教育实践提出一些现存问题的思考。

关键词:通识教育;理念;实践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7-00-01一、通识教育的概念对于通识教育的概念目前并没有一致的看法,国内较为流行的是汪永铨教授和李曼丽博士的阐释:“就性质而言,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所有大学生都应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就其目的而言,通识教育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的公民;就其内容而言,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

[1]现在普遍接受了通识教育既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的观点。

虽然对于通识教育没有一个统一的认同,但是通识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所追求的教育目标——要培养全人的意义是得到了充分的肯定的。

二、通识教育在我国大学的实践20世纪初在我国的大学并不过分强调专业教育,建国后,为了满足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的需要,以及对苏联模式的模仿,大学的教育以专业教育为主。

专业教育为我国提供了大量社会所需人才,但是它所造成的人的片面发展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和需要。

我国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近来通识教育理念在越来越多的高校受到重视、通识课程的设置、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都在不同程度上取得了明显进步。

(一)通识教育实践一:推行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1998年,教育部成立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明确了文化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

其中文化素质是基础,并指明所进行的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重点是指人文素质教育”。

[2]人文素质教育和通识教育从概念区分是具有差距的,人文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人文社会学科的内容,特别是文史哲方面的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识教育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影响研究摘要:本文试图通过对中国高等教育现存问题的考察,从通识教育的角度,包括管理理念、教育模式、评价体系方面寻求对现状弊端的变革以适应变化了的时代,谋求建构理想的、和谐的、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新型高等教育模式。

关键词:通识教育高等教育影响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1(a)-0182-02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实践证明:市场经济的发展在高等教育行业的渗透或者说对高等教育的冲击都远远超过了五四运动对中国教育改革所提出的任何一个问题,乃至后来新中国建立后毛泽东所提出的一系列的教育改革。

社会极度的功利化、商业化、市场化的今天与中国传统教育的非功利化、非商业化、非市场化之间的矛盾在高等教育产业化的过程中,从院系的调整到高校的合并搭乘升格、全方位的扩招,从“精英教育”到“全民教育”的转化等等一系列高等教育改革中慢慢暴露出来。

面对这些庞大的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毕业生,无论在知识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没有达到教育者所期望的效果,而仅仅是从数量上完成了某项指标,许多学者流露出种种担忧。

特别是科学巨匠钱学森逝世前提出的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中国还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的模式去办学,都是些人云亦云、一般化的,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东西,受封建思想的影响,一直是这个样子。

我看,这是中国当前的一个很大问题”。

[1]那么中国高等教育的现状如何?如何改革高等教育的现状?切入点在哪里?这就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1 中国高等教育的现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受教育者也渴望得到完善的系统的教育,特别是系统的高等教育。

自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高校逐步进行了大规模扩招,它在满足社会成员需求的同时,其潜在的矛盾——政府的投入与学校的需求,专业化的教育理念与通识教育理念,评价体系的价值理念,在精英教育转化为大众教育的过程中一一体现了出来。

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力承认政府投入的不足严重制约了教育质量,他指出,一般而言教育经费占gdp 的6%以上是支撑教育现代化的基石。

但需要指出的是,随着gdp这个基数快速增长,提高教育投入比重的难度,无疑会越来越大。

[2]在来自政府的投入不能满足高等院校正常运转的情况下,各高校只能自己想办法来解决这一问题,这也导致有的高校负债运行。

由于在发展生存艰难的情况下,高校出现了教育收费,经营收费,后勤社会化的现象。

政府虽然没有明确的提出教育产业化问题,但实际上教育产业化的程度已经远远超过世界发达国家,在北京理工大学教授杨东平先生看来公立高等教育机构已经成了名副其实的国有二级企业。

学费,杂费及其他教育经费不得不让受教育者承担。

扩招在严重造成师资力量短缺、学生素质下降、毕业生鱼目混珠的同时,又打乱了社会的公平。

此外,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成为社会的共识后“学而无用论”普遍流行,有的家庭或者因为经济问题或者因为就业问题而不愿接受高等教育。

这不仅背离了我国高等教育理念的初衷,而且还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无论是作为政府、教育者还是有识之士都不得不去面对。

这究竟是管理理念的滞后、管理模式的滞后、还是评价体系的滞后都不能不发人深思。

2 通识教育理念的复兴2009年11月国务委员刘延东以及新任国家教育部部长袁贵仁从全面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角度来重新深思我国教育发展的方向,认为教育均衡发展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是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实施教育法的新举措,是坚持以人为本,办人民满意学校的需要,是教育事业自身发展的需要,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保证,它指出了教育必须要做什么,我们能够做和怎样做的问题,这其中包含了如何改革高等教育目前所面临的管理理念的滞后、管理模式的滞后、评价体系的滞后的问题。

他为当前的中国高等教育改革提供了一个视角,其中以人为本,办人民满意的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有新的教育理念作为前导。

当前有许多教育者认为,通识教育的教育理念是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切入点。

借用温家宝总理的一句话:“我觉得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必须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敢于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在办学体制、教学内容、教育方法、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大胆地探索和改革。

”[3]全面推行新的教育理念,这将是今后面临的最大问题。

通识教育在中国自古有之,它把培养“全人”“完人”作为自己的终极目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赋予不同的历史内容。

李曼丽教授认为: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旨在培养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使之成为有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人,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础知识、技能和态度教育。

丛慧卉认为:通识教育是指对所有大学生进行的共同内容的教育。

它强调的是知识的广博与统整,其目的是要将受教育者作为一个具有主体性的,完善的人实施全面的教育,使受教育者在人格和学问、理智与情感、身心等各个方面得到自由和谐的发展,不仅具有高尚的情操、独立思考、善于创新的能力而且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主动有效地参与社会公共事务,成为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彭寿清先生针对上述的界定进一步指出通识教育是一种非职业性,非专业性的教育,是人人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大学理念完美的教育思想,是培养“完整的人”“健全的人”“自由社会的健全公民”,这样的人要具备有效思考的能力,清晰沟通思想的能力,做出合适判断的能力,辨识出普通价值的认识能力。

上述学者从通识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目标,结果,过程,功能等不同的角度来阐释通识教育的本质,来应对我国处于转型期的高等教育。

无论是从钱学森老人的忧思到高教扩招现状的弊端,从刘延东、袁贵仁全面推进教育均衡的发展到通识教育理念的复兴,我们都不能不反思我们的高等教育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以及评价体系的方向,去追问我们的高等教育出现了什么问题?我们应当通过何种途径去变革从而解决这些问题?3 通识教育对高等教育的影响3.1 从高等教育的教育理念上钱学森并没有提出通识教育的高校教育理念,但钱学森从其父著名的教育家钱均夫那里不仅得到数学和物理知识,而且得到了包括音乐、绘画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钱老讲:“科学上的创新光靠严密的逻辑思维不行,创新的思想往往开始于形象思维,从大跨度的联想中得到启迪,然后再用严密的逻辑加以验证。

”[4]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钱老以广博的知识作支撑、全新的思维方式、知识的交叉融合,创新思维、发散性思维至少没有在教育的理念上受到了泯灭乃至扼杀。

哈佛大学文理学院院长亨利·罗索夫斯基在《大学所有的手册》当中提出五项标准:要有起码的说服沟通的能力;对宇宙,社会,人类要有基本的知识,培养独立思考判断的能力;在生活品质上,阅历上有较宽的视野;遇到进退两难时,在道德选择上有足够的明辨力;在主修科目上能够掌握问题的理论,方法与数据,未来可在较深的基础上触类旁通,以确切证鉴,下结论,甚至能说服人。

蔡元培先生在任北大校长时提出的“兼容并包,学术自由”的办学理念,许智宏先生更是明确地指出“现在的北大不缺钱,缺的是思想”。

他们留给北大的许多文化和精神并没有随着他们的离去而消失,而是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北大学人。

3.2 从高等教育的教育模式上中国的教育受中国传统的教育——儒家文化的影响根深蒂固,宗法伦理渗透一切,皇权至上,等级特权观念浓厚,德治仁政,重义轻利,它集中体现在儒家的学而优则仕。

而发轫于隋唐的科举制度本身又是一种高度伦理化的教育,科举制度首先是一种选拔官吏的制度,然后才是一种考试制度,所以中国的传统教育始终围绕着科举这一重心,以固有的国家功利主义为指针。

虽然科举制度随着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王朝的灭亡而走到了尽头,但它并没有随着封建王朝的结束而从人们的思想中彻底的消失,甚或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地丰富它的内容,通过新的形式依然根深蒂固地生存在每个人的思想深处。

只不过是在封建社会教育的成本全部由受教育者自己承担,一旦“学有所成”,由社会来加倍返还,这不仅成就了封建等级观念,而且使教育的模式彻底依附于国家的政治体制。

现在我们能否通过在科学的组织和制度的创设,包括设计的原则、贯彻原则的策略上下功夫来完善高校的教育模式,营造高等教育的文化氛围,如强调其内容应该涵盖古今中外,从政治经济到科技文化,从宗教哲学到文化艺术;强化学科之间的沟通和联系,突破封闭式的狭隘专业的范围,从而为培养知识面广,基础厚实的复合型人才创造良好的氛围。

3.3 从高等教育的评价体系上前中国驻法国大使吴建民先生在谈到中国的教育体制时不无感叹地说中国的幼儿在学习小学的课程,小学在学习中学的课程,中学在学习大学的课程,大学在学习幼儿园的课程——即学习怎样做人,这种给小学生讲大道理,给大学生讲小道理的传统的微言大义的教育价值观使高等教育无法脱离基础教育和中级教育的评价模式。

小学升中学,中学升大学需要通过考试,研究生需要考试,博士生还需要考试,考试成为衡量是否掌握某门知识的标尺具有一定的作用,但作为衡量是否达到了适应社会需要的人则失去了评价的意义。

再者,高等教育机构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

中山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李萍认为:把高等院校定为部级和副部级就会使高等院校按照行政的模式来考虑问题,背离了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会造成学术带头人成为学术官僚,学术官僚就握有相关权利,就能拿来相关的“项目”“资金”,获得资源,使得搞学问、做学问成了手段,做官才是目的。

当官掌权后,就掌握了学术评价的标准,这使高等教育彻底地背离了学术的本质要求,彻底官僚化。

用这种标准来衡量高等教育,受教育者把受教育的终极目标确定为做官,追求做官的价值取向使得高等教育对社会公民责任心的培育、公民伦理道德的培育彻底落空。

这犹如在基础教育过程当中,不论在教学的方式、教学的内容怎样的千变万化,考试的模式不变,一切都将沦为空谈一样,高等教育无论怎样的变革,如果不确立社会所需求的综合性人才的评价标准,必定使教育者感到无所适从,最终使受教育者深受其害,社会也必将付出相应的代价。

参考文献[1] [4]人民网.钱学森的最后一次系统谈话[db/ol].http:///gb/42967/10320492.html,2009-11-05.[2] 新华网.教育部官员:高校扩招没问题政府投入显不足[db/ol].http:///edu/2008-09/24/content_10100426.htm,2008-9-24.[3] 腾讯网.温家宝谈中学听课感受强调树立先进教育理念[db/ol].http:///a/20091012/000052.htm,2009-10-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